首页 优秀范文 初中文言文有效教学方法

初中文言文有效教学方法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4-03-16 08:15:42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初中文言文有效教学方法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初中文言文有效教学方法

第1篇

[关键词]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有效

课堂教育作为初中语文教学的主要方式,对教学质量具有决定性作用。因此,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是当前初中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课堂教学是否有效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评价。首先从教师的角度上看,就是教学内容能顺利的传达到学生那里,知识信息能成功的转换为课堂交流信息,不让主要知识信息再传递中消失;从学生的角度上看,要保证学生对教师所传递的信息有清晰的认识,同时在接受的基础上进行适当的深化,扩展知识的宽度和深度。因此,要提高可以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就必须要从自身教学情况出发,在立足学生的基础上,制定各种教学策略,而教学策略的方向是多样性的,只要能达到一定的教学目的,就是有效的教学方式。当然,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中适当的采取综合教学策略,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需要制定不同的教学方法

一、挖掘学生探究能力,培养学生学习能力

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提高,不能只局限于课文教学要求本身。初中语文是属于基础教育,是以培育学生语文基础知识为主的,但是在素质教育观下,培养学生综合知识能力的也是教学的重要目标,也是最终的教学目标。为此,在初中语文教师应该立足教学基本目标之上,深入挖掘学生的综合能力,从根本上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实现教学质量的提升。如在学习《中秋咏月诗词三首》时,教师可以在进行基本的诗词基础教育后,在阐述文章思想内容时,引导学生进行更深入的探索。探索的方向是多样的,教师可以结婚学生学习能力和教学的需要进行选择。如教师从文化层次的角度看,可以引导学生对古人诗词中的“月亮”这个意象进行探索。我们知道,“月亮”在中国文学史上是很常见的,特别是在诗词中更是频频成为诗人笔下的意象。据此,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所学的诗词,找出其他也以“月亮”为意象的诗词或者文章,并让学生对找出的文章中“月亮”的意象进行对比,找出它们之间的异同,在此基础上对“月亮”这个意象进行初步的概括和总结,并对其在现代文学作品中的作用和意义进行对比,找出继承和发展的品质,这样可以使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对“月亮”这个意象有深刻、系统的认识,有助于学生对这一知识的深度理解和把握,也可以帮助学生在日后遇到关于“月亮”的诗歌分析中,把握文本深层意义,进而真正进入诗歌语境,了解作者情感表达的方向。这样的教学才是系统的,才是有效的,而且是长期有效的,不是在课堂上有效,在实际学习中无效的教学方式。

二、了解学生的需求,制定教学策略

初中学生正处于成长期,在心理层面最需要的是爱和归属。根据马斯洛需要理论的描述,对爱和归属的需要是在生存和安全感获得满足后的更高层次的需要。而大部分初中在这一阶段生存和安全需要是得到满足的,因此,对爱和归属的需要是较为强烈的。因此,从这两个方面出发,初中语文教师要想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就必须要根据学生的需求,在教学中制定相应的策略,只有考虑了学生的需求才能更好地为学生服务,才能保证学生对教学所采用的教学策略产生认同感,对教师的教学内容产生共鸣,而这就需要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注意观察学生的心理状况,对学生的情绪波动有所观察,并根据观察的结果对教学策略进行适当调整。 如这一阶段的学生都有梦想,都有“远行”的梦和冲动。因此,教师在《在山的那边》中跳出传统的教学需要,在进行基本内容的教学后,以“在山的那边”为主题,让学生对自己希望远行的目的地进行阐述,对自己的远行进行各种想象,并在课堂上与大家分享,或者写出短文。这样从学生的内心想法出发,容易吸引学生课堂的专注力,有助于获得学生的认同,而这都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必不可少的条件之一。

三、增加学生心理效能,提高学习信心

有信心才会成功。初中学生学习语文也是如此,如果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能力产生怀疑,那肯定会影响学生在学习中的心态。对自己没有信心,对结果没有把握,是当前许多中学生的普遍心态,这也是初中语文教师所必须要注意的。无论是从素质教育的角度,还是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角度,或者是从一个教师应有的责任感上看,帮助学生树立信心,正确对待学习中的困难,对自我有正确的认识,都是题中之意。因此,初中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注意对学生心理效能的提升。所谓心理的自我效能,就是学生对自己能力的评价,学生心理效能越高,对自身处理问题的能力就评价越高,所采取的行动和取得的学习效果就越好。反之,自我效能低,学习的信心就低,对任务完成的效果就越不确定。因此,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就要提高学生自我效能,只有在这样的基础上,才能完成教学质量的提升。具体来说,教师在日常教育中的教学目标设定应该是循序渐进,步步为营的,让学生在整个过程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如在作文写作教学中,就是可以把立意、构思、表达等这些技巧分开教学,避免综合性学习给学生带来的压力,让学生一步步的完成学习,更有利学习信心的增强。

四、结束语

总之,初中语文教师要想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实现整个教学质量的提高,就应该根据学生的特点和教师自身的需求,进行教学策略的制定,避免一刀切或者笼统化的教学设计,而是有针对性的对教学的各方面,对学生学习的个部分有组织的计划和设计,最终实现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

[参考文献]

[1]《有效教学——学科教学中的问题与对策》 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第2篇

关键词:文言文教学;初中文言文;初中语文

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的我国拥有灿烂的文化,想要吸收古文化的精华,就要提升自己的文化素养,一定要懂文言文。文言文教学是初中教学中的一个重要构成部分,这是不可否认的事实,然而和现代文教学对比来看,文言文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难点。

一、农村初中文言文教学状况

教学内容与生活实际相分离。教材中编写的文言文内容,和农村的生活是有距离的,多数文言文所写的内容与故事情节通常为如今的农村初中学生所没有经历的,甚至是没有听说过的,是他们无法理解的。与此同时,语文教师为了完成任务,不重视文言文自身的特点,不考虑农村初中学生的具体情况去设计文言文教学,导致学生对文言文由陌生逐渐地转变为排斥。致使文言文教学内容和实际生活之间的距离在逐渐地扩大。

二、提升学生文言文能力的对策

注重知识的积累,扩展迁移。俗话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假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只是学习,而不注重积累,要想在学习上有所突破是比较困难的。判断一个学生文言文功底是不是很强,不能只是看其是不是能够把以前学过的文言文熟读,而是看其能不能运用所学到的文言文知识去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所以,就初中文言文教学来讲,“迁移”是一项非常重要的训练。例如,对《五柳先生传》的学习,语文教师就可以把《桃花源记》中部分内容进行对比阅读,然后是朝现代迁移,将文言文里的词义和现代汉语词语相结合,进而有助于学生对词义的理解与把握。

文言文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与此同时,它也是初中语文教学的一个瓶颈,文言文教学对于农村教学来讲更是一个难点。教学没有一个固定的方法,无论采用什么教学方法,只要可以将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使得初中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得到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有所提升,就应该将其应用于课堂教学中,以求探索出更有效的教学方法,以真正地实现教学目标。相信农村文言文教学一定会越来越好。

参考文献:

[1]史小红.告别低效寻找出路:城乡结合部初中文言文教学的时间探索[J].教师,2010(08).

第3篇

关键词: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有效性

初中学生应该锻炼的语文素养是全方位的,虽然文言文的学习有难度,教师与学生还是应该给予高度的重视,提高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的有效性,让学生对语言的运用和理解提升一个境界,积累丰富的语言知识。笔者结合自身的经验,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阐述:

一、增强初中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文言文的学习需要一定的技巧和时间。由于文言文和我们生活中的用语差别甚大,学生们在学习的过程当中容易产生厌烦的心理,所以教师要注意提高他们对文言文的兴趣。首先,要通过大量的朗读来提高语感。文言文虽然拗口,但是它的本质还是语言,学生们要通过大量的朗读,学会正确的断句和理解。其次,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注意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要时刻关注学生学习的情况,适宜的调整或改变教学的节奏和方法。最后,就是教师在教学完成后要增加总结归纳的环节,教会学生学会活学活用,不要死记硬背。通过这样的几个过程,学生们会慢慢的对文言文产生一定的兴趣。

二、注意文言文的教学方法

对于文言文教学来说,方法的选择是非常重要的,对于初中语文的文言文教学来说,关键就是文言文的诵读和语感的培养。教师在教学的过程当中,想要提高文言文教学的有效性,就要让学生对文言文进行熟读。教师可以组织一些小型的文言文朗诵比赛,把班级里的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分别进行课本当中文言文的朗读比赛,对有能力的同学还可以拓展一些课外的文言文进行朗读,比赛完之后,教师对学生的朗读做出评价,告诉学生在朗读的时候要注意投入感情,把握好文言文的韵律,把文言文当中所蕴含的情感朗诵出来。教师在平时的课堂上也要经常让学生起来进行朗读、范读,通过长时间坚持朗读,培养文言文良好的语感,对于提高文言文教学的有效性有积极的作用。

总而言之,初中语文中的文言文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努力提高文言文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周成荣.激发学生兴趣,展现文言魅力: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思路浅探[J].读与写杂志,2012(10):82.

第4篇

文言文中的遣词用句跟现代的白话文是有很大差别的,有些词句甚至完全相反。文言文大多晦涩难懂,学习起来存在一定的难度,需要花费很大的力气记忆和理解。因此,一些学生对学习文言文提不起兴趣,对文言文学习有抵触情绪。文言文的学习是从初中就开始的,但初中阶段学习的都是一些简单的、基础的知识,只停留在背诵和了解文章大意的阶段。到了高中,难度加大了,要掌握字词的含义、用法及其语法功能,还要学习几种特殊的文言文句式。初高中文言文教材的衔接不紧密,难度突然加大,很容易让学生晕头转向,对文言文学习丧失兴趣。

二、优化高中文言文教学的基本原则

1.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和阅读习惯。“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对文言文感兴趣才能学好文言文。传统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中,学生大多处于被动地位,缺乏学习文言文的积极性。教师在教学中要不断地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积极性,使学生自动自发地学习文言文。另外,教师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养成阅读文言文的习惯,课外也主动地学习文言文,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2.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

现在的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中,教师大多采用传统的“串讲”的方式。对文言文逐字逐句地进行翻译解释,这种教学方法虽然严谨认真,但是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没有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因此,教师要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把单调无趣的文言文课堂变得生动有趣,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例如,在学习《兰亭集序》一文时,教师除了对文章的知识点进行讲解之外,还要开发学生的想象力,想象作者在文章中描述的自然风光。

三、优化高中文言文教学的方法

1.培养学生的语感。

文言文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并不广泛,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一般接触不到文言文,而且,文言文与现代汉语的遣词用句有很大的差别,读起来很拗口,这就导致学生对文言文学习产生不了兴趣。所以,教师要通过诵读训练培养学生的语感,让学生多多接触文言文,培养学习文言文的兴趣。而且,教师要因材施教,针对不同的课文类型采取不同的诵读方式。例如在学习《兰亭集序》一文时,教师可以让男女生分别读文章的不同部分,以表现兰亭流觞曲水的清脆水声及文章中深沉稳重的思想感情。

2.运用各种手段,激发学生对文言文学习的兴趣。

由于文言文与如今学生的时代背景相距甚远,语法习惯也与学生熟悉的白话文出入颇多,导致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感到晦涩难懂,不知所谓,渐渐产生抵触敷衍的学习情绪。教师的首要任务便是重新激发学生对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带领他们发现文言文的语言魅力,将学习的主动权交予学生。激发文言文学习兴趣的方法可以有很多种,需要灵活地综合运用。比如可以在学习前先让学生接触一些关于文言文的影视作品,可以是根据文言文内容改编的电影,可以是介绍文言文写作背景的纪录片,也可以是文言文作者生平介绍的小视频。通过影视作品的叙述可以使学生初步理解将要学习的内容,也可以在学习结束后进行以所学文言文为主题的多种语文活动。如果是游记类型的文言文,就可以组织学生故地重游。参考作者的游览路线,将观景的心情进行古今对比,甚至仿照文言文结构写下自己的旅游心得。如果是情节性较强的文言文,就可以组织学生改编成情景剧,以文言文形式演出来。可以改编成历史正剧,也可以改编成历史喜剧,甚至可以加入流行的现代元素,如穿越,改编成多个历史事件的串烧剧。如果是揭示哲理的文言文,教师就可以组织辩论会,探讨文章所揭示的道理是否过时,或者组织一场知识竞赛,对学生的文言知识进行考查。

3.强化字词句的学习以夯实基础。

(1)在高中文言文教学中要明确教学重点。高中文言文字词教学的重点主要是古今异义词、常用实词,虚词、词类活用、特殊句型,所以在教学中要针对这几个方面加强学习。

(2)采取合适的教学方法能使学习事半功倍。启发推测法、连环翻译法、合作探究法、“以旧带新”等都是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①启发推测法是指,在教学中,抛弃传统的“串读法”的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主题,教师只在一旁起指导作用,对学生进行启发。这种教学方法更能使学生有效地掌握文章内容及字词句的含义和用法。

②连环翻译法是指,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活动,以小组为单位共同翻译文章。这种教学方法更能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锻炼学生的文言文翻译能力。

第5篇

一、教材内容的有效衔接

1.需要补充的知识。

因为初中“语法、修辞知识不作为考试内容”,“不应考查对词法、句法等知识的掌握程度”,所以语法知识在初中被淡化、弱化了,学生大多对实词、虚词、短语结构类型、句子成分知之甚少。而高中对实词含义、虚词用法、特殊句式的考查却是重点内容,这就需要老师在教学中视情况对语法知识作适当补充。而古代汉语语法和现代汉语语法两者之间具有相似性,学生要突破文言文语法这个教学难点,就必须学好现代汉语语法。

2.需要强化的知识。

教师要联系生活中常见的语言现象,同时帮助学生回忆初中学过的文言文特殊的语言现象,运用语法知识加以判断,以增强学生对词法、句法知识的运用能力,在巩固所学的基础上,进一步增强运用语法知识判断词类活用的能力。

3.需要巩固引申的知识。

除了要掌握常用的语法外,学生还要熟练地掌握常用的句法。文言句法包括文言文中常见的特殊句式,如判断句、倒装句、省略句、被动句、疑问句等,还包括一些固定格式。这些句式在初中文言文中都不同程度地出现过。只要高中教师在遇到特殊句式时联系初中学过的典型例句,再结合句式的特点系统讲解,学生定会恍然大悟。同时这样既可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学习的兴趣,又可使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二、教学方法的有效衔接

1.指导学生课前的预习,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的意识。

教师要使学生树立一种意识,那就是不能等和靠,要有主动学习的意识,在遇到学习困难时要主动解决。鉴于此,教师可在正式上课之前,让学生把要学的文言文抄在作业本上,要求隔行抄,以个人为单位,充分利用课本注释和《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等工具书自我阅读,解决力所能及的字词句问题,疏通文意,概述全段或全文大意。对文段中出现的疑难字词句和不理解的思想内容,一一圈点出来,使每个同学都动手,对课文有初步的感知。

2.采取交流、合作、激励的教学形式,帮助学生养成质疑习惯。

如果教师按部就班、不厌其烦地串讲文言文,就会使学生失去学习文言文的兴趣。语文大师叶圣陶告诫我们:“教是为了不教。”所以我们不妨在文言文教学过程中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课上大胆质疑。对于个人无法解决的问题,学生可以在组内讨论解决,通过互问互答和提问解答来进行,或把问题拿出来与全班进行交流,或有疑难但已通过合作解决的,也可把解决的过程讲述出来,喜悦共享。讨论交流的内容不能局限于文章字词句的疏通、理解,教师应重点引导学生向文章的思想、写作背景作思考。在这个过程中,生生、师生之间相互补充,相互提高,形成对文章内容、结构等全面深刻的认识。当然,放手让学生在讨论、合作中学习,教师并不是完全放手不管,而要不断巡查学生的合作学习情况,也可加入讨论,在关键时刻起点拨作用,并对有创新、大胆的观点的个人或小组给予表扬、鼓励。这样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实现教学过程的真正有效。

3.指导学生科学背诵,实现有效教学。

大部分初中学生学习并不自觉,基础多数也不扎实,在接触课文一两天,才读了课文五六遍的情况下就去背,实在是做不到。因此,教师在指导学生背默古诗文时应做到两点:一是帮助学生科学地安排背默时间和背默内容;二是重视指导学生自己总结背默方法。学生之间在学习习惯和方法方面均存在差异,如果每次默写后要求学生进行反思复习中存在的问题,改进方法,必能达到更有效的背诵效果。

三、学习方法、学习心理的有效衔接

“授人以鱼,只供一饭之需;授人以渔,则终身受用无穷”。教学生如何学习,使学生有效正确地进行各种知识与技能的学习,正是授人以渔之举。

1.加强诵读,培养语感。

坡说:“故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反复诵读是中国古人学习古文的重要方法,也是现代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基本要求。文言文字词组合与现代汉语的差异,决定了反复诵读是培养语感、初步把握文意最有效的途径。学生对文字材料诵读越熟,体会就越深。文章的语气、节奏和作者的情趣意旨是通过富有情感的诵读表现出来的,反复诵读、反复揣摩、思考、比较,领略语言之美是培养语感的过程。

2.重视归纳和积累。

学习文言文,关键是重视归纳和积累。“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在归纳整理时可以从特殊字词的注音、一词多义、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特殊句式、成语典故、重点语句及文学常识等个方面进行。当然,无论作什么整理,学生都必须积累相应的例句,否则,知识点就成了无本之木和无源之水,回顾复习时就会莫名其妙,茫然无措。

总之,初高中文言文教学虽有许多不同之处,但异中有同,完全可以将两者衔接起来,关键在于老师对尺度的把握。初高中文言文教学应该是一个整体,从初中到高中的教学应该是循序渐进的过程。只有初高中文言文和谐有效地衔接,才能更好地实现语文教学的高效。

参考文献:

第6篇

【关键词】初中;文言文;词语训释;应用

文言文是初中语文教学中必不可少的内容,其目标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正确的阅读和理解文言文书籍。在漫长词汇发展过程中,往往会产生出古今异义词,给古书的阅读和古文献的考究,带来一定的困扰,因而,研究文言文的古语训释,是十分必要的。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牢牢把握词语训释的重要性,并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引导学生对于文言文中的词语进行正确的训释。

一、利用古文献阅读,开展词语训释的教学工作

初中文言文学习中的一个重要点就是对于古代词汇的学习。词语训释是文言文教学工作的重点,做好词语训释教学工作,可以采用阅读古代文献的方式来完成。古代文言文的语言,大部分储存在经典的文献资料中,因而,对于历代经典文献资料进行研读,关注其中的整理、注释内容,能够有效的帮助学生获得较为丰富的词汇知识。因而,可以引导学生对于经典的文言文资料进行阅读,在阅读的过程中,帮助学生较好的完成词语训释的学习。

二、利用教学评价,开展词语训释的教学工作

新课程标准在“古诗文阅读的评价”中提出,“评价学生阅读古代诗词和文言文中,应注意重点考察学生记诵积累的过程,考察他们能否借助注释或者工具书达到理解文言文大意。

在初中文言文的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学习评价的方式,对于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进行测评,进而了解词语训释的学习质量。美国著名学者鲁姆提出了学习评价理论,将学习评价理论划分为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终结性评价等三个评价类型。而在初中文言文教学工作,可以采用教学评价的方式,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在教学评价中,我们不能仅仅为了考察学生掌握常用词的程度进行对学生客观化和量化评价。我们更应该注意学习文言词语中掌握多少学习方法。另外我们还应该注意对考察结果进行分析,总结出学生学习的状况,并针对问题提出建议和意见,对于学生的一点点进步,都应该给予表扬和鼓励等积极的评价。如在学习《桃花源记》中“渔人甚异之”,对于“异”字的意动用法,然后让学生举出类似的例子,学生能够很快从所学的知识中找出类似的用法, 我给予那些很快回答出问题的学生极大的鼓励和赞扬,结果很大程度调动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积极性。“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所以在初中文言文教学中实施教学评价,给予学生鼓励和赞扬对展开教学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利用训诂学知识,开展词语训释的教学工作

文言文学习之所以难度大,就在于文言文中存在着诸多的古今异义词和难解词。古今词汇的发展变化,给学习者以及研究者带来了很大的挑战,因此文言文如果不经过词语训释,是很难达到通晓其义的目的。

1.将古书用字和以声索义与推求语源相结合

以声索义,就是根据声音,来推断字的意义,而主要的推断对象就是假借字和同源字。之所以对于假借字和同源字采用以声索义的推断方式,是由于这两种字体,都是以声音作为主要的联系纽带,因而,可以利用声音,对于它们的词义做出推断。比如《观潮》中“吴儿善泅者数百,皆披发文身。”中“文”通“纹”,画上纹彩。在文字的发展过程中,不断的产生出新的字、词;往往新词是在旧词的基础之上产生的,一个旧词的词义不断的发生引申变化,从而分化而形成一个个的新词,这些新词都出于同一个母体,因而,若干的新词之间,具有语音相近或者相同、意义相通、而字形不同的特点,从而构成了具有一定的可追溯性的新词。同源词是指出于同一个词族的词语,这些同源词之间具有声音相同或者相近的特点,因而,可以依据这个对于同源词在声音一定的基础上,进行意义的推定,从而形成对于新词的词义的重新界定。比如在《世说新语》两则:客问元方:“尊君在不?”“不”通“否”,表疑问,与儿女讲论文义。“儿女”一词,古义:指对子侄这一代晚辈的统称。而今义:专指子女。《木兰诗》:“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中“帖”通“贴” 。“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中“火”通“伙”。基于这种分析,可以使用以声索义,并结合古书用字和推求语源的方式,来达到认识古字的目的。

2.将语境与以形索义相结合

在训诂学中,有“形训”一词,就是通过字形来推断词的意义,也就是以形索义。会意字、指事字、象形字之间,都有着之间的联系。因而,通过字形,能够了解字所记录的词素或者是词的意思。初中课本中《童区寄传》里出现了“之”作为实词的用法,“之虚所卖之”,前一个“之”释为“到、往”。对于这类字,形训的作用体现出说明、揭示字的本义。但有时,在文言文中,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其所使用的词语,并不是使用其本义,而是采用了该词的引申意义,并且,这种情况大量存在。针对这种情况,就要采用以形索义的方式来确定具体的语义,在多种语义并存的前提下,可以采用以形索义与语境共用的方式,来增加语义的准确性。以形索义,所筛选的是词语的本义,对于词的本义的了解,可以更好的掌握词的引申意义,从而为增加词的意义的准确性判断提供保障。

当然,词的本义的探寻,并不是简单的事情,可以依靠其他的辅的手法,例如对于字形的综合应用,从而在文选中,较好的把握词的本义;也可以根据词在文选中的具体的语言环境,挖掘出词在语句中的意义。

四、结语

总之,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工作中,词语训释是掌握古今异义词的重要方式,通过对于词语训释的学习,能够有效的掌握古代文言文中的各种异读词语,从而获得较好的古代文言文知识。对于词语训释的教学,可以通过古文献阅读、学习评价、训诂学知识等多种方式,达到既定的教学目的,让学生能够有效的掌握文言文的基础知识,完成既定的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孔晓玲.初中文言文文体意义的挖掘及教学应用[J].教学月刊(中学版),2012(4):120-123

[2]何书.试论古汉语动词词义裂变式引申[J].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2007(05):79-80

第7篇

关键词:高中;文言文;词类活用;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8-3561(2016)16-0060-01

随着语文教学不断改革,对文言文教学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学生要做到对文言文知识活学活用,举一反三,更好地传承我国传统文化精神,建构自身较好的文化底蕴。如果要达到这样的教学目的,就需要教育者注重文言文教学策略的研究。

一、高中文言文词类活用教学现状

在现今的高中文言文教学过程中,存在着较多的问题,其中文言文知识中词类活用的教学较为突出。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有时导致高中文言文教学困难重重。

(1)教师不想教,学生不想学的情况突出。教师不想教,主要表现在教师教学文言文词类活用的方法较为单一古板。在教学过程中会发现,大多数教师在教授文言文时,通常采用逐字逐句的串讲方式,主要以灌输式的形式进行教授。这种毫无生动可言的课堂氛围,导致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逐渐失去兴趣。教师运用这样的方式教授词类活用,是担心词类活用知识点的掌握难度较大,学生自主发挥的空间有限,于是选择直接告诉学生某个词属于哪一类词类活用,点到为止。学生不想学的原因,除了受到教师教学方法的影响外,还来自学生主观因素。部分学生难以认识到文言文作为我国优秀传统文化载体所具有的美感和人文性,感受不到其价值和意义。部分学生之所以还会继续学习文言文,主要是以应付考试为目的。因为在考试中遇到文言文阅读和翻译的时候,需要用到词类活用的知识点以获得分数。这就决定学生在学习文言文知识中较难的词类活用知识点时,缺少学习兴趣,并不十分重视,甚至出现不想学习词类活用的情况。

(2)文言文语法基础较弱,导致高中词类活用教学力不从心。在初中阶段的文言文学习中,并没有语法的考试要求。初中教材只需要学生对文言文语法有所了解即可,并不在考试中作为命题知识点出现,这就使得初中文言文语法教学被弱化甚至淡化与遗忘。而到了高中阶段,高考考点中虽然并没有语法的考查,但其中文言文的选择题与句子翻译的考查中,却涉及语法的诸多问题。比如这道高考翻译题:翻译“臣事君,犹子事父也,子为父死亡所恨”。其答案应该是:“臣子侍奉君王,犹如儿子侍奉父亲,儿子替父亲效死没有什么遗憾。”很多学生的翻译却与正确译文相差甚远。如果掌握古汉语语法知识,有词类活用意识,明白“事”是名词活用为动词“侍奉”,分数便可拿下。

因为语法基础较差,导致学生在高中阶段接触文言文语法的学习时较为困难,致使高中教师需要从基础开始从头教起。而效果不佳就使得教师不知如何教学,语法知识就成为教学难点,教师有时力不从心。

二、高中文言文词类活用的教学策略

分析高中文言文词类活用教学存在的问题之后,针对词类问题,提出以下几点对策。

(1)注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心理学家皮亚杰在《教育科学与儿童心理学》中说过:“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赖于兴趣。”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够有效激发学生对知识的渴望和学习热情,促使学生能够主动积极地进行自主学习。一方面,可以引导学生认识到文言文的价值与意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特别是在讲授词类活用知识之前,让学生认识到学习词类活用的必要性:可以帮助学生很好地学习与理解文言文,甚至可以帮助学生提高写作水平。另一方面,可以联系日常生活中的语法运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日常语句表达中,一些语法问题可与词类活用现象相联系。这样,可以让学生在生活中潜移默化地感受到词类活用现象,激发学习词类活用的兴趣,达到高中文言文教学目的。

(2)加强学生文言文语感的培养。可以通过诵读、品读的方法,培养学生文言文语感。诵读,可以使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增强词类活用的感知能力。通过对课文反复诵读,让自己有身临其境之感,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和文化内涵。教师还可以运用多种方式读,让学生能够在这种环境中培养和提升语感,使学生能够熟能生巧。品读,可以使学生较好地辨识词类活用。在品读中,感受古文语言的精妙之处而获得语感的享受,与作者产生思想情感上的共鸣进而领悟语感。例如,“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用得妙。一个“绿”字,让一切富有生机,展现了江南的盎然春意,读完如身临其境,春风拂面。

(3)认识到词类活用的规律。在文言文中,出现词类活用情况主要是在名词、动词、形容词和少数代词上。活用,也就是这个词在特定语境下被赋予新的意义,而临时性改变词的语法。所以,学生在学习中如果碰到以上词类不能按照原有的意思来解释,那么就可以考虑以活用来试着解释。同时,还可以通过抓住词类活用的要领来学习。比如名词活用为动词,名词放在能愿动词或副词的后面,或者“所”字的后面,一般为名词活用为动词。又如,名词与连词“而”连接时活用为动词,“而”一般连接的是动词、动词性词组、形容词、形容词性词组,不连接名词或名词性词组。

参考文献:

[1]王丽霞.高中文言文字词教学的低效现状及对策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1.

第8篇

关键词: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5)12-0526-02

文言文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学习好文言文对继承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爱国情怀有着重要意义。现今文言文教学老师教起来费劲,学生学起来吃力,完全为了应试而教、而学。如何改变这种现状,站在素质教育的高度,为学生的发展着想,本人提出几点看法。

1.精心设计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车尔尼雪夫斯基说:"只有人们自愿做的事才做得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激发学生对文言文学习的兴趣,是实现文言文教学的有效性的前提。只有让学生保持着较高的文言文学习兴趣,才能够使学生真正全身心的投入到文言文的学习中来。

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巧设美景导入,比如在教学《木兰诗》时,先让学生欣赏动画片《花木兰》或者比赛讲述木兰从军的故事来激趣;学习《三峡》《与朱元思书》《爱莲说》等文章,可以先让学生欣赏与课文有关的配乐的优美的图片风光,让他们获得感性认识;学习《口技》可以让学生利用电视先观看现代的口技表演的影像资料,再引导他们去了解古人精彩绝伦、惟妙惟肖的口技技艺。这样一来,上课伊始,教师就激起了学生旺盛的求知欲,牢牢抓住了他们的心。

利用巧设悬念、合理质疑、竞赛等方法,营造轻松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动机、研讨情趣,为学生进入主体参与和学习做好情感上的准备,进入文言情境。

在文言文教学中,教师可以巧设背景情境、问题情境、生活情境等多个情境,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文言文。例如:教师讲解欧阳修的《醉翁亭记》时,可以设置背景情境,借用多媒体根据不同的内容设计出不一样的课堂展示。教师还可以请学生将宾客欢宴的各种情态或用自己的语言加工描述出来,或用自己的行为表现出来。这样学生对《醉翁亭记》这篇文章就有一个直观,且包含听觉、视觉的多元感知。

2.注重多样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思考

初中文言文教学本身就是一个较为枯燥的内容,因此老师在进行这一部分的教学时应该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采取因材施教、形式灵活的教学方式。第一,将"演"融入到教学中去。比如说在进行《核舟记》这一文言文的教学时,老师可以让三个同学上台表演课文中三、四自然段的内容,通过这样的形式,不仅可以使台上的同学深刻了解课文的内容,而且使台下的同学仿佛置身情景当中,大大加深了印象,而且提高了课堂的课堂气氛;第二,将"乐"融入到教学中去。比如说在进行《愚公移山》这一课的教学时,老师可以将现代歌曲《愚公移山》穿插到教学内容中来,从而使学生在优美的歌声中去体会课文中所表现出来的精神。通过这种新颖的教学方式来提升学生的欣赏水平以及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第三,将"写"融入到教学中去。比如说在进行《出师表》这一文言文的教学时,老师可以让学生采用《诸葛亮访谈录》的形式来实现学生与古代圣贤之间的沟通交流,并从中汲取圣贤所具有的为人处世、待人接物上的经验和精华。通过这种形式的教学可以使学生从书本知识中获得无限的思维空间,从以往单纯的旁观学习,变为主动地思考投入式学习;最后,将"画"融入到教学中去。

3.开展诵读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朗诵和背诵是千百年来人们从学习文言文的实际过程中总结出的好方法和好经验,我们也一向重视背诵。需要说明的是背诵不是死背,而是巧背。按新课程标准要求,初中阶段需背诵诗文80篇,对许多学生来说是难题,他们很怵背古文。原因可能主要是背诵经常作为课后练习来处理,致使学生产生厌烦心理。尽管学生也背书,但目的在于应付检查,又因是强记手段,记忆当然难以持久。对此,可以多介绍名人的诵读经验、感受和方法。茅盾能背诵《红楼梦》,巴金曾说过"现在有二百多篇文章储存在我的脑子里了"。我们提倡遵从熟读成诵的自然规律,熟读中要加入自己的理解、感悟,这样记下来的东西才能在头脑中长期保存,到用时信手拈来。向学生推荐一些记忆方法,如:情景法:《核舟记》中"大苏泛赤壁"一段,选三人表演人物各自神情,给人印象要深得多,表演者自己就更为深刻了,容易记且记得牢。线索法:《三峡》从夏水到春冬之时到晴初霜旦的顺序。化整为零法,即连句成段,连段成篇,适宜较长的篇幅如《醉翁亭记》。

4.以学生为主体,释放自主学习能量

学生是教学和学习的主体,教师只是一个引导者,在文言文的教学中要充分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充分调动学生的课堂积极性,使学生成为学习的自觉探索者。例如:教师进行《陈涉世家》的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在对课文进行梳理后,发表对陈涉这个人物的看法。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在教师引导的基础上,能够比较好地把握住陈涉这个人物的特点,如:胸怀大志、有胆有识、有谋略、敢为天下先等优秀品质。通过这样的一种学习方式, 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凸显,学生能够更好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同时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也得到了培养。深化探究是对学生提出的更高要求,也是教师进一步提升自己的教学方法,从质的角度提高课堂效率的重要途径。当然,进行深化探究学习需要教师进行精心设计。如:学习了《愚公移山》后,教师可以举办一场辩论赛――"愚公移山精神可取与否"。通过这场辩论,使学生能够更加深入地认识和了解愚公精神,同时也是对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

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地提问,及时表扬有个性、有水平的提问,对有争议的问题,只要学生说得言之理,教师就要给予肯定;对于说错的问题,教师也要委婉地评价,肯定其勇气,指出不足及今后努力的方向。久而久之,使课堂形成一种积极思考,勇于探索的热烈气氛,使学生在和谐的环境里进行生动活泼的探索。

总之,在文言文教学中,教师应紧扣新课改的大纲要求,牢固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意识, 通过灵活的教法,加强学法指导等手段,着力培养学生的参与能力。那么,学生就一定能够学有所获,文言文的课堂教学效率也一定能够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