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03-16 08:15:43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高校大学生法制教育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关键词】 法制教育 高校 目标
党的十报告首次将“全民守法”与“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相提并论。要求“深入展开法制宣传教育,弘扬社会主义法制精神,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增强全社会学法尊法守法用法意识。”大学生既属于法治宣传教育的对象,又是国民教育体系法治教育的对象,因而必须高度重视大学生的法治教育。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要“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把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其目的是在全社会“树立法治意识”,进而“使全体人民都成为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I卫者。”大学生既属于法治宣传教育的对象,又是国民教育体系法治教育的对象,因而必须高度重视大学生的法治教育。高校法制教育是全民法制宣传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高校法制教育,这对大学生今后的事业、工作、生活都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
一、高校非法学专业普法教育的现状
我国从1986年开始实行普法教育,至今已迎来了第六个“五年普法”教育阶段。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的基本方略。坚持依法治国,建设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事关我们党执政兴国,事关人民幸福安康,事关党和国家长治久安”。依法治国必须树立法治意识和法治理念,在法治意识和法治理念指导下去实施法治,而树立法治意识必须进行法治教育。大学生是社会成员的一部分,他们自身法治意识的程度体现着整个社会的法治意识水平;大学生是社会成员中接受高等教育的群体,他们具有良好的文化底蕴和知识素养,在社会生活中能够发挥重要的作用,他们的法治意识程度以其特有的作用影响着社会的法治意识水平;大学生是祖国的希望、民族的未来,他们在未来的国家生活中将发挥主导作用,其自身的法治意识水平对未来中国法治建设的程度有决定作用。因而,必须高度重视大学生的法治教育在提高大学生法治意识中的作用。通过过去几十年的努力,大学生的普法教育虽取得了一定成效,但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经济社会的深刻变革和社会价值的多元,导致大学生普法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不断凸显。现在的很多学校都只强调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对学生人格、思想道德和法制观念的培养,因此如何加强非法学专业学生的普法教育问题更加突出和紧迫。
二 、高校法制教育应该突出宣传的方面
第一,法律规范的认知。依法治国,就是依照国家法律规范来治理国家,所以必须让大学生充分认识法律规范的意义和内容。一是要让大学生认识法律是一种行为规范,这种规范告诉你什么是可以做的、什么是必须做的、什么是不能做的,这是法律规范的指引作用。 第二,法治思维方式的培养。法治意识的树立在现实中表现为处理问题的法治思维方式上,所以要着力培养大学生的法治思维方式。法治思维方式就是人们用法律家意志,而道德的或情感等其他处理、解决问题的方式,由于缺少法律的规范、原则、理念作为标准,来分析、判断、处理问题的思维方式。法治思维方式,还包括法律处理问题的过程要讲程序,违背程序也会使法律的权威受到挑战。
第三,坚定法治信仰。要使法治落到实处,除了法律规范的理性认知和法治思维方式的培养外,还必须要有坚定的法治信仰。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指出:“法律的权威源自人民的内心拥护和真诚信仰。人民权益要靠法律保障,法律权威要靠人民维护。”对大学生来说,首先要知道信仰是一种世界观和价值观。
三、加强高校法制教育的建议
对大学生法制教育应当时时处处进行,注意将课堂教学与课外教学、校内教育与校外教育等结合起来,全方位、全过程地对大学生进行教育。
第一,加强法律课程的时效性,真正发挥法制课堂作用。只有理论联系实际,加强教学内容的针对性,才能满足大学生执法守法的需要,实现培养大学生法律意识的根本母的。
第二,营造良好的法制环境和教育氛围。高校是人才最集中、思想最活跃的地方,我们要充分利用这种优势,努力创造高品位的校园文化,营造积极向上的法治氛围,引导学生认识到法律必须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第三,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法制教育实践活动。法制教育实践能够锻炼学生运用法律知识、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
第四,开展心理咨询和辅导,巩固大学生法制教育的成效。现在,我国处于转型期,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念和思想伦理观念急剧变化。为此,高校要开展心理咨询和辅导,帮助其消除不良的心理状况,最大程度预防和避免因心理问题引发的违法行为,从而巩固大学生法制教育的成效。
总之,加强大学生法制教育,预防大学生违法犯罪是一个艰巨复杂的系统教育工程,是一个非常重要而迫切的现实课题,需要引起大学教育工作者、管理者和社会上的司法行政部门与法制工作者的高度重视,使大学生对法律有科学的认识、深刻的理解和全面的掌握,使得他们不仅掌握一定的法律知识,更能理解法的精神、法的作用,增强自身的法制观念和法律意识,最终逐渐使大学生犯罪现象不再频繁发生。
【参考文献】
>> 论大学生素质教育 论大学生法律素质教育的基本问题 试论大学生刑法法律素质教育 大学生法律素质教育改革研究 论大学生素质拓展在高校心理素质教育中的应用 论高校图书馆对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影响 论高校图书馆在大学生信息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论高校图书馆与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性 论高校体育对大学生素质教育的作用 论高校图书馆与大学生信息素质教育 论高校图书馆建设与大学生素质教育 论高校图书馆的服务创新与大学生的素质教育 论高校体育教学对于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影响 论高校图书馆文化建设与大学生素质教育 应加强高校大学生素质教育 对高校大学生素质教育的思考 高校大学生素质教育的探讨 论电工实验与大学生素质教育 论茶文化与大学生素质教育 论当代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3] 李岚清.素质教育的内涵是什么[M].李岚清教育访谈录,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4] 素质教育包括哪些内容?教育文摘[EB/OL].http://.cn/xxjs/jszj/jywz/201008/t20100827_785692.htm.
[5] 教育部.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EB/OL].http://.cn/c/2005-03-29/14485497218s.shtml.
[6]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实施方案[EB/OL].http:///nj06_29_8940/20091127/t20091127_425643.shtml.
[7] 王小锡等.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
[ 注 释 ]
①调查还显示,“74%的被调查者认为学校应该强化法制教育,孩子必须在学校学到法律法规方面的系统知识,接受法律法规教育,提高自身的法律素质。让青少年从小知法,懂得自爱、自律,敢于维权护法,将来才能成为有益于社会的人”。
②《高校学生管理规定》:“高等学校学生……应当遵守宪法、法律、法规,遵守公民道德规范,遵守《高等学校学生行为准则》,遵守学校管理制度,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要守“法”,就必须要知“法”、懂“法”;欲知“法”、懂“法”,就必须学“法”。就在校学生而言,欲学“法”,离开教育别无他途。
③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包括依法治国、执法为民、公平正义、服务大局、党的领导等五个方面的基本内容。(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2013年版教材,154页、156页)
④立法公正是执法公正的前提,执法公正是立法公正得以实现的重要保障。
⑤实体公正是程序公正追求的目标,程序公正是实体公正的保障。
⑥在这一环节,必须针对教学对象,因材施教,有的放矢地补充现实生活中依法维权的案例,剖析其中的具体得失和经验教训,写入教案,为教学做准备。
⑦将从传媒或影视作品中选取并经过剪辑的依法维权课件进行展示、播放,辅之以相应的解读、分析和点评,帮助学生对有关维权要领的认识。同时,兼之以提问、讨论、情景模拟等方式,引导学生投身其中,积极参与。
创新高校体育课教学方法提高大学生素质刍议
摘要:长期以来,学校教育中传统、普遍、固有的体育教学模式和观念使教育者把体育教学看作是按照教学大纲有目的、有计划的将教学内容灌输、施加给学生,以此期望改造、提高学生,从而达到教师预期的目的和教学目标。这种单一的施加教学实际上只注重体现教师为主导地位,而忽视了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这对实现大学体育素质教育和教学革新是严重的阻碍和羁绊。以此,笔者认为,需在体育教学中积极推行和实践性的尝试进行一定的探析,以提高教育水平和大学生的整体素质。
关键词:高校体育教学方法改革 素质 刍议
大学生法制教育缺乏一种育人合力体系。大学生法制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各自承担不同的教育责任,扮演不同的角色。就学校来讲,一方面由于高校对大学生法制意识的培养远远不够,学生没有全面系统的接受法律知识教育,导致了大学生法制意识淡薄。另一方面由于部分辅导员和班主任不能严格执行学校规章制度,对学生管理不够严格,对于迟到旷课、考试作弊和打架斗殴等违纪违规行为不能严肃处理,助长了不正之风。对于家庭来讲,进入大学后,学生与家庭联系较少,家长没有主动协助学校做好子女的道德修养和法制意识的教育,家庭法制教育功能在逐渐弱化,增加了学校教育的难度。由于大学生的价值观还没有完全形成,因此他们容易受到社会上一些不良思想的冲击,如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等,再加上现象、网络上不良信息的传播等侵蚀着大学生的心灵,这些都大大降低了学校对大学生进行法制教育的效果。因此,只有学校、家庭、社会三者互相配合,形成育人合力,才能强化大学生法制教育的效果,更好地培养大学生的法制意识。
二、加强大学生法制教育的对策分析
(一)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是高校对大学生进行法制教育的主渠道,是培养大学生法律意识的主阵地。因此,要增强大学生法制教育的实效性,就必须改革《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1.改革教学内容,增强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法律意识。教育部下发的《关于加强学校法制教育的意见》中明确规定:“高等学校法制教育要以培养大学生社会主义法律意识为核心”,但目前高校对大学生进行的法制教育仍侧重于法律知识的灌输,轻法律意识的培养,所以高校有必要围绕“如何增强大学生的法律意识”来进行教学内容的改革。在精炼课程内容的同时,教师必须把主要的法律知识深入透彻地讲解给学生,这样既可以克服课时少、内容多的矛盾,也可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更好地调动学生学习法律知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进一步提高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法律意识。2.改进教学方式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一方面,增加师生互动环节。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改变“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把枯燥的法律条条框框变为生动的、易于被学生接受的知识,从而不断提高学生学习法律知识的兴趣。另一方面,灵活采取多种教学方法。教师可以通过案例教学、分组讨论、辩论赛、模拟法庭、讲座等生动活泼的形式开展教学,围绕重点难点问题,采取点面结合的形式,提高课堂教学的感染力和有效性。同时,结合大学生关注的现实中典型案例进行教学,引导大学生科学理性地面对社会现实问题,从而进一步提高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他们遵法守法意识,避免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二)多渠道培养大学生的法律意识
高校对大学生进行法制教育不能仅仅停留在课堂教学上,要始终坚持法制理论教育与法制实践活动并重的原则,必须把法制教育实践活动常态化,并且要纳入到大学生素质教育的整个计划中。逐步拓宽大学生法制教育的渠道,逐步构建完善的大学生法制教育体系,更好地培养大学生的法律意识。“法律意识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体系,是社会主体对社会法的现象的主观把握方式,是人们对法的理性、情感、意志和信念等各种心理要素的有机综合体”。1.充分利用第二课堂和社会实践活动,开展大学生法制教育。结合当前的热点难点问题,在校内可采取开设法律公选课,定期召开主题班会,定期举办法律征文比赛、法律演讲比赛、法律知识竞赛、法律知识调查、模拟法庭、专设法制宣传园地等形式,也可以定期邀请知名法官、律师、公安人员、检察官等一些法律专家来学校开设法制教育讲座,通过营造浓厚的校园法治氛围来不断地熏陶和感染学生。同时,可以采取“走出去”的做法,经常组织学生走出校门去旁听法庭审判、参观劳教所和监狱、参与普法知识宣传、寒暑假组织学生到农村、社区等进行普法知识宣传、参与社会调查等多种形式,将大学生学到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开拓他们的法律视野,不断增强他们的法律意识。2.积极利用大学生法律社团,开展大学生法制教育。大学生社团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是高校第二课堂的引领者。学生社团是指学生为了实现会员的共同意愿和满足个人兴趣爱好的需求、自愿组成的、按照其章程开展活动的群众性学生组织。高校各二级学院可以鼓励学生根据不同的兴趣爱好,组建有特色的法律技能社团,如辩论协会、演讲协会、写作协会等;也可以成立法律服务社团,如法律咨询志愿服务中心、法律宣传服务中心等,每个社团有针对性地开展一些技能培训、志愿服务等活动,充分发挥每个大学生的特长,提高他们的法律实践能力。3.利用网络资源,开展大学生法制教育。高校可以将网络作为大学生法制教育的重要窗口,将法制教育融于网络管理之中,建立长效工作机制,使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使自律与他律相结合,有效地引导大学生的法律思想和法律行为。
(三)加强大学生法制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
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必须大力提高法治工作队伍思想政治素质、业务工作能力、职业道德水准,着力建设一支忠于党、忠于国家、忠于人民、忠于法律的社会主义法治工作队伍。大学生法制教育是一项政治性、思想性、理论性、知识性、实践性很强的综合性教育,必须有受过正规培训、具有一定理论水平和实践经验的教师队伍。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成功开展大学生法制教育的根本保证。而目前各高校的大学生法制教育的师资队伍力量薄弱,严重影响了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养成,因此,加强大学生法制教育师资队伍建设迫在眉睫。1.大力加强教师队伍的培训工作。通过岗前培训、定期轮训、脱产进修等多种方式以及参观、考察、交流、研讨等多种渠道,让教师掌握大学生的成长规律,掌握比较系统的法律学科知识与技能,更新知识结构,不断提高教师的法律素质和法制教育水平,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2.不断提高教师自身的教学业务素质。高校大学生法制教育的教师不仅要精通法律专业知识,而且还要具备比较全面的教育教学和科研能力,懂得教学艺术。教师只有采用现代教学技术手段,并不断提高自己组织教学和实施教学的能力,才能激发学生学习法律知识的兴趣,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断提高法律课程的教学效果。3.注重对青年教师的培养,建立专兼职结合的法律教师队伍。高校应加大对青年教师的培养力度,对教学和科研成果突出的教师要给予经费支持,为他们创造良好的教学和科研条件。目前部分高校讲授《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教师大部分都是思政专业背景出身,缺乏法律专业出身的教师,因此,各高校可根据自身实际情况,聘请一些精通法律专业知识的人才担任兼职教师,进一步提高法制教育的师资队伍水平。
(四)构建大学生法制教育的育人合力体系
关键词: 大学生 法制教育 现状分析
高等院校作为传播知识和培养人才的重要力量,在高校里积极针对大学生开展法制教育工作,既是其教育职责的一部分,又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大学生的法律意识随着高校法制教育的开展和社会发展而不断增强,能够自觉遵守法律,依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但随着经济社会体制的改革和转型,社会生活各方面发生了结构性的变化,大学生法制教育也在日新月异的社会发展中体现出一些不足。为实现大学生法制教育的目标,进一步加强新形势下的大学生法制教育工作,本文主要针对大学生法制教育中的不足和对策作探讨,以期为我国教育事业建设添砖加瓦。
一、大学生法制教育中存在的不足
(一)大学生法制教育的理念陈旧。
首先,目前我国实践中的做法是将大学生法制教育从属于道德教育,大学生法制教育没有独立地位。道德教育与法制教育虽然都属于社会价值教育范畴,但把法制教育视为道德教育的一部分,用道德教育的模式对大学生进行法制教育,教育观念已存在问题,难以达到法制教育的目标。其次,法制教育受重视度不够,例如许多高校都没有正式的法律教研室,法制教育观念陈旧,甚至很多高校的法制教育课教师自身也不重视大学生的法制教育。
(二)大学生法制教育的手段单一。
目前,大学生法制教育的实施方式和教育手段都偏于单一,各高校针对大学生强行统一开设的《法律基础》课程,课时少,内容庞杂繁多,大多是教师在讲台上蜻蜓点水地照本宣科,往往因为赶进度而简单地进行知识罗列和堆积,大学生在台下被动接收,为了应付考试而死记硬背,考完便扔,这仍然是最基本的“填鸭式”教育,难以激发大学生对法制教育的热情,真正提升法律素养。
(三)大学生法制教育的力度不够。
首先,法制教育的师资队伍还存在优化空间,许多法律教师甚至并未接受过法律专业教育,法律素养不高。其次,法制教育的内容设置不丰富,类别科目偏于单调,难以满足大学生不同阶段的内在需求。最后,大学生法制教育的时间安排不合理,往往仅集中在某段时期而不是贯穿整个学习期间,无法通过专业教育与法制教育的有机结合增强大学生学法的实效性。
(四)大学生法制教育的实效性不强。
首先,因高校的法制教育设置单一等原因,大学生难以真正对法律产生兴趣,从而法律意识比较淡漠,难以真正提升其法律素养。其次,在现实生活中大学生还不够成熟,往往因法律警觉性不高容易成为被侵害的对象,合法权益被侵害又不懂得有效维权;在面临机会的时候也不懂得合理使用法律武器,比如不会充分利用国家对大学生创业进行贷款扶持的法律法规和政策,等等。最后,多元化的价值观对大学生产生许多不良影响,因法制教育不到位,大学生不能从法律角度正确衡量自己的行为后果,容易思想放松步入歧途,甚至走向违法犯罪的道路。近年来大学生屡屡卷入传销犯罪、利用计算机进行高智商犯罪、不自觉形成团伙犯罪便是此类写照,这无疑是大学生法制教育的悲哀。
二、加强大学生法制教育的必要性
加强对大学生的法制教育,使其知法、懂法、守法,既是培育新时代优秀人才的前提和基础,又是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社会主义公民的基本要求。对大学生加强法制教育,既是开展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又是提高大学生自我保护意识和减少违法犯罪行为的关键,符合依法治国的内在精神。
首先,大学生是法制宣传的必要对象,因为大学生大多社会经验不足,合法权益容易受到各方面的侵害,比如有的大学生经不起诱惑,认不清形势,被骗去做传销;有的大学生利用寒暑假或课余时间从事兼职,受到损害也求助无门,不懂得使用法律武器进行自我保护;因此,大学生群体有必要学习法律知识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其次,由于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不足,以及社会多元化思维的冲击和大量信息的熏陶,大学生的思想也呈现多元化态势发展。由于大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和社会实践经验有限,往往不能理性化解因各种不良社会现象衍生而来的压力、挫折和危险,容易冲动行事甚至违法犯罪,从而侵犯他人的合法权益,甚至断送了自己的美好前程。
不管是大学生被侵权还是大学生违法犯罪,这都是与我们的教育目标和教育理念相违背的,而要杜绝此类现象,关键是要有针对性地加强大学生的法制教育,多方面完善大学生法制教育。
三、强化大学生法制教育的对策
大学生法制教育要遵循法制教育的特有规律。法制教育是培养自觉、自愿的守法精神和塑造体现民主、正义、效率、公平等现代法治理念的教育,仅仅依靠传统的、枯燥无味的课堂说教事实上很难奏效。现从以下四方面阐述完善大学生法制教育的对策。
(一)强化法律观念。
高校应通过法学课程教育、法制知识讲座等形式强化大学生的法律思维,培养大学生的学法、守法、用法意识,既要使大学生树立勇敢维权意识,又要增强对犯罪的免疫力。法律意识的自觉养成和法律技能的娴熟掌握,不是通过仅学一门《法律基础》课所能及的,对大学生的法制教育应贯穿其整个学习期间,要将专业教育与法制教育有机结合,使大学生内在性消化与专业知识密切关联的、在学习期间和今后工作中能真正用得上的法律知识,不断强化学法、守法和用法意识。
[关键词] 大学生;网络社团;思想政治教育
随着社会发展、科技进步的不断深入,尤其是网络技术和个人电脑的逐渐普及,高校学生社团在发展过程中涌现出越来越多的网络社团。大学生网络社团是指在大学校园,具有共同兴趣爱好或目的的大学生在互联网上以虚拟身份组建的具有明确或特定宗旨的组织团体,社团主要依托互联网在网上管理和组织活动。网络社团正以迅速发展的速度成为大学生参与课余活动的重要方式。大学生网络社团的发展不仅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机遇,同时也带来了新的挑战。如何把握机遇,应对挑战,成为目前我们需要研究的课题。
一、大学生网络社团特性
网络社团作为大学生社团的新形式,分为两种形式,一是现实社团的网络化,大学生社团实现网上网下联动,扩大活动交流空间,增强社团影响力。二是基于网络建立的大学生社团,社团活动依托网络为平台,大学生的交流与沟通更多的在网络上进行。大学生网络社团作为大学生社团的新形式,不仅与大学生社团具有共性,同时也具有自己的特性。
1、交往虚拟性强
社团发起人在网络上以虚拟的身份注册组建社团,召集具有共同目标和兴趣爱好的大学生参与自己的网络社团组织,博客、QQ群、论坛等成为网络社团的主要载体。网络社团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只需要网络环境就可以组织发起活动。网络社团具有很强的可参与度,经过网络社团负责人或者不经过许可,均可以加入,成员更多的是以虚拟的身份进行交流,在网络上,交往主体、交往情境、交往情感体验等都可以是虚拟化的。网络社团中的大学生具有很强的自主性,即可以真实的身份与大家交流,也可以采用匿名的方式,网络社团与现实社团相比,很大的区别就在于它的虚拟性。
2、信息传播快
网络信息传播便利、迅捷、成本低,信息能在最短的时间内,传达给社团成员。大学生网络社团利用网络信息传播的优势,可以将社团的活动最快、最广范围地传播出去,最大程度的发动社团成员,提高活动成效,提升活动影响力。目前大多数现实社团开展活动的成本较高,影响力较小,若组织活动,须将活动进行广泛的宣传,须向社团成员进行通知,须申请占用场地等等,而且往往投入很多,收获较小。而网络社团因其基于网络平台开展活动,与传统现实社团相比,须考虑的,受制约的因素较少,既节省了时间,又节省了经费,同时,又能将其活动影响力扩大至最广。
3、活动隐蔽性强
互联网的存在状态是无形的,网络是大学生网络社团开展活动的主要载体,大多数网络社团活动是通过程序、数据等无形的操作来实现的。许多活动的前期策划、组织开展都是在网络上进行,活动的组织开展记录存在于网络上,在网上的交流中,人们看到的和听到的文字、影响和声音都变成了数字的终端显现,而这些痕迹可以运用网络技术更改和消除,而且网络社团活动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任何一台电脑甚至手机都可以成为信息的源头和接收终端,组织活动可以跨空间进行,所以不易被发现,识别,具有极高的隐蔽性,这也是网络社团与现实社团的主要区别之一。
4、管理难度大
大学生网络社团因其虚拟性、便捷性和隐蔽性等特点,导致了高校社团管理工作者对于网络社团的指导、监督、管理等具有一定的难度。现实社团的成立及活动组织需要经过学校管理部门的审批,管理部门对社团进行监管约束和指导建议,以帮助社团的健康发展,保证活动的价值意义。但网络社团是大学生因为共同兴趣爱好或者价值取向而自主建立的网络沟通交流平台,成员复杂,思想多元,言论自由,分布广泛,活动隐蔽,因此高校学生工作者对社团成员的思想引领、行为引导具有较大的难度,大学生网络社团成为了目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个盲点。
二、大学生网络社团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与机遇
网络社团的出现与发展,对大学生产生了许多方面的影响,同时也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带来了挑战与机遇。
1、大学生网络社团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
首先,削弱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大学生网络社团进出自由、言论随意、信息传播速度快、隐蔽性强,监管缺乏,使得网络空间中各种思想泛滥,一些消极负面思想观念在网络上涌动,大学生经常性地接触这些信息,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同时,长时间地处于网络环境下,将导致大学生对网络产生依赖心理,出现学习,生活问题,如人际关系紧张,道德素质下降等,削弱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其次,增加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难度。一是,对象难以确定。大学生网络社团是松散、自由的学生组织群体,成员以虚拟身份参与,缺乏审核机制,组成复杂,如若对社团或成员有任何的不认同时,便可以自由退出,这使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难以确定。二是,载体难以把握。大学生网络社团具有一定的隐蔽性,一些学生自发的网络社团无须经由管理部门的批准,审核,导致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很难发现网络社团的存在,也难以利用这个载体,平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2、大学生网络社团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机遇
首先,丰富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大学生社团一直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渠道,大学生网络社团的出现扩大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覆盖面,使之由现实扩展至网络。高校可以利用这一载体建设积极向上,符合时代主流的大学生网络社团,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发展与完善。
其次,创新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思路与方法。网络社团的出现和发展,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机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发挥网路阵地优势,突破局限,采用大学生易于接受的方式,将思想政治教育的信息内容转化为形象生动的动画、视频,同时,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在出现社会时事热点时,与大学生在网上进行交流,从而改变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刻板枯燥的灌输方法,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形式,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措施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当迎接挑战,把握机遇,采取积极应对措施,加强对网络社团的管理与引导,积极寻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措施。
1、完善监控措施
大学生网络社团成员以虚拟身份参与,言论自由,往往会存在些不良信息。因此,需要加强对网络社团的监控,倡行网络社团成员实名制,约束成员网络行为,鼓励网络社团自身建立监管机制,社团负责人及时关注成员思想动态和言论方向,对于不符合主流价值取向的内容,及时纠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也应当运用一定的技术手段,如“防火墙”,对网络社团中的信息监控巡查,检索到不良信息,进行屏蔽和删除,同时,对于网络社团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能做到及时发现,及时教育疏导。通过监控措施的完善,避免网络社团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产生负面影响,增强大学生网络社团弘扬积极向上思想文化的渗透力和感染力,从而保持和创造良好的社团氛围,引导社团的健康发展。
2、健全管理制度
网络社团的存在与发展已经成为不可忽视的情况,建章立制规范网络社团的发展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所必须考虑的问题。首先,建立大学生网络社团注册登记制度,审核网络社团存在的价值目标,鼓励积极向上的网络社团的成立。其次,建立大学生网络社团考核体系,明确各项考核指标,对大学生网络社团进行考核,评选,发展优秀网络社团,对落后社团进行整改与指导,甚至淘汰。再次,建立大学生网络社团的经费和政策支持制度。高校应积极向健康的大学生网络社团提供必要的经费支持和物质保障。在场地、设施、资金等方面支持社团活动的开展,从而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保障大学生网络社团的健康良性发展,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的这一新型载体,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参考文献:
[1]全晓松,马会琼.浅析高校学生自组织群网络社团的管理[J].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0年第1期.
[2]黄平.大学生网络社团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8期.
(一)加强法制教育是大学生综合素质提升和发展的内在要求
当前大学生犯罪中,不乏博士生和硕士生。重点院校的大学生犯罪问题说明我们不能只重视大学生的学习成绩,还要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法制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如果把法律意识融入到大学生的道德观念中,能够将道德内化为大学生自身的观念,使法律至上的意识升华为大学生更深层次的道德义务,那么法制教育对大学生的价值观、道德素质、思维方式、精神状态等各方面都有着积极而重要的影响,利于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
(二)加强对在校大学生的法制教育是构建和谐社会的迫切任务
大学生毕业后是要踏上社会,为社会做贡献的。法制意识强的毕业生能够自觉遵守国家法律法规,积极投身于社会主义建设,为国家的进步做出自己的贡献,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而法制意识差的毕业生可能有意或无意的违法违纪,甚至走上违法的道路,造成终身的遗憾。
二、当前在校大学生法制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法制教育重视程度不足
虽然目前各级高校把法律基础课列入教学,但是对该门课程的投入少。由于课时有限,短时间内让学生了解必要的法律知识几乎不可能,主要还是对大学生的法制教育不够重视,只是将其作为一门普通的课程,而没有将其看作是提高人才综合素质的重要举措。
(二)法制教育师资力量不足
很多非政法院校的法律课师资是由非法学专业的兼职教师担任,他们的专业理论基础和实践能力影响了法律基础课的教学效果,从而导致大学生对法律课程不重视。
(三)法制教育的形式和内容单一
法制教育是一项理论性和实践性极强的综合教育。目前在高校法制教育中,教育形式还是局限于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重法律理论知识传授,忽视实践教学,很少给学生提供参加社会实践的机会,法律基础知识的教授仅限于几部法律,少有与时俱进的以案说法的内容。
(四)法制教育考核方式不合理
当前,各级高校评价法制教育效果好坏的惟一办法是闭卷考试,考试的内容主要是法律的一些基本概念和知识,标准是考试成绩及格,学生们追求的仅仅是该门课程的分数,考完后就将法律知识放在脑后,没有真正的培养自己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更谈不上学以致用。
三、强化在校大学生法制教育的措施
(一)增加实践性教学环节
法律基础课有独特的科学理论体系和教学规律,须根据其自身的特点进行教学。法律基础课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必须强化该门课程的实践性教学环节,要重视案例教学法,在挑选法律教学案例时,应选择既有利于学生对法律知识的理解,又具有正面教育意义,又是大家耳熟能详的案例。
(二)重视法律课程教师的培养
提高教师队伍的素质是高校法制教育的关键。高校的法律教师不仅要深谙教育规律和大学生的成长规律,还要具备比较系统全面的法律学科知识,还要有较高的法律素养和一定的实践能力,学校可以根据自身的条件,通过专、兼、聘等形式,组成一支具有相当水准的专、兼职教师队伍。
(三)组织心理咨询和辅导,巩固大学生法制教育成效
【关键词】大学生;法治教育;完善;路径
一、现阶段普通高校大学生法治教育现状
为了解普通高校大学生法治教育的现状,笔者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对江苏省内4所普通高校1600名学生进行了调研,总计收回有效问卷1572份。分析得出现阶段普通高校大学生法治教育呈现以下特征。一是对国家法律体系了解不够。被调研的1572名学生对于国家法律体系的了解程度主要集中在“比较了解”和“略有了解”两个层次,总人数占比达到83.9%;二是学习法律知识途径与方法单一。在校大学生现阶段学习法律知识的主要途径为学校理论课程,占比达到74.3%;三是运用法律武器维权意识与能力不高。数据显示调查对象中仅有30.22%的大学生选择在权利遭遇侵害时运用法律武器维护合法权益,并有27.04%的大学生选择自认倒霉的应对方式;四是运用法律维权频率较低。被调查对象中90.43%的同学没有运用法律维权的经历;五是法律知识储备较为片面。57.31%的大学生了解的法律知识主要为刑法,但与其今后息息相关的劳动法与侵权责任法占比仅为4.45%和8.56%。
二、现阶段普通高校大学生法治教育现状的成因
通过对调研样本进行梳理后发现,引起现阶段大学生法治教育现状的成因有以下几点:一是国家法治建设整体水平不高。改革开放后,国家开始重视法治建设,一方面推进国家法治体系的建设,另一方面积极贯彻“十六字”法治建设方针,但由于法治建设的历史周期较短,国家整体法治水平相对较低。二是传统价值理念的深远影响。封建社会人们崇尚“民以无讼为有德,官以息讼为政绩”的评价标准,这些传统价值理念也影响着现代大学生。因此,美籍华人黄仁宇就曾在《万历十五年》中指出:“中国一切问题的症结在于以道德礼乐代替法治,时至今日,影响颇深。”①三是普通高校法治教育工作体系不完善。高校作为大学生法治教育的主要场所,它对法治教育的重视及配套措施的完善程度直接决定着大学生法治教育的质效。分析数据后发现,现阶段普通高校在大学生法治教育建设方面主要存在以下几点问题:一是重视程度不够,二是教育方式单一且内容空洞,三是师资人数与专业性不足。
三、普通高校完善大学生法治教育的路径探析
(一)转变法治教育理念教育理念即是教育的观念,是指导教育实践的思想,拥有正确的教育理念对教育实践的开展与人才的培养都具有积极作用。通过分析调研数据后发现,现阶段普通高校法治教育理念存在着诸多问题,并最终导致了普通高校法治教育效果的不理想。因此,普通高校应当转变法治教育理念。首先,提高法治教育课程在大学生培育计划中的比重。现阶段大学生的法治教育主要以《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课程的教学为主要形式,该课程兼顾了“德育”与“法育”两个维度,但普通高校教学计划在法育方面投入的力度相对较少,一定程度上忽视了法治教育的重要性。其次,培养大学生对法律的崇敬之感。普通高校的法治教育要把守法教育转变成崇尚法治价值的教育,使他们真正敢用法律武器同违法犯罪作斗争,敢于维护合法权益,发自内心的遵守法律。最后,重视大学生法律实践能力的培养。理论源于实践并指导实践的开展,如果对于大学生法治教育仅局限于课堂理论知识的传授,这对于其今后运用法律知识无疑是纸上谈兵,经过必要的社会实践可以加深学生对于法律知识的理解与把握,有助于其法律思维的养成与实践能力的培养。
(二)创新法治教育课堂教学新模式普通高校应当积极创新大学生法治教育的内容与形式。在内容方面,笔者建议完善现有法治教育课程形式,在保留现阶段《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课程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宽法治教育的课程体系,尝试在不同年级开设不同的法律基础课程,例如,大一开设宪法与刑法课程,大二开设民法与婚姻法课程,大三开设合同法与侵权责任法课程,大四开设劳动法课程。除此之外,还可以采用开设公选课的形式来弥补法治教育的不足。在形式方面,高校可以完善法治教育所需的配套设施,使得法治教育课程可以在类似于“模拟法庭”等极具法治教育意义的场所开展。同时,还可以在保障学校理论课程教学的同时开展课下法治教育活动,例如,设立大学生“法律文化节”,邀请法律实务人员进校开展讲座与普法宣传活动等形式。
(三)探索建立专职法治辅导员制度大学生入校后接触较多的是他的辅导员,因此,辅导员进行法治教育有着得天独厚的便捷条件,目前许多大学在招录辅导员时都会考虑对于心理学专业辅导员的特殊需求,在招录人员时会对专业进行特殊规定。因此,笔者大胆假设,高校可以设置专职法治辅导员,在满足辅导员基本条件基础上,招聘具有法学专业背景人员进校担任法治辅导员,负责大学生日常课下法治教育活动的开展,具体人数可以按照1:2000设置法治辅导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