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03-18 18:28:40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产业链建设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关键词:对接产业链;新能源;营销专业
一、“专业群对接产业链”模式下建设营销专业的思考
《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指出,鼓励各地、各行业从自身实际出发,实行多种形式的产教结合和校企合作,促进职业院校的专业设置与产业布局对接。《高等教育专题规划》也提到,要拓展高等学校发展空间,增强高等学校为行业服务的能力,建立教育和产业的互动机制。在此背景下,高职院校纷纷探索专业和产业间的合作模式与方式,试图实现专业群与区域产业链的对接,创新职业教育的产学结合模式,从而在满足产业链发展的同时,提升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的质量。目前,湖南理工职院正在积极尝试专业群与产业链的对接。营销专业作为其中的一份子,也希望能参与对接,在对接中成长和成熟,找到一个适合营销人才培养的行之有效的方案。
(一)围绕新能源建设营销专业的必要性分析
1.学院对接能源产业的发展趋势
湖南理工职业技术学院坚持实施“质量立校,特色兴校,人才强校,文化彰校”的办学理念,着力打造以光伏光热等新能源专业为龙头,以煤矿开采技术等传统能源专业为基础的能源特色高校,主要开设有光伏发电技术及应用、光伏材料加工及应用技术等能源专业,其中光伏发电专业为中央财政支持的重点专业建设项目。学院本着“对接能源产业,打造职教先锋”的理念,和兴业太阳能、江西晶科等诸多能源企业尤其是光伏企业保持着紧密地联系,切实地开展了产教研的一体化教学。
学院成功地营造了非常浓厚的“新能源”氛围,全院师生对新能源特色津津乐道,充满了期待。学院加大了能源特色的宣传力度,并建成了湖南省首家太阳能科技馆,成功举办了省级骨干教师新能源应用技术的培训。学院力争实现能源之校,营销专业必然需要向能源靠拢,为能源行业提供优秀的营销人才。
2.创新校企合作方式
一直以来,营销专业以社会人才需求为导向,力求培养出高素质高技能的应用型人才,在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的过程中突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营销专业校企合作通常都是选取零售企业来组织学生的社会实践和实习,其合作过程比较短,因此,不能实现深度合作。而学院现在与很多能源企业保持着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这为营销专业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契机,能有效地解决深度合作的困难――与能源企业进行校企合作,实施订单式培养,创新合作方式。
(二)围绕新能源建设营销专业的可行性分析
1.学院搭建了平台
构建了对接光伏产业链的专业群,包括:光伏发电技术、光伏材料加工、光伏建筑、会计电算化、市场营销等专业。这为围绕新能源建设营销专业提供了很好的平台和资源。
2.企业乐于参与
从对省内外几家大型的能源企业的调研情况来看,企业较为倾向于与学校合作,参与人才的培养。因为校企合作不仅能够获得政府和行业的支持,而且相应地履行了一部分企业社会责任,进而提高了企业的形象和美誉度,扩大了知名度。
3.学生就业范围更宽广
营销专业的毕业生在就业时往往局限于零售行业,最主要的原因在于没有B2B企业顾客的经验。那么,对接能源产业链,面向能源企业顾客营销,学生将逐步地转向组织市场,在历练中收获宝贵的经验,使其择业范围更为宽广。
二、对接能源产业的营销专业建设举措
(一)课程体系的搭建与课程设置
营销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本着“一条主线,两个结合,三个目标”的导向来修订。具体来说,坚持以“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和就业能力”为主线,在教学过程中实行“理论知识与营销典型工作任务相结合;对接能源产业,工与学相结合”,从而实现“省专业技能抽考全部合格;提高学生的核心竞争力;提升教师教育教学质量”的目标。基于此,本专业在进行课程设置的过程中,专门开设了能源基础课程和相关的实习实训。比如,光伏概论、合同能源管理、光伏企业认识与实践、光伏行业认识与实践等课程,以便学生大致了解能源产业和行业,在校企合作过程中能较快地进入工作状态。
(二)校内外实习实训项目
通过对企业、学生和同类院校的调查研究,结果表明:一是企业和用人单位对于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操练能力非常重视;二是学生在参与实习实践后各方面的能力包括专业技能和人际交往能力都有了迅速地提升;三是其它高职院校的实践课程比例较高。因此,我们特意加强了实践的训练力度,强化了实践的意识。在实践操练中,保持了课堂演练和课内实训的方式方法,并有力地推行社会实践与生产性实习,要求学生在毕业时必须具备实习实践的合格证书,进一步地强化了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提高自身能力的意识。
生产性实习是充分利用学生较为漫长的寒暑假,组织学生到企业进行锻炼,提前体验职业人的社会角色。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加深了对企业的认识和了解,更深切地掌握了企业的运营原理知识,还能通过亲身经历明晰每个岗位的任务、职责和权力,通过与自身的对照比较,知道自己的长处和短板,以便于在学校的学习中更有针对性地取长补短。此外,生产性实习对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和沟通协调能力也有非常大的帮助。因此,生产性实习是社会实践的延伸,也是对现有实习实训方式的补充。
营销专业的校内外实习实训项目主要有:
(三)深化校企合作方式方法
1.充分了解能源企业
能源企业参观和调研是校企合作迈出的第一步。营销专业多次组织专任教师到省内外的大中型能源企业调研,了解能源企业的经营模式、管理方法、生产运作流程和产品成型与用途,虚心地向企业领导请教专业人才培养的知识点和素养要求,诚恳地邀请企业专家参与人才培养过程,并一起为能源产品的市场拓展出谋划策。
同时,省内外的能源企业邀请学生代表参观,向同学们展示企业的太阳能屋顶、太阳能背景墙等高科技的产品,让学生感受到领先的科技水平和浓厚的企业文化氛围。学生们对能源企业和产品形成了直观的印象,对企业产生了较高的兴趣。
2.大胆尝试与能源企业的深度合作
为了进一步推进对接能源产业的工作,营销专业做出了大胆地尝试,组织学生赴江西晶科能源有限公司进行生产性实习,全面地体验企业文化和工作内容。
在本次实习过程中,共组织了65名学生参加,此次实习为期两个月。主要的实习目的有三点:一是获得真切的职业感受,认知在现代化的生产条件下的流水线生产的工作特点、技能要求等;二是组织生产管理现场教学,了解光伏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生产工艺流程和产品知识;三是理解企业文化,尤其是价值观认同,从而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和职业精神,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和专业能力。这次实习比较成功,但是也暴露了几个问题。第一,师资力量不足。带队的教师和生产管理现场教学的教师太少,无法实现手把手教学,以致进入工作状态较慢。第二,学生怕吃苦。第三,家长不理解学校的生产性实习制度,不予配合。第四,个别学生不满意安排的工作岗位,企业很为难。
对此,营销专业专门作了总结,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潜移默化地创新校企合作的方式。第一,正确认识实习的意义与价值。教师、学生、家长和企业都要统一认识,实习是职业院校学生学习技能的一个必要途径,是进入社会的过渡期,对学生的就业非常重要,不可或缺。第二,对接能源产业的校企合作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可操之过急。大规模的学生实习,其中出现始料不及的问题,导致学生和企业都措手不及,那么可以慢慢让双方适应。先挑选一批优秀的学生到能源企业实习,然后再扩大实习人数,效果会更好。第三,有效激励。对表现优秀的实习生一定要给予激励,一方面树立典范和学习榜样,另一方面,激励后进生奋发图强。同时,采用表彰会的形式表扬优秀生,再次表明学院和专业对生产性实习的重视。第四,从新生抓起。学生入校时,辅导员、专任教师和学长们向他们传递对接能源产业的生产性实习的信息,让他们统一认识、端正态度,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吸取了上次合作的经验和教训,营销专业拟再次组织学生赴能源企业实习。本次实习的企业为浙江省内的一家太阳能科技有限公司。我们在大二和大三学生中挑选30名优秀学生到企业实习,期望能够打开一个良好的合作局面,让学生和企业双方满意,进而形成长期的稳定的合作企业。
3.企业与专业的合作更为紧密
营销专业还聘请了省内一家能源企业的经理担任校外专业带头人,并积极筹备吸纳一批能源企业资深员工作为兼职教师。时机成熟时,营销专业将选派一部分教师到能源企业锻炼,学习相关知识和搜集案例为教学之用。同时,教师在下企业的过程中,会给员工做一定的职业培训,并鼓励员工在校接受继续教育。
目前,营销专业在企业文化和校园文化相融合方面取得了较大的进步。5月份,几家能源企业的人事经理亲临学院为营销专业的学生举办了“企业文化进班级”的讲座。会上,他们介绍了太阳能产业的现状以及未来的发展前景,公司的规模状况、管理制度,和大家共同分享了人生感悟,并提出希望学院能将企业文化和企业理念融入到教学和班级建设中,让学生提前了解企业,接受企业文化熏陶,使学生毕业后尽快适应工作岗位,实现学生在校、企之间的“零过渡”。
4.开发能源行业案例库
实现与能源产业的无缝对接,教学过程中运用的案例至关重要。营销专业正着手开发能源行业的营销与管理案例,以方便教学。我们拟通过老师和学生在生产性实习实训中搜集的丰富素材,通过能源企业主动提供相关原始素材,在此基础上,营销团队经过加工、整理和提炼,编写出符合营销专业教学的案例库。
参考文献:
[1] 黄慧化.高职校企合作长效机制构建探索[J].长沙铁道
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4).
[2] 申晓伟.区域经济发展背景下高职院校专业对接产业的
策略[J].职业时空,2013,(6).
[3] 楼世洲.专业对接产业,人才服务企业[J].中国职业技
术教育,2011,(12).
收稿日期:2015-03-25
关键词 红梅杏;产业链建设;发展思路;内容;保障措施;宁夏彭阳
中图分类号 S66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23-0102-01
按照彭阳县“十三五”林业产业发展规划,结合精准扶贫和林业工作实际,彭阳县加快红梅杏全产业链建设步伐。目前,全县经济林面积达到3.55万hm2,主要采取以流域经果林为支撑,庭院经果林为补充,设施经果林为引领,培育了以优质红梅杏为主的特色林果示范基地和园区。在全县12个乡镇重点退耕流域实施低产山杏嫁接改良面积3 333.33 hm2,新建以红梅杏、曹杏为主的优质经济林示范基地8处,发展优质经济林1.2万hm2。引进浙江绿源果品有限公司和西安金成林景观园林绿化有限公司,分别在城阳杨坪、古城建设了设施林果园艺基地和六盘山景观苗木示范园区,有效带动了全县经济林产业和苗木产业的发展。
1 发展思路
1.1 发展目标
充分发挥彭阳县的自然条件优势,科学规划种植,通过项目建设,扩大农村就业,促进山区农民脱贫致富,依托城乡居民对渴望回归乡野、返璞归真的休闲生活需求,打造以生态休闲养生为特色的山区果树生态旅游产业。预计到2018年,全县新建红梅杏基地3 000 hm2;嫁接改良提升3 000 hm2;提升杏子示范园3个,共100 hm2;发展红梅杏种苗33.33 hm2;新建红梅杏采穗圃20 hm2;扶持壮大龙头深加工企业2个;新建300 m2果蔬气调库1个;新建包装厂房1个;新建红梅杏营销中心2个;扶持林果合作组织10个;培训果农1万人次。
1.2 建设规模与布局
建设总规模6 100 hm2。其中,新建红梅杏3 000 hm2,改良鲜食加工杏2 000 hm2、仁用杏1 000 hm2,提升杏子示范园100 hm2。在红河、茹河流域选择光、热、水资源相对较好的村组发展以庭院经济为主的经济林,对红河、茹河、蒲河流域的山杏进行嫁接改良,以提高杏子产量和品质,每年改造提升杏子示范@33.33 hm2 [1]。
2 建设内容
2.1 红梅杏基地建设
新建红梅杏基地3 000 hm2。结合精准扶贫工作,主要发展以庭院为主的散户种植,适度发展以流域型的规模种植,同时加快设施种植面积。
2.2 良种苗木基地建设
培育优质红梅杏种苗33.33 hm2,特别要在品种的纯度上狠下功夫,从源头上把好红梅杏的品牌关。在满足全县3 000 hm2红梅杏基地建设用苗外,还可向周边县市提供部分苗木。同时,新建红梅杏采穗圃基地20 hm2,实现年均生产优质红梅杏穗条33.6万根,满足全县经济林建设乃至宁夏重点林业生态工程建设对种苗的需求[2]。
2.3 示范园建设与管理
充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加强果树的土、肥、水及树体管理,打造提升杏子示范园3个,共100 hm2。
2.4 低产山杏改造提升
改造提升低产山杏3 000 hm2,对红河、茹河、蒲河流域的山杏进行嫁接改良,每年嫁接改良低产山杏1 000 hm2,利用松土除草、施肥、灌溉、修剪、病虫害防治等综合措施,以提高杏子产量和品质。
2.5 技术创新与服务
以自主创新为动力,科技能力不断增强。坚持全面推进与重点突破结合,高新技术与常规技术结合,自主创新与引进吸收结合,技术研究与示范推广结合,走“科技兴林”的路子,努力提高生态林业民生林业建设的质量和效益,进一步加强科技服务水平。加强与北京林业大学、沈阳农业大学等院校的科研合作,结合“百万农民培训”工程、科技下乡等活动,把农民的林业科技培训工作作为特色经果林建设的突破口来抓[3-4]。共培训农民1万人次,培养农民林业技术能手1 000名,扶持林业科技示范户500户。结合科技示范基地建设,给科技人员交任务、压担子,创建服务环境,积极调动科技人员投身林业建设的热情,使其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2.6 市场建设与龙头企业培育
新建300 m2果蔬气调库1个,贮藏量100 t,延长果品贮存时间,缓解杏子销售压力。扶持杏产品加工龙头企业2家,年加工生产能力达到10万t。
2.7 品牌保护与创建
积极争取相关部门对彭阳县红梅杏进行产地认证和保护,制作产地认证防伪标,新建包装厂房,统一包装模式。
2.8 扶持营销组织
扶持20个林果专业合作组织,宣传彭阳林果业品牌,拓宽果品销售市场,同时在王洼镇和红河镇新建2个红梅杏营销中心,增加农民收入。
2.9 产业推介与宣传
通过电视、网络等新闻媒体,大力宣传彭阳红梅杏子品牌,宣传彭阳高山富钾杏是水果中的“富钾之王”,使其家喻户晓,人人皆知。同时采取与周边城市大超市建立直销通道,每年6月面向全国召集客商组织订货大会,建设网络交易信息平台等措施,改变单一销售模式[5]。
3 保障措施
3.1 加强组织领导,为红梅杏产业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成立由政府分管领导任组长,财政、扶贫、林业及各乡镇等组成的特色经济林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对产业发展工作进行协调部署,保证资金筹措及政策制定到位;层层签订目标责任书,将产业发展主要目标纳入有关部门及乡镇年度主要考核范畴中;建立严格的检查验收制度,严格兑现奖惩,确保工作落实。
3.2 扶持龙头企业,走产业化经营之路
通过各种形式和办法如政府引导、市场运作、项目支持等,在相对集中的经济林主产区完善土地、税收等优惠政策,重点扶持一批带动能力强的加工、销售龙头企业,实现龙头企业带基地、基地联农户,发展壮大经济林产业[6]。
3.3 创新机制,促进红梅杏产业发展
充分依托彭阳县特有的小气候和乡村风情等特色资源,发展休闲观光果业,特别对已有一批以“农家乐”为主题的休闲山庄,由于活动内容单一、难以吸引游客的现实问题,配套建设果树观光采摘园,在果树挂果期开放游客观赏、采摘、品尝,体验游园乐趣,带动果品直销,打造以生态休闲养生为特色的山区果树生态旅游产业。同时要坚持以人为本,加大林业技术人员和果农的培训力度,全面提高从业人员的技术水平和科技素质,培养一支懂技术、会管理、善经营的专业化技术队伍,为产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4 参考文献
[1] 赵锋,孙猛.新形势下我国杏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途径[J].农业科技管理,2013(2):71-72.
[2] 于希志.我国杏产业发展中的几个障碍因素和解决途径[J].落叶果树,2009(5):7-11.
[3] 高丽红.我国扁杏产业的生产现状及发展建议[J].河北果树,2008(2):1.
[4] 张加延,张魁,马兴华,等.关于开发辽西仁用杏产业的建议[J].北方果树,2001(6):25-27.
旅游业产业链的特征可以归结为:(1)生产链环可以独立存在,各自独立投入产出物质、信息;(2)生产链环之间无刚性的技术、程序约束;(3)生产链环之间存在隐性扣接,尽管通常表现为相互独立,但是,在数量规模、等级的配比上,客观上存在隐性的制约性、虚线的纵向连接;弱势旅游地区,可以大体分为五种类型:资源匮乏型;开发滞后型;营销不足型;基础设施制约型;空间偏远型。而弱势旅游区的产业链主要表现为:链环不配比、链条短、链核缺失。
弱势旅游区的产业链优化,产业链链条层面优化的基本思路是提高链环的咬合度、增加粗、拉长链条,重新构建单一或者复合链核。在链环层面,主要是优化产业中几个分部门的行业结构,完善市场机制,实现市场理性);在环点层面,主要是通过企业管理水平、服务水平,实现价值的有效、高效创造、传递及分配。但是,除了链条整体、产业内部行业、相关企业进行改进之外,外部环境对于弱势旅游区的链条优化同样具有重要价值。
一、区域内部产业链的宏观协调
弱势旅游区在空间地域上通常是跨行政区划的自然体。由于核算、考核体制的原因,因此有必要从地方政府的各自利益以及全部区域的整体利益上,综合讨论弱势旅游区的产业链优化的外部环境问题。
1.区域内部旅游资源有效配置
在对区域内部所有旅游资源全面、系统调查、分析的基础上,确定各自的旅游产品发展的重点,实现资源、产品互补,在源头规划阶段就避免恶性雷同竞争、重复建设出现,区域内部人文、自然旅游产品要有机结合,同一大类资源的要进行错位设计,提高整体的产品数量、产品特色、产品优势,在资源、产品的分布空间上,保证点、线、体的节奏变化,提高供给的有效性。
2.区域对外整体营销
通过提炼、整合,逐步形成区域统一旅游产品品牌;依托旅游产品展销会、旅游节庆活动,打造统一营销平台,促进区域联动,积极与强势旅游区合作,借助强势旅游区的成熟销售渠道、销售载体、销售方式,捆绑提供区域内旅游产品。另外,在分销渠道选择、宣传促销策略制定方面,企业内部形成统一思路。
3.区域内部的无障碍旅游
旅游业的地方保护在一定的较短时间内,可能会保护落后,维系旅游业的生存,但是,从长远而言,会弱化旅游业的整体危机意识、竞争意识、创新意识,最终阻碍旅游业的发展,旅游产业链的升级。
应该按照市场规律,尊重市场机制,保证区域内无障碍旅游:地接点不限制或者不变相限制组团社旅游车的合法自由通行;不强制捆绑销售低值旅游产品;允许公务团异地旅行社组发团;等等。
4.边界共生资源的景区一体化开发
边界共生旅游资源各自为政的开发,造成资源破坏、浪费,使得共生资源的开发不可持续;造成恶性价格竞争,降低产品收益率;损害各自的、整体的旅游业形象,妨害优质资源的优质品牌形成。可以制定合作协议,建立合作开发机构,统筹共生资源的规划、开发、营销;也可以采用资源入股的方式,由一个主体主导、其他主体参与进行开发利用;也可以由一个主体单独运营,其他主体打包委托的方式进行资源开发,使人为行政区划原因形成的资源分割,在创新的机制下重新整合为一体,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
二、产业链构建的基础平台
1.信息化平台建设
信息化时代,信息的传播方式、获取方式、处理方式、运用方式已经影响到所有的生产、生活领域。弱势旅游区的信息化进程一般较慢,影响旅游业的市场生存能力、市场拓展能力,影响产业链的调整。弱势旅游区的旅游企业应该增加对电脑、网络的硬件投入,提高办公自动化的水平;旅游企业建立自己的网站,在网站上自己的产品信息,以电子商务作为交易、赢得潜在消费者的新的主要渠道之一;行业主管部门,做到基本政务电子化,提高政务效率,提高对旅游企业管理的透明度。
2.人力资源开发平台
弱势旅游区旅游产业链的低级,表面看是环节的不配比、链条短、链核缺失等等现象,本质上是规划人才、管理人才、服务人才、营销人才的匮乏、和人才在业内分布不成比例。因此,产业链优化必须以改善人力资源状况为先决条件。人力资源平台开发包括人力资源的引进、培养、使用、流动等内容。政府要出台人才引进的特殊优惠政策,吸引水平高、能力强的区域外的旅游业专门人才;要形成稳定的区域内人才流动的机制,实现人力资源在区域内的合理配置;要为在岗旅游业从业人员提供较多的培训机会。
三、产业链的外部运行条件
1.基础设施;可进入性阻碍是不少旅游区弱势形成的根本原因。许多优质旅游资源、旅游产品因此无法获得市场认可,导致旅游产业链链条细而脆弱。应该利用地方财力、社会资金,加大基础设施,尤其是通往景点的交通道路的建设、等级提高,同时改善景点的供电、供水、供气的能力,使游客进得来、住得下、走得了。对于部分地区,还应大力增加建设污染物处理的设施、提高污染物处理的能力,改进游客体验的环境愉悦度。
2.政府主导的资金支持
弱势旅游区产业链落后的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现状改进的资金匮乏。地方有好的旅游资源,缺乏财力请专家精心设计;有独特的、市场前景非常看好的项目却没有具有积极预期的投资主体;已经形成的产品,缺少基本的运行资金、维持资金,难以为继;等等。因此,有必要通过政府搭台的招商引资、政府联动的旅游产品展销会,多渠道、多层面引进资金,保证旅游产业链的环节规模扩大资金。政府应该作为投资主体,建设大型旅游项目。政府应该每年调动一定的资金,支持旅游发展,在财力许可的情况下,可以设立旅游业发展专项基金,恒常、稳定地推进旅游业的进步、壮大。对新开办旅游企业在政策合理的框架内,减免税收,创造旅游企业的初级阶段的生存宽松环境。尊重行业发展规律,对旅游业的投入产出,有耐心、站在战略、联动的高度计算旅游业的全面经济贡献。
3.主管部门的引导、监督
产业链的形成是产业自身的生态过程,由产业自身主导。但是,政府应该在产业链的各个阶段发挥不同的功效和作用。旅游主管部门在产业定位、产业规划、市场准入、产业内企业运营合法性、规范性方面提供引导、支持和监督。尤其是旅游质量监督检验所,要在旅游业处于发展的低级阶段,依照旅游法律法规,对旅游业内部的不同类型的企业,对旅游业的服务从业人员进行规范经营检查、规范服务检查,根据条款对违法违规企业、违法违规人员进行处理,对严重的违法违规者运用强制性退出机制实施处罚,创造公平合理、等价有偿、有序竞争的产业内部经营氛围,确立产业内经营者、从业人员的合理经营预期。
4.其他第三产业
产业内部的行业之间的协同非常有价值。旅游业是第三产业的核心、主导行业,金融、保险、邮电通讯等等行业的发达与否关系旅游业的规模、旅游业的运行态势、旅游业的行业形象。政府应该在土地使用、税收减免等配套政策上出台优惠政策,引进较多的金融、保险机构,满足旅游业发展的需要;在落后偏远山区,依靠国家重点扶持资金、宣传通讯专项支持资金,建设、改善邮电通讯事业、广播电视事业,改善信息的通达性,保证游客商务、生活、学习等等方面的需求。
四、产业链构建的非市场力量
1.行业中介
行业中介是行业成员自发形成的组织。行业中介通过整体优势,可以降低交易成本;行业中介同时在成员自律方面具有约束性、权威性;通过经常性会议、行业期刊报纸网络等媒介,可以高效、真实地传递行业信息;能够成为企业与政府连接的载体,及时获取宏观信息、及时传递微观诉求,修正宏微观之间的认知偏差,弱化宏微观之间的行为冲突。这些职能可以实现全行业的市场机制完善、市场行为理性,进而保证相关环节链条的运行质量。
五、产业相关利益主体
产业的核心利益主体是直接参与价值传递、分配的企业及其员工。他们是链条组成、运行的基本因子、基础动力。但是,链条的价值形成,依靠两种让渡:一是景点社区居民的自然、文化资源让渡;二是消费者的货币让渡。离开这两者,所有环节的附加劳动,都不可能创造新的价值。因此,对目的地社区居民利益的考虑,对消费者权益的尊重,不是减少和弱化产业链的价值形成,正好相反,是维系现有价值,培养新的价值的基本要求。
1.社区居民的利益包括经济、文化、社会、环境利益等等。在经济利益方面,需要为社区居民创造、提供就业机会;拓展居民资本性收入的渠道,主要是土地资源入股;对一些因为发展旅游而丧失生产资料的居民,实行最低收入保障。等等。保护社区的文化利益,最大化减少旅游业对目的地社区的文化干扰、文化同化。提供足够教育机会,发展现代医疗事业,为目的地社区的公平发展、持续发展提供保障。建设环保基本设施,控制开发、游客游览中形成的污染总量,保持景点社区的宜居性。通过外部政府的投入建设,赢得社区居民的支持、参与,才能确保产业链内部的价值形成。
2.游客是旅游产品的最终购买者、唯一真正的消费者。旅行社虽然购买饭店产品、景点产品,但是,它仅仅只是媒介,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消费者。游客对旅游产品的购买,才能使前期的环节创造的价值转化成为可能。游客拥有价值实现的决定权。没有游客,价值创造、价值分配只是预期。所以,了解游客,培养游客,将潜在游客转化为现实游客,吸引回头客,是产业链每个环节经营管理的最终目标。在旅游交易中,实现消费者游客的成本收益均衡,可以最大程度维持产业规模,可以倒逼链条中每个环节提高管理水平,改进服务质量。但是,由于人的自利特性的先天制约,旅行社等主体通常会最大限度地获取自身的利益而减少消费者游客的利益。这就要求市场之外的第三方主动参与积极保护游客的利益:立法机构立法保护消费者游客的基本权利;政府制定政策,要求旅行社等经营主体制定合理价格、保证产品质量、合理分担风险,保证游客与交易对方之间信息的相对对称性;对处于公共领域的未界定产权,依据基本法律精神,防止旅游经营主体的滥用;对于旅游产品的瑕疵,对于消费成本大于体验收益,鼓励游客可以直接与旅行社、饭店协商解决;支持游客向旅游行政主管部门投诉,向法院提讼。但是,由于司法效率低的原因,许多游客放弃司法途径实施自我利益保护,所以,政府主要是旅游主管部门,应该承担主要责任,干预市场机制失灵、处罚企业经营的违规违法行为,实现链条运行的顺畅、协调。
结语:
产业链是一个动态的生命体。弱势旅游区产业链整体,通过不断升级,可以进入到运行效率高、价值创造大、规模不断扩张的高级阶段,逐步趋近强势旅游区;这种升级的路径是梯度发展,经过若干阶段的价值积累、链条环节之间的有机磨合、企业的进入退出、产业市场机制的完善,产业链条的咬合度、价值传递、产业增长贡献就会靠近理想状态。这些内在优化机制,只有依赖外部环境,通过NGO功能的全面发挥、末端相关利益主体的行动支持、可进入性的改善、基础平台的建设、区域产品设计及营销的宏观协调,才能最终实现弱势旅游区产业链的优化目标。
参考文献:
[1]张晓明 李松志: 中部地区旅游产业链优化路径研究[J]. 城市发展研究, 2008,(03)
[2]苏清海 颜醒华 张祖城:广西与越南旅游合作项目产业链的构建与优化[J]. 科技和产业, 2009,(05)
[3]周花 陈焕:浅析旅行社供应链管理[J]. 当代经济(下半月), 2007,(12)
[4]刘新红 冷志杰 高艳: 大庆湿地旅游供应链模式初探[J]. 大庆师范学院学报, 2008,(05)
摘 要: 通过长期的调研工作,发现拥有不同资源的村镇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地域产业经济,首先对村镇类型和产业类型进行划分,然后从城镇和村庄关联互动的角度,研究其产业结构在村镇的布局,最后提出村镇产业空间联动建设规划的策略,使得村镇生产与生活、城镇与乡村达到合理的规划,如何规划好村镇产业空间以实现空间的关联互动性?这个问题的解答为不同地域条件下的村镇制定适合第一产业发展的产业空间联动建设规划方案,为后续的农村建设作借鉴作用。
关键词: 产业;村镇联动;建设规划
一、 村镇类型和产业类型划分
(一) 村镇类型
村镇按地理区位的不同可分为城镇和普通的村庄,普通村庄分为城缘村和自然村。“城缘村”指城镇周边的农村,即将被城镇化的农村, 由于城镇发展的需求,城镇界限不断向城郊延伸,城缘村是农业、产业、商业并存之地。其次是以纯农业种植为主的“自然村”,城镇地区的农村,位于偏远、交通不便的偏远地区,村庄沿水系和山体布局。
(二) 产业类型
基于村镇各自的自然资源和劳动力资源不同可将村镇产业划分为以下三大产业:第一产业可划分为农业 ,包括农、林、牧、渔各业,包括水稻、竹子、果树、莲花、蔬菜等种植,鸡鸭牛羊畜牧等 ;第二产业为工业,包括陶瓷、电子、水泥生产和加工等;第三产业主要是生态旅游服务,包括农庄饭庄、采摘园、垂钓休闲等一体化的旅游产业,而本文主要研究对象是以第一产业为主的村镇。
二、道路先行
地域资源影响产业布局,产业布局影响道路规划,因此规划顺序是依据地域资源规划道路,其次才是沿道路规划产业空间,通过道路连接实现产业空间的联动建设规划。
村镇道路分为村镇间和村内道路。村镇间道路包括主要联系道路和次要联系道路,村内的道路分为村主干道、支路、入户道路和田头路。
(一)村镇间道路规划
1、主要联系道路:多为平坦的水泥道路,方便行车和停车,提供一条停车带,并使一般通行车辆和紧急车辆的行进不致受阻。同时兼 顾机动车道、非机动车道、人行道和各种道路安全设施,村镇班车车站,路牙边有排水暗沟,路标清晰,路面红线宽度10-12米,硬化宽度约为7米宽度,2车道;路肩宽度约 0.75米;单边人行道宽度约 1.25米。
2、次要联系道路:多为平坦的水泥道路,方便村与村间的多种车辆通行,保证一般通行车辆和紧急车辆的行进不致受阻。兼顾机动车道和非机动车、人行道混合通行和各种道路安全设施,路牙边有渠水,道路线形和路标等设施不要很规范,因为主要是熟悉道路的驾驶员通行,路面宽度约 5米,2车道同时通行。
主要联系和次要联系道路的路侧行道树均选用适合本地生长的树种,可以防止车辆噪音和灰尘对村民的影响,乡村田园风景保持与行道树有机结合。
(二)村内道路规划
以第一产业种植和畜禽养殖为主的生产区散布在自然村居住区四周,甚至遍布整个村域,因此村内的产业区和居住区混合布局,道路相对复杂。村内道路按照使用功能和对象可分为村主干道、支路、入户道路或田头路。
1、主干道:村内主干道使用最频繁,使用对象除了汽车、摩托车、电瓶车、自行车、步行者和农田活动产生的交通车辆以外,有一定量的承载其他用地之间交通活动的车辆。因此干道主要是平坦的水泥道路,连接于支路与居住区、乡村公路、产业种植、畜禽养殖区等。路面的红线宽度4-6米,硬化宽度为3-4米。路侧可以视情况种植行道树。
2、二级支路:这是农户日常生活使用较频繁道路,包括生活区支路和产业区的支路,支路面宽度一般不考虑错车、超车行驶所必须的余宽,生活区支路为水泥路面,在2.5-3米路宽3-3.5米。产业区支路多为碎石路满足农业车辆的通行,在3-4米。
3、三级入户道路和田头路:使用对象为步行农户,满足农户入户和到产业区和田间生产、加工和收获农产品等活动而需要的宽度,一般路面宽度达到 1.0~2.4m 即可,一般采用素土夯实或碎石路面。
三、空间规划
以第一产业为主的自然村、城缘村、城镇在产业结构中演绎着不同的角色,即不同的产业环节,这些产业环节形成了具有上中下游关联互动关系的村镇产业链,因此村镇产业空间规划分为上游环节自然村的产业生产加工基地,中游环节城缘村的产业示范、加工和运输基地,下游环节城镇的产业交易基地的建设规划。
(一)产业生产加工基地的建设规划
在自然村拥有丰富的土地资源优势,是产业腹地园区,核心园区的直接服务对象,为城缘村的核心园区提供各类产业原料,加工产品。可将生产加工基地按照使用功能划分为以下几个区域:
1、产业种植区:沿村内道路布局在大面积的种植地带,由农田和人工水沟等构成的种植区。影响其布局的因素有通勤道路、水源灌溉、种植土壤以及原料堆肥处理等方面。
2、产业加工区:加工区可与种植区交叉布置,考虑到生产种植区产品原料的供给和加工后产品的运输、农户通勤的道路交通便捷性问题,故将产业加工区沿村主干道布置,方便将产品运往城缘村或城镇,保证农民在加工区与生产种植区、产业生活服务区、居住区之间的通勤的便利性。
3、生活服务区:参照被道路分割后的居住小组团和其他产业区域布置生活服务区,利于各个组团的村民通勤到产业的种植和加工区域,生活服务区的公共空间也是产业成果展示,技术交流和村庄建设规划的示范区域。
(二)产业示范和运输基地的建设规划
处于城镇边缘地带的地理优势使产业示范区成为连接自然村和城镇的核心园区,自然村生产的产品运输到城缘村中转站再运往城镇交易。产业示范区规划力求充分体现国家设立示范区的目的,突出“农”、“高”、“产”、“示”四大功能,建设农业研、教、产一体化的示范区提供适宜的空间用地。
1、产业科学园区:位于村民人员流动较少区域,方便产业的研究和试验,以绿化带和行道树分割空间。 以村镇特色产业技术开发和产业技术教学为基础,对村镇同样产业种植的自然村进行技术教学,与自然村保持在技术和空间规划上的关联互动。
2、产业生产示范园区:位于拥有大面积的土地的区域,重点展示村镇特色产业种植和加工技术成果,展示现代化乡村改造与建设成果。
3、产业中试园区:可与科学园区毗邻或交叉布局,便于研发的产业技术直接用于试验,占地面积相对较小,但是对环境要求较高。
4、生活服务园区:在示范区靠近主干道布置综合性多功能展览中心和各类设施,毗邻农业观光区,便于游客欣赏村镇产业成果。
5、农业观光及休闲带:利用较好的交通条件,通过全面改善沿主干道和景观节点的建设与环境条件,建设沿道路和景观节点的农业观光及休闲带。
(三)产品交易基地建设规划
城镇的集贸市场应设计为半开放的集贸空间,设置在可以缓解城镇的人流和车辆的交通压力,集贸市场还应具备对产品的储藏功能。集贸市场是“集散”空间,“集”即是城镇将周边城缘村不同类型的农产品集中到城镇,再由城镇境内销售和境外销售,内销主要是集中在集贸市场。“散”即是自然村所需的工业品则需要通过城镇的集贸市场向自然村和城缘村销售。
将联动观念纳入到村镇产业空间规划中,消除村镇相互独立的建设现状,使自然村、城缘村、城镇在经济和空间规划真正互动起来,村镇各产业空间只有协调运作,才能达到产业效益最大化,村镇空间建设最合理化。 (作者单位:江西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 张柠.土地的黄昏――中国乡村经验的微观权力分析[M].东方出版社,2005.8
[2] 贺鑫,肖江伟,袁媛.城中村改造规划设计研究――以老鸦陈村规划设计为例[J].安徽建筑,2012.5
一、实施阳光工程,打破暗箱操作
房地产开发经济效益获取的大小,在于项目的选址和项目测算,过去对项目开发土地使用权的获取,大都是由政府的职能部门实行审批申报制,采用这种逐级审批制,这就会产生关系好的,有可能就获得较好的开发地段,而同一个开发地段,几家开发商都看中这个开发项目,这其中就会产生激烈地竞争,而有些开发商为了能获取这个项目的开发权,就会采取各种不同的竞争手段,包括请吃、请玩、请钓鱼,甚至送礼等办法来达到获取项目开发资格,这就会导致腐败现象的发生,而我市现行的采取公开拍卖土地使用权的项目开发资格的方法,就打破了这种暗箱操作,实现了对开发项目的获取执行公平、公开、公正的原则,对加强廉政建设是一个较好的举措。
其次是要简化办事程序,实行窗口服务。在过去,一个开发项目,从审批到开工,要盖十几个章,经过几十个部门,前前后后花上二、三个月的时间还算是较快的,有的甚至半年都难办完所有手续,在这些部门当中,有极少数存在着吃、拿、卡、要的现象,不送礼拖着不办、有送礼的抢着办,送了礼的就乱办,这种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审批程序多、经过的部门多的现象,对加强廉政建设带来许多困难,而简化办事程序,规范办事窗口,实行窗口工作责任制,对加强廉政建设大有好处。
二、要严格执行招投标法
随着建筑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的发展的趋势,建筑企业的老板们为了获取工程项目,竞争的手段越来越高明,花样也越来越多,请吃、请喝已不能满足竞争的需求,给回扣、邀请旅游等现象严重存在,如何杜绝这类现象的发生,关键还是要严格执行招投标法。实行了公开招标,这就能使包工头们这种招标前的“感情”投资不会随意进行,公开招标了,这种“幕后交易”就难以形成,对“先内定后招标”的形式也是一种最有效的防止方法,如果真正地实行了公开招标的办法,包工头们就没法先吃“定心丸”,也就不会先有求于你,更不会盲目投资。这对加强廉政建设大有好处。在实行公开招标的过程同时要加强对工程项目预算标底的保密工作,防止走漏风声。
三、要加强设计过程中的方案管理
一个工程项目造价的高与低,跟设计和施工管理有着直接的联系,在设计过程中,有些包工头、建材供应商千方百计地与设计人员进行“感情”投资,以达到获得更大利益的目的。比如:基础施工队为满足自己的要求,根据地质勘探资料,本可设计取土桩的,在收取了他人的好处外,他可以设计出挖孔桩,专项性施工建材也定向设计,从中得“回扣”。为了杜绝这类现象的发生,对设计方案也可实行公开招标,在确保建筑工程质量安全绝对可靠的情况下,谁的设计造价低、方案佳就选谁的,同时也可防止设计人员对设计方案抱着“少动脑筋、多放钢筋”的保守性设计原则,充分降低工程造价。
四、要加强建筑工程的施工管理
对在建工程项目,施工队反映最强烈的就是吃喝招待费问题,开工要吃、挠捣混凝土要吃、验钢筋要吃、验收要吃等等,有的管理人员甚至要施工队报这报那,一幢工程完工,要开销几万元。包工头如何承担起这些额外开支?他们就让“羊毛出在羊身上”,吃他的变成吃甲方的,而这些费用如何挽回,就不得不从工程施工中做文章。克服这些问题,除了提高管理人员的素质外,还要加强以下几个方面的管理:首先是要加强工程中的变更施工,本可简单的施工,变更成复杂的施工,造价低的变更成造价高的施工;其次是要加强施工中的签证管理,施工中的签证弹性很大,特别是荫蔽工程,一个立方米的开发量也许会签证到1.5立方米甚至会更多,有些包工头还会联合管理人员以请吃、请玩或者分成的方式,加大工程的签证,造成工程造价提高。要杜绝这种现象的发生,一是变更设计,对方案进行评估;二是要经设计单位的主要领导批准后才可进行变更,不能由设计人员或甲方管理人员提出变更就变更;三是要对签证工作实行多人管理制,过去的签证大都由工程管理人员个别办理,要提倡对工程的签证,实行工程、质检、预决算多人到场进行签证,对签证的真实性有很大的提高,包工头们也难以从中弄虚作假。
五、要加强建筑工程材料的管理
建筑工程过去之所以利润较高,而工程质量却令人担忧,其主要是因为过去的工程大都是实行包工包料进行施工,包工头们在材料价格上做了很多文章,而现在的建筑工程项目的施工主要四大材,大多由建设单位统管。如何加强建筑材料的管理,一是要过好“人情”关,建材经销商为了承接工程项目的材料供应,会利用各种关系直接或者间接地找到建设单位推销自己的产品,一旦这个“人情”关未过好,材料的质量或价格将难以控制;二是要过好“金钱”关,随着市场的竞争越来越激烈,材料经销商们为了能更好地占领市场,推销自己的产品,往往采用给“回扣”、请客、送礼等手段给建筑用料单位的领导,以达到推销材料的目的。为了避免上述现象的发生,目前吉州区房地产开发公司的做法比较好,值得借鉴,他们自己成立了一个建材公司,专门负责开发项目的材料提供,并且实行独立核算,这样既解决了人员分流,又做到了“肥水不流外人田”,同时也加强了廉政建设。
六、要加强工程决算管理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地方企业文化建设;传统文化精华与糟粕
非物质文化遗产,通俗的来讲就是集口头传统、表演艺术、节日庆典、社会实践、手工技艺等等形式于一身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如果说文化遗产是我们祖先遗留下来的奇珍异宝,那么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这些珍宝闪烁着的熠熠光辉,并且它们能够在不同的时期焕发出不一样的生机和活力。
企业文化建设,即是通过对企业文化的发掘、总结、提炼,打造出来的企业精神和宗旨,以此来塑造职工价值观,内外并举,从理念、视觉、行为三方面改造人,从而达到使企业员工的整体氛围更加向上、使企业生产效益更高的目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则是先人们在几千年的劳动和探索中,形成的民族个性、民族审美习惯的“活”的显现,是通过一代代劳动人民的身口相传而流传下来的。可以说,这两者都是以“人”为本的。
在当代企业文化的建设当中,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企业文化的渗透,无论是好是坏,都是这个时代不可避免而又无法拒绝的。文化遗产中精华的部分往往最先被广泛采纳和汲取。这样的事例不胜枚举,如在世界各地设立分校的孔子学院,以我国古代儒家思想为主要企业文化,向世界各地的学生传授汉语,普及中国文化知识,并且以友好信使的身份传播儒家“仁爱”的思想,促进了国家间的文化交流,促进了国际社会的和谐发展,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渗透入对企业文化的成功案例。
而除上述文化精髓之外,剩余的灰色内容、甚至文化糟粕,只要有一点商业开发价值,也常常会被一些饥不择食的人们所争夺,强硬地“抢来”作为自己地方或自己企业发展的噱头和兴奋剂。例如,2010年引起社会广泛关注的“三个地区争抢西门庆故乡”的事件,就暴露了个别地方对良莠文化辨别能力的缺失问题以及对利益与品牌价值权衡的能力。对于西门庆这样一个负面历史人物,应当是人们嗤之以鼻、避之不及的,但却被当成一个文化符号而受到人们的哄抢,甚至被当作地方发展旅游业、大肆圈钱的工具。在这其中固然不乏投机分子作怪,而更多的则是人们面对金钱的诱惑时,便不自觉地抛弃了正确企业文化的建设,转而投入到利益的怀抱中去,背弃了“以人为本”的理念,而转向“以钱为本”。这种现象带给我们的不只是对“唯利主义者”的批判,也是深深的反思。
在反思之余,人们不禁产生这样的疑问:非物质文化遗产究竟给地方企业发展和企业文化建设指引了一个什么样的方向?
关键词:热电联产企业 财务管理 信息化建设 现状
我公司作为只有300MW发电容量的热电联产企业,逐渐扩大对工业用户供热总量和充分满足供热质量要求,是企业能够持续发展的最有效途径,这就需要对自身的管理进行创新,提升竞争力,企业创新管理时,重要措施之一即为进行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现阶段,由于煤炭行业的去产能调整,企业生产耗用的燃料价格不断的上涨,加之国家新环保政策的实施,导致企业的经营难度提升,尤其是企业位于煤炭资源匮乏地区,经营压力更大,而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实现后,企业运行成本可降低,同时工作效率也可提升,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热电联产行业特点及财务风险
热电联产企业的主营业务包含两种,即发电和供热,由此也决定了企业同时具备电力企业及产品生产企业的特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资金、技术及人才密集,我公司只有两台300MW热电联产机组,建设总投资近25亿元,企业运行过程中,多数工作人员需要具备非常强的专业技术,社会其他技术行业难以与此企业实现互通,因此企业对专业性技术及人才的需求比较大。第二,产供销同时完成,电与热为热电联产企业生产的两个产品,生产与销售同时完成,不存在在产品,中间运输物流环节也不存在。第三,产品单一,转型难度大,电和热为企业生产的唯一产品,当企业面临经营困难时,由于市场细分措施、优质优价措施难以在企业中实施,因此,难以实现转型。基于热电联产行业特殊的特点,其在实施财务管理工作时,会面临一定的风险,比如建设和经营期间,企业会向银行筹措建设和经营资金,这种负债经营模式会增加企业的财务风险。此外,在投资、资金回收方面也存在一定的风险。
二、热电联产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的现状
(一)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成就
管理工作的开展是热电联产企业应对市场竞争的有效举措,财务管理作为企业管理中重要的组成部分,通过此项工作的有效开展,不仅可以提升企业的经营效率,而且可以规避风险,保证企业稳定的发展。近年来,信息技术在社会各个领域中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企业为了更好地应对经营压力大增的局面,将信息技术应用于财务管理工作中,进行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提升财务管理效果,并降低企业经营成本,实现企业的长久发展。经过几年的建设工作,企业的财务管理信息化工作已经初具规模,有效的实现利用计算机及相关的软件在进行财务管理工作,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企业财务管理的水平。
(二)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尽管在进行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过程中企业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当前依然存在一些问题,影响建设效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未能深入地认识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工作。在进行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过程中,企业领导的认识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建设效果,目前,部分企业领导对该项工作的认识程度尚不够深入,导致在进行建设工作时,仅重视研发和硬件工作,片面地认为财务核算工作实现信息化即为财务管理信息化,最终,影响了信息化的建设程度。
第二,存在严重的软件应用重复现象。目前,企业所建设的财务管理信息化还不能实现完全的共享信息,这与未能应用统一的软件及信息编码标准相关,降低了信息的利用效率,影响信息整合工作的开展。在企业内部,共享与传递专项业务信息的及时性比较差,集中和控制措施缺乏,比如在横向上和纵向上分割各种财务信息数据,导致信息共享效果比较差,具体说来,即为在企业的财务管理信息化系统中,各个子系统所应用的软件运行时相互独立,不能兼容,造成联系无法建立,传递信息不能实现。
第三,高端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人才不足。企业在进行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建设人才不仅仅要具备信息技术能力,同时,还需要具备管理能力,而且要懂热力和电力生产,由此才能保证建设工作有效地开展。现阶段,热电联产企业中高端人才严重不足,影响了建设进程的加快。
第四,尚处于核算管理层次。仅从信息化应用程度来看,企业的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工程所处的阶段为以会计核算为导向,已经明显地减少了财务人员的工作量,但从整体上来看,这依然属于应用的初级阶段,多数经济活动的相关情况只能在事后体现出来,如企业的固定资产,只有在变动出现或使用之后,方能反映出来,事前预防及事中控制的能力比较差。
三、提升热电联产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效果的措施
(一)进一步提升对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的认识程度
对于企业来说,信息流即为其生命线,热电联产企业要想稳定、有序地运行各项财务管理工作,首要工作即为财务信息具备真实性及有效性。通过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工作的科学开展,可将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规范性有效提升,并以现代化的手段管理各项财务工作及企业的经济活动,提高管理效果及工作效率。财务管理信息化工作的有效推进需要企业领导大力的支持,因此,在提升建设效果时,首先要将企业领导及员工对此项工作的认识程度提升,可采取专家讲座等多种方式宣传信息化建设工作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切实的提升领导及员工的认识程度,保证建设工作顺利的开展。
(二)着重培养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的高端人才
企业在开展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工作时,高端人才需要具备综合性的技能及知识,包含信息技术、热力知识、电力知识、管理知识等,为了保证自身的人才需求能够有效满足,企业也可以在建设过程中着重培养此类型的高端人才,建设一支高能力、高素质的技术队伍,保证建设工作的良好开展。
(三)加大财务管理软件的开发力度
一般来说,热电联产企业财务核算的复杂性比较高,而且企业的发展速度与财务核算工作量之间呈正比,如果仍然采用传统的方式进行此项工作,不仅工作效率比较慢,而且较易出现核算错误,影响财务信息的真实性。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后,财务核算工作均由比较先进的软件来进行,减少财务人员工作量的同时,也提升了财务核算工作的效率及准确性。但由于目前企业在建设信息化过程中采用的软件存在诸多缺点,企业应加大对财务管理软件的投入力度,从资金和人才两个方面进行,开发出与本企业相适应的软件,提升信息化程度,从而更还得开展建设工作。
(四)制定统一标准,实现软件共享
软件的共享性与通用性是企业开发财务管理软时避免重复问题的有效措施。企业设计与开发软件期间,统一标准的制定为首要工作,制定时,结合本企业的实际与发展状况,保证软件能够在各部门间通用,开发完成后在各个部门中落实,实现共享财务数据信息,提升财务管理的水平。
四、结束语
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对于热电联产企业发展来说十分重要,较高的信息化程度有利于降低企业的经营成本,促使企业更好地应对市场竞争和压力,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提升企业的经营效益。
参考文献:
[1]李泽红,唐成.热电联产企业成本管理探究――作业成本管理的引入[J].会计之友,2012,(07):54-56
[2]方正,张娜,刘艳萍.关于热电厂热电联产成本分摊的研究[J].现代商业,2012,(18):66-67
[3]杨靖西.关于热电联产成本及分摊方法的探讨[J].现代商业,2010,(27):56+55
原告:中国建设银行湖南铁道专业分行(以下简称铁建行)。
被告:陈茂林,现住信达大厦603室。
原告信达公司系长沙市黄兴南路社坛街信达大厦的开发商,信达大厦系一幢八层的综合楼。原告铁建行系信达大厦部分房屋业主,购有该大厦第一层全部商场(约2400平方米)及第三层部分房屋(约300平方米)的产权。被告陈茂林系信达公司安置的拆迁户,拥有信达大厦顶层的第603室约76平方米的房屋产权。原告铁建行所有的第一层房屋用作营业场所,需安装中央空调,该空调由长沙市西工建设公司负责安装,该公司即委托湖南省建筑设计院设计出安装图纸,经信达公司及原设计信达大厦的长沙金湘设计有限公司审核同意,在信达大厦的楼顶屋面占用约165平方米安装一套ZCH型风冷热泵室外机组,承载该室外机组的钢框架基本履盖陈茂林住房屋面。1997年6月28日,长沙市西工建设公司在施工过程中,陈茂林及家人以在其楼顶安装空调,导致其天花板、墙面出现裂缝及以后空调的噪声、震动和热岛效应将危害其一家生命财产安全为由阻挠施工,遂酿成纠纷。1997年7月17日,铁建行委托信达公司代为诉讼,信达公司遂于同日诉至长沙市天心区人民法院,请求人民法院判令被告陈茂林停止阻挠施工,赔偿损失。
被告陈茂林反诉称:由于原告在其所住楼房的屋面安装中央空调室外机组,已造成其房屋天花板及墙面出现裂缝,且安装后的噪声、震动及热岛效应将直接危害被告的生命、财产安全,特请求人民法院判令原告立即消除危害,拆除所安装的中央空调,并对已给其房屋造成的损害进行维修。
1997年7月22日,长沙市天心区环境保护局发出97-7-02号《关于建设工程环境保护措施审核意见的通知》,同意铁建行城南分理处在信达大厦屋面安装一台中央空调室外机组,安装完毕须经环保部门测试、验收合格后方可正式投入运行。同年8月14日,长沙市建筑工程管理局下达97-08号《长沙建筑工程施工任务通知单》,同意铁建行在信达大厦安装上述中央空调。同年9月18日,长沙市规划监察执法队以“该建筑的空调配套设施对城市规划无影响,不需在我局报建”为理由,答复了信达公司对此提出的报告。对陈茂林提出的由于在楼顶安装空调已导致其天花板墙面出现裂缝的情况,天心区人民法院于同年8月6日委托长沙市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站进行鉴定,结论为:信达大厦603号房屋内墙挑梁底水平裂缝及天花板纵向裂缝均属温度变形裂缝,与空调安装施工无直接联系。
信达公司起诉陈茂林停止侵害、排除妨碍后,因在信达大厦楼顶所安装的空调系铁建行所有,1997年12月18日,铁建行申请以原告的身份参加诉讼。天心区人民法院经审查认为,铁建行是空调的所有人,是直接的被侵权人,其虽委托信达公司代为诉讼,但应作为本案原告参加诉讼。
长沙市天心区人民法院审理认为:在信达大厦安装的中央空调之所有人为原告铁建行,而非原告信达公司,铁建行虽委托信达公司代为诉讼,但人必须以被人的名义实施民事法律行为,故原告信达公司以自己名义提起的诉讼请求,不予支持。原告铁建行与被告陈茂林同系信达大厦的房屋业主,其纠纷属异产毗连房屋之所有人使用共有设施产生的纠纷。根据原告铁建行所拥有的房屋所有权面积,原告铁建行可依法合理使用屋面面积约为300平方米,而该空调室外机组的承载钢框架全部展开所占面积根据图纸计算约为165平方米,故原告铁建行未多占共有屋面面积。该空调机组设施安装施工,是长沙市西工建设公司委托湖南省建筑设计院设计、经信达公司及该大厦原设计单位长沙金湘设计有限公司审核同意后进行的,原告铁建行与信达公司又分别向长沙市天心区环境保护局、长沙市建筑工程管理局、长沙市规划局等部门审核报批,手续合法,因此,原告铁建行在信达大厦屋面安装中央空调室外机组,属于合理使用共有屋面,符合有关法律规定,应予支持。原告铁建行要求陈茂林赔偿阻挠施工造成损失的诉讼请求,因证据不足,不予支持。被告陈茂林称空调机组安装使用后,可能危及房屋、人身安全并造成环境污染,且已造成房屋损害,因损害事实尚未发生,无事实依据,故不予采纳。为此,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六十四条,《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五条、第六十三条、第八十三条、第一百三十四条第二款,建设部《城市异产毗连房屋管理规定》第六条之规定,该院于1998年3月27日判决如下:
一、陈茂林不得妨碍铁建行在信达大厦屋面安装中央空调室外机组的施工。
二、驳回信达公司的诉讼请求。
三、驳回铁建行要求陈茂林赔偿损失的诉讼请求。
四、驳回陈茂林的反诉请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