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03-18 18:28:41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战略环境概述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论文关键词:企业战略,存在问题,有效途径
一、企业战略概述
(一)企业战略定义
20世纪60年代末,随着商业竞争的兴起,战略问题越来越引起了学术界的重视。杰克·特劳特根据军事中“选择决战地点”的概念提出了定位观念,用以界定企业经营要创造的外部成果,企业内部运营规划相应成为“如何驱动军队抵达”去创建定位,并强调定位对企业竞争的重要性。随后,迈克尔·波特基于产业的视角对企业竞争战略问题进行了系统研究,指出差异化、成本领先和业务聚焦是企业赢得竞争的有效途径。
(二)企业战略的主要特点
1、目标导向。战略通常具有强烈的目标导向性。战略是实现目标的方法和手段。一个战略,只有在具体的目标前提下讨论和实践才真正具有意义。
2、长期效应。战略面向未来,把握企业的总体发展方向存在问题,聚焦于企业的远见和长期目标,并给出实现远见与长期目标的行动序列和管理举措。
3、资源承诺。战略是一种为承诺所支持的态势和境界核心期刊目录。战略决策往往牵扯到大规模的、不可逆转的、不可撤出的资源投入作为对所选战略方向的承诺。
(三)企业战略的基本准则
1、独特性。战略的生命线是其独特性。一个企业独有的,难以被对手模仿的特点与资质可以帮助企业获取和保持竞争优势,是战略的可靠基础。
2、合法性。当一个企业在拓展其独特性的边界之时,它也要考虑所谓社会合法性问题,需要被对手、公众、政府、社区存在问题,和整个社会所容忍和接纳。
3、原本性。战略在商业竞争中的最终目的是赢,是为消费者创造卓越的价值。从顾客的实际需求出发是原本性准则的核心要义。战略灵感的源泉应该来自顾客的需要,而不是对手的作为。
二、企业战略存在的问题
(一)对战略管理的理论和方法的认识肤浅
自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企业的经营管理经历了从生产导向到推销导向、营销导向、直至战略管理几个阶段。由于过去几十年里中国市场环境的稳定性,企业更加注重以生产、销售为重点的经营管理方法,对企业长期生存与发展缺乏整体性、全局性、长远性的谋划意识。
(二)静态地制订企业战略
企业是与社会不可分割的一个开放的组成部分,它的存在和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受其内外部环境因素的影响。企业要获得长期、稳定和高速度的发展,战略管理者必须随时监视和扫描内外部环境的振荡变化,分析机会与威胁的存在方式和影响程度,以便制订新的战略或及时对企业现行战略进行调整。
(三)对竞争环境的判断失误
不少公司错误地认识和判断了竞争环境中发生的变化。尽管他们中有不少曾占据行业领先地位,但他们忽视或误解了竞争环境中变化的征兆,最后导致自身的竞争优势受到侵蚀。
(四)受制于组织结构
在传统的公司组织中,不同部门间分工明确存在问题,承担不同的职能和责任。而在公司战略的实施过程中,由于组织结构上的这种条块分割,要跨越各个不同的职能部门,进而营建有效的协调整合体系主导核心流程几乎是不可能的。而要突破此类困境,则需要对传统的组织结构进行彻底地变革,营造新颖的无边界的组织形态。
(五)忽视战略管理小组的作用
中国企业,特别是大中型国有企业长期以来处于政企不分的状态,尽管经历十几年的改革,企业与政府之间的行政隶属关系仍然存在。国有企业高层经营者九成由上级主管任命,企业经营者对主管部门负责,并套以行政级别,高层经营者对企业的日常经营事务具有主要的管理权和决策权,而且企业缺乏严格的管理约束机制,致使高层经营者大权在握,领导班子旁如虚设。而在中国的私营企业中,集权式经验型管理更是私营企业的主要管理方式。
三、解决企业战略存在问题有效途径
(一)全面深入理解当代最新的战略理论和方法
中国企业成为市场主体的时间较短,企业管理特别是战略管理基础薄弱,要迅速赶上具有上百年历史的西方企业的战略管理水平,并非易事核心期刊目录。缩短两者之间的差距,关键在于紧随国际管理发展趋势,全面深入了解当代最新的战略理论和方法,不是仅仅停留在理论概念的表面含义、方法的简单操作程序或几个战略词汇的理解上。探寻战略理论中隐含的深层次的知识,有助于增强企业综合运用战略的能力甚至形成一套适合自己的理论体系,直接提高企业的战略管理水平。
(二)企业战略与外部环境相适应
企业战略是企业在分析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的基础上存在问题,为求得长期生存和不断发展而进行的总体谋划。战略制定必须分析环境,环境对战略的制定、实施具有决定性的影响。事实上企业的诸多外部环境都可以概念化为一系列利益相关者,所谓利益相关者是指那些在企业中拥有利益或参与企业管理的人和企业。
(三)构建一个行之有效的竞争信息系统
构建一个行之有效的竞争信息系统,保证相关信息在组织内部的畅通无阻,并使其能得到妥善的处置应对,能为经营战略的正确制定提供可靠有效的信息平台。需要培育一种对环境变化敏感的公司文化。在竞争环境分析时存在问题,必须正确认识自己的竞争空间,不能只局限于现有竞争者,还要充分考虑到潜在的和新的竞争者。
(四)界定企业战略氛围
界定战略氛围,找出战略涉及的关键对象以及他们的相互关系;然后设计相对应的组织结构。在同一组织内和不同组织间实现协调和整合。只有通过树立明确的目标,有效地沟通,并利用跨职能部门的组织结构,才能突破背离,使组织的各个部门协调运转。
(五)借鉴国外企业经验
借鉴国外企业特别是跨国公司的成功与失败的经验。跨国公司来华投资,使中国“国内竞争国际化”,中国企业不出国门就能与国际性公司进行竞争和较量。跨国公司多为发展成熟的大公司,具有诸多方面的竞争优势,尤其是跨国公司能对大规模的公司体系进行有条不紊的管理,其特殊经验和手段值得中国企业尤其是国有企业学习和借鉴
参考文献:
1、迈可尔·波特.什么是战略[J].哈佛商业评论.2004(1)
2、蓝海林.核心专长的分析和确认[J].企业管理.2000(3):34-36
1.知识管理的含义。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知识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此,对知识进行系统的管理,有助于学习者更好更快的进行研究、学习与应用。知识管理是建立在知识经济基础上的新的管理科学观念,它是指以企业知识为基础和核心的管理,是对企业生产和经营所依赖的知识及收集、组织、创新、扩散、使用和开发等一系列过程的管理,也是对知识连续过程的管理,以满足企业现有和未来的需要,确认和利用已有的和获取的知识资产,开拓新的机会。
2.知识管理现状。从知识管理的方法来说:目前我国各行业知识管理的难题在于,即便拥有最完备、最规范的文献资源体系,仍无法直接面向战略管理的问题和对象,系统化地获取、梳理并理解知识。其根本原因在于,以往无论哪一类型、哪种渠道的知识传播者,均未能真正确立面向服务对象的知识服务理念,且对知识服务必须依赖知识管理的规律认识不清。从企业内部来说,一方面从管理者到员工,大多还没有意识到知识管理的重要性,现有的知识杂乱无序的散布在企业内部,像随处可见的空气一样,虽然珍贵,却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另一方面,企业的各部门进行组织管理时,都还未尝试,将知识管理应用于企业的战略管理,这不符合时代的要求与市场的需求。
二、企业战略管理概述
1.企业战略管理的含义。企业战略管理一词最早由安索夫在1976年出版的《从占率规划到战略管理》一书中提出,解释为将企业的日常业务决策同长期计划决策相结合而形成的一系列经营管理业务,不同的研究者对战略管理的理解不同,普遍的观点可表述为:企业战略管理是确定企业使命,根据外部环境和内部运营要素确定企业的目标,保证目标的正确落实并使企业使命最终得以实现的一个动态过程。具体可分为确定企业使命,对各种可能的方案进行战略分析,综合内外部因素,进行战略选择,战略实施,最后根据方案的运行效果进行战略评价。
2.对传统战略管理的评价。传统的战略管理以企业目标为导向,将企业看成是一个开放的系统,整个企业好像一台计算机,战略好像主机,是整个计算机的内核与关键,统筹指挥企业内部各个部门协调有序的工作,显示器所显示的清晰的文字与图像是企业的外在形象,即企业呈现在市场上的风貌与状态,这依赖与高层管理者以企业战略为核心,进行正确的决策,企业员工的准确执行,财务部门合理的投资、筹资方案,市场部门的优势宣传等人力、物力、财力等实体投入与知识、技能、观点等非实体投入,当然,计算机不是孤立的,网络提供了广阔的与外界联系的空间与渠道,企业也是如此,在整合内部资源的同时,也要关注外部环境的变化,如政策环境对企业战略目标的影响,市场环境及消费者需求对战略方案的影响,有时需要我们不断调整现有的方案,以达到实现企业目标的目的,这是个复杂且动态的过程,需要企业的管理及经营者不断的实践、尝试、思考、改革、创新。
三、知识管理与企业管理的融合
企业通过知识的创新突破得到成长,而知识要创新,要突破与企业的知识积累密切相关,而知识必须通过学习获得,通过不断的学习、探索,掌握并储存知识,知识的量的积累到达一定程度的时候就会有质的飞跃,在知识的突破点达到创新的成果,循环往复,是一个连续学习、积累、创新的过程。企业知识学习的途径可以分为企业外部学习和企业内部交流。所谓外部学习是通过与其他企业、机构、企业外部的人员、环境等进行交流与联系,结合企业自身的特点,或为企业解决现存的问题提供解决的思路或和途径,或为企业未来的发展提供全新的视角,或填补企业的知识空白,或将现有的陈旧的知识进行更新,不可否认,有些知识表面上看来并不适用于本企业,可是,通过一些转化、改良与组合后,将为企业所用。总之,通过外部的学习,将知识为一种工具,整合、应用企业的资产与资源,并结合企业现有的知识,推动知识的创新突破,从而应用于企业的产品与服务,实现利润的增长与企业价值的提升。内部学习主要是企业内部同一个部门之间、不同部门之间的同级之间、上下级之间的交流与联系,这些知识来自于人脑,内化为人的思维方式,做事习惯等,外化为人的行动,是最难被学习的,却是企业最宝贵的资源。通过企业内部人与人的沟通交流,不仅将企业现有的知识储备进行整理、串联、融合,而且不同思维的碰撞有利于知识创新,将这些新旧知识加以提炼、整合,去粗取精,以企业长远的战略目标为导向,以近期战略目标依据,将知识的管理与战略管理进行有效融合,实现从战略主导的企业向知识型企业的过度与转化,实现企业的长远发展。另一方面,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也为企业进行有效的知识管理提供了新的方法和平台。知识管理不能简单地理解为信息数据库的整合与构建。过去10多年来,各行业企业获取知识、信息与情报,主要通过文献数据库检索来实现。这种以“大资源”、“大发现”为特征的图情模式,以国内外资源整合、文献类型与学科分类为基础,简单检索、高级检索、联邦检索、专业检索、跨库检索等数据库技术为支撑,在互联网与信息技术发展初期,对各行业构建数字化文献情报服务体系、促进新知识推广与应用、提升利用知识开展创新的信心等方面,均起到不容小视的重要作用。在全面调研、深入认识各行业战略管理特征与知识管理需求的基础上,从知识文化传播顶层设计与未来发展的角度,开始了打造知识服务产业新模式的“二次创业”,并围绕资源加工、知识挖掘、产品研发等提出了知识管理的新的发展要求与方向:
1.是借助主题标引技术,实现面向研究问题及对象的查全查准。
2.是借助XML与知识挖掘技术,实现面向知识的直接检索。
3.是面向各行各业战略管理与创新需求,提供新颖、权威、可定制的知识服务。
四、结语与展望
【关键词】 生物质能源 电力企业 经营战略 SWOT
PEST
1、生物质发电行业概述
生物质能源指的是利用植物的光合作用将太阳能转换成化学能,并存储在生物体中,然后利用相关技术加以利用的能源。它具有以下特点。
第一,可再生性。生物质能源主要来源于农林废弃物,可以利用规模化种植来确保产量,同时能够持续生产,属于可再生能源。
第二,资源丰富。我国属于农业大国,生物质资源非常丰富,据相关统计数据表明,每年产生的生物质总量达50多亿吨,相当于20多亿吨原油。
第三,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生物质能源使用过程中,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和其利用光合作用吸收的二氧化碳相当,由此极大地降低了二氧化碳的排放量。
2、我国生物质发电行业环境分析
2.1、政策影响
我国于2006年1月1日颁布实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再生能源法》,同时还制定了12项相关的配套法规,其中,《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指导目录》、《可再生能源发电上网电价政策》》、《可再生能源电力并网及有关技术标准》等文件和我国生物质产业密切相关,促进了生物质能源的利用。
2.2、经济因素影响
针对我国可再生能源的发展状况,不但要通过立法来加以保护,同时还需建立稳定的经济政策来加以激励。经济政策主要包含低息贷款、财政补贴、定价政策。
第一,低息贷款。低息贷款通常由国家融资机构、国际金融组织来提供。随着生物质发电技术的日益成熟,国家要加大资金以及政策扶持力度,使得商业银行能够为其提供低息贷款。
第二,财政补贴。财政补贴指的是国家对生物质发电研发部门以及发电企业给予的资金补贴。利用财政补贴,激励研发部门以及生产企业的积极性,促进生物质发电技术的发展。
第三,定价政策。2006年国家发改委颁布实施了《可再生能源发电价格和费用分摊管理试行办法》,该办法规定生物质发电项目的上网电价由两部分组成,一是传统上网电价,二是补贴电价,补贴标准为每度电量0.25元。2008年,国家发改委了《可再生能源电价附加收入调配暂行办法》,该办法规定属于补贴范围内的秸秆直燃发电企业,补贴标准每度电量0.1元。
3、我国生物质发电行业发展历程及现状
2005年以降,国家发改委批复建设国信如东、国能单县、河北晋州三个秸秆发电厂,并辅以《可再生能源法》,确保我国生物质发电厂的良好发展,此后,国内生物质直燃发电的装机容量逐年攀升。据相关统计数据表明,截止到2010年,我国累计核准生物质发电项目约170个,投资费用从2006年的168亿元提高到2010年的586亿元,年增长率约30%。
4、 我国生物质发电行业经营特征
第一,区域分布集中。国内生物质电厂投资较为集中的区域主要分布在华东地区,截止2009年底,该地区生物质发电厂装机容量已占全国总量的49%,投资额占到全国的50%。其次,分布在中南、东北以及华北地区,其中,中南地区的投资额占到全国的21%。
第二,建设规模大,投资费用高。山东单县生物质发电项目总投资3.4亿元,规模为1×25MW单级抽凝式汽轮发电机组。山东京能生物质发电项目投资总额达2.59亿元,该项目设计两台12MW的发电机组。山东莘县建设两台15兆瓦发电机组,项目总投资3亿元。
第三,发电原料的成本高。生物质发电产业是较为常见的“小电厂、大燃料”产业,燃料的充足供应是确保生物质发电厂正常运转的重要条件。农林废弃物具有收集范围大、重量轻、体积大,不便于长途运输等特点,使得收储比较困难,燃料成本高。
第三,缺乏核心技术、关键设备需要进口。现阶段,国内出产的生物质发电设备存在以下问题,一是锅炉的适应能力比较低,二是原料输送机的性能不强,三是原料水分测量机械较为落后。以上情况导致国内生物质发电企业需要进口锅炉以及燃料输送设备。
第四,电厂分布过于集中。现阶段,我国对生物质发电产业的扶持力度比较大,促进了国内生物质发电厂的发展,但发展的过程中也彰显出电厂规划过于集中,出现区域投资过热、布局不合理等问题。
5、生物质发电厂选择经营战略的重要性
基于我国生物质发电企业的以上概述,可以得出:选择一个对的、符合企业发展的经营战略对一个处于困境中的生物质发电厂极其重要,能够引领企业的发展方向,将企业带出当前的经营困境。
经营战略的选择首先要基于战略分析工具中的PEST方法和五力模型分析法对生物质发电厂的外部环境进行研究,从政策法规、经济环境、社会文化环境、技术环境、行业环境等角度分析企业所处的环境对于战略制定的影响。其次,要基于SWOT方法对生物质发电厂自身的优势和劣势,机会和威胁进行综合分析,从而使企业在分析现行战略的基础上,抓住机会,扬长避短,确定适合企业发展的经营战略。再次,选择适合生物质发电厂自身的经营战略。最后,通过优化企业内部资源、调整组织机构、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加强企业内部管理、转变经营观念、加强同行业对标等方面确保该战略的实施,为企业未来健康发展奠定基础。
6、结语:
当前我国生物质发电厂应积极面对生产经营中的问题和弊端,充分分析自身的经营现状,通过对其外部环境分析、内部环境分析、以及自身的优势和劣势分析,探究影响企业发展的根本性因素,从而找到合理的解决方法,制定相应的经营战略,使企业能够摆脱目前的经营困境。
【参考文献】
一、银行社区型网点核心竞争力概述
1、核心竞争力概述
核心竞争力理论是美国学者普拉.哈拉德和英国学者哈默于20世纪90年代初提出的企业发展战略理论。1990年普拉.哈拉德和哈默在《哈佛商业评论》上首次提出“核心竞争力”的概念。他们将企业核心竞争力解释为企业的“一组先进技术的和谐组合”,这里所说的“先进技术”不是单指企业所掌握的科学技术本身,而是包括企业所掌握的科学技术、经营管理能力、企业文化的渗透力和感染力在内的,并以一定的方式结合起来的能力结构。
2、比较优势理论概述
比较优势是指经济发展中的一种相对优势,在现代市场经济中,每个经济主体应该强调自己的比较优势,通过利用比较优势来发展自己。比较优势理论由一般贸易理论,成为产业分析的方法和工具,并成为发展中国家制定发展战略,特别是所谓加快发展战略和跨越式战略的重要依据。
3、银行社区性网点核心竞争力概述
所谓社区性网点核心竞争力是指:适应金融业改革发展、股改上市的需要,针对近年社区金融现象,突出发展特殊位置营业网点的比较优势,突出个人理财位置,走具有自身特色的、精细化经营发展的零售型银行的路子,挖掘、培育特色网点的、独有的竞争力。
二、某小区分理处的核心竞争力
下面结合某小区分理处的实际进行分析,进一步挖掘该网点的核心优势,进而探讨核心竞争力。
基本情况:某小区分理处现有员工9人,其中长期用工5人,短期用工4人。该分理处搬迁进入社区后,个人存款经过三年的高速成长现已进入成熟饱和期。截至2011年底,全口径存款余额45069万元,其中个人存款余额42143万元,个人存款占比达95.7%。小区内现有住户1200余户,全部为中级职称和科级以上干部,住户整体素质较高。近两年来,该分理处在服务品牌创建上做了许多有益的尝试和探索,2011年该分理处被授予“五星级网点”。
作为一个特殊的社区性金融网点,该网点具有以下特点:
一是竞争激烈,东门是产品齐全的市行营业部,西门是竞争手段多样的城市商业银行,背腹受制,持续发展的压力较大。
二是受地理位置影响,客户结构单一,存款结构不合理。目前分理处96%的存款为个人存款,活期存款仅占全部存款的40%,其余都是贡献度较低的定期存款,当前以及今后的考核办法将对社区型网点极为不利,转型发展的压力较大。
三是经过近几年的发展,市场发育相对成熟,粗放型、大面积、大幅度的客户数量增长已经不现实,精细化、质量型业务发展的要求越来越高。
四是客户群体多为收入较高的知识分子,客户对业务素质、理财质量的要求高。因此,该分理处的业务发展必须向着良好的硬件环境、星级的服务水平、过硬的理财能力、具备较强亲和力的服务方向发展,赖以实现效益的关键,不仅仅是客户数量的简单增加,更重要的是单体客户贡献度的提高。
由此可得,分理处的核心竞争力是:“立足社区金融实际,突出”低柜理财“特点,追求营销方式转变,走网点特色发展的路子,打造品牌网点”。
三、如何培育核心竞争力
核心竞争力的实施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需要各级行高度重视、协调联动。具体将有以下几个方面:
1、加强软、硬环境建设,提升柜面服务水平
重点从四个方面入手,全面加强软、硬环境建设,积极探索以“热情、亲切”为内容的家庭式亲情服务模式。
一是实施“造星工程”。在全员中开展争创星级网点、争做服务明星、争当星级柜员、实现零缺憾、迈上服务新台阶的“造星工程”。目前,该网点有五星级柜员1人,三星级柜员2人。同时在适当时机,推出个人理财品牌,营造星级服务环境。
二是建立完善“差别化”服务流程,探索“亲情化”服务模式。为客户提供优质、持续、个性化、亲情化的服务。
三是通过晨会、晨训、岗位练兵等活动,抓好基础性培训,规范服务行为,提高员工素质。
四是完善便民设施,美化环境。
2、强化“理财服务”的作用,进一步深化服务的内涵,积极向营销型网点转变
一个微笑只能让客户感觉满意,一个量身定做的理财方案才会真正地吸引客户。从满足需求到管理需求、开发需求就是一个营销方式转变、服务内涵深化的过程。
一是加大低柜营销力度,进一步增强为客户理财的能力。针对新推出的理财产品,研究讨论产品卖点,制定高低柜联动营销策略、锁定目标客户,实施精确营销,提高营销的效果,尤其是通过基金、保险等业务的开展,提高客户单体贡献度。
二是加强电子银行产品营销力度,实现营销渠道再造。在设立低柜专职理财经理的基础上,设立大堂副理,加大电子银行等产品的营销力度,有效提高电子银行渠道占比,进而解决社区型网点受地理位置桎梏,影响业务发展的难题。
三是体现“全心全意为客户服务”的理念,充分赢得客户信任,实现与客户的共赢。在经营过程中,为中高端客户提供理财咨询服务、电话提醒服务、上门服务、预约服务,特是充分利用OCRM系统,为筛选出的中高端客户实行贴身、追踪服务,充分发挥低柜理财经理的主观能动性,有效提高各项业务的竞争力
3、弘扬五星级精神,进一步加强品牌建设
作为社区型营业网点,在各家银行产品雷同的情况下,加大服务品牌建设力度是提高网点竞争力的手段之一。积极在如何发扬为民服务创先争优精神,进一步提升服务水平,创建品牌网点上下功夫。
一是真情服务、奉献客户、感动客户。为民服务创先争优的核心和实质是为人民服务。作为五星级网点,该小区分理处应继续发扬五星级网点奉献精神,干一行爱一行的钉子精神,为社区居民提供超值服务,在细微之处见精神。为腿有残疾的客户送去国债、为家有美元的客户代办“汇得盈”、为要网上购物的居民上门指导安装网上银行、为购买了大量股票型基金的客户预留国债、平衡风险等等,用真情服务去奉献客户、感动客户、从而赢得客户。
二是创办五星级网点理财专刊,宣传营销每个月的理财产品,及时提供理财动态,传播理财知识、为客户投资理财提供参考。
关键词:企业战略 技术管理 影响 对策
一、企业战略与技术管理概述
1.企业战略。
企业战略是我们经常提到的一个概念,它指的是企业在运营过程中所制定的所有战略、规划、目标的总称,企业战略包含了很多的内容,这其中包括未来发展战略、企业投融资战略、企业技术战略、企业市场营销战略、企业资源开发战略等,这些战略虽然侧重的方向不同,但却有着相同的属性,它们都是对企业事务性、成长性、整体性的问题进行规划和筹备,也都为企业未来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2.技术管理。
技术管理的传统意义是指企业开展与科学化生产有关的一切活动,具体包括设备技术管理、统计管理、生产技术管理以及网络化技术管理等,经过思考可以发现,上述工作开展的基本前提都是企业积累的经验,而且把技术管理相关工作内容有与企业战略关联也较为困难。经过市场经济环境的洗礼之后,我国技术管理领域先后出现了创新管理、战略管理、研发管理等新的管理内容,这标志着技术管理在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新时代的企业技术管理不再只是工艺技术、研发设计方面的管理,它将生产、人力、投融资、销售等事务进行了整合,体现出了一种综合管理的特征。
二、技术管理和企业战略理论分析
近几年来,在企业战略和技术管理相关领域不乏相关学者的研究车成果,“加强企业技术管理对企业获得竞争优势十分有利”是大家达成的一个基本共识。企业外部环境对其经营状态有较大的影响,与企业的发展走势也有关系密切,技术管理是企业的一种外部环境因素,企业技术先进其在市场中就会变先出较高的竞争力,也会有较大的行业吸引力,更容易在未来的数年中实现自己的战略目标,而对产业进行科学、合理的定位则是企业战略管理的主要任务。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技术管理在企业的整个发展过程中都应该从属于企业总体战略规划,可以说是能够改变行业规则和结构的职能战略。国内企业如果想要全面开展技术管理工作,就必须充分考虑企业当前的发展战略及外部环境因素的实际情况,并根据产品进入市场的时间、与外界的切合度等对工作进行调整,企业的管理者也要通过对企业的综合能力评估来制定企业发展战略,技术管理和企业战略二者相辅相成、相互融通才能向明确的发展方向稳步前进。
三、企业战略和技术管理实现融合的方式
1.使技术管理能够融入企业战略规划中。
将技术管理整合到战略管理中应关注以下几方面内容:首先,确定愿景使命,技术管理融入到企业战略规划的前提是在愿景使命中充分体现技术管理价值,特别是对于一些以技术为主要生产力的高新企业更为重要,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大环境下,企业重视技术管理实际上就向内部和外部传递出了强烈的信号,并逐渐在企业中形成了一种特有的企业文化,员工的凝聚力在一定程度上会因这种无形资产而获得增强,从而发挥团队作用来保证了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其次,战略分析,战略分析应重点关注内部环境评估以及外部环境评估两方面,企业可以先分析自己所处行业的生命周期,利用识别技术来完成战略分析工作,对不同生命周期的技术效能变化情况进行跟踪描述,识别评估关键性技术,确认自己的产品、生产力、核心技术在市场中的地位,此外,企业要积极探索技术创新的新途径,调整自身的技术管理工作的重点以适应外部环境变化来及发展战略要求;再次,战略的选择以及评价,主动参与模式是企业积极的投入资金搞技术研发创新,被动反应模式是企业在资金有限的情况下调动可利用资源做灵活的处理,企业选择何种技术战略实际上以一个严肃的战略决策过程,而且需要将相关财务指标及金融工具都最大程度的应用到战略评估中去;最后,战略的实施及控制,有关技术管理融入性的思考本身就体现出了企业对过程管理的关注,一些企业还专门建立起了核心技术研究小组,并将技术战略作为战略控制的关键性核心内容,值得关注的是,技术人员不能仅仅工作在企业一线,他们应该在董事会成员与管理团队中保持一个合理的比例,这样更有利于管理层面与技术层面的有效结合,促进企业技术人员和职能管理人员的信息交流,缩小两个层面人员之间的差异,形成一个多功能、多领域的现代化管理团队,不断提升公司战略和技术战略的匹配度。
2.调整战略来应对复杂的技术管理环境。
创新是知识经济时代的引擎,更是技术管理的核心内容,技术创新可表现为积极型创新、稳步型性新、体系变革型创新等,上述技术创新形式并没有优劣之分,只是需要很据企业自身的实际状况来进行选择。从目前实际情况来看,全球已经进入了互联网时代,互联网信息技术改变了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企业之间的信息资源交换更是呈现出了一种间歇平衡和复杂性的特征,外部技术管理环境的变化在客观上要求企业必须对战略进行调整,战略调整的方式更为多样,这其中有渐进式变革、革命式变革、先应式变革、后应式变、决策内容变化、决策过程的变化等,企业使用何种方式来调整战略方向,实际上本身也是需要由内部管理者深思的一个问题。
四、目前技术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
1.技术能力获取方面存在的问题。
我国的企业技术创新在国际上一直处于劣势,企业主要还是通过从外部引进的方式来获取生产技术,而往往只能解决企业短期的问题,很难获得长久利益,无法根本上满足企业未来的发展需求。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今天,企业应该思考如何开拓多元化的技术获取渠道来提升内功,真正在技术创新上实现质的飞跃。当然,一些企业本身资金有限,在技术研发中做过多的投入也不太现实,这种情况下可以考虑通国与国外企业的技术互动、与科研院的合作等形式来加强自身的技术研发。此外,部分企业会采取技术并购的形式来获取新技术能力,但这会增加企业未来的管理难度和管理成本,企业在进行相关操作前必须有所思考。
2.技术资源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
人才是当今社会的稀缺资源,也是企业发展的关键因素,以往企业进行技术管理时对研究经费投入的控制比较关注,但对人才的管理则缺少重视,很多企业甚至没有理解人才管理才是技术研发项目的根本核心,才是影响技术创新效率的最关键因素,总体来看,我国大多数企业对科技人才的管理较为松散。
3.技术开发模式方面存在的问题。
模仿创新到底属不属于正真的创新一直是业界争论的焦点,所谓模仿创新模式其实就是对外来技术的一种加工、改造基础上进行局部改造,此种模式实际上也只能保证企业短期利益的实现,不能满足企业长期发展的需求,然而纵观我国企业大多数还是选择了此种模式进行技术开发,这也是由于资金和市场给企业的压力所造成的。如何将我国企业技术开发模式向自主创新模式引领是一个严峻的课题,只有加强长期项目和短期项目的有机结合,才能使我国企业真正迈向国际化。
4.技术管理组织方面存在的问题。
我国部分企业仍然没有摆脱传统组织管理方式的束缚,技术管理组织形式缺乏应有的灵活性,绩效管理不能有效实施,这不仅会影响到研发部门及研发人员的工作积极性,还会给企业技术水平的提高带来阻碍,所以,研发机构的组织运作方式必须有所调整,单一的职能组织需要加强灵活性。
五、企业战略对技术管理上的相关建议
1.企业要加强对技术能力的重视程度。
纵观全球企业发展态势,技术管理对企业未来的发展状况有很大的影响。为此,企业管理层要重视自身技术能力的提升,充分利用于产品生产技术能力有关的各种资源,结合企业自身发展的实际情况,增加技术创新资源及创新要素的投入,学习国际上知名企业的发展经验,引入现代化信息技术管理,并重点关注两个方面:第一,管理者对自主研发项目及引入改造项目等技术活动给予重视,并合理调配企业资源,加大对技术管理的投入,提高技术管理在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所发挥的作用;第二,企业必须提前判断行业未来五年、十年内的变化,并尽早规划出中长期发展路线,在企业内部开拓信息交流渠道、创造资源共享平台,通过内部激励机制调动全员的工作热情,营造出一个有利于技术创新的环境。
2.不断完善企业自身技术战略。
企业的技术战略制定后并非一成不变,应该随着企业所处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它是一个动态调整的过程,所以完善技术管理、加强技术创新是企业的工作常态。溢出效益不一定会在短期内给企业带来利益,但却为我国企业未来进入国际市场,在国际市场表现出竞争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将技术能力和企业战略有机结合。
企业技术管理的顺利进行需要技术能力来做支撑,技术能力在给新技术开发带来影响的同时也对技术活动行为造成影响。从某种角度来说,企业战略与技术能力相结合能够降低企业运营成本,其自身的技术战略在这种环境中也更容易实现,为此,企业要不断提高技术能力,利用自身的资源来拓展技术搜索渠道,发现企业经营过程中的重点技术环节,进一步探索、深挖与自身业务发展相匹配的技术,通过技术手段提升产品质量、降低产品成本。此外,如果行业内部技术并没有较大的变化,企业生产经营需要完全可以通过现有技术来满足,在这样的情况下对现有技术进行渐进性调整会更为合理,这也可以达到优化产品质量及提高市场竞争力的目的,为企业长期市场效益最大化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1]南芳,南峰.企业技术战略的二维空间结构及影响因素分析[J].经济研究导刊,2007.
[2]郑梅莲,宝贡敏.技术战略影响企业绩效的机理研究[J].科学学研究,2007,(4):691-696.
[3]雷静,潘杰义.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自组织机制研究[J].科学研究,2009(9).
结合当前工作需要,的会员“芭比映像”为你整理了这篇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小结范文,希望能给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参考借鉴作用。
【正文】
年初以来,宁江区坚持把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作为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抓紧抓实,不断整合优化各类资源,强化各项举措落实,细化目标任务,着力解决农村环境的问题,有效推动了全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扎实有效开展。
1.上下联动开展“百日攻坚战”行动
为彻底清理农村生活垃圾,宁江区组织开展了村庄清洁“百日攻坚”行动。并对照省、市文件,结合我区实际,制定工作方案。方案中明确各项工作任务和标准,敦促乡村两级提早行动,清理整治农村地头、林带、道路“三大区域”,守好村巷路口和村屯出入口“两大关口”。
经过农村人居环境“百日攻坚”行动,宁江区农村人居环境有了明显改观。各村发动农民群众投工投劳2万多人次,动用各种车辆、机械4400多台次,清理农村生活垃圾近7万吨,清理畜禽养殖粪污等农业生产废弃物近5万吨,清理农村道路1000多公里,清理村内沟渠近400公里,全区投入村庄清洁行动的资金达到800多万元。
2.集中力量确保暗访督导成效
为了确保村庄清洁行动的效果,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每周到各乡镇随机抽查人居环境,区农居办进行每月督导检查,对全区所有村屯进行全面暗访检查,并进行评分排名和通报。在检查中,区农居办将存在问题用水印照片拍照留影,通报反馈给各乡镇村屯,敦促其及时整改,并不定期组织“回头看”确保整改质量。
3.群策群力包保村屯环境卫生
按照2020年农村人居环境的包保分工,各村的包保部门积极作为,利用每周五下午时间深入村屯,参与村屯环境整治工作。包保单位志愿者配合村内的志愿者团队和保洁团队,先后开展了垃圾捡拾、柴草垛迁移、植树造林、清洁庭院等工作,促进了乡村环境的提升。
[关键词]风险导向;内部审计;应用
企业内部审计质量的高低对其内部工作的有效进行以及相关政策、法规的贯彻落实有着直接的影响。但是与外部审计相比,我国企业内部审计的发展历程较短,总体执业质量有待提升。所以,如何采取有效地措施进行防范及规避内部审计风险,为内部审计工作的质量及效率提供保障,也已成为学术界和实务界所面临的重要研究课题。
一、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概述
1.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定义。风险导向内部审计是一种新的审计方法,它是内部审计工作人员在内部审计的全过程中对那些可能对企业战略以及目标的实现存在影响的事件、行为及环境进行密切关注,识别出审计工作中存在的各类风险,并依据审计风险制定相应的审计计划,执行审计程序,最终形成审计报告。风险导向审计坚持战略观以及系统观的思想,对企业重大错报风险的评估以及整个审计流程形成指导。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核心思想可以概括为:企业内部的审计风险主要来源于企业的固有风险、控制风险以及检查风险。而企业的固有审计风险主要来源于企业的经营风险。
2.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特点 。第一,内部审计的重点发生变化。风险导向内部审计要求内部审计工作人员把审计工作的重点放在对风险评估测试上,根据风险评估的结果明确审计工作人员应当注意的高风险审计领域以及应当重点进行审计的项目,从而对企业审计资源的分配以及审计证据的获取、审计程序的设置进行安排。
第二,被审计部门的地位发生变化。传统的内部审计的被审计部门多是被动的参与,一般而言,内部审计部门居高临下,被审计单位疲于应付,而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方法中,要求被审计部门主动参与,只有被审计部门以及审计部门一同参与,才有利于在审计工作过程中发现、分析以及解决问题。
第三,审计的范围发生变化。与传统的审计相比,风险导向审计的范围有所扩大。风险导向内部审计不仅包括传统内部审计工作所涵盖的范围,而且进一步扩展到风险管理、公司治理等领域。
3.企业实行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必要性。风险导向审计是一种新型的审计方法,它在美英等发达国家已经得到了充分的重视,并且首先在注册会计师行业得以实行。在我国,风险导向审计的方法也在注册会计师行业得到了重视及实施,但是对于内部审计尚处于一个起步阶段。伴随着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企业的经营模式以及经营环境都发生了很大变化,传统的内部审计方式已经不再适合,而在企业的内部审计中引入风险管理的思想则变得十分必要。一方面,传统的审计方法自身存在固有的缺陷,直接引起了对风险导向审计的探索。传统的内部审计仍然停步于遵循上级审计部门的工作安排以及要求上,这不仅费时费力,而且不利于控制审计风险。另一方面,企业内部审计自身生存以及发展的需要推动了风险导向型审计的发展。
二、风险导向审计在内部审计中的应用
将风险导向审计引入内部审计的程序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风险评估阶段、制定审计计划阶段、实施审计程序阶段、出具审计报告阶段以及后续审计阶段。
第一,实施风险评估阶段。在风险评估阶段,应当首先对被审计单位的相关环境进行了解,主要包括内部环境以及外部环境。具体而言大致包含以下内容:对企业所处行业现状、法律及监管环境等因素;企业自身的性质;企业自身对会计政策的选择以及运用;企业的经营目标、战略以及相关经营风险;企业对财务业绩的衡量以及评价;企业内部控制系统的运行现状等。审计工作人员在对本企业自身及外部环境进行调查分析的基础上,识别出审计工作的战略风险。其次,审计工作人员应当对企业内部的经营环节进行分析,因为经营的成败关系到其战略目标的实现,分析被审计单位从生产到经营过程中的每个关键环节,从而分析在监督以及控制过程中存在的风险。另外,审计工作人员还应当在对战略风险、经营环节风险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对被审计单位的剩余风险进行评估。所谓剩余风险指的是在进行了所有的控制以及风险管理技术之后仍然存在的,尚未被被审计单位进行有效控制的可能性,而这些风险会对会计报表的重要性产生影响,它们可能产生于企业的战略风险,也可能产生于企业经营过程中风险,应当成为内部审计工作者关注的重点。
第二,制定审计计划阶段。在风险导向型内部审计方式下,内部审计工作人员,在对影响被审计单位目标实现的各种风险的基础之上,构建相应的风险坐标系,对风险展开定量评估以及定性评估。在识别出企业重要风险的基础上,明确审计的重点,确定审计的范围,并制定出审计计划。企业内部审计计划的内容应涵盖下述内容:初步业务活动、审计目标、审计范围、对审计风险的评价、重要性水平、审计策略、审计时间的安排以及审计资源的安排等。
第三,实施审计程序阶段。在实施审计程序的过程中,应当以风险评估的结果以及所确定的审计核心、审计时间及范围展开。通常应当采取合适的方法,一般而言审计程序主要包括检查、监盘、观察、查询及函证、计算、分析性复核等,从而获取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风险导向内部审计应当包括:控制测试,即通过评价内部控制的有效性,提高审计效率;实质性测试,即在对各类重大交易、账户余额进行实质性测试的基础上对企业的财务报表的认定做出评价;风险再评估以及对审计计划的修改。
第四,出具审计报告的阶段。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方法下,审计的工作人员应当在对企业进行风险评估的基础上提出审计结论及审计建议,完成现场审计同时出具审计报告。审计报告的内容应当简洁清晰,同时应当对各项风险因素的披露以及审计建议的执行度进行重点关注。
第五,后续审计阶段。风险导向审计方式下,出具审计报告并不等于企业内部审计过程的完结,还应当展开后续审计。而后续审计的重中之重即在于控制目标实现与否,控制目标能否实现对审计结论的风险存在影响。而这种风险决定了后续审计的本质以及范围。一般而言,风险与内部审计的范围成正比,即风险越大,后续审计的范围则应当越广泛。所以,后续审计的重要内容即是控制目标的实现以及风险的再评估。
参考文献:
[1]苏永玲.论风险导向审计的发展与创新[J ] .辽宁行政学院学报 ,2007,(1)
关键词:态势分析理论;湘西州;民族旅游发展
一、湘西州基本情况概述
(一)人文地理概况
湘西州位于湖南省西北部,与湖北、贵州、重庆三省市接壤,素为“湘、鄂、渝、黔咽喉”之地 [1]。全州属中亚热带山区季风湿润气候,气候温和,雨量丰沛,生物资源和气候资源垂直分布差异十分显着,生态旅游资源多种多样,有庞大的植物生态资源和动物资源 [2]。
湘西州辖吉首市、凤凰县、泸溪县、花垣县、古丈县、永顺县、龙山县、保靖县共1市7县 [3]。2011年末全州总人口287.55万人,少数民族人口226.33万人,占总人口的78.7%,其中,土家族125.28万人,苗族98.78万人。
(二)民族旅游发展现状
湘西州政府把旅游业作为战略性产业来抓,积极拓宽融资渠道,加大对旅游业的资金投入,旅游业产业规模不断扩大,经济收益不断,并逐渐发展成湘西州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到2011年底,全州已拥有星级酒店60家,床位数8103张,旅行社25家,旅游车辆351量,旅游船365艘,游客达1486.26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76.88亿元,旅游总收入占全州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达到21.28%。
二、湘西州民族旅游发展态势
态势分析理论是旧金山大学的管理学教授于20世纪60年代提出,是通过对被分析对象的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等综合评估与分析得出结论,并在战略与战术两个层面加以调整方法和资源,以保障被分析对象的实行,达到所要实现的目标。
(一)优势与劣势兼具
湘西州民族旅游发展具有资源、区位特有优势。在旅游资源方面,湘西州拥有在全省乃至全国稀缺性的旅游资源,如凤凰古城、南方长城、芙蓉镇、老司城和龙山里耶战国古城遗址以及沈从文故居等,旅游资源优势突出。在区位优势方面,首先,湘西州是西北通往湖北、贵州、重庆三省市必经之地,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地理区位优势;其次,湘西州受长株潭、成渝、武汉三大国家战略发展经济区辐射和珠三角、长三角以及环渤海经济区影响,也备受港澳台、日韩市场青睐,客源市场有保障。再次,湘西州紧接著名风景旅游胜地张家界,北接长江三峡风景区,西邻梵净山风景区,东与岳麓山风景区、衡山旅游区遥相呼应,旅游区位优势明显。最后,在交通方面,湘西州形成了南有铜仁凤凰机场,北有张家界荷花机场,南北纵贯有焦柳铁路,东西横穿有黔张常铁路,还有贯穿全州各市县的209和319国道以及张家界-芙蓉镇-吉首-凤凰高级公路的便捷交通网络,使湘西州融入了长沙4小时经济圈。然而,湘西州整体上经济和教育发展水平比较低,专业人才缺乏,旅游投入不足,旅游管理滞后,发展旅游与保护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突出,旅游资源雷同现象比较普遍,品牌效应相对较弱等因素制约了湘西州民族旅游的发展。
(二)机遇与挑战并存
2009年以来国务院先后了《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和《进一步繁荣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事业的若干意见》并决定实施新一轮西部大开发计划以及在武陵山片区率先开展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试点,这些将为旅游业发展在政策保障、资金投入、舆论引导等方面提供千载难逢的机遇。湘西州作为湖南省唯一进入国家西部大开发计划的地区,国家新一轮扶贫开发重点地区以及湖南省湘西地区开发重点地区和扶贫攻坚主战场,湘西州旅游发展也迎来了重要战略机遇期。但湘西州旅游发展业仍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一方面是存在与周边同质产品的竞争,如张家界市以自然生态游为主,怀化市与湘西州则基本上都是以自然生态、历史文化、民俗风情为旅游的主要特色,具有很大的相似性。因此,与张家界、怀化旅游区同质产品竞争矛盾的协调直接关系到湘西州旅游业的长久发展。另一方面是生态保护与旅游发展之间的矛盾。虽然,旅游发展给湘西州带来了经济收入,但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当地的生态环境。如当地居民和游客在凤凰古城的沱江上放河灯,虽然寄托的是美好的愿望,却破坏了沱江美景,使美丽的沱江到处是漂浮物,满目狼藉。更有一些人在旅游区内违规狩猎、采集、露营、野炊,把一个美丽的地方搞得乌烟瘴气,既损害了景区景点的风貌,又加重了旅游区的生态负担,还造成了景区内物种的减少,甚至灭绝,使旅游区的生态平衡受到严重破坏。
三、湘西州民族旅游发展对策
(一)旅游发展,规划先行
旅游规划,是旅游业发展的纲领和蓝图,是当地发展旅游业的宏观指导方针和战略推进的依据。科学的旅游规划能有效地确保旅游开发建设的高品质,高端化,遏制开发建设的随意性、盲目性。因此,湘西州旅游发展要以总体规划为依据,做好老司城遗址、芙蓉镇、乾州古城等各专项规划建设,抓好景区景点、交通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建设,加快实施重大旅游项目和策划申报工作,着力打造吉首武陵山区旅游中心城市、3个景点圈和凤凰古城、老司城、里耶古城3块金字招牌,形成湘西旅游经济圈,逐步把湘西州建设成为国内外知名的旅游目的地。
(二)整合资源,突出特色
旅游发展的核心问题是旅游资源的利用和旅游产品的开发。湘西州旅游发展应从从区域旅游发展总体部署出发,对旅游资源、旅游交通、旅游线路等方面进行整合,着力规划发展好以凤凰古城、吉首德夯为重点,以永顺猛洞河、王村为中心,辐射古丈栖凤湖、坐龙峡,龙山里耶秦简、保靖四方城的土家族文化旅游片区,形成两个风格各异、特色鲜明,但又互为补充、彼此依存的湘西两大主体民族文化旅游板块;同时,依托吉张公路和吉首至凤凰公路这条交通大动脉,充分利用张家界荷花机场,铜仁大兴机场和怀化芷江机场这三个客源空港,着力培植“神秘湘西”旅游品牌。
在内注意旅游线路整合,精心培育南方长城-王村古镇-老司城-红色塔卧-里耶秦简历史文化游,猛洞河-小溪-栖凤湖-坐龙峡自然生态游,凤凰-德夯-古丈-王村民族文化风情游。改革旅游经营运作模式,实行景点通票游或多景点捆绑售票。
(三)加强合作,实现旅游区域联动发展
目前,湘西州要与张家界和怀化实行区域联动战略,加快调整三州市旅游的分工与协作,推进民族文化旅游一体化的进程,使湘西州乃至大湘西旅游市场全方位开放,构建无障碍旅游区。最终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客源互流,促进共同发展之目的。
(四)注重旅游开发与资源、环境保护协调发展
首先要加强湘西州旅游区管理体系建设,建立一个从旅游开发到旅游区经营再到旅游区废弃物处理、环境污染治理全方位系统化的旅游区管理体系;
其次,要加强社区公众参与。旅游资源的开发要同社区公众的利益紧密联系起来,让居民从旅游发展中获得实惠,激发其参与旅游发展的热情,并自觉地保护好当地的旅游资源和生态环境。再次,要加强对当地居民和游客的宣传教育,增强其保护资源、环境的意识。
参考文献:
[1] 彭慧琳.湘西州旅游资源开发与利用 [J].群文天地,2011,(1):154-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