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中小学生德育教育

中小学生德育教育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4-03-19 10:46:29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中小学生德育教育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中小学生德育教育

第1篇

学校作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主阵地与主渠道,必须要进一步提高对加强学生思想道德教育重要性的认识,充分调动广大教师教书育人的积吸性,坚决遏制“重智育轻德育”的错误倾向,不断增强新时期德育工作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1.要充分发挥学校党支部和团5人组织的作用

学校要成立以主要负责同志为首的思想道德教育工作领导机构,切实加强对德育工作的领导,认真贯彻“德育为首”的思想。要构建以学校党支部、政教(德育)处、团队组织、年级组长、班主任和学科教师为主体的德育工作网络,全方位拓宽中小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工作思路,明确各自的工作任务和职责,形成齐抓共管的思想道德教育工作机制。要健全各种规章制度,完善教育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引领广大教育工作者在各自的岗位上履行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神圣职责。

2.要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班主任工作

班主任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骨干力量,学校要选派和吸引思想素质好、责任心强、业务水平高的教师担任班主任;要结合本校实际,研究制订班主任工作条例,完善班主任管理制度和考核评价制度,进一步加大对班主任的业务培训力度,努力提高班主任的工作水平:要大力宣传优秀班主任的先进事迹,鼓励优秀教师长期从事班主任工作:要积极创造条件提高班主任的地位和待遇,使班主任工作成为广大教师向往和社会尊重的岗位,不断提高班主任的工作积极性。

3.要努力提高广大教师的教书育人水平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学校要树立“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的理念,大力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广泛开展以“敬业、爱生、奉献”为主题的师德师风教育活动,要求广大教师以《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为准则,努力学习、积极进取,自觉规范自己的言行,努力践行“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身教重于言教”的要求,以教师自身的人格魅力和学识魅力感染学生,做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二、以课堂教学为主体,进一步提升思想道德教育的内涵

学校以教学为中心,课堂是教学的主要形式,也是素质教育、思想道德教育的主渠道。学校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行素质教育,始终坚持把思想道德教育摆在学校工作的重要位置,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努力提升思想道德教育的内涵。

1.要进一步强化思想品德(政治)课的教学

学校要严格按照国家《课程标准》开设思想品德(政治)课程,选择思想政治素质好、业务水平较高的老师任教思想品德(政治)学科,积极改进课堂教学方式方法,深入开展校本教研,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生动活泼的方式进行教学,把传授知识同陶冶情操、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崇尚真善美,憎恨假恶丑,抵制低级趣味,树立远大理想。

2.要全面贯彻落实班会课制度

班会课是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有效途径,班主任要充分利用和整合各种德育资源,深入研究中小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规律和特点,精心组织、认真策划每一节班会课。通过班会对社会、学校、班级以及同学之间的热点、焦点问题展开讨论,在讨论中形成情感交融,实现自我教育,引导学生做到言行一致、知行合一,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3.要不断提升学科教学的德育水平

广大教师在各学科教学中,要根据中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遵循青少年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规律,深入挖掘各门课程的思想道德教育资源,科学合理设计教学内容,不断改进教学方式方法,把德育渗透到各学科教学的全过程,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在学生思想品德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获得知识和思想道德教育的双丰收。

三、注重环境建设,进一步拓展思想道德教育的空间

环境对人的影响是十分巨大的。良好的校园环境,可以愉悦身心、净化心灵、陶冶情操、促进文明、催人奋进。学校要以先进的理念为指导,多角度挖掘思想道德教育的资源,全方位拓宽思想道德教育的渠道和途径,充分拓展思想道德教育的空间,最大限度地创建优美、宽松、和谐的育人环境。

首先,要为学生营造整洁、优美的校园环境。学校要十分重视校园自然环境的育人作用,要因地制宜、科学合理地规划布局校园,精心设置景点,将中小学德育要求和内容加载其中,充分发挥环境育人的独特功能。同时,要切实做好校园的绿化、美化、净化工作,使学生在优美的校园环境中愉快学习、健康成长。

其次,要为学生创设一个与外部环境相适应的心理环境。良好的心理环境是做好事情的前提,第一,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与个性,给学生营造一个平等、自由的心理环境。第二,要关心关爱每一个学生,以真诚的爱心为每位学生营造一个和谐温馨的成长环境。无论是高矮贫穷、成绩好坏、城市或农村……广大教师都要给予同样的关怀,给每一个学生一份爱心与耐心,让每一个孩子在爱的阳光下茁壮成长。

再次,要特别注重校园文化建设。各学校要精心营造别具一格、温馨怡人、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让校园处处充满浓郁的人文关怀和书香气息,以优雅的环境陶冶学生的高尚情操。校园内要因地制宜地设置宣传橱窗、手抄报栏、诗词文学长廊、书画长廊等:在校园醒目的位置悬挂校训、教育方针和办学理念等:在教室里张贴或悬挂国旗、学生守则、励志标语等,在校内公共场所悬挂伟人、名人画像和格言等。总之,要努力做到让校园的每一个角落、每一面墙壁都充满着思想道德教育的内涵,充分发挥校园文化潜移默化的育人功能,使学生在良好的校园人文、自然环境中陶冶情操,不断追求崇高的人生境界。

四、以节日活动为平台,进一步创新思想道德教育的形式

节庆日是对学生开展思想道德教育的有利时机。学校要充分利用各种“法定节目、重大事件(重要人物)纪念日、中华民族传统节日”等,针对学生不同年龄特征和青少年成长规律,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未成年人的原则,组织开展有针对性的、形式多样的思想道德教育活动,将德育教育寓于各种活动之中,让广大中小学生在活动中感悟、体验、提升。如:结合有关节日和特殊纪念日,安排学校领导或老师在国旗下作主题讲话,弘扬正气、表彰先进、鞭策后进,引导学生明辨是非,从小树立远大理想。教育学生在家做个好孩子、在校做个好学生、在外做个好公民。清明节期间组织学生祭扫烈士墓,缅怀先烈的丰功伟绩,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教育,引导广大青少年学生不断增强民族自豪感。重阳节期间组织学生到敬老院体验生活,帮助敬老院老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从小培养学生尊老爱老的传统美德。六一儿童节期间

组织学生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博物馆、纪念馆、科普示范基地等参观学习,从小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崇尚科学的良好品德。同时,学校要利用学生入队、入团、军训、成人宣誓、校园艺术节等有特殊纪念意义的日子,以主题队会、班会、演讲、朗诵、讲故事、征文等形式,在学生中深入开展理想信念、道德情操和行为规范的教育活动。

开展课外兴趣小组活动,让广大学生在各种怡情益智的课外文艺体育活动中愉悦身心、增长知识。举办校园文化艺术节、科技节和体育运动会等,充分发挥体育艺术教育的育人功能,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和良好的艺术修养,展现青少年学生奋发努力和立志成才的精神风貌,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五、以主题教育为手段,进一步丰富思想道德教育的内容

深入开展主题鲜明的教育活动,是加强中小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手段。

1.结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组织思想道德教育主题活动

学生良好思想品德的培养,必须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从一点一滴抓起,倡导“做有样、坐有相、行有规、言有范”,从小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月”和爱国主义教育读书活动,进一步激发学生奋发向上的爱国情怀,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的高尚品德。邀请“五老”到学校开展讲座和进行革命传统教育报告,用革命传统故事和“五老”年轻时的奋斗历程来激发、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开展感恩教育活动,让学生常怀感恩之心、常存感恩之情、常做感恩之事、常念感恩之人,形成一种感恩的心态和品德。开展科普和法制教育活动,使学生从小树立远大理想,热爱科学,遵纪守法。

2.要切实加强与学生家长的交流与沟通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德育老师,因此,学校要定期不定期地采取召开家长座谈会、举办家长培训班、上门家访等形式,加强与学生家长的交流与沟通,共同做好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工作,形成学校与家庭互动、互助、互补的良好局面,从而达到家校共建的思想道德教育平台。

3.要广泛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第2篇

关键词:构建;法纪教育;评价体系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4-0255-03

中小学生德育基地是中小学生校外德育实践场所,是学校德育的补充和延伸。德育基地是一个新建立的教育机构,负责对不同年级学生开展德育实践活动,在活动中学生的教育效果如何呢?现在也没有一个完善、合理的评价体系,各地的德育基地也各自为政,这样会导致德育实践效果出现盲目性、也缺乏针对性,教育效果就会缺失实效性。根据本人在中小学德育基地对法纪教育活动效果评价体系进行探究,能解决德育基地针对不同年龄段法纪教育活动效果评价难的问题,提高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有现实意义。

一、德育基地法纪教育活动效果评价体系构建的原则

1.科学性原则。构建德育基地法纪教育活动效果评价体系的基础就要有科学性,要客观的规律办事,绝不能主观臆断;指导需要有科学理论为依据,避免主观性和盲目性。在构建评价体系时,必须考虑“两规律,一防止”——评价要符合德育规律、符合青少年成长规律;防止片面性和粗略性,要在严谨的科学实验基础和精密调查基础上进行评价体系的构建。要建立起层次分明、要求明确,要把全局和各组成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应采用科学的方法收集评价信息,科学化建立指标、权系数。

2.教育性原则。德育基地法纪教育活动效果评价是一种价值观判断过程,是给受教育的中小学生在活动中的一种客观的评价,其具有教育意义,这种教育意义往往不同于传统上的教育活动的意义,其教育效果,取决于德育教师评价的意图,其目的是为了更好地选择评价的内容和评价方式来改善法纪教育效果,效果评价要体现德育目标。一般法纪教育活动效果评价体系构建时要做到“三个适应”——要与我国现代社会的法制环境相适应;要与中华传统道德相适应;要与社会主义法律法规相适应,要弘扬法律正能量,体现法律的正义。只有尊重和坚持以教育性为原则,从教育角度出发,才能科学合理地建立法纪教育活动效果评价体系,从而落实有实效德育措施,增强整个德育基地法纪教育活动的实际效果。

3.方向性原则。在构建法纪教育活动评价体系中要把握好方向,要做到“三个一致,一个协调”——要与党的教育方针相一致、要与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目标相一致、要与社会主义的法律法规相一致,要与社会法治环境相协调。同时,法纪教育效果评价体系应该具有方向性、导向作用,通过各级指标的导向性,指明法纪教育活动评价体系中的德育指标,使德育方向性更加明显、清晰,从而提高德育教育实效。

4.定性与定量评价相结合原则。为了避免在评价过程中出现局限性与片面性,在构建法纪教育效果评价体系时要做到定性与定量评价相结合,这样会更客观、更科学、更严谨对法纪教育活动效果评价,既可以对对象进行定性描述与分析,又能对评价的结论可靠、精确、客观分析研究。尽可能有定性指标,又有量的规定,在量化的基础上进行定性分析,做到评价科学合理,切合实际,提高德育效果。

5.基础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的原则。构建评价体系中,要把基础评价与结果评价有机结合起来,是为了提高德育效果,优化德育实施方案,是德育实施的一种手段、一种教育方法,这都是考验德育工作者的教育教学能力和科学研究水平,只有德育教师在从分了解学生的特性后,通过基础评价与结果评价,更客观反应出法纪教育效果,更好地让学生身心自由发展。当评价的结果出现了相对性与可变性难以表达问题时,可采用较为模糊的表述,例如“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等言语来表达。

二、对德育基地不同年级法纪教育活动效果评价体系指标的构建

这是整个评价体系的中心环节和基础,必须运用恰当理论与方法,科学、客观、合理、有针对性地进行评价,德育基地不同年级法纪教育活动效果评价体系评价包含二层次:第一是德育基地初中一年级法纪教育活动效果评价指标;第二是德育基地高中一年级法纪教育活动效果评价指标。这是德育活动工作的前提和起点,是对已经实施的德育活动过程的成败和经验教训做出评价,也是对德育活动效果的检验。也是解决德育基地针对不同年龄段法纪教育活动效果评价难的问题,提高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详细法纪教育活动效果评价体系构建指标见下表1和表2。

表1 德育基地初中一年级法纪教育活动效果评价指标

表2 德育基地高中一年级法纪教育活动效果评价指标

我们构建德育基地不同年级法纪教育活动效果多维评价体系的尝试,解决德育基地针对不同年龄段法纪教育活动效果评价难的问题,提高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形成教育合力,让学生更了解法律法纪,做到知法懂法的好学生,减少甚至杜绝未成年犯罪的发生。同时也让教师的工作更富有挑战性,主动接受多维评价,虚心改进,积极反思,不断创新,将评价的结果转化为终身学习的动力。

参考文献:

[1]杨洋.关于中学德育评价体系及其完善的研究[D].山西师范大学,2009.

第3篇

关键词:小学生;德育教育;爱心教育;实施策略

小学德育工作是学生人生启蒙和成长的关键教育,对于形成小学生健全的人格和正确的思想具有重要的意义。在目前的形势下,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是教育工作的一项紧迫任务。一方面有利于广大小学教师形成爱岗敬业、服务社会、奉献学生的高尚职业道德和行为标准;另一方面,有利于小学生形成热爱祖国、热爱学习、热爱劳动、团结奋进、积极进取的优良作风。在小学教育中,加强德育工作是改革和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是小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需要。德育工作的开展,能够确保学生在今后的道路上,朝着积极进取、昂扬向上,有利于国家、社会、人民的道路前进,也是使学生形成正确价值观的必要措施。

一、小学德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教育界在对小学课程改革中,倾注了大量心力,但是在国内外环境形势的影响下,德育工作还存在许多问题。教育改革和发展过程中,实现德育工作的圆满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小学德育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是:重视对小学生智力能力的培养,忽略对德育工作的开展。在日常的常规课程教学中,德育和智育的天平严重失衡。一手硬一手软的育人方针,与社会主义素质教育总工作背道而驰。德育教学的开展,往往采用旧有的方针,手段和方法都相对滞后,且缺乏必要的目标和实效性。在社会全员领域,德育工作仅仅是作为一种模糊的形式存在,失去了其最初的使用价值。教育课程研发部门并没有对教师的职业道德建设做强制性的要求,相应的机制和教学之风与德育工作的总目标和要求相比,还存在着极大的差距。

由于很多小学生,尤其是农村小学生,父母大多出外打工,作为留守孩子,需要社会和学校予以关爱。但是,在传统的教学环境下,对后进生,缺乏必要的关怀和奖励机制,对学生的成长带来了一定的阴影。在环境的浸染下,学生缺乏必要的安全感和存在感。德育工作环节,都是在枯燥的书本中体现,在理论实践上,都只是满足其内在的需求,缺乏必要的、良性的生存土壤。

二、爱心教育的必要性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对于小学生来说,教育始终要体现浓烈的人文关怀。在教会学生掌握知识的同时,采取行之有效的“爱心”教育方法,不断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才能保证小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爱心教育符合我国教育事业“礼仪之邦”的公民身份,更与飞速发展的教育事业相适应。古往今来,成功的教育家们,尽管教育思想各有千秋,但是共通的一点就是“爱心教育”,以爱的力量引导、教育学生,给予他们关怀、鼓励,让他们学会对学习、生活充满信心,学会自爱,学会正确面对生活中的磨难。爱心教育是将小学生培养成有道德、有文化、有礼貌的高素质学生的同时,以“心灵的召唤”让学生在学校里能够认认真真地学习、开开心心地受教、健健康康地成长。

三、小学生德育教学中爱心教育的实施策略

1.用爱引导学生,用心浇灌

教师以爱引导学生,用心浇灌,才会同古人一样,形成“桃李满天下”的盛景。教师通过爱心教育行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对学习、对生活、甚至对人生的态度,这样无论是品德还是智慧,学生都能够从中得到自由发展。“师爱”是师德的核心内容,也是热爱教育事业的表现,在现实面前,切实承担起教育的重任。不仅是教育界以及党和国家对广大教师的基本要求,同时也是实现价值和彼此尊重的有效武器。爱学生是教师的天职,通过心灵感应,爱心教育能够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学生完善自我、成就自我。教师对待学生要像对待自己的子女那样,将“爱”贯穿在教育的各个环节。在班级中,自由发自内心的真正的爱的教育,才能使学生感到温暖,让学生积极参与班级事务管理,对他们的人格予以尊重,耐心教导,不厌其烦。要以孩童的心理跟小学生交流谈心,接触他们的心里世界,对学生的进步给予肯定,在实施爱心教育时,对学生的情感要充分了解,以人文理念治班,以一颗博大仁慈的心去关爱学生,以理服人、以情感人、以德育人。对学生的优点进行表扬,对缺点及时引导改正。

2.教师自身专业素养的提高

教师作为德育工作中最重要也是最关键的一员,为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把小学生培育成健康优秀的好少年起着直接作用。教师要加强自身的专业素养,努力增强服务学生意识。在日常的智育过程中,融合渗透德育工作内容,积极开展有益于小学生健康成长的各项校园活动,加强对小学生积极分子的培养。教师的职业道德建设,是把教师队伍的建设放在德育工作的建设之上,来提高小学教师职业素养。教育界培养合乎德育工作建设的优质教师队伍,调动教师积极性,将德育工作进行得如火如荼。德育工作要发挥教师主力军的作用,建立健全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保障机制。采取多种有效方式,大力加强教师职业道德教育。中小学校长还必须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采取切实措施保障国家规定的德育目标、内容和要求在学校教育教学中得到落实。小学德育工作的有效改善措施,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全员参与,各部门通力协作,才能保障小学生健康成长。在社会上通过新闻媒介等平台,宣传正确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消除影响小学生正常成长的文化垃圾。

3.家长、学校、教师三方紧密合作

学生在学校的时间十分有限,离开学校的时候,尤其是各种节假日和周末等时间段,学校和教师便无法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指导和管理。这时,就需要家长积极地配合学校和教师的培养工作。教师在根据学校的相关规定制订出具体的培养计划后,可以及时通过召开班会或者家访等形式,与学生的家长进行沟通和交流,把相关内容和注意事项等以书面的形式传达给家长。并让家长们认识到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和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性,最大程度争取家长们的认可和配合。家长要注意抓住机会,对孩子进行有效的培养。首先,家长也应该全面认识什么是爱心教育以及爱心教育的重要性,以身作则地为孩子树立良好的思想道德和行为习惯方面的学习榜样,在工作之余应给予孩子足够的关心和爱护。其次,家长不能一味溺爱孩子,而是适当地为孩子提供一定的实践机会,锻炼孩子各方面的能力和水平。例如,在节假日,可以适当地指导孩子去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培养孩子的劳动积极性和家庭责任感;在路上遇到有人出现困难的时候,家长也要积极鼓励孩子去帮助他人;见到一些不文明的行为,家长也可以及时向孩子讲解不文明行为的不良影响,并告诫孩子要引以为戒。

小学生是未来祖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实施综合教育,是教育环节的主要内容。学校教育“重技轻德”,忽略对他们的“德育教育”是当代教育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又因为小学生正处于成长阶段,如果不善于用正确的方式加以引导,很可能会使教育失败。爱心教育是温暖学生心灵的汤汁,也是党和国家对教师师德师风建设的考验,以正确的积极的态度将爱心教育贯穿到教育的始终。

参考文献:

第4篇

一、英语教学中的无声效应

学习语言的过程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应该是在一点一滴的积累下进行语言的学习的。所以说,如果想要学生更好的进行英语的学习,就应该让学生一直处于一个良好的英语环境当中,处于一个英语氛围当中。环境能够决定一切,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够更好的进行英语的学习。在小学教育当中,尤其是农村教育更是如此,对于学生而言,小学生刚刚开始接触英语,对于英语的熟识度还没有到一定的掌握,如果说只是一味的坚持用英语进行教学,那么学生就会像鸭子听雷一样听不懂而导致了失去学习英语的兴趣,对于这种情况来说,教师就应该充分的利用自身的感官进行英语的教学,为学生打好基础,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够更好的进行学习,从而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例如,我们可以进行课堂指令教学,这一教学能够更好的引导学生进行学习,能够轻而易举的带动课堂氛围,比如说我们在进行小组讨论的时候可以说“I will give you three minutes to discuss in groups”对于这样高难度的英语,我们可以采取边说便进行动作的演示,在说出来give you three minutes 的时候,我们可以指着钟然后用手势表示数字三,这样学生就能够大概明白,可以先让学生猜,然后在公布答案。这样学生在进行英语学习的过程中就不会显得那么无力和无助。

二、营造课堂氛围

著名的教学教育学家曾表明,一个好的课堂氛围能够使得学生更加积极向上,能够下意识的让学生不由自主的进行学习,那么如何才能够营造一个好的学习氛围呢,这个一个值得探究的问题。教师不应该仅仅只是严肃的,还应该是和蔼可亲的,经常性的面带笑容的讲课,无论从学生角度来说还是教师来说都是非常有益的,能够消除学生的紧张气氛,能够消除教师的紧张心理。在小学阶段,学生始终都会有一种向师性的心理,习惯性的模仿教师的声音还有言行举止,教师夸张和幽默的肢体语言能够更好的影响着学生,从而激发起学生的幽默感。在进行英语教学的时候,应该打造一个富有趣味性的英语课堂,这样学生才能够更好的进行英语的学习,从而能够更深入的学习英语。在吉林省辽源市的实验二小学当中,李老师进行了英语游戏训练,在进行英语游戏训练的时候,李老师让每个学生拿起一个纸质的小牌子,上面写着英语单词,让每个同学都大声的读起来,对于一些比较羞涩和腼腆的学生,让同学们鼓掌以示激励。

语言分为很多种,其中的体态语是社会认可的一种语言,是表现人类喜怒哀乐的一种工具,学生不同的体态学流露出来的出来的情感和心理是不同的,比如说会出现这种现象,教师提出一个问题,有的学生能够非常积极地举手,甚至是半站起来,这证明学生对于这个问题掌握的非常好,能够很好地回答问题,然而对于那么不举手,但是一直注视教师的学生来说,这些学生对于问题是能够掌握的,但是又害怕自己不能够驾驭所以一直像老师投去目光,这表明什么呢,这表明学生希望教师能够给学生一些鼓励和支持,让学生能够勇敢的站出来并且回答问题。有的学生的眼神游移不定,不敢直视教师的眼睛,这代表学生对于这个问题不会,不能够回答问题。学生的体态表现出了学生的心理思想和内涵。对于一些回答问题回答的比较好的,教师应该予以鼓励,对于一些回答问题回答的不是很好地教师不应该予以责怪的眼神,这样的安慰无益于是对学生学习最大的动力。这就是无声的一种体现,肢体语言的一种魅力。

三、将肢体语言运用于英语课堂当中

第5篇

关键词:小学教育教学 师生关系 重要性

现代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逐渐由课堂的掌控者向着引导者的角色转换,学生则逐渐摆脱单纯的知识接受者的角色,在自主学习中占据主要位置。这就给教师提出来更高的要求,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建立更为轻松和谐的关系,保证学生在课堂上能够积极配合教师完成教学任务,也减轻了教师的工作压力。因此,相关教育工作者要注意重视小学教育教学中良好师生关系的确立。

一、能够有效拉近师生距离

小学生年龄较小,在步入学校之前会对校园充满好奇以及畏惧的心理。此时如果教师能够把握时机,及时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能够迅速的获得学生的尊重与认可,给学生归属感。教师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建立在双方互相熟悉与信任的基础之上的,同时,一旦建立起这一关系,必然能够使学生更加信任与依赖教师。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需要教师与学生经常进行互动与交流,教师对学生用一种平等的态度来对待,使学生获得一种被尊重被重视的感受,这样能够拉近师生直接的距离。

尤其是对待刚入学的新生,教师需要运用各种方法与其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从而拉近师生距离,才能够逐渐打消学生对学校这一陌生环境的畏惧感,让学生感受到在学校进行学习生活是一件十分快乐的事情。同时,师生之间距离拉近了,学生才会主动与教师进行交流,并能够积极配合教师完成课堂教学。师生距离的拉近,还会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更乐意在学习中获得教师的肯定与鼓励,逐步提升学生的学习成绩。

二、要及时掌握学生情况

小学生在校时间较长,同时,现代社会家长对孩子的关心程度较深,教师需要经常就学生在校情况与学生家长进行交流。而教师与学生之间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能够使学生信任教师,会在在校期间乐意与教师进行交流,能够帮助教师及时掌握学生的动态。小学生由于其年龄较小,家长会教育孩子一旦发生事情与教师汇报。而正是由于其年龄较小,在表达、思考等方面存在一定的欠缺。只有在与教师建立了和谐的师生关系的基础之上,小学生才会更乐意将自己遇到的和看到的事情与教师交流,并在一种相对轻松的心理状态下能够更加流利完整的表达自己的想法。这样,学生能够提供给教师更为丰富与准确的信息,教师也就能够随时掌握学生的情况。

教师掌握学生的情况,需要包含学生在校期间生活学习的方方面面。师生关系的建立,能够使学生在遇到生活和学习上的困难时,第一时间向教师进行汇报,教师就可以及时予以解决。特别是一些校园安全问题,学生与教师进行积极的交流,可以使教师在第一时间发现问题,将一些安全隐患及时解决。同时,学生将自己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时向教师提出,教师就可以随时掌握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并随之调整自己的教学计划,使教学效率不断提升。

三、有助于提升教学质量

和谐的师生关系可以说是一切教学活动顺利进行的基础。和谐的师生关系可以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更加富有激情的进行授课,学生也能够积极的配合教师。同时,教师在学生的配合下又可以将准备好的课程安排最大限度的在课堂上展示给学生,并根据学生积极的回应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进行相关内容的丰富与完善。和谐良好的师生关系,可以激励教师在有限的时间内发挥出自己最好的水平,为学生进行相关内容的讲解。同时,学生由于对教师的信任、喜爱可以主动将自己融入到课堂之中,对教师所做的每一步课堂安排都尽可能去配合,从而实现整个教学过程的高效完成,长期坚持下去可以有效提升教学质量。

这一点在小学教学课堂上也是有所体现的。小学教学内容相对简单,并且内容丰富,教材的设定也在一定程度上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为主。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就可以使小学生在课堂上表现更为积极,让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随时把握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掌握情况,从而在时间有限的课堂上就能够使大部分学生掌握所学内容。

四、有助于创设和谐氛围

和谐师生关系的建立,可以使教师真正的关爱学生,并能够将学生视为自己的朋友、孩子,充分尊重学生的观点,并对学生做出合理的鼓励。同时,学生也能够足够的信任教师、爱戴教师,在教师的鼓励下不断进步与成长。师生在这样和谐的关系中相处,会使得整个课堂的氛围向着轻松和谐的方向发展。师生关系和谐,学生在学校就会感受到如家庭般的温暖,会喜欢在学校进行学习与生活,面对教师时也可以更轻松的进行交流。同时,教师在得到学生的信任之后也会更加严格要求自己,力求在学生面前扮演好教师的形象,真正成为能够为学生的发展指引方向的人。和谐师生关系的建立,能够使师生双方越来越亲密,从而创设一种和谐的氛围,有利于学生在这种氛围之中更快乐的学习。

五、结语

综上所述,在小学教育教学之中,要针对学生的特点,重视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小学教育教学中师生关系的合理化建立,能够有效拉近师生距离,使教师及时掌握学生情况,创设和谐氛围,从而不断提升教学质量,可以说和谐的师生关系在整个小学教学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教师要对这一点予以充分的认识,并真正做到在小学教育教学之中不断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提高学生成绩,落实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陈锐.良好的师生关系对小学英语教学的重要性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3,(01):95.

第6篇

创设情境不仅是创设语文学习的教学情景,让儿童置身于语文学习的美好天地,更重要的是应创设能激活学生主动性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意识到生命的存在,认识到生命的意义。笔者发现,当前的语文课堂因机械的语言训练让学生产生枯燥无味的感受,究其原因是不少教师完全忽视了语文教学中的生命教育。其实,语文有得天独厚的语言环境和深厚的历史、地理和人文渊源。在语文教学中实施生命教育,不仅可以活化语文教育本身,使语文更具生命意义,而且还可通过巧设以生命教育有关的问题情境,加深学生对生命的认知,生发出对生命价值的真实体验。如教学《再见了,亲人》(人教版第十册)一课,在课前先让学生观看志愿军将要离开朝鲜踏上回国的列车,与前来送行的朝鲜人民依依惜别的视频。学生在观影中进入“情境”,开始思考:志愿军和朝鲜人民是什么关系?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事?他们离别时会说些什么?当学生通过视频体会到志愿军和朝鲜人民是亲人时,笔者又提出问题:为什么他们会成为亲人?从中你获得什么体会?这一个个问题,构设成了一幕幕情境,让学生犹如置身其中。当学生诵读课文后,笔者引导学生换位思考,让他们设身处地地体验志愿军当时的心情,在体味和感悟中加深了对生命意义的理解。

二、让学生在字里行间感悟生命的价值

生命教育的宗旨在于捍卫生命的尊严,激发生命的潜能,提升生命的品质,实现生命的价值。语文教学中的生命教育的目标是让学生充分认识人的生命价值和地位,唤醒学生的生命意识,并能充分展示生命的个性,从而最终提升生命质量。但是,生命教育不是仅仅通过在课文结束时唱高调,或只靠学习语言文字与分析课文就能够收到实效的。语文教师要善于思考,善用教材,整合资源,用心打造生命化的语文课堂。实践中,笔者着重通过听说读写的语言训练,靠语言文字的魅力感染学生,让学生珍惜生活、热爱生命,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从而收到“水到渠成”“润物无声”的教育效果。如教学《触摸春天》(人教版第八册),笔者抓住课文最后一句“谁都有生活的权利,谁都可以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缤纷世界”,通过诵读,让学生理解盲姑娘安静是怎样拢住蝴蝶的——“睁着眼睛的蝴蝶被这个盲女孩神奇的灵性抓住了”,从而感悟到这一奇迹的发生,原因在于她对生活的热爱。继而,让学生谈体会,再呈现音像资料,展示热爱生命的人物及事例,如张海迪、海伦•凯勒、杏林子等,促使学生思考自己的人生,感悟到生命本没有区别,只是因为人们用不同的方式去把握而使其有了贵贱之分和高低不同;只有历经磨练、热爱生活,不断超越、征服自我,才能在生命的旅程中到达无限的高度,谱写生命的精彩篇章,创造出生命的奇迹。

三、让学生在对话视角下关注生命

相较数学、科学等自然学科的抽象性、逻辑性特点,语文作为一门人文学科,其教材为生命教育提供了更加具体感性、更加贴近生活、更加深入心灵的教育素材。对于认知能力和理性思维尚不成熟的小学生来说,语文课堂上的师生交往就是其学校生活的基本构成,是其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历程。因此,笔者在语文教学中重视师生、生生对话,在对话中唱响生命教育的旋律。有一次,笔者在课堂里引入了台湾抗癌小英雄周大观的诗文《我还有一条腿》《活下去》。学生读诗并了解周大观的故事后,笔者引导小组讨论:“假如你的生命中只剩下为数不多的几个月的时光,你最想做的事是什么?最想见的人是谁?最想说的话是什么?你是否有遗憾?如果有,你的遗憾是什么?”瞬间,全班学生陷入沉思。片刻后,学生们开始讨论。其中一位名叫小宁的女孩说:“我最想见的人是小志(班里的一名男生)。”话音刚落,班上同学就笑成一团。一个严肃的话题转眼变成了一个笑话,当时笔者发现,小宁的眼圈红了。于是,笔者走近女孩问:“小宁,你的眼睛湿润了?”大家见状愣住了。在笔者的引导下,小宁道出了原委:“我想对他说声对不起,因为我们之间有太多误会。”此刻,教室里一片安静。只见小志站了起来,走到小云面前,伸出了手。当两人的手握在一起时,教室里响起了热烈的掌声。这段插曲过后,笔者发现学生们的畅谈更生动,“应该怎样做人”“怎样活着才有价值”等严肃的话题在这一次次的心灵碰撞中找到了答案。

四、让学生在自由想象中珍爱生命

第7篇

关键词 小学语文 作文教学 生本教育 贯彻方式

一、生本教育的相关教育理念分析

近几年来,随着我国对于人才素质要求的提升,以及国家对于人才重视程度的加强,在学校教育中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已经成了整个学校教育大环境下必须遵从的教育理念。在这种教育理念的推动下,生本教育作为一种新颖的教育思想,逐渐发展壮大起来。

生本教育顾名思义就是以学生为本的教育,这种教育的教育理念是一切从学生出发,一切为了学生,全面理解学生的思想,依靠学生自己取得进步。它强调教师在教育学生时,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及主体地位,重视不同学生的个体差异,尽力发掘每一个学生的潜能,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最合适的教育,获得最好的发展。生本教育作为这样一种教育思想,在学校教育中受到学生的广泛推崇,逐渐成为了一种学生极力要求的教育方式,广大教师也顺势推动了它的发展,生本教育在整个教育中取得了极高的成就。

作为小学语文写作教学而言,小学生对于这项学习任务的接受是存在一定的难度的。小学生具有最为丰富的想象力,以及天真单纯的想法,同时还存在着极为强大的表达自己的需求。但是,小学生文学功底还比较薄弱,他们愿意表达,却又往往不知道该怎样表达,对于语句的选择,以及语言的组织,都让他们苦恼不已,这就严重地阻碍了小学生情绪的表达以及其写作能力的提升。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必须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将生本教育贯彻进写作教学中来,使小学生在主体意识的发挥下,获得最优的教学效果。

二、生本教育的教育理念在小学写作教学中的贯彻方法

若要提高小学生的写作能力,使小学生能够自如地表达自己的想法,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加强对于小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的引导,使小学生在日常思考及表达的推动下,逐渐完善自己的语言词汇积累。因此,在小学语文写作教学中贯彻生本教育的教育模式是极其必要的。接下来,本文就简单谈论一下在小学语文写作教学中推动生本教育的教育理念实施的几点建议:

(一)培养小学生对生活的敏感度,提高其进行写作的兴趣。

写作是人们对于自己的心灵感受的倾诉,这种感受来源于人们对日常生活的思索与感悟。人们通过自己对于生活的观察,将生活情景对于自己的触动逐渐积累起来,最终在积累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产生急切地表达的需求,这样就形成了文章。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在对小学生进行写作教学时,一定要有意识的引导学生去感悟生活,发现生活的美好及忧伤,提高小学生对于生活的敏感度,从而将写作与生活结合起来,使学生表达地更为自然。比如教师在指引学生去贴近春天、写作春天时,可以带领学生切实地深入到自然中,引导学生去发现那些枝桠间低声呢喃的乳燕、视野远处浅绿弥漫的嫩草、水畔路旁静静绽放的小花等等春天的景致,指导学生去发现这种生机盎然的美好,鼓励他们抒发自己的感受,然后给他们时间,让他们将这些感受记录下来。这样以来,学生写作的内容不仅不会是干枯乏味没有生命力的记录,还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闪烁出自己灵感的灵动,从而也提高了学生写作的兴趣及写作能力。

(二)发挥阅读对于写作的作用,帮助小学生积累写作素材。

阅读与写作是密不可分的,良好的阅读积累能够有效地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使学生有话可说,也愿意写作;而写作则可以提高学生对于文章的理解及领会能力,这样以来便能够提高学生阅读的质量。总之,阅读与写作是相辅相成的。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在进行写作教学时,一定要注意发挥阅读的作用,将阅读与写作结合起来。小学语文教师可以从学生的角度出发,针对小学生的不同需求,选择一些适合学生阅读的文章,迎合他们对于文章的喜爱,从而加深他们的理解以及感悟。这种符合小学生阅读兴趣的文章,还一定要是一些比较写作技巧比较高的优秀的文章,通过学生喜爱的文章给学生讲解写作的布局,以及语句的组织等,能够达到学生对于写作技巧的更高程度地把握。除此之外,语文教师还必须通过学生的阅读加强学生自己修改作文的能力。学生通过阅读能够掌握一些基本的写作技巧,以及语言的运用等,从而通过与自己的作文的对比,学生能够及时地发现自己写作的不足,并对其加以改正,这样会起到比老师修改更好的效果。

三、结语

小学生是活泼爱动也极具个性的群体,语文教师在进行写作教学时,一定要充分尊重小学生的自主性,发挥他们自身的力量,以达到他们写作能力的提升。在小学语文写作教学中将生本教育的教育理念贯穿进来,不仅能够帮助孩子们真正地感受到文学的魅力,使他们快乐地进行学习,还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升小学语文写作教学的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 黄惠荣. 张扬习作个性,变被动为主动——新课标下小学语文作文教学的新思路[J]. 教育科研论坛,2010,(06).

[2] 王澳莉. 激发兴趣 开辟渠道 培养个性——小学语文作文教学初探[J]. 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07,(06).

第8篇

【关键词】初中语文;语文教学;有效参与

初中语文课程具有人文性、工具性、应用性等特征,是初中教育体系中的必修课程,其课程地位毋庸置疑。但是由于有的语文教师在开展教学时,多数情况下都是“满堂灌”,学生能够获得的亲自参与、积极互动的机会相对较少,所以很多学生在语文课堂上提不起精神,学习状态不够积极和高效,从而影响了初中语文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的提升。对此,初中语文教师要转变传统教育理念,对自身教育角色进行准备定位,充分保证学生的参与权、自,构建初中语文和谐课堂。

一、创新课堂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参与欲望

为了更好的调动学生在初中语文课堂上的参与热情,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能,初中语文教师就需要积极转变传统的以讲授式、填鸭式、灌输式为主的课堂教学方法,增加任务驱动法、合作互动法、多媒体教学法、探究式教学法、游戏教学法等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并且要根据课堂教学需要进行灵活运用。这样可以激发出学生对语文课程学习的积极情感,增强自身在语文课堂上的参与欲望和探学习欲望,变学生的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例如,在初中语文“《论语》十二章”的教学中,语文教师不要单纯要求学生对文章中的语文进行强制性的背诵和记忆,这样会让学生陷入“被动学习”的误区,最有效的方式是通过合作互动、主动探究等教学方法,要让学生边学习、边理解、边记忆、边应用,积极参与到教师教学的各个环节,如对于“吾日三省吾身”、“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等语句,都可以指导于学生具体的生活与实践,具有很高的教育价值,学生只有积极参与才能更好的达成“学以致用”的教学目标。

二、坚持以学生为中心,鼓励学生勇于参与

在初中教育阶段的语文教学中,毕竟学生的心智发展还不够成熟,很多学生对语文课程的学习以及主动参与缺乏足够的自信,尤其是在面对比较严厉的教师时,科学自主学习、主动参与学习的意识会更加薄弱,课堂学习注意力、学习热情的保持常常依赖于教师的强制教学措施。因此,语文教师要转变传统教学理念,把握住课堂教学引导的有利契机,加强对学生参与性学习的引导,确保各项活动都做到以学生为中心,营造出宽松、民主、和谐的语文课堂教学氛围,激发出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参与意识,注重对学生学习兴趣和自信心的培养,降低或消除学生参与语文教学过程的心理负担。例如,在初中语文《曹刿论战》的教学中,由于很多学生文言文的知识基础比较薄弱,所以参与热情不是很高,此时语文教师的各项教学活动就要贴近学生实际,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如采取角色扮演法,让学生分别扮演鲁庄公、曹刿、乡人等人物角色,对文中的精彩对话进行真实演绎和再现,当学生对文章进行深入理解后,也可以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论战”,这样不仅可以营造出平等、民主、活跃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勇于参与课堂教学活动,还可以让学生在互动与合作中实现共同进步与提高,促进学生语文思维能力的有效培养。

三、教师要为人师表,注重对学生参与的正确引导

初中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还相对较弱,所以很多情况下学生在语文课堂上的有效需要教师的科学引导,这实际上对初中语文教师的教育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初中语文教师要树立起“为人师表”的良好形象,发自内心的尊重学生、关爱学生,与学生做朋友,帮助学生排忧解难,消除学生对教师的过度敬畏,这样学生才会真正喜欢上语文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习惯的养成努力以及在语文课堂上的积极参与。其次,对于学生在语文课堂上的有效参与,初中语文教师需要进行积极的引导,而且要做到方法得当,保护好学生的参与兴趣、探究欲望和个性化思维,不要压抑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保护好学生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热情,这对学生在语文课堂上的积极参与和自主学习将会大有帮助。再次,初中语文教师要有针对性的培养学生的互动合作学习,这是因为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的有效参与,不是学生个体的独立行为,在很多情况下是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的行为,所以初中语文教师积极构建和谐课堂,为学生的合作式参与、互动式参与创设良好的环境与氛围,让学生养成合作学习、互动学习的良好意识。例如,在初中作文教学的评价环节,语文教师完全可以引导学生参与到相互评价活动中来,让学生给其他学生的作文打分,而参与打分的过程,本身就是学生发现错误和提升自己的过程,课外一举多得。

四、结语

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的有效参与,是贯彻和落实生本教育理念的必然要求,所以语文教师必须积极发挥自身的教学引导职能,充分尊重学生在语文课堂上的主体性地位,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互动学习活动的有效开展,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提升课堂教学质量,最终顺利地完成初中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和目标。

【参考文献】

[1]顾雪龙.“读写结合”教学模式,构建高效初中语文课堂[J].语文学刊,2014(01)

[2]陈春梅.浅谈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力[J].成才之路,201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