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03-19 10:46:29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数字技术培训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系统架构设计主要涉及5个方面:1)采用基于业务层/支撑层的双层虚拟网络,支撑层提供底层硬件设备支持,业务层由虚拟机构成,完成服务请求;2)在逻辑上,支撑层与外部网络完全隔离,其仅为业务层提供虚拟机运行的硬件资源,间接对外提供云计算服务,增强系统安全性;3)业务层确保与外部网络的通信,外部网络的智能终端能够访问到上层的虚拟机集群,并提供的相应的云计算服务;4)通过虚拟机所提供外部接口,业务层口实现了与其他外部系统的数据交互,完成平台内部与外部之间的数据流通;5)支撑层支持业务层虚拟机的迁移与复制以及计算资源分配。通过虚拟机集群的形式,业务层实现了计算资源的重新组合与分配。
2、虚拟网络分层架构设计
平台沿用虚拟化网络基于业务层/支撑层的双层架构,双层架构设计沿用了虚拟化计算通用框架,其优点是逻辑上,将提供服务的虚拟机独立划分为一个层次,与支撑层的物理设备完全分离,增强系统的兼容性。确保系统的硬件设备无缝升级,且不会影响到虚拟机层的业务处理。
3、外部接口设计
各地区系统的数据采集数据必须进行分析、统计和汇总,最后形成教育资源调度与推送的指标参数。平台框架设计在业务层采用中央核心数据库,并在匹配加上分布式接口数据库的设计模式。本研究为确保数据资源的灵活性和适用性,在通用的数据库接口的基础上,允许客户端的用户对存储管理模式以及数据格式进行自定义操作。平台的外部数据完整性和完备性由外部系统统一实现。本平台真正用来运作的数据库是中央数据库,其用途涵盖了业务运行、数学模型分析与计算、内容推送、数据的统计和报表生成等。各个接口数据库的交互数据通过系统的分析、汇总、统计后由服务器组的进行一体化加工,格式统一后存储到中央数据库。同时,平台运行过程中得到的数据资源有匹配性地从中央数据库分配给各个接口数据库,供外部服务调用。
4、支撑层架构设计
4.1支撑层架构
支撑层通过平台的虚拟机接口和网络存储接口,为业务层的虚拟机运行提供计算资源、存储资源和网络传输资源。1)在逻辑上与孟海斌蔡金苹外部网络隔离,可以间接对外提供服务。其仅为业务层的虚拟机运行提供各种硬件支持;2)硬件异构系统能够支持各种不同的硬件设备,确保系统的兼容性。通过平台统一的内部接口为业务层的虚拟机提供硬件支撑;3)支持业务层的虚拟机控制和调度硬件资源的分时使用以及资源过度预分配。
4.2网络存储接口
支撑层为虚拟机软件提供网络存储接口,一般不直接向业务层的虚拟机提供数据接口。借助虚拟机软件可以实现各种虚拟机磁盘映像的存取操作。业务层虚拟机在对自身磁盘访问的过程中本质上间接调用了支撑层的网络存储模块。支撑层的网络存储接口极具特点:1)访问接口的虚拟化;2)分布式存储本身的虚拟化;3)存储接口的统一化。
4.3虚拟机磁盘映像池
为保存业务层各虚拟机的虚拟磁盘映像,支撑层的虚拟机磁盘映像池通过分布式存储的方式实现。磁盘映像池对外提供四种磁盘映像,共两大类,其性能特征也不尽相同。磁盘映像包括只读映像、差分映像、动态映像和准静态映像四类。
4.4数据存储池
业务层的虚拟机由支撑层的虚拟机磁盘映像池统一提供数据盘和系统盘。当多个虚拟机组成集群时,必须对各个虚拟机的数据的存储区域进行共享,“共享”区域由支撑层的数据存储池负责分配。
4.5虚拟机接口
虚拟机软件是实现本平台的双层虚拟网络架构的关键所在。支撑层的各种硬件设备资源通过虚拟机接口统一分配、统一调度,划分给多个虚拟机动态使用。
4.6计算资源池
计算资源池对支撑层的GPU和CPU等硬件计算资源进行整合,给业务层的虚拟机提供分布式并行计算能力。尤其针对高密集度的统计分析计算,通过相应的开放标准接口,虚拟机第一时间获取到所需要的硬件资源。
5、业务层架构设计
业务层基于虚拟机集群模式实现,这确保了硬件资源调整和配置的灵活性。根据各地区的不同实际情况,业务层的具体的应用可以制订个性化方案,平台的包容性和兼容性得到保障。中央数据库使整个平台的数据、信息有效统一起来,避免与各系统的数据分割。
6、总结
崔丹丹 济宁高新检察
7月13日至7月17日,我有幸在济南山东省检察官培训学院参加了省院组织的电子证据培训。培训时间虽只有短短的一周,但却让我受益匪浅,收获颇丰。培训内容包括电子数据现场勘验、网络取证及数据保全、数据恢复及密码破解、MAC取证分析技术、缺陷存储在检察办案中的应用、手机芯片取证技术和物理、逻辑取证新方法、话单分析及定位技术、取证规范及文书制作、云计算和大数据等相关内容。授课老师既有省院专家领导又有各市级院的业务能手和电子数据取证专业的专家,他们结合自身工作以及常见案例进行授课,给我们呈现了一节又一节的“饕餮盛宴”。 内容翔实、形式新颖的课程,让我们这些初次接触电子证据的“小白”们眼前一亮、豁然开朗。这次培训对我今后正确履行岗位职责,做好检察技术工作给予了很大帮助,同时也为我今后从事电子数据取证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短短一周的学习让我有了许多切身的体会。
一、找准定位,发挥自己专业
此次培训让我深刻了解到电子数据取证需要强大的专业知识背景,尤其要求通信工程专业及计算机硬件专业知识,同时对于手机的Android、IOS系统等都需要有强大的专业知识与实践能力。作为计算机专业出身的我来说,虽然学习了7年的计算机知识,但是这方面专业能力还远远不够,学校以及实习期间一直从事软件测试、ERP等方面的工作,对于电子数据所要求的通信工程、单片机以及计算机硬件等专业知识的欠缺让我倍感压力。但是有句话说的好,压力就是动力、学习是前进的源泉。因此在感到压力的同时,要不断的学习,向领导学习,向同事学习,向其他兄弟院有经验的同志们学习。
二、勇于实践,敢于探索,运用电子取证设备为检察工作增砖添瓦。
“纵使思忖千百度,不如躬身下地锄”。培训期间,淄博院的曹茂虹和济宁市院的周广春两名同志结合自身经历以及工作经验所讲解的电子数据取证常见案例,我初步了解了话单分析、伪基站检验鉴定等相关领域以及电子证据取证流程等内容,深受启发,同时也让我坚定了在以后的工作中要不断的自我充电,多多学习,并勇于实践,只有不断地学习和实践才能将工作做的更好。此次培训期间印象深刻的还有专家讲解的WinHex的使用,通过WinHex软件结合计算机本身分区的相关知识可以快速解决诸如U盘打不开,文件打开出现乱码等问题,让我受益匪浅,同时也让我深感计算机专业的博大精深以及我对计算机专业某些方面知识的匮乏。因此在以后的工作中要勇于实践,敢于探索,在探索和实践中增加自己的知识,在电子取证方面有所建树。
三、善于交流,不断丰富自己
此次培训,让我了解到高检院以及其他兄弟院在电子取证方面的成就。省院领导讲解的“云计算与大数据”的简介让我了解了什么是云计算和大数据,以及云计算和大数据对我们以后的电子数据取证方面的作用。与省院领导、兄弟院业务能手的交流,我了解了电子取证的发展趋势以及前景,在取证过程中进行数据恢复的技巧等。同时也了解到高检院的电子证据取证云平台在试运行,为以后大家进行电子数据方面的交流学习提供了便捷。
[关键词] 特殊培训人力资本风险
贝克尔在其著作《人力资本》中指出,企业的在职培训可分为一般培训和特殊培训两种类型。他认为:“一般培训在提供这种培训之外的许多企业都是有用的”“所以,承担一般培训的费用并从收益中得到好处的是受训者,而不是企业。”“能更大的提高提供培训的企业的生产率的培训可以成为特殊培训,完全特殊培训可以定义为把受训者用于其它企业是对生产率没有影响的培训。许多在职培训既不是完全特殊的又不是完全一般的,但它们能更大的增加提供培训的企业的生产率,从而就属于特殊培训的范围之内”。
一、企业特殊培训投资的决策分析
按照贝克尔的竞争性市场假设,劳动要素和产品市场都是完全竞争的,对于单个厂商,如果没有培训,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的均衡为:MP=W,W为工资或支出,MP为边际产品或边际收益。
现在从在职培训的长期动态均衡进行分析,现期的收益和支出与未来的收益和支出发生了联系,它不要求每个时期的MP=W,也不要求MP极大,只要求培训投资所有时期的未来收益与支出贴现价值相等即可。假定只在初期给予培训,那么,初期的支出就将等于工资加培训费用,其它时期的支出将只等于工资,而所有时期的收益将等于边际产品:
MP0表示初期的劳动边际产品,W0表示初期工资,n代表许多时期,i代表市场贴现率,K代表培训费用,不包括培训时间成本,Kt表示时间机会成本,可以用应当生产出的现期边际产品与由于培训耗时而实际生产出的边际产品之间的差额来表示。
纯粹的特殊培训不具有正外部经济性,接受培训的员工到市场上的其它企业所得工资与这种培训没有关系,反而还付出了培训时间的机会成本,所以纯粹的特殊培训费用由企业来承担。因为企业利润的增加正是由于这种培训带来的生产率的提高,企业将以利润更多的形式得到这种培训收益,只有在收益至少等于成本时,企业才会提供这种特殊在职培训,长期竞争的均衡要求收益的现值完全等于成本,用公式可表示为:
则(2)式可变为:
即只有当特殊培训的未来收益现值大于等于培训成本,即G≥C时,初期的劳动边际产品与工资水平相等,企业利润最大化,才会进行特殊培训投资。
在现代经济、信息一体化的市场环境中,大多数企业进行的特殊培训并非真正意义上的纯粹的特殊培训,那么,对于特殊培训费用的支付方式及意愿,主要取决于培训后受训人员的迁移流动的可能性大小。流动性越小,受训员工不愿辞职,企业也不愿解雇员工。所以,对培训费用的承担的最好方法是双方按一定的比例分摊,厂商支付的是不能流动性,受训员工支付的是流动性。企业为了减少受训员工流动带来的损失,应该用提高受训员工的工资来减少流动性,也就是说让受训员工从培训中获得在职培训人力资本投资的部分收益。
假设α为员工受训后不流动的比率,则企业的最终收益可表示为:αG-C,只要αG-C≥0,即,企业进行特殊培训就是有意义的。
二、企业特殊培训投资的风险分析
1.企业特殊培训投资风险的产权经济学分析
人力资本产权是市场交易过程中人力资本所有权及其派生的使用权、支配权和收益权等一系列权利的总称,它不同于物质资本产权,具有自己的特殊性:人力资本产权以人的生命和自由权为前提的;人力资本所有权与他的载体不可分割,人力资本所有者让渡的是在一定合约规定下的使用权,人力资本产权的行使受到载体人的自主意志的限制;人力资本使用权的实现在时间和空间上是同一的,同一个人不能同时为不同的雇主提供不同的服务;人力资本产权受非人力资本产权的限制,不能和实物资本相结合的人力资本就没有产权可言。人力资本产权的特殊性是人力资本投资风险最根本的原因。由人力资本产权的性质特征造成的人力资本投资的风险主要有三方面:
第一,人力资本多元投资主体产权要求与单一载体之间的矛盾风险,人力资本的投资主体都具有收益权。在企业特殊培训中,企业和受训者都进行了投入,都具有收益权。如果企业和受训者的目标不一致,从企业角度出发,以效用最大化为目标的理性的受训者的行为就可能会为企业带来损失。
第二,人力资本在使用中的风险,人力资本的使用价值只能在使用过程中动态的予以确定,所有影响人的行为的因素都可能影响人力资本效能的发挥。
第三,人力资本流动性风险,这来源于两方面:一是受训员工可以自由流动、迁徙,二是人力资本具有资产专用性,由此而引起的市场变现风险和“讹诈”风险或道德风险。
2.企业特殊培训投资风险的信息经济学分析
从信息经济学角度来说,人力资本投资风险主要来源于三个方面:第一,自然界或经济环境本身的不确定性,第二,信息传播渠道的障碍,信息市场的不完全而不能保证提供较充分的市场供求信息和不失真的传递信息,第三,人类认识的局限,企业作为投资一方本身存在知识、经验的局限而无法正确的辨别信息或接受正确的信息,以致不能正确的做出投资决策。
信息不完全造成的人力资本投资风险表现在:
(1)企业自身的局限性导致投资方向和重点选择失误带来的风险。人力资本投资的收益具有滞后性,加之市场供求变化的不确定性以及科技的快速发展, 企业原有的人力资本投资可能变的不足或发挥不了作用。
(2)企业作为投资主体无法正确预测其投资的未来收益而带来的收益风险。人力资本载体与其他投资主体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会导致发生“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从而形成人力资本投资风险。受训者在掌握好培训的知识和技能后离开企业, 甚至进入与本企业相互竞争的企业工作, 并涉及本企业的商业秘密和技术保护, 给本企业带来很大损失;或者受训者不努力工作, 不将掌握的知识和技术运用到工作当中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
三、风险防范
关于人力资本投资风险的防范有多种可行的措施,其中有合理的人力资源规划、有效的激励机制等,这里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1.建立和完善信息体系和诚信体系
首先,加快信息体系的建立和完善。由于在实际运作中,信息是不对称,不完全的。 企业对投资对象方面的信息了解度永远低于投资对象本人。信息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可以减少企业选择投资对象的盲目性,有效的解决由于信息不充分、选择对象不恰当而引起的道德风险问题以及被投资对象的能力不足等问题。其次,建立诚信体系。诚信体系的组织者或管理单位广泛地搜集信息, 建立数据库档案, 使人力资本的所有者和使用者可以通过信息查询了解对方的诚信状况,增强人力资本运作的透明度和可靠度,减少信息不对称情况下产生的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以此来规范和约束双方行为,降低风险。
2.建立风险共担的投资机制和合同约束机制
首先,企业要建立起风险共担机制,在对员工进行特殊培训等人力资本投资的时候,降低受训者的工资水平或者直接要求受训者负担一部分培训费用,使企业和员工共同进行人力资本投资, 共同分享投资收益,分散风险。其次,企业可以通过劳动合同来有效的降低人力资本投资带来的风险。一方面,企业可以和受训者签订必须为企业服务一定年限的合同,确定在最低服务年限内或者意外离职的时候给予企业一定的赔偿,以弥补由此带来的损失。另一方面,企业可以在合同中约定竞业禁止,在受训者解除劳动关系后的一定期限内,不能从事对原企业有竞争关系的工作。
关键词:教育技术 人力资源 培训
1999年我国研究生开始大规模扩招,我国从研究生教育小国逐步跨入了世界研究生教育大国行列。一方面我国高等教育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另一方面就业形势“一岗难求”的局面也日趋严峻,人们对高学历也开始了盲目的追求,硕士研究生报名人数从2009年起连续4年增长超过10万人,仅2012年一年的硕士研究生毕业人数就达到了51.7万人。教育技术学专业的毕业生有着教育学、心理学、艺术学、物理学、传播学等学科背景掌握着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等信息技术技能,“万金油”就业方向口径宽。但随着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化,打破了金饭碗、铁饭碗的传统观念与局面,就业方向由教育行业逐步转向了企事业单位。越来越多的教育技术毕业生选择在公司、企业从事人力资源培训与开发的相关工作。
本文总结教育技术学在人力资源培训与开发方面的有利因素,有针对性地对企业、公司中人力资源的培训方式,提出目前教育技术学在人力资源培训与开发中存在的问题,以促进教育技术学在人力资源中的应用。近年我国企业在人力资源培训开发管理方面取得了整体性的进展,但实际中仍存在一些问题。怎样进一步推进企业人力资源培训开发管理的发展,已成为当前研究的主要课题。本论文是对目前教育技术学应用研究文献的一种充实,是对高校教育技术学毕业生就业的一种积极的探索。
1 教育技术在学科建设中已为人力资源的培训开发储备了能力
教育技术学专业的教学目标以能力为导向,符合企业挑选员工以能力为导向的需求。位于我国华北、华东、华中、华南、东北、西北、西南,在教育技术学领域具有学术和地域代表性的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华南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西北师范大学、西南大学和南京大学八所高校。在教育技术学专业的教学目标中都明确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各种信息化教学设备的操作方法和基本技能,具备利用多媒体技术特别是计算机技术进行组合教学设计的能力,能够参与企事业单位或培训机构中的管理工作。
2 教育技术在人力资源培训与开发中的应用
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的人力资源培训,可使教学更加接近工作实际。在人力资源的培训中用现代教育技术思想为指导,能提高HR充分运用多种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通过现代教育技术的远程教育还可实现即时培训和终身培训的无缝结合,运用好现代教育技术能为培养出理论基础扎实、实践能力过硬,适合企业需要的“专业”人才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2.1 利用虚拟现实技术(VR)创造令企业员工身临其境的教学情境,使之获得与环境相互体验的虚拟世界,形象生动地表现企业培训内容,让HR培训经理能更生动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教育技术人员还可利用VR技术根据不同的企业培训要求,按现代企业运行机制和市场运行价值规律以现代教育技术思想为指导,创建模拟市场让企业员工在学习过程中,自己体验、发现、探索利用,巩固员工的专业知识,培养员工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提高员工的综合素质。
2.2 利用计算机仿真实训软件,如:人力资源管理计算机仿真实训软件、商业大亨软件等,借助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现代多媒体技术、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等,模拟组织的人力资源管理环境企业技术培训实训环境,问题解决情景设计等,让员工通过输入各种人力资源管理决策、实训操作方法、问题解决的方法,由计算机仿真系统运行生成各种评价结果,通过人机互动模式,让员工体验在特定的环境中,不同人力资源管理决策或问题处理方法所带来的不同运行结果,从而提高企业员工的专业实践能力。
2.3 以现代教育技术理论为指导,运用实践性的研究方法,解决企业培训过程中的教学与员工实践的问题,使理论和实践研究的内在联系达到和谐统一。企业人力资源培训开发管理的具体措施主要由四部分组成:培训需求分析、培训计划制定、培训方案实施、培训效果评估。这与的传统教学方法不约而同,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企业对员工的要求也因行业、职业而变得多种多样,企业人力资源培训的方式方法也应切合转变,才能培养出“用得成”的人才。以现代教育技术理论为指导,将培训“形而上”的理论引导与“形而下”的实践研究相结合,将教育技术深厚的教育学、传播学、教学设计、媒体技术与人力资源培训开发进行深度结合,厚基础、重实践,讲效率,人力资源培训将会事半功倍。
3 目前存在的问题
3.1 教育技术的专业教育更专注于本专业的知识,在课程设置中几乎没有人力资源方向课程,人力资源知识基础薄弱;在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中,也鲜见教育技术学专业课程,这为下一步两个学科的深度结合与研究埋下了隐患。
3.2 企业对教育技术学了解不多,很多人将教育技术理解为“教育的技术”,教育技术在计算机、网络、教育、通信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不断被泛化和分化,知其一不知其二者甚多。无形中减少了教育技术学学科研究者到企业人力资源培训开发管理部门深入研究的机会,同时也减少了教育技术学毕业生到企业从事人力资源培训与开发的就业机会。
参考文献:
[1]朱红春.教育技术人员能力结构与培训研究.2010 Thir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ducation Technology and Training (ETT)
[2]赵登攀.关于人力资源培训开发管理的探讨[J].企业观察.2011(2)
[3]陈韩梅.人力资源管理模拟实训教学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0(15)
[4]邱立姝.现代教育技术在人力资源管理实训课中的应用[J].北方经贸.2013(5)
[关键词]GIS;移动;配网;数字巡检系统
中图分类号:TM7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03-0255-01
就当前大部分配电网来说,依旧存在着设备多、环境杂以及分布广等诸多不利因素,而想要在此情况下进一步确保供电的可靠性,必须要加强巡检管理。基于当前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实现对配网巡检工作的消缺率、完成情况、计划安排等工作指标的信息化管理,而基于移动GIS的配网数字巡检系统正是顺应其发展事态的有利技术革新。
一、基于移动GIS的配网数字巡检系统设计
(一)移动计算环境
基于移动通信技术与互联网的极大化发展,促进人们已经进入了当前的移动信息时代,而通信需要地点间固定连接的这种限制也已经不复存在,移动终端可以在以无线网络为主的情况下进行联网,随时随地移动的获得信息服务,该种计算环境具有移动性、灵活性、分布广泛性的特点,它就被称之为移动计算环境。
基于移动计算环境,形成了移动GIS这种图形信息平台,它将各种技术包括GIS(地理信息系统)、GPS(全球定位系统)GPRS(无线通讯设备)等进行综合。随着移动计算环境的发展,移动终端若装备了移动GIS,便可不受时间、地点限制获取所需地理信息。
(二)建设思路
基于移动GIS的配网数字巡检系统设计,主要是遵循“3W1H”的工作思路,也就是:What(巡什么)、When(什么时候巡)、Who(谁巡)以及How(如何巡),其中贯彻的管理思想主要体现在:周期化、数字化、网格化以及标准化。该系统以信息化作为最关键技术手段,利用网格化实现对工作者与设备的责任管理,构建重要与重点设备的周期化、差异化巡视工作方案。该系统最关键的特点便在于一系列数字化的配网管理,可进一步促进配网数据准确性、及时性的提高,最大限度的避免事故发生率,缩短处理故障时间,从根本上确保供电的可靠性。
(三)系统组成
基于移动GIS的配网数字巡检系统主要由任务管理工作包、数据分析工作包、标准巡视工作包、监控指挥中心、移动工作单元以及移动GIS数据平台六个部分组成。
(四)工作方式
基于移动GIS的配网数字巡检系统是通过对巡检任务的定制来简化移动任务的,与此同时,借助于GPRS通道与GIS中心服务器进行连接,这样来取得实时数据信息。
(五)技术架构
该系统在配网GIS系统的基础上进行深一步拓展,图形开发平台则借助InterGraph实现,框架的开发基于NET构架,开发模式使用组件方式,与电力企业提出的即插即用要求相符。
(六)移动工作单元
该单元由移动GIS数据平台、GPS定位器以及GPRS传输通道构成,其中,GPS定位器的作用是向现场工作团队提供精准的导航信息,移动GIS数据平台则是提供巡检现场主要的工作数据,GPRS提供和监控指挥中心双向互动信息交换途径。
UMPC全称为Ultra-Mobile PC,也就是超移动个人电脑,属于移动工作单元最关键的硬件载体。该技术较之于传统的笔记本电脑来说,无论是便携性还是通讯能力都更好,特别是具备更好的无线连接技术,若装配上GPS导航器,便可以有效的进行导航、通信任务。
借助于移动工作单元,工作团队可以便捷的获得诸多实时信息,包括配网单线图、配网馈线负荷信息、各种参数与图纸资料、自己以及同伴的位置信息等等。另外,依据移动工作单元反馈回来的位置信息,监控指挥中心还可以对工作团队的位置进行精准定位,并直接传达工作任务,实时指挥配网巡视及抢修工作。
(七)移动GIS数据平台
通讯组件“移动GIS数据平台”,将数字化地理信息、电力设备图形、电网结构信息综合起来,可以非常直观的借助于地理信息系统方法将电网实时运行状况展现在人们面前。
移动GIS数据平台可以提供的功能包括如下几个方面:巡检状态记录、巡检任务导航、配电网设备统计、供电范围级供电电源分析、配电线路切改、配网规划、负荷转供等等。
(八)标准巡视工作包
该工作包主要的任务在于解决“巡什么以及如何巡”。经过长时间的实践经验表明,持续进行对设备状态的跟踪、记录,极大的有利于对设备鼓掌原因与故障发生临界值的分析,标准巡视工作包的设计理念,是在于将传统配网巡检所具备的“缺陷记录”方式,从根本上转变为“状态记录”的方式,也就是持续性、全程实现对设备运行状态的管理与记录。
标准巡视工作包将设备的巡检数据主要归于两大类,其一为静态数据,其二为动态数据。其中静态数据表示在设备出厂与安装之后就客观存在着的,例如设备的规格、厂家、型号等各方面内容,静态数据无论是对于设备的资产评估还是对网架结构的改造都有巨大意义。另外,动态数据则是随着数据运行环境的变化而发生变化的一类数据,同样也是在巡检中必须要重点记录、测量的一类数据。标准巡视工作包作为一种有效且重要的巡检手段,由系统从根本上提供巡检工作包的版本管理功能,专业的工程师依据故障发生率以及历史巡检结果,对当前状态进行描述,这样一来,标准巡视工作包便将其提高巡视工作效率、减少不必要巡视的应用优点发挥的淋漓尽致。
(九)任务管理工作包
该工作包负责的任务则为“谁去巡、什么时候巡”。首先,在初始化阶段,巡检管理工作者在依据配网设备分布的情况下对工作网格进行划分,并制定相应的巡检计划、委派巡检人员;其次,在分析阶段,该工作包利用数据分析工作包,分析设备鼓掌、设备运行状态临界次数,对当前的危险设备安全等级进行确定,同时依据结果随时改变当前的巡检方案。
(十)数据分析工作包
该工作包作为软件高级功能包,负责设备故障分析、人力资源使用统计与分析、故障设备种类统计等工作,借助于数据模型的建立与分析,向任务管理工作包直接提供有关巡检任务、周期巡检计划的数据。
二.基于移动GIS配网数字巡检系统的特点
基于移动GIS配网数字巡检系统,从根本意义上颠覆了传统配网巡检的工作方式,实现了巡检到位的可视、可控性,在实时反馈的基础上,可以对现场状态做出实时判断,借助于GPS导航具有精准定位的功能,提高了巡检效率,避免了人为设备漏检发生,提高了准确性,可以实现对发生缺陷的及时处理,并能根据丰富的数据支持,相应的更改周期性巡检计划。总的来说,它能够为配网的巡检管理提供科学管理手段,具有推广的价值。
结语
基于移动GIS的配网数字巡检系统,彻底贯彻了现代配网巡检管理思想,融合了GPS、GPRS等各项技术,为配网设备的状态监控、安全隐患发现提供了有效的技术手段,且随当前科学技术的发展,基于移动GIS的配网数字巡检系统也必将获得更进一步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杨本志.基于配网GIS的电力智能巡检系统设计与应用[J].北京测绘,2010,(3):64-66,92.
[2] 刘易斯.GIS技术在电力配网巡检系统中应用分析[J].科技展望,2015,(6):74-74.
【论文摘要】教育技术培训是提高职业院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有力手段。文章通过分析当前教育技术培训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经过不断研究和实践,证实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所倡导的“基于问题的学习”是比较有效的培训模式,总结了教师教育技术培训中开展基于问题学习模式的优势、实施步骤及应注意的问题。
基于问题学习(Problem一Based Learning,简称PBL)模式早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在美国开始发展,并且逐步应用于教育教学中。相对于传统讲授式的教学方式,PBL是建构主义的一种核心教改思路,它强调把学习设置于复杂的有意义的问题情境中,通过让学习者合作解决真实情境中的问题,来学习隐含于问题背后的科学知识,比较符合日益强化的职业化教育的社会需求和受教育者的个性化需求。这正是PBL方兴未艾的生命力之所在。
一、教育技术培训中运用基于问题学习模式的优势
(一)关注学员自主地个性化学习
桑代克曾经指出,影响成人学习的主要因素不是智力,而是成人的学习兴趣、学习动机及其身体状况等因素。学员继续学习主要是为了适应社会和生活变化,提高自己的适应能力和履行自己职责能力。其明确的学习目的使得在学习中表现出以解决当前面临的问题为核心,追求学习的直接有用性和实效性,也就是学习内容是自己确定的,这是体现其学习自主性之一。二是学员自主选择解决问题的途径。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通过查询资料、相互讨论以及自我反思来理解知识和获得知识,而不是直接从教师那里获得知识。在这种学习过程中,学员完全成为自己学习的责任者,感到学习知识是自己的事,要对自己的学习负责,必须发挥自己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主动建构自己的知识。与传统教育相比,接受PBL教育的学员自我选择和使用的学习资源更多,学到的知识也更多。
(二)构建学员灵活的、有迁移力的知识基础
在传统讲授式培训中,学员往往只接受表面的信息,而PBL使用真实问题作为学习背景,学员要深人探讨问题的各个方面,讨沦如何获得资源、如何评论资源、如何利用资源来解决问题等。可以说,从界定问题到最后解决问题的过程,是学员进行完整的情境学习的过程,此过程使其深刻理解了知识的来龙去脉和价值所在。因此,学员在解决实际间题过程中建构起来的知识是富有个人意义的、深层理解的情境性知识,是灵活的、有迁移力的知识。这大大有益于他们适应复杂的实际工作情境。
(三)基于真实问题的解决、发展高层次思维能力
PBL使用真实的、复杂的不良结构问题作为学习背景,学员不能简单套用原有的解决方法,而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对教育教学理论运用的方式、原因等作深人的思考,通过在这种背景下处理复杂的实际问题,建构更灵活的求知方法和更富于成果的思维方法,建立起灵活的知识基础,因此,它对学员富有挑战性,能够发展学员学习高层次思维技能,包括批判性思维、创作性思维和问题解决技能等,并确保其能力慢慢地与原有的知识能力加以融合,成为原有认知结构的一部分,有效迁移至以后实际问题的解决中。
(四)以小组合作为形式、确保学员主体地位
在讲授式模式下,学员处于次要的、被动的地位。而在PBL中,学员作为自己知识的建构者,在应用知识的情境中,主动参与真实性的活动和任务,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进行批判性和创造性的思考。并在与小组其他成员的协商过程中不断建构自己的知识,在元认识水平上监视自己对知识的建构。这种合作对学习具有重要意义:首先,学员围绕问题进行讨论可以激活先前相关知识,在原有知识背景与当前信息之间生成更多的联系;其次,讨论问题可使学员的思维过程外显化,学员经常感受到观点的冲突,从而可以更好地进行反思和批判。
(五)充分发挥培训教师主导作用
在PBL学习中,培训教师的角色也相应地发生了重大转变:由前台走到幕后,不再是确定知识的传授者,而是整个学习过程的主导者。在这种关系中,教师的角色发生相应的变化:一是教师作为活动的设计者。教师不再是把知识告诉学员,而是围绕问题把教学过程变成了一个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过程,变成了一个学员自主学习、教师引导参与的过程,变成了一个环环相扣、步步紧逼,遵循思维规律的认识拓展、深化、提高的过程。二是教师作为活动的学员。培训教师不仅作为一名教学内容的专家,同时要能示范好的学习策略和问题解决过程中的思维策略,让学员学会如何向自己提出疑问。三是教师作为活动的促进者。通过学员在解决实际问题时遇到的各种真实-叶的问题,培训教师适时地质疑,将专家的思维过程和策略凸现出来,没有直接教学员如何解决问题,主要是以监控、示范、质疑以及鼓励等活动来促进学员学习。
二、教育技术培训中基于问题教学的实施步骤
PBL在教师培训中运用时,没有固定的操作程序,但其一般的操作流程都包含了培训前准备、培训实施和总结评价三个部分。
(一)培训前准备
1.问题的创设和确定。任何教师在实际工作中总会遇到一些问题和困惑,只不过在许多情况下没有及时收集和整理,或缺乏这方面的习惯。实际中存在的教学问题很多,培训教师要选择与当前学习主体密切相关的真实性事件或问题作为学习的中心内容。
2.学习资源的提供。由于培训时间的局限性,完全让学员自己去寻找解决问题的资料是不合理的,教师应当为学员准备一些基本的资源,这些资源应当有助于问题解决,但又必须是间接的帮助而不是直接地提供答案。学员通过查找、阅读和整理资料,通过问题解决自己构建、概括出知识脉络,并通过集体交流、反馈,做到融会贯通,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3.学习成果要求。为了给学员提供一个明确的目标和必须达到的标准,也为了便于评价和反馈,在描述问题时,要明确提出期望学员在一定时间限制内产生什么产品和成果。
(二)培训实施
1.人员分组。首先,根据合作学习的一些规则和模式,对学员进行分组。然后,各小组的组员相互介绍,彼此了解,并确立各自的责任。不是同一部门的教师分在一组,更有助于促进他们探讨问题的积极性。
2.创设问题情境、呈现问题。问题情境应注意以下特征:尽量引出与学科领域相关的概念原理;尽量设计开放的真实的问题情境。另外在创设问题情境时还应注意两个问题:第一,让学员投人到问题中来,让他们把问题看成是白己的而不是别人的;第二,保证所提供的条件没有暴露问题的关键部分。
3.小组自主学习。针对教师设置的问题情境,学员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讨论。教师不直接告诉学员应当如何去解决面临的问题,而是向学员提供解决问题的有关线索,并特别注意发展学员的自主学习能力。包括:确定学习内容的能力;获取有关信息与资料的能力;利用有关信息与资料并对之进行评价的能力。
(三)总结评价
1.成果展示。学员在报告他们的结论时,可以采用各种不同的形式、工具和技能,如数学分析、图表、口头表达甚至表演等来展示他们的理解,这有助于他们学习一定的交流和解释技能,交流和解释技能对学员获取工作成功也是同样至关重要的。
2.反思和评价。在寻求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学员以自己的教学活动为对象,对其中的教学行为、教学现象和教学问题进行审视、分析、探讨、研究,自觉主动地在教学实践中批判、考察自我的主体行为表现及其行为产生的依据,通过与学员、专业人员或其他教师座谈,根据反馈信息进行综合分析研究,从而不断提高自身教学效能。
三、教育技术培训中开展基于问题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一)对培训教师的水平要求较高
培训教师需要对问题、对于学习目标的指向性、问题所处的真实情境、学员已有的认识水平、资源的可获取性、技术难度进行完全掌控,否则学员探讨和获取知识的过程很可能费时过多,学习的独立探究很容易盲目。
{二)强调不良结构问题的解决
高级层次的学习是以能力提高为核心的学习,牵涉到理性探索、认知策略和情感领域等。学习对象是面向未来的、不良结构的问题,学习的目标是问题的解决和意义的建构。对于未知领域对象的认识,往往是不确定、不系统的。因此,这类学习不是对知识的简单继承和复制,而是在情境中,通过问题解决和丰富的活动实现个体与外界的交互,实现个人的意义建构。
(三)必须关注学员本身的教学经验
成人培训的理论与实践告诉我们,成人对于为什么要参与培训活动,学习什么,如何监控学习过程,学习的效果如何进行评价,学习内容如何与自身工作结合等方面,都是根据自己已有的经验来做出评判。因此,在教育技术能力培训过程中要结合教师教学实际和经验教训,来吸收新知识新技能,形成学员对这些新理论新技能的新的理解与重新建构,并在实际教学中自觉运用这些技能与方法进行教学资源与教学过程的设计与决策,从而不断提升教育技术能力,塑造运用信息技术革新学科教学模式的理念。
>> 职业技能培训与职业技能鉴定 粮食行业特有工种职业技能鉴定培训创新 消防行业特有工种职业技能鉴定的理论与实践 职业技能培训和鉴定问题研究 职业技能培训鉴定管理系统的研究设计 职业技能鉴定培训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浅谈职工培训与职业技能鉴定 扩大职业技能培训与鉴定规模的研究与实践 高职院校职业技能鉴定研究 职业技能鉴定的发展与 铁路行业社会通用工种职业技能鉴定思考 推进职业技能培训鉴定 培育新型职业农民 绿色职业与职业技能培训 高校数字视频档案的优化整合与利用研究 抓好农机职业技能培训鉴定工作 职业技能鉴定培训模式探究分析 浅谈职业技能鉴定培训教材的编写 职业技能培训与鉴定存在问题及对策探讨 职业技能鉴定培训教材编写探索与实践 职业技能鉴定现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一)“职业概况”的含义解析
从二者的“职业定义”和“职业能力特征”来看,没有质的区别,《视频合成》侧重于技术特性描述,《DV制作》侧重于职业特性描述,软件操作能力是二者的核心,区别在策划和拍摄二部分,而《视频合成》更注重后期制作的能力细分,二者有很大的互补性。从实际的工作属性来看,二个工种事实上包含了三个不同的职业,即:导演(策划),摄像,后期编辑。企业性质、规模和岗位类型的差异,三者各有取舍。综合型和小微型单位一人承担若干项跨界工作也很正常,所以,综合性技能型人才对于中小型制作单位应该更受欢迎。
(二)“工作要求”的拆解分析
《DV制作》和《视频合成》职业标准的“工作要求”分“职业功能”和“工作内容”,下面就二者的包络关系以及各级的分布与内涵方面进行拆解分析。
1.《DV制作》的“职业功能”分为五项,就创作流程来说,没有太大的问题,但其“低、中、高”三级的分布和各自包络的“工作内容”有商榷空间。首先,第一项中缺少了编导的相关内容;第二项中的内容有的过于分散,比如“摄像机及配件的配置”等;第五项中有的内容过于陈旧,比如“磁带录制”等;有的内容则需要简化与合并并前移,比如三四级的“作品鉴赏与评析”等;第三项的“场景布光”部分三、四级明显错位等。
2《视频合成》的“职业功能”分为六项,第二项“素材处理”和第四项“图像修饰”是融合在“工作内容”中的一个操作环节,单独列项有些勉强;第五项“视觉效果设计”内容偏少,第三项“合成动画”内容过于琐碎;第六项内容属于培训机构任务。
从二个工种的“工作内容”的百分比权重中可以看出,工作内容的重叠率在48.3%,如果去掉和合并不合理因素,重叠率超过60%。也就是说,二者合并后重新布局,对于工作岗位的适合度将更加合理。
四、调整方案与原则
为了解决以上问题,拟对原有二个工种进行了重新布局与命名。
1、工种名称:《数字视频编导制作师》。
2、级别划分:重新布局后分为四级,即:初级、中级、高级、技师。侧重于基本技术的相关内容列入初级与中级范围,侧重于职业素养类相关内容列入高级与技师范围。
3、调整原则:第一是确保职业岗位任务的针对性;第二是确保每一层级的“工作内容”相对独立;第三是确保合理的层级递进关系;第四是调整过时或不合理内容;第五是确保当代数字化背景下的前沿性;第六是总体构架确保科学、严谨、合理和可操作性。
4、《数字视频编导制作师》职业功能及工作内容布局表(表1)。
5、培训课时:初级180;中级240;高级180;技师180。总计:780。
6、布局解读:
《数字视频编导制作师》职业功能第一项“编导与策划”中增加“策划基础…‘编导基础”和“编导与策划”,将原布局中“赏析”部分进行了整合;第二项“视频制作系统配置”中增加了“高端编辑系统规划”,将原布局中“摄像机及配件的配置”进行了整合,部分功能调序。第三项“视频摄制”新增“拍摄方案设计”和“镜头语言”以配合“摄像操作”,部分功能调序;第四项“视音频编辑与合成”将二个工种合并后重新进行了布局。第五项“视频”增加“作品交流”,原标准中“磁带录制”和“VCD/DVD刻录”合并为“视频刻录”,“视音频格式的转换与视频压缩”应该结合其它项目完成。原《数字视频合成师》职业功能第二项“素材处理”不作为单项列入,在第三和第四项中结合项目完成;第五项新增“作品交流”,以提升技师级别职业素养;原标准的“指导与培训”内容应该属于培训机构的教学范畴,新表中没有列入,“后期流程管理”并入新表第一项。
现将2015年度全国经济专业技术资格考试的网上报名、现场审核及培训等相关事宜告知如下:
一、报名条件
初级 须具备高中毕业以上学历;2015年高校应届毕业生,须持能够证明其在考试年度可毕业的有效证件(如学生证等)和学校出具的应届毕业证明,到现场办理确认手续。
中级 须具备下列条件之一:
(一)大学专科毕业,从事专业工作满6年;或大学本科毕业,从事专业工作满4年。
(二)获第二学士学位或研究生班结业,从事专业工作满2年。
(三)获硕士学位,从事专业工作满1年;或获博士学位。
(四)已评聘非经济系列专业技术职务、在岗从事经济工作的人员,可同相应级别经济专业职务的人员一样,参照以上条件,报名参加经济专业资格考试。
(五)实行资格考试办法以前,已评聘担任中、初级经济专业职务的人员,可报名参加相应经济专业中级或初级资格考试。
以上各条件中从事专业工作年限的计算至2015年12月31日。
二、考试科目与考试时间
2015年经济专业技术资格考试时间定于11月7日(周六):9:00~11:30《专业知识与实务(初、中级)》;14:00~16:30《经济基础知识(初、中级)》。
参加考试的人员,须在一个考试年度内通过全部应试科目。
三、报名流程
(一)网上报名
网上报名时间为2015年7月1日10:00-7月19日16:00止。报名网址:中国人事考试网.cn或上海市职业能力考试网:的“网上报名”栏目。完成网上报名的考生须及时保存,并打印表格。
特别提示:
网上报名时,须预先下载、使用报名系统指定的“照片审核处理工具”上传经该工具审核处理并保存后的本人近期免冠标准彩色证件电子照,方可在报名系统中通过审核;经工具审核处理不通过的,请重新选择或处理照片,直至通过后再保存和上传;未使用该工具审核处理而自行上传的照片,报名系统无法审核通过,考生将无法完成网上报名。电子照片供考生参加考试和制作证书使用,请考生务必按要求上传照片。同时务必牢记本人报名序号,正确输入报考信息,并及时点击、完成“报名信息确认”。
考生在网上报名时选择相应的现场审核(咨询)点,并在规定时间内前往办理资格审查。审核(咨询)点选定后不得更改。
2014年度在本市参加过该项考试的老考生,凭报名系统历年档案信息完成网上报名后,可直接进行网上缴费,无需现场审核。
(二)现场审核
现场审核时间为2015年7月16日(周四)-7月19日(周日)9:00-11:00;13:30-16:00)双休日照常受理。
(三)网上缴费
完成网上报名和现场审核的人员应于现场审核2 4小时后,重新登录网上报名系统,查询本人审核情况,对审核通过者,可进行网上缴费(考试报名费10元/人,考务费80元/两科,共计90元)。
网上缴费截止时间为2014年7月16日16:00止(建议避开每日24:00左右银行结算时段缴费),逾期视为放弃报名。考生凭任何一张已开通网上支付功能的具有银联标志的银行卡均可(推荐使用工商银行、招商银行)。缴费后应再次查询本人报考信息与缴费状态,确认无误后重新打印报名表备用。
报名成功的考生应于2015年10月30日10:00―11月5日16:00前在报名网站下载并打印准考证,逾期视为放弃考试。
四、现场审核与培训报名地点
本市闸北区共和新路2623号(近灵石路)企联大厦1号楼二楼,上海市企业管理进修学院。
联系电话:56652022;566518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