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03-19 10:46:31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素质教育前景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一)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素质教育,指的是在对学生目前的发展水平以及未来的发展潜力进行准确、客观判断的基础上,利用教育、遗传、环境等对学生所起到的积极影响,将大量的有价值的知识传授给学生,促进知识在学生头脑中的不断深化,以此来使学生的各项潜能得到激发,使学生的精神品质得到提升。简单来讲,素质教育就是为了让每一名学生在各个方面都能够有所发展的综合化的教育,素质教育实施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使学生的劳动技能、审美素质、身体素质、智力素质、道德素质等各方面素质得到全面的提升,使学生得以全面综合发展。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通过各种方式对当代初中学生的综合素质进行培养与提升,己经被各教育部门放在工作的首要位置,是初中教学改革的重要突破,其对学生的全面发展以及初中教学质量的提升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
(二)素质教育的特性。
一是全面性。素质教育提倡通过对教学形式、内容、方式方法的综合运用来使学生的道德品质、智力、身体等各方面得到全面的发展和提高,进而使学生成为21世纪有理想、有文化、有道德的社会主义合格接班人。并承认学生个体之间差异性的存在,注重对学生进行因材施教,使学生在保持自我的基础上得到个性化的发展,杜绝高分低能的出现;二是全体性。素质教育面向的对象是全体学生,不受学生自身学习能力、家庭状况、所处地域等条件的限制,不是所谓的精英化教育也不是齐步走的一刀切式的教育;三是个性。素质教育尊重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性,注重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进行因材施教,为每一名学生的发展和提高提供。四是时代性素质教育具有十分鲜明的社会特征和时代特征,在不同时代的影响下,人们素质发展所具有的外部环境以及具体要求都是不同的。素质教育是在不断的讨论、实施、改革中逐渐摸索前进的,也正是如此才使素质教育在不断的发展和推进过程中逐渐从单一的局部的教育走向了现如今全面化的教育,这充分体现出了与时俱进的时代特征,与事物客观的发展规律完全相符。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社会文明的进步,在素质水平上社会对人们的要求逐渐提高。因此,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我们尤其要注重方式、方法、内容的时代性,以更好地满足当今现实社会对素质教育的需求
二、初中素质教育中出现的间题
(一)教学观念陈旧。处于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之下,初中教学改革在教学观念方面陈旧、落后,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当前初中教学的观念与思想较为陈旧,缺乏一定的创新意识;二是受传统教学思想影响,一部分中学教师仍然将自身视为教学的中心,过于对自身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进行强调,忽视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学生只能被动地去接受教师所传授的内容,学生在学习中的主观能动性以及自主性受到抑制;三是初中的大多数教育者只认识到学校教育对学生的重要性,而忽视了社会和家庭在学生教育中所起到的不可替代的作用,没能将学校、社会、家庭教育很好的结合起来,以为学生未来的发展和成长营造出一个良好的空间。
(二)教学模式落后。随着我国素质教育改革在中学中的进一步推进和落实,那些形式落后的教学模式己经难以适应初中素质教学改革的需要。首先,在选取教学方法方面,原有的教学模式只是将课堂上对知识的讲授作为教学的重点,而没有认识到讨论、互动等方法在教学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致使学生对知识的探索能力逐渐弱化;其次,在设置教学内容方面,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大多数教师都将教学内容的重点局限在应对考试上,为更好的适应应试教育的要求,使学生在考试中的成绩得到大幅度的提升,一些课外活动、音乐、体育等与升学考试范围不相关的学科,在教学时间上逐渐被缩短甚至取消,以用于增长考试科目的教学。
三、素质教育背景下优化初中教学改革的具体措施
(一)积极转变教学观念。在素质教育背景下,要想使初中教学改革得到更好的开展,首先就要从思想观念上进行更新。具体来说,一是要转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将自身看作教学主体的错误观念,在教师当中重新树立起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观,教学的一切活动都要围绕着学生来进行,以便使学生对知识的自主学习能力、探索能力得到发展和提高。二是要转变以知识传授为主的教学观念,使教师树立起为培养学生高水平的、全面化的综合素质能力为主的教育观念,对学生的创新能力进行培养,使学生成为不仅乐于学习而且善于学习的人。
(二)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环境是一切教学活动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主要空间良好的社会环境、和谐的家庭氛围以及团结友爱的校园环境在学生的学习和成长方面都发挥着各自重要的促进作用。只有为师生营造出一个良好的、适应素质教育改革需要的、综合化的教学环境,才能保障初中教学改革在素质教育的背景下取得良好的成效。具体到校园环境建设方面,应将工作的重点放在校园硬件、软件以及制度环境建设上,校园硬件环境即各项教学设施、校容校貌等;校园软件环境即校纪校风、精神面貌、价值观念等;校园制度环境即学校当中的各项规章制度、组织结构等。
(三)改革现有教学模式。我们对学生实施教育的主要目的并非是为了使学生在考试中获取较高的分数值,而是为了使其各项综合能力得到培养和提升。因此为了使初中素质教育改革得到更好的开展,我们必须对初中陈旧的现行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具体来说应从两方面来着手:一方面在对教学方法进行选取时,要重视网络教学资源的利用,使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以及获取信息的能力得到提升;另一方面针对学生之间的差异性,对课程结构内容的难易程度要作出相应的调整,根据学生学习特点及水平对其分别开展基础型、拓展型、探究型课程的分层教学。其中基础型课程教学内容即教材当中的基础知识,拓展型课程即包括多媒体计算机软件知识、名著阅读等在内的知识,探究型课程则是对学生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行培养,其教学内容涉及到了社会、人文、自然等学科的方方面面。
关键词:地理教学;素质教育;实施途径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2)18-047-1
课堂不仅是传授知识的场所,而且更应该是探究知识的场所。让学生学会学习,掌握学习的本领,养成不断求知的习惯,形成终身学习必备的素养,是时代对学生的要求。为此,笔者就地理课堂教学中如何实施素质教育,变“要我学”为“我要学”,由“学会”地理到“会学”地理,简单谈一下自己的几点认识:
一、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只是知识的传授者、课堂的主宰者,而学生则成为被动的客体。实际上这是一种不平等的师生关系,而且也限制了学生的发展、思维的创新。因此在素质教育的今天,两者都应该成为主体,而且要建立一种相互理解、相互协作、相互促进的师生关系,为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转变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在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中要做到教师和学生人格上的完全平等。因为教师和学生都是有尊严和人格的,都有独特的审美观和内心世界,所以要求教师应该理解、尊重、关爱每一个学生。我们要用学生的眼光去看待学生,不能完全用成人的眼光或价值观去评价学生所做的一切,更不能用成人的价值观去严格要求学生。这样只会使学生与教师之间的隔阂和矛盾越来越大,更不适合学生的健康成长。当然也不是说我们要完全按照学生的意愿去对待他们,而是要真正地理解他们、关心他们、帮助他们。有些时候教师越是要求学生不去做的事,学生可能会越感兴趣。比如上网,现在很多学生都喜欢上网,而成绩却会一落千丈。学校也三令五申不许上网,班主任也会对经常上网的同学进行处罚,但结果是上网的同学越来越多。这恰恰反映出了学生的逆反心理,很多学校和老师没有抓住这一点,结果是适得其反。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和家长要正确引导学生文明上网,而不是一味地限制处罚。如果我们的方法得当,不仅能满足学生心理上的要求,而且更能使学生的学习兴趣有较大的提高,成绩也会随之上升。
二、创设有效教学情境
有效的教学情境要尽可能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起来,把不同学科的知识联系起来。这样会使学生容易掌握知识,又能更好地体验教学中的情感,使原来抽象空洞的知识变得生动形象,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只有对所学知识感兴趣,他们的思维才会处于活跃的状态,才会富有想象力和创造。因此要求教师创造的情境必须具有创新性,这样就能引起学生的兴趣,从而使他们能够主动、积极地参与到地理知识的学习中去。
例如:在我国的许多地区存在水土流失现象。因此河流的综合治理显得尤为重要,这其中又以黄土高原最为突出。所以在学习这节内容时,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笔者进行了这样一个设问:由于我校是一所完中,在校学生将近6000人,怎样做才能在放学时不感到拥挤呢?问题一提出,学生的兴趣大增,思维也活跃了许多。有的说加宽校门或者多几个侧门;有的说分年级分时段放学;有的说不让学生在校门口逗留等等。在肯定了学生的方案后,笔者及时地将他们的思绪引到所要学的内容上:假设我们把教学楼到校门口的道路设想为黄河的河道,那么学生就可以看作是黄河水。加宽校门或多设一些侧门就相当于加宽黄河下游的河道,挖一些引水渠,以减少干流的流量,防止河水泛滥;分年级分时段放学就相当于在河流上游建设一些水库,起到分洪、蓄洪的作用;不让学生在校门口逗留,保证通畅,就相当于在上游植树造林,保持水土,防止下游泥沙沉积过多。通过这类情境的设置,学生的思维被激活,兴趣也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三、改变原有学习方式
素质教育能否真正的实施关键在于我们教师。尤其是新课标实施以后,我们教师面临更多的新的挑战、要有更多的思考。因此,实现素质教育我们要努力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和能力。中国有句古话“活到老,学到老”,对我们教师而言,此话的意义更加深远。未来的社会是竞争的社会,这就要求教师要成为终身学习者。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努力提高自己的能力,不断更新自己的教育观念,提高教学效率,适应现代教育的发展需求。素质教育就是把以教师为中心的讲解课堂转变为教师为学生指导和活动组织的课堂,让学生从被动接受的地位转为主动参与、发现、探索和知识建构的主体地位,把知识内容设计成一个个联系或可以启发学生感性认识的趣味性的知识点,让学生得以主动发现和认识。
在现代的地理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室,推动学生广泛探讨,设计课堂游戏,让学生发挥主体作用,促进主体作用的发挥。譬如,讲《地球运转的地理意义》这节内容时:为了达到诱导学生发挥其主体作用的目的。笔者一是利用动画演示地球运转的基本形式—自转和公转,然后说明新课题。二还根据地球自转和公转的运动特征,与学生共同探讨黄赤交角的存在,进而理解太阳直射的回归运动。通过这种恰当的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每个疑难问题的思考和活动。充分培养了学生的观察、思考和实践能力。综上所述,课堂45分钟,教师把主要精力放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引导学生自学主动性上达到了素质教育在教学中的最佳效果。
总之,教师是教育的灵魂,素质教育的真正落实会使教师面临更大的挑战。这就要求教师对自己的教育教学进行不断的研究和反思,这样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才能使教育取得真正意义上的飞跃。
[参考文献]
[1]张立平.实施素质教育提高育人质量.地理教育,2004(02).
一、更新语文教学观念,牢固树立语文素质意识,突出能力培养不放松。
传统的语文教学观念就是老师向学生传授知识,教学模式培养出来的人才主要是知识型、模仿型。现代的语文教育,则要求培养出智能型、创造型的学生,要能适应时展的需要。现代教育应该培养高素质人才,具有广阔的胸怀、丰富的知识、聪敏的智慧、开拓的精神、创新的能力、高尚的道德、完善的人格。这一切却不是仅仅听老师讲,从书本上就可以学到的,教育传授知识仅仅是一个基础,还需要在这个基础上发展个性,培养能力,完善人格。
语文学科由于其自身的特点,在这方面则负有更多的责任。学生学习语文,不能只是单一地学点语文知识,更重要的是全面提高语文素质。语文素质是知识、能力、修养和习惯的综合体,其别重要的是正确理解和运用语文文字的能力,这是语文素质的核心。培养能力、提高素质,必须在老师的引导和点拨下,经过学生的听、说、读、写的实践训练,才能逐步实现。因此,语文教师如果不更新教育观念,不牢固树立素质教育意识,不全面地把握语文素质的内涵,就难以把语文素质教育落到实处,使其更好地为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服务。
二、改革语文教材,提供更多更好的适合素质教育的内容,让学生全面受益
语文教材应当文质兼美,适合学生阅读学习,课文应当是学习字、词、句、篇的范例,也是进行听、说、读、写练习的最好的教材。选文也要切近时代和学生的生活与学习实际,让学生学得有兴趣,潜移默化,长远受益。
现行统编教材中确有一些课文已不适合时代要求,不受学生欢迎,教学效果不理想。这是应当改革的。我们应使教材能跟上时展的需要,符合现代教育要求,特别是要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语文教材编写部门应该根据培养和提高学生语文素质的教学任务编选课文和组织教材体系,使之与语文素质的内涵配套,以求得语文素质教育的最佳效果。
三、改革语文教法,优化教学过程,使之有利于学生素质的发展和提高
传统教育中弊病很多,如以教师讲授为中心,以书本知识为中心,只注重课堂讲授,集中地表现为课堂上先生讲,学生听,满堂灌等。这种陈旧的教法在语文教学中表现得尤为突出。直至今天,尤为教学过程中仍然是讲风过盛,灌得太多,这是一大顽症。教语文,只顾教师讲,不让学生进行听、说、读、写的练习;只让学生死记硬背字、词、句、篇的知识,不引导和点拨他们理解、消化、吸收、运用,这怎么能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呢?
为适应现代教育的需要,语文教学在改革实践中出现了导读法、点拨法等许多新的语文教法,这是很好的。也只有改革旧的教法,教学过程才得以优化,教学效率才得以提高,从而有利于学生素质的发展和提高。
四、革除“应试教育”弊端,改变标准化语文高考命题,引导学生全面提高语文素质
“应试教育”以升学应试为目的,死抠书本,死记硬背,死追分数,它只着眼于挑选学生;素质教育则要求致力于学生的发展,要求全面提高全体许文胜的基本素质,二者的目的与功能完全不同。近些年来,由于高考在语文学科也大量采用标准化命题,搞死记硬背,钻牛角尖,出偏题、怪题、难题、搞烦琐哲学,玩文字游戏,搞猜谜押宝,把学生的语文学习引进了死胡同。
在语文教学中落实素质教育,就必须改革语文高考的命题内容与方式,要使命题朝着有利于学生语文素质全面提高和发展的方向转变,让高考这根指挥棒能引导学生扎扎实实地练好语文的基本功,学好真本领,练就硬功夫,从而真正促进语文素质的发展和提高。这是当务之急,这也是引导语文教学真正走向素质教育的一个突破口。如果语文的标准化考试不改革,大家仍然围着标准化这根指挥棒转,学生的语文素质教育无论如何也是搞不好的。
五、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努力提高教学效率与效果,使其为培养和提高学生素质服务
现代教育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传统教育的教学过程三要素是教师、学生和教材,而现代教育则增加了一个要素,这就是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这将改变课程教学的原有模式,是一个极大的变革。现代教育技术包括三种技术:意识现代媒体技术,即教育教学中应用的现代技术手段,这是一种硬技术;二是现代传媒技术,即运用现代媒体进行教育教学活动的工作方法,这是一种软技术;三是现代教学设计技术,即优化教学过程的系统方法,这也是一种应用广发的软技术。这三种技术结合起来,就是现代教育技术。
【关键词】素质教育;能力;个性发展
一、什么是素质教育
当前,我国教育界对中小学素质教育的定义有多个版本,不过他们的表述虽然有所区别,但是都有以下共同点:
第一,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
第二,素质教育应该契合社会和人的发展的实际需要。
第三,素质教育主张个性的全面发展,重视心理素质的培养。
二、素质教育应该坚持的差异化原则
(一)允许学生个体之间差异的存在
一个学校的学生,每一个都具有个体差异,他们或者在学习成绩上不同,或者在体质上不同,或者在家庭背景上不一样。学生这种差异的形成是多种原因造成的,也是客观存在的,因此作为教师不能够漠视这种差异,并且还应该因势利导,有教无类。教师应该注意在教学过程中很好地发现这种差异,并且能够根据这种差异有针对性地实施教学计划。
(二)学与有的放矢的结合
毫无疑问,教师的教学计划一般而言只有一套,但是学生的学习水平和学习效果的差异又要求我们不能够在教学中实行一刀切。这其实就是一个目的和手段的关系问题,素质教育的目的是通过教育提高学生的各种能力,但是达到这种目的的手段并不是唯一的,而是可以有多条途径。这样一来就要求教师教学跟因材施教很好地结合起来,教师应该根据每一个同学的实际情况,采用最适合他们的办法,从而提高学生的各种能力。
我们教师有上级主管部门规定的教学大纲,这是对教师整体教学的纲领性要求,目的在于把握正确的教育方向,提高整体的教学质量。由于教学大纲是统领性的,因此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教师就应该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制定具体的教学策略。如果一个学生缺乏自信心,那教师就应该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多给予鼓励,帮助他树立很好的自信心,克服灰心、厌学的情绪。如果一个学生有粗心的毛病,教师就应该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有意地让他多做一些需要细心才能做好的事情,并且让他明白粗心的危害在哪里。只有通过有针对性地对学生实行教育,才能够发扬他们每一个人的长处,弥补自己的短处,从而达到提高学生各种能力的素质教育的目的。
三、素质教育需要多管齐下
(一)注重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的教育
长期以来,我们的学校教育都是以应试教育为主,分数成了学生和老师的命根,这种教育方式的结果只会制造出一批高分低能的人来。思想道德素质已经明确地成为素质教育的一种非常重要的方面,教师应该如何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素质的教育呢?
教师自己要深刻了解教书育人的内在含义,要明白思想道德教育也是教师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它对学生一生的影响甚至超过纯粹的书面知识本身。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时刻具有培养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意识,在教授学生知识的同时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分辨善恶的能力,养成助人为乐的好习惯,形成尊老爱幼的良好品德,这对学生以后的发展具有某种决定性的意义。
(二)重视学生在各方面能力上的培养
现代社会的发展已经是一个多元化的发展,这就需要我们每个人具备多方面的能力,由此就对我们的小学教育提出了这发面的要求。
其实很多社会的生存能力都是源于最初的教育,如坚韧的性格能够让人不会被一两次的挫折所打败,它会让人具有强烈的韧性,不达目的誓不罢休。这种性格就需要教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有意识地培养,例如某个学生一次考试考砸了,需要对他进行安慰,并且鼓励他继续努力,告诉他只有这样才会取得最后的成功。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应该让学生养成认真学习的态度,独立思考的态度,勇于面对困难的态度,认真检查的态度,积极主动地参与讨论的态度,这些态度都会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形成一种能力,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生存的需要。
(三)积极鼓励学生的个性发展
当前,个性教育一直困扰着小学生的进步,并且还存在着这样那样的争议。其实有一点是值得肯定的,那就是个性发展做好了,素质教育发展进步才会有基础,才能够更好地进行创新。否则,素质教育只能是一句口号,创新型人才的推出也会成为一大难题。
在当前的小学教育的个性教育中存在着以下突出问题:一是对个性教育不够重视,二是个性教育的发展不够及时,三是有关个性教育的措施不够具体。其实个性教育是有规律可循的,它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做到以下几点:
1.认真细心地发现
小学生的个性并不是十分的明显,因此教师要在教育过程中做一个有心人,要对每一个学生的情况都了然于心;要留心观察细微的变化,从一些小的情绪中发掘出孩子们的内心特点;要准确判断哪些是孩子们真正的个性特征,哪些只是他们表现出来的假象。只有做到了这些,才能够做一个很好的伯乐,不让学生的个性特点在无形中被湮没。
2.鼓励学生质疑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切忌一言堂,应该积极鼓励学生多发言,多讨论,多质疑。虽然在教师看来,小学生的很多发言或者是质疑略显稚嫩,但在这种情况下一定不要取笑他们或者是对此表示不重视。其实教师在意的在某种程度上并不是学生们质疑的内容本身,而是他们在质疑过程中采用的方式方法,他们质疑时候的思路。这些每个学生都是不一样的,只要教师仔细研究,就能够从中发现出每一个学生在个性上的“蛛丝马迹”。
(四)不可忽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在我们的印象中,小学生就是小孩,根本没有什么心理方面的问题,因此在教学中也就忽视了这方面的教育。
其实教师在学生的心里发展过程中,会有意无意地产生很多影响。如果一个教师有很多不健康的心理,他就会在平时的工作中和跟学生的接触过程中,通过言语、态度、行为等方面表现出来。例如一个学生犯错了,老师不是采取耐心疏导的方法,而是粗暴地对其进行讽刺、嘲笑,甚至是驱赶出课堂,这非常容易让学生产生反感和抵触的心理。时间久了,学生就会产生逆反心理。
在心理上,教师应该叫小学生当成是成人对待,善于发现他们的内心需要,积极排解他们的内心苦闷,培养学生养成一个积极健康的心理。
【参考文献】
[1]谭朝祥,于光明.论素质教育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方法改革[J].现代阅读,2012,(09).
[2]崔卫.小学素质教育管理模式初探[J].河南农业,2008,(08).
[3]王寅生.浅谈小学素质教育[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1,(08).
关键词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职业素养提升路径
1引言
学前教育培养幼儿正确的生活和学习习惯,同时为幼儿提供智力上的启蒙,将会使幼儿终生受益。一直以来,幼儿教师都承担着十分重要的职业任务,目前,我国学前教育的需求不断提升,学前教育专业随之获得了新的发展。因此,在今后的发展中,高等院校学前教育专业想要取得培养水平上的提升,就必须要尽快对工作方法进行调整,使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职业素养不断提升。
2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职业素养
高等院校的学前教育专业近年来确实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各项工作也在高速完善之中,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为了让学生的就业率达到“高指标”,越来越多的高等院校将学生的培养重点放在了提高其职业技能上,对于学生职业素养的重视程度远远不够。高等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他们刚刚升入大学,学习能力有余但是实践能力低下,再加上很多都是独生子女,缺乏足够的奉献精神,也没有和幼儿相处的经验,这是他们职业素养迟迟无法得到提升的重要原因之一。就目前来看,我国高等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职业素养现状可以概括为三点:第一,缺乏足够的职业信念感。目前高校的学生基本上都是“90后”甚至“00后”,他们的生活经历和成长环境决定了他们对于未来的职业要求比较高,择业观念与实际情况存在较大出入。在实际工作中,幼儿园的教育教学工作偏复杂且难度较高,很多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走上工作岗位以后,会因为缺乏职业信念感,对幼儿缺乏足够的耐性和爱心,时间一久,甚至会出现体罚幼儿的情况。在进行教育教学的时候还存在基本功不扎实、口语表达能力不强等一系列问题。可以说,我国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对于幼儿教师这个职业的认同感还有所欠缺,这阻碍了他们提升自我素养的步伐,因此在今后的工作中必须要尽快树立和提升职业使命感。第二,职业习惯缺失。职业习惯指的是教师在教育工作中所采取的惯用策略和思路。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对幼儿教师这个职业的认同感不足,因而职业习惯缺失、职业内涵发展效率低下的问题比较突出。另外,由于高等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普遍年龄不大,心理发育成熟度还不足够,在单独管理一个幼儿园班级的时候难免会出现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情况,很难发现幼儿生活中存在的一些习惯性问题,在发生突况时也缺乏相应的控场和应急处理能力,在幼儿园保育工作中也出现怕脏怕累不愿意帮助保育员分担工作等情况。第三,理论与实践脱节。学前教育专业是一个不断发展的专业,其教学方法和教学实践都会根据时代的变化而发生变化。同时,幼儿的实际情况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往往是跟随社会变动发生改变。然而,在实际的工作中,经验主义仍然被很多人所推崇,教育理论和教育思想革新的速度过慢,理论教学和实践工作中的需求无法贴合,这成为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职业素养低下的重要原因之一。我们可以看出,在很多幼儿园中,高校学前教育专业的毕业生风评甚至不如一些“半路出家”的教师和保育员。总体来说,高等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的毕业生职业素养偏低的问题正在影响着他们未来的发展。
3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职业素养提升路径
上文中我们分析了目前我国高等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职业素养缺乏的各项表现以及成因,从中我们不难看出,尽快提升高等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职业素养势在必行。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3.1坚持核心价值观,培养学生职业信念感
随着时代的发展与改革开放事业的不断推进,越来越多的思想和理论开始冲击着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思想体系,功利主义和利己主义正在逐渐蔓延,很多学生都丧失了职业理想和职业信念。在这种情况下,高等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必须要做出一些调整,做好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从而提升他们的职业信念感,始终高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大旗,引领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思想的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往往需要借助多种多样的活动来落实,比如说专业讲座和报告、演讲比赛、征文比赛等等,让学生们深刻感受到学前教育专业的核心思想之所在,不断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和职业信念感。
3.2做好心理关怀,营造专业氛围
就目前我国高等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的实际情况来看,学生的性别分布非常不均匀,八成以上的学生都是女生,她们在经历过升学考试之后,心态上往往都还需调整,存在一定的心理压力,而一些濒临毕业的学生更是面对未知的未来不知所措。在这种情况下,高校必须要尽快认识到学生的心理发展情况,帮助他们做好心理建设,引导他们直面学习和生活中的困难,同时也要组织学生们尽可能多地参加各种活动,提高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在学期初始的时候,教师可以让学生们设定一个目标,以学前教育专业为中心,提高教育教学工作的专业化氛围。
3.3调整专业课程设置
学前教育要求幼儿教师拥有多种多样的能力和专业素质,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要求逐渐提高。在这种情况下,高等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应该做出一些适当的调整,将过去传统的课程体系重新修订,提高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结合的优越性。除此之外,为了提高学生对学前教育工作的热情和情感,校方需尽快落实实训基地的建设、建立幼儿养护实训室等,同时,高校还要采取一定的措施强化实践在专业学习中的实效性,加强对实践技能的培养。在多方调查中我们发现,很多高等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目前采用的教学方法仍然存在许多弊端,相对来说缺乏创新性和实效性,若学生们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受不到乐趣,久而久之,他们职业素养的提升将会停滞不前。因此在今后的工作中,必须要调整课程教学方法,根据时代进步的规律专注提高高等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学质量,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发展需求进行考察,让学校教育和实践工作相结合。
3.4采取轮岗实习,提高学生职业认知
在我国高等院校教育中,学生在经历了前几年的专业学习以后,最后一年需要离开学校到与本专业相关的单位进行实习,确认自己掌握理论知识的程度,同时学会新的实践技能,在实践工作中促使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的发展,让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能够得到锻炼和发展。过去的实习工作存在许多不足之处,可控性因素不多且随意性非常高,高等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在实习的时候往往集中在某一个年龄班,这使得学生接触到的幼儿数量少且不具备普适性,学生很难从中得出对幼儿教育工作的普遍认知。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在今后安排学生实习的过程中,应该组织学生们轮岗实习,开拓他们的视野,在大中小班分别进行实习。同时,还应该让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们认清保育工作的重要性,厘清保育与教育之间的关系,在对待幼儿的时候始终保持一颗尊重和热爱的心。同时幼儿园方面也应该给出一定的规定,让学生们能够尽快扭转错误的认知,打破他们不愿意参加保育工作的现状,明确实习过程中各种事项的操作标准,让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实习变得更具体,增强实习的实际效果。
3.5提高教师团队的能力及素质
除了上文中提到的几点之外,我们还应该充分认识到,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师对于学生的影响是非常重大和深远的,教师的每一个举动、每一句话都可能成为学生模仿的对象。在今后的工作中,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师必须要严格要求自己,不断提高自身的工作能力和素养,为学生们做好榜样,以身作则,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在实际工作中不难发现,很多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师都拥有非常强的工作能力和极其丰富的教学经验,而新入职的新手教师在这方面就存在很多欠缺和不足之处,他们往往对于教育教学工作缺乏自己独特的见解,对幼儿教师这个职业应具备怎样的素质缺乏想法,这使得高校学前教育专业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受到了不利影响。因而在今后的工作中,高校应该积极组织即将入职的教师进行培训,也可以请在职的拥有多年任教经验的幼儿教师来学校进行讲座,帮助学生们更加深入地了解幼儿教师这个职业。
一、了解幼儿的心理特点和行为方式
在人的整个一生中,幼儿阶段是十分重要的,处于幼儿阶段的儿童,对周遭的一切都非常好奇,想要探索,而且模仿能力非常强。因此,对幼儿进行良好的教育,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由于幼儿有强烈的好奇心,而他们对社会知之甚少,在这个阶段的教育,不能太重视教育的结果,而需要将精力放在对他们兴趣的培养上。如果对教育的结果太重视,不仅会使结果适得其反,而且会让幼儿的兴趣备受打击。从幼儿身心健康的角度考虑,在进行幼儿教育工作时,应多鼓励他们,赞赏他们。
在幼儿教育的实践工作中,应考虑到每个幼儿都是不同的个体,都有自己的性格特点,所以,应按照具体情况来进行分析,在面对每一位幼儿时,要从内心深处由衷地欣赏他,赞赏他。再者,还要考虑到不同幼儿的发育情况,有的幼儿发育就非常快,而有的幼儿的发育就相对缓慢,比如说智力和能力方面,与发育快的幼儿有一定的差距,对此,老师应对这些幼儿抱以鼓励的态度,要充分照顾他们的自尊心,按照其心理特点展开教育,而不能对其进行歧视。必须让这些幼儿自信心增加,不断培养他们的兴趣爱好,从而使他们得到全面发展,长远来说,使其获益一生。
二、重视幼儿的想法和行为
尽管幼儿从生理、心理年龄来说,都还较小,不过,就算年龄再小,他们依然是独立的个体,同样,有被尊重的心理需求和受到他人爱护的心理欲望。幼儿的年龄较小,对知识的接受能力也不快,很多老师由于这个原因对幼儿失去耐心,甚至将负面情绪带到教学过程中。这使幼儿的心理产生了极大的伤害,让幼儿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失去了学习的欲望和兴趣。所以,教师在幼儿教育的过程中,不但要考虑到幼儿在这个阶段的心理特点,还要对他们脆弱的心理进行保护,以尊重一个成年人的态度来尊重幼儿。老师在和幼儿交谈时,要让他们有充分表达自己意见的权利,而且应该仔细倾听他们的意见和想法,还要注意自己的语音语调,让他们感觉到自己被尊重。比如说,在说话的时候,老师可以蹲下来和幼儿说话,视线和幼儿的视线平齐,说话时语气声调应该亲切温柔平缓,避免让幼儿害怕和产生心理压力,说话时,也可以将幼儿抱起来,让幼儿感到自己受到尊重,自己和他人是平等的。这些,对于幼儿的身心健康发育来说,是极为重要的。
幼儿在事务的表达上,往往不够清晰明了,这是因为幼儿受年龄所限,他们在表达自己的意见时,往往较多采用肢体语言。老师在幼儿没有办法将自己的意见进行清晰表达时,应该对其有耐心,了解他们真正想表达的意思,去关注他们的肢体语言并对其进行充分的理解,不要对幼儿拙于表达失去耐心,也不要因此而忽视幼儿。当遇到某些事情的时候,老师可以对幼儿讲清楚为什么要这样做,或者为什么不要那么做等等的道理,而不应该生硬地规定他们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生硬的规定只会让幼儿反感,不去遵守,这种逆反心理会阻碍他们的心理成长。幼儿的想象往往天马行空,对此,老师应该多加鼓励和引导,去保护每一个幼儿的梦想,让他们的童年充满欢声笑语。
三、幼儿教师提高教育水准
(一)进行一些必要的常识性教育
在人的整个学习生涯中,幼儿教学是基础。所以,在这个阶段,应该对其进行诸如认识萝卜、葡萄,可以吃什么、不可以吃什么等的普及知识教育。再者,还要培养他们讲礼貌等良好的习惯,老师也要格外注意自己的言行,因为幼儿的模仿能力很强,一举一动,都有可能成为他们模仿的对象,老师必须对幼儿做出一个良好的榜样。
公信力简而言之就是公众对社会的信任力,而执法公信力就是公众对执法行为的信任力,他是公众对执法者执法能力、职业素质、职业道德的综合评价。当前,在国内形势日益复杂化、多元化,分配不均、失业下岗、住房紧张、医患矛盾等问题越加突出的新时期、新形势下,良好的执法公信力能够使公众更加相信法律,拥护法律,增强公众对法律的依赖感和安全感,继而增强国家的凝聚力和社会公众对国家的归属感,进而构建一个和谐稳定的社会。警察作为具有武装性质的维护社会秩序、作为社会正义的捍卫者,国家法律的执行者,有效提高自己执法行为的公信力尤其必要。笔者认为:警察职业教育作为培养执法人员的重要途径,在警察职业教育过程中,加强对警察执法公信力的塑造是非常必要的,现在笔者结合自己基层工作经历和教学实践对在警察职业教育中如何塑造警察的执法公信力作一粗浅探讨。
一、警察职业教育中的加强执法公信力教育的必要性
1.警察工作的特殊性决定了警察职业教育中应加强执法公信力教育。其特殊性主要体现在:一警察是公平正义的化身,公平正义是警察工作的生命线,警察必须由具有较高思想道德素质的职业人员来行使。二警察解决的是个人不能或不许自行解决的的社会问题。从工作实践的角度看,警察工作要将抽象的法律理念变为客观的社会现实,不仅需要科学的制度设计,更需要高素质和被社会所认可的警察队伍。因此,警察职业教育中加强执法公信力教育,对警察的权利、义务、地位和作用正确定位,对警察实施有效的管理,提高警察素质,是当前公安工作改革进程中一项十分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2.警察行使的是国家法律赋予的权力,必须以法律为准绳,以维护法律的公正为目的。然而从我国的实际情况来看,警本文由收集整理察的执法活动要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可还有一段路程要走。简而言之也就是警察执法的公信力不高。执法活动中乱作为、不作为、执法犯法、不公正、不公平执法等的情况时有发生;执法过程中没有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没有将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虽然改变以上种种情况需要多方面的努力,我们也应该看到建立一支高素质的、高公信力的职业化警察队伍是关键。有了这样的警察队伍不但可以从源头上保证除弊兴利,而且对于重塑警察形象、提升公安工作,必定会起到基础性、长期性的作用。因此加强执法公信力教育是一项既具现实的紧迫性,又具历史的长久性的战略举措。
二、警察职业教育中加强执法公信力培养的途径
(一)全面强化警察专业知识,提高警察执法水平,奠定警察执法公信力塑造的基础
警察作为一支直接与社会各方面接触的队伍,站在社会的最前沿,必须具有较为全面的职业知识和社会知识,这一点已经得到我们广大同行的认可,这里所要强调的:一是警察要有更多的道德理念的知识。警察所从事的是排解解纷、维护秩序、维护公共安全的工作,在工作中主观因素很多,因而其职业道德理念非常重要,需要比常人掌握更多的职业道德理念知识。尤其重要的是这种道德理念很可能与我们日常生活中普通的道德观念出现矛盾(因为日常生活中的道德观念很大程度上带有情感因素,而我们警察职业的道德观念及职业伦理则更多的出自法律的刚性规定),不能被常人所理解有时甚至遭到误解和责骂,而这也是警察职业独特的、必须坚持的道德理念。二是要有关于警务职业规范方面的知识。警务职业规范既具有“法律”的客观属性,也具有人文的价值关怀,涉及的知识也是综合性的知识。但其重点还在于“规范”本身。如各种警务规范的结构、要素、各要素间的关系等。警察要判定社会中的各种真假、是非、善恶,必须借助于这种严格的规范知识。三是必须要有关于警察职业技能、技巧的知识和能力。要成为有公信力的警察,必须掌握一套系统而全面的职业技巧(如辨别技术、说教技术、解释技术、推断技术、论证技术、衡量技术等等)才能将职业理念更好地贯彻到公安实践和警察主体的活动中去。这些技术对警察来说意义非凡,否则,就会面临“欲善其事而其器不利”的尴尬局面。
一、素质教育的理解
素质教育是指一种以提高受教育者诸方面素质为目标的教育模式,它重视人的思想道德素质、能力培养、个性发展、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教育。
“它是以全面提高公民思想品质、科学文化和身体、心理、劳动技能素质,培养能力,发展个性为目的基础教育。相对应试教育讲,它是符合教育规律的更高层次、更高水平、更高质量的教育”(柳斌《基础教育的紧迫任务是走向素质教育》)。
通过对素质教育的理解不难看出,素质教育的重点是指导和帮助学生形成和发展健全个性心理结构,发展和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发挥其个性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和环境的变化。
二、对传统教学方法和观念要批判地继承
由于长期的应试教育形成了很多消极影响,虽然现在倡导素质教育,但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观念并非一无是处,在深化课堂改革,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有些方面仍可以批判的借鉴,如:
1、历史教学中不能因为提倡素质教育,为了提高学生的能力就忽视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反之还应进一步加强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为历史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2、有很多学校搞周周考、月月考,浪费了大量的时间、人力、物力、财力,这是没有必要的,在考试方面减少考试次数,保证考试质量。
3、放弃“题海战术”,提倡“精练、高效”地练习,强调对每一节知识的过手训练。
4、改变只重结果不重过程的评价方式,强调既重过程又重结果的全面综合的评价。
三、构建与素质教育相适应的新课堂,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一)真正确立学生在历史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学”的意义是“要自己去学”。新课程改革进一步突出了学生在学习知识中的巨大作用,让学生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在自身的体验中“学会学习历史”。教师应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根据学生的发展需要,调整教学内容,以保证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时间和空间。具体有如下几点建议:
1、创设民主、和谐、宽松的教学环境,积极鼓励学生的参与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新知识的学习,都是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上进行的,因此,都必须通过主体参与,才能将新知识纳入认知结构。”
课堂教学是学生个体知、情、意多向交流的过程,是师生互动的过程,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主体参与,教学过程就必须为学生创设一个情理交融、心灵交汇的宽松的教学环境。在教学中,为了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教师要扮演好“导演”的角色,巧妙构思每一堂课的过程,引导学生轻松愉悦的气氛思考和学习。
如:在学习“卓尔不群的雅典”时,设置当时的情景,让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从而让学生切身认识到改革的必然性、艰巨性。改革是向旧时代、旧制度的挑战,必然会遇到阻力;认识到改革的进步性,社会发展的过程就是不断改革的过程;同时进一步引导学生讨论如何看待我国正在进行的改革事业,在探究中加深了学生对改革开放的认识。
2、鼓励学生提出问题,成为平等的交流者
美国教育家布鲁巴克认为:“最精湛的教育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学生自已提出问题,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因此,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必须努力增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提出自己的不同主张和见解。当然,由于学生的思维和知识水平的限制,有可能提出的问题和观点是错误的,我们都应该给予鼓励和表扬,他们勤于思考的精神是值得肯定的。这不是教师教学水平差的表现,而是我们教师教学方法得当的表现。所以,在新课程课堂上对学生提出的问题不是简单的对学生作出“对”“错”、“能”“不能”的结论,应该是与学生平等的交流者。唯有平等,才能调动起学生交流的积极性,才有利于交流的流畅。让学生去讨论、去争辩,在张扬个性的同时探究未知世界。
3、加强学习小组的建设,切实推进小组合作学习
小组合作学习与自主学习之间又是相互促进,辩证统一的。同时小组合作学习与自主学习一样,是新课改的重要内容之一。
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内涵丰富,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的多样化的教学组织形式。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可以在小组成员间形成开放、包容的学习氛围,使小组成员间相互激励、相互促进,促进学生之间的共同进步;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利于教学的多边互助,使每个学生都获得平等参与的机会,也有利于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使每个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提高学生的社交能力,而且也可以使学生学会如何去聆听别人的意见并做出适当的评价,改善人际关系,形成良好的学习品质。
(二)正确认识教材的作用,调整教学内容,紧扣“热点问题”
新的高考考纲改变了“以纲为纲,以本为本”的原则,提出了“以纲为纲,一纲多本”的原则,这个纲是考纲,本是教材。考试要求由记忆型考试变为能力型考试。以重庆为例,就存在着三种不同版本的历史教材,历史教材多样化,而考试是统一的。这就决定了教材地位作用的下降,与之相应的就是教参、资料地位作用的上升。以人民版新教材为例,和老教材相比有很大的不同:增加了大量图片材料、历史故事、问题思考等,说明教材的内容和知识面更加丰富,容量更大,这就要求学生充分发挥自主学习的能力,去参考查阅大量的历史资料。因此,教学内容应该以教材为中心,树立教材是为教学服务,教材是教学内容的参考的观点。
教学的内容要做到历史与现实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中国与世界相结合。我在讲到“一国两制伟大构想”这一专题的时候,就结合到近两年“中日争端”,对问题及进行专题式的梳理,更延伸到让学生体会“弱国无外交”。这样使学生接受了大量的课外信息;使历史知识更加贴近现实生活,活跃了课堂气氛;也提高了他们学习历史的兴趣;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也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和深刻性,同时又可以更好地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在愉悦中掌握历史知识。
(三)重视与历史相关的校本课程的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