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素质教育前景

素质教育前景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4-03-19 10:46:31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素质教育前景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素质教育前景

第1篇

(一)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素质教育,指的是在对学生目前的发展水平以及未来的发展潜力进行准确、客观判断的基础上,利用教育、遗传、环境等对学生所起到的积极影响,将大量的有价值的知识传授给学生,促进知识在学生头脑中的不断深化,以此来使学生的各项潜能得到激发,使学生的精神品质得到提升。简单来讲,素质教育就是为了让每一名学生在各个方面都能够有所发展的综合化的教育,素质教育实施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使学生的劳动技能、审美素质、身体素质、智力素质、道德素质等各方面素质得到全面的提升,使学生得以全面综合发展。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通过各种方式对当代初中学生的综合素质进行培养与提升,己经被各教育部门放在工作的首要位置,是初中教学改革的重要突破,其对学生的全面发展以及初中教学质量的提升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

(二)素质教育的特性。

一是全面性。素质教育提倡通过对教学形式、内容、方式方法的综合运用来使学生的道德品质、智力、身体等各方面得到全面的发展和提高,进而使学生成为21世纪有理想、有文化、有道德的社会主义合格接班人。并承认学生个体之间差异性的存在,注重对学生进行因材施教,使学生在保持自我的基础上得到个性化的发展,杜绝高分低能的出现;二是全体性。素质教育面向的对象是全体学生,不受学生自身学习能力、家庭状况、所处地域等条件的限制,不是所谓的精英化教育也不是齐步走的一刀切式的教育;三是个性。素质教育尊重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性,注重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进行因材施教,为每一名学生的发展和提高提供。四是时代性素质教育具有十分鲜明的社会特征和时代特征,在不同时代的影响下,人们素质发展所具有的外部环境以及具体要求都是不同的。素质教育是在不断的讨论、实施、改革中逐渐摸索前进的,也正是如此才使素质教育在不断的发展和推进过程中逐渐从单一的局部的教育走向了现如今全面化的教育,这充分体现出了与时俱进的时代特征,与事物客观的发展规律完全相符。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社会文明的进步,在素质水平上社会对人们的要求逐渐提高。因此,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我们尤其要注重方式、方法、内容的时代性,以更好地满足当今现实社会对素质教育的需求

二、初中素质教育中出现的间题

(一)教学观念陈旧。处于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之下,初中教学改革在教学观念方面陈旧、落后,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当前初中教学的观念与思想较为陈旧,缺乏一定的创新意识;二是受传统教学思想影响,一部分中学教师仍然将自身视为教学的中心,过于对自身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进行强调,忽视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学生只能被动地去接受教师所传授的内容,学生在学习中的主观能动性以及自主性受到抑制;三是初中的大多数教育者只认识到学校教育对学生的重要性,而忽视了社会和家庭在学生教育中所起到的不可替代的作用,没能将学校、社会、家庭教育很好的结合起来,以为学生未来的发展和成长营造出一个良好的空间。

(二)教学模式落后。随着我国素质教育改革在中学中的进一步推进和落实,那些形式落后的教学模式己经难以适应初中素质教学改革的需要。首先,在选取教学方法方面,原有的教学模式只是将课堂上对知识的讲授作为教学的重点,而没有认识到讨论、互动等方法在教学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致使学生对知识的探索能力逐渐弱化;其次,在设置教学内容方面,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大多数教师都将教学内容的重点局限在应对考试上,为更好的适应应试教育的要求,使学生在考试中的成绩得到大幅度的提升,一些课外活动、音乐、体育等与升学考试范围不相关的学科,在教学时间上逐渐被缩短甚至取消,以用于增长考试科目的教学。

三、素质教育背景下优化初中教学改革的具体措施

(一)积极转变教学观念。在素质教育背景下,要想使初中教学改革得到更好的开展,首先就要从思想观念上进行更新。具体来说,一是要转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将自身看作教学主体的错误观念,在教师当中重新树立起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观,教学的一切活动都要围绕着学生来进行,以便使学生对知识的自主学习能力、探索能力得到发展和提高。二是要转变以知识传授为主的教学观念,使教师树立起为培养学生高水平的、全面化的综合素质能力为主的教育观念,对学生的创新能力进行培养,使学生成为不仅乐于学习而且善于学习的人。

(二)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环境是一切教学活动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主要空间良好的社会环境、和谐的家庭氛围以及团结友爱的校园环境在学生的学习和成长方面都发挥着各自重要的促进作用。只有为师生营造出一个良好的、适应素质教育改革需要的、综合化的教学环境,才能保障初中教学改革在素质教育的背景下取得良好的成效。具体到校园环境建设方面,应将工作的重点放在校园硬件、软件以及制度环境建设上,校园硬件环境即各项教学设施、校容校貌等;校园软件环境即校纪校风、精神面貌、价值观念等;校园制度环境即学校当中的各项规章制度、组织结构等。

(三)改革现有教学模式。我们对学生实施教育的主要目的并非是为了使学生在考试中获取较高的分数值,而是为了使其各项综合能力得到培养和提升。因此为了使初中素质教育改革得到更好的开展,我们必须对初中陈旧的现行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具体来说应从两方面来着手:一方面在对教学方法进行选取时,要重视网络教学资源的利用,使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以及获取信息的能力得到提升;另一方面针对学生之间的差异性,对课程结构内容的难易程度要作出相应的调整,根据学生学习特点及水平对其分别开展基础型、拓展型、探究型课程的分层教学。其中基础型课程教学内容即教材当中的基础知识,拓展型课程即包括多媒体计算机软件知识、名著阅读等在内的知识,探究型课程则是对学生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行培养,其教学内容涉及到了社会、人文、自然等学科的方方面面。

第2篇

关键词:地理教学;素质教育;实施途径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2)18-047-1

课堂不仅是传授知识的场所,而且更应该是探究知识的场所。让学生学会学习,掌握学习的本领,养成不断求知的习惯,形成终身学习必备的素养,是时代对学生的要求。为此,笔者就地理课堂教学中如何实施素质教育,变“要我学”为“我要学”,由“学会”地理到“会学”地理,简单谈一下自己的几点认识:

一、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只是知识的传授者、课堂的主宰者,而学生则成为被动的客体。实际上这是一种不平等的师生关系,而且也限制了学生的发展、思维的创新。因此在素质教育的今天,两者都应该成为主体,而且要建立一种相互理解、相互协作、相互促进的师生关系,为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转变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在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中要做到教师和学生人格上的完全平等。因为教师和学生都是有尊严和人格的,都有独特的审美观和内心世界,所以要求教师应该理解、尊重、关爱每一个学生。我们要用学生的眼光去看待学生,不能完全用成人的眼光或价值观去评价学生所做的一切,更不能用成人的价值观去严格要求学生。这样只会使学生与教师之间的隔阂和矛盾越来越大,更不适合学生的健康成长。当然也不是说我们要完全按照学生的意愿去对待他们,而是要真正地理解他们、关心他们、帮助他们。有些时候教师越是要求学生不去做的事,学生可能会越感兴趣。比如上网,现在很多学生都喜欢上网,而成绩却会一落千丈。学校也三令五申不许上网,班主任也会对经常上网的同学进行处罚,但结果是上网的同学越来越多。这恰恰反映出了学生的逆反心理,很多学校和老师没有抓住这一点,结果是适得其反。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和家长要正确引导学生文明上网,而不是一味地限制处罚。如果我们的方法得当,不仅能满足学生心理上的要求,而且更能使学生的学习兴趣有较大的提高,成绩也会随之上升。

二、创设有效教学情境

有效的教学情境要尽可能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起来,把不同学科的知识联系起来。这样会使学生容易掌握知识,又能更好地体验教学中的情感,使原来抽象空洞的知识变得生动形象,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只有对所学知识感兴趣,他们的思维才会处于活跃的状态,才会富有想象力和创造。因此要求教师创造的情境必须具有创新性,这样就能引起学生的兴趣,从而使他们能够主动、积极地参与到地理知识的学习中去。

例如:在我国的许多地区存在水土流失现象。因此河流的综合治理显得尤为重要,这其中又以黄土高原最为突出。所以在学习这节内容时,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笔者进行了这样一个设问:由于我校是一所完中,在校学生将近6000人,怎样做才能在放学时不感到拥挤呢?问题一提出,学生的兴趣大增,思维也活跃了许多。有的说加宽校门或者多几个侧门;有的说分年级分时段放学;有的说不让学生在校门口逗留等等。在肯定了学生的方案后,笔者及时地将他们的思绪引到所要学的内容上:假设我们把教学楼到校门口的道路设想为黄河的河道,那么学生就可以看作是黄河水。加宽校门或多设一些侧门就相当于加宽黄河下游的河道,挖一些引水渠,以减少干流的流量,防止河水泛滥;分年级分时段放学就相当于在河流上游建设一些水库,起到分洪、蓄洪的作用;不让学生在校门口逗留,保证通畅,就相当于在上游植树造林,保持水土,防止下游泥沙沉积过多。通过这类情境的设置,学生的思维被激活,兴趣也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三、改变原有学习方式

素质教育能否真正的实施关键在于我们教师。尤其是新课标实施以后,我们教师面临更多的新的挑战、要有更多的思考。因此,实现素质教育我们要努力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和能力。中国有句古话“活到老,学到老”,对我们教师而言,此话的意义更加深远。未来的社会是竞争的社会,这就要求教师要成为终身学习者。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努力提高自己的能力,不断更新自己的教育观念,提高教学效率,适应现代教育的发展需求。素质教育就是把以教师为中心的讲解课堂转变为教师为学生指导和活动组织的课堂,让学生从被动接受的地位转为主动参与、发现、探索和知识建构的主体地位,把知识内容设计成一个个联系或可以启发学生感性认识的趣味性的知识点,让学生得以主动发现和认识。

在现代的地理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室,推动学生广泛探讨,设计课堂游戏,让学生发挥主体作用,促进主体作用的发挥。譬如,讲《地球运转的地理意义》这节内容时:为了达到诱导学生发挥其主体作用的目的。笔者一是利用动画演示地球运转的基本形式—自转和公转,然后说明新课题。二还根据地球自转和公转的运动特征,与学生共同探讨黄赤交角的存在,进而理解太阳直射的回归运动。通过这种恰当的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每个疑难问题的思考和活动。充分培养了学生的观察、思考和实践能力。综上所述,课堂45分钟,教师把主要精力放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引导学生自学主动性上达到了素质教育在教学中的最佳效果。

总之,教师是教育的灵魂,素质教育的真正落实会使教师面临更大的挑战。这就要求教师对自己的教育教学进行不断的研究和反思,这样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才能使教育取得真正意义上的飞跃。

[参考文献]

[1]张立平.实施素质教育提高育人质量.地理教育,2004(02).

第3篇

一、更新语文教学观念,牢固树立语文素质意识,突出能力培养不放松。

传统的语文教学观念就是老师向学生传授知识,教学模式培养出来的人才主要是知识型、模仿型。现代的语文教育,则要求培养出智能型、创造型的学生,要能适应时展的需要。现代教育应该培养高素质人才,具有广阔的胸怀、丰富的知识、聪敏的智慧、开拓的精神、创新的能力、高尚的道德、完善的人格。这一切却不是仅仅听老师讲,从书本上就可以学到的,教育传授知识仅仅是一个基础,还需要在这个基础上发展个性,培养能力,完善人格。

语文学科由于其自身的特点,在这方面则负有更多的责任。学生学习语文,不能只是单一地学点语文知识,更重要的是全面提高语文素质。语文素质是知识、能力、修养和习惯的综合体,其别重要的是正确理解和运用语文文字的能力,这是语文素质的核心。培养能力、提高素质,必须在老师的引导和点拨下,经过学生的听、说、读、写的实践训练,才能逐步实现。因此,语文教师如果不更新教育观念,不牢固树立素质教育意识,不全面地把握语文素质的内涵,就难以把语文素质教育落到实处,使其更好地为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服务。

二、改革语文教材,提供更多更好的适合素质教育的内容,让学生全面受益

语文教材应当文质兼美,适合学生阅读学习,课文应当是学习字、词、句、篇的范例,也是进行听、说、读、写练习的最好的教材。选文也要切近时代和学生的生活与学习实际,让学生学得有兴趣,潜移默化,长远受益。

现行统编教材中确有一些课文已不适合时代要求,不受学生欢迎,教学效果不理想。这是应当改革的。我们应使教材能跟上时展的需要,符合现代教育要求,特别是要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语文教材编写部门应该根据培养和提高学生语文素质的教学任务编选课文和组织教材体系,使之与语文素质的内涵配套,以求得语文素质教育的最佳效果。

三、改革语文教法,优化教学过程,使之有利于学生素质的发展和提高

传统教育中弊病很多,如以教师讲授为中心,以书本知识为中心,只注重课堂讲授,集中地表现为课堂上先生讲,学生听,满堂灌等。这种陈旧的教法在语文教学中表现得尤为突出。直至今天,尤为教学过程中仍然是讲风过盛,灌得太多,这是一大顽症。教语文,只顾教师讲,不让学生进行听、说、读、写的练习;只让学生死记硬背字、词、句、篇的知识,不引导和点拨他们理解、消化、吸收、运用,这怎么能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呢?

为适应现代教育的需要,语文教学在改革实践中出现了导读法、点拨法等许多新的语文教法,这是很好的。也只有改革旧的教法,教学过程才得以优化,教学效率才得以提高,从而有利于学生素质的发展和提高。

四、革除“应试教育”弊端,改变标准化语文高考命题,引导学生全面提高语文素质

“应试教育”以升学应试为目的,死抠书本,死记硬背,死追分数,它只着眼于挑选学生;素质教育则要求致力于学生的发展,要求全面提高全体许文胜的基本素质,二者的目的与功能完全不同。近些年来,由于高考在语文学科也大量采用标准化命题,搞死记硬背,钻牛角尖,出偏题、怪题、难题、搞烦琐哲学,玩文字游戏,搞猜谜押宝,把学生的语文学习引进了死胡同。

在语文教学中落实素质教育,就必须改革语文高考的命题内容与方式,要使命题朝着有利于学生语文素质全面提高和发展的方向转变,让高考这根指挥棒能引导学生扎扎实实地练好语文的基本功,学好真本领,练就硬功夫,从而真正促进语文素质的发展和提高。这是当务之急,这也是引导语文教学真正走向素质教育的一个突破口。如果语文的标准化考试不改革,大家仍然围着标准化这根指挥棒转,学生的语文素质教育无论如何也是搞不好的。

五、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努力提高教学效率与效果,使其为培养和提高学生素质服务

现代教育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传统教育的教学过程三要素是教师、学生和教材,而现代教育则增加了一个要素,这就是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这将改变课程教学的原有模式,是一个极大的变革。现代教育技术包括三种技术:意识现代媒体技术,即教育教学中应用的现代技术手段,这是一种硬技术;二是现代传媒技术,即运用现代媒体进行教育教学活动的工作方法,这是一种软技术;三是现代教学设计技术,即优化教学过程的系统方法,这也是一种应用广发的软技术。这三种技术结合起来,就是现代教育技术。

第4篇

【关键词】素质教育;能力;个性发展

一、什么是素质教育

当前,我国教育界对中小学素质教育的定义有多个版本,不过他们的表述虽然有所区别,但是都有以下共同点:

第一,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

第二,素质教育应该契合社会和人的发展的实际需要。

第三,素质教育主张个性的全面发展,重视心理素质的培养。

二、素质教育应该坚持的差异化原则

(一)允许学生个体之间差异的存在

一个学校的学生,每一个都具有个体差异,他们或者在学习成绩上不同,或者在体质上不同,或者在家庭背景上不一样。学生这种差异的形成是多种原因造成的,也是客观存在的,因此作为教师不能够漠视这种差异,并且还应该因势利导,有教无类。教师应该注意在教学过程中很好地发现这种差异,并且能够根据这种差异有针对性地实施教学计划。

(二)学与有的放矢的结合

毫无疑问,教师的教学计划一般而言只有一套,但是学生的学习水平和学习效果的差异又要求我们不能够在教学中实行一刀切。这其实就是一个目的和手段的关系问题,素质教育的目的是通过教育提高学生的各种能力,但是达到这种目的的手段并不是唯一的,而是可以有多条途径。这样一来就要求教师教学跟因材施教很好地结合起来,教师应该根据每一个同学的实际情况,采用最适合他们的办法,从而提高学生的各种能力。

我们教师有上级主管部门规定的教学大纲,这是对教师整体教学的纲领性要求,目的在于把握正确的教育方向,提高整体的教学质量。由于教学大纲是统领性的,因此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教师就应该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制定具体的教学策略。如果一个学生缺乏自信心,那教师就应该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多给予鼓励,帮助他树立很好的自信心,克服灰心、厌学的情绪。如果一个学生有粗心的毛病,教师就应该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有意地让他多做一些需要细心才能做好的事情,并且让他明白粗心的危害在哪里。只有通过有针对性地对学生实行教育,才能够发扬他们每一个人的长处,弥补自己的短处,从而达到提高学生各种能力的素质教育的目的。

三、素质教育需要多管齐下

(一)注重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的教育

长期以来,我们的学校教育都是以应试教育为主,分数成了学生和老师的命根,这种教育方式的结果只会制造出一批高分低能的人来。思想道德素质已经明确地成为素质教育的一种非常重要的方面,教师应该如何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素质的教育呢?

教师自己要深刻了解教书育人的内在含义,要明白思想道德教育也是教师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它对学生一生的影响甚至超过纯粹的书面知识本身。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时刻具有培养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意识,在教授学生知识的同时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分辨善恶的能力,养成助人为乐的好习惯,形成尊老爱幼的良好品德,这对学生以后的发展具有某种决定性的意义。

(二)重视学生在各方面能力上的培养

现代社会的发展已经是一个多元化的发展,这就需要我们每个人具备多方面的能力,由此就对我们的小学教育提出了这发面的要求。

其实很多社会的生存能力都是源于最初的教育,如坚韧的性格能够让人不会被一两次的挫折所打败,它会让人具有强烈的韧性,不达目的誓不罢休。这种性格就需要教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有意识地培养,例如某个学生一次考试考砸了,需要对他进行安慰,并且鼓励他继续努力,告诉他只有这样才会取得最后的成功。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应该让学生养成认真学习的态度,独立思考的态度,勇于面对困难的态度,认真检查的态度,积极主动地参与讨论的态度,这些态度都会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形成一种能力,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生存的需要。

(三)积极鼓励学生的个性发展

当前,个性教育一直困扰着小学生的进步,并且还存在着这样那样的争议。其实有一点是值得肯定的,那就是个性发展做好了,素质教育发展进步才会有基础,才能够更好地进行创新。否则,素质教育只能是一句口号,创新型人才的推出也会成为一大难题。

在当前的小学教育的个性教育中存在着以下突出问题:一是对个性教育不够重视,二是个性教育的发展不够及时,三是有关个性教育的措施不够具体。其实个性教育是有规律可循的,它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做到以下几点:

1.认真细心地发现

小学生的个性并不是十分的明显,因此教师要在教育过程中做一个有心人,要对每一个学生的情况都了然于心;要留心观察细微的变化,从一些小的情绪中发掘出孩子们的内心特点;要准确判断哪些是孩子们真正的个性特征,哪些只是他们表现出来的假象。只有做到了这些,才能够做一个很好的伯乐,不让学生的个性特点在无形中被湮没。

2.鼓励学生质疑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切忌一言堂,应该积极鼓励学生多发言,多讨论,多质疑。虽然在教师看来,小学生的很多发言或者是质疑略显稚嫩,但在这种情况下一定不要取笑他们或者是对此表示不重视。其实教师在意的在某种程度上并不是学生们质疑的内容本身,而是他们在质疑过程中采用的方式方法,他们质疑时候的思路。这些每个学生都是不一样的,只要教师仔细研究,就能够从中发现出每一个学生在个性上的“蛛丝马迹”。

(四)不可忽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在我们的印象中,小学生就是小孩,根本没有什么心理方面的问题,因此在教学中也就忽视了这方面的教育。

其实教师在学生的心里发展过程中,会有意无意地产生很多影响。如果一个教师有很多不健康的心理,他就会在平时的工作中和跟学生的接触过程中,通过言语、态度、行为等方面表现出来。例如一个学生犯错了,老师不是采取耐心疏导的方法,而是粗暴地对其进行讽刺、嘲笑,甚至是驱赶出课堂,这非常容易让学生产生反感和抵触的心理。时间久了,学生就会产生逆反心理。

在心理上,教师应该叫小学生当成是成人对待,善于发现他们的内心需要,积极排解他们的内心苦闷,培养学生养成一个积极健康的心理。

【参考文献】

[1]谭朝祥,于光明.论素质教育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方法改革[J].现代阅读,2012,(09).

[2]崔卫.小学素质教育管理模式初探[J].河南农业,2008,(08).

[3]王寅生.浅谈小学素质教育[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1,(08).

第5篇

【关键词】幼儿教育;素质教育

Talking about the quality of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in an effective way

Duan Shu-rong

【Abstract】Basic education,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is an important component of our school education and lifelong education foundation stage.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in children aged 0 to 3 conservation education and primary education convergence period, according to China's "Guidelines for Kindergarten Education (Trial)", which can be divided into health, language, social, scientific, artistic and other five areas, so , is a comprehensive, enlightening education.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should be fully considered children's learning characteristics and understanding of the law, so that the contents of various fields closely interwoven, focusing on an integrated, fun, activity, combining education in life, the game itself, from different angles to promote early childhood emotional , attitudes, abilities, knowledge, skills and other aspects of development, which is the world focus on early childhood development from purely intellectual development of a comprehensive personality development turned to be consistent.

【Key words】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Quality education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我们逐渐发现,要想培养孩子们良好的个人素养,就必须在孩子小时候开始着手,家庭是孩子们学习的第一站,我们老师或许鞭长莫及,但是幼儿教育是我们能做到的,就一定要做好,做满,做到位。幼儿教育目前已经成为人们普遍关心和研究的重要课题。根据国家的教育方针,素质教育要面向全体幼龄儿童,提高所有孩子们的基本素质,为他们今后接受更高的教育和生活奠定良好的基础。下面笔者就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来谈一下幼儿教育中的素质教育相关问题。

一、培养幼儿良好的团队合作意识

现代社会不再是一个单打独斗的时代,不是个人英雄的时候。如今要想获得更大的成功,必须学会团队合作,依靠团队的力量来取胜。在幼儿时期,教师要指导幼儿进行分工合作,相互帮助,比如在进行值日的时候,我们就可以引导他们每个人做一件事,共同完成值日工作,让他们明白他们是一个整体,有人没有完成工作的时候,其他人要去帮助。让能力相对强的孩子去帮助能力相对弱一些的孩子一同进步。在课下活动的时候,老师要观察幼儿的娱乐活动,让他们能够友好相处,引导他们朝着友好、和谐的角度来发展,教育他们从小形成学会关心朋友、关心家人、帮助朋友等优良品质。

二、培养幼儿的创新意识

幼儿时期的孩子具有很强的好奇心,对于很多新事物都能产生丰富的想象,所以,笔者以为,顺应新课改的要求,这是从小培养孩子们创新意识的最好时机。对于幼儿的创新意识的培养就应该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来进行,任何人,包括教师和家长,不要把孩子当孩子来看,不要以为讲某个事情时孩子听不懂你对他的讲解,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每个孩子都具有很强的创新意识,作为教师,我们必须懂得去培养他们的这种创新意识,让孩子们从平时的生活中、娱乐中.从大自然的环境中去开发自身的创新意识。教师要明白,对于幼儿创新意识的培养其实不难,多说一句话,多问一个问题,多教孩子延伸一个动作,这些看起来不起眼的生活点滴。就会给孩子带来创造性意识的培养。

三、培养幼儿丰富的想象力和发散能力

幼儿时期孩子的想象力和观察力都非常强。我们在很多时候可以发现。他们会先于我们发现一些问题和一些我们都没有注意到的事物,往往都是他们指给我们看的时候,我们才发现。幼儿喜欢想象,喜欢新颖的东西,这些都是创造性想象的根本特点。在他们的眼中,世界上本没有任何的条条框框,想象本就是丰富的,联想本就是发散的。但十分可惜的是。随着他们的成长,他们反而被丰富的知识和生活学习上的一些规律性的东西所取代。爱因斯坦曾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创新素质中最根本之一就是敢于大胆质疑,质疑是培养想象力最好的途径。

当然,在幼儿开发创造力的过程中不能一帆风顺,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也要注意对孩子进行挫折教育的培养,让他们在挫折教育中明白我们的生活今后也会充满曲折,只有敢于前进才能取得不断的进步。

四、加强幼儿的思想道德素质

幼儿就像一张白纸,我们在他们上面涂上什么颜色,他就是什么颜色,所以,如果我们在进行幼儿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尤其要注重对他们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这应该是首当其冲的。结合前不久发生在广东佛山的小悦悦事件,十八个路人的冷漠和冷眼旁观,已经说明如今这个社会最最缺乏的就是思想道德素质。为什么现在大街上老人摔倒了没人上前去扶起来?为什么有的想扶的人也要在有人拿手机录像的情况下去做呢?人们从思想上就存在着一定的劣根性,所以笔者以为,要从根本上改变人们的这种思想,就必须从幼儿时期就加强对孩子们进行良好、正确的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否则以后人们相互之间会更加冷漠,更加缺乏感情。

五、注重幼儿在家庭中的素质教育

第6篇

关键词:素质教育;金融专业;教育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2015)06―0081―02

一、我国金融专业培养的目标定位

结合我国目前的经济状况,我们必须转变思想,以市场经济观念为主导,实行专才教育与通才教育相结合的培养模式,充分重视金融人才素质教育能力与创新人才能力的大力培养。在培养金融人才上,我们应以能够适应国际经济全球化、金融化以及信息化的发展变化,以“国际化、精英化、实践化、特色化”为指导思想,充分坚持“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多层次、强能力”的人才培养原则,将金融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于面对世界经济全球化,具有熟练的外语水平,可以敏锐察觉到世界金融动态变化的能力,热爱祖国,专业理论知识扎实,业务技术精湛,并具有开拓进取,不断创新的业务素养,适应金融全球化、市场化进程的高品位、高素质的金融人才。

二、我国金融专业教育现状分析

(一)专才教育不符合市场发展要求

我国本科教育的课程设置中,专业知识的课程总量占绝大多数,本科教育过早地进入专业化学习阶段是当今高等教育的大忌。本科阶段的教育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与方法。“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本科阶段应培养学生的理论基础,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增强学生从事实际工作适应能力。而过窄、过细、过专的金融专业设置格局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对培养学生能力、素质所需投入相对不足。

(二)传统教学无法满足素质教育的要求

第一,传统教学内容偏重理论学习。传统的金融专业课程设置偏重于宏观金融理论,对宏观金融政策提供理论指导和解释,而微观金融理论问题在教学中很少涉及。第二,传统教学方法主要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被动接受。教师注重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填鸭式的教学方法会让教师的教变得枯燥无味,学生的学变得被动而无趣。第三,传统的教学手段单一。传统的金融专业教学,主要采用统一的、固定课桌椅的大堂授课制,教师无法对每个学习小组或者每个学生进行教学指导,大大限制了师生互动教学的效果,更无法针对每个学生进行差异性教学。

(三)教师观念难以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

“应试教育”思想在我国根深蒂固,无论从教学观念、教学方法还是教学手段,都打上了应试教育的烙印。教师采取“满堂灌”“注入式”的教学方法,传授的仅仅是知识,培养的不是能力,评价学生好坏的指标是分数。在西方发达国家,教师大多属于理论型或科研型。相比之下,我国的教师则是经验型的。

三、素质教育背景下金融专业教育模式改革建议

(一)坚持专才教育与通才教育相结合

近年来,高等教育针对本科层次的专才教育,使大学生专业知识面变窄,在进入社会后无法适应工作要求,更无法满足市场需要,毕业就失业的现象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我国的高等教育已经从精英化的教育阶段转变为大众化的教育阶段,单单进行专才教育是无法长远发展的,因此在高等教育的本科层次上,应当坚持专才教育与通才教育并举,全方位、多层次地培养高层次金融人才,这才是长远之计。素质教育改革应当基于专才教育与通才教育的平衡点与结合点,在为学生传道、授业、解惑的同时,积极拓展专才教育与通才教育兼顾的人才培养模式,依照“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多层次、强能力的人才培养原则”。

(二)坚持教学体系及教学方式的多重改革

1.以市场为导向,改革课程体系

在金融学教学中,应当顺应金融理论微观化发展的趋势,实现多学科的交叉渗透,补充金融实践所需要的专业知识,重新打造微观金融领域的课程模式及课程建设,从而使金融学教学具有现实意义。同时,金融学在课程设置上应当更加关注学生创新与开拓能力的培养,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从而达到素质教育的要求,满足日益增长的市场需求。

2.以实践为核心,改革教学方法

(1)互动式教学方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提高学生的主人翁意识,鼓励学生大胆提出新奇见解。教师在处理教学内容时,要善于启发诱导学生,给他们留下创造性的思维空间。让学生找出不同学科、不同课程之间的内在联系及差异,拓宽其思路。教师每周可在课堂上利用10~20分钟的时间开展教师评论与学生评论相结合的财经热点新闻大讨论活动,用以开阔学生眼界,拓宽其知识面。

(2)实践式教学方法。通过微机实验室,模拟金融市场上利率、汇率变化、股市大盘的实时变动以及银行的具体操作流程,让学生通过模拟系统更深入地理解金融专业课程的相关理论知识。此外,学校还应与金融机构合作,为学生到金融部门实习提供机会和条件,锻炼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

(3)双语式教学方法。为实现金融人才的国际化,将英语教学与金融教学融合在一起进行双语教学,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增强学生学习金融和英语的能力。现在多数高校已经开设金融学的双语课程,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因此,双语教学是培养金融专业学生学习能力的重要手段,对于实现金融人才的国际接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3.以现代信息技术为基础,创新教学手段

随着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现代化教学手段在教学中被广泛运用。教学空间的不断延伸、教育资源的充分整合,使教师可以随时把国内外的声像资料调到课堂上生动地展示给学生。教室成为现代化的演播室,教师从单纯的授课者变成演播员,而且可以通过网络接收学生的作业,答疑解惑。

(三)坚持校外资源与校内资源的共同利用

1.积极推行“走出去”,充分利用校外资源

建立企业、学校“双向互助”的教学实践基地,充分利用企业的外部资源。学校从学科专业层面可以积极与银行、保险及证券公司等一些金融机构建立起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安排学生在此类机构进行实习,为学生毕业后进入社会奠定基础。此外,可以聘请以上机构的技术骨干及金融业务专家作为学生的创业培训导师,邀请其为学生进行实践课程的指导及教学,从而形成理论与实践、校内校外相结合的联合培养模式。

2.大力实施“引进来”,充分利用校内资源

要充分加强校内实习基地建设,建设多功能、多样化的金融实验室,把实验经济学、实验金融学、行为金融学的实证实验、金融MBA案例教学以及校内实习基地结合起来。让学生在校内实习实践基地里,根据创业导师的指导与建议,进行针对性的培养与锻炼,以便增强学生在市场上的竞争力,可以在未来的工作中更好地服务社会。

(四)坚持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

学校应当通过各种途径加强金融专业双师型教师培养,如选送教师到教育部批准的师资培训基地进行以双师型教师为目标的专业培训。定期聘请金融实务部门的专业人士来校讲座,强化理论与实际的结合。另外,学校应该加大金融专业模拟软件方面的经费投入,如商业银行综合业务模拟系统,保险模拟交易软件,股票、期货、外汇等金融市场实时行情传送和模拟交易等,积极为在职教师向双师型教师转变提供有利条件。

[参考文献]

[1]毛传为.金融人才面临的环境与金融专业人才的培养[J].中国高教研究,2005(06).

[2]朱敏杰.我国金融业的发展与金融人才需求[J].辽宁教育研究,2004(06).

[3]陈玉芝.金融学案例教学探索[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9(01).

第7篇

公信力简而言之就是公众对社会的信任力,而执法公信力就是公众对执法行为的信任力,他是公众对执法者执法能力、职业素质、职业道德的综合评价。当前,在国内形势日益复杂化、多元化,分配不均、失业下岗、住房紧张、医患矛盾等问题越加突出的新时期、新形势下,良好的执法公信力能够使公众更加相信法律,拥护法律,增强公众对法律的依赖感和安全感,继而增强国家的凝聚力和社会公众对国家的归属感,进而构建一个和谐稳定的社会。警察作为具有武装性质的维护社会秩序、作为社会正义的捍卫者,国家法律的执行者,有效提高自己执法行为的公信力尤其必要。笔者认为:警察职业教育作为培养执法人员的重要途径,在警察职业教育过程中,加强对警察执法公信力的塑造是非常必要的,现在笔者结合自己基层工作经历和教学实践对在警察职业教育中如何塑造警察的执法公信力作一粗浅探讨。

一、警察职业教育中的加强执法公信力教育的必要性

1.警察工作的特殊性决定了警察职业教育中应加强执法公信力教育。其特殊性主要体现在:一警察是公平正义的化身,公平正义是警察工作的生命线,警察必须由具有较高思想道德素质的职业人员来行使。二警察解决的是个人不能或不许自行解决的的社会问题。从工作实践的角度看,警察工作要将抽象的法律理念变为客观的社会现实,不仅需要科学的制度设计,更需要高素质和被社会所认可的警察队伍。因此,警察职业教育中加强执法公信力教育,对警察的权利、义务、地位和作用正确定位,对警察实施有效的管理,提高警察素质,是当前公安工作改革进程中一项十分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2.警察行使的是国家法律赋予的权力,必须以法律为准绳,以维护法律的公正为目的。然而从我国的实际情况来看,警本文由收集整理察的执法活动要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可还有一段路程要走。简而言之也就是警察执法的公信力不高。执法活动中乱作为、不作为、执法犯法、不公正、不公平执法等的情况时有发生;执法过程中没有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没有将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虽然改变以上种种情况需要多方面的努力,我们也应该看到建立一支高素质的、高公信力的职业化警察队伍是关键。有了这样的警察队伍不但可以从源头上保证除弊兴利,而且对于重塑警察形象、提升公安工作,必定会起到基础性、长期性的作用。因此加强执法公信力教育是一项既具现实的紧迫性,又具历史的长久性的战略举措。

二、警察职业教育中加强执法公信力培养的途径

(一)全面强化警察专业知识,提高警察执法水平,奠定警察执法公信力塑造的基础

警察作为一支直接与社会各方面接触的队伍,站在社会的最前沿,必须具有较为全面的职业知识和社会知识,这一点已经得到我们广大同行的认可,这里所要强调的:一是警察要有更多的道德理念的知识。警察所从事的是排解解纷、维护秩序、维护公共安全的工作,在工作中主观因素很多,因而其职业道德理念非常重要,需要比常人掌握更多的职业道德理念知识。尤其重要的是这种道德理念很可能与我们日常生活中普通的道德观念出现矛盾(因为日常生活中的道德观念很大程度上带有情感因素,而我们警察职业的道德观念及职业伦理则更多的出自法律的刚性规定),不能被常人所理解有时甚至遭到误解和责骂,而这也是警察职业独特的、必须坚持的道德理念。二是要有关于警务职业规范方面的知识。警务职业规范既具有“法律”的客观属性,也具有人文的价值关怀,涉及的知识也是综合性的知识。但其重点还在于“规范”本身。如各种警务规范的结构、要素、各要素间的关系等。警察要判定社会中的各种真假、是非、善恶,必须借助于这种严格的规范知识。三是必须要有关于警察职业技能、技巧的知识和能力。要成为有公信力的警察,必须掌握一套系统而全面的职业技巧(如辨别技术、说教技术、解释技术、推断技术、论证技术、衡量技术等等)才能将职业理念更好地贯彻到公安实践和警察主体的活动中去。这些技术对警察来说意义非凡,否则,就会面临“欲善其事而其器不利”的尴尬局面。

第8篇

一、素质教育的理解

素质教育是指一种以提高受教育者诸方面素质为目标的教育模式,它重视人的思想道德素质、能力培养、个性发展、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教育。

“它是以全面提高公民思想品质、科学文化和身体、心理、劳动技能素质,培养能力,发展个性为目的基础教育。相对应试教育讲,它是符合教育规律的更高层次、更高水平、更高质量的教育”(柳斌《基础教育的紧迫任务是走向素质教育》)。

通过对素质教育的理解不难看出,素质教育的重点是指导和帮助学生形成和发展健全个性心理结构,发展和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发挥其个性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和环境的变化。

二、对传统教学方法和观念要批判地继承

由于长期的应试教育形成了很多消极影响,虽然现在倡导素质教育,但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观念并非一无是处,在深化课堂改革,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有些方面仍可以批判的借鉴,如:

1、历史教学中不能因为提倡素质教育,为了提高学生的能力就忽视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反之还应进一步加强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为历史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2、有很多学校搞周周考、月月考,浪费了大量的时间、人力、物力、财力,这是没有必要的,在考试方面减少考试次数,保证考试质量。

3、放弃“题海战术”,提倡“精练、高效”地练习,强调对每一节知识的过手训练。

4、改变只重结果不重过程的评价方式,强调既重过程又重结果的全面综合的评价。

三、构建与素质教育相适应的新课堂,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一)真正确立学生在历史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学”的意义是“要自己去学”。新课程改革进一步突出了学生在学习知识中的巨大作用,让学生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在自身的体验中“学会学习历史”。教师应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根据学生的发展需要,调整教学内容,以保证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时间和空间。具体有如下几点建议:

1、创设民主、和谐、宽松的教学环境,积极鼓励学生的参与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新知识的学习,都是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上进行的,因此,都必须通过主体参与,才能将新知识纳入认知结构。”

课堂教学是学生个体知、情、意多向交流的过程,是师生互动的过程,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主体参与,教学过程就必须为学生创设一个情理交融、心灵交汇的宽松的教学环境。在教学中,为了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教师要扮演好“导演”的角色,巧妙构思每一堂课的过程,引导学生轻松愉悦的气氛思考和学习。

如:在学习“卓尔不群的雅典”时,设置当时的情景,让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从而让学生切身认识到改革的必然性、艰巨性。改革是向旧时代、旧制度的挑战,必然会遇到阻力;认识到改革的进步性,社会发展的过程就是不断改革的过程;同时进一步引导学生讨论如何看待我国正在进行的改革事业,在探究中加深了学生对改革开放的认识。

2、鼓励学生提出问题,成为平等的交流者

美国教育家布鲁巴克认为:“最精湛的教育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学生自已提出问题,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因此,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必须努力增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提出自己的不同主张和见解。当然,由于学生的思维和知识水平的限制,有可能提出的问题和观点是错误的,我们都应该给予鼓励和表扬,他们勤于思考的精神是值得肯定的。这不是教师教学水平差的表现,而是我们教师教学方法得当的表现。所以,在新课程课堂上对学生提出的问题不是简单的对学生作出“对”“错”、“能”“不能”的结论,应该是与学生平等的交流者。唯有平等,才能调动起学生交流的积极性,才有利于交流的流畅。让学生去讨论、去争辩,在张扬个性的同时探究未知世界。

3、加强学习小组的建设,切实推进小组合作学习

小组合作学习与自主学习之间又是相互促进,辩证统一的。同时小组合作学习与自主学习一样,是新课改的重要内容之一。

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内涵丰富,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的多样化的教学组织形式。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可以在小组成员间形成开放、包容的学习氛围,使小组成员间相互激励、相互促进,促进学生之间的共同进步;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利于教学的多边互助,使每个学生都获得平等参与的机会,也有利于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使每个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提高学生的社交能力,而且也可以使学生学会如何去聆听别人的意见并做出适当的评价,改善人际关系,形成良好的学习品质。

(二)正确认识教材的作用,调整教学内容,紧扣“热点问题”

新的高考考纲改变了“以纲为纲,以本为本”的原则,提出了“以纲为纲,一纲多本”的原则,这个纲是考纲,本是教材。考试要求由记忆型考试变为能力型考试。以重庆为例,就存在着三种不同版本的历史教材,历史教材多样化,而考试是统一的。这就决定了教材地位作用的下降,与之相应的就是教参、资料地位作用的上升。以人民版新教材为例,和老教材相比有很大的不同:增加了大量图片材料、历史故事、问题思考等,说明教材的内容和知识面更加丰富,容量更大,这就要求学生充分发挥自主学习的能力,去参考查阅大量的历史资料。因此,教学内容应该以教材为中心,树立教材是为教学服务,教材是教学内容的参考的观点。

教学的内容要做到历史与现实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中国与世界相结合。我在讲到“一国两制伟大构想”这一专题的时候,就结合到近两年“中日争端”,对问题及进行专题式的梳理,更延伸到让学生体会“弱国无外交”。这样使学生接受了大量的课外信息;使历史知识更加贴近现实生活,活跃了课堂气氛;也提高了他们学习历史的兴趣;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也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和深刻性,同时又可以更好地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在愉悦中掌握历史知识。

(三)重视与历史相关的校本课程的建设

免责声明以上文章内容均来源于本站老师原创或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学习和参考。本站不是任何杂志的官方网站,直投稿件和出版请联系出版社。

发表咨询 加急见刊 文秘服务 杂志订阅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