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居家养老难点

居家养老难点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4-03-20 14:40:56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居家养老难点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居家养老难点

第1篇

一、强化舆论宣传,推进老龄工作健康发展

1、加大政策宣传力度,采取制作板报、条幅、座谈、讲座等多种形式,大力开展老龄化形势、老龄工作方针政策、老年法律法规宣传,进一步优化老龄工作环境。

2、开展敬老爱老助老主题教育活动,评选表彰“南关区十大孝亲敬老家庭”活动,主动协调新闻媒体对涌现出来的敬老好典型的宣*传,努力营造尊老、敬老、助老的良好社会氛围。

3、积极总结推广老龄委成员单位、基层社区和农村开展老龄工作的典型经验,推进老龄工作的全面深入开展。认真做好《吉林老年报》的征订工作。

二、以民生工作为主线,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

1、抓好特困老人助养工作。按照市老龄办助养金“1比1”匹配政策,按时为特困老人发放助养金,努力扩大助养面。

2、进一步做好高龄老人生活补贴发放工作。按时发放高龄老人生活补贴,规范管理,统一制定《高龄老人季度走访工作手册》,防止高龄老人补贴漏报、瞒报等现象发生。做好百岁老人的春节慰问工作。

3、开通“绿色通道”,方便老年人办*证。对于家在区政府附近的老年人,可以不到社区直接到老龄委办理老年证;对于身体不便,不能办理老年证的老人,街道社区老龄工作者亲自到家里现场办公,热情服务,任劳任怨。

4、加强社区和居家养老服务工作。协助民政部门抓好居家养老社会化服务工作,参与谋划,积极扶持,重点抓好养老服务员公益岗位、空巢老人日常服务,促进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深入开展。

三、广泛开展老年文化体育活动

1、以开展敬老月活动为契机,充分发挥社区、村组织和老年文体群团组织的作用,开展好老年文化体育活动,丰富老年人的精神生活。

2、积极参*加市老龄办举办的“快乐夕阳红”老年旅游,“千名老人看长春”等大型活动。积极参加省老龄办组织的各项文体活动。

3、积极发展老年教育事业。努力办好老年大学,对区老年大学要在办学方向及方法上进行深入地探讨和研究,确实把老年大学办成有社会影响力,深受老年人欢迎的一所学校。

四、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工作

围绕当前老龄工作重点、难点问题,开展理论探讨和研究。

1、开展农村老年人养老保障方式的调查,全面了解农村老人养老、医疗、文化生活、老年维权等方面的情况,剖析影响农村老龄工作开展的瓶颈及解决问题的措施。

2、开展居家养老服务*长效机制的调查,深入了解居家养老服务工作开展情况,分析居家养老服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为推动全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提出可操作性强的对策和建议。在巩固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基础上,着力推进农村居家养老服务工作。

五、加强老龄组织机构和队伍建设

第2篇

关键词:辽宁省居家养老;物业企业;服务方案

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6.13.028

1 物业企业开展居家养老服务的意义及可行性

辽宁在1996年先于国家四年进入老龄化社会。统计显示,2014年末,全省户籍总人口为4274.5万人,60周岁及以上户籍老年人口837.3万人,占总人口19.6%;其中65周岁及以上户籍老年人口540.4万人,占总人口的12.6%。辽宁省市人口老龄化程度较高,占全国老年人口的15.5%,比全国老年人口高出4.1个百分点。随着我省人口老龄化,高龄化趋势的不断加剧,老年人的养老、保健、精神文化需求日益突出,养老问题日趋严峻。

近年来,在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下,我国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取得了长足发展,但仍处于起步阶段,供需矛盾依然突出。2015年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鼓励社会力量兴办养老设施,发展社区和居家养老。2014年《辽宁省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实施意见》中提出鼓励支持社会组织和物业企业兴办或运营养老服务项目。

物业管理企业服务于每个小区,对于居住环境和人员更熟悉,对小区设备有一定的管理和使用权,并有安全、清洁、维护等专业服务团队,为养老服务提供良好的条件,如果积极参与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必然会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物业企业作为小区的管家,离居家老人生活最近,并且有自己的服务队伍,居家养老服务优势明显。物业企业积极参与居家养老服务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1.1 推动养老服务体系的构建

随着辽宁省老龄化步伐的加快,养老问题越来越严重,社会养老资源的匮乏也凸显出来。社区居家养老已成为养老服务体系中的一个重要分支。物业公司积极参与养老服务,为构建新型的居家养老服务模式,构建各种养老服务体系有着重要的意义。

1.2 降低养老成本,减少社会养老压力

物业企业参与养老服务可以降低社会养老费用的成本,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社会养老的压力,弥补社会养老机构和社区养老服务体系的不足。由于物业服务公司在物业小区开展工作,有许多服务的方便条件,物业企业通过员工培训和适当增加养老服务人员来提供养老服务,可降低养老成本。

1.3 物业企业承担社会责任,体现其社会价值

养老服务是全社会的一个共同问题,不仅是由政府或一些养老机构可以完成,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物业作为一个服务业,致力于为老年人服务,勇于承担社会责任,为养老事业做出贡献,为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做出努力,充分体现社会价值。

1.4 改善物业企业和业主之间的关系,促进社区的和谐稳定

物业公司参与养老服务,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一些子女工作忙,没有时间照顾老人,或他们的子女不在身边,不能经常关注老年人的生活问题。让家庭的老人与距离最近的物业的贴心照顾,可以随时为老年人提供快捷方便的服务,将让业主慢慢改变传统的物业意见,将让业主逐渐接受物业的生活作为自己的生活管家。物业管理公司参与养老服务可以改善业主与物业管理公司的关系,促进物业工作的发展,更好地促进业主与物业之间的和谐关系,提高物业服务质量,从而促进整个社区的和谐稳定发展。

2 方案设计思路

依据前期理论研究和实地调查分析结果,通过分析养老服务开展中的难点问题并尝试解决,并借鉴国内各地居家养老服务经验,设计物业企业居家养老服务方案,方案实施的主体为物业服务企业,方案的服务对象为物业服务小区内有居家养老服务需求的老年人,方案覆盖面广,服务内容全面,可操作性强。

3 方案实施主体

方案实施主体为物业服务企业,由物业企业组建专门的养老服务部门。物业服务企业作为独立的经济主体也需要考虑成本效益关系,在居家养老服务中,物业服务企业会结合现有管理体系的内容,并根据其对居家养老服务对象及所提供服务的定位进行相应的调整,以便更好地把物业相关服务与居家养老服务需求衔接。

物业服务企业居家养老组织机构的配置取决于对服务对象的定位:服务于某些特殊群体,如空巢老人群体,这类群体在各小区中人数比例较少,仅需要选派“为人和善、耐心细致,具有很强爱心的”物业管理员专门负责其居家养老服务即可;若将服务群体扩大到年龄在65岁以上的老人,这就需要在物业服务企业组织框架内组建一个专门的部门,即养老服务部,并选派和培训服务人员,负责老年业主的入户巡访、照料、活动组织、服务监督等工作,保障老年住户的物质和精神文化等需求。专门从事养老服务部门建立初期,需全面掌握服务区域内老年人的情况,专职人员的配备需多一些。后期随着老年人基本资料完善及与各部门在提供养老服务过程中的交叉融合,出于成本效益原则可将养老服务和部分物业服务部门进行岗位整合,部分职责转移到楼管员、维修员、保安员、会所经营等岗位人员上,即专职和兼职的养老服务人员相结合。人员配备包括管理人员、服务人员、陪护人员、医疗护理人员等,根据服务需求动态调整。

4 养老服务对象及服务方式

物业企业居家养老服务从初期的服务部分特殊群体逐步推广到物业区域内有服务需求的全体老年业主。在养老服务的开展中首要任务是掌握老年群体的基本状况,包括老年人的自理能力、身体状况、经济条件、家庭状况、生活需求等,对服务对象的基本状况进行综合评定,并进行分级分类。按照各层级的养老群体不同,制定不同的服务标准,采取不同的服务方式,提供不同的服务内容。重点培育与老年人养老生活紧密相关的服务项目。对于生活能自理的老人主要采取社区养老中心和物业服务相结合方式提供养老服务;对于失独老人,物业派专人提供陪伴服务;对于高龄老人,主要由物业服务人员提供上门养老服务,服务包括日常生活照料,精神慰藉等;对于失能半失能老人,由社区和物业共同提供上门服务,并与专业机构联合,采用医养结合的方式提供生活服务、精神慰藉及医疗服务等。居家养老服务形式是全方位、多角度、多层次的,既请老人走出家门到老年服务机构中享受自己所需要的多种服务,也派专业服务人员走进家庭为行动不便、生活不能自理老人提供多种服务,同时为老年人的衣食住行提供方便条件和贴心服务。

虽然服务作为一种商品应该是有偿的,但养老服务从本质上应该属于公共服务或者说福利范畴。因此,对于不同服务内容或不同服务群体应采用不同的收费标准,在确保服务质量和收支平衡的前提下尽可能地降低服务收费。服务包括无偿、低偿和有偿区别对待。如对于低收入、高龄、失能老人一般由政府补贴和企业降低服务收费标准来确保老人享受养老服务,如对于精神层次服务需求可由物业服务人员无偿提供。

5 养老服务内容

物业服务企业居家养老服务的内容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物业服务企业居家养老服务的内容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定期探访服务。按照双方签订的合同内容,物业服务公司可以定期上门拜访老人家,与老人聊天,下棋或进行老人喜欢而探访者又能办到的活动。定期访问,通常每周两次或三次,每次半天,根据老人的要求,增加或减少。为了做好探访工作,物业服务企业通过调查,力争派出与老人嗜好“投缘”、“合拍”的探访者,使相聚愉快,探访者需要有一定的服务质量和“技巧”。

(2)生活服务。主要包括室内清洁、洗衣服、做饭,照顾生活不能自理的老人,购买蔬菜和食品等材料。通常是由老人打电话给服务企业,为企业送去的。由于网上购物已经逐步达到了普遍规范的水平,服务公司可以派人帮助老年人代收发邮件。

(3)日常维修服务。物业企业派维修人员或请维修公司及社会服务机构,帮助有需求的老人定期检查维修非公共区域内的房屋、设备、设施等,或按照老人的电话预约上门服务。

(4)餐饮服务。可与社区养老服务中心联合经营老年食堂,为老人提供物美价廉,方便可口的餐食,还可为老人提供电话订餐并按时配送到家的服务,减轻老人的厨房劳动。

(5)电话确认健康服务。对孤身老人提供每日电话确认其健康状况的服务。由物业服务人员承担,收取少量服务费或免费服务。频率可以保持每天一次,以免影响老人休息。

(6)医疗服务。物业企业与医疗机构建立紧密联系。老人家里安装专门的医疗报警按钮,与物业企业、就近医疗机构相联系。对年老多病的老人实行定期上门探视服务,对于行动不便又不需住院的老人积极协调医疗机构在家中治疗。服务人员密切关注老人健康问题并协助解决医疗服务需求。

(7)外出陪伴服务。力争一年内安排几次外出活动。不需要很长的时间,通常是几个小时。外出的内容也比较简单,包括购物、购物、到公园、动物园、博物馆等地的参观或游玩等。由老人向物业服务企业打电话确定,物业服务人员为老人外出安排交通工具,并派人进行全程陪伴服务。

(8)建立老人休闲俱乐部。物业服务企业可利用会所的闲置时间及与社会机构合作,向老年人优惠开放活动场所,设置专门为老人服务的项目。定期安排老年人休闲娱乐活动,开办老年大学,丰富老年人生活。

(9)开展老年人咨询服务。对老人了解不多但有所需求问题,例如疾病、生活极其关系,开展老年人咨询服务,保护老年人的合法权益,使其安度晚年。聘请各行业精英和专家学者,对老年人进行知识讲授和技能培训,开展涉及法律、科学养生、医疗保健、人际沟通、家庭教育等专题讲座和咨询指导。

物业企业在开展居家养老服务方面具有独特优势,可以满足老年人日益增长的居家养老服务需求,又适应多数业主“花钱买服务”的各类养老需求,有利于形成社会资源对养老服务投入产出良性循环的可持续发展机制。

6 方案实施步骤和过程

物业居家养老服务方案的实施先在物业服务区域内的1-2个园区试运行,服务内容可以从基本的生活服务开始,服务部分老年人,逐步扩大服务范围和服务内容,总结经验不足,完善后进一步推广。

方案实施过程如下:

组建养老服务部门――制定养老服务规范――完善养老服务设施――培训养老服务人员――养老服务试开展――养老服务监督检查和评价――养老服务方案改进――养老服务全面开展。

本服务方案只是从理论上对物业企业参与居家养老服务进行了设计,还有待于实际应用,并在实际应用中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日臻完善。

参考文献

[1]辽宁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13、1014)[Z].

[2]辽宁省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实施意见(2014)[Z].

第3篇

 

一年来,本人在局领导的关心和支持下,在同志们的热情帮助下,做到工作早考虑、早安排,立足本职,服务大局,认真履行岗位职责,勇于实践,克难攻坚,真抓实干,较好地完成了年度各项工作任务,现将本人一年来的岗位履职情况和廉洁自律情况总结如下:

一、加强学习,提高素质

本人始终把理论学习放在突出位置,坚定“以民为本、为民解困、为民服务”的信念,及时学习掌握民政综合改革工作中的新点难点,积极主动学习社会救助、养老等理论知识和民政工作相关政策、法规、条例等,提高自身的政策运用能力、服务管理能力、综合协调能力和开拓创新能力,并利用业余时间阅读《中国民政》、《中国社会报》等民政报刊杂志,提高自身业务素质和政治修养。把学习贯穿于实践中,深入基层,深入群众调查研究,摸实情、听意见、找对策,始终把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

二、严谨细致,认真履职

(一)社会救助救灾体系日趋完善。1.动态管理,基本实现应保尽保。4月份对全区所有低保家庭进行核查,退出***人,新增***人,累计发放低保金****多万元。12月1日起,全区城镇和农村居民的最低生活保障标准金调整为***元和***元,分别提高了8.5%和11.7%,基本实现“应保尽保、应补尽补、应退尽退”。2.适度普惠,积极做好困难群众救助。在全区开展“救急难”试点工作,做好2015年春节困难群众慰问工作,共发放资金***万元。对***名疾病患者开展医疗救助,发放救助资金***万元;对***名困难群众开展临时生活救助,发放救助资金68.05万元;率先开展困难家庭转介服务试点工作;为**名困境儿童发放**万元基本生活费;为**名60岁以上家庭困难的半失能老人免费提供轮椅;为全区五保对象发放御寒衣物;对全区   户申请廉租房的困难家庭的经济状况进行核对,予以住房救助;借助爱心驿站平台,通过与其他活动结合,开展了18场次义卖,筹集善款    多万元、物资   万元 。3.扎实有序,高效开展救灾减灾工作。对全区   个避灾安置点进行安全排查,并对新增的   个避灾安置点进行安全鉴定。精心组织“5.12”宣传活动,   等2个村荣获国家级减灾示范社区,    等2个社区荣获省级减灾示范社区称号。

(二)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全面提速。1.不断完善养老服务政策体系。出台《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实施意见》,明确了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工作目标、主要任务、政策措施。2.全面推进居家养老服务工作。新建    个立足社区(村)、面向老人、功能齐全的社区(村)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和   个老年食堂(助餐点),实现61%的村建有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开展社区(村)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建设、运行和管理情况全面考评验收,按照星级标准给予补助。3.构建居家养老服务支持机制。新增75个公益性岗位,将全区90周岁以上的老人纳入政府购买养老服务范围,为    8*名失能、半失能困难老人开展上门服务。4.重点推进“医养融合”养老模式。新增养老机构*家、养老床位*张,现有养老机构*家,总床位数达*张,百位老人拥有床位4.5张。5.加快推进养老人才队伍建设。完成*名养老护理人员、*名家庭护理员和*名社区助老员的培训,全区持证上岗人员达到*人。6.扎实做好养老机构安全工作。坚持对全区养老机构进行每周一抽查,每月一小查,每季一大查。与区消防分局开展两次消防安全大排查,及时消除安全隐患。重新修订了《    民政局突发公共群体性事件应急预案》,与各养老机构签订2015年度安全目标管理责任书,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组织养老机构负责人参加消防安全知识培训,提高管理人员和老年人的防火意识。   

三、廉洁自律,勤政廉政

第4篇

一、离退休队伍的主要问题

1、高龄化加速

离退休队伍的年龄结构日趋高龄,XX年80岁以上人员增至289人,90岁以上人员增至19人。我校离休干部188名,其中年龄最小的为75岁,平均年龄80岁。由于高龄引发的老年性疾病更为突显,亚健康群体过半,突发性疾病时有发生,病故人数日益增多。

2、居家养老框架下引发的社会问题

我国的社会养老进程在加速发展,但还很难满足社会化养老的需要,由于社会化养老机制的不完善以及一些客观原因,一些离退休人员还是无奈地在居家养老的模式下生活。

空巢家庭问题做为一种社会现象突显,在日常生活中他们常遇到力不从心的困难;和子女在一起生活的离退休人员,除自己的生活需要外,还有一部分人员承担着子女的生活补贴。一些重病和长期卧床的离退休人员,其子女面临着护理难的困境。

3、角色的转变、疾病的困扰促使部分人员心理上产生困惑

我校每年有近百名的教职工离开为之奋斗多年的工作岗位,加入到离退休队伍。退休,意味着为之奋斗的事业渐渐远离,多年因工作建立起来的人际关系网,随着退休时间的推移,渐渐缩小。角色的转变意味着昔日的功名渐渐的淡化。这些变化,使许多人退休后面临着孤独、寂寞、迷茫。高龄化引发老年性疾病日益增多。各种困扰导致部分人员思想负担重,失落,迷茫。

二、关于离退休工作基本定位的思考

准确定位,是做好离退休工作的前提,结合离退休工作的特征,我们把离退休处的工作定位为以下几个方面:

1、我国目前的养老机制,仍然属于传统的居家养老模式,在这个模式下,一些高龄的空巢家庭,单身人员在生活上面临着一些力不从心的难题。拉线开关坏了,自己不能修理,想买个家电都无能为力。我校现有空巢家庭人数为143户,单身独居人员11位。探索社会化、市场化助老服务,是离退休工作需要不断探索和加强的工作任务。

2、离退休队伍不是学校的整体但牵制整体,不是大局,但影响大局,不是重点,但容易转化为难点。为此服务学校大局是离退休工作处的核心任务。

3、围绕老有所乐、老有所为等“六个老有”开展工作,是建立一支和谐稳定的离退休队伍的基础和保证。

所以,我们从社会、学校、岗位三个层面上思考离退休工作的定位是:在社会层面,弥补居家养老模式的不足,积极探索社会化养老机制的建设;在学校层面,维护学校全局工作,努力建设一支和谐稳定的离退休队伍;在岗位层面,以“六老”为中心,做好离退休人员的服务、管理工作。

三、甘于奉献、建立一支务实创新的工作队伍

改革开放30年,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但也积累了许多社会问题。这些问题在离退休人员中时常会显现出来。离退休工作不仅要面临化解社会问题的任务,同时,还要积极应对老龄化引发的各种新情况、新问题。如何适应离退休工作新局面的要求,其核心是建立一支甘于奉献、高素质的工作队伍。

第5篇

一、2012年主要做法和取得的成绩

(一)社会救助水平持续提高。一是城乡低保标准在2011年的基础上提高了10%,提标后,城市低保标准达到209元/月,人均月补差达到110.5元。农村低保标准由728元/年提高到850元/年,月人均补助由52元提高到65元。全区共保障城乡低保对象25442户70770人,共发放低保金和物价补贴10460.378万元;二是全面落实低保“调、减、免”政策措施,严格按相关要求对低保对象重新划分了类别,重新测定补助标准。按照乡镇区域特点及贫困程度,增加农村低保保障人数16905人,使全区的农村低保总人数达到省上核定的57177人,占农业人口的7.33%;三是农村五保供养政策全面落实,集中供养人数达到706人,供养标准为每人每年1700元,全年发放供养资金577.958万元;四是制定出台了《区城乡居民医疗救助实施细则》,拓宽了救助范围,取消了起付线,提高了救助标准。共救助城乡患病困难群众14276人,发放救助金1287.09万元;五是制定出台了《区城乡居民临时救助实施细则》,共救助6345人,发放救助金596.7万元,及时有效地解决了城乡居民突发性、临时性生活困难。

(二)双拥优抚安置工作成效显著。一是积极开展了双拥创建工作,以争创全省“双拥模范城”八连冠为目标,进一步浓厚了双拥氛围,夯实了双拥基础。在区内各公路主干线上制作大型双拥宣传标牌19块,配合市上在城区繁华地段及重点乡镇街区制作大型双拥标牌22块、灯箱广告牌50余块,“举办了军地双拥文艺汇演。制作了反映我区近年来双拥创建成果的专题片,汇编了双拥典型经验材料集,对双拥成果展室进行了更新布展,精心打造了国防教育基地、军民共建和谐社区、共建新农村等双拥工作示范点7个;二是严格落实优抚补助政策,认真执行国家抚恤补助标准,发放各类优抚补助资金956万元。2011年冬季入伍农村义务兵家庭优待金达到4380元。制定出台了《区优抚对象医疗保障办法实施细则》,为1-6级伤残军人办理了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为全区重点优抚对象办理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为全区2766名重点优抚对象每人给予了300元的医疗、生活补助。为2600名重点优抚对象发放了1000元、800元、300元不等的医疗补助资金共90万元;三是不断加大城镇退役士兵和转业士官自谋职业安置力度,安置上岗45人,实行自谋职业安置46人,发放自谋职业金120万元。组织80多名退役人员到职业技术学校进行了技能培训。

(三)灾害救助及时高效。2012年受特殊气候和恶劣天气影响,我区境内先后发生了严重的干旱和较大规模的风暴、沙尘暴、雪灾。面对灾情,我们及时查灾、核灾、报灾,积极上报争取救灾资金。全年共下拨救灾资金965.8万元,对受灾群众的生产生活进行了妥善安排。

4月14日青海玉树地震和8月8日舟曲泥石流灾害发生后,我们积极响应省市号召,动员全区各界向灾区捐款捐物,并组织车辆把救灾物资运往灾区,有力支援了灾区救灾和重建工作。

(四)居家养老服务试点全面启动,敬老院建设和管理工作步伐加快。2012年我区被省上列为居家养老服务试点县区,为有效推进我区居家养老服务试点工作的顺利开展,我们制定下发了《区居家养老服务试点工作实施方案》,确定14个社区和村为试点单位,并针对试点社区和村的不同特点,经过认真分析研究,找准了工作的结合点和切入点,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取得了较好成效,试点工作得到了省市的好评。

为了加强全区敬老院的管理工作,我们结合全区实际,制定出台了《农村敬老院管理暂行办法》和《关于进一步加强敬老院管理的通知》,在全区开展了“模范敬老院”创建活动,进一步规范了农村敬老院人、财、物和日常管理。完成了张义、金塔中心敬老院的扩建和黄羊中心敬老院的修建工作,各敬老院新入住五保老人160人;区中心敬老院已开工建设,建成后可入住五保老人300人以上。积极筹措资金,为集中供养的五保对象统一购置了保暖内衣、床单、被套、电视机、洗衣机、冰柜、厨具等生活用品,提升了敬老院的整体生活水平。组织区委宣传部、区卫生局、区文联等部门,开展了送文化到敬老院活动,营造了敬老院浓厚的文化氛围。

(五)基层民主政治和社区建设成效显著。一是指导开展了第七次村民委员会换届选举工作,截至目前,村两委换届工作已全面完成;二是开展了“难点村”治理工作,针对全区4个“难点村”村干部能力不强、村务不公开、管理不民主、经济和社会发展长期落后等问题,采取一系列治理措施,基本上已达到了根本治理和彻底好转的一类治理标准;三是开展了城乡示范社区创建活动,西大街靶场社区村被省民政厅授予“示范社区”荣誉称号;四是积极开展社区服务项目建设,西大街完成了“四站一中心”项目建设任务,完成了东大街、西关街建设项目的上报工作;五是在充分调研和广泛论证的基础上,在火车站街道办事处辖区新建成的廉租房、经济适用房小区,设立了惠民社区居委会。

(六)殡葬改革稳步推进。制定了《区殡葬管理实施细则》、《殡葬事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和《农村区域性公墓建设规划》。经过充分调查论证和实地勘察,规划农村公益性公墓8处,这些公益性公墓建成后,可覆盖全区80%以上的自然村,有效遏制我区乱葬乱埋和坟墓占用耕地的现象。结合工业园区、新能源装备制造产业园区和金武公路建设,下拨坟墓搬迁款420万元,对规划用地范围内的坟墓进行了搬迁,促进了项目建设顺利进行。

(七)专项社会事务管理工作规范高效,地名公共服务工程全面启动。一是指导新社会组织开展了创先争优活动,进一步加强了新社会组织的管理,促进了新社会组织健康发展。开展了社会团体“小金库”治理工作;二是努力提高婚姻登记服务的科学化、规范化、人性化,共办理结婚登记6100对,离婚登记450对,收养登记6件,登记合格率达100%;三是认真开展了地名数据库录入和地名公共服务工程的调查摸底工作。完成了全区3230条地名信息的录入。对武南、黄羊、谢河及两个工业园区的地名设标工作进行了调查摸底和地名命名认定;四是与民勤县、古浪县、天祝县和金昌市永昌县开展了边界联检工作,有效维护了边界地区和谐稳定。

(八)争取项目资金力度不断加大。经过积极努力,2012年共争取各类专项资金和项目资金2.48亿元,较往年大幅度增加,这些资金的争取,为确保全区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保障社会困难群体的基本生活,促进社会公平、缓解社会矛盾和构建和谐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二、工作中呈现的亮点

一年来,全区民政工作者立足区情、牢记宗旨、开拓创新,各项工作呈现出了良好发展的态势,多项工作富有特色并取得重大突破,受到了上级和群众的好评,呈现七大亮点。

亮点一:围绕民政心系广大贫困群众,拓展性地用心做好民政工作,我们抢抓机遇,积极向省市民政部门汇报争取,从全省国扶县农村低保指标中,给区调剂解决了1.69万人,使全区享受省级财政补助的比例从原来的5%提高到目前的7.33%,给特困群众每年又增加近1000万元的生活补助金,切实为困难群众办了实事。

亮点二:为妥善解决部分对越作战人员上访问题,我们组织人员对所有参战退役人员进行了调查摸底,并逐一进行座谈,了解他们的实际困难,提出了符合实际、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对越参战的264名下岗失业退役人员进行公益性岗位安置和灵活就业等就业援助,帮助其加入了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上访问题得到圆满解决,得到了市区领导的肯定和好评,为全市解决参战退役人员相关问题积累了经验。

亮点三:为认真贯彻区委、区政府“工业强区”和新能源开发战略的实施,确保新能源装备制造产业园和金武高速公路建设,我们民政人创先争优,昼夜奋战,集中人力、物力、财力,精心规划,在短短一个月内打造了比较规范的农村殡葬改革和公益性公墓示范区,得到了省、市、区领导的充分肯定。

亮点四:社区是社会的“细胞”,是居民生活的“家园”。为了加快社区建设进程,拓展社区服务领域,针对近年来社区建设中办公用房欠账较多、面积较小甚至无处办公、社区工作经费短缺、服务设施较差等问题,我们开展了广泛深入的调研,对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梳理归类,并多次向区上有关领导汇报,引起了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12月中旬,张区长主持召开了社区建设现场办公会议,多年来困扰社区发展的四大难点问题得到有效解决。①由区财政出资105.1万元解决9个社区办公用房的欠款和维修、改建问题;②采取无偿划拨的方式解决4个社区的办公用房;③社区办公经费提高到每年2万元;④社区居委会副主任的工资报酬提高到每人每月1000元,同时为社区副主任办理基本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解决社区工作人员培训费用10万元。近期,区上还要召开社区建设工作会,安排部署今后一个阶段社区建设工作。这两个会议的召开,必将推动我区社区建设工作迈上新台阶。

亮点五:为了规范全区城乡低保工作,增强工作透明度,我们投入大量人力财力,对城乡低保档案进行了分类整理,组建了高标准低保档案室,成立了低保投诉中心,开通了专用投诉电话,建立健全了一套比较完整的举报、投诉和查处制度,进一步敞开了投诉渠道,深化了阳光低保工作内涵。

亮点六:我区被列为全省居家养老服务试点县区后,我们创新工作思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强化措施,使全区居家养老服务工作步入法制化、规范化轨道。在全省基层老龄工作现场会上我区作了典型交流发言,西关街被评为全国老龄工作先进单位。

第6篇

一、传统养老模式的现状及弊端

当前,我国传统养老模式多为子女养老(多属居家养老)、养老院养老、社区养老;养老难点多为特困户养老、空巢老人养老、失独家庭养老。我国老龄化群体最突出的特点是:独生子女家庭、空巢及失独家庭增多,极大地增加了社会、家庭及子女的压力,尤其是处于中下等收入家庭的老人,数目特别大,约占全国老年人总数的90%,老年人所处的地域经济发展又不平衡,各民族生活、养老风俗又不一样,这就给传统的社会养老带来了无法克服的新问题。

具体来说,我国传统的养老模式主要有两种方式:第一种是传统的倒金字塔型的子女式养老,容易造成中、青年一代压力过大,不堪重负。第二种是养老院模式,它与中国的传统观念相冲突,并且容易造成老人丧失家庭感和亲情失落感。

二、“互联网+”时代呼唤新的养老模式

(一)推广“互联网+”养老的客观条件

1.国家政策及资金的强力支持

国家民政部已宣布将投入数千亿元来支持养老服务市场,且将养老服务信息化作为养老业的四项重点工作之一。 此外,民政部与国家开发银行联合《关于开发性金融支持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决定进一步合作加大对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支持。两部门合作重点支持领域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设施建设项目、居家养老服务网络建设项目、养老机构建设项目、养老服务人才培训基地建设项目和养老产业相关项目等五大类。[1]

2.社会老龄化市场的客观需要

(1)人口老龄化趋势

我国是世界上唯一老年人口超过1亿的国家,也是发展中国家人口老龄化最严重的国家。截止到2012年底,我国60周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已达到1.94亿,2020年将达到2.43亿,2025年将突破3亿。此外,根据中国老龄科研中心的调查,中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中有2/3的时间处于生病状态,呈现部分失能和完全失能的老人有3300万人。[2]这些都推动着养老事业的改革与创新。

(2)空巢家庭比例上升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以及计划生育政策的影响,人们在经济水平提高的同时,也出现了大批的独生子女(尤其城市比较突出),由于就业需求及经济上的压力,越来越多的劳动力出国留学就业或外出务工就业,“空巢家庭”也随之出现。据相关数据统计,我国城市老年人“空巢家庭”的比例已达到49.7%,接近一半;另一方面,随着农民外出务工人员数量的增加,我国农村老年人“空巢家庭”的比例也达到38.3%,且上升速度比城市更快。[3]因此关注留守老人的生活状况,为其在养老居住模式上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是十分迫切和必要的。

3.高科技发展为“互联网+”养老提供了技术保证

互联网、物联网的普及与发展,为我国开辟“互联网+”养老新模式提供了技术及网络支持,也为解决我国“天大的养老”问题,找到了智能化的养老新途径。科学技术的进步与社会巨大的养老压力相互作用,必将促进我国传统养老产业的创新、改造和升级,也将不断改变养老市场的服务模式与管理结构。

(二)新型“互联网+”养老的优势

新型的“互联网+”养老,将通过全国联网的云数据库,对中国老年人的基本情况、生活习惯、不同个人要求进行数据化处理,打造出以互联网为基础的个性化养老互动平台,基本实现一对一服务;“互联网+”可解决很多传统养老无法解决的老年人员多、辐射面积广、养老服务迟缓、健康问题发现不及时、投入资金和人力过大等问题;“互联网+”可利用全社会的经济、技术及社保、人力、医院、物流、义工等互联互通互助的网络优势,迅速解决局部养老所遇到的各类问题;“互联网+”还可实现资源利用最大化,避免资源浪费,同时也能防止偷工减料及劣质服务;“互联网+”可以让老人、儿女及社会更放心、更透明、更智能,使得有关养老服务机构的一切行动,都在阳光下运作。

(三)推广“互联网+”养老将面临的挑战

1.商业模式养老的逐利性。

我国养老服务是面向所有老年人且具有福利性质的一项事业。很多养老资源本身具有公共服务性,而商业模式受制于资本的逐利性,会丧失养老事业本身的服务性目的,不但不能彻底解决养老问题,而且还会使多数家庭产生养老上的经济压力,从而引发新的社会问题。[4]

2.养老产业投入不足

养老产业具有前期投入大、经济回报少且周期时间长的特点,这使得当前我国对养老服务等的投入严重不足,亟待改善。针对当前我国养老产业巨大的投资缺口,已有业界专家提出了“众筹养老”的模式,即依靠互联网筹资,解决养老产业存在的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凭借互联网的巨大影响力,以互联网金融理念来解决养老产业的资金困境,也将会是“互联网+”养老产业的一种模式。

3.“互联网+”养老的配套措施不到位

当前,我国大多数养老社区的医疗器械设备存在落后、普及率低以及专业化护理人才短缺等问题。这将直接影响老年人健康信息数据的获得,从而阻碍“互联网+”养老模式的推行。

4.缺乏相关的标准与规范

目前,我国养老行业还处在探索的初级阶段,还没有建立起一套完整的互联互通互助的高质量管理、风险预防、评估评价、信息共享等共同认可的可遵守的标准与规范体制。

以上这些,都将是“互联网+”养老模式建设初期面临的挑战。

三、“互联网+”养老模式的设想和建议

(一)“互联网+”养老模式的初步设想

为顺应我国养老事业发展的需求,“互联网+”养老将立足于发展智慧健康型养老,其必然会催生社会研发一系列简单快捷的养老产品,建立一体化养老服务体系。运用“互联网+”的快捷、综合、高效、便利等优势与养老产业相融合,创新升级养老模式,充分利用养老资源,降低人民群众的养老消费成本,减轻老人、子女及社会的经济压力。[5]建议全国上下民政养老部门建立老人养老信息库并联网;建议卫计委、社保、人力资源部门、金融服务业都建立自己的互联网平台,并与民政部养老互联网平台并网;建议国务院牵头召集民政部、卫计委、社保部、中国人民银行、物流等相关部位,成立国家养老协调中心。这样,老人养老需要什么,就可通过“互联网+”平台快速得到解决。另外,老人养老过程中所需要的场地建设、人力调配、护理服务、医疗报销、丧葬安置、子女协调等传统养老很难解决的问题,通过“互联网+”都将迎刃而解;建立“互联网+”运行管理的奖罚制度与法规,防止人员缺岗待岗、偷工减料,影响“互联网+”运行的时效性;建立“互联网+”管理队伍的人员定期培训及网络维护与养老人员个人信息管理,防止黑客病毒攻击互联网或盗取网络信息;切实配合民政部和全国老龄办日前联合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做好养老服务业发展有关工作》的通知,加快推进“互联网+”在养老领域的应用。要将智能养老的互联网思维与传统养老模式相结合,促进传统养老产业的改革与升级,打造全方位的智能化养老服务平台。建议民政部与国家发改委等部门,共同开展养老信息惠民工程试点,充分依托现有资源和社会力量推进互联网等信息技术在养老服务领域的广泛应用。

(二)对“互联网+”养老模式初期的几点建议

1.国家要号召科研部门研发一些老年健康协助及服务性产品,例如老年人可穿戴的设备、家用智能检测仪等仪器。用于随时检测老年人身体的各方面情况,并通过微信与互联网平台,及时将检测到的信息上传至终端设备。护理人员及老人的子女可利用配套的手机软件,随时查询和了解老人的身体状况,实时掌握老人的动态健康状况。[6]

2.政府要建立整套的养老方案

政府要对国内的居家养老、社区养老、机构养老、虚拟养老做出科学分析,发挥各自优势,找准当今养老定位。政府要建立以“互联网+”为平台的养老服务体系,同时带动科研部门、养老部门、医疗保健部门等一系列队伍参与到智能化养老服务中来,发挥社会群体的力量,加快对落后的养老产业的改革,建立以互联网大数据为基础的新型养老模式。

3.政府要加大对养老事业的投入

通过多种方式鼓励民间资本参与智能养老新模式的开发,同时要加大政策支持和政府引导的力度,降低养老企业贷款利率,减轻民间养老企业的资金筹集压力。此外,政府也要鼓励科研部门研发新型可穿戴养老产品、疾病检测仪器等设备,提升养老配套措施的高效性。

4.开发专门的养老就医客户端APP

通过APP进行挂号预约,选择与所患疾病相应的专科医院,进一步选择专科医生,将会有专人陪护老人到医院就诊或上门医治,并且因为和大夫提前预约了就诊时段,病人能够更从容地就诊,也可通过“互联网+”与全国乃至世界各地的专业医生联系,实现远程视频诊治与医疗。就诊结束后,陪护人员还会将老人的就诊情况录入APP,建立并完善老人的就医档案,甚至到复查或者二次住院,APP都能够无处不在地陪伴在老人身边。并且APP会自动生成日程提醒,包括下次就医时间、服药情况等等。

第7篇

关键词:农村;城市化;老年人;安置问题;研究

中图分类号:TS976.34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一、上海市嘉定区老年人安置工作的背景与概况

嘉定是与上海同步进入人口老龄化的郊区。全区56万人口中,现有老年人口14.3万人,占全区总人口的25.5%。嘉定又是高龄化的地区,80岁及以上老人有2.4万,占老年人口的16.76%。同时还是老龄化快速发展的地区,老年人口正在以年平均递增5.7%的速度增长。值得一提的是,农村老人由10年前占总数(老年人)的56%到现在的10%,正以每年近5个百分点的速度递减。加快城市化步伐,使大量农民市民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但嘉定区人口老龄化及其带来的影响已初见端倪,(2011年上半年全区共受理涉老房屋纠纷98起,占整个涉老纠纷的38.7%,比去年同期净增150%。)。因此,如何保障失地农民特别是老年农民的权益,动拆迁过程中老年人的安置(包括居住与日常生活)问题,非常值得探讨。

这里所说的安置,并非仅仅指居住上的安置,而是包括了生活上的安置,生活是一个很广泛的词,当然也就涉及到经济、医疗、照料等等。因此,动拆迁过程中老年人的安置问题,是中国城市化进城中的必然难题,而这一难题,远非笔者的呼吁便可解决的,他需要我们的党和政府共同思考,认真对待。

此次调查,选择了除江桥、真新、徐行和菊园四个单位的9个地区,(因为这4个地方最近几年基本无动迁)。9个地区人口达40万,涉及老年人71294人,分别占全区总人口的80%和74%;调查涉及72个村、45306亩土地、5091个老人家庭。

二、农村城市化进程中老年人安置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由于私宅历经几代,经过几次的翻修、扩建、装修、分家等因素,使房产权的界定、补偿费的分割难以明晰,造成诸多的法律问题。老宅由老人建造的,经子女翻建、扩建的,宅基地证上却是子女的名字。由于动迁前房屋产权未明确,原来父母出资建造的,产权证上却是子女的名字,老年人反成了同住人!动迁后老年人的利益受到侵害,老人拿不到拆迁费,居住无着落。

(二)子女之间有矛盾的。本来就赡养问题在相互推诿的,拆迁前居住在某一子女处,拆迁后由于居住条件的改变,要求另一方承担让父母居住的义务,遭到另一方拒绝。

(三)老人早年与子女分家的,拆迁前住在偏房、侧屋等的,拆迁费老人又拿不到,居住无着落。

(四)失地的农民(这里指不享受征地养老的)在没有了本来赖以生存的土地,如果与子女的关系又不好,他们的生活将是非常艰难的。而且,自带口粮进城的老年人还不能参加农村合作医疗,他们的医疗保障又成一大难题。

(五)由于动迁补偿费不足以购房让老年人同住,造成赡养人与被赡养人的分离,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其一,老年人同成年子女分居后,子女如何履行赡养扶助的义务?特别是精神上的慰藉与生活上的照料以及特殊需要的照顾?其二,老年人同子女分居生活后,老年人同子女的亲情如何保持?如何做到分而不疏,分而有情?其三,老年人同子女分居生活后,一旦老人丧失生活自理能力后,家庭赡养问题如何解决?

(六)原本太平无事,老人居住原本不成问题的,子女购房进城,老人留守旧房子。而现在遇到动迁了,各种利益的碰撞,老人反而没有居住了。

(七)老年人选择了货币化安置后,个别子女用欺骗、威胁手段拿走大部分甚至全部动迁款,使老人无法购房,甚至弃老人于不顾。一些子女狮子大开口,提出购买价格远远高于被拆迁房屋的商品房,并要老人负担所有费用,让老人走投无路;有的老年人由于住房动迁,轻易放弃了自己应有的权益,最后落得钱房两空,连个安居的地方都没有。

(八)征地目的的界定不清,政策不一。现行征地制度规定征用农村集体土地,为的是公共利益的需要,同时规定“非营利性”项目可以通过行政划拨方式取得用地。这些规定明显存在欠妥之处:“公共利益的需要”范围不确切,为乱征滥用耕地提供方便之门;“公益事业”范围不明确,容易混淆公益性征地和商业性征地的界限,造成征地用地政策不一样,同样一个区,征地用地的补偿费不一样,有时差距甚大,老百姓无法理解。

(九)征地补偿标准偏低。政府或有关部门向农民征用土地时,为了筹集发展资本、降低成本、改善投资环境等,尽量压低本来已经偏低的补偿标准,就低不就高;而当拿它向社会拍卖时,则按市场价格,因此征地价与市场价之间差距悬殊,往往高达数十倍。这严重损害了农民利益。

(十)征用程序不规范。一是缺乏公开性,政府有关部门认定的征地项目没有及时公告于众,及时通知土地所有人特别是广大农民,甚至暗箱操作;二是政府与被征地一方协商征地价格时,往往只同农村经济组织的个别领导接触,而不听取广大农民的意见,严重违反了村民自治的有关法规;三是个别领导出于其自身利益,中途截留补偿资金,造成群众对政府的极大不满。

(十一)上海推行的是按原居住房屋质量、地段、面积等折价给予货币补偿,而不再按照户口计算的拆迁政策。当老人的户口不再是“资源”的时候,老年人成了累赘。如何既要保障老年人的居住权,又要保障老年人居家养老的愿望,这也正是我们现在面临的热点与难点。

(十二)老年人文化程度低,依法维护自己权益的意识差。特别是对动拆迁的政策法规了解甚少。加上有些动迁的工作人员操作不规范,使老年人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合法权益受到侵害。

三、农村城市化进程中做好老年人安置问题的建议和对策

快速城市化是农村保障快速提升的前提和基础,是一种空前的历史机遇。同时,它也向我们提出了完善城乡保障体系的严峻挑战。因此,我们建议:

(一)加快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进程和社会化养老服务网络的形成。农村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导致了家庭养老功能的弱化,迫使社会养老功能必须尽快加强,否则,农村养老将出现断裂现象,而形成家庭与社会都不管。

(二)从保障老年农民的居住来看,一是要实现土地转性。通过动迁,农民的宅基地由集体性质变为国有性质,不仅要让农民获得足够的补偿费用,能够买房进入城镇。二是要实现观念的转变。住进城镇,农民的居住和生活观念都要跟上。

(三)国家在鼓励更多年轻人承担赡养老人义务的同时,应该对那些响应国家号召,并在个人发展上有一定损失的年轻人,给予必要的补偿,这种补偿可以是多方面的,形式是多样的,包括在居住的政策上。

(四)加强家庭伦理道德的教化,用先进的典型激励人,用模范的事迹启迪人,用道德的力量感召人。

(五)老年用房的建设用地和税收政策上应予以鼓励和优惠。

(六)对民办养老机构予以正确定位,在政策上予以倾斜。无论是从养老机构的床位需求上来看,还是从城市化快速进程中,越来越多的老年人将接受机构养老,加上买房的经济实力不够,养老机构的床位数缺额还是很大的。因此,不管是公办还是民办,都应定为社会福利机构,在政策上予以优惠。

(七)要进一步促进社区发展,支持老年人居家养老。居家养老既是绝大多数老年人的愿望,也是社会所倡导的。但目前的社区为老服务尚不足以满足老年人居家养老的需求。(八)应积极发展各类养老机构,满足老年人入设施养老的需要。特别要发展社区的托老所,满足广大农村老年人“离家不离乡”的养老心理。

四、结论与展望

本文以上海市嘉定区的调研为例,阐述了当前农村城市化进程中老年人安置工作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在深入细致地剖析产生问题的原因的基础上,结合相关文件的精神和要求,对新形势下如何做好城市化进程中老年人安置问题提出意见和建议。

参考文献:

[1] 桂世勋.《中国长江三角洲地区农村养老模式研究》.北京:华龄出版社,2003

[2]姜琦.《城市化进程加快与农村老龄工作之间的矛盾初探》. 《大庆社会科学》,2012(4)

[3]王桂新等著.迁移与发展.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第8篇

一、离休干部概况和现状

工投离退休干部管理中心目前有414名离休干部,平均年龄已接近82岁。中心党委下属15个离休干部党支部,每个党支部有专职老干部服务人员为老干部进行服务,在组织和制度上保证老干部政治待遇和生活待遇的落实,使绝大多数老干部思想稳定,生活安定,精神愉快。

但是,随着离休干部即将全面进入80岁以上高龄期,我们基层管理部门,面对的特殊困难离休干部情况也越来越多,给我们老干部工作带来了更大的压力,提出了更高要求。我们必须加大离休干部高龄养老工作的探索力度,健全和完善单位、社区、家庭相结合的离休干部居家养老服务网络,及时了解、及时发现、及时帮助、及时化解离休干部遇到的各种特殊困难。使离休干部在精神上、生活上得到及时的安慰和照顾。真正做到让每一个老干部有一个安宁祥和的晚年生活。

二、离休干部特殊情况分析

为了更好地有针对性地帮助和缓解离休干部生活和精神上遇到的特殊困难,分析研究离休干部特殊困难形成的根本原因,我们对中心所属15个党支部,414名离休干部的特殊困难及产生原因作了一次调查,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情况。

我们对上述六种情况进行了调查。通过调查发现,由于此类原因产生的特殊困难,对离休干部本人和家庭带来的精神负担比较重,个别情况还带来一定的经济负担。例如,子女残疾无工作以及子女早亡抚养照顾第三代等原因产生的特殊困难始终给老干部造成思想压力和经济负担。

2.离休干部本人原因产生的特殊困难

我们对上述七种情况进行了调查。这七种情况主要分为三个方面,1-3项内容反映了离休干部居家生活的情况。4-6项内容反映了离休干部生活质量的情况。第7项反映了离休干部活动能力的情况。通过调查感到后两种情况的出现比例有逐年升高的趋势。如何解决请保姆难(尤其是节假日)、护工费用高(每天60元左右)、自费药费用高等新问题以及如何解决行动不便不出门的老干部政治待遇落实的老问题,是我们需要认真研究的课题。

3.其他原因产生的特殊困难

我们对上述四种情况进行了调查,这些情况所占的比例不是很高。但这些情况一旦发生就必须及时给予帮助。例如老干部家庭遇到天灾人祸,我们就要及时做好工作;又如老干部家庭遇到房屋拆迁等问题,这些问题虽然涉及许多部门,但我们老干部工作部门也要协助做好工作,合力防止矛盾激化,尽量保证老干部的身心健康,确保稳定工作。

三、进一步做好特殊困难离休干部工作的几点想法和建议

随着老干部年龄逐年增高,家庭情况的变化和社会多方面情况的影响。特殊困难离休干部的困难情况也会不断发生变化。我们要随时掌握工作中的新情况、新问题,以强烈的时代精神和高度的责任感,及时帮助和缓解老干部生活中所遇到的困难和矛盾,保证离休干部二项待遇的全面落实。

我们看到随着苏州市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老干部的生活水平逐年提高,医疗待遇也得到较好的落实。因此离休干部的特殊困难不仅仅是经济上的困难,有些还是精神层面上的困难。需要单位、社会、家庭等各方面的关心帮助,还更需要得到政府部门经济政策上的大力扶持。

想法和建议一:对于离休干部家庭原因产生的特殊困难,建议逐年增加离休干部配偶无工作的生活费(目前180元/月),对配偶患重病医疗费用支出较大的给予一定照顾补助。对子女早亡需照顾第三代及子女残疾无工作的给予一定的经济照顾和补贴。

想法和建议二:对于空巢、独居、孤老等离休老干部的困难,我们需要进一步巩固和完善单位、社区、家庭相结合的居家养老服务网络,不断拓展沟通渠道,发挥互补优势,对社区成功的经验及时加以推广。如为空巢等老干部安装应急门铃;建立爱心联系卡;社区党员与独居老干部结对帮扶等做法。使老干部多一份照顾,多一些温暖。建议政府拨款对空巢、独居、孤老家庭统一安装应急铃;对有需求的独居老干部安排志愿者每天上门服务1-2小时;对生活不能自理的老干部定期安排义工服务。面对离休干部的保姆费用、住院用护工费用高涨的情况,希望政府适当提高老干部护理费。同时为离休干部下岗子女建立再就业平台,优先为离休干部子女创造就业机会。对老干部参加组织生活和政治活动的市内打的车费进行报销。对老干部住院难的问题给予重视,为他们提供及时就诊住院的良好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