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03-20 14:40:56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新媒体运营研究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第一、内容要以体系化呈现
自新媒体产生以来,不管是微博,还是微信,都是火遍大江南北的新媒体。紧跟着新媒体出现的就是新词,新词中属“碎片化”最热。人们在繁忙的工作中,有的更多的就是碎片化的时间。而新媒体就是抓住了现代人的生活常态,利用人们碎片化的时间,满足人们的阅读需求。当然人们的时间是碎片化了,同时人们的知识也逐渐的碎片化了。往往是东一点西一点的,就知识体系而言根本就不能让广大的读者构建系统的知识体系。
那么,对于正在做新媒体运营的小伙伴或者说有志想做新媒体内容运营的小伙伴们,在今后的运营工作中要做到的是,要准确的定位新媒体公众号。对于公众号的内容还是需要做一个系统的规划。最好的状态就是把公众号的内容如书本一样形成一个一个的章节体系,给读者提供持续性且连贯的知识。最简单的概念就像连载小说一样。这样每个公众号都有自己一个独特的特点,为读者提供如书一样成体系的知识。对于提高读者的粘性具有深远的价值。
第二、打造更专业化的内容团队
现在很多企业虽然都是很重视新媒体的运营,但是在组建团队的时候往往过于随意话或者说过于边缘化。菜頭先生曾经随便看了几家企业关于新媒体运营的招聘启事。条件基本要求是中文、新闻、广告、市场营销等专业,虽然专业看起来很对口,但是在给出的经验要求及薪资要求确实一个初级的水平。在传统的新闻媒体概念中,我们都知道一个编辑团队,不说很高大上,但起码给外人的感觉就是非常的专业,或者说只有专业人士的稿件才会进入这样的媒体编辑部。
WAP业务处于市场启动期,上网用户主要为高科技玩家、商务人士和尝试型用户;价格敏感度高,大部分用户非常注意消费单价和每月消费金额;用户消费习惯以“尝试”为主,93%的用户每日移动上网时间低于30分钟。
从关键的使用习惯看,移动互联网尚处于发展初期,WAP服务正在从高端人群向普通大众普及,移动互联网的使用习惯正在形成中。手机用户已经习惯于短信、彩铃等基本的移动增殖服务,在享受手机的乐趣后,开始憧憬下一步的娱乐体验。同时,一些SP的不良市场营销手段和高额的手机上网费用,让用户产生了警惕,对价格分外敏感。
移动运营商和3G从业者希望通过业务创新,发现“Killer”(杀手)级的高价值业务。从媒体的角度研究手机互联网,仔细审视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价值链后,可以发现,手机媒体实现高盈利的可能性依然存在,然而充满挑战。
媒体价值链包含四个基本环节:基础设施运营商(网络、印刷厂等)、内容生产商、内容运营商(专门做内容销售和内容版权业务)和媒体运营商。在传统媒体方面,平面、电视广播、唱片和电影,四个环节都很健全,因为基础设施运营商的技术创新,一次次地推动媒体产业的进步;内容生产商趋向于高集中度的市场,基本的player最终剩下两种:一种是资本型的,一种是创新型的,无论电影、电视,还是唱片都是这个趋势;内容运营商是媒体产业重要而不可缺少的一环,从全球看,没有内容运营商的区域媒体产业一定是欠发达的。当然,这个角色也可能整合进其他厂商内部,比如四大唱片公司的出版公司,就是专门做版权业务。
互联网完全颠覆了传统媒体的运营模式,然而媒体产业价值链并没有改变。随着web2.0热潮的兴起和新的技术应用不断涌现,我们发现,原来缺失的内容运营商角色正由Search、RSS、网摘等技术创新者所扮演。然而,互联网自由开放的产业环境决定了互联网在内容生产上的严重缺失,只能依赖于复制来自于传统媒体的内容。这种低附加值、低成本的商业模式不仅惠及了网络大众,主流网站也获得了客观的广告收入,然而在创造高价值的付费业务方面乏善可陈。
移动互联网的特殊性在于手机用户和PC用户迥异的使用习惯以及运营商特殊角色。深入研究产业环境和价值链的特殊性,可以发现,存在三大制胜策略,是实现高价值业务的可行之道。
首先,建立基于用户需求的长期业务规划。互联网的实践说明,低成本、低附加值的互联网模式只能带来缺乏长期粘性的流量和少量的广告价值,用户最终会被一切免费的内容产品和其他服务所惯坏,而不再愿意多付一分钱,网络环境日渐演化,最终传统的内容巨头必然放弃付费模式的互联网业务。通过调研用户的核心需求和提供世界级的内容产品,而不是注重短期盈利,重新开始构筑移动互联网的产业价值链,是高价值业务的第一个制胜策略。
关键词 高校;微信公众平台;微信;新媒体
中图分类号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5)134-0133-02
1 选题的意义与研究方法
微信是腾讯公司于2011年推出的一款以多媒体信息通信为核心功能的免费移动应用程序,用户可以通过移动终端快速发送语音、视频、图片和文字,是目前拥有亚洲地区最大用户群体的移动即时通讯软件。微信公众平台是腾讯公司在微信的基础上新增的功能模块,是一种面向企业、政府、媒体、名人利用公众账号进行的一对多的自媒体活动,其主要功能定位有群发推送、自动回复和一对一交流,它区别于传统媒体,成为快速传递宣传信息的又一新方式。
目前,微信公众平台账号的数量已经到了百万之巨,其中较有特色的当属各高校的微信公众平台,它们由于面对的受众十分独特(大部分受众为学生),传播内容较为特殊(主要是与校园生活相关)等特点而受到了许多人的关注。本文选取了目前在北京市高校学生中具有较高关注度的六所高校的微信公众平台(《清新时报》《青春报》《北京师范大学学生会》《首都师范大学学生会》《青年人大》《北大青年》),通过运营者谈话、用户问卷调查、公众号个案研究等方式,针对校园微信公众平台现状进行系统的分析,探索高校媒体如何发展微信公众平台。
2 校园微信公众平台的现状
2.1 运营团队多由学生组成,账号发展存在一定局限性
现今大部分高校微信公众平台都由特定学生组织运营,而不同学生组织之间的性质差别也影响了相应账号的不同定位。如《清新时报》和《青春报》都由传统纸媒发展而来,由学校新闻学院主办,运营团队大多具有新闻专业背景。《北京师范大学学生会》和《首都师范大学学生会》有校内的学生会运营,成员来自不同专业不同背景,推送内容也以宣传校园活动为基点。而《青年人大》和《北大青年》较为特殊,由相应校团委主办,部分内容的教育导向性较强。
通过一定时间内对以上各公众号的观察,多数公众号的推送频率均不固定。与企业或社会组织设有专人负责相应工作不同,校园微信公众平台的运营相对简单。而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常会影响到推送内容的编辑速度及审核时间,从而导致信息推送的不及时、不定时。其次,由于学生群体的特殊性,校园公众号往往在每个学期前期火爆,期末冷却。毕业生和新生的交替也使得其关注者较难以固定,导致公众号的人气难以积攒。
2.2 推送内容各有特色,与用户的交互性仍需加强
作为校园微信公众平台,其的内容总体来说都与校园生活息息相关,校园新闻、活动均占有较大比重。但由于各公众平台的性质定位不同,推送的内容各有侧重。如《清新时报》的定位是“做属于学生自己的新闻”,内容以新闻评论及访谈为主。《北京师范大学学生会》页面下方设有失物招领、自习室查询等服务型菜单选项。《首都师范大学学生会》的推送内容则侧重于对学生组织自身举办的校园活动的宣传与推广。
由于目前运营校园微信公众平台的学生大多受上级教师的指导,其自主性和创造性受到限制,致使的信息内容较为官方。许多公众平台虽然在内容的质量上具有较高水准,但用户的阅读量却远远低于期待值,这便是由于缺乏与用户的思想交互而无法激发其阅读兴趣。此外,多数公众平台的服务功能也较为单一,忽略了对于开放平台功能的探索,并不能真正迎合广大学生用户的需求。
2.3 推送形式多为图文,新颖形式较少
微信公众平台在推送信息时有文字、图片、语音、视频、图文等几种形式可供选择。相比数量限制较大的纯文字和表现能力单薄的纯图片形式,各校园微信公众平台账号均在多数情况下选择使用图文的形式,因为图文并茂的信息可以传递更多的内容,简洁明快且便于排版。而目前较为普遍的图文推送形式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用户的审美疲劳,独特的排版、语音版块、flash链接等全新的推送形式亟待运营者的探索。然而目前校园微信公众平台的大多数学生运营者并不能掌握相应的后台开发技术,技术人才和技术培训的缺乏成为了部分校园微信公众平台发展的瓶颈。
3 校园微信公众平台的发展方向
3.1 创新内容,增强互动性和亲近性
对于一个成功的微信公众平台账号来说,时刻保持与用户的沟通和互动是提高用户友好度和忠诚度的重要方式。除了及时查看微信后台用户留言、善于解答用户提出的问题等基本工作之外,推出互动话题、将微信与校园活动结合、设置奖品福利都是吸引学生用户参与互动的方法。《中国传媒大学学生会》微信公众号向来以接地气闻名,运营者善于使用时下的流行词汇,设有“广院横幅墙”等活动,让用户广泛参与其中,得到了大家的好评。此外,针对校园微信的特定环境,这就要求部分学校的指导老师为学生运营者提供更宽松的创新空间,从而推出更本土化、更接地气的微信内容。
3.2 创新形式,注重技术性和功能性
在校园微信公众平台中,单纯的图文推送形式对于学生用户的吸引力日益降低。作为校园微信公众平台的运营者,应该灵活运用多种推送形式,积极开发平台功能,充分运用“阅读原文”功能添加网页链接,加入小游戏、漂流瓶等新颖形式。或是导入更多学生基本信息以实现诸如查询成绩、选课等实用的功能,如武汉大学用户最多的微信公众平台之一《武大助手》,通过将用户的微信账号和教务账号进行绑定,用户不仅可以查询成绩、课表、各科目的挂科率,还能查看校花校草排名、搜索同学照片、吐槽各类八卦。而对于后台操作相对复杂的微信公众平台来说,强大的技术支持则是实现创新的关键。针对目前校园微信公众平台运营团队技术性薄弱的现实情况,管理者应着重加强团队技术培训,积极引进美术、计算机等专业的技术人才,从而实现其账号信息传播水平的新突破。
3.3 找准定位,确立成熟的推广模式
确立一个风格独特且适合自身发展的定位是自媒体平台建设成功的关键,这就要求校园微信平台运营者做好自身内容及模块的准确规划、打造精品栏目,从而形成固定且持续增长的用户群。在目前国内的校园微信公众平台中,不同类型的公众平台显现出风格各异的建设推广模式。除了上述研究中的校园服务类、宣传类、新闻类公众平台之外,还出现了立足校园电商、针对学生群体需求以提供一系列产品服务的校园自媒体平台,相比其他校园微信公众平台显得更加前沿化、成熟化。在当今媒介融合的背景下,微信公众平台作为新兴的移动多媒体平台,在未来将具有巨大的发展空间。作为一种全新的校园媒体形式,校园微信公众平台正沿着精品化、实用化、开放化的方向不断发展成熟,必将在高校内开启一个新的信息传播时代。
参考文献
[1]王艺j.校园官方微信公众平台账号现状及发展方向探析[J].新闻研究导刊,2014(5).
国际电信联盟(ITU)在2005年的信息社会世界峰会上正式提出了物联网的概念。2009年1月,IBM公司提出了“智慧地球”的构想。2009年初,美国将“智慧地球”构想提升为国家级发展战略,“物联网”同“新能源”一起被列为振兴经济的两大武器。
物联网技术对媒体产业的意义
在媒体产业链中,物联网能够引发传播内容革命。内容生产向来是传媒的核心所在,而物联网使得几乎任何物体都能产生内容,并通过无处不在的人与物、物与物的交流生产内容。这种新兴传播形态以“物体即信息”的形式在创新传播的意义。
传统媒体在物联网时代应做好以下几点:
首先,做好技术的前期研究和人才的储备,积极加强与物联网的融合。传统媒体可以借助新的物联网传播平台,把原创的“内容”进行多层次、深层次的开发,通过全方位的传播,提高“内容”附加值,并提供更多个,进而延伸价值链。
其次,开拓物联网传播中的传统媒体新形式。如果把传统业务简单地移植到物联网平台运行,仅仅拓宽了渠道、增加了企业的成本,无法真正发挥物联网的潜力,媒体必须积极创新适应用户的媒体新形式。
最后,警惕概念炒作,把握时机。在物联网“唱热”的喧嚣中,需要理性对待,警惕盲目投资物联网系统。但对于物联网传播新平台的革新也不能保守,错失发展机遇。传统媒体要长期跟踪研究,一旦技术臻于成熟就果断进入,推动产业升级。
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新媒体应用
与传统媒体相比,新媒体不仅形式丰富、内容灵活,而且具备高度参与性和互动性。在我国现有的新媒体产业链中,主要的参与者有内容提供商、网络运营商、系统开发商、广告运营商、广告投放商和媒体受众,具体的结构和流程如图1所示。
内容提供商是新媒体产品内容的制作者和提供者,主要为新闻采编机构和传媒机构;网络运营商拥有骨干和核心网络资源,通过提供网络接入和运营服务盈利,主要包括电信运营商、互联网运营商和数字电视运营商;系统运营商是新媒体系统的开发者和使用者,负责新系统的建设运行,内容、广告的;广告投放商指使用新媒体进行广告营销活动的发起者,是广告收益的来源,广告运营商根据广告投放商的需求,提供新媒体营销活动的前期调研、方案制定、方案执行监督等服务;媒体受众是内容和广告的接收者。
对于媒体行业来说,物联网的延伸与扩展应用将给传媒领域带来新的挑战和机遇。物联网将推动新闻媒体的采编方式、报道方式、管理方式、传播方式发生巨大的变化。
内容个性化投放 新媒体的发展使得信息呈“爆炸式”的增长,同时用户在不同渠道、产品之间的切换成本不断降低。为了优化用户体验,提升用户粘度和数量,并最终带来收益,媒体必须精确掌握用户需求,投放个性化内容,有效降低信息传播的噪音。
内容个性化投放基于物联网智能终端技术以及数据挖掘技术,新媒体运营商通过采编系统将媒体内容素材储存在媒体内容数据库中。用户利用安装在自己智能终端上的客户端阅读媒体内容,同时,新媒体运营商利用客户端收集能够描述用户阅读习惯以及兴趣爱好的信息。收集到的信息被储存在用户信息数据库中,通过数据挖掘最终产生能够准确描述用户需求的知识,并储存在用户需求数据库中。
用户需求知识在系统中有两处应用:第一,生产系统调用用户需求数据库和媒体内容数据库,依据用户的需求为每一位用户生成个性化的定制内容;第二,新媒体运营商在媒体内容的采编过程中依据内容与用户需求知识的关联度,使媒体内容数据库中的素材尽可能符合用户的需求,降低不受用户欢迎的素材数量,提高素材采用率和受众接受度。
目前,与内容个性化投放相似的系统已经在零售业得到初步应用,某些超市的“智能导购机”能够记录消费者推动购物车所经过的商品区域,并依据经过区域的记录对消费者进行分类,并依此进行广告的精确投放。未来的个性化投放应该在用户需求描述的细化上有所突破,并在内容个性化的基础上实现媒体产品形式的个性化,从内外两个层面为用户提供精确服务。
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新闻采集系统 物联网强大的智能感知和采集能力是未来创新新闻采集工作的强大动力,通过物联网收集新闻,具备很好的实时性,新闻采集的触角也将会在空间上前所未有的拓宽和深入。
首先,物联网时代新闻采集的时效性和准确性将大大提高。基于传感器实时自动收集信息的能力,媒体可以及时准确地掌握事件的情况,第一时间跟进报道。同时,采集的信息可以作为新闻的素材,例如,监控录像、汛期水位信息、交通高峰的路况信息等。
其次,物联网在空间上拓展了新闻采集的范围。只要是物联网覆盖的范围,广义上都是新闻采集的范围。此外,个人可以同时采集多处多点的信息,提高了记者的单体采集能力。
最后,物联网深化了媒体新闻信息的深度。微型传感器和智能芯片获得的物体信息中,有些是传统新闻采集方式难以获得的,其中一部分通过信息的检索和数据挖掘,可能有助于预测事物的发展变化趋势,使新闻报道不仅限于报道事实,更具备提出前瞻性意见的能力。
物联网等先进信息技术将会使媒体之间新闻的时间差不断缩短,在信息普遍较为及时的情况下,受众对于新闻的时效性将不再那么敏感,个性化将成为传播方式变革的趋势。因此,物联网时代,媒体应加强新闻报道的编辑策划力度,对采集来的新闻信息资源进行多层次、多角度、全方位的挖掘和加工,面向受众提供可定制的个性化服务,更好地满足受众的阅读需求,从而提高内容附加值。
新闻指挥调度系统 基于物联网的射频识别技术,可以实现对采访设备、传输设备、笔记本电脑等重要报道设备的精细化管理,实时掌握设备的使用情况、状态和位置信息,从而实施新闻报道的信息化管理。
当前,我国传媒业的产业链结构和媒体产品的形式正在发生着迅速的变化,新媒体作为一种新兴的媒体形式,是传媒业未来发展的主要推动力,而网络信息技术又是新媒体发展的动力。在物联网时代,物联网技术和新媒体产业的融合必将带来内容传播方式、新闻生产方式和传媒业管理方式等方面的深刻变革,并最终为全社会创造可观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本文由2012中国数字广播电视与网络发展年会组委会推荐)2012c
跨媒体工作传媒人走俏
在谈到媒体行业人才需求时,喻国明教授特别指出:众多知名高校的新闻传媒专业在教学内容上仍十分狭窄、不实用,很多新闻专业的毕业生无法适应新时代的传媒要求,所以一边是毕业生进入媒体行业越来越难,一边是媒体行业对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急迫。
如果你有体力、对新闻敏感,那么你可以成为一名记者;如果你文笔扎实、善于新闻策划,那么你可以成为一名编辑……注意,以上结论通通只在旧媒体时代成立。在WEB时代,如果你是一名记者,仅仅会做采访、写篇新闻稿是远远不够的,你需要掌握的还有图片、音频、视频等多种媒体技能,你必须是一个全能记者,才有可能完成一个完整的、全方位的报道。随着新闻网站和众多纸媒网络版的出现,以及移动网络的发展,网络编辑、手机编辑已经成为新媒体时代重要的媒体职业。以网络编辑为例,一个网编除了扎实的文字功底和新闻策划能力之外,还要能够从新媒体的受众心理出发,用全新的形式传达信息,你要知道如何利用网页版式、色块、标题来吸引点击率。
喻国明教授曾在一次演讲中说:“传统媒体在一定程度上延伸了我们的眼睛和耳朵,但WEB2.0时代的来临是解放了我们的嘴巴。”WEB时代消息传播这件事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都显得轻松容易,但信息可信性、全面性、纵深度似乎越来越难以让人满意。WEB时代的传媒人要做的不仅仅是迅速准确地传播信息,还要做的是,利用传媒人的专业逻辑和视角吸引公众,为公众呈现有价值的、全面、客观的信息,以及探索应该如何综合利用各种媒体技术、各种媒体形式去达到目的。新媒体时代需要的就是这种能够跨媒体工作的全能型媒体人。
媒体管理精英紧缺
据统计,在中国懂得媒体经营管理的人才占媒体从业人员的比例不足1%,走在最前沿的媒体管理精英更是少之又少。
一名优秀的媒体经营管理人才必须是一位“传媒职业经理人”,发行人、总经理、总编辑、内容总监、发行总监、广告总监、生产总监、人力资源总监等,均可称为“媒体职业经理人”。他不仅要具备“职业经理人”的经营管理头脑和才干,也要具备“职业新闻人”的专业素养和职业道德;既能够在传媒产业领域从事专业性的经营管理,也要懂得从中国传媒产业的特殊性出发去运营发展,实现传媒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最大化。喻国明教授认为,能适应各种产业融合需求的媒体人才――如媒体资本运营人才、WEBx.0高级技术人才、媒体营销人才等――都是将来媒体行业人才争夺的焦点。
数字媒体呼唤三类人才
目前,中国的手机用户和网民数量已跃居全球第一,新媒体的上市公司是传统媒体的二到三倍,互联网和移动网络正在逐渐代替纸媒和电视媒体成为最主要的媒体形式,IPTV、BBS、电子杂志、手机报、博客活跃……更有专家预计,在未来3至5年内,中国数字媒体人才的缺口将达60万人之多,三类人才成为“香饽饽”。
第一类是研究型人才。关于新媒体的研究已经被分为理论性研究、技术性研究和经营性研究3个模块。在国内,与IT技术相关的内容研究相对较多,而与传媒产业和媒体运营相关的“实战型”研究还比较缺乏,相关人才更是新媒体研究、运营机构的宠儿。
第二类是采编型人才。新媒体编辑不但要具备传统新闻人的策划能力,而且要能从新媒体受众的心理出发,用最合适的形式呈现信息。比如手机新闻编辑就要善于用最精练的语言,形成最有冲击力的新闻。
[关键词] 展会 品牌 标准 战略
中国会展业发展迅速,各地不断推出的商贸类展会,从宏观来说,为提升我国制造业水平、为打造城市靓丽名片、为加强我国工商界人士的国际交流和拓展国际空间提供了非常有效的平台;但由于展会运营机构办展水平参差不齐,其中的一些展会未能获得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究其原因,主要有二,一是有些展会运营机构由于热衷于追求短期经济利益,不重视对展会品牌的长期培育,导致展会不能持续发展;二是有些展会运营机构虽然有展会品牌培育意识,但由于对展会品牌内涵理解不深和对品牌管理重点把握不准,导致展会的发展也不如意。前一种情况,可以通过展会行业管理加以规范;而后一种情况,展会运营机构必须通过学习展会品牌管理理论,掌握展会品牌战略管理重点,方可使展会走上可持续发展轨道。本文的重点旨在针对后一种情况,通过确认和明晰商贸类展会的品牌概念和品牌实质,提出我国品牌展会的评价标准,并以此为依据给展会运营机构进行品牌战略管理提出若干建议。
一、展会品牌概念与展会品牌实质
在对商品经济的研究中,人们对产品品牌的认识,以及表述是琳琅满目。在学习他人观点的基础上,笔者的理解是,产品品牌是产品全部无形资产的总和,这一“总和”可以以可见的形式呈现出来,比如特定“符号”,如名称、图案、颜色、字体等,或是它们的相互组合等;也常以一种比较抽象的形式呈现出来,如给人带来的好的联想和人们的偏好。这些“符号”以及联想、偏好等,使产品品牌具有区别它物、证明品质的功能。通常说的品牌产品,就是指那些个性鲜明、质量优异的,能给消费者带来好的感受的产品。品牌产品所包含的无形资产往往具有很高的价值。产品品牌的实质是产品的差异化,这种差异化是由产品之形象和内涵交叠形成的,能引起消费者产生共鸣的差异化使产品在市场中具有更显著的竞争优势。
会展业的主要产品是展会项目(本文所论述之展会是指商贸类展览会或博览会),如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中国―东盟博览会等,属于服务产品。展会品牌是指展会项目之无形资产的总和,物化可视的是展会的名称、标识、吉祥物等,抽象可感受的是好的联想和亲近感。品牌展会是指那些形象鲜明、服务优质,知名度和美誉度高的展会。展会品牌的实质是展会项目的差异化,这种差异化,是建立在满足参展客商需要,定位清晰、形象鲜明、卓有成效的基础上。
对于一个展会而言,品牌创立从成长到成熟,是一个长期的品牌战略管理过程,其中凝聚了展会主办机构大量的心血、智慧和创新。一个品牌展会的打造,需要有明确的品牌战略,以及相应的实施策略,包括品牌定位、品牌形象树立、品牌经营和品牌文化形成等。在研究展会品牌战略管理前,有必要在上述理论的基础给品牌展会一个具体的描述,即展会达到什么样的标准才能称其为品牌展会,从而使品牌战略管理有明晰的方向。
二、品牌展会的评价标准
用什么标准评价一个展会是否是品牌展会?迄今为止,国际国内没有统一的标准。综合业内人士的看法,结合我国的实际,笔者认为在我国满足以下八个条件的展会可称为品牌展会。
一是良好的展会举办地及场馆。展会举办地城市的环境美化、交通运输、酒店服务、消费娱乐等是否良好,展馆是否能够提供舒适的展示空间、优质的设施服务等是吸引客商参展的重要因素。
二是行业协会和行业代表企业的坚定支持。行业协会,以及行业中代表企业对展会的坚定支持,是确保展会宣传效果和影响力的重要条件;行业协会的参与,以及行业中代表企业的参展无疑也提升了展会的水平。
三是形成规模效应。品牌展会必须是在同类型或同行业展会中规模大的展会,在展览期间,整个行业众多有实力的卖家、买家和中介齐聚一堂。有规模效应的展会,意味着大批的产品供应商和采购商参展,以及由此降低的组展商单位成本,和其他各方投入产出比率的增加。
四是代表行业发展方向或展示行业最高成就。这体现了展会的专业性和前瞻性。这样的展会必定有明确的目标市场和目标客户,且能提供几乎涵盖整个专业市场的所有信息。由于提供的信息全面、专业,必然吸引众多客商和观众参展。
五是一流的展会服务。展会服务贯穿于组展商的整个运营过程,从市场调研、主题立项、寻求合作、广告宣传、招展手段、观众组织、活动安排、现场气氛营造、展后服务,甚至包括所有对外文件和信函的格式化、标准化等,都须具备高的专业水准和从业人员的严谨处事态度,服务过程体现高效和细致。
六是战略规划指导下的连续性和灵活性。只有科学合理的展会发展战略,才能使展会资源得到很好地分配,才能使展会从谋求短期利益走向谋求长远利益。展会的连续性要求展会在一定时期内在举办时间、频率、地点和主体活动等方面基本一致;灵活性要求展会根据国内外会展业发展趋势和参展商要求不断进行改革和创新。展会生命周期的延续是连续性和灵活性的统一,一成不变或忽视市场变化的做法将使展会难以为续。
七是媒体的强力合作。有影响力媒体的强力合作是展会影响力的重要保障。一个展会要成功举办,并发展成为品牌展会,媒体宣传报道充分与否至关重要;展会品牌的形成需要媒体的大量的正面报道;媒体的权威性和可信度,亦有助于提升展会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反过来,品牌展会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吸引众多媒体的关注。
八是得到政府的大力支持。在我国目前的体制现状下,能得到政府支持的展会,往往能获得良好的综合效益,包括经济和社会效益。这样的展会,展会运营机构在政府的支持和帮助下,能整合更多的资源,从而能为参展客商提供更多的实惠和便利,办展质量往往较高,展会的品牌影响力更容易扩张。
三、基于品牌展会评价标准的展会品牌战略管理思路
上述的品牌展会评价标准,为展会主办机构的品牌战略管理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1.树立品牌观念,制定品牌战略
要培育一个品牌展会,首要的是展会运营机构要树立牢固的品牌观念,认识到只有走品牌化发展道路,展会才可能持续发展。树立了这样的品牌观,展会运营机构才会从举办地及场馆的选择、主题的立项、展会活动的策划、展会活动的组织与管理、展会的创新等具体方面来实施展会的品牌化发展。同时,必须认识到展会品牌的建立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展会的运营机构要制定长期的发展规划,确立展会的品牌发展战略。只有在较长时间内坚持一种战略,而不轻易游离的展会运营机构才能赢得最终胜利。
2.研究环境变化,满足客户需要
对展会运营机构来说,参展商是客户,对参展商来说,专业观众是客户。客户满意,展会才有可能持续发展和壮大。客户的需求是变化的,要做好服务,就必须尽最大努力满足客户的需求。此外,展会的外部宏观环境、行业环境、竞争环境都在变化,只有适应变化,不断创新,展会才有生机和活力。因此,市场调研尤其重要。设立高水平的研究机构,确保研究内容的科学性、时效性、针对性,是展会品牌战略制订和实施的前提和基础。
3.发挥各方作用,有效整合资源
为打造强势品牌,展会运营机构还应充分利用各种相关资源,发挥不同利益主体,包括主办机构、承办机构、协作机构、参展商、专业观众、展会场馆、展会所在地等对展会项目运作各个环节的支持和配合。利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分析、梳理、整合各种资源,并加以综合利用。在整合资源的过程中,展会运营机构必须努力寻求专业协会、行业内领导型企业、有影响力的媒体、政府等多方的支持。因此,展会运营机构应主动沟通、服务先行,强调互惠多赢合作,以最大程度聚集资源、盘活资源,为展会项目的运营管理服务。
4.致力专业化,展示新成果
专业化是打造品牌展会的必由之路。专业化能够形成差异化,差异化可形成展会的竞争优势。专业化使展会运营机构在市场细分的基础上,更好地把握客户的需要,从而在招商招展和展览会现场管理等过程中更加准确、有效。专业化需要展会运营机构建立科学的管理体系、拥有专业化的人才队伍、实行完善的操作规范、形成优秀的企业文化。专业化要求展会专注于某一行业或某一市场的客户,努力把握行业或市场发展的脉搏,展示行业的最新成果,以新技术、新产品、新观念的不断推出,占据同类型展会的制高点。
5.完善场地设施,提升服务水准
场地设施是否完备、便捷,服务水准是否高水平,对展会品牌形象的树立至关重要。场地设施属于展会的硬件,服务属于软件。硬件建设要使展会的设施,包括展馆的空间、水电、采光、空调通风、宽带网线、消防、电梯、通讯传输、疏散通道等是齐备的、令人舒适的、便捷的、安全的。软件建设要保证展会服务达到一流水准,包括招商招展、迎送接待、通关检验、现场服务、知识产权保护、安全保卫、展后跟踪等都必须是高水准。为此,展会运营方要加大先进技术引进和服务人才培养的力度,做到展会的软、硬件建设与国际先进水平接轨。
6.拓展品牌空间,善用品牌资源
要扩大展会品牌影响,必须拓展品牌空间。展会品牌空间包括时间、地域和价值三个方面。时间方面主要指展会举办期的长短、举办的频率等,当展会发展到一定程度,适当延长举办时间,或增加办展频率,可以提高总效果;地域方面主要指展会的地域扩张,比如一些国外著名展会在其他国家办展等,可扩大展会品牌在世界范围的影响;价值方面主要指品牌的综合经营,品牌的物化形式,如名称、标识、吉祥物等是重要的品牌资源,要善加保护和利用,通过与高质量、高层次客商的合作,取得品牌的综合经济效益和影响力,提升品牌的价值。
7.优待新闻媒体,打造网络品牌
展会品牌良好形象的塑造,必须借助国内外有影响力的新闻媒体的大量正面宣传报道。做好对这些新闻媒体的公共关系工作,保证展会期间媒体和记者能得到很好的待遇,将吸引更多的媒体或记者关注和报道展会。在众多媒体当中,互联网是一种新型媒体,它综合了传统媒体的许多优点,且互动能力突出,是展会品牌传播的重要平台。展会运营机构应充分利用互联网络的功能,通过建立网站、规划网站内容、美化页面、信息筛选和及时更新等一系列工作,在现实展会之外打造精品网络展会,高效传达品牌认知和美誉。
8.争取政府支持,构建良好环境
品牌的形成需要良好的外部环境。在我国,寻求政府对展会的支持是保护和提升展会品牌形象的重要一环。通过政府的力量,可有效打击重复办展现象以及品牌侵权行为,避免客商资源的分散和不良口碑的传播,从而保护品牌展会运营机构的权益;通过政府渠道,可利用国内、国外两个市场,聚集国内、国际两种资源,为提高展会的成效服务;利用政府的影响力,可协调理顺展会活动各方的关系,保障展会的健康发展;利用政府的补贴扶持政策,可扩大展会的规模和提高展会的质量;利用政府的对外关系,可拓展展会的海外空间。
四、结语
我国商务部对会展业宏观管理的举措中,有一项是加强培育品牌展会,做大做强中国会展企业。培育品牌展会,这既是展会运营机构的社会责任,也是自身发展的需要。各展会运营机构按照品牌展会的评价标准,扎实做好展会品牌战略管理的各项工作,才能保证展会取得长期的经济效益,才有助于从整体上提高我国会展业的水平。
参考文献:
[1]余明阳.博览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176-179
[2]俞华朱立文:会展学原理[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173-175
[3]许传宏:会展策划[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115-116.
[4]陈泽炎:“政府型展会”的创新发展之路[J].中国会展,2006(21):60-61
两年以上工作经验|男|26岁(1990年6月4日)
居住地:北京
电 话:135******(手机)
E-mail:
最近工作[1年3个月]
公 司:XX有限公司
行 业:影视/媒体/艺术/文化传播
职 位:网络运营推广经理
最高学历
学 历:本科
专 业:传播学
学 校:中国传媒大学
自我评价
工作以来公共交通领域进行了品牌推广的实践学习,实现理论对于工作的深度指导。个人性格开朗、为人慷慨大方、人缘佳。学习能力强,在团队中敢于担当,善于与团队合作进取,对于个人与事业的综合发展有清晰的规划和思考。
求职意向
到岗时间:一个月之内
工作性质:全职
希望行业:影视/媒体/艺术/文化传播
目标地点:北京
期望月薪:面议/月
目标职能:网络运营推广经理
工作经验
2014/4 — 2015/7:XX有限公司[1年3个月]
所属行业:影视/媒体/艺术/文化传播
运营部
网络运营推广经理
1.研究探索符合公司经营发展需求的线上营销策略及方式、方法,制定完整的在线营销计划和预算、并执行。
2.建立有效的线上营销推广渠道,合理组合各种在线营销手段、SEO以及搜索引擎优化、自媒体、微信、微博等社交媒体。
3.对线上营销流量、引流、名单获取等关键性运营指标负责,进行文案策划、杂志编辑与公关危机处理等。
2013/5 — 2014/2:XX有限公司[9个月]
所属行业:影视/媒体/艺术/文化传播
运营部
网络运营推广经理
1.负责公司官网风格、架构、功能、栏目设计,并负责基于公司官网的营销运营。
2.负责公司微信、微博等第三方平台的营销活动、事件策划及运营,有效领导线上营销推广工作团队,提升团队整体工作水平。
3.统计、分析各类数据,提出改进方案,跨部门协作进行官网、微博、微信的维护、更新及升级。
教育经历
2009/9— 2013/6 中国传媒大学 传播学 本科
证书
2010/12 大学英语四级
本文拟基于2008年新闻传播学15种CSSCI来源期刊中关于各类新兴媒体研究的论文成果,对来自新闻传播学界的几个研究热点及其学术进展做一个简要的回顾与评述。
一、手机媒体传播研究的主要进展
手机短信业务在2000年之后的迅速普及,促发了学界对于无线互联的关注。尽管对于该领域的研究成果并不多见,研究范式也未成熟,但是众多学者已经意识到未来的“移动上网”、“手机短信”等新技术对于人类生活的改变。
2003年在非典事件中,手机短信在讯息传播的过程中扮演了极其特殊却又相当重要的角色,一些社会学的研究课题对这种新兴的传播手段进行了探讨。然而遗憾的是,当时在我国的网络传播学界却鲜有学者对这种传播手段进行过专门的理论探讨或实证研究。直到2004年,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引进出版了美国的保罗?莱文森的著作《手机――挡不住的呼唤》,在国内学界引起了不少关注,这在很大程度上触发了各人文社科领域对手机媒体的研究兴趣。
2008年,新闻传播学界对手机媒体的研究出现了专题化、精致化、跨学科化的特点,掀起了该领域学术研究的新热潮。
手机电视研究据统计,截至2008年10月21日,广电总局批准了190家互联网站从事视听节目传播业务;批准了中央电视台、上海文广集团、南方传媒集团和杭州广电集团与电信部门合作,试验开展IPTV业务;特别引人关注的是,还批准了中央三台、上海文广集团在全国范围内开展通信方式的手机电视业务以及北京、广东等省级电视台在本地开展通信方式的手机电视业务。
王虎在《中国手机电视发展若干问题研究》中指出,我国手机电视的节目设置大都是“电视台的直播频道点播下载”的形式,直播频道播放的是电视终端同样能收到的节目内容,而点播内容是对传统电视节目的选择性收看,手机电视互动性强、屏幕小、待机时间短、收费高等特性并未得到重视。这种频道设置方式并未考虑到手机电视的受众群体,更谈不上对这一受众群的细分化和差异化。可以说,我国当前的手机电视并未真正形成以移动终端为媒介的新媒体形态,而只是充当传统电视的移动化接收手段。
研究表明,手机电视的节目长度控制在15分钟之内是比较适宜的。当前较普遍的制作模式有以下三种:一是把传统节目重新剪辑、转码,去掉大部分元素,只留一个爆发点,做成短片用于手机电视播放。因此鉴于本身叙事机制在时长上不宜被删减的纪录片和访谈类节目则不适合用于手机电视。第二种模式是提供手机与电视直播节目的互补机制。手机电视可对传统电视已经播放过的内容进行回放,从而有效补充传统电视媒体单向、线性传播的缺陷。第三种模式是专门为手机量身定做电视节目。?
对于手机电视的经济学研究,2008年的学术界也有颇多收获。虞海侠从影响手机电视发展的内外部因素着手,引入战略管理中的SWOT分析框架,对于我国手机电视业务的优势、劣势、机会、威胁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他指出,“手机电视发展的策略关键在于要充分发挥其便携性、交互性、分众性的特点,加大对手机电视的宣传力度,加强其产业链相关各方的合作,积极探索有效的商业运营模式。”?另外,尽快制定合理的国家技术标准,加大对终端的研发力度,打造丰富的手机电视节目内容,制定合理的资费策略,这些“功课”也必不可少。
刘江华则主要运用迈克尔?波特的“驱动产业竞争力的五力模型”理论,从供应方、买方、替代威胁、进入威胁和竞争对手5个维度着手,对我国手机电视产业竞争状况展开分析,从一个横断面反映了目前我国手机电视产业发展现状、竞争优势和存在的问题。基于此,他还对我国手机电视媒体行业竞争趋势进行了预测。在他看来,“目前困扰手机电视发展的,并非手机电视的标准和制式,关健在于用户对于手机电视的熟悉和认可”。?与其观点略有不同,暨南大学的李苗认为,手机电视举步维艰,掣肘因素颇多。“3G网络建设布局尚未成型、技术与网络的硬环境不够完善,消费市场的培养还在孵化期,这些都是手机电视开发进展的瓶颈”
有的研究者则把目光投向了海外。自2007年以来,美国传媒集团在移动媒体频段、移动媒体技术开发与手机制造等领域形成全面竞争,甚至开始把战火延伸到境外。王积龙在考察美国手机传媒市场基础上,深度分析了这场媒体大战的前因后果。他认为,“美国手机媒体市场竞争激烈的缘由,在于手机媒体巨大的利润空间和广阔的市场前景”?。
国内国外冰火两重天,与美国手机媒体商务开发应用如火如荼的景象相比,我国的手机电视开发和实际应用却发展缓慢。对此,李苗指出了手机电视在3G时代的运行前景与对策:打造手机媒体视听节目品牌;培育核心竞争力,走内容经营之路;开发良性的商用模式。在他看来,“只有充分尊重消费者的意志,以丰富的内容和趣味的广告吸引手机用户主动点播观看,以注册制吸纳会员,以定制播送节目和广告,创造良性的互动模式和良性的营销传播模式,才能实现消费者、内容商、运营商、广告商的多方共赢”?。
手机出版研究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编制的《2005―2006中国数字出版产业年度报告》所提供的数据显示,2006年我国数字出版业产值近200亿人民币,其中,手机出版额(包括手机报纸、手机游戏、手机彩铃、手机动漫)达80亿元。可见,手机出版已经成为推动新媒体发展的重要力量。
近年来,手机报在我国发展十分迅速,呈现出“遍地开花”的局面。然而,当前手机报以订阅费为主要收入来源,盈利空间有限且模式单一,整个产业缺乏有效的市场开拓手段,这一弊端一直为运营商所诟病。研究者鞠宏磊以剖析手机报现有盈利模式为切入点,提出了基于内容支撑型手机广告作为新收入来源的盈利方式。“内容支撑型手机广告是一个完整的、能够自我滚动发展的商业模式。这个模式以免费提供大众化新闻性内容为支撑,通过内容产品的影响力来吸引广告商”。正如他所分析的,大众化的新闻性信息,更适合采用以广告作为价值补偿方式的盈利模式,而专业性强的信息才更适合订阅的方式。
何先刚在《3G手机媒体与期刊出版》中的研究指出,手机阅读有以下特点:第一,可随时随地阅读,满足人们利用零散时间的需求,从而成为最佳阅读工具;第二,快餐式、浏览式、随意性、跳跃性、碎片化的浅阅读特征突出;第三,存储量大,可以成为随身的数字图书馆;第四,内容获取方便快捷;第五,拥有高效低廉的发行渠道;第六,图像、文字、声音一体化,形象生动;第七,受众面较宽;第八,可视、可读、可听,方式多。他还认为,目前期刊业的竞争异常激烈,为了生存与可持续发展,各期刊社必须根据3G手机媒体的特点及可能而形成的人们新的阅读习惯,面向市场,进行个性化出版、跨媒体。
郝正刚在《中国手机出版产业的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一文中指出:手机媒体减少了出版的中间环节,内容创造者与应用者之间可形成直接联系,用户既能作为受众也可成为作者。内容资源在相对扩大化的同时,开发难度也相对降低。手机出版的动态出版技术系统建设要在全行业全面展开,特别是动画、电影、电视等动态领域衔接技术的开发,如手机动漫和手机动态杂志等。以多种传统媒体内容整合为中心的手机出版将会迅速发展,并很快成为出版业的主要赢收渠道之一。
面对同一主题,有研究者对于手机科技期刊出版模式进行了思考探究,研究认为,“手机科技期刊出版面临着技术标准与行业标准滞后、屏幕过小阅读不便、管理制度与体系不健全等系列问题”?。要进一步推进当前手机科技期刊的发展,需要转变办刊观念,实施政策引导,加强市场监管,以及积极探索不同类型手机科技期刊的赢利模式与运营模式。
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所长郝振省则撰文对我国手机出版产业的现状与未来趋势做了探讨。在分析了手机出版面临产业链尚不完整、缺少集团化整合、政府管理政策缺位等发展困局的基础上,他乐观地预测:“手机出版服务政策或相关实体平台的推出、手机出版行业基础性建设的加强和发展,以及以多种传统媒体内容整合为中心的手机出版的迅速发展,这些困局将在未来手机出版发展趋势下被逐一破解”。
二、数字媒体研究的主要进展
自2007年以来,我国广电媒体数字化发展速度更快、力度更强,整体战略布局也日渐清晰。在此背景下,黄升民等就我国广电数字新媒体的发展演变进行了梳理解析。研究认为,市场、技术、政策及其三者之间的博弈进程推进了我国广电数字新媒体的发展,在发展中各种矛盾的冲突演变成就了数字新媒体发展的现实状况,而且正是这些冲突演变构成了产业政策不断调整的基础。在他们看来,我国媒体的数字化才刚刚开始起步,尚缺乏完善的产业链和合适的商业模式。“新媒体的长足发展,有赖于政策监管层面、产业运营层面,甚至理论探讨层面的进一步深入探索”?。
数字电视研究长期以来,我国的电视产业以广告收入作为产业链增值的唯一途径,这种单一广告依赖型的盈利模式既抑制了内容制作端的多样化发展,又无法满足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而且还降低网络运营商的市场推广激励,在电视产业数字化的趋势下,它将无以为继。
以双边市场为理论范式,顾成彦、胡汉辉从传统的广告电视的主要弊端出发,运用双边市场框架分析了我国数字电视产业的盈利模式创新问题,提出了“深化体制改革明晰市场经营主体、基于双边市场特征创新定价模式、纵向整合以获取内容产品控制权、横向兼并以实现产业规模化发展”?等实现创新型盈利模式的对策。
而在数字电视的具体收费定价上,江虹、卓俏青从经济学视角出发,通过分析有线数字电视的成本结构,讨论二部制定价模式的适用性及其优势,进而结合价格歧视理论,探析了我国有线数字电视设计多种价格套餐的可能方案。研究发现,“尽管采用多重价格套餐会增加各地有线网络运营商的研发投入,但无论是在经济理论上,还是来自其他相似垄断行业的实践经验,都表明其收益要远大于成本”。
关于广电新媒体的发展,徐敢峰站在文化产业的角度,对于制约广电新媒体的政策、体制、机制、资本、技术和人才等瓶颈进行了逐一探析。在此基础上,他提出了促进我国广电新媒体产业化发展的具体思路:“打破行政区划,尽快尝试跨地域运作;放宽资本进入条件,力促社会资本进入;统一新媒体各业务国家标准,理顺产业链;给予各级广电必要的资源支持”?
数字报业研究发展数字化报纸,是传统报业今后发展的必由之路。研究者徐君康对于我国数字报业的价值链进行了审视。在探讨了数字报业价值链的内涵、构成环节的基础之上,他指出,“数字报业的价值链的内涵要求报业不但能提供新闻信息,更要提供综合服务信息,要把数字报业看成是一种更为广阔的信息服务平台”?。而要建立新的价值链,就必须转变经营战略,由内部管理型转向外部交易型,从战略运营的层次连接更多的资源,并根据发展需要实现资源的最佳组合。
数字出版研究在数字出版方面,我国经过起步阶段和快速发展阶段,目前正处于重要的转型时期,不可避免地存在着诸多问题。赵亮、何镇飚在剖析了我国数字出版业精品少而定价高、销售渠道不畅通、出版业体制改革滞后等主要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永葆质量、以市场为主导的同时积极引导市场、在细分与整合相结合中销售、深化出版业文化体制改革”?等推进我国数字出版业发展的策略措施。
在数字媒体的监管方面,喻国明等在《中外数字媒体内容监管体系的效果评估研究》一文中运用了成本―收益、成本―效果、权变评估等分析框架和数据模型,研判了不同内容监管体系的多重效果,并就数字媒体内容监管体系的效果评估方法及指标选择如“政治意义、媒体绩效、产业发展、总体福利”等做了初步探讨。
三、其他新兴媒体研究的主要进展
IPTV研究所谓IPTV即交互式网络电视,是一种利用宽带有线电视网,集互联网、多媒体、通讯等多种技术于一体,向家庭用户提供包括数字电视在内的多种交互式服务的崭新技术。中国的IPTV产业,在经历了2004年的萌芽,2005年的博弈, 2006年的曲折, 2007年的破冰后,已经到了一个产业的十字路口。
如学术界一般所论,IPTV这种基于互联网协议的传播形态,通过互联网协议来提供有线电视网、互联网、多媒体、通讯等多种技术在内的数字媒体服务的综合性媒体形式,不仅具有电视媒体网站的所有传播功能,还能为用户提供更加便捷、全面、到位的服务,的确在媒体形态上具有很大的先天优势。但是,与大部分手机电视节目一样,IPTV的大部分节目内容都移植于传统电视节目,普通受众并不会愿意付费去观看相同的节目,更何况在现有条件下,IPTV的清晰度、流畅度还远不及传统电视,其发展存在很大的产业市场困境。在这方面,新闻传播学术界一向少见公允冷静的探讨。
刘逸帆以我国IPTV当前所面临的困境为切入点,就IPTV的出路展开了探析。他认为:“IPTV迅速发展的关键条件在于:巨大的市场需求空间、成熟的IT技术及基础设施、适宜的业务模式、可观的产业规模,以及良好的政策支持和相对完善的法律环境等必备条件的出现”。
图文仿真报研究图文仿真报通称电子报,在我国已经获得了一定的发展。研究者邓建国从剖析这种新媒体的优劣势和现实处境出发,探究了这种媒体形式的发展前景。他认为,图文仿真报虽然具有节省成本、吸引广告、便于存档以及具备网络无远弗届的优势,但也存在定位模糊、以“传者为中心”的心态、内容封闭的缺点。在此基础上,他提出预测:“不论图文仿真版还是报纸阅读器,不过是传统媒体一厢情愿的‘怀旧’,或是其在传统和网络读者的双重压力下做出的折衷,它们作为数字报的呈现格式,只是一种过渡;其发展趋势是移动电子报。”?
移动媒体研究移动媒体,主要指利用数字广播电视地面传输技术播出,以满足流动人群的视听需求为主的新兴媒体,自2003年以来,移动媒体已经在上海、长沙、北京、武汉等30多个城市落地生根、发展壮大。石长顺、徐锐以湖北移动频道为代表,考察了移动媒体的发展现状,并分析了移动媒体在运营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市场规范性不强、产业政策不配套、运营主体缺乏市场化”等问题和困难。基于此,他们提出了移动媒体“规范移动电视市场、延伸覆盖面、整合拓展电视终端”的发展策略。
通观而言,2008年度,关于各类新兴媒体的发展及其学术研究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大发展时期,相对来说,与其他学科相比,新闻传播学15种CSSCI来源期刊中关于各类新兴媒体研究的论文成果尚不为多,这表明新闻传播学的主流期刊对新兴媒体研究的重视程度仍不充分。
在目前所见的若干研究文章中,无论是技术潮流的把握,还是对媒体发展策略的分析,均有不少启发性。然而,在有限的学术繁荣的背后,也存在一定的问题:1)大部分论文仍然停留在现象分析,缺乏传播理论意义上的深入研究。2)鲜见第一手的实证性研究,现有的个别实证研究也多流于描述或理论的简单检验。3)研究视野仍有狭窄之嫌,常见选题撞车、缺少学术对话等情况。
由于各类新兴媒体的发展目前还不够成熟,一些开拓性的研究工作无疑还十分艰巨。我们期待着新闻传播学界来年对新兴媒体的研究能够有更大的进步,出现更多、更好、更规范的学术成果。■
(本文作者系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本论文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新媒体与我国沿海发达城市市民的媒介选择”的初期成果之一。本项目组通讯作者包括:陶大坤、吴芳、邵晓、虞D、孙洁)
注释:
崔保国、张晓群:《新媒体对中国传媒产业的影响分析》,《现代传播》2008年第1期
慧聪网。网址。2008年10月21日
王虎:《中国手机电视发展若干问题研究》,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08年4月
虞海侠:《我国手机电视业务的SWOT分析与对策》,《现代传播》2008年第1期
刘江华:《我国手机电视产业竞争驱动力探析》,《当代传播》2008年第4期
李苗:《手机媒体视频开发的瓶颈分析与对策》,《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8年第4期
王积龙:《剖析美国手机媒体市场争夺战》,《当代传播》2008年第5期
鞠宏磊:《手机报盈利模式探究》,《当代传播》2008年第1期
何先刚:《3G手机媒体与期刊出版》,《出版发行研究》2008年第3期
郝正刚:《中国手机出版产业的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科技与出版》2008年第7期
何先刚、周仁惠:《关于3G时代手机科技期刊出版模式的思考》,《科技与出版》2008年第7期
郝振省:《中国手机出版产业的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科技与出版》2008年第7期
黄升民、周艳、王薇:《发展?冲突?创新――解析中国广电数字新媒体的发展演变》,《现代传播》2008年第5、6期
顾成彦、胡汉辉:《我国数字电视产业盈利模式创新研究》,《现代管理科学》2008年第5期
江虹、卓俏青:《有线数字电视收费模式的经济学分析》,《现代传播》2008年第2期
徐敢峰:《从文化产业角度看广电新媒体发展》,《现代传播》2008年第3期
徐君康:《数字报业价值链的审视》,《当代传播》2008年第4期
赵亮何、镇飚:《我国发展数字出版的策略分析》,《编辑之友》2008年第5期
刘逸帆:《网络电视的困境与出路》,《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8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