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03-21 14:46:50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高职教育的现状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 广东高职教学改革的现状与趋势 广东省高职教育质量政策的工具选择与评价 广东省高职教育发展研究 我国高职教育教学的现状与改革发展趋势研究 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目标与路径 从口语大赛发展谈广东省高职高专英语教学改革 略论广东省能源现状与经济的关系 广东省高考外语改革的研究与分析 对高职教育现状及其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 高职教育现状及对教学改革的思考 高职教育与英语教学改革 广东省高职院校图书馆在线信息素质教育现状调查与分析 高职教育教学改革浅谈 浅议高职教育教学改革 浅谈高职教育教学改革 高职教学改革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 广东省高职院校基层教学管理队伍建设现状调查与路径分析 基于创业教育的高职教学改革初探 对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 广东省高校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项目探索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from=related .
Status and Trends of Teaching Reform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in Guangdong Province
――Based on Analysis of the National Teaching Achievement Awards
Luo Dan
Abstract Analysis of the fourth to the seventh national teaching awards has shown that compared with Jiangsu, Zhejiang provinces and the general situation of the country, Guangdong vocational education teaching reform had realized rapid growth in the number of award winners and expanding the scope. In curriculum, practice teaching and other microscopic fields ,Guangdong has made more obvious advantages. However, high-level award is still relatively small and not much of a major breakthrough in terms of the institutional reform of the mechanism. According to national vocational education development and Guangdong’s economic and social reforms trends, how to grasp the “upgrade” theme, innovative fusion mechanism of production and education should be the core tasks of current and the next phase of Guangdong Vocational Education Teaching Reform.
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现状
1.对高等职业教育重视情况。高等职业教育对推动市场经济改革、社会生产转型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此外还能够丰富高等教育结构,为社会培养和输送专业对口高级技术型人才,还可以缓解基层矛盾,维持社会的和谐稳定。因此,高等职业教育水平的高低,也直接或间接决定了国家经济发展情况。重视高等职业教育符合我国科学发展观的战略,也能够为我国市场经济发展输送所急需的技术型人才,是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城镇化以及农业现代化最为重要的途径。也能够推动我国人才强国、科教兴国发展战略的实施,丰富我国高素质的人力资源。
2.高等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投入不足。师资力量作为高等教育的根本推动力,体现了各大高校的软实力。然而从目前国内高等职业院校师资调研情况来看,具备企业工作经验,了解企业技术需求的教师相对缺乏。此外,高等职业院校教师待遇相对不高,也简洁的导致高素质师资力量的薄弱。所以,当前的高等职业教育师资队伍无法适应高等职业教育目前的发展形式,成为阻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行业发展的瓶颈。
3.高等职业教育课程内容设置以及实习情况。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课程内容相对滞后,教学模式陈旧,仍旧以灌输式的理论讲解为主。而对于实用性较强的内容安排上相对不足。教学内容往往不能联系生产生活实际,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较差。
二、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趋势
1.明确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结合市场的实际需求明确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及时的了解人才市场动态。通过对西方发达国家同类型的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形式来看,主动适应劳动力市场的技术人员需求情况,及时掌握技术最新的发展动态,并将高等职业教育课程内容进行有针对性的调整。此外,还应该根据本地区经济和技术发展情况,来调整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只有这样才能发挥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特色优势,满足当地劳动力市场对于技术型人才的实际需求,提升高等职业教育的整体水平。
2.特色鲜明的办学理念。特色鲜明的办学理念对于高等职业院校来说。是保障教学水平,提升院校市场竞争力的重要法宝。其一,高等职业教育院校领导应该统一认识,清晰的了解高等职业教育院校的办学思路,突出理念创新,重视管理特色。其二,在高等职业院校师资队伍建设时,应该重视教师的实际工作经验,这样才能更好的突出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学实用性强的特色。其三,高等职业教育是以培养技术型人才为重心,也就要求高等院校对于人才市场需求有良好的预测能力,突出自身的办学优势,打造起一批特色专业,以提升高等职业院校的专业优势与知名度。其四,高等职业院校的日常教学工作要优势突出,教学方法灵活,应该打破高等院校教学中传统教学方法的枷锁,立足于培养目标和实际人才需求,为社会输送急需的应用型人才。
3.提升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质量。高质量是高等职业院校办学的灵魂,更是高等职业教育行业健康持续发展的根本。这就需要高等职业院系从学科和专业方面入手,结合本地区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以及支柱型产业、重点业务发展需要,提升自身骨干学科教学水平。在专业课程内容设置和教学方法选择方面,要积极围绕技术发展和就业岗位需求开展工作,及时的调整,提升高等职业教育办学的应用性和创新性,以构建起教学特色鲜明、质量过硬的高职品牌教育。
时代催生出高速发展的高职教育,职业教育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特殊地位和作用得以前所未有的凸显,但职业教育如何保证培养高质量、适应时展需求的人才,是目前面临的挑战和任务。而职业教育为此进行的教学改革,却出现了让大家惊诧的结果:缩减甚至取消文化基础课,全力推行专业课。这不得不使我们对未来中国前途的担忧。
1 高职教育文化基础课教学的现状
1.1职业教育办学理念轻视
高职院校为了强化自身的职业性,从办学理念上轻视文化基础课,强化专业课。时代迅猛发展,竞争日趋激烈,很多高职院校在夹缝中生存,为了保证生源,学校就以最新最热门专业来吸引学生,为了留住学生,学校不惜代价缩减文化基础课,甚至一刀切除文化基础课,以此来保证专业课的学时,殊不知这样做违反了人才培养规律,影响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从而影响高职教育的教育质量,不利于高职教育长远发展。
1.2文化基础课与专业课设置不合理
在课程设置上自成体系,井水不犯河水,文化基础课和专业课没有形成有机的整体,有的内容互相重复,有的衔接不紧密,没有为后续课程起到先导的作用。理论与实践分离,没有体现高等职业教育的特色,学生无法认识到基础课的功能,不知学以致用,甚至认为学习文化基础课是浪费他们的宝贵时间,导致很多学生在文化基础课上开小差,甚至逃课。
1.3文化课与学生的实际脱节
学生对文化基础课普遍不感兴趣,甚至惧怕文化基础课,其原因:一是进职业学校的学生文化基础比较差,对文化基础课学习有惧怕心理,如很多学生中学阶段数学基础很差,高职学习时就特别排斥数学,还有很多学生中学阶段最怕写作,高职课程中安排的应用写作课对于学生来说就是一大负担;二是文化基础课的内容职业教育特色不明显,有些知识陈旧,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1.4文化基础课的教学方法呆板
文化基础课以课堂纯理论教授为主,联系实际少,学生找不到兴奋点。通过实地调查,很多文化基础课老师在讲授课程时依照的是普高的教法,甚至是中学的教法,没有考虑到高职院校学生基础差、无兴趣、对文化基础课的作用认识不够的特点。教学方法比较单一,以纯理论为主,联系实际不够,枯燥无味,无法调动学生学习的动力。
2 高职教育文化基础课教学改革的对策
高职教育中存在的轻视文化基础课的倾向已严重影响到职业教育质量的提高和长远发展,影响学生进入社会的生活前景和职业前景,因此我们应该进行有效的文化基础课的改革。
2.1 正确认识文化基础课的地位
高职教育出现文化基础课不受重视的现状主要源于对其重要作用认识不够。据实地调查,不少高职院校办学的目的不是真正为教育、为学生,而是营利,这样一来,学校在整个课程安排的时候为了迎合家长和学生的需求,尽量多的安排专业课,而把文化基础课搁置一边,因很多家长认为花钱来高职院校学习是学专业学技能的,不是学那些“无用的”、“浪费时间的”课程。对于这样错误的认识,相关领导不是进行有力的反驳,反而顺水推舟。殊不知,文化基础课对于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综合素质以及培养学生个性特长和审美情趣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文化基础课也为专业课和学生学习职业技能打好基础。高职生的基础比较差,无法主动认识到文化基础课的地位,这需要办学者,学校主管部门进行大力宣传,这不仅是为了学生的终身发展,也有利于高职教育有更旺盛的生命力,更是为了培养适应21世纪现代化建设需要的社会主义新人。
2.2 正确处理好文化基础课和专业课的关系
职业教育的特性决定了学生进入高职院校主要任务就是进行专业知识学习和专业技能训练。无论是学校领导层还是教学一线专业教师或是学生都把专业课至于最高的地位,自然就忽略了文化基础课。认为学习文化基础课会耽误学专业课,浪费学生的学习时间的观念是绝对错误的,学好文化基础课,会让学生有更豁达的胸襟来面对自己面临的一切困难,能让学生有更宽广的知识理解专业技能,因此,职业教育不能仅限于狭窄的专业技能培训,应根据学生的兴趣、个性和实际需要,开设选修和必修课程,从治学理念上重视文化基础的教育,克服重专业课轻文化课的心理,处理好专业课和文化基础课的相互关系,让学生得到全面发展。
2.3加强文化基础课教学的改革
加强自身教学的改革,是摆脱目前状况的重要途径。首先,教学中应针对高职生这个特殊群体,把文化基础课与专业课灵活结合。如在给营销专业的学生讲授《应用写作》中的:“调查报告”时,可先让学生认识到他们在进行产品等的宣传和推广时不是随心所欲、漫无目的,而应做一定范围内的调查、研究,以此导入课程,让学生认识到调查的重要性,意识到这是与他们专业密切相关的,从而积极学习调查报告的写作。其次,要加强教育教学方法与方式的改革,切实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文化基础课学科教学中除了要突出和强化实用性外,还要积极探索多种教学形式,如课堂教学可以设计小组讨论、分角色表演、课外调查、课堂演示等。采用的教学案例要贴近现实、贴近学生,注重培养学生的兴趣和学习热情。另外,选用符合学生实际的教材,在教学内容上进行大胆地改革,也是非常重要的。
【关键词】高职教育 信息化建设 现状 反思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11C-0010-03
近年来,高职院校的信息化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对教学、科研、实践工作起到了较为明显的助推作用,特别是随着从中央到地方财政都普遍加大了对高职院校的资金投入后,相当的一部分资金都用在了信息化建设方面,使得师生对信息化应用不断增强。但是,由于高职教育信息化的起步相对较晚、软硬件设施不相协调等不利条件的限制,当前高职院校信息化建设仍在诸多问题亟待解决。
一、高职教育信息化的内涵
教育信息化是指在教育与教学的各个方向,以先进的教育思想为指导,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手段,以深入开发、广泛利用信息资源为重点,以培养适应信息社会要求的创新型人才为目的,加速实现教育现代化的系统工程。高职教育信息化是以数字校园建设为中心,将教学、实训、科研、管理、服务等方面进行信息化,提高职业院校的信息化应用水平。以信息化促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改造传统教育教学,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发挥信息技术在职业教育巩固规模、提高质量、办出特色、校企合作和服务社会中的支撑作用。简言之,高职院校的信息化建设就是将先进的信息技术全面应用到以课程教学为中心的各个环节中,并在此过程中对传统的课堂授课模式、人才培养模式和人才实践模式进行变革和创新,逐步增强课堂效率、提升人才培养水平和实践能力,促进高职教育办学水平的跨越式发展。
二、高职教育信息化建设的现状
在财政资金的大量介入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当前的高职教育办学质量已经有了质的提升,尤其是在信息化建设方面更是发展迅速。然而,高职教育信息化建设尽管在硬件建设方面取得了明显进步,但是在从业人员的意识以及对新技术的应用和推广等方面仍旧存在很多亟待改善和完善的地方。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高职院校开展信息建设的意识相对较为薄弱、不深刻,在统一规划和整体性建设方面存在滞后性。这一问题的存在主要还是决策者对信息化建设重要性和独特性认识不到位,造成高素质专业人员配置的不合理和各部门之间的各自为政。甚至还有一部分高校,根本就没有专职人员从事信息化建设的相关工作,所有工作都是由相应的其他部门来兼顾,在这样的管理模式下,其信息化建设效果是不理想的。众所周知,我们之所以要大力推行信息化建设,是因为要借助网络和信息技术的特点来实现自身工作、生活、学习的便捷性,从而提升自身的学习效率。但是,由于高校在规划方面前瞻性的欠缺以及规划不合理,本来想带来方便的信息化却往往会带来更多的不便。例如在高职院校中,学生在食堂、浴池、图书馆、电费房、水房、超市等很多地方所使用的电子卡片是为了求得方便的,但是很多学校却没有将这些卡片集成到一张“一卡通”上,使得学生不仅需要办理各种复杂的卡片,而且使用起来也是十分不便,这表明了信息化缺乏统一的规划。
第二,硬件、软件发展不相协调,存在突出前者而忽视后者的失衡现象。在信息化建设中,软硬件之间的互相协调才能将其作用发挥到最大,也才有利于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节约资金和各项成本。但在目前的高职院校信息化建设中,普遍存在着重视硬件建设而忽视软件维护与更新的现象。在信息化建设中,硬件固然可以从整体上提升整个校园的信息化氛围和校园实力,但真正的作用却还是要借助软件才能体现出来。而且,如果软件设置不合理或是没有形成最佳合力,硬件的作用无论怎样优越也不会体现出来,还会造成对资金、设备和人员的大量浪费,得不偿失。
第三,网络使用方式不当,利用率较低,造成资源浪费。高职院校信息化建设的重点是要构造一个强大的校园网系统,为正常的教学、科研、生活、管理服务以及人才实训等项目提供优质的服务,师生借助校园网来实现各自的功能和服务。但是在很多高职院校中,学校往往耗费了巨大的资金、人力和物力搭建起了一个相对完善的校园网系统,而且在此过程也将资金投向了硬件的完善和更新方面,耗费了大量的资金和物力,但是校园网却仅仅被当作一个“传声筒”来使用,即简单地向师生传达一些最基本的通知、消息。而且校园上的资源也很少,学生和教师难以借助校园网来实现自身的功能,时间长了师生的兴趣逐渐降低,而高职院校的信息化建设也就停滞不前,其对整个校园建设的助推作用也就不具备了。
第四,教师没有充分将信息化的成果应用到教学和科研中。就信息化建设而言,无论是软硬件的建设,还是专业人员的配备,这些都是外在因素,而真正的决定性因素在于高职教师自身。但是当前的高职教学中,却鲜有教师能够充分将信息化的成果运用到自己的教学中,大部分都是直接在网络上下载一些与自己的教学相关的内容补充到自己的课件和备课内容中。更有一些年纪较大的教师都不会使用计算机,也就更谈不上对信息技术的运用和信息化成果的采纳了。而且,目前教学资源库的建设数目太少、层次太低、效果欠佳,加之学校也没有出台相应的鼓励和刺激措施,教师更没有积极性将信息化成果应用到教学和科研中。
第五,高职教育资源整体质量较差,且缺乏优质的流通环境。高职院校大多数会根据自身的实际来开发一门或几门能够代表自身特色的专业课程,并将这些课程上传到校园网上,让学生借助信息化来予以学习和分享。但是在学校与学校之间、地区与地区之间,却缺乏这种相对统一的标准和分享机制,使得特色课程在分享环节往往会陷入被动,更有甚者会出现无法分享的局面,造成学科之间的相对封闭和僵化,不仅不利于个别学科的完善、发展和创新,而且对整个高职院校的持续发展和借鉴性创新也都会有很多阻碍作用。
第六,专职、专业信息化人才匮乏,信息化建设的效率低下。人才是各项事业得以顺利推行并取得实效的关键,高职院校的信息化建设也不例外。就专业化人才而言,包括两类:一类是专职的信息专业人才,可以借助各项措施来促进校园的信息化建设取得实效;另一类是管理和调度人才,他们的作用是如何将前一类人才捏合成为一个整体。而就这两类人才而言,尤其是后者,他们极少愿意到高职院校中工作,即便有这样的人才,但由于其工作的特殊性,学院对他们在进行考核的方式也较为特殊。由于人才的缺乏,现在高校信息化建设中所使用的人才大多是计算机专业人才,每天的工作就是与各种软硬件问题打交道,自身的时间很难得到保证,在这样的情况下,校园信息化建设的成果十分不理想。
三、高职院校信息化建设的路径
为了充分挖潜信息化成果在高职院校的现代型发展、跨越式发展以及今后的学科创新等方面的巨大潜力,高职院校的信息化建设应在如下几个环节加以改善。
第一,要充分意识到信息化建设对高职院校自身发展的促进作用,对信息化建设的各个步骤和程序予以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提高计划的策略性、科学性和前瞻性。具体来说,其一,高职院校应该成立专职的管理部门来就此项工作进行管理、协调和调度,因为信息化建设是一项极其复杂、综合的工程,不仅仅涉及计算机专业的相关硬件设施,而且其对软环境的打造要求很高,而一个相对优质、纯洁的软环境离不开专职的管理人员的密切配合。因此,高职院校应与开设相关专业的高校直接展开合作,引入一批具备高素质且懂得如何就该类型的技术人才进行统一管理的人才,这样才能增强工作的主动性。其二,在相关方面进行建设前,要形成统一的规划和一致的思路,这不仅使得整体布局更为合理,而且还会提升效率、节约资源和资金,对高职院校其他方面的发展也会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关于这一点,笔者以为与信息化建设相关的部门在工作开始时就要召集在一起,就硬件的更新、软环境的打造或是人才引入等方面形成一个相对统一的意见,然后再根据整个校园的整体布局和建设思路来就整体的建设进行科学规划并予以实施,这样才能保证整个思路的协调、步调的一致以及资源的合理利用。其三,信息化建设是一个新生事物,高职院校在开展相关工作时,要注重因地制宜地借鉴其他高校或是兄弟院校在此方面的先机经验或是优质成果,这样既可以避免少走弯路,又可以实现效果的最佳。
第二,在发展过程中更加注重软件和硬件的协调发展,在保持硬件发展速度的前提下,适当提高软件的更新速度和使用效率。在硬件建设方面,尽管很多高职院校都投入了大量的资金,但效果却有天壤之别,因此,高职院校在引入硬件建设时,要根据自身的学科实际量力而行,避免挥霍大量资金,给自身背上沉重的负担而影响学校将来的进一步发展。在硬件发展方面,高职院校应注重选择那些使用效果较好、性价比高、切实可行、简单易操作的项目,并且确保其与学校之前的各项接口和数据类型能够完全融合、兼容,避免将来出现标准不一致的局面而影响正常的信息化教学工作的开展。而在软件建设方面,学校更应该重视,因为这是确保将所引入的硬件设备的效果发挥到实处、充分利用教学资金的重要保证。学校应该在原有基础设施设备到位的前提下,加大对数字化教育资源的采购和网络课程、考试题库、信息资源等的研发。利用集中管理的优势,依托校园网的平台优势,将各种教育信息化资源进行共享并不断更新、维护,使软件资源发挥其最大化的效益。
第三,合理使用网络,根据不同人群的不同定位,确立立体性的信息化网络适用人群。信息化建设的最初级的使用成果就是借助校园网一些原始的通知和一些资料性的介绍,而在此基础上还会衍生出各类相对较为高层次的应用类型,如对各类科研资料的使用和交流方面,这一点上以实际的教学课程和学生的自主研修方面体现得更为明显。正因为高职院校的互联网建设的特定使用人群类型各不相同、适用范围也千差万别,而且使用的效率也大相径庭,因此对我们的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即在原来相对较为单一、片面地使用人群的模式下,改变原来的思路和方式,将使用人群予以有针对性地分类和划分。这样确立一种较为立体型的人群,不仅有助于深化信息化的改革过程,而且从微观层面来看,包括学生和教师在内的各个不同层级的使用人群的效果和使用体验也会得到提升,对于整体上提升高职院校的信息化建设具有十分深远的意义和影响。
第四,开展教师信息化素养培训,提高教师的信息化水平。教师在高职院校的信息化建设中的作用不可低估,因为不论是硬件设备的调试、引入以及后来的日常管理和多方面应用,都需要教师来参与其中。而软件的更新、与硬件之间的对接和配合,甚至对整体的信息环境予以优化等环节都离不开教师的参与。因此,高职教育的信息化建设,离不开教师的参与。高职院校应利用各种方式手段,如课件制作竞赛、信息化教学设计大赛、信息化应用培训等一系列活动,来引起教师的兴趣,吸引教师参与其中并逐渐提高自身水平,不断丰富教育信息化资源库,搜集建立各项专业资源库,这样教师既可以从中获取资源,又可以将自己开发的教学资源作为信息化教学资源的一部分供其他人共享。这样,在很大程度上可以提高教师的信息化素养和信息化意识。
第五,打通各个高职院校之间、院校与企业之间的信息建设壁垒,尽力扩大信息机制的共享范围,将优质的信息资源最大限度地拓展到适用领域。一方面,就院校与院校之间而言,可以根据自身的专业设置和特色来集中资金和人力资源开设其中有一项或是几项优质的信息化成果,然后再将所有高校所开展的信息成果集中整合到一起,进行仔细划分和优化,然后各个学校之间便可以借此实现有孩子信息化成果的共享。另一方面,就高职院校和企业之间可以利用优势进行互补,开发适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教育资源,为学生进入企业奠定一定的基础。这样既降低了高校在信息化建设方面的成本、节省了资金,同时也给企业培养了优质人才,可谓一举两得。
第六,引入专职人才、提高效率,完善信息化建设。人才对于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毋庸置疑,笔者在这里着重强调的一点就是要在引入专业开发人才的同时,不要忽视专业管理人才的引入和培养。因为专业开发人才的最大效率的释放和最佳效果的取得,都离不开管理人才的适度调配和整体协调,因此,这两种人才的引入既要保持恰当比例,还要多所侧重。
实践证明,高职院校的信息化建设是一项长期的复杂工程,需要学校的高度重视并采取合理措施。尽管当前在人才引入、软硬件协调发展、信息资源开发等方面出现了一些暂时性的问题,但是总体的方向和前景还是十分明朗的。
【参考文献】
[1]夏娟飞.高职院校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探索与发展趋势――以浙江特殊教育职业学院为例[J].亚太教育,2016(5)
[2]杨虎.高职院校教育信息化过程中信息技术与教育融合发展[J].甘肃科技纵横,2013(2)
[3]王永波,尹力.高职教育信息化建设问题与对策研究[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中旬刊),2015(11)
[4]饶钦焕,杨维.复杂视野下高职院校教育信息化发展浅析[J].软件导刊(教育技术),2013(7)
[5]孙淳.高职教育信息化标准的建设与管理研究[J].机械制造与自动化,2013(6)
[6]王妤夜.高职院校的教育信息化建设[J].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14(12)
[7]张晓华.信息化背景下的高职教育管理模式创新策略研讨[J].中国市场,2016(5)
[8]任武娟.浅析西部地区高职院校教育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河北企业,2015(12)
[9]蒋芬芬.高职院校教育信息化研究与探析[J].科技创新导报,2015(3)
[10]侯宪忠.基于“互联网+”下的高职教育教学信息化建设的研究[J].科技视界,2015(12)
[11]张永波.融合行业的高职院校教育信息化探索与研究――以旅游类高职院校为例[J].软件导刊(教育技术),2016(1)
论文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观念;偏失;重构
教学观念是在教学活动中产生和发展的、对教学活动构成要素及要素间相互关系的观点、认识和信念。教学观念具有较为稳定的存在状态,它总是与一定的价值观联系在一起,与具体的教学问题联系在一起,并在解决具体教学问题的过程中体现出来。
高等职业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类型中的崭新层次,其教学观念可以大致归为两种状况:一是没有建立相应的教学观念。这在当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领域也是存在的,他们还固守着自己的习惯,按照既有的“惯性”对新生的教育类型存有疑虑或者不得要领,不愿意或不能深入解读高等职业教育的内涵,只是披着职业教育的“皮”,是职业教育体制内的局外人。当然,这只是少数。二是已经建立起相应的不同程度的教学观念。这部分可以分为三种情况:第一种情况是有观念有行动,第二种情况是有观念没行动,第三种情况是有观念有行动但观念和行动不完全吻合。
一、高职教育教学观念的偏失
1.教学目标在层次和类型上定位有待准确。当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学观念还处在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深度干扰的状态之下。职业教育应“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核心”,培养从事某种职业所需知识和技能,直接服务于培养对象的生涯规划和职业选择。但是职业教育的不同等级应该有不同的教学目标要求,中等职业教育属于技能型职业教育,侧重于培养学生特定岗位的熟练操作能力,对相关的操作原理及理论知识仅有粗略的了解;而高等职业教育属于技术型职业教育,是技能型职业教育的后续教育,培养学生除具有特定岗位的操作能力外,还要掌握相当的理论知识,要求具备较强的转岗适应性,从某一具体岗位到整个职业生涯,学生具有更大的发展空间和可持续发展能力。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对象为“高考成绩不理想的应届高中生”,且教学实力明显低于高等学校,其教学目标自然不可能定位为“培养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而应定位为“培养高技能人才”。
2.教学主体的角色迁移不够。从事高等职业教育的教育工作者就教学主体地位而言还处在传统的教学观念支配之下:以教师为中心,以教为中心。这种教学观念注重教学的知识传承价值,视教学为教师引导学生获取知识的特殊认识过程。教师在传统教学背景下形成的一些习惯、工作方式等,给教师的教学带来了最大的便利,这也正是高等职业教育教师教学观念偏失的重要原因。高职教育因其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在教学上更注重知识的应用性,而非知识的逻辑性;强调以就业为目标的职业岗位导向,不以研究为目标的专业理论导向。因此,高等职业教育在教学实践中需要重新构建认知结构与个体活动间的关系,需要用行动导向学习情境来养成学生的岗位职业能力,教师应该从知识传授者的角色转变为学习过程的情境培育者、疑问咨询者和行动辅助者。
3.课程理解与实际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有距离。从教师的角度看,一门课程往往是一个内容广阔的学科领域,实际教学往往围绕一门课程深入展开,当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学在这方面表现亦十分明显。但是,职业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的,从学生就业的岗位需求看,课程提供的知识和技能需要围绕一定的工作任务建立内在关系,因而必须有所取舍,且要围绕岗位能力的培养来构建相应的学习领域。在构建和引导学生实践学习领域的过程中,既要深入体会具体学习情境的价值,又要向相关学习情境开启融通的窗口。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学需要面向岗位能力的培养,对教学内容要进行合理选择,并在此基础上按照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要求重新整合,既要使所选内容形成某具体学习情境的教学结构,又要使之保持开放,与关联学习领域所设置的学习情境实现融合,与技能训练紧密联系。技能型课程的内容和教学环节也要进行精选优化,以利于学生的职业选择。高职的理论教学以“够用”、“适度”为原则,在学生形成职业能力的过程中给予支持。
4.教学评价没有体现能力的生成性特点。教学过程及其效果评价是教学观念的重要体现,目的是帮助教学双方找出差距,让教师教得更好,学生学得更好。当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评价的形式以终结性为主,内容看重知识的掌握,评价主体以校内教育者为主。高职教育的本质和人才培养目标要求教学评价应当以能力为中心,因此,考核内容要体现能力要素,方式应以形成性评价为主,评价主体由校内教育者、学习者和校外用人单位共同构成。评价要伴随整个教学过程,要监控到整个学习过程和能力养成过程,同时做到学习者之间互评和借助校外实习单位的考核结果组成系统的评价体系。
二、高职教育教学观念的重构
1.改善高职教育者的内部“环境”。
(1)教育者要加强理论学习。教学理论是人们在思考与实践教学过程中形成的,旨在解释、探索和预测教学现象的观念体系,它是人们对各种教学现象及隐藏其后的各种教学关系和矛盾运动的自觉的、系统的反映。教学理论能够为教育者提供关于教学的各种知识,使教育者正确全面地理解和把握教学,帮助教育者纠正错误的教学观念,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念。实质上,教育者教学观念的转变是教育者教学观念结构的调整与转换。要实现观念结构的调整与转换,就必须向此结构中注入新知识,用新知识、新观念去冲击或剔除旧知识、旧观念。因此,对教育者而言,不断地学习教学理论,补充教学新知识,并以此审视自己的教学活动,进而调整自己的教学观念结构。从事高等职业教育的教育者要对高等职业教育的本质、规律和人才培养目标的相关理论进行深入的学习和研究,并用以指导自己的职业行为。
(2)教育者要增强自我反思。教育者的自我反思对教育观念的转变是非常重要的。教育者的自我反思,主体是教育者自己,对象是与教育有关的事与人,动因是教育者自身和外部因素内外结合。教育者的自我反思使教育者从不同的角度分析、思考教育观念。比如说,若教育者从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习惯、学习方式等方面来进行自我反思,则会更加注重了解学生的情况,这样可以帮助教育者在实践中转变教学观念。在教育实践中遇到与现有教育观念冲突的因素要及时反思其中的原因,简单拒绝的想法或做法是保守的,将阻碍教学观念的发展和转变。
(3)教育者要学会沟通。教育者需要在学习中寻求专业上的指导者。教育者学习上的指导者包括职前教育中的教师教育者、职后培训中的专家以及学位学习中的导师等。其中,教育者从中寻找帮助的途径是多方面的,教育者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灵活选取不同的学习方式。强化教师领导,加强同学科的同行与不同学科的同行和同一学校的同行与不同学校的同行之间的沟通。
2.建立良好的外部环境。
(1)搭建培育教育者成长的平台。从事高等职业教育教育者的成长需要“环境”。这个环境的形成除了个体的努力,还需要各级高等职业教育管理部门共同营造一个适合的氛围,引导教育者成长。比如:建立高等职业教育教育者人才梯队建设计划;出台相应的政策驱使和吸引行业、公司和企业参与到职业教育的发展中;打通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和使用之间的壁垒,使高等职业教育教育者的教学观念的转变由抽象的思考变成现实的使命。
【关键词】文化素质 产业文化 职业素质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6-0020-01
有人说,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没有现代科学,没有先进技术,一打就垮,而如果没有民族人文精神,不打自垮。文化素质教育要让学生学习历史知识、法律知识、文学知识、心理知识以及哲学知识等等。让学生了解我们人类从哪里来,思考将向哪里去;让学生了解我们民族艰难辉煌的历史,憧憬美好的未来;让学生了解身心发展,懂得生命的可贵。2007年,总理在一所高校演讲时说过:一个民族有一些关注天空的人,才有希望;一个民族只是关心脚下的事情,那是没有未来的。高职院校文化素质教育将极大地促进高职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思考,学会知识和技能,做关心世界和国家命运的人。国家教育部职业教育中心原所长余祖光老先生曾经作报告《文化素质教育的当务之急和长远之计》,呼吁职业教育重视产业文化育人,重视文化素质教育。
一、高职院校亟需文化素质教育
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在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思想指导下,我们的教育取得了一定成就。但是重智育轻德育现象依然严重,从马加爵杀人到刘海洋硫酸泼熊;从校园暴力到职业院校学生难于管理、文盲、法盲层出不穷,我们不得不反思的问题是:学生们人文素质教育缺失。高职院校是培养高技能人才的重要基地,而这些高技能人才并不是一专多能,没有转岗适应能力。高职院校教育只是急功近利,满足于学生的暂时“就业诉求”,对学生走上工作岗位能否有发展,能否有未来思考的并不多。高职教育的本义应该在于人的生存与发展,而目前在文化素质教育缺失的情况下高职教育有悖于其教育的本义。
从事高职教育多年,我们面对的情况是这样:一是生源文化素质基础差,都是各个高中甩出来的考不上大学的学生;二是学生实际学习能力差,没有良好学习习惯,学习不主动甚至保证不了课题纪律;三是厌学和弃学者大量存在。
缺乏人文素养的高职学生往往表现出这样几个问题:一是职业技能学得不精,因为缺乏人文知识造成对专业技能课理解偏差;二是学生只学到技术到社会后也没有后继发展能力,充其量也就是个卓别林式的“机器”;三是如果不加强高职院校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学生从业后不适应企业对他们职业素养方面的要求;四是如果不加强高职院校学生文化素质教育造精神缺失。
余祖光先生在《产业文化育人 培养工匠精神》的报告中指出未来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方式:
文化是变革的先导,发挥文化在产教融合和校企合作组织互动中的先导作用。
文化是育人之本,引入产业文化新质,发挥文化在教学、管理、服务、实践和环境中的育人作用。
文化是建设之魂,推动建设发展从外延到内核,从硬件转向软件,从品牌致胜走向文化致远。
未来职业教育离不开文化素质教育。
国际上看,职业教育最发达的德国重视文化素质教育,日本、澳大利亚的职业教育也很发达,他们的职业教育都不乏这样的内容:力争使新一代国民具有适应社会、科技、经济发展所必备素质。
二、高职院校文化素质教育存在的问题
1.教育观念上存在的问题
仍然有一些职业院校对文化素质培养重视不够。重智育、轻德育,重技能、轻文化的急功近利的教育现象依然存在。
一些较好的职业院校开始意识到了文化素质教育问题,但是落得不实。一些高职院校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途径只停留在以活动为载体的教育层面。而且雷声大雨点小,教育效果不够明显。
2.教育体系中存在的问题
高职院校从来就没有一个成熟的文化素质教育体系。主要体现在没有成理论体系的内容,没有课本、没有课程标准和合理的课程设置;高职院校缺乏一支文化素质教育的教师队伍。高职院校的文化素质教育没有指定任务从而造成没有指定教师参与,缺乏任务界定和教师认定对于教育任务的完成就没有保障。
三、高职院校文化素质教育的对策
提升育人观念、认识。高职院校学生文化素质教育要站在民族产业发展的高度来认识。马克思说“文化是从人类创造生产工具开始的。”文化作为意识范畴,一开始就是和生产劳动分不开的。人类在长期的生产劳动中,特别是工业革命以来的实践中形成并被普遍认可和遵守的行业习俗,规范,制度准则和价值观以及包含于行业产品和服务中的历史、艺术、品牌质量等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便构成产业文化。产业文化直接影响产业发展高度。奔驰生产总监爱德拉五年在华工作,总结出中国工厂浪费151种类。时间浪费,体现在计划不够、班长不了解工作任务实质、乱加班、工具不到位、有用的人员不足,拖延和疏于管理等。存在这种浪费的根源归根到底是员工的职业素养不够、产业文化不足。
完善育人体系、途径。高职院校的文化素质教育首先要进行课程开发。课程开发设置是实现教育的基础。其次要培养一批良好的教师队伍,这是进行教育的基本保障。
明确育人方向、内容。高职文化教育和通识教育有一定差别,需要在通识教育基础上增加职业素质教育内容。曾经指出:建设文化强国,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以精神文化作为核心,还要教育学生学习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总理更进一步提出:要把提高职业技能和培养职业精神高度融合,……要让受教育者牢固树立敬业守信、精益求精等职业精神……。《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要求“产业文化进教育、企业文化进校园、职业文化进课堂”。这都是在强调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的重要性。
研究育人规律、方法。高职院校学生有其自己的特点,他们接受知识的能力,感悟能力,体会能力有待于提高,针对学生的特点研究出文化素质教育的规律和方法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笔者认为,高职院校学生的文化素质教育还是要强调灌输与渗透相结合。
参考文献:
[1]龙莉《中山大学文化素质教育课程建设探索》[J].中国大学教学,2006,8
[2]李继兵《高校文化素质教育的管理现状与对策》[N].光明日报,2009,7,22
[3]傅筠,韩冰等《试论高职院校文化素质教育体系的构建与实施》[D].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5
[4]高彩霞《高职院校文化素质教育体系研究》[M].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6.12
[关键词]高职物理 实验教学 现状 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3)01-0188-01
高职教育是一种以职业能力形成为核心的教育类型,实践教学的地位得到大幅度提高,技术物理作为高职教育理工科类大学生入校的第一门实践课程,属于基本实践技能模块,是学生后期专业技能训练的基础。因此,对高职物理实验教学的重视和改革也是高职基础课程教学改革中的重中之重。
一、当前高职物理实验教学的现状和主要问题
随着高职教育的快速发展,对高职物理实验教学提出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高职物理实验教学面临许多问题亟待解决,从当前教学现状看,存在的主要问题如下:
(一)对物理实验重视程度不够
很多的高职院校对物理这门基础课普遍不够重视,另外也有的物理教师本身就不重视物理的实验教学,考试也只是理论笔试,物理实验甚至一个都没有。这样的高职物理课自然不可能为职业院校的学生打下实践基础。
(二)实验教材内容陈旧
由于高职教育发展较晚,物理配套教材没有得到完善,与学生后续的专业课程衔接不够紧密,和社会生产的发展相脱节。难以引起学生的兴趣,也不利于学生实践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
(三)教学方法过于传统
由于受传统教学方法的影响,教学方法多为讲授法。有的学生甚至根本不亲自动手做实验,只要按理论算一下就行,缺少动手和动脑的机会,能力得不到相应的提高。
(四)教师综合素质能力一般
作为教育直接参与者的教师自身综合素质的提高跟不上职业教育发展的脚步。由于学校缺少对教师培训的支持以及教师自身缺乏探索能力及创新能力,知识面不够广,使教师在实验教学的设计、组织及考核上都存在着问题。
二、高职物理实验教学的改革
从前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实验在高职物理教学中是不可或缺的,而高职物理教育中实验教学薄弱也是由多方面原因造成的。我们在进行实验教改时就应立足于现状,以这些制约因素为出发点有针对性的改革。
(一)改变教学观念
无论社会、学校还是教师都要转变观念,清楚认识到物理实验是高等职业教育实践综合能力的“基石”。校领导树立了新观念,才能在经费投入等方面充分考虑到物理实验教学的实际需要,保证物理实验教学改革的进行。老师的教学观念转变了,才能在教学中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刻苦钻研,大胆创新。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启发学生利用实验主动地获取知识,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
(二)教材内容的改革
教材是课程的重要载体,有一本好的教材,是课程成功最主要的因素之一,因此,高职物理实验教学改革的重要环节是教材改革。各高职院校应根据现实条件和课程基本任务以及学生的基本素质,编写一本重基础、动手多、理论少的适合高职生的实验教材。编写时引进相关专业教师参与开发,建立物理教师与专业教师共同开发的机制。在教材结构和内容上,面向专业、面向生活合理设置基础性、验证性、设计性、开放性实验。
(三)教学过程的改革
在做基础物理实验时,采用讲授这种授课方式,向学生介绍实验仪器的使用方法、实验数据的误差处理方法、严谨的实验态度;验证性的实验过程采用教师讲解实验的重点、注意引导学生自己看实验、分析实验、动手实验、总结实验。老师只是在旁做必要的引导,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设计性实验是以学生为主体的课题式教学,根据学校的具体情况、不同专业的需求设计合理的实验课题,让学生自己组队带着课题自己去调研,一起研究设计方案;开放性实验可根据学校自身的条件从实验内容、实验时间、实验资源上进行设计,为学生提供自主选择的空间,从中培养对科学技术的兴趣和创新能力。
(四)改革考核办法
提高实验考试成绩比例,占物理总成绩的50%~60%。针对每个实验项目,采用预习提问来考核学生的自修能力;采用实验操作来考核学生的动手能力与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采用实验报告来考核学生的综合分析、数据处理和书面表达能力,通过这样“三段式”考核办法全面、综合评定学生的实验能力。
(五)提高教师自身素质
老师首先要具备为学生打好实践基础的能力,了解各个专业的特点和需求,通过不断的学习使自己的实验教学能力和知识水平提高。同时利用高职教育“校企合作”的特点,深入企业实践,能够快速地接受新的知识、新的技能,把它应用到物理实验的设计上来,努力提高自身实验教学的特色化和“含金量”,这样才能在少学时中做“大文章”。
三、结束语
作为一名高职物理教师,我深知物理实验教学是整个后续专业实践课程的“基石”,同时也深切地体会到现在物理课程在高职教学中“可有可无”的危机感。但我也坚信通过广大物理教师、教育研究工作者的共同努力,高职物理实验教学改革的步伐将进一步加快,实验教学的现状一定会得以改变。
【参考文献】
[1]廖传林.高职物理实验教学中技能的培养[D].华中师范大学,2004.
【关键词】 高等职业教育 现状探讨
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到现在,取得了明显的成绩,但是还存在了不少待改进的地方,下面我们就先来分析一下目前高职教育的现状:
1、高等职业院校中的在校学生大部分是九零后的新时代人,整体素质不高,思想比较活跃,学习方面怕吃苦,探索知识的路上缺乏勤奋精神。高等职业院校的在校学生,由于出生在九零后,受万众宠爱于一身,被家人娇惯坏了,总觉得衣食无忧,读书无望,于是只是为了来感受一下大学的生活,才来到学校读书的,自然其努力向上,刻苦钻研的精神就缺少了不少。再加之学生之间的相互感染,找借口请假不上课,相互“帮助”欺瞒老师,相互比拼游戏角色的等级,……。
2、高等职业院校中的班主任制度不太完善。高等职业院校的班主任工作一般分为专职辅导员和兼职辅导员,这些辅导员大多数是才从大学毕业出来的新教师,和学生自然多了一些亲切感,但相应的引导能力和成熟度比较欠缺。甚至在某些高职院校,辅导员的素质还没有学生的素质高,作出了一些伤害高校辅导员的事情。
3、高等职业院校的教育理念还不够完善。高等职业院校的教育模式要不就沿用本科学院的教育模式,要不就沿袭高中的教育模式。沿用本科学院教育模式的高职院校,缺乏对高职学院学生生源的了解,高估了高职学生的自我约束能力;沿袭高中教育模式的高职院校。对高职学院的学生采取高中的管理模式,上早自习,上晚自习,严格的约束了学生的自发行为,磨灭了学生的创造能力。
4、高等职业院校的教师水平参差不齐。高等职业院校的老师,既要求熟悉相关的理论知识,也要求掌握毕业的专业技能。但目前大多数的高职院校的老师,理论知识的深度不够,专业技能的能力不够,这样的状态怎么能教育出优秀的技能人才。
高职院校的教育还存在了诸多的需要改进的问题,但是上述四点时最主要的问题,针对以上的几点问题,对高职教育提出以下建议:
1、针对高等职业院校中在校学生的现状,先了解,然后分析,最后做出教育方案。高等职业院校的学生大多是高考成绩不太理想的群体,因此首先应在教育过程中消除学生的自卑情绪,从心理教育方面给学生以支持,让他们重新树立自信的标杆。其次,进入高职院校的学生,大多生活习惯和个人修养不强,应在学生入校开始狠抓学生的个人素质培养,从根本上改变学生的生活理念和生活的不良习惯,改掉生活中的不良陋习,从而树立良好的生活习惯,以至于树立良好的学习习惯,杜绝迟到,旷课等学习陋习。高职院校学生的素质培养不是仅仅用获得“综合素质评定等级”来进行,更应注重在学生中树立榜样,有一定的标杆,真正在学生中间树立“以自身修养为准则,以陋习不改为悲哀”的信念,从而彻底改变“高职院校学生不好管,管不好”的现状。
2、高等职业院校的班主任制度,其实就好比把平时学生在家里的家长制度转移到了学校,因此学生对班主任应该是一种信任和寄托,而不是隔阂甚至仇恨。但是在大多数的高职院校里,很多学生和班主任保持了一种距离,大多数情况下,不是为了谈心和交流思想在一起,而是为了一些例行公事的事才能在一起。高职院校的班主任工作,应“以人为本,重在实效”。身为班主任,应首先注重自身的个人修养,给学生树立一个生活中的楷模,同时应深入学习心理学,多了解目前学生的喜好、脾气、个性等诸多方面,应努力将自己打造为学生心目中的“倾诉者”、“询问者”、“牌友解难者”,做一个学校与学生之间、学生与任课教师之间绿色的桥梁。
3、高等职业教育应该拥有自己的教育模式,而不应该延续其他学习层次的教育模式。高职教育处于高等教育和大学教育之间,需要培养出的是具有技能特长的人才,而不是培养科研方向、理论方向的研究型人才,因此教育模式应注重理论和实际的有机结合,在给学生传授理论知识的时候,应注意深浅适中,学生能用所知道的理论知识指引实际操作,能在实际操作中能找出相应的支撑理论就可以了,不要过多的涉及研究型教学中的理论部分,也不能只推实际技能讲解,而不提供理论支持。并在教育过程中,建立相关机制鼓励学生在学习中努力创造新的理念、新的技能,让学生充分参与到技能的建设和开发中,让学生在高职教育的过程中感受到学习的快乐,感受理论与实际的完美结合,并在此基础上有所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