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高职教育前景

高职教育前景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4-03-21 14:46:50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高职教育前景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高职教育前景

第1篇

一、目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现状

1、国家相关部门越来越重视发展高等职业教育

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社会得到了快速发展,职业教育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教育工作的战略重点,职业教育特别是高等职业教育越来越日益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重视。国家教育部门也颁布和出台了相关的文件鼓励和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并对高等职业教育给以了大力的扶持,同时还允许民营资本创办高等职业院校,在实践中,逐步探索出了具有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特色的办学指导思想和办学模式,建立起了以培养职业能力为中心,加强素质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目前,我国职业教育的办学方向和改革思路日益清晰,特色日趋鲜明,一个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体系已初步形成。

2、区域高职院校办学实力差距明显

在沿海地区及内陆发达地区,高等职业教育起步较早。创建了很多具有特色的高职院校,这类高职院校为地方的经济发展提供了优质的人才资源,使得这些地区的高等职业教育很好的服务于企业,而企业的资金又不断的给当地的高等职业院校发展提供了资金的支持,已经很好的做到了“校企合作、校企扶持”。形成了良性循环模式。然而在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很多高等职业院校特别是民办高等职业院校面临着重重困难,办学实力不足,生源质量下降,生源不足等。学校办学规模小,教学质量差,经济效益低。培养出来的学生无论职业技能水平和综合素质都达不到企业要求,造成了学生家长不愿让孩子就读高等职业院校,总是有非本科院校不读的观念。形成了一种非良性的循环模式。

3、公办民办高职职院校发参差不齐

民办高职等职业院校得不到国家财政的直接拨款,在从现阶段的高考录取制度来看,职业院校招生是在最后一批录取,而民办高职院校的录取更是最后一批高考考生中的末段。随着最近几年的普通高校扩招,使得职业院校的生源质量一直得不到保障。这种做法实际上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提法是相违背的。另外在师资方面,民办教师由于无法得到像公办院校教师一样的待遇,很多有能力有经验的教师都纷纷转办院校。民办高职院校教师流动性非常大,师资水平较低。使得民办高职院校被迫形成了一种“差生+差条件+差师资”的特点,造成了民办职业院校培养的毕业生综合能力普遍偏低,从而使得民办院校毕业生得不到企业、社会及学生家长的认可。导致民办高职院校得不到政府足够的重视、更无法得到用人单位、学生及家长的青睐,导致了这样非良性的循环,使得欠发达地区的民办高职院校发展困难重重。

二、高等职业教育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市场经济多元化的变革,职业能力将是人一生中的重要财富,没有适应社会发展的职业能力将无法在社会上立足,这样使得越来越多的人需要具备职业能力,而进入职业院校学习和深造是获得职业能力最有效最快速的途径。这样的社会环境就使发展得好、综合能实力强的高等职业院校根本不需要担心招不到生源,并且还可以挑选录取优质的生源。也正是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使得用人单位对具有较高职业能力的和较高综合素质人才的需求越来越旺盛,待遇也越来越优厚。很多学生和学生家长也意识到了这点,这样使得高职院校的招生规模越来越大,办学规模和办学实力得到了不断的发展和进步,使得高等职业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占据的比重也越来越大,同时还不断得到国家在政策和资金方面的支持和帮助。

然而,高等职业教育在面临大好机遇的同时,同样也面临着挑战,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涌现出了很多新兴的岗位,使得高职院校在专业设置方面难以适应社会和用人单位的需求,加上社会多元化的发展,使得工作岗位对个人职业能力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使得原有的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方式所培养出来的毕业生往往已经无法满足当前岗位的要求,毕业生毕业后还需要较长时间的适应和学习。

另外中国社会自古以来重道轻器。现实中“重文凭,轻技能”的社会观念和思维定式,根深蒂固地存在于国民之中,以于认为职业教育是差等生教育;对技术工人的身份、地待遇存在观念歧视,造社会忽视一线劳动者培养,也导致优质生源不愿就读职业院校。这一问题严重地削弱了国家的经济竞争能力,也加剧了就业压力。所以说职业教育同样也面临着重重挑战。

三、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前景与改革思路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我国应对外部需求持续走低、传统竞争优势逐步减弱、人口资源环境约束压力不断加大的新形势下的必然选择。转变发展方式,根本靠科技,基础在教育,关键是人才。

然而,在我国现有的工人队伍中,技术性工人仅占不到总数的一半;在技术工人中,中高级技工仅占了三分之一。并且这些技术工人的综合素质也还无法达到企业发展壮大的需求。发达地区所出现的民工荒,实质上是技工荒。技能型人才的紧缺,已经成为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和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制约瓶颈。按照我国经济和技术发展水平,在今后很长一个时期内,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和技术装备、生成技术水平的提高,一部分高技术职业岗位包括工业企业的生产现场技术人员、管理人员,技术复杂的生产装置的操作人员,知识含量高的第三产业的基层管理和业务运行人员等等,都要求这些从业人员要具备有较高的职业技能和专业水准。在这样的经济环境下使得在今后很长时间内,高等职业教育都将是为这些工作岗位提供高素质高技能型人才的摇篮,高等职业教育将得到社会越来越多的认可和支持。

当前我国总体上处于工业化中期,应该说最大量需要的还是职业技术人才,特别是高技能、高素质型人才。因此,必须推进职业教育特别是高等职业教育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大力发展面向人人、面向全社会的职业教育,把发展高等职业教育作为解决就业总量压力与就业结构性矛盾、构建合理教育结构的重大战略。在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初步形成规模与特色的今天,注重平衡区域高职院校发展,逐步缩小民办高职院校与公办高职院校的办学水平是解决我国经济发展差异的有效手段,国家在政策和资金上应该多扶持经济欠发达地区的高职院校,在人才引进与配套政策方面加强对民办高职院校人才的帮助与支持。同时还应该尽快在招生考试政策方面改变以往以分数评定成绩和排名的陈旧模式,应在义务教育阶段向学生推广和宣传职业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使得学生重视和了解职业技能培养的重要性。让学生家长了解并支持学生就读职业院校,使得高等职业教育在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中不断为企业提供越来越多的优秀人才,能够最大限度的解决目前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各类问题。

参考文献

[1] 孙亮波. 高职教育的现状和发展研[J]. 西南科技大学《高教研究》,2007,(5)

[2] 梁红梅. 对发展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思考[J]. 教育导刊,2008,(2)

[3] 马树超,郭扬. 关于我国高职教育发展的战略及对策思考[J]. 职教论坛,2008,(1)

[4] 汤大莎. 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思考[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35):8.

第2篇

【关键词】高职高专教育 情景模拟 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9682(2011)04-0051-02

我国高职高专教育的教育目标是培养大批具有必要理论知识和较强实践能力的、面向一线职业岗位的技能型、应用型专门人才。在传统教学中,教师的角色是教书匠和讲解员。高职高专教育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中心,课堂教学基本以教师讲授为主,教师与学生互动少,重教而不重学,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能动性无法充分发挥,这种教学模式已不能适应高职高专教育的要求。情境模拟教学可以改善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不足,转变和推动学生学习方式由被动接受性学习向主动探究性学习转变。情境模拟教学注重实践应用,其教学理念就是“学以致用,以用促学,以用带学”。这种教学模式将学生置身于仿真工作环境中,让学生在学中做、在做中学,教、学、做合一,手、口、脑并用,使学生提前领略到职业岗位的内涵,了解、熟悉职业岗位所需要的各种理论知识,懂得所学专业知识在实际运用中的重要性,由此大大增强了专业学习的兴趣与信心。通过职业模拟训练,锻炼职业能力,为将来走向社会、走向成功打下良好的基础。情境模拟教学是一种有效地培养学生职业技能素质的实践教学方法。

一、高职高专教育情境模拟教学的内涵

情景模拟教学法是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结合专业背景与行业特色,有针对性的设计情景,学生如身临其境,仿佛置身其中,并让学生模拟职业岗位角色、模拟情景过程,让学生在高度仿真的情景中获取知识和提高能力的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突出操作性、讲究趣味性、注重实效性,使学生在模拟操作过程中,巩固并扩大专业知识,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接轨、素质教育与社会需要的接轨,更重要的是不受实验室的限制,是一种经济实用的实践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实际上是教师在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与学生共创的一种能激发学生情绪的学习场景。归纳起来可分为实物情境,指学生直接看到、听到、接触到的情境;记忆情境,指学生在学习时,通过回忆来重现日常生活中所经历过的情境;模拟情境,指学生模拟真实的情境,可通过学生表述、游戏等方式来进行;语言情境,主要通过教师形象的语言,让学生感知、思维、记忆和想像而进入特定情境;想像情境,学生根据已有的表象进行组合而进入某种情境;氛围情境,即课堂心理气氛。

情境教学法对培养学生情感、启迪思维、发展想像、开发智力等方面有独到之处,能起到传统教学法无法达到的效果。

二、高职高专教育情景模拟教学的创新点

情景模拟教学是在模仿、建立模型、技术仿真等概念和方法的基础上,广泛运用现代管理、计算机及其软件技术发展起来的先进教学手段。

情景模拟教学具有科学性、实用性、经济性特点。运用模拟教学手段,形象直观,环境与过程逼真,结果明确且相对准确;便于组织、安全可靠;可以相对增大教学的难度和情况的复杂程度;是解决理论知识与实际工作脱节、降低教学成本的有效途径。情景模拟教学,具有以下创新点:

1.情境模拟教学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锻炼机会

其最大特点是互动,即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充分展现学生自己的才华,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发挥其潜力。不仅使参与的学生认真学习了知识,也使作为观众的学生受到教育和启示,达到了寓教于乐的目的。

2.情境模拟教学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展示和合作机会

通过展示与合作,可培养学生的群体意识和组织能力,从而使课堂教学不仅传授给学生知识,同时具有培养满足社会需求的人才的功能。

3.情境模拟教学能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成为了学生学习的促进者。通过情境模拟教学法教学,能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与学生共建课堂,教师不仅要成为学生的良师,更应成为学生的益友,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有效方法。

4.情境模拟教学能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情境模拟教学强调的是学生的参与,在教学中教师主要起着引导的作用,通过老师的启发,由学生自己去仔细观察,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从而大大提高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

5.情境模拟教学能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情境模拟教学的内容丰富多样,形式生动活泼,可以多方面、多视角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在参与互动的过程中,学生可以提高即兴演讲、思辨、分析等能力,从而使其拥有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

三、高职高专教育情境模拟教学的实施

高职高专教育情景模拟教学可分为:情景设计和组织实施两个阶段。

1.情景模拟教学的设计

情景设计以社会真实为起点,以教学目标、教学分析、学生分析为基础,以真实性、相关性、知识性、启发性、矛盾性、趣味性为设计原则,以教学效果作为评价手段,通过不断地优化,使情景达到一个理想的结构或状态。

2.情景模拟教学的组织实施

情景模拟教学的组织实施分为课前准备、实施、评价和课后总结等几个环节。

(1)课程规划。教师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和书本的内容特色,将课程划为几个教学主题,确定每个主题的目的,并在每个主题下安排一到两个情境,确定重点培养学生哪些目标能力和实践技能。

(2)课前准备。教师要为情境教学创办准备材料,解释角色和背景,并分配角色。教师要对情景烂熟于胸,对在模拟过程中可能发生的问题要有预案,并要求学生作课前准备。

学生要提前预习课程相关内容,人数较多的情况下须提前分组;准备资料、背景材料、规则;以及必要的模拟道具、场地等。如需要用到多媒体设备,需提前做好调试工作。

(3)情景模拟的实施。情景模拟的关键是角色和任务,教师的角色是导演、教练、裁判员,在情景模拟中是配角。教师作为导演以引导学生为主,应导而不演。学生是演员、运动员,是情景模拟的主角。

(4)课后总结。一针见血的点评是提升学生认识、强化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课程结束后,要求学生进行书面总结,促使学生进一步的思考,以巩固学习效果。教师通过分析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和模拟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改进情景方案和组织实施方法,提出表扬和建议,以利于进一步的提高。

四、实施情境模拟教学法应注意的问题

情境模拟教学是在教师指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的共同推动下运行的,教师在实施情境模拟教学法的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情境创设应以完成教学目标为出发点,选题要贴近实际。

情景模拟之前,教师应结合学习的内容,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进行精心选题。要考虑学生通过本堂课学习,学到了什么,否则就失去了该情境教学本身的意义。

2.情境的创设要根据教材内容的实际需要而定,准备一定要充分。

充分的准备是任何活动取得成功的必要条件,情景模拟教学也不例外。情景模拟教学的准备主要包括计划准备、组织准备、思想准备和物质准备。情境教学要按照专业进行分类,在情境教学过程中,根据不同专业的特点,选择适宜的情境设置方法。

3.妥善安排和控制时间

情境模拟创设毕竟只是课堂教学的辅助手段,不宜拖沓繁冗,大量占用课堂时间创设情境多少有些浪费时间之嫌。时间的安排和控制非常重要,作为“导演”的教师必须在事先作出详细的规划,计划好每一段落的用时,并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进行灵活的调剂和控制。

4.情境模拟教学对教师自身素质要求高

情境模拟教学对教师自身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采用情境模拟教学法对教师的知识结构、教学能力、工作态度及教学责任心的要求很高。在情景模拟教学中,教师主要是反应者、支持者,学员才是真正的主角。情境模拟教学重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参与,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总之,情景模拟教学是很具吸引力的一种教学方法,同时兼顾了教学的理论性和实践性,能让学生格外地投入,对促进学习,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很有帮助的。这种方法让学员身临其境,突出操作性、讲究趣味性、注重实效性、兼顾学理性,具有理论与实际高度结合、教师与学员高度投入的特点。可以达到知识传授和技能培养的双重目的,是实践教学的一种重要手段。

参考文献

1 韩晓鸣.情境教学实施与评价[J].高教研究,2005(23)

2 戴子刚.论情景模拟教学[J].中国校外教育,2008(8)

3 戴国良、周永平.情景模拟教学研究与实践[J].南方论刊,2010(3)

第3篇

关键词:文化背景知识;高职英语;教学

在语言学习的过程中,文化是必不可少的因素,在文化背景下学习英语,可以有助于学生对英语语境有更好地理解。高职英语教师掌握一定的文化背景知识,在教学的过程中适时地加以运用,不仅可以增加课堂氛围,还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学习的知识。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分析了高职英语教学中文化背景知识教学这一环节存在的不足,以及文化背景知识在高职英语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并且探讨了在高职英语教学中如何结合文化背景知识来提高教学效果。

1 高职英语文化背景知识教学现状

随着英语在我国学校课堂的普及和英语教师的辛勤教育,学生的英语成绩明显提高,但大多数学生的英语学习仍然停留在语言层面上,只是为了提高学习成绩,应付式地去学习英语词汇、语法、句子结构,盲目地去练习听力、口语、答题技巧及翻译技巧等知识,对老师教授的知识只是被动地去接受,缺乏对英语文化背景知识的了解和掌握,容易造成英语理解上的错误,形成文化上的脱节。一些高职学生由于受英语基础的限制,对英美国家的历史、地理、人文、生活常识等方面不甚了解,知识面相对较窄,容易形成理解上的错误和表达上的错误,比如在我国,对老人表示尊重习惯用“老”来尊称,但在国外,“老”则意味着老朽、没用,是对人的轻视,如果不了解各国的文化背景知识,则容易产生误解。

此外,高职英语老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对文化背景知识的讲解和引导方面还存在很大问题,一些老师对文化背景知识的重要性还没有足够的认识,在课堂教学中很少加入文化背景知识的教学,他们依然保持传统的教学观念,认为英语教学主要向学生讲授语言知识,认为语法、句子结构、词汇比文化背景知识更重要,对学生依然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模式,造成学生对学习英语提不起兴趣,对学习的知识一知半解。总之,目前高职英语教学仍然停留在应试教育层面,缺乏文化背景知识教学,仍需要进一步努力。

2 文化背景知识对高职英语教学的重要作用

高职英语教师应该认识到文化背景知识的重要性,向学生传授文化背景知识,提高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文化背景知识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2.1 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高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向学生讲授不同国家的文化背景知识,比如生活习惯、社会文化、各国历史、习俗礼仪等,这些知识的讲解比较有趣和丰富多彩,比单纯地传授枯燥的语言知识更能提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好奇心,驱使他们自己去更多地了解西方国家的文化背景,去感受各国不同的习俗、文化、礼仪,了解中西文化的差异,开阔学习视野,提升学习的信心。

2.2 提升学生阅读理解能力

传统的教学方式,只是单纯地让学生掌握英语词汇、语法、句子结构,学生在英语阅读时往往只看词汇是什么意思,看看句子是什么结构,然后再理解这句话是什么意思,虽然有些英语词汇比较简单,很容易理解这句话的意思,但有时一句同样的话在不同的语境里表现的意思不同。此外,由于中西方文化的差异,生活习俗、宗教礼仪、社会价值观念都有着天壤之别,如果学生在英语阅读时,对国外的文化背景不够了解,而是从国内的文化背景去理解,有时候可能就会出现很大的偏差,出现理解上的错误。英语阅读包含的信息量较大,内容涉及的范围较广,涵盖许多文化内涵,是一项综合运用英语的能力,不仅要对英语词汇、语法、句子结构有着较好的把握,还需要对涉及的文化背景知识有着深刻的理解和认识。高职教师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去掌握较多的西方文化背景知识,对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无疑有着很大的帮助。

3 高职英语教学中如何传授文化背景知识

高职教师在英语教学中可以通过课堂渗透、课外拓展等方法向学生传授文化背景知识,提高教学效果。

3.1 课堂渗透

高职英语教师在备课的时候可以根据教材中涉及到的中西方文化差异进行适当拓展,将涉及到文化内涵的部分做好标注,并进行深层次挖掘,对中西方文化的共性和差异性进行课堂展示,让学生更好理解和把握。在讲解课文的时候对涉及到的风俗、宗教、婚恋等方面的文化背景知识可以进行专题介绍,让学生有一个系统的认识。此外,在教授词汇或者语法的同时,对词汇涉及的文化背景知识(如寓言故事、典故等)进行介绍,激发学生兴趣,促进学生对词汇的理解和记忆。

3.2 课外拓展

由于课堂时间的局限性,如果仅靠课堂时间让学生去掌握文化背景知识还是十分有限的,因此,高职英语教师可以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举办英语知识竞赛、英语沙龙、英语角等活动,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去积累文化背景知识,拓展知识面,鼓励他们多看有关的外文书籍,外文电影,以加深对国外文化背景的了解。这样,促使学生多渠道地积累文化背景知识,日积月累,学生的学习热情、阅读理解能力、交际能力都会有所提升,学生的英语学习成绩和老师的教学效果都会大大提高。

3.3 增加外籍教师授课

外籍教师本身拥有的文化背景、文化知识对学生来说是一笔财富,增加外籍教师授课,让学生多接触外籍教师,会提高他们的语言交流能力,加深对国外文化知识的理解,修正自己的错误理解,掌握全面的外文知识。

参考文献:

[1]张含、杨元元.浅析英语文化背景在英语教学中的重要性[J].考试周刊,2007(41).

[2]崔江涛.文化背景知识在高职英语教学中的作用[J].科技传播,2010(05).

[3]任萍.基于文化背景知识的高职英语教学研究[J].济南职业学院学报,2013(02).

第4篇

【论文摘要】高等职业教育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背景下,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存在着诸多问题,不利于高等职业教育的进一步发展,同时也限制了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本文旨在分析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存在的问题,提出促进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新路径。

近年来,政府对高等教育发展的战略定位从规模扩张转变为内涵提升,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第七篇“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中,明确提出“稳步提高高等教育大众化水平”,并将提高高等教育的质量作为我国教育发展的三大战略重点之一。高等职业教育在我国推进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中,逐渐从教育系统的边缘走向中心地带,成为高等教育扩招的重要阵地,成为高等教育进一步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大众化过程中实现高等技术型人才培养的重要培养路径,在现实的高等人才培养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分析其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这一时代背景下存在的问题,并针对问题和不足,提出其发展的相应举措,对于高等教育大众化目标更好地实现,“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的有效落实都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1 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问题分析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背景下,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面临着新形势,这一新形势既有机遇,也有挑战。这一新形势,一方面为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带来新的契机,同时也引发了高等职业教育的一系列问题:民办高等职业教育异军突起,职业院校数量膨胀;毕业生与社会需求之间存在差异,就业难问题逐渐凸显;师资力量匮乏,管理模式不尽科学等。这些问题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高等职业教育的进一步发展,不利于高等教育大众化目标的实现。

1.1 民办高等职业教育异军突起,职业院校数量膨胀

近年来,为满足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需要,国家支持和鼓励民办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导致民办高等职业教育异军突起,数量急剧膨胀。根据2006年的最新统计数据,全国共有民办高校278所,占高校总数的14.9%;民办高校在校生276.91万人,占普通高校总体规模的15.9%。其中民办高职院校247所,占民办高校总数的88.8%,比上年新增24所,增幅比较大的是2004年度,增加53所;高职在校生规模为138.22万人,占民办高校在校生规模的49.92%,占高职高专在校生总体规模的17.4%。[1]

从以上数据我们可以得出:首先,民办高等职业技术院校是民办高等院校的主体,其院校数和在校生规模都占民办高等院校非常大的比重,它成为是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力量;其次,民办高等职业教育亦是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其所占比重正在逐渐上升。

民办高等职业院校异军突起,高等职业院校数量膨胀成为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中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民办教育多为市场化的运作模式,其具有明显的营利性质,忽视了教育的公平性与社会性。大部分民办高等职业院校的学费很高,同时内部收费机制混乱,使得很多家庭条件差的学生难以承受,不利于其所承担的高等教育大众化目标的实现,忽视了教育的公平性;学校环境及配套设施建设不到位,难以满足正常教学以及学生学习与生活的需要,不利于保证教育的社会性。

1.2 毕业生与社会需求之间存在差异,就业难问题逐渐凸显

近年来,高等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逐渐凸现,很多高职院校的毕业生面临着“毕业即失业”的窘境。高等职业教育毕业生就业率偏低,教育部公布统计数据显示,高职毕业生的就业率低于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率的平均水平。同时,就业质量低,主要表现为非专业对口就业、就业稳定性不高,不同程度出现“低水平就业”问题。他们在找工作时,觉得自己在接受高等教育阶段所学的知识和用人单位的需要不一致,很难实现专业对口就业。

高等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难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这一社会现象的产生,并非源于单一的社会因素,但是不可否认的是我国独特的高等教育大众化推进路径下高等职业院自身的发展定位却是导致高等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难不可忽视的原因之一。

就目前高等职业院校发展情况来看,高等职业院校数量的过度膨胀,其增量太快,不能与经济社会的发展相适应,部分致使人才供过于求状况的产生,使得很多学生不能找到工作,成为过剩人才供给的一分子。其次,当前高等职业教育自身在人才培养上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人才培养定位不清晰、专业设置无序、资源匾乏等。人才培养定位不清,不能使人才培养方案更好地符合劳动力市场和用人单位的需求;专业设置不科学,甚至处于无序状态,不能很好的把握专业发展动向和劳动力市场的人才需求发展动向,以此指导专业设置;教学资源和就业信息资源匮乏,与用人单位之间的联系缺乏。最后,各职业院校之间的专业结构和课程设计趋同,这导致人才供给的结构性矛盾突出,产生毕业生就业的结构性困难。因为对人才市场和专业发展没有深入的研究,一些所谓的“热门专业”成为各高职院校的纷纷效仿开办的专业类型,由于每年毕业人数多,就业市场快速饱和,结构性的就业困难便产生了。但是很多高职院校缺乏认识,还继续扩大招生,随着招生人数的持续扩大,结构性失业的负面影响愈演愈烈。

1.3 高等职业院校师资力量匮乏,学校教学模式不尽科学

就高等职业院校的发展现状来看,我国高等职业院校普遍存在着师资力量匮乏的问题,很多学校虽然开办了相关专业,但是却没有真正从事该专业教课的老师。所以“兼职教师”成了很多高等职业院校师资队伍的中坚力量。“兼职教师现象”的产生一方面是因为高等职业院校的资金不足,没有足够的经济实力吸引更多的师资力量;另一方面是高职院校的发展空间小,不能吸引有志的年轻人才。

“兼职教师”虽然都具有很高的业务能力和专业素养,但是他们一方面不能从事兼职的高职院校的课程编排、专业设计等教学管理工作,另一方面也不能跟同学进行深入的接触和了解,不能了解和融入所兼职高职院校的学校文化,从而不利于其教学工作的有效进行,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其教学质量。

同时,高等职业院校还存在着教学管理模式不尽科学的问题。很多高等职业院校照搬普通本科的教学模式,过于重视理论知识的教学,而实践与实习类的学习集训机会很少;同时,也有一些高等职业院校只重视学生的职业技能培训,却很大程度上忽视了文化基础知识和学科基本理论的教学,在这样的教育模式下,培养出来的毕业生充其量只是文化素养不高的“技工”,不能真正实现高素质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目标。从办学宗旨和性质上看,高等职业教育对学生的培养目标应该是具备综合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的高等应用型技术人才。他们既要掌握一定的理论知识,又要具备就业必须的职业能力。

总之,高等职业教育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有了飞速的发展,但是我们也不能忽视其发展背后隐藏的问题。只有更好的分析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才能为高等职业教育的进一步发展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2 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高等职业教育进一步发展的路径分析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为了抓住机遇更好的应对各种挑战,高等职业教育必须依据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方向、人口结构变化趋势和教育发展的内在要求,并结合自身发展的实际,进行必要的路径创新。

2.1 地方政府要加强对高等职业院校的宏观调控

地方政府应该充分发挥其在高等职业院校发展建设过程中的宏观调控作用,积极规范高等职业院校的办学条件,提高民办教育的进入条件,保证民办教育的教学质量。具体来说,有以下措施:首先,地方政府应该制定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各项政策,为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政策保障和制度规约;其次,地方政府要统筹布局高等职业院校的发展情况,组织协调各方面的力量兴办职业教育,统筹学校和专业布局及教学设计,实现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还有就是要加强对高职院校的监管和评估。地方政府应该对职业教育的日常管理工作进行监管,并对其规模、结构以及发展定位进行全面指导与监管,同时,要建立健全相应的高等职业教育评估机制,制定相应的办学条件评估和教育教学水平评估体系,保证高等职业教育评估的有序进行。

我国当前的基本国情决定了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模式必须是以政府为主导的,所以这就要求政府加强自身建设,完善高等职业教育的内部管理机制。在管理体制上加强职业教育管理部门间的统筹协作,合理配置职业教育资源;在办学体制上,提倡多元化,但不能忽视政府的主导地位,充分调动行业、企业、社区、等参与高等职业教育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打造多种利益主体、多种渠道办学的新格局,并充分注意到WTO对我国教育多方面如教育分类、教育质量、办学标准和管理模式的影响,从而强化政府宏观调控的职能[2]。

2.2 创建产学研相结合,理论教育与实践相补充的教育模式

产学研相结合是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路径,也是高等职业教育模式完善的立足点和出发点。产学研相结合的教育模式是高职教育发展的高级模式,产学研合作办学,在解决办学条件、解决育人模式、解决就业水平问题等方面都有重要作用。

我们必须积极转变观念,优化产学研相结合教育的内部环境,创新高等职业院校产学研结合发展模式。这就要求一方面高等职业院校重视结合本院校的实际情况,重视科技创新和技术研发,增加科研投入,营造良好的内部科研环境;另一方面则要求政府部门提供良好的高等职业院校科研成果的外部转化途径,实现高职院校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获得相应的收益。

与此同时,高等职业院校还应该转变培养模式,根据院校发展实际,进一步协调理论教学与实习实践教学的关系,保证两者所占课时比例恰当,是同学们在校期间能够更好的把握专业知识,提升自身综合竞争力。其次,高等职业院校应该在深入分析劳动力市场变化与企业人才需求动向的基础上,不断改变和完善院校的专业设计与培养方案,使学生的发展能够满足社会的需求,以更好的保证就业。

2.3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努力打造专兼结合的“双师型”的高水平师资队伍

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我们可以借鉴国外的一些先进经验。引进专兼结合的“双师型”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的理念。美国社区学院的职业教育不仅重视实际知识还特别重视实际技能的教学。所以,他们对师资的要求除了要遵照州政府有关颁发教师证书的规定之外,还特别强调职业技术教师必须拥有专业相关的实践经验。其教师分为专职和兼职两种,专职教师一般有博士或硕士学位,主要从事基础理论与其他理论性较强的课程的教学以及科研工作。兼职教师可由社区内的企业家、某一领域的专家以及生产一线的工程技术人员、管理人员等组成,他们讲授的课程应用性、针对性一般较强,与专职教师的理论教学相结合,形成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结合的合理教学模式。

我们应该学习和借鉴这一教学模式,改变当前“兼职教师”为高校老师,而且主要从事理论教学的现状,努力打造专兼结合的“双师型”的高水平师资队伍,为提高高职院校的教学质量与水平,提高科研能力,实现高等职业教育的新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重视对高职院校老师的培训,建设以省级基地为主体,地(市)办班选培为补充的原则来进行布点,从而形成高职教师资格培养培训网络。[3]

2.4 建设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教育专业体系,加强就业指导与服务

在当前情况下,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难成为摆在其发展道路上不可忽视的重要问题,解决这一问题,一方面要改变原有的高等教育专业体系,建设以就业为导向的专业体系;另一方面要积极做好高等职业院校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引导和帮助高职学生实现顺利就业、正确就业、成功创业。

高等职业教育的性质决定了它是推进受教育者职业成熟的教育与培训模式,它应该注重实践,并且应该以能力培养为主线设计培养方案。所以,在进行专业设计的过程中,等职业院校忽视其教育的性质,注重学生专业能力与实践能力的培养,而不应该设置那些理论性强的专业。同时,应该加强对劳动力市场和社会对专业人才需求的动向分析,结合院校自身特色不断完善自己的专业设置。

学生的就业指导与服务工作也是高等职业院校应该重视的问题。首先要加强对学生职业生涯的指导,对高职学生进行就业指导并不仅仅要体现在毕业求职时,而是应该贯穿于高职三年的学习教育过程中;其次,帮助学生了解自己所学专业未来就业的职业标准和自己的职业能力倾向,帮助学生确立符合自己职业能力倾向的未来发展方向;还有,要求高等职业院校及时为毕业生提供相关的求职信息和就业服务指导,保证学生拥有充分的信息资源,获得择业的主动性;最后,积极鼓励和支持有能力的毕业生自主创业,学校应该为有志于自主创业的毕业生提供指导和帮助,保证他们船业活动的有序进行。

解决就业问题是高等职业院校面临的重要问题,高职院校应该积极通过以市场发展为导向,并结合自身发展的实际完善自身的教育模式,以及提供全方位就业服务的方式,不断改善高等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高等职业教育虽然面临着很多挑战,同时它作为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者重大的使命和责任。所以,我们应该充分重视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努力推进高等教育大众化和“科教兴国战略与人才强国战略”的实现。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饿共和国教育部发展规划司.中国教育统计年鉴(2006) [S]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第5篇

关键词 网络环境 高职学生 思想政治教育

当今社会网络信息技术飞速发展,使得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新特点、新问题,分析网络环境下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机遇和挑战,积极探索和创新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思路、新内容、新方法,利用网络环境的特点和优势,抓住机遇,应对挑战,提升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是当前加强和改进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

一、网络环境下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机遇

(一)网络环境丰富了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资源

网络为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教育内容和手段上了更加丰富多样的资源。教育者可以利用网络丰富的信息资源,来补充、更新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使之更加丰富,更具针对性和时效性。另一方面,可以通过网络将教育内容以文字、图片、声像视频形式通过网站、QQ、微博、微信等传播,实现随时随地都可以双向或多向互动交流有利于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效率和效果。

(二)网络环境拓展了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平台

网络整合了众多的信息资源和媒体形式,为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前所未有的空间和平台。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者可以利用网络,在更广的范围内,利用大量教育资源和教育手段,以满足高职学生个性化、多样化的精神需求和学习需要。同时,也可以利用网络平台大规模地、主动地、及时传播正确的思想观念、价值导向和理论政策等,为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广阔的理论和实践平台。

(三)网络环境大大提高了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在网络环境下,教育者可以在课堂之外,利用网站、论坛、QQ、微博等多种新媒体形式,开展教育活动,学生可以自主地选择符合自身需要的教育内容和乐于接受的教育方式,进行自我学习、自我教育,并可以随时随地与他人进行交流互动,多向沟通。传统教育中的话语权壁垒和集中传播结构逐渐消解,学生由被动接受教育转化为自觉参与教育,其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自主性被充分调动,教育效果也在这种主动参与中得以提高。

二、网络环境下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挑战

(一)对教育主体的确定性、权威性提出挑战

在网络环境下,教育资源是开放互动的,学生与教师具有获取教育资源的同等权限,而不必完全依赖教师,教师不再一定是教育活动的中心。很多情况下,学生掌握的信息和资源可能比教师要更多更全,也更善于利用新媒体进行互动学习和交流,教师有可能因此失去教育、宣传、解释等的优先和主体地位,教育主体的确定性和权威性受到挑战,教育影响和效果也大打折扣。

(二)对教育内容的导向性、可控性提出挑战

在网络环境下,新媒体的开放性,使得受教育者可以随时随地自由地接收、传播各类信息,教育者对信息来源和信息传播的管理和控制难度不断增大。同时各种信息内容良莠不齐,多种价值观念同时存在,有些内容与我们的主流意识形态和主导价值观念是有严重冲突的,干扰了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旋律,不断冲击着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导向性,使得教育内容在与各种信息的“较量”中保持主流地位变得越来越困难。

(三)对教育方式的单向性、灌输性提出挑战

网络环境下,信息传播具有即时交互的特点,高职学生可以根据个人情况以自己喜欢的方式,选择符合个人需求的教育信息,并能够及时地反馈自己感受,发表自己的观点,以平等地位与他人进行沟通交流。同时,新媒体能够将教育内容以文字、图片、声像视频相结合的多媒体形式呈现出来,使教育形式更具艺术性、互动性、娱乐性,传统的单向的、灌输式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受到挑战。

三、 新媒体环境下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

(一)适应网络环境的特点,更新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

网络环境下,首先要转变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第一,教师要转变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灌输论”的观念,而应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个性发展,从学生的需要出发,注重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主性。第二,教师要从高职学生的特点和差异性出发,提供个性化、层次化、多样化的教育内容和形式,以满足不同个体的实际需要,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第三,教师要改变思想政治教育总是给人一种理性、严肃、说教、枯燥无趣的印象,尊重学生的感和娱乐倾向,学会利用网络,将教育活动融入学生的生活、娱乐之中,使之更具兴趣性和吸引力,寓教于乐让学生能主动而快乐地学习。

(二)发挥网络环境的优势,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

网络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只有紧密联系高职学生思想、学习、生活实际和身心发展特点,不断增强时效性、针对性和适应性,才能满足学生的教育需要,调动他们的接受动机和兴趣,确保教育效果。教育内容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满足高职学生现实需要,想他们所想,急他们所急,为他们服务。既要能解决他们在理想信念、价值取向、社会认知等思想上的问题和困惑,又要能对他们在学习生活、心理健康、就业创业等方面的实际问题提供指导和帮助。

(三)运用网络技术,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

运用网络技术,创新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第一,要进一步夯实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要联系高职学生特点和思想实际,充分利用网络技术改进教学方法,改善教学手段,大力夯实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和主渠道。第二,要进一步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媒体载体。要创新和利用校园网、思想政治教育主题网站和微博、微信、QQ空间、网络群组等新媒体形态,拉近与学生的心理距离,深入与学生的沟通互动,及时掌握学生信息和思想动态,并通过这些新媒体加强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的思想政治教育。

(四)营造校园网络文化氛围,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

第6篇

田径运动对于青春期的学生有着诸多好处,能够训练学生的速度、力量、忍耐力以及坚强的品质,有着其他体育项目不能替代的重要作用。但是,现在很多学校忽视田径项目的发展,所以,田径教学一直停滞不前,不仅不能起到训练的作用,还浪费了学生的时间,大大限制了田径教学质量。有效解决当前学校田径教学中出现的突出问题,就需要体育老师分析问题的根源。那么,如何提高高中体育田径教学质量?本文就此进行了以下探讨。

一、改变观念,加强田径运动的教学

在高中体育教学中,教师要改变原有的教学观念,摒弃传统田径教学中单一、固定的模式,注重以学生为主体。同时,要正确理解“快乐体育的内涵”,快乐体育不是学生喜欢什么运动,就让他们做什么运动,而是指教师要改变观念,引领学生在快乐中运动,享受运动的快乐。

教学中,一些体育教师注重“以生为本”,通过体育调查、座谈等多种途径了解学生的运动兴趣,并试图以此寻求体育教学的最佳途径。在这些调查中,我们了解到很多学生,特别是女生,不愿参加中长跑,怕苦、怕累;一些学生讨厌重复一些单调的田径项目,比如铅球、铁饼、跳远。学生厌烦,是否就可以减少甚至不要进行田径运动呢?当然不是。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还应注意向学生渗透田径运动的重要性,让学生认识到田径运动既可以发展力量、速度、耐力、灵敏性、柔韧度等身体素质,还可以培养坚强勇敢的心理品质,从而有意识地加强田径运动的教学。

二、激发学生对田径运动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能乐于参与体育活动的主要因素之一。只有激发学生对田径运动的学习兴趣,学生才能对体育课程充满向往,从而全身心投入其中,为提高高中田径教学质量奠定基础。

高中体育课的目的并非是为国家培养高水平的专业运动员,而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因此,不要把操场当成训练场,只把它当成是游戏的地方,在游戏中获得体育素质的提高,使学生的身体得到良好的锻炼。

教师降低对专业动作的要求,改变其中的难点与不适点,增加体育教学内容的趣味性,让每一个学生都带着愉快的心情参加体育活动。对于田径运动的训练,教师可以模仿时下最流行的“奔跑吧兄弟”,对操场跑道进行简单设置。教师在教学开始时先讲解课堂该节课需要训练的项目要领,比如训练短跑、跨栏和跳高时,教师把一个班级分为六个小组,将跑道前一百米设置为快跑距离,五十米设置为跨栏距离,再到训练场地进行跳高等运动,由两个组同时进行竞赛,让其他组的学生在旁边计时和加油,老师在各场地进行动作指导等,动作不过关,则要重新跳,最后在各组比赛结束后进行结果评比与要领纠正及巩固。整堂课紧凑而充满乐趣,让学生体会到体育训练的乐趣,对田径运动热情高涨,同时在比赛的竞争中,对运动要领的学习更加专业,在为同学加油,与伙伴互帮互助的过程中体会到体育精神,达到教学效果。

三、提倡小组合作学习的模式

在高中体育田径教学中,每个单元的授课教师是固定的,学生是按行政班级轮转的。经常性地教学某一单元,老师也积累了一定的教学经验,对于学生们常见的错误动作能迅速指出,使学生避免走弯路。在具体教学时,可适当放手让同学们根据兴趣,自愿选择练习伙伴组成学锻小组,自选“领头羊”,每次课所涉及的场地和器材都由各个小组提前备好或检查。例如某班轮到跨栏,他们就得事先和教师或器材保管员协调好,完成栏架的摆放、调整及归还;在动作技术的学习上,用自己的语言和日常的交流方式给予相互间的指导和帮助,学会自我保护及同学间的保护。这样,在小组长的带领下,学生们有了主人翁的意识,能够主动思考、贡献智慧,也利于运动技能的掌握和提高。对于有些高中可能还存在没有较好的田径场或器材的情况,作为一线教师,要力所能及地给学生创造出良好的学习环境,整理好场地器材,清楚标明场地的线条,及时给予技术上的指导,既保证安全,又利于小组教学活动的开展。

四、课余时间对体质较差的学生进行体能训练

第7篇

【论文摘要】通过对高校体育教师职业素质以及培养途径的分析研究,分别从思想道德素质、身心素质、文化科学素质和专业技能素质等方面对当前高校体育教师的素质现状进行了探讨,提出了具体的培养方法和途径,旨在为高校体育师资队伍的建设和发展,使体育教师各方面的素质适合时展的需要提供参考。

高校体育教师承担着素质教育中体育工作的光荣使命,其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高校实施素质教育的进程。许多国家很早就开始对体育教师进行综合研究,并提出一些新的观念、新的要求、新的举措。如美国的“完整型体育教师”,俄罗斯的“通才体育教师”,韩国的“首席体育教师”等,都对体育教师的素质提出了层次性的要求。在我国,随着《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进一步的实施,对体育教师素质也提出了新的挑战,因此在《新课标》实施下,把握高校体育教师的发展现状,健全体育教师的培养机制,对于提高高校体育教师的职业素质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1高校体育教师的素质构成要素

目前,体育理论界及有关学者对高校体育教师素质的论述较多。综合各种观点,高校体育教师的素质就是其在体育教学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决定其教育教学效果,对学生身心发展有直接而显著影响的各种素质的总和。具体说,高校体育教师的素质主要由思想道德素质、身心素质、文化科学素质、专业技能素质等要素构成。对高校体育教师来说,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是根本动力,健全的身体素质和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前提条件,文化科学素质是基础,专业技能素质是核心。因此,这些素质要素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共同构成高校体育教师的整体素质,而且,其构成的要素越完善,其整体的功能就越强,教师的整体素质就越高。

2高校体育教师职业素质的现状及分析

2.1思想道德素质

体育教师的思想道德素质包括两个方面,即思想政治和道德素质。思想政治素质是“一种特殊的素养,是人们为实现本阶级根本利益进行的各种精神活动和实践活动的特定品质”。〔1〕思想政治素质是教师素质结构中最重要的部分,它决定着教师的道德、行为的方向。道德素质是指“教师在从事劳动过程中形成的比较稳定的道德观念、行为规范和道德品质的总和”。师德较之其它职业道德有其特殊性,表现为在道德认识上具有更高的水平,在道德行为上具有更强的典范性,在道德影响上具有更广泛深远的特点。

在2003年以前关于职业素质的研究中,较多地提到思想道德素质,但2003年以后的文献资料中却较少提到思想道德素质,且研究结果有差异。盛昌繁选取敬业爱岗与热爱学生这两个指标,得出在思想道德素质方面存在年龄差异,青年教师的思想道德素质较差。王建民等以甘肃省高校体育教师为对象,选用政治与理想信念、职业道德、敬业精神和为人师表的现实表现等为指标来衡量高校体育教师的思想道德素质,得出的结论是甘肃省青年体育教师具备良好的思想品德和牢固的理想信念,以及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强烈的责任心和事业心。

研究结论的差异可能有两方面的原因:第一,可能是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对思想道德素质的理解有新的变化;第二,选取的样本有偏差或者是选用的指标不科学。关于高校体育教师思想道德素质的研究还有待进一步深化和细化。

2.2身心素质

新的健康观不仅仅是身体没有疾病,而是“三维健康观”,即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大部分研究普遍认为高校体育教师的身体素质整体较高,体格健壮,心肺功能良好,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其身体劳损、伤病的困扰也日趋明显。这可能与他们常年坚持体育锻炼且多为户外竞技活动直接相关。

在心理素质和社会适应方面,高校体育教师的心理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总体状况呈一般状态,表现为意志力与抗挫折能力较强,青年体育教师自信心、独力工作能力、与他人合作能力较高。这可能与体育教师从事的职业有一定的关联,因为体育教师多从事户外运动,所以心胸更加开阔,性格更加开朗,更能接纳别人。但存在的问题也不容忽视,较突出的是调控情绪的能力、开拓创新能力不足,具有高水平的教师比例只占20.4%。这与体育教师的社会声望和职业局限性有一定关联。同时也表明我国当前体育教育专业教育模式还不能充分提高学生创新能力,需要进一步改革。

2.3文化科学素质

《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不但是学生学习体育知识、习得体育技能的促进者,而且是有关体育课程的开发者和体育知识的研究者,在整个体育教育过程中始终要坚持思想性和科学性有机统一的原则。因此,高校体育教师要具备语言文学、美学、外语、计算机等方面的知识,这是高校体育教师形成良好教学、训练、科研等能力的基础文化素质,是教师综合素质的基础。陈绍艳等对武汉体育教师素质的研究表明,有78.38%的体育教师认为需要提升自己的科学文化素养;〔2〕王建民等对甘肃青年中小学体育教师的研究也得出类似的结果,体育教师的基础知识水平大部分处于中等或中等偏下水平,只有13%的基础学科知识达到较高水平,能胜任当前教学〔3〕。这些数据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体育教师整体素质能力的匮乏,需要在今后不断加强和提高。

2.4专业素质

专业素质是专门职业对从业人员的整体要求,教师的专业素质被看作是教师拥有和带往教学情境的知识、能力和信念的集合,它是在教师具有优良的先天特性的基础上经过正确而严格的教师教育所获得的。在教师职业专业化的进程中,人们对专业素质的研究也比较多,目前的研究表明,一个优秀教师应具备多方面的专业要求,但概括起来包括两个方面: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这两个方面的发展水平决定了教师专业素质发展水平的高低。

2.4.1专业知识

高校体育教师的教育理论知识掌握扎实,对胜任高校体育教学工作是十分有利的。有研究表明,体育教师的理论水平不够理想,不同教龄段的教师对各专业知识需求程有所不同,普遍都急需提高自己的心理学知识、教育学知识、跨学科知识、专业技术理论知识和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因此,高校体育教师的专业知识学习同样应树立“终身教育、健康第一”的理念。

2.4.2专业技能

专业技能主要包括教学能力、训练能力、科学研究能力等。教学能力和训练能力是体育教师完成教学任务应具备的最基本的能力,教师的科研能力和水平是教师队伍业务素质的重要标志,也是体育教师综合能力的主要方面。大部分研究结果都表明,高校体育教师的专业技能素质极不均衡,教学能力和训练能力明显好于科学研究能力。

在教学和训练方面,体育教师的教学组织能力与动作示范能力较高,而现代教育技术水平、教法与创新能力相对较弱,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手段单一,在教学中缺乏沟通交流,教师仅仅是授课,不能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以至于不能有的放矢地、针对性地进行教学。

科研方面,有研究表明,高校体育教师缺少踏实严谨、实事求是、精益求精的科学精神,大部分高校体育教师没有认为自己不具备教学科研水平和能力,还无进行教学科研的动机。可见,科研能力低下,科研意识淡薄是高校体育教师中存在的相当突出的问题,成为影响体育课程开发和体育知识深入研究的重要因素。

总体上说,高校体育教师的职业素质是较高的,但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滞后仍然是存在的较为重要的问题,表现在教师专业基本功不扎实,缺乏广博的知识面,无法更新知识结构,不能了解本学科最新研究成果,因而很难将最新成果应用于课堂教学中。目前高校体育教师的专业素质离“教育型”、“科研型”、“创新型”师资的要求相距甚远,不能满足当前体育教学改革的需要。

3影响高校体育教师职业素质的因素

3.1体育教育观念的滞后性

体育教育的滞后在物质方面和观念方面均有表现。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一些高校领导不能够正确认识体育教学对学生发展的重要作用,不重视体育教学过程的考核,体育课与其他专业课教师不能够一视同仁,体育教师的劳动价值、社会地位不高且得不到应有的尊重,体育教师职业被学校和社会漠视,工资水平偏低,与其他专业形成差距,心理很容易出现失衡。在这些因素的影响下,高校体育教师不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自己的劳动价值得不到学校和社会的认可,教学和科研积极性下降。

3.2教育经费投入的差异

体育教育经费紧张、投入不足,是制约高校体育教育事业发展面临的共同问题。对于体育教师而言,面对十分有限的体育器材和场地设施,心有余而力不足;体育教学改革、课程改革无从下手;体育教师接受培训的机会远远少于文化课教师,使得体育教师普遍知识陈旧,无从更新。这些都在无形中影响着广大农村体育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体育教师职业责任感和职业态度也随之大打折扣。

4提高高校体育教师职业素质的途径

体育教师的基本素质是一个发展的概念,要从培养适应新时期全面合格人才的高度上去认识。体育教师由教学型向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科研型“转变,是21世纪体育教师队伍发展的方向。因此,高校体育教师必须更新知识结构、加强文化修养、提高综合素质。提高体育教师的整体素质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多侧面、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常抓不懈,应在政府部门的宏观指导下,切实搞好体育教师的继续教育。

4.1大力开展师德教育

根据体育教师的素质要求,要组织教师进行政治理论及国家高等教育政策、法规的学习,提高教师的思想政治水平和职业道德修养。

4.2更新观念,主动适应现代体育教育的需求

未来体育教师是一种专业性的职业,而且还是传递和创造社会精神文明成果的社会工作者。体育教师要以现代教育思想教育理论充实自己,要用“跨学科”观念来发展自己。体育主管部门要用现代体育教育观念加强教师培训,强化人文素质教育,从基本的培训和学历补偿教育逐步转变为更新观念、更新知识,全面提高体育教师素质。学校要为体育教师提供继续教育的条件,积极组织教师参加各级教育行政部门举办的讲习班、培训班、研究生进修班等。通过培训、进修、参加学术会议,掌握大量的新资料,从中获得先进的技术知识、方法和技能,经过实践,形成良好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逐步形成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以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的社会需要。

4.3建立健全教师进修、培训制度,进行重点培训

高校体育教师虽然普遍需要进一步加强对专业知识的学习,但不同的对象专业知识急需提高的程度不同。因此,在对高校体育教师培训中应改变以往的单一化模式,完善培训机制。应根据不同对象、不同需求在培训内容和培训方式上有所侧重,并且建立多层次的培训方式,有针对性地加强对教师的专业素质的培训力度,以满足不同培训对象的需要。教育主管部门及有关高校应制订出对现有体育教师的培训规划,采取脱产、半脱产、业余等多种培训形式,重点培训其文化科学素质、专业智能素质与心理素质,促其提高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素质、创新素质和科研素质。此外,有条件的学校还应充分运用远程教学和网上教学等形式,提高培训效果。

4.4倡导在岗自学,提高教学能力

4.4.1改革体育教学方法,培养创新型师资

学校要有计划地组织体育教学观摩和训练经验交流会,并积极为体育教师安排一些竞赛的裁判工作及社会活动,积极引导教师采用具有现代教学特征的新方法进行教学活动;鼓励教师走出校门,进行校际交流,借鉴其他高校体育工作的好的做法,并结合本校具体实际,加强教学研究。学校要建立适当的激励机制,使体育教师充分体现教师的个人特长,积极探索教学方法,挖掘教学潜能,以激活教师创造能力的发挥,创造一个探究的教学氛围,使教师摆脱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

4.4.2注重教学实践,在实践中提高自己的职业素质

体育教师要积极探索体育教学的规律,深入教学实践,开展体育创新和教学研究,建立教学新模式、应用新方法,积极开展创新教学活动,不断完善自我,使自己成为一名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合理的现代体育教师。

4.5树立创新精神,增强科研能力

创新精神是任何事物不断进步和发展的根本动力和源泉,作为一名高校体育教师既是教学活动的实施者,又是科研活动的实践者,合格的高校体育教师必须具备一定的科研水平和创新能力,这样才能以科学的眼光去处理和解决体育教学中的问题,才能够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学相长。抓住本学科领域研究的“热点”,瞄准现代体育科学研究的发展方向,在教学的基础上进行创造性的科学研究,提高自己的科研能力和教学水平。上级教育和体育主管部门应该在科研方面给予正确的引导,利用积极的奖励政策,提高高校体育教师的科研兴趣,鼓励他们参与更多的课题研究。

4.6利用好保障机制、激励机制和制约机制

高校体育管理部门要加强对体育教师资格的培训考核制度改革,使高校体育教师资格认证更加注重知识技能全面性的考核,全面实施体育教师资格认证制度和竞聘制度,尽快建立起公平竞争上岗、人员合理流动的新机制,解决好高素质师资的选聘与业务或师德不合格师资的转岗问题,以建设一支跨世纪的高素质的高校体育教师队伍。

参考文献

〔1〕樊临虎.21世纪体育教师基本素质构成要素的研究〔J〕.体育学刊,2000,(6):98-101.

第8篇

【关键词】高职学生 思想道德教育 途径

自从我国提倡“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方针以来,高职教育迅猛发展,高职院校雨后春笋般地建立起来。高职教育就是以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为内容和就业能力为目标的专业教育。但是,高职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不可忽视。台湾著名教育家高振东说:德育是一切教育的根本;智育没有德育做基础,智育就是犯罪的帮凶;体育没有德育做基础,体育就是暴力的前卫;群育没有德育做基础,群育就是社会动乱的根源;美育没有德育做基础,美育就是腐化的催化剂。思想道德教育的途径就是体现其思想道德教育内容的一种形式。因此,探讨思想道德教育的途径务必以思想道德教育的内容为依存。

一、高职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及其途径中的问题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网络技术的推进,必须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加强高职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就更为重要。但是,在高职院校,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及其途径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在教学内容上,以教育部规定的“两课”教材内容为教学内容;在教育方式上固守传统的“填鸭式”灌输,上课做笔记,考前背笔记,考试抄笔记。产生问题有许多原因。

(一)高职学生对思想道德教育认识不够

第一,在中学阶段,学校将全部精力用于以高考为目的的学习,而忽视了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第二,高职教育主要以职业技能教育为主要内容,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抱着无所谓的态度。

第一,高职院校始终强调专业技能教育,没有摆正思想道德教育教育的位置。第二,高职院校对思想道德教育通常只要完成基本教学任务就行,不需要钻研教材、挖掘素材,增强教学的吸引力。第三,传统的教学方式也使得学生对思想道德教育感到厌倦。

(三)思想道德教育课程本身的特点

思想道德教育的理论性强,学生们感到枯燥无味、深奥难懂,学生对该课程的兴趣不浓。

因此,笔者想在高职院校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教学途径提出一点浅见。

二、高职学生思想道德教育途径方面的对策

(一)课堂教学

传统的课堂教育仍然是思想道德教育不可或缺的途径。尽管课堂教育主要以教育部规定的“两课”为主要内容,但是,课堂教育应当改变传统的“填鸭式”灌输方式,采用灵活多变的、能激发学生学习“两课”兴趣的教学方式。

1.在以“两课”为主要内容的思想道德教育教学过程中,必须联系社会实际和学生的思想实际,抓准问题,突出重点,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同时,关注学生关心的热点、难点、疑点问题,尤其是要解决学生对社会现实中的一些困惑,让学生释怀一些敏感的话题,激起学生参与思想道德教育的热情。如马加爵事件、药家鑫事件以及“小悦悦”事件,授课教师应当从思想道德教育方面进行剖析。

2.组织学生讨论社会热点问题,从思想道德方面来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的辨析能力、判断能力,最终达到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如网络上曾经有一段对两个人进行比较的信息,最终结果是:大学本科毕业的找不到工作,而初中未毕业的则成为大老板,而且在人才市场招聘的是研究生。授课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讨论,然后从思想道德层面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3.改变传统的考试方式,让学生依据自己喜欢的话题,运用思想道德教育的基本理论,撰写小论文,不仅以提高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而且也可以使教师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以便给学生正确引导。

(二)导师关怀制

课堂教育是思想道德教育的主要途径,导师关怀制也是课堂教育的有力补充和重要途径。高职院校的导师关怀制不同于本科院校以指导学生学术研究和创新能力为主要目标的硕士生和博士生导师制。高职院校的导师关怀制是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关心、指导,即思想上引导、学习上辅导、生活上指导、行为上训导,但最核心的内容是思想上引导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1.导师关怀制目的在于实行“全员育人”

“全员育人的导师关怀制”就是由学院领导牵头成立导师关怀领导小组,由专门机构负责组织实施。专门机构在全校遴选具有一定职称或者一定学历、并且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养的教师和行政领导担任导师,原则上每名导师授导5-10名学生;然后将所有导师的基本情况介绍给学生,让学生通过与导师的接触了解导师,在了解过程中选定导师,同时,导师也可以了解一些学生的基本情况;最后专门机构进行协调,达到基本平衡。学院每周可以统一安排一个统一的时间组织授导学生的活动。

2.导师关怀制具有很强的时间灵活性方式多样性

导师关怀制是课堂教育的有力补充,但它不占用课堂教育的时间。除了学院统一安排的导师关怀活动时间外,导师可以在任何空余时间对学生授导。因此,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在时间上具有灵活性和延续性。导师关怀活动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导师可以与所授导学生一起进行座谈,交流有关思想道德教育方面的问题;也可以通过与个别授导学生交谈,了解其思想动态,引导其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还可以通过一些活动来加强授导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因此,导师关怀活制的活动方式也具有灵活多样性。因此,导师关怀制不失为一种加强学生思想道德的教育途径。

(三)体验式教学

体验式教育也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途径。所谓体验式教育,就是让学生参与到思想道德教育的实践活动中,亲身感受实践中的思想道德教育,以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以前,思想道德教育的授课教师一直认为思想道德教育属于理论性很强的教育,很难实施实践活动教育。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教育条件不能满足思想道德实践教育的开展。但是随着教育条件和设施的完备,实践性教育活动也会成为一条思想道德教育的途径。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来阐述思想道德的体验式教育。

第一,从志愿者服务层面上来考量思想道德的体验式教育。比较典型的社会服务是志愿者的义工服务。义工就是义务工作者的简称。义工服务包括养老院、孤儿院、医院患者、照顾并辅导小孩学习等多方面的内容。尤其是在养老院、孤儿院需要大量义工,因为,许多敬老院和孤儿院很多是慈善性质的,无法聘请大量需要支付报酬的工作者。因此,全社会在呼吁有时间、有能力的公民参与到义工服务的行列中来。志愿者服务活动可以由高职学院有计划地组织,也可以由学校的社团组织,也可以个人单独做志愿者。作为现代大学生,应当具有服务社会、回报社会、感恩社会的思想意识。高职院校的学生除了拥有扎实的专业技能外,应当尽可能参加社会服务活动,以提升自己的思想道德素养。为了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我们学院将义工服务纳入人才培养方案中,也在积极联系附近的敬老院、孤儿院、社区,组织学生参与志愿者活动。

第二,从爱国主义层面上来实施思想道德的体验式教育。目前,我国有许多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如一些纪念馆,一些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故居。高职院校要经常组织学生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进行参观或者纪念活动,培养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操,让他们了解老一辈革命家的光辉事迹、崇高理想和信仰,培养学生强烈的爱国意识和民族责任感。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是一种现实、生动的教育教学的场所,它可以从图、文、物、言等多方面、多层次、多角度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

第三,从集体主义层面上来实施思想道德的体验式教育。这里的集体主义并不是计划经济时代的集体主义。这里所讲的集体主义是指培养学生团结互助、协同合作的思想道德品质,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高职院校的学生不仅需要拥有优良的专业技能,还要有良好的合作、奉献精神。当然,培养学生团结互助、协同合作的思想道德品质,需要合适的场地和设施,当然也可以进行野外拉练和野外生存方面的训练,或者劳动等各种活动。

三、结语

高职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途径并不局限于古板的课堂教育。它不仅可以出现在生龙活虎的课堂中,也可以出现在现实生活中的时时刻刻、任何场所,尤其是导师关怀制和思想道德教育的实践活动。他们是两种崭新的思想道德教育的途径。在这两种教育途径中,不仅可以将学生思想道德教育贯穿大学生活的始终,也可以将思想道德教育的抽象理论融入到栩栩如生的现实生活中或者实践活动中;不仅可以使学生易于理解、领会思想道德教育的抽象理论,也可以使学生在现实生活和实践活动中领悟到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性。因此,我们应当不断探究高职院校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有效新途径。

参考文献:

[1]吕子静:关于加强高职学生德育教育的思考,陕西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4)

[2]陈杰、秦自强:完善高校立体化德育德育途径探究,教育理论研究,2010.9

[3]袁晓华:高职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特点及对策,高教论坛,2004(1)

[4]周倩:浅谈高职高专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产业与科技论坛,2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