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传统媒介的现状

传统媒介的现状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4-03-21 14:46:51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传统媒介的现状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传统媒介的现状

第1篇

过分的道德焦虑现象。现今的数字媒体为了吸引眼球,往往集中报道热门事件。他们热衷于从一些具体的事件升华到整个社会的层面,做出一种高度抽象的引申,迅速做出道德是非的判断,并由此判断引发出对社会道德现状的反思和追问。这种行为,理论上是媒体报道信息、舆论监督等社会职责的体现,在现实生活中却经常显示出一种过分的道德焦虑。媒介为了吸引眼球集中报热门事件,并将独立事件无止境的上升到整体社会层面进行“道德默哀”,这种泛道德化现象,不但不利于社会稳定,不能很好地解决中国社会转型时期,社会自由度增大、社会价值多元化条件下的伦理失序问题,而且还容易导致人们的道德茫然,甚至道德虚无。在刚刚过去的8月,因为有几位年轻女性遇害,随后又被各大数字新闻密集报道,被封为“黑色八月”。例如,新浪网就推出《如何走出少女的黑色八月》的专题,不但采用了血腥的网页封面设计,还对近期的少女遇害案进行详细地报道。对于社会治安、社会道德现状也是大加批评,看后让人毛骨悚然。这个事件中,数字新闻媒体在传播环节就表现出的过分焦虑。媒介报道事实本是其职责所在,但是媒介的议程设置功能导致他们的报道会起到引导舆论的作用。数字媒体上充斥着对女孩被害事件的报道,在对于社会起到警示作用的同时,更加重了社会没必要的恐慌。一件单独事件上升为整个社会层面的普遍性事件,随后对于整个社会道德的现状进行所谓的“彻底拷问”,除了让参与新闻传播环节的受众人人自危,对于社会的治安现状和现代人的道德水平再一次失望之外,其他正面效应微乎其微。

二、数字新闻传播环节媒介伦理问题的产生原因

(1)数字媒体的特征更易引发媒介伦理问题

数字媒体传播过程中道德问题的大量发生与数字媒体技术的独特性有着密切的关系。数字媒体传播主体的匿名性导致其信息传播活动具有随意性,这样既使得数字新闻多而杂,又导致追责困难,一定程度上诱使人们采取不道德的网络行为。再加上数字媒体本身的开放性更使得很多充斥自由言论的网上社区诸如论坛、电子公告板等,成了数字新闻伦理问题的重灾区。

(2)把关人作用的削弱导致伦理问题

“把关人”作用指的是大众传播的一切信息,都要经过相关人员的过滤或筛选,才能同公众见面。不同于具有严格编程序的传统新闻,数字媒介的把关人功能十分薄弱,这也是导致数字新闻传播环节媒介伦理问题高发的原因。数字媒介片面追求经济利益,再加上现在的数字新闻往往采用采编播同步的方式,及时性的需求导致数字媒介的信息,有时候来不及把关就被上传到网络上和手机平台上,严重削弱了把关人的力量。而传受合一的特性,让传播者和接受者合二为一,直接削弱了把关的力度。

(3)道德法律体系不完善导致伦理问题

数字新闻在传播环节的媒介伦理问题与数字媒介的道德法律体系并不完善有直接关系。如今,数字媒体的传播网络虽然已经遍布全球,但是迄今还没有形成系统的全球性的数字媒体网络道德规范,数字新闻传播环节急需与之配套的全新道德规范。对于不断出现的媒介伦理问题,法律法规方面的规定也十分不足。2014年10月29日,国家规定将在全国新闻网站正式推行新闻记者证制度,将全国范围内的新闻网站采编人员纳入统一管理。这一举措虽然有利于规范数字新闻媒介从业者行为,但是为了彻底解决媒介伦理问题,需要的是一部统一系统的数字媒介法,在这个方面,中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三、数字新闻传播环节媒介伦理问题的解决措施

随着数字新闻传播环节伦理问题的层出不穷和数字媒体时代媒介伦理的新发展,加强数字新闻传播环节媒介伦理建设已经是当前媒介社会的当务之急和重中之重。问题的解决,需要从从业者、行业和社会等多方面入手。

(1)加强数字新闻从业人媒介素养

媒介素养指的是运用媒体和技术信息的熟练媒体技能。现今社会的媒介伦理问题很多时候是因为媒介从业人缺乏应有的媒介素养所致。作为数字新闻的从业者,不但要具备传统新闻从业者需要拥有的素养,还有掌握更多。不但要加强增强信息的选择、甄别和加工能力,还要适应不断发展的网络技术,掌握最先进的数字新闻技术,不断地自我提升,满足数字新闻的媒介要求。

(2)完善数字新闻行业自律

数字新闻传播环节的伦理问题多发与数字媒体的行业自律缺失有很大关系。数字新闻相比较传统新闻而言,是新产物,相应的媒体自律信条、媒体自律组织等都不健全。传统新闻的媒介组织例如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等,侧重于传统新闻,对于数字新闻领域的监管和约束十分有限,所以,从当前的形势来看,组建数字新闻自己的媒介组织,制定适应数字媒体的行业自律条例,对于完善行业自律,解决数字新闻的媒介伦理问题是非常紧急和重要的。

(3)加强数字新闻的法治建设

数字新闻的传播环节之所以成为媒介伦理的重灾区,与其法制不健全有很大关系。2014年10月29日,国家规定将在全国新闻网站正式推行新闻记者证制度,将全国范围内的新闻网站采编人员纳入统一管理。这只是一个开始,要真正解决媒介伦理问题,要制定一部数字媒介法律,这部法律应该具体规定媒介伦理的失范行为,并明确相应惩治,用法律的强制力来约束数字新闻从业者的行为,解决媒介伦理问题,从而净化传播环境,提高数字新闻的质量。四、结束语数字新闻传播环节的媒介伦理问题归根究底是因为它的“新”,变化越大,与传统媒介的伦理规范相差也就越远,管理起来也就越困难。我们需要认真从现实社会理清问题,在理论方面寻求解答,在实践方面寻求解决,综合社会各个方面考虑,

四、总结

第2篇

关键词:媒介融合;广播电视;组织重构

近几年,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移动互联技术和信息传播技术等促使我国新媒体不断发展壮大,极大地改变了我国媒介格局,同时也使得我国新媒体和传统媒体二者之间的竞争愈发激烈。特别是新时期传统媒体的节目质量相对较低,盈利能力也相对较弱,严重束缚了自身的高效发展。为了有效地应对新媒体带来的冲击,我国传统媒体纷纷加快了转型,组织重构等逐步成为新时期传统媒体发展的必然选择。因此,对于新时期广播电视组织重构在媒介融合背景下的发展进行探究具有重要意义。

1新时期广播电视组织重构现状

2016年11月2日,我国第二十六届中国新闻奖评选结果正式,其中有关广播电视类的新闻奖存在许多空缺,仅一等奖就涉及到广播消息、编排和电视消息、评论和专题等10项空缺,达到广播电视类评选项目的一半,这虽然可能和评委会的评选标准和要求比较高有关,但是更多地反映出我国广电媒体生产优质内容的能力有所降低。实际上,伴随着我国移动互联技术和传播技术等的快速发展和普及,我国媒体领域催生出了区别于传统媒体的新型媒介形态,极大地改变了我国传统媒介格局。相较于传统媒介,新媒体是互联网时代媒体发展的重要产物,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自诞生起就展示了其在信息传播方面远胜于传统媒体的强大潜力。为了应对新媒体对传统媒介带来的冲击和影响,传统媒体纷纷开始转型发展,比如许多传统媒介会耗费大量的人力、财力和物力来成立专门的新媒体部和网站,然后将以往传统媒体内容直接搁置在所开发出的新平台上,这种转型方式属于表面上的转型,没有从根本上转变传统媒体的信息传播内容,致使优质内容不断减少,盈利能力越来越低,逐步陷入了发展的泥潭中无法自拔。

纵观欧美等国家的媒体发展可知,这些国家传统的广播电视媒体也在新媒体快速发展的背景下经受着冲击,越来越多社会听众开始取消收视收听,这时候英国广播公司和新闻集团等均纷纷开始重新定位传媒组织,改造生产流程和组织结构,尤其是打破了以往电视、广播和频道之间固有的界限,成立了按照娱乐和新闻等内容性质划分的部门来对组织内容的生产环节和分发环节进行统一组织,这些迎合媒介融合时展潮流的举措大大提升了信息资源利用效率,可以实现高品质内容的多平台共享。然而,我国两千多家广播电视机构整体上呈现出一种“小、弱、散”的发展态势,其在转型过程中也只是简单地将传统媒体思维与行为向新媒体靠拢,却依旧按照媒体类型来确定媒体组织运营,无法有效的打破渠道、资源以及内容等方面存在的壁垒,实现新媒体转型成为了空话、大话。因此,为了有效的推动我国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发展,就必须要本着与时俱进和实事求是的精神来对传统组织进行重构,确保可以生产出优质的广播电视节目。

2新时期广播电视组织重构策略

2.1打造优质作品

在媒介融合背景下,新媒体和传统媒体互相依存和竞争,这是我国现阶段媒体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主要现状,同时社会大众对于广播电视组织节目质量提出了越来越高要求。为了确保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稳步发展,就必须要注意打破以往按照媒体类型来划分的媒体内容制定模式,对现有的广播电视传媒组织机构和业务流程进行重新定义和构建,尤其是要注意结合用户的需求和市场内容产品发展情况来打造一个个性化、特色化的广播电视节目,从而借助高质量的广播电视节目来吸引越来越多受众来收看收听,不断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必要的时候需要充分运用移动互联技术等先进技术,这实际上也是在我国新闻奖评选中脱颖而出的基础和前提。

2.2加强多方扶持

为了确保广播电视组织重构在媒介融合背景下可以顺利进行,除了各大媒体自身需要贡献出足够力量之外,同样还需要依靠外界的力量和扶持。比如,我国新奖评选的时候,可以适当地进行一些改变和调整来确保我国广播电视等媒体可以向正确的方向进行转型,这是确保我国广播电视组织重构工作有序开展的重要保障。如此一来,通过媒体、新闻奖评选组织等多方共同努力,可以逐步推动我国广播电视更好地实现转型,确保可以有效地推动我国广播电视传媒的有序发展。

综上所述,伴随着我国媒介融合趋势进一步加剧,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要想突破发展壁垒,创新发展内容和形式,就必须要立足于社会大众需求和内容产品,切实打破传统以往按照媒体类型划分的模式束缚,对传媒组织进行重新定义,同时还要对组织机构和业务流程进行重构处理,从而切实确保我国媒体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转型,不断推动我国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的稳步发展。

参考文献:

第3篇

关键词 计算机网络 传播方法 发展现状

中图分类号:TP311.13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x.2016.11.073

Abstract Along with our country economic development level unceasing enhancement, the computer technology has been rapid development and application of computer network communication with the timeliness and convenience of very high information, has become the subject of today's era of information dissemination. But the computer itself has virtual sex is very strong, the information stored there are good and bad, some false or bad information will not only affect the quality of information dissemination, it will bring bad atmosphere in society. For this, computer network communication is a kind of communication way that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coexist, only to face up to its current development situation, reasonable analysis and research to the present situation can make the computer network spread the healthy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Keywords computer network; communication methods; development situation

S着计算机的普及,依托于计算机的网络传播成为了主要的信息传播途径,比起传统的传播媒介,网络传播更能显示出覆盖面大、速度快以及信息丰富等特征。此外,计算机网络依托于大数据的急速衍生和发展,很多计算机衍生出来的产品都是在创造大数据,比如,医疗卫生、环境卫生、电子商务以及影视节目、科技航天等都蕴含着储量丰富的大数据,大数据下的计算机网络已经成为带动国民经济发展的主体。为此,做好对大数据背景下计算机网络发展现状的研究显得非常有必要。

1 计算机网络传媒媒介的现状

1.1 计算机网络传播媒介的优势

(1)信息传播的覆盖面非常广。互联网是由各个局域网络连接而成的,能够在世界范围内实现信息的传播和共享,凭借着因特网的强大科技力量可以使信息传递到世界上的任何角落中的计算机当中,无论是在地球上的任何地点,只要存在计算机网络就能够实现信息传播,不会受到时间或者空间的限制,速度和信息容量超过了任何一种传播媒介。

(2)计算机网络传播信息的速度较快。通过计算机能够实现信息的远程传递,并且其具有非常高的便利性和高速性。这一点比起电视、广播、报刊等具有明显优势。因为报纸、杂志等传播媒介在传播时要进行远距离的邮递,花费的时间较长,但是计算机却可以省去邮递的费用,使信息能够得到及时、快速、连续的传播。比如,新浪网是一种信息播出量较多的网站,每天24小时都会连续播出不同类型的信息,每隔5分钟就会滚动出一些新闻信息,大大满足了网民的需求,网民可以第一时间了解到最新的新闻资讯。根据相关的资料显示,我国会有约百分之七十的人选择观看新闻信息。为此,新浪网成为了吸引网民最多的网站。

(3)计算机网络存储的信息非常丰富。传统的传播媒介信息容量非常有限,并且很多的信息都相对固定,单一,而计算机网络则依靠强大的内存有非常高的信息传播功能。首先,计算机信息容量丰富不只表现在信息存储量大的方面,更表现在信息内容的多样性方面。这是因为计算机网络中的信息来源是不同的,不同的信息机构都可以被计算机检索到,还有很多网站上的信息机构,有的信息甚至来源于网民,由此可见,无论是机构还是个人都能够提供信息。

依然以新浪网为例,新浪网能够为网民提供世界各地的新闻,每天的网页浏览量可以达到200万次,在全球具有超过600万的访问记录。丰富的新闻资源是企业网络传播途径所不能比拟的。

(4)计算机网络信息传播有互动性特征。计算机网络除了具有强大的信息传播能力以外还具有非常强大的互动,比起传统的传播媒介,计算机网络传播媒介彻底改变了网民被动式观看或者是倾听的局面,而是能够主动去查看信息或者是传播信息。比如,网民可以通过论坛或者是贴吧等一些平台实现互动。可以说计算机网络完全突破了一点对多点的传播,实现了多点对多点的传播。

1.2 计算机网络传播媒介的不足

即使计算机网络已经突破了传统传播媒介的一些不足,实现了信息传播领域的变革,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但是计算机网络传播也存在一些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网民的知识水平存在差异。传统的传播媒介,比如电视广播对于受众的知识水平要求不是很高,有很多的受众通过电视上的声音也能了解到新闻资讯,但是计算机网络系统硬件和软件非常多,要想浏览完网上的资讯需要一些基本的网络知识作为辅助。很多的中老年人因为文化水平有限,会更加依赖传统的传播媒介,比如,报纸、电视、广播等,可见,具备网络知识的网民会更加喜欢应用计算机网络,为此,要想实现计算机网络传播媒介的普及,就要提高受众的网络知识水平。

(2)计算机网络传播需要有配套的设备。在人们使用传统的传播媒介时,比如,报纸传播媒介只要受众认字就可以,而传播媒介受众需要的设备是一台收音机,但是计算机网络传播媒介下,受众除了需要一台电脑以外,还需要有连接网络的网线、局域网络等。只有各项基础设备都具备时才可以顺利上网。但是在一些较为贫困的地区,受地区经济的制约,当地没有配套的网络设施,电脑数量非常有限,在这种情况下计算机网络传播的普及受到了制约。为此,要想使计算机真正实现普及就要做好对边远贫困地区的扶持。

(3)计算机网络传播在网络建设过程中需要花费大量资金。在计算机网络开通以后,为了保持其稳定运行,必须每年花费一定数量的资金进行维护和建设。以国外的网络建设为例,英国在启动了网络广播以后,各费用加在一起超过了200万英镑,美国网络建设的投入在300万美元以上。因为我国的计算机网络较国外起步较晚,发展相对较慢,为此,用于网络建设的资金非常有限,并且资金问题的解决也相对较为困难。

鉴于上述原因,为了解决资金问题,除了政府的扶持以外,很多的网络媒体企业都会通过广告以及电子商务等解决资金问题,但是随着行业的饱和,网站的资金投入不能与收益产生正比。以我国的新浪为例子,新浪网的运行模式很多地方都是参考着美国的一些网站,广告费用非常高,每个月的支出可以达到300~400万,而每个月广告收入只有200万元。可见,即便是经营状况良好的网站也存在一定困难和风险。

(4)受上网费用的制约。计算机网络区分其他传统媒介的标志之一就是有上网费用,由于上网费用较贵,在城市的每一个家庭中这笔费用每年也是不小的开支,某种程度上很多网民如果不是很需要的话不会安装电脑,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网络传播的发展。很多单独生活的老年人更不会选择应用电脑获取资讯,因为报纸报刊的订阅费用非常少,能够满足老年人心理预期。

2 针对计算机网络传播的发展建议

2.1 加强信息管理,构建良好的网络环境

通过以上的论述可以知道,网络传播具有便捷性、高效性以及互动性特征,这在一定程度上会使网络监管出现疏漏。一般来说,网络传播实现的途径非常简单,只需要一台电脑和网线,但是对其监管却存在一定难度。在网络中信息的容量是非常巨大的,但是这些信息中还掺杂着一些不良信息或者违法信息,这些信息在进入到了社会中会直接影响社会风气,阻碍和谐健康的网络信息环境的构建,尤其是这些信息一旦进入到校园中会对学生学习和身心健康产生不利影响。我国虽然在严厉打击网络上的违法犯罪现象,但是在网络上依旧会存在一些不健康的信息,为此,必须加强网络传播的监管力度,还要制定与网络信息传播相关的规范制度,以此使企业或者是个人都能够明确监管的权利和义务,对于网络上的不良信息严厉打击。

2.2 做好网络技术的安全保护,提高网络信息传播的安全性

安全性是计算机网络传播的前提和重要条件,如果计算机网络在传播过程中受到了病毒的侵害会造成信息的损害,比如,常见的黑客、计算机病毒等,严重的会导致系统的瘫痪,使信息传递受到阻碍,威胁到信息的安全。一般来说,信息的者在信息或者是传递信息过程中容易出现损害,甚至是篡改,从而使信息的安全性不能得到保障,与信息的有所违背,免于受损的信息也有可能感染到系统中的病毒。为了提高电脑的安全性就要做好电脑的保护,可以从技术上进行防范,比如在电脑中安装专门的杀毒软件等,可以对电脑中的顽固病毒进行查杀。此外,在应用电脑的过程中也要时刻提高安全防范意识,有安全隐患的软件尽量不要下载,从而减少病毒入侵的机会。

要想实现计算机网络传播的安全性,还要对信息传播的过程进行监督,各级部门或者单位都要做好网站维护工作,可以对网站进行设置,阻止不健康信息的进入。总之,计算机网络传播在发展中可能会不可避免地遇到一些障碍,但是很多问题都是可以预防的,只要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努力做好网络传播安全防范工作,就能够使计算机网络传播更加健康地发展。

3 结语

本文主要对大数据时代下计算机网络传播发展的现状进行了分析,可见,计算机网络传播有很多的优点,但同时也存在一些不足,只有正视其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并对问题做好防范就可以使计算机网络传播在健康安全的背景下普及。

参考文献

[1] 高峰.基于内容安全的局域网监控系统(CSBLAN)的设计与实现[D].电子科技大学,2010.

[2] 谭晓虹.计算机网络环境下的高职校园文化建设[J].管理观察,2014(15).

[3] 冯丽,杨琳琳,陈镱文等.基于中国知网的《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网络传播历史分析[J].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38(1).

第4篇

关键词:新媒体;媒介批评;媒介批评特征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6)12-0035-02

一、引 言

媒介批评是对大众传播媒介的批评,是对媒介产品以及媒介自身作用的理性思考[1]。媒介批评以传播学理论为

基础,根据自己的一套批评标准,对大众传播媒介及其产品进行价值判断和理论鉴别,是新闻传播学领域非常重要的概念[2]。媒介批评理论引进我国以来,众多专家学者结合我国新闻实践情况,对媒介批评理论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与此同时,媒介批评也促进了我国新闻事业的发展。然而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计算机网络、微博、微信等新媒体的兴起,对于传统的媒介批评也提出了新要求,媒介批评也在自身的不断发展完善中适应新媒体环境下的新闻实践需求。

在传统媒体的实践中,媒介批评的主体一般为业界、学界及官方的精英,他们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等具备垄断性质的话语渠道,从本体、表面现象和文化层面进行媒介现实活动的批评,其目的是促进传媒行业的有序发展[3]。在新的媒介环境下,依靠广播、电视、报纸等垄断话语渠道被打破,渠道多样化导致媒介批评的数量明显增多。然而,媒介的交互性增强、信息传播速度加快、信息量增大,使得媒介批评的影响力进一步增大的同时,媒介批评也面临着缺乏专业媒介批评机构、批评不深刻、表扬多、批评少等问题。

本文从媒介批评的表达形式出发,对于新媒体环境下的媒介批评现状进行研究。在新媒体环境下,媒介批评主要通过两种表达渠道:一种是基于公开网络媒介的媒介批评,另外一种是利用互联网社交平台等进行媒介批评。

网络的出现给媒介批评的发展带来了重大机遇,为媒介批评研究理论与实践提供了新路径。网络媒介的媒介批评,主要通过新闻报道、网站、评论文章,以及博客、播客、BBS回帖等方式进行,基于网络媒介的媒介批评前人有过不少的研究,对其特点,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4]。翟国瑞提出网络新闻媒介批评主要问题即大众化的批评主体,过于多样化的批评声音,评论言论表达太碎片化[5]。张鹏雁研究了人民网媒介批评栏目,提出我国网络媒介批评有传播跨越时空界限,实现全球化信息共享;批评来源辐射广,地域分布差异大;批评内容范围广,文化批评主流化;公众参与媒介批评,言论表达自由化等特点[6]。郑惠壬提出我国的网络媒介批评发展存在的一些问题:媒介批评理论不规范、媒介批评实践举步维艰、媒介批评主体的批判精神缺失[7]。

二、新媒体环境下媒介批评呈现的新特征

近来移动互联网的兴起,微博、微信等社交平台日益普及,以及网络直播技术的发展。使得媒介批评出现了一种新的形势,逐渐呈现一种让公众完全参与、媒介批评完全公开的局面,创造了媒介批评的新生态。同时也涌现出了新媒体环境下的媒介批评的新的特征。

(一)媒介批评实时化

互联网媒体传播速度快捷,其“刷新”更换功能比传统媒体的“滚动播出”更胜一筹。通过观察,制约传统媒介批评发展的枷锁就在于从批评客体的发展、曝光直到批评提出并刊登的周期太过于漫长。这个问题随着新媒体的崛起,得到了极大改善,媒介信息更新速度在微信、微博这类新型工具的广泛使用下大大缩短。因为反馈比较方便,官方微博信息出现错误,网友发现后立马进行指正,官方媒体收到反馈后及时采取措施纠正问题,这样媒介批评是高效有用的。特别是随着社交网站平台、直播、弹幕等新型技术手段的流行,信息传播速度大大加快。如“英国脱欧公投事件”,在美国电视新闻网、英国国家广播公司、网易新闻等媒体在其网站对于脱欧公投进行了全程视频直播,同时在其twitter、facebook、微博等平台对于实时状态进行直播,直播过程中邀请相关问题专家对于实时结果进行分析评论。人们则可以即时在相关社交网站,以及网页的评论栏发表自己的评论,使得全球关注者可以在第一时间获得公投事件的结果,并通过相关评论获得事件对于国际政治经济形势,以及生活的影响。这种即时性的传播,评论大大提升了媒介批评的响应速度,提高了传播效率。

(二)媒介批评主体全民化

表面看,政府、新闻界和公众这三部分人群共同构成了传统媒介批评的主体,但从媒介批评的实践来说,公众所发挥的作用不大,主要的批评声音由政府、新闻界精英人士发出,这从某个方面反应出主体中公众缺失的问题。新媒体环境下,媒介批评的阵地转到网络上,其中以微博微信等社交平台最为活跃。这为学术性、专业性媒介批评创造了传播空间;更为突出的是,激发了网民在媒介批评中所发挥的巨大能量,这种能量不同于以往学理性的,有时带着人文批判色彩的经验判断。

如上述,网络技术使媒介批评活动趋向大众化,网络特性为媒介批评提供了“去门槛式的”高度自由的表达空间,社会人士可以自由的参与批评而不受批评门槛的限制,批评不再是精英人士的“专利产品”。在新媒体时代,微博微信的爆发使得我们每天都可以在网上看到诸多新鲜的批评者面孔,他们职业不同、文化程度不同、年龄不同、生活经验也有差异。诸多的不同和差异,让他们对媒介现象有各自不一样的思考和看法,也实现了媒介批评的全民化。

三、新媒体环境下媒介批评存在的问题

新媒体环境下的媒介批评在具有新特征的同时,也暴露出来了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新闻报道的真实性

由于评论主体的大众化,人人都可以通过社交平台新闻评论,这一现象促进了评论的发展,但参与主体的大众化同时使得新闻报道的真实性难以获得保证。中国社科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在北京《新媒体蓝皮书》。蓝皮书的调查显示:2014年近六成假新闻首发于微博,每周二是一周微信“谣言”传播的最高峰。此外,由于封闭式传播环境,自我纠错能力弱,相较于微博、微信谣言的辟谣难度较大。而由于微信的普及,在2016年的新媒体蓝皮书中指出:“微信取代微博成谣言传播机”[8]。2016年6月,正当社会各界力量一起同心协力,抗洪救灾的时候,有少数网民却在网上造谣,干扰民心,影响抗灾大局。例如,6月29日,蕲春王某向当地某微信群转发内容为 “未来两个月内蕲春县、英山县地段将发生7级以上地震,6月23日黄冈已现蛤蟆大规模移迁现象……”的谣言信息,这些信息的传播使得人们尤其是灾区群众非常的恐慌。由于新媒体环境下,信息的传播速度快、影响力大,所以真实性的缺失会对新闻批评造成很大的不利影响。

(二)新闻评论的公正性

由于微博微信等新媒体缺乏有效的监管以及审查,容易围绕某一名人,或者某一事件形成圈子,再加上“网络水军”、“推手”就事件的刻意炒作,煽动圈子之间存在以多压少、以强压弱、以大压小的媒体暴力等行为,无法保证新闻评论的公正性[9]。2016年春晚开播前夕,央视春晚以及总导演的微博被网友们“攻陷”,网友留言呼吁让六小龄童上春晚,网友们的评论从刚开始的拜托请求到侮辱谩骂,最后联合起来说不请六小龄童不看春晚、抵制春晚,直至央视春晚关闭了微博评论功能。这一事件充分暴露了新媒体环境下新闻评论公正性缺失这一问题,弱势方在舆论、水军面前缺乏反抗能力,无法合理地阐述自己的观点。保持立场的公正性是新闻报道本身的属性所决定的[10],在网络媒体发展势头迅猛的今天其舆论导向价值选择问题逐步凸显出来,如何保障网络媒体立场的公正性是新媒体环境下的媒介批评所面临的一个重要挑战。

新媒体环境下的媒介批评得到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是新时期新闻传媒行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意义。针对新媒体环境下的媒介批评的特征,以及出现的一些问题,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要充分利用新媒体的优势,同时通过完善监督机制,提高网民素质,在尊重大众评论的条件下合理引导监督,更好地促进新媒体环境下媒介批评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黄新生.理论与方法[M].台北: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90.

[2] 张锦华.传播批判理论[M].台北:黎明文化事业公司,1994.

[3] 王玉.新媒介批评的现状和思考[J].新闻世界,2015(7)248-249.

[4] 朱希良.网络与网络媒介批评刍议[D].西北大学,2007.

[5] 翟国瑞.基于网络平台的新闻媒介批评研究[D].郑州:郑州大学,2011.

[6] 张鹏雁.我国网络媒介批评的现状及发展策略[D].山西大学,2013.

[7] 郑惠壬.媒介批评现状及其反思[D].黑龙江大学,2013.

[8] 唐绪军.中国新媒体发展报告-新媒体蓝皮书-No.6(2015)-2015.

第5篇

关键词:医学生;媒介素养教育;媒介实践;科研;健康传播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20X(2016)35-0022-02 收稿日期:2016-10-21

作者简介:胡言会(1979―),男,川北医学院管理学院副教授,博士;王小娟(1981―),女,西华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博士。

一、医学院校大学生媒介素养状况

1.医学生的媒体使用主要是为了满足休闲娱乐需要

申正付等人对安徽四所高等医学院校的在校医学生进行调查,发现医学生上网的主要目的是休闲娱乐、放松身心和聊天,医学生在满足自身休闲娱乐需要的同时,媒介对他们的“精神麻醉”所带来的作用也不可小觑。

2.媒体负面形象对医学生的消极影响较重

作为今后治病救人的“天使”,医生需要在大学时代不断形成时代担当的责任感、乐于奉献的历史感、建构和谐医患关系的使命感。然而当下媒体对医患矛盾的不实报道以及报道之后缺乏事后正能量的宣传和教育,导致医学生对今后的医生职业产生恐惧感。“由于相关教育的缺失,其网络媒介素养储备已经滞后于网络媒介的普及和发展速度,不仅会造成网络媒介的负面作用凸显,也会使作为‘社会公器’的网络媒介的社会形象持续走低。”这呼唤高等医学教育重视医学生的媒介素养问题,让学生拥有明辨是非、增强社会理性的能力。

3.频繁接触新媒体,但缺乏伦理道德诉求

调查显示,每天上网 1 个小时以上的医学生占 90%左右,网络论坛、网络通讯、网络游戏、收发邮件等都体现出医学生对网络媒体的强烈认同。但有些情况使人忧,曾有通宵上网玩游戏的经历的医学生占 52%,承认自己有网瘾的占16%;另外学生受到不良信息的干扰也非常大,甚至将网上的不良行为带到网下,触碰社会道德底线,违公德,人生目标模糊,丧志。

二、确立实践支点,构建教师科研、学生实践、教学改革的立体教育模式

川北医学院管理学院人文素质教研室从事媒体研究的教师多名,都具有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其中一位老师拥有在国内著名大学从事传播学博士后的研究经历,可以说,教研室从事媒介素养教育的师资力量满足了需求。不过,凝聚教师队伍、强化师资力量又是基础,更重要的是打造好师资队伍之后,是从事科研还是从事教学改革的问题困扰着很多教师。事实上,从事科研与从事教学改革两者之间并非矛盾的,而是相辅相成的,如果处理得恰到好处,会实现教学相长的意外效果。仅就当下教学实际和未来发展趋势而言,教学相长一词其实包括两个层面的意思:一是传统的教与学之间的相互促进作用;二是科研与教学之间的相互补充与互动。我们在积极推动师生互动的过程中实现了将科研转换于教学、将教学改革服务于科研,中间环节就是实践。实践是纽带,是连接不同方面的环节,通过师生的共同实践,以学生为基点,带动科研和教学,从而将成果反哺于学生。具体做法如下:

1.将教师科研作为服务医学生教育教学的重要依托和支撑

为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以及不唯书、不唯上的精神,教师成立多个指导小组,协助学生进行独立问卷调查,并在教师的指导下形成研究成果。例如,调查报告《新媒体对大学生人际交往行为的影响:基于四川南充市的调查》主要调查了新媒体下当代大学的人际交往行为,通过采用郑日昌等人编制的《人际关系综合诊断量表》来测量、了解大学的人际交往行为的发展现状和一般影响因素;客观地用4个维度因子来评价大学生的交往困惑,为进一步促进高校大学生健康成长,建立健康的交往行为提供科学的依据。这一成果不仅是学生了解自身媒介素养的过程,而且作为科研的重要组成部分,该篇论文的调查数据被樊九思的硕士论文《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学习生活习惯研究》所引用。教师只有了解学生的媒体状况,尤其是运用新媒体的行为和心理,才能够准确把握传统教学内容与新媒体传播新知识之间的关系,从而较为精准地开辟出医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新路径来。

2.以学生为主体,带领学生深入基层进行媒介素养的调查实践活动

这些调查是将教师的科研课题分解为学生科研题目,由学生完成,目的在于在科研过程中积极实践,在实践中了解中国基层社会的媒介素养状况,从而训练学生的媒介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本次系列调查是以川北医学院2016年度开放性实验项目“四川基层健康传播现状的调查实训”为依托,搭建实践平台,大胆放手,形成以学生为主体的调查队伍。

学生在实践调查过程中,思考媒介素养问题,形成了系列调查报告以及科研论文。诸如《中国甘肃网的健康传播状况调查》(《社区医学杂志》2015年第22期)、《西昌市药品广告对购药行为影响的调查》(《中国医药导报》2015年第12期)、《四川省二甲以上医院官方微博的宣传管理的调查分析》(《中外企业家》2015年第23期)、《医药广告健康知识传播研究:基于华西都市报的调查》(《社区医学杂志》2015年第23期)、《医院官方微博宣传现状调查:以四川省二甲以上医院为例》(《生物技术世界》2015年第8期)。这些具体成果均是将科研与教改相结合,教师设计题目和调查思路,学生全程参与,全面主导和参与数据调查、社会实践以及书本知识向社会服务方面的转化。实践证明,学生立足教师科研,对社会问题进行调查研究,这是行之有效的媒介素养教育方式,可以从理论与实践两个层面提升学生的媒介素养。

上文提及了当下医学生媒介素养主要以传统教育方式进行,依赖于课堂的知识灌输和间接感受,缺少亲身体验和感悟。但学生的实践弥补了这一不足,将课堂延伸到了课下,学生带着疑惑,以实践方式调查基层老百姓的媒介素养状况。医学生不仅亲身感受了媒介素养的重要性,而且通过基层老百姓的接触反观自身的媒介素养状况,从而实现了学生动态学习的效果。同时也让学生认识到,媒介不仅仅具有满足自身需要的特质,而且更重要的是要借助媒介改变周围的人乃至社会。可以说,学生实践活动的这一支点解决了医学生如何提升媒介素养的教育问题,也解决了医学生如何在课堂上学习媒介素养知识的问题,以及教师教改与科研的矛盾。

3.改革和完善医学课程体系,加强健康传播的课堂教学

以上成果均是学生全程参与完成的,在调查中学生充分考察了媒体与老百姓健康素养的关系,从而加深了对课堂知识的理解,弥补了医学教育对健康传播的某种程度的忽视。健康传播对课堂教学而言,它是能够有效地将医学知识教育与媒介素养教育实现最佳结合的一门学科,同时这门学科也适应了医学教育模式由生物医学转向社会医学的内在需要。然而,纵观医学课程教育体系,健康传播在某种程度上“缺席”了。护理学、预防医学、临床医学都没有将健康传播学科纳入体系之中,侧重点依然强调媒介对健康知识的传递作用,没有看到媒介对健康传播的作用。为了弥补这一缺憾,人文素质教研室积极申报川北医学院开放性实验项目“四川省基层健康传播现状的调查实训”,进一步为学生搭建实践平台,开辟第二课堂,吸纳各个专业学生参与进来。目前卫生事业管理专业、医学影像学专业、麻醉学专业、口腔医学专业、预防医学专业、护理学专业、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共计86人参与进来,培训人数达174人次,开设《健康传播的今生与来世》学术讲座2场次。另外,以人文素质教研室为主体,联合预防医学系和护理系,面向全校各专业拟开设健康传播学课程的公选课,学生获得健康传播的理论学习和思考。

三、医学生媒介素养教育展望

在学生与教师之间寻找实践基点,将教师科研、学生实践与教学改革三者融合起来,以学生的媒介实践为支点,带动科研与教改,本文称之为“一体两翼”:“一体”就是学生的媒介实践,科研与教改分别是“两翼”,这是川北医学院实践活动提炼出来的有益尝试。

这种尝试弥补了传统媒介素养教育的单一模式。一方面,将教学改革与学生实践双向结合、深度融合。教改不是教师一人行为,而是与学生双向互动,最终提升教学效果的活动;教师科研同样可以从学生实践中获得新材料;学生素养在教学与科研的反哺中获得提升,并且转化为实践能力。另一方面,以点带面,拓展教学成果的收益面。本文提出的科研、教改与教学实现的互融互动效果是学生和教师集体劳动的结晶。通过以上措施,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有了依托,教改活动有了实质基础,科研也获得了实践养分。尤其学生在实践过程中,不再消极被动接受教育,而是以主人翁姿态思考和实践媒体素养。例如,口腔医学系学生聂娟、樊琴、郭晏汝等将其实践成果《四川省二甲以上医院官方微博的宣传管理的调查分析》《医院官方微博宣传现状调查》两篇调查报告上报参与第十四届四川省大学生“挑战杯”比赛,获得二等奖的好成绩,实践活动得到了新的延续。临床医学系学生高兵、罗阳、李淑婷等以《成都市社区居民健康素养与健康传播的关联性分析:以慢性病为例》为题,积极参加“青年中国行”2016年度的暑期社会调研实践活动比赛。学生获得更大实践平台的愿望自发而生。

尽管我们进行了尝试性探索,医学生的媒介素养在互动过程中也实现了理想的教育目标,然而也存在很多不足。例如,除了健康传播之外,还应该多挖掘能够担负起医学知识教育与媒介素养教育重任的课程或知识载体,从而建立多元化的媒介素养教育实践形式。又如,如何在医学生临床实习阶段,将媒介素养教育的实践活动贯穿始终,改变媒介实践活动中大一、大二学生偏多,大三、大四学生偏少的状况,使媒介素养教育长期化。再如,需要开拓多种方式将学生的调查实践成果进行转化。一是向科研成果转化;二是为社区乃至政府制定政策提供参考;三是积极协助参与社会成果的转化,服务百姓;四是将学生的成果通过多种形式在校园进行宣传,提升学生的自豪感、价值存在感。医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是一个永远在路上而没有终点的工程,我们的努力和探索也没有终点。

参考文献:

第6篇

关键词:新媒体 经典阅读 解决策略

当前,以互联网、手机为代表的新媒体迅速发展,种类丰富、特性完善,并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渗透到人们的生活。媒介作为承载和传递信息的载体,从各方面对人们的生活产生着影响。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15年1月的《第3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4年12月底,我国网民规模达6.49亿,其中大专及以上学历人群占21.4%。与此同时,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5.57亿。从年龄结构来看,手机网民用户集中在年轻群体,20-29岁年龄段的网民占比最高,达31.5% 。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第十二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果显示,2014年手机阅读时长增长显著,51.8%的成年国民进行手机阅读较2013年的44.4%上升了5.0个百分点。从以上数据中,我们不难看手机媒体已经成为大学生日常生活必不可少的新型沟通方式,手机阅读的形式受到了青年大学生的青睐。媒体的演进与发展一直以来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教育的发展,新媒体也不例外地对国学经典阅读的教育方式带来了影响和改变。

一、国学经典阅读融入新媒介的必要性

作为一种新型阅读方式,手机阅读带来新媒体的便利、迅捷,同样会带来隐患,尤其对大学传统的国学经典阅读方式形成了冲击与挑战,这也给传承人文文化的国学经典阅读教学提出了新课题。

首先,媒体信息是国学经典阅读教学的重要内容。由于新媒体传播的速度快捷、信息量大、互动性强等特性,任何人、任何语言、任何文化都可以在这里自由地交流碰撞,在这里资料公开获取方便,可以便捷掌握各种学习资料。国学经典阅读是传承人文文化的载体,媒介是当代文化平台的代表,毫无疑问媒介信息已经成为大学国学经典阅读课程教学的主要内容。媒介信息不仅进入了大学教材,在教学过程中作为辅助资料,它出现得也很频繁。新媒体信息瞬息万变,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同时具备传统素养与媒介素养,并在教学中将两者进行有效的融合后再向学生进行传授。

其次,国学经典阅读的重要内容来自媒介信息。随着新媒体的普及, 青年大学生成为手机媒体的主力军,他们无时无刻不生活在大众传媒的信息海洋中,也可以说,大众传媒成为他们生活中最重要的阅读方式。国学经典阅读人文性较强,这决定着国学经典阅读素养的培养和提高离不开课外阅读。新媒体的蓬勃发展固然给我们的阅读带来了许多方便之处,但是也容易让受众养成浅阅读,流于表面等不良阅读习惯,滋生浮躁的心态,容易受误导,这对心智还未成熟的青年学生的未来发展十分不利。

再次,新媒体有效辅助了传统教学模式。社会的不断演进让人们所处的语文世界也在不断地发展变化。国学经典阅读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就必须与时俱进,否则我们就会和“现代化”脱节,无法跟上“世界”的步伐。新媒体具有数字化、交互性、即时性、个性化等特点,这正弥补了传统的国学经典阅读教学模式单一的不足。为了吸引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率,新媒体已经成为传统教学模式之外经典阅读教学的新形式。

二、廊坊师范学院国学经典阅读的现状

本调查缘自廊坊师范学院科学研究项目:“大学生国学经典诵读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当前学生新媒体以使用手机为主体,为了深入了解学生新媒体阅读现状,以采取有效的措施,本文以手机媒体为代表编制了“大学生手机阅读调查问卷”,于2015年9―10月对廊坊师范学院部分在校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问卷涉及大学生手机阅读的现状及习惯、阅读资源来源、大学生对手机阅读书籍内容的看法及期望等。

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360份,调查的对象是廊坊师范学院2014级各专业的在校学生。调查以课堂为单位,采取随机抽取的方式选取调查对象。调查实际回收问卷346份,有效问卷331份,有效回收率91.9%。

调查样本显示:从手机阅读使用时限来看,廊坊师院共有 90.5% 的大学生使用手机阅读,其中96%的大学生网民手机阅读超过1年。大学生手机阅读日使用时长 2―4 小时占55.5%,阅读日时长在 4 小时以上的大学生也大有人在,占18. 3% 。手机阅读一小时以下者占 15. 2%, 由此可见手机阅读已经成为多数大学生的阅读习惯。

从手机阅读场合来看,通过对大学生手机阅读的时间点的数据分析得出,样本大学生网民手机阅读场合以宿舍为主,占73%;用餐地点阅读为27.2%,公共交通占50.8%。其中,45% 的大学生偶尔在课堂内阅读; 18.6% 的大学生课内外不分; 2.5%的大学生表示几乎不用手机阅读。仅 38.6% 的大学生能分清楚课内外,在闲暇时间阅读。

由样本可知,大学生手机阅读的主要内容是休闲娱乐,比较倾向于网络新闻、网络文学、发帖回帖、手机微博等的即时浏览,分别占据 57.2%、29. 1%、73. 3%、58.8%。 令人担忧的是,通过手机偶尔进行国学经典阅读的仅占 1.6% 。学生手机下载读物来源主要是手机阅读客户端、电脑阅读网站,很少使用学校、图书馆等常规公共教育资源,可见大学教育对于学生的维系和影响的减弱。

三、普通高校国学经典阅读教学的策略

作为一种新型阅读方式,手机阅读对大学传统经典阅读是一种直接的挑战,大学经典阅读应积极应对。

首先,顺应时势重视手机阅读。随着移动媒体时代的到来,大学生几乎人手一部智能手机,手机阅读已经成为大学生阅读的主要方式,这是新媒体技术发展的结果和必然趋势。毫无疑问,大学经典阅读教学活动不能忽略借助于移动媒体来实施,要因势利导,对学生的手机阅读要积极应对。一方面,鼓励大学生主动接触、接受各类新信息;另一方面,要把握新媒体提供的契机,结合大学教育的优势,通过整合教学资源,使学生在新媒体环境中接触到优秀经典文化,在接受熏陶的同时培养其良好的阅读习惯。更应该引起我们重视的是,有些教师对手机移动学习的重视程度不够,仍然以传统的纸质媒体和课堂教学为主,没有充分认识到手机移动媒体时代,学生的主要阅读媒介和阅读习惯已经发生改变,导致其在大学经典阅读教学中受到不良影响。

其次,积极开发新媒体教学资源。由于受课堂教学时空的限制,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性和主动性受到限制,教学目标的实现不明显。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学习的时间和地点也已经不再受课堂限制,教师除了在课堂上讲授知识以外,还要对学生进行课外知识拓展训练。因此,需要教师开发教学资源,创新教学资源形式,如构建新媒体沟通平台。教师可以通过交流软件构建经典阅读小组,引导学生进行学习活动,帮助他们提升自己的主动性,同时,也可以构建一套诸如QQ群、微信群,新媒体沟通平台的搭建已经不是难事。新媒体沟通平台这种新型的沟通方式突破了传统教学的时空限制,教师通过平台提供与经典阅读相关的信息,将教学、教育资源正面地传播给学生们,让学生了解并熟悉,向学生们传递有益信息,学生一旦在学习中有了疑问可以随时互动,教师也可以随时解答。

再次,开设“阅读公共课”培养阅读良好氛围。以手机阅读为代表的移动阅读在大学生中已非常流行,在这一大环境背景下数字化阅读的重要性不容忽视,而在这个环节中,大学教育承担着重要作用。新媒体时代,传统封闭的大学文化被打破,大学应顺势而为,主动教化,在课程设置经典阅读为必修课,通过广泛开设“经典阅读公共课”,推动 “手机 + 经典”的新阅读模式,督促学生进行经典阅读。教师可以利用手机沟通平台向大学生定期推荐新书或阅读书目,在阅读广度、速度与阅读深度之间辅导,引导大学生对于手机媒介内容的辨析与选择,形成手机阅读良好氛围;可以通过开展如阅读讲座、读书征文大赛、世界读书日、优秀读者评选等各类阅读活动来推动阅读的积极性;也可以站在专业的角度向学生推荐优质公益手机书库资源,让学生开展理性手机阅读,引导手机阅读的专业学习,服务于专业学习。通过引导学生优化阅读方式,利用新媒体建立良好的导读系统和阅读氛围,从而提升高校大学生的手机阅读品质。

最后,加强“媒介素养”教育引导手机阅读。虽然移动媒体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阅读资源,但市场上尚未形成良好的手机阅读教育资源及知识系统,缺少优质公益手机书库资源,且更新速度较慢,与专业学习联系不紧密。能否将其转化成大学经典阅读教学的有用的资源,关键还在于学生的媒介素养。媒介素养是传统素养能力的延伸,是指人们面对各种媒体信息的解读和批判能力以及使用媒体信息为个人生活、社会发展所用的能力,具体包括对媒体信息选择、理解、评价、质疑、创造和批评的能力。它包括人们对各种媒介信息的解读能力,除听、说、读、写能力外,还包括批判性地观看、收听并解读各类媒介传输的各种信息的能力。目前虽然学生有很长的时间在使用移动终端,但是在用于经典阅读的时间和精力并不乐观。大学教师应发挥引领大学阅读的堡垒作用,帮助学生过滤不良信息,引导学生阅读优质的经典材料,积极指导正确的阅读方法,确保大学生经典书籍的阅读,从而提高学生的人文修养和素质。

综上所述,新媒体阅读是时代的产物,在我国教育界尚属新兴事物,它的推广与实施受到众多现实条件的制约,它也不是一门课程所能解决和承担的,需要社会共同参与。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发展,新媒体阅读还在不断的发展中,学术界也需要及时对新媒体经典阅读中出现的新问题进行跟踪研究,希望本研究能够抛砖引玉,引起大家的重视。

参考文献:

[1] 施忠连主编 《国学经典诵读》,上海辞书出版社2013年12月版。

[2] 肖燕雄主编《大学生读书引导读本》,岳麓书社2009年7月版。

[3] 喻晓红主编《大学生语文经典诵读》,安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1月版。

[4]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14-12.http://chuban.cc/ztjj/yddc/2014yd/。

第7篇

关键词 编辑出版;传播媒介;文化传播;基本规律;现状

中图分类号G2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3)83-0016-02

新世纪伊始,数字技术的迅速发展与普及,给传统出版业造成了巨大的冲击,既是机遇也是挑战。数字技术带来了媒介革命,媒介革命又能给图书出版业带来什么值得人们持续钻研。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之中,我国出版业经历了一个完整的孕育、总结、探索、完善、发展的过程,其反应的不仅是媒介变革与文化传播的变化,更是中国文化史的一个精髓浓缩。在图书出版业遭受到数字技术严重冲击的当下,有必要从中探索出媒介演变与文化传播的基本规律,为当前现状下的编辑出版业发展提供有益参考,使其更为朝气蓬勃地向前发展。

1我国媒介演变与文化传播基本规律探索

1.1出版传播与复制技术

之所以将出版传播与复制技术放在一起进行讨论,原因在于二者之间有着相互作用的必然联系。以复制技术发展过程为线索,可将出版传播分为手工传播、机械传播和数字传播三个阶段,手工传播主要存在于中国古代,我国古代印刷业的繁荣态势为世界所惊叹。最初,古代传播主要以竹简为媒介,直至雕版印刷术的出现才改变了这种文化传播形式,以书籍为载体承载文化传播,而雕版印刷术则被称之为一种媒介变革。发展到近代,西方使用了石印技术后衍生了被大众十分喜爱的画报、报刊,引进到我国后则打破了我国以书籍为主体的传播格局。西方印刷技术引进我国时,我国正处于政治比较动乱的年代,在政治、社会等诸多因素促使下,报刊等新型媒介载体得到了广泛使用,逐渐发展成为四大传播媒介之一。

图书作为精神与文化的传播媒介,是一种流通于世的物质商品,必然受到社会文化方面的影响。作为文化与精神传播的载体,图书等出版物有着文化构建的重要功能,也反映着时代当下的文化与知识构成。从这一角度来看,研究图书这种记录时代特征、思想潮流的出版物可以发现其与文化传播、社会变革、人文精神之间的关系,对探索数字时代下图书编辑出版的发展方向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价值。近现代时期,我国传统出版物在西方文学与文化的冲击下,虽然根基尚存,但是相对而言出版量有所下降,并在社会效应上远不如西方书籍来得大,由此走上了中西文化融合的漫长道路。由我国近代出版物比例变化情况可以看出中国知识结构的转变与新文化体系的构建,其中的转型不难看出社会需求、时代背景所产生的强大动力。

1.3新形式传播模式与媒介变革

在出版业日渐繁荣的趋势下,出版机构营运而生,改变了中国古代印刷出版事业的发展版图,成为了推动社会现代化进程的重要动力。报纸、期刊、图书虽都是文化载体,但也是各具特色。从出版机构角度分析,由出版机构运营出版的图书、期刊等文化产品,不仅能够有着良好的社会传播效果,也会产生巨大的经济价值,这是中国古代书籍出版所不能达到的效果。尤其,报刊出版社所印刷的报纸和期刊,不仅对知识结构的转变起到了重大作用,也拓宽了普通百姓的视野与知识面。发展到数字时代后,网络、手机等电子传播媒介在传播速度上的变化,改变了传统意义上的空间、时间概念,且对人们思想观念的影响更为重大。在数字化电子传播工具主宰的现代,传播工具逐渐大众化、普及化,即使一个普通人通过微博、博客等平台也可以成为文化传播的源头。在网络十分普及的今天,人们越来越喜爱用电脑、手机看电子书籍,看纸质图书的人越来越少,媒介发生演变的同时社会文化也呈现出逐步变化的态势。

2我国出版业现状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为了准确把握我国出版业的未来发展方向,应对其当前发展现状有个简单的了解和掌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发生的巨大变化不仅表现在经济社会突飞猛进的成绩上,知识与文化传播格局也发生了显而易见的变化。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社会的迅猛发展,出版业的规模逐渐壮大,书刊、期刊等刊物的出版数量急剧增长,并在发展过程中拓展了地域范围与书刊类型,形成了地域广阔、类别齐全等特征。

随着电子技术的迅速发展,计算机普及的范围越来越广,手机不再仅仅是一种通讯工具,已经逐渐发展成为了一种掌上电脑产品,人们对它的依赖性也越来越高。由此可见,电子技术在出版业中的普及率逐渐提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从技术装备上来看,普遍应用了数字化排版技术;从装帧设计上来看,使用了自动化绘图软件;从装订上来看,运用了联动装订系统;从媒介发展过程上来看,上世纪末全国出版录音制品才不到1万种,现在已经超过了数十倍,十几年的发展历史足见我国出版业发展的成绩。

多种渠道发展的书籍、报纸、期刊等刊物,即使在多种营销手段推动下增加了出版量,但在大量电子产品的冲击下,销售量并不乐观。上世纪八十年代,进行了一系列发行体制改革,为了适应新时展要求,又进行了新一轮体制改革,以期适应新时期出版业的发展走向。尽管几十年发展过程中,我国出版业取得了突飞猛进的成绩,但是就目前来看,发展仍然停留在数量规模上,数量规模的壮大体现着出版业横向发生上的一定成绩,但并不表示其在纵向发展上也有长足进步,如类型发展上不够齐全等。除了此类问题,销售结构不合理等也是重要问题。

通过上文内容分析,我们了解到每一次文化传播、媒介工具的重大转变,都与当时的社会环境、政治环境有着必然联系。俗话说,“媒介是党和国家舆论的喉舌”,从这一个角度来看,出版物作为文化事业的重要部分、文化传播的重要手段,参与着社会发展过程中的每一次重大变革,并在政治组织支持下得到进一步发展。为此,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离不开出版刊物等媒介的文化传播作用。另外,出版物作为一种物质化的文化商品,也是经济活动的一部分,出版业的发展规律除了适应时代要求外,也应遵循经济活动的发展规律。由此,我们可以从这一个角度探索出一条数字时代下适合我国出版业发展的道路。

目前,全球经济逐步呈现一体化、多元化发展形势,经济在国与国之间的渗透是另一种形式的征服,且让人无法反抗。如果这样的话,文化在国与国之间传递就如“经济”征服世界一样,国与国之间的文化传递也是一种“征服活动”。在网络全盛的时代,国与国之间的文化传播速度相当迅速,通过文化传播了解外部世界,实现文化传播与交流。面对西方文化的强势渗透,应联合包括出版在内的文化手段共同抵制西方文化、意识形态中消极的一面,吸收西方文化中先进的文明成果。为了实现这一点,出版业应该走集团化经营模式,组建出版集团,用以作为同西方媒介相抗衡的力量,同时消除电子刊物带来的威胁,以推进出版业持续发展壮大。

我国出版集团目前不过十几家,却已经摸索出了一条适合中国出版业发展之路,那就是利用资产重组、资本运营等手段,跨地区构建适合时代要求的大型出版集团,同时通过合法、合理手段多渠道利用社会资金壮大自身的经济实力。为了扩大收益,也应多加利用电子产品的优势来创造新的经济点,为自身开拓多种渠道的销售模式。例如,持续发展与壮大“网上书店”,吸引那些不愿走进书店的人订书刊和期刊,并为广大读者提供更为便捷、高效的服务方式。当前,当当、卓越等网上书店越来越被大众所接受,人们越来越喜爱这种简单、便捷的购书方式。传统的出版社应看到这一情况,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开办实体书店的同时还可利用网络手段开办网上书店,拓展销售渠道,并为自身创造更为广阔的效益空间。

除此之外,应加强版权贸易和对外合作出版等事业,这是出版界谋求新发展的一个突破口。从文化角度分析,出版在世界文化交流中担任着重要角色,当出版集团发展为一定规模,集团化发展较为成熟时应加大与国际媒体合作,这种发展对我国出版事业无疑有着的巨大的意义和价值。为此,应抓住发展的机遇,有效利用外部环境提供的一切有用资源,为自身发展创造条件。

4结论

新时代环境下,我国编辑出版行业在新体制下逐渐找到了一条适合我国环境的发展道路。传统的编辑出版面对西方文化、意识形态与电子产品的强烈冲击,应走集团化经营发展模式,并逐渐扩大集团规模,为持续、健康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同时,为了持续发展壮大,应吸收西方文化、电子产品二者的优势,有机融入自身并为自身所应用,以求为突破自身发展的瓶颈,找到适合自身发展的途径。数字化电子产品对传统的编辑出版而言,不仅仅是一种冲击,更是促使其发展的强大动力。电子产品是一把双刃剑,既有机遇也有挑战,这种情势下传统编辑出版既要紧抓机遇又要迎难而上,为自身创造更为光明的发展前景。

参考文献

[1]道盘辱.书籍缠辑学概论[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6.

[2]阿英.中国画报发展之经过.晚清文艺报刊述略.上海: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1958.

第8篇

关键词:高中历史;媒介素养教育;融合

1媒介素养教育与历史教学融合的价值及意义

在对媒介素养教育与历史教学融合的价值及意义进行深入分析的过程中要从几个方面来阐述:第一个方面就是媒介素养教育在欧美国家的发展,第二个方面就是我国媒介素养教育的现状。

1.1媒介素养教育在欧美国家的发展

媒介素养,顾名思义就是“获取、分析、评价和传播各种形式的信息的能力”。这种素养的出现不仅仅可以让更多的学生接触到更丰富的知识点,还可以通过这种素养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让更多学生都逐渐感受到媒介素养教育的独特魅力,从而让媒介素养教育在日后可以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

1.2我国媒介素养教育的现状

一直到现在为止,我国的教学还一直处于发展的基本阶段,特别是我国媒介素养教育的开展。虽然我国的媒介素养教育还存在于起步阶段,但是很多教师都逐渐意识到这种教学模式中的有效性,所以很多教师都开展了这种教学工作。但是很多教师并没有将媒介素养教育完善的落实,导致我国的教学质量还处于发展不均衡的状态,无法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

2高中历史教学与媒介素养教育有效融合的方式

在对高中历史教学与媒介素养教育有效融合的方式进行深入分析的过程中要从几个方面来阐述:第一个方面就是加强历史教学中媒介素养教育的研究与实践;第二个方面就是慎重地选择教学媒介,让历史教学顺利进行。

2.1加强历史教学中媒介素养教育的研究与实践

一直到现在为止,我国还属于发展中国家,所以对于我国来说媒介素养教育还处于刚刚起步的阶段,很多模式还属于不成熟的状态,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就需要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让更多的高中生都可以意识到媒介素养教育的重要性。而且在高中历史课堂中,媒介素养教育是一种新的教学尝试,也是传统教学模式中的一种革新。所以作为高中历史教师,就需要注重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并在高中历史课堂中大力引进媒介素养教育,让媒介素养教育可以在课堂中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高中历史课堂中,教师不仅仅教授学生我国的历史,还需要教授学生其他国家的历史,这样便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让学生可以在教育发展到基础上找到一种适合自己的模式,然后同教师一起对历史教学中媒介素养的特征、发展的过程进行研究[1]。在现阶段的高中历史课堂中,教师都摒弃传统传统“灌输式”的教学方法,通过媒介素养教育来扩展学生的知识面,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可以让学生在日后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

2.2慎重地选择教学媒介,让历史教学顺利进行

对于高中生和教师来说,媒介素养教育是一把双刃剑,如果教师将其运用的很好,那么教师便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如果教师教师对其适用的不恰当,那么就会产生很大的影响,所以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需要对学生有全面的了解,看看学生适合什么样的教学模式。在课堂中教师和学生是师生关系,在课下教师和学生就是朋友关系,所以教师需要时常深入到学生的群体之中,看看学生的学习特点以及生活特点,从而通过有效的模式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教师在课堂中引进媒介素养教育的时候就需要征求学生的意见,看看学生是否可以接受这种教学模式,同时教师还要针对学生的特点来适当的进行引进新型的模式,让学生可以逐渐的接受这些新型的方法,以此来提高自身的学习成绩[2]。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还需要观测学生是否适合这种媒介素养教育方式,同时对这种层出不强的媒介进行筛选,看看哪一些媒介可以合理的应用到历史课堂中,以此来提高高中生的学习效率,让高中生可以自主的参与到课堂的学习中来。而且教师还可以通过媒介素养教育教授高中生更多方面的知识点,例如:我国的人文历史、网上一些关于真实历史的纪录片等,将这些纪录片放映给高中生,进而让高中生可以铭记我国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