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03-22 14:42:00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工业文化内涵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随着我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全面发展,国企党建工作中越来越多的问题暴露了出来,这对国企党建的工作要求也就越来越高。在如今这个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时代,国有企业在国家发展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企业文化的建设是企业竞争的基础,优秀的企业文化在竞争中占据着很大的优势。
一、国企党建与企业文化建设的内涵
(一)国企党建与企业文化建设的目标
国企党建与企业文化的目标就是将企业的凝聚力和竞争力提高。国企党建在开展工作时,要加强对政治理论的宣传,运用不同的方式给员工树立一个高尚的价值观和崇高的理想信念,提高员工在工作中的积极性。通过提高员工的积极性来提高企业整体的凝聚力和竞争力。国企党建工作作为企业文化的基础存在着,服务于整个企业的各个层面。
(二)国企党建与企业文化建设的工作方向
国企党建与企业文化建设工作的方向就是将企业的工作效率提高,通过提高工作效率来促进企业的发展和进步。在社会主义道德合理规范和集体主义价值观的科学指导下,国有企业与企业文化建设的工作开展的十分顺利。
(三)国企党建与企业文化建设的工作对象
国企党建与企业文化建设的工作对象就是企业内部的员工,员工要一直坚持以人为本的工作态度。国企党建与企业文化建设的工作都是从员工本身出发,在为员工进行服务的同时还要结合理论进行实践。国企党建与企业文化建设中员工在工作和学习中体现出来的积极性非常重视,积极性的体现为高质量人才的培养提供了优良的学习和工作环境。
(四)国企党建与企业文化建设的工作方法
国企党建与企业文化建设的工作方法没有太大的差异性,通过对企业内部的员工进行教育,让员工对本企业的发展和本质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国企党建与企业文化建设在对员工的热情调动和信心激发上做了充分的准备工作,促进企业凝聚力和竞争了的提高。
二、国企党建与企业文化建设共同促进的策略
国企党建与企业文化建设的基本就是企业领导。企业领导的思想文化素养决定企业的发展,通过对理论知识的学习将企业领导的思想素养进行提高是非常有必要的。通过对文化思想素养的提高,建立一套完善科学的领导和管理体系对企业进行管理,提高企业在竞争中的凝聚力和竞争力。企业的员工作为国企党建与企业文化建设的主体,要时刻为企业的利益着想。企业对员工要进行自由、民主的管理,让员工在为企业服务时心无旁骛,让员工进行自觉自行工作的同时注重对新知识的学习,这样员工就能从根本上认可企业的规章制度,发扬企业的文化精神,为企业的发展做贡献。工作人员要齐心协力共同为企业服务,但随着社会科学技术的进步,国企党建与企业文化建设的的工作制度和工作理念也要实时更新,紧跟时展的脚步,在原有的制度和理念上进行大胆创新,以提高企业的发展水平。企业文化建设并不是纸上谈兵,需要通过一些活动进行展示和传播,活动的方式多种多样,员工需要组织出一个丰富多彩,有意义的活动对文化进行展示和传播。
三、国企党建与企业文化建设的意义
国企党建与企业文化建设的的本质在一定程度上是相通的,国企党建与企业文化建设既可以互相作用也可以互相监督,在监督过程中获得进步。国企党建与企业文化建设更像是同一个物体的前后面,国企党建是后面的那个,负责为企业文化建设提供思想上的指导,企业文化建设负责将国企党建的工作呈现出来,二者互相配合,共同促进企业的发展。国企党建与企业文化建设虽然不是作为一个整体存在的,但分开就不能让企业在发展中达到预期的效果,只有将二者放在一起,在能让企业的效益达到最大化。
关键词:茶文化;工业设计思维;体现;运用
在经济全球化迅猛发展的今天,厂商如何准确迎合不同区域消费者对产品的消费偏好,将是关系到其生死存亡的大问题。包括中国正在进行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本身就是从过去追求产品的数量均衡,转变为了追求产品的结构均衡上来了。在国际视野下来看待工业设计活动,该活动将直接影响到产品对域外消费者的感官冲击力,然后通过使用价值的逐步显现来都达到他们对产品效用的满足。这就意味着,准确把握国内外消费者的消费偏好,应成为厂商在进行工业设计时的原则导向,而遵循这一原则的工业设计思维则将贯穿于该项活动始终。那么如何来准确把握国外消费者的消费偏好呢。事实上,在这里只能从整体视角下来进行偏好把握。从而,借助茶文化在不同群体中的演绎,则能为准确把握不同群体的消费偏好提供启示。
1当前工业设计思维的内在要求
具体而言,当前工业设计的内在要求可归纳如下:
1.1与目标市场实现深度融合
在国际视角下来考察目标市场,其可以粗略划分为欧美市场、南美市场、大洋洲市场、非洲市场、东亚和西亚市场等。实现与目标市场的深入融合,则首先要求该产品能给予当地消费者良好的使用体验,并在人机结合上符合他们的行为偏好,也与他们的自然生理特征相适应。从中不难发现,仅仅从价格策略上来拓展域外市场,并无法取得最终的效果。弥补价格策略的短板,则需要从产品使用价值的外在表现上来进行优化。
1.2与竞争产品形成外在差异
以智能机全球市场为例,目前我国手机生厂商逐步成为了全球智能机的主要供货商。而且,在新市场开发领域都广泛聚焦于非洲地区。考察他们的竞争策略也发现诸多不足,国内手机厂商在突出各自手机的娱乐化应用比较优势的同时,并未能从物理层面来建立起产品差异性。进而,这就使得国外消费者难以“记住”特定的智能手机厂商。然而,黑莓手机厂商在这一方面却值得称赞。因此,在工业设计思维中还需要建立起产品外观差异性的意识。
1.3突出产品的文化内涵元素
随着全球消费结构的不断设计,工业设计在适应这一趋势上也需要发挥功能性作用,而这里的功能性作用便可以界定为:突出产品的文化内涵。需要指出的是,文化内涵元素属于内隐性要件,消费者并无法直接获取产品的该类信息。但工业设计在包装设计环节,则能够起到烘托产品文化内涵的作用。因此,这也就构成了工业设计思维的内在要求之一。
2要求驱动下茶文化的作用体现
在工业设计思维的内在要求驱动下,茶文化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2.1间接反映目标消费者的行为偏好
上文在论述产品与目标市场之间的融合问题时指出,需要关注目标市场消费者的行为偏好。因为,从他们的行为偏好中能够洞察出人们的思想观念和主观意识,进而为产品的工业设计提供思路。以英美茶文化为例,英国人在饮茶偏好上充分显示出了严谨和程序性的国民性,其饮茶主要分为早中晚三次,而且每次饮茶的功能也不尽相同。美国人在饮茶时则显露出了快餐文化的特色,主要以冰红茶为饮品。由此,在产品的外观和人机结合方面,便需要满足各自不同的行为偏好。
2.2有效反映目标消费者的审美情趣
审美情趣在产品的工业设计中,将直接关乎产品差异性的开发问题。以欧美与东亚地区的消费者为例进行讨论,欧美消费者在对待手机产品时更加重视手机的实用性,而东亚消费者则较为重视手机的娱乐性。从而,就使得手机设计理念沿着不同的路径分叉了。那么在茶文化的表现形态中,欧洲各国主要以咖啡作为饮品,这种饮品可以满足不同场合的饮用需要,进而具有较强的实用性。东亚以中国、日本、韩国为例,饮茶需具备茶具、茶叶、茶室,进而具有较强的仪式感。
2.3合理提品文化内涵表现形式
本文已经提到,通过合理设计产品的包装将能烘托出产品的文化内涵。以国际市场的拓展为着眼点,建立差异化的包装策略也能有效形成产品差异度,进而为在国际市场树立品牌提供支撑。为此,作为茶文化古国和大国的中国,其厂商便可以借助茶画、茶花等文化元素,来赋予产品更具中国特色的文化底蕴。
3茶文化与工业设计思维之间的联系机制
在建立二者之间的联系机制上,则需要发挥工业设计师的主体性思维能力。为此,二者的联系机制可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建立:
3.1理清茶文化的不同表现形式
工业设计师在增强自身的业务修养上,需要从理清茶文化的不同表现形式来入手。“茶文化的不同表现形式”可以从两个环节来理解:第一,茶文化所涵盖的显性和隐性文化元素,它们各自的不同表现形式;第二,茶文化中如饮茶、茶道在不同国家、地域所呈现出的不同表现形式。在充实工业设计思维上,需要着重理清第二个环节所带来的信息资源。在文章的前面部分已经多次进行了阐述,那么工业设计师就需要从中总结经验。
3.2分析茶文化反映的行为特质
不同国家、民族的消费者在对待同一使用价值产品的行为特质上,也表现出了差异性。如,原诺基亚手机厂商在产品的工业设计上就反映出了芬兰人的国民性和行为特质,原西门子手机厂商同样在产品上赋予了德国人的审美和行为特质。那么作为中国厂商走出去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工业设计师也需要通过分析目标市场国家的茶文化,从中来提炼出当地消费者的行为特质。进而,从优化产品的使用价值着手,来最大化的满足目标消费者的需求。
3.3在工业设计中给予思维启发
尽管本文主题是以茶文化与工业设计思维之间的联系为主线,但它也只是作为引子来说明,工业设计师需要关注不同国家的社会文化传统,从中来深刻把握目标国家消费者的需求偏好,进而为工业设计提供可借鉴的思路。因此,这里所要强调的便是,在工业设计中给予设计人员以思维启发。
4机制分析下对茶文化的运用
根据以上所述并在机制分析下,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来对茶文化进行运用:
4.1理解茶文化所反映的社会文化传统
工业设计活动需要在多学科的知识下来实施,其中关注消费者的内心感受和对人文元素的偏好,应高于所谓的“工业美学”。为此,工业设计师需要通过去理解茶文化所反映的社会文化传统,进而来把握目标消费者的国民性和消费偏好。在“一带一路”战略推动下,我国与沿线国家的国际贸易量逐步提升,这也就意味着,重点理解沿线国家茶文化所反映的社会文化传统,将有助于工业设计师为该区域消费者进行产品设计。
4.2多渠道来搜集目标市场茶文化信息
在对目标市场茶文化信息引起重视之后,紧接着就涉及到对茶文化信息的搜集问题。笔者认为,需要建立起多渠道的茶文化信息搜集模式。具体而言,可以分别从线下和线上来搜集茶文化信息。对于产品设计的重点国家和区域,工业设计师可以前往该地区亲身体现当地的茶文化,以及包括茶文化在内的人文环境。从中,来深刻把握当地消费者的审美情趣和消费心理。在线上则主要依托互联网资源,对非重点地区的茶文化信息进行搜集。
4.3从茶文化中解析消费者的消费心理
茶文化在工业设计思维中的体现和作用,主要通过“小中见大”来实现。因此,工业设计师应能够通过解析茶文化信息,来把握目标消费者的消费心理。这里的消费心理与价格策略无关,主要涉及到消费者的文化偏好、心理体验等要件。对此,应着力解析当地消费者的饮茶特点,通过解析饮茶的方式和时空维度,来把握消费者的生活特质与心性。如,美式饮茶方式就反映出美国人随意的生活特质,英式饮茶方式则反映出英国人严谨的生活方式。
4.4在工业设计中赋予设计思维以启示
正如上文所提到的那样,本文借助茶文化与工业设计思维之间的联系,实则给出了抛砖引玉的想法。因此,工业设计师在拓展自身的设计思路和提升自己的设计思维上,不能仅仅拘泥于工业设计专业知识本身,还需要从目标消费者所在地区的社会文化传统中,去切实把握当地社会意识对特定产品的理解方式,以及社会文化传统对消费者消费偏好的影响力。只有这样,才能在融会贯通中设计出经典的产品。另外,针对现代工业设计中存在的诸多不和谐的现象,业界应提出现代工业设计中文化的重要性,进而提出了对于中国传统文化正确传承和创新的思考。只有将中国传统文化内涵和现代设计理念和语言有机结合,才能提升我国产品的综合质量和竞争力,促进有中国特色的工业设计的形成和可持续的发展。经过数十年的发展,中国的工业产品设计生产体系日益成型,但相当部分产品仍然缺少一种辨识度,也与中华数千年优秀传统脱节。传统文化如何在现代高技术、高信息化的产品中找到它的位置是许多本土设计师的困惑。可见,设计师要从内涵出发,从思想出发,提升文化修养和设计修养,从而设计出具有中国特色和风格的产品。
5小结
本文认为,准确把握国内外消费者的消费偏好,应成为厂商在进行工业设计时的原则导向,而遵循这一原则的工业设计思维则将贯穿于该项活动始终。为此,这里需要重视茶文化在工业设计思维中的体现及运用。具体的运用途径包括:理解茶文化所反映的社会文化传统、多渠道来搜集目标市场茶文化信息、从茶文化中解析消费者的消费心理、在工业设计中赋予设计思维以启示等四个方面。
参考文献
[1]汪睿.工业设计中的视觉文化研究[J].工程技术(文摘版),2016(36):258-259.
[2]方科峰.工业建筑设计的“人文化”思考[J].文摘版:工程技术,2015(28):34-35.
[3]徐祺.浅议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工业设计融合的方法[J].科研,2016(30):78-79.
关键词:工业遗址公园;品牌化;文化推广;策略研究
在前期的大量调研、案例研究及实地考察中,分析出我国工业遗址公园存在诉求点不清晰,宣传不到位、经营理念滞后等劣势因素,从整体出发,我国工业遗址公园要实现发展,必须立足本位,将文化依托与品牌化进程相互结合,才能找到一条行之有效的发展路线。国外多数案例及北京798艺术区都将本土文化作为可识别的差异化特征,制成独有品牌元素被目标受众识别并产生记忆。因此我国工业遗址公园文化推广是过程中应强化工业遗址公园的诉求效果,并依托文化产业渲染其品牌理念,打造持久的经济效益。
1 我国工业遗址公园目标受众分析
1.1 主要关联消费群体 在调查中发现, 60至70后群体对工业遗址公园有较高认同度。其个人经历和生存记忆伴随着对工业文化认知而共同成熟,自身认同与环境氛围有相应联系。
1.2 次要关联消费群体 80、90后群体对中国工业遗址公园的文化认同持较高的尊重和理解。其成长经历中网络和高科技占据了半壁江山,对工业文化接触甚少,难以产生时代共鸣和知识关联。
2 我国工业遗址公园文化推广的品牌定位
当前互联网及社交媒体的大肆兴起80、90群体一跃成为历史文化价值中变更的主力军。80、90群体作为目标受众,将活力、新鲜与体验带入文化推广中,融合60、70群体工业文化记忆,将知晓和关联融合,为此基于“年轻、活力、时尚”为核心的中国工业遗址公园推广立足点和品牌定位悠然而起。
3 我国工业遗址公园文化推广的策略研究
契合我国工业遗址公园的长效发展和方案推广,将文化内涵和品牌推广的建立分别注入四个时期(导入期、发展期、全盛期和成果期)中,将工业遗址公园的文化推广策略化整为零。
3.1 策略规划导入期
3.1.1 分段推广计划。根据受众分析及品牌定位的制定,我国工业遗址公园文化推广计划分为前期、中期和后期三个阶段。
3.1.2 媒介投放策略。采取持续式及栅栏式广告投放策略,在节假日加大投放力度;地域差异上以区别出游人数排名进行投放;也可采用交通类、社交媒体等广告形式。
3.1.3 主要实施措施。①积极公关,丰富推进形式。第一,会装潢及整体设计体现工业文化元素。第二,邀请具有权威性、相关性媒体。第三,邀请名人嘉宾,增加宣传力度。②广告宣传,树立品牌形象。宣传片采取感性诉求的创意策略,主题依消费者喜好,投放时段,地域而定。③广告植入,增加接触频次。可将相关元素植入电视及网络节目,传达积极乐观精神。针对青年群体增设户外真人秀节目植入,展现特色文化。④业务互动,提升知名程度。在品牌推广过程中,与相关组织机构的业务互动,提升业界知名度。⑤互联网及新媒体运营,打造用户数据库。打造网站、移动终端APP,为受众出行、寻友、分享提供服务,并运营和维护数据库。
3.2 策略实施发展期
3.2.1 依托新技术,提升顾客体验。与互联网相结合,创建相关虚拟项目,实现文化内涵可视化。通过互联网软件设计自己的工业产品,上传至体验馆进行3D打印,提升参与度,使其更直接的感受品牌文化内涵。
3.2.2 外观新改造,增强文化归属感。通过消费行为和信息反馈,增强目标受众的文化归属感。利用主题博物馆激发参与、认同感的最佳展示形式。
3.2.3 特色新包装,提高趣味娱乐性。推出主题园区概念合集和品牌视觉设计合集,既增设工业遗址公园的趣味性,又符合目标消费群体追求新奇事物的心理活动。
3.2.4 专属高品质,丰富特色优服务。将社会价值和教育价值融入园区设定活动体系中,承接家庭、学校、社团活动,提升园区的人文教育趋势。
3.2.5 产业链升级,打造更强吸引力。与各行业合作,打造主题策划活动,通过产业链升级,提升园区社会影响力,进而获取吸引度。
3.3 策略稳固全盛期
3.3.1 提升客户忠诚度。运用网络调研、内部活动等获得和分析客户相关数据。通过相互交流,了解意见和建议,完善工作不足,以有效的服务,保存客户忠诚度。
3.3.2 重视品牌美誉度。挖掘相关的新闻题材加强其正面积极信息报道,引导舆论并提高关注度。成立舆论检测部门,避免不良影响,同时与权威媒体建立合作关系。
3.4 策略提升成果期
3.4.1 调整传播策略,巩固顾客基础。进入成果期,工业遗址公园应减少广告投放,强化品牌形象信息策略。通过新媒体形式,结合形成的数据库信息,开展以促销为主的熟客奖励计划巩固老用户。
3.4.2 有效与顾客沟通,发现存在问题。对品牌接触点进行管理,收集顾客的评价、态度等信息,设立顾客反馈渠道如意见箱等,并及时正确的处理投诉意见及反馈。
中国工业遗址公园所承载的工业文化是中国人民艰苦创业的珍贵历史记忆和宝贵精神财富,对其进行有效的推广意义重大,不仅体现在经济效益上,更是对我国独有的工业文化和时代精神的传承与发展。在中国工业遗址公园品牌化的过程中进行文化推广,增强文化活力、持久力,以文化推广为核心进行品牌化又是实现中国工业遗址公园品牌差异化的关键,两者相辅相成。
在中国工业遗址公园文化推广中,利用品牌化的营销传播方式对于工业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具有积极有效的意义,不仅探索了中国工业遗址公园文化推广的路径,同时也使得中国工业遗址公园文化在当前的消费者正获得认同、感受与理解,使得中国工业遗址公园文化能够与当代文化需求紧密结合成为活力性和持久性并行的文化产业。
参考文献:
[1]张京成,刘立勇,刘光宇.工业遗产的保护与利用:“创意经济时代”的视角[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
[2]牛继舜.创意是著名城市的灵魂[M].经济日报出版社,2014.
[3]魏红.工业遗址保护与开发:芬迪多拉公园的启示[N].学习时报,2006-10-16(4).
城镇化的发展与产业发展具有十分密切的联系,良好的产业支撑是新型城镇化的内生动力和根本保障。当前的城镇化进程中存在产业层次低、技术含量低、集聚性差等问题,导致产业发展与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内涵和要求不相适应,影响了新型城镇化的持续健康发展。因此,应积极推进产业结构高度化、产业集聚以及科技创新等发展路径,从而为新型城镇化有效发展提供良好的产业优化路径。
关键词:
新型城镇化;现代服务业;产业集聚;科技创新
目前,我国城镇化发展暴露出诸多问题,如市民化进程滞后、盲目追求数量和规模、鬼城现象等。这些问题产生的关键在于新型城镇化的发展缺乏良性的产业优化路径。本文根据新型城镇化的内涵及其对产业发展的要求,并结合我国当前新型城镇化发展中所存在的产业发展问题,提出有利于推动新型城镇化发展的产业发展路径。
一、新型城镇化下的产业发展要求
产业发展会带来就业数量和空间,从而吸引大量农业劳动力,并实现其市民化身份的转变,为城镇化发展提供了重要动力。新型城镇化的本质是“人”的城镇化,其“新”体现在由过去的追求城镇规模、空间的“数量扩张型”模式转化为更注重产业质量,人本主义的“质量集约型”模式,因此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产业发展特征不同于以往城镇化下的产业发展[1]。但另一方面新型城镇化又需要相应的产业支撑来作为其发展动力。因此,如何寻找一个良好的产业支撑是新型城镇化健康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否则,新型城镇化发展只是美好的愿景。第一,新型城镇化关键在于以人为本,既要实现农村人口生活空间的转移,也要促进农村人口就业空间的转移和就业方式的转变。因此产业的发展要能保证不断吸收农业人口,拓展就业空间和方式,并不断满足人们的多样化需求,因此一方面不断加强农业现代化进程,从而解放出更多的农业劳动力,另一方面需要加强城镇中工业和服务业发展规模、结构和质量,注重产业发展的集聚性,创造出大量的就业岗位,吸引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集聚。此外,新型城镇化下人们的精神层次和文化层次需求会显著增多,因此需要一个多样化的现代服务业来予以支撑。第二,新型城镇化需要一个有发展活力和竞争力的产业来支撑其长期稳定发展。因此产业发展过程中需要通过科技创新推动产业结构高度化和生产现代化,注重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及其对传统产业的知识化改造和提升,并强调各产业的聚集、关联和协调发展[2]。第三,新型城镇化是“生态”的城镇化,强调对资源环境承载力的适应,注重生态文明理念,重视提高土地资源要素集约利用、环保等公共服务设施高效利用[3]。因此新型城镇化发展强调通过产业结构优化和产业生态化来实现用较少的资源要素消耗获取最大的效益。第四,新型城镇化是特色的城镇化,更强调地区发展特色和文化内涵,因此产业发展要充分立足于当地的特色和比较优势,要培育城镇特色鲜明和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优势产业,走一条适合自身特色的产业发展道路[4]。
二、我国城镇化发展中的产业问题
尽管良好的产业支撑是推动新型城镇化发展重要动力,但当前城镇化中所存在的产业问题依然深深阻碍了新型城镇化发展。第一,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严重滞后,目前我国农业的发展水平与美国相比相差108年、与英国相比相差150年;就我国国内状况而言,我国工业劳动力的生产效率是我国农业劳动力生产效率的10倍左右,我国农业现代化水平比我国国家现代化水平低10%左右。这种滞后性在客观上制约着我国新型城镇化发展进程和发展水平。具体表现为:农业基础设施薄弱、技术水平和机械化水平落后、家庭承包责任制导致的分散化经营、管理水平落后等。第二,工业化与城镇化发展不协调:我国目前大部分地区的城镇化水平都滞后于工业化水平,资源环境恶化,难以实施绿色生态与城镇和谐发展格局。工业加工层次低,产业链条短,科技含量不高、资源消耗高、环境污染重、人力资源优势也没得到充分发挥,最终导致产能过剩现象严重,工业整体效益不高,也影响了城镇化的良性发展。第三,现代服务业尤其是生产业发展缓慢:我国目前服务业总体发展缓慢,而且传统服务业比重偏大,现代服务业发育明显不足,在第三产业中的比重很低。服务业规模较为分散,大型服务企业难以发挥引导和示范的作用,缺少现代信息技术的支撑,仍然停留在初级发展阶段。现代服务业整体发展水平低下,难以对就业形成较强的拉动率。服务业专业人才缺乏,难以支撑知识密集型的现代服务业发展。第四,产业过于分散,缺乏集聚效应:总体上我国各地区产业集聚程度低、集聚效应不明显,难以有效发挥产业集聚对城镇化发展的促进作用。城镇规模偏小,缺乏与当地自然资源禀赋或者文化基础相适应的主导产业,产业集聚力和产业竞争力缺失。产业集聚区在城镇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不突出。我国城镇化的产业集聚区主要表现为工业园区,这些工业园区偏重招商引资、注重基础设施建设和厂房建设,忽视相关产业能力的培育和产业链建设,尤其是忽视了培植适合本地环境的原生产业和特色产业,缺少引进与升级配套的产业链的,忽视产业研发和技术进步[5]。没有带来相应的集聚功能、创新功能、辐射功能和协调功能,从而很难形成对城镇长期发展的强大推动力。第五,城镇缺少特色和文化内涵,城镇同面和产业同质现象严重:我国大多数地区的城镇化缺少与产业规划协调的科学的城镇总体规划,忽视了自身优势、条件和特点,没有从当地实际出发,简单地照搬其他地区城镇的建设模式;缺乏科学性和严肃性,建筑风格大同小异、“千镇一面”,缺少地方特色和文化内涵,因此这些地区城镇化没有将地域特色和文化融入本地产业与城镇发展之中,不重视城镇文化产业发展和产业的文化品质提升,使得城镇同面和产业同质现象严重,一些城镇缺少甚至没有文化内涵和地域特色[6]。
三、新型城镇化发展下的产业优化路径
促进新型城镇化发展,需要增强城镇的产业基础和提高城镇的产业支撑能力,协调产业与城镇发展的关系,实现产业与城镇的互动和协调发展,以提高新型城镇化发展质量。具体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优化产业发展路径。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将新型城镇化与农村非农化、农业产业化和农业现代化有机结合起来,重点推动农业现代化,增强新型城镇化的现代农业支持能力。提高农业技术与产品的科技含量,推进农业机械装备现代化,适时推行配套的农业科技政策。重点推进农业生产经营现代化、规模化与集约化,发展具有代表性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通过它们的技术示范和扩散效应来改造传统农业和促进农业现代化。加快现代农业的融合性,强化农业的观光,休闲教育和自然等多功能特征。同时配套发展农业生产业,为农业生产提前、产中、产后配套服务的农业生产业,如农业仓储物流、互联网信息业、生产保险发展。切实保障农业现代化与城镇化协调同步,以农业现代化与产业化筑牢新型城镇化与工业化基础。促进工业化与城镇化的协调发展,为新型城镇化提供高效的现代工业支撑。坚定不移地走一条依靠科技进步、延长产业链条、降低资源消耗、优化生态环境,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重点提高工业化发展的质量,将工业化建立在更先进的技术水平之上,并以新型工业化来带动新型城镇化的发展。通过新型工业化的发展对传统产业进行高端化改造,发展壮大先进制造业,积极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化,并把信息产业放在优先发展的地位上,促进信息产业渗透到各个产业中,调整优化城镇工业结构,提高城镇工业发展质量。并积极协调城镇现有传统工业与新型工业之间的相互关系,正确处理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与传统工业的关系,处理好劳动密集型工业、资本密集型工业和技术密集型工业的关系。大力发展服务业特别是生产业,为新型城镇化提供现代服务业支撑。应将工业化、信息化、经济服务化结合起来,以工业化、信息化为中心推进经济服务化,将第三产业中的现代服务业作为促进新型城镇化发展的主导产业。推进生产业和生活业发展,引导以技术研发与推广、生产设施服务、服务资源开发、信息服务、物流、中小企业融资、财产保险等生产业围绕城镇工业生产和农产品深加工业来发展,促进制造业和服务业融合,形成城镇化、工业化与服务业发展的良性循环。充分发挥信息产业在新型城镇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将信息产业作为促进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战略产业,增强城镇的信息扩散功能和集聚功能。同时加快农村地区信息产业基础设施的建设,发展网络订单农业、农产品电子商务等。引导产业集聚,降低新型城镇化成本,走产业集约发展的新型城镇化道路。根据新型城镇化的集约要求,依托城镇的资源优势和有利条件,按照“布局集中、用地集约、产业集聚、经济循环”思路进行城镇建设和发展规划;根据“项目集中布局、产业集群发展、资源集约利用、功能集合构建”要求,建设产业园区与城镇区布局合理、功能互补、协同互动、融合发展的城镇经济体系。以开发区、生态工业园区等不同类型的产业园区为载体,引导产业集聚发展,带动人口集中,把产业园区作为产业和城镇融合发展的重要结合点。优先发展特色产业,因地因时选择差异化的支柱产业,走特色产业支撑的新型城镇化道路。受自然要素禀赋、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人口分布、交通等条件的影响,我国各地区城镇化出现了比较明显的地域差异特征。因此各地区城镇产业应该以突显出地方自然资源特色或文化内涵的特色产业为主,优先发展特色产业,应因地制宜地形成不同的新型城镇化发展模式,走多样化的特色产业推动城镇化发展道路。突破制约自主创新能力提升的制度障碍,进一步强化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包括健全技术创新市场导向机制,通过制定财税金融优惠政策等促使、鼓励和引导企业加大科技研发和推广的投入。同时加快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对传统产业发展模式进行生态化改造,促进产业绿色、循环、低碳化发展,从而实现新型城镇化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作者:曾冰 单位:中央财经大学经济学院
参考文献:
[1]彭红碧,杨峰.新型城镇化道路的科学内涵[J].理论探索,2010(4):75-78.
[2]李晓斌.以产业转型升级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动力机制研究[J].求实,2015(2):59-64.
[3]陈晓春,蒋道国.新型城镇化低碳发展的内涵与实现路径[J].学术论坛,2013(4):123-127.
[4]黄勤,杨爽.通过产业转型升级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J].经济纵横,2014(1):44-47.
(1)仿黄杨木雕工艺。
温州黄杨木雕,作品内容贴近社会,作品造型生动,其刻画的人、物神形兼备,深受广大人民群众喜爱,内容题材大多表现中国民间神话传说、民间风俗习惯中的人物、动植物等,如八仙、寿星、关公、弥勒佛、观音等。黄杨木雕刀法细腻,图案清晰、生动,现代产品设计中,吸收黄杨木雕的加工特点,将其和先进的精雕机相结合,将黄杨木雕这项手工技艺应用到现代产品装饰中。利用雕刻机仿黄杨木雕技艺特点的眼镜产品。
(2)仿细纹刻纸工艺。
温州细纹刻纸刀法精妙绝伦,图案线条细若游丝,工整细腻,纤而不繁,手法高超者可以在一寸见方的纸面刻出50条线条,其纹样细若游丝,经过这些刀具打造的经纬格子线,手工技艺者能随心所欲地刻画装饰图案、纹样。眼镜镜腿表面的花纹可以采用镭射加工,能在镜腿金属饰片表面形成很好的一层细致花纹,并且花纹大小不受限制,花纹复杂程度由设计者决定,能很大程度提高本款眼镜档次。同时眼镜销售人员可以通过对这款眼镜特色的宣传使消费者了解这款眼镜的文化内涵,了解温州细纹刻纸手工技艺的特色,增强对温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识,加深消费者对这款眼镜的喜爱程度。
(3)仿苍南夹缬。
温州苍南夹缬是温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是一种在织物上印花染色的传统手工技艺。苍南夹缬手工技艺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在苍南当地广为流传,20世纪初,本地民众婚嫁均会选用当地夹缬技术制作相应织物。2006年“苍南夹缬”列入第一批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第三层级:提炼升华。经过技艺搬迁和加工技巧沿用,非遗手工技艺能在现代加工技术手段之下,实现工业化大规模生产,并在各类工业产品中加以体现,从而使工业产品和非遗更好的结合,也在工业产品中体现当地非遗文化内涵。在这两个基础之上,提炼升华主要将流传至今的非遗手工技艺中的图案、花纹、加工特点、工艺特点等各种内容加以综合,[2]并将其进行提炼和提升,用现代工艺手法在现代工业产品上得以体现。非遗手工技艺中,很多图案、花纹、颜色、工艺特点等,都和当地民众生活、生产以及风俗相结合,有很强的文化气息在内,如瓯绣、瓯塑、细纹刻纸、苍南夹缬等多种手工技艺,图案以花鸟、山水、人物等为主,制作细腻,图案清晰,颜色鲜艳生动,层次感强,作品效果突出,制作精美。在此基础之上,很多工业产品也吸取这些非遗传统手工技艺特点,结合现代工业设备,将这些优美的图案、花纹提炼升华,结合产品本身尺寸、造型基础等加以应用。
2总结
[关键词]:主题餐饮空间;个性化
一、主题空间的概念
主题空间是通过对一定的环境空间设计来表达一种中心思想,其表达的设计观念在整个空间设计中占据中心地位,它能够主控和指导室内空间设计风格的形成。
二.以重庆“到长沙”主题餐厅为例来阐述主题餐饮文化空间的个性化设计。(如下图),“到长沙”餐厅是一个火车工业主题的空间。
1.“到长沙”主题餐厅个性化设计的主要特点
(1)明确的主题
餐饮空间主题性设计强调差异性,在新的时代,差异就是价值,每一个主题空间都要有明确的主题,以便触动消费者的心灵,引起共鸣。“到长沙”主题餐厅是一个火车主题的餐饮空间。消费者在用餐过程中如置身于火车车厢里,它的主题理念就是“到长沙,一顿饭的距离。”在这里,只不过一顿饭的时间,品味最正宗的湖南美食,感受最热烈的湘里湘情,身未动,心已远,让嘴巴去旅行。
(2)丰富的文化内涵
“到长沙“主题餐饮空间作为一个餐饮的场所,饮食是消费中的一部分,在消费价值中不可或缺的另一部分便是富有文化内涵和蕴有丰富主题文化特色的环境空间。
“到长沙”主题空间通过对环境的设计和氛围的衬托,反映出浓厚的火车工业文化底蕴。文化内涵是“到长沙”主题餐饮空间生存和发展的源泉,有文化的空间才有内涵,才可以焕发出永恒的生命力。时代在进步,大众对文化精神世界的需求也日益提高,大众需要格调和文化来滋养精神。在餐饮文化空间里,消费者更注重去获得一种精神的满足,去消费文化和享受文化。
三、“到长沙”个性化设计的表现形式
1.运用空间设计
空间是餐饮空间设计的基本要素之一。空间的内涵非常丰富,餐饮空间一般包括交通空间、使用空间、工作空间等。“到长沙”餐厅将主题的创意与这些空白的空间形态相融合,呈现给消费者巨大的视觉冲击力。“到长沙”餐厅空间设计中多处利用矩形空间来营造火车车厢一节一节的特点,明确地烘托出火车主题的氛围,长形空间充满理性,具有稳定、庄重、简洁的造型特点,给消费者营造出一种舒适的用餐氛围;少量空间利用弧面空间来营造随意、轻松活泼、极富幻想与浪漫气息的氛围,这种空间适合多人用餐,采用圆形的餐桌,方便消费者用餐。弧面、多边形空间富有活力,使空间增添动感;利用柱、梁、墙、管道等结构形式形成空间的构造关系。
运用装饰形态符号
装饰形态符号是餐饮空间主题性设计中常用到的一种装饰手段。这些具有概括性和象征性的形态符号可以与博大精深的文化相关,也可以是个人的情感因素。“到长沙”餐厅中,木材以方形结构出现,一根根严格按照座椅靠背和隔断结构而展开,木材表面留工艺遗留下来的痕迹(锯、刨等制作工艺),并经过复古等艺术手法处理,使得木材作为结构线条,在空间上凸显出来;经过精心打造后的“粗糙”石材砌筑和铁质装饰物,使消费者在有限的空间环境中迅速感知火车工业文化,并享受其中。
2.运用标志形态符号
“到长沙”主题餐厅的设计中运用了很多标志形态符号来表现主题,这些标志形态符号很容易使观众触景生情,产生联想,引起共鸣。“到长沙”餐厅中运用了大量的地点性文字和编号,以及有代表性的工业齿轮的符号,有目的有意识地创造出自然情趣,让置身其中的消费者引起共鸣。
3.利用室内陈设
室内陈设分为功能性陈设和装饰性陈设。运用室内陈设对“到长沙”餐厅的主题性营造,烘托了空间环境的主题气氛、创造了意境,丰富了空间层次。“到长沙”餐厅中的座椅、餐桌以及隔断的设计都烘托了火车的主题氛围。放大的工业齿轮、复古风格行李箱的堆放、黑白的老照片和地点性文字作为装饰陈设,加重工业化氛围,更简单直白的阐释了主题。
4.运用灯光设计
不同的环境需要不同的光线色调去烘托该空间的主题氛围。“到长沙”主题餐厅的设计中,大量运用工业风格和复古风格的灯具为主要照明,铁管式的灯具装饰画龙点睛,更深入的渲染了工业化的氛围。在灯光设计方面还运用了灯光的虚实变化进行局部照明,精致而含蓄充分地突出了主题空间的环境氛围。同时运用了射灯进行了局部照明,给人以自然轻快的感觉。
运用材料本身的材质和肌理
在“到长沙“主题餐厅空间中,肌理和材料扮演着很重要的角色。它对我们触摸到的一切产生一种具体的印象。大到地面、墙面,小到配饰,肌理都通过自身的语言展现此空间的特点。材料自身材质的美感及其产生的视觉感受是从多方位体现出来的,其中材料肌理美感是重要的因素。每种材料都有着与它自身的五官特征相吻合的“性格”,不同的肌理有不同的“性格”。“到长沙”餐厅设计中的具有力量感的铁质材料和朴素单纯的木质材料有着不同的“表情”,它们一刚一柔,一冷一暖,与火车、工业化主题紧紧联系在一起,共同表达特定环境的主题氛围。“到长沙”餐厅中运用的铁、木、墙面砖的材质都是材质本身的自然状态,更真实更舒适地让消费者了体验火车的文化,同时也朴素地渲染了主题氛围。
四、总结结论
设计要与时俱进!伴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大众更注重精神文化的享受。主题文化餐饮空间的诞生便是伴随着社会发展人们精神生活需求多样化的结果,也是餐饮设计发展的一大趋势。主题餐饮空间都有一个明确的主题,并运用多种设计方法对主题设计进行了探索和深入,更巧妙的、更合理地创造和改善餐饮空间的环境。设计者的才华就是以一种崭新的眼光,时时审视这些餐饮空间环境,把它们当作未知的一样。原研哉大师曾经说:将已知变为未知也是一种创造行为!
关键词:少数民族土特产品;市场;营销策略
前言
鼓励创业是国家重要的政策导向,随着国家政策推动,越来越多的青年回到民族地区进行返乡创业,而民族地区丰富资源也为青年返乡创业提供了极好的资源基础。以民族地区独有的土特产品进行市场销售是众多返乡青年创业的首要选择,但是由于经验不足、市场分析欠缺等因素,创业中出现了产品市场对接不密切、营销规划不明确等颇多营销问题,影响了少数民族土特产品销售,也制约了青年的创业发展。在此背景下,笔者基于少数民族土特产品的特性和市场需求深入分析和研究了少数民族土特产品的市场优势及营销策略,以此为返乡创业者提供更多的参考,推动民族地区创业发展,推进民族地区土特产品的市场开发。
一、少数民族土特产品的市场优势
(一)少数民族土特产品生态性契合市场生态消费需求
我国大部分少数民族分布于偏远的边疆地区,交通阻隔以及经济基础限制,使得这些地区相较于其他地区工业化规模化有限,工业化覆盖面较低,因此大多数少数民族地区土特产品工业化痕迹不明显,大部分产品更多是手工生产制作,或是天然野生形成。同时由于工业化水平较低也使得大多数民族地区土壤、空气、水等资源受污染程度低,因此民族地区各种土特产可谓是健康环保无污染,生态特征明显。而从市场需求来看,由于民众生活水平提高,民众对于产品消费在功能基础上更加重视产品的健康和自然性,追求自然、健康的原生态物品是当下大众普遍的消费心态。虽然由于地理位置不同,不同少数民族土特产品各有差异,但是在相似的宏观条件影响下,生态性是少数民族土特产品的共同特征,在消费者对少数民族土特产品的原生特征的不断强化下,生态性几乎成为少数民族土特产品的代称。少数民族土特产品原生性和大众消费者生态消费的追求意味着少数民族土特产品具有极好的市场开发潜力,也是民族土特产品市场竞争优势所在。
(二)少数民族土特产品文化性与大众文化消费趋向一致
随着社会经济水平提高,民众对物品的消费不再限定于实用或美观,更多是对某种生活品位的追求,为了达成个人品位消费需求,民众越来越关注产品后面的寓意和内涵,文化消费因此成为新的消费风尚,具有文化内涵的消费相较于普通产品具有更高的价值,追求文化内涵也成为产品提高附加值的重要方式。而从少数民族土特产品来看,由于少数民族民众在历史发展中的社会经验、信仰和丰富的想象力,包括少数民族土特产品在内的民族生产生活用品都成为民族文化的载体,富有丰富的民族文化内涵,如藏族地区的绿松石首饰具有平安寓意,洁白的哈达则具有祝福万事如意的内涵,而蒙古族摔跤选手的摔跤服饰上的五颜六色的彩布条则表征着摔跤手的荣誉,藏族的唐卡、苗族的服饰等都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与其他工业产品人为附加上的文化内涵相比,少数民族土特产品在文化寓意上具有天然优势。少数民族土特产品文化特性与大众文化消费观念的一致性也意味着少数民族土特产品的市场开发潜力。
(三)少数民族土特产品独特性与个性化消费需求契合
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异是市场上产品竞争的基本规则,在市场白热化竞争环境下,为了使自身产品和其他产品区别开来,产品制造者往往在产品工艺、功能等方面表现出特殊性,以此进行差异化战略,形成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因地理位置、环境条件等因素不同,不同地区产品各有不同,苗族手工制作的精美银饰、蜡染,黎族的树皮衣,鄂伦春人的鱼皮衣,藏族的冬虫夏草等,这些土特产品或是民族特有的工艺,或是民族地区特殊环境条件下形成的具有特殊功用的产品,这些千姿百态的少数民族土特产品在技艺或功能所表现出来的独特性,使其在市场环境中和其他产品区别开来,有利于消费者对产品的认知。同时由于产品的独特性,少数民族土特产品很容易满足消费者个性化追求或特殊的消费需求。少数民族土特产品天然形成的特殊性和民众个性化消费的一致性意味着其具有独特的市场开发潜力,对于相关产品的优势开发,很容易形成产品独特的竞争力。
二、少数民族土特产品营销策略的优势选择
少数民族土特产品的市场潜力和竞争优势并不能在市场开发中自然凸显出来,只有采用相应的营销策略,产品所具有的生态、文化、稀少、独特等市场潜质才能在市场竞争中表现出来,成为竞争优势,具体策略如下:
(一)文化营销策略
文化营销策略是以产品的文化内涵为卖点所进行的策略,这个策略要求依据产品的文化优势进行文化内涵挖掘,使文化性成为产品的卖点,满足消费者的文化消费需求,最终促成产品的销售。[1]具有文化内涵或寓意是少数民族土特产品的共同特征,也是少数民族土特产品的优势所在,但是土特产品的文化寓意和文化内涵是在民族场景内为民族民众所理解和认知,而并不为其他大众所熟知,而在此类产品的市场销售中,其产品的文化优势往往被一笔带过,产品的文化优势被湮没,影响了产品的更多销售。因此在市场开发中,必须要采取相应的文化影响策略才能使产品的文化特性得到呈现,满足民众的文化消费需求。对于文化营销策略的实施,需要从几个方面着手:第一,充分发挥产品的文化内涵和寓意,各民族有不同的土特产品,这些土特产品种类丰富,涵盖民族生活的方方面面,在民族生产生活中具有不同的文化寓意和内涵,因此对于民族文化产品要从民族场景出发,充分挖掘其中的内涵,以便于土特产品的文化内涵开发具有厚重的文化支撑。第二,消除土特产品文化寓意中的不合理成分,民族文化糟粕和精华并存,并不是所有的传统都是值得推广的民族文化,特别是对少数民族而言,部分文化传统的形成是由于文化水平过低而形成的迷信思想,这些文化思想表现在少数民族土特产品中不仅不能增加产品的文化性,反而使民族文化的糟粕得到宣扬,不利于文化产品的正面形象建立,因此必须对产品的文化性进行筛选,保留合理的文化成分。第三,使产品的文化内涵和寓意与民众的文化消费需求达成一致,民众的文化消费需求源于民众对于某种生活或品位的追求,因此在少数民族土特产品的文化营销策略实施首先需要对少数民族土特产品的文化寓意或内涵进行文化定位,使其和相关的生活或品位形成一定关联,在消费者对同类产品进行消费时,便会很容易和少数民族土特产品所寓意的文化品位或内涵发生对接,促进少数民族土特产品的销售。[2]
(二)生态营销策略
虽然工业化带来了物质产品的繁荣,但是也伴随着环境污染和破坏,随着工业化推进,工业化的非生态性遭到了更多人的质疑。在健康、自然等理念支配下,越来越多的民众开始返璞归真,追求生态化生活,因此生态消费便成为民众消费的一个重要趋势,因此凸显生态优势应该是少数民族土特产品市场开发的重要卖点。而在现实社会中,虽然民族地区土特产品的生态性有目共睹,但是有关产品的生态优势在营销过程中并不突出或者不够合理,使得相关产品的生态优势并未在营销中体现出来,因此根据产品的情况,采取生态影响策略应该是产品营销的重要选择。对于该策略的实施,首先要强调少数民族土特产品的生态性,使少数民族土特产品的生态性深入人心;其次,以生态标准来衡量,少数民族土特产品的生态特征虽然为公众所认知,但是对于这种生态性的真实度并无确切的数据,这使得它和同类产品在生态方面竞争很容易缺乏说服力,因此必须从相关产品的生态性方面进行标准比对,使相关产品的生态性明白确切,增加消费者的消费信心。最后,进行生态状况监控,少数民族民众地处偏远,民众对于相关产品消费少有机会亲身到当地去体验,因此关于少数民族土特产品的生态性也往往是局限于理论或数据,对于产品的生态变化缺乏生动的说明,因此对于相关产品可以从生态性的监管来证明。
(三)差异化战略
差异化竞争是市场竞争常用的战略,特别是竞争激烈的行业,必须通过差异化战略才能使产品从众多产品中脱颖而出。[3]市场经济下,少数民族土特产品的市场开发需要和其他产品在市场上同等竞争,而从少数民族土特产品的范围来看,这些产品虽然多种多样,但是大多数产品围绕民众衣食住行的基本需求,而经过多年的市场发展,市场上这些传统行业的产品种类众多,竞争白热化,少数民族土特产品要在市场竞争中突出出来,必须突出自身的优势特征。由于民族地区特有的气候、文化、环境等条件,少数民族拥有大量的民族特有的产品,这些产品或因为民族独有技艺而为民族所独有,或者是民族地区特殊的地理环境条件所产生,在先天上和其他产品有所不同,如藏族特色化的首饰,虽然同样为银质,但是藏银特有的铸就和粗犷风格使得其和苗银及其他银饰区别开来。因此对于少数民族土特产品的营销必须要善于发挥其差异化特点,并使之转化为产品的竞争优势。对于其策略实施,主要在几个方面:首先是产品的差异化特征发掘,无论是民族文化内涵,还是生态性,还是民族技艺生产,这些隐藏在少数民族土特产品中的特征都必须进行发掘,有的产品可能几种特殊性兼备,而有的产品可能仅仅在文化内涵或其他特性上比较突出,只有去深入理解产品,才能使产品所隐含的独特性尽可能被发掘。其次,少数民族土特产品所具有的特性,可能同类产品也会在某些方面类似,这就需要从雷同中寻找差异,确定少数民族土特产品独特的定位。最后,用合适的方式来呈现,不同的特性还需要在营销过程中用合理的方式来呈现才能使受众认知并理解接受,最终使产品得到大众的认可和消费。[4]
(四)互联网策略
虽然少数民族地区拥有丰富的天然资源,为当地的创业者提供了良好的资源基础,但是由于大多数民族地区地理环境及基础建设等因素的制约,交通不便是大多数民族地区的普遍问题。交通不便意味着少数民族地区大量丰富的资源的对外输出受到制约,资源向资本的转化并不容易。而相对不便的交通也意味着产品成本的增加,势必会影响到民族地区的产品竞争,而这显然和民族地区本就资金不足的经济发展不相符合。而互联网技术的普及和发展,为民族地区土特产品的输出带来了便利,网络连接可以使少数民族土特产品的推广遍及各个角落,极大地扩大了少数民族土特产品的销售面。而电子商务的便利,也使得少数民族土特产品销售者足不出户,就能把产品销售至各个地区,有效地解决了少数民族土特产品销售的资金困难、交通不便、推广面狭窄等问题。互联网跨越时空距离、随时互动的特性意味着在传统环境下少数民族土特产品的交通、距离、资金等方面的制约都可以最大程度地得到缓解或解决,因此实施互联网营销策略是少数民族土特产品营销策略的基本组成部分,无论以上哪种营销策略的实施都需要基于互联网策略来展开。[5]
结语
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必然要以当地优势资源的开发利用为基础,由于地理条件、气候等因素影响,国内大多数民族地区都拥有大量的植物资源、生物资源、矿产资源等,多种多样的资源为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特别是少数民族土特产品更是民族地区独有的资源条件,充分开发和利用少数民族土特产品的市场价值可以为民族民众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同时也能有效增加民族民众的经济收入。而对于少数民族土特产品的市场开发,必须结合市场规律充分发掘产品潜在的市场优势,并以此为基础,采取相应的营销策略,打造产品核心竞争力,推进民族土特产由资源向资本的转换。
参考文献:
[1]曹永芬,靳俊喜.文化与审美:民族文化产品的市场营销价值分析[J].贵州民族研究,2015,(2).
[2]刘学文,王铁军.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2013,(6).
[3]高香淑.长白土特产有限公司土特产品的营销策略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12.
[4]耿选珍.西部偏远少数民族地区特色农产品销售研究———以四川金阳县青花椒为例[J].中国商贸,2011,(28).
关键词 色彩;人机工程;文化元素
工业设计是现代科学技术与人类文化艺术相结合、以现代化工业生产为基础的一门新兴实用学科,是关系到人们生活、工作、生产、劳动等多方面的重要设计活动。随着CRH动车组相继亮相于京津城际、武广高铁,动车组内装无论是在造型、色彩,还是乘坐舒适度上都比以前铁路客车都有很大提升,工业设计在此方面功不可没。本文仅从工业设计范畴内的色彩、人机工程、文化元素等内容,结合具体案例,阐述工业设计在提升动车组旅客界面所发挥的具体作用,并对今后中国铁路动车组内装发展趋势提出一些建设性的看法。
1 色彩
在色彩感觉上,设计内涵主要表现在设计心理与视觉心理方面,色彩设计一方面可以美化产品,另一方面作为设计的一个重要的构成要素用来传达产品功能的某些信息。产品的色彩设计要把形、色、质与人、机、环境的本质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取得完美的造型效果,给人一种舒畅的心理体验。不同的色彩会使人产生不同心理体验。例如红色的喻意:红色在中国、意味着幸福、喜气、幸运、婚嫁等,又表示强烈、大胆、高度的庄严。通常在普通车厢,用冷色调营造一个既宁静又不易使人疲劳的、温馨抒情的氛围,而在高档车包间、VIP车用暖色调则能体现出豪华、高档的氛围。
当旅客乘坐动车时,色彩对人第一视觉感知影响作用最大。动车组内室的色彩设计也是乘坐舒适性的影响因素之一。列车内部好的色彩设计不仅给人以美得享受,改善氛围、减轻长途旅行的疲劳,还可提高安全性与减少事故发生、增强标识系统的识别性等[1]。同时,从列车内装的工艺性来说,色彩又与车内各个构件造型相互联系。对于列车内部的侧墙、顶板、桌椅、行李架等大构件,其色彩搭配应适当的选择分色面的部位,一般在构件与构件之间的连接处进行分色。根据不同的风格或不同的设计定位,列车内部的色彩设计搭配一般较为多样,设计师可充分发挥其设计能力,但仍需注意一些问题,具体如下:
1)车内色彩的明度对比要得当,不使用使人产生沉闷、无趣的色彩;
2)避免大面积的使用十分刺眼的颜色,例如大面积的白色、红色、黄色、橙色等明度较强、纯度较高或容易使人感到疲劳的色彩;
3)车内色彩设计可选用较为中性的色彩,例如明度、纯度适中的灰色调色彩,使旅客能够产生宁静感的颜色;另外,为避免车内色调氛围的沉闷,可小面积的使用纯度明度对比较大的色彩来点缀,活跃气氛,使人产生愉悦感。
一般来说,影响客车室内色彩环境的重要因素依次为:侧墙、顶板、地板、座椅、窗帘和桌子等[2]。车厢内部色彩应统一而富于变化,客室内各设备色彩搭配应简洁明快,大面积主色调中可有小面积点缀色来活跃气氛。在设计时应将整节车厢内部设施的外形、材质、色彩等外在因素统筹考虑,强调不同服务设施之间的视觉协调关系,方能形成整体宜人的环境。
列车车内色彩设计应当是以“旅客”为出发点。短途车的车内色彩设计,应尽量缓解消除因人群拥挤或等待时间所带来的不安、焦急、无聊或不,其色彩搭配应首要考虑使用使人沉稳、宁静并富于秩序的颜色,例如低彩度、不太暖和、稍微明亮的中明度的环境色。对于长途车的车内色彩设计,为避免过于无聊、乏味而显得精神不振,需要营造一个既宁静又不易使人疲劳的、温馨舒适的氛围,可采用低彩度、稍稍暖和的中明色为基调 [3]。图1为色彩的调节运用。
2 人机工程学
动车的人机工程学研究是基于“人—机—环境”系统中乘员、设备、列车三大要素之间的关系, 为解决该系统中人的效能,动车组有许多部件需要运用人机工程学知识进行分析,比如说司机室操纵台模块,设计必须最有利于发挥司机的能力和提高司机的操作性的人机匹配模式,下面以笔者参与的一次旅客座椅设计项目,针对乘客对座椅乘坐等功能的需求进行了随车问卷调查和访谈,具体结果如下:
在乘坐的2小时内,乘客认为头部、脚部需要有支撑。
在乘坐的2小时~4小时阶段,乘客会做一些活动或者睡觉,感觉背部的曲线不好;乘客认为变换姿势后腰部需要有支撑。
在乘坐4小时~6小时阶段,乘客认为座椅整体上感觉都不是很舒适;乘客心理感觉疲劳,有改变乘坐整体姿势的要求。
在乘坐6小时之后,乘客处于僵硬、疲劳状态,对不舒服的具置没有感觉。
根据随车问卷调查和访谈,列车运营时间超过4小时后,乘客对座椅提出的主要是舒适性方面的问题,如头枕调节范围少;背部稍硬;腰部缺少充分支撑;中扶手应更平些;前置折叠桌距离腿部太近等。在可能的情况下建议把小桌板的深度设定为350mm。为避免小桌板收到前排椅背的影响,建议将小桌板设计成独立于椅背的结构。
随着动车信息化、智能化的发展,乘客提出的多是对座椅的附属设施和附加功能的高端需求,比如说上网等要求,从这种需求分析看,将座椅的分类延伸为二等座椅、一等座椅、VIP座椅和更高端配置的座椅设计较符合旅客复杂的多元化的需求。
3 文化元素
文化内涵丰富的产品可以留给使用者一种精神上的享受。中国高速列车内室设计也应该重视传统文化的继承问题。将传统文化元素融入设计之中,可使产品具有生命力。中国古典美学、哲学,都对现代的设计有着很好的启示作用。将传统文化元素融入高速列车设计并与现代时尚元素相结合,其本身就是一种设计理念的创新。使中国的设计更具民族性和本土文化的特性,这是中国设计走向世界并立足于世界的根本。
因此,在进行产品设计时,除了选用其图形,还需精心提炼其传统图形的文化韵味,并融合现代审美观念,从中寻找出最适合的设计语言,使艺术设计更具表现力与感染力。高速列车内室设计能否与使用者获得共鸣,最主要的因素是空间本身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只有把文化元素融入作品之中的设计才更能让人回味,让人感受设计的深度。
4 结论
高速列车车内设计的目标就是创造一个安全、舒适、愉快的车厢环境,它能为乘员们留下一段充满魅力而又满意的乘车时光,满足乘员们心灵和对功能的需求,这就要求设计并不是仅对车厢进行简单的配置,还要有从产品功能、使用方式、材料应用、生理感觉、色彩感觉、消费心理、造型语意等出发,把内涵融入产品之中,使得我们所设计的产品具有文化认同感,才能触发具有相同文化背景人对于产品的理解,从而使的我们的产品具有文化底蕴而不是形式上的标新立异,最终满足消费者多元化需求,走出一条健康、和谐、底蕴丰富、内涵优美的设计之路。工业设计师应当结合中国铁路国情,运用工业设计的知识、思维去设计未来的动车,以适应中国铁路的大发展。
参考文献
[1]支锦亦.铁路客车色彩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