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智慧交通含义

智慧交通含义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4-03-22 14:42:01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智慧交通含义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智慧交通含义

第1篇

我国的智慧城市建设如火如荼,各大城市纷纷斥巨资发展智慧城市,以期驶入城市发展的快车道。在资源有限的条件下,如何统一战略目标,明确城市建设的着力点和落脚点,带动社会各界形成合力,共同建设智慧城市,是我们急需认真思考和解决的现实问题。

服务引导城市发展

城市的出现,最早是出于防御的需要,人们为了满足安全的需求,聚集在一起,修筑城墙,抵御外敌,保护生命财产不受侵害。随着人类的不断聚集,社会分工进一步细化,逐渐形成以交换为目的的商品经济。由此,城市具备了承载功能和经济社会功能,城市范围内的活动主体之间呈现出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

为了满足不断升级的服务需求,客观上要求服务提供者对其占有的生产资料进行科学的管理活动,以此降低服务成本、提高效率。至此,服务和管理发展成为相互作用的统一体。服务水平的提高对管理活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科学有效的管理又会促进服务水平的持续改进,服务和管理之间构成闭合的良性循环。归根结底,服务管理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满足人们不断升级的服务需求。

服务管理活动在应用平台的支撑下转化为信息化的服务管理。在信息化的服务管理过程中,产生出大量的信息资源,这些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将进一步提升整个城市的服务水平。应用平台的使用,使人类从繁琐的脑力劳动下解放出来,并逐渐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推动科学技术的创新发展。

智慧城市smart体系

我国城市发展水平各异,不均衡现象较为突出,东部沿海地区和省会城市的信息化水平较高,西部明显落后。但整体来说,我国城市已基本进入信息社会的准备阶段,正处于向信息社会更高阶段转型的关键时期。根据城市发展战略及客观规律,本文提出适用信息社会城市发展的smart顶层设计。

smart体系融合了信息化城市发展的五大关键因素:服务、管理、应用平台、资源和技术,五大因素英文首字母构成单词“smart”。从层级结构来看,服务位于顶层,体现出城市发展的战略目标,城市建设的一切活动都要围绕为公众提供更好的服务这个根本;管理紧跟服务,反映出二者之间的紧密联系,此处的管理,着眼于城市发展建设过程中的成本管理、时间管理和质量管理;应用平台是城市内部管理和外部服务的重要手段,其目标是保证服务管理活动有序、有效的进行;位于底层的资源和技术是改造应用平台的基础和条件。smart顶层设计图从城市发展的宏观层面出发,适用于信息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在该体系中,资源储备和技术是前提,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建设应用平台,最终实现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的提升。

城市服务需求层级

服务的产生源于需求,而需求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城市发展水平的影响。从电子城市、数字城市,再到智能城市和智慧城市,公众的服务需求层次也逐步实现了量变到质变的飞跃。本文将城市的服务需求分为六个层级,从低层的均等化直到顶层的个性化,各层次的具体含义如下。

均等化:城市范围内的个体都能平等地享受到已有的各项服务,体现服务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全面性:已有的服务基本上覆盖用户的现实需求。准确性:提供的各项服务与用户的预期基本一致。及时性:提供的服务能够及时到达服务对象,不滞后、不延时。多样性:提供多种服务渠道,满足用户随时随地接入服务的需要。个性化:根据用户需求对服务进行细分,提供满足用户个人需求的服务。

根据城市服务需求层次,我们可以得到以下三个重要结论:

1. 六种需求像阶梯一样逐级递升,但这种次序不是完全不变的。比如及时性和准确性,在应急管理服务领域,预警信息的及时性和准确性同等重要。

2. 城市发展的每个阶段都有服务需求,某层的需求得到满足后,更高层级的服务需求才会出现。未被满足的需求往往是最迫切的。

3. 高层级的服务需求与低层级的服务需求不能割裂来看。低层级的需求是高层级需求的基础,高层级的需求是低层级需求满足后的方向。以智慧城市为例,智慧城市的服务同时满足均等、全面、准确、及时、多样、个性等六大需求。

交通领域的应用场景

交通领域的服务包括公共出行服务、自驾车服务和机动车驾驶服务。本文以交通服务领域中的区域内公共汽车出行服务、出租车出行服务以及轨道交通(地铁、城铁等)出行服务为例,运用智慧服务需求层次模型阐述智慧城市背景下各个层级的具体描述、必要条件和应用场景。

城市的公共汽车出行服务、出租车出行服务以及轨道交通(地铁、城铁等)出行服务的服务事项主要包括实时公交、出租车预约、一卡通服务

转贴于

、出行规划等。城市范围内的活动个体均能够平等地享受到各项服务:全面覆盖的信息采集设备能够将各种实时动态信息准确及时地提供给公众;用户可以通过丰富多样的渠道随时随地接受已有的各项服务,丝毫不受时空限制;用户可以根据个人喜好定制服务信息,满足个性化需求。

第2篇

关键词:

CRISP-DM;数据挖掘;智慧城市;聚类算法

中图分类号:

F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3)12015202

1引言

2009年某省会城市市委提出,将充分发挥软件产业优势,集成先进技术,推进电信网、广电网与互联网在技术上的融合,努力建设以信息资源数字化、信息传输网络化、信息技术应用普及化为主要标志的“智慧城市”。

“智能交通”工程是智慧城市中的一个重要标志,目前该城市用地布局已基本确定,在中心城区道路不允许大规模扩建和改造的前提下,唯有依靠智能交通系统(ITS),对城市交通进行更有效的控制和管理,提高交通的机动性、安全性,最大限度地发挥现有道路资源的效率。交通信息主要由道路信息、监测基站、车辆种类、车辆速度、车流量、违法违章信息、道路事故等信息组成,随着设备的部署及时间的推移,交通信息的数据量越来越庞大,面对海量的独立的数据,按照传统的维度汇总、以特定的视角去分析统计的方法是无法从这些庞大的数据中获取价值。因此我们需要新的智慧的手段、能够发现有效信息的技术,这就是数据挖掘(Data Mining)。

数据挖掘是为了在海量的低价值数据中发掘出有用的高价值数据,在交通领域可以用来识别道路通行的能力并可用作未来车辆流量的预测依据,把抽样的数据进行类比分析得出隐藏在数据中的的发展趋势,预测道路车辆流量的发展,并根据预测的结论来管理交通。另一方面可以研究各种与交通存在潜在关系的对象的数据,来识别这些影响道路运营的因素,同时演算出测出各个因素的影响度,最终的目的是利用这些挖掘出来的高价值信息,精确地指导交通,为城市服务。

2数据挖掘概述

数据挖掘是从大量的、有噪声的、模糊的数据中提取隐含在其中未知的、有用的信息和知识的过程。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城市在运作过程中形成的数据快速增长,小到个人,大到企业、政府城市都堆积了海量的信息。数据的爆炸式增长,广泛可用和海量的数据使我们进入了数据时代,同时也让我们面临信息匮乏的困境,因此能从海量数据中发掘有效信息的工具成了人们的迫切需求,数据挖掘正是顺应这种需求而诞生。

数据挖掘的通常有如下几大任务:关联分析、分类分析、聚类分析、离群点分析、时间序列分析等。

(1)关联分析是指如果两个或多个对象之间存在某种关联,那么其中一个对象就能通过其它对象进行预测。其目的是为了挖掘数据间的隐藏在相互关系。而数据关联说的是数据库中重要的、可被发现的知识。关联分为简单、时序和关联。它通常由两个关键指标来度量其相关性:支持度与可信度,后续研究过程中逐步引入其它参数,如兴趣度、相关性等,保证挖掘得到的规则更接近真实情况。

关联性分析广泛应用于销售分析与事务数据分析之中。更重要的是关联性分析是很多其它挖掘任务,如classification、sequential pattern mining的基础。

(2)分类分析就是找出一个描述和区分数据类别的模型,以便可以预测未知数据的类别。分类的主概念是训练集,数据利用它按特定的模型推出分类。应用最为广泛的两种分类模型是决策树模型和朴素贝叶斯模型。

(3)聚类分析是在数据对象没有预定类别的前提下,把数据按照相“最大化类内相似性,最小化类间相似性”的原则归纳成若干类别,从而使得同一类的数据对象有很高的相似性,不同类之间相似性比较低。通常对于数据的分析,宏观性的概念可以由聚类来建立,得出它的分布模式,同时可以发现一些属性间的相互依赖关系。

(4)离群点分析通过假定一个数据分布或者概率模型,利用统计检验来检测离群点,或者使用距离度量,将远离簇的对象发现离群点。数据集中可能包含一些与数据的一般行为或模型不一致的数据对象,它们被称为离群点,大部分数据挖掘方法都将离群点视为异常或者是噪声将其丢弃,然而在一些应用中,罕见的事比正常的事包含根据丰富的信息量。

(5)时间序列是按时间顺序的一组数字序列,分析这些数据,演算出的重复发生概率较高的模式,进而通过分析,根据已有的数据推算出未来的数据范围。时间序列分析则侧重研究数据序列的互相依赖关系。

3数据挖掘在智慧交通领域的应用

智慧城市数据中心最终要求构建一个开发、可扩展的统一数据中心平台。其中交通是该平台的一块比较重要的领域,智能交通技术已经越来越成为大家备受关注的交通技术,“智能”的能力体现在可以使用一定的算法来海量、独立、杂乱、不规则的数据。它需要能从这些数据中提炼出一些规则,而这些规则都拥有一颗“智慧”的心,利用它们可以很好的指导交通,从而发现日常数据中隐藏的变化规律和结论。本文将采用IBM的SPSS对交通数据进行挖掘,力求更加准确的得到数据中隐藏的“知识”。

3.1数据挖掘过程模型应用

智慧城市平台架构要能为城市管理提供如下信息驱动业务的闭环流程:获取信息—分析数据—管理决策—绩效分析—获取信息,通过这种良性的持续改善流程循环来实现数据中心的最佳实践目标。结合CRISP-DM过程模型设计出挖掘的整体框架,如图1。

图1智慧交通数据挖掘过程图

3.2交通数据预处理

本数据来源于该城市各个路段车辆抓拍设备采集的原始数据,包括了2013年2月和3月份的主要数据。由于抓拍设备故障、车辆状况或天气情况通常会造成数据错误、不完整甚至数据缺失,这样会对后续的分析效果产生极大的影响。所以在分析数据之前,必须对错误、不完整和丢失的数据进行预处理,为后续数据分析做好比较好的基础。

为了方便处理,把数据全部加载到数据库中,根据数据的特点,针对异常数据情况进行分别处理。首先分析各个字段,检查数据是否满足既定的业务含义,对于数字型字段通过阈值法识别出明显的错误数据;然后采用正态分布原则识别出去除较为隐含的异常数据。在识别出异常的数据之后,可以用当前时间的相邻的同期历史均值将其替代补偿。同时为了保证样本数据的完整性和精确性,采样数据的时间间隔处理为5分钟,得出某个一天的抓拍数据采样个数为288。

3.3建立挖掘模型

本文选择了该城市的某个快速路段这两月内抓拍数据按照时间序列进行聚类分析。希望发现一些典型的车辆流量的变化趋势,同时识别出不同类别车辆流量模式背后的时段特性,可以为日后的车辆流量预测做好数据准备理论依据。在数据挖掘的聚类过程中,不需要事先人为的确定分类数,分类的个数由工具在通过聚类算法过程中的不断变化的统计量来自动调整确定。

3.4实验结果

需要通过聚类先观察数据的特点,打开SPSS Modeler建立了待分析的数据源、视图和需要挖掘的结构,本次为了找到数据内部不同时间的特点,采用了聚类算法,希望得出这些数据自身可以分为几类,分析每个类别之间的有没有存在关系等。根据分类后的数据,单独每类统计车流量曲线图,再根据多条同类别的曲线图,转换为流量模式曲线图。最终合成在同一个图中,得到5条车流量模式曲线对比图,如图2。

图2各类车流量模式曲线

3.5挖掘结果分析

根据上一节中两个月来的数据得来的五类车流量模式曲线对比图以及各类的样本分布情况,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二月数据相对均匀分布在各个类别中,而三月则主要集中在前三类中,由此可以得出两月流量趋势总体上有比较大的不同,形成这样的原因应该和两个月份不同假期情况、天气情况有很大关系。

(2)平常工作日的车流量大致分为两种情况,参见2中第一、二类曲线,总体上比较接近,各自有3到4个高峰点,和市民实际生活中的早中晚的上下班小高峰一一对应。需要额外注意的是,另外一个小高峰会在晚上9点左右呈现。这两类情况,总体态势类似,但是各自的高峰时间不是同时来临的,且它们达到高峰的数据值也不相等,各自的持续时间也不一样。

(3)两个月的周末流量均呈现同种态势,如图2中第三类曲线,这条曲线它的峰值出现不是很明显,只是存在几个小的平高峰,而且这些区域的走势总体变化平缓,数值上下波动不大,时间持续亦较长,考虑到市民实际出行情况,由于是非工作日,市民的出行比较不规律,不容易看到类似平常工作日的上下班高峰点,仅仅是在上下午出现了长时间的平高峰。

(4)对于二月份特有的曲线,如图2,在第四类中,正值春节长假期间,人们出行随机性大,走势非常平稳。对于第五类中夜间的流量较为大,恰逢节假日边缘,人们往返流量较大,符合日常假期的流动情况。

将这些有着类似变化趋势的车辆流量数据按照时间序列通过聚类分析是一件很有实际意义的事,它能够发现车辆流量逐渐发生变化走势情况,同时也能够对这些有着不同走势特性的数据进行组合,这些组内的数据有着比较接近的特性。后续我们依据此分析结果,可以进一步对路段车辆流量进行精确预测,再结合其它方面的因素,为更好的规划、控制和优化交通提供帮助。

4结论

智慧交通是智慧城市的一部分,是一个服务于特大型城市级别的,具有自适应性的智慧应用与整合能力的集成软件系统。所以设立一套科学、合理的方法论和管理过程模型,是保证该项目成功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前提,数据挖掘方法论和过程模型为实现由信息驱动业务的持续改善闭环提供了可能,同时也为该项目的大规模复制和推广创造了基础条件。针对交通信息甚至城市发展中各类信息的不确定性,传统的多维汇总分析数据是存在不足的,而数据挖掘技术的使用是很有必要的。随着挖掘技术的不断进步,必将逐步深入应用到智慧交通以及整个智慧城市系统,终将可以科学、高效的服务于我们的城市。

参考文献

[1]童隆俊,陈铭.构建[智慧南京]提升城市功能[M/OL].2010.

第3篇

来自14个国家的50家设计机构和大学实验室展出了55件作品,分享全球各地智慧城市信息设计优秀案例。包括奥地利ARSELECTRONICA电子艺术中心,美国麻省理工大学可感知城市实验室,法国信息设计机构FABERNOVEL,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艺术学院,丹麦建筑事务所BIG,法国电信北京研发中心等,以及来自荷兰设计师DIRKVANDERKOOIJ,加拿大媒体艺术家JERTHORP,中国设计团队LXU,美国建筑师JORDANKANTER,美籍韩裔艺术家CYJO的设计师等。

展览首次提出“大设计带动大数据服务大城市”的“智慧城市”新理念,通过大数据驱动信息设计,为现代化大城市建设带来“大智慧”。“大设计带动大数据服务大城市”的新理念,是通过大设计(信息设计)的引领,结合当下大数据挖掘的新趋势,协同创新数字生产力,将“智慧城市”建设引入新的高度。“数字化时代的城市如何更智慧?‘智慧城市’不仅是技术层面的物联网、云计算、三网融合,它应通过大设计(信息设计)充分挖掘大数据时代的潜力,提升公民意识,协同公民智慧,为大城市这一复杂系统带来大智慧,让城市更聪敏、更人性化地服务每一位市民,最终提升全社会福祉。”策展人、CMODA展览总监杨磊如是说。

/2015年米兰世博主题可视化/

2015米兰世博邀请DENSITYDESIGN根据此次世博会主题,创作一个传达粮食生产和消费之间关系所衍伸的社会、环境、技术和可持续发展问题的可视化作品。作品超越单纯的可视化分析工具,旨在催发公众兴趣,阐释本次世博会主题的背景和影响。DENSITYDESIGN团队在本项目中更多地参与内容组织过程。世博非常需要彻底重组主题以反映它的复杂性。

/低碳生活/

当今全球超过三分之一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产生于交通,而CO2GO,这一新型智能手机应用软件,可制定更聪明的个人出行选择,从而减少城市碳排量。它充分利用智能手机中的传感器(加速传感器,GPS),采用最新算法计算实时碳排量。通过自动检测步行、自行车、火车、公交车、地铁等交通方式,跟踪覆盖区域来实现碳排量的统计。

/实时新加坡/

“实时新加坡”为麻省理工学院可感知城市实验室项目,也是新加坡——麻省理工学院科研技术联盟未来城市流动研究项目的一部分。该项目由新加坡国家科研基金资助。实时城市就在眼前!作品通过建立一个收集、细化、分布式的反映城市活动的实时数据开放平台,方便公众掌握城市及环境的全方位实时数据,以便及时作出应变。作品关闭公众与实时数字数据间多网络的反馈循环,将公众自己生成的数据即时回馈给公众,方便他们获得城市的实时信息,优化决策。平台并非单纯的应用,相反地,类似于描绘城市动态的实时数据工具箱和生态系统。基于这个平台,开放社区能创建多个应用程序,提取实时数据中的价值,共同挖掘公民的创意潜力。如新加坡的城市流动依赖出租车,而雨天打车是棘手问题。作品结合出租车和降雨数据研究对交通系统的影响,以便在雨天更好地匹配出租车的供给和需求。

/北京除夕夜短信视图/

基于2012年新年夜北京移动短信数据,北京法国电信研发中心与本土VIZMIND共同设计了北京除夕夜短信视图。作品使用3D实景地图与烟火喷射展示北京—万多个基站每一时刻流经的短信总量,同时运用热力图来展现不同地区短信热度变化,并用相应的统计图表描述全北京短信总量走势与各区的变化。作品期望能够在城市“短信空间”与真实城市空间构筑一座桥梁,从基站到实地场景,从坐标到地图,短信总量所代表的含义不止于电信行业运营层面内,更拓展到整个城市人口在时空上的分布与流动问题,从而促使我们对通讯数据的挖掘、利用以及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短信发送数据由合作伙伴中国移动通信提供。

/哥本哈根之轮/

智能、应变、优雅,哥本哈根之轮是都市出行的新标志。它能很快将传统单车改造成电动单车和移动传感器的结合体。哥本哈根之轮储存骑单车刹车原本浪费掉的能量,转化成提速助推力。它还可以测量污染水平、交通拥挤度和道路实时信息。感知和可持续:公众可以通过智能手机控制它,成为你生活中的左右手。同时,你可用手机打开和锁定单车、改变挂挡、选择适合自己的动力。轮子上的传感器还收集用户的脚蹬力度和周围环境情况,包括路面状况、二氧化碳和氮氧化合物浓度、噪声大小、温度和相对湿度。通过网页和手机读取这些数据,有助于制定更为健康的骑车路线、达到健身目标或出行规划。你还可以分享这些数据给朋友或匿名分享给公众。这些成千上万的微小数据的分享组成了一个环境数据库,造福于每一个人。

/波士顿四季色轮/

我们把世界看成色彩的流动,2009年我们脑海中有了色彩流的蓝本。我们先收集了波士顿公众在FLICKR上的照片,然后用了WIRED杂志周年庆中可视化作品中的算法,软件算出各种颜色在每个月的照片中的相对比例,然后将它们标绘在一个环上,这个图是初期的草图。夏天位于顶部,之后随时间变化顺时针流动。

/微见城市/

通过受众与一个坐标点在三维空间中的不完全转换,将量子力学(QUANTUMMECHANICS)中的测不准原理(UNCERTAINTYPRINCIPLE)引入社会学范畴。讨论真实社会与虚拟世界(VIRTUALWORLD)中,人与群体空间之间的相互作用。现场大屏幕上有一个由所有CMODA的微薄粉丝的头像构筑成的虚拟城市,观众在现场通过微博发言:@CITYPOSITION+内容,进行互动,之后会收到一条回复,内容是观众头像在虚拟世界里的坐标值,即“POSITION”。观众的头像和ID,会随后出现在大屏幕上,当积累到一定数量(数量是随机的)的微博发言,一座虚拟的建筑便会出现在大屏幕里的虚拟城市中。装置借此向观众表达,不论是在真实世界还是虚拟世界中,人与其群体所在的空间关系都是随机且不可描述的,但又是确定无疑,不可割裂的。虚拟城市环境的数据瀑布流来自北京的大数据,由幸福佩智提供大数据分析处理。/智慧北京/

“智慧城市”用一种全新的、用户友好的方式,将地理位置数据与信息作可视化呈现。它由奥地利AEC电子艺术中心未来实验室研发,是“智慧城市”继林茨、柏林之后在亚洲的第一个概念原型的试点。这种未来的、互动和定制化的解决方案可作为移动应用或多用户互动装置使用。“智慧城市”基于特定区域的地理信息系统(GIS),由航拍影像、地图和多个数据集共同组成一个图形用户界面。数据集包括人口和统计数据、实时数据(网络摄像头、气象数据、交通数据、公共交通数据等)、仿真数据(基于时间的统计推演)和计算数据。

“智慧城市”可当作一个漫游数据库,采用全新的沟通手段直观地传达复杂、相互关联的信息。无论是一本书或是一张城市地图,一切事物都能呈现在交互界面上,实现模拟和数字设备交互,纸笔与电脑、投影的结合。“智慧北京”是一个全新起点,它让我们通过信息可视化理解北京城市发展过程中的复杂问题。它汇聚人口、文化、交通、环境、社会媒体和未来仿真预测等信息到一个动态“总控台”,用以研究北京城市流通性问题。它为交叉学科研究带来便利,同时给城市决策和规划者提供有效沟通信息,启发城市各部门协同创新。

/都市移动族/

如果能把城市通讯数据可视化会是什么样子?当今城市被通讯数据所充斥。每个打电话发短信的人都生成特定时间、地点的数据包。这些数据集几乎无影无踪,无迹可寻,但如果细究就能获得许多发现。城市因人和活动而搏动,观测这些数据会让我们发现活动及城市中令人讶异且丰富的一面。FABERNOVEL受ORANGE委托,研究并显示城市通讯数据,观测巴黎世界音乐节和新年前夕产生的手机数据,它不仅是巴黎节庆日的浓缩一瞥,也是城市未来景象的预告。

/法国高铁准点图/

美国麻省理工大学可感知城市实验室研制了法国高铁准点的动态图。列车晚点时,列车路网运营商最关心通过了解受延误影响的乘客数量和列车位置等关键因素来减少整体延误。作品可视化晚点列车实时数据,现实受延误影响的乘客数量,路网上所有列车实时位置,帮助高铁调度员及时掌握延误乘客信息,迅速采取行动,优化铁路运营,提高旅客满意度。

/蓝天日/

“蓝天日”最初以摄影加文本的形式用油墨印刷记录。CYJO后来将摄影作品转变成投影加白噪音的多媒体装置。北京天空色盘按月为单位记录北京空气质量指数与天空实际色彩的比较,数据来自环保部。据空气质量测量表,蓝天日被定义为空气污染指数小于等于100的状态。此指数由环保局制定,以每50点的递增作为节点区分优、良、轻度污染等级别。作品装置由两个投影组成,一个呈现天空色彩,另一个则传达当天收集的数据信息,视觉展示的同时伴有白噪声的起伏,用音量大小暗示空气污染指数的大小。

/美国推特心情/

关于数据与可视化

图上每部分的大小都是根据MPI-SWS研究收集的3亿多条推文(2006年9月到2009年8月)计算得出,以密度统计地图呈现。该可视化项目包括工作日和周末的数据,将来研究者会把它们分开做可视化。每条推文的情绪根据特有的词表来推断。县地区的数据来自美国人口普查局,原始地图来自维基百科,用户位置信息从谷歌地图应用接口推断获得,然后用POSTGIS汇总到美国国家地图集上。情绪的颜色挑选自COLORBREWER2。

第4篇

城市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单元,在新一轮的城市发展中,只有通过运用信息化等科技手段,才能实现科学的城市运行管理,进而将我们的城市调整到最佳的状态,打造成为充满竞争力的智慧城市。

随着技术的发展,中国政府将“感知中国”确定为战略发展方向,通过物联网技术、数字技术、无线技术、空间信息技术、移动技术等,为市民提供无处不在的公共服务,为政府提供高效规范的公共管理服务,并帮助政府和企业增加就业、提升劳动效率、解决能源、环境、老龄化等危机,将“P2P的无限沟通”带入到“M2M的无线政务、无线产业、无线生活”时代。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指出:“十二五”期间要大力推动数字城市建设,提高信息化和精细化管理服务水平;推动物联网关键技术研发和在重点领域的应用示范,加强云计算服务平台建设;加快社区信息化建设,构建社区综合管理和服务平台;还提出“十二五”期间将建设“国家宽带网”、“‘中国云’工程”等信息基础设施,这为项目的顺利实施提供了“硬环境”的支撑与保障;同时该纲要提出“重点发展数字文化、数字医疗与健康、数字生活、数字旅游、空间位置信息服务等”,更强调了发展数字生活,要“开展共性技术支撑与应用聚合服务、智慧城市应用服务等平台建设与应用示范”。

近两年“智慧城市”在中国获得不少地方政府的认同。在全球智慧风潮和国家政策的鼓励下,很多省市已把智慧城市列入重点研究,纷纷加入“智慧城市”、“感知中国”建设的赛跑,希望借助物联网布局在未来的经济竞争中脱颖而出,有的甚至已经着手编制智慧城市专项规划。目前,北京、上海、宁波、深圳、无锡、武汉、南京、佛山、昆明、成都等国内城市已纷纷启动“智慧城市”战略规划,同时颁布了多项相关的保障措施,意在抢占先发优势。

二、系统架构规划

通过整合专业信息系统或平台,集成统一的地理空间基础信息、人口基础信息、法人单位基础信息、宏观经济基础信息以及各职能部门的专题数据信息等全市范围内的政务信息资源,建立应用到各个领域的数据集,高速在线共享服务体系。保障各单位能在办公决策审批过程中按需按权限获得各种基础信息,实现科学、合理高效的行政审批和决策;对外,能方便、快捷地向社会提供相关的服务和政府信息公开。

充分运用最新技术,完成基于“云+端”的地理信息资源的整合和时空信息云平台的建设,使“智慧城市”规划、电子政务规划和时空信息云平台三头并进,将时空信息云平台接入人口基础信息库、法人单位数据库、宏观经济信息库以及共享的业务专题信息库,完成非空间信息的整合与共享,实现政务信息资源在政府各委办局的全面共享和公众的广泛应用。

智慧城区解决方案总体架构如下图所示,通过分层建设,达到平台能力及应用的可成长、可扩充,创造面向未来的智慧城区系统结构。

各层的功能按自下而上顺序可描述如下:

感知层:感知层就如同人体的五官与四肢,它的作用是收集城市信息;主要组成是遍布城区各个角落的终端设备,包括移动终端、传感器、摄像头、无线网关等。

感知层是智慧城区区别于数字城市的重要特征之一,是智慧城区运行数据的主要来源。从技术角度来看,几种主要的感知技术是对地观测感知技术、RFID射频识别技术、WSN无线传感器技术和 Zigbee传感技术等。从感知数据来源来看,几种主要的感知手段是天上的卫星、空中的飞机、地面上的移动测量系统、地下的各类传感设备。

网络层:网络如同人体的神经网络,它的作用是城区信息传递和储存;主要由城区的基础网络互联网、物联网、通信网、电信网组成。以通讯网络为主,建设方式可以无线+有线互为补充,建设一张无处不在的“泛在网”是智慧城区的基础。

基础设施层:为整个智慧城区提供基础设施服务。包括机房环境、服务器、存储、安全等硬件设备。

数据层:数据如同人类所掌握的知识,通过整合城区的各种公共基础数据库、公共业务数据库、公共服务数据库以及城区运行数据库,来实现为智慧城区提供数据应用服务的目标。

平台层:为建设提供应用开发平台服务。PaaS层提供了时空信息云计算与服务管理平台,基于服务总线重构功能服务和数据服务交互的标准体系,统一进行服务注册,同时支持第三方服务注册。时空信息云计算与服务管理平台能够实现服务的插件式统一管理,在云搜索服务、监控服务、云数据服务、并行计算、等云基础服务之上,提供云应用服务,同时提供服务管理平台、共享与交换平台以及运维与监控平台,实现服务认证、服务自助开发、服务监控、用户管理、数据交换服务、虚拟化平台运行监控、数据监控、服务监控、人员监控等多种功能服务。

应用层:相当于人体的行为能力,它是智慧城区所必须实现的城区功能保障,主要是维稳定、保民生、促增长。智慧应用是以公共数据库和应用单位业务数据为数据来源,通过公共信息平台对公共数据和应用单位业务数据的整合,为智慧应用提供整合后的信息服务,提供应用的服务水平和协同能力。

用户层:智慧城区建设的最终用户是政府、公众和企业。智慧城区建设的应该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着力突出人在智慧城区建设中的主体地位,在完善物的智能化基础上,为公众、企业和政府提供更加智能化和完善的服务和决策。

三、智慧能力规划

智慧城区是城市化的高级阶段,是网络汇聚人的智慧的、以大系统整合的、物理空间和网络空间交互的、城区管理更加精细、城区环境更加和谐、城区经济更加高端、城区生活更加宜居的城市发展模式。而在这之中,物联网和云计算的应用将成为打造“智慧城区”的重要途径。智慧城区的重要技术基础就是“云+端”的技术。

云计算机中心

(一)基础设施即服务层(Infrastructure as a Service,IaaS)

IaaS层承载智慧城区所需要的计算基础设施,为利用虚拟化技术构建的云计算中心。

智慧能力:

自动安装、自动配置和自动适应的云计算平台智能部署能力。智慧城区中所有软件和应用不仅要能够部署和运行在物理的机器上,同时还能够部署和运行在以虚拟化为基础的云计算平台,支持多应用环境下共享物理资源、系统软件资源和服务资源;

动态资源智能配置。云计算中心可以动态监控部署的应用,根据动态的压力负载,自动采取相应的调度策略,从而实现IT资源的利用最大化;

服务级别智能管理。基于策略的访问优先级控制以及基于资源池的计算资源动态调度,能够针对服务重要性或请求优先级的不同进行响应;

自动化感知管理。当监测到应用服务器运行状况出现异常时,可以自动采取预先设定的运行进行自动处理;

(二)平台即服务层(Platform-as-a-Service,PaaS)

Paas层主要由基础数据平台、应用支撑共享平台、集成层组成。

应用支撑共享平台:

提供智能搜索功能。能够按需对各类信息进行高质量、快速地检索,再通过相应的API与各类应用集成;

业务流程的智能管理。依托工作流引擎实现项目中业务流程的定义、运行、监控和管理,将系统中动态变化、相互依赖的活动、资源、任务、工作流、约束、授权等要素有效组合起来,并提供按角色访问的功能,实现业务操作和管理工作标准化、规范化,消除人为因素的影响;

流程管理的快速实施能力。支持让流程中所涉及的每一个人都参与到业务流程的改进过程中;

业务策略、规则的快速部署能力。当业务策略和业务规则发生变化时,通过更改配置文件,规则引擎便能快速完成对其的部署;

大数据存储能力。通过数据仓库存储当前明细数据、历史数据、汇总和统计数据、衍生数据,建立数据模型,能够支持管理决策和联机分析应用;

大数据处理能力。通过业务分析技术实现对信息的智能化加工和处理,能够支持按需生成复杂的合并报表,提供及时、准确、科学的决策分析依据;通过数据挖掘技术,能够深度挖掘数据中隐藏的关系,提供数据规划、数据收集以及领域分析能力;

智能分析能力。“更深入的智能化”是智慧城市另外一个特征与要求,智能化是指深入分析收集到的数据,以获取更加新颖、系统且全面的洞察来解决特定问题。这要求使用先进技术来处理复杂的数据分析、汇总和计算,以便整合和分析海量的跨地域、跨行业的数据和信息。

基础数据平台:

数据库具备支持高效的内存管理功能,具备支持数据库核心参数根据系统负载情况自动调整,支持内存缓冲区、排序内存、并发控制内存等内存对象之间的动态分配,能更好地适应负载的动态变化;

数据库具备支持DBA日常工作的自动化执行机制,具备自动收集统计信息、自动执行表重组等功能;

(三)集成层

感知端数据接入网关具备兼容多数据格式、多通信协议、多消息格式的能力。智慧城区的建设中会使用多种类型的外场设备,例如视频监测器、传感器、地感线圈、检测棒等等。这些外场设备产生的实时数据格式各异,使用的通信协议和消息格式也呈多样化。感知端数据接入网关能够自动识别接入设备,并对数据进行诸如格式转换、数据清洗等标准数据处理;

遗留系统数据接入网关具备兼容多种技术接口的能力。城区各企事业单位现有IT系统,由于建立时间参差不齐,部门标准各异,开发平台语言不统一,数据格式定义千差万别,采用的接口各式各样,遗留系统数据接入网关能够智能识别不同系统所采用的技术接口,并对数据进行格式上的统一;

数据实时捕捉能力。不论数据来源何处,在何平台上处理,存储于何处,都能够快速对其获取以及分析;同时具备跨地域、跨部门合并及配送数据的能力;

数据抽取转换加载能力。具备根据需要抽取承载业务含义的表单、凭证或数据集合。

(四)软件即服务层(Software-as-a-service,SaaS)

SaaS层主要为智慧公共安全、智慧水利、智慧交通、智慧教育、智慧企业、智慧农业等等应用。

泛在互联能力

(一)物联网互联能力

物联网互联指广泛的感知、测量、采集和传递信息的设备或系统。通过使用这些设备,从室内温度、湿度、烟雾到路面车辆信息、城市交通状况等任何信息都可以被快速获取并进行分析,便于立即采取应对措施和进行长期规划。

(二)移动互联网

“更全面的互联互通”是智慧城市另外一个基本特征与要求。这里的互联互通是指将遍布整个城区的各类“感知”设备收集和储存的分散的信息及数据通过无线WIFI、移动3G、4G等无线网络连接起来,进行交互和多方共享,从而更好地对环境和业务状况进行实时监控,从全局的角度分析形势并实时解决问题,使得工作和任务可以通过多方协作来得以远程完成,从而彻底地改变整个世界的运作方式。

(一)数据源感知端

数据源端主要由两部分组成,一是处于公开、暴露、移动、野外等复杂的环境中的感知端,二是各企事业单位的IT遗留系统。

智慧能力:

感知端从单纯的数据收集到智慧型远程终端的转变,感知端具有更强判断、反应和信息处理能力。例如在智慧农业的应用中,传感器在采集数据的同时,当采集到的数据值超过预设的正常阀值范围,便发出报警信息。

(二)云计算客户端

客户端根据访问和服务的用户群体,分为面向公众的公共服务门户和面向政府公务人员的协同工作门户。

智慧能力:

开放、可扩展的门户框架,方便的集成后台应用系统界面,统一的用户访问入口,支持跨平台运行,支持Cluster,支持在操作界面中采用拖拽式进行用户界面的定制;

支持HTML、XML等数据格式,并能够灵活扩展更多的数据格式;支持不同智能移动终端的接入,能够针对不同的设备提供适应各自设备的界面;

个性化规则和智能推荐引擎。根据用户特性、业务规则、业务逻辑、用户浏览历史等个性化页面。

综上所述,通过云计算,泛在互联,信息共享技术,实现资源共享与互联互通;通过大数据管理,数据挖掘等手段,逐渐达到智能感知,智能分析,智能预测和决策,智能应急处置。

智慧能力综合应用

通过上述多种智慧能力的综合,我们能够帮助城区搭建统一的整体框架,帮助管理单位从容的应对所面临的问题。

让我们能够更快的获知事件的发生,尽可能全面的收集到相关的数据。基于传感器的系统能够将我们的可视性扩展到现实世界的交通、公共事业、水资源和建筑,提供以前无法获得或搜集的成本异常高昂的全新实时数据源。例如用传感器获得测量空气质量数据,或者通过定制化的数据采集监控接入现有的各个行业系统,实时掌握行业现状,利用泛在互联网络优势实现快速响应,同时进行过滤与汇总,减少向上级部门发送时间请求进一步处理所占宽带资源。

能够选择更加合理的使用行政策略,并且能够更加有效的执行策略、实时了解进度状况。事件处理系统从传感网络输入的原始数据流中提取业务相关事件,与此同时,时空信息云平台将这些事件置于所需的业务背景之下,实现对现实世界运行系统实际行为的全面侦测。

有了上面两个过程作为基础,能够预见到事件的影响及范围。

避免次生灾害的发生,可视化配合业务规则及分析的运用,可以优化这些运作系统。不管是改善交通流量,最大化使用水电公共事业,还是在这些基础城市进程中实现创新都能用到。

第5篇

一、设计趣味性作业,提供参与的机会

用趣味性作业调动学生的兴趣,使其成为作业的内驱力,让学生在参与作业全过程中有着快乐的情感体验,变“要我练”为“我要练”。教学中,有趣的学习材料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例如教学《我们为祖先而骄傲》时,我设计了四个谜语,让学生们分别猜出了我国的四大发明,接着让学生们交流课前搜集的四大发明对人类的巨大贡献,体验我国优秀文化瑰宝所带来的巨大影响。学生们在为祖先对人类文明作出巨大贡献而骄傲的同时,激发他们作为炎黄子孙的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这样把知识寓于猜谜语、游戏、小品表演、合作探究等生动活泼的有趣活动中,有趣的情节吸引了学生,“吊”起了学生们学习的胃口,让学生们“吃”得有滋有味,使学生们愿做、乐做。

二、设计生活性作业,提供体验的机会

新课程下的思品作业要真正成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载体,要成为培养学生团结协作和社会活动能力的重要途径,必须特别关注生活性作业的设计。例如教学《心中有规则》时,我设计了这样的生活性作业:标题:《熟悉身边的交通规则》;目标:认识交通标识,注意交通安全,理解规则的意义;内容:1 通过实地调查,画出较为常见的交通标识。2 通过查找资料、询问等方式注明所画交通标识的含义;效果分析:作业结束后,学生们交上了一份份图文结合、栩栩如生的答卷。从答卷上看,学生字迹清楚,态度认真,这说明了学生的作业兴趣有了大幅度的提高。从内容上看,学生能较熟练地了解身边多种多样的交通标识,并能准确地理解其中的含义,这不仅增强了学生的交通安全意识,而且加深了对规则意义的理解。显然,学生获得的就不仅仅是一种技能,更是一种智慧。

三、设计实践性作业,提供活动的机会

儿童的智慧出在手指尖上。现代教学论认为:“要让学生动手做科学,而不是用耳朵听科学”。因此,教师应把思品作业巧设计,把机械单调的作业转变成学生自己有声有色的实践活动。例如教学《公共场所拒绝危险》,我设计了这样的实践性作业:要求学生访问家人和邻居、查阅报纸、收看电视及通过互联网等途径,了解公共场所的安全隐患以及发生的伤害事故,并把图片、新闻报道和采访纪录带到课堂上与同学交流。学生们在亲身实践中去体验所学的知识,在实践中运用知识,盘活知识,通过实践使之再学习、再探索、再提高。

四、设计竞争性作业,提供创新的机会

小学生具有好奇、好动、争强、好胜的心理特征。适当引进竞争机制,设计竞争性作业,为学生提供展示自我的舞台,可以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创新欲望。例如教学《班级中的“岗位”》时,我设计了这样的竞争性作业:小辩论。“经过一番激烈的竞争,小明不负众望,当上了劳动委员。在放学的路上,小伙伴看到了他,伸出了大拇指说:‘真棒,当官啦!’这句话让小明很困惑。要求学生辩一辩:当班干部就是当‘官’吗?你是怎么看的呢?”问题一出,教室里一下子炸开了锅,学生们纷纷发言,这正是学生在思想与思想的交错、磨合、补充、沟通的基础上达到了学习目标,在平等、自由、真诚的争辩中学会了共处,达到了共识。

五、设计开放性作业,提供拓展的机会

第6篇

[关键词]“互联网+”;汽车专业;职业教育;智慧课堂;教学模式

一、引言

2012年业界首次提出“互联网+”概念,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到制订“互联网+”行动计划,此后我国互联网跨界融合迅速展开,当今互联网创新效果深度影响各个领域。智慧课堂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形式,职业教育领域研究智慧课堂教学之风迅速兴起。目前国内关于“互联网+”背景下智慧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仍处于初始阶段,大多研究侧重于智慧课堂的硬件技术实现,如智慧教室、移动终端教学工具、数字化教学平台、虚拟仿真软件等,搭建智慧教室或依托互联网智能教学环境。本文将总结“互联网+”背景下智慧课堂总体架构,建立适应高职汽车专业的智慧课堂教学模式实施构架和教学活动程序,开发“互联网+”背景下智慧资源,探索“互联网+”背景下多元化的动态评价体系,并进行智慧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实践,将移动智能终端和大数据有效融入教学过程中,巩固专业知识,强化专业智慧技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以及使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并促成可持续发展能力,从而对教学模式改革进行有意义的探索。

二、智慧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路径

(一)明确概念,确定智慧课堂教学模式结构框架

教学模式是在教学理念的指导下,为完成一定的教学目标,进行教学活动规范,具体包含教学活动结构框架与相应教学活动程序,使教学过程较为稳定,且具有与之相对应的程序和策略。其中,教学活动结构框架是宏观上确定教学活动整体规划,而教学活动过程主要突出教学活动的具体操作。智慧课堂教学模式有特定的逻辑步骤和操作程序,体现了职业教育现阶段的教学理论思想,基本构成要素由智慧技能教学理论基础、课堂教学目标、课堂教学程序、智慧教学辅助条件、教学评价与拓展迁移六方面组成,“六方面”既要满足企业需求,又要实现学生的智慧技能可持续发展,并为智慧课堂教学模式实施构架的设计提供依据。

(二)探索“互联网+”背景下智慧课堂教学模式框架

根据教学模式构成的基本要素,将智慧课堂与当前职业教育教学理念相结合,从智慧技能教学理论基础、课堂教学目标、课堂教学程序、智慧教学辅助条件、教学评价与拓展迁移六个层面进行智慧课堂教学模式实施框架的设计。1.智慧技能教学理论基础“互联网+教育”是当今互联网科技与教育领域相结合的新教育形式,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而逐渐完善。教育部2018年《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提出现代教育技术要嵌入学习系统,建设基于互联网的大资源,建设人工智能的思维学习环境,提升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开启智能教育。智慧课堂教学模式可以理解为充分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虚拟现实及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对行业企业需求、教师需求、学生需求、学习情境进行多方位获取,对学生学习过程进行有效记录和分析,依托课前备课系统、多媒体教学系统、问卷和答题系统等信息化技术手段为个性化学习的开展提供智能教育支持。2.课堂教学目标智慧课堂教学目标在于以问题解决为中心,建构有意义的教学内容,注重元认知的调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创造性,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培养学生学会求知的能力,培养学生自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养成学习反思的习惯,引导学生创造性的学习,启迪学生的心智,最终促进学生终身学习和可持续发展。3.课堂教学程序教学活动是教学工作的基本形式,是一个为了达到一定的教学目标而进行的完整教学系统,包含师生活动全部行为,教学活动一般可以分为课前、课中和课后三个教学环节。在课前环节,要求教师依据课堂教学目标制作预习材料,结合学生特征进行分析,有针对性地进行课前设计,设计预习活动内容,资源;要求学生预习汽车相关的新结构、新材料、新工艺;然后实施自主预习活动,在线交流,实时反馈,数据呈现学生预习结果,科学应用课前预数据,适当调整课中和课后教学设计。在课中环节,教师创设情境,项目引领,问题切入,布置任务,导入新课,课堂随测限时提交,实时点评;学生整理问题,确定问题,多屏参与互动,巩固内化,举一反三;课中保持师生立体化互动,持续沟通,合作探究,教与学乐在其中,在寓学于乐中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在课后环节,要求教师设置差异性学习拓展、比预习题型多样化的课后习题,提醒学生反思,开展个性辅导;学生学习相应拓展,提出疑问,提交必做的课后作业,提交录制的操作视频;课后巩固学习内容,学生之间可以互相学习,教师对此进行点评,学生在意义建构过程中形成持续深入学习的能力。4.智慧教学辅助条件(1)硬件条件。智慧教室应具备便捷、实时、可靠的电脑、平板、手机、笔记本等信息化智能移动学习终端,话筒、摄像头等移动终端硬件采集设备,多个显示屏幕、光传感器等物联网设备;智慧教室布局灵活桌椅;学生使用智能手机。能满足多设备、大数据量的互动需求,采集相关数据,记录存储教室内各种互动数据与轨迹。提供生产实训环境,智慧课堂需要对实践教学环节进行支持,汽车类专业智慧教室,最好能配置前教室、后车间的一体化教学环境。(2)软件条件。智慧课堂教学系统需要智能诊断、大数据、物联网、智能现实等技术支持,支持智慧学习系统需求;结合生产岗位具体需求,设置虚实相结合的虚拟仿真实训环境,解决个别实操设备、实践场景等受限问题。5.教学评价在“互联网+”背景下,充分应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信息技术手段,探索教师、企业、学生等多元主体参与的“师生交互”动态评价体系,以便更客观地评价学生学习的效果和教师的教学质量。把学生在线学习、在线交流、在线测验、课堂表现、小组协作、技能操作、学习活动、行为轨迹、平时测试和期末考试等作为评价指标;借助移动工具、教学平台、考试平台、第三方问卷平台、调查问卷和综合考试等开展在线评价、面对面评价;开展学生自评、学生互评、小组评价、教师评价、企业评价和督导评价等多元评价活动;进而多元评价学生应知应会、操作技能、求知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协作能力、创新能力和教师教学质量效果等。应用评价情况动态调整教学活动,促进教师开展教学改革,督促学生注重过程学习。6.拓展迁移教学中要注意学习迁移的作用,利用大数据掌握学生喜好以及对解决问题的程度,设置有关学习拓展,推介相关拓展学习内容,充分利用正迁移,消除负迁移,促进学生智慧成长和可持续发展。

(三)开发“互联网+”背景下智慧课堂教学资源

汽车技术日新月异,为了更好地适应汽车行业岗位需求,立德树人,要以行业需求和企业岗位工作任务为依据,对高职汽车类专业核心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重构,将“1+X”证书要求、职业资格证书标准、新技术新规范、工匠精神、创新精神融入课程中。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智慧课堂教学必须依托校企深度合作,进行产教融合,共同开发课程,建设优质教学资源。1.建教材优结构开发可及时更新的新媒体化活页式教材,内容要注重学生能力培养。首先,紧盯汽车产业转型升级需求,将基础知识及先进技术融入教材,比如汽车底盘检修课程的教材,内容选取要着重汽车底盘各系统结构原理、检修方法,同时将汽车新能源、智能化、网联化的新技术、工匠精神、创新精神融入教材,对于使用频率不高的相关原理可以选择性摒弃或设成拓展学习。其次,优化实践教学内容,理论、实践有效结合,促进学生融会贯通。最后,教材要能形象描述或动态演示专业设备仪器使用及汽车底盘系统检修方法、技术规范等。2.建课程配资源校企合作培养能熟练应用“互联网+”教学的“双师素质”教学团队,建设与教材同步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如讲解视频、实操视频、三维动画、课件、学习评价、测试题等,建设教学资源云平台,建设优质颗粒化网络数字资源,建设核心专业资源共享课程,保障学生课程学习兴趣和主动自主在线学习的积极性,建设拓展迁移资源,多门同类课程云平台改造整合,充分利用优质网络教学资源和大数据,进行深度互动,通过拓展资源促进学生知识迁移及可持续发展。

三、结论

第7篇

发挥信息技术效应

现在确实是城市的一个时代,目前有差不多50%的人类是居住在城市里面,中国去年也超过了50%,是一个里程碑。到2050年,四分之三的人口都会居住在城市里,未来是城市的时代。数据显示80%GDP产生于城市。城镇化或城市化确实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应,但本身也产生了很多很多的挑战。

要建设一个城市,本身需要智慧,人要更聪明,基础设施要更智慧,整个产业要更有效,所以,智慧城市本身,我们叫做Smart city,SMART这五个字母也有它自己的含义,我简单给它做了一些诠释。

S就是要有持续发展的模式。其实我们今天讲的生态环境,就是要持续发展不仅仅要有好的资源的一种均衡,很重要的是需要有持续发展的能源,有好的产业的模式。M是可以量化的,可以测量的。一个城市的发展,要有科学的发展观念,要有数据、数字,作为发展不同的阶段。第三个是A,整个发展应该是普适的,大家的资源都可以得到的。城市的规划和发展不仅仅是给富人,给少数的群体,它应该是针对所有人的,特别是针对广大的市民,针对一些弱势群体,所以要公平。另外就是R,我们在考虑各种因素,各种资源的时候,要有一种优化资源的发展观念。 最后一个,对我来讲是最重要的,也是最能发挥效应、最能作用的,就是T,利用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怎么样推动智慧城市的建设。

讲到技术,这里面最重要的可能还是信息技术,信息和通讯技术是整个产业发展的一种推动力,它是一个引擎。不管是新能源也好,生命科学,最终还是信息技术起关键作用的,因为我们看到新能源、看到低碳,看到怎么样增加效率,都是要使用信息技术。

现在信息技术有很多新的发展,包括谈到传感网络,有时候叫做物联网,我们谈到移动互联的技术,谈到了云计算、大数据,有人工智能、数据挖掘和机器学习,使得这些很多各种不同的数据都可以变得更有意义,变得让我们可以作出决策,从数据到信息、信息到知识、知识到决策。

智慧城市带来变革

一个城市,它其实是一个大的系统,在系统里面,最重要的就是有几个方面:第一,它的主体:市民,所谓人。我们过去建了很多智能城市系统,并不是以人为中心的,更多是做一个项目,或者做某一个事,设计的系统不是很人性化,无法实现,无法变成一个真正有用的系统。人分为三种不同的角色,一种是市民,一种是城市的工作者,一种是城市的决策者。整个智慧城市的设计要按照这三种不同的角色来设计。

第二个方面是数据,城市其实是最大的大数据的来源。在过去其实我们建了很多系统,也有很多的数据,但是这个数据往往是不联通的,每个项目、每个机构、单位自己收集数据,数据本身没有打通,建立系统就会发现,有一段时间有用,然后升级换代之后,过去的数据没有了,或者机构之间本身没有任何的互通。其实,大数据、云计算最大的效果、最大的作用也就是要把数据打通,打通之后就改变了。微软公司在这个理念上设计了一个平台,这个平台,它本身有几个方面。第一个是要有各种方式收集数据,数据可以是城市的感知数据,比如说各种传感器,去监测交通、环境,部署在城市每一个地方,这是城市的感知数据,是城市的脉搏。第二种数据是市民所产生的数据,市民的手机、电话所产生的大量数据。第三种是城市服务的数据。这三种数据可能格式的要求都不一样,有结构化的,也有半结构化的,也有非结构化的,有实时的,有非实时的,有系统产生的,有机器产生的,也有人产生的。怎样把这些数据很好的收集起来、存储起来,根据这些数据的特点进行数据清晰、结构化,用人工智能和挖掘的方式,变为城市的分析。有了这个之后,要把这些数据融入到城市的管理体系里面去,这也很重要,作为技术,要融入到决策体系里面,否则你只是建了一些数据中心,建立硬件,放一些软件,数据放了也没有用,必须要和城市整个决策流程融合在一块儿,然后把它很好地呈现给城市不同的角色:决策者、市民或者城市的工作者。

通过建设智慧城市,我们希望带来以下几个大变革:

第一,对于决策者来讲,是更透明的机制、更灵智的决策和更清晰的问责的机制。特别是对于城市决策者在遇到应急事件,怎么样去用技术的方式帮他处理,了解市民的信息,了解城市本身感知的信息,起到更好的一个作用。

第二,要改善城市基础设施的利用率,包括能源的利用率等。例如二氧化碳怎么排放,怎么样让电讯更加发达,怎样让交通不堵,为这些事务提供更加清晰,更好、更有效的措施。

第三,要提升城市工作者的生产力,特别是在中国的城市,城市决策者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对商业、大企业、中小企业都有很大的影响。在美国,政府做的事,基本上和商业无关,在中国,却要考虑怎么样让商业变得更加有效。

最后一个是城市的职能,就是提供现代化市民的服务,对民生、对大家的幸福指数要让它去提高。所以,我们可以总结三点,即城市的职能是要优政、兴业、利民,这三个东西要融在一块儿,我想最重要的还是要优政和利民,兴业更多的是提供一个好的政策环境和一种氛围,让企业自己发挥自己的作用。

人是城市最主要的角色

智慧城市谈了很多年了,在美国可能谈了有三十年的时间,在中国至少谈了有十年的时间。这里面有很多好的例子,也有一些比较失败的例子,好的例子是纽约,纽约做得最好的一点,就是它的产业进行了很好的升级。最不好的例子是底特律,当过去的制造业、船舶工业消失,金融成为城市的中心时,城市没有一个新的血液,这个城市就面临破产。这是从宏观角度的分析。

下面我从比较微观的角度,从技术角度来讲,我们帮助纽约设计了一套警务系统,使得城市更加安全,在曼哈顿一个小区装了上万个传感器和摄像头,可以把数据更好地收集起来,利用数据挖掘和人工智能的技术手段,使得警察知道事故或者犯罪的多发地点,可以更好地去防止事故发生。这项技术使曼哈顿区的犯罪率降低了30%左右。

在伦敦,我们设计了一套交通系统,特别是针对于公共交通,像地铁、公共车、出租车,使得出行变得更加方便。

在迈阿密,我们设计了一套政务系统。另外,微软公司也采用了很多节能减排的技术。我们的园区,其实也可以说是一个小城市,在美国有上千个建筑,里面也有将近十万多人,有很多的服务器,很多数据中心,有许多的电脑,怎么样让它们更节能、效率更好,也是一个很有意思的实验。

智能城市的概念并不是很新的,也是一个很长的过程,我觉得在我们建智能城市、城市化过程中要注意几个方面:

第一,要以人为本,用技术建系统的时候要考虑到人是城市最主要的角色。

第二,要充分利用技术作为工具手段,尤其是通讯信息系统以及新能源的技术。技术是一个重要因素,但并不是最决定性的因素,其实作为一个城市来讲,有很多很多方面需要考虑。

第三,我们在建智能城市的时候,要充分地去做一些研讨,去做一些调查,过去在欧洲、美国,智能城市已经发展了很久,这里面有很多好的例子,也有很多经验教训。

第8篇

关键词:智慧城市;长效管理机制;提振策略

DOI:10.3969/j.issn.1674-7739.2011.05.007

建设智慧城市是人类城市发展史上的一场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革命。未来数十年,将是智慧地球、智慧国家、智慧城市崛起的战略机遇期。建设智慧城市,就是打造城市的智能大脑,使城市由各自为政转向系统协同、由被动承载转向主动服务、由程式化运转转向灵动化应对;建设智慧城市将涉及城市的所有领域、所有阶层、所有地域,将引发现代城市运行形式、管理模式、生产和生活方式的根本变革。这样一种革命性的城市建设的投入,将成为整体降温、局部低迷的全球房地产投资热之后的、服务于世界各国发展转型的新的投资热点,她对城市、国家和世界的经济拉动将是巨大和长期的。

一、智慧城市建设的全球共识

(一)城市:由“数字”到“智慧”的理念更新

1998年1月,时任美国副总统戈尔在一次学术演讲中率先提出了“数字地球”的概念,其核心思想是:用数字化手段统一处理地球上的各种问题,并实现信息资源共享与利用的最大化和最优化。1999年11月,首届数字地球国际会议在中国北京召开,并发表了“数字地球北京宣言”。由此,数字地球建设在全球迅速推开,其中,最具标志性的是数字城市建设。

正是基于数字城市发展的深化,2008年,IBM公司提出了“智慧地球”的概念,这一战略的主要内容是把新一代IT技术充分运用在各行各业之中,即把感应器嵌入和装备到全球每个角落的医院、电网、铁路、桥梁、隧道、公路、建筑、供水系统、大坝、油气管道等各种物体中,通过互联形成“物联网”,而后通过超级计算机和云计算将物联网整合起来,人类能以更加精细和动态的方式管理生产和生活,从而使全球“智慧”化,形成“互联网+物联网=智慧的地球”,尤其是“城市的率先智慧化”。

(二)城市:由“数字”到“智慧”的内涵深化

如果说,数字城市更多的是城市数据采集、管理、运用的电子化、数字化、可变化,而智慧城市,则是将有智慧的人脑与精准、联网的电脑及其海量的、可以共享的、能够深化的数字化信息流无缝隙对接、灵动化应用,使人的一切行为更加规范、精准、高效,使人的活动更加便捷、迅速、无障碍,使城市的消耗更少、成本更低、效率更高。

智慧城市,就是通过植入城市物体的智能化传感器形成物联网,实现对物理城市的全面感知;利用云计算,对感知技术进行智能处理和分析,实现对政务、城管、生产、环境、交通、教育、医疗、安全、家居等各种城市需求的智能化支撑;通过人与物的智慧连接,实现城市“智商”、“情商”的同步提高,从而使城市成为有技术、有文化、有灵魂、有生命、有头脑的物理与人文空间。

(三)城市:由“数字”到“智慧”的愿景转换

智慧城市将是一种更智能的城市:多平台协同联动、智能化情景感知、灵动化科学决策、智慧化自我完善。智慧城市将是一种更无限的城市:光网之城——千兆光纤进区、百兆光纤到户;无线之城——网络无所不在,人人随时“在线”;物联之城——城市每个“细胞”都被传感、均可联网;云算之城——云储存、云计算、云操控。智慧城市将是一种更高效的城市:管理扁平化——直接实时;服务智能化——即刻全面;时间银行化——利用充分;学习个性化——随时随地;运行智慧化——低耗高效。智慧城市将是一种更宜居的城市:环境自动保护、生态自我修复、交通智能通畅、人口自行调节、社会自然和谐、城市更加宜居。智慧城市将是一种更可控的城市:经济的智能调节、市场的智能监督、社会的智能管理、安全的智能管控、服务的智能满足、城市的智能联动。智慧城市将是一种更可续的城市:全面系统的预测、规划,适应、适配的运营管理,低碳、循环的资源利用,科学、适度的供给消耗,规范、可续的治理发展。

二、我国智慧城市建设的提振策略

(一)致力构建生态视野下的智慧城市五体系总体框架

智慧城市的建设、运行、管理应该是一个完整、系统的生态圈,她既能够自我补充修复,又能够自我调整完善,更可以规范持续发展。建议致力构建智慧城市五大体系总体框架,包括:

1、政策标准体系

智慧城市的统一网络、公共平台和各类应用系统建设与运行维护,需要统一、多类的符合智慧城市需要的标准和法规予以规范,其中主要标准包括:规范标准、技术标准、数据标准、接口标准、流程标准、平台标准、操作标准、管理标准等;主要法规包括:符合国家相关法规的智慧城市地方产业政策、资金政策、人才政策、市场机制、共享机制、运作模式和管理规定等。智慧城市政策和标准体系,不仅要符合国家、行业、地方的智慧城市发展的规范,也要充分吸收国际上相关标准、规范的元素,同时,结合本地智慧城市建设所需,分步实施、动态完善。

2、资本产业体系

智慧城市建设不能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仅靠地方财政投入建设智慧城市,很可能导致建设缺乏连续性,也难以真正展现智慧城市的实际效果。因此,要把智慧城市建设与城市产业转型相融合,以城市智慧化带动产业现代化,用现代产业的增值效益反哺、投入智慧城市建设,从而实现智慧城市以需求定建设、因建设获增收、由增收促需求、因需求促发展的良性循环,形成国家、企业、社会多元驱动、共同参与的智慧城市建设投融资的市场机制。智慧城市产业体系主要包括:数据产业、平台产业、应用产业。这些产业不仅具有高投入、高风险性,而且是一个城市发展必须的基础性、战略性和高关联性产业。

3、业务应用体系

智慧城市建设要实现最大化的业务应用,其体系建设必须充分体现人本、便民、利市、惠企的思想,其应用板块将覆盖五大领域:一是城市环境宜居领域,包括数字土地资源管理、低碳生态规划建设、城市建筑节能环保、城市地下管网控制、数字城市网格管理、城市水系环境监测、城市智能电网管理、风景名胜旅游管理等业务应用系统建设。二是城市安全防控领域,包括社会治安打防控制、生产安全监督救助、行政应急预警指挥、公共卫生应急处置、食品药品安全监管等业务应用系统建设。三是城市生活保障领域,包括市民智能卡务、公共服务呼叫、便民基础设施、城市智能交通、数字医疗卫生、数字校园服务、数字社区生活等业务应用系统建设。四是城市公共服务领域,包括政府公共服务、政府内部网站、政府自动办公、行政审批监察、综合业务、政务视频会议,以及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科技、统计、财政、公安、建设、环保、计生、文化、教育、旅游等管理数字化业务应用系统等。五是城市产业优化领域,包括低碳、循环、节能、生态、高附加值、信息、数字、智慧等新一代可持续、低消耗、能再生、智能化的产业等业务应用系统建设。其中前三个板块源于公众视角,后两个板块则出自政府和企业视角。

4、技术支撑体系

智慧城市技术支持体系主要包括“三层”、“二保”。“三层”是:一、网络层,通过城市统一网络与电信网、广电网、互联网的融合,向智慧城市公共平台以及各业务应用系统提供全市统一的网络基础环境和有效的信息传输服务高速公路。二、平台层,她承担着智慧城市数据交互枢纽、资源中心和服务中心的职能,由计算存储网络、资源数据中心、信息服务系统组成。三、应用层,这是构建在智慧城市公共平台之上应用服务系统,连接政府、企业和公众三大应用源,为他们提供城市环境宜居、安全防控、生活保障、公共服务、产业优化等领域的应用服务。“二保”是:一、政策标准保障,她为智慧城市建设、管理、运行提供规范的依据,为集体业务交互提供衔接的标准。二、信息安全保障,她是智慧城市有序建设、可持续运行的重中之重,包括安保的标准、制度、技术、规程、认证、监控、灾备等。

5、评价考核体系

评价考核体系是智慧城市建设、管理、运行是否满足需求、达到预期目标的衡量标,她包含了评价指标、评价权重和评价方法三个方面,其中权重和方法往往因城市实际状况会有相当的差异,而指标体系相对比较一致。智慧城市评价指标体系一般分为三级:一级指标4项——技术适用、应用绩效、投入产出、政策标准。二级指标19项——技术类:基础设施建设、公共资源数据、公共服务平台、业务应用系统;绩效类:城市环境宜居、城市安全防控、城市生活保障、城市公共服务、产业转型升级、政府绩效考核;资产类:投资融资环境、资金投入规模、产业经济效益、设施投资效益。三级指标(具体评价指标)数量众多,每座城市因地制宜,不尽相同。

以上五大体系中,资本产业体系是智慧城市的基石,以此体系为基础,形成一条城市从规划、建设到管理、运营和服务的完备产业链;技术支撑体系和政策标准体系是智慧城市的梁柱和保障,她用先进科技、法规标准,支撑和护卫着智慧城市的框架结构;业务应用体系是智慧城市的血脉,决定着智慧城市发展的需求、速度和方向,她包含了政府、企业和公众三大主体的各种应用;评价考核体系是智慧城市的衡量标尺,考量着智慧城市发展过程与最终结果的是否准确、真确、合理、合法、适度、适应,是否真正健康、宜居、安全、便捷。

(二)完善政府主导、行业参与、市场补充、有机分合的管理制度

1、完善政府主导体制

建设智慧城市是人类城市发展史上的一场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革命。未来数十年,将是智慧地球、智慧国家、智慧城市崛起的战略机遇期。建设智慧城市,就是打造城市的智能大脑,使城市由各自为政转向系统协同、由被动承载转向主动服务、由程式化运转转向灵动化应对;建设智慧城市将涉及城市的所有领域、所有阶层、所有地域,将引发现代城市运行形式、管理模式、生产和生活方式的根本变革。对于这样一种革命性的城市建设的投入,将成为整体降温、局部低迷的全球房地产投资热之后的、服务于世界各国发展转型的新的投资热点,她对城市、国家和世界的经济拉动将是巨大和长期的。这样的城市发展的革命,理应由作为城市守夜人、服务商、规范者的政府来主导,因为她更能够带领市民、企业、社会掌控城市发展的方向、把握城市发展的脉搏、决定城市运行的效能。

我国试点的“智慧城市”建设城市,已经作了比较科学的顶层设计,但是尚缺乏推进、驾驭智慧城市建设的实体化的顶层机构,建议城市政府成立具有行政职能的“智慧城市建设和管理委员会”,下辖信息产业局(主管信息产业设备、产品制造和技术进步)、信息建设局(主管智慧化城市硬件规划与建设、软件编制与提升)、信息安全局(主管全市智慧化发展的软硬件综合安全保障),并设立市级“信息数据管理中心(负责全市智慧化数据的集成、分享、编研、利用)”。委员会主任由市级领导兼任,全面负责全市信息化、数字化、智慧化建设、管理工作。

2、建构行业参与平台

小政府大社会是世界各级政府行政方式改革的趋势,我国也不例外。广东省委领导前不久曾指出,小政府必然伴随大社会。其含义不外乎大政府可以靠小社会体制来维持,但小政府如果没有大社会体制的支撑,城市或国家的管理就会出现盲区、漏洞和局部的失灵,这是不应该也是不许可的。伴随城市的智慧化,也是城市走向小政府大社会的过程,繁复、严谨、高难度的智慧化城市建设与管理,没有全社会各行业的参与是难以想象的。

我国城市的智慧化建设虽然可能具有良好的行业和现代企业的技术与应用支撑,但尚缺乏联动协调的整合平台,建议城市政府构建“智慧化建设行业联盟”(归口市智建管委),协调智慧城市建设管理的行业自律、企业协同、技术攻坚、学术探究。

3、优化市场补充机制

鉴于智慧化发展将使城市政府更加紧凑,所以在有限的公共投入的基础上,依托市场参与智慧城市建设的投融资将会成为一种常态。目前我国智慧城市建设除了三大电信运营商出于自身业务发展需要和市场竞争的缘故而有较大的硬件建设投入外,一般企业除内部智能建设有所投入外,参与智慧城市公共设施建设的投入尚嫌不足,相关基金、金融衍生品更是少见。

为此,建议城市政府考虑建构地方性智慧城市建设市场化投入回报机制,包括设立“地方智慧城市建设附加税”、“地方智慧城市建设基金”、“地方智慧城市建设补偿奖励基金”等。

4、实行有机分合管理

智慧城市建设关系长远、涉及整体,必须总体掌控、分工负责,建议城市政府:统筹规划,并做到高起点、广覆盖、可衔接、分步走、能持续;统一管控,包括一个网络大平台、一个公共资源库、一种实施严标准。同时,根据实际,实行信息的分别采集、分类管理、分级共享;实行硬件建设的分项推进、逐步到位、有序运行。

(三)开发政府监管、特许运营、全市一体的网络平台

1、城市网络的政府监管

智慧城市时代,网络将成为每一个城市人融入社会、从事劳动、正常生活的主要平台、基本渠道和必备手段。因此,网络的正常运行、安全畅通、内容健康就显得格外重要。所以,监管的重任历史地落在了作为守夜人的城市政府的身上。政府既要保障用网各方的自由、权益,又要监督用网各方履行网上守法的义务。

为此,建议城市政府出台系统全面的“政府网络监管条列”和“市民守法上网规则”,以及“网络违法罚则”。

2、城市网络的特许运营

鉴于城市网络在未来智慧城市建设、管理和运行中的突出地位,以及政府负有监管责任的特性,建议城市政府的城市网络平台运营商应该由政府授权特许经营,其不仅要通过市场比选确定,而且必须以城市需要、市民满意、社会首肯为第一目标,同时兼顾低成本和适度效益。

3、城市网络的平台一体

由于历史的原因,目前世界各国城市网络的硬平台大多分而置之,其生成的年代有先有后、覆盖的领域各不相同、设备与管理水平参差不齐,虽然多年来投入不少,但因过于分散,致使设施的总体功能不强。

为此,建议城市政府能够对历史形成的归属不一、功能不同的分散化网络体系进行整合,引进各方投资,集中打造适应智慧城市需要、便于交互共享、高性能、大通量、智能型的一体化网络大平台。

(四)构建总源一体、设密分类、有序共享、安全保障的公共信息资源体系

1、公共信息总源一体

任何资源的效益最大化,在于资源的分类收集、交互共享、整合提升,信息资源也不例外。但如今的城市信息,无论国内国外,由于行政和社会管理的条块分割,重复式收集比比皆是,孤岛化现象处处可见,导致收集成本增加,利用效率不高,资源浪费严重。

为此,建议城市政府设立真正意义上的“城市信息数据中心”,负责对全市各类信息数据的分类收集指导、汇总集成编研、统一管控分流,并建构城市智能卡、城市管网信息、信息安全认证、信息安全监管、信息安全灾备、其他专题信息等公共服务类信息数据库,同时,通过统计、分析、建模,将沉淀的巨量数据进行关联化集成、深度化再造,形成一定形式的数据集市,从而提升信息数据的内在价值和应用深度与广度。

2、公共信息设密分类

任何信息在其自然散布的时候,也许并不,甚至未必具有利用价值,尤其是那些并不显眼的基础性数据。然而,当一些信息数据,哪怕是普通的自然数据被人们按照一定的顺序、规则、方式、需求进行叠加、合成、换算、演绎之后,也许就会变成可用于传递信息的密码、能推演趋势的情报,甚至是事关国家命运、重大战役、尖端科技的绝密情报。许多政治、经济、军事情报间谍,往往就是通过不断收集公开的分散的信息,经独到的集成、研判而形成有价值的情报的。所以,一个城市的第一手信息数据可以通过各领域分别采集,而这些信息数据的汇总集成及其后续管理,必须集中统一、分类加密。

为此,建议城市政府制定“信息数据分类集成与加密管理规范”,对信息数据切实做到汇总程序严细、集成标准统一、分类加密严格、分流分享严控,并大量运用数据密钥、数据证书、享用审核、物理隔断的加密、防泄、监管手段。

3、公共信息有序分享

传统城市由于行政与社会管理的条块分割,导致大量信息数据重复收集、封闭利用、孤立分析。进入数字时代、迈向智慧城市以后,信息数据孤岛不复存在,信息数据的共享成为必然,但这也向人们提出了一个信息数据如何共享的问题。如果无序、无条件共享所有信息数据,不仅增加信息数据的分流成本,更会导致不必要的信息数据泄密,尤其是关系城市发展、涉及经济民生的公共信息数据。

为此,建议城市政府制定“信息数据有序分流与分享规范”,对信息数据切实做到分类有标准、分流有规则、分享按层级,同时,管理精细化、流程透明化、控制动态化、纠错智能化。

4、公共信息安全保障

信息社会信息是最大、最重要、最需要安全保障的资源,因此,需要在其形成、采集、汇总、集成、编研、存储、分流、共享、反馈的全过程,进行全方位的安全保障,防止因天灾人祸而导致的造假、篡改、毁坏、流失、泄密。

为此,建议城市政府制定“信息数据安全保障管理条例”,依靠市信息安全保障局,从源头、过程、硬件、软件等各个环节做好信息数据的安全保障,除了防范信息数据的造假、篡改、毁坏、流失、泄密,还应搞好分散、保密、多元多级的数据备份、应急预案、软件防黑,以及重要部门、关键环节的信息安全飞行督察和信息安全员的直辖派驻。

(五)完善政府管控、有序承载、有偿服务的城市公共网络平台

目前的城市,物理上存在着多个互相独立的信息网络,包括广播电视网、数据通信网、互联网、政务网、行业专网(金融网络、电力数据网)、话音网络,等等。这些网络的存在与应用,既是城市智慧化建设的重要基础,但又是城市真正智慧化发展的某种障碍,因为这些网络大多是不能互通的。建设智慧城市的目标是为了城市的宜居、安全、便捷、高效,所以,一个跨网络的、真正意义上广域的城市公共网络平台,必须定位于为城市公共资源数据和公共信息服务提供支持,并提供包括服务器集群、存储设备集群、操作系统软件及数据库软件集群、各类容灾设备等。

这一平台投资较大、技术复杂、工程浩繁、牵涉面广,但却是实现城市智慧化必须的基础性、关键性、掌控性项目,越早建设对后续发展越有利,为此,建议城市政府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优化城市公共信息平台环境设施

智慧城市公共平台环境设施包括一个中心机房和一套网络,即智慧城市公共平台机房、公共机房管控体系、预留扩充空间。

2、健全城市公共信息平台核心网络

智慧城市公共平台的核心专用网络连接了中心机房、政务网络、广播电视网络、运营商网络、各项业务专网(包括电力数据网络、金融专网)等等,并向上述网络以及互联网相关信息。建设城市公共平台核心网络,使城市能够在信息通信层面对所有信息进行统一监管,并结合数据中心的建设,可以对城市的所有数据进行管控与处理。政务网络与各行业专网、广播电视网均连接到中心机房,网络结构共分三层:核心层,完成大量的数据路由与交换;汇聚层,接入本地的服务资源,并且接入城市所有能协调的外部网络;访问层,提供外部对公共平台的访问。

3、增强城市公共信息平台存储功能

采用云存储的思想来架构智慧城市公共信息平台的存储功能。在前期规模不是太大的情况下,可以先采用传统的方式存储信息。当数据量沉淀到一定规模的时候,应该引入云存储模式,这是云计算概念的延伸,是通过集群应用、网格技术或分布式文件系统等功能,将网络中大量不同类型的存储设备通过应用软件集合起来协同工作,共同对外提供数据存储和业务访问功能。云存储系统,是智慧城市公共信息平台数据存储巨量化、共享化、便捷快速交互化的必然选择。

4、丰富城市公共信息平台计算资源

智慧城市公共信息平台计算资源主要由可平滑扩展的服务器、可方便部署和变更的操作系统软件及数据库软件组成,计算资源管理可均衡地分配城市公共平台数据中心和各类公共服务的计算能力。智慧城市公共信息平台计算资源建设分为资源与管理两个系统,资源系统包括:公用机柜、电源、主机、存储、系统软件(操作系统、数据库、中间件)、虚拟化软件等等;管理系统包括:门户网站、应用提供商管理、产品(服务)管理、业务受理、客户管理、计费账务结算、信息资源管理、平台运营管理等。从资源服务利用与提供的角度,该平台不仅数据可供自用,而且能够在集成、整合的基础上为全市各方面提供大量的基础数据,还能提供包括主机托管、主机租赁、整机租赁和虐拟主机服务的平台底层资源服务。

(六)建立政府责任不卸、具体操作不包、社会监督不弱、服务质量不差的智慧城市长效管理机制

智慧城市建设是城市发展的需要、广大市民的期盼、社会企业的愿望,那也就一定是城市政府公共服务内涵的应有之义,所以,政府应该责无旁贷、市民理当积极支持、社会企业共同参与。但作为未来有限的小政府,智慧城市建设管理的整体责任可以承担,具体操作却不能也不应包办;作为对未来城市所有各方发展共同需要的一种满足,智慧城市建设与管理必须接受社会各方的全方位、强有力的监督;作为一种高智能、无缝隙、人本化的服务,智慧城市的服务质量必须是高效、优质、个性的。

如何保证上述目标的实现并可持续化,建议城市政府尽早建构包括购买服务、委托办理、特许经营、奖励监督、公司保险、评价整改在内的智慧城市长效管理机制。

1、政府购买服务

由社会各方分散代为采集相关信息数据,公益、科研、专业组织或企事业代为部分不、不侵犯隐私、不影响经商等的信息数据的分析、研究。

2、委托特许经营

委托专门机构进行与智慧城市相关的公共事务(某个专项、某种平台、某些管理)可控制的代办或特许经营。

3、奖励社会监督

运用市场机制,对举报、消除、防范智慧城市建设管理中问题的个人、单位、组织的奖励进行制度化固定。

4、引入市场保险

对某些关键性、高危型、重大的、涉危、涉及质量的事项,除了人防、技防、制防,还可引入社会保险动力机制,让保险方出于自身减赔、零赔的利益考虑,主动地帮助城市智慧化找问题、补漏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