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水库信息化建设

水库信息化建设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4-03-22 16:46:11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水库信息化建设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水库信息化建设

第1篇

水库工程管理是水利工程中一项重要的工作内容,水库工程维修以及安全运行一定要确保下游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建国以来由于忽视水库工程管理而造成溃坝事件不在少数,必须引以为戒。我国存在众多的水库工程,管理起来难度较高。在网络快速发展的信息化时代,只有认真做好水库工程管理的信息化建设,才能促进水利工程的持续发展。

一、我国水库管理现状

我国大部分水库建立的时间比较久,相对应的设施已经老化,管理手段落后,不能满足当前水利工程的要求,当遇到自然灾害时无法及时有效的应对,缺少信息化技术支撑。水库的管理工作不到位,常因水库的维修工作不及时、设施操作不当、大暴雨突发应对不及时使水库发生险情等,水库的功能和安全性逐渐丧失,严重时将出现溃坝等现象。国家有关部门对水库存在“重建轻管”现象,水库在维护等方面的投资和关注不够,水库的管理经费缺乏,在此情况的影响下,也减少了水库管理的工作岗位。不少水库在遭到自然灾害的摧毁后没能得到及时的修护,从而降低了水库的整体效益。水库的管理违背了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在我国个别地区的水库包括小型水库的管理体系中,一直沿用较落后的管理方法。水库的管理机制落后,没有达到建设信息化的水平,不能及时的进行改进和创新。这类管理方法没有科学、完善的水库管理体系,管理人员的考核也没有具体的标准,造成水库的管理工作走下坡路。甚至部分管理者无法及时认清自己的工作,遇到问题不及时汇报,导致问题累积,埋下安全隐患,致使水利工程不能快速发展。

二、水库管理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

水库是调节径流的重要水利工程。水库管理的重点是做好堤坝的安全管理工作,防止溃坝造成不堪设想的后果。信息化可持续发展是新时代水利建设的主要发展方向,也是整个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利用信息化建设,可以及时对水库上下游进行监控,通过网络及时观察反映水库大坝及相关地区的实时气象及工程情况的信息,把这些信息整合起来,构建信息访问平台。通过实时水文预报等,能够更加直观、全面的对水库进行多种方案的模拟、分析,并提供解决和管理方案。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实时数据信息采集系统和处理“数字化水库”的时代已经拉开帷幕。水库效益是需要通过水库调度来实现的,在水库调度中,必须坚持发展服从于安全的原则。水库的发展及调度要权衡多方面的因素,维护生态平衡等需要。为了能够充分的发挥水库的综合效益,在水库调度中,需要利用信息化建设进行某些技术工作。

三、水库管理存在的问题

众所周知,我国水资源相对比较缺乏。人均水资源量在世界上的排名相对靠后。要想促进经济发展创建和谐社会,水库管理是否能够发挥自身最大的效益十分重要。在水库管理上出现的问题和解决方案如下:

(一)管理体制存在缺陷

全国大中型水库管理机构在计划经济时代上的基本定义是为集体社会提供公益,加之进行生产经营。但是,随着经济体制的不断变换,水利上实施的体制已经跟不上时代的步伐,必将遭受淘汰的命运。为了水利工程能有更好的发展,必须进行信息化改革。在改革的过程中,要合理的划分水利行政主管部门和事业单位的主要职责,提高管理人员的工作意识,从根本上规范管理。

(二)忽视水污染问题

在水库管理上的主要问题就是防洪,严格管理以便造成溃坝等严重现象。特别是每到汛期,水库的管理人员都会小心翼翼的做好防汛工作,从而忽视水污染的严重性,随着工农业的发展,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的排放日益增加,造成了水体富营养化,直接对供水和生态安全构成了威胁,没能在抓防汛工作的同时对水库进行污染物的清理工作。为了彻底清楚污染物应由供水部门带头,成立专门的清污机构,定期对水库范围内的淤泥进行科学的清理,以彻底消除底泥对水库水质的污染,这项工程庞大,耗资较高,但与重新修建水库所花的费用来说有明显优势。

四、水库管理信息化建设

在水库工程的信息化建设过程当中,大中型水库起步较早,从电台报汛、有线电话报汛逐渐向自动化遥测系统等现代通讯手段过渡。水库工程管理信息化建设中发展最为迅速的属三峡水库,三峡水电站建立后蓄水形成的人工湖泊达到一千零八十四平方公里。除三峡水库以外,其它大型水库工程信息化建设也在抓紧进行。实现水文现代化是提高水利工作效率的重要途径。虽然目前我国也在进行全国防汛指挥决策系统的建设,但是水文自动测报系统中央只管理中央报汛站,尽管统一规划,但是投入渠道却不一样。目前,全国有中央报讯站,各省有气象方面的雨量测站,有山洪灾害防治系统的测站,有地方的水文报汛测站,所以,难以同步进行建设,必须大力加强水文监测、优化站网密度,进行统一规划。必须明确经费来源渠道,统一按照要求,对国家和地方进行共同建设管理。这样,才能确保水文现代化的快速实现。还要注重科研和人才的培训,高度重视新技术、新设备的研发,特别是洪水预报系统的研发,即如何将计算机技术、洪水预报模型与GIS地理信息系统相结合,包括信息自动采集设备等等。虽然我们也很重视科技发展,但研究范围还是不够广泛,科技含量低。开展研究的课题也相对较少,不利于水文建设的长期发展,为适应新形势的水利发展必须在这一方面尽快改变。为了推进水库管理信息化系统运行,必须对水库工作进行规范管理,确保信息化系统的稳定运行。水库工程管理信息化是现代化水库管理的必然发展趋势和发展方向,加强管理才能确保水利工程稳定可靠的运行。因此,制定相关的运行管理规程及操作规程,要求系统工作人员严格按规章制度、操作执行,是信息化系统得以正常运行的关键。水利信息化项目落成后,运行管理费用紧缺是当前水库管理信息化存在极为普遍的现象,严重影响了信息化系统的正常运行。因此明确维修管理费用的来源渠道是水库管理信息化系统运行的重要保障前提。信息化工作的关键是加强培训技术人才。在水利行业,特别是水库等较为基层的水利单位,现代化技术水平较低、应用管理水平不高的现象普遍存在,懂水利又懂信息化的技术人才相当馈乏,已经成为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制约因素。因此,应采取更丰富的学习形式加强技术人员的培训,提高水库工程管理人员的综合素养,使水库工程信息化系统发挥出最大效益。

结束语

第2篇

关键词 水库工程;综合信息化系统;辽宁省

中图分类号 TV697.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2)10-0258-02

据1954年以来的资料统计,全国平均每年发生溃坝事件70余起,水库安全已成为危及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重大隐患。辽宁省现已建成各类水库950余座,其中大多数是在“”和“”时期建成,由于片面强调工程进度,忽视了工程质量,致使工程遗留问题较多。1998年大洪水后,我国政府高度重视水库的防灾整治工作,尤其是2004年以来逐年加大了病险水库除险加固的投资力度。截至目前,全国已完成2 118座水库的除险加固工作,但这些投资主要用来解决大型水库和部分中型水库的除险加固工程,而对于量大、面广、危险隐患多的中小型水库则无法得到解决。

1 存在的问题

目前,辽宁省的水库信息化管理方面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大型水库和有条件的中型水库在水雨情监测和水文预报、调度模拟、大坝安全监测及闸门控制管理等方面已基本实现自动化,但目前只有水雨情监测系统和厅属水库的少数视频能够实现与水利厅中心连接。其他的水库大坝安全监测信息、洪水预报调度模拟成果信息和闸门状态信息只能在水库当地实现,无法在水利厅进行远程信息成果。二是多数水库已建成的水情、工情、坝体安全监测、闸门控制等系统,均为独立建设,孤立运行,各系统缺乏有机关联,尚未形成整体的综合信息化系统体系。原有的水库安全预警以洪水预报为主,未建立以水库安全综合评价为基础的水库安全预警系统,影响了自动化与信息化建设成果总体效益的发挥。三是多数中型水库与小型水库自动化系统建设过程中“重水情、轻工情”,除水库水雨情遥测系统建设外,无水库工情安全监测系统。原有的人工工情安全监测资料未进行系统整编,有些大坝安全观测设备已经损坏,无法实现人工观测。导致无法动态掌握水库枢纽自身健康状态,也无法针对水库工程问题进行及时处理,形成大量的病险库隐患[1]。四是存在一定数量的小型水库,严重缺乏水雨情观测设施,有些水库甚至没有稳定的水位观测设施、没有降水观测站,甚至在水库现场没有管理人员,为流域的防汛调度工作带来极大隐患。

2 建设思路分析

水库安全管理工作涉及到工程质量、运行管理、防洪安全、结构安全、渗流安全与闸门等启闭设备金属结构安全等。在掌握水库的上述安全管理环节的基础上,水库在汛期洪水到来之前,要根据水库目前的安全状态,根据预报的洪水情况做到提早发出相应级别的预警,以便采取相应措施保证:水库枢纽安全、上游库区淹没控制和为下游河道及流域防汛提供防御条件[2]。因此,水库工程综合信息化系统是水库工程与非工程措施有机结合的成果。水库的预警按性质分类包括水库自身安全状态预警、外部荷载状态预警与对外界影响预警,即水库的自身状态是否在设计安全状态的预警、要发生的洪水是否会超过水库的防御能力(设计标准)的预警和水库的上游淹没与下游流域与河道的承受能力的预警。因此,水库的预警是个分时段、分层次、多目标的综合评价问题。

3 建设模式

从系统分析中可知,水库工程的管理有3个方面需要得到保障,即水库主要工程安全、下游河道在保证频率下的安全、上游库区淹没线以上的安全。因此,针对水库综合信息化管理建设的需求,就需要相应的专业系统做技术保障,各系统相互关联,建立水库工程综合信息化系统数据库。最后通过全省水库工程管理系统的GIS平台实现各系统成果的有机整合。各级别水库需根据其需求与特点设计符合条件的系统模式。

3.1 大型水库模式

大型水库由于水库流域大、枢纽结构复杂、水库调度能力强,无论对上游淹没还是对下游流域防洪都起到重大作用。因此,需要对水库的大坝、水情、工情、闸门等重要部位进行安全监测与分析,并以此为依据实现水库防洪风险分析并建立水库安全评价体系实现安全预警。大型水库应建立完善的综合信息化系统体系,保证水库及上下游流域的安全,因而系统应包括水库水雨情测报、洪水预报与防洪调度系统、水库大坝安全监测分析评价系统、水库闸门控制系统、水库远程视频巡视系统、水库安全综合评价系统等[3]。

3.2 中型水库模式

辽宁省中型水库对流域的防洪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但水库的原有自动化建设程度较低。近几年,随着国家高度重视,辽宁省的水库除险加固工程中针对中型水库开展了一些水库管理的自动化与信息化建设项目。从水库的功能上分析水库的自动化需求与大型水库相同,主要包括水库水雨情测报、洪水预报与防洪调度系统、水库大坝安全监测分析评价系统、水库闸门控制系统、水库远程视频巡视系统和水库安全综合评价系统。

中型水库的系统结构虽然与大型水库相同,但其规模要小的多,流域面积相对较小。中型水库多为地市、县级水利局管理,且数量多、分布面广。系统需要建立省、市和水库现地3级中心,并由市级分中心进行系统维护与运行管理。另外,中型水库在设计建设时期多为无资料地区,水库建成使用后往往无成熟的洪水预报方案,因而亟需根据多年实际观测资料建立完善的水库洪水预报方案。中型水库的洪水预报内容由2个部分组成:水库的产汇流预报和水库抗洪能力计算,实际中应根据水库现有的资料情况因地制宜进行。

3.3 小型水库模式

辽宁省小型水库数量众多、分布面广,多为地方乡镇级管理。水库原有的监测体系不健全、管理体制不完善。因此,从防汛减灾的角度亟需对水库的水位、降水、工情视频进行实时掌握,并编制水库的实用洪水预报方案,对水库进行防洪能力分析,实现水库管理信息化。小型水库流域面积较小,防洪标准低,管理手段落后。为改变这种不利现状,系统的主要功能组成需包括水库水雨情测报、水库洪水预警系统和水库远程视频巡视系统。小型水库核心功能是在水雨情测报系统的基础上再重新开发洪水估报与防洪能力评价预警系统,主要实现以下功能:一是小型水库的预警主要通过绘制水库抗洪能力图的方式实现。要根据不同的预警条件制作不同的抗雨能力图(包括汛限水位、设计水位、校核水位),根据水库的不同库水位、汛期的度汛方案、流域产流模型编制水库不同时期与前期条件的抗雨能力曲线,并综合绘制流域水库抗洪能力分布图。利用降雨与抗雨能力比较可进行分级别预警。二是小型水库的产汇流方案编制往往受到水文资料的限制。由于小型水库的特点是流域面积较小,汇流时间较短,所以必须采用比较简单的预报方法,以便减少预报程序。可采用全省流域降水等值线内插或水文站相关的方式获取,进行洪水预报可采用辽宁省水文成果图集成果,或借鉴相关水文成果资料分析。采用径流系数法或扣损法进行洪水估报,在主汛期可以认为已经蓄满,不计损失,全部产流,这对于预警是偏于安全的[4]。

3.4 中心系统

综合信息化系统中心系统分为省水利厅中心系统和各市级分中心系统,省中心系统为全省水库工程管理与防洪减灾预报预警系统,系统以地理信息系统为平台,对全省各级别水库进行综合管理。市级分中心系统为省中心系统的分支,负责市属水库系统的综合管理与维护工作。

4 总结

辽宁省水库工程综合信息化系统是辽宁水利信息化建设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将为全省水库防洪与兴利的合理化调度提供全面支撑,为全省流域的优化调度提供技术保障,具有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通过辽宁省水库工程综合信息化系统的建设,将为全省的水库管理工作水平带来质的飞跃和提高,促进全省水库管理体制向科学化、系统化、信息化的方向转变。

5 参考文献

[1] 田作佳,赵琳,庞毅,等.大伙房水库信息化工程建设技术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07(8):125.

[2] 许志勇,孟永国,戚应金.信息化系统在中小型水库现代化管理中的典型应用[J].治淮,2006(9):40-42.

第3篇

关键词:水利; 文峪河; 信息化; 发展;

近年来,随着电子工业飞速发展,信息化成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水利信息化是可持续水利发展的重要内容,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水利信息化,主要是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对水利信息进行采集、存储、处理和利用,从而提高水利建设和水处理的效率。

1. 文峪河灌区现状

1.1灌区工程概况

文峪河灌区位于山西省中部吕梁山东侧,是太原盆地的一部分。灌区西北高,东南低,南北长约53km,东西宽约11.3km,为一窄场地带。灌区设计灌溉面积51.24万亩,有效灌溉面积49.65万亩。灌区自1956年建成通水以来,发挥了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文峪河是汾河的主要支流之一,文峪河水库是灌区的主要水源。水库多年平均径流量1.66亿m3,总库容1.13亿m3,兴利库容0.68亿m3,是一座以防洪为主,结合供水、发电等综合利用的年调节水库。

灌区共有灌溉渠道1014条,全长1311.34km,其中:总干2条(东总干、西总干)长30.21km,干渠4条(东干渠、永田渠、甘泉渠、西三干渠)长68.58km,支渠27条,长124.12km,斗渠158条,长310.4km,农渠824条,长793.3km。灌区1999年纳入全国节水改造灌区后,工程续建配套得到了长足发展。1999―2007年期间,文峪河灌区已顺利完成5个年度的节水改造项目,累计完成投资 6293 万元。现已基本形成以文峪河水库为中心,东总干、西总干、永田渠为主题的灌区配套工程,基本实现渠道输水体系。

2.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性

灌区自运行50 多年来,仅在总干渠、干泉渠首处和行政区域分界处设立测水点。测流方式为:在渠道上选好标准断面,采用水尺、流速仪测出流量,由流量及面积计算水量。斗,农渠道不配套,基本没有量水设施,导致管理局只能到支渠实行以水计征,而村集体与农户实行以亩计征收取水费。灌区信息化建设相对比较滞后,灌区现有计算机25台,打印机10台,工程科使用了AutoCAD进行一些简单的工程绘图,其它科室一般是一些办公操作,例如:打字、表格处理、图片图像处理等等。灌区的其它业务,如量测水、工程管理、用水管理等等完全是手工作业。灌区的信息化基本上处于空白状态。

随着灌区节水配套工程的建设和水利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要求灌区在防汛抗旱、输水、配水及水费收缴方面也要进行配套、发展、提高,使灌区灌溉管理工作更精确、更及时、更合理、更完善。就必须坚持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并举,进一步提高管理水平,加快推进作为非工程措施重要手段的灌区信息化建设。具体而言,文峪河灌区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信息化是贯彻省“兴水战略”的需要

水资源严重匮乏是影响和制约吕梁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瓶颈。农业是用水大户,文峪河灌区作为吕梁市的最大的灌区,积极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兴水战略”,结合灌区节水改造工程的实施,优化配置水资源,减少水资源浪费,不断提高灌区供水调度的科学性和准确性,是灌区义不容辞的工作职责和要求。通过大力推进灌区信息化建设,改进灌区管理手段,加强灌区自身能力建设,可有效提升灌区水资源管理的能力和水平,进而提高灌区水资源的利用效率与效益。

2.2信息化是工程安全运行的需要

文峪河灌区工程设施具有点多、面广、综合性的特点,灌区管理单位主要承担水库防汛抗旱、发电、水利工程设施蓄水、引水、输水和配水管理的重要职责。由于灌区水利工程分布广,交通不方便,加之区域内降水时空分布不均匀,洪水具有突发性及局域性特点,而旱情又具有持久性和连片性的特性,为了保证灌区工程的安全运行,需要采取现代化的信息采集、传输和处理手段,改进对灌区工程安全运行的监测与监控手段和预警能力,不断提高涉及工程安全运行相关信息获取的准确性和及时性,以保证灌区工程的安全运行。

2.3信息化建设是灌区实现“按方收费”的需要

“按方收费”是促进节水最有效的方式和手段。灌区目前收费为:与行政村实行按方收费,而与农户是按亩计征,并且均为人工测量、人工记录。而通过信息化手段,结合工程措施,实行计划用水、合同供水、按方计量收费,既可减少收费环节搭车挪用现象,也可提高水费计收的透明度,降低供水成本,减轻农民负担。

2.4信息化是科学配水调度的需要

文峪河灌区引水及配水调度主要包括农业灌溉供水,工业企业供水两个方面。目前灌区输、配水调度多凭管理人员的经验进行,既不能很好地满足各项用水要求,也容易造成有限水资源的浪费。而通过信息化的手段,加强对灌区渠首引水、渠系输配水、区域降水情况、田间土壤墒情等信息的实时监测,可有效改进和提高灌区供水调度的预见性、科学性和准确性,促进灌区供水服务质量和灌溉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

2.5信息化是加强灌区管理能力建设的需要

随着大型灌区 “两改一提高”工作的不断推进,灌区管理工作涉及的内容越来越多,管理工作的质量和要求不断提高,需要记载、存储和处理的信息量也在不断增加。作为体现管理能力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过去以纸笔为代表的传统信息记载与处理的手段已明显不适应时展的趋势和要求,应逐步改用以计算机和网络为代表的新的信息化处理手段,从而不断提高灌区信息管理和利用的能力与水平。

2.6信息化是提高灌区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的需要

信息化是当今社会发展的大趋势,要更好地适应信息社会的发展,就应该紧跟这一趋势。通过信息化建设,在灌区管理工作中普及应用计算机、网络、互联网等信息技术和数据库、电子政务、网站等信息系统,不仅有助于提高灌区管理人员的信息化素质,改善管理工作的环境和条件,减轻劳动强度,提高管理工作的规范化水平,而且还可有效提升灌区各项管理工作的质量和办公效率,降低管理成本,提高灌区管理工作的透明度和政务管理电子化的程度。

第4篇

【关键词】水利信息化建设实现途径

中图分类号: TV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近些年来,很多地方根据上级的指示开始了水利信息化的建设工程。想要加快水利信息化建设的步伐,必须在切合实际需求的基础上,努力按照“合理规划、统一分配、创新发展”的原则来实施。在这个过程中,还要加快信息技术在水利工程中的应用。通过开展水利信息化建设试点来以点带面的带动整个建设项目。在计算机信息技术、水利工程建设方面有着深远的意义,有利于构建更加合理的信息化系统,有利于完善水利各部门的决策部署,有利于水利信息化建设,减少不必要的洪涝灾害,有着深远的意义。

一、水利信息化的重大现实意义

1.1对水利工程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力

在上世纪90年代,我国就出现了水文自动测报系统,在最初的时候是由超短波监测的,直到发展成今天的CDMAIX通信水文自动测报系统。它能够将地下水信息采集系统以及海水入侵自动监测系统结合起来,从而更加准确、及时、方便、可靠地反映地下水的整体动态,为相关科研人员提供了方便有效的实践方法。

水库以及大坝等重点水利工程存在有很多安全隐患,其中包括灾情、汛情和险情,只有对它们实施强而有效的监控,提前做好预防措施,才能提高水利工程管理自动化的水平,减少灾害和损失的发生。2007年,浙江某市对水库进行了远程视频监控系统,先后又完成了相关河流、湖泊的试点建设工程,最终实现了省、市、县的三级远程监控。在我国的有些地方,已经开始运行了异地视频会商系统,该系统能够更好地将视频和数字信息传输出去,让人们更加便捷地监控水利的信息。

1.2水利信息化基础网络

水利信息化的基础是网络与传输系统的信息化。想要使得一个地区的信息更加完善,首先要加强基础网络建设。2006年建成的省防汛抗旱指挥系统网络,网络节点数达到8个,信息点总数多达500个,在很大程度上加强了各个水库区域的信息推广力度。其中,网络可以分为内外网以及网络中心站,能够成功实现上下级的沟通,为水利信息化建设提供基础保障。随着网站平台的不断发展完善,以及水利工作需求量的不断增加,为水利信息化的发展提供了足够的空间。网站是水利信息化建设的平台,它能够提供很多雨水信息、汛涝信息,从而增强人们的防洪意识。为了进一步推进水利信息化的建设,实施自动化系统,很多地区建立了网络办公系统。水利信息系统能够实现网上查收文件,网上文档管理等功能。水利信息化建设能够更加充分地利用软硬件设备以及水信息资源,用水信息数据库和防洪工程数据库作为核心来运营,以GIS(地理信息)为显示手段来及时了解雨水的变化情况。

二、水利信息化的实现途径

2.1合理规划水利信息化建设项目

水利信息化建设项目涉及的面十分广泛而庞杂,不同的地区要有不同的方法和对策。在实施的过程中,必须要做到从当地的实际情况出发,做到不盲目、不浪费。统一的科学规划以及精心的安排设计是该项目能够顺利实施的前提。2007年的《广东省水利信息化规划》中就制定了相关的计划,并且还推出了相关的水利信息化标准来统一全市的工作。制度上面规定有:必须按照明确的目标来实施。在建设过程中,应充分利用局域网这一平台,多为水利信息化建设提供新的信息。

2.2水利信息化建设要加强技术培训

现代社会科学技术的进步日新月异,随时都有可能跟不上时代的步伐,水利信息化技术也是如此,只有不停地将技术更新,才能取得长久的发展。因而,为了使得某个地区的水利信息化建设持久发展下去,保障水利信息化系统正常运行,提高市政的建设水平、管理水平,必须要加强与外界的联系,开展形式多样的技术培训课程,用心培养一批水利信息化建设人才,以符合此项建设工程的要求。

2.3政策支持是水利信息化建设能够顺利进行的保障

水利信息化建设是一项艰难复杂而且具有很强综合性的系统工程,只有获得更多政策上的支持,才能形成协调一致的局面。上级领导可以通过通知宣传、方法措施、规范准则等措施来完善协调管理机制。青岛市在2004年成立了“青岛市信息化建设领导小组”,组长就是副局长,另外还有一些科室负责人参加。他们主要负责日常工程的管理调研工作,并对此进行指导。全国各市水利局以及主要工程负责单位都要尽力将信息化建设工程落实到实处,明确分配给相关人定量的任务,并要把这些成效作为考核他们的重要指标。领导带头抓管理,分工明确地进行水利信息化建设,能够从根本上保证水利信息化建设的成功实施。

2.4先进的管理是水利信息化建设的基础

水利信息化建设是一项新型的工程任务,没有科学合理的管理,就不能使之顺利运行。对《水利部信息化建设管理暂行办法》要严格实施,按照规范来实施建设管理措施。确保每个小组都有相关的负责人,以保证高效高质地完成任务。对信息化建设这一项目要认真实施,按照需求分析、系统测试与运行等环节来操控,一旦发现问题要及时处理。

2.5水利信息化建设必须要以充足的资金做后盾

水利信息化建设离不开大量资金的支持,之前在信息化建设方面没有足够的投资渠道,只有靠专项经费的救济才能生存。省市各级领导要给予水利信息化建设足够的资金投入,保证避免在出现财政赤字的前提下逐步增加资金投入力度。同时要用工程带信息化的方式为建设筹备资金。

三、水利信息化建设中遇到的困难和解决方案

3.1水利信息化建设中遇到的困难

在水利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尤其是在水利系统视频监控、水文监测、网络输出、信息自动化等方面会出现很多大大小小的问题。具体表现为:缺少足够的信息资源,难于整合利用。目前的水利信息来源绝大多数都来源于防止洪涝、水文观测、水利工程系统建设上,而相对来说,诸如工农业信息采集、干旱信息采集、自然灾害信息采集等通常情况下都比较困难。对于这项技术本身来讲,最常见的问题出现在不同类型上、使用的技术标准上、以及信息的准确度上,并不能完全达到理想中的标准。因而,会使信息采集以及数据处理工作变得非常繁琐。

实施水利信息化建设时,对相关数据进行整合处理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水利信息化建设系统中的历史数据数字化工作量非常大,况且会涉及众多领域和部门,很容易会造成此项目机制不健全等问题。科学技术永远都处在第一位,技术的匮乏必定会影响整个工程项目的运行情况。因而,创建一支与水利信息化建设相符合的攻关人才是十分必要的,能够在过程中负责新产品的研究开发以及水利信息化的深层建设,最终使信息化系统发挥其最大效益。能够同时精通水利技术以及信息化技术的人才非常稀缺,这已经发展成了水利信息化建设的一重大制约因素。

3.2水利信息化建设的相关指导方法

首先,要对水利信息化建设加强管理。在工程实施过程中,尽量规范信息系统运行程序,以确保信息系统能够优良运行。其次,要做好前期规划与预测。水利信息化建设的最终目标是:使计算机信息网络系统完整地覆盖目标区域,从而迅速有效地完成水资源调度工作、防洪防旱工作。要善于采用最先进的科学技术,使用传感器技术和自动遥控监测技术。可以用WEB GIS技术作为支撑,能够更加迅速有效地展开数据库收集工作。最后,要重视人才的培养。在信息系统工程运营方面要重点要培养信息化技术人员,建设一支高素质、高能力的科研队伍。另外还要加强维护体系的管理制度,保证专项资金的时效性,使管理制度更加完善合理。

【参考文献】:

[1] 兰富荣.信息化是精细化的支撑——积极稳步推进制造业信息化建设[A]. 2007年全国机电企业工艺年会《星火机床杯》工艺创新发展绿色制造节约型工艺有奖征文科技论文集[C]. 2007

第5篇

关键词:水情自动测报系统;系统总体功能;关键做技术参数;金沟河灌区

中图分类号:TV1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3)-01-0169-1

0 引言

灌区信息化建设是实现新疆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大型灌区水利管理工作的效率提高必须由信息化来提供技术支撑[1]。金沟河流域位于新疆塔城地区沙湾县境内,地处天山北麓,准格尔盆地南缘,东以玛纳斯河为邻,西与巴音沟河相连。灌区内分布着沙湾县部分乡镇(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八师的部分团场。其得天独厚的地缘优势和规模化、集约化程度高,而水资源管理效率相对较低,决定了其建设水情自动测报系统的必要性。

1 金沟河流域水情自动测报系统的总体设计

系统设计的目标是根据金沟河灌区信息化建设的需求,结合金沟河灌区信息化的现状,建成一个以水雨情信息及视频监控信息采集为基础、通信系统为保障、计算机网络系统为依托、应用软件系统为核心的金沟河灌区数字化系统。系统的开发原则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充分利用现有系统基础,实现系统综合效益最大化。(2)综合高度集成功能模块,实现水情自动测报系统开发集约化。(3)功能模块分化,模型结构适宜,实现系统开发建设科学化。

2 硬件系统设计

水情自动测报系统的站网由遥测站和中心站两部分组成,本系统中心站设在金沟河流域管理处,主要职责是辖区内部的系统管理。硬件系统的功能包括:(1) 各遥测站水文信息的实时自动采集以及传输和接收;(2)计算机处理数据,实现水资源的优化调度、灌区的优化配水;(3)计算机系统为Browser/Server体系结构。系统硬件构成如图1所示。

3 系统主要功能模块设计

系统的功能模块以数据库为核心,通过人机交互的方式进行基本水雨情信息数据处理、河道来水预报、灌溉调度、配水方案优选等主要功能模块。数据库又根据其根据其功能分区分为网络数据库和专门数据库两类。历史库与实时库和遥测库因为其信息共享的要求属于网络数据库。而水文预报及灌溉调度专属信息则在专用数据库。系统组织结构如图2所示。

(1)数据库管理模块。数据库系统是金沟河灌区信息的存储管理实体,是系统的支撑层,负责存储和管理公共数据,金沟河灌区信息化工程数据库系统由数据库管理系统和数据库组成,部署在本灌区中心站的数据存储中心。功能包括各种信息汇集的存储,数据访问、数据管理,信息交换及共享。(2)水情遥测模块。水情监测系统主要完成金沟河灌区信息化建设工程要求建设的各水文终端站所管辖水雨量监测点数据的采集和传输以及信息的预处理,并将采集的信息存储于实时数据库中。建成后系统可实现所监测水雨情数据的采集、存储,并将采集数据传输到中心站存储系统。(3)信息查询模块。水雨情实时信息查询管理子系统的目的是查询遥测数据,了解水雨情数据的实时变化,设定系统与遥测系统关系。包括:数据设定、列表查询、图形查询、站置定位、帮助等方面。系统提供了报警功能,查询水位,语音报警。(4)视频监视模块。金沟河流域水情自动测报系统建设目标为采用现代数字视频技术,在输配水关键点建立视频监视系统。全程保护金沟河灌区工程的设备安全和输配水环节的直观表达,为提高金沟河灌区的生产和设备各项管理业务水平提供有效的保障。(5)灌溉调度。根据上游水文测站测的流量或降雨量,通过一定的预报模型,计算出库水位;而洪水预报是进行入库流量预报及通过入库流量和时段长得出水库库容。根据预报结果,通过四种调度方式进行调度,然后由水库调度人员根据实际经验对调度结果进行修正,进行水库调度,为实际工、农业和垦区人民生活服务。对系统的预报、调度作业的成果,结果进行整理。

4 结语

随着新疆农业现代化技术的高速发展,灌区水情自动化测报是大势所趋。结合水情自动测报系统的研究工作,本文给出了水情自动测报系统的总体结构,通过分析测报终端在整个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给出了测报终端的设计要求,按照设计要求,实现了具有准确测量、实时监控、远程通信、信息存储功能的水情自动测报终端。系统的开发为灌区的水情测报及管理高效工作带来了机遇。

参考文献

[1] 张良贵.灌区水管理信息化系统建设的必要性与可行性研究[C].灌区水管理论文集.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1:19-21.

[2] 郭生练等.水库调度综合自动化系统[C].武汉:武汉水利电力大学出版社,2000.

[3]何新林,盛东,郭生练等.内陆干旱灌区决策系统研究[J].中国农村水利水电,2004,(7):12-14.

第6篇

关键词:水利信息化;建设新技术

中图分类号: TV 文献标识码: A

一、前言

信息化是当今世界发展的大趋势,也是我国产业优化升级和实现工业化、现代化的关键环节。水利作为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基础设施,不但水利事业要超前发展,而且水利信息化也要优先发展,适度超前。这既是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建设的大势所趋,也是水利事业自身发展的迫切需要。

二、水利信息化的内涵及其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性分析

1 水利信息化的内涵

所谓水利信息化,是指充分、合理地开发、利用水利信息资源并科学地借助现代信息技术,促进资源共享以及信息交流,以便使得各类水利信息的本身甚至其获取和处理方式不断趋于智能化、集成化、网络化和数字化。最终使得水利建设对社会及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的促进作用、服务能力以及服务水平获得显著的提高。总之,水利信息化是不断完善水利系统、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必要前提和有力手段。

2 水利信息化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性分析

水利工程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性产业,其科学发展是社会以及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前提和重要保障。可以说我国的水利工程建设自建国以来不断取得可喜的进步及成就。但是,水污染、水土流失以及洪涝灾害等各种直接阻碍和谐社会建设的水利问题还是不断伴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迅猛发展而日益显现出来。并且,对信息密集型水利行业而言,其复杂的水利问题几乎不能单凭工程设施来很好的解决。

可见,水利信息化是解决现有水利问题、改善水利现状的必然选择,是实现水利现代化进而促进水利事业、国民经济同步发展的必要前提。然而,当今水利信息化建设中依旧存在很多问题,具体如:一是迟滞的水利建设发展速度。在水利信息化建设方面资金投入的不足,往往直接导致水利建设信息化发展速度的迟滞、缓慢,严重阻碍了现有水利问题的有效解决和水利建设信息化的进展;二是整体框架未被合理、有效地构建。当下,大多数单位并未对水利的信息化建设进行统筹规划,其主要根据自身需求、结合自身资金情况,独立进行相关建设,技术标准难以统一,这就直接导致信息资源难以共享,水利设备的可扩展性差,严重降低了水利建设的效率;三是薄弱的维护管理环节。就当下现有的信息系统来说,其运行维护的不健全经费投资渠道致使该系统的效益大打折扣,反而加重了管理方的负担;四是相关人才的缺乏。水利信息化建设的进展不甚理想,最基本原因还是相关技术人员的欠缺,没有合理的创新意识和科学的建设性意见,水利信息化建设进程严重受阻。

三、水利信息化建设的新技术

近年来,我国科技不断进步,信息技术更是迅猛发展,各类新产品、新平台、新技术逐渐显现。具体就水利信息化系统来说,其主要被分为以下几个模块和层次:

“数据采集传输层数据存储层应用系统层展示层”

为了使得水利信息化建设工作能被更好的展开和完成,高新科技在信息化建设各个层次中的应用和推广就显得尤为重要,以下便主要介绍、分析部分改善水利信息系统的新技术。

1 远程视频智能、实时监控技术(针对“数据采集传输层”)

远程视频智能、实时监控技术主要用以实时掌握监控终端的现场情况,以便及时对灾情、险情、汛情等采取相应的补救、预防措施,作出合理、有效的处理。此外,就水利工程建设及管理而言,该技术的作用也可谓举足轻重,对工程现场以及水库周遭的实时远程跟踪监控使得水利工程的安全性、可靠性有了较大幅度的提升。

2 空间信息技术

空间信息技术是远程视频监控的补充和扩展,主要借助GPS、GIS、RS等成熟技术的合理运用,结合远程接入技术,使得整个系统的状态以及进程等均能受单点控制,最终达到降低系统运行成本、提高运行效率的目的。

3 数据库以及数据仓库(主要针对“数据存储层”)

数据的集合即为数据库,主要体现一组或多组相关组织的动作。高级的分布式数据库技术在实现数据录入、计算、统计以及存储和查询等基本功能外,还新增有存储并管理矢量信息、地图信息以及空间数据等功能,对分布式两点数据共享向分布式多点数据共享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促进作用,为系统可扩展性的提升提供条件。

4 中间件技术(针对“应用系统层”)

所谓中间件,指一种基于分布式处理的独立服务程序或系统软件,主要分布在服务器/客户机的操作系统内,用以实现互连和互操作等网络技术。与数据库管理系统以及操作系统共同完成支撑基础软件体系的任务。

针对“展示层”,主要侧重提高显示等技术。

四、关于水利信息化的几点意见

除以上具体技术的应用外,我们还应注意:加大相关人才的培养力度;加大相关资金的投入力度;提高对水利信息化建设的重视程度。从各方面为水利信息化建设做好铺垫,以便从根本上改善水利系统现状。

五、结语

本文主要针对我国水利现状(水利问题)得出了水利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性,并且,本文针对水利信息化系统的各个模块和层次分别提出了相应的具体新技术,并在最后针对水利信息化建设提出宏观性意见,以便为我国水利信息化建设的进一步完善提出科学合理的具体化建议。

参考文献

[1] 汤法利,胡建跃.水利信息化建设新技术研究[J].万方数据・中国水运,2009,7(7).

第7篇

关键词:水利信息化;数据库技术;应用

中图分类号:TP311.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599 (2012) 10-0000-02

一、背景介绍

水利信息化就是充分利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加强对水资源的开发和管理的一项建设工程。它是信息技术手段在水利管理上的运用,提高水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的效率是其目的,最终达到为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其根本任务在于通过现代化的信息技术,为全国水利事业的建设和完善提供充分的科学力量的支持,如基础设施的构建,水资源的调动与重新分配,改变其季节性的水资源的供给失衡的现状等等,提高防旱防汛的能力,促进水资源的优化配置,水利工程的正确的选址和科学的构建。对水土的保持和水质的管理检测也有着非常重要的积极作用,在我国农业作为第一产业而存在时,起作用更是显著,可以说它是科技兴农的重要的体现方式之一,所以从这个角度而言也有利于农村的现代化和新农村的建设。

实际上水利信息化建设在我国有着重要而又特殊的意义,作为人口众多的国家,粮食问题一直是我国高度关注的问题,我国的粮食供给始终处于合适但是稍微偏紧的状态,所以我们仍然需要对第一产业进行关注和大力的支持。但是有数据表明,目前为止洪涝灾害、干旱缺水、水环境污染等三大问题已经严重制约着我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的建设了。所以继续通过良好的水利工程的构建来解决上述的问题,实现我国水利工程的可持续的发展,最终达到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合理配置。所以我国适应时机的提出了水利信息化的目标,在二十世纪初我国出台一系列文件,最终确定了水利信息化建设的目标,此后我国水利信息化建设的步伐逐步的加快。

事实上,水利信息化的建设关键的是对数据库技术的利用,即将数据库的优点逐步的运用于水利资源的管理中,从而实现二者的完美的结合。所以笔者重点探讨的问题是数据库技术在水利信息化建设中的运用问题,期望对我国水利信息化建设能够有所裨益。

二、水利信息化的必要性分析

水利信息化是现代社会对水利工程管理的客观要求,也是解决我国诸多水利问题的重要的出路,是信息化时代人类问题的解决的重要的体现。具体而言,笔者认为水利信息化建设在我国的必要性主要表现在如下的方面:

首先是水利信息化建设有利于我国强化对洪涝灾害的管理和控制。由于地理位置的原因和气候特征,我国是一个多洪涝灾害的国家,给我国的水利建设事业一定程度上造成了障碍和管理上的难度,水利信息化建设就是对问题的产生的一种有效的应对,通过的数据的存储和分析,有利于掌握水利发展和变化的客观的规律,有利于充分发挥其所带来优点和抑制其缺点。如对水旱灾害规律的把握就可以很方便的对于其趋势进行预测,从而为行业的建设和发展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提供科学的决策方案。

其次是强化了水资源的科学化的管理。对水资源的管理方式和方法在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有了一个较大的转变,不仅仅是最初的先开发后利用的问题,而且开发利用节约的并举,水利工程的建设也不是盲目的进行而是在综合考察相关的环境后开始动工,而且更加关注水利工程措施和非水利工程措施的并举,强调水资源的综合治理的问题。所以水利信息化建设使得水利资源的管理更加的科学。

最后是信息化建设有利于我国资源共享,促进地区的协调发展。以我国的巨大的三峡以及南水北调工程为了就是充分利用高科技术对水利资源分布不均的问题的解决,促进了水资源的优化配置,促进了地区资源的利用效率的提高,整合了资源,最终为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作出贡献。同时也是对农业工业建设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动力,促进了现代农业的发展,为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和铺垫资源供给。有利于新农村的建设和现代化农业的建设,有利于工业化的建设步伐。

三、数据库技术在水利信息化建设中的应用分析

数据库技术是计算机科学中的专用术语,它的工作原理就是将各种分散的数据整理然后统一集成到一个环境之中,目的是提供决策型数据访问的各种技术和模块的总称,是实现水利信息化的有力的工具之一。在水利行业数据库的使用具有广泛的空间,我们可以将其工类比成一座水库,就是对来自各方的收集的数据进行分类整理,然后使用的时候在最短的时间内检索查询,而且可以提供多功能的过层次的信息服务。水利信息数据库的建设包括多个方面,首先需要对建设的目标进行界定,如一定区域内的数据库的建设应该包括该区域内的水利信息的主要的业务,以此为基础构建本地区水利信息化建设的信息资源中心,从而为多方面的信息的需求提供科学的依据,如水文特征的检测和鉴定,气候特征对当地区域的农业的影响,水土保持工程的实施计划,水资源的划区域的调动等。其次是数据库的结构的设计,这是信息化的主要的体现,设计到较为专业的计算机知识,将收集起来的数据进行分类整理,可以分为空间数据和属性数据,然后根据需要在进行细致的划分。再次是建库的设计流程,和空间数据库的建设的问题,细化属性数据库的内容等,最后将空间数据库与属性数据库有效的连接起来,然后设计索引和查询程序,方便用户的使用。

四、数据库技术在水利信息化建设中应用时应该注意的问题分析

数据库技术是先进的信息机技术,适用上当然具有其它技术所不具有的特点和优势,但是我们仍然要注意其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同时也应该主动寻求解决问题的措施。

数据库技术在运用中可能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的几个方面:其一是缺乏统一的管理和规划,资源的综合管理水平尚且欠缺,主要是由于具体分类标准的存在,缺乏通用的划分依据和信息编码。其二是数据库技术的差异性到时规范化的实施难以执行,信息的共享程度不高,失去了数据库技术本身所具有的优势和特点,因而其优越性的发挥受到了很大的限制。其三是信息种类不一而足,分散存在,加大集中存储的困难,同样导致了信息的局部化,不利于信息的共享。再次是在实际中存在的是,水利部门对水利信息化建设饱含极大的热情,但是往往停留在起步的阶段,数据库的建设阶段如此,但是在后续的发展过程中,尤其是对数据库的维护中,则表现出极大的不耐心,数据库的无法及时的更新完善,所以也基本上无法满足需求。各个系统的建设过程中所在采用的技术路线和方式都有所差异,不利于数据库的统一的管理。同时由于一般单位的数据来源有所限制,对数据库不作及时的更新,所以很多数据都是非常的老化了,失去应有的功效。

要强化数据库在水利信息化建设工程中的作用和使用频率,应该及时的完善数据库的建设,采用统一的管理方式,展开集中与分布式的管理结合;改善数据库的存储方式,提高信息的存储水平和综合利用水平;改变现存的重视数据库的建设,但是忽视数据库的管理的现象;从源头上加强对水利信息化建设管理,即是要有计划有步骤的加强对相关人才的培养,建立专门化的管理人才。

总之,数据库在水利信息化建设中的作用自然不可小觑,而且还是最为重要的方式之一,但是我们也不能忽视其中所存在的问题,只有结合问题的改善和解决,最终才能促成数据库在水利信息化建设中的了最有效的利用。

参考文献:

[1]鄂竞平.加快水利信息化建设推动水利事业发展[J].中国水利,2003,6

[2]许航.数据库技术在水利信息化建设中的应用探讨[J].湖南水利水电,2008,4

第8篇

一、组织保障、制度管理

我们充分认识信息化建设在提升学校办学特色,提高行政管理效率,优化课堂教学效益,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中的积极促进作用。为了进一步深化信息化工作,学校建立了信息化工作领导组织机构,成立三个小组即:信息技术应用领导小组、信息技术工作小组、教育教学资源开发小组,形成由校长主管、书记、副校长分管,信息技术小组教师具体贯彻实施的管理网络和运行机制,确保了我校运用信息技术应用管理在组织上、技术上、资金上得保证和支持。职责明确,强化过程,制度约束。

学校先后建立了《计算机网络安全管理制度》《网络管理人员工作职责》《微机室管理制度》《微机室学生守则》《学校资源开发工作管理办法》等相关制度,确保信息技术课程计划的落实,开足开齐上课与上机操作两课时。

二、有限经费、有效投入

我们学校经济基础很薄弱,把有限的经费用在刀刃上,就是有限经费做到有效投入,那就是促进教师发展和学校发展。学校把加强对全校教师运用信息技术能力的培训纳入教师专业化队伍建设的重要一环。这项工作主要分三步走:一是,学校拿出经费组织教师参加全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信息技术相关知识培训,确保了专任教师培训合格率为100%,适龄教师参加国家教育技术考试通过率为100%;占教师总数 80%。二是,为了进一步提高我校教师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提高课堂教学的使用率和覆盖率,我们经常组织本校教师的校内培训相关信息技术育培训,学校领导及信息技术教师经常为老师做计算机应用培训,并随时为教师答疑解难。三是,对资源开发小组成员的提高培训,以青年教师为龙头,提高教师整体的运用信息技术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能力和水平。学校对资源开发小组成员给与不同等次的奖励,奖金不多但是一种肯定和鼓励。

三、发挥专长,全员提高

我校计算机专任教师队伍一直不稳定,缺少专任教师一直困惑着我们。可我们还很庆幸,我校王洪波书记通过自己的自学研究,对信息化建设方面有较强的实践和指导能力。王书记作为分管领导充分发挥了作用,培训教师、专干;为资源开发小组提供有效的技术保障的基础上,参与日常信息化管理工作和校园网的开发,协助校长规划设计学校未来的信息化发展。

随着专职教师的不断补充,学校为计算机专职教师提供机会和平台,积极支持他们的在职培训,并发挥计算机专职教师作用以点带面,强化校本培训,促进全员提高。根据教师年龄情况,我们提出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要分层次不断提高。老教师学有新得,永不落伍;青年教师学有创新,脱颖而出;骨干教师带头打样,率先示范,全面提高教师运用信息技术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能力和水平。

学校要求教师对信息技术教育的管理和应用达到“四会”、“三能”,即一般教师会原理、会操作、会整合、会管理;担负培训任务的专职教师能讲课、能示范、能辅导。我们重点是加强对教师合理运用信息技术手段进行教学的指导,促进课件开发能力的提高,提高设备利用率和课程覆盖率。围绕着教学课件的开发、设计与制作我们提出了教学课件要具有“四性”:科学性、艺术性、实用性、趣味性,学校进行培训的基础上,进行教学课件展示汇报活动。我们先后进行了班主任家长会讲座的ppt交流展示,围绕教学重点进行“教学重点重点说”交流汇报,青年教师的说课展示活动等;交流展示的内容丰富和更新了学校的教育教学资源库的内容。目前,合理运用信息技术手段进行教学已经覆盖了完全学科。

在教学实践中,能够应用信息技术进行学科整合的教师100%;学校信息技术资源开发小组的老师围绕授课内容对“课标解读、教学法指导、家庭作业、教学反思”等文本资源及其“动画、课件、视频”等相关素材进行搜集整理。我校关于北师大版数学教材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方向与位置》部分,在区第一次资源开发活动中获一等奖。徐一楠老师代表沙区参加了大连市第二届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技能说课比赛,获小学组二等奖。上学期,徐老师还参加了辽宁省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工作应用成果评比与展示活动优秀教学设计方案评选活动。

学生的培训我们结合教材,对学生进行局域网共享文件设置、安全使用网络的教育指导。通过开展电脑小报展评以及校本课的延伸,不断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

四、建网建库,共享资源

学校在发展规划和工作计划中提出的工作目标是:以校园网建设为抓手,学校以网络为基础,积极搭建教学平台、管理平台、信息交流平台,建立全校教育资源与信息的共建、共享、共研的长效机制,促进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改革,使现代教育技术在教育教学中得到灵活有效地应用,促进我校的教育现代化。共2页,当前第1页1

当所有的硬件设备到位,管理跟上后,艰巨复杂的建网,建库工程摆在了我们面前。校园网、资源库就好比一个大水库,没有网,水库就无法运行,没有蓄水,水库就无法发电。我们的措施是建网、建库、建队伍齐头并进,发动全校教师全员参与。目前,学校在日常工作中充分发挥了校园网络作用,利用视频进行爱国主义专题片教育、卫生安全教育、少先队及学校各大型活动、家长会等直播活动。收到较好效果。

学校资源库总量650g,学生教育资源350g,教学资源光盘150g,课堂教学实录、家长学校纪实等约150g,为教师提供教育教学中可借鉴与应用素材,教师个人教育教学资源的1.5g,初步实现资源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