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初中地理课堂教学策略

初中地理课堂教学策略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4-03-23 09:02:13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初中地理课堂教学策略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初中地理课堂教学策略

第1篇

关键词:少教多学;初中地理;分层教学;自学能力

“少教多学”教育理念旨在关注人的需要,以人的全面发展为出发点和归宿,让学生学习到书本知识以外的技能,注重生存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对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地理学科,“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生发展有用的地理”和“构建开放的地理课程”等教育理念促使初中地理课程观发生改变,“少教多学”教育理念也逐渐得到广大初中地理教师的认可。近年来,很多教师积极将该理念融合于课堂教学的实践中,提出了一些有价值的具体授课思路和技巧。目前研究考虑的大多是如何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实现“少教多学”,深入到某个学科的研究较少,初中地理课堂如何实现“少教多学”仍是一个尚待解决的问题。鉴于此,本文进一步凝练出初中地理课堂实施“少教多学”的具体策略

一、加强学生自学能力培养

最好的“教”就是“不教”,最重要的“学”就是“不学”,这是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教育思想的精髓。学生的自学能力在“少教多学”理念中极其重要。笔者认为, 教师应在如下方面加强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

1.激发学习兴趣

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曾说过“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赖于兴趣”。兴趣是推动认知的内在动力,只有有了这种内在推动力,学习行为才会持续下去。教师在教学中应做到情景教学、案例教学、问题教学等教学方法的合理运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如学习埃及时,教师可讲一些金字塔的历史故事,以此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培养其学习兴趣。

2.加强学法指导

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引导学生发现问题,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解决问题,指导学生总结规律,发挥教师的“导学”功能,使学生在此过程中培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初中地理课的学法指导,一是教给学生预习的方法;二是教给学生课堂有效学习的方法,如读图的方法;三是教给学生总结归纳和探究问题的方法。这里要遵循的原则包括循序渐进原则,由特殊到一般和由一般到特殊原则,遵循认知规律的原则等。

3.发挥教师的示范作用

有专家指出,有些地方新n改美其名曰“授之以渔”,但却没告诉学生“鱼”是什么,使课改走向另一个极端,这同样导致“渔”的结果不理想。因此,教师应该发挥示范作用,教会学生如何学习,讲解必要的知识点,疏通脉络体系,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只有这样,“少教多学”才不会流于形式,才会发挥应有的作用。 如在学习亚洲与欧洲后,教师带领学生用制作图表的方式,通过对比半球位置、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特征、气候特点、河流特点和人口特点等方面的异同来深化知识,指导学生在学习其他大洲及其他易混知识点时学会使用列表等方法,充分发挥教师的示范作用,教会学生如何学习。

二、注重教师专业发展

1.教学目标生本化

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教学目标的制订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段特征、性别差异,根据每个个体的知识水平、自身特点及家庭因素等差异制订适合不同个体的教学目标。同时,教师要指导学生在充分了解自身发展水平和特点的基础上制订并不断调整教学目标。

2.教学方法多元化

学生体验是教学成败的关键,教学方法的选择在“少教多学”中不可忽视。在现代地理课堂中,探究学习、合作学习、启发性学习、案例教学等教学方法层出不穷,在地理课堂中合理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对教师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地理教学模式经历了从“无模”到“有模”,而后再到教师“心中有模而表现无模”的发展过程。教学模式从无到有再到无,体现了教学模式内化的过程,也是教师专业发展的过程。在这过程中,教师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模式,而后内化。“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妙在变化”。教师应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地理观点,发展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鼓励学生的个性发展,从而使学生获得全面发展。

3.教学评价过程化

科学的地理教学评价是对地理教学过程进行科学有效管理的基本保证,教师应在日常的地理检测中使学生获得学习成功的愉悦体验,保持饱满的学习热情和强烈的求知欲,以充分发挥地理教学评价的激励作用,同时教师应把对学生地理思维能力的检测、评价放在地理教学评价的重要位置,以充分发挥地理教学评价的导向作用。教师应运用多样、高效的评价手段对学生展开过程性评价,促进学生的学习和成长。

4.教师培训常态化

教师是一个不断发展的个体,近几年来国家高度重视中学教师的培训工作,教师培训不是单向的知识传输过程,而是多方参与的学习机制。教师培训应注重平台搭建和基地建设,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建立专家和参训教师的长期联系,促成教师培训常态化。

三、对地理知识进行难易分层

要做到“少教多学”需要做到“因材施教”,即对于难度不同的知识应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对于简单的内容可让学生自学,对于难度较低的内容可采取先学后教的原则,即让学生自己总结,教师再给出答案;对于难度较高的知识,可采取先教后学的方法,即教师预先教给学生知识,而后再学以致用。如在学习昼夜长短与正午太阳高度角变化时,由于其难度较大,且为避免第一印象的错误,应采取先教后学的方法;而学习农业区位时,为加深知识的记忆,应采取先学后教的方法;至于一些简单内容和学生自主发挥余地较大的内容,如海洋环境保护等,可让学生自学。根据知识难易“因材施教”,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也体现了对知识学习的针对性。

四、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

现如今,Google Earth和GIS等地理信息技术发展迅速,也为地理教学的革新提供了更广阔的平台。在新时期,教师掌握一门专业的现代信息技术,并将其应用到地理教学实际中,是课程改革的要求,也是实现教师发展的有效途径。“学习对终生发展有用的地理”要求教师把现代科学技术应用到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如在讲到地球运动时,可利用Google Earth软件进行教学,方便学生多角度观察地球运动的方向,以弥补部分学生空间想象能力不足等问题。

总之,“少教多学”要求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主导。课堂学习中学生的自学能力培养和教师的积极引导缺一不可,在此基础上对知识进行分层,并把现代信息技术融入课堂教学中,从而实现“少教多学”。“少教多学”就是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应叩开学生求知的心扉,使学生在自我求知的海洋里发展能力,在反复体验中提高素质。而要做到这一点,还需要教师深入研究,以学生为中心,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把正确的学习方法变成学生的自觉行动,从而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刘冬岩, 魏为. 新加坡“少教多学”教育改革及其启示[J]. 全球教育展望, 2010(5):31-35.

[2] 马庆荣, 姚宏伟. 新加坡“少教多学”教育理念的启示[J].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 2011,13(12):33-36.

[3] 林楠. 基于“少教多学”理念的高中地理核心内容分层教学策略[J]. 中学地理教学参考, 2014(4):24-26.

第2篇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初中地理;课堂教学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必然要符合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初中地理新课程标准的出台对地理教育的改革有着重要的影响,那么初中地理教师应该如何在新课标下实施初中地理教学策略呢,这是本文将主要探讨的问题。

一、改变传统应试教育的教学理念,建立师生平等协作的课堂教学策略

在新课程标准下,教师要转变以自我为中心的授课理念,充分认识到初中地理课堂应该形成以学生为主,教师起主要引导作用的教学策略。以学生为主的初中地理教学,可以使得学生充分与老师互动,转变教师只是传授知识的课堂教学,引导学生主动去挖掘和探索课本知识以及课外知识。素质教育是为了培养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在教学过程中更加注重学生的心理是否健康,改变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死读书现象。学生可以有充分的自由支配自身学习的时间,在课堂中要注意与实际相结合,真正意义上使得学生学以致用。因此在新课标下,教师转变教学理念对于初中地理课堂教学效果有重要作用。

二、教师科学备课,营造以学生为主的课堂氛围

教师备课不仅仅是简单的对地理课本教学的规划,而是要更多的在学生以及教学方法中进行科学备课。每一位初中地理教师对地理知识肯定的充分了解以及掌握的,这样就容易导致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只注重教学内容是否系统和全面,更多的关注教学过程而不是学生以及教学方法,使得地理课堂教学效果不佳。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学生对于知识学习以及掌握也发生了深刻的变革。教师必须要充分理解学生,无论是从心理还是学习能力以及兴趣爱好,因材施教,不断探究适合学生进步的学习方法,在新课标下得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首先,充分了解学生。教师是最容易知道学生心中所想以及心中所盼的,初中学生的大部分时间都在学校度过,与老师和同学打交道,初中地理教师务必要根据学生现有的生活环境,心理状态,以及接触到的地理知识备课,实施新的教学方法,根据学生对于地理知识的了解的程度备课,才能使得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游刃有余。

其次,课堂教学方法的深入探究。兴趣是学生学习课程的最大动因,但是中学阶段学生对于地理课的认识还处在应试教育考试能过就行的阶段,形成这种现象的重要原因一方面是因为学生觉得课本中的地理知识的不够有深度,学生通过课外学习就能知道,课堂教学没有吸引力,另一方面是因为初中地理知识大部分的内容比较抽象,空洞,使得学生不容易理解。两方面的原因都使得学生对地理课堂兴趣寡然。中学生有着极强的逆反心理和挑战欲,教师务必要抓住学生这样的性格特征,将其融入进地理课堂教学中,吸引学生眼球,激发他们的挑战欲,不断挑战老师提出的各类疑难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积极性,使得课堂教学效果明显。例如在学习多民族的大家庭时,讲解我国的民族分布,可以在课前让学生查阅不同民族的相关资料,在课堂中扮演自己喜欢的民族,并且向同学们讲解此民族的风俗习惯等,这样能让学生积极主动学习地理知识,将搜集到的民族资料做成相关作品呈现出来,让学生在创作中体验到学习的快乐,这不仅充分丰富着学生的情感体验,还激发学生积极挑战地理知识的自主性。

最后,结合现代科技教学,使得课堂知识融入学生生活。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多媒体教学可以将枯燥的课本知识图文并茂的呈现在学生眼前,不仅有利于学生对于课堂知识点的记忆,还能使课堂氛围更加生动活泼。此外,将计算机运用到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也是新课标下地理教学的主要需求,通过计算机可以将地理知识的本质呈现在学生面前。例如,地壳的运动可以通过计算机进行模拟,使得学生的学习兴趣极大提高,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三、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以及想象能力

许多的发明创造最初都是源于想象,在被人们看来是异想天开的事物,在经过经过研究之后都已成为现实,因此在地理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以及想象能力,以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实现新课程标准引领下的素质教育地理课堂。在课堂中教师要对学生的一些突发奇想表示理解,并且充分呵护这种创造性的思维,初中的地理知识只要因势利导,充分利用生活中许多与地理知识相关的素材,在课堂中引导学生就相关的地理知识进行联想,并展开独立自主地思考。这些都可以从生活中不同现象而反映出来,教师及时利用这种想象,让学生通过联想等心理活动,通过大脑具有能够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的功能,适时引导学生体会地理事物的内在联系,激发起另一系列与之相关联的新事物的观念产生,形成系统化的地理知识结构,这些对于学生掌握地理知识是很有帮助的。在学习世界的气候类型一节时,教师首先指出气候变暖给人类带来的危害,再引导学生认识二氧化碳的增加导致温室效应的产生给人类产生许多不利的影响,这时学生就会产生疑问,在原始大气中也有二氧化碳,同样有生命诞生,教师顺势引导学生物感受气候变暖也有好处,但总的来说弊大于利。由此让学生展开讨论,充分发挥其创造力、想象力,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对知识进行分析比较,各抒己见,这样不仅让学生掌握了气候变暖带来的危害,还让学生将这一系列的气候知识联系起来,获得更深刻的认知。

四、课堂教学中巧设问题激发学生学习潜力

问题是培养思维的源泉,设置问题的教学策略可以从背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等几个方面进行。通过设置问题教学方式主要目的是为了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潜力,使得学生真正参与到课堂中,并且能切身体验到地理知识的带来的学习乐趣。在学气的受热过程相关知识内容时,学生总是不能得心应手,老师讲解的过程中很明白,但是课后便全然不知课本所云,此时就需要教师改变教学方法,通过设置问题的方法一步一步引导学生充分了解掌握大气受热后运动的相关知识。教师在让学生初步了解复杂的大气散射作用过程的基础上提出问题:月球和地球在大致相同距离得到太阳光热,但月球白天温度大于120℃,夜晚的温度却低于-180℃,这样大的温差是怎样形成的呢?由此先让学生形成感性的认识,再通过深层次的思考去探究原因,得出结论,获得理性认识,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

五、结语

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基本任务之一,但是现代的教学理念,要求教师注重学生知识培养的同时更加要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教育需要创新,教师同样需要,教师必须不断追随改革步伐,在储备自身知识的同时,还需要在思想上,观念上有所转变,积极学习新鲜知识,为中国的教育改革作出一份贡献。

参考文献:

第3篇

一、优化课堂内容,增强课堂知识的系统性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能够灵活使用教材,如在教学“地势”这一内容时,我对教学内容进行了优化,改变知识的呈现方式,以增进教学内容的系统性。如:

“什么是地势?”→由分层设色地形图感知地势特点→由各阶梯地势海拔数据探究地势特点→绘制地形剖面图展示地势特点→提出证据证明地势特点。把课本中“我国东西向(北纬32度)地形剖面图”改为学生绘图比赛,然后与课本中对比,既让学生感觉有趣,又让学生们在相到比较中加深对“喜马拉雅山”、“横断山脉”、“四川盆地”、“长江中下游平原”纬度位置、海拔及水平距离有了更深的认识。把活动2-4转化为学生提出证据证明地势特点。通过学习与感知,定能让学生知道:如此的特点,势必给气候、河流流向、交通等造成一定的影响,之后提示学生从日常现象、谚语、古诗词等方面联系思考。经过师生共同探讨,最后收获颇丰:“一江春水向东流”(说明地势与河流流向的关系),“飞流直下三千尺”(说明地势与水能资源的关系),“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地势无情,阻碍东西方来往,河流有情,沟通东西交流)。因为在拓展时涉及到相关学科知识,极大丰富了学生的知识面,学生们学习兴致格外高涨,教学效果自然不错。

二、活用信息技术,增强课堂知识的直观性

当今迅速发展起来的多媒体技术为地理教学提供了新型的教学平台,多媒体技术通过利用计算机对文字、图像、声音、动画、视频等信息进行处理,形成声、像、图、文并茂的新型教学环境,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既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又促进了学生思维的多向发展。随着多媒体普及到各级各类的学校,多媒体教学已成为优化课堂教学的有效手段,它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保持愉悦的心情。

如教学《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时,考虑到本课的教学重点是等高线形态的识别及在等高线地形图上坡度陡缓的辨别。在几种常见的地形部位中,山峰、鞍部、陡崖都是比较容易识别的,山脊和山谷的区分较难一些,本课的难点是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山脊和山谷。在指导学生自学概念,并观察、分析地图后,为了防止学生盲目看书,我首先提出问题,对重要语句、关键字词要认真领会,例如强调海拔的参照物是海平面。对于在自学中困难较大的学生,我会尊重他们的个体差异,有针对性地给予指导,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接下来学习等高线地形图,这一部分是本课的重点和难点所在,首先,应用多媒体技术,展示课件呈现等高线示意图及模型,从中理解概念。接着课件演示绘制过程,以加深对概念的理解。通过问题:在等高线地形图上如何判断坡度的陡缓?过渡到等高线地形图。通过课件演示等高线形态示意图,把学生按小组总结山顶、山脊、鞍部、山谷、陡崖各种地形的等高线地形特点。这样的教学思路与设计是通过感知和体会,加深学生的感性认识,进而上升到理性认识。通过学生观察等高线形态与地势高低、坡度陡缓的关系,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观察分析能力,学生观察分析有困难时,教师要进行必要的指导,再结合动手操作来形象演示突破重点。

三、注重学科延伸,增强课堂知识的有趣性

初中地理课堂教学应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应用,这既是地理学科特点的必然体现,也是适应素质教育的迫切需要的表现。在课堂讲授中,教师应尽量列举大量的生活、生产中的实例,注重学科知识的延伸,这样可拓展学生的视野,提高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新课程倡导让学生从自己的直接经验中学习,让学生在活动中、在实验操作或深入生活实际的过程中学习,或者是从他人的经验中通过再发现来学习。

第4篇

关键词:初中地理;课堂教学;高效课堂

伴随我国教育模式的不断改革和发展,现行的是新课程标准,其要求学生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能力,并提升思考和思维能力,在教学的时候必须以学生为主体,进而提高教学效率。效率问题一直是教育中的重点,在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保证学习效果是教师一直关注的重中之重。保证高效不是教师一味灌输,也不是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教师教授的知识越多越好,而是在有限的时间内,学生真正掌握的知识越多越好。下面就对构建初中地理高效课堂策略进行探讨。

一、初中地理课堂教学效率较低的原因

1.学生方面

有许多初中生认为地理课程是可有可无的,而且地理课程也不是主要学科,学得好、学得坏都不重要,从而导致大部分学生学习地理的效率普遍低下。这样一来,就会导致初中地理的课堂教学效果和质量都非常不好,学生对地理知识的掌握程度也非常低。另外,学生有了地理课程不重要的观念之后,就不会对其进行预习,这也是造成地理课堂教学效率和质量非常低的重要原因之一。这些学困生就会在地理课堂上捣乱,影响地理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在教师讲课的时候,也不会互动和配合,导致课堂教学的效率非常低。

2.教师方面

在现阶段,很多初中地理教师只是按照地理教材中的内容进行教学,不能够对其中不重要的地方进行删减,也不对重点内容进行扩充,这对于学生学好地理课程来说是非常困难的。书本上的内容从总体上来说是比较单一的,而且只进行教材中内容的教学也会降低学生对地理的兴趣,采用“填鸭式”教学模式更是如此,进而导致初中地理课堂教学的效率非常低,影响学生对地理课程的学习效果。

二、初中地理教学高效课堂的构建策略

1.激发学习兴趣

想要不断提高初中地理课堂教学的效率和效果,就必须针对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行培养,这样才能够使地理课堂的教学效率有所提高。比如说,在学习湘教版八年级地理教材上册中的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一课时,教师可以针对我国特有自然环境的视频和图片进行收集,并在课堂上利用多媒体进行播放和观看,这样就能使学生对其产生兴趣,进而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2.营造学习氛围

在初中地理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大多数学生都具有非常好的自主学习意识,而且这种自主学习意识还非常强烈,所以,想要使地理课堂更加高效,就应该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进行强调和培养,并且大力创设自主学习的环境和氛围,进而保证学生在地理课堂上的学习效果和效率都有所提高。比如,学习“中国的自然资源”一课时,教师可以在上课的时候让学生讨论,活跃课堂的学习气氛,让学生回去后对中国的自然资源进行调查。

3.加强学法指导

地理教师在高效课堂教学构建的时候,应针对学生的实际学习能力和情况进行分析,按照学生的差异性进行有效指导,并且在地理学习的过程中,将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出来,进而使学生的学习能力有所提高。比如说,在学习“中国区域差异”的时候,教师可以针对学生的学习方法进行指导,使学生能够充分掌握南方与北方的文化差异和地域性差异,加强学生的记忆。

4.认识到学习的意义

首先,教师在课堂上应该针对学生的思想进行良好教育,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性。其次,在地理课堂教学的时候,应该让学生能够感受到地理就存在于我们的身边,进而提高高效课堂的构建水平。比如说,教师在上课的时候,可以对地理的重要性进行渗透,慢慢使学生理解学习地理的意义,提高地理的学习效率。

结合上文所言,我们能够了解到,地理课程对于初中生来说是刚刚接触的学科,这对于丰富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在我国班级授课制的教育情形下,教师不能对学生一概而论,要因材施教,讲究教学方法。初二地理并不是非常深奥,教师要根据学生特点进行有效教学,在保证学生兴趣的基础上进行高效课堂教学,让学生从课堂上获得知识并且达到最大效益。

参考文献:

[1]马艳平.如何构建高效地理课堂[J].现代教育科学:中学教师,2012(3):115-116.

[2]肖明.“导学案”的四大矛盾与教学建议[J].中学地理教学参,2011(3):220-221.

第5篇

初中的各门学科几乎均是按照“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次序帮助学生强化学习的内容。笔者通过多次的课堂观察,发现很多时候教师的课堂提问存在问题:“低空扫描”形式主义的提问、自问自答不给学生思考空间的提问、惩罚性提问、随意发问等。这些不恰当的提问往往会严重挫伤学生对课堂参与的积极性,有的学生如临大敌大气不敢喘担心被老师提问,有的因知道教师不可能问到自己而漫不经心,课堂因此一片沉寂。教师还纳闷,自己的地理课堂怎么会如此低效?学生们怎么不积极参与?要知道,一个好的提问方式,能让学生容易接受,使教学事半功倍。

一、提问应简明扼要,绝不拖泥带水

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在课堂向学生发问时必须是精心设计的,绝不是想到什么就问什么。最好写出详细的课堂教学设计,将需要问的问题写清楚。在提问时可以先给出问题再由学生思考、小组讨论,也可以让学生在给定的图形、文字及表格等材料中思考后回答教师展示的问题。教师切忌提问过于烦琐、??嗦,一定要简洁,绝不拖泥带水。

如在学习人教版初中地理《地球的运动》时,笔者就日常生活中与地球运动相关的现象加以罗列,要求学生思考地理现象背后的原因:现在是白天,10个小时后是什么现象?为何产生该现象?阅读教材中关于天体运动的材料后你有什么感想?地球自转和公转的特点有哪些?地球公转和自转分别产生了哪些地理现象?以上一些问题简明扼要,直接和课堂教学三维目标对接,在给出学生时间、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或小组合作探究后学生能够得到大部分答案,学生们在教师简洁的问题指引下顺利达到学习要求,既有了自主学习的方法养成,也可以得到一些成功的喜悦,增强了学生在初中地理课堂中的“获得感”。

二、提问应由浅入深,体现分层教学

教师在课堂教学提问时需要尽量考虑问题的深浅难易程度,适当设置门槛,顺次发问,将学生的思考不断引向深入。若我们不注重提问的层次,把较难的问题先发出则很可能使学生一时难以找到思考的角度从而产生畏难情绪,课堂很可能因此卡壳。

如在学习人教版初中地理《地图知识》时,教师可以先要求学生阅读教材后回答关于地形的概念,在教师展示了多个关于地形实地照片后要求学生指出地形的不同类型,接下来转入等高线的知识,思考相对高度、不同地形部位的问题。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参照教材画出不同地形的等高线(教师演示其中一种画法)。若条件允许还可以带领学生或要求学生利用节假日认识不同地形,对应所学等高线知识。

学生的认知规律是由简单到较难、一般到特殊的过程,若教师不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很容易使学生的学习过程受阻,教学节奏很可能被打乱。

三、提问应双方互动,改变传统提问

虽然新课改的热潮还没有退去,但是在很多学校里,教师的教学偏重于传授具体的知识技能而缺少在学生思维习惯、方法、体系、创新、深度、广度上的培养。因此,课堂上大多数是由教师设置问题、学生回答问题完成教学。虽然有的课堂里提倡学生质疑,但是质疑流于形式。通常是在下课前五分钟,教师才象征性地提问大家还有什么问题,学生没有更多的时间深度思考。譬如,人教版七年级下册中就《欧洲西部》的导入设计可以通过一组图片(国家分布图、旅游景观图、饮食图等)提问:“结合教材,针对刚才的一组图提出问题。”有的学生提出:“这儿为什么有那么多的旅游资源?”有学生问:“当地人正常的饮食习惯受到什么影响?”等。此时,教师的提问实际是为了学生的提问,这种互问能够调动学生进行积极思考,可以追问甚至深问。

四、回答后合理点评,注重引导

教师对学生的回答需要做好点评,尽量寻找学生回答问题中的闪光点,注重思维方法和习惯的引导,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要避免一语带过,轻描淡写的点评,这种“廉价”的点评通常容易导致学生失去对回答问题的热情。

第6篇

关键词:生活化 教学策略 初中地理 应用

现阶段,地理知识与人们的生活具有紧密的连接,在初中地理教学过程中采用生活化的教学策略,不仅仅能够激发学生对地理学习的积极性与兴趣,而且还能够提高学生对地理知识的运用能力,进而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实践能力。由此可见,目前,传统的地理课堂式教学方式已经不再适应社会发展的潮流,不再符合社会对现代化复合型人才的要求,教师应该积极的探索有效的教学方式,充分的利用生活化的教学策略,积极的引导学生善于观察生活与周围事物,使学生能够在生活中学习地理,进而提高地理课堂的效率,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

1生活化教学策略在初中地理中的重要性

1.1突出初中地理课程的实用性

由于地理知识内容丰富,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比如,天气预报、农业生产安全、人体健康、大气污染以及假期旅游等方面都与地理息息相关。随着社会不断的发展,由于人们人口不断的增长而带来的一些环境问题、资源问题以及粮食问题日益严重,这些与地理知识的联系也十分紧密。因此,在进行地理知识教学的过程中,应该注重联系实际的生活,对有关人类生存与发展的环境知识进行有效的教育,进而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观,进而充分体现进行地理教学的现实意义。

1.2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

教师通过在地理课堂教学中联系学生日常生活的实际,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兴趣。促进学生对地理知识的主动摄取,积极思考,充分的认识到地理知识的有用性。

1.3锻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在地理教学中,教师通过把课堂中的地理理论知识与现实社会紧密相连,有利于锻炼学生把理论与实际进行结合,并在日常的学习中自觉的把地理中的概念、理论以及自身周边的事物进行练习,进而达到锻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2生活化教学策略在初中地理中的应用

2.1对生活实践素材进行挖掘,加强初中地理理论知识教育

涉及初中地理知识的生活实践素材丰富而庞大,因此,教师在进行地理课堂教学之前,应该在课堂上导入一些与课程有关的生活素材,素材最好是采用与学生生活联系密切的,通过选择学生容易理解并感兴趣的话题,提高学生对地理新知识的理解与认知。例如,教师讲解夏季风与降水的关系时,可以通过对南方的洪涝灾害与西南地区的干旱进行对比讲解,在进行交通运输网的课程讲解时,教师应该积极引导学生在假期期间如何对交通工具进行选择,指导学生对其进行合理的选择,进行交通工具的系统性归纳,进而激发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热情,增加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度与理解度。

2.2创造生活化的情景,实现初中地理教学的生活化

教师在进行初中地理知识的讲解中,不仅仅注重对地理理论知识的讲解,还应该注重课堂生活化情景的创设,通过把地理知识与生活化场景的结合,达到高效的教学目的。例如,教师在讲解地球仪中经纬线与经纬网中的知识时,需要学生具有良好的空间想象力与思维能力。教师组织学生假设要去环球旅行,针对不同国家以及不同时区的经纬度位置进行相互的换算,并向学生提问关于自身喜欢的国家的地理特点以及风土人情,丰富学生的想象力,使学生在教师创造出来的轻松生活情境下,掌握地理的经纬度的知识点。

2.3强化学生的生活实践,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在初中地理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积极的引导学生对所学的地理知识进行实践运用,进而实现教、学、做三者合一的有效教学模式。此种做法不仅仅体现了地理课程中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目标,还提高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教师可以安排学生对历史以及现代生活中有趣的地理故事进行收集,并安排学生利用地理风向标中所学知识对学校中各个时段的旗帜飘扬的方向进行记录与分析等。

2.4积极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关注地理中的人文焦点

地理知识渗入到现实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因此,为了促进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实际运用,一方面,学生应该在学校以及课本上进行地理知识的学习,通过电视、网络以及报刊对地理信息进行获取。另一方面,学生应该对其生活进行观察,专注地理中的人文焦点,一旦发现现实生活中的地理知识与现象就向老师进行询问。

2.5使初中地理回归生活,为学生提供现实服务

现阶段,让初中地理回归生活并为学生提供现实的服务是地理教学的终极目标。因此,教师应该积极的引导学生通过所学的新知识对自认现象进行解释或者解决现实生活中所他遇到的问题。例如,在讲解太阳与地球的运动课程时,可以让学生观察太阳一天的变化情况,针对不同的太阳方位,对学生提出问题,如果学生回答的只是表面看到的现象,教师应该给予及时的纠正。

3结论

根据本文的论述可知,为了适应现代化教学制度的改革,现阶段,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只有把初中地理的教学与初中生的生活联系在一起,才能够为课堂注入活力,提高初中地理教学的质量与水平,进而达到地理课堂有效性以及趣味性的良好效果。因此,教师在进行初中地理教学的过程中,不仅仅要做好对生活实践素材进行挖掘,加强初中地理理论知识教育、创造生活化的情景,实现初中地理教学的生活化、强化学生的生活实践,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积极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关注地理中的人文焦点以及使初中地理回归生活,为学生提供现实服务的工作,而且要紧跟时展的步伐不断的对生活化的教学策略进行改革与创新,进而达到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任聪.浅析初中地理有效教学的实现途径[J].青年科学,2010,(01).

[2]王兆安.初中地理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18).

第7篇

关键词:提高;初中地理;教学效率;策略;研究

提高教学效率就是要求教师在课堂四十五分钟内最大限度地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并实现教育教学三维目标的有效整合。那么如何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地理课堂教学中来,进而实现提高课堂效率的效果,是每名初中地理教师都要探索研究的问题。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尝试,我觉得以下教学策略效果比较好。

一、提高初中物理教学效率首先要转变观念

转变教学观念就是要积极贯彻基础教育课程纲要精神,培养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在获得“双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学会学习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突出“以生为本”的重要理念,把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做为教学的重心,教师应该成为教学的合作者和知识体系的建构者的角色,教师的教学活动不仅是教,关键在“导”,即时刻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教师更应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如何获取知识的经历和体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基于此,地理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就要向学生传达高效学习的观念,让他们养成变被动为主动的学习习惯,鼓励他们自主探究地理科学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只要教师和学生生观念转变了,提高课堂效率才有可能得以实现。

二、提高初中地理课堂效率教师和学生课前准备要充分

地理老师在备课时要认真研究《义务教育地理新课程标准》,精心制定每一节课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要难易适中,每节课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要明确,同时要尽量多的搜集与本节课教学有关的资料,如地理的文献、各种地理现象的视频、和图片,甚至可以找一些与课程相关的影视剧,通过这些资料来调动学生的听觉、视觉和感觉。除了老师要做好准备之外,还要让学生也提前做好准备,让学生预习课本知识,对课本知识有一个基本的认识,最好能够以小组内合作探究的方式提出一些在预习中的疑问,这样可以有的放矢地把问题融入课堂。教师还要注意学校的生源的特点,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不同的教育教学方法。要掌握班级的学习风气和班级目标的导向差异。在不同的班级要采用不同的授课方式。学生来源不同,感受各有侧重。地理教师在课课前有必要掌握这些信息,从而拿出最佳的授课方案。

三、提高初中地理课堂效率要善于激发学生兴趣

对于初中生来说,地理是门新学科,入门相对较难,从小学刚进入初中的学生还没有转变思维方式,他们还不善于动用抽象空间的思维来学习什么经纬网啊等高线啊地形图啊等知识,这种情况很容易造成学生对地理学习的畏难情绪和心理,打击他们学习地理的自信心,在一开始就掌握不好地理基础知识,为他们学习地理造成重大障碍,目前吉林省的地理还不是中考课程,受中考指挥棒的影响,学生不重视地理科的学习,学习时没有动力,也没有学习兴趣,他们在课堂上就不爱积极参与,于是地理课教学,地理教师以自己讲授为主,一言堂,满堂灌,自己总是充当课堂的主角,这些教师不顾及学生的反应和学习效果,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一直是处在被动的学习状态,课堂效率低下。新课程改革以后,虽然有的教师在课堂上安排很多活动,形式上看上去很热闹,但由于过于注重取悦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并没有什么实质性的交流,对地理知识的学习难免流于肤浅,因此,学习效率不高,教学效果低效。为些,教师应善于激发学生学习地理兴趣。比如在课堂的导入环节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精心设计导入语言,老师还可以联系学生生活实际,通过多媒体展示图片、播放视频和音乐,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上来,使学生有趣味地参与到地理学习中来,久而久之让他们产生积极的学习心态。为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最好调查所教学生的主要兴趣爱好。不同班级的学生有着不同的兴趣方向。教师在调查的基础上充分了解学生的兴趣点以后,有针对性的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长此以往可以使学生不断扩展深化他们的兴趣点,从而高效地完成自己的教学任务。如果更进一步的话,教师可以有意识地以趣味性和挑战性的地理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兴趣点,变被动为主动,经过一段时间的锻炼,学生稳固而长久的兴趣就会上升为维系地理学习的长久动力。

四、提高初中地理课堂效率要善于运用探究学习方式

第8篇

一、教学手段

本课内容既可以用多媒体教学,也可以用传统教学手段。用多媒体教学的好处是可以用动画来演示季风的行进路线,画面很形象,学生能够轻松接受。传统教学手段则对老师的绘图能力要求较高,在讲解时需要老师先在黑板上挂好中国地图,然后引导学生画出冬夏季风的行进路线。这样可以很好地训练学生的动手能力和阅图能力,同样可以很好地达到教学目的。

二、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多种多样,选择什么样的教学方法,要视教学内容而定。《中国的季风气候》一课中,学生既需要掌握概念,又需要体会我国季风的特点和规律。这一课可以采取的方法有:读书指导法、任务驱动教学法、自主学习法等。不论采用哪些方法,都要遵循以学生为主,老师主要起引导作用,要让学生充满兴趣地学,带着探索问题的动机去学。

三、教学思路

教学思路主要体现在教学步骤和教学环节上。初中地理课堂教学我提倡分五个步骤进行。这五个步骤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认知规律,是对新课改理念的尝试。现以《中国季风气候》一课分类讲解。

1.明确知识目标该课的知识目标是:掌握我国季风气候的特点尤其是夏季风和雨带的进退规律。上课伊始老师就该让学生明确当堂课的学习目标,这样学生的学习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2.设置疑问,让学生带着问题自学思考老师在备课的时候首先要深入挖掘教材,确定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然后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地预先设计好问题。在学生明确了学习目标后,让他们带着问题去看书自学。这样做可以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培养他们独立思考的能力,又可以帮助他们养成自学的好习惯。《中国季风气候》一课,可以设计以下问题:

①我国季风气候显著的原因是什么?

②我国季风区和非季风区是怎么划分的?其分界线是什么?

③我国冬、夏两季各刮什么方向的风?来源于哪里?有何特点?带来哪些影响?

④我国夏季风和雨带的进退有何规律?

3.学生表述观点,老师引导、讲解并作补充老师事先在黑板上绘制好中国地图,学生看书思考后开始针对问题自由发言。老师引导学生在地图上标注出太平洋、印度洋、蒙古和西伯利亚等地理名称。在学生谈冬夏风向的时候,引导学生用箭头画出风向并结合地图分别讲述它们的性质。在引导学习表达观点的同时,老师要作必要的讲解和补充。这样做既可以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又培养他们的表达能力。这一环节是地理课堂教学最重要的环节,老师需要做精心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