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医疗服务行业现状

医疗服务行业现状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4-03-25 09:57:31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医疗服务行业现状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医疗服务行业现状

第1篇

我国医疗服务价格现状可以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医疗服务项目价格水平不高,医疗服务项目的价格包括两个部分,即无形成本和有形成本,其中有形成本指的是在医疗服务中使用医疗器械、药品等的成本,而无形成本则是医疗服务人员的技术成本、劳动成本和提供服务的过程中需要承担的风险成本。对于上述两种成本,我国尚没有量化规定,因此很多医疗服务机构都存在忽视无形成本、重视有形成本的问题。调查显示,目前医疗服务的实际成本仍然高于服务项目价格,诸如诊查费用、护理费用等能够体现医疗服务人员技术价值的项目与其实际成本之间存在严重偏差;如果医疗服务项目使用了耗材和医疗设备,其价格水平较高,在医学实验室和医学检查项目中,消耗材料费用以及医疗设备折旧费用是成本的主要组成部分,随着服务量的增加,人力成本和折旧成本会逐渐降低,利润会增加,胶片、试剂等属于可变成本,因此化验、检查等医疗服务项目是医疗服务机构弥补成本的重要途径,一些医院甚至诱导患者参加化验、检查等医疗服务项目以获取更大的利润;药品和耗材费用占比过大,在医疗服务项目之外,耗材和药品是能够单独收费的内容,医院及其他医疗服务机构依靠耗材、药品利润弥补成本,为了规范医疗服务价格,政府采取措施针对耗材和药品收费进行规范和调整,但是很多医院仍然大量使用药品和耗材以弥补医疗成本,具体体现为医生收取药品回扣、开大处方等不规范现象;医疗服务项目价格调整速度过慢,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改善,对医疗服务有了更高的需求,这也造成医疗服务项目的人力成本、技术成本的增加,可以看到,近年来医院都在引进国外先进医疗设备、扩大医院面积、增设病房和床位等,但是医疗服务项目价格却基本保持不变,导致其成本和项目价格差别较大;一般同一种医疗项目都有不同的服务质量,虽然质量不同,但是项目价格差距并不大,在我国大力推行医疗保险的环境下,人们可以在费用增加不多的情况下,选择就医环境更好、技术力量更强的大医院,导致社区医院、地方医院病员数量太少、大型医院难以承担医疗负荷的问题。

二、医疗服务价格项目管理中存在的若干问题

(一)特殊卫生材料价格管理存在缺陷

一些特殊的卫生材料由于医疗服务人员和患者的原因,存在很大灵活性,但是其费用多为患者承担。一些地方政府针对这类特殊卫生材料采取了一些控制措施,例如控制最高加价额、控制加价率等,但是其生产企业仍然根据市场需求定价,一些医疗服务人员或者机构为了获取更大的经济效益,为患者选择功能相似但是价格较高的卫生材料,这类材料的费用给患者带来了严重的经济负担。

(二)新型材料和医疗器械费用难以分摊

近年来我国的医疗水平不断提高,新型医疗材料和医疗器械得到了广泛应用,例如超声刀、等离子刀和腔镜等,一些辅助材料由于消炎止痛止血效果很好,在医疗服务中应用也较多,新材料和医疗器械的应用降低了病人的痛苦,提高了医疗质量,但是相应的成本也大大增加了。针对在医疗服务项目中使用的新型材料和医疗器械,需不需要另外设定价格项目,医院和患者如何科学合理的分担使用这些材料和器械的成本,是目前医疗服务价格项目管理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三、加强医疗服务价格项目管理的具体措施

(一)正确认识国家政策和项目规范的关系

对于各地政府来说,需要依靠医疗服务价格项目管理平衡医患双方的利益,将来也需要根据这种管理制度开展按病种收费的服务模式。在国家政策方针的基础上,科学规范的制定项目规范并在应用过程中不断修订和完善,以降低人民就医负担为目标,积极探索新型收费管理模式,例如按单病种收费、按单元收费等。

(二)正确处理成本控制和项目规范

看病难、看病贵是长期困扰百姓的难题,造成这种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例如医疗服务机构太过重视经济效益、政府投入过少等,在应用新方法、新技术方面不够完善造成成本增加,一些医疗服务机构制度不完善,成本控制力度不足,造成成本偏高。针对这个问题,医疗服务机构应尽快制定统一、合理、科学的项目规范,最大化利用医疗资源,降低医疗服务项目成本,改善百姓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

(三)正确处理诊疗技术和项目规范

医疗技术在不断发展,要做好医疗服务价格项目管理工作,还要与时俱进解决不断发展的规范问题,及时调整、修订医疗服务价格项目,促进医疗服务价格规范、合理,是降低医疗成本、提高医疗服务质量的重要措施。

四、结束语

第2篇

【关键词】公立医院 经营管理 市场营销

一、改变医院对医疗服务对象的定位

长期以来,公立医院习惯于“看病”不看人,科室按病种设置,服务项目、就诊流程、诊疗环境均是按病种需求设定,很少从人性的角度考虑患者的需求。将医院的服务对象定位于人的需求,视患者为顾客,一方面找出与顾客的接触点,设计医院的服务流程,扩充直接面对客户的服务项目,尽量做到客户需求无盲区,充分体现无微不至,宾至如归。另一方面以人的服务为主体,提倡和激励职工树立起营销的主观能动性,要求职工同时具备的技术服务能力和职业服务能力。医院应调整经营策略,合理、充分地利用医院的人力和物力资源,提供多渠道、多层次的服务。医院习惯于依靠技术与设备吸引患者,在这点上中小医院无法与大医院竞争。于是出现大医院超负荷运转,变成医药超市,医疗质量难以保证,而中小医院业务量不饱和,医疗资源利用率低的现象,从而导致群众看病难看病贵。这种现状足以证明公立医院的医疗服务定位没有满足市场的需求,各级医院没有形成多层次、各具特色的服务体系。建立平等、相互信认的医患关系。由于医院与患者信息不对称,医院的客户始终在被动地消费,客观上医患双方地位是不平等的。近年来不少医院实行了患者选医生,虽然不能解决本质上的矛盾,但从形式上提高了患者的消费地位,增强了消费者的信心。

以上三点是围绕公立医院的市场营销所应进行的观念性的转变,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以人为本是服务行业的通用的营销策略,公立医院与普通的服务行业最大的共性是提供技术与劳务服务,最大的区别是医院的非营利性,因此,在借鉴服务行业的营销策略时,应充分考虑政府的公共卫生政策和服务宗旨。一方面是以服务于人的需求为对象,设计医院的服务流程图,分析服务流转的过程,找出与顾客的接触点,扩充直接面对客户的服务项目,尽量做到客户需求无盲区,充分体现无微不至,宾至如归。另一方面是以人的服务为主体,提倡和激励职工树立起营销的主观能动性,要求职工同时具备技术服务能力和职业服务能力。因此,医院的营销策划就从顾客的需求入手,合理、充分地利用医院的人力和物力资源,对以下各方面的工作实施有效的经营策划。

二、管理顾客为需求,视顾客需求无小事

在服务行业,顾客的需求,就是服务的标的,市场营销部应将搜集顾客的需求作为日常工作,将有市场价值的需求交与业务部门研究、讨论,设计出新的服务项目。一些新项目不只是针对疾病的治疗手段,而是根据顾客的要求和医院的实力,推出有特色的服务项目,能吸引顾客主动消费。另外在顾客管理的工作中还应注重发展与顾客互利互惠的关系,延伸服务空间,通过为顾客建立健康档案、家庭回访,组建健康俱乐部,经常性地举办疾病防治知识讲座,提供病友间互相交流的场所等,以医院文化促进与顾客的联系,达到疾病宣传与提高医院知名度的双重功效。

三、精心设计服务流程和服务环境,提供与消费层次相匹配的医疗条件

多功能的前台服务:一目了然的简介说明,方便快捷的查询和预约服务,热情、专业的导医服务,根据顾客需求提供建议、咨询和特别服务等。

流程通畅、舒适、幽雅、设施齐全的就医环境:医院的建筑设计除了必须符合医疗专业要求外,应尽量在细节上体现人文关怀,减轻顾客的心理压力。特别是针对儿童、老年人、残疾人需配备一些特殊设施。

让顾客明明白白地消费:目前各医院为顾客提供价格查询和费用清单,对医院起到了一定的监督作用。但这种事后告知的方式,并不能让顾客明白所有医疗收费项目及药品同治疗方案的必然联系,顾客只能事后被动接受。真正做到让顾客明白消费,应是事前告知治疗方案和相关收费标准,并让顾客作出选择。这就需要医患之间有足够的时间和便捷的方式进行沟通,因此,适当的加大服务成本是必不可少的。

尊重顾客的选择,当好顾客的参谋,做好医患勾通:让顾客理解和认同医生的治疗方案,主动配合治疗,才能提高疗效,使顾客满意,同时还可减少医疗事故和医疗纠纷的发生机率,减少了医疗风险成本。

四、具有竞争力和灵活性的弹性价格政策

服务定价是以成本为基础,但市场因素对价格的影响不容忽视。医疗成本的特点是固定成本比重较大,业务量对单位成本的调节作用非常明显,因此各个医疗机构的成本差异相当显著。价格反映出医院的市场定位,业务量是市场对医院服务定位最好的反馈。在市场的调节作用下成本、价格、业务量相互影响牵制,因此定价策略是市场营销中的重要环节。一般情况下,应根据顾客的需求制定出不同档次的收费价格,如制定出常见病的单病种定额收费价格,同时考虑医院的公益性,如对老年和特困顾客制定优惠价格。目前公立医院执行政府制定的医疗服务价格,是按医疗项目收费,医院在执行时依据医生的医嘱将这些价格记录到患者的费用中,患者可以查询,但无法选择,感觉如“砧板上的肉”,他们在消费的过程中非常紧张,甚至于对医院的常规检查产生抵触情绪,担心最终消费会超出自己的承受能力,当然谈不上满意消费。而根据病种制定的价格则可使顾客消除疑虑,做到明白消费,放心消费。

五、多渠道的广告宣传和展示,提高医院的知名度和社会形象

通过新闻媒体进行宣传:如开设疾病宣传专栏或做专题采访,介绍疾病的防治办法和治疗的案例,承担公共卫生任务:开展义诊、疾病宣传和专题讲座,对重点人群开展定期的检查和宣传,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

建立网站:以最广泛最快捷的宣传方式介绍医院的特色专科和知名专家,传递最新的医讯,方便顾客查寻,同时收集顾客的需求,成为医院对外联络和宣传的窗口。

第3篇

关键词:新农村 农村服务业服务业

农村服务业是指服务于农业再生产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通过多种经济形式,多种经营方式、多层次多环节发展起来的一大产业,是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村服务业作为农村产业的主要组成部分,它的繁荣和发展对拉动农村经济,增加农村就业机会,增加农民收入部将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加快农村服务业发展,构建完善的现代农村服务体系,必将大人地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一、我国农村服务业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我国农村服务业发展现状

1.传统的农村服务业发展平稳。近年来,我国农村服务业一直处于平稳发展状态,并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一是服务业经济总量在增加,但在农村经济总收入中所占的比重在下降;二是农村劳动力在服务业就业的比例逐年上升。

2.农村重点服务行业正在崛起。目前,我国农村服务业已经包含了“农村交通运输和邮电、批发零售贸易与餐饮、金融、保险、公用事业,社会服务、文化、牧育、体育、卫生、科技、信息”等多个行、门类比较齐全。特别是与“三农”工作关系重大的科技、信息和农民教育等一些新兴服务业发展较快。

3.农村服务业投资规模进一步扩大。发展壮大农村服务业,除环境因素以外,关键在于健全投入机制和畅通融资渠道。改革开发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农村服务业日趋完善,投资主体正在逐步壮大,并在行业之间相互渗透。按照投资人的投资趋向分析,农户投资运输、零售、餐饮业为主;村级集体投资房产租赁业为主;工商资本投资休闲观光、批发贸易业为主;各级政府则按照“扶大扶强”原则,积极引导和培育新兴产业,大力扶持龙头企业。

4.农村服务业市场发展潜力较大。加快农村服务业的发展,是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一个重要载体。从我国的实际情况分析,发展与现代服务业相匹配的农村服务业潜力巨大,前景广阔。具体体现为:①城乡经济的快速发展、城乡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和服务性支出的增长,为农村服务业市场的急剧扩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②由于劳力转移、农民增收,已经成为当前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所在;③新兴服务行业发展还比较滞后,随着农民对服务业的需求的增加,发展现代服务业,拉长农村服务业这条短腿已成必然;④城市化发展步伐和农业产业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为建立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发展农村服务行业创造了有利条件。

(二)我国农村服务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农村服务业,尽管在近年来已经有所发展,但是,由于受非物质生产劳动不创造新价值的观念影响,发展农村服务业的体制、机制、政策等还没有完全配套,传统服务产业仍是带动农村服务业的主要力量,总量增长缓慢、发展不平衡的矛盾仍然比较突出。

1.城乡差距过大,农村服务业发展速度明显滞后。由于农村经济与城市经济差距较大,农村服务业在农村经济总收入中所占的比重偏低;消化农村劳动力的能力较弱:农民从服务业得到的收益不多。因此,无论消费层次还是消费市场,目前的农村服务业都无法与城市相提并论,农村服务业城乡差距大、发展滞后的特征明显。

2.缺乏总体规划,农村服务业结构不合理。我国农村服务业历来主要重视农业生产资料的生产、销售和农业技术推广等生产,而严重忽视农产品市场流通体系的建立和市场信息等经营。而且由于长期缺乏总体规划,农村服务业基本处于自然发展状态。这样的状态,难以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也难以取得农村服务业自身的发展,会成为解决“在农”问题的瓶颈。

3.政策不够配套,新兴行业难成规模。发展农村服务业是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组成部分,政府应该制订相关的产业扶持政策,为新兴的农村服务行业发展给予最大限度的扶持。但是,由于现行政策的不配套,长期困扰农村发展的融资渠道,农业保险,科技、信息、生产与销售服务和已转移农民社会保障问题没有很好解决,加上农村服务业发展空间有限,因此,良好的投资环境尚未建立,新兴的农村现代服务行业发展困难。

4.区域差异较大,各地发展不够平衡。由于受经济,环境、文化、习惯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我国东西部农村服务业发展差异较大。经济发达程度与农村服务业的发展状况成正比。经济发达地区的农村服务业发展更快、服务行业门类更全、得到的回报更丰厚;欠发达地区的服务业不仅基础差、发展慢,而且效益也相对较低。总之,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带来了农村服务业发展的不平衡。

二、农村服务业发展面临的机遇

发展农村服务业是转移农民、富裕农民、繁荣农村、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项重大举措。我国农村服务业已包含多个行业,但总体上看大多处于萌芽状态、分散状态,仍是传统的农业服务业多,现代的农村服务业少,农村服务业供给不足、比重偏低、结构落后、质量不高、竞争力差,已成为推进我国城市化进程和新农村建设的瓶颈。因此,发展农村服务业是新农村建设的必然选择。

(一)新农村建设给农村服务业提供新的发展机遇

我国农村拥有一个庞大的服务人群。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展开,将会给农村服务业提供新的发展机遇。随着新农村建设中一系列发展农村经济活动的展开,给农村的生产业提供了空间:随着农村一系列社会事业的展开,给农村的医疗服务业和教育培训业提供了机遇;随着农民收入的提高以及物质生活的改善,对商贸流通业、交通运输业以及旅游业等提出了新的要求;随着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活动的展开,各种文化产业、农村社区服务业等也需要相应地跟上。

(二)抢抓国家政策机遇的需要

“十一五”期间,国家将把基础设施投入的重点转向农村,同时加大涉农教育、卫生、文化财政支出,这无疑给农村服务业的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政策机遇,考虑到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多,解决就业的任务就更重,因此在新农村建高中发展农村现代化服务业意义更大。

(三)建设和谐社会的需要

从服务业发展的现状看,农村服务业与先进的城市服务业之间、城区与农村之问、不同县域的农村之间仍存在着不少的差距,尤其是城乡商贸之间、繁荣的城区商贸与萧条落后的农村商贸形战鲜明对比。发展农村服务业能够有效缩小农村与城区之间商贸业发展方面的差距,带动农村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消费观念与生活方式的转变以及农村生活水平的提高。

(四)加入WTO为中国“三农”利用外资提供了广泛的机

随着入世进程的不断深入,我国的农村、农业和农民将可能通过扩大利用外资与国际市场全面接轨。由于我国广阔的农村地区有门类齐全的三大产业,因此,整个农村地区各行各业将有可能在入世后出现利用外资的新,而农村服务业所面临的更是前所未有的机遇。从农村服务业方面看,我国土地使用、商业存在和关于自然人流动的开放政策将根据入世承诺做出相应调整。对服务业九大部门的市场准入均直接促进农村服务业的进步。随着国家服务业扩大对外开放,农村服务业开放会直接受到影响。

三、农村服务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围绕新农村建设,积极支持农村服务业的发展,在统筹城乡发民用工业的前提下,采取有效措施,鼓励发展农村服务业,有利于缩小地区差距,增加农民收入,也有利于和谐社会的建设与发展。因此,我们对农村服务业发展提出以下几方面的建议。

(一)建立完善的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

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址专门从事为农业生产提供服务的服务系统。农村社会化服务是现代农村发展的必然趋势,是优化农村服务业结构、提升农业运行质量的必然选择。完善我国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的总目标应是;建立健全农业服务组织,强化服务功能,提高服务质最。当然,完善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必须规范政府服务行为。从目前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的组织结构看,有政府办的农业服务组织,农村集体服务组织、新型合作服务组织和民营服务组织等形式。

(二)发展农村最基本的公共服务业

发展农村最基本的公共服务业要以人为本,以改善农村最基本的生产、生活条件和培养何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为重点,如加强和改善农民培训,加强农村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加快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等。

(三)建设好为农服务的流通网络和流通设施

建设为农服务的流通信息网络,重在抓好三件事:一是要建立内部经济信息中心。在一定的行政区域内,建立经济信息中心,以信息中心为核心,在全国各大中城市、主要销售站建立信息站,进行信息采集、过滤、分析、综合,形成科学抉择,引导生产、沟通产销。

(四)完善农村经济信息服务体系

在建立内部经济信息网络的同时,还要不断加强民间信息网络建设,完善系统化服务功能,注重信息价值和使用价值,加快农村经济信息传递速度,提高信息的时效性、准确性,更有价值地促进农副产品的流通。要创造条件建设“信息高速公路”,使农副产品信息的传递达到快、准、全、新、特的效果。

(五)大力发展现代农村服务业

在当前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农民最缺的是融资渠道、风险防范和新品种、新技术引进等方面的服务。大力发展农村信息、金融、会计、咨询、法律、旅游服务等行业,才能提高农村服务业的服务水平和技术含量,带动其整体水平提高。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除了要大力发展农村现代信息、咨询、法律服务业外,还要重点发展农村现代金融和旅游业。发展农村现代金融业主要是发展银行、信用社等金融组织和农村保险业。发展农村旅游业,主要发展旅游种植业、旅游林业、旅游牧业、旅游渔业、旅游副业和旅游生态农业等等。

第4篇

关键词:按病种支付医保费用 成本核算

医疗保险付费从本质上来说指的是购买医疗服务的价格[1]。为了控制总成本使得不超过预算,医保成本控制变得至关重要。就我国目前的现状而言,如何提高医疗资源的利用率,降低医疗成本,从而在保证正常治疗的前提下减少医保支出是非常迫切的。因此,对医保费用的总额进行控制,不断完善医保付费方式是推进医保体制成本核算体制改进的关键。

1.医保成本控制与医保付费方式

近年来,虽然医保的覆盖面在不断扩展,但是质量并不高。与此同时,公立医院日益上涨的医保成本与医疗成本使得政府财政支出增加但是却没有得到最有效的利用。倘若医保成本失控,不论是对医疗服务行业还是相关卫生部门而言,都会是一笔巨大的支出,不仅增加了政府的直接投入,更加重了社会负担,从长远角度出发,会阻碍公共卫生事业的良性发展。因此,医保制度不仅仅需要设定相关的给付制度,更需要进行严格的内部监控与成本控制。医保成本控制最首要的影响因素便归结于医保付费方式。

我国目前的医保付费方式很多,主要有以下几种:按服务项目付费、总额预付、按人头付费、按服务单元付费以及按病种付费。其中,按病种支付医保费用以其科学的测算方法与严谨的体系架构得到了广泛的认可与支持。合理高效的付费方式是成本管理的关键。但是归根结底,医保成本控制是要通过不断对自身核算方式的改良以达到控制成本的目的,而并非单纯的以控制医疗费用或者人为干预医疗行为为前提的成本管理。不可否认,医疗成本核算与医保成本核算有直接关系,但不能因此而忽略了医保成本控制自身的责任缺失。

2.医保付费的影响

实行医保付费不论对患者还是医院而言,都起到了基础性的作用。实践表明:我国医保覆盖面越广,第三方付费占医院收入的比重越大,保险机构对医院的控制力度也越强,并对费用控制、资源配置、医疗质量以及医疗服务过程中的效率、公平产生明显的导向或制约作用[2]。由此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第三方付费不仅起到对医院医疗成本和参保患者医疗费用的补偿、支撑作用,更有利于平衡医患之间的关系,同时也能够达到规范医疗服务机构收支的目的。医保付费方式的改良从这个层面上来说是对医院以药养医最好的约束。

3.按病种支付医保费用成本核算中存在的问题

3.1由于按病种付费制度需要采集大量数据,这些数据不仅包括患者详细的个人信息,也包括医院的区位因素与自身性质,是专科医院或是综合医院,有哪些优势科室等。数据庞大冗杂,需要时间进行精确的测量从而确定最适宜的价位。而测量的标准更需依据病种进行划分,还需要收集大量的病种病例信息,工作量大而繁重。

3.2虽然按病种付费制度对预付费用进行了严格控制,但是医生的道德风险依然存在。部分医院特别是三级医院临床医生为了使费用不超过给付标准和客观上存在药品销售中的不正之风,对部分病种的病人使用价格高的医保药品目录外的药品,增加了病人的负担[3]。

3.3监管不到位,加之医院与卫生部门信息系统的不完全统一,造成结算时手续复杂,有人趁机浑水摸鱼,多报销高价药品,增加了医保成本。

3.4缺乏足够的相关人才提供技术支持,使得该成本核算体系的改进缓慢。

4.可供中国借鉴的先进医保成本核算体制--以美国为例[6]

美国政府首先推行疾病诊断分类定额预期支付制(Diagnosis-Related Groups,简称DRG),DRG对美国医疗市场诱导需求和医疗费用的过度增长起到了抑制作用。目前还没有一种新的模型可以替代DRG[4]。我国一贯实行的医疗项目收费制度不能完全适应医疗制度改革的要求,国内众多学者对我国推行DRG进行了大量的调查研究,并在北京地区进行了DRG的可行性研究[5]。其中,按病种支付医保费用便是DRG的中国化。

4.1DRG分类系统简介

DRG通过对器官系统、不同发病率、手术过程、性别等因素的分析将所有人类疾病进行分组。除去基础诊断的疾病分类以外,还有多达8种补充分类。目前已有六组得到应用。分类过程开始于病人的主要诊断档案,辅助诊断,以及其他对患者的护理或治疗产生影响的因素。这些信息提交到医院的病历部门,在那里医疗记录编码器拿到国际疾病分类的第九版临床修订(ICD-9)提供的诊断和程序代码。医院随后将电子数据发送到一家名为UB-92.25的财政中介(Fiscal Intermediary)。财政中介把这些数据输入其索赔处理系统,这个系统也被称为医疗保险代码编辑器(Medicare Code Editor)。该系统可以存储所有的疾病案例,并且挑出那些需要进一步分析才能最终进入DRG的类别里的案例。

4.2DRG权重(DRG Weights)

美国国会给予医疗保险和医疗补助服务中心(简称CMS,其前身为卫生保健融资局,简称HCFA)极大的权利推进DRG系统的运行。CMS会给每个DRG分配其权重。该权重能够反映出每个DRG分组中的病人所拥有的资源的平均水平与总体医保患者所拥有的资源水平的相关性。之所以设置这个权重是为了便于分析不同种类的治疗方式间有何成本变化。通常情况下,成本越高,被赋予的DRG权重越大。

4.3影响DRG成本核算方式的因素

DRG的成本核算方式主要受四类因素的影响。同时,这些因素也都无一例外的影响着医疗单位所提供的医疗服务的价格。他们分别是:工资指数;间接医疗教育成本;离群成本(Cost Outliers)--医疗保险会为一些有极高成本的特殊病例支付额外的费用;不成比例的支付--某些医院会接受大量的低收入患者,CMS会对这类医院予以补贴。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其他因素,如特殊的地理位置、有限的医疗资源、人口的密集程度,都会对DRG的成本核算方式产生影响。

5.未来发展趋势

通过上面的探讨我们可以发现,虽然按病种支付医保费用在上世纪90年代就已引入中国,但是相比较于美国的DRG体系,不论是从理论的完善程度还是执行分工的明确程度来说,我们还是相差甚远的。随着医疗机构与卫生服务行业信息系统的不断完善,数据共享的趋势会越来越明显,由此会形成更严谨的病种分组与更科学的成本测定。同时,如何让借鉴来的先进理论更能贴合我国的实际国情,造福于中国人民,还需要我们进行不断的探索与改进。

参考文献:

[1]陈金甫.医保成本论:总额控制重在资源成本管理――兼谈付费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J].中国医疗保险,2013,(12)

[2]郑大喜.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对医院财务管理的影响[J].医学与社会,2013,26(2):55-58

[3]郑大喜、马月耳.推行按病种支付医保费用与病种成本核算的探讨[J].中国卫生经济,2005,24(4):38-40

[4]彭奕、陈盛新、何志高.成本核算在医院管理中的应用和发展[N].第二军医大学学报,1999 July;20(7).

第5篇

内容摘要:当今国际产业的重心开始由制造业向服务业转移,服务业占GDP的比重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发达程度的重要指标,服务贸易已成为拉动世界经济发展的引擎,发展服务贸易逐渐成为各国关注的焦点,我国发展服务贸易面临历史性机遇,发展服务贸易前景广阔。

关键词:服务贸易 现状 策略

我国服务贸易发展现状

(一)我国服务贸易发展势头强劲

服务贸易是产业进步的标志, 我国加入服务贸易自由化已是不可逆转的潮流。据国家旅游局的统计显示,2008年我国入境旅游继续保持持续较快的增长势头,全年入境旅游人数达1.3003亿人次,旅游外汇收入408亿美元,入境旅游已经成为我国最大的国际服务贸易。

我国服务贸易起步较晚,但势头强劲。从开放程度看,服务业开放已经涵盖了《服务贸易总协定》中12个大类中的10个,涉及总共160个小类中的100个。目前,包括银行、电信、证券、保险以及分销等在内的100个服务贸易部门,已全部向外资开放,占服务部门总数的62.5%。可以说,服务业开放程度已经接近发达国家水平;从规模上分析,跨境服务贸易从1982年的43.4亿美元增长到2005年的1582亿美元,短短23年间增幅超过35倍,约为全球平均水平的2倍,占全球服务贸易的比重从0.6%增长到3.3%。服务贸易出口的世界排名由1982年的第28位上升到2005年的第8位,进口世界排名由第40位上升到第7位。我国服务贸易前景广阔。

(二)服务贸易结构不合理且国际竞争力不强

我国服务贸易的优势部门主要集中在海运、旅游等比较传统的领域,其出口占我国服务出口的一半以上。而金融、保险、计算机服务等现代服务业的国际竞争力却还很弱,这不符合当今国际服务贸易结构正向技术、知识密集化方向发展的大趋势。以2004年为例,服务贸易中的11个项目虽然都实现了不同程度的增长,但旅游、其它商业服务、运输项目依旧是服务贸易收入的主要来源,收入额分别为257亿美元、160亿美元和121亿美元。分别占服务贸易总收入的41%、26% 和19%,合计占服务贸易总收入的86%。其中,旅游和运输收入的占比分别上升4个和2个百分点,其它商业服务收入的占比则下降6个百分点。专有权利使用和特许费、广告宣传、技术咨询、计算机信息服务等项目增速较快,分别增长121%、75%、67%和49%。这些数据表明我国服务行业结构有所改善。但由于外资进入后的替代效应,2004年我国金融和通信服务收入有所下降。分别减少38%和31%。上述情况表明,随着我国服务业开放程度的不断加深,我国境内服务企业,尤其是金融、保险、咨询、邮电等资金和技术密集型的服务企业将面临来自境内外的双重挑战。

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一般可以通过贸易竞争优势(即TC指数)来分析,所谓TC指数是指一国某一产业或商品进出口差额占进出口总额的比重。其公式为:TC指数=(出口一进口)/(出口+进口)。TC指数的取值范围为[-1,1]。当其值越接近于1,表明比较优势大,国际竞争力越强;当其值越接近于-1,表明比较优势小,国际竞争力越弱;当其值越接近于0,表明比较优势接近于平均水平。近年来,我国服务贸易的TC指数均为负值,2000-2003年连续四年为-0.08,2004年稍有上升,为-0.07,而美国的TC指数一直保持在0.2左右,欧盟则高达0.8。这说明,尽管2000年以来我国服务贸易得到快速发展,但总体竞争力还不强,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三)国内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

国内服务业的发展是服务贸易的基础,决定着服务贸易的总体国际竞争力。据最新资料显示,服务业占GDP的比例,世界平均水平为60%,发达国家的水平一般在65% 以上,美国甚至高达85%,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也达到48%,而我国服务业占GDP比重不仅明显低于发达国家,也低于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甚至低于低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36%),基本维持在33%左右。值得注意的是,我国服务业的发展主要集中于传统服务业上,而在全球服务贸易总额占最大比重的金融、保险、咨询、通讯等技术和知识密集型服务行业,我国尚处于初始发展阶段。从上面分析可知,我国的服务业的发展不仅总量规模小,同时档次低,总体竞争力薄弱。因此只有尽快发展我国服务业,为服务贸易的发展奠定坚实的产业基础,才能有效地提高我国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

(四)服务贸易法律法规未成体系且与国际规则有差距

服务贸易法律法规不健全。近年来,我国先后颁布了《海商法》、《商业银行法》、《保险法》、《广告法》等一批涉及服务贸易领域的重要法律法规。但是,同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立法未成体系,不少领域还是空白,即使已颁布的一些有关服务贸易的法律法规,也比较抽象,缺乏可操作性,一些规定与国际经贸规则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对应于《服务贸易总协定》的要求,我国现行的管理体制存在许多缺陷。目前,我国对国际服务贸易的管理和协调主要由中央相关部委负责,如中央和地方在服务业国际贸易政策和规章方面存在差别性,服务业各有关职能部门职责不明确,容易造成行业垄断等弊端。此外,我国对服务业的定义、统计范畴,以及划分标准与发达市场经济国家及国际惯例不一致,所有这些,都是阻碍我国国际服务贸易发展的主要因素。

我国服务贸易发展策略

当今国际产业的重心开始由制造业向服务业转移,服务业占GDP的比重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发达程度的重要指标,发展服务贸易逐渐成为各国关注的焦点,我国发展服务贸易面临历史性机遇,发展服务贸易前景广阔。

(一)重点扩大高等教育、文化体育、对外医疗服务、信息技术等服务贸易出口

要按照积极推进新兴服务贸易出口与扩大传统劳动密集型服务贸易出口相结合的原则,重点扩大高等教育、文化体育、对外医疗服务、信息技术等服务贸易出口。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已经具备走向产业化、国际化和服务化的基础和条件。为了更好的发展要采取四项措施:一是适当简化高等院校招收外国留学生的审批手续,扩大高等院校招收留学生的规模;二是加大高等院校的国际宣传力度,提高高等院校的国际知名度;三是针对国际社会的需求,增设有国际竞争力的专业;四是通过高等教育机构与国内外企业的合作,特别是与大企业、大公司的合作,提高高等教育对国际社会的服务能力。通过高等教育的国际化,提高我国现代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

推动体育、文艺、影视等现代文化产业的国际化,把文化产业作现代服务贸易发展的重要战略领域。近十年来,我国与世界各国尤其是与发达国家的体育文化交流与合作活动已经达到一个新的水平,体育、文艺、影视等文化产业贸易也有较大的发展,在体育、文艺、影视界有一批名人进入国际文化产业,并获得了良好的贸易收益。把体育文化贸易放在现代服务贸易战略总体中去考虑,要着重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要转变观念,把文化交流作为文化贸易来对待,突出国际市场经营操作行为;二是要建立体育、文艺界的明星培育体系和机制,为开拓国际文化产业市场奠定基础;三是要加大国际明星的市场宣传力度,提高文化产业在国际社会的贸易价值和市场效益;四是要放松体育文化贸易的政策管制,为现代文化产业国际化创造宽松的环境与条件。

医疗卫生业是重要的现代服务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性日益提高。要充分认识到中医在世界医学中的重要地位,提高医疗卫生服务业在对外现代服务贸易发展的战略地位:一是转变观念,在重视援外医疗工作的同时,强化发展对外医疗服务贸易,把医疗服务贸易当作重要的现代服务贸易产业来对待;二是提高中医中药产业的国际化水平,尽快把中医中药服务业推向国际医疗市场,尤其是发达国家的医疗市场;三是调整援外医疗政策,在扩大发展中国家的医疗服务领域的基础上,适当减少对外医疗援助规模;四是通过医疗服务的高质低价方式,抢占国际医疗市场,尤其是要扩大与发展中国家的医疗卫生服务贸易。

信息产业技术服务贸易所拥有的发展空间、技术含量、市场价值等特点,决定了它应该是我国对外现代服务贸易发展的战略选择重点之一。在现代服务贸易领域,随着全球信息技术产业的高速发展,信息技术服务贸易在世界服务贸易中的地位日益提升,已经成为世界服务贸易发展的“领头羊”,而且其技术含量价值也颇高。尤其是服务应用于各个经济部门和生活领域的“软件业”,已经成为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竞争的服务贸易重点市场。因此,应把信息技术服务贸易作为我国现代服务贸易发展的战略重点之一。

(二)建立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服务贸易促进体系

要建立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服务贸易促进体系,积极培育行业协会,建立国际服务信息网络,打造整体品牌。针对目前我国在对外服务贸易中存在的责任范围不清、条块分割、管理体制不顺等问题,有必要在商务部、外经贸部门设立统一协调的服务贸易专门机构,对我国国际服务贸易实施有效的宏观管理。该服务贸易专门机构的职能应包括:制定我国服务贸易的发展战略和规划;参与制定国际服务贸易法律法规;监督检查有关国际双边、多边服务贸易协定以及我国相关法规的实施;建立综合统计体系等。同时,各服务行业还应建立相应的管理部门,其管理职能主要侧重于:提出行业发展、开放或保护方案,对行业内的市场开放实施监督管理,统计服务贸易数据,推动优势产业走向国际市场等。最后,我国应该建立起一个收集、传递国际服务信息的网络,或成立一个统一的信息处理机构,防止因相关信息由服务单位自己收集处理和加工,影响到信息的利用率。

(三)建立系统的服务贸易法律体系

发挥政府作用,加强服务贸易立法,建立系统的服务贸易法律体系。我国服务贸易立法近年来虽大有改善,但仍然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如有些重要的服务部门没有部门立法,有些法律条文措辞模糊、操作性不强,有些法律、法规之间存在矛盾冲突等等。因此,政府应结合我国服务贸易发展的实际情况,按照GAIT(关税与贸易总协定)、GATS(服务贸易总协定)的规定尽快完善服务贸易的法律规章,建立不同层次、内容齐备且相互协调的服务贸易法律体系,为我国服务贸易的迅速、健康发展提供可靠的法律依据。

(四)建立符合国际规范的服务贸易统计体系

加快建立符合国际规范的服务贸易统计体系。要以跨境贸易和附属机构为主线建立服务贸易体系,明确服务贸易的统计标准、指标体系、统计方式和方式,加强对服务贸易进出口的运行分析,适时掌握进出口的产业动态,加强与国际组织的联系,跟踪服务贸易的统计规则的变化,不断完善统计方法,调整统计范围,细化统计项目,增强统计的实效性。

(五)组建大型的服务企业集团

组建大型的服务企业集团,加大服务营销的力度。我国服务贸易企业要想和国际大集团抗衡,必须做大做强。当前的紧迫任务是组建一批国际服务贸易企业集团,扩大规模经营,提高整体竞争能力,并能对外资抢夺国内服务市场起到一定的抑制作用;国际服务营销在服务企业国际化经营过程中的作用显得更为重要。企业要在认真分析内外环境因素的基础上,首先确定企业的经营目标;其次,要做好市场调研,准确划分目标市场;另外,要建立科学的营销组合,注重对服务贸易营销组合7PS的研究,即产品、定价、地点及渠道、促销、人员、有形展示以及服务过程管理等七个要素,结合这七个要素,制定出整体的营销方案,从而做大做强服务贸易。

(六)加强服务贸易人才培养

加强服务贸易人才培养,提高从业人员的素质。服务业是智力密集型行业,服务提供者的素质是决定服务质量和服务效益的关键,也是制约我国服务贸易发展的主要因素。人才是当前发展我国服务贸易的一个突出矛盾,因此,在加强服务产业、服务贸易重要性及作用的宣传、强化服务贸易意识的同时还需加强服务贸易人才的培养。当前我国缺乏熟悉服务贸易的研究人员、企业家、金融家、会计师、审计师、保险师、律师、工商管理人员和工程承包商等人才,同时,具体的从业人员如劳务人员、导游等素质较低,我国应该在相应环节加大教育培训的投入,提高服务人员素质。要建立门类齐备的服务贸易培训机构,通过产、学、研相结合的方式,加快服务贸易人力资源的开发,完善人才的激励机制。充分调动人才的积极性,发挥其创造性,并谨防在利用外资过程中国内服务企业优秀人才的流失。

结论

推进我国服务贸易发展是一项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根据不同的服务贸易模式,推进对外开放的力度可以有所不同,且需要选择不同的开放方式与合适的开放次序:要按照积极推进新兴服务贸易出口与扩大传统劳动密集型服务贸易出口相结合的原则,重点扩大高等教育、文化体育、对外医疗服务、信息技术等服务贸易出口;要建立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服务贸易促进体系,积极培育行业协会,建立国际服务信息网络,打造整体品牌,推动优势产业走向国际市场;加快建立符合国际规范的服务贸易统计体系,不断完善统计方法,增强统计的实效性;组建大型的服务企业集团,加大服务营销的力度;加强服务贸易人才培养,提高从业人员的素质。服务贸易属于人才密集型的领域,服务贸易提供者素质是决定服务贸易质量和服务贸易效益的关键,也是制约我国服务贸易发展的主要因素。我国在发展服务业和服务贸易的同时,应注重人才尤其是知识型服务贸易所需的外向型高层次人才的培养,提升人力资本的素质;发挥政府作用,加强服务贸易立法。建立不同层次、内容齐备且相互协调的服务贸易法律体系。为我国服务贸易的迅速、健康发展提供可靠的法律依据。

参考文献:

1.伍再华.基于竞争力视角下的中国服务贸易发展研究[J].经济与管理,2006.11

2.杨萍.我国服务贸易的发展状况及对策[J].商场现代化,2006.11

3.付强.提升我国服务贸易竞争力的策略研究[J].北方经济,2006.9

4.周占华.发展服务贸易前景广阔[N].经济日报,2007.1

第6篇

【关键词】私立医院;医疗服务

1 私立医院现状

1.1私立医院现有政策环境

2010年五月,国务院了《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及发展的若干意见》,在这一意见中,出台了一系列鼓励民间资本投资健康发展产业政策;在2012年三月,在《“十二五”期间深化卫生体制改革规划暨实施方案》别提到,到2015年,私立医院的可使用床位数和服务提供数量要占到医疗服务的20%,再到最近的2015年2月中《全国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纲要》进一步的放松了海外资本与国内联合投资的准入壁垒。

通过这几个重要文件的内容,我们不难得出一个结论,就是从国家层面来看,私立医院是未来一个重要的发展地域,以至于国家一次又一次的发出利好政策,鼓励国家以外的资本进入医疗系统,以提高整个医疗系统的效率和质量。

1.2私立医院现有市场规模

1.2.1私立医院数量

虽然在国内,医疗服务的主要提供者还是公立医院,但是与人们的医疗需求日益增长的情况恰恰相反的是,从2010年到2014年,公立医院的数量已从13850家降低到了13336家,复合增长率-0.9%。而与此同时,在政府的一系列鼓励政策下,从2010年到2014年,私立医院的数量从7086家增长到了12546家,复合增长率15.4%,由此可见,近年来,私立医院速度增长速度迅速。

1.2.2私立医院收入

从2.2.1中的数字来看,私立医院在数量上几乎已和公立医院持平,但是从收入角度看,2014年,私立医院的总收入(1615亿人民币)只有公立医院总收入(18843亿人民币)的7.9%,但是,虽然总量上看私立医院收入远不及公立医院收入,但是私立医院总收入的增长速度却远快于公立医院,2010年私立医院的总收入为585亿元人民币,同时期公立医院为9699亿远,到2014年,私立医院为1615亿元,复合增长率为28.9%,远高于公立医院的18.1%。

在现有政策和经济持续增长下,相信未来5年内,私立医院的增长趋势还会继续,随着时间的发展,私立医院会在中国医疗系统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1.3国内私立医院集团介绍

1.3.1复星制药

复星制药集团是中国医疗服务行业的龙头企业,通过2014年收购中美互利的18.52%股份,复星正式进入了私立医院的市场,2013年,医疗服务收入只占复星总收入的4.8%,而通过并购佛山市禅山区中心医院进入医疗服务市场后,在2014年,医疗服务收入提高到了了总收入的9.9%,随着新的管理模式品牌的逐渐形成,这个数字还会继续提高。

1.3.2凤凰医疗集团

凤凰医疗集团和复星有所不同的地方是,凤凰的医院是以产业链的形式存在的,在北京,建工医院是凤凰的最大的一家综合医院,其次还有门头沟医院,燕化医院等等大型医院,这些医院都是以凤凰特有的“IOT”模式并购而来,即投资-运营-转化,具体含义是凤凰医疗投资某医院,拥有该医院的运营权,在满足收益或者一定时间后,医院的产权自动转化给凤凰集团。

在这样的模式下,凤凰为了能够最终得到医院产权,会对原有医院的管理模式,人才进行大规模的投资,从而提高了医院运营的效率和医疗服务的质量。

2 私立医院发展影响因素

2.1私立医院发展驱动力

2.1.1日益增加的医疗服务需求

随着人口老龄化和慢性病人口的增加,公立医院渐渐不能满足人们的医疗需求,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不再满足于基本基础的医疗服务,而是追求高端的,个性化的医疗服务。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公立医院无法提供高端个性化的服务,私立医院是填补这一空白的不二之选。

2.1.2医疗资源分配不均

国内大型的的公立医院一般都在于主要城市的中心,上海北京广东三省直辖市,就分别占到全国二三级医院的5.6%,4.6%,13.1%,几乎相当于整个西北地区的二三级医院数量,此外,医院大部分集中在城市的中心位置,郊县和农村地区的人,常常需要入城看病,对于这样的现象,私立医院的普遍发展,可以很好的解决医疗资源分布不均的问题,这可能也是国家大力鼓励发展私立医院的一个重要原因。

2.1.3更加灵活的管理模式

公立医院的管理水平并没有随着医疗产业过快的发展而共同进步,僵化的管理体制缺乏优秀的管理人才,缺乏有效的人员激励手段和薪酬福利制度,导致公共医院系统运行效率低下。相较于公立医院,私立医院的管理体制更加灵活,可以有效适应变化的市场条件。

2.2私立医院发展约束力

2.2.1管理体制不完善

私立医院的管理体制虽然比公立医院灵活的多,但是缺少固定的行业标准和有效的上级监管,很容易影响私立医院的品牌和业务,比如国内最耳熟能详的“莆田系医院”,因为和某互联网搜索引擎的不良合作广为人知,这种“莆田系”医院代表了一部分监管不严的私立医院,由此看来,资本投入是一方面,有效的管理则是私立医院健康发展的另一个重要保证。

2.2.2医疗技术人员缺乏

一个医院的医疗服务质量,很大部分决定于院内医师的学术水平和技术水平,所以有经验、有技术的专业医疗技术人员势必得到私立和公立医院的共同青睐,但是由于传统医学院培养和医师培养制度,绝大部分有经验的医师都在公立医院内。除此之外,私立医院也缺失像医学院附属医院类似的培训机制和专业的培训人员。

3 总结

随着数量规模和规模的增长,私立医院势必在未来中国医疗系统中占到举足轻重的地步,但是想要进一步发展,必须要建立良好的管理模式和人员培养机制。以免因为过度商业化,反而失去了医院本身的公益性质。

【参考文献】

[1]国家统计局http:///

[2]国家卫计委http:///

[3]复星2014年年报

[4]左希洋-中国私立医院可持续发展政策框架研究 [学位论文] 博士 2008

[5]杨泉森-对民营医院发展方向的思考-[期刊论文]-国家医药卫生导报-2003(15)

第7篇

【摘要】目的:探讨医患纠纷的常见原因及防范措施和成为减少医患纠纷的措施,促进医院发展。方法:根据当前我院医患纠纷的现状:从2008年1月~2008年12月,58632人次住院患者发生的83起医患纠纷。发生率0.14%,分析发生医患纠纷的原因。结果:纠纷中13起予以经济赔偿,70起经协商解决,个别纠纷对医院产生负面影响。结论:切实落实各项制度,建立和完善医患沟通制度、不断提高医疗护理质量和改善服务态度是防范和减少医疗纠纷的根本所在。

【关键词】医患纠纷;医患沟通;服务态度;防范措施

【Abstract】Objective:To explorer the main cause of medical disputation and the Methods:to alleviate the medical disputation. Results:In the 83 cases of medical disputation,economic computersation to be giren to13 cases of medical disputation,resolve to cases of medical disputation through megottiation,and seven medical siaputation bring negatire effeet to our hospital. Corclusion:It is effeetive to resolve the medical disputation by carefully stndying seven kinds of reguletions,setting up the viaison mechanism betweth the hospital and the patients,and incessart promotian of the medicare and the nwrsing skill is also effective to prevent the medical disputation.

【Key words】medical disputation, viaison retweer,hospital,patients, service attitnde,prevertine methods

医患纠纷,指医患双方之间的一切争执,包括由医疗费用、医疗差错、医疗服务态度导引起的争执。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稳当推进,人们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文明程度的不断提高,其法律意识和自我防护意识也逐渐增强。医疗服务市场出现大量的医患纠纷,给当今医患立条带来了新的挑战。我院对起医患纠纷进行了原因分析并探讨了防范措施,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我院于2006年1月~2008年12月共收住院患者58632人次,发生医患纠纷共83起,占住院人数约0.14%。13起予以经济赔偿,70起经协商解决。 所发生的医患纠纷90.15%要求赔偿,到法院诉讼仅有1例。而其中真正因为医疗事故引起纠纷的不到 2%

2 医患纠纷的分析

2.1 服务观念滞后,医患沟通不畅 数据表明,75%的医患纠纷是由于医患沟通不畅引起的。医疗行业作为服务行业,有服务行业共性:服务对象至上。患者及家属希望了解和参与诊疗过程,自身利益的精神得到尊重。少数医护工作者没有完全适应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工作缺乏主动性、积极性,高高在上,服务态度差,缺乏对病人的关心爱护。造成患方对治疗过程不满,进而诱发纠纷;另一方面由于医学知识的专业性强,许多患者不懂或一知半解,医护人员的解释工作和细节服务不到位,只重视“病”而忽视人,缺少人文关怀,直接导致医患不现进行有效问题;再一方面患者及家属对医疗工作的高风险、高强度、高技术认识不足,对医疗结果的期望过高,认为进医院后一定有治,一旦病情变化出乎意料,则认为医护工作不到位,极易引起纠纷。

2.2 违反医疗操作规程和规章制度 个别医护人员不认真执行医院的规章制度,甚至违反医疗操作规程。

在治疗和护理过程中出现医疗差错,患方察觉后,即使未产生任何不良反应,也可能导致纠纷的发生。

2.3 舆论造势,医患互不信任 医疗行业是种特殊服务行业,医院及医护人员不能拒绝提供服务。医疗基本易具有专业特殊性、高风险性 、及利弊共存的两面性。医学专业中还存在许多未知原理,由于同情弱者的社会心理,一旦发生医患纠纷,舆论和媒体报道的倾向性,使得社会公众对医院的信誉产生质疑。许多患方从踏进医院大门的那一刻起,就对医院产生了不信任,对医护人员处处设防,更易引起医患纠纷。

2.4 法律法规不健全,医患双方维权艰难 现行的《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医疗鉴定主体“有权利,没义务”。由于医疗事故的鉴定主体也是医学界人士。享有鉴定权利却没有承担法律责任的义务,容易造成医疗鉴定不公正;而卫生行政部门与医疗机构的特殊关系。患方有纠纷也不愿意到卫生行政部门申诉;加上医疗事故鉴定费用过高,所需鉴定时间过长等因素,均导致患方通过正常渠道维护权益,实际上仍是很艰难的事情。《医疗书谷处理条例》中的“举证倒置”的规定,增强医务人员的行医压力,让医务人员在给患者治病的同时不得不进行自我防卫。另《医疗事故处理条例》与最高人民法院司法解释中“人身损赔偿害”与相关法律规定差别较大,使得在医疗纠纷案件处理中,医患双方对法律规定的理解出现矛盾,最终导致“大闹大赔、小闹小赔、不闹不赔”的怪现象,而医院及医护人员对多数无理取闹的患方及“医闹”束手无策,只有赔钱息事。反过来对医院及医务工作者声誉和形象又造成损害。

3 医患纠纷的防范措施及对策

3.1 转变服务观念,增强服务意识,完善医患沟通制度 医务人员应加强自身素质建设,提高职业道德水手,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树立“以人为本,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坚持人性化服务,努力做到“一个中心,两个必须,三个掌握,四个留意,五个避免,六种方式”。一个中心,就是医护人员要以病人为中心,对病人及家属要尊重;两个必须,就是必须多听病人的询问和诉说,必须多向病人介绍病情,用药及检查目的;三个掌握,就是及时掌握病人病情的发展变化,医疗费用情况和病人的心理变化;四个留意,就是留意患者的情绪,受教育的程度,和对沟通的感受、认知程度及对沟通的期望值;五个避免,就是避免患方及时接受,避免使用刺激语言或字句,避免使用病人不懂的医学专业词汇,避免强求改变病人观点和避免压抑病人情绪;六种方式,就是以预防为主的针对性沟通,互换对象沟通,集体沟通,书面沟通,协商同意沟通,和实物对照形象比喻沟通。医疗机构要建立和完善沟通渠道,及时受理和处理患者投诉,定期收取病人对医院的意见,及时改进,化解矛盾,增进患方的信任感,建立良好的互动关系,从根本上杜绝纠纷的发生。

3.2 严格执行规章制度和技术操作规程,提高医务人员的法律意识 在医疗工作中,医护人员要严格要求自己,严格执行医疗十三项核心制度,规范各项技术操作,规范各项文书书写,同时要具备一定的法律基础制度,从法律责任的高度来约束自己的行为。

3.3 重视舆论宣传引导作用 正确的舆论宣传引导是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重要手段。卫生系统要主动加强与新闻媒体的沟通,加强正面宣传,正确引导舆论,以科学的态度对待当前医疗服务水平的现实基础,客观公正地评价医务关系,充分理解和尊重医务人员的劳动,让人民群众充分认识当前医学发展和各项诊疗技术的局限性、风险性、及疾病转化的不可预见性。

3.4 建立完善社会保障机制和相关医疗法律法规 建立医疗纠纷处理办法,鉴于医疗行为的高风险、技术性以及社会福利的特点。要建立政府、医疗机构、患者三方投保的医疗责任赔偿保险制度,扩大医疗保险和医疗救助的覆盖程度和深度。完善相关医疗法律法规,做到有法可依,并成立由卫生、公安、司法、保险等部门组成的第三方处理医患纠纷组织,负责医疗纠纷的依法解决,维护医疗机构正常的工作秩序,保障医患双方的合法权益,使医患纠纷矛盾在最小时及时解决。

总之,医患纠纷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是众多的社会矛盾集中表现的一个方面,要想短时间一劳永逸解决是不现实的。但是作为医患双方虽有矛盾,但其共同的敌人是疾病,。只要双方能多些理解,多些沟通,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必定能战胜疾病。

参考文献

[1] 曹艳林、张俊华、许培海等,构建和谐医患关系探讨,医院领导决策参考,2005,24(10):41-42.

[2] 张陆萍、岳亮、李润梅等,防范护理纠纷的体会,护理研究,2003,17(1):117.

第8篇

【关键词】社区卫生服务 妇女保健 管理模式

在党和政府的支持与领导下,我国开展了社区建设工作,其基本工作内容包括保障社区居民的公共卫生和医疗保健等方面。针对社区服务工作,我们要时刻以可持续发展为指导思想,健全和完善社区卫生服务工作,为社区居民提供稳定的生活保障和完善的卫生服务制度。从古至今,女性的身体健康都关系到配偶、子女、父母、家庭幸福,乃至是社会的稳定发展。因此,社区妇女保健工作需要得到相关部门的重视,并改善以往薄弱的管理模式,提高社区妇女保健意识,帮助妇女处理卫生保健方面的问题。

一、社区妇女保健中存在的问题

(一)流动人群中的孕产妇得不到合理的管理

如今,城市之间的文化交流促进了贸易往来,也缩短了城市间的距离,正因如此,城市里出现了大量的流动人群,对于这部分人群中的妇女保健工作进行管理就非常困难,这也是相关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难以解决的一个问题。在流动人群中,由于不同的出生环境和文化素质,导致人们缺乏卫生保健常识的认识,而且没有意识去附近社区进行定期的孕产妇体检,一旦在流动人群中突发孕期并发症或是其他的合并症时,孕产妇们会非常害怕,惊慌失措,直到问题严重的情况下,才会前去正规医院就诊,但是通常在这种情况下的应急措施,可能会丧失最佳治疗时间的机会。

(二)婚前医学保健是非常重要的环节

现阶段,在我国相关的法律法规中已经明确标明婚前医学保健的重要性,直到我国颁布了《婚姻登记条例》,政府本着以人为本的管理原则将婚检由强制改为自愿。这样的改革让群众对婚检这项医学保健的理解发生了改变,不仅降低了婚检率,还认为婚检只是医疗卫生机构一种谋求经济利益的盈利手段,所以很多青年认为没有必要浪费金钱去进行检验。这种错误的认识观念,取决于婚检宣传力度的不足,是医疗卫生机构没有向群众说明,婚检是优生中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婚检能够降低遗传疾病的发生,还能防范其他疾病的蔓延和传播。婚检的目的是为了提高我国人口的素质,还可以通过检验报告对孕产妇提高管理,保障婴儿健康地成长。

(三)普查妇科病受到阻碍

普长妇科病的时候,医疗服务机构会收取一定的费用进行检查,但是女性群众不认可收费的环节,导致众多的女性中只有一少部分愿意接受普查,而大多数人们选择放弃普查的机会。从女性群众的角度分析,她们认为一旦自身真的出现妇科疾病,可以去正规医院进行检查,而医疗服务机构可能是打着普查的幌子,侧面地进行乱收费的行为,所以女性群众很排斥这种收费性的普查行为。

(四)妇女缺乏健康教育的普及

在相关政府部门的支持下,经过不同部门的合作,才能有效地构建健康教育此项工程,而妇女健康教育自然是健康教育中的一个主要组成部分,也需要得到社会各界人士的高度重视。妇女健康教育的完善关系到相关家庭的幸福和稳定,所以仍然需要加强健康教育中的妇女健康教育的提高,要扩大宣传力度,从多渠道的宣传媒体影响妇女对健康教育的认识和理解。

二、调整社区妇女保健管理模式

通常的管理模式包括亲情化管理模式、友情化管理模式、温情化管理模式、随机化管理模式和制度化管理模式。而对于社区妇女保障这个问题,笔者认为比较适合的管理模式是温情化管理模式和制度化管理模式,笔者建议社区服务机构可以将两种管理模式结合使用,前者注重调动社区内的人性化内在作用。在社区服务机构这个大家庭里,无论是社区工作人员,还是来就诊检查的妇女群众,都应该感受到社区温馨如家的感觉,这种管理模式能够拉近妇女和社区之间的关系,用温情打动前来解决问题的群众。实际上,温情化管理模式是从情义的角度去除了管理关系,它采用情义中的良心原则协调管理过程中发生的冲突和问题。在经济利益发生冲突时,良心是很难将其区分清楚,从经济学的角度分析,温情化管理模式就是一种将伦理化和人情化想结合的规范化回报方式。

笔者后者提出的管理模式有制度化管理模式,这点主要针对的是社区服务工作人员在工作需要遵守社区制定的规章制度,正所谓“无以规矩,不成方圆”,对于管理者来讲,无论是企业,还是社区,都需要工作人员根据制订的制度安排工作,不能擅自违背规定,在对待社区居民时,要保持服务行业应有的服务态度,不可以傲慢不羁。当然,这种规则一定是被大家接受的规则,并且规则需要具有契约性和责权利。如今的管理模式,需要结合制度化管理模式和温情化管理模式,通常企业管理会基于制度化管理模式,再结合任意一种其他的管理模式,而社区服务机构,笔者认为作为一个服务行业,需要以温情化管理模式为基础,在此基础上结合制度化管理模式,要求社区服务工作人员对待妇女保障时,遵从社区设立的规则,尽心尽力做好社区服务工作。

在我国的健康教育中,社区妇女保障问题占据重要地位,需要相关部门相互协调、互相合作,共同提高对社区妇女保障管理模式的调整,以促进我国妇女保障体系的完善,改善整体妇女群体的健康状况。

参 考 文 献

[1]龙辉,冯辉,何瑛.社区妇女保健的现状分析[J].当代护士(综合版), 200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