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全面发展原则

全面发展原则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4-03-25 14:39:48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全面发展原则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全面发展原则

第1篇

[关键词] 中专英语 英语教育 素质教育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对人才素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中专教育主要是面向社会培养技术型人才的教育。在科学技术主导一切的今天,中专教育得到了越来多的关注,中专教育的质量也成了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因此,提高中专教育的水平和质量,培养高素质的现代性技术型人才,就成了中专教育的主要目标之一。而英语教育作为中专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具有国际交流能力的技术人才的关键,是培养适应全球一体化人才的关键,也是实现素质教育的组成部分。在素质教育观下,如何在中专英语教育中进行素质教育,成了新时期中专英语教育的主要问题之一。毕竟,英语知识不是英语教育的全部,特别是对中专学生而言,在英语教育中实现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也是中专英语教育的主要内容和任务之一。任何科目的教学都需要遵循一定的教学规律和原则,中专英语素质教育也是如此。中专英语教师要顺利完成教学任务,提高学生各方面的素质,就应该在教学中遵循一定的原则,以实现教学的科学化、规范化,提高教学的质量。

一、使学生全面发展的原则

素质教育的根本目标就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高素质的人才。中专英语教育也是如此。因此,中专英语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克服传统英语教学中,只重视英语的语言功能,而忽视其他功能的不良习惯,最大限度的挖掘英语的教育教学功能,促进学生各方面知识的全面发展。所谓的全面发展,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英语知识的全面发展,包括英语的基本功能、文化功能、交际功能等各方面的全面发展;二是学生知识的全面发展,通过英语教育使学生的英语知识和其他方面的知识的全面发展。这两方面具体运用在中专英语教学中,可以表现为几个方面:把英语作为语言学科的基本功能与文化、交际功能结合起来,在教学中融会贯通,在教学中教师除了要把英语的词汇、语法等基本功能传授给学生之外,还要根据具体的教学需要把英语的交际功能和文化功能结合起来,如以“dog”这个词汇为例,教师在教学中不仅仅是讲词的发音和意义,还要把词的文化和交际意蕴挖掘出来。在英语中“dog”并不是完全的贬义,当某人对你说“You are dog”的时候,他表达的意思并不是中文意义上的意思,不是说“你是狗”这样带有侮辱性的色彩,而是说“你是幸运儿”,有时也表达“你工作真勤奋”的意思,是一种赞赏。这就是英语词汇本身的交际和文化的蕴涵,如果学生不理解,那在日后的英语交际中可能会因为对词语本身的文化蕴涵了解不足,而犯下不必要的错误。由此可见,英语知识的全面性教育是十分必要的,是提升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的一个途径。此外在教学中教师还应该把英语教学与情感教育包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精神结合起来;把英语教学与学习习惯、学习策略、学习目的结合起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等。教师在具体的教学中可以根据教学和教程的需要进行综合,以学生素质全面发展为教学的根本宗旨,包括英语知识的全面发展和其他学习能力和认知的全面发展。

二、因材施教的原则

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也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学生。“因材施教”是我国教育的优良传统,在素质教育观下,“因材施教”的传统更应该得到传承和发扬。素质教育面向的是全体的学生,促进的是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中专英语教育也是如此,教师在教学中要面向所有的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发展。但是,当前我国的中专教育基本是以大班为主,教师在教学中只是抓整体,而忽略了学习个体的发展。学生由于知识水平、生活经历、个人兴趣、知识结构、性格等各方面的不同,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收到的效果也不尽相同。因此,中专英语教师应该在把握整体的前提下,重视对个别学生的培养和教育。如对口语能力突出的学生,教师口语有针对的对学生进行口语指导,鼓励学生参加英语角和英语口语竞赛等活动,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文字表达能力较强的学生,教师就组织学生参加作文竞赛,同时加强中英文翻译的技巧学习,提高学生的书面翻译技能,为将来走向社会就业增加砝码。

三、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原则

随着竞争的日益激烈,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大部分中专学生毕业后都会直接走向社会,参加社会工作,学生自身能力的强弱就决定了个人的发展前景。因此,具有较强综合素质的人才,特别是拥有综合英语知识能力的人才,在全社会,乃至全世界都对人才的英语能力极为关注的情况下,在激烈的竞争中就有可能获得更多、更好的机会。因此,中专英语教师首先要培养学生英语知识综合能力,不仅要重视听、说、写,还要重视学生的英语实际运用能力。教师可增加学生的实践活动,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邀请国外友人与学生进行学习交流。其次,素质教育是全面的教育,中专英语的素质教育也是全面的,教师在培养学习英语运用综合能力的同时,也要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社会公德和其他方面的能力,使学生具备较强的综合能力,在未来的成长中取得更高的成就。

四、结束语

总之,中专英语教育不仅要增加学生的英语知识,还要培养学生其他方面的能力,以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为教育的宗旨。在教学中遵循引导的教学原则,在规范教学秩序和手段的同时,也突出教育“以人为本”的根本,以人全面发展为主的功能。

参考文献:

[1]全国普通中等专业学校英语教材编写组编著.中专英语综合教程教师手册4.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第2篇

1、全面了解孩子身心发展的实际水平做到力量而行。要使教育获得成功,就全面了解孩子身心发展的实际水平,遵循孩子生理和心理 的发展规律,一定要全面了解孩子 身心发展水平和所学知识的实际水平。在此基础上选择合适的教育内容和有效的教育方法,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

2、要循序渐进地传授知识,培养能力,不要急于求成。每一门科学文化知识都有它自己由浅到深,由易到难的逻辑顺序,而且有一定的连贯性。在向孩子传授知识的时候,要注意新旧知识的联系,增强知识的系统性。因材施教,全面发展的原则

3、因材施教,全面发展就要根据孩子的年龄特征个性差异及身心发展水平,确定教育内容和要求。运用适当的方法,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使孩子按照德、智、美、劳全面发展的要求健康成长。

4、要求一致,教育统一的原则。这一原则是指在对孩子进行家庭教育中,家庭成员要互相配合,协调一致,使孩子的品德和行为按照统一的要求发展。

(来源:文章屋网 )

第3篇

百变折纸教学设计

一、评价理念。

1.坚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要发挥教学评价的教育功能,必须“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从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出发,注重学生的学习状态和情感体验,注重教学过程中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和主体作用的发挥,强调尊重学生人格和个性,鼓励发现、探究与质疑,以利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侧重评学。

折纸活动课程教学是教师组织和引导学生进行有效学习的过程,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共同实现具体发展目标的过程。“评学”,建立评价学生的活动状态和活动效果的评价体系,以具体评价一堂课的学习效果。折纸活动课程自然的要侧重评学。

3.体现开放性。     折纸活动课程教学具有丰富的内涵。确定教学评价指标体系,既要体现教学的一般特征,又要体现折纸活动教学的独特特点。提倡创新,鼓励个性化教学。

4.坚持可行性。

可行性是实施评价的前提。折纸活动课程教学评价要符合当前教学改革的实际,评价标准是期待实现的目标,但又必须是目前条件下能够达到的,以利于发挥评价的激励功能;评价要点必须是可观察、可感受、可测量的,便于评价者进行判断;评价办法要注重质性评价和综合判断,力求简单、易于操作。

二、评价原则。

1、全面性原则。 实施评价要着眼于学生的成长过程和整体表现,实施动态的、综合的、完整的、全面的评价,既反映学生德、智、体方面的综合素质,又彰显学生的个性、特长和发展潜能。

2、导向性原则。 通过实施折纸活动课程评价,引导学校落实科学的学生发展观,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完善学生评价体系。

3、发展性原则。 坚持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注重学生的日常表现,将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有机结合,有效发挥评价的激励、发展功能,突出评价对学生全面发展的促进作用,使评价过程成为学生不断认识自我、发展自我和完善自我的过程。

4、可操作性原则。 指标体系应合理、适用、具体可评,避免过于形式化和繁琐,应为学校、老师、学生和家长所理解和接受。评估过程应简便、直观、易操作,实现评价操作与管理的信息化。

三、折纸课程评价体系的主要内容。

1、道德品质:是非观、荣辱观、集体观、诚信度。

2、学习能力:学习态度、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创新意识。

3、基础知识:折叠、打开、段折、沉折、翻折。

4、成果展示:折纸成品展示。 运用多元评价方式

(1)、过程评价——积分制

第4篇

关键词:独立学院;人才培养方案;理论基础;基本原则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08-0090-02

一、独立学院人才培养方案改革的必要性

1.高等教育形势的新变化,对独立学院提出了新要求。当今我国社会经济、科技的发展突飞猛进,对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要求不断提高。独立学院经过10余年的发展,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独立学院处于已经顺利完成“量变”、招生规模迅速扩大、基础教学设施不断完善、实现“质变”的关键阶段,教育部适时地提出了“高等学校教学质量工程项目”计划,鼓励和引导高校包括独立学院将工作重心朝“教学质量”转移,而人才培养方案是直接关系到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的指导性文件。目前,独立学院在教育部的六个“独立”的要求下,对学院的发展与建设进行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改革,但如何有效地保证教育教学质量,培养出合格人才,仍是目前亟需解决的问题。因此,独立学院不断进行教学改革,这是新时期下独立学院生存与发展的迫切任务。而人才培养方案的改革与创新是教学改革重要内容之一,是教学工作的基础。

2.独立学院现有人才培养方案缺乏创新,影响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独立学院依托公办高校而办学,长期以来,人才培养方案也参照母体院校。纵观目前各独立学院人才培养方案,大致有以下三种方式存在:一是全盘拷贝母体式。课程体系、教学计划、教学大纲等照办母体模式,即不同层次的学生采用相同的培养方案,没有做到因材施教。二是局部改良母体式。经过多年的办学实践,大多数独立学院意识到完全沿用母体高校的人才培养方案无法按预期目标培养人才,于是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修订,但是只是结合独立学院学生的特点,做出部分改良。三是降级培养。盲目依据市场要求,降低本科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按照高等职业人才培养方案,将独立学院学生培养成职业技能型人才。总之,无论上述哪种方案,都忽视了独立学院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特殊性,没有达到既定的人才培养目标。因此,独立学院非常有必要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改革,制定出符合独立学院特色的人才培养方案。

二、独立学院人才培养方案改革研究的理论基础

1.马克思的“人的全面发展”理论。马克思的“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其核心就是指人的智力和体力的全面和谐发展,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同时,人的全面发展是具体的、实践的,因而人就不能脱离一定社会历史条件而独立发展,必须投入到整个社会的历史实践中来。马克思的“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是高等教育培养人才的理论基石,是确立社会主义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和方法论的指导。作为培养本科层次人才的独立学院应遵循我国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以人为本,根据时代特点与时俱进地制定人才培养目标,考虑人的全面发展,结合独立学院学生的特点,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尊重学生的个人价值,根据市场实际需求,积极引导学生发展个性,使学生适应社会需求,实现其个性与社会共性的和谐发展。

2.马克思的实践观理论。实践观作为哲学的基本观点告诉我们,人是实践的主体,实践是人有目的、有意识的行为过程。教育其实也是一种实践活动,但不能只是教育者改造受教育者的过程,也不能是受教育者被动的接受过程,应是受教育者自己主动有意识地学习的过程。独立学院培养的是应用型人才,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因此应加强实践教学,让学生作为实践教学活动的主体,才有可能主动积极地在活动中发挥主体性的功能。通过实践教学中学生主体参与,在实践环节中运用所学知识和理论发现存在的问题,再分析问题,进而解决问题,以此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另一方面,人通过参与实践完成了自身的发展。人们在实践过程中,不但能提高知识和技能,最终还能全面实现其个人的能力、个性的发展和个人价值的统一。所以,独立学院通过实践教学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学生既不断获得了知识、技能及道德行为等多方面的提升,也逐步养成了参与社会生活的基本素质,有利于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3.人力资本理论。人力资本理论的创立者是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舒尔茨,该理论认为人力资本主要包括教育资本、技术与知识资本、健康资本以及迁移与流动资本。其中,通过高等教育的专业学习主要获得技术和知识资本,鉴于它更具有直接的生产性与经济价值,是人力资本的核心。此外,该理论还认为人力资本专用性的程度(即人们对市场的依赖程度)还直接受一个人所接受教育的广度和深度的直接影响。当教育的深度确定,接受教育获得的知识面越宽,人力资本的专用性越低,就越容易在市场上进行交易,实现就业;反之,人力资本的专用性越高,就出现就业难。因此,一个人只有通过接受教育,拥有广博的知识和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降低对人力资本的专用性程度,才能在社会上有所作为。作为独立学院,设计人才培养方案,特别是在人才培养目标上,要基于人力资本理论的指导,培养学生具备宽厚的基础知识,掌握熟练的专业技能、良好的创新、实践能力。

4.高等教育教学质量理论。关于高等教育教学质量,华东师范大学教授陈玉琨认为是在既定的社会条件下,各高等教育机构在遵循教育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表明培养的学生满足社会现实和长远需要的充分程度,以及创造的知识和提供的服务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充分程度。依据高等教育教学质量理论,高校必须树立正确的质量观。高校的质量观是引导人才培养方案改革方向的重要因素。当今正确的质量观是包括知识能力在内的全面素质质量观,应该更系统、科学地评价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其“质量”是一个多层面的质量。因此,作为地方普通高校的独立学院,所要追求的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应该注重办学内涵的提升,注重培养特色,注重学生在校学习期间的“过程质量”和“相对质量”,改革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培养出具有自身特色、符合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

三、独立学院人才培养方案改革的基本原则

1.人才培养方案改革的基础。树立科学的指导思想是改革人才培养方案的重要基础。通过理论基础的分析,结合当今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独立学院自身的情况,人才培养方案的改革必须遵循高等教育的发展规律,以现代教育理念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树立素质教育观,建立现代高等教育质量观,强化全面成才观,使得学生获得健康、全面地发展。

2.人才培养方案改革的基本原则。在人才培养方案的改革过程中,应落实科学指导思想,坚持改革的基本原则,这是确立人才培养模式和设置课程体系的思想基础。在独立学院人才培养方案改革中,我们认为应坚持以下基本原则。①全面发展与以人为本原则。在高等教育中,学生基本素质主要包括德、智、体等方面,培养学生必须坚持全面发展与以人为本的原则。独立学院在实施专业教育的同时,坚持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人价值,积极引导学生的个性发展,使之适应社会实际,促进学生个性与社会共性的和谐发展。②实践应用原则。独立学院服务于地方经济,立足于培养应用型人才,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着力培养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因此,在实践教学体系的设计上,将课程实验、校内实训、教学实习、社会实践等进行协调,形成多层次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体系。加强实践实验教学,改革实验教学模式,增加开放性实验,提高设计性和综合性实验水平,加强学生的自主实验,鼓励学生积极开展创新实验。③特色培养原则。人才培养方案是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进行改革时应在遵循学校培养方案总体框架基础上,结合各个专业的特点、学科积累和教学改革的需要进行创新,设计独特的人才培养体系和课程体系,整合优质资源,争创专业特色。

参考文献:

[1]荆光辉,黄文新.独立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的特色化研究[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9,9(5):94-96.

[2]荆光辉,赵海鑫,刘金.独立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构建的原则[J].当代教育论坛,2009,(6):123-124.

[3]洪艳.独立学院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12-13.

[4]杨慧瑛.地方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整体设计的研究与实践[J].邵兴文理学院学报,2008,(5):23-24.

[5]孙新.科学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J].经济研究导刊,2011,(5):222.

[6]周德俭,莫勤德.地方普通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改革应注意的问题[J].现代教育管理,2011,(3):63-67.

第5篇

【关键词】愉快式;体育教学;研究

1. 前言 随着我国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新的教育教学思路和方法开始崭露头角,对我国传统的体育教学形成了强烈的冲击,出现了快乐教学、愉快教学、情景教学、合作和探究式等十几种体育教学模式:综观这些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都是强调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体现“健心”的思想,即“三维健康观”。然而在实际教学中,这些方法是互为补充,相辅相成的。将这些方法统称为“愉快体育教学”模式试从教育理论的方面出发对之研究,以期提高体育教学的效果。愉快式体育教学模式是以全面发展的教育理论为指导,面向全体学生,根据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从情感入手,与他们建立一种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使学生在愉快、和谐的教育氛围中,学生的心理、生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生动活泼地得到发展的教学过程。

2. 研究方法 根据本课题的需要查阅了国内大量关于体育教学改革的文献和科研论文,并对他们进行了分析和利用。

3. 确立愉快式体育教学理论依据

3.1 教育科学理论依据。

(1)全面发展的理论根据 愉快式体育教学以全面发展的理论为指导,要求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快乐、和谐、民主的教育情景中生动活泼的健康发展。教学目标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以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为核心。教学形式以课堂教学为主,灵活运用竞赛、情景、音乐、电教媒体等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体育课堂教学效果。

(2)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规律 传统的教学理论认为:教学过程是知识的载体和知识的储存者的相互作用,没有把学生看作有个性的人来对待。具体表现在:重视知识的传授,忽视能力和个性的培养;强调教学的规范化、格式化,忽视教学的艺术性和灵活性;强调师生业务联系,忽视情感交流。这种机械的模式阻碍着教育教学的发展。

愉快式体育教学以调动师生的积极性为前提,强调师生的互动性,要求师生双方共同参与、主动发展,能够充分的体现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作用,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3)符合时代的需要 素质教育的发展,要求我们必须更新教育观念、转变教学思想,树立正确的人才观、质量观、教学观和学生观。愉快式体育教学符合素质教育的需要,是现代体育教学发展的必然。

3.2 心理学理论依据。

(1)符合小学生的心理和个性特征 心理学认为:儿童从出生到成人,其心理发展是从低级到高级、由具体形象思维到逻辑抽象思维的顺序发展的。在小学阶段学生的思维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感知常常与具体形象思维融合在一起,他们的注意力不易集中、持久,体育教学只有通过饶有兴趣的活动才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愉快式体育教学就是以学生的兴趣发展规律为指导,重视他们体育兴趣和爱好的培养,从而使他们积极、主动地进行体育锻炼,发展身体素质,提高活动能力,真正实现“健心”。

(2)体现心理过程的整体特征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传统的教学过程忽视了认知过程中的知、情、意行以及学生的个性特征,没有学生的主体作用。愉快式体育教学是在认知规律的基础上,将知、情、意、行有机地合为一体,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发展的教育过程。

4. 愉快式体育教学应遵循的原则

(1)全体性原则 愉快式体育教学是面向全体学生,提高每个学生的基本素质,使每个学生都健康成长的教学模式。教学中教学目标、内容和考核标准的制定,要符合全体学生实际,尽可能满足他们的不同需要,使他们都学有所得,学有所成。

(2)全面性原则 素质教育要求学生全面发展,愉快式体育教学是进行素质教育的有效方法。它对提高全体学生的身体素质,增进健康有积极的作用;另外还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知、情、意、行的有机统一,注重学生体育知识、技术、技能、体育能力和心理素质的全面发展。

(3)主题性原则 愉快式体育教学是寓教于乐的一种教学模式,它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学生的人格,承认他们的个体差异,重视学生的自主活动和学习体验,使他们能够积极主动、生动活泼地进行学习,促进个性的发展。

(4)综合性原则 愉快式体育教学在教学方法上,突破了以往单一的教学模式,注重多种方法的相互结合,穿插安排,合理使用,以达到课堂教学的最优化。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生理、心理特征和他们身心发展的规律灵活运用游戏、情景、音乐等方法和手段,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5)和谐性原则 愉快式体育教学以学生的兴趣发展规律为指导,注意学生体育兴趣、爱好和特长的培养,满足他们的需要,为学生营造一个宽松、和谐、民主的学习氛围,使他们积极的进行锻炼,全面发展身体素质,提高基本活动能力,达到增强体质的目的。

(6)创造性原则 推行愉快式体育教学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运用生动活泼,形式灵活的教学方法,为学生提供实践活动的机会,使他们在愉快中学习和创造,从而实现课堂教学的最优化。

第6篇

真正的“人”要回归于学校德育,我们理所应当先要搞清楚“人”的真正涵义。马克思恩格斯向来注重对人的研究。在《神圣家族》中,他们指出“历史什么事情也没有做,它‘并不拥有任何无穷尽的丰富性’,它并‘没有在任何战斗中作战’创造这一切、拥有这一切并为这一切而斗争的,不是‘历史’,而正是人,现实的、活生生的人”,“全部人类历史上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即把同时担任历史的“剧中人”和“剧作者”的“现实的个人”作为其理论前提,从而打开历史奥秘的大门:人不再是抽象的人,而是以自己的需要和目的为出发点,“具体”地处在“周围的生活条件”中,不断创生自身、自我超越最终达到“全面发展”的人。对人的理解实现了由抽象人向具体人的转化,它对“人”作如下理解:

(一)人是工具价值和目的价值的统一

克服了历史上过分将人“物”化的工具性、价值性和过分强调人的需要、欲望、个人享用性这两个极端思想。他认为“自从人类出现之后,在人与世界的关系中,人一直处于主体地位”。人作为生产力中最活跃、最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因素,不断实现着生产工具的发明创造、使用、改进,劳动对象的优化与变革,甚至世界历史的演变。这一切“创造”“改进”“变革”“演变”见证了人作为工具价值的实现。当然并不能就此武断地说历史仅仅是通过人的工具价值得以实现的。“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人是“把自己的生活活动本身变成自己的意志和意识的对象”的生命体,“在社会历史领域内活动的,是具有意识的、经过思虑或凭激情行动的、追求某种目的的人”,人对世界的认识和改造是立足于人自身的意图与目的的活动。人学进一步指出“在保证社会劳动生产力极高度发展的同时又保证人类最全面的发展”,人自身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终极目的,所以,的“人”既是目的,又是手段(工具),是目的价值和手段(工具)价值的统一,人作为目的同人作为手段是不可分的。

(二)人是关系性的存在

认为,现实生活中的人“不是人生而具有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不是处在某种虚幻的离群索居和固定不变状态中的人,而是处在现实的、可以通过经验观察到的、在一定条件下进行的发展过程中的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是关系中的人,是关系性的存在,人只有生活于人类社会关系中,接受并参与这些关系,才能使天赋得到应有的发展,成长为人。人学从来没有并且一直反对把人同人的世界、社会及历史之间的关系分割、对立起来,强调:“人就是人的世界,就是国家、社会”,“任何一种解放都是把人的世界和人的关系还给人自己”,应当避免重新把它们“当作抽象的东西同个人对立起来”。至此,的“人”不是某种个体“实体”或“抽象物”,我们只能从人与对象世界(世界、社会、自然、自我)的关系入手去描述、探视人的存在状态。

(三)人是生成性的存在

传统哲学习惯将人视作摆在眼前的静观的对象,认为认识人不过是抛开人的种种“现象”究其最终“本质”的一劳永逸的过程。马克思一向批判这种将人物化、“现成化”了的“物种思维方式”,认为这种思维方式抹煞了人特有的生存本性。比如,猫不必考虑如何成为猫,它的一切尽在自然掌握之中,它的本性是预成的,只要完成程式化的行为,就实现了作猫的使命。而人与猫是不同的,马克思认为“个人怎样表现自己的生活,他们自己就怎样”。人之为人的关键在于人不甘愿于外界力量的摆布,人通过规划自我人生、支配自我行为、掌握自我命运,最终实现人自身的创造价值。也就是说人的创造活动,人的“生成性”将他与一切他物区别开来。人的“生成性”在于永远无法将人“对象化”,人永远是超越自身的存在者,人在未来的历史发展中不断地生成自身,经历着不断的“成为其所是”同时又不断地“否定其所是”的过程。人学对人的理解,实现了由“现成性存在”到“生成性存在”的转换。

(四)人是全面性的存在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写道:“动物的生产是片面的,而人的生产是全面的”。马克思恩格斯非常重视人的全面发展,并认为每个人都能完全自由地发展和施展自己全部的能力,最终实现全面而自由的发展。这里的“全面”首先指人要平等、完整、和谐和自由地发展,它不是量的概念,不等于包罗万象的一切方面。其次,全面发展应是人的基本方面的发展。“体力和脑力的能力”的发展构成了全面发展的基本方面,也可以指人在德、智、体、美等方面的发展,或是生理和心理方面的发展。最后,全面发展的实质是个性发展。马克思认为,取代资本主义“物的统治”的新的社会形态的特征是“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成为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可见,“全面发展”最终落脚点是以其为基础的个性发展。

二、人本德育的实施原则

人学对“人”的论述,使我们可以准确地认识和理解德育中“真正人的回归”。人本德育应当以人的工具性与目的性为出发点,贯穿围绕人的关系性、生成性的德育过程,最终实现人的完善发展的目的。即德育要坚持“以人为本”,要和学生的价值联系起来,和学生的生活联系起来,和学生的成长发展联系起来,使德育真正成为学生自己的德育。我们不仅要在德育中贯彻人本思想,更要把人本理念落到实处。

(一)坚持人是工具价值和目的价值的统一

主体性历史本身就是属人的历史,德育的问题本质上就是人的问题。马克思在《哲学的贫困》中明确表述“把人们当成他们本身的历史的剧中的人物和剧作者”。也就是说,我们的德育必须坚持“以学生为本”,要重视学生的主体性,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工具性,让他们接受各种道德规范,适应社会发展要求并为之服务,还要注重学生自我目的性,尊重学生,研究他们的需要、愿望、兴趣、爱好,正视他们自身发展的规律。

(二)坚持开放性原则

的“人”是大写的“人”(Man),是关系中的人。具体而言,指的是人与自然、社会、自我之间存在着必然的有意义的联结。这种联结构成了道德关系的本质。也就是说,道德是各种关系的道德,道德离不开生活中的这些关系;生活中的关系是道德的沃土和原发性根基,道德源于斯、长于斯,与斯“同呼吸、共命运”,没有生活中的各种关系,也就无所谓道德。道德本身就是对各种关系的意义建构,在这些关系中生活的过程就是道德学习的过程,所以,德育必须坚持开放性的原则。面对价值多元的社会现实及各种诱惑,面对学生心理不成熟,缺乏自我选择和决断的能力,教师切不可将学生“罐装”,而要有开放的理念和坚定的信心,汲取诸多关系中的合理性内核,形成校内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紧密结合的德育网络,促使学生更好的发展。

(三)坚持发展性原则

人是社会中的人,他们所处的社会也是不断生成、否定和发展的。道德是人所特有的,它同人和人类社会的发展一样,都要经历否定之否定的生成过程,所以,德育过程中必须坚持发展性原则。德育工作者要遵循学生生长过程中否定之否定的规律,积极研究不同年龄的发展特征、思想发展状况和心理发展需求。德育工作应从长远的角度,发挥对人的本性、潜能的“开发”作用,允许学生犯错、失败,切忌“一棒子打死”,应坚信学生是潜藏着巨大能量的发展体,每个学生都是可以积极成长的,是有培养前途的,是追求进步和完善的,是可以获得成功的,等等。这样的德育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学生才有可能从自然人转变为健康的社会人。

(四)坚持全面性原则

第7篇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和《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都明确指出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性。学校德育工作要真正落到实处,收到实效,必须不断创新,从模式、内容、形式、方法、途径等都要适应不同时期、不同年龄、不同层次的个体。

社会、家长、学生不能将学校单纯地当做一个教育载体,应该将学校作为实现德育工作实效性的主体,而受教育者就是主体服务的对象。学校的职责就是教书育人,开展德育工作,课堂教学是学校育人的主阵地,学校教育是教育工作的主导。个体必须以主体为本,服从和服务于主体,才能更好地促进主体的全面发展,从而实现个体的自身发展。

二、中职院校德育管理工作的核心

1.明确育人目标,努力营造德育工作新气象

目前,国内很多中职院校已初步形成了一支专兼职结合的德育师资力量,中职院校重视学生德育工作,不仅是加强学校德育硬件建设,优化育人环境,同时要加大力度,完善和强化软件建设,要建立与完善一支强有力的德育工作队伍,加强队伍的组织与培养,充分展现出高等教育教育者的“榜样示范性”;德育工作要齐抓共管,使德育工作贯穿于整个管理、教学、科研、学科建设和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

2.明确中职院校德育管理工作的核心目标和基本原则

目标是德育管理工作任务顺利开展和实现目标的灵魂,直接指导和制约着整个德育过程。中职院校德育目标是根据大学生的身心发展的特点和年龄特征,最大限度地发挥人力、物力和财力的作用,提高德育管理的水平,提高德育工作的效率,提高德育的效益。原则是确保行动按照计划和目标顺利实施和实现的思想保证,德育管理工作的原则是根据德育管理的目标和任务,遵循德育管理的规律而制定的对德育管理的基本要求,是德育管理活动的准则和依据。其基本原则有:①导向性原则;②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原则;③动态管理原则;④灵活性原则;⑤开放性原则。

3.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导向,提高中职院校德育工作实效性

提高中职院校德育管理工作实效性是实现德育管理思想、管理理论与时俱进的内在需要,也是时展的外在要求,更是学生个体全面发展的自身要求。①引导学生从哲学角度上认识本质,激励个体主动学习;②构建科学合理的管理体系,促进德育工作的开展和目标的实现;③提升教育者和管理者的自身水平,加强沟通与交流;④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人为本,建立中职院校德育管理新体制,切实做到中职院校德育工作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三、提高中职院校德育管理工作的建议与策略

1.不断加快中职院校德育管理体制改革与创新的步伐

深化中职院校德育工作的改革,是适应新的人才培养模式的需要。我国已经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这对德育工作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市场的竞争也对大学生提出了更好、更具体、更新的要求。所以必须结合中职院校办学特色,以学校为本,以学生为中心,以社会需要为导向,不断加快中职院校德育管理体制改革与创新的步伐,促进中职院校德育管理体制的转变,在探索中不断积累经验、逐步完善,使德育工作为培养高素质的现代化人才服务。

2.适应学生特点,提高德育工作实效性

不断转变观念,以学生的自身特点和发展前景为基础,努力在大学生的文明教育、良好习惯、适应能力、道德素质、人生观、价值观等培养方面营造一个良好的校风和学风,培养和塑造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良好个性。不断引导学生树立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主学习的观念。并通过各类培训班、开展各种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净化学生心灵,养成独立勤奋的性格、较强的团队精神和良好的文明生活习惯。

3.以就业市场为向导,促进学生德育的全面发展

大学生是国家发展和建设的中坚力量,是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培养大学生不仅需要提高他们的科学文化素质和专业技能,更要大力提高他们的德育教育。中职院校德育与人的全面发展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提高当代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必然要求。

4.基于校园网络平台,优化中职院校德育管理工作的软环境

用先进的网络文化建立校园网络平台作为德育教育的主阵地,只要正确引导学生上网,充分发扬网络的优势,克服其弊端是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校园网络平台为德育教育提供了一个全新的空间和面貌,使中职院校德育教育有可能利用这个空间提高时效性,扩大覆盖面,增强影响力,加强网络环境的建设,有利于学生个性意识和信息素养的培养及综合素质的提高。

四、总结

树立“以校为本”的德育理念,抓住德育的灵魂,不断地深化改革,加强和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性,发挥中职院校育人职能,才能更好地发挥德育工作的作用,以适应社会需要为向导促进德育。中职院校是对受教育者实施道德素质教育教育、传授专业知识和技能、职业素质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基地,要实现德育教育的目标,就要利用好中职院校的全部资源,以育人为本,努力培养出适应社会需要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时刻坚持以生为本,加强中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在学生成长的过程中时刻渗透着崇德、励志、求真、向美的元素,促进和激励学生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张金台.探索班级德育管理之路[J].文学教育:下,2011.

第8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 综合素质 学生评价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强调“职业教育要面向人人、面向社会,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职业教育要坚持以人为本,加强学生的素质教育。但是长期以来,学生素质评价工作却与教育目的脱节,学校对学生的综合评价还是以“智”为主,片面强调学习成绩。而在此评价标准下培养出来的学生并不受用人单位青睐,事实就是在企业面临“用工荒”的同时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率依旧不高。为满足社会对高职教育的需求,必须建立符合教育规划纲要的高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

一、现行评价体系特点

1.评价目标偏移

虽然高职院校一直提倡素质教育,鼓励学生全面发展,但是在实践中,往往注重对学生“智”的培养,倾向于对专业知识的灌输。评价体系中将对知识的掌握作为评价的核心,其他方面的权重过低,在最能体现职业教育特点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等方面,也主要以书面考核为主,评价体系偏离了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

2.评价内容单一

在现行的评价体系中,涉及的评价内容一般是学习成绩与操行评分,分布对应“智”与“德”的要求。把学生成绩作为学生智能的考量,是对智能评价的简单化处理。按照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智能应该包括九种。考试成绩仅代表智能发展水平的一部分,以此评价个体的智能情况难免有失偏颇,与“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也是背离的。

3.评价功能弱化

学生评价的一个很重要的功能是导向功能,用于引导学生在各个方面的全面发展。同时评价的反馈功能可以使学生通过评价了解自己的不足,有针对性地进行弥补;学校也可以通过评价的结果对教学计划、教学资源进行调整,以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但是在现行的评价活动中,评价主要用作了选拔的手段,学生不能通过评价活动得到改进自身的意见,学校也没有以此为依据因材施教。

二、评价体系的建立原则

1.综合目标原则

教育部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提出“加强素质教育,强化职业道德,明确培养目标”,强调“高度重视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重视培养学生的诚信品质、敬业精神和责任意识、遵纪守法意识,培养出一批高素质的技能性人才”、“提高学习能力,学会交流沟通和团队协作,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学生评价工作必须以综合素质为导向,德智体美全面考察,同时突出高职教育特点,注重对实践能力的测评。

2.多元主体原则

现行评价体系的主体是教师(或班主任、辅导员),考核内容的选择、考核标准的确定、考核过程的实施以及考核结果的给定都是由教师完成的。单一的评价主体导致评价结果的全面性、准确性、客观性都有所欠缺。在构建综合素质评价体系时,必须考虑学校、用人单位和学生这三者的综合协调。用人单位的评价从企业需求出发,更加符合职业规范,评价结果有助于学生制定职业生涯发展规划。强化学生在评价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可以让学生参与评价过程,将评价活动作为学生学习和发展的引导和规范。

3.全面功能原则

综合素质评价的功能除了为教学管理者提供决策、改进教学外,还应体现其本身应有的其他功能。比如激励功能,综合素质评价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不为学生的发展设立单一的标杆,突出每个学生的优势所在,激励学生自信成长。综合素质评价另一个重要的功能是导向和反馈功能,通过评价使学生了解自身的不足,引导学生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

三、构建高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

1.设立评价指标

在教育评价领域,层次分析法(AHP)是一种常用的评价方法。层次分析法将问题层次化,根据问题性质和目标将其分解为不同类别和层次的指标,对同一层次中的各个指标进行二元对比,将各评价指标重要性之间的定性差异,通过建立判断矩阵实现定量化。

依据前面建立评价体系的原则,利用层次分析法,将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分为两层评价指标。第一层为构成学生综合素质的四个组成部分,分别是思想品德和职业道德素养、智能素质、职业发展素质、身体与心理素质。每一个一级指标下面包括多个二级指标。

思想品德和职业道德素养:政治思想、社会公德、职业道德。

智能素质:语言能力、逻辑能力、运动能力、艺术能力、交往能力、认知能力。

职业发展素质:实践能力、管理能力、创造能力。

身体与心理素质:身体素质、心理素质。

每一个指标的权重通过综合专家和评价主体的意见确定,尽可能地使量化过程科学客观。根据每次评价的目的和侧重,还可以进一步分解二级指标,建立三层的评价指标。

2.指标计算方法

评价方法中常用加法加权的指标计算方法,该方法中各指标的评价值可以线性的相互补偿,计算过程直观简便,几乎所有的学生评价体系都是采用的这种方法。为了鼓励学生的个性发展,同时也满足高职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要求,可以在指标计算中引入乘法加权的方法,即在计算一级或者二级指标时采用加法加权,在计算综合指标时采用乘法加权,构成加法-乘法加权综合方法。因为思想品德、智能、职业素质和身心素质在高职学生的培养过程中缺一不可,不是互补关系,采用乘法加权降低了素质缺失者的综合评价得分,可以鼓励学生在四个方面均衡发展。

随着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作用将越来越重要。对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的研究必须不断深入,以就业为导向,在新的社会需求下改进学生评价方法,为社会主义建设源源不断地输送高素质的人才。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