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03-26 09:52:50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初中语文诵读教学研究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关键词:诵读教学;初中语文;诗歌;应用
近年来,多元化的思想对传统文化的冲击使得初中生对诗歌的学习兴趣不断降低,学生的诗歌学习素养越来越低下,主要表现为表达能力普遍的低下、基础知识的掌握不牢靠、学习兴趣不足、阅读能力欠缺等等,随着时展的需要,学生的全面发展有了更高的要求,语言表达能力和情感表达的能力都需要进一步的提升,中国的诗歌文化博大精深,是最具有时代特征和青春活力的教学内容,良好的诵读习惯有利于学生形成丰富的情感体验和艺术内涵,深刻的领略到当代诗歌的精华风采。
一、初中语文诗歌教学现状分析
首先从学生角度分析。阅读的质量也参差不齐,但是大部分都停留在网络上的泡沫文章,阅读过四大名著和唐诗宋词的学生占不到2%,诗歌长时间的没有出现在学生的生活中,使得学生失去了良好的学习氛围,认为诗歌是一种矫揉造作的表达形式,不为大部分的学生所接受。另外极少部分的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对诗歌的表达思想把握不明确,甚至出现偏差,严重的降低了诗歌的学习质量,由于对诗歌所要表达的感情不到位,导致在诵读的过程中不能自然大方的表达,给教师带来了巨大的压力,课堂的质量也逐渐降低。
其次从教师的角度分析。很多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走进了误区,由于方法不当使得诗歌的美感不断的弱化,传递给学生的美感少之又少,其中两个主要的误区表现在:一是教师在诗歌教学中,主要采用的是讲读的方式,所有教学任务由教师一个人包办;二是主要按照课件的形式为主,采用的是新型的灌输式教学,只有形式的革新,没有内容的革新,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磨灭了学生的学习热情[1]。
二、诵读教学在初中语文诗歌教学中的必要性
首先,诵读有利于丰富学生的心理体验。诵读一直都是诗歌教学过程中最为有效的教学方法之一,俗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在初中语文课堂中教材内容大多都是经典的文学名著,有很多难以理解的内容,需要通过学生的反复诵读去体悟和理解,在反复诵读的过程中能够好的培养语感,不断地去积累著作片段和经典的名句,才能产生丰富的想象,形成敏捷的思维,朱自清在《论百读不厌》中提到了熟读深思的道理,由此可见,诵读法在很早之前就受到了人们的重视,如果在学习的过程中没有了“读”,文学作品就会失去它的美学价值。
其次,诵读有利于正确的把握作者表达的思想内涵。诵读教学不仅可以促进学生的心理发展而且有利于学生的生理发展,从发音器官、视觉器官和听觉器官方面都在发生着变化,诵读的技巧积累到一定的程度就会对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进行正确的把握,诵读的层次不断的从“音读―情读―醉读”,不断地去唤醒学生内心深处的真实情感,有利于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的提高[2]。
三、诵读教学在初中语文诗歌教学中的应用
(一)初次诵读,注重情感把握。在选择诵读教材内容的过程中,教师要根据不同作品的艺术特征传授不同的诵读方式,可以范读、听读、也可以领读,但是在诵读的过程中要注重情感的把握,首先通读全诗,用醒目的笔迹标出需要停顿的地方,比如在《赤壁赋》这首诗中,让学生自己自由的诵读全诗,把握整体的情感表达,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看法和意见,再次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进一步深入的思考,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把握学生的心理,使学生之间形成竞争表达的氛围,能更好的激发学习热情,提高课堂的效果,随后,针对学生中出现的各类问题,教师要耐心的记录并解答,从专业的领域去评价学生的观点,及时的纠正不正确的观念,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作品的真正含义[3]。
(二)联想诵读,体会意境美。在诵读的过程中,一些诗歌所要表达的感情是停留在表面上的,但是更多的是蕴含在诗歌的字里行间中的,比如《钱塘湖春行》这首诗歌,作者淡淡的忧伤没有平铺直叙,而是流露在文本深处的,这样的诗歌就需要读者借助丰富的联想去体悟诗人表达的意境,想象诗人所描绘的情节、场面和人物,品味出作者所要表达的意境,尤其在《再别康桥》中,通过节奏、重度和情感的把握,就“甘心”“放歌”“沉默”等词语进行重点的分析,深化学生对诗歌的理解,让学生主动的去探究其中的情感美和意境美。
(三)醉读,提高鉴赏能力。醉读属于诵读中最为升华的一个阶段,可以让学生陶醉在其中,通过诗歌的学习不仅要把握诗人的情感,更要从中给学生带来更多的思考和启迪,结合自身的生活实际,学习作者豁达的胸怀和超然的态度,最好可以达到共鸣,教师要不断地给学生传授正确的体悟方向,把无声的文本作品变为形象客观的听觉语言,不断的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在以后的诗歌教学中,学生可以独立的完成诗歌鉴赏的学习任务,“授之以渔不如授之以鱼”,让学生学会鉴赏的方法才是课堂教学的真正目的[4]。
综上所述,语文学科是一门注重人类历史文明和灿烂文化,侧重学生人文情感的培育和熏陶的科学,是人类表达自己丰富情感的工具,具有时代性和开放性的特征,教师要密切的关注学生的心理变化特征,寻找出更加具有新意和使用的诗歌诵读方法。
参考文献:
[1]潘小华.初中语文现代诗歌的教学研究[J].新西部(理论版),2014,23:161+159.
[2]徐丽婷.初中语文诗歌教学课型的选择及应用探讨[J].才智,2015,09:75.
关健词:初中语文 古诗词 诗词鉴赏
古人曾说“诗无达诂”,这不仅站在诗歌解释的角度,对诗歌的鉴赏也同样适用。对于中学生的古诗词鉴赏,必须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切实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以促进当代对古代文化的继承与发扬。
1.初中语文古诗词的鉴赏角度
1.1诗词语言鉴赏。诗歌是有生命的雕刻品,犹如冰灯玉露,看过是赏赞,是慨叹,经历千磨万击,看过是感喟,是敬畏。诗歌是语言的艺术,语言是诗歌的载体,语言在诗歌中的重要地位,就在于一字的出入,便有高下的悬殊。诗歌的语言在丰富的想象与明晰的概念间跳跃穿行,在直觉的感性与清醒的理性间幻化重生,辨证交织下的语言便有了动态的立体之感。诗歌的音乐美体现在节奏的长短参差,轻重的错落有序,句读的轻重缓急,韵脚的和谐交替之上。
1.2诗词意境鉴赏。在中国古典诗歌里,诗人的思想情感通过对意象的描摹和意境的创造来体现。无意不成诗,无境不生情,诗情与画意,情趣总相通。诗歌是抒情的,诗人用有情的眼光观照自然与生活,当二者相遇,在碰撞下相契相合,意象便产生;当诗人独具匠心,把各种有情意象相互联结创生,一个充满诗意的艺术境界便被开启。在诗的形式里,意象是具体的,似可观可感,可从具体的描写中捕捉;意境是空灵的,得自心源,须于笔墨外可得。无论是创造意象还是意境,诗人都追求达到“妙合无垠”的境界,但意境的特征超越了具体的意象,诱使读者展开联想,体悟诗人寄寓意象上的思考和感悟。
1.3诗词风格鉴赏。风格是指作家的创作个性通过言语的组织,在文学作品中显示出来并使读者获得审美享受的独创艺术。引导学生了解诗歌的风格有助于学生把握诗歌的语言特点和情感基调。但历来探讨风格的角度多样,其中,生活个性与创作个性不可等量齐观,创作个性也不能直接转化为文学风格,只有将两者结合,启发学生从言语的格调与行文的笔性共同去窥视作品的风格。
2.初中语文中古诗词鉴赏能力培养策略
2.1知人论世,主动了解。一方面,要考察古诗词的写作背景。鉴赏古诗文时,要了解作者的生平事迹,把握古诗词的创作背景。优秀的古诗词都是时代的产物,都深深打上了时代烙印,同时,作品创作和思想感情的表达,与作者的人身经历也具有密切联系,这是古诗词鉴赏中必须把握的内容。例如,杜甫的《三吏》、《三别》都与“安史之乱”的时代背景和作者的亲身经历密切相关,战乱给人们带来的疾苦以及作者颠沛流离的经历,是杜甫诗歌“沉郁顿挫”风格形成的关键,古诗文鉴赏过程中必须努力把握这一点。另一方面,将作品中的思想感情放入写作的时代背景去作判断。例如,在鉴赏唐代诗人王翰《凉州词》的过程中,作者表达的到底是征战沙场不能生还的悲凉心情,还是战死疆场的悲壮之情?鉴赏中,如果透过作品写作的时代背景,结合盛唐时期昂扬豪迈的时代精神,就很容易把握该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2加强阅读,提升兴趣。古诗词鉴赏过程中,诵读是第一步。只有在诵读的基础上,才能逐渐把握古诗词的含义,逐步提高鉴赏能力。任课老师要加强指导,强调古诗词背诵的数量和质量,培养学生良好的古诗文功底。古诗词的韵律和节奏之美,诗词中的意境和中心思想的把握,只有通过诵读才能细细体会。课堂教学中,要利用多种形式和方法开展诵读活动,以激发W生兴趣,调动学生参与诵读的热情。例如,利用分组诵读法,让学生以小组形式分角色诵读古诗文。将诵读与歌曲演唱有效结合起来,例如,辛弃疾《清平乐.村居》诵读时,根据该诗词的节奏,采用拍手、踏足、踏歌而吟的方法。这样既能激发学生的诵读兴趣,还有利于深入把握诗词意境,有效分析和鉴赏古诗词的内容。
2.3把握格律,切入重点。古诗很讲究音律的和谐圆润,特别是初中语文所选篇目大多为格律诗和词,在这一点表现的尤为突出。为了使诗读起来能抑扬顿挫,琅琅上口,所以古时往往平仄声交错使用。格律诗句数固定,如五言、七言、五律、七律等。此外,在初中古诗词鉴赏教学中,要合理应用诗眼分析法,纵观古代诗词中的名言佳句,“诗眼”通常是句中的某个动词,优秀的诗人往往非常注重动词的巧妙应用,通过生动有趣的描述,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进而有效表达诗词的中心主题。例如,孟浩然的“待到重阳日,还来就”中的“就”字,写作过程中经过仔细推敲,通过“就”字的应用,巧妙表达出作者内心的渴望与憧憬。总之,整个古诗词鉴赏过程中,善于抓住“诗眼”,离理解全诗的基本内容也就不远了。
古诗词的学习主要就是积累与练习。想要学好古诗词,就需要积累关于古诗词的相关文学知识,立足古诗词的精华,行知人论世之举动,达提升兴趣之目的,最终提升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
参考文献
[1]董杰.高中宋词教学中文学鉴赏力的培养[D].河北师范大学,2014.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 问题 对策
0 引言
笔者从事初中语文教学数年,作为课程改革的参与者,见证了初中语文教学的发展:教学理念不断进步;教学手段日趋丰富;教学效果明显改善。对此感到由衷的欣喜,但同时也发现不少问题。在此笔者根据自身多年的教学经验,结合平时课程改革工作的心得体会,就当前初中语文教学中面临的问题及优化对策谈一点自己的看法。
1初中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教学观念重知识,轻能力
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语文教学的考核内容和评价方式都有了一定改变,但仍然不能摆脱应试教育的影响,最终导致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的现象十分普遍。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势必会造成学生的“高分低能”,书本知识很丰富,在生活中却连基本常识都不清楚。
1.2教学内容重课内,轻课外
语文教材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和浓厚的生活色彩。这就决定语文教学离不开课外生活,从学生学习语文的角度考察,课外学习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大量的语文学习活动是在课堂外进行的。《中学语文教学大纲》对学生的课外阅读有明确要求,同时也对语文教学课外活动的开展提供了一些指导性意见。对此有些教师并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经常是放任自流,不给予有效的指导,或是干脆用大量的课内作业占用学生课外学习的时间。
1.3课堂组织重模式,缺变化
其表现有以下两种:许多教师一走上讲台,就是按介绍时代背景、然后分段总结段落大意,接着概括中心思想、写作特点这样的一种程序套路一直到教完本课,这是一种表现。第二种表现是照本宣科,教材上怎么说,我就怎么教。教材上说议论文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样的结构,教师就按这样的“三段论”去教学生,去要求指导学生先写作。就连学生答问,也只能与教参上一致,调动一下语序都不行。前者是拿一种模式、程式硬套在丰富多彩的教材上,后者是对教材作一种简单的处理。二者的共性在于不求变化,不作深入研究,不因人因地制宜,其结果必然导致教师教法和学生学法的僵化、死板,不利于提高教学效率。
1.4教学研究重借鉴,轻创新
也在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许多教师积极开展教学研究,改进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但由于教师普遍性工作强度和工作压力都很大,又害怕承担改革创新的风险,在实际教学研究工作中都以借鉴现和改进有成果为主已有的成熟经验为主,缺少自我创新。而且在借鉴的过程中,有些教师没有深刻领会所借鉴经验的特点和精髓,也不认真区分课程内容及学生特点的差异,一味生搬硬套,很难得到好的教学效果。
2相关优化对策
2.1深刻解读教学大纲
教学大纲是检查和评定学生学业成绩和衡量教师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是编写教科书的主要依据,同时也是开展教学的指导性文件。深刻解读大纲,对实际教学的开展有着积极的意义:
2.1.1有助于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念。
语文学科实践性很强,新的语文教学大纲的―大特色是要求突出学生实践,重视学生实践能力培养,要求学生要多读、多背、多写并重视听说,而且给出了许多具体要求和建议,比如说规定“课外自读每学年不少于80万字(其中文学名著2~3部)”、 45分钟能完成500字左右的习作”、将“听话”“说话”合并为“口语交际”并使之与“阅读”“写作”相提并论,这都是重视实践的表现。这就要求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在重视知识传授的同时,还应该注意引导学生实践,突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所以在的《雷雨》教学中,人物对话比较多,便可组织学生扮演各种角色,进行口语交际,调动学生兴趣,又可让学生体会到人物性格,从而达到教学目标。
2.1.2有助于明确合适的教学内容。
教学大纲除规定的课内教学内容外,还对课外阅读及课外活动提出了规定和建议,教师应认真研究并作出可行性强的指导方案,然后付诸实践。此外,教师应该尊重学生阅读自由,给学生提供独立的阅读空间,给学生真正的阅读权利,在一定范围内尊重学生的阅读选择。同时要积极创设各种有利条件,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开展课外阅读及其它课外活动。
2.1.3创造性开展教学研究的重视依据。
作为开展教学的纲领性文件,教学大纲是开展教学研究的重要依据。它提出的一些理论对我们的教学都大有帮助,值得我们教师去深入研究。比如说大纲中要求“重视积累、感悟、熏陶和培养语感”,我们可以据此开展对“感悟式教学”的探索与创新。
2.2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并重
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和自己能获取知识的能力。而知识是能力的基础,是能力构成的基本条件。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既要重视知识的传授,又要重视能力培养,双管齐下,二者并重。具体来讲应做好以下三点:
2.2.1搞好讲和练的结合
如《滕王阁序》是千古传唱的妙文,但用典多,文辞简奥的特点给学生的诵读理解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为此,先给学生仔细讲解课文注释,疏通文意;对于一些较难理解的地方,督促学生查找有关词典资料以加深理解。然后充分利用课文中的句式对偶、音韵和谐、辞采华美等特点,让学生练习诵读以加强理解。所以教授课文时既要重视把课讲好,把知识讲透、讲细,使学生能够接受,但又要认识到“讲”只能使学生获得知识,而要把知识转化为能力,则主要靠“练”。所以更要重视讲完之后的“练”,做到有讲有练、精讲多练、讲练结合。
2.2.2搞好读和写的结合
读和写结合起来,是把知识转化为能力的一条最根本、最有效的途径。只有把读和写有机的结合起来,才能让学生在读写实践中,加深理解文字的丰富内涵,才能提高学生正确运用祖国语言的能力。像课文《春酒》介绍了故乡过年的风俗,以儿童的视角观察生活,用富于童趣的语言写出了对童年,对母亲,对故乡的思念之情,课文通俗易懂,便可以让学生描写一段自己故乡过年的情形。这样读和写的结合,实质上就是一个把阅读知识转化为写作能力的过程。
2.2.3搞好启发式教学
“启发式”之所以深受学生欢迎,就因为它能够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我们学习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范进中举》时,可以启发学生分析人物性格特征,体会对比和夸张的讽刺艺术,引导学生探究范进喜极而疯的根源。这样可以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使学生开动脑筋,积极思考,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因而有利于对学生能力的培养,能够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也获得运用这种知识的能力。
3 课堂组织灵活把握
作为目前教学方法的主流,模式化教学确有它的优点。譬如它有利于帮助年轻教师的快速成长,提高教学过程的可操作性;有利于整合集体智慧,发挥教育团队的整体作用;有利于学生在某种程度上对知识结构的快速把握。但其弊端也很突出,它不利于知识的更新与创新,阻碍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创新思维的培养,同时还扼杀了教师的个性特征和主体能动性。因此教师在实际组织课堂时,应充分发挥自身主导作用,结合学生的临场反应,打破固有模式,灵活设置教学环节,提高教学效果。
4 加强教学研究和创新
成熟的教学经验值得借鉴,但借鉴时也应注意课程内容和学生特点,因地因人制宜,做到“活学活用”,同时还要加强教学研究和创新:一是要加强理论学习,更新教学观念,把握教育规律;二是要上好本学科的每一节课,着眼小问题,为人充分认识到上好每一节课就是一次教研;三是要勤学教学理论,博览课外书,注重平时的反思和积累;四是要学会用科学的态度和方法去搞教研活动,注重多种形式的教研方法。而且我们的教育主管部门和教育机构也应创造宽松的氛围鼓励教师大胆创新。
关键词:初中;语文;诗歌教学;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5-282-01
众所周知,通过诗歌的学习能够熏陶人的品格,陶冶人的情操。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学习诗歌,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同时对于增强学生感悟能力、语言能力、综合素养也非常有效。正因如此,探索初中语文诗歌教学有效性无疑是当前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
一、加强学生朗读训练
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现”,由此可见,朗读诗歌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具体的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当中,教师应加强学生对于诗歌的朗读训练。
二、体会诗歌音韵节奏
例如在学习《赤壁》(杜牧)一文是,首先教师可以让同学们将前后两部的叙事与议论句用不同的情感及语调加以朗诵,这样一来能够潜意识的在学生心中将是个分层,更加容易了解诗歌的层次性,把握文章情感。不仅如此,如在学习《江南》时,朗读诗句“日出江花红胜火”、“春风又绿江南岸”加强“红”、“绿”两字的朗读,然后再以此为着力点展开教学,必然能够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反复诵读体会含义
学生在阅读当中,教师要有目的的引导学生融入自身情感,真正投入到诗歌所营造的已经当中。从而才能够较为透彻的体会到诗歌中“山”、“田园”、“水”的真正含义。同时,学生有情感的阅读,能够将自身情感融入到诗歌当中,这对于加深课文理解程度与个人体会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例如在学习《在山的那边》一文时,教师首先可以同学生一起找出诗歌当中的重点字词,反复品位与诵读,这样一来学生自然会明白山、海所赋予的真正含义。
四、朗读比赛深化理解
一般来说,初中阶段的学生通常具有较强的好奇心与好胜心,因此教师也可以通过抓住学生这一心理特点的方式展开教学工作。比如可以通过组织诗歌朗读比赛的方式,为学生提供一个表现自己、发挥自己的平台。具体如《归园田居》(其一)一文的教学但终是,在课堂中留出10分钟左右的时间让学生进行朗诵比赛,看看哪位同学能够以最富有的情感朗读、最快的速度背下课文,通过这一方式必然能够有效及其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从而全身心的投入到诗歌学习当中。
五、激发学生诗歌学习兴趣
一直以来我国初中教学已经基本形成了一种以预习、教学、复习为主的固定教育教学模式,尤其是在僵化的教育体制与应试教育模式下,初中语文已然成为了课前阅读、课中讲解、课后练习的机械化教学模式,诗歌学习本来是一审美乐事为成为了僵化的学习。因此,鉴于这一特点,为了方式出现较为严重的负面影响应该着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值得一提的是,本文在此并不是否认此种教学方法,它其实也并不无可取之处。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他也是有一定的存在价值与意义。试想,如果学生能够自发的去了解文章背景、熟悉字词、解读文本、拓展阅读必然更好,但是能够做到这样的学生寥寥无几,而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仅仅是持一种敷衍的态度来应付的。而当前大多数学生对诗歌所表现出来的更多的是陌生感。但既然情况如此,我们为何不能加以深化与利用呢?
老师如果能够紧紧把握住学生对诗歌陌生感这一特点,然后再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创设教学情境、介绍背景,再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直观、形象的展现在学生面前,这对于提高学生们对诗歌学习的兴趣有着巨大的作用,从而也能够帮助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到诗歌鉴赏课堂教学中去。
比如在学习《沁园春・雪》时,老师就可以通过学生对主席的了解进行引导性教学。人们对于主席必然是非常熟悉的,尤其是当年《恰同学少年》这部电视剧热播,更是吸引了一大部分学生了解主席的少年时代。但是考虑到学生们对他的了解仅仅处于较为疏浅的层面上,并没有很深的认识,但是这篇诗歌的学习恰恰能够激发其学习兴趣。因此老师在教授这一课文时,可以利用播放电影的形式来介绍一生的经历及诗歌创作上的成就,在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后便展开《沁园春・雪》。
六、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意境
众所周知,诗歌是一种艺术化的文学样式,而当代诗歌更是一种比较自由的文学体裁,在每一首诗歌的背后都包含丰富的意蕴及内涵。因此,初中语文现当代诗歌教学要注重是个教学实际的结合,不可脱离实际情况,然后在充分利用多种教学手段来引导学生融入到诗歌的情景和意境当中,进而达到诗歌教学应有的效果。例如,文天祥作的诗歌《过零丁洋》,其诗句如下: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在这段诗中,该作者运用了用写实和言情手法的结合,深深的表达了自己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全文每一句、一字都体现出了作者的情真意切,实在是感人至深。而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首先应该向学生们传达爱国主义这一理念,让学生体会到作者的用意和感情,学生才能够真正体会到我们祖国的伟大,激发自身的爱国之情。
总而言之,进行诗歌教学的目的就在于学生人文素养与品格情趣的提升,同时对于培养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与价值观无疑具有重要的作用。但是要想取得良好的效果,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当中正确的加以引导,只有让学生突破思想束缚、认真的体味诗歌,才能真正取得现当代诗歌教学的效果与意义。
参考文献:
1992年9月,怀揣恩师张明惠“崇德敬业”的教诲,我来到苏中名镇——戴南,站到初中语文教学的讲台前,并且一站就是22年。
说来惭愧,回首22年来的语文教学之路,可圈可点的地方实在寥寥无几。然而,从戴南镇首届“十佳师表先进个人”、兴化市第三届“十佳人民满意教师”、“江苏省优秀教育工作者”这些还算得上能映射进取之心的荣誉中,依稀可见我坚守三尺讲台,追寻语文之梦的身影。
毕业那年所上的人生第一堂公开课记忆犹新,执教的是鲁迅先生的经典名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听课的两位领导都是语文教学的行家里手,他们称赞我的课有语文味,特别表扬了我引导学生通过模拟捕鸟的动作品读语言的做法。专家领导的夸奖让年轻的我感念不己,“重视语言的诵读品味,将语文课上出语文昧来”从此成为我不懈追求的目标。
我搜集整理出许多的背景音乐,为的是能增强诵读的感染力;我努力摸索诵读技巧,为的是找到诵读中融情入境的方法;我经常为学生制作配乐朗诵文件,为的是能调动他们的诵读兴趣。
在连续三年荣获戴南镇青年教师优质课评比一等奖后,自信满满的我以为深得诵读品味之要旨。然而实践中的不断碰壁,让我对语文渐存敬畏之心;研磨中的切磋反思,则催我在寻梦的旅程中不断前行。
2005年,我试教邹韬奋的《我的母亲》一文时,设计了这样一个仿写情境:“文中的几个精彩细节想必已拨动了你的心弦。生活中你的妈妈一定也曾呵护过你,关心过你,替你操心,为你辛劳,对你鞭策,给你鼓励。请你尝试截取生活中的一个小小片段,表述一下对妈妈的感激、赞美或崇敬之情吧。”但在与学生交流的过程中,课堂气氛并不理想。参与研磨的兴化市名师王大智认为,新课程重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但并不意味着可以忽略教师的主导作用。恰恰相反,新课程对教师的语言素养、引导水平的要求更高了。王老师建议:在学生不能联系生活畅谈感想时,教师应做好示范的准备。在泗洪育才学校赛课时,王老师的建议立竿见影,我在略带感伤的背景音乐中做了一番精彩的示范后,很快引起了学生的共鸣,一位女同学在叙述母亲每周来学校探望自己的细节时竟哽咽得说不下去了。
一次教学活动中,我声情并茂地范读朱自清的《背影》,读到“肥胖”一词时,课堂上竟传出学生的窃笑之声。听课的一位专家告诉我,仅有入情入境的示范朗诵是远远不够的,须深入钻研文本,适应学情变化,才能让学生走近文本,受到感染。第二次公开执教《背影》时已到了2010年,受孙绍振先生《名著细读》的启发,此时的我已逐步摆脱“教参”的束缚,学会从“文本中的我”“写作时的我”“读者”三个不同的角度自主解读文本。此外,我又认真阅读了王荣生教授《语文教学内容重构》《听王荣生教授评课》等书籍,开始赞同从教学内容的角度建构课堂,根据文体的不同精心设计诵读品味的方法与策略。我在这一时期的公开课赢得同事们“设计巧妙、内容精当、热情不减”的赞誉,当然更值得欣慰的是赢得学生的喜爱。印象最深的,是一位学生在送给我的新年贺卡中这样写道:“老师,真的很怀念我们的语文课,可以自由地想,自由地说。”
2011年,我有幸当选为泰州市教学能手,并成为兴化市语文名师工作室中的一员。在辅导我校青年教师参加各级各类赛课的研磨活动中,我与他们围绕语言学习这一重点,一起钻研教材,一起分析学情,一起探寻教法与学法。我深信“相观而善之谓摩”乃“教学之大伦”的理念,故能满腔热情地投入其中。集体研磨中,我有时将自己对一些问题的想法通过研讨性执教展示出来。比如,如何体现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如何巧妙设计问题情境,如何融入生活化语文的理念,如何实现多媒体展示的灵活掌控等等,这种以教代讲的做法,让我收获了许多精彩的课堂“生成之美”,于是我有意记录下这些点滴收获,在《语文教学研究》《语文教学与研究》等较有影响的教学类杂志上发表了相关研究性论文。这对我后来的“初中语文诵读教学模式初探”这一大市级课题的立项、教育硕士毕业论文的撰写与答辩,都大有裨益。
如今,我虽获得“泰州市语文学科带头人”的荣誉称号,但我时刻牢记导师魏本亚教授到我校调研时勉励的话语:“你的课已经很出色,今后要在厚重大气上狠下工夫。”我知道这句话的分量,他是希望我加倍地读书,加倍地修炼自己的语言。这使我想起了兴化语文界德高望重的柳印生老师的谆谆告诫:“语文老师的语言修炼是终身大事,苦在其中,乐在其中。”
2l世纪开始的新课程改革轰轰烈烈,语文教改首当其冲,热火朝天。在层出不穷、纷繁芜杂的语文思想、教学模式中,我常有左右不定、迷茫困惑之感,但终究抓牢了语言训练的根,始终追逐着诵读品味的理想境地。虽然我所谓的诵读品味的理想境地,犹如《蒹葭》中的“所谓伊人”,飘忽不定却那样地令人心醉。我愿做一个执著的追梦人,撑起“语言训练”的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我不敢奢望能够满载一船星辉,但会做一条语文长河中的不系之舟,“没有什么使我停留/——除了目的/纵然岸旁有玫瑰、有绿荫、有宁静的港湾/我是不系之舟”。
教学语录
作为一名教师,最重要的是爱心与民主,爱一些并不可爱的学生,善待其不可思议的轻率与鲁莽。
在世俗的功利主义教育依然强势的时代,坚持真正符合学生发展的教学改革犹如戴着镣铐跳舞,我愿追随前辈,怀一颗享受痛苦之心来面对。
只要竞争存在,考试定然存在。在我看来,应试教育是以考试为目的的功利主义教育,当力避之;素质教育是致力于人性发展的功德主义教育,当急趋之。
尊重个性,因势利导,让每一个学生在与自己相处的日子里都能得到合理的成长。这是一种教育理想,更是在选拔与发展尖锐对立时期的担当。
提高课堂效率的关键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为此我们需用一生来备课,那就是周而复始、永不停息地阅读,实践,反思。
如果缺失了教学理念的现代化,则施之于课堂的教学手段现代化不是如虎添翼而是为虎作伥。
教育是帮助人培养良好的习惯,语文老师一定要在培养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上入手,为此必须率先养成堪称良好的行为习惯。
千方百计地改变教学观念其实就是千方百计地唤醒学生的三大意识——自主意识、探索意识、实践意识。
“想教什么,在教什么,在学什么,学到什么”是反思课堂教学有效性时不可忽略的四大要素。
以好奇心和想象力为主要特征的童心童趣,是创造力的源泉,激活之、开掘之、呵护之是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职责。
语言修炼是语文老师的终身大事,苦在其中,乐在其中。唯有从自身运用语言文字的实践中才能悟出传授学生语言文字运用之道。
储备语言是否丰富,运用语言是否恰当,是衡量一个语文教师素养高低的主要标准。语言的理解、表达能力是决定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而语文课堂应成为语言训练的丰收地。
教学需要预设,但课堂之美在于生成,教师应当在随机应变上狠下工夫。
诵读品味是语文味的代名词,是语文教学的不二法门。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问题;改进措施
中图分类号:G420;G63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6)12-0033-01
近年来,为了改革初中语文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很多教育专家提出了一些教学改革模式方案,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而新课标关于中学语文教学的理念是能够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能够倡导积极科学的学习方式,能够把握语文教学的特点,让语文教学的课程更加有活力。因此,教师应通过语文教学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让学生在开放创新中体验学习语文的兴趣,进而提高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做到学以致用。本文针对初中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法。
一、初中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
(1)教学方法僵化。虽然素质教育的口号已经喊了很多年,但一些教师还是在素质教育的掩盖下进行着应试教育。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因为有些教师不思进取,不能把主要精力用在教学研究上;另一方面是因为学校评价教师的方法不科学,还以学生的考试成绩作为评价教师能力的标准,缺乏有效的评价机制,不能把素质教育的成果作为评价教师的标准。(2)写作教学僵化。学生的写作应该建立在实践的基础之上,因为只有通过观察生活才能写出有血有肉的文章,才能写出灵魂。但现在的作文教学方式是让学生去模仿优秀的作文,这样会使学生只会重复别人的观点,导致文思枯竭,失去了写作的源泉,使写作建立在无本之木、空阁楼台之上。(3)教学内容僵化。语文教学不同于自然学科,语文教学需要更多的人文气息,要与时代相结合。现在的语文课本有些文章固然经典,但很多已经与时代脱节,这需要通过课外阅读来补充新鲜知识。但很多家长和教师只鼓励学生购买学习资料,不鼓励学生看课外书,甚至对学生看课外书进行限制,怕耽误学习不能考取更高的分数,这无异于杀鸡取卵,扼杀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
二、初中语文教学的改进措施
语文的课本教学固然重要,但对课本内容的拓展和延伸同样重要。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广泛挖掘课程教学资源,不但要把国内外流传千古的名篇佳作让学生背诵理解,还要把反映当代气息的优秀作品展现给学生,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可以博览群书,丰富视野。(1)教学方法要生动灵活。初中语文教学不但要从“本本”出发,还要让学生通过接触其他材料来扩大自己的知识面,并通过大量的阅读实践和对感性材料的理性思考,才能更好地掌握语文学习的规律。比如学习《登岳阳楼》时,不但要让学生能够熟练背诵诗文内容,还要让学生通过其他书籍、图片、视频等让他们了解岳阳楼的前世今生,领略祖国的自然风光和文化古迹,达到既掌握课本知识又提高语文素养的效果。再如,在讲杜甫的《春望》时,可以让学生看看徐州当年在日本铁蹄下沦陷的视频影像,这样学生才能感受到作者的“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心理感受,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爱国热情。(2)教会学生科学的写作方法。在写作教学中,要更新教学理念,不能把写作教学作为考试分数的工具,要把写作当作终身的习惯和乐趣。写作教学要培养学生的写作的“源”,要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要让学生文思泉涌,而不是让学生抓耳挠腮。这就要求教师要把学生训练为有思考的人,而不是机械背诵的机器。如何能培养学生写作的“源”呢?归根结底还是要多参加社会实践,让学生在实践中感悟生活,再加上必要的写作技巧,当然如果能借助一些工具书就更好了。这样,就把学生感到恐惧的应试教育转变为培养学生的兴趣,写作由被动变成了主动,当然也就能做到文思源涌、下笔如有神了。(3)教学内容要开放。教学内容不能局限于课本知识,学生就算能把课本倒背如流也不会考出很好的成绩。这需要拓展学生的阅读范围,除了课本的知识点外,还要更多地阅读诗词歌赋、时文美文,让他们在阅读中理解感悟、细细品味,在感悟中理解作者的意图,自然而然就记住了内容。另外,要让学生把握时代的脉搏,养成主动接受事物感悟生活的习惯,在生活中多听多看多观察,因为生活是学习语文的第一源泉,是学生学习理性知识的原动力。在参加社会实践的同时,还要多读书、读好书,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例如,学校可以开展“百日诵读”活动,要求学生每天阅读,养成良好的习惯,每天把阅读的视频和照片发到微信平台或QQ平台,让老师和其他的学生监督。同时,教师也要在适当的时间让学生互谈读书心得,防止部分学生作弊。这样,通过如火如荼的读书活动,可以培养出学生的阅读习惯,让读书成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事情。同时,学生在读书中积累了大量的感性材料,再经过大脑的加工制作,写文章时就不会出现假、大、空的现象,写出的东西能够体现出学生的真情实感,语文素养和写作能力自然也就提高了。
三、结束语
教学方法的改进和创新是永无止境的,需要教育工作者不断地总结和完善。但不论遇到多大的困难,只要方向是正确的,教师都应大胆尝试,以苦作乐,通过示范课、公开课等磨炼意志,增强对教学改革的信心。
参考文献:
[1]屠锦红.关于重构语文教学内容若干问题的思考[J].教育探索,2010(01).
关键词:初中语文 文言文教学 心得体会
一、有效激发学生文言文学习的兴趣
浓厚的学习兴趣是保证文言文教学收到良好效果的重要基础,学生首先要对文言文课文感兴趣,才能够保证教师教学计划有效落实并收到实效,加深学生对文言文知识的理解和认识。一般而言,要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采取一些独特的教学方法来实现,例如设置情景模拟、讲故事比赛、穿插历史典故等吸引学生注意力,在上课之前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起来。例如在讲解课文《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时,教师就可以通过这样的方法来提高学生的求知欲。 教师首先开场白:“同学们,在开始今天的语文课前,我们先来学习一首歌如何?”,这种打破常规的开门见山的方法一下子就将学生的兴趣激发起来了,学生为了想知道教师葫芦里卖什么药,肯定都会异口同声说道:“好!”。接下来教师就可以在学生高度关注下,将相关课文内容呈现出来。
二、开展因材施教、形式多样的文言文教学
初中文言文知识内容相对枯燥乏味,晦涩难懂,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和教学目标采用灵活的教学方法,有效提高课堂教学的趣味性。首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融入“演”。例如在讲解《核舟记》这篇文言文时,教师可以将全班同学分成若干个小组,由不同小组朗诵不同段落,通过这样的课堂活动,可以在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了解深度的同时,让学生体会到活动趣味性,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其次,在教学过程中融入“乐”元素。例如在讲解课文《愚公移山》时,教师可以将江涛演唱的流行歌曲《愚公移山》在课堂上播放,让学生在动听的流行歌曲中领悟课文主题思想。通过不断创新和丰富教学方法,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课堂求知欲;最后,在教学过程中融入“写”元素。
三、指导学生开展诵读,培养学生语感
有句古话“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初中语文文言文的教学,朗读是必不可少的一个教学环节。通过组织学生朗诵文言文课文,可以让他们更好的掌握文言文规律和古文韵律,熟知其内容和知识要点。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时,要注意采取循序渐进的引导方式,首先从字音练习开始,帮助学生掌握文言文中的各种生僻字和古今异义字,还有一些比较绕口的句子,学生在朗读过程中容易出现口误和断句失误的情况,因此教师要加强对学生的文言文字句读音指导,提高他们驾驭文言文语句的能力。例如在讲解墨子的《公输》这篇文章时,教师在组织学生朗诵课文时,“然臣之弟子禽滑厘等三百人.在宋城上而待楚寇矣”这一句中的“滑”字是一个通假字,它在古文中不是读huá,而是读gǔ音。此外,在《陈涉世家》这篇文言文中,“将军身被坚执锐”句中的“被”字也是一个通假字,它的读音也不是beì,而是要读成pī。初中文言文中,经常会遇到这种情况,教师可以在课堂上进行朗读示范,帮助学生掌握特殊字、语句的发音技能等,同时加强对学生对这些语句的读音、朗诵停顿、朗读语气等的训练。要围绕提高学生的朗读发音标准水平,来合理设置朗读训练任务和课程,帮助学生培养相关的朗读情感,加深他们对文言文背景故事和历史的理解。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开展个人朗读、分组朗读、全体朗读等方式开展朗读训练,如果条件允许的话,还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来营造古文意境,通过播放背景音乐、放映背景图片等方式来培育浓厚的古文朗读氛围,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教师要利用一切机会锻炼学生的文言文朗读能力,帮助他们建立文言文学习自信心,并及时发现朗读过程中暴露出来的问题,指导他们改正。值得一提的是,教师要针对文言文内容难易性和长度来合理制定朗读时间,最大程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四、充分尊重学生文言文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1、营造宽松、民主、快乐的教学氛围。借助现代多媒体技术手段,可以有效丰富教学内容,提高课堂趣味性,有效扩展学生学习知识点。在信息科技高度发达的背景下,教师的知识权威容易受到学生的质疑,这就要求教师必须要确保课堂教学内容的真实客观性。充分尊重学生在求知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在现实生活中与他们建立平等交流的关系,培育轻松、快乐、活泼的课堂氛围,有效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在讲解新内容之前,教师可以布置课堂预习作业,让学生自行了解课文背景、作者和文本结构等,也可以让学生来讲解部分内容。在课堂上,教师主要工作是帮助学生理解一些疑难知识点,畅通全文意思,尽量让学生自行解决一些简单的知识点,提高其自主学习能力。通过采用这样的教学手段,可以帮助学生体验到文言文学习的趣味性,提高他们的学习自信心。
2、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为学生创造质疑、提问的机会,鼓励他们大胆思考、踊跃提问,对一些没有明确答案的问题,只要学生分析合理、论据充分,教师就要给予充分的肯定和表扬;对于出错的学生,教师首先要肯定其敢于表达自身观点的勇气,再对其的回答内容进行点评,帮助其了解错误原因。长久下来,语文课堂就会对学生充满吸引力,有效提高文言文教学效果。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初中文言文教学作为教学难点和重点,教师必须要给予高度重视,不断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好文言文可以有多种方法和手段,本文只是进行了一些肤浅的探讨,希望能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有更多的同行投入到相关研究工作中来。
参考文献:
摘要:文言文教学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在新课程的大背景下,教师作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应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改善教学方法,把学生从死记硬背中解放出来。本文站在教学一线的角度,简单谈谈自己对初中古诗文教学的一点体会。
关键词:初中语文 古诗文 教学 提高
古诗文以其深厚的文化背景,凝练的语言形式,委婉含蓄的表情达意,意味悠远的艺术境界是值得我们深深品味。培养中学生古诗文浓厚的阅读兴趣和良好的阅读习惯,教给其科学高效的学习方法,是加强古诗文教学,使其好学乐学的有效举措。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实现这一目标呢?我们现在的古诗文教学现又是怎样的呢?
一、目前古诗文教学的现状
由于种种原因,目前古诗文的教学工作还没有突破死记硬背的瓶颈。迫于升学的压力,一些学校老师只是在所谓关键的时刻打破了诗词的完整性,让学生日夜加急地背诵一些考试范围之内的名言名句,致使学生对古诗文名句名篇都是囫囵吞枣,只知其然不知所以然。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再优美的古诗文也会变得毫无美感,从而大大抑制了学生对古诗文的学习兴趣。同时,为应付考试,文言课变成了字、词、句的翻译课。教师独霸课堂,忙于讲解、板书,学生则忙于抄抄写写、背诵,教学过程机械、死板,课堂气氛沉闷,学生仅有的一点兴趣消失殆尽,文言课逐渐沦为语文教学中的“鸡肋”。
二、提高初中古诗文教学效率的方法
1、注意通过意象理解作者的志与情
理解诗歌最关键的一步是如何通过意象理解作者的志与情。这个问题也很简单,不过先要有这么个概念:诗歌中的意象意义绝对不是它的本意。一个词一般有它的三重意思,就是词的本义、引申义和比喻义。这是诗歌之所以含蓄,之所以意蕴深长、耐人寻味的主要原因所在。沿着这个思路引导学生透过意象这个表面的(个别的、具体的、感性的)去推测本质的(一般化的、抽象化的、理性的)情志,也就是让学生去想:在当时的背景下,这个意象的引申意义或比喻意义可能是什么?学生不难根据李贺的《南园》诗中的意象作出如下推测:吴钩——武器,关山五十州——国土,凌烟阁——建功立业,万户侯——国家栋梁之才;作者拿起武器,收复失地,为国立功,做国家栋梁之才。这个主旨就显而易见了。学生也不难根据陶渊明的《饮酒》中的意象图作如下推测:结庐图——僻静,采菊图——悠闲,飞鸟图——自由。再让学生说出“真意”的含义是什么就易如反掌。有了以上的基础,学生理解现代诗歌就更容易了。学生不难根据《有的人》中的意象,对意象意义作如下推测:骑——压迫、剥削,“啊,我多伟大”——狂妄自大,俯——忠诚老实,做牛马——勤恳、无私、任劳任怨。对比突出鲁迅先生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主旨,学生就能自己推测出来了。
2、注重积累,反复诵读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学生现在首要的缺憾就是积累,文化积淀浅薄。古诗词作为中国文化财富中最为宝贵、最为精彩的一部分,我们更应无条件的大量的去积累,内化为我们自身的财富。所以,我首先让学生养成独立自主讲诗的能力,即每节语文课前放手给学生5分钟左右的时间,由学生轮流讲诗。第一次可由老师为同学示范,使学生清楚诗歌快速讲析的步骤:范读——练读——作者——诗意——赏析——背诵。这样每册课本的古诗词笔者都要求学生背诵,诗词的内容也会在最短的时间里掌握。这样,学生度过三年的初中生活后,将会有一笔古诗词知识财富了。但是,光靠课前的五分钟学诗未免显得太微不足道了些,为了加强学生对于诗歌的掌握,每天的晨读时间要求学生进行相互背诵的常规活动,随时抽查。常言道:“拳不离手,曲不离口”,学习古诗词更要有这番毅力,所以,在晨读时间中,每周至少要抽出三天时间进行全体同学的诗词诵读,让大家在吸纳新诗之时巩固旧诗,温故知新,效果良好。
3、教给学生一定的方法
语文大师叶圣陶告诫我们“教是为了不教”。因此,文言文教学也应“授人以渔”,教会方法,让学生终身受益。传统的学习文言文的方法,是教师逐字逐句地翻译,对号入座,学生一字不漏地记下,使文言文学习变得枯燥乏味,根本谈不上语感、意境,导致原文与译文的分离,其结果必然是事倍功半。
文言文的翻译,方法多种多样。诸如保留、替换、删减、增加、调整等等。笔者认为,最基本的方法是弄通大意,规范语言。要求学生看懂课下注释,借助工具书,联系语言环境,用今天的话说出文言文一字一句的意思,还有不懂的地方,由教师答疑点拨。在此基础上,用现代汉语语法规范引导学生增补、调配,达到疏通课文的目的。所以,文言文翻译大致分三步走:首先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进行直译;其次根据需要,适当调配词序;最后按照现代汉语规范要求,做出增补。至于文言中的人名、地名、国号、年号、官职等等,保留就可以了。
4、重视课外阅读积累
要对文言世界有更清楚的认识,仅仅靠课堂教学是不行的,还要重视课外对文言文的学习,让学生在大语文教育环境中继续学习,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因此,教师在教学时要打通多种渠道,创设学习文言的言语环境。我们要指导学生不断地从课外学习文言经典,还要把课内学到的内容尽量运用到课外,要遵循“精读与博览结合,课内与课外沟通;精读学规律,博览增见识;课内打基础,课外增实力”的教学原则。平时,可以让学生多读半文半白的古代小说、寓言故事、神话传说,这样学生既不会感到厌倦,又学到了文言知识。
总之,古诗词,是我们中华民族五千年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他的内涵极其丰富,让我们这些语文教师带领学生遨游其中,鉴赏品位,我们的古诗词教学一定会呈现出一派新的景象。
参考文献:
[1]刘华,孙立权.古诗文教学纵横谈[J].中学语文教学,2001年11期
[2]黄明丽.探寻古诗文教学的本真回归[J].语文教学通讯,2011年Z2期
[3]邓四野.怎样教好初中语文古诗词[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7年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