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减少双碳的措施

减少双碳的措施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4-03-27 15:08:18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减少双碳的措施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减少双碳的措施

第1篇

关键词:资源型 转型 低碳化

吕梁市是一个典型的资源型城市,发展主要依托的是矿产资源优势。在国家高碳产业低碳发展的宏观政策指导下,吕梁市通过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不断研发高新技术、在高碳产业低碳发展的战略转型中,取得了一定效果。对此,笔者选择辖区煤炭、化工、焦炭、电力四大行业36户企业进行了深入调查。

一、发展方式

(一)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吕梁市积极推进产业转型发展,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积极探索高碳产业低碳发展的新路子。如:交城义望铁合金有限责任公司,用废弃的煤矸石作原料,经过脱硫后发成了电;电厂的余热供居民使用;电厂排放出来的粉煤灰经过处理,制成了高强度的空心砖;铁合金冶炼电炉每天产生的180吨炉渣水淬全部进入水泥厂制成了水泥;循环废水集中以后供给铁合金厂用于冲水渣和喷洒煤矸石,电炉除尘器收集的粉尘压块回炉提高金属元素的有效利用;硅铁电炉中的粉尘回收用于建筑行业。

(二)注重研发、采用高新技术

吕梁市严格控制高能耗、高污染产业的低层次扩张,注重研发、采用高新技术,以少量碳排放赢取更多产品附加值的实现。如:孝义市天章铝业有限公司采用国内最先进的新型竖式预热器(中信重机的专利产品)回转窑,取代落后的中空回转窑,并采用国家鼓励发展的环境保护新技术――大室大灰斗长袋脉冲除尘技术(中冶集团专利产品)和高浓度煤粉袋式捕集技术,吨熟料耗煤降低为140kg标准煤,粉尘排放浓度小于10mg/Nm3,真正解决了安全防尘问题和高效节能问题,成为国内同行业中唯一一家真正能够达到国家环保排放标准的企业。

(三)主动探索合同能源管理模式

吕梁市主动探索合同能源管理模式,拓展低碳化发展新路。如:英国气侯变化资本集团与辖区交城县政府签订3亿欧元的清洁发展合作协议,购买交城县经济开发区内8家企业的二氧化碳减排指标,首开我省CDM(清洁发展机制)国际合作的先河,加快了园区循环经济发展。

二、政策、资金支持情况

(一)政府对高碳产业低碳发展的支持

1、财政补贴。如交口县人民政府积极鼓励焦化企业利用煤气集中供热,通过税、费减免,政府利用煤炭发展基金投资公用事业来支持集中供热等方式促成此项工作,从2012年到现在共减免税、费约3200万元,投入资金约6000余万元,利用财政资金对煤气集中供热企业供热每平米补助0.5元。

2、税收支持。如:交城夏家营生态工业园区,规模以上企业29户,是以煤焦、化工、冶炼、机械铸造、建材为特色的符合工业生态系统的工业产业集聚区。交城县财政以2004年底的园区税收为基数,每年新增税收地方留成部分的30%用于园区开发建设,支持循环经济发展。

(二)金融对高碳产业低碳发展的支持

1、汾阳市政府、人民银行联合出台了《汾阳市三泉工业园区“双千双百”项目金融服务指导意见》,为区内各企业获得金融支持提供便利,2012年,对工业园区内15个项目,获得信贷支持15亿元,其中用于高碳产业低碳发展的煤焦化项目就占到7项,占到全部贷款的65%,一年可节约标准煤100余万吨。

2、出台相关信贷政策支持低碳产业发展。吕梁市各金融机构通过实施“绿色信贷”引导产业结构调整,促进经济与生态环境建设可持续健康发展。如:2009年12月,人民银行汾阳支行、汾阳市银监办《关于进一步做好金融服务、支持汾阳市“双千双百”项目建设的实施办法》,明确辖内金融机构信贷投放要“区别对待,有保有压”,严格控制产能过剩行业贷款,加大绿色信贷和对重点产业的支持力度。文水县农村信用合作社出台支持农民发展沼气的相关信贷政策,每家农户修建一个沼气池,县财政补助800元,当地信用社贷款1000元预以支持,到2012年年底共发放支持沼气贷款46.3万元。

三、实施效果

(一)有序推进了煤层气、天然气、焦炉煤气、煤制气“四气”产业一体化、集约化发展

如:山西大土河煤焦有限公司富家堰煤矿,年产原煤120万吨,2009年投资2000万元开工建设了煤矿瓦斯发电站,利用井下抽放的瓦斯发电,发出的电直接供煤矿生产。据统计,每年可消耗瓦斯9.8万吨,直接经济效益5000万元,减排二氧化碳20万吨。

(二)增加森林碳汇

吕梁积极采取措施,增加森林碳汇储备。通过重点抓好通道绿化、平原农田林网绿化、重点景区绿化、经济林覆盖、城郊森林公园建设、矿区植被恢复等六大造林绿化工程,构建完备的森林生态体系,最大限度增加了碳汇储备。如:交城县2012年投资4200万元,栽植各类绿化树种380万株,守成退耕还林0.9万亩,天然林保护工程1.07万亩。孝义市以煤补林,增强碳汇能力,新投6000万元用于城乡造林绿化,造林8.6万亩,植树495万株,城市绿地率达到38%、绿化覆盖率达到43%。

(三)企业开始从低碳发展中取得了收益

如:吕梁市于2009年7月,在北京成立了全国首家“节能减排项目交易中心”,积极组织山西吕梁CDM项目的对接,促成了山西亚通焦煤集团与瑞典碳资产管理有限公司CDM项目购碳协议的正式签署。该协议购买的减排量由山西亚通“2×12MW清洁型热回收焦炉余热发电”项目产生,预计每年可实现二氧化碳减排量15万吨,为企业带来上千万元的减排收益,成为吕梁市推进清洁发展战略的新突破。

第2篇

关键词:碳汇林;树种选择;造林技术

1引言

森林碳汇是指森林生态系统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并将其固定在植被和土壤中,从而减少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的过程,属自然科学范畴。而林业碳汇是指通过实施造林再造林和森林管理,减少毁林等活动,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并与碳汇交易结合的过程、活动或机制,具有自然属性和社会经济属性,林业碳汇是当前应对气候变化最有效的途径。发展林业碳汇可减缓与适应气候变化,并有助于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2009年9月在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上,主席宣布中国将大力增加森林碳汇,争取到2020年森林面积比2005年增加4000万hm.2,森林蓄积量比2005年增加13亿m.3(即“双增目标”)。广东也明确提出将率先建设成为“森林碳汇第一省”的目标,推进“一消灭三改造”森林碳汇工程,碳汇林建设被列为2012年广东省的三大林业重点生态工程之一,提出在2012~2015年全省规划完成93万hm.2碳汇林建设任务。东江为珠江流域的三大水系之一,东江流域碳汇林建设自然是广东省碳汇林建设的主战场之一。按照《碳汇造林技术规定》(试行)和《广东省森林碳汇重点生态工程建设规划》,广东省碳汇林工程建设主要为消灭宜林荒山荒地,改造疏残林、低效纯松林和低效速生丰产林(主要指低效桉树林)。在概念上,碳汇造林是指确定了基线的土地上,以增加碳汇为主要目的,并对造林及林分(木)生长过程实施碳汇计量与监测而展开的有特殊要求的营造林活动。与普通造林相比,碳汇造林更加突出了森林的碳汇功能,因此在树种选择及配置上有特殊要求,同时在造林地选择、基线调查、造林施工、抚育管护上也有别于一般造林。根据碳汇林的特殊性,针对东江流域碳汇林建设情况,现就碳汇林树种选择和主要造林技术进行总结,以期为碳汇林建设提供一些借鉴。

2碳汇林主要树种选择和配置技术

2.1树种选择

根据碳汇林是以增加碳汇为主要目的这一功能要求,结合东江流域主要造林树种资源,筛选适生性好、碳汇能力强的树种。碳汇造林树种选择应遵守三个原则。一是优先选择吸收固定二氧化碳能力强的树种,同时兼顾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二是树种的生物学、生态学特性与造林地立地条件相适应,优先选择优良乡土树种。三是优先选择稳定性好、抗逆性强的树种。因此,树种选择首先坚持适地适树的原则,树种的生物学、生态学特性与造林地立地条件相适应,应选择固碳能力强的乡土阔叶树种为主,并兼顾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根据以上选择的原则和要求,东江流域碳汇造树种常选择当地的乡土树种。主要碳汇造林树种为樟树、黄樟、阴香、华润楠、山杜英、火力楠、红锥、米椎、锥栗、荷木、枫树、黎蒴、麻楝、紫薇、南酸枣、红苞木、白兰、翻白叶树、石栗、降真香、香椿、红鳞蒲桃、降香黄檀、乳源木莲、榕树、仪花等。

2.2树种配置

碳汇造林在最大限度地获得碳汇的同时,应注重当地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保护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因此,在树种的科学配置上,立足于当地丰富的阔叶树种资源,坚持因地制宜、适地适树,多树种、多林种结合的立体混交林结构,将碳汇林的功能特点和生物多样性有机融合。在保证碳汇林功能性要求上,充分体现东江流域特色,结合当地稳定的植物群落结构,兼顾植物多样性的需要,因地制宜,在适地适树的原则下科学配置树种结构。这样既可最大限度地获得碳汇;又可以达到当地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保护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有机统一。

根据以上原则和方法,东江流域主要树种结构配置为多树种混交,根据确定的碳汇造林树种,科学进行配比。种配比确定后,按要求采用株间、行间、随机自然混交的方式,减少种间竞争,增强依存关系,以利于林分结构的稳定。建设实践中,主要树种配比一般采用阔叶混交林营造模式,总体要求采用4种以上树种进行随机混交,单个树种比例不能大于30%。一是木荷30%、红锥30%,其它2种以上阔叶树40%,科学搭配共同营造,进行随机混交。山脊及林地中上部多种木荷,林地中下部多种红锥、樟树、阴香、火力楠等阔叶树。二是木荷30%、枫香30%、火力楠20%,其它阔叶树2种以上占20%的树种比例混交造林。混交方式按照生态功能优先的原则,结合树种的生物学特性,采用随机混交方式,要求相邻的同一树种原则上不超过5株。三是主选树种以荷木、红椎、藜蒴、枫香、香樟、石栎为主,选择其中3种以上,占比70%以上,适当搭配火力楠、红花荷等树种,占比不超过30%。

3造林技术措施分析

根据不同的地类和立地情况,进行合理分类,并采取有针对性的清山、整地、施基肥和保水措施,从技术上保证造一片林绿一片地。一是采用人工造林方法,即采用植苗方法,对宜林荒山荒地、无立木林地和其它土地等重新造林,恢复森林植被和森林景观,加强碳汇林的培育。二是采取低效林改造方法,即利用碳汇效果好的阔叶树种,采取疏伐、皆伐等方式对疏残林、低效纯松林、低效桉树林进行改造,增强森林碳汇。

3.1林地清理

为减少碳排放,林地清理不允许炼山或全垦,采用水平带或垂直带状清理的方法,清理带宽为1.0m,并保留原有乡土乔木树种。相邻种植带之间设立保留带,保留带上的植被不能清除。清理的杂草等可在带间堆沤让其自然腐烂分解,以改善土壤性状。

3.2整地

采用明穴整地。挖穴时把穴土挖出置于穴的两旁,表层土和心土分两边堆放,以便回土时把表土放入穴底。挖穴应在造林前的冬季进行,让清出的穴土有一段自然风化、熟化的时间,有利于杀死有害的病虫并改善土壤的理化性质,提高土壤的肥力,植穴规格均为40cm×40cm×40cm。

植穴按照垂直行布设,两行植穴呈“品”字形分布,对部分地段可根据实际情况(如避开原有树木、石头等)局部位移,采取不规则式随机布设,但要确保规划的造林密度。

3.3造林密度

根据林地植被现状以及立地条件,包括留存乔木,一般密度为89株/亩。

3.4回土与基肥

在春季造林前一个月回穴土,回土要打碎及清除石块、树根,先回表土后回心土,当回土至50%左右时,基肥与穴土充分混匀后回填至高出穴面10cm;回土后,穴面开蓄水,以提高造林成活率。根据立地条件,基肥标准为:复合肥0.15kg/穴或磷肥0.25kg/穴。

3.5苗木要求

采用一年生、高50cm以上、地径0.5cm以上,无病虫害和机械损伤,根系发达且木质化充分的Ⅰ级容器苗。此外,尽可能通过就地育苗或就近调苗,以减少长距离运苗等活动造成的碳泄漏,有效保证苗木质量和新鲜度。

3.6栽植和补植

栽植应在早春雨透后的阴雨天进行,要求在4月底前完成。栽植时先在植穴中央挖好栽植孔,去营养袋并保持土球完整,带土轻放于栽植孔中,扶正苗木适当深栽,回填细土并压实,使苗木与原土紧密接触。继续回土至穴面,压实后再回松土呈馒头状,比原苗蔸深栽2cm以上,以减少水分蒸发。此外,根据气候情况,适当采用生根粉、地膜覆盖、保水剂和无纺布容器苗造林新技术,以提高碳汇造林成活率。栽植后1个月要全面检查成活率,发现死株、漏栽的应及时补植。

3.7抚育和管护

抚育是促进苗木生长,提高造林成活率和林木保存率的重要措施。设计连续抚育3年3次,即第1、第2、第3年初夏各1次,在6~7月抚育。抚育工作内容主要是除草、松土、培土、追肥、补植,除草要求铲除以植株为中心1m.2范围内的杂草。补植在初次抚育时进行,应全面检查植株的成活情况,发现死株及时进行补苗。

抚育时进行追肥,每次施放复合肥0.15kg/穴。具体施肥方法是在除草、松土、培土等工序完成后,沿树冠垂直投影线方向两侧各开挖深5~10cm的浅沟,将肥料均匀地施放于沟内,然后用土覆盖,以防肥料流失,提高肥料的使用效率。

对于造林地在人畜活动频繁的路边,村边,采取相关方法进行封禁,并做好森林火灾和病虫害预防和控制工作。

3.8其他工作

主要抓好资料整理,调查监测和绩效评价工作等。根据项目各相关资料整理建立系统的档案资料,长期跟踪做好评价项目执行的效果和效益情况,并建立与绩效评价结果相对应的奖惩制度绩效预算制度。

4建议与对策

在科学规划基础上,如何将碳汇林建设的相关技术措施落实到位是关键,特提以下几点建议。

(1)规范管理,严格按照建设工程管理办法的要求,落实项目责任制(法人负责制)、项目招投标制、质量监督制(监理制)、项目合同制度、定期联合检查制度、竣工验收制度和财务报帐制度等。项目完成必须凭验收结果鉴定书(或竣工验收报告)和财务决算书,进行资金拨付。

(2)抓好造林质量现场管理。在现场管理上,将任务分解到山头地块,专人负责,做到各工序施工前有培训,施工中有跟班,施工后有自查,每道工序和技术问题能第一时间得到有效解决。

(3)严格实行工序管理。按设计标准对工程每一道工序进行严格管理,每一道工序完成后,均需进行质量检查,达不到标准的必须进行返工,直至达到合格标准才能进入下一道工序。

(4)抓好抚育管护,实行绩效管理制度。“三分种、七分管”,加强对造林地的管护,通过树立宣传牌、落实护林员巡山护林等措施防止人畜践踏和火灾的发生,并加强病虫害防治工作,巩固造林成效。抓好后期抚育,确保实现绩效目标。

(5)做好实施前的各项准备工作,包括苗木、资金、施工和组织管理等准备工作。

(6)做好持续跟踪和绩效评价工作,建立长效机制。

参考文献:

[1] 李怒云,吕佳.中国林业碳汇[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9.

第3篇

关键词:双寡头市场;最优策略;政府补贴;减排投入

中图分类号:F27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148X(2017)06-0034-09

收稿日期:2017-01-25

作者简介:徐朗(1990-),男,湖北荆州人,上海海事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能源经济、物流与供应链管理;汪传旭(1967-),男,安徽安庆人,上海海事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工学博士,研究方向:物流与供应链管理。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项目编号:71373157,71403120;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项目,项目编号:2015ZDIXM039;上海海事大学研究生创新项目,项目编号:2016ycx074;上海海事大学优秀博士论文培育项目,项目编号:2016BXLP005。

一、引言

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环境污染和资源短缺问题日益凸现。为了实现经济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许多国家开始制定并实施能源节约和降低碳排放计划,加快节能环保标准体系建设并逐步建立政府对绿色企业补贴制度[1-3]。企业在进行减排研发活动中承担了成本和风险,但往往无法享有研发的全部收益。如新能源汽车制造商,面对消费者使用习惯和新能源汽车市场不成熟等原因,不易通过现有市场机制实现快速推广。从横向维度来看,进行新能源汽车的研发是提高减排能力的根本途径,但由于研发行为存在外部性,竞争对手可能由于研发投入的溢出效应而受益,从而造成研发投入失灵;从纵向维度来看,政府将低碳化作为一种鞭策企业改进环境绩效的策略,研发投入具有公共利益特征和不确定性,新能源汽车制造商进行减排研发往往提高了社会总福利而自身收益甚微。因此,减排研发投入在无政府补贴下,会大大削弱企业减排研发的积极性。近年来,为了引导消费者的低碳理念,政府制定了相关补贴、减免措施,如发改委、工信部和财政部联合推动实施了新能源汽车补贴政策。那么,选择何种补贴策略才能保证经济和环境协调发展?如何选择最优的补贴政策以促进企业减排研发,并实现社会总福利最大化?技术外溢和产品差异情况对政府补贴和企业决策会产生什么影响?上述问题的回答,将对实现全面发展和环境保护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并为政府实施各种环境补贴策略以及制造商进行减排决策提供参考。

针对技术溢出效应下的企业研发行为的研究,国内外学者大多数根据Aspremont′s和Jacquemin[4]的文献分析双寡头决策。Femminis等[5]基于溢出效应下研究了企业研发策略,分析了企业在不同的研发方式下,吸收能力对企业R&D决策行为的影响。Veldman等[6]从研发投入出发,引入市场竞争因素,用动态博弈方法分别对企业的技术创新进行分析,得到企业利润均衡解。Kamien等[7]基于多企业竞争情况,构建两阶段研发合作动态模型,并比较不同合作机制的效果,发现在溢出率较大时合作研发能够带来更大的技术进步。杨仕辉和魏守道[8]基于产品存在差异化竞争,建立了三阶段政府与企业的博弈模型,并求解得到最优企业研发水平、政府管制水平和社会总福利。Qiu等[9]比较了企业先进行完全竞争的过程R&D活动后在产品市场上竞争的两阶段博弈中当产品市场分别为价格和产量竞争时博弈的均衡解。可以发现,上述文献大多主要集中于双寡头市场下双方博弈策略,并未分析技术溢出和产品差异对其决策的影响程度。

目前,企I减排及政府补贴策略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丰富的成果。Clara和Jessica[10]研究了政府不同环境政策对企业技术投资行为的影响,并通过算例分析发现排污权交易条件下,技术投资水平仅取决于企业自身的技术特征和政府补贴率。Ben和Georges[11]假设寡头市场上企业进行产量竞争,但通过从事研发活动来控制污染排放,并将企业的研发努力分为原始研发努力和提高吸收能力研发努力,发现政府可以通过财税手段来实现社会总福利达到最优水平。宋之杰和孙其龙[12]在碳税和碳限额机制下,讨论了双寡头制造商的最优碳排放量和定价策略,为企业主动碳减排最优策略选择以及政府财税政策制定提供决策依据。Petrakis和Poyago[13]在碳排放权和碳税限制下,研究政府对减排投入的最优补贴问题,并比较分析采取补贴和鼓励合作两种技术政策后企业的研发水平和社会福利。Ana等[14]构建了寡头制造商与政府组成的博弈系统,研究企业在碳税和碳补贴机制下的决策行为,并且探究了政府如何通过财税政策使社会福利达到最优。简言之,企业在减排研发投入决策和与政府进行博弈的过程中,现有的研究文献仅将政府补贴策略作为一个外生变量进行讨论,且仅考虑生产产量和消费者环境偏好的影响,缺乏综合因素的分析。

鉴于此,本文系统地考虑了产品差异和消费者环境偏好等因素对双寡头制造商市场竞争的影响,假设两制造商对减排进行投入存在技术相互溢出,建立政府与双寡头制造商之间的三阶段博弈模型,在社会总福利最大化条件下,通过逆向求解法得到制造商最优决策和政府最优补贴率,并分析了技术溢出和产品差异对制造商最优决策和政府最优补贴率的影响。

二、模型构建与描述

本文在Aspremont′s和Jacquemin(1988)研究的基础上,考虑市场上存在双寡头制造商生产差异化产品的减排研发投入博弈问题。假设博弈双方均为理性的经济体,以自身利润最大化为前提进行决策。具体地:第一阶段,进行减排研发投入,随之增加消费者对产品的购买意愿;第二阶段,两制造商对产量进行决策。假设市场中存在两制造商,且生产产品具有一定的替代性。所以,消费者需求的效用函数可以表示为:

Uq1,q2=q1+q2-q21μ21-q22μ22-2σq1q2μ1μ2(1)

其中,q1、q2分别表示两制造商的产量,μ1、μ2分别表示两制造商减排研发投入对消费者碳减排偏好的影响。由于双寡头制造商生产产品是差异的,故假设σ∈0,1为产品差异性。当σ0时,表示两制造商生产的产品是相互不影响的;而当σ1时,表示两制造商生产的产品是完全替代的。可以发现,消费者需求的效用函数Uq1,q2是关于两制造商各自产量的函数,所以通过一阶偏导条件可以得到逆需求函数为:

piqi,qj=Uqi,qjqi=1-2qiμ2i-2σq3-iμiμ3-i,i=1,2(2)

假设双寡头制造商通过加大减排研发投入,以提升产品质量,刺激消费者市场需求。同时,消费者碳偏好程度与双寡头制造商减排研发投入是相关的[15],且存在:

μi=ε・I1/4i+ρ・I1/43-i(3)

其中,Ii表示制造商的减排研发投入;ρ∈0,1表示两制造商减排研发投入的正向溢出程度,且当ρ0时,表示两制造商研发投入没有相关性的,当ρ1时,表示两制造商研发投入具有完全互补性;ε表示研发投入对消费者碳偏好系数的影响程度。

制造商进行减排研发投入,在迎合消费者碳偏好的同时,也会降低单位产品的碳排放量,从而减少环境污染。环境效用函数ω表示制造商在一定的研发水平下对降低生产碳减排做出的贡献[16]。所以,环境效用函数可表示为:

ω=θ・I1/21+ρ・I1/22(4)

其中,θ表示两制造商减排研发对环境的影响程度,且θ>0。

三、无补贴下双寡头制造商决策

双寡头制造商之间的市场行为是完全对称信息的动态博弈模型,因此可以通过子博弈逆向归纳法求解。针对无政府补贴情况下的双寡头制造商决策,按照逆序归纳法的步骤求解,即第一阶段企业确定最优减排研发投入,以使得企业自身利润最大化;第二阶段企业进行古诺竞争选择最优产量,最终得到双寡头制造商子博弈完美纳什均衡。所以,两制造商的利润函数为:

maxπi=qi1-2qiμ2i-2σqjμiμj-Ii,i=1,2(5)

(一)双寡头产量竞争

第二阶段博弈过程中,双寡头制造商在既定减排研发投入的情况下,通过古诺竞争确定最优产量qi,以实现各自收益Ri最大化,所以双寡头制造商的收益函数分别表示为:

maxRi=qi1-2qiμ2i-2σqjμiμj,i=1,2(6)

由于2Riq2i=-4μ2i

(二)双寡头研发竞争

第一阶段,两制造商以自身利润最大化进行减排研发投入。由式(5),分别对两制造商利润函数求减排研发投入的一阶偏导条件,可得:

πiIi=RiμiμiIi+RiμjμjIi-1=ε2-ρσ2μi-σμj4I3/4i4-σ22-1=0,i=1,2(7)

由于两制造商是信息对称的,可以发现当μ1=μ2=μ时,两制造商利润函数关于减排研发投入的二阶偏导存在2πiI2i

假设政府的主要目标是实现社会福利最大化,无政府补贴情况下的社会福利可以表示为消费者剩余、生产者剩余与减排研发投入所造成的环境效益之和,即:

SW=CS+PS+ES

=ε21+ρ2-ρσε21+ρ22+3ρ-σ1+σ+ρσ+4θ2-σ2+σ282-σ22+σ4(8)

引理1:两制造商的均衡利润、产量和减排投入均随着技术溢出率ρ增强而增大①。

由引理1可以发现,在两制造商进行博弈过程中,制造商的均衡利润、产量和减排投入随着溢出率的增强而增大。随着技术溢出率增强,制造商的减排投入所造成的社会福利大于自身利润,有利于制造商提高产量、增加减排投入,提升自身利润,这也充分说明溢出效应越强越有利于增强自身的市场竞争力。

引理2:两制造商的均衡利润、产量和减排投入随着产品差异性σ增强而减小②。

由引理2可以发现,在两制造商进行博弈过程中,制造商的均衡利润、产量和减排投入随着溢出率的增强而减少。随着产品差异性增强,制造商的减排投入所造成的社会福利小于自身利润,造成竞争逐渐激烈,制造商往往采取减少产量、降低减排投入,从而保证自身收益,这也充分说明产品差异越强越不利于增强自身的市场竞争力。

四、政府对制造商的补贴策略

在现有的双寡头制造商三阶段博弈模型中,并未考虑通过政府行为调控市场,往往这种情况所产生的均衡并非是最优的,市场易产生局部“失灵”状态,所以需要利用政府财税手段实现资源重新配置。而对政府部门而言,由于制造商进行减排研发投入的社会效应远远大于自身利润的增加,再加上环境效益的高风险性,会大力支持制造商的研发投入行为。政府对研发投入的支持主要表现是对制造商的补贴,在补贴方式上政府主要有两种选择:投入补贴和产量补贴。

(一)政府对制造商投入补贴

政府对两制造商的投入补贴是指对制造商研发投入进行直接补贴,刺激制造商增加研发投入,提高社会总福利。在投入补贴情况下,政府以社会总福利最大的目的,对两制造商减排研发投入按照s的比率进行补贴。所以,两制造商的利润函数为:

maxπi=qi1-2qiμ2i-2σqjμiμj-1-sIi,i=1,2

st0s1(9)

1.双寡头制造商的产量决策

如无政府补贴情况下,由制造两商减排研发投入与消费者碳偏好的关系,可得均衡减排投入为IISi=11-s2INSi。将其代入式(3),可得消费者碳偏好程度为μISi=11-s1/2μNSi。所以,双寡头制造商的均衡价格、产量和利润分别为pISi=pNSi、qISi=11-sqNSi、πISi=11-sπNSi。

2.政府的补贴政策选择

在政府投入补贴策略下,社会福利不仅要考虑消费者剩余、生产者剩余与碳减排的环境效益之和,还要减去政府对双寡头制造商减排投入补贴,即:

SW=CS+PS+ES-s・I1+I2

=ε21+ρ2-ρσε21+ρΔ1-σΔ2-σ2Δ3-4θ1-s2-σ2+σ281-s22-σ22+σ4(10)

其中,Δ1=21+3ρ-6s1+ρ,Δ2=-1-ρ+s1+ρ,Δ3=-1-s1+ρ。由社会福利函数SW关于两制造商投入补贴率s求一阶条件SWs=0,可得:

s*=ε21+ρ22+5ρ-3σ-σ21+ρ+4θ2-σ2+σ22-σε23+σ1+ρ2-σ3+2ρ-σ21+ρ+4θ2-σ2+σ2(11)

(二)政府对双寡头制造商碳减排产量补贴

政府对两制造商的产量补贴是指对制造商生产数量进行补贴,鼓励制造商增加产量,提高社会总福利。在产量补贴情况下,政府以社会总福利最大的目的,对双寡头制造商的单位产品价格按照每件g进行补贴。所以,两制造商的利润函数为:

maxπi=qi1-2qiμ2i-2σqjμiμj+g-Ii,i=1,2

st g0(12)

1.双寡头制造商的产量决策

如无政府补贴情况下,由制造两商减排研发投入与消费者碳偏好的关系,可得均衡减排投入为IQSi=1+g2INSi。将其代入式(3),可得消费者碳偏好程度为μQSi=1+g1/2μNSi。所以,双寡头制造商的均衡价格、产量和利润分别为pQSi=1-gpNSi、qQSi=1+gqNSi、πQSi=1+g2πNSi。

2.政府的补贴政策选择

在政府产量补贴策略下,社会福利不仅要考虑消费者剩余、生产者剩余与碳减排的环境效益之和,还要减去政府对双寡头制造商生产产量补贴,即:

SW=CS+PS+ES-s・q1+q2

=ε21+ρ1+g2-ρσε21+ρ

SymbolQC@ 1+σ

SymbolQC@ 2+σ2Δ3+4θ2-σ2+σ282-σ22+σ4(13)

其中,

SymbolQC@ 1=22-3ρ+g,

SymbolQC@ 2=-1+gρ,

SymbolQC@ 3=-1+ρ。由社福利函数SW关于两制造商投入补贴率g求一阶条件SWg=0,可得:

g*=2+σε21+ρ1+3ρ-ρσ-σ+4θ4-σ22ε21+ρ2-ρσ(14)

引理3:政府对投入进行补贴时,最优补贴率随减排研发对环境影响程度θ增强而降低,随碳减排对消费者偏好影响程度ε增强而增加;政府第产量进行补贴时,最优补贴率随减排研发对环境影响程度θ增强而增加,随碳减排对消费者偏好影响程度ε增强而降低③。

由引理3可以发现,政府基于社会总福利最大化的目的制定最优补贴率,技术溢出率和产品替代性是决定的关键性因素。随着技术溢出率的增强,两制造商减排研发行为对消费者的偏好提高,这时政府应降低补贴率;随着产品替代性的增强,两制造商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往往会选择减少研发投入,这时政府应提高补贴率。政府通过对制造商减排研发行为进行补贴,促进社会资源的最优配置,引导市场达到最优的均衡状态。

通过对无政府补贴模型(NS)、投入补贴模型(IS)和产量补贴模型(QS)的均衡解进行比较,可以得到以下结论:(1)两种政府补贴策略下两制造商的均衡产量均高于无政府补贴情况,即qIS>qNS、qQS>qNS;(2)投入补贴策略下两制造商单位产品的均衡价格与无政府补贴情况相同,而产量补贴策略下单位产品的均衡价格低于无政府补贴和投入补贴策略,即pIS=pNS、pQSINS、IQS>INS;(4)两种政府补贴策略下两制造商的均衡利润均高于无政府补贴情况,即πIS>πNS、πQS>πNS;(5)两种政府补贴策略下的社会总福利均高于无政府补贴情况,即SWIS>SWNS、SWQS>SWNS。

在自由市场竞争机制下两制造商作为利益主体,其决策目标往往是实现自身利润最大化,而这又与社会福利目标相违背。而两制造商进行减排投入的社会福利远远大于制造商自身利润,再加上投入行为的不确定性和复杂性,政府会通过补贴策略支持制造商进行研发投入行为。对制造商而言,获得补贴是为了平衡研发投入成本,达到利润最大化;对政府而言,进行补贴是为了达到社会福利最大化。无论是投入补贴还是产量补贴,都能有效地使两制造商加大投入,并增加其利润。同时,在补贴方式的选择上,通过分析技术溢出率和产品差异性,合理制定政府补贴率,选择更为有效的补贴方式,在保证制造商利润的同时,可以有效地提高社会福利,提高市场减排研发投入,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五、算例分析

为了验证模型的正确性和有效性,本文使用Matlab作为算例分析的工具,对加拿大境内的通用和福特两家汽车制造商进行调查分析,并通过数值仿真来求解不同补贴模式下的两汽车制造商的最优决策和政府的最优补贴率,分析技术溢出和产品差异的变化对决策变量和社会总福利的影响,并比较不同政府补贴策略下最优补贴率随技术溢出和产品差异的变化情况。根据调查发现,消费者对新能源汽车的偏好的比例大约为总数的1/3以上,且经过减排技术改进后的汽车排放所减少的COx、NOx约为1/20左右。鉴于此,假设ε=3、θ=005。具体分析主要集中于,技术溢出和产品差异的变化对双寡头制造商决策和政府最优补贴率的影响。为研究参数变化对决策的影响,根据技术溢出和产品差异程度分为高、中、低不同情况进行比较,所以取ρ=01、05、09,σ=01、05、09进行分析。

(一)技术溢出和产品差异对制造商产量和价格的影响

根据前文模型,可求解出不同政府补贴策略下制造商的均衡产量、产品价格,计算结果如表1所示。

由表1可以看出:(1)在无政府补贴策略下,产品差异性与制造商的均衡产量和产品价格成负相关关系。这是因为,随着产品差异性增强,使得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从而使得制造商不得不采取减少产量降低价格。而技术溢出率与制造商的均衡产量成正相关关系,与产品价格保持不相关。这是因为,随着技术溢出率增强,使得其他制造商减排投入对于在位制造商而言可以赢得更多消费者的青睐,但对产品价格无直接影响。(2)当产品差异性增强时,投入补贴策略下的制造商产量增加,单位产品价格均降低;而产量补贴下的制造商产量和单位产品价格均降低。当技术溢出率增强时,投入补贴策略下的制造商产量增加,单位产品价格不变;而产量补贴下的制造商产量增加,单位产品价格降低。同时,当产品差异性较弱技术溢出率较强时,投入补贴的产量低于产量补贴的产量;但产量补贴的单位产品价格始终低于投入补贴的价格。这是因为,政府进行投入补贴策略时,主要是刺激制造商的减排研发活动从而提高其积极性;而政府进行产量补贴策略时,主要集中于制造商生产产量。虽然不同的政府补贴策略对制造商都能带来好处,但产量补贴策略是对制造商生产行为的补贴策略,并未对制造商减排投入产生明显效果,而投入补贴是对制造商研发行为的补贴策略,主要将补贴转移到环境效用中。

(二)技术溢出和产品差异对制造商利润和社会总福利的影响

根据前文模型,可求解出政府不同补贴策略情形下制造商利润及社会总福利,计算结果如表2所示。

由表2可以看出:(1)无论政府对制造商的减排投入补贴还是生产产量补贴,均能增加制造商利润并提高社会总福利。但是,产量补贴策略下的制造商利润总低于投入补贴策略下的制造商利润;同时,当技术外溢率和产品差异性均较小时,产量补贴策略下的社会总福利高于投入补贴策略下的社会总福利。这是因为,政府对产量补贴仅仅是改善制造商生产活动的补贴,不仅不利于制造商加大减排投入力度,甚至会出现制造商隐利提高,降低其减排研发的积极性。(2)在技术溢出率和产品差异性变化下,社会总福利的变化与制造商利润的变化趋势相似。因此,无论何种决策情况下,制造商利润和社会总福利依然是随着技术溢出率的增强而提高,随着产品差异性的增加而降低。同时,当技术外溢率较强产品差异性较弱,亦或是技术外溢率较弱产品差异性较强时,投入补贴策略相较于产量补贴策略更有效。这是因为,在强调技术溢出率和产品差异性条件下,政府对制造商产量补贴往往是次优策略,实际上相当于将消费者剩余通过产量补贴再分配给了生产者,从而导致局部资源错配。

对制造商进行产量补贴时,政府的补贴支出相对于减排投入补贴往往更多,同时还会造成消费者剩余转化为生产者剩余,从而导致企业得到更多的隐藏福利。

(三)技术溢出率和产品差异性对减排研发投入的影响

在两种政府补贴策略下,通过分析技术溢出率和产品差异性对两制造商减排研发投入的影响,如图1所示。制造商减排研发投入与技术溢出率呈正相关关系,与产品差异性呈负相关关系。同时,产量补贴策略下的研发投入最大,投入补贴策略下的研发投入次之,无政府补贴策略下的研发投入最低。随着技术溢出率的增强,制造商的减排研发投入增加,而减排研发投入作为社会公共品的特征就越强,政府作为社会公共利益的代表,需要提供更高补贴率对制造商减排研发行为进行弥补,保证社会总福利实现最大化,从而反过来更加刺激制造商减排研发投入。而随着产品差异性的增强,两制造商的市场竞争日益激烈,而减排研发投入并没有起到显著提高自身利润和社会福利的效果,政府需要通过其他财税手段调整市场,对双寡头制造商进行,引导带动更多的减排研发投入。

(四)技术溢出率和产品差异性对消费者偏好的影响

在两种政府补贴策略下,通过分析技术溢出率和产品差异性对消费者偏好的影响,如图2所示。消费者碳偏好与技术溢出率的变化趋势相似,与产品差异性的变化趋势相反,且技术溢出率对消费者碳偏好的影响强于产品差异性。也就是说,随着技术溢出率的增强,消费者碳偏好也同时增加;而随着产品差异性的增强,消费者碳偏好却降低。同时,当技术溢出率较小、产品差异性较大时,投入补贴策略对消费者碳偏好影响程度弱于产量补贴策略;而其他条件下,投入补贴策略对消费者碳偏好影响程度于产量补贴策略。这是因为,当技术溢出率较小、产品差异性较大时,两制造商都很难利用“搭便车”现象提高自身利润,而市场竞争程度很激烈,政府通过产量补贴能够更为直接地刺激两制造商加大研发投入,从而提高两制造商利润和社会福利。

(五)技术溢出率和产品差异性对政府补贴率的影响

在两种政府补贴策略下,通过分析技术溢出率和产品差异性对政府最优补贴率的影响,如图3和图4所示。两种政府补贴策略下的最优补贴率,与技术溢出率和产品差异性的变化是不同的。在投入补贴策略下,无论产品差异性如何变化均衡补贴率与投入溢出率呈正相关,随着投入溢出率的增强而提高;而当技术溢出率较低时均衡补贴率与产品差异性呈负相关,当技术溢出率较高时均衡补贴率与产品差异性呈正相关。在产量补贴策略下,均衡补贴率与技术溢出率呈“U”型,即随技术溢出率的增强先减少后增加;而均衡补贴率与产品差异性呈负相关,随着产品差异性的增强而降低。

六、结论

本文基于技术溢出率和产品差异性,构建三阶段政府与双寡头制造商的博弈模型,求解制造商最优生产产量和减排投入以及政府最优补贴率,并通过理论分析和模型推演对比三种补贴情景下的制造商利润和社会福利差异。算例证明了模型的有效性。

第一,不论政府采取减排研发投入补贴还是生产产量补贴策略,在短期内均能刺激制造商加大减排研发投入,从而增加制造商利润以及社会总福利。所以,政府应该根据不同的具体情况,通过对双寡头制造商制定切实可行的补贴策略,推动减排研发技术的进步,实现社会总福利的帕累托改进。

第二,在政府以最大化社会总福利的目的下,投入补贴策略的均衡补贴率与技术溢出率呈正相关性关系,而与产品差异性不确定;产量补贴策略的均衡补贴率与技术溢出率呈“U”型关系,在技术溢出率较小或较大时补贴率较高,而与产品差异性呈负相关关系。所以,在差异化产品市场竞争中,政府应加强对减排研发投入的保护。

第三,消费者碳偏好与技术溢出率的变化趋势相似,与产品差异性的变化趋势相反,且技术溢出率对消费者碳偏好的影响强于产品差异性。随着技术溢出率的增强,消费者碳偏好也同时增加;而随着产品差异性的增强,消费者碳偏好却降低。同时,当技术溢出率较小、产品差异性较大时,投入补贴策略对消费者碳偏好影响程度弱于产量补贴策略;而其他条件下,投入补贴策略对消费者碳偏好影响程度强于产量补贴策略。

后续研究可以关注以下问题:第一,讨论信息不对称情况下的双寡头制造商的决策问题,分析政府应选择何种补贴方式;第二,基于技术溢出和产品差异,研究供应链的研发投入决策,分析供应链系统如何影响政府补贴策略。

注释:

①证明:对两制造商的均衡利润、减排投入和产量分别求技术溢出率ρ的一阶偏导,得πNSiρ=

ε41+ρ2-σ4-σ+2ρ2σ2-5σ+6-2ρ2σ4-σ82-σ22+σ4、qNSiρ=ε41+ρ26-σ-4ρσ82-σ2+σ3、INSiρ=ε41+ρ4-2σ1+3ρ+ρσ21+2ρ82-σ22+σ4。由于00,即均衡利润、产量和减排投入是技术溢出率的单调递增函数,随着ρ的增强而逐渐增加。证毕。

②证明:对两制造商的均衡利润、减排投入和产量分别求产品差异性σ的一阶偏导,得πNSiσ=ε41+ρ23+51-σ2+ρ41-σ3-2σ-σ21+2σ+2ρ21+1-σ34-2+σ32+σ5、qNSiσ=-ε41+ρ341-σ2+ρ+3ρ2σ82-σ22+σ4、INSiσ=-2-ρσ1+ρ21+ρ2-σ-σ1-ρσ42-σ32+σ5。由于0

③证明:对不同补贴策略下的政府最优投入补贴率和产量补贴率,分别求碳减排对θ和ε的一阶偏导,有s*θ=-16εθ1+ρ2-ρσ2+σ22-σε23+σ1+ρ2+4θ2+σ2、g*θ=22-σ2+σ2ε21+ρ2-ρσ、s*ε=8ε21+ρ2-ρσ2+σ22-σε23+σ1+ρ2+4θ2+σ2、g*ε=-4θ2-σ2+σ2ε21+ρ2-ρσ。根据假设条件可知,s*θ0、s*ε>0、g*ε

参考文献:

[1]Porter M. America′s green strategy[J].Scientific American, 1991,264(4): 1-5.

[2]Geffen C, Rothenberg S. Suppliers and environmental innovation[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Operations & Production Management, 2000, 20(1): 166-186.

[3]曹柬,吴晓波,周根贵. 基于产品效用异质性的绿色供应链协调策略[J].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2011, 17(6): 1279-1286.

[4]Aspremont′s C, Jacquemin A. Cooperative and non-cooperative R&D in duopoly with spillovers[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988,78(5): 1133-1137.

[5]Gianluca F, Gianmaria M. Irreversible investment and R&D spillovers in a dynamic duopoly[J].Journal of Economic Dynamics and Control, 2011,35: 1061-1090.

[6]Jasper V, Gerard G. Competitive investments in cost reducing process improvement: The role of managerial incentives and spillover learning[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duction Economics, 2015, 170(1): 701-709.

第4篇

关键词:能源消费;碳排放;驱动因子;LMDI分解

中图分类号:F205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3309(x).2013.09.51 文章编号:1672-3309(2013)09-111-03

一、引言

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中国在发展中消耗了太多的能源和原材料。目前,我国单位GDP能耗高出世界平均水平,连续多年都位居世界前列。其中一次能源的消费占据主要部分,其特点是:煤炭的生产和消费比重偏高;石油的生产量低,消费量高,供需缺口需依赖进口石油满足;新能源利用率低,发展潜力大。

浙江作为中国的经济大省,同样也是能源消费大省,温室气体排放量大,2011 年,浙江省能源消费总量17827.27 万吨标准煤,占全国能源消费总量的5.12%,比2010 年的16865.29万吨标准煤增长了5.70% 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煤炭消费量从2010 年的12601.82万吨标准煤增加到 2011年的13598.61万吨标准煤,增长了7.9%;原油消费量从2010年的2835.41万吨标准煤增加到2011年的2939.77万吨标准煤,增长了3.6%。计算出2010 年浙江省能源消费二氧化碳排放量达到43682.612 万吨,比1985年增长约9.65倍,年均增长率38.6%,远高于国内同期水平;由此可见,为实现2020年浙江单位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国家指标,全省面临巨大的温室气体减排压力,因此,明确浙江省能源消费碳排放因素的特征有重要的意义。

二、文献综述

能源分解分析中应用最广泛的是拉氏因素分解法和迪氏因素分解法,此外,还有连环替代法、交互影响平均分配法、交互影响按比重分配法等分解方法,Huang(1993)利用乘法代数平均迪氏指数分解法把碳排放分解为结构变动效应和能源强度改进效应。Zhang(2003)利用改进的拉氏指数法将工业能源消费分解为规模效应、实际的强度效应和结构效应。Ang(2004)指出对数平均迪氏指数法(LMDI)是多种方法中比较合理的,可以直接得到各种能源对能源消耗的结构效应、效率效应等。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气候变化问题已成为国际社会高度关注的热点,中国作为世界上第二大CO2排放国,正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减排压力。冯相昭、邹骥(2008)认为,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口的增长是CO2排放增加的主要驱动因素,能源效率的提高有利于减少CO2排放,而能源结构的低碳化则是降低CO2排放水平的重要战略选择。李善同、许召元(2008)认为,行业能源强度的差别是决定能源强度差异的主要因素。李国璋、王双(2008)认为,由区域内能源强度所显示的区域内技术进步因素是影响中国能源强度变动的决定因素。

综上可以看出,以前学者的研究大多是从产业、行业或地区层面的研究,从能源种类的角度分析二氧化碳排放量的研究还比较少,特别缺乏从省域的角度分析能源消费碳排放的影响因子。而且研究的数据也比较陈旧,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我国的经济环境已经发生了比较大的变化,陈旧的数据已经不能反映中国经济发展的现实状况,从而不能得出合理的对策和建议。为此,本文通过测算1985-2011年浙江省各种能源排CO2量,然后用扩展的Kaya恒等式对CO2排放量进行分解,再利用平均对数迪氏指数分解法(LMDI)对CO2排放量进行分解,找出影响CO2排放的驱动因子,据此提出降低CO2排放量及及能源强度的对策和建议。

三、能源分解碳排放模型的理论构建

(一)Kaya恒等式的扩展

Kaya恒等式由Yoichi Kaya于IPCC的一次研讨会上首次提出。他认为碳排放与能源结构碳强度、单位GDP能源强度及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有关。但近年来的研究不断表明,能源消费碳排放还与能源效率及主导产业类型等有较为密切的关系。鉴于此,引入能够表征产业结构、能源结构及能源效率的变量,对Kaya恒等式进行扩展。扩展后的Kaya恒等式表达为:

(1)

式中,C为各种类型能源消费导致的CO2排放总量;P为人口总数;Si=Ei/E,代表能源消费结构;Fi=Ci/Ei,代表各种能源消费类型i的CO2排放系数;I=E/Y,代表能源强度;G=Y/P,代表人均GDP。

假设C0和C1分别代表基年和T年的排放量,ΔC指的是T年相对于基年的排放变化量。结合公式(2)我们作以下分解:

ΔC=ΔSi+ΔFi+ΔI+ΔG+ΔP(2)

公式(2)显示CO2排放量的变化是五个因子共同作用的结果,即能源的碳强度效应ΔF、单位GDP能源强度水平变化ΔG、能源消费结构ΔSi、经济活动的变化ΔI以及人口的变动ΔP。

(二)LMDI分解方法

ANG的研究指出,Laspeyres指数分解中的残差项不能被忽略,因为较大的残差项会影响分析结果;而LMDI方法满足因素可逆,能消除残差项,这就克服了用其他方法分解后存在残差项或对残差项分解不当的缺点,使模型更具有说服力。鉴于此,选用LMDI方法对碳排放进行因素分解。

LMDI方法采用“乘积分解”和“加和分解”两种方法进行分解,两种方法最终分解结果是一致的。采用加和分解,将差分分解为:

CO2排放总量的变化可以分解成五个主要影响变量,分别为化石燃料的排放系数、能源消费结构、能源强度、人均GDP和人口总数。ΔCres和ΔDres是在传统的技术方法中存在的残差。因为分解是完全的,所以这一项的值为零。

四、浙江省能源消耗的数据收集

由于化石能源增加了地球大气层中二氧化碳的含量。而能源消费导致的二氧化碳排放在人为温室气体排放总量中占有绝对优势。本文通过收集1985-2011年煤炭、原油、焦炭、煤油、柴油、燃料油和天然气等能源消耗量数据对浙江省碳排放进行测算。由于2004年浙江省引进西气东输天然气,揭开了浙江省大规模利用天然气的序幕,因此浙江省天然气的消费量数据为2005-2011年,其余化石能源消费量的时序数据皆为1985-2011年,数据来源于《中国能源统计年鉴》和《浙江统计年鉴鉴》。

五、浙江省能源消耗碳排放影响因素的实证分解

(一)能源消耗碳排放的LMDI分解分析

从加和分解来说,1985-2011年浙江省碳排放量增加了41730.752万吨,其中经济效应和人口效应一直为正,这说明浙江省常住人口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持续增加为碳排放量增长做出了不小的贡献。两项累计增加碳排放量71592.52万吨。其中人口累计贡献2970.051万吨,占碳排放增量的7.1%;经济效应累计贡献68622.47万吨,占碳排放增量的164%,是拉动浙江省碳排放增长的主要原因。同时,能源消耗强度效应的值基本上都为负,表明能源消耗强度效应基本上都是下降的。化石燃料的排放系数效应在1985-2011年期间有正有负,且值都较小,这主要是因为单位化石燃料燃烧所带来的碳排放基本上固定,仅是由于各种能源消耗结构的变化而引起的平均碳排放系数有限。计算结果显示LMDI加和分解的余项为零,证明分解是完全的。

从乘法分解的结果看浙江省1985-2011年碳排放总量增加了11.78倍,其中人口效应虽然每年都是增加的,但是增速较慢,值变动18个百分点,对碳排放的拉动作用并不明显。而与此相对应的经济增长效应使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增加了大约54倍,是拉动碳排放增长的主要动力,化石燃料的结构变动拉动了碳排放的增长,使碳排放增长了22个百分点;与上边的效应相反的是能源强度效应,除了2004年与2005年略有上升外,而能源强度的变动使碳排放下降了84个百分点,成为抑制碳排放增加的主要力量,化石燃料的碳排放系数基本保持不变。对碳排放的影响可以忽略不计。

六、结论及对策建议

(一)结论分析

浙江省能源消费的排碳量总体上是逐年增加的,其中能源强度的下降对碳排放起抑制作用,而经济增长、人口总数及能源结构的变动对碳排放起拉动的作用,但如果牺牲浙江省的经济发展来降低碳排放量是不现实的,所以,未来的对策只能通过调整其他驱动因子来分解降低碳排放。

(二)对策和建议

1、大力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通过上文的分析,可以发现能源强度对CO2的排放量影响明显,且其值为负。也就是说,通过提高能源强度,可以明显减少CO2的排放量。而提高能源强度,就要坚持把节约能源放在首位,实行全面、严格的能源节约制度和措施;另一方面要按照生态产业原理进行区域产业链的延伸设计,构建循环经济体系,实行能源的多级梯次利用,充分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2、逐步改善能源消费结构。通过驱动因子分析,我们可以发现,能源消费结构优化占改善CO2排放量的重要方面。大力调整和优化能源消费结构,尤其是要大力开发和利用绿色能源与清洁能源,提高其在整个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重,减少CO2的排放量。要大力促进煤炭消费相关的技术创新,把提高煤炭利用效率看做是浙江省减少CO2排放的重要任务。

3、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通过深化改革和加强企业自主创新来提高产业的效率效应。通过对各能源的CO2排放量的分解,我们可以发现人均GDP对能源强度的影响贡献明显,且其值为正。也就是说,随着人均GDP的增长,CO2排放总量也会增长。为此,可以针对不同行业逐步建立和完善单位 GDP 能耗监测体系。建立基于 LMDI 分解方法的 “能源消费监测体系”,对经济产出、产业结构和产业能源利用效率使能源消费和能源强度变化的影响进行系统化、定量化和定期的分解分析,为制定科学、合理的区域经济和能源政策提供依据。

4、推动采用先进的技术和清洁能源。众所周知,降低能源强度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使用清洁能源,实现技术节能减排。可再生能源不存在能源耗竭的可能。大力提倡清洁柴油技术,它具有经济、清洁和动力强劲等多重优势,是能够满足节能减排需求的成熟解决方案。大力提倡汽车使用天然气这种清洁能源,将使CO2的排放量降低40%左右,二氧化硫和粉尘的排放几乎为零,节能减排的效果相当明显。中国已提出三位一体的降耗减排措施,是在向“高消耗的增长”说不。所以,浙江省作为经济贡献大省,应首当做出表率。

参考文献:

[1] ALCANTARA V, DURO Ja. Inequality of energy intensities across OECD countries: a note [J].Energy Policy, 2004, 32(11):1257-1260.

[2] ALCANTARA V, ROCA J. Energy and CO2emissions in Spain: methodology of analysis and some results for 1980-90 [J]. Energy Economics, 1995, 17(3):221-230.

[3] ANG B W, PANDIYAN G. Decomposition of energy-induced CO2emissions in manufacturing [J].Energy Economics, 1997, 19(3):363-374.

[4] LIASKAS K, MAVROTAS G, MANDARAKA M, et al. Decomposition of industrial CO2emission: the case of European Union [J]. Energy Economics, 2000, 22(4):383-394.

[5] IPCC (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 Climate Change 007: Mitigation of Climate Change [M]. United Kingdom: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7.

[6] 冯相昭、邹骥. 中国CO2排放趋势的经济分析[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8,18(03):43-47.

[7] 李善同、许召元. 中国各地区能源强度差异的因素分解[J].中外能源,2008,(09):1-10.

[8] 李国璋、王双. 中国能源强度变动的区域因素分解分析[J].财经研究,2008,(08):52-62.

第5篇

【关键词】柴油机;排放控制;措施

柴油机的有害排放取决于柴油机混合气形成及缸内燃烧过程,而这些归根到底是由喷油、气流、燃烧系统以及缸内工作特质的配合所决定的。柴油机净化的关键,是如何有效地消除NOχ和微粒碳烟的生成量。恰恰这两项排放物的生成规律常常是互相矛盾的。因此,任何一个单项措施总有它的负面影响。人们总是在采取某项措施的同时,应用另一项措施来加以补救和平衡。最后,常常是多项措施的综合应用,才使排放性能达到一个新的水平。柴油机是一个多性能、多工况、多因素综合影响的统一体,再加上各种各样的排放净化措施,如何进行优选、折中和综合控制是一个极为困难和复杂的问题。柴油机的电子控制和综合管理是有效解决这一问题的最佳途径,也是使各种机内净化措施得以充分发挥效用的保证。在所有净化措施中,喷油系统的改进无疑是最为重要的环节。

车用柴油机中常用的机械燃油喷射系统有两大类,直列泵系统和转子分配泵系统。直列泵系统包括直列多缸泵、单体泵和泵喷嘴系统,多用于大、中型车用柴油机上。转子分配泵系统有端面凸轮驱动的VE泵系统,和内凸轮驱动的径向对置柱塞系统,多用于轻型客车和柴油轿车的小型高速柴油机上。上述各系统都是应用柱塞往复运动、脉动供油的方式工作。以下是五种控制柴油机排放的具体措施:

一、推迟喷油提前角降低NOχ排放

喷油提前角是喷油始点早于汽缸压缩上止点的角度。柴油机都要求喷油提前,这是因为从喷油到着火有一段滞燃期,为保证实际燃烧放热中心能接近上止点,避免燃烧拖后,经济性下降,所以喷油要提前。单从动力、经济性角度出发,最佳提前角随转速上升而增大;随负荷加大而略有增加。车用柴油机因为在宽广的转速范围内工作,所以有专设的转速自动提前装置来满足此要求。同一工况,若提前角改变,会使滞燃期改变。一般推迟喷油时,因初期喷油更接近上止点,故缸内压力、温度较高,滞燃期缩短。其结果是滞燃期的预混喷油量减少。当然,若喷油太迟,使滞燃期挪到上止点之后,则缸内压力、温度未必上升。这种情况一般难于碰到。预混燃烧阶段是影响NOχ排放最重要的时期。预混油量及混合气量的减少将使速燃期中压力、温度上升程度降低,从而大大减少NOχ的排放量。同时,由于压力升高率的下降,噪声也大大降低。因此推迟喷油提前角这一措施,是最早应用的有效降低NOχ排放和噪声的对策。推迟喷油,直喷机的NOχ大幅下降,而间接喷射式涡流室柴油机的下降幅度则小一些。但是喷油过迟,则燃油消耗率和烟度都会恶化,对CO和HC也有不利影响。油耗和烟度的恶化是喷油推迟,燃烧跟着推迟以及缓燃期油量增加,燃烧时期也拉长的必然结果。早期控制排放的措施不多,为了排放达标,不得不牺牲经济性能。近期已可通过提高喷射压力等多种办法来综合解决这一问题。

二、燃油高压喷射降低微粒碳烟排放

近年来,提高喷油压力的高压喷射措施,日渐成为直喷式柴油机机内净化的最佳手段。而间接喷射式柴油机,由于主要依靠气流进行雾化、混合,所以对喷油压力要求较低。在循环喷油量及喷孔大小和分布不变的情况下,提高喷油压力就是加大喷油速率,它直接产生两方面的效果。

(一)降低微粒碳烟的排放量

可以看出,喷油压力增高,则粒径减小,贯穿距加大,雾锥角加大,喷雾区的总体积也跟着加大,再加上紊流的增强,这些都直接促进了燃油与空气的混合。其直接效果是降低了每一时刻浓混合气成分的比例,使生成微粒碳烟的范围自然缩小。即使不可避免仍有过浓混合气出现,但因粒子小,周围空气多,也会加快燃烧和氧化速率,使碳烟形成之初就被加速氧化。所以高压喷射必然使微粒碳烟排放降低。大量试验都证实了这一点。

(二)降低燃油消耗率

喷油速率增大必然缩短喷油时期,使燃烧加速,使燃烧放热更集中于上止点附近,从而降低了燃油消耗率。大量试验结果也证实了这一点。以上高压喷射降低烟度和油耗的优点,恰恰弥补了推迟喷油所带来的缺点。反过来,高压喷射不可避免地使混合气快速变稀,燃烧加速,温度上升,从而NOχ排放必然有所增大。这一弱点又会被推迟喷油,降低的NOχ功效所弥补。应该记住,高压喷射并没有过大削弱推迟喷油,减小滞燃期喷油量所带来的改善NOχ排放的显著效果。因此若两种措施同时应用,进行合理调配后,NOχ和微粒碳烟排放都会同时降低。目前,两种措施并用是最常见的手段。

三、喷油率控制技术

广义的喷油率控制,指的是喷油规律控制,应包括定时(喷油提前角)控制、喷油期长短控制和喷油率大小(喷油率曲线外形)控制。此处撇开喷油定时,单指在定时和循环油量不变时,喷油长短和喷油率外形的控制。喷油率是除混合气形成因素外,对燃烧过程又一重大的影响因素。当然,喷油率本身也和混合气形成是密不可分的。可以设想,如喷油时期控制得很长,即使大幅度提高喷油压力,也无法缩短放热和燃烧时间;又如,初期喷油量很大,即使推迟喷油,也无法把NOχ和噪声降得很低。反过来,如能把初期喷油量控制得很小,就是不推迟喷油,也可达到同样效果。可见,喷油率若能控制,将极富成果,因此,成为近年来喷油系统研究、开发的热门课题。

理想的喷油率图形可分为三个时期,即喷油初期,喷油中期,喷油后期。理想的喷油率图形一般公认为:初期要求喷油率低,喷油量少,以降低NOχ和噪声;中期要求短而高的喷油率段,以提高喷油压力,缩短缓燃期,促进混合气(下接第182页)(上接第173页)形成,使微粒碳烟排放和耗油率降低;后期则要求迅速结束喷油,以减少后燃油量和促进碳烟氧化。喷油中期的控制,一般是通过提高喷油压力来实现。控制初期喷油率的主要技术有:机械式预喷射装置,双弹簧喷油器,电控喷油系统控制预喷射。大量试验结果表明,要获得良好的效果,预喷射油量、主预喷射的间隔角度以及油量和时间的控制精度都有严格的规定。只有电控高压共轨式喷油系统才能全面满足这些要求。末期喷油段要求迅速关闭,可以通过减轻油嘴往复运动部分(针阀、推杆、弹簧)的质量,加速针阀关闭速度来控制。这就是已广泛推广使用的低惯量喷油器和P型J型小型喷油器。此外,增大针阀开启压力也可加速针阀落座。但是真正有效控制的手段,仍是使用电磁阀的电控喷射系统的迅速断油。

四、小直径、多喷孔加速雾化混合

在喷油速率不变情况下,可以通过减小喷孔直径,增加喷孔数目,使喷注在燃烧室内分布更均匀、更充满的方法,来加速油、气混合,获得较好排放效果。六孔喷嘴与四孔喷嘴相比,六孔的总混合容积加大,单个喷注较窄,芯部浓混合气易于扩散、燃烧。这些都与加大喷油压力的效果相似。增加喷孔数后,可以降低对气流的要求。涡流比可以减小,从而改善了燃油经济性。若喷孔过多,由于贯穿不足和相邻喷注的干扰,反有不利效果。

五.喷油系统的其他净化措施

目前已广泛应用的降低HC排放的措施就是减小孔式喷嘴压力室容积或采用无压力室式喷油嘴。大量使用试验表明,柴油机长期运行后,其有害排放值基本没有增加。这同汽油机长期使用后,有害排放量增幅较大的情况是不一样的。如果柴油机使用过程中,排放性能突然恶化,则相当部分是喷油系统不能保持正常工作状态所致。当使用中发现过量冒烟时,首先要检查各个喷油器开启压力是否明显下降,或喷雾状态是否良好。有条件时,应在油泵试验台上测试循环油量是否超过所规定之值以及各缸油量是否严重不均匀。造成循环油量不均匀及超标的原因是很多的,如柱塞副的磨损,出油阀密封性变差,油孔的堵塞等等。应查明原因,该更换的更换,或进行清洗。但应注意,油泵及调速器一经拆动,必须重新在台架上调整。如果冒烟现象很难解决,无法达标上路,可以适当降负荷运行。这样做会牺牲一些动力性能。西方国家为了达标,也会采取同样措施。如德国大众汽车公司推出的TDI1。9L轿车增压直喷机,无排放限制(赛车)时,标定功率达125KW;要满足欧II法规,标定为81KW;若要满足美国加州标准,则只标定66KW。还应强调指出,高压油泵及调速器出厂时已经过细致调整,很多调整部分还加上铅封,不允许使用中私自变动,包括任意拆换其上的与性能有关的零件,如油管,油嘴等等。发现问题须进行换件,必须重新调整。否则会使排放及动力,经济性能恶化。

【参考文献】

第6篇

围绕这两个任务,全区上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制定出台一系列法律和政策性文件,为有效推动全区节能减碳工作顺利开展提供了政策保障。把节能与控制温室气体排放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抓手和突破口,通过加强组织领导,落实评价考核制度,强化部门联动,着力淘汰落后产能和落后设备及工艺;突出抓好工业、建筑、交通、商贸和民用以及公共机构领域等重点领域的节能减碳,推进节能减碳项目建设,强化重点企业监管;抓好循环经济,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狠抓宣传教育,强化监管服务职能,全区节能减碳工作取得积极成效。

截至2012年底,我区单位GDP能耗累计下降7.7%,超出“十二五”节能进度目标9.4个百分点;控制温室气体排放下降8.867%,超出进度目标13个百分点。在2012年度节能和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目标责任试评价中,被国务院考核组初步确定“超额完成”和“优秀”等级,两项均达到考核最高等级。今年,我区结合实际,提出了“单位GDP能耗下降3.2%、温室气体下降3.43%”的年度目标任务。

今年,我区GDP预计增长9%,全年能源消费总量增速预计为5.5%,按照统计局能源消费与用电量增速指标核算要求,我区全年全社会用电量增速必须控制在10.5%以内。据统计,一季度,我区全社会用电量增速为9.83%,单位GDP能耗下降4.87%,而1-6月份,用电量为921.68亿千瓦时,增速为6.9%,比一季度下降2.93个百分点,全年用电量增速继续控制在预警线内。

从能源消费结构看,工业能耗增速和比重比一季度略有上升。上半年,从全区情况看,单位GDP能耗同比下降4.39%,超过单位GDP能耗下降3.2%的年度节能目标,总体形势较为乐观,节能降耗进展顺利。但是,从各盟市情况看,进展不平衡。通辽市、乌兰察布市、鄂尔多斯市能耗分别下降1.21%、1.38%、2.11%,低于全区平均水平和进度目标,节能形势不容乐观。

一、节能减碳面临的形势

(一)从经济社会发展和节能减碳形势看

国家在制定“十二五”规划时,经济增长是按照年均7%的速度确定节能约束性指标的,而去年以来,我区经济增长速度达到11.7%,给节能减碳带来了巨大压力。三月份,国家下达了“十二五”能源消费总量与用电量控制目标,将实行能源消费强度和消费总量“双控制”的新机制。在未来发展中,不仅要有效降低能源消耗强度,还要全力控制能源消费总量。另外,国家今年已将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目标任务列入省级政府的责任评价考核体系,完成节能减碳任务的压力很大。

(二)从我区的产业结构看

我区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已由2005年的5.67吨标准煤/万元降到目前的2.8吨标准煤/万元,效率提高了近一倍,但规模以上工业能耗消费总量约占全社会能源消费总量的57%左右;而六大高耗能产业能源消费总量约占工业能源消费总量的82%左右,工业重型化结构仍然突出。经过前几年对重点企业、重点行业节能监管,常规的节能手段早已付诸实施,节能挖潜的空间越来越小,要在短时间内实现结构性节能非常困难。

(三)从社会发展进程看

随着城镇化建设进程加快,人民生活水平、大型公共设施条件和标准进一步提高,汽车和家用电器等耗能设备大量进入家庭,公共建筑耗能、生活用能将大幅度上升。我区作为国家重要的能源原材料加工基地,能源消耗强度较大,粗放的发展方式仍未改变,这些都将推动能源消耗刚性增长,完成节能减碳任务更加艰巨。

(四)从目前国内环保形势看

我区被列入国家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区域,环保部与自治区政府签订了大气污染防治目标责任书,主要目标是:到2017年,地级及以上城市细颗粒物浓度比2012年下降10%左右。大气污染治理已成为当前节能减排的最大着力点,也将是环保攻坚战的最大阵地。

二、节能减碳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思想认识尚未完全到位

自治区一些地方和企业对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认识还不到位,不能正确处理节能减碳和发展的关系,对节能减碳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中的重要地位缺乏足够的认识,节能减碳工作未能全部落实到位。

(二)基础能力建设薄弱

我区应对气候变化工作还处于起步阶段,在机构设置、人员配置、课题研究等方面还存在不健全、不到位、不深入等问题。大部分盟市还没有成立相应的工作机构和配置专门工作人员,难以适应日益繁重的工作要求。同时,开展应对气候变化基础性研究、温室气体清单编制、低碳试点还缺少相应的经费支撑。在国家节能与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目标责任评价考核组对自治区政府的考核中,我区因未设立应对气候变化专职管理机构和未安排专项资金,而扣减了较多分数。

(三)国家节能考核统计方法问题

按现行的能源统计法,除煤制油项目将原料煤扣除外,煤制烯烃、煤制甲醇等煤化工项目的原料煤消耗均纳入能源消耗统计范围,将由此产生的能耗和排放大部分计入我区能源消费总量内,使我区能源统计数据中的能耗总量不断上升,不利于能源输出地和国家重要能源基地建设。

三、节能减碳下一步工作思路

(一)坚持能耗强度约束,更加注重能源消费总量控制

在继续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降低单位产出能源消耗的同时,探索实施能源总量控制制度,对于用能量大、增长快、单位能耗产出效益低的高耗能行业和重点项目,以及能耗总量大、增长快的盟市要加大能耗总量控制力度。

(二)坚持以结构调整为根本,更加注重技术进步和强化节能监管

继续把结构节能作为今后一段时期的治本之策,通过控制高耗能产业进入和淘汰落后产能,减少经济增长对能源需求的压力;充分发挥总量控制在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产业布局中的作用,控制高耗能行业过快增长。同时,要进一步加大节能减碳技术改造力度,推进重点工程建设,强化用能单位管理,不断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三)坚持以政府引领,更加注重市场机制和法律手段推动工作开展

加强和改善各级政府对节能减碳工作的组织领导、政策扶持和目标分解考核等;发展节能减碳服务产业,为企业节能减碳开辟新的途径;注重运用价格手段,引导企业自觉节能减碳;注重运用法律手段,约束企业主动节能减碳。

(四)坚持以工业领域为重点,更加注重多领域、全社会节能减碳

在继续做好工业领域节能减碳工作的同时,强化建筑、交通等领域节能减排工作。推进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工程建设。要在居民生活、中小企业等相对薄弱领域也有所突破,动员全社会力量参与节能减碳。

四、节能减碳五项重点工作

(一)实施能耗总量增量“双控制”,强化二氧化碳目标责任考核

按照国家要求,根据各主要用能行业、各盟市的发展规划和节能减碳潜力,把总量控制和单位增加值能耗下降率等指标均作为考核约束性指标。加强节能减碳工作进展情况的监控,定期公布各盟市节能减碳指标完成情况。切实落实问责制和“一票否决”制,组织好对各盟市、重点企业的评价考核,强化地方政府和企业的责任。同时要加强研究在实施能源消费总量和强度“双控制”、国家对省级政府进行控制温室气体排放进行考核的形势下,我区如何应对新情况、新问题,提出对策建议,确保节能与控制温室气体工作深入开展。

(二)严控能源消费强度,挖掘节能减碳潜力

一方面,在存量上进一步加大淘汰落后产能的工作力度。对电解铝、铁合金、电石、烧碱、水泥等高耗能行业,实行严格的差别电价;对能耗超过限额标准的行业,坚决实施惩罚性电价,促使高耗能企业进行节能技术改造,提高能效水平。另一方面,在增量上坚持从源头控制高耗能、高污染行业盲目过快增长。通过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严格项目准入条件,新建项目主要产品能耗不得超过全区能耗平均水平,重点建设项目能耗要达到国内同行业先进水平。同时在项目选择上,更加注重低污染、低排放、低能耗、高效益项目的引进。第三是深入推进能源审计,根据能源审计中发现的节能潜力,推出一批技改项目,通过合同能源管理等途径,实施节能改造。

(三)提升重点行业能效水平,实现节能减碳新突破

加强对重点耗能企业节能情况的跟踪、指导和监督,定期公布重点企业能源利用情况,帮助企业建立和推行严格的节能管理制度和有效的激励机制,发挥好预警机制的作用。选择能源消耗多、节能潜力大的主要产品制定出台地方产品能耗限额标准,研究制定政府机关、学校、医院、星级饭店、商业设施等合理用能指南。发挥标准的引领和倒逼作用,推动用能单位向先进性标准迈进。对中小企业提供节能减碳专项指导和服务。

(四)发展循环经济,节约利用资源

围绕国家《循环经济发展战略及近期行动计划》和《“十二五”循环经济发展规划》以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为动力,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提升环境承载核心,加强发展循环经济的统筹协调,抓好循环经济试点示范工作,继续深入推进循环经济试点示范园区建设,搞好自治区循环经济示范城市(县)创建工作。加快实施10项重点工程,打造7个工业循环经济基地,力争到2015年建立起较为完善的循环经济发展体系,主要资源产出率比“十一五”末提高15%的目标任务。积极推进低碳园区、低碳社区建设。制定出台《应对气候变化规划(2010-2020年)》,提出目标任务、明确部门分工。

第7篇

1研究方法概述

低碳旅游发展的途径共包括五个步骤.首先,对旅游要素的能源消耗与碳排现状进行定性与定量评估;第二步,通过具体方法促进旅游经济活动的低碳化发展;第三步,通过碳汇机制的应用与推广,分析低碳旅游的碳汇影响力;第四步,开展低碳旅游意识的调研,分析促使低碳旅游发展的潜在需求和内在驱动力;第五步,提出针对性的低碳旅游发展保障策略,促使低碳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2桂林市低碳旅游现状调研

桂林旅游业低碳现状调研从旅游场所与环境入手,通过调查、访谈、资料分析等方式,抽样调查桂林的酒店和景区,探知桂林低碳旅游的发展基础,了解统计桂林市酒店与景区的节能减排举措,定性分析桂林市低碳旅游的现状,以便为桂林低碳旅游的发展提出针对性、操作性强的路径与方法.

2.1旅游酒店现状调研

旅游酒店低碳现状调研主要通过调研与资料收集,定性分析酒店与景区的能耗与碳排现状,及现有节能减排举措等内容.针对酒店的调研主要从总能耗、电耗及节电举措、水耗及节水举措、客房及餐饮管理、管理规范及其他管理措施等6部分着手.根据调研可知,桂林市的星级酒店能耗成本大约占到总经营成本的10%-20%,其中电和天然气是主要的能耗来源.电能消耗每天约为2.4万度,年消耗量约为876万度;水能消耗每天约为450吨,年消耗量约为16.43万吨;天然气的年消耗能约为35万立方米.在用电方面,酒店的空调与照明是主要的电耗.其中,空调用电占到总电能消耗的75%,照明用电占15%.国家对空调的温控范围有明确的规定,但是酒店为了营造更舒适的环境,空调温度夏季控制在20-22°、冬季23-25°之间[2].酒店对空调的节能十分重视,空调主机大多选用变频,每月清理一次滤网;在外界温度适中时,利用新风保持自然状态.在照明用电方面,桂林市酒店的节能灯使用率在70%-80%之间,根据旅客流量科学调光.在用水方面,桂林市酒店的水能消耗量较大,目前无中水回收系统,主要的节水措施为开关控制、马桶水量缩减、宣传等形式.其中,桂林市香格里拉酒店的游泳池采用上循环系统,在达到清洁的同时,节约了用水量.在调研时,还获知酒店洗衣房是重要的能耗与水耗场所.各酒店尽量选择能耗低谷时段运作洗衣机器,并选择科学的操作规范精简程序节水节电.在客房与餐饮管理方面,酒店的客房仍供应一次性洗漱用品,但有相应的回收方法;开始注重客房的绿色环保,引导顾客自主选择床单的更换时间等,马桶由9升更换为6升或5升,采用取电卡控制客房电耗.部分酒店的厨房油烟处理采用水循环或者紫外线照射的方式降低污染.在清洁能源方面,桂林市酒店目前尚未开始使用清洁能源.桂林市各个酒店领导层都十分重视节能减排,在降低成本的同时,可以带来良好的社会效益.酒店的工程部定期汇报酒店的能耗与水耗,积极发现并解决问题.在对员工的教育方面,酒店采用新员工入职教育和员工培训等形式.其中,桂林喜来登酒店采用六西格玛管理方法(SIXSIGMA),不仅能节约经营成本,而且能增加顾客价值.总体而言,通过酒店的节能减排现状调研发现,桂林酒店的能耗主要包括电、天然气和水,其中电能耗是重点.酒店为了节约成本,从技术规范、保养维护、宣传教育等方面体现对节水、节电的重视,但是在使用清洁能源方面仍十分欠缺.究其原因,主要因为酒店采用清洁能源的前期投入太大,投资回报期太长.

2.2旅游景区现状调研

桂林市景区主要保护山水观光类、历史遗迹类、水上活动类和其他类型.针对景区的调研主要从资源保护、能源管理、旅游产品与活动、管理措施和其他内容等5个方面开展.由于桂林的景区类型多样,在调研时无法做到面面俱到,本文希望通过典型景区反映出桂林市景区的节能减排总体现状.山水观光类的景区在资源保护方面,大多无明确游客接待量控制,在节假日等高峰期会适当通过门票价格来调节.此类型的景区内部交通方法均为电瓶车、自行车等清洁交通方式,照明使用节能灯,但是尚未使用清洁能源;通过采用节水开关与节水马桶节约水资源,并提示游客注重节约用水.景区的领导层面开始重视节能减排,提倡员工注重节能减排,但是尚未有明确的行为规范.桂林历史遗迹类的景区以靖江王府景区为主.在资源保护方面相当重视,景区控制每批入园游客量,景观照明采用节能灯和节能开关.景区内全程禁烟,每个月都会对景区内的遗迹进行维护与保养.水上活动类的景区主要包括两江四湖和漓江等景区.两江四湖景区从规划开发时期,就十分重视节能减排和水资源保护,如垂直升船机、湿运、单级双线船闸等.景区运营方面,船只采用环保船,垃圾储备后统一处理;游船每趟间隔十分钟,以保护资源.在景区管理方法,员工之间有节约评比,提倡无纸化办公.

2.3定性分析小结

桂林旅游业节能减排现状分析主要从酒店和景区两个方面调研.概括而言,二者都因为成本投入大而未使用清洁能源,酒店有一定的节能减排技术规范贯彻施行,但景区则根据经验实施;在管理方面,二者都十分重视员工教育、宣传引导等内容.总体而言,桂林市低碳旅游发展现状目前处于探索阶段,节能减排的意识已经得到认可,企业领导重视以及政策环境有利于低碳旅游的全面推广和发展;但是,仍缺乏针对性强、可操作性强的指导与规范,尤其是酒店方面,节能减排现状参差不齐,酒店之间可互相学习,推广成功经验,提高桂林市酒店的整体水平.而景区方面,由于类型多样,因而造成景区的低碳旅游意识的贯彻执行难度大,需要针对各景区实际情况开展相应的节能减排工作.

3桂林低碳旅游要素定量测算

3.1旅游交通

旅游交通的能耗与碳排大小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游客依靠交通方式发生位移的距离;二是每种交通方式每千米能耗强度与碳排量.发展中国家的交通运输中10%是与旅游活动有关.[4]但由于桂林是旅游城市,交通运输中与旅游活动相关的比值高于平均水平,参考国内其他旅游城市的交通比值,本文取20%;在航空运输中,46%的旅客是出于旅游目的.且每种交通方式的单位能耗与碳排放量各不相同.在单位行驶距离下,飞机的能耗与碳排是最高的,汽车次之,火车相对最低,分别为396、132、66gCO2/每人每千米[3].桂林作为国际性的旅游城市,旅游交通包含汽车、飞机、火车等方式,根据各方式的运输量,计算出旅游交通的能耗值和碳排放量.其中,自驾车的出游方式难于统计,本文暂予忽略.根据统计出的桂林市旅游交通的旅客周转量,结合能耗与碳排系数,得出表1桂林旅游交通的能耗与碳排放量统计表.可见,2008年桂林市旅游交通的能耗为28.95PJ,碳排放量为255.42千t;2009年桂林市旅游交通能耗为35.23PJ,碳排放量为313.23千t.

3.2旅游酒店

根据我国旅游业现状,旅游住宿业态主要包括星级酒店、无星级旅馆、家庭旅馆和度假村等.旅游酒店的能源消耗主要来自于水、电、气的消耗,通过将酒店年消耗的水电气按一定的系数转换,可得出酒店的能耗量.其中,星级酒店155MJ、无星级酒店130MJ、家庭旅馆120MJ、度假村单位能耗90MJ.总体而言,目前我国的酒店业绿色意识不强,加之酒店的运营寿命较长,导致能源消耗量高于国际平均水平(130MJ/每床每晚),为155MJ/每床每晚;其他类型的酒店其单位能耗取值113MJ/每床每晚[4].依据旅游酒店的接待人数,即可定量测算出酒店的能耗值.酒店每床每晚的碳排放量数据取43.2gCO2/MJ,根据桂林酒店业年接待人数数据,即可计算出桂林旅游酒店的碳排放量.根据表2可知,2008年桂林市旅游酒店的总能耗为12.27PJ,碳排放量为0.4千t;2009年桂林市旅游酒店的总能耗为15.41PJ,碳排放量为51.58千t.

3.3旅游活动

随着大众化旅游时代来临,旅游活动方式更加多元化和个性化,由于旅游活动能耗的区域差异和个体差异明显,因此,旅游活动的能源消耗难于准确估算.根据国际上的旅游活动能耗与碳排系数,水上活动的能耗与碳排值最高为236.8MJ/人和15300g/人,探险其次为8.5MJ/人和417g/人,能耗与碳排最低的是历史遗迹参观为3.5MJ/人和172g/人[5].旅游活动要素的能耗与碳排量统计工作难度较大.本文试图通过旅游目的地的景区类型来解决.桂林市的旅游活动类型主要有:以象鼻山、芦笛岩等景区公园为主的山水观光,以漓江和两江四湖为主的水上游览,以靖江王府为主的历史遗迹参观.因为桂林市的旅游活动仍以山水观光为主,所以桂林市全年接待人数中剩余的人数划归于山水观光类型.根据相对应景区的游客接待量,可计算出旅游活动的能源消耗.由于一个景区不仅存在一种旅游活动类型,这样统计结果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和主观性.为了便于统计,仅筛选其中最主要的旅游活动类型进行统计.根据表3可知,2008年,桂林市旅游活动的总能耗为6.3PJ,旅游活动的碳排放量为38.95千t;2009年,桂林市旅游活动的总能耗为7.71PJ,碳排放量为47.81千t.

3.4定量分析小结

横向对比:桂林市的旅游业能耗与碳排都是主要来自于旅游交通,其次是旅游酒店,旅游活动的能耗与碳排占比最低.桂林旅游主要依靠自然山水资源,以观光类型为主,所以旅游活动的能耗与碳排的占比相对最低;而旅游交通方面则不可避免的产生大量能耗与碳排.因此,要充分考虑低碳节能的交通方式,如大力发展旅游公共交通系统和自行车旅游系统,以降低桂林旅游的能耗与碳排,同时也能缓解城市交通压力,提高旅游者与居民的幸福感.纵向对比:桂林旅游的能耗有所增长,涨幅为18.56%,碳排的涨幅为18.78%.桂林旅游的能耗与碳排的增长是与桂林市旅游业接待量相关联的,加之2009年才提出低碳旅游概念,节能减排的意识还未能得到很好贯彻与实施,由此涨幅属于正常情况.

4桂林低碳旅游的发展模式

4.1在政府主导下构建低碳旅游城市

在自身发展方面,桂林目前正在建设国家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迫切需要前瞻性、试验性、引导性的改革举措.桂林市旅游业的发展离不开高新技术产业,特别是清洁能源、循环经济方面的发展.鼓励清洁能源的产业化发展,积极推广循环经济的应用,积极引入国际上先进的清洁技术与方法,才能促使桂林抓住旅游综合改革的重大机遇,完成桂林旅游产业的升级转型.同时,在发展低碳旅游城市中,要倍加关注城市生产与生活发展所带来的环境效益.在区域联动方面,桂林市要充分发挥与区内南宁、柳州,与区外广东省的区域协作,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南宁作为广西首府,又是东盟博览会的会址.桂林在建设低碳旅游城市时,要借组南宁的区域优势,吸引东盟甚至东南亚地区的优秀资源.同时应加强与广东省的交通衔接,多关注广东省等发达省份的旅游业发展态势,积极引入低碳化的旅游活动,更新旅游产品与环境.

4.2在高铁背景下打造城市节能交通网络

通过提高能源利用率和使用清洁能源等方法来实现能耗降低.推广能源效率高的混合动力车,采用先进燃油技术,减少尾气排放.大力发展桂林城际高铁交通,为旅游业提供便捷、高效、低碳的交通服务.全面发展旅游交通租赁服务业.旅游城市需要大力发展快速的旅游公交系统,提高公共交通的服务水平.鼓励游客选择汽车租赁服务,大力推进自行车租赁、私家车租赁和合租等项目.优化游船、航空等交通条件,通过技术手段和能源原料变更等实现节能减排.

4.3在生态保护前提下实现景区低碳旅游产品开发

桂林市景区需要从资源保护、旅游活动节能、环境保护、能源管理和经营管理等路径着手,争取改善景区的经营与管理现状,实现旅游业的节能减排.在景区规划与开发期间,应遵循减量化原则,进行保护性开发并注重节能减排计划.采用梯度式开发,强化资源的循环利用.在景观运营期间,应科学控制游客容量,注意环境的承载力,以减少游客活动对旅游资源的影响.旅游活动的节能减排可以通过开发低碳旅游产品、绿色服务与消费等方式实现.提高低碳旅游产品的使用频率和利用效率,提倡主动计算碳足迹,并通过绿色旅游活动抵消碳排放量,增强公众的低碳旅游意识.景区游览方式应采用清洁能源车,游步道设计要考虑便捷性与景观效果.景观能耗是景区中最重要的部分,节能减排的工作任务最重.景观灯光效果采用太阳能灯光,路灯采用光控设施.循环利用水资源,卫生间采用低水量、强引力等设施.尽量利用自然水流制造水景,以减少喷泉、人造瀑布等水景的能耗,可以采用智能化的管理方式,建设数字化、自动化的景区管理系统,实现景区的数字化管理.

第8篇

关键词:低碳经济;两型社会;现状;设想

一、引言

近年来,能源短缺和环境污染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问题,发展以低能耗、低排放为标志的“低碳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已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河北在经历了过去若干年的长期经济高速增长后,面临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迫切任务。近年来,中央强调“以人为本”走科学发展之路,建设和谐社会和两型社会,其实是在中国强劲增长动力之上增加一个平衡器。对于过分依赖煤炭、工业偏重、环境容量有限、环绕京津的河北而言,要在新一轮竞争中占据有利位置,就必须把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改变唯gdp论的驱动模式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目标和战略举措来抓。发展低碳经济,正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路径和必然选择。

二、国外发展低碳经济的政策与实践

(一)英国。低碳经济的先驱英国早在2003年就率先提出了低碳经济的概念。2005年英国建立了3,500万英镑的小型示范基金。2008年英国颁布了《气候变化法案》,承诺到2050年将实现温室气体排放量降低60%的长期目标。2009年4月布朗政府宣布将“碳预算”纳入政府预算框架,使之应用于经济社会的各个方面,并在与低碳经济相关的产业追加了104亿英镑的投资,英国也因此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公布“碳预算”的国家。2009年7月15日,英国政府公布了发展低碳经济的国家战略。

(二)欧盟。欧盟在低碳经济发展方面整体水平较高。欧盟碳市场(eu ets)是目前全球最先进的交易体系,该市场目前不同类别的碳价已经成为全球范围内最具参考价值的碳交易市场价格。欧盟通过碳交易实现两个目标:一是促进私营经济参与低碳转型;二是借由交易盈利为欧盟发展世界领先的碳技术筹措资金。欧盟还实施经济与技术援助在内的项目目标式战略,如积极支持清洁能源项目建设。2010年11月10日欧盟委员会出台一份新的能源战略——《能源2020》,拟在重点能源领域实施更加细化的行动计划。

(三)美国。美国在低碳经济发展方面也一直在暗自发力。美国政府的举措可分为节能增效、开发新能源、应对气候变化等多个方面,其中新能源是核心。2009年《美国复兴和再投资计划》、《美国复苏与再投资法案》、《2009年美国绿色能源与安全保障法案》和《美国清洁能源和安全法案》的均旨在加大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美国在新能源、低碳技术等方面的大力投入,世人有目共睹。

(四)日本。日本作为亚洲低碳经济的倡导者,也在不断坚定着低碳发展的步伐。2007年6月,日本内阁会议制定《21世纪环境立国战略》,确定了综合推进低碳社会、循环型社会和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社会建设目标。2008年5月,日本环境省全球环境研究基金项目组了《面向低碳社会的12大行动》,其中对住宅、工业、交通、能源转换等都提出了预期减排目标,并提出了相应的技术和制度支持。同年6月,日本首相福田康夫提出了防止全球气候变暖的政策,即著名的“福田蓝图”,这是日本低碳战略形成的正式标志。2009年4月,《绿色经济与社会变革》的政策草案出台,旨在通过实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等措施,强化日本的低碳经济。

(五)韩国。韩国2008年9月制定了《低碳绿色增长的国家战略》,明确了2009~2050年的低碳绿色增长总目标。以此为主轴,立法机构负责描绘法律框架,2010年4月14日公布了《低碳绿色增长基本法》;行政部门制定了阶段计划,韩国环境部新设“温室气体综合信息中心”,推行一项旨在到2012年前达到年均能耗下降1%~6%的计划;科研部门发展绿色技术及其产业,外汇部门发展“旅游”等货币资产项目。

(六)印度。印度是cdm项目大国。印度在《京都议定书》还未生效的时候,就看好并着手cdm项目,还专门成立了一个管理cdm项目开发的部门,出台了一系列鼓励、支持企业和中介服务机构发展cdm项目的政策。目前,印度在利用cdm机制方面走在了发展中国家的前列。此外,印度还通过各种途径致力于国内的减排行动,包括对煤炭征收碳税为清洁能源提供资金支持。

(七)巴西。巴西政府以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热带雨林为出发点,结合农业和能源产业发展新能源替代产业。如,成立了一个跨部门委员会,该委员会由总统府牵头、14个政府部门参加,负责研究和制定有关生物柴油生产与推广的政策与措施。目前,全巴西境内27个州,有23个州建立了研发生物柴油的技术网络。金融支持政策是巴西政府出

手的另一项拳头措施。国家银行推出各种信贷优惠政策,为生物柴油企业提供融资;央行设立专项信贷资金,鼓励农户种植甘蔗、大豆等作物,满足原料需求。除此之外,巴西政府还大力号召和推动国民的低碳生活方式。

三、河北低碳经济发展现状

河北发展低碳经济具有明显的优势:

(一)地理位置优越。河北省处于我国第三经济增长极“京津冀环渤海经济圈”的核心腹地,同北京、天津构成了闻名遐迩的“金三角”。借势京津辐射优势,构建河北低碳经济区,具有获得国家战略支持的良好前景。

(二)资源禀赋良好。河北省蕴藏着丰富的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清洁可再生能源资源,是改善能源结构,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资源基础。

(三)前期基础坚实。为缓解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努力构建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河北自2007年开始实施“双三十”工程以来,积极推进节能减排,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不断取得新突破。在发展新能源方面,河北已经投产的风电装机规模居内蒙古和吉林之后,排名全国第三;在光伏发电领域,河北省也走在了全国前列;保定新能源产业发展迅速,并已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集群,构成了建设低碳城市的良好基础,2010年7月国家发改委确定保定市为首批开展低碳工作的城市试点之一;以“生态科技”、“创新”为理念的曹妃甸国际生态城,目前已经进入全面开发建设阶段,作为当今世界四种类型的低碳生态城市之一,曹妃甸国际生态城的建设同样有助于低碳经济在全省范围内的崛起;河北在建筑节能方面也取得了积极进展,全省大部分城市新建建筑80%达标,唐山市新建建筑100%达到节能标准;在“节能减排”方面,河北也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基本实现了“十一五”规划目标;2009年河北省经济工作会议把加快建设唐山新能源汽车、张承千万千瓦级风电、保定中国电谷、宁晋晶龙等新能源产业基地作为2010年重要经济工作之一,为河北省的经济低碳化发展确定了方向。

但是,发展低碳经济是一项动态的、长期的系统工程,当前受到众多因素的影响,仍面临许多现实挑战。一是缺乏有效激励机制,政策支持体系还不完善,尚未形成稳定的政府投入机制和金融系统支持机制;二是正处于工业化和城市化加速发展的重要阶段,对能源需求呈快速增长态势,碳增长是刚性的,短期内跨越资源、能源瓶颈约束是主要难题;三是以煤炭等化石燃料为主的能源结构短期内难以根本改变,将是长期制约因素;四是整体科技水平落后,低碳技术研发能力有限是最大制约;五是河北工业特别是钢铁、装备制造和石油化工等重化工业比重偏高,“高碳”产业特征明显,低能耗的第三产业和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比重偏低;六是低效企业众多,单位能耗偏高,要彻底淘汰这些落后产能,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尚需时日;七是高耗能的基础设施、机器设备以及个人大件耐用消费品在河北占有大比重,短期内改造很难,从而导致高碳排放锁定,构成潜在风险;八是人们低碳消费意识尚未普遍形成。

四、发展河北低碳经济的设想

借鉴与参照发达和发展中国家发展低碳经济的政策与实践,立足河北现状,积极寻找适合自身的发展路径,对河北今后实现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

第一,明确低碳发展战略。战略是行动的指南,是未来很长一段时间行动的总体安排。将低碳经济发展作为重点纳入全省总体发展规划,制定低碳经济的全面方案和行动路线,形成一个可操作性强的低碳经济发展蓝图。同时,将二氧化碳减排作为约束性指标列入“十二五”规划中,以制度形式来限制温室气体的排放,努力促进地方经济发展模式的低碳转型。

第二,细化低碳支持政策。细化政策支持是落实战略目标的关键所在,有助于形成低碳经济发展的长效机制。因此,需要省人大专门委员会、省有关经济、环境保护和税务等部门密切协作,探索建立适应河北省发展低碳经济的政策制度体系,进一步加大支持力度,为低碳经济的快速发展提供科学合理的制度支撑。

第三,开发低碳居住空间。加强建筑节能技术和标准的推广,开发低碳住宅已势在必行。建议引入能效标准和标识制度;提高建筑节能标准,加大标准的检查、执行力度;鼓励能源服务公司对既有高耗能建筑进行节能改造;推进建筑节能材料的产业化发展。

第四,构建低碳城市公共交通系统。城镇应该大力发展公共交通系统,提高公共交通分担率,控制私人轿车无节制增长;加快发展城市轨道交通和城际高速铁路,形成立体化交通体系;不断提高强制性的汽车燃油效率标准,促进汽车改善燃油效率;同时,大力发展混合燃料汽车、电动汽车等低碳排放的交通工具。

第五,积极倡导低碳生活方式,培养居民“碳中和”理念。通过对“碳中和”这一理念在日常生活中的具体分解和对低碳生活方式的大力提倡,可以使人们深刻了解到生活中习惯和细节的改变可以起到减少碳排放、促进碳中和的作用,拥有越来越

重要的环保意义。每一件生活用品,大至家电小到玩具、书籍和摆设,都有无穷的改进空间,投入智慧就意味着减少每一个环节的碳排放。个人的积极行动聚沙成塔、集腋成裘,就可汇聚为行为减碳的威力,对减缓全球气候变暖意义重大。

第六,先行试点示范,总结经验逐步推广。在低碳转型的方向下,为了改革过程不可逆转,同时使改革不确定性所引起的风险是可承担的,应当坚持渐进式改革的路径,采取“先试点,后推广”的路径。可以选择一个或者几个特定的地区或行业来先期试点,先在局部取得经验,再逐步扩大,最后在全省范围内推广改革经验。

五、结语

没有人会反对增长,因为这是繁荣和福祉的基石,需要调整的是增长方式。置身在一个有限的世界,告别“竭泽而渔”的野蛮增长,倡导低碳转型,发展低碳经济,不仅是对我们过往所保持的唯经济发展单一维度评价体系的深刻反思,也是为了迈向更为人道和可持续的增长轨道,必将成为影响未来若干年河北增长后劲的重要因素。

主要参考文献:

[1]如明.发达国家温室气体减排策略[j].中国科技投资,200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