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03-27 15:08:19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推动农业经济发展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关键词:农业信息化;农业经济;产业化
中图分类号:S126 文献标识码:A
1 农业信息化的内涵及作用
1.1 农业信息化的内涵
农业信息化是指人类将现代信息技术广泛应用在农业生产活动和社会实践的各个领域中,这些现代信息技术既包括计算机技术,还应包括微电子技术、通信技术、光电技术、遥感技术等,通过深层次的开发和利用所有的信息资源来形成农业信息产业,进而推动农业经济和社会全面发展的过程。其涵义可从2个层面来理解:其内在作用,农业生产活动也越来越依赖信息资源,即信息和知识已经成为农业生产的基本资源和发展动力;其外在形式,即以信息和知识为基础的信息农业加速了对传统农业的升级改造。
1.2 农业信息化对农业经济发展的作用
1.2.1 农业信息化有助于转变我国农业发展方式
据统计,我国消耗了世界上25%的化肥和30%的农药,但利用率却不足35%,浪费十分严重。因此,我国农业的生产方式、管理方式和发展方式迫切需要进行转变。而以计算机和现代通信技术为主的现代农业,不但能够改造升级传统农业,而且还能加速实现农业生产过程的信息化、高效化和自动化,实现农业生产的产业化和组织化水平。
1.2.2 农业信息化有助于提高我国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水平
与传统农业不同,现代农业生产的每个环节都离不开精确而有效的信息支持:产前,要根据消费的变化、市场供求状况预测等信息指导农民确立生产门路,发展产销对路的农产品;产中,要根据各生产要素信息,在各阶段各环节上实行生产控制;产后,要根据市场消费信息确定农产品的包装、价格、销售渠道等营销策略。信息资源和信息技术贯穿于现代农业生产经营的全过程,这就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效率低下等问题,从而推动农业生产经营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1.2.3 农业信息化有助于提高农民收入
信息技术将农业生产、农产品流通和市场交易有机结合,从而实现小农户与大市场的有效对接。农民若将农业信息与生产结合起来,充分利用知识和信息资源,不仅能够大幅度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数量,而且可以形成“低耗高效”型农业,增加收入。因此,农业信息化不仅能够改变农村经济的生产方式和工作方式,还能拓宽农民的增收渠道,提高农民收入。
2 我国农业信息化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2.1 我国农业信息化现状
据调查,我国现有98%的地市和83%的县级农业部门全部覆盖信息化管理、服务场所,实现了向25万农民同时传递农业新资讯的目标,从政府到群众的农业信息化体系已经开始出初具规模。此外,截止到2010年为止,全国已有90%的地市和50%的县级农业部门覆盖局域网络,有85%的乡镇服务机构覆盖互联网络。
2.2 我国农业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政府方面:政府对农业信息化定位模糊;政府在农业信息化基础设施方面资金投入不足。农民方面:农民的文化素质低,接受和应用新技术的能不足;农民对信息化意识淡薄。社会方面:农业信息化、人才是关键,从社会整体来看,我国农业信息化复合人才十分匮乏,严重影响信息服务的质量。
2.3 加强我国农业信息化建设的对策
2.3.1 政府应高度重视农业信息化发展
作为农业信息化发展的重要载体,完善的信息基础设施十分重要。但是我国的农业信息化起步较晚,农业信息基础设施整体水平还比较落后。因此,政府应通过建立农业信息化专项财政资金,重点投入到农业信息化建设所需的软硬件基础设施上。同时,政府也应拓宽资金和资源的融通渠道,吸引科研院所提供技术上的辅导和支持,吸引有实力的通信企业提供最新的技术培训等方式来拓宽农业信息化建设的方式。
2.3.2 提高农民的信息化意识和能力
在信息化推进过程中,由于受传统文化的影响制约,农民的信息化意识淡薄,常常出现家里有电脑完全成为摆设的状况,农业信息不能有效利用。因此,政府应该充分利用各种渠道来加大对农业信息化的宣传力度,提高农民的信息化意识。通过宣传来改变农民目前这种对信息获取的无所谓态度和怀疑态度,使他们从传统的封闭、保守的信息意识中解放出来,由当前的“信息淡漠”转变为“信息饥渴”。与此同时,政府还应该多为农民提供一些技能培训的机会,如政府可以通过一系列的远程教育平台来实现对农民的培训。通过加大对农民的培训力度,可以提高农民使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能力。
2.3.3 加强农业信息人才培养力度
在人才培养上要站得高,看得远,更新观念,努力培养既有扎实的农业知识,又有较强信息处理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在当前新的形势下,我国应该重视该类人才的培养并加大对人才培养的投入。各农业高校应大力发展农业信息管理本科专业,让本科教学成为培养农业信息人才的主要渠道;我国应该建立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人才竞争、流动激励机制,通过各种优惠条件去吸引高素质的优秀信息科技人才来从事信息工作,为我国培养一批从科研院所到乡镇的优秀的梯队复合型农业信息人才队伍。
参考文献
[1] 郭庆然.农业信息化推进农业产业化的策略研究[J].农业经济,2009(4):70-72.
一、农业机械推广重要作用
1.提高生产效率
相对于传统人工操作、机械化生产有效提升了生产效率,节省劳动时间,这也是人工操作所不及的。此外,农业生产效率的提升有助于生产规模扩大,在达到一定规模后形成产业化生产,在规模化扩大后对机械设备的需求也随之提升,进而形成良性循环;这正是工业不断前进的原因,农业也将沿着相似的路线前行。
2.提高经济收益与社会效益
立足于经济发展较快的地区分析,农业机械化得到了推广,应用普遍,其农业发展越迅速,经济进步显著,农户生活水平有了根本提升,不仅解决了人们温饱问题,更达到了致富效果。农业机械提升生产效率后将会节约一定人力资源,这些人将自动投入到二、三产业中,从而达到产业结构调节以及农户经济收入途径的扩大。此外,机械化生产规模增加后调动了市场产品的流动,农产品附加值随之提升,进一步提升了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3.推动产业结构重组
农业机械推广实现了产业结构重组,首先产业机械化水平提升,推动机械生产进步。同时,推动相关配套服务等第三产业进步,而二、三产业进步也可以反哺农业进一步推动了产业结构调整,形成连锁反应。其次,机械化生产范围扩大后,会融入相关工业与服务为其他行业提供了更多人力资源,有效推动了产业结构重组。
二、农业机械推广现状
1.农民思想意识滞后
受传统生产模式制约以及农民整体受教育程度?^低,对先进技术与生产理念接受较慢,缺少农业机械化学习与系统培训导致一些农村地区生产理念落后,落后现代农业发展。部分农户对先进技术与设备持有怀疑态度,不敢轻易尝试。加之,市场发展理念的变化与竞争意识加剧,人们对扩大生产范围与生产水平的提高缺少关注,机械化推广缺少推动力。由于思想理念的落后与意识创新导致农业机械推广受到较大影响。
2.农业经营范围小,投入大
由于我国农业经营范围小、土地分散使得农业机械规模扩大与其出现矛盾,大范围机械生产在偏远农村地区缺少基础铺垫。由于家庭联产承包方式使农村土地的分散化,造成农业生产范围小,形成以传统人工为主的农业生产形式;与此同时机械化生产经济投入较高,难以调动农民机械化生产主动性。
3.机械配备不科学
农业机械化程度需要借助机械装备数量与配套设施完善性评价,相对于发达国家,我国农业机械化落后的主要原因就是机械配备不科学。第一,基于数量上来说,机械设备未得到推广普及,尤其是小型设备在种植中较为常见。第二,基于比重上分析,大中型设备使用较少,小型设备作用与效率不符合现代种植需求导致机械化价值难以发挥有效作用。第三,有关配套设施与配套技术不成熟,缺少机械维护单位,设备保养不及时、缺少系统指导与培训进而影响农业机械化程度。
三、发挥农业机械推广作用,推动农村经济发展方法
1.政府重视,政策倾斜
政府的农业部门应加大对农业机械化的重视和宣传。政府作为农业机械推广的引导者,政府重视水平对机械推广范围与质量有着重要作用。所以,还需要相关政府加强指导方式。首先,构建政策优惠与财政划拨为农业机械推广扩大资源。其次,加强宏观控制,科学利用市场体制加强引导与宏观控制,构建推广平台。现在的农业机械补贴政策促进了农业机械化的发展,但对有些农民来讲,门槛仍有点高,农业机械补贴的范围还需扩大,农业机械化的大力发展还需要政府加大财政投入。
2.提高推广人员专业水平
机械推广人员作为农业机械推广组成部分,加强人员专业水平成为机械推广的基础前提。第一,推广人员加强专业水平,扩大推广机械产品,尤其是先进技术、新产品的控制。第二,提高人员职业素养,提高责任意识并积累经验。第三,强化推广人员整体素养,例如:交流能力、售后服务等。
3.健全推广制度
政府单位应制定系统的主导工作,编制农业机械推广体制,针对相关体制如:农村信贷、补贴等可以推动农业机械化体制控制,为农业机械推广提供发展契机。只有健全推广体制才能为农业机械推广奠定基础。我国各地区在农业机械化推广中呈现北重南轻现状,因此在南方地区还应加强科学研究与投入,保证农业机械化生产稳定性。编制完善的机械生产质量体制,确保机械设备生产稳定与安全,确保机械质量为机械推广创造条件。
关键词:林业;农村经济;发展途径
中图分类号:S70 文献标识码:A
发展林业对于我国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大力发展林业可以有效的提高森林的覆盖率,从而提高农村的生态环境,减少水土流失和土壤沙化。有利的保证了农田面积。同时生态环境的改善,可以有效的提高农田的生产能力,保证粮食的丰产增收。林业的发展,提供了多种可再生的林业资源,从而加快了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有效的增加了农民的经济收入。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人口众多,农村产业结构也存在着许多不合理的地方,严重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步伐,加强林业的发展,可以使农村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的调整,从而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进程。文中从建立农村林业服务体系。减轻农民负担、改进采伐管理、健全生态补偿制度等几个方面进行了分析,充分的阐述了林业对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性。
1 建立健全以科技支撑的农村林业的服务体系
林业生产力的提高,需要加强农民与市场之间的联系,从而掌握先进的科学技术不断的应用在林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当中,从而建立农村林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
1.1 强化农民技术培训,提高农民素质及技能
在我国传统林业生产当中,缺乏技术的支持,从而使林业一直处于低靡的发展阶段,所以应该在各林区建立林产品生产和加工培训基地,从而对农民进行技术指导和示范,从而有效的提高林业生产的技术水平,保证农民经济收入的稳定提高。
1.2 加强林产品质量体系的建立,以实现其经济效益
我国自从加入WTO以来,也给林业带来了发展的机遇,林产品要想进入国际市场,首先需要建立质量标准体系,提高农民质量意识,以质量求效益的经营策略来保证林业生产的进行,树立品牌效应,注重林产品生产过程中的无形资产价值,从而占领国内外市场。
1.3 建立林产品供需信息服务体系
林产品的生产和加工,需要有畅通的销售渠道,所以各乡镇需要建立林产品供需信息服务体系,为广大农民提供林产品最新的市场信息、技术信息,从而弱化林业生产的市场风险。
1.4 产、供、销一体化
林产品生产出来后,面临着销售的环节,所以农民对林产品生产、加工、销售过程中应该向规模化、集中化方向发展,形成统一的服务体系,加大市场营销和促销的国度,建立多种林农合作组织,形成林产品的产、供、销一体化合作网络,从而有效的增加农民的收入。
2 对农民减负,推动林业发展
2.1 加大“减负”力度
对农民进行“减负”,不是单纯的政府承诺,这需要在法律上进行约束,建立公开、透明的税收征管体系,规范农民的合理税费,并从法律上严保其执行力度。对农民减轻税费,这对刺激林业发展及农业经济的发展具有十分好的效果,林农的负担轻了,必定会有更多的热情投入到林业生产当中,对林业的快速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2.2 加大林业税收调控
我国在林业税收调控上还存在许多不完善的地方,在这方面我们可以借鉴国际上的成功经验,加大林业税收的调控力度,从而增加林业的资金投入,在林业税收上,对于生产原材料的农民这部分税收要进行减负,在消费环节加收消费税,这样可以有效的促进生产者对森林的培育。
3 改进采伐管理,提供科学的管理和服务
3.1 按照可持续经营的要求控制森林资源的消耗
合理的采伐经营有利于提高林业的三大效益,我国森林资源十分缺乏,为了社会的公共利益,必须控制森林资源的消耗。我国政府通过保持相应的森林面积的方法来控制森林资源消耗,从而达到保持森林覆盖率和生物多样性,改善生态环境的目的。
3.2 政府保护森林资源的目标与农户木材收入预期相结合
目标实行的采伐管理,是以采伐蓄积尧木材生产计划等多环节的复杂管理性办法,不利于森林的合理经营,是消极的管理办法,极大地阻碍了生产要素向林业的投入。应加快改革步伐,实行以面积采伐管理为核心与总量控制相结合的管理办法,控制森林采伐。使农户的木材收入预期目标与政府保护森林资源的目标结合起来。
3.3 实施森林经营方案
要以森林经营方案为载体,与森林认证相结合,以动态管理为内容,强化源头管理和分类管理。实行采伐管理内容公开,批准条件和程序公开,加大服务,以服务促管理,以管理促发展。同时,强化造林更新监督,促进营林发展,降低政府管理成本,提高林业经营效益。可首先对法人实体和乡村林场、合作林场,包括股份合作制林场、民间林业协会、林农协会等法人和组织采取这种管理办法。不仅有利于采伐管理,也有利于发育具有经济实质意义的林业经营主体。
4 建立利益均衡机制,健全生态补偿制度
我国六大林业重点工程的实施,使工程区农民放弃了木材、粮食及相关产业的生产,农户的生产生活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要建立利益均衡机制,健全生态补偿制度。
一是加大对这些地区的政策倾斜,提高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标准,规范补偿办法,建立多种补偿渠道,使农民直接受益,调动他们参与生态建设的积极性。
二是要扶持发展替代产业,解决林业资源产地经济结构单一化的问题。
三是国家要从制度上解决现有不合理的林业经济机制,即生态破坏者既不必承担责任又得利,而生态保护和发展者既不得利又要承担造林管护成本支出。建立绿色GDP 的核算体系,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同时,要逐渐形成使高收入向高资源消耗人群支付生态补偿费的制度。如国家用出卖碳权的收入来补助林业经营者造林和森林管护,就是建立在利益均衡机制上的生态补偿制度。
结语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我国的农产品供求关系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从原来的供不应求,变成现在的供大于求,粮食存在过剩的情况,农民的收入有所下降,在这种情况下,加快林业的发展,以林业自有的资源优势带动中小型工业和手工业以及旅游业的发展,从而有效的调整农村的经济结构,增加农民的收入,林业是一项劳动密集型产业,在其循环发展过程中,可以解决大量农村劳动力的就业问题,有利的带动了农村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潜力。
参考文献
[1]吕彪,王东升,张伟.龙江县六合村生态园区建立模式的效益分析[J].防护林科技,2006(5)54,62.
[2]朱南红.肥西县现代林业发展的必要性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2(15)162,165.
1研究的方法介绍
本实验主要对农业经济与农业科技资源进行一定的关系论证分析,所采用的方法主要有:第一,运用ADF的方式来记录分析科技人员、科研经费支出、机械总动力以及农业经济增长.:农业经济的衡量指标主要是农业总产值,通常情况下,农业、牧业,以及林业和渔业等方面的总产值构成了农业的总产值,它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在特定时期的农牧业的生产的总成果以及所达到的总规模,从而能够代表农业发展的某方面领域。通过有效的检验这四个时间序列的稳定性,确定其单整阶数;第二,在检测结果过程中,若四个序列显示出有相同的阶数单整性时,那么就利用E——G两步的方法对农业科技资源同经济增长是否存在均衡关系进行检验;然后在二者协整关系之后,建立一个对误差进行修正的有效模型,通过对二者短期的动态关系进行研究;最后,通过Grange的因果关系来对二者之间的因果关系检验,另外,因为对数的变换难以实现对原始变量之间相互的协整关系产生影响,因而对农牧总产值、科研经费的支出、机械总动力以及科技分析人员这4个变量分别进行自然对数的取舍,就能够得到经过对数变换之后新的变量。
2二者分析的结果
如果对时间序列上的数据直接进行回归,那么很可能会发生缪误回归的状况,从而使得后续的推论不符合实际,而且只有当变量的序列都是同阶单整的序列时访客协整分析,因而在此之前,需要对验LNH、LNM、LNRD和LNY这四个序列的平稳性进行检验。经过单位根检验表明变量LNY、LNH、LNM、LNRD都是二阶单整变量,所以可以进行协整分析以验证LNY与LNH、LNM、LNRD之间是否存在协整关系。Granger和Sims提出的因果关系检验可确定一个变量能否有助于预测另一个变量。Granger和Sims提出的因果关系检验法的基本思想如下:如果变量x有助于预测变量Y,即根据Y的过去值对Y进行自回归时,如果再加上x的过去值,能显著地增强回归的解释能力,则称x是Y的Grange原因;否则,称为非Grange原因。同时,Granger指出,如果变量之间是协整的,则至少存在一个方向上的Granger原因;在非协整情况下,任何原因的推断将都是无效的,由此可见,农业研究与开发机构科技活动经费支出的Grange原因并不是农业经济发展,从而能够从另一角度上反映出我国农业科研投入机制尚未完善,还需要对其进行探讨分析。
一、坚持四化同步发展,推进现代农业建设,
在高基数上实现增粮增效新突破
2012年,全省各地积极应对自然灾害等不利影响,加强指导服务,粮食圆满实现连续九年增产,总产达674.5亿斤,继续保持全国第四。在粮食总产九连增、菜篮子产品持续增长的高起点上,全面考量和谋划现代农业发展,必须针对农业面积增加潜力有限、资源环境支撑紧绷、农业生产成本持续攀升的情况,最大程度发挥江苏科教和经济优势,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升技术装备水平,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确保农业现代化走在全国前列。
继续强化“米袋子”产能建设,再夺粮食丰产丰收。坚持以大县、大方、大户“三大”为重点,深入开展“三改一创建”等活动,努力开创粮食增产增效、稳定发展的新路子。抓大县,把产粮大县作为重点扶持对象,通过强化农业基础建设和农机装备配套,大力推进“亩产吨粮县”建设,广泛调动重农抓粮积极性,夯实粮食主产县生产基础。抓大方,坚持以优质稻米产业基地、高标准农田等项目建设为依托,大力推进高产增效示范基地建设,力促实现粮食生产重点乡镇万亩示范片和粮食生产关键环节专业化服务“两个全覆盖”,充分发挥示范方辐射带动作用,促进大面积平衡增产。抓大户,着重加快培育粮食生产适度规模经营主体和社会化服务主体,壮大一批种植大户、农民合作社、专业化服务组织等新型经营主体,重点发展种植规模100—300亩的种粮大户,推行粮食标准化生产,千方百计提高种粮农民规模经济效益。
大力推进“菜篮子”基地建设,保障市场有效供应。以深入实施新一轮“菜篮子”工程为契机,着重抓好蔬菜、畜禽等鲜活农产品的生产和供应,让农民和市民得到更多实惠。抓基地保供应,在城郊边缘基本农田保护区重点规划建设一批高起点、高标准的永久性蔬菜基地,加快建设现代畜牧业强县,积极培育现代养殖企业,稳步提升大中型规模养殖产量,推进畜牧业和园艺业设施化、标准化、规模化,提高流通效率,确保均衡供给。抓标准保安全,大力推广绿色农业设施和生产技术,打造一批蔬菜标准化生产示范区、园艺作物标准园、畜牧生态健康养殖示范基地,切实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抓转型保增效,全面推进“一村一品”示范村镇建设,大力发展花卉苗木、应时鲜果、高档茶叶、食用菌等园艺生产,创新畜牧合作经营模式,培育壮大优势特色产业,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提升农业综合效益。
着力强化科技支撑,提高农业核心竞争力。围绕现代农业建设中的关键领域、薄弱环节,找准主攻方向,突破技术瓶颈,力争在种业发展、农业技术推广、农业信息化等领域取得重要进展,重点实施“三大工程”。现代种业建设工程:加快推动种业企业与育种单位、种业企业之间“两个重组”,重点培育省级育、繁、推一体化种业企业;加快推动基础性研究和商业化育种、科研单位和所办企业“两个分离”,增强企业自主创新和培育新品种的能力;加快推动弱小种业企业、不适宜老品种“两个退出”,全面加强县级品种管理,进一步提高良种的农业科技贡献率。农技推广“百千万”示范工程:创建100个乡镇农技推广综合服务示范中心、1000个村级规范化农业科技服务示范站,培育一万名农业科技核心示范户,加快农业重大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农业信息服务全覆盖工程:加快信息、农艺、农机等技术的集成组装,全力办好“12316”三农服务热线、江苏为农服务网、《农家致富》手机报等信息服务平台,打造一批农业信息化示范基地,推进农业生产经营信息化。
狠抓监管措施落实,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认真落实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加强食品安全工作的部署要求,推进农业生产标准化,落实全程质量管控和动物防疫举措,让百姓买得放心、吃得安心。加快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示范乡镇、市县农产品质检机构检测能力和信息化建设,大力推进放心农资下乡,加大对非法添加使用“瘦肉精”、违规使用兽药、违规使用禁限用高毒农药的整治力度,消除安全隐患。加快推进农业品牌化,创建一批高质量的“三品”基地,建好出口农产品示范基地(区),稳步扩大“三品”总量,打造一批江苏名牌农产品,做响江苏农产品品牌。
二、坚持城乡发展一体化,推动城乡统筹发展,
在新征程上构筑农民增收致富新优势
农民增收是“三农”工作的中心任务。江苏农民收入倍增要比全国提前三年实现,未来五年年均实际增长需在10%以上。确保农民收入倍增走在全国前列,就必须在优化农村劳动力、农业产业和农民收入结构等方面加大力度,突出“两手抓”,千方百计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一手抓高效设施农业、农产品直供直销,千方百计增加农民经营性收入。深入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加快发展优势特色产业,不断提高农业设施现代化水平和科技含量,进一步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辐射带动更多农民增收致富。着力抓好农产品产销衔接,让农民能增收、市民能接受、政府不发愁,重点推广三种农产品直供直销形态,降低流通成本,把更多的利润留给农民。一是以直销店为重点的门店专卖模式,鼓励和引导合作社、龙头企业等各类农产品生产流通主体在大中城市开设直营店、连锁店、直销窗口和自营超市,向市民“零距离”提供农副产品;二是以订单销售为重点的直接配送模式,鼓励规模种养基地、合作社、龙头企业、批发市场等与高校、酒店、企事业单位建立长期稳定的产销关系,避免农产品价格大起大落;三是以网上销售为重点的电子商务模式,鼓励各类市场主体利用电子商务平台,发展电话购物、网上购物、电视购物等新型销售渠道,力求打造一批上规模、有特色、影响大的农产品“网上商城”。
一手抓农民就业创业、培育新型农民,千方百计增加农民工资性收入。坚持以培育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为目标,针对返乡就业创业农民工和外出务工农民的不同需求,充分利用农广校、农职院校等各类培训资源,深入实施农民培训工程、农村劳动力培训阳光工程、农业部百万中专生计划,加大对农业农村实用人才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力度,鼓励和引导农民按需培训、适岗提升,切实增强技能培训的有效性、实用性,不断提高广大农民就业创业本领,促进农民工资性收入稳定增长。
三、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培育新型农业
经营主体,在新起点上激发农业农村发展新活力
随着农村劳动力大规模转移就业,今后“谁来种地”、“怎么种地”成为重大而紧迫的课题。破解这一课题的重要路径,就是要在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扎实推进农业经营体制机制创新上下功夫。
加快农业经营机制创新,增强农村经济发展活力。创新农业生产经营体制机制,必须守住底线、把握关键,既要充分保障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益,又要千方百计增强农村经济发展活力。规范农村土地承包流转管理,稳定现有土地承包关系并长久不变,决不限制或强制农民流转承包土地,扩大土地承包经营权登记试点,积极推进经营权流转规范化管理和服务,建立健全土地流转服务体系,完善规模流转补贴政策,依法推进土地承包经营纠纷调解仲裁工作,强化农户的土地承包经营主体地位。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坚持规模适度、因地制宜、形式多样原则,对农民大量转移到二三产业并稳定就业创业的地区,鼓励发展以专业大户和家庭农场为主体的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对不具备土地规模经营条件的地区,大力发展服务型规模经营;重视培育多元化、全程化的服务组织,为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提供优质高效专业的社会化服务,实现土地集约经营水平和一般农户收入“双提升”。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扎实推进村级“四有一责”建设行动计划,深入开展“三资”管理示范县和示范乡镇创建活动,建立完善以物业经营和资源开发为主的多种集体经济经营方式,确保村级集体经济实力稳步增长,建设一批农民直接受益的农村公益事业项目,进一步增强集体经济组织服务功能,让农民得到更多实惠。
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打造现代农业建设主力方阵。通过加强政策引导和资金扶持,助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壮大,促进农业生产经营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着力培育种养大户和家庭农场,探索不同生产领域认定标准,鼓励和支持承包土地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流转,并采取补贴倾斜、强化培训等措施,切实巩固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在发展粮食等农作物规模化生产中的主力军地位。积极发展多种形式的农民专业合作和股份合作,扎实开展农民合作社规范发展年活动,加快发展农地股份合作社,大力发展粮食生产合作社,不断扩大服务覆盖面、拓展服务功能,在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中进一步发挥生力军作用。做大做强农业龙头企业,积极引导社会资本投资兴办农业龙头企业,深入开展“五个一”示范创建活动和龙头企业运行质量提升行动,全力打造“双带型”龙头企业,完善企业农户利益联结机制,鼓励延长产业链条,有效发挥企业龙头带动作用,增强龙头企业发展活力。
四、坚持推进农村生态文明,加强农业生态环境
建设,在新定位上再创新农村建设新佳绩
我们在加快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同时,将更加注重农业生态文明建设,坚持发展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业,大力发展绿色农业、生态循环农业,在不断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上求实效。
深入推进绿色江苏建设。积极开展绿色村庄建设活动,稳步扩大林木覆盖率。强化森林资源保护,稳定重点公益林种植面积,切实加强森林火灾的预防和监控,全面提高森林火灾预防控制能力。加强对太湖、宝应湖、洪泽湖、骆马湖、里下河沼泽、沿海、沿江等区域内自然湿地的保护和恢复,建立较完善的湿地保护体系,遏制全省湿地面积减少的趋势,有效保护自然湿地资源。
大力发展生态循环农业。扎实开展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县和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工程创建,推进“生态”标签认定,选树一批发展生态循环农业、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先进典型。全面开展农产品产地土壤重金属污染普查和农业污染源调查,组织实施面源污染综合治理工程,大力发展农村清洁能源和秸秆综合利用,美化净化农民生产生活环境。加大畜禽养殖污染减排力度,扎实推进规模养殖场沼气治理工程建设,不断提高规模养殖场畜禽粪便无害化处理与资源化利用效率。
关键词:农业经济;发展模式;创新
1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可行性分析
近些年来,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逐步深入,以及人口的持续增长,使得长期存在的人地矛盾以及生态环境持续恶化的矛盾日益加剧,要想在农业生态体系中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就需要发展农业循环经济,这对于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农业循环经济的主要思想就是对资源进行多次重新利用,并在农业生产体系中不断推广和应用可持续发展思想,从而减少资源投入量,并降低农产品生产中废弃物的排放,努力使农业生产废弃物转变为农业生产资料,并再次投入到农产品的生产过程中,实现农业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共赢的目标[1]。一直以来,传统农业经济发展模式都是通过对自然资源进行利用,长期实行的是粗放式农业生产消费,往往会伴随着大量废弃物的产生,这时人们才会想起来对废弃物和污染源进行综合治理,很明显,这与生态文明发展理念相背离,不仅会造成对资源的极大浪费,而且也农业生产环境造成了一定的破坏。而循环经济模式则主张对农业资源进行多次充分利用,以提高农业经济资源的利用率,最大限度地提高了农业资源效益。资源在农业经济要素中不仅包括一次资源,而且还包括可重复利用资源,由于一次资源消耗后很难再生,因此如果仅仅依靠资源消耗发展农业经济,就很难实现长久发展。
2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分析
2.1基塘生态农业循环发展模式
作为一种复合型人工生态结构,基塘生态农业循环发展能够实现陆地与淡水两大生态系统的有机结合,极大地降低了资源的消耗量,实现了高效益的目标。在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过程中,基塘生态系统是一种极其重要的循环系统,在我国农村很容易得到施行。同时,在我国农村,陆地和淡水生态资源都比较丰富,这就为基塘生态农业循环模式的实行创造了有利条件,因此如果在农村中采用这种发展模式往往能够取得很好的效果,以满足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推动农业经济取得快速发展。
2.2“四位一体”循环模式
这种模式最早是在辽宁省的能源生态综合工程中得到应用的,能够实现各种农业资源的相互结合,为农业经济发展效益提供保障,从而有效地推动农业经济实现全面发展。在我国当前的农业经济发展中,该模式已经在很多地区都得到广泛应用,已逐渐成为农业经济发展模式创新的典范[2]。2.3平原农林牧农业循环发展模式这种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因为充分考虑到了农村地理特点及优势,能够实现对农业资源的充分利用,以确保资源利用合力的形成,为农业循环经济提供了持续增长的潜力,以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再一次证明推动农业经济发展模式创新的可行性和准确性。基于此,我们有必要全面了解这种模式的特点,并将该种发展模式应用到农业生产中去,提高农业生产水平。
3保障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实施的对策
一是不断加大对农业循环经济的宣传力度,促进其应用效果的提升,让循环经济的主体作用得到进一步强化,进而让农业经济与生态环境实现由“掠夺式”向“和谐式”的顺利转变,使得传统粗放式经营模式得到根本性地改变,这样才能确保“三农”享受到农业经济发展创新所带来的好处。二是政府要加强引导农业循环经济发展。为了给农业循环经济提供保证,还应注重发挥政府的指导作用,由政府负责牵头,为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资金支持和技术支持,并对其进行逐步引导,从而实现渐进式发展,以点带面,从而促进农业经济发展质量的有效提升,推动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取得成效。三是启动清洁农业生产程序,致力于改善农业生产环境。在发展农业循环经济过程中,应坚持绿色环保的生态理念,不断促进农业经济发展,始终高度强调绿色环保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性,通过清洁生产理念的应用,改善农业生产环境,从而更好地支持农业经济发展,提高循环经济发展的质量。四是不断加大对农业循环经济技术的研究和推广力度。在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过程中,通过加大对农业循环经济技术的研究力度,促进农业循环经济取得更进一步发展。同时,还要注意做好农业循环经济理念的推广工作,推动农业循环经济实现较快增长,从而确保农业经济的发展需要得到切实满足,成为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助推器,从而确保农业经济发展实现持续稳定增长目标得以实现。
作者:夏玮豪 王沁禹 徐超 单位:沈阳理工大学
参考文献:
农业经济是具有一定独立性的经济结构整体,又可以细化为农、林、牧、副、渔等多种行业,从现代农业经济的整体角度来看,林、副、渔等行业都有一定的环境限制条件,并不具有普遍的推广意义。真正具有普遍推广意义的只有种植业和畜牧业。但随着农村人口的不断增长,种植业的发展已经进入到后期,当前全国人均土地面积不足0.09hm2,而且随着人口的增长这一面积还在继续下降。在这种严峻的耕地面积形势下,为了保证粮食供应的安全,是不可能进行大面积的经济作物种植。而畜牧业不同,其本身并不抢占社会优势资源,并且没有严格的环境条件要求,理论上具有在所有农民家庭推广应用的潜力。从市场需求的角度来看,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肉、禽、蛋、奶类畜牧业产品的需求极为旺盛,市场需求一直处于急剧增长的状态。畜牧业发展的极强适应性和强劲市场需求推动着畜牧业迅猛发展,20世纪末畜牧业产值在农业总产值中的占比为26.39%,21世纪初这一比例已经增长到42.00%,在一些畜牧业发展优势区这一比例已经增长到50.00%以上,成为农业经济增长的发动机,是发展前景最好、最具潜力的经济增长点。
2畜牧业是农民现金收入的主要来源
农民是农村和农业最基础的组成部分,农民的纯收入是农业经济发展最为重要的指标,进入到21世纪后,农民的收入组成逐渐丰富,而畜牧业收入是农民增收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的畜牧业历史悠久,但在漫长的发展历程中畜牧业发展一直以满足农民自身需求为目标,大量的畜牧产品最终都被农民群体自产自销,这种现象虽然降低了农民的生活支出,但也减少了农民增收的手段。
3畜牧业是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环节
可持续发展是我国政府制定的社会主义新时期经济发展的主要理念,对我国社会经济活动各个领域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尤其是在基础的农业经济领域。第2次世界大战后,现代农业开始兴起,有“种子工程”“化肥工程”和“农药工程”支撑的现代农业,在60多年的发展过程中使粮食作物的产量增长了31倍多。但是在现代工业理念指导下形成的现代农业在给农业经济带来利益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化肥大量应用导致的土壤硬结问题、农药大量应用导致的土质劣化问题,严重阻碍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注定不能成为农业经济发展的未来技术。在未来要想实现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畜牧业的作用不可忽视,大力发展畜牧业,增加有机肥的产量和施用量。在种植业发展的同时,养护土地、提高土壤肥力将成为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形式。大力发展农区畜牧业,实现一人一猪,每667m2一猪,加上牛、羊、禽、兔的发展,将青饲料和农作物秸秆过腹还田,就可以为粮食生产和其他经济作物的发展提供大量的有机肥,既降低了生产成本,又可以实现畜禽多—肥料多—粮食多,粮食多又促进畜牧业发展的良性循环,达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
4畜牧业是基层政府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
乡镇一级政府作为农业经济发展的直接管理者和推动者,其财政收入形式的丰富和数量的增加,对农业经济发展具有鲜明的现实作用。农业经济的发展会增加乡镇政府的财政收入,乡镇政府的财政收入增加就会增加对农业经济的投入,进一步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在当前的农业经济发展环境下,形成这一农业经济发展良性循环的关键就是畜牧业,畜牧业的发展是投入产出比、税收贡献率极高的一种农业经济形式。以生猪为例,每在市场屠宰销售10万头生猪,相应区域乡镇政府财政就可以增收400万元。加上畜牧业养殖衍生的饲料加工、食品加工、皮革工业、毛纺加工等下游产业,畜牧业带来的财政收入极为丰厚,在一些畜牧业发达的基层政府畜牧业带来的财政收入甚至能占到财政收入总量的50%以上。畜牧业带来的直接经济收入和财政收入将成为农业经济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5小结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环境下;农业经济管理;优化措施
1引言
在信息化时代,信息技术已融入各个行业的发展中,各个领域的发展规模也发生了很大改革,农业经济管理的重点是农业科技成果、农业加工经济的有效应用。在新农村建设日益推进的大背景下,社会各界越来越关注农业经济管理工作,相关部门必须针对农业的实际发展情况,实行相应的措施予以优化。基于此,阐述了农业经济管理的重要性,分析了新农村建设环境下农业经济管理问题,总结了相应的优化措施,满足新农村建设的发展要求。
2农业经济管理的重要性
农业经济是贯彻并落实国家的政策、方针,充分利用各个地区的市场经济、劳动力资源等条件,针对市场经济做好再分配,确保农业经济发展进入正规,有效地开展农业经济管理活动。农业发展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了基础保障,农业发展和当地的经济发展联系十分密切,在很大程度上推动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在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为了实现农业经济的持续、稳定、科学发展,相关部门必须重视农业经济管理工作,为农村经济调节提供支持,实现农业经济的现代化、信息化和持续化发展。在新农村建设的大背景下,农业经济管理在农村经济的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首先,农业经济管理可以有效地解决农村经济发展的局限性问题,合理地规划农村经济发展情况,实现农村地区各项资源的有效配置,实现农村地区经济、环境的持续、稳定发展。其次,农业经济管理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了理论、制度基础,有利于明确农业经济发展方向和地位,为后续农村经济活动的顺利开展提供规范的制度作为支持。
3新农村建设环境下农业经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3.1农业经济管理机制有待完善
我国农业发展历史悠久,但现代农业经济管理制度不够完善,无法满足农业发展现状和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在很多农村地区,农民群众不注重传统农业发展,出现了严重的农村劳动力外流现象,严重制约着农业的发展,导致大量农业经济无法实现有效应用,阻碍了农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并且,在很多地区的农业经济发展中,无法清楚地认识市场环境,未针对现有的农业经济管理模式进行调整,导致农业经济管理无法适应新时期的发展,其主要原因还是农业经济管理机制不健全,引发农业资源浪费问题。3.2农业基础设施和科技创新力度不够在我国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很多农产品生产效率相对较低,造成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是相关部门缺乏对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视,投入的资金有限。除此之外,农业科技创新能力相对较低,导致农产品生产效率有所下降,且各级农业部门投入的资金无法满足实际要求,导致农业科技人才流失问题越来越严重。因此,相关部门在发展农业的过程中,需要强化科技创新、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及时地发现人才、留住人才,为农业产业的持续发展提供支持,提高农业经济的整体水平。
3.3农业金融体系不健全
在新农村的快速发展和建设过程中,我国农业产业在向资本密集型产业、人力密集型产业发展,这就需要大量的人力资源、资金作为支持。现阶段,我国农业金融制度体系还不够完善,很难集中分配农业运营过程中的管理者,且农村金融单位无法发挥出农村政策的优惠作用,阻碍了农业的进一步发展,无法有效地建立农产品衔接制度,导致农业生产应用水平有所下降,造成这一问题的根本原因是未建立有效的连接体系,农产品经营者很难获取准确的农产品信息,农业生产体系得不到优化,无法实现精准化农产品加工的目标。
3.4农业经济管理人员执行力薄弱
在现代化农业经济管理过程中,相关管理人员的知识结构不全面、综合素质还有待提高,无法认识到农业经济管理的重要性,很难与时俱进地更新并补充自身的知识储备,严重影响着各项工作的有效执行,不能实现农业经济管理的预期目标。在农业经济管理过程中,单纯地依靠农民群众的力量无法形成较强的凝聚力,严重阻碍了我国农业经济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对建设新农村贡献的力量也是微乎其微。
4新农村建设环境下农业经济管理的优化措施
4.1建立完善的农业经济管理机制
为了确保农业经济管理工作的顺利实施,管理部门需要建立完善的管理机制,实行全面、合理的农业经济管理工作,确保各项农业经济管理活动的有效性,还需要合理地规划并安排农业经济发展环节和流程,提高农业经济管理工作的整体水平。在建立农业经济管理制度的过程中,管理部门需要深入分析社会经济发展特点、当地农业发展水平等各项内容,以此为基础制定满足农村地区发展的经济管理模式,在合理征用和流转农业用地的基础上,有效地改善农村地区劳动力外流现象,避免出现土地闲置问题。除此之外,农村经济管理部门还需要根据农村地区特色,合理地调整农业经济管理结构,实现农民群众和企业之间的交流和合作,推动各个地区农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4.2强化农业基础设施和科技创新
在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科技创新过程中,农业部门需要做好以下工作:首先,农业经营管理人员需要建设完善的基础设施,进一步提升农产品的整体生产效率,为了有效地改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不够的问题,管理人员需要深入改造基本的农田基础设施,增设农机道路网、防护林网、农业电网、输变电配套设施建设,以实现农业作业的机械化。同时,在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仍存在农田水利设施匮乏问题,管理人员需要注重水利工程建设工作,大力推广节水高效农业的发展,建设旱涝保收的高标农田,并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确保农田基础水利设施运行的问题性,以创造更多的效益。其次,农业经营管理人员需要注重农业机械化作业能力的提升,深入分析农产品种植、收获人力资本消耗量大的问题,农产品生产者需要大力发展农产品机械化作业方式,注重农产品机械装备总量和质量的提升,并不断优化农机装备结构,建设具备区域特色的农产品机械化作业模式。为了有效地解决农产品机械化作业难度大的问题,科技工作人员可以大力开发机械化种植技术、收割技术,为油菜、棉花等农作物的生产提供支持。除此之外,农业管理部门还需要制定完善的农机具安全使用制度,建设规范的农机具维修市场,建立农机具第三方供给机构,形成农业机械作业的社会化服务供给体系,为农民群众创造更多效益。
4.3优化农业产业结构
在农业经济发展和建设过程中,相关部门需要不断调整并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建立完善的农业产业金融扶持体系、农产业销售制度,为农业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提供支持。首先,根据农村地区特色和农产品项目,优化各项政策,实现特色农业到产业化生产、规模化生产的转变。其次,大力发展绿色农产业,以满足生态环保的发展要求,并创建无公害绿色农产品品牌,提高当地农业的综合实力。最后,在农业经济建设过程中,需要积极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引进现代化农产品生产、加工、运输和存储方式,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并加强农产品和当地加工企业的联系,实现共同发展的目标。
4.4提高农民农业经济管理素质
为了推动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业经济管理的发展,应不断提升农民群众的科学文化素养,以满足现代化社会的发展需求,并与时俱进,大力发展特色农业,打造自己的农产品品牌。另外,农民群众文化素质的提升,在很大程度上推动着农业经济的发展,有效地解决农业经济发展问题,为新农村建设和市场经济发展提供支持。
5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