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历史建筑调查

历史建筑调查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4-03-28 11:46:52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历史建筑调查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历史建筑调查

第1篇

摘要:房屋建筑需要多专业、多工种、多单位密切配合、共同创造的,只有全面提高施工管理水平,保证工程建设质量,才能确保工程的顺利完成。本文拟从加强合同管理,优化设计,建立现场快速处置机制和运用科学的PDCA管理体系等方面入手,阐述施工中多专业交叉配合的协调管理。

中图分类号: TU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建筑产品的复杂性、多样性、各异性的特点,决定了建筑施工需要多工种、多专业、多单位各尽职责、紧密配合,才能建造出具有“经济、适用、安全、美观”等优点的房屋建筑。

由于房屋建筑施工周期长,工序繁杂,各方在交叉配合上有时会出现一些不和谐的地方,有的造成返工,有的影响房屋建筑使用功能,严重的甚至带来质量问题和安全隐患。因此,如何协调好施工管理过程的交叉配合问题是至关重要的。本文拟从加强合同管理和优化设计,建立现场处置机制和科学的管理体系等方面入手,阐述如何在建筑施工中对各工种交叉配合工作进行协调管理。

1.加强合同管理,是交叉施工管理的前提保证

目前建筑市场专业分工愈加细致,专业分包现象普遍存在。各参建单位在工作范围的界定上很难做到十分明确,且受利益的驱使,各参建单位都想少付出多收益,往往造成工序上的遗漏等问题产生,这些人为因素带来的问题,增加了协调管理的复杂性。因此,要从承包合同上给予完善、规范,特别是应在合同中明确各承包单位在整个工程项目中的责权利,针对各工种、各专业可能出现的交叉配合等方面的问题,在合同中明确具体的制约措施,并充分运用经济杠杆,制定科学的奖惩制度,为项目的规范化管理提供前提保障。

2.运用专业技术优化设计,为施工交叉管理打好基础

由于各专业设计都有各自的设计原则和处置办法,通常是各自为政,自成章法,很少考虑在同一张平面图上叠加其他专业的设计成果,这就导致了不同专业在后续施工中交叉作业,争抢同一工作面,影响后续施工,甚至埋下安全、质量隐患,造成不必要的损失。因此,以建筑专业为主,结构、水电、暖通等专业为辅,采用CAD图层叠加技术,将各自的设计成果(如:管线、设备等)在各层平面图上叠加,发现交错、重叠的,应重点分析、逐一排除,消灭管线打架现象。对于集中走廊等位置的管线,应提供管线布置剖面图,便于不同专业交底排查。

3.建立快速处置机制,为施工交叉管理提供有效手段

实际工作中,各专业、各工种、多工序的交叉冲突难以避免,因此,平时应按规范、规程的要求,不断收集、总结、更新可借鉴的经验,编制《快速处置技术手册》,让管理层到操作层统一意识。

3.1遵循“操作员对班组负责,班组对专业队伍负责,总承包、监理、设计对业主负责”的机制,实现化整为零,分工明确,避免无序管理。

3.2遵循“先地下后地上,先土建后设备,先主体后围护,先结构后装修,先主体后附属”的机制,避免工序、流程倒置,管理混乱。

3.3先布置管径较大的管线,后布置管径较小的管线,遇管线交叉时,应小管避让大管。因小管所占空间位置较小,造价相对较低且易于安装。

3.4压力流管道避让重力流管道。管线交叉时,应将重力流管道对标高的要求作为首要条件给予满足。

3.5各种管线在同一处垂直方向布置时,线槽或电缆在上水管在下,热水管在上冷水管在下,风管在上水管在下,且尽可能使管线呈直线,相互平行不交叉。

通过建立上述处置机制,实现各专业、各工种、多工序的“和平共处”,使后序施工顺利实施。

4.应用PDCA管理体系,为施工交叉管理提供有力保障

4.1PDCA管理体系的实质

PDCA管理体系又称为“戴明环”,是由Edward Deming提出来的科学管理方法,通过计划(PLAN)、实施(DO)、检查(CHECK)、处理(ACTfON) 4个阶段、8个步骤循环完成的一种管理体系。PDCA管理体系中各环节紧密联系,每次循环都有新的目标和内容。每循环一次,就实现一定的质量目标,解决一定的问题,通过不停地转动,使质量水平不断的得以提高。

4.2应用PDCA管理机制,提升交叉管理水平

PDCA管理实质是提升优化管理的过程,施工过程的各专业、各工种、多工序的交叉冲突事件,较为常见。这里就以“墙角管道先行安装,影响墙角粉刷质量”的问题为例,阐述PDCA管理在在具体实践中的运用。

4.2.1计划阶段,也称P阶段

这也是PDCA体系中最基础、最关键的一环。它主要包括制定计划,研究问题,找出产生问题的原因,拟定对策和措施等,概括起来包括4个步骤。

(1)分析现状,找出存在的问题。一般可通过设计排查、现场巡查等方式,收集、分析、统计以往工程原始记录,总结经验;也可通过与标准、规范、规定对照等方式,找出施工中可能出现多专业、多工种间的交叉、冲突点。例如:墙角粉刷与管道安装交叉施工,出现粉刷施工难操作,导致粉刷质量差等问题。这就为下一步骤的工作提供了研究的对象。

(2)分析影响施工问题产生的原因。如上例,通过分析,发现影响墙角粉刷质量的原因是由于“操作空间小,施工组织无序,缺乏沟通”等因素造成。由此可见,以第一步骤工作为切入点,从工序质量、施工质量、安全隐患等方面,深化分析,查找、甄别产生问题的原因,能够分析出影响研究对象的多方面因素,有利于下一步骤的工作开展。

(3)找出影响施工问题的主要因素。通过进一步分析,就能得出结论,显然“施工组织无序”是影响墙角粉刷质量的主要因素。但在现实管理中,影响施工问题的原因可能多种各样,情况复杂,难以一眼找出主要矛盾。这就要求管理者熟练掌握合同、规范、规程的要求,加强专业间的沟通,这样才能高效、准确地确定矛盾的主要因素,才能为在拟定对策环节找到有效突破口。

(4)拟定对策和措施。针对 “施工组织无序”的问题,管理者拟定“先局部粉刷,后管道安装”的原则,并制定出“先将管道后阴角部位500mm左右宽的墙体粉刷(留施工缝),再进行管道安装,最后进行大面积的抹灰”的施工方案指导施工。

由此可知,这一环节是PDCA管理最为重要的部分,对策制定的可操作性、合理性、科学性,将直接影响后续三个阶段的工作效果。因此在制定对策过程要反复考虑对策制定的原因、目的,实施的时间、地点、人员和方法等6个方面的问题。要做到事事有依、事后有据、切实可行,否则将影响这一循环的实际效果。

5.结论

总之,一项优质的房屋建筑是集多专业、多工种、多单位密切配合、共同创造的智慧结晶。为保质、保量、如期完工,施工交叉的协调管理不容忽视。只有建立科学的管理体系,运用有效的管理手段,解决多工种交叉施工中存在的问题,才能够全面提高施工管理水平,保证工程建设质量,确保工程的顺利完成。

【参考文献】

[1]建筑工程项目管理规范C,B/TS0326—20o1[s].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2001.

[2]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GB50015-2003.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2003.

第2篇

【论文摘要】房屋建筑需要多专业、多工种、多单位密切配合、共同创造的,只有全面提高施工管理水平,保证工程建设质量,才能确保工程的顺利完成。本文拟从加强合同管理,优化设计,建立现场快速处置机制和运用科学的PDCA管理体系等方面入手,阐述施工中多专业交叉配合的协调管理。

建筑产品的复杂性、多样性、各异性的特点,决定了建筑施工需要多工种、多专业、多单位各尽职责、紧密配合,才能建造出具有“经济、适用、安全、美观”等优点的房屋建筑。

由于房屋建筑施工周期长,工序繁杂,各方在交叉配合上有时会出现一些不和谐的地方,有的造成返工,有的影响房屋建筑使用功能,严重的甚至带来质量问题和安全隐患。因此,如何协调好施工管理过程的交叉配合问题是至关重要的。本文拟从加强合同管理和优化设计,建立现场处置机制和科学的管理体系等方面入手,阐述如何在建筑施工中对各工种交叉配合工作进行协调管理。

1.加强合同管理,是交叉施工管理的前提保证

目前建筑市场专业分工愈加细致,专业分包现象普遍存在。各参建单位在工作范围的界定上很难做到十分明确,且受利益的驱使,各参建单位都想少付出多收益,往往造成工序上的遗漏等问题产生,这些人为因素带来的问题,增加了协调管理的复杂性。因此,要从承包合同上给予完善、规范,特别是应在合同中明确各承包单位在整个工程项目中的责权利,针对各工种、各专业可能出现的交叉配合等方面的问题,在合同中明确具体的制约措施,并充分运用经济杠杆,制定科学的奖惩制度,为项目的规范化管理提供前提保障。

2.运用专业技术优化设计,为施工交叉管理打好基础

由于各专业设计都有各自的设计原则和处置办法,通常是各自为政,自成章法,很少考虑在同一张平面图上叠加其他专业的设计成果,这就导致了不同专业在后续施工中交叉作业,争抢同一工作面,影响后续施工,甚至埋下安全、质量隐患,造成不必要的损失。因此,以建筑专业为主,结构、水电、暖通等专业为辅,采用CAD图层叠加技术,将各自的设计成果(如:管线、设备等)在各层平面图上叠加,发现交错、重叠的,应重点分析、逐一排除,消灭管线打架现象。对于集中走廊等位置的管线,应提供管线布置剖面图,便于不同专业交底排查。

3.建立快速处置机制,为施工交叉管理提供有效手段

实际工作中,各专业、各工种、多工序的交叉冲突难以避免,因此,平时应按规范、规程的要求,不断收集、总结、更新可借鉴的经验,编制《快速处置技术手册》,让管理层到操作层统一意识。

3.1遵循“操作员对班组负责,班组对专业队伍负责,总承包、监理、设计对业主负责”的机制,实现化整为零,分工明确,避免无序管理。

3.2遵循“先地下后地上,先土建后设备,先主体后围护,先结构后装修,先主体后附属”的机制,避免工序、流程倒置,管理混乱。

3.3先布置管径较大的管线,后布置管径较小的管线,遇管线交叉时,应小管避让大管。因小管所占空间位置较小,造价相对较低且易于安装。

3.4压力流管道避让重力流管道。管线交叉时,应将重力流管道对标高的要求作为首要条件给予满足。

3.5各种管线在同一处垂直方向布置时,线槽或电缆在上水管在下,热水管在上冷水管在下,风管在上水管在下,且尽可能使管线呈直线,相互平行不交叉。

通过建立上述处置机制,实现各专业、各工种、多工序的“和平共处”,使后序施工顺利实施。

4.应用PDCA管理体系,为施工交叉管理提供有力保障

4.1PDCA管理体系的实质

PDCA管理体系又称为“戴明环”,是由Edward Deming提出来的科学管理方法,通过计划(PLAN)、实施(DO)、检查(CHECK)、处理(ACTfON) 4个阶段、8个步骤循环完成的一种管理体系。PDCA管理体系中各环节紧密联系,每次循环都有新的目标和内容。每循环一次,就实现一定的质量目标,解决一定的问题,通过不停地转动,使质量水平不断的得以提高。

4.2应用PDCA管理机制,提升交叉管理水平

PDCA管理实质是提升优化管理的过程,施工过程的各专业、各工种、多工序的交叉冲突事件,较为常见。这里就以“墙角管道先行安装,影响墙角粉刷质量”的问题为例,阐述PDCA管理在在具体实践中的运用。

转贴于

4.2.1计划阶段,也称P阶段

这也是PDCA体系中最基础、最关键的一环。它主要包括制定计划,研究问题,找出产生问题的原因,拟定对策和措施等,概括起来包括4个步骤。

(1)分析现状,找出存在的问题。一般可通过设计排查、现场巡查等方式,收集、分析、统计以往工程原始记录,总结经验;也可通过与标准、规范、规定对照等方式,找出施工中可能出现多专业、多工种间的交叉、冲突点。例如:墙角粉刷与管道安装交叉施工,出现粉刷施工难操作,导致粉刷质量差等问题。这就为下一步骤的工作提供了研究的对象。

(2)分析影响施工问题产生的原因。如上例,通过分析,发现影响墙角粉刷质量的原因是由于“操作空间小,施工组织无序,缺乏沟通”等因素造成。由此可见,以第一步骤工作为切入点,从工序质量、施工质量、安全隐患等方面,深化分析,查找、甄别产生问题的原因,能够分析出影响研究对象的多方面因素,有利于下一步骤的工作开展。

(3)找出影响施工问题的主要因素。通过进一步分析,就能得出结论,显然“施工组织无序”是影响墙角粉刷质量的主要因素。但在现实管理中,影响施工问题的原因可能多种各样,情况复杂,难以一眼找出主要矛盾。这就要求管理者熟练掌握合同、规范、规程的要求,加强专业间的沟通,这样才能高效、准确地确定矛盾的主要因素,才能为在拟定对策环节找到有效突破口。

(4)拟定对策和措施。针对 “施工组织无序”的问题,管理者拟定“先局部粉刷,后管道安装”的原则,并制定出“先将管道后阴角部位500mm左右宽的墙体粉刷(留施工缝),再进行管道安装,最后进行大面积的抹灰”的施工方案指导施工。

由此可知,这一环节是PDCA管理最为重要的部分,对策制定的可操作性、合理性、科学性,将直接影响后续三个阶段的工作效果。因此在制定对策过程要反复考虑对策制定的原因、目的,实施的时间、地点、人员和方法等6个方面的问题。要做到事事有依、事后有据、切实可行,否则将影响这一循环的实际效果。

5.结论

总之,一项优质的房屋建筑是集多专业、多工种、多单位密切配合、共同创造的智慧结晶。为保质、保量、如期完工,施工交叉的协调管理不容忽视。只有建立科学的管理体系,运用有效的管理手段,解决多工种交叉施工中存在的问题,才能够全面提高施工管理水平,保证工程建设质量,确保工程的顺利完成。

参考文献

[1]建筑工程项目管理规范C,B/TS0326—20o1[s].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2001.

第3篇

经济的全球化促进了不同地域的文化交流,但是随之而来的是,文化交流的不平衡性,对某些地区的地域文化造成了强烈冲击,使之逐渐消失其原有的色彩,其中重要的体现就是建筑的色彩的地域差异逐渐模糊。相比与国内,许多国家很早就认识到历史建筑的色彩在表现地域文化中所代表的重要意义与价值,并在保护历史建筑色彩方面做了很多工作,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对国内相关方面的研究和实践提供了参考。在法国,从七十年代起,就成立专门组织对巴黎进行色彩研究设计,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对巴黎形成特有的城市文化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在英国,提出了“城市景观”,以及“色彩景观”的研究概念,把建筑色彩作为城市景观中重要的组成因素进行研究,挖掘其中蕴含的历史、文化、人文、美学。欧洲的其他国家也在该领域的研究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在美国,《三维空间的色彩设计》的作者科帕茨在其著作中,研究了色彩三维感知的基础理论以及色彩在三维空间上的具体应用,并首次结合建筑材料探索了色彩研究在历史建筑保存、恢复及休整等方面所起到的作用。在亚洲,建筑色彩研究最先进的是日本,对该项研究做了专门法规,为其提供了法律依据。目前,在我国城市色彩的研究方面,仅有哈尔滨、武汉、南京等少数大城市从城市色彩定位、主色调确定等方面做了色彩研究,并且将城市色彩以各种导则或法规颁布。随着城市色彩研究的逐渐深入,国内外针对城市建筑色彩的研究也有一定的发展,但尚无针对历史建筑色彩作具体论述的著作。

2历史建筑色彩的特征与研究

2.1历史建筑色彩的地域特征

建筑的地域特征的定义为“在具有一定的自然地理或社会文化意义的空间范围内,建筑所表现出来的共同特征”。建筑色彩是建筑材料、建筑表面处理方式、、名俗、气候等许多要素的综合作用的结果,其复杂性决定了建筑色彩的地域特色必然存在,建筑色彩的地域性同时受到地域自然环境和社会人文环境的影响,在长期的传承下,形成相对稳定的色彩风格和工艺,并深刻反映当地的历史与文化背景。

2.2历史建筑色彩的研究方法

通常,历史建筑色彩的调查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相关历史背景信息的收集,包括该历史建筑的基本概况,以及历史沿革等;二是建筑色彩相关信息的收集与获取。历史建筑背景信息的调查收集包括地理区位,历史沿革等。上文已论述了地域的差异将必然造成历史建筑的多样化。该方面的调查方法是以查阅历史资料,记录拍照的方式为主。

2.3历史建筑色彩信息的提取与分析

从建成至今,历史建筑在自然环境下长久日晒、雨淋、风化的过程中,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褪色、变色、脱落等现象。对历史建筑色彩的保护,实际上就是在原有建筑色彩的基础上进行保护、修复的过程。除了需要对文献查阅、梳理和总结外,还应该对具体的、需要保护的历史建筑色彩的现状实地考察,进行现场调查。

3历史建筑色彩的保护原则及方法

3.1历史建筑色彩保护的原则

3.1.1真实性原则

对历史建筑色彩的保护必须遵循真实性,符合其原型,对其的保护也要尽量使其恢复旧貌。否则,若失去真实性,对历史建筑色彩的保护也将失去意义。

3.1.2整体性原则

对历史建筑色彩的保护不仅仅是对某一个单一建筑进行保护,还包括与之相关的周边建筑与环境。

3.1.3可持续性原则

对历史建筑色彩的保护还要体现时代性,保护不仅是简单的仿制,而是在继承的基础上,结合现代技术,先进工艺来实现。它要求我们要对色彩原型有深刻的理解,并在此基础上,寻求新的合适的方法途径,创造出能够联系与传承原型的新的色彩方案。

3.2保护方法

3.2.1建筑色彩的继承性保护

对于色彩面貌保存比较完好的具有明显地域特征的历史建筑和色彩比较容易保存的建筑,通常采用继承性保护。具体方法是,剔除固有色中不和谐的部分,保留并提取其建筑色彩的精华部分,建筑色彩的保护方案则要从原始建筑的色彩中提取。

3.2.2唤醒建筑色彩的集体记忆

在人类社会中,不同群体各自的特征大都在长期的历史发展演变中逐步形成,这些特征以各种不同的形式保留下来,一代代的传承,成为一个群体的的“集体记忆”,这些记忆构成了一个群体集体认同的基础。历史建筑的色彩,也是构保存集体记忆的一个重要形式。地域色彩的消失,相当于将人们关于集体记忆的一部分抹去。对建筑色彩的保护,必须要重视这种内在的因素,唤醒人们对建筑色彩的集体认同感,这也是对建筑色彩地域性保护的根本目标-文化的传承。

4结束语

第4篇

关键词:历史建筑,能源效率提升,技术措施

中图分类号:P75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前言

随着中国经济持续快速的发展,城市化的迅猛发展,大拆大建的城市更新模式使得大量历史建筑失去了其原本的意义和价值。如果说历史建筑可以是一个城市或地域的记忆和标识,那历史建筑的颓败或荒废则亦可能成为这个城市的伤痕和迷失。

就历史建筑这一群体的特殊性而言,在对其进行能源效率提升改造的同时更要考虑到它的价值和构建等的历史宝贵性。本文提出的能源效率提升策略不同于对一般建筑的改造策略,提出了数种改造措施,其中都是通过了缜密的比较和调查,最终作出的适用于历史建筑能源效率提升的保护性改造措施。

历史建筑能源效率提升

2.1 历史建筑的价值

考古价值:这些相关地方有可能被保留下来的考古遗迹,虽然对考古建筑物里面的结构不太熟悉,但是每一个位置都有可能是很重要的。

历史价值:历史建筑是承载有关历史人物和重大历史事件的事实证明。

社会价值:历史建筑可以表达非常重要的纪念活动和集体记忆,以及对地方居民身份有帮助的社会价值,并且具有相当程度的象征价值。

艺术价值:史建筑可以代表某个时代的建筑风格或独特的艺术个性。

2.2 历史建筑的特性分析

历史建筑不同于现代建筑,在进行任何散热性能改善之前,了解传统构建建筑的实体性能也是一个迫切的需要。在景观设计的范畴内来完成一个历史建筑物的室内装饰,可以被视为一个艺术和历史的综合性工作。相比较起现代建筑而言,由于历史建筑的一些特殊因素,则更需要良好透气性。历史悠久的建筑通常比现代的建筑需要更多的通风性。不管是在简单的本土功能性建筑中还是在宏伟的架构物中,这些细节都是相当宝贵的,并且可以说是建筑物最重要的特点。

历史建筑能源效率提升措施

1.添加防潮层

在北方,虽然湿气不是很严重,但是也不容忽视,比如,在冬季,当建筑外表面变冷时,窗户就会冷凝。由于湿气通过墙壁和屋顶的传递,它可能冷凝在这些材料中,便会造成建筑物内部潜在的危险。增加防潮层是可以解决这个问题的。对于历史建筑的使用来说水分的运动和蒸发的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在这个过程中,任何干预措施,哪怕是善意的,都可能对建筑结构造成显著的不利影响。考虑到这个原因,在给历史建筑添加现代防渗透材料时,一定要非常小心谨慎。防潮屏障又分为外部防潮屏障和内部防潮屏障。

2.添加保温层

无论是木质墙还是砖石墙的历史建筑,都可以将保温层添加装入到内墙表面的衬条里。无论是刚性保温层还是保温岩棉,也都可以以这种方式安装,并且在其内部要添加防潮层,如果使用硬质塑料泡沫保温材料,必须格外谨慎行使,因为在燃烧时,火焰的浓烟会迅速蔓延。但就实际意义而言,以这种方式安装的保温层是很昂贵的,如果它是一个大型建筑,并且坐落在一个寒冷的气候中,可以作为推荐的保存改造措施,对于那些内部空间很小或很少使用的房间就没有什么意义可言了。但由于很多历史建筑往往外立面的保存价值较高,内部经历较多次的改变,外表面材质与细部特征明显,而内立面保存价值相对较低,采用外保温改造方式必然影响和破坏建筑外立面的整体性。显然对于历史信息的保存是修复与再利用工作的首要考量,因此,从总体来衡量,对于这一类历史建筑,采用内保温改造方式可能更为适宜。

3. 屋面保温处理

对历史建筑的屋顶进行保温改造,就要提高整个坡屋顶的热阻性能,在历史屋面的原有砖瓦破坏损害不严重的情况下,尽量减少更换原有屋顶的现状瓦片。如果屋顶的砖瓦损害非常严重,可以采用一些与历史建筑相匹配的材料进行补充,当然也可以选用一些新型的陶瓷保温瓦或彩塑保温瓦更换全部屋面,来降低屋面的传热系数,从而加强其保温隔热性能,也可以采用内保温的方式来增强屋顶的保温性能,其原理跟墙体的改造原理是一样的,将保温材料房子屋顶内表面的上面,把保温材料设在顶棚的上面不利于将室内外的空气温差得减小,不利于历史建筑的节能保温,因此,如果把保温层设置在坡屋顶的内侧,则就可以达到建筑节能的最终要求。

4. 管道管线保温

对管线以及热水管道进行包裹的保温,是值得推荐的保护改造措施。要注意的是,在夏季空调管线会冷却,因此水分会冷凝,使防潮层在保温层的外部,远离管线。这些措施价格低廉,对历史建筑的潜在伤害力不大。

在地下室或屋顶板下安加保温层是一种有效的保护改造措施,也应该是高度优先采用的措施。大量的热量会从冰冷的地下室或那些狭小的空隙流失。采取这一保温措施的前提是这一过程非常复杂,并且会存在大量的湿气。值得注意的一点是,不要用钉子钉装保温层,因为钉子常常会锈烂。要使用那些专门为一些潮湿地区的保温材料而研制的特殊的锚固件。

5. 改造或替换门窗

由于室外寒冷的空气通过松散的建筑门窗与建筑外壳的裂缝进入室内的,大量的热损失就此产生。在门窗上增加挡风条,在压缩板间进行填缝和接缝会大大降低这种空气渗透,但是我们不应该百分百得减少建筑物空气的渗透,如果没有适当的渗透,冷凝问题则可能会遍及整个建筑物。减少空气渗透应作为保护改造历史建筑的首选计划。此措施成本花费低,技术含量低,效益十分可观。

3.总结

本文从历史建筑的特性入手,从墙体、屋面、管道到门窗乃至地下室的保温处理,同时结合现有的建筑技术和节能材料等理念, 针对历史建筑的耗能现状,提出一些典型的改造方案和技术措施。我国虽然在历史文化价值的保护和建筑改造方面达到了目前的平衡和统一,但是与国外一些先进技术相比较,还是存在着诸多改进的技术措施和可商榷的方面。

参考文献

[1] 蔡乐刚、陈洋,加强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保护修缮管理的几点思考,住宅科技,2010(6):21-24

[2] 林华,历史建筑保护性修缮与节能技术初探-以建业里西弄保护性修缮项目为例,住宅科技,2010(11):45-45

[3] 刘从红,量化分析在历史风貌建筑保护与更新中的应用,中国房地产,2010(8):79-80

[4] 黄兴棣主编, 建筑物鉴定加固与增层改造,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

[5] 朱雷、许清风,历史风貌建筑的评估、改造利用和保护,上海建设科技.2008(5):51-54

[6] DAIShibing, ZHANGPeng,Patrick,Proposalfor TechnicalGuidelinesfor The

FaçadeRestorationofModernHeritageArchitecture, 历史建筑可持续性改建与建筑物理技术(SustainablebuildingRestorationandBuildingPhysics),Shanghai:WTA Publications,2008

第5篇

论文关键词:紫线规划,历史文化遗产,风貌

1太原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现状

在春秋时代,太原已建有城邑,称晋阳城。后相继为赵国都城、秦汉重镇、北齐别都、盛唐北京,以及后唐、后汉、北汉的宫阙之地,素有“龙城”之称,太原有史可考的历史已有2500年。从宋朝初年毁晋阳城而重建,至今已有1000年历史,这1000年城市发展的空间就在于旧城。历史赋予旧城丰富的遗产,纯阳宫、文庙、督军府等文物古迹众多,传统民居和宁化府、清和元、开化寺等老字号,记录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城西水系、拱极门遗址等古迹传承着历史的记忆。这些文化遗存完整地展现了太原历史的发展脉络,清晰地反映出地方文明的进步历程,这些历史文化遗存不仅对现代人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对于后代也是不可或缺的。

然而,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房地产业的快速兴起,在旧城改造中,开发商片面追求土地及经济效益,而忽视了对历史建筑的保护,大拆大建已造成反映太原特色的居民区几乎消失殆尽;见缝插针现象屡禁不止,使原保护规划中的视线走廊造成阻碍;城内部分文保文物历史建筑仍被一些单位占有,得不到应有的保护;周边建筑在高度、体量、色彩方面,从不考虑协调;部分文保单位和历史街区,因旧城改造的需要而被当做破旧建筑拆除,如八路军办事处、裕德里民居、上肖墙民居等。清代的开化寺民居被数十户居民当做住宅;古关帝庙、圆通寺、以及散布在市区大量寺庙都处于无人问津的废弃状态,年久失修,日益破损,绿化建设严重缺乏。在太原旧城出现的大规模改造热潮,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旧城居民的居住水平,对城市建设起到了促进作用,但城市建设在某些方面的短期性致使名城保护处于被动和消极的状态。不仅给城市造成了许多社会问题,而且对旧城的历史文化造成了前所未有的建设性破坏。作为省会城市,区域经济中心城市,其发展速度较快,城市规模不断扩张,同时对旧城改造的进程也加速了,在这种背景下,旧城更新中的历史文化保护就变得尤为紧迫。

2太原市紫线控制规划的编制

1)依据“先急后缓”的原则,明确主城区的紫线控制范围。从历史和现代情况分析,太原市历史街区和历史建筑主要分布于主城区;从规划管理的角度,城市建设用地范围即主城区是一个相对完整的规划层次;从城市建设的趋势分析,主城区范围是建设量最大,建设速度最快的地区,也是保护与发展矛盾最为突出的地区。故紫线规划控制范围为太原市主城区范围内已公布的历史街区、历史建筑。主城区范围以外的部分将来作为二期陆续进行编制。

2)通过现状调研和分析,从历史遗存的集中度、风貌的整体性以及规模的完整性方面进行了初步评价,结合与其他城市历史街区的对比,认为应将文庙历史文化风貌区、钟楼街传统商业街和坝陵桥街区作为三个历史街区。

文物建筑属于历史建筑的范畴,历史建筑还包括一些非文物的古建筑和优秀的近现代建筑。优秀近现代历史建筑的界定一般是指从l9世纪中期至20世纪70年代末建设的,能够反映城市发展历史、具有较高历史文化价值的建筑物。包括反映一定时期城市建设历史与建筑风格、具有较高建筑艺术水平的建筑物,以及重要的名人故居和曾经作为城市优秀传统文化载体的建筑物。对它的评价标准为建成三十年以上,并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建筑,可以确定为优秀历史建筑:a.建筑样式、施工工艺和工程技术具有建筑艺术特色和科学研究价值;b.反映太原地域建筑历史文化特点;c.著名建筑师的代表作品;d.产业发展史上具有代表性的作坊、商铺、厂房和仓库;e.其他具有历史文化意义的优秀历史建筑。这样主城区范围内划定73处历史建筑。

3)根据《城市紫线管理办法》将历史街区紫线保护范围划分为核心保护区和建设控制区。核心保护区;指历史街区中由历史建筑物、构筑物和其风貌环境所组成的核心地段。应最大限度、尽可能地包含历史街区中保存着历史信息的遗存及载有真实历史信息的传统建、构筑物。建设控制区:指为确保历史街区的风貌特色完整性而必须控制的地区。在建设控制地带内,不得建设危及历史建筑安全的设施,不得修建其形式、高度、体量、色调等与历史街区的环境风貌不相协调的建筑物或构筑物。

将历史建筑紫线保护范围分为绝对保护区和风貌协调区。绝对保护区指历史建筑本身,包括历史建筑本体及其围合的院落和必要的通道。划定的73处历史建筑的绝对保护区基本上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围合院落式建筑,一类是相对独立的建筑。前者多为文物单位,以传统建筑为主,采取建筑围合庭院的布局,此类建筑的绝对保护区必然包括建筑本体和院落空间。后者多为近现代建筑,采取现代建筑的设计理论,以独立式建筑为主,其绝对保护区应包括建筑本体和相对围合的空间(如工人文化宫),以及必要的通道和外围空间(如原市政府办公楼)。在划定绝对保护区的过程中,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1)许多历史建筑l临城市规划道路,有些城市道路红线与历史建筑本体有冲突,考虑到历史建筑的不可再生性,依据紫线优先的原则,建议局部调整红线或调整规划道路断面设计,缩窄人行道。2)个别历史建设与规划道路红线存在严重矛盾。如校场巷工程师楼、川至医院、博爱医院等。规划综合考虑规划道路的层次及调整的可能性,依据紫线优先的原则,采取了调整规划道路或历史建筑整体迁移保护的方式解决。3)对于其他矛盾,如历史建筑保护与危旧房改造等问题,依据紫线优先,抢救第一的原则,严格划定绝对保护区。风貌协调区是针对目前普遍存在的只重视历史建筑本体保护,而忽略周围环境,整体风貌协调的问题,主要考虑历史建筑的外部环境,控制一定范围内新建建筑与历史建筑的协调,保证历史建筑景观不受破坏而划定的区域。风貌协调区的划定主要考虑以下因索:

1)原则上要考虑历史建筑的观赏视线要求,避免新建建筑对历史建筑的视觉干扰,尽量保护历史建筑的原有环境格局和风貌。具体划定时,要结合现状地形地物,提高可操作性,为严格规划管理创造条件。2)由于历史建筑尤其是文物建筑周边大多是危旧平房区,综合考虑历史建筑保护与改善居住环境的要求,在一些具体地段,将风貌协调区划分为A,B两区,并提出不同的保护要求。A类地带:是为保护历史建筑环境景观而设置的地带。地带内只准进行绿化、小品建设及修筑消防通道,不得进行其他建设。对现有违章建筑,应创造条件予以拆迁,一时难以拆迁的房屋,可以维修利用,但不得增加建筑面积,不得提高建筑层数。B类地带:地带内建筑物的形式、体量、色调都必须与历史建筑相协调,建筑高度原则上不得高于历史建筑高度。地带内邻近历史建筑一侧的建筑物和通向历史建筑的道路、视觉走廊两侧的建筑物,其形式、体量、色调应与历史建筑相协调。

3太原市紫线控制规划对历史文化保护的影响

1)太原市紫线控制规划的编制为太原市人民政府将来制定《太原市城市紫线管理办法》提供技术依据,加强了对太原市历史街区和历史建筑的保护,在城市的历史与现实之间画条紫线,划定了保护范围、明确了保护要求、丰富了保护内容、完善了保护体系,为城市规划管理提供科学依据,为有效保护,合理利用,传承城市传统文脉,构建太原城市特色提供了合理的思路。

2)本着尊重历史,尊重现实的态度,根据历史街区和历史建筑的概念,对每个单位进行深入地现状调查和分析评价,综合考虑区域、街道、院落、建筑各个层次,综合考虑“实”的建筑形态与“虚”的空间肌理,保持风貌的整体性。

第6篇

关键词:开封  近代历史建筑  保护  再利用

1 绪论

     开封地处我国内陆腹地中原,曾是河南省省会所在地,河南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从明代以后到1954年前曾一直在此地。本世纪初至30年代末是开封近代建筑发展的重要时期。帝国主义入侵传入的西方建筑文化同传统的中国古典形式建筑不停地撞击、交融、渗透下,整个开封近代时期的建筑在这样的环境下产生并且发展。

    开封市的老城区,地上地下保存着十分丰富的建筑资源。很多或使用或搁置的近代建筑都在遭受不同程度的损坏、老化,尽管这些建筑有着很高的价值,但是却一直没有将其作为保护的对象重视起来,反而还有在城市化进程中要被拆除废弃的命运。

    经过调查研究,开封现存的规模较大,有代表性的近代历史建筑十七、八处。类型有学校、教堂、金融、邮电、戏院建筑等。虽然已经列入文保护单位,但有些建筑保护情况还是令人担忧。

2 开封近代历史建筑修复手法

    对于开封历史建筑的肌体材料我们可以分为非永久性建筑材料和永久性建筑材料来处理。开封历史建筑的现状破损程度种类多而且程度不一,一些非永久性的建材,如果是没有特殊的价值,从纯粹的美学角度出发时可以“整旧如新”。像是河南大学的近代建筑群、包耀记南货店、晋阳豫南货店、万福楼金店等建筑的彩画所用涂料易损,本身就是预防破坏所采取的措施,很多破损脱落,需经常更新,这里如果不进行“整旧如新”,很难想象还有什么历史建筑的功能、历史与美学价值。不过,即使从单纯的美学角度考虑,对那些非永久建材的“整旧如新”处理也有很大的弹性。比如在开封近代的历史建筑都可以采用了表面凹凸不平的抹灰方式,比重新粉刷的“整旧如新”要好的多,再有,像原来的国民大戏院外立面一样色泽较深的抹灰墙面。因为这些体量相对高大的建筑外墙面因长久的风吹雨淋肯定会出现一些的残缺斑驳、色泽不均。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对其进行简单清理表面污垢,保留这样的墙体反而更有其合理性。一是可以展现历史文化独特韵味,二是在艺术审美的角度这种残缺美却是建筑生命的完美体现。

    在对开封近代历史建筑保护与修建方面,新与旧的融合可以体现在形体、色彩、材料、建筑构成方法等多个方面,新与旧的融合并不是不可协调,新材料完全可以通过特定的处理方法以达到融合协调的效果。 

举个例子,始建于上世纪初的开封国民大剧院,其内部空间己经不能满足当今文化市场日益发展的需要,在内部加入了多个满足不同放映需要的演播厅,如果还想在保留原来剧场建筑本体的同时又能满足现代化演播需要,势必要对其进行扩建。我们可以在扩建部分用钢结构和玻璃在构成、尺度、细部特征上以上世纪初开封国民大剧院的建筑及构建特征进行模拟,所使用材料特征虽然是全新的,现代材料的横梁构建和开封国民大剧院建筑的层高保持在同一水平线上,使得新与旧之间既有协调,又有对比。再比如,可以在开封原伪市政公署的破旧的墙面上,加以素水泥抹灰墙面,不做任何粉饰,保留施工中留下的自然色差,使得改建墙体在色彩肌理上与已有的砖墙保持协调,既有统一又有对比,展现了各自的生命美学特征。

3 开封近代历史建筑的空间整改

    内部空间的整治调整是历史建筑保护与利用的核心,这种情况一般会涉及到使用空间的扩展,由于使用空间的扩展必然会导致的内部空间的调整。对内部空间的调整主要有以下两类途径:

第7篇

关键词:开封 近代历史建筑 保护 再利用

1 绪论

开封地处我国内陆腹地中原,曾是河南省省会所在地,河南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从明代以后到1954年前曾一直在此地。本世纪初至30年代末是开封近代建筑发展的重要时期。帝国主义入侵传入的西方建筑文化同传统的中国古典形式建筑不停地撞击、交融、渗透下,整个开封近代时期的建筑在这样的环境下产生并且发展。

开封市的老城区,地上地下保存着十分丰富的建筑资源。很多或使用或搁置的近代建筑都在遭受不同程度的损坏、老化,尽管这些建筑有着很高的价值,但是却一直没有将其作为保护的对象重视起来,反而还有在城市化进程中要被拆除废弃的命运。

经过调查研究,开封现存的规模较大,有代表性的近代历史建筑十七、八处。类型有学校、教堂、金融、邮电、戏院建筑等。虽然已经列入文保护单位,但有些建筑保护情况还是令人担忧。

2 开封近代历史建筑修复手法

对于开封历史建筑的肌体材料我们可以分为非永久性建筑材料和永久性建筑材料来处理。开封历史建筑的现状破损程度种类多而且程度不一,一些非永久性的建材,如果是没有特殊的价值,从纯粹的美学角度出发时可以“整旧如新”。像是河南大学的近代建筑群、包耀记南货店、晋阳豫南货店、万福楼金店等建筑的彩画所用涂料易损,本身就是预防破坏所采取的措施,很多破损脱落,需经常更新,这里如果不进行“整旧如新”,很难想象还有什么历史建筑的功能、历史与美学价值。不过,即使从单纯的美学角度考虑,对那些非永久建材的“整旧如新”处理也有很大的弹性。比如在开封近代的历史建筑都可以采用了表面凹凸不平的抹灰方式,比重新粉刷的“整旧如新”要好的多,再有,像原来的国民大戏院外立面一样色泽较深的抹灰墙面。因为这些体量相对高大的建筑外墙面因长久的风吹雨淋肯定会出现一些的残缺斑驳、色泽不均。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对其进行简单清理表面污垢,保留这样的墙体反而更有其合理性。一是可以展现历史文化独特韵味,二是在艺术审美的角度这种残缺美却是建筑生命的完美体现。

在对开封近代历史建筑保护与修建方面,新与旧的融合可以体现在形体、色彩、材料、建筑构成方法等多个方面,新与旧的融合并不是不可协调,新材料完全可以通过特定的处理方法以达到融合协调的效果。

举个例子,始建于上世纪初的开封国民大剧院,其内部空间己经不能满足当今文化市场日益发展的需要,在内部加入了多个满足不同放映需要的演播厅,如果还想在保留原来剧场建筑本体的同时又能满足现代化演播需要,势必要对其进行扩建。我们可以在扩建部分用钢结构和玻璃在构成、尺度、细部特征上以上世纪初开封国民大剧院的建筑及构建特征进行模拟,所使用材料特征虽然是全新的,现代材料的横梁构建和开封国民大剧院建筑的层高保持在同一水平线上,使得新与旧之间既有协调,又有对比。再比如,可以在开封原伪市政公署的破旧的墙面上,加以素水泥抹灰墙面,不做任何粉饰,保留施工中留下的自然色差,使得改建墙体在色彩肌理上与已有的砖墙保持协调,既有统一又有对比,展现了各自的生命美学特征。

3 开封近代历史建筑的空间整改

内部空间的整治调整是历史建筑保护与利用的核心,这种情况一般会涉及到使用空间的扩展,由于使用空间的扩展必然会导致的内部空间的调整。对内部空间的调整主要有以下两类途径:

中庭的利用:开封市东部的天主教河南总修院因为多年失修无人管理,现在已经岌岌可危,其平面布局采取环形单廊形式,中间围合了一个很大的院落,目前空间开发利用起来效率不高。采取将院落空间转换为中庭的方法,就能够极大地改善这种状况。我们可以在内院插入一个中庭,甚至是一个含夹层的中庭,使无用的内院变成了一个阳光明媚、舒适时尚的采光大厅,能够有效增加大片的使用面积,而且同时丰富了内部空间。在这里要注意的是由于将内院或通道转变为中庭可能减少自然采光,因此中庭的顶层建筑材料应尽量选用透光材料。

夹层的增建:夹层也使增加使用空间的有效手段。开封近代的建筑,由于当时的科技条件所限,不具备像空调这样的现代化通风设施,为通风采光需要,往往建造得高大宽敞,加之当时人们受西风东渐的影响,建造高大宏伟的建筑成为人们普遍的心理追求,那时建筑层高往往比现在高得多,这样就对老建筑进行夹层改造利用提供了空间基础。局部夹层不仅能提供更多的使用空间,而且能造成空间对比,形成丰富、动人的层次。比如说开封的近代历史建筑像国民大剧院等具有前厅功能的公共建筑,改造利用时可以在入口处构造了一个夹层,能够使面积在现在看来可能不大的入口大厅有了高敞、丰富的空间感受。不含有前厅作用的像是商业建筑也可以在改建中通过夹层手法则是增加使用空间,具体做法有比如可以从二层楼板悬挂了一个钢结构夹层等。

4 结 语

2011年2月28日开封被命名为宋都古城文化国家级产业示范园区,这样虽然对开封的宋都文化的弘扬和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但是要注意开封的近代建筑资源也同样值得我们重视,在大力发展古文化的基础上是否能关注一下城区的近代建筑街区的状况。而想要真正扩大开封近代建筑的保护数量,使众多的历史建筑在现代化进程中不成为不该消失的风景线,历史建筑的各种价值最终活跃在社会经济文化中。只有靠市场机制下的再利用开发才能完成,依靠市场机制筹措保护基金,建立保护为了利用、利用促进保护的新体制,是我们必须与必然的选择。

参考文献

[1]潘谷西.中国建筑史[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1

第8篇

1建筑改造背景

兰山路28号建筑是在德国殖民期间由玛特维希出资建造,于1913年建成,一直被称为车站饭店,建筑面积约2200m2,建筑主体内部围有天井,当时是附近唯一的一座方整的沿街建筑[3]。建筑在2000年立项改造时房产拥有者是铁路分局,因此铁路分局成为工程项目的甲方。由青岛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承担了建筑的改造设计,2001年8月在改造方案设计过程期间,车站饭店遭遇火灾,屋顶和部分墙壁被烧毁,这就使改造设计的原则进行了调整,使得方案对原有建筑进行了更多的拆除重建,保留的建筑元素仅剩下西立面和北立面外墙。

2建筑立面的改造

车站饭店建筑立面带有强烈的折衷主义建筑风格(图1),折中主义是19世纪上半叶至20世纪初在欧美一些国家流行的建筑风格,这种建筑任意模仿历史上各种建筑风格,或自由组合各种建筑形式,不讲求固定的法式,只讲求比例均衡,注重纯形式美,也称集仿主义[2]。车站饭店北立面和西立面具有巴洛克风格特点,立面线脚采用大量曲线、窝卷做装饰,具有动态感,立面每个独立单元就像一个巴洛克时期的建筑山墙面,山墙面轮廓装饰线是各种曲面的组合。同时,建筑西北角的转角大阳台栏杆又具有强烈的哥特花样影子,沿街转角阳台“塑有鱼鳔纹的雅稻,在后来的德国新文艺复兴风格的建筑中也常常被采用做装饰图案[3]”。在建筑立面改造设计中,方案力求保留建筑原来的风格及立面装饰细部,对立面进行了部分保留和部分拆除重建的设计。

2.1西立面、北立面的保留性改造

兰山路28号建筑改造设计前,通过对建筑的测绘及建筑现状的分析评估,对建筑西立面和北立面改造的原则是,保留现状进行保护性修复。最初构想是对墙体内侧进行结构加固,对墙体外侧沿街立面线脚进行保留修复。而最终施工操作中,沿街立面线脚修复困难,因此采取了粗犷式全部拆除,由专业厂家重新制作安装,因此西立面和北立面改造后的线脚形式比原来线脚棱角更明显,没有先前的柔和感和细腻度(图2)。建筑西立面和北立面最终改造方案是在墙体内侧做了15cm厚的混凝土衬墙,同时外侧进行了原有线脚的清除和墙面加固,然后安装预制的GRC线脚。在改造过程中,门窗也全部进行了替换,墙面粉刷颜色尽量沿用了原有色彩,变化最大的是建筑西北角的八角楼的色彩。在设计中,八角楼沿袭了原有的绿色穹顶,但是在施工中由于各种原因,最终色彩由设计中的的绿色变化为金色。八角楼色彩变化改变了原有建筑“黄墙红瓦绿顶”的原貌,金顶与墙面的色彩趋同使建筑失去了原有的端庄、稳重感。由于八角楼位置显赫,与对面火车站钟楼形成了很好的对景,因此它的色彩变化成为改造项目完成后有争议的一个问题(图3)。

2.2东立面、南立面的参照性设计

兰山路28号改造前,建筑东立面和南立面由于火灾、原建筑自然破损等多种因素影响修复困难,通过调查及现状分析决定对其进行拆除重建,立面进行了重新设计,设计中参照了建筑西立面和北立面的形式,每个立面设计按比例划分为竖向三个单元,其中东立面两侧单元采取仿巴洛克山墙的形式,中间单元则是简单的屋顶老虎窗(图4),而南立面两侧单元是简单的屋顶老虎窗,中间单元则是仿巴洛克山墙的形式。屋面的设计延续了西立面北立面屋面形式,做外向的单坡设计,坡面穿插着老虎窗丰富了立面形式。重建的东立面和南立面与保留下来的西立面和北立面风格一致,使建筑立面具有很好的统一性(图5),很好地延续了火车站周边建筑环境的历史性,突出了青岛历史建筑的特色。

2.3使用中的建筑立面

兰山路28号建筑2003年底改造完成并投入使用,由于建筑靠近青岛火车站和旅游景点栈桥,其商业性特点使建筑在使用过程中没有很好的保持建筑立面的纯粹性,大量的门头字号使建筑立面显得杂乱无章。在《青岛市城乡规划条例》第六十条中规定,禁止在历史建筑及其附属设施上刻划、涂污、设置广告、牌匾、安装动力设备以及实施其他危害、损毁历史建筑或者影响历史建筑风貌的行为。但是改造后的兰山路28号建筑在使用过程中并没有遵守以上条例,建筑立面的各种餐饮门头字号的设置,在增加建筑商业气氛同时大大破坏了建筑原本的历史感。建筑西北角的阳台栏杆装饰式样全部被餐厅广告牌遮挡(图6),建筑窗户上方统一安装的仿欧式遮阳布均打上了商家字号,部分商家甚至随意打断建筑线脚安装店铺字号,整个建筑立面广告牌色彩不一、长宽大小不一,显得凌乱无秩序,大大破坏了历史建筑原有的典雅。总之,改造后的建筑在使用过程中没有得到很好的管理保护,没有很好的展现历史建筑的特色。

3建筑平面功能的改造设计

在兰山路28号建筑改造设计中,内部拆除了全部原有砖木结构体系,建筑功能进行了置换。新设计采用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体系,建筑层数及楼板标高在设计中根据测绘资料提供的数据与原建筑取得一致。

3.1施工图设计中的平面功能

在建筑改造的施工图设计方案中,建筑平面与原状保持一致仍是四层,建筑功能根据建筑所处的位置特点进行了功能置换,半地下层、阁楼层主要功能是办公,一层、二层主要功能是商业,总建筑面积3915m2。建筑平面设计中布置主要疏散楼梯两部,分别位于东北角和西南角,半地下室到二层之间布置液压电梯一部,一层到二层超市之间设置一上一下自动扶梯一组。一层平面建筑西侧和北侧迎合原建筑立面形式向室外分别开疏散门四个和三个,转角处阳台下方有一处外开门,建筑南侧和东侧向室外分别开疏散门一个和四个,由于室内外有1m左右的高差,大部分外开门与室外台阶之间无法留出足够的疏散平台,因此根据疏散要求建筑外门沿建筑外墙向内退入1.5m留出入口疏散平台(图7)。在平面改造设计中建筑平面楼梯的设置,室外疏散口的位置、数量设置及走廊宽度设计都符合《建筑设计防火规范》的内容。

3.2现状的平面功能及使用中存在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