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体会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体会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4-03-29 10:07:30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体会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体会

第1篇

关键词 高校体育 心理健康 互动研究

中图分类号:G447 文献标识码:A

1高校体育和大学生心理健康互动研究的理论依据

1.1以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为依据

高校体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与整个高等教育构成一个互相联系、互相贯通的大体系。“全面发展”是党与国家的教育方针对高等教育工作的基本要求,也是十精神的重要体现。“德”、“智”、“体”、“美”是“全面发展”的主要内容,其中体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基础,心理健康是全面发展教育的保证。高校体育在教育目标、教育功能上和心理健康教育有某些交叉重叠之处,心理健康教育是体育增进大学生健康的重要内容,而体育运动技能的掌握必须依赖良好心理素质的形成。因此,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可以为高校体育工作的实施与发展打下良好的心理基础,体育教学效益的提高能有效地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开展。

1.2以大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依据

遵循大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是高校体育和大学生心理健康效益互动能够实现的基本前提。大学生的心理发展依赖于身体各方面的发展,生理上的发展为他们的心理发展提供了基础。大学生处于青年中期,他们的生理已经基本趋于成熟,但心理发展尚未完全成熟、稳定,许多心理素质还在建构之中。因此,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困扰和矛盾,会形成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但这些问题往往是发展性的,是成长中不可避免的矛盾,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对立统一的发展过程。

1.3以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为依据

培养高素质人才是时代和社会对高校教育提出的根本任务,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是现代社会对人才的基本要求。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社会对人才的素质要求更高了,如社会对大学生的进取意识、自主精神、社会适应能力、创新能力,社会责任感、使命感、团结协作精神及与知识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现代意识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些素质大部分是属于心理素质范畴的。只有心理健康的大学生,才能拥有良好的智力条件、顽强的意志品质和稳定的情感,才能正确对待暂时的失败和挫折,排除各种干扰,有效地投入学习,并促进自我全面发展,从而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社会所需的人才。

2高校体育和大学生心理健康互动模式的基本建构

充分挖掘高校体育教育资源,深入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既需要有关职能部门统筹规划,组织协调,又需要各部门、各方面明确分工,密切配合;既需要相关专业教师相互交流与沟通,优势互补,又需要多方面的配合和支持,形成合力。建构科学、系统的互动模式是促进高校体育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效益互动的基础保障。基于调查研究和专家访谈结果,笔者认为目前要促进高校体育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效益互动,应着力建立健全以下三大系统。

2.1建立立体化的组织领导体系

高校体育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要实现效益互动,必须要建立一个立体化、多元化M合的工作管理体系,加强领导,从不同层面、角度、渠道开展工作。具体来说,学校成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领导小组,实行党政统一领导,主管校领导担任组长,成员由学生工作处、团委、教务处、宣传部、后勤集团和各院系等有关方面负责人组成,领导小组负责指导和协调全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2.2促进师资队伍素质提高的互动机制

高校体育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能否实现有效互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实施体育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队伍的心理素质和业务素质,但目前心理健康教育和高校体育师资队伍的素质还远远不能适应高等教育飞速发展的客观形势要求,远远不能满足广大学生日益增长的心理需要。为此,必须从提高教育者自身的心理素质和业务素质两方面来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和高校体育师资队伍建设。在提高教育者自身心理素质方面,主要通过两条途径;第一,通过教育者自身的努力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修养水平和心理健康水平;第二,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的组织协调下,强化心理健康教育专(兼)职教师和体育教师间的交流和互动,通过教育者之间的优势互补,共同提高心理素养。在提高教育者业务素质方面,主要采取以下办法:第一,定期培训与考核。第二,加强教研活动。第三,合理配置师资。

2.3提高教学效益的运作体系

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信息的收集与反馈。首先,制定科学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普查方案,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普查工作。新生一入学,全面开展心理健康普查工作,为每一位大学生建立心理健康档案,对测查中发现的各种心理问题,要加强跟踪辅导,提高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咨询和干预治疗的及时性和有效性。第二,加强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信息的收集。除通过心理普查这条渠道收集大学生心理健康信息外,任课教师和管理人员在平时的教学和管理工作中,如发现部分学生出现心理健康问题或出现集体性的心理变化趋向,及时将信息传递给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由专人对信息进行归类、分析、处理和存档;第三,建立顺畅、有序、严格的心理健康信息反馈机制。心理障碍问题涉及大学生隐私,因此,在反馈心理健康信息时应做到传递有序,范围适度。具体来说,共性的心理健康状况信息应及时传递给教育者和管理者,个别严重心理障碍者信息反馈给心理咨询、治疗中心和直接管理人员。

高校体育与心理健康教育互动的渠道选择。第一,重视高校体育与心理健康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主阵地作用。在深化体育教学内容改革,丰富心理健康教学内容的基础上,通过课堂教学普及心理健康知识,传授心理调适方法,使大学生了解并体会心理问题产生和发展的历史过程,帮助大学生消除心理疑惑,提高心理健康水平,从根本上预防心理问题的出现。第二,充分发挥课外体育、运动竞赛和非心理健康教育课堂的作用。根据大学生在不同发展阶段所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适时举办群体活动,组织多形式的讲座和报告,帮助学生解疑释惑,如新生心理健康教育重点应放在尽快适应新环境和人际交往问题,完成从中学到大学的转变等内容上;二、三年级学生应主要帮助他们解决专业思想问题和人格发展等方面的困惑;毕业生的教育内容主要是就业心理调适和职业生涯教育。第三,营造文明健康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校园体育文化是学校特有的一种文化现象,健康、积极、向上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会潜移默化地优化学生心理品质,促进体育活动的广泛开展。高校要利用校园广播、互联网、校报、橱窗等宣传媒体,宣传体育知识,普及心理健康知识;第四,积极培育和扶持大学生群体社团,以大学生喜爱的运动项目为载体,开展各种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和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使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高校体育范围不再囿于传统模式。

3结论

高校体育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效益互动模式的建构应重点围绕组织领导体系、师资队伍建设和互动运作体系三大系统进行建设。首先,学校成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领导小组,实行党政统一领导,下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指导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辅导工作的开展和实施;其次,从提高教育者自身的心理素质和业务素质两方面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第三,寻找高校体育与心理健康的有效结合点,全方位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基金项目:2015年度山东工商学院学生教育管理专项(项目编号:2015XSZX025);2017年山东工商学院共青团工作专项。

参考文献

[1] 邱远.大学生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关系的初步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5):1637-1639.

第2篇

(安徽新华学院 外国语学院,安徽 合肥 230088)

摘 要:随着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应用型本科高校蓬勃兴起,大学生数量也在不断增加.本文主要通过分析应用型本科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探讨如何根据应用型本科高校的特殊性,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研究,探索更有利于应用型本科高校自身发展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从而为应用型本科高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保驾护航.

关键词 :应用型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分析研究;专业人士

中图分类号:B844;G4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60X(2015)04-0083-02

基金项目:本文为安徽新华学院大学生素质教育研究项目研究成果,项目名称:民办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及对策研究(IFQE201312)

近年来,不断有高校传出大学生自杀的消息,而且有逐年上升的趋势.进入新世纪,升学、就业、感情、贫富差距等问题给大学生们带来的压力越来越大,这成为了大学生自杀的主要原因.据不完全统计,近年来我国高校在校大学生自杀人数逐年上升,从2003年到2008年,大学生自杀人数增长速度相当快,超过了美国.2009年到2013年尽管各大高校包括应用型高校都加强了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但大学生自杀人数仍居高不下,这些引起了社会的强烈关注和反思.应用型高校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因为其办学的特殊性,所以应用型高校大学生既有当代大学生的共性,同时也有其特殊性,他们不仅会遇到普通高校大学生相同的问题,另外也承担着来自应用型高校的压力,如承担高额的学费压力和社会对他们的偏见的压力等等,这些都是其他普通大学生所不能体会到的,这些都对他们的心理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所以在应用型高校里面因为心理问题退学,自杀等问题的发生率也远远高于公立大学,所以有必要进一步研究应用型本科高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

1 应用型本科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现状

大学生心理健康研究在西方国家开始得较早,从调查和研究大学生心理健康存在问题的这一部分学生群体对关注普通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近期的研究结果中,EileenM的研究表明:在国际上美国的高校在校生抑郁,学习障碍,适应障碍等问题的发生率一直在持续增长,而适应障碍问题特别突出.我国的情况也并不乐观.2012年,浙江某应用型本科高校曾展开过一个大学生心理压力的随机调查工作,调查结果表明:超过一半的大学生心理压力过大.我们针对我校大学生开展了心理健康教育问题调查,发放问卷500份,收回467份,统计结果表明,42.1%的大学生存在心理障碍,具体表现为恐怖、焦虑、忧郁和情感危机、神经衰弱等.由此可见,应用型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不容忽视.所以,应用型高校有必要结合现在大学生的心理状况和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去进行针对性的教育,从而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水平,为大学生的成长提供更好的环境.

2 应用型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所存在的问题

随着我国应用型教育的不断发展,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也随之不断在改革和进步,但是由于起步较晚,起点较低,研究和深入发展比较缓慢,因此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上还存在着诸多问题.

2.1 应用型本科高校重视程度不够

目前应用型本科高校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并未引起足够重视,觉得学生只要不要出大事,就不会有什么问题,对心理健康问题还是停留在认识期.有的应用型本科高校也成立了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小组,制定了一系列的心理健康教育教程和工作流程,但是在具体落实执行的时候却欠缺力度,很多只是停留在喊口号的阶段;在人员配备,经费支持上也不够到位,导致大部分应用型本科高校虽然有心理辅导室,但是却没有起到实质性的作用.因为心理健康教育问题没有得到应用型本科高校领导的高度重视,所以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现实问题较多.为了进一步研究,笔者对本市高等院校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结果表明:在被调查的高校中,72%的高校都有心理教育场所,其中教育部直属高校基本上都有,而应用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场所设置不完善,很多都是临时场所或教师办公室,没有固定场所;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75%的高校都配有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应用型院校在这方面相对薄弱.

2.2 心理健康教育专业人士较为缺乏

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中,专业人士是指心理学,精神医学上的专业人员,他们的主要职责是处理学生的心理疾病和人格障碍等问题,而在应用型本科高校,却是很缺乏这方面的专业人士,广州医药大学的赖丽曾在08年做过一分调查,调查结果表明:在被调查的13所高校之中,有61.5%的高校配有专业人士,其中重点本科院校配备专业人员的比例占到了83.4%,而在被调查到的应用型高校里面,基本上都没有配备相关的专业人士.这组数据也说明应用型高校专业人士的缺乏,也是他们正常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一大难题.目前虽然教育部门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所投入的经费,人员编制,待遇等问题都做了明确的规定和相应的保障.但在应用型本科高校里面,心理健康老师普遍都是行政编制,很难在岗位上有很大的发展和突破,且待遇偏低,使应用型本科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处在一个较恶劣的环境下,这些问题也导致应用型本科高校很难招聘到优秀的专业人士.另一方面,目前我国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从业人员并没有进行专业的培训,培训内容和标准不完善,这些也导致了心理健康教育人员的专业水平参差不齐;再者心理健康教育人员在理论和实践方面有所欠缺,有的有着丰富的理论知识,却缺乏实际经验,而有的经验丰富却缺乏很好的理论知识,而这些都是影响应用型本科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开展和深入的重要原因.

2.3 心理健康教育方法过于传统

当下,我国应用型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还是以单独辅导为主,所以心理健康教育在高校并没有很好的普及下去.多种形式的教育方式也是适应大学生心理障碍的个性和共性的需要.首先,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应该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团体心理健康教育,让大学生在和谐的大环境下去学习心理健康教育知识,这样会取得更好的效果.其次,开展心理学课程的学习和实践.心理学课程的学习是应用型本科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因为其不仅能让大学生学习到心理学方面的知识,建立起良好的心态,而且还能使学生正确的去面对困难、挫折并能积极的调整心态.目前已有部分应用型本科高校开展了心理学的教育课程,但是主要还是沿用传统的说教形式,只是将相关知识灌输到学生的头脑,并没有针对性的去展开实践,因此所起的作用不大,不能在真正意义上让心理健康教育很好的在学生中普及.

3 应用型本科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新方法

从以上分析可见,目前国内应用型本科高校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还存在着很多问题,所以为了控制和减少应用型本科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发生,针对新时代新情况,应用型高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改革和创新迫在眉睫,学校和相关部门应该引起高度重视,在开展好心理学课程学习和实践的同时,要针对应用型高校大学生自身的特殊性去采取切实有效的教育方式,开展相关活动,使应用型高校的大学生能够健康成长.

3.1 引进心理教育专业人士

专业心理健康教育团队对大学生心理健康起着很关键的作用,所以应用型本科高校应该培养建立起一支高素质的心理健康教育团队.在教育体系方面,学校可以将心理教育纳入思想政治教育范畴,这样思想政治教育就不仅仅是教会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而且还要掌握他们的心理健康发展,将他们的心理向积极的方向去引导,帮助他们形成健康的心态,提高心理素质.这样就可以使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完美的结合在一起,达到教育的有效性和针对性.有条件的高等师范类院校也可以成立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教育专业,为高校培养输送高素质、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老师.

3.2 提高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再认识

应用型高校的管理者,应该站在时展的前沿,研究当今90后大学生的成长特点,高度重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对具有新时代特色的新问题要客观分析,正确认识,从而做出相应的教育指导.同时改进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和方法,具体落实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属于心理科学,其主要是为了预防心理障碍和增进心理健康,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包括学习心理指导,健康的情感教育,人际关系的指导等等,所以要清楚认识心理健康教育,并使其与德育教育完美结合.

3.3 进一步普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应用型高校要贯彻学习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确保安全稳定,就必须给予一定的经费支持,在高校成立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经常组织一些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进行问卷调查,在大学中营造出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氛围,同时也可以借助现代高科技发达的网络力量去宣传,创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辅导网站,确保心理健康教育能够在新形势下实现健康稳定发展.

结束语

总之,应用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问题是持久战,需要不断创新和推动具体工作,我们需要针对大学生的心理状况和存在的问题,提出切实可行的方法,并不断的根据新形势新情况去改进,这样才能使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得到持续的发展,使我国的应用型高校大学生的身心更加健康.

参考文献:

(1)刘丽杰.应用型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构建[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05)6.

(2)刘春波.应用型高校德育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研究[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9(08)025.

(3)何建军.浅论应用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J].实用预防医学,2004(03)123.

(4)王陈,蔡宏标,钟秋亮.关于应用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思考[J].中国校外教育,2007(09).

(5)俞少华,张亚林,罗爱兰.大学生心理辅导模式的研究[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3(04):219-222.

(6)王海涛,张文艳,杨磊.对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探析[J].才智,2011(18).

第3篇

Abstract: in 2004 central 16th document promulgation, the school acts according to university student's body and mind development characteristic and the laws of education, had determined the psychologically healthy education's content, the method, carry out the university student psychologically healthy education and psychological consultation counselling positively, pays great attention to raise the university student good psychology quality, guides the student healthy development.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Key word: University student Psychologically healthy education

在大学生日常教育工作中,心理健康教育是必不可少的一个方面,可以说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展的如何直接关系到一所大学的和谐与稳定。经过长期实践,天津师范大学形成了鲜明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理念,即通过提高心理健康水平推动人的全面发展,通过普及心理健康教育推动和谐校园建设,以专家化队伍、专业化水平、职业化规范、多样化手段发挥心理健康教育育人功能,为学生的全面成长成才服务。在多年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探索中,我们得出一些体会,在此希望与大家分享。

一、打造专家化队伍,提升专业化水平

天津师范大学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成立于1996年,依托国家重点学科――校心理与行为研究院与教育心理学的学科优势,开展心理健康教学、科研、普及教育、心理辅导等工作。

2005年由天津师范大学主持研制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测评系统”获得“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并被教育部推荐作为全国高校新生入学心理测试使用。在资深教授沈德立先生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专家梁宝勇先生的带动下,天津师范大学形成了一支在年龄结构、学科背景、职称等方面梯队合理,优势互补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目前,天津师范大学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配备专兼职教师18名,其中教授4名,副教授6名,主任医师2名,讲师4名,助教2名,几年来,中心教师共承担国家级科研项目4项、省部级项目9项、委局级项目7项,出版著作29部,在核心期刊20余篇。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和科研工作的开展有效地保证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科学持续发展。

二、完善制度,以职业化服务体现工作规范性

专业化水平需要通过职业化服务体现,才能让广大学生得到专业指导。因此,天津师范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在对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辅导服务时,处处以职业化标准规范工作程序。从咨询预约到填写意见反馈,从心理测量程序的严格到约谈信的送达,从咨询记录到心理档案,从危机干预到转介制度等,我们深知,心理健康教育特别是心理辅导工作,不仅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有其面对不同情况采取不同措施的专业性和特殊性,因此职业化标准是我们对工作精益求精的追求,更是我们对学生负责任的态度。

不断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职业素质是我们实现职业化标准的另一个重要方面。对进入心理健康教育队伍的教师,学校从政治素质、思想素质、道德素质、身体素质、心理素质、专业素质、学习素质等各方面进行考察,严格把关,已具备较好职业素质的教师才可以进入这支队伍。为进一步强化教师的职业素养,学校定期开展督导、研讨、培训、学访等活动,注重从人格素养、职业道德、知识结构、业务能力、心理素质等方面提高心理健康教师的工作水平。

三、采取多样化手段,扩大深化心理健康教育效果

天津师范大学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始终坚持面向全体学生,以培养学生心理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目的,根据大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和成长中面临的问题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维护和增进学生心理健康,增强学生的适应能力和自我调节能力。中心着眼于学生心理成长与发展,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评价自己,了解自己心理发展过程中的问题,并提供有效的心理帮助,促进人格的自我成长与完善。

学校坚持以必修课与选修课的结合、普遍测量与重点干预的结合、个体咨询与团体辅导的结合、接受教育与自我成长的结合的“四结合”模式,采取多样化的心理健康教育手段,满足学生多元化的需要。值得一提的是,我校面向全体一年级学生开设心理健康必修课,做到心理健康教育全员覆盖。通过比较发现,较系统地接受过心理健康教育的学生群体在心理测试过程中的问题检出率明显低于未系统接受心理健康教育的学生群体,这也从一方面体现出心理健康教育普及化的效果和作用。

天津师范大学每年举办两届心理健康宣传月,宣传月中的大型宣传活动、朋辈辅导、精品讲座、心理影片赏析、心翔运动会、我和春天有个约会、赛季龙虎榜、杂志《心之桥》的出版发行等深受同学们喜爱的活动形式,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普及和促进学生树立心理健康观念起到了很好的辅助作用。

心理健康像空气、阳光是学生成长成才的需要,心理健康教育像一座桥梁建立了学生与学校间的相互信任,心理健康教育像阶梯辅助学生不断向上发展,我们希望尽己所能为学生输送心灵营养,让学生带着一颗健康心灵,在人生路上快乐远行!

参考文献:

第4篇

关键词:心理社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32-0209-02

随着心理健康教育理论与实践工作的开展,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已形成了一定的常规工作模式,同时,随着教学实践的开展和教学环境的改变,加强心理社团的建设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重要性日趋明显。正确认识心理社团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重要性,结合现有的实践经验完善心理社团的建设,充分发挥心理社团的作用,促进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趋于完善,在当下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具有极高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意义。

一、心理社团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载体

发挥心理社团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作用的前提是对心理社团的重要性有充分全面的认知。正确认识心理社团才能对心理社团的建设提供正确的引导,才能有效的发挥心理社团的重要作用。

1.心理社团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我国政府及各级教育部门的有关文件要求,各高校以1:3000-1:5000的比例配备专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专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同时承担着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咨询、宣传、科研及危机干预等工作,往往感到分身乏术,力不从心。为了保证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使得心理健康教育深入到高校学生的每一个人身边,高校普遍构建了行之有效的多层次教育网络体系。设立学生心理健康社团是建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网络的基础,承担了联系学生和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部门的纽带作用,是将学生心理状况信息反馈、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执行的重要载体。

2.心理社团承担发扬心理健康教育效果的主体作用。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自上而下的系统工程,为了保证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学生自发组织的心理社团的作用必须得到重视。心理健康教育的根本是唤醒大学生自我保护、自我发展的意识,这种意识促使学生自主地去学习心理健康知识,主动地去寻求帮助。学生由被动接受教育和辅导,变为主动地学习和调适,这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根本所在。心理社团正是由很多具备这种心理健康意识的同学志愿组成,他们是培养和带动的心理健康意识的先锋军,是发扬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效果的主力军,所以,心理社团承担了发扬心理健康教育效果的主体作用。

3.加强心理社团建设是完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重要载体。根据现有的调查来看,心理社团经过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基本建设过程,在心理社团建设的实践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制约了社团的发展,创建加强心理社团建设的长效机制势在必行。

二、当前高校心理社团发展存在的问题

高校心理社团在专职心理健康教育部门的指导下,自身的制度建设、活动开展和社团管理有了一定的基础形态。但是,还普遍存在一些较为突出的问题:

1.社团自身建设不足,理论学习缺少。大学生社团是高校体系中的一种组织形态,也是大学生活动的一种载体,是大学生为了实现共同意愿为了满足心理、文化、生活、社会需要而自发筹备具有一定目标的非群团性业余团体组织。作为服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心理社团要求必须具备一定的心理健康知识,才能保证教育的效果。理论学习不足,心理健康知识的储备和心理健康教育的水平落后是很多心理社团的通病。“打铁还需自身硬”,必须加强理论学习,加强自身建设才能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2.自我定位不准,心理健康教育特色不明显。大学校园是十分广阔、十分活跃的平台,大学生会因为个人的意愿组织各样的社团,开展各式的活动。心理社团区别于其他社团的根本是强调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宣传,但是,随着校园活动的活跃,心理社团出现“为活动而活动”的现象,强调活跃校园文化而忽视了活动开展的教育意义。不能准确的自我定位,突出社团的内涵和建设,将威胁到社团存在的根本。

3.自身视野受局限,活动的教育意义不足。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网络媒体的日益发达,大学生的思想得到大大的解放,社团活动的创意层出不穷,不可否认的是活动的形式越来越吸引人,但是,一些心理社团把创新活动的形式作为社团活动开展的根本,忽略或者无视心理社团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责任与内涵。以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和教育为基础的活动形式创新才是社团活动发展的长久之计。

三、积极创建加强心理社团建设的长效机制

加强高校心理社团建设要针对现有心理社团发展中出现的问题,遵循学术性、从属、自主的两体性和发展性原则,创建高校心理社团建设的长效机制。

1.建设“学习型”心理社团,提高社团的服务能力和水平。心理社团承担的责任特殊性要求心理社团成员必须加强理论学习,广泛开展心理健康知识学习,同时,学习掌握心理健康教育方式方法。在社团工作开展的过程中,结合理论学习,更好地进行心理健康知识的宣传,发挥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

2.建设“服务型”心理社团,贴近学生生活,做学生的“知心人”。心理健康教育必须做到“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一切工作以现有的学生实际情况为基础。只有真正了解了大学生的心理状态,才能针对性的开展工作,心理社团才能根据学生需求开展深入人心、有教育意义的校园活动。

3.建设“高效型”心理社团,进一步规范活动开展。心理社团的活动开展情况良莠不齐,活动效果很难得到保障。心理社团活动要进一步规范。活动目的要进一步回归,所有活动的开展必须明确其教育意义所在;活动形式要进一步灵活,校园活动要与时俱进,紧跟社会热点和学生心理需求,单一、老套的活动形式完全对学生构不成吸引力,活动效果更无从说起;活动效果的推广要加强,活动的教育意义要在活动效果的推广中深化,单纯的活动现场效果只能达到活跃校园文化的目的,而活动的根本教育意义容易被人忽视。

4.建设“网络化”心理社团,合理利用网络媒体,提高服务水平。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网络的普及,网络己经成为高校各个部分的连接纽带,是高校老师和学生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而它以其新颖、灵活、及时、快速、自主、自助、平等、双向、虚拟、隐蔽等特点和优势,为高校心理社团宣传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在网络上可以大量地传递心理健康及心理咨询知识,通过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可以快捷地对学生进行网上心理咨询,把握他们的心理动态,及时地做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但是,利用网络的同时,必须端正学生上网动机,杜绝不良信息,也要避免学生“网络成瘾”现象。

5.建设“文化型”学生社团,重视发挥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丰富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也蕴含着丰富的心理健康意识,对心理健康也有相应的影响。如“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来而不往,非礼也”,“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见贤思齐”等经典名言,对培养良好的人际关系、积极的人生态度、正确认识苦难和挫折等心理素质有极大的教育意义。心理社团要学会利用传统文化丰富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四、加强心理社团建设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中具有重大意义

心理社团弥补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知识普及和咨询服务的不足。随着高校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心理健康教育方式的探索也有了一定成效,心理咨询室、心理放松室相继完善,心理健康公共课程和选修课程的开设,形成了一定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但是,目前高校学生数量之众较之心理健康教育师资的匮乏,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在心理健康知识普及和咨询服务中还存在一些不足。心理社团根据不同时期不同学生的特点,开展心理健康讲座等交流活动,让心理交流活动成为宣传心理健康知识的重要渠道。心理社团开展朋辈咨询服务,进一步扩展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服务的空间,基于相似的兴趣、爱好、价值观,朋辈之间更容易相互沟通和理解,彼此之间的信任关系很容易建立,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会更明显。

心理社团倡导了良好的校园心理健康氛围,打破了错误的“心理健康”认知。当今高校里面,还有很多学生对心理健康认识不足,甚至一些学生错误的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只针对心理健康存在问题的学生开展。心理社团通过在校园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教育活动,促进学生学会相互尊重、相互信任和宽容,提升学生自我的心理健康调试能力,通过心理健康知识的宣传,让学生了解心理健康教育在学生发展自我、完善自我、成就自我中的重要作用,摒弃错误的心理健康认识。心理社团活动的开展,寓教于乐,提高了学生的热情,提高了个体的自信和自尊,使个体心情舒畅,体会到温暖,从而以点带面,带动更多学生参与心理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促进良好的校园心理健康氛围形成。

加强心理社团建设是完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重要部分,是高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升大学生心理素质的重要途径。高校应进一步给予心理社团建设全方位支持,促进其发展,使心理社团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梁吉.试论高校学生心理健康社团建设.高校辅导员学刊,2009年6月.

[2]洪丽.试论心理社团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主体作用.淮海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教育论坛),2011年7月.

[3]陈健.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用对策研究.中国成人教育,2010年12月.

[4]张锷.浅析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误区及对策.陕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3年6月.

[5]王椿阳.高等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调查与分析.教育与教学研究,2013年3月.

[6]王建军、陈庆.大学生心理社团的发展与创新.教育理论与实践,2009年第5期.

第5篇

[摘要]借鉴心理咨询和心理健康教育理论解读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是推动实际教育工作发展的重要切入点。格式塔疗法融合了西方现象学、格式塔心理学和东方禅宗思想,对心理问题进行了重新阐释。在格式塔疗法视野下,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一些问题,文章对相关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改进建议。

[

关键词 ]格式塔大学生 心理健康

[作者简介]周社刚(1983-),男,河南灵宝人,河南师范大学青少年问题研究中心,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河南新乡 4 5 3007)

[课题项目]本文系201 4年河南省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大学生自我支持、社会支持与心理健康关系及对策研究”(项目编号:142400410417)、2014年河南师范大学教改项目“格式塔心理治疗理论视野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改革研究”(项目编号:4612 3)和201 3年河南师范大学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大学生自我支持、社会支持和心理健康关系研究”(项目编号:2013QK37)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5)22-0086-03

一、格式塔疗法的主要观点

1.格式塔疗法的心理成长理论。格式塔疗法认为事物是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的,个体存在于场域之中,是特定情境下心理和生理的整合体,也是与环境互动的整体。一个人与其场域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便是个体的格式塔,格式塔的不断发展和人格的统合成熟是一致的过程。

对个体而言,个体赋予其场域各方面以积极意义,场域中任何一个因素的改变,都会以整体面目显现出来;由此变化产生的需要被个体觉察满足后,个体便实现健康成长,这一过程被称为接触的过程或经验的循环。自我在这一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自我实现驱力是人类的核心力量,自我作为个人整个接触及反应的系统,在变化中满足了个体与环境新接触时衍生的要求,从而为生命赋予意义。自我支持和环境支持共同构成了个体的支持系统,健康的支持是自我支持和环境支持的整合。

2.格式塔疗法的心理失调理论。格式塔疗法认为个体的需要被满足,就实现了平衡和成长。但由于自我控制、紧张或无法投入生命中建构出意义,需要就无法满足,便会生成一个未完成的格式塔即未完成事件,从而消耗能量,导致下一个未完成事件的产生。被延缓的满足若长期存在,就逐步失去其功能,成为固着的格式塔,在类似关系情境中“强迫性重复”。这便是接触循环的中断,即接触的抗拒。接触的抗拒造成需要不能满足,出现了虚伪、角色游戏、焦虑、混乱等阻碍个人成长的神经症表现,个体的心理问题便因此产生。

在这一过程中,个体未能有效整合自我支持和环境支持,即未能创造出新的格式塔,实现一种平衡。成熟个体能从婴儿期的对环境支持的需要进化到成年时期的自我支持,但“一个成人由于某些因素而缺乏自我支持时,他也许就会操纵别人”①,这些操纵策略便是精神官能症的征兆。现代生活中,造成这一现象的一个重要原因便是中间领域觉察的过度发展。

觉察是指专注与注意的能力,是去接触、了解自我的状态,是对此时此地正在发生事情的非言语的会意。觉察包括对环境的觉察、对自我的觉察和对自我和环境互动的觉察,即中间领域的觉察。中间领域的觉察,主要指想象活动的觉察,包括思考、想象、担心、焦虑等觉知,它能组织经验,实现理解,但也不可避免使人脱离“此时此地”,带来担心、焦虑、紧张等负向感受,引发心理问题。

3.格式塔疗法的心理治疗理论。格式塔疗法认为觉察作为人类独有的能力,是个体改变的开始,只有觉察才能实现接触,从而实现心理成长。提高觉察能力是治疗中最为重要的目标。觉察能力的培养为了解个体深层的存在需要提供了钥匙,“只有觉察真实的自我,面对并接受真实的自我,自我的力量才能强大起来”2,自我支持才能发挥作用,从而实现生命的圆满。

格式塔疗法提出了试验、对质、自我对话等很多具体技术,这是技术都是为了获得更敏锐的觉察力,体验内在的冲突,接触未完成事件,接受自我,发展自我支持。在咨询中,创造性治疗活动关系显得尤为重要。治疗师和来访者共同构成一个场域,治疗师既是当事人反映的觉察者,又是当事人成长的导演,还是当事人人格整合的催化者,他和当事人是一种对话关系。良好的治疗关系为当事人觉察能力的提升奠定了基础。

二、格式塔疗法视野下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1.过于注重问题解决,忽视个体心理成长能力的培养。在实际工作中,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各个方面发展并不均衡。一方面,高校更为重视心理咨询、心理危机干预、心理普测与建立档案等工作,其实质是更为关注心理问题学生的筛选、教育、咨询与干预,忽视绝大多数学生的心理成长,将心理健康教育局限或等同于心理问题学生教育;另一方面,在课堂教学、开展校园活动等过程中,将心理教育又分为人际关系教育、情感教育、压力教育、挫折教育等,注重某一方面心理问题解决,出现板块割裂的局面。格式塔疗法认为,每个人都渴望自我实现,觉察能力能促成个体格式塔的自由转换,实现个人心理成长,个体心理成长能力不足将引发各种心理问题。过于注重少部分心理问题学生的教育便偏离了心理教育的重心,“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而过于注重心理某一方面的教育,无疑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这两种情况都是问题解决思维。每一个人都需要心理健康教育,教育着眼点便是心理成长能力,只有培养全体学生心理成长能力,才能真正提升学生心理素质。

2.过于注重知识传授、观念引导,忽视个体体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和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是当前高校面对全体学生的最主要心理健康教育方式,在具体教育过程中将心理健康知识的宣传教育作为最主要内容,忽视个体体验在心理成长中的作用。其具体表现是,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侧重于讲述心理问题的表现、原因分析和对策建议,在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中,侧重于心理健康知识普及,二者都将知识掌握等同于心理成长能力的提高。而这些知识掌握,在格式塔疗法看来,实质上还是中间领域的觉察,虽然它可以组织我们的经验,作出预测、计划、选择,但其过度发展则是焦虑、担心等问题的根源。现实情况是,一些在人际交往中遇到问题的学生,虽然从课堂上、活动中学习了很多人际交往的建议和意见,但仍然无法运用到实际情境中。过于注重知识传授、观念引导无疑是“隔靴搔痒”,于事无补,只有关注个体体验,实现对环境的觉察、对自我的觉察和对中间领域觉察的平衡发展,才能实现心理成长。

3.过于注重环境支持的构建,忽视自我支持的发展。在我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发展是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内容而逐渐被加强和重视,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和思维渗透、影响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实际工作。其重要表现便是工作中重视利用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资源,如将政工干部主要是辅导员、学生干部主要是心理服务委员和宿舍长、学生社团主要是各种心理社团作为教育的骨干力量,采用大型活动如心理健康宣传月、讲座等作为教育主要载体,将社会支持作为教育的主要着力点,将班级、宿舍以及校园文化都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阵地,其优势是营造了心理健康教育的良好氛围,个体心理成长有了较好的环境支持,但其缺点是忽视了自我支持的发展,心理健康教育易流于表面,不够深入。格式塔疗法认为,个体生活在场域之中,环境支持很重要,但个体心理健康成长源于环境支持转化为自我支持,健康的支持是自我支持和环境支持的整合,“重要的不在于个体是依靠自我支持还是需要环境支持,而在于个体是如何选择性地利用自我支持或环境支持的”。

4.过于重视教育者的主导作用,忽视创造性教育关系的建立。当前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快速发展的一个主要动力是政府部门和高校的推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作为文件要求和领导意图的贯彻落实者,主导性地位天然形成。另外,我国尊师重教的文化传统使得教师常常成为绝对权威,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主导作用进一步凸显。表现在现实工作中,便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成为心理健康知识权威、心理健康诊断专家,“教育者善于扮演家长式、长者式的权威角色与身份对大学生进行说教。更有甚者,当学生遇到决策困惑时,教育者不是以‘助人自助’为宗旨,而是主观地代替学生做出这样或那样的决定,要求学生‘这样做而不要那样做’”,不注重倾听学生内心真实困惑,未能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工作同盟或教育关系。格式塔疗法认为创造性关系是实现良好接触的桥梁,是自我敢于尝试新的问题应对策略的支持源和动力源,只有建立创造性教育关系,才能真正走近学生内心,找到学生自我成长的障碍,帮助学生克服障碍,形成新的格式塔。

三、格式塔疗法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启发

1.把大学生心理成长能力的提升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逻辑主线。心理健康教育的问题解决模式既不能覆盖全体学生,也不契合学生心理成长的内在机制。按照格式塔疗法的观点,每一个学生都有自我实现的需求,只是因为自我成长能力不足导致新的格式塔无法形成,良好接触无法实现,个体心理发展暂停,心理健康教育就应该把心理成长能力的提升作为教育的逻辑主线,只要心理成长能力提升了,个体就能生活在“此时此地”,格式塔就会实现顺和转换,成长的需要就会较好满足,心理素质也自然会提高。把大学生心理成长能力的提升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逻辑主线,就要求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首先,改变教育理念,相信每一个学生都有自我实现的动力和能力,助人自助,让大学生真正对自己的成长和自己的生命意义负责;其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都要围绕大学生心理成长能力的提升来设计和运作,如开展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教育,不单单是人际沟通技能的学习,更重要的是让大学生透过自己的人际交往模式,反思自己在其中扮演的角色;最后,要把心理成长能力提升作为评价教育效果的核心指标,不单单看活动有多少人参加、知识掌握程度如何,而要看学生参加活动能否改善自我认识,能否实现与现实的良好接触。

2.促进大学生对环境觉察、对自我觉察和对中间领域觉察的平衡发展。格式塔疗法认为觉察是心理成长能力最为核心的能力,觉察能力不仅表现为中间领域即对思维、幻想、记忆、期望的觉察,还表现为对自我的觉察和对环境的觉察,健康的个体能够在三个区域间自由流动。在培养大学生觉察能力的过程中,不仅注重中间领域的觉察,更应该关注内部领域和外部领域的觉察,而这正是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重要疏忽。促进觉察力的均衡发展,首先,需要保持学生的好奇心,不是用定论告诉学生“为什么”“是什么”,进行过多的知识宣传,而是引导学生悬搁自己的信念、假设和臆断,重新审视自己和环境,对明显感知到的现象进行描述,对所有现象的重要性一视同仁。在学生能描述自己当下感觉的基础上,教育就发生效果,改变就会发生。其次,将身体与心理、情绪与行为统一起来,避免割裂处理心理问题、情绪问题。当出现担心、不安等情绪时,或者通过身体放松使得心理放松,或者将这些情绪转化为实际行动来消除不安感觉。前者是对自我觉察进行工作,后者则是对环境觉察进行工作。最后,鼓励学生使用自我负责的语言,改变对中间领域觉察的用词,亦即改变自己的想象方式,从而引导学生进入“此时此地”,实现与现实的良好接触。例如,可以进行“我负责”活动,让大学生在个人陈述后面加上“我会为他负责”,如“我感到孤独,但我会为我的孤独负责”“不知道怎么做,但我会为我的不知道负责”,从而扩展觉察领域,而不是归罪于环境或他人。

第6篇

关键词:新媒体;心理健康;大学生;教育

新媒体是在数字技术、互联网技术、移动通信技术等信息技术支撑体系下出现的媒体形态,如数字杂志、数字报纸、数字广播、手机短信、移动电视、网络博客、桌面视窗等。相对于报刊、广播、出版、影视四大传统意义上的媒体,新媒体被形象地称为“第五媒体”。新媒体以其信息资源的丰富和交流的便捷,已成为大学生获取和交流信息的重要渠道,深受大学生的关注和喜爱,为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新的环境和良好的机遇。但新媒体新技术的出现容易使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加之社会生活节奏加快,浮躁心理蔓延,若对这些社会现象缺乏理性思考的话,就不能正确的鉴别和把握其本质[1]。在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心理健康也出现了新情况和新问题,因此,根据新媒体时代的特点,探索如何利用新媒体转变教育观念、改革教育方法、更新教育内容、拓展教育渠道、创新教育模式,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成为新时期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课题。

一、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心理健康存在的问题

1. 认知水平较低

首先,长时间接触新媒体会降低大学生的感知能力,过度接触会造成认知麻痹。美国心理学家金伯利・S・杨就对此作了比较充分的研究,她说:“无论是为了某个你以前曾经看到过的烹饪食谱而去搜索几百个万维网网站,还是给电子信箱里的50封信件写回信,或者……,把所有的时间观念都抛在脑后这一点都是共同的。而且当某人或某件事情提醒你查看一下有多少时间己经在因特网上不知不觉地流逝时,你会对事实感到震惊的。4个小时好像才“15分钟”。据她的调查,97%的人报告说,他们发现自己实际花费在网上的时间比原先打算的要长,而杨博士自己也曾经因为浏览信息而导致上课迟到[2]。其次,新媒体提供的大量信息会导致大学生对信息内容的消化不良。大学生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接收海量信息。但是,当外界信息的输入超过人的正常负荷之后,即信息过载,容易造成人的心理压力和思维混乱,因为这些没有经过消化的信息残留会在潜意识中干扰大学生的学习、思考和价值取向,从而影响大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这样势必导致大学生思维能力的下降和钝化,并且产生一定的信息技术依赖。

2. 价值取向功利化

进入新媒体时代以来,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出现了理想主义取向向世俗性、功利性价值目标偏移的倾向。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根本差异之一在于传播的内容具有公开性、不可控制性的特点[3]。尤其是当今的网络文化中包含着大量西方的制度观和生活理念,对上网的大学生产生不知不觉、潜移默化的影响,久而久之,我们经过长期千辛万苦的教育培养起来的青年人的社会主义、集体主义、为人民服务的价值取向就会被资本主义、个人主义、唯利是图的价值取向所取代,导致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的扭曲、变形[4]。

3. 人际交往脆弱

首先,新媒体环境下,人际交往过程中,由于只能依靠文字描述或声音来判断或想象对方,因而很容易被交往对象的文字描述所迷惑,稍有不慎就会受到对方的影响。其次,新媒体环境下人际交往的安全性容易导致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简单化和片面化。在人际交往中遇到挫折,如果仅仅通过依赖新媒体的虚拟人际交往来寻找安慰和满足,尽管也会获得交往对象的安慰、鼓励、支持,但也可能让一些别有用心的人趁虚而入,受到消极有害思想观念的影响。

4. 情感意识薄弱

大学生自我情感的表露以及与他人情感的互动是建立在人与人之间面对面基础上的,尽管在新媒体环境下,通过文字和符号也可以进行情感的互动,然而同现实的交流与表达还是有区别的,人们无法体验与感受面对面交流的情感色彩。久而久之,必然引起情感的匮乏和冷淡,而且在现实中他们也不愿意表露自己的情感,也不愿意接受他人情感的表达,忘记了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在现实中变得很麻木,这就必然导致大学生情感的异化和迷失。

二、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应对措施

1. 培养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心理健康观念

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在新媒体环境下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就势在必行,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心理健康观念,养成一种正确的,健康的新媒体使用习惯,同时鼓励大学生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使之了解各种心理障碍的主要表现、产生原因、治疗和预防方法以及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从而增强对自我的控制能力。引导大学生破除旧观念的影响和束缚并传授心理调适的方法,使大学生学会心理的自我调适,能够有效消除心理困惑,自觉培养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和艰苦奋斗的精神,提高承受和应对挫折的能力,提高社会生活的适应能力。并且提倡良好健康的生活方式,号召大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杜绝不良嗜好和生活习惯,以科学的态度对待各种心理问题。

2. 提高新媒体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

大众传媒传播效果的形成受到多种因素和条件的制约,但在这一过程中居于最优越地位的无疑是作为传播主体的传播者。传播者不但掌握着传播工具和手段,而且决定着传播信息内容的取舍选择,作为传播过程的控制者发挥着主动的作用。因此,解决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只有进一步提高新媒体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才能真正建立起高效、畅通的心理健康教育信息传播渠道。

充分发挥新媒体多种传媒优势互补的综合效应

新媒体的种类主要有博客、播客、维客、搜索引擎(如百度、Google)、电子邮箱、手机短信、手机彩信、手机报纸、手机广播电视、数字电视、IPTV、网络电视、虚拟社区、门户网站、简易聚合、网络文学、网络动画、网络游戏、网络杂志、网络广播、移动电视等,不同媒体具有各自不同的技术特点和优势,应努力使不同传媒形成优势互补,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发挥多种传媒的综合效应。

强化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

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解决不仅需要学校、社会的努力,同时也需要大学生自己积极地进行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充分发挥大学生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以及同辈群体之间相互影响、相互教育的优势,学会心理健康的自我调适和维护。

5. 加强对新媒体管理与立法

新媒体环境需要系统、完整、统一的行为规范,这样才能约束人们的行为,减少犯罪的发生率。当代大学生是使用新媒体进行沟通的一个重要群体,他们大都出生于90年代初期,独生子女多。一方面,由于他们自我控制能力较弱,自我表现欲望强烈,一旦法制观念薄弱,往往会在不知不觉中陷入犯罪的深渊。另一方面,新媒体社会缺乏有效的法律制约,大学生相对地缺乏法律保护意识,他们的个人隐私、人身安全、心理健康容易成为犯罪的对象,给大学生造成一些无形的压力,这是导致大学生身心疾病、人格障碍的一个重要原因。

三、结束语

新媒体技术改变了大学生的生活、学习和思维方式,这既给新形势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带来了机遇,也带来了挑战。新媒体环境下信息传播的开放性能够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广阔的平台,其灵活性和快捷性能够丰富大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手段,有利于进一步增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同时,我们也不可忽视新媒体技术背景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遇到的挑战。网络、手机短信等新媒体以海量的信息冲击大学生的生活,部分学生盲目接收信息,生理和心理出现双重危机。网络虚拟世界的无序性对传统道德评价体系提出了挑战,不利于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都需要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转变教育观念,创新发展理念,探索新媒体技术背景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特点和规律。

参考文献:

[1] 宫承波主编.新媒体概论〔M〕.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7

[2] 美 金伯利・S・杨《网虫综合征―网瘾的症状与康复策略》,上海译文出版社,2000 年,第 38 页 。

[3] 陈志,《网络与当代青少年社会化的困境》,福建师范大学学报,200103 第 117--122页。

第7篇

【关键词】户外体验式培训;心理健康;教育

近几年,几大高校都相继发生大学生投毒、杀害室友同窗、自杀的悲剧。全国上下一片哗然,接受着高等教育的天之骄子们为何会走向犯罪?同时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受到高度关注。尽管我国高校在知识教育上很杰出,但由于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起步较晚,师资较为薄弱,所以尚存在许多不足。因此,我国高校必须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在教育内容、方式方法上进行改革和完善。户外体验式培训强调实践,在学生全身心的投入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培养了其团队精神、沟通能力和信心,完善学生对事物的认知,促进其心理健康的发展。应将户外体验式培训引进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并推广。

一、户外体验式培训的核心

户外体验式培训核心为“实践”,让学生通过实践在培训过程中收获个人体验,促进团队合作体会活动乐趣,是一种新颖、独特的培训模式,它注重团队合作,团队成员在活动中相互协作、交流、分享,共同一个目标,齐心协力去实现目标。在相互鼓励、相互合作的过程中提升大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对事物的认知能力、面对挫折时的应对和承受能力。引导学生以积极乐观的心态面对生活困境,适应社会融入群体。

二、户外体验式培训和传统教学的差别

传统教学的方式较为单一,其注重强调的是“教”,以教师为中心,灌输式的教育方法,教师作为主导,学生则处于被动地位。标准化知识、结论都来自于课本,忽略实践。对于长期接受标准化教育的学生来说,缺乏新鲜感过于枯燥无味,难以产生共鸣。而户外体验式培训则强调的是“学”,以学生为中心,在实践活动中让学生从中获得知识、提高心理素质、完成自我挑战,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健康向上的人生态度。

三、户外体验式培训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一)有利于增强大学生的自信和勇气。

户外体验式培训课程一般会为学生设定一些困难的场景、任务,让学生在经历中去收获体验,开发自我潜能,挑战自己,增强自信。从中培养学生永不轻易言弃,勇敢尝试的精神,磨炼出克服困境的毅力和勇气。

(二)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团队意识。

团队合作是户外体验式培训最注重的培训课程,有许多需要团队成员齐心协力才能完成的项目。能让学生在团队合作中体会到团队协作的重要性,大学生都是面临进入社会的群体,工作中团队合作精神很重要,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想要达到成功必须融入团队培养良好的团队意识。另一方面,也引导了大学生以积极的态度适应社会、融入群体。

(三)有利于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近几年,有关于大学生心理素质的问题受到社会高度的关注与讨论。学习、情感、就业等方面都给大部分大学生带来很多压力,许多大学生长期处于压抑的精神状态,很有可能导致产生严重的心理疾病。在户外体验式培训中,参加活动的学生需要不断克服恐惧、焦虑,挑战自我,从中体会到想要战胜困境必须保持良好的心态,从而培养出良好心理素质与抗压能力。大学生还会在相关培训课程中认识自己的心理、性格方面的不足,在大家相互分享、鼓励中,在老师的引导下改变自身缺陷完善自己,拥有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综上所述,大学时期正是一段学生们积极求学、即将面临社会的过渡时期。许多大学生背负着多方面的压力是心理问题的重灾人群。大学生要学会自我调节的同时,各大高校必须重视心理健康教育。户外体验式培训让大学人从实践中去体验,许多人一开始会怀疑自身的能力,但亲身经历后就会发现自己拥有的潜在能力。当代大学生知识层面较广,对于新鲜的事物拥有较强的接受能力与适应能力,但许多大学生在面对挫折和困境时,就会出现一些负面的精神状态。面对社会强大的竞争环境,心理素质较弱者往往不能积极面对。一般传统的心理教育课程主要注重于教师在课堂上的讲解和引导,并没有后续跟踪测试,很难了解学生的心理变化。一般学校里的心理辅导室也主要是为出现心理障碍的学生提供引导治疗,无法掌握其他学生存在的潜在倾向,不能做到教育预防。户外体验式培训对大学生心理影响效果显著,可以弥补传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不足,户外体验式培训的应用对于实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具有积极的作用与意义。教育工作者应加强和学生的沟通,对学生起到引导作用,让大学生在积极学习知识的同时也拥有身心的健康。户外体验式培训不仅能提高了大学生心理素质和团队精神,还能增强其勇气和信心,让大学生在社会工作中敢于奋斗、追求理想。

【参考文献】

[1]房施龙.户外体验式培训在高校课外体育教学中的妙用探讨[J].商情,2013(22)

[2]陈勇军.户外体验式培训课课程体系设计[J].当代体育科技,2015(3)

第8篇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创新

一、大学生的心理状况

(1)现在很多的大学生,因为经过了“残酷”的高中生活,以为升入大学就算是彻底的“解放”了。开始在学习上彻底的放松,旷课、玩游戏、谈恋爱,而且很多普遍都没有一个清晰而明确的发展目标,得过且过。有些甚至因为课程设置的不合理,体会不到学习的乐趣,或者因为对未来消极的看法,对专业产生了失望和放弃的情绪。还有的大学生上大学,仅仅就只是想拿到一纸文凭而已。

(2)大学生人际关系淡薄,缺乏有效的沟通和对他人的了解,加之同学都是来自全国各地,在沟通上更易形成障碍甚至产生摩擦,渐渐容易形成一些小集体形成对抗。加之独生子女以自我为中心的思想,更易诱发心理危机。

(3)大学生的生活适应能力不强,难以对自我进行有效管理,心理承受能力也较弱,惧怕压力,对社会迷茫,和家庭关系的不和谐等等。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

(1)中央政府从2001年开始就加大了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力度,各级教育部门也在积极探索和关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同时心理健康咨询机构也在飞速的发展之中,对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工作和一些心理问题提供帮助。逐渐形成一个较为系统心理咨询体系。同时,高校也加大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力量的培训,加强学生心理教育,提高整体师资水平。

(2)首先,虽然心理教育一直被各方所重视,但是政府的关注和支持力度还不到位,教育的应试模式仍然有待转变。其次,心理教育的方式过于简单化,在高校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往往被当成“鸡肋”,老师教的简单、枯燥,学生听的也烦躁无味,对于很多现实而有用的问题并未深入涉及。再次,就是高校缺乏一支专业化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力量,虽然很多高校也在关注心理健康教育,但是很多心理健康教育的老师并不专业,对心理健康这门学科的理解并不深入,对于学生的心理规律和心理问题也无从了解。最后,大学生心理教育与学生家庭成员的配合力度不够,学生的家庭环境和教育方式的早期性和长期性,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到学生的性格与人生态度。应当密切联系,提高家庭成员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将心理健康教育向家庭,向社会延伸。

三、探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创新路径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很有必要,是因为当前大学生的心理情况确实令人堪忧,而心理教育的存在一方面有助于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的形成,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水平。另一方面能够对大学生的人生起着很好的导向作用,能够使人思想活跃,催人奋进。所以我们要大致做到以下几点:

(一)营造一个良好的校园环境

良好的校园环境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心理健康,营造一个和谐、民主的的校园环境,能够使学生轻松、愉悦的学习、生活。同时营造一种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开展校园文化活动,社会实践和体育运动,能够很好的净化学生们的心灵,能够促进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抵御诱惑,催人奋进。

(二)教育方式的改革

虽然高校一直致力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但是大多数都是把其纳入选修课的科目当中,而且教育内容陈旧,观念落后,课程模式化,毫无新意。大多数老师也不太专业,教学难以细致,学生也更是觉得枯燥,厌恶学习这门课程。所以,要不断的改变。首先,要逐渐提升心理健康教育这门学科的比重,使其纳入和各专业课程相同的地位。使老师和学生从心理上不得不重视这门课程。其次,改变老师的教学方式,利用团队的力量,进行团队训练和社会实践,逐步实现自我认识,自我学习。同时发挥课堂优势,立足于课堂开展心理竞赛,心理沙龙,心理剧表演等等,以及通过网络建立心理网站进行聊天互动,传播心理健康理念,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再次,要潜移默化的使学生接受并喜欢心理健康教育这门课程,倾听学生们的声音,注意学生们的感受,相互交流,培养学生们学习的积极性。

(三)加强学科建设和师资投入

(1)鼓励并支持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强化。进一步完善心理健康教育体制的管理,改变教学方式,丰富教学内容,跟进教学投入,做好教学研究。

(2)构建一支专业的师资队伍。在当前社会转型的大形势下,教师的改革转型也愈发重要。对从事心理教育的工作者们也提出了严峻的考验,同时对高校心理教育工作者们也提出了新的要求。这就需要不断的加强对心理教育师资的培训力度,改变传统的教育模式,不断学习新的教育理念、教育思想,不断反思。抛弃管理者的角色,以学生为主体,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

(四)建立心理健康档案

为了进一步了解学生的成长过程,了解学生每一步的学习感受,学校应该更加细致的记录学生成长过程中的每一个故事。从新生入学开始,就详细的登记学生的基本情况掌握学生的基本信息情况,确定帮扶对象,从而进一步完善和促进心理健康教育。

(五)确立职业生涯的发展目标

培养学生的自我能动性,养成积极向上、乐观的心态,认识自我,发现自我,接纳自我,超越自我。根据自身的特点,结合自身的爱好,特长,人生经历等等综合分析,并结合自己的专业发展方向与职业倾向,制定一个最佳的职业发展目标,并为之不懈努力。

当前的教育形式下,学生的思想普遍存在着问题,而大学教育对于心理教育又过于简单化,同时又缺乏一支专业的师资队伍,忽略了家庭与社会的配合。现如今,我国高校的心理教育还处在一个探索期,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还没有形成一个专业而系统的认识,这必然会面临很多的困难和问题,可是这有利于我们进一步认识和解决问题,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所以,我们任重而道远。

参考资料:

[1]周春梅.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路径的创新[J].江苏高教,2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