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农村电子商务教案

农村电子商务教案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4-03-29 14:42:57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农村电子商务教案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农村电子商务教案

第1篇

一、锁定农业经营主体,对接党委工作重心

在实际工作中,承德市坚持将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融入到市委、市政府提出的“脱贫摘帽、全面小康”,建设“生态强市、魅力承德”发展目标之中。

(一)突出四个服务

一是服务“扶龙计划”。培育重点对象是31个农业园区、39个合作社和 100个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带头人,使其成为建设现代农业的主导力量。二是服务美丽乡村建设。在13个美丽乡村精品示范村培育新型职业农民650人。三是服务扶贫攻坚工程。实践探索了培育龙头企业带头人,吸纳专业技能型贫困农民以自愿入股的方式进企入园,统分结合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实现了入股分红和务工薪金双收入。四是服务新业态。围绕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主动调整培训专业结构,补充了休闲观光农业专业和农村电子商务及植保无人机三个课程短板,使之更加适应区域经济发展需要。

(二)对接主导产业

将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作为服务和推动由资源型农业大市向现代农业强市跨越的有力抓手,紧紧围绕加快全市设施农业、林果业、中药材、畜牧业和休闲观光五大特色优势主导产业提档升级,开展培训和培育工作。

(三)坚持锁定经营主体

市县农广校作为培育工程的实施主体,牢牢抓住承担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整市推进示范市的机遇,三次全面开展调研摸底,锁定五大主导产业生产经营主体,遴选培育对象32319人,建立了信息系统,集中优势培训资源,分批滚动培育。两年累计培育新型职业农民7870人,占重点培育对象的24.35%。

二、聚合优质资源,构建培训体系

市农广校作为本区域办学体系的中间环节,努力发挥节点纽带作用,统筹聚合优质教育培训资源,集中发力。

(一)打造优质师资体系

市县农广校聘请中国农大、河北农大等知名院校专家组成了高端师资队伍,讲基础理论,讲政策,借脑引智,拓宽思路,提升站位;聘请市县农林牧系统307名行业专家组建了专业技术师资团队,讲操作规范,教方法,提升专业技能;聘请66名能工巧匠土专家组建了技能型师资团队,讲绝活,教技巧,提升培育对象的实践操作本领。与此同时,着力加强自身专业教师素质提升。一是产教融合。鼓励专业教师承担农业科技项目,开展农科教结合,提升自身实践操作本领,先后获得市级以上科技进步奖励和社科成果20多项,在实施培育工程中推动了产教深度结合。二是培训提升。坚持常态化组织主导产业专业知识、课件制作等专题讲座、开展观摩教学和教学比武等教科研活动,苦练内功。在河北省农广校组织的优秀课件评选和教学能手大赛中,全市将一半的一等奖项收入囊中,市农广校获优秀组织奖,充分展示了全市师资队伍建设成果。三是严格考评。市县农广校分别建立并完善了专兼职教师考评机制,将教案准备、课件制作、授课技巧与培训效果有机结合,将评价权交给培育对象,绩效与授课补助标准挂钩,教学质量得到保障。

(二)夯实田间教学及实训体系

一是巩固提升实训基地。近年来市农广校按照县域特色农业主导产业分布,以产业园区为重点,以农民专业合作社为依托,建立实训教学基地114个。其中,省级实训教学基地15个,市级统筹共享实训基地33个,实现了全市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实训基地优质资源共享格局。二是完善田间学校。以产业园区和农民专业合作社为重点,采取校园、村企合作方式建立标准化田间学校57所。平泉县春民食用菌种植专业合作社作为食用菌专业实训基地,组织培训食用菌大户80余场次,培训菇农4000多人次,59名农民被确定为培育对象。在承德,以市级校为区域龙头,8所县农广校为依托、57所田间学校及114个实训基地为主体的教育培训体系初步形成。

(三)完善优质培训教材体系

几年来,市农广校组织市县农广校专业教师着重从实践操作角度编写出版了《北方特色农业种植新技术》、《冀北地区农业新技术集锦》、《农业新技术问答》等涵盖主导产业、具有区域特点的本土教材三部,分类别、分作物编辑印刷了具有实践操作指导特点的实用技术手册三大类60余种。在每部教材投入使用前均由市农广校组织有关专家进行严格审核把关,不断丰富和提升教材库水准。

三、规范过程管理,确保精准施教

在教育培训过程中,坚持细化流程,制度先行, 强化管理,实施精准培训。

(一)实行“567”管理

严格落实第一堂课、信息公示、督导检查、信息报送、台账登记“五项制度”;始终坚持培训周期有计划、培训过程有记录、授课教师有教案、学员信息有档案、实践教学有方案、跟踪服务有日志的“六有要求”;全市统一实行培训质量承诺、双班主任、学习用品、培训台账、培训规范、档案管理、考试考核的“七统一规矩”,教育培训环节严谨有序,质量管控科学规范。

(二)落实三项创新

一是培训方式创新。突出培训的系统性和专业性,培育的连续性和可提升性,内容的职业性和实用性,将课堂搬进田间大棚、畜禽圈舍、农场果园,创出了校村合作、校区(园区)合作、校场合作、校企合作四类培育模式。二是教学形式创新。采取“课堂授课与基地实训”、“案例教学与模拟训练”相结合、培育对象点菜,专家下厨,科技人员与培育对象结对子方式,送教下乡,进村入社,进场入企,从而实现了培训过程与生产过程的无缝对接。组织学员到同类产业先进园区参观考察,解放思想,拓宽视野。三是提升通道创新。学校紧密结合培育工作,鼓励培育对象参加涉农专业函授中专或专科层次继续教育,持续提升其综合素质。截至目前,已有1502名培育对象成为涉农专业函授中专班学员,26人参加了网络专本科教育,培育对象素质提升有了新通道;826名培育对象通过技能鉴定取得了初中级职业资格,从事专业技能服务有了通行证。

(三)加快培训向培育转变

第2篇

一、浦东新区农培工作基本情况

浦东新区以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为核心、兼顾其他从业人员,建立了完善的农民培训体系。近3年,区政府将职业农民培育列为实事项目。2013年以来,培训、认定了新型职业农民1705名,其中就读农业专业在职大专、本科的有290人。此外,每年开展农业单项技术普及培训约10000人次,开展农业职业技能培训约500人,培训村干部400人,培训农培教学管理人员和教师120人,并利用网络资源积极开展农村远程教育。在构建农业人才队伍、培育农业经营主体、激发农民受训和务农动力等方面探索了一条实用有效的路子。

二、浦东新区农培工作主要做法

(一)完善培训体系建设

进一步加强体系建设,建立了培训工作长效机制。资金方面,区财政打包资金,镇级给予配套。队伍建设方面,通过培训、公开课、教案和课件评比、研讨会等举措,加强农培管理人员、教师队伍建设,提高专业化服务能力。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向基层延伸培训网络,目前已分区域、分产业建立48个田间教室和20个实训基地。鼓励农业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以各种形式参与到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中来,推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面向产业、融入产业、服务产业。教学资源方面,从传统书面教材向图片化、可视化转变,并通过网络手段、便于移动端学习。目前已建立26门课程教材、5门课程视频教程。

(二)探索建立配套政策

政策扶持是推动新型职业农民成长的基本动力,是构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制度的根本保障。只有真正配套具有含金量的扶持政策,才能为发展现代农业、建设新农村打造一支用得着、留得住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浦东新区在政策扶持上下了真功夫,建立起农业扶持、教育扶持、先进奖励等政策。如规定不同规模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应有相应比例的人员持有职业农民证书,评定示范合作社必须持有职业农民证书,职业农民可以申请国家职称评审,职业农民可以免费就读农业专业学历教育,等等。政策制定后尽快落地,农委新出台的支农惠农政策也向新型职业农民聚焦,持证农民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好处。

(三)科学设计培训课程

每年初在全区开展农业从业人员调研,建立信息库,把握各产业从业人员规模、年龄、文化程度、培训情况等,为精准培训打下基础。培训项目开设前,进村入户宣传农民培训政策,提供培训菜单,让农民自由选择、自愿参与。根据区现代农业发展规划,结合“一镇一品”“一村一品”,了解农民需求,合理设置培训专业。成立专家组对教学计划、内容、课件等进行审定。培训过程中多途径倾听学员声音,及时改进不足。以学员为核心,强调参与式、互动式、启发式教学,灵活教学方式,甚至直接把培训办在学员的生产经营基地,现场研判问题。

(四)积极开展理论研究

近几年先后开展浦东新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问题研究、浦东新区新型职业农民学习特点研究、新型职业农民继续教育路径研究、抓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促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健康发展等课题研究,提高了农培工作管理人员的业务能力,推动了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机制建立,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深化开展提供了思路支撑。多次开展“农民田间学校”模式教研活动,在全市率先开展农培教师说课大赛,推动教学改革。同时,结合工作考核要求,鼓励区、镇培训实施单位就培训项目设计、对象选择、教学方式方法、资源建设、队伍建设等方面进行应用性研究,促进培训工作深入开展。

(五)强化工作宣传汇报

定期向市农委、区政府汇报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新进展、新情况。每月一期农培工作简报,向各级领导、有关单位汇报动态。每季度向区重大项目办公室详细报告工作推进情况。把宣传纳入农培工作考核评价指标,确定培训宣传联络员。通过电视台、报纸、网站、公众号等平台立体化宣传,促进了农培工作的开展。多角度挖掘新型职业农民创业、立业、拓业的典型事迹,如2016年与《东方城乡报》达成协议,对新型职业农民典型进行专版连载20期,进一步扩大影响。

三、浦东新区农培工作成效

(一)满足了各层次农业从业者的需求

项目设计上涵盖了各个层次的需要,新型职业农民培训针对农业发展带头人,引导性培训针对面上农户,专业农民、职业技能培训针对农业生产骨干,农村远程教育针对广大农村居民。内容设计上,除了农业生产经营政策和技术,还设置市场营销、电子商务、智能装备、休闲农业等课程,对从业者进行全面提升。农业生产技术培训对应农时季节、关键生产环节展开,根据实际生产情况及时增加了授课内容,在帮助农民应对持续高温、解决突发病虫害等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

(二)构建起新型农业经营体系

浦东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两新”同步、互相促进,新型职业农民引领了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的健康发展,建立了一批小而美的家庭农场,在浦东新区深入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写下了重要的篇章。截至2015年底,浦东新区新型职业农民成立粮食及粮经型家庭农场387家,全区40%粮田实现由家庭农场经营。新型职业农民乔占领办了全区第一个家庭农场,他和父亲乔文龙,经过培育后坚定了发展都市农业的信心,生产上走特色生态之路,销售上通过微商拓宽渠道,其生产的特色蔬菜马兰头占到上海市场的60%。

(三)培育了浦东都市农业的未来

在浦东大地上,有一群高颜值、高学历的“农二代”,他们或从海外留学归国,或从金融、传媒、外企“跳槽”,走向浦东的农村地区。他们视野开阔,但是亟需农业创业和农业技术的指导。浦东新区把这部分群体作为新型职业农民重点对象,培育出了在浦东、乃至上海都小有名气的新农人,如上海人大代表、“扁豆姑娘”王黎娜,浦东新区十大杰出青年、“草莓姑娘”刘海燕,浦东新区人大代表、汇绿蛋品公司总经理顾澄勇,上海青年农场主协会筹备组组长、弘辉种业公司总经理庄军。

四、浦东新区农培工作发展建议

(一)珍惜发展机遇,打造农培品牌

浦东新区在上海率先启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为培育工作在全市铺开积累了经验,起到了一定的示范带动作用。这对于浦东新区来讲,是寻求新突破、实现新跨越的契机。浦东新区必须把这项工作作为战略工程、作为城乡一体化建设的重要举措来抓。坚持规范创新,建立浦东特色、垂范全国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制度体系。以新型职业农民扶持政策为抓手,转变农民的学习心态,努力实现“过程型培训”向“战略型培养”转变,从“行政型管理”向“品牌型建设”转变,充分发挥农培工作在“三农”发展中的作用。

(二)精准把握需求,不断深化改革

随着浦东新区“三农”快速发展,农民居住社区化、务农职业化,正在形成“少数人种多数地”的局面。农民培训以前的一些方式方法已经无法适应新形势需求,必须把握科创中心建设、自贸区建设需要,全面调研、精准发力,培养新时代从业者。将农培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整体规划,促进各方形成合力。整合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农广校、农技推广机构、农业经济组织等优势资源,完善以农广校为主体的“一主多元”培训体系。建立新型职业农民创业孵化基地,成立新型职业农民发展联合会等组织,搭建现代农业人才成长平台。完善农民培训评估机制,加强绩效考核。

第3篇

为认真贯彻落实这一重要精神,更好地发挥各类学校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和传承中的积极作用,探索传承新机制,推进杭州市富阳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事业发展,2012年4月,区文广新局、区教育局在中小学启动了富阳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教学基地创建工作,2012年下半年,区文创办、区文广新局、区教育局在职业高中启动非遗文化元素产业化平台建设。经过三年多的探索,已有越剧、剪纸、根雕、瓦刻、皮贴画、香袋、龙舞、孝道文化、竹纸文化、罗隐传说、鼓亭锣鼓、梅花锣鼓等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在12所学校得到有序传承,创建了12个非遗传承教学基地。

学校教育是非遗传承的重要途径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文化的精华,是民族智慧的象征,是民族精神的结晶。然而,随着社会现代化进程和农村城镇化步伐的加快,文化生态发生了巨变,与传统农耕文明相适应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在快速消失,面临被现代化进程淹没的危险。如何保护和传承非遗,是值得人们深思的一个问题。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活态的民间文化,作坊式的“师傅带徒弟”是最主要的传承方式。师徒制的传承方式,不仅数量少、成才慢,且知识结构窄、文化层次低,难以吸引到新鲜血液。学校教育的对象是人,学校教育是文化传承最有效的手段之一,是文化发展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环,从教育的视野去研究非遗保护和传承问题,是非遗保护和传承的必然要求和重要途径。

非遗保护的目的是为了维护文化的多样性和重建正确的文化价值观,这一初衷决定了只有在青少年心中播下非遗保护的良好种子,构建非遗传承的长效机制,才是保护非遗最为深刻和有效的办法。而求知欲旺盛的青少年一旦接触这些凝结着各民族生存智慧结晶和生命精神积淀的非遗文化时,会被它们丰富的形式、杰出的成就及意义非凡的内在价值所撼动,增强他们的探索和学习欲望,增强他们的民族自豪感。正因如此,富阳区一些教育者很早就自觉地把非遗项目引进校园。比如,富春四小从2006年就开始探索如何将传统越剧表演与社团活动相结合,开始了越剧传习活动,培育戏曲新苗。2009年,该校成为浙江省艺术教育特色学校,2013年被授予浙江省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普及活动先进集体。

非遗进校园的几种模式

近年来,富阳区在非遗进校园的实践探索中,呈现出三种不同的模式,即专业模式、课程模式、社团模式。

专业模式

职业高中突出非遗技能专业特色,结合学校专业设置,开展校企合作,建立名师工作室是非遗技能传承的有效途径。富阳区职业高级中学自2012年起在区文创办扶持下,投入60万元,建成了根雕传承人培养实训基地、根雕作品展示室、根雕产品生产工作室、根雕校外实习基地等一批教学基地。为了解决师资问题,学校实施“筑巢引凤”策略,建立名师工作室,招聘名师来校任教和传授技艺;另一方面选派本校教师和优秀毕业生去参加师资培训,目前已建立起专兼职结合的师资团队。学校还和高校联合办学,实施3+2的人才培养模式,为学习根雕的学生拓展发展空间。

课程模式

将非遗文化作为校本课程引入课堂,建设校园特色文化,这是富阳区非遗进校园的第二种模式。三桥小学以瓦刻作为教学传承项目,考虑到这一课程对操作要求较高的实际情况,课程从三年级开始进行,针对不同年级的认知水平和操作技能,设置不同的具体要求。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又逐渐提炼出了瓦刻教学的五种课型:实录汇聚基于网络环境下的瓦刻欣赏和以作品展示为主的欣赏课、以基本技能练习为主的训练课、以专题拓展为主的创作课、参观学习的活动课和以装饰为主的整理课。

社团模式

学校成立各种非遗项目的社团,让学生们根据兴趣自由选择,这样既可以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还可以习得民间传统技艺。富阳区许多学校采用了成立社团传承非遗文化的模式,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富春二小的剪纸社团、富春七小的舞龙社团、城镇职高的香袋社团等,时常被邀请参加文化展示展演,代表学校参加省、市、区组织的比赛活动与展示活动,或者去周边学校交流。

学校传承非遗的实践探索

学校的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材内容、教师队伍等会使学校形成自己独特的学风和学习氛围。在创建非遗传承教学基地的实践中,学校从引入何种非遗项目、达成何种目标、如何进行课堂教学、如何培养师资队伍、如何编写非遗教材等方面都应进行深入探索。

明确培养目标

学校在设置非遗项目时首先要考虑它的育人功能。富阳区城镇职高引进的非遗项目是香囊制作技艺,学校提出“小香囊,大产业”的目标,成立了“香囊技艺传承与产业化建设联合体”,融入学校计算机平面设计、医药、电子商务、金融事务四个专业,通过教师教学、学生实践,对学生进行文化创意思维能力、创新设计、制作技艺、市场营销策略特别是网络营销、成本核算等技能的培养,提升学生的创业创新能力。除了传授现代化知识外,学校还通过香囊这一载体传播和传承传统文化,增强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提高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使学生认识到非遗对国家的重要意义,形成传承和保护非遗的积极态度,最终转化为自觉传承和保护非遗的行为。

纳入课程建设

开发和设置非遗教育课程是实现学校非遗教育目标的一条重要途径。富春四小在开展“越剧艺术进课堂”的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中,主要通过课堂教学主渠道进行渗透。在学校音乐课中加入了越剧学唱、赏析的内容;美术课中,也加入了越剧服饰欣赏,戏曲头饰欣赏、设计、制作等内容。在各个有关越剧的课堂教学中完成了教学目标、教学课时、教学计划、教学教案、教学反思各个环节的认真落实,让全体学生都参与到越剧教育中来,了解越剧、欣赏越剧、表演越剧,从而帮助学生拓宽视野,提升艺术素养。另一方面,富春四小将越剧特长生组建成社团,形成梯队,系统学习越剧表演的“四功五法”,通过越剧专业演员进行教授,确保了传承活动的专业性。

组建师资队伍

教师是教育的第一资源,教师队伍和质量决定着学校非遗教育传承和保护的成败。富阳非遗项目传承学校都非常重视教师队伍非遗相关知识的在岗培训,纷纷将民间艺人和非遗传承人聘为学校荣誉教师,让其在学校实施非遗教育并且培训在岗教师。富春二小把学习剪纸作为校本课程纳入正常的美术课教学之中。从一年级开始,分年级、分学期确定学习内容,并将学习剪纸的成绩纳入学生美术成绩考核。学校聘请了剪纸传承人每周三下午到校给剪纸社团教授剪纸课,两名美术老师也参与学习。传承人已经在学校授课三年,两名美术老师本身就有很好的美术功底,经过传承人的指导,早已驾轻就熟,可以自己创作剪纸作品,并胜任学校的剪纸教学。富阳区12处非遗传承教学基地,都有非遗传承人担任荣誉教师,学校有专职教师从事非遗教育,组建了一支非遗教育的专兼职队伍。

编写非遗教材

教材是学科的支撑,是学科内容的载体。12所学校在非遗传承教学实践基础上,都编写了校本教材,为非遗教育的持久性发展打下基础。以三桥小学校本课程《瓦刻》为例,教材主要以美术学科为基础,以接近社会、贴近学生、学以致用为原则,选择符合小学生的身心特点。教材分上下两册,内容涵盖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综合探索4个学习领域。在教学过程中还特别强调:创设文化情境,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审美能力的培养,鼓励学生进行综合性与探究性学习。

注重环境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