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03-29 14:42:58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乡村旅游发展的问题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一)旅游配套和基础设施不健全
长久以来,我国农村和城市的旅游发展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如道路、工具室、洗手间、停车场等公共设备不足或设施简陋;餐厅、客房、茶楼等设施条件差,卫生状况令人堪忧。使游客的饮食住宿、人身财产的安全得不到保障,严重影响到当地乡村的旅游发展。
(二)缺乏对乡村旅游的总体规划
重复建设、盲目开发是乡村旅游存在的主要问题。乡村的各级领导高度重视旅游的发展,村民也积极参加,但是资金的不足,使得旅游资源没有经过系统的策划、规划、论证就开始营业,设备、设施在原有基础上简单改动就开始接待游客,缺乏长远性的开发。
(三)经营管理体系不健全
乡村旅游大多是都是由农民自发经营的,在技能和观念上的劣势,使服务和产品上存在应用的促销和开发,很多经营者都是家族式管理,缺乏高素质的管理人才,导致当地居民集体缺乏旅游业的管理竞争力,使得大量外来经营者进入,如北京平谷区海子村、杭州的梅家坞等。外来经营者的经营管理更为商业化,使得当地的品牌价值和民俗特色逐渐流失。
(四)城市化建设明显,乡村形象遭破坏
农村城镇化是农村发展的大趋势,但对新农村建设和农村风味保留上的关系处理不当,容易造成乡村旅游发展遭到破坏。乡村旅游的特色就在于与城市不同的自然、古朴、原始的风景和环境,但是现在不少的乡村旅游大兴建宾馆、娱乐设施,使农村风貌和乡村特色旅游资源遭到破坏。
(五)自然生态环境负担过重
随着乡村旅游的发展,有越来越多的旅游者来到乡村,同时带来的汽车尾气、垃圾和污水对环境存在着很大的威胁。这会直接导致当地乡村旅游资源过度使用,环境恶化,面临着毁灭的危险。
二、我国乡村旅游社会经济效益良性发展的对策
(一)建立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模式
乡村旅游要向标准化建设、规范化管理转变,保证建立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在我国大部分大区,农村的外部市场发育不完善,在这样的前提下,政府对乡村旅游的推动和指导是非常有必要的。当地政府应该把乡村旅游当做乡村发展的有效手段,在资金宣传、旅游配套、基础设施、规划培训上给予相应的扶持。有一定的规模后,引导乡村旅游向市场驱动转变。采用市场调节、鼓励农村成立乡村旅游行业协会等方法,从而有效的保证当地居民和经营者的利益,促进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但政府应要对乡村旅游行业协会等民间组织进行监管。
(二)建立当地居民主导机制
让当地居民介入到乡村旅游的发展过程中,实现旅游为村民服务、让村民收益。其中当地居民收益的基本条件是保障和参与,包括参与乡村旅游的经营、参与旅游发展的决策、参与旅游收益的分配、接受相关的培训等。政府要引导当地居民积极参与,在旅游的政策规定、发展计划制定、评估和监测上多听取当地居民的建议和意见,使他们有充分的发言权;增加村民的就业机会,享受旅游带来的利益,帮助村民解决资源和贷款等问题;让村民接受相关的培训,增强他们的现代观念意识和整体素质。形成当地居民对旅游产业的主导地位。
(三)控制好旅游的收益漏损
近几年来,外来的投资者看好乡村旅游的发展,纷纷投资、管理、经营乡村旅游。而外来的投资者利用自身的营销优势、销售网络和管理经验等提升了乡村旅游的水平,对当地旅游起到了促进的作用。但同时,外来投资这的进入使当地经济出现旅游收入漏损,如外来员工收入、外来资本利润和外来物品的费用等。投资的规模越大,漏损也就越严重。从长远上来讲,为了控制乡村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就要控制外来资金大规模进入,从而有效的减少漏损,保证当地居民的利益。从乡村旅游的发展上来看,当地居民在经营管理、知识结构和资金等方面存在很多问题,政府应给予资金支持、优惠政策、加强管理培训,以保证当地居民的利益。
(四)挖掘乡村特色,依托当地资源
乡村旅游发展需要挖掘乡村特色、依托当地的资源,形成鲜明的乡村旅游形象,开发具有本地特色的旅游产品。乡村风貌是乡村旅游的重要卖点,优美的自然风光、浓郁的乡土气息、淳朴的民俗民风都是吸引游客的核心所在。城里的游客来到乡村就是为了寻找差异、享受差异、体验差异,而游客在旅游中参与的愿望越来越强烈,增加知识性和参与性是乡村旅游提高重游率的有效手段,如让游客亲手制作传统工艺品、亲自参与栽等。
(五)解决好经济效益和环境承载力的矛盾
旅游产业是推进社会变革、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而乡村旅游要依据当地环境承受力进行控制,管理得到,就会成为资源低耗的可持续发展产业。对于资源依赖型的乡村旅游,要保证自然文化质量、因地制宜的让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
三、结语
一、乡村旅游的概念、特征及其发展趋势
目前,国内外学术界对乡村旅游(Ruraltourism)尚没有达成统一的界定认识,但一般都认为乡村旅游是依托农村地区原来就存在的田野、草场等典型的自然的景观、传统民居建筑和文化遗产等资源,开展农村休闲游和农业田园生态游的基础上,进行小规模会议接待、素质拓展训练营以及渔猎、滑雪、漂流等与健康、文化、教育相关的各种休闲活动项目的旅游方式,一般来说,乡村旅游大都注意宣传、强调人对大自然的亲近关系,强调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当前,乡村旅游呈现出以下发展趋势:通过乡村旅游项目的开展,如观光采摘农业、农家乐、民俗村等,带动观赏类的经济作物如桃花、荷花等的种植,其中餐饮接待是目前我国乡村旅游的主要经营项目,有条件的地方开始较积极的推介民俗文化消费,这在贵州、湖南、云南等少数民族聚集的地区表现的比较突出;将农村景区化,用景观意识建设农村,用旅游理念经营农业,培养新型农民,使乡村民居与自然景观融为一体,形成环保、生态、文化旅游强劲发展势头。总之,未来乡村旅游前景看好。
二、乡村旅游发展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近年来,虽然我国乡村旅游取得了较快的发展,但是,由于目前乡村旅游从业者大都是从农民直接转型而来,其乡村旅游运营经验必然存在不足;而另一方面,高校等方面对乡村旅游方面的相关理论研究总结相对滞后,加之,受乡村旅游所遇到的交通、区位等自身经营条件的限制,应该改来说,社会各界对我国乡村旅游必然存在一些认识偏差,肯定会制约我国乡村旅游的业绩提高和健康发展。其中所暴露出来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对乡村旅游的认识不够深刻;对乡村旅游者研究不足;乡村旅游经营上没有针对性,乡村旅游产品所具有的特色少、同质化贩卖严重,对乡村民风民俗等传统文化资源的开发欠缺后劲;乡村旅游缺乏规划和策划,开发粗制滥造,人工痕迹过于明显;乡村旅游景点或者景区比较分散,旅游者不得不为此付出不必要的时间、体力、金钱以及心理成本。再就是,乡村旅游方面的专门或者本土人才严重缺乏在很多情形下都制约着乡村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此外,无用讳言,国内一些地区的乡村旅游管理相当不规范,为人诟病,积重难返。其他因素,诸如乡村旅游品牌意识淡薄等问题也普遍存在。
三、乡村旅游发展方面的对策分析
乡村旅游发展要以当地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为魂,逐步提升乡村旅游的发展质量和服务水平。要综合考虑乡村旅游开发项目所涉及的人口、生态、文化、基础设施条件、现实经济状况等多方面影响因素。
(一)乡村旅游开发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乡村旅游开发设计要坚持“保护第一,开发第二”的铁律,确保乡村的可持续发展,而不能涸泽而渔。随着乡村旅游的迅速发展,围绕乡村旅游提出游居、场景时代等原创新概念和新理论,使乡村旅游内容丰富化、形式多元化,有效缓解日益严重的乡村旅游同质化问题。
(二).规范开发程序
保证乡村旅游开发项目满足社区公众的需求和符合社区居民的利益,结合可行性研究报告,对项目进行修订,千方百计筹集发展资金,本土乡民切忌目光短浅眼红投资者收益,鼓励引入乡村以外的社会资金投入,使乡村旅游开发如期投入运营。乡村旅游的开发始终要照顾到当地农民的利益,切切实实使当地农民因乡村旅游受益,减少相关发展阻力。
(三)要注意理顺开发与保护的关系
要积极实施对民居建筑和村落文化空间的保护,理顺产权归属与相关制度安排以及管理模式与利益分配机制;科学认识文化遗产保护与新农村建设的关系;积极对接城市空间发展、产业调整、以及文化挖掘等多方面诉求,放大乡村旅游的空间整合力,提供可持续的空间发展框架,妥善科学规划农林景观生态缓冲区,营造乡村田园生态环境氛围,防止过度扩张,合理保留村落内自然机理的生命力、生机勃勃的人文景观和村落的灵魂,通过自下而上的民间保护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保护,实现自我更新和可持续发展。
(四)积极探索乡村旅游产业化发展道路
乡村旅游产业化发展需要注意抓住机遇、提升认识水平,加强科学规划与管理,走合作发展模式发挥乡村旅游的乘数效应和拉动功能,加快产业化进程。
(五)认真开展乡村旅游者的相关研究
要重视研究乡村旅游者行为,搞清乡村旅游者的旅游动机,分析他们在具体的乡村旅游过程中的认知、决策状况,对满意度不高的旅游体验要积极组织补救,减少旅游者的后悔情绪,提高其本人以及周边人群的和满意度和重游次数。通过乡村旅游者行为动机、认知行为、体验行为、重游体验行为等方面的研究,找出乡村旅游者的消费心理、能力等多方面特征,有针对性的开展乡村旅游设计、开发和管理工作。注意调查乡村旅游消费者的文化层次、消费惯性、职业类别等统计因素,摸清游客基本特征,准确定位乡村旅游的主题特征、产品特征,提供有针对性的服务,出现旅游失误时,及时给予服务补救,尽量使乡村旅游游客的实际游感与其出发时候的期望值达成一致,有过之而无不及,提高游客的满意度和重游意愿,发掘重游游客的市场潜力。
关键词: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河南;基地;旅游业
一、概念界定
(一)乡村旅游的定义
根据世界旅游组织在《地方旅游规划指南》的界定,乡村旅游是指“旅游者在乡村(通常是偏远地区的传统乡村)及其附近逗留、学习、体验乡村生活模式的活动。该村庄也可以作为旅游者探索附近地区的“基地”。
(二)乡村旅游的特点
1.活动对象的独特性
乡村旅游活动对象具有独特性特点,具体表现为:古朴的村庄作坊、原始的劳作形态、真实的民风民俗、土生的农副产品等。这种在特定地域所形成的“古、始、真、土”,具有城镇无可比拟的贴近自然的优势,为游客回归自然、返璞归真提供了优越条件。
2.时空结构的分散性
乡村旅游资源大多以自然风貌、劳作形态、农家生活和传统习俗为主,受季节和气候的影响较大;而且正所谓“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乡村旅游资源也受到地域的影响。因此乡村旅游时间的可变性、地域的分散性,可以满足游客多方面的需求。
3.旅游活动的参与性
乡村旅游不仅指单一的观光游览项目和活动,还包括娱乐、康疗、民俗、科考、访祖等在内的多功能、复合型旅游活动。乡村旅游的复合型导致游客在主体行为上具有很大程度的参与性。乡村旅游能够让游客体验乡村民风民俗、农家生活和劳作形式,在劳动的欢快之余,购买满意的农副产品和民间工艺品。
4.文化层次的高品位性
乡村文化属于民间文化,乡村绚丽多彩的民间文化具有悠久历史和丰富内涵,致使乡村旅游在文化层次上具有高品位的特点。乡村的各种民俗节庆、工艺美术、民间建筑、民间文艺、婚俗禁忌、趣事传说等,都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由于乡村社区的这种“浓厚的区域本位主义和家乡观念特色的非规范性”,使民间文化具有深刻的淳朴性和诡秘性,对于城市游客来说,具有极大的诱惑力和吸引力。
二、河南省乡村旅游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河南省乡村旅游的发展现状
1.农业资源丰富,民俗风情多姿多彩
河南省地处北亚热带和暖温带,地形大致分为山地、丘陵、平原(含盆地)三大类型。复杂的地形条件、明显的过渡性气候,黄河、淮河、海河、长江四大江河水系的流经,使全省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农业生态类型及景观区域组合。动植物资源丰富多样,盛产苹果、梨、桃、枣、葡萄、樱桃等多种温带水果和各种蔬菜及花卉,形成了各种生产示范基地。河南农业文化不仅地域特色明显,风格各异,而且乡土气息浓厚,民俗风情多姿多彩。这些异彩纷呈的文化习俗,对城市旅游者有着强烈的吸引力。
2.乡村旅游客源市场空间广阔
乡村旅游具有邻近城市,回归自然,交通便利,费用较低等特点,已成为城镇居民周末和节假日休闲度假的首选项目。据从1994年开始的国内旅游调查资料显示:近年来城镇居民一日游和2~3日游的比例呈上升趋势。目前,我国城镇居民利用周末和节假日短期出游已超过55%,他们出游的目的是到周边景区和乡村观光休闲。近年来河南经济发展保持了高于全国水平的增长速度。2004年末,河南省全省总人口9717万人。生产总值8815.09亿元,人均生产总值9071.82元。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在全国排在第19位。
乡村旅游的客源目标市场在城市。河南省有大中城市15个,2004年河南省城镇人口2809万人,占总人口的28.9%;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704.9元,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5294.2元。由此可见,河南省的大中城市已具备良好的出游条件。这为以城市居民为主要服务对象的乡村旅游提供了巨大的客源市场。
3.区位优势明显,陆空交通便利
河南省位于中国中东部,连南贯北、承东启西,是中国内陆交通运输的重要枢纽。全省铁路通车里程3428公里,京广、陇海、京九等铁路干线纵横交错,从中国江苏连云港至荷兰鹿特丹港的亚欧大陆桥横穿全省。公路四通八达,通车里程达5.5万公里,实现了乡乡通公路。北京至珠海、连云港至霍尔果斯高速公路,河南境内段已修通600公里。河南现有飞行航线46条,郑州、洛阳、南阳3个机场每周有400多个航班往返北京、上海、广州、西安等40多个城市。每周有航班直飞香港、澳门,经澳门可直达台北。经济的发展、私家车数量的增加及四通八达的公共交通,为人们进行乡村旅游提供了便利条件。
(二)河南乡村旅游开发存在的问题
1.缺乏整体规划控制
许多乡村旅游区缺乏总体规划,尤其是“农家乐”的发展盲目性很大,一哄而上、修路造房、重复建设、低层次开发、环境破坏现象严重。不仅造成资源、财力、人力、物力的巨大浪费,而且由于没有进行统一规划,乡村旅游景区地域上分布较广,组织线路的难度较大,乡村旅游与传统旅游景点之间也缺乏有机联系,共生性差,从而降低了对游客的吸引力。
2.基础设施及环境建设不尽完善
设施设备的不完善导致了客源的可进入性、安全、供水、农家卫生等方面的问题。有些“农家乐”缺少必要的消防设施,―定区域范围内缺少必要的医疗点和医疗设施,游客多用水量大时,自来水龙头的数量明显不够。厨房、厕所的卫生条件与预期标准相差甚远。村里对苍蝇、蚊子、老鼠等缺乏有效的控制。甚至有些就餐地点靠近猪圈,给游客心里上造成不好的影响。
3.产品系列化、深度化不够
目前河南乡村旅游产品单一,深度开发不够。主要以农家乐和小景点休闲为主,乡村旅游产品普遍缺乏文化内涵,产品项目的设计和开发缺乏文化品位,许多乡村旅游活动只是“吃农家饭、干农家活、住农家房”,缺乏创新设计和深度加。在发掘当地的民俗风情、提高活动的娱乐性和游客的参与性等深层次开发方面还做得不够,难以让游客感受和体验乡村旅游地的形象,影响了产品的吸引力和游客的重游率。
4.旅游销售不成体系
农户的自我销售意识不强,在宣传方面过多依赖村上的委员会。而村上的销售方式陈旧无新意,难以引起人们特别留意。没有形成一套属于自己的预定和销售系统,没有横向和纵向的网络体系,与当地或周边大城市的旅行社联系不密切,没有形成整体营销。
三、河南省实现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和措施
(一)政府主导,科学规划和管理
为促进全省乡村旅游更快、更健康地发展,既需要政府的积极引导扶植,又离不开农民群众的主动参与投入。因此,第一,乡村旅游区政府职能部门要把乡村旅游的管理纳入政府的行政管理职能,各级政府职能部门要明确责任。政府及其相关职能部门要强化、协调、管理、服务职能,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和服务机制。其次,乡村旅游区政府职能部门做好整体规划。要立足产业发展,把乡村旅游摆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局中去思考权衡,切实做到布局合理、规划科学、体现其整体性、超前性和可操作性。政府要对乡村旅游业给予长期的经济、技术和政策支持,实现联合经营,以群体的力量形成规模效应,这样才能为我省的乡村旅游创立品牌。第三,乡村旅游区政府职能部门要制定出乡村旅游相关管理办法或条例,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使乡村旅游的发展步入法制化、规范化的道路。可成立乡村旅游协会,制定有关章程,对乡村旅游活动进行指导和监督。第四,积极帮助引导居民参与旅游。乡村旅游区政府职能部门,一方面要对制定相应优惠政策、提供资金支持,通过各种宣传发动渠道鼓励村民积极参与旅游,使其成为乡村旅游开发的主体;另一方面,对于直接进行乡村旅游经营和服务的农民或农户还要进行规范性培训,使其尽快熟悉管理和服务业务,了解行为规范,遵守法纪法规,不断提高服务质量。
(二)科学规划,文化兴旅
1.科学合理规划
乡村旅游资源的开发应对旅游地的区位条件、资源特色、生态环境、社会经济及客源市场等进行认真和详实的调查与评价,在自然资源的基础上揉进民风民俗的中国文化原本,以科学的理论为指导进行合理规划和开发。通过科学规划、精心设计,开发具有区域特色、与乡村环境相协调、具有品牌效应的乡村旅游目的地。这需要要构建一种符合自然的农业景观,使其真正充满生机、原汁原味,而所体现的乡村文化也应根植于本土,而不是凭空捏造。同时,开发过程中要控制人工化、城市化倾向,保持景区青山绿水、空气清新。
2.开发系列产品
全方位开发各种乡村旅游项目,将乡村的自然风光、农村生活体验、趣味劳动、文娱节目相结合,发展食、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互相配合的项目,如“在吃农家饭、干农家活、住农家房”的乡村旅游活动项目中把各种乡村民间娱乐艺术如舞狮、龙灯、民歌对唱及各种民俗表演纳入乡村旅游产品中,形成系列和规模,延长游客的停留时间,产生规模经济效益。同时也可针对不同的对象设计不同的内容如对学生团体增加农村生活常识、农业科技知识等教育性节目,并且对活动内容坚持低收费策略。
3.挖掘文化内涵,开发特色化产品
特色是旅游产品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之所在,也是旅游开发的重要原则之一。乡村自然原始的生态环境和传统文化本是有别于城市景观的最突出特征,也是乡村旅游得以兴旺发达的根基。在开发乡村旅游产品过程中必须认真分析旅游乡村的历史发展过程,从中探寻乡村发展的文脉、生活习惯的演变、民俗风情的沿革,挖掘其特色魅力及其表现形式,在保护的前提下开发出具有浓郁乡土气息的乡村旅游产品,使农村天然、朴实、绿色、清新的环境氛围,天趣、闲趣、野趣融合一体的乡村旅游产品更具有独特的魅力。乡村旅游不能流于浅层次的观光游览,不能局限于旅游资源的表面现象,而应注重观念和感情的沟通与体验注重表象下文化底蕴的体验。
4.搞好基础设施建设
交通、水电、餐饮、住宿、通讯等行业与乡村旅游业相互促进,相互制约。因此,规划设计时,要加大对设施方面的投入,要加强乡村旅游区公共设施与食宿设施的建设。要解决好交通、通信、厕所等问题。应与交通部门合作,开辟旅游专线,为城市市民游客出游提供方便。在食宿设施建设上,要注意旅游环境和接待设施的卫生标准。在保护当地生态环境不受破坏的原则下,满足旅游者的多层次需求,设计专门的、与当地环境协调的旅店、娱乐场、购物场所等,使游客进得来、住得下、玩得愉快、走得高兴。
(三)加强管理,服务指导
乡村旅游的发展也需要现代的管理知识。旅游业作为服务行业,有其特殊性,服务管理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新世纪旅游行业的竞争,无论是国外还是国内,都主要表现为人才的竞争。是否拥有高素质人才是旅游业发展的关键。首先,保证人才的投入,招揽高级人才,加大现代科学的经营管理知识的注入,提高经营管理水平。乡村旅游的经营者应具备独特的眼光、清醒的商业头脑、丰富的农业知识、管理经验和环保意识,只有这样的经营者才能发展好乡村旅游,才能使得其发展能赶超国际水平。其次,要大力加强对旅游从业人员的培训,组织他们外出学习、考察,学习旅游政策、市场动态、经营和操作程序、环境教育等专业知识和相关知识。一方面扩大他们的视野,提高欣赏水平,另一方面培养服务人员的好客度、服务意识和水平,以加强软环境建设,使他们能够真正承担开展乡村旅游的各项工作。同时,还要加强对全体农民的旅游教育和环境意识,营造和谐亲善的旅游环境,促进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第三,加强卫生和安全工作。现阶段我国城乡居民在生活方式、生活水平及卫生习惯上还存在一些差异,在乡村的一些地方,其基础卫生条件还比较落后,因此要吸引游客加强卫生工作势在必行。服务人员应注意对旅游地和接待食宿的农户家的厨房、餐具、卧室、浴室、厕所、用水及公共娱乐场所进行杀菌消毒处理。在安全方面,除了一般旅游共有的安全问题外,由于乡村旅游参与性强,所以还要在这方面加以督导,以保证游客参与活动项目的安全。
(四)加强环境保护,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乡村景观资源及其自然生态、文化环境是乡村旅游发展的物质前提,也是农民赖以生存的农业基础和活动空间,但它既可以受到自然力的破坏,又容易受到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破坏,具有很大的脆弱性。因此,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必须加强环境保护,包括社会文化环境和生态环境,这就要求乡村旅游开发中一定要加强对传统文化、民俗文化价值的宣传,要提高当地居民的素质,激发其对所在社区和地方文化的自尊、自爱和自豪感,提高其控制自己生活的能力。对游客要加强尊重接待地社会文化和风俗习惯的宣传教育,以保持乡村旅游在社会和文化方面的可持续发展。同时,加强环境保护和开展各种形式的生态环境教育,提高乡村旅游开发者、管理者、旅游者的环保意识,是实现乡村旅游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要利用各种宣传媒体进行宣传促销,充分利用农村各种节庆活动,组织观光旅游、举办展览会、科普培训等活动,大力宣传乡村旅游产品。此外,加强与周遍旅游景区(点)的结合,加强与旅行社的合作,提高乡村旅游景点的知名度,以吸引更多的游客,扩大乡村旅游的市场。
参考文献:
[1]李左人.试论丰富乡村旅游的文化内涵[J].天府新论,2000,(6).
[2]王兵.从中外乡村旅游的现状对比看我国乡村旅游的未来[J].旅游学刊,1999,(2).
[3]王宏星,崔凤军.我国乡村旅游产品体系及其影响研究[J].大学学报,2005,(1).
[4]刘德谦.关于乡村旅游、农业旅游与民俗旅游的几点辨析[J].旅游学刊,2006,(3).
[5]王云才.中国乡村旅游发展的新形态和新模式[J].旅游学刊,2006,(4).
[6]卢云亭.两类乡村旅游地的分类模式及发展趋势[J].旅游学刊,2006,(4).
[7]杜江,向萍.关于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思考[J].旅游研究文集,2004.
[8]尹振华.开发我国乡村旅游的新思路[J].旅游学刊,2004,(5).
一、引言
乡村旅游规划在乡村旅游开发发展过程中起着纲领性作用,它是根据乡村旅游发展规律和市场特点制定目标,以及为实现这一目标而进行的各项旅游要素的统筹部署和具体安排。本文对国内乡村旅游规划的研究进行综述,尝试了解国内乡村旅游规划研究进展情况及问题。
二、乡村旅游规划研究文献概况
为能直观地了解近年来国内乡村旅游规划研究进展,本文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以“乡村旅游规划”为关键词进行搜索,选取了国内期刊如《旅游学刊》、《资源开发与市场》、《地域研究与开发》、《旅游论坛》 、硕士论文及学校学报等刊物2000年以来的55篇文献进行分析。可以看出,近十几年来,学术界对乡村旅游规划的研究正在逐步展开,乡村旅游规划文献数量呈缓慢增长趋势(图1)。
三、乡村旅游规划研究方法
学者研究乡村旅游规划的方法以定性描述研究、个例实证研究为主,定量研究较少。
四、乡村旅游规划研究内容
通过对这55篇的研究情况来看,国内乡村旅游规划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乡村旅游规划基础内容研究、乡村旅游规划的问题及意见研究、乡村旅游规划模式研究、乡村旅游规划设计、乡村旅游规划体系及乡村旅游规划法规建设等方面(表1)。
(一)乡村旅游规划基础内容
乡村旅游规划涉及的基础内容比较广泛,主要包括乡村旅游规划的概念、规划原理、规划原则、规划程序等方面。方增福(2000)提出了乡村旅游规划的基本原则与方法,基本原则是“选择独特的吸引力的乡村进行旅游规划、充分利用乡村基础设施,适当建设配套设施、旅游活动的设计应顺应农村生活方式,尽量做到不干扰村民的正常生活、鼓励村民积极参与、并使村民从中获益、鼓励游客参与村民的各种活动。”;基本方法包括:准备工作阶段、确定开发目标、可行性分析、制定方案、方案的评价与比较选择、实施规划、监控与反馈。李伟、郭芳(2002)针对性地提出乡村旅游规划应遵循的主要原则,提出旅游发展与农业生态建设相匹配,经济发展与自然、文化的生态保护相协调,强调社会系统各组成部分的同步发展。王莉(2003)从乡村旅游的概念、发展状况、客源市场、开发建议等方面入手, 结合云南现实, 初步探讨了乡村旅游的开发策略和需注意的问题。唐代剑、池静(2005)介绍了乡村旅游规划的方法及层次,并就实施阶段和学科来源对现有旅游规划方法体系做了综合描述。王云才、刘滨谊(2006)运用景观规划学、景观地理学和景观生态学的综合观点,系统探讨了乡村景观、乡村景观规划的概念,乡村景观规划的原则和意义,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现阶段我国乡村景观规划的核心内容。李良栋(2011)概括了乡村生态旅游规划的的基本类型,总结了规划内容,讨论了乡村旅游规划的原则以及在规划中应注意的问题。张捷、钟士恩等(2014)提出乡村旅游发展要有规范化的旅游规划,还要重视政府引导型的科技支撑和技术示范。
(二)乡村旅游规划问题及意见研究
乡村旅游规划处于探索阶段,不可避免会出现一些争议及问题,学者们对此进行了相关研究。唐建兵(2007)认为在乡村旅游规划实务中, 存在着许多误区,如: 规划动机不正确, 规划单位良莠不齐, 规划过程不严谨, 规划可行性分析不够等,并提出行旅游规划个人的资质认定, 纯洁旅游规划队伍、提高旅游规划的权威性和连续性、严格规划论证和实施监督等意见。欧阳勇峰等(2009)剖析了目前乡村旅游规划出现的若干问题,包括延伸城市的城市化、商业化、人工化建设方式, 照搬风景名胜区的规划形式, 提出乡村旅游规划的共生与有机更新途径, 强调规划应维系乡村景观格局的完整性与真实性, 保障村屯聚落人文肌理的连续性, 实现农村生产、生活与乡村旅游的一体化。徐敏慧(2010)提出在乡村旅游规划过程中出现村民宅基地流转问题解决不当的现象,并究其发生的原因。黄建清(2011)从乡村旅游规划的概念入手研究乡村旅游规划的编制要求和注意问题,并以实例分析探讨了乡村旅游规划应该因地制宜,根据不同的乡村资源与区位背景,制定不同的规划策略。
(三)乡村旅游规划模式研究
学术界一直在探讨建立适宜乡村发展的一套乡村旅游规划模式,旨在不断提升乡村旅游规划的科学性及针对性。郑群明、钟林生(2004)提出在乡村旅游开发、规划过程中,注重社区和居民参与的开发模式是最佳选择,应该引导乡村居民参与规划过程。曹国新(2008)总结到我国旅游规划界先后形成三种乡村旅游规划模式,分别是强调风格的规划模式、强调趣味的规划模式、强调综合的规划模式。唐建兵(2012)在解读“反规划”理论的基础上,指出“反规划”理论指导下的规划模式在成都乡村旅游规划中取得的成功,初步建立成都乡村旅游“反规划”模式。杨岳刚(2014)构建了县域乡村休闲旅游规划的“1331”模式。
(四)乡村旅游规划设计研究
王云翔、朱兴彤(2009)通过对花山旅游村进行规划设计,并对其进行剖析,提出旅游村景区有规划的六要素:考虑交通便捷性、规划主题鲜明、建筑选型与自然环境相协调、规划设计依托乡村自然环境和文化景观、挖掘地方特色、农民经营为主体。刘爽、朱余丹(2011)对嫩江农场进行乡村旅游规划设计。淤涤非基于古村风貌保护对广西贺州市龙井村进行乡村旅游规划设计。
(五)乡村旅游规划体系建设
乡村旅游规划体系可以提高乡村旅游规划科学性和可操作性,是指导乡村旅游规划工作付诸实施的依据。关于乡村旅游规划的体系文献比较少,魏有广(2007)对乡村旅游规划体系进行了初步研究,尝试性地构建了乡村旅游规划体系,强调乡村旅游规划体系要有专项乡村旅游规划体系,并且要注重乡村旅游规划与乡村其他相关规划的协调。
(六)乡村旅游规划法规建设研究
乡村旅游法规建设对乡村旅游健康可持续发展有重要的规范性意义,是保障乡村旅游发展的重要法律标准。王云才(2002)借鉴国际乡村旅游发展的政策经验,指明要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建立“乡村旅游规划纲要”、“乡村游憩土地利用规划实施细则”、“乡村旅游地规划与建设管理条例”等法律要点。
五、结论
通过对乡村旅游规划文献的分析和讨论,笔者认为国内乡村旅游规划的研究存在以下问题亟待解决:
首先,我国乡村旅游规划的研究时间不长,十几年来一直有学者关注,但相比较而言这仍是一个被忽视的领域,今后乡村旅游规划的研究将会不断增多。
其次,从研究内容上看,目前乡村旅游规划的研究面较广,但主要集中在基础理论及表层的问题层面,研究流于概念化表面化,缺乏高质量的理论抽象,今后乡村旅游规划的研究要不断的深入。
[关键词] 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理念,利益公平理念,精益化
1 绪论
在当今这个发展迅速的时代,城市生活节奏加快,而伴随着带薪休假制度的日益完善和旅游者心理的逐渐成熟,更多的群体渴望亲近自然、回归自然,当这种需求逐步增长时,乡村旅游备受瞩目,国家也予以关注此方面,例如,国家旅游局确定2006年全国旅游宣传主题为“中国乡村游”。
我国的乡村旅游起步较晚,国内绝大多数学者认为我国乡村旅游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而发展较晚的乡村旅游还不是十分成熟,存在着一些问题,比如,乡村旅游开发普遍存在投资与经营规模小、地区分布与组织形式散、项目低水平重复设置、市场竞争秩序乱的局面,乡村旅游的活动项目形式单一,主体方式是观光旅游,乡村旅游的开发对自然环境和文化造成了不同程度的破坏,乡村接待设施城市化倾向,利益分配不均等。因此,基于可持续发展和利益公平理念的乡村旅游开发的研究就十分必要和迫切了。
国外对于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和利益公平的认识在不断深化,主要集中于对乡村旅游经济、文化、环境可持续发展的研究以及对乡村旅游中社区利益主体的研究,如Gossling等(2002)对瑞典的研究则表明乡村旅游对推动当地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我国虽然对乡村旅游的研究比较晚,但已经将目光倾注于可持续发展和利益公平理念,对其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具体地区的应用、基本问题和跨学科问题等领域中,如黄蔚艳在《乡村旅游市场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学分析》中从经济学角度探讨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的研究。
通过对国内外研究概述可以看出,国外研究比较成熟和完善,而国内的研究相对落后,国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一些基本问题和具体区域的研究,缺乏对乡村旅游深层次的研究,尤其对于一些利益主体的研究较少,因此本文基于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旅游可持续发展、利益相关者理论和精益理论等相关理论对欠缺方面进行了研究。
2 基于可持续发展和利益公平理念的乡村旅游开发研究
我国乡村旅游开发存在的问题集中表现为追求经济的高消耗、高成本、高增长问题,文化的商品化、同质化等问题,生态环境的破坏,利益分配的不公,存在着对弱势群体等问题,阻碍了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和利益公平。
针对我国乡村旅游业中存在的问题,基于可持续发展和利益公平的理念,探索符合我国乡村旅游业发展的路径已经十分必要了。
2.1 乡村旅游发展的精益化
精益化思想和乡村旅游发展的融合表现在产品和推广方面。精益化的乡村旅游产品要求以旅游消费者的需求为出发点,打造高品质、个性化、内涵化的产品。在设计产品时应该将乡土化因素很好地融入其中,使旅游产品饱含乡土文化的内涵,成为动态、有特色的产品。
精益化思想还要求乡村旅游的发展在项目建设、资源利用、利益分配等方面实现精准化、细分化,最大限度地降低经济和环境成本,提高利用效率,确保利益分配主体能够得到应有的利益,促进利益分配的公平合理。
在乡村旅游的营销推广中实现精益化体现在营销恰好使其产品的价值呈现出来,首先要对该地进行精准定位,针对自身的业务和独有的特点,确定鲜明的形象。例如河北省平山县西柏坡镇以“红”为媒介发展乡村旅游,使得一个革命圣地的形象烙刻在旅游者的脑海中,从而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
2.2 社区增权与政府指导
只有进行社区增权才能真正凸显社区在旅游发展中的主体地位,增权是目的地获得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
社区的参与应该是全员性、全过程中的。如在规划当地乡村旅游时,征求居民的意见和建议,在利益分配时考虑其占有的份额,这是一种比较理想化的模式,在实际中操作时会受到很大阻碍,这就需要一些前提做铺垫,如提高其文化素养和增强保护当地旅游资源的意识。
在我国的现实情况下,政府的指导在乡村旅游的发展中不可或缺。政府应对区域做统一规划,建立起公平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把其服务功能体现在支持和主导乡村旅游开发上,如利用目前农村建设资金投入,进行乡村旅游开发的基础设施建设。
2.3 重视弱势群体利益
《马尼拉世界旅游宣言》中指出“旅游是人人享有的权利”,在此特别强调弱势群体中的旅游者,而这类群体的旅游开发有着巨大的潜力。
而乡村旅游因为乡村经济水平较低的现状,不能很好地提供高质量的配套设施,所以在开发乡村旅游时,要考虑到这类特殊群体的需要,在进行规划时要根据这类群体的特点,设计相应的配套设施,如适合儿童的娱乐项目,满足残疾人需求的卫生间等。弱势群体出行时,心里最大的恐惧来自不安全感,因此在发展乡村旅游时,规范当地旅游从业者的素质和市场秩序也是重要的一环。
3 结论
面对如今国家对发展旅游业的重视、国民休闲汇的开展和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人们旅游消费的日益成熟,旅游者追求高品质、优质服务的旅游产品的要求日渐强烈,而乡村旅游成为了一种发展潜力巨大的方式,基于可持续发展和利益公平理念的发展路径是乡村旅游发展的必然道路。
本文认为基于可持续发展和利益公平理念的发展路径成为乡村旅游更好更快地发展的重要手段。可以预见,基于可持续发展和利益公平理念的发展路径的导入和落实将是一次长途跋涉的旅程,需要长期不断地探索前进。希望本文的研究对乡村旅游的发展提供一点启发。
参考文献
[1] 丁培卫.近30年中国乡村旅游产业发展现状与路径选择[J].东岳论丛,2011,32(7)
[2] 周玲强,黄祖辉.我国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问题与对策研究[J].经济地理,2004,24(4)
一、概述
(一)乡村旅游的基本内涵
乡村旅游是以具有乡村性的自然和人文客体为旅游吸引物,依托农村区域的优美景观、自然环境、建筑和文化等资源,在传统农村休闲游和农业体验游的基础上,拓展开发会务度假、休闲娱乐等项目。乡村旅游的概念包含了两个方面:一是发生在乡村地区,二是以乡村性作为旅游吸引物,二者缺一不可。
(二)乡村旅游的发展现状
随着乡村旅游的迅速发展、新概念和新理论的提出,使乡村旅游内容丰富化、形式多元化,有效缓解了乡村旅游同质化日益严重的问题。2014年,乡村旅游的游客数量达12亿人次,占到全部游客数量的30%。2014年乡村旅游收入3200亿元,带动了3300万农民致富。目前,全国有200万家农家乐,10万个以上特色村镇。
二、乡村旅游面临的瓶颈
(一)政府规划、管理缺位
乡村旅游正处于快速发展时期,但由于政府缺乏统一的管理机构,使得管理职能难以履行。在发展乡村旅游时,有些地方政出多门,使得经营者和开发商无所适从;而有些地方却各方推辞,造成都不管的局面。由于乡村旅游的个体经营者缺乏长远的发展眼光,在缺乏管理的情况下,各种不良经营时有发生,只顾眼前的利益,忽视了长远的利益。
(二)基础设施不完善
乡村旅游的载体自然是乡村,而乡村自身由于自然条件与经济发展的先天不足,使得基础设施的建设远远落后于城镇。这些基础设施的不足包括交通设施不健全、饮食卫生问题突出、配套设施不完善。这严重影响了旅游接待的质量和消费者的满意程度,限制了游客的逗留时间和消费基础设施的不足,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乡村旅游的发展。
(三)乡村旅游产业单一趋同化
我国幅员辽阔,自然环境千差万别,民族众多,文化差异明显,不同地区的乡村旅游其特色也应丰富多彩。然而各地在发展乡村旅游时,其产业不但单一,而且各地趋于同质化。以“明清古建筑”为代表的建筑风格在各个乡村旅游建设中的存在为例发现,规划者在借鉴成功经验时只看到了表象,并没有注重其内涵。而一些乡村在旅游开发上过度依赖于自然资源,忽视了对本地区地方特色、民俗风情、人文内涵等内在方面的建设。
(四)乡村旅游人才的匮乏
在我国城市化的过程中,大量的人才从行业、地域方面都流向了城市建设中去,使得乡村旅游人才的普遍匮乏,严重制约了乡村旅游的健康发展。而当前乡村旅游的经营者和服务人员本身素质较低,没有经过相关的培训,在旅游产品开发、经营管理、服务意识、服务技能、宣传促销等方面存在诸多问题,不能适应乡村旅游发展的需要。
三、突破乡村旅游发展瓶颈的对策建议
(一)加大政府主导,完善政府行为
随着社会的发展,旅游业已成为全球经济发展中势头最强劲和规模最大的产业之一。各级政府在乡村旅游建设过程中要充分发挥作用,成立专门的机构,完善自身行为。在以市场为资源配置的基础作用的情况下加大政府的管理,宏观上把握整体规划与微观上进行具体的指导与管理。政府在这一方面不仅是一个管理者,也要是一个服务者,充分发挥引导带头作用的同时,做好乡村旅游的宣传、培训、金融、技术、信息等多方面的服务。
(二)突显乡村的生态与文化,定位明确
乡村是乡村旅游的标识,而乡村的生态与文化是乡村旅游的核心。保持相对完好的绿色生态是乡村旅游发展的基础。在乡村旅游建设的过程中,应从规划到理念注重生态的传承与开发。打造乡村旅游,以生态、绿色、自然、和谐为主题,在产品设计、开发再到营销上以绿色生态为理念。乡村文化也是乡村旅游不可忽视的一部分,独特的乡村文化往往开发成为自身独特的旅游产品,使得旅游者得到更好的旅游体验,提升了自己的品牌价值。因此做好乡村的生态与文化,是乡村旅游发展所必要的,也是必须的。
(三)整合资源,构建乡村旅游产业体系
乡村旅游要做大做强,必须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整合相关有利的资源,建立起整个乡村旅游产业体系,使乡村旅游由单一的“观光型”向“休闲旅游度假复合型”的转变。在统一规划的整体下,以餐饮、住宿、娱乐、交通、购物等一系列消费行为提升乡村旅游经济效益。利用丰富多彩的乡村文化,针对消费行为的各个环节,进行别具特色的旅游产品的设计与开发,以高附加值的商品提高经济效益。通过一系列资源的整合与重新设计开发,构建起一个完整的乡村旅游产业体系,增强品牌价值,提高经济效益。
(四)加强旅游人才建设,促进乡村旅游持续发展
人才的可持续发展才能保障乡村旅游持续发展。一方面要加强对乡村旅游经营管理者和从业人员的教育培训,引进、培养乡村旅游经营管理人员,提高乡村旅游从业人员素质的同时,建立正确的社会价值观并具有长远的发展眼光。另一方面要加强旅游部门的自身建设,进一步转变工作作风,以求真务实的态度和艰苦奋斗的精神,深入了解基层,增强服务意识,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依靠经营管理者与政府人才素质的共同提升,使乡村旅游的发展具有源源不断的力量。
四、结论
【关键词】乡村旅游;问题;文化;可持续发展
一、背景
在中国,随着政局的稳定,改革与开放的进一步放宽,各种新生事物层出不穷,赚钱的机会也越来越多,旅游业在其他行业的带动下,也得到了绝佳机会,获得了蓬勃发展。乡村旅游更是利用自身优势,异军突起。当然,在乡村旅游业的发展过程中,因仍处于摸索阶段,故不可避免的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但总的来说,前景还是可观的。
我国乡村旅游的发展是有供给与需求两方面因素共同推动的结果,从供给的角度来看,主要是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从市场需求的角度看,主要是城市化进程加快的结果。旅游者选择乡村旅游的动机主要有:
1.回归的需求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恬淡的生活方式,纯朴的生活乐趣,古老的风俗习惯,渴望从现代都市生活逃脱的“城内人”越来越向往那种天然的“城外人”生活。绿色、环保、健康正在成为许多人追逐的生活理念,而乡村游所崇尚的旅游方式正好契合了这种精神需求。
2.求知的需要
现代社会的城市少年儿童普遍缺乏对农村、农事生产、农民生活的了解,乡村旅游作为重要的修学旅游方式,受到学校、家长和学生的欢迎。
3.怀旧的需要
怀旧是人类的共同特征,旧地重游的旅游者对于目的地的选择具有明确的指向,特别是一些重大的历史事件,例如我国时期大批城市青年上山下乡的经历,造就了所谓的“知青情节”,成为推动乡村旅游发展的重要因素。
4.复合型需要
人们的旅游行为往往是多种动机共同作用的结果,乡村旅游也不例外,旅游者选择乡村旅游,有的可能出于求新、求异、求美、求乐的需要,有的可能出于身心调节的需要,有的可能出于美食或购买土特产品的需要等。
二、成功经验
1.乡村旅游对社会经济的积极影响
乡村旅游是经济发展的产物。在人类早期,良好的生态环境就像阳光、空气、水一样,是自然界本身提供的,并不具备经济意义。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污染日益加剧,人们对乡村清新的空气、优美的自然风光产生强烈的需求,使乡村生态环境成了稀缺资源,具有了经济价值。乡村旅游能够使生态效益转化为经济效益,成为充分利用资源,促进经济发展的手段,而这种促进反映在乡村旅游中就是乡村旅游的发展势必对乡村旅游地的农民和农业经济发展起到一个带动作用。具体表现在:
(1)乡村旅游的发展,使一大批老少边贫地区走上了脱贫致富的道路。贫困地区依托本地旅游资源开发旅游业,是脱贫致富道路上做出的一种事实求是、因地制宜的选择。这种选择,使脱贫致富的路子越走越宽。
(2)乡村旅游的发展,为闲散的劳动力开辟了广阔的就业门路。旅游业是劳动密集型行业,能够创造大量的就业机会,当地居民围绕着游客吃、住、游、购、娱的需求,兴办了各类企业,围绕旅游点而发展起来的餐饮业、运输业、旅馆业等比比皆是。人们通过开展各种为旅游者服务的活动,找到就业机会,促进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地转移,减轻了各级政府解决劳动就业问题的压力。
2.乡村旅游对社会文化的积极影响
“文化”在《辞海》中的定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文化指人们在社会实践中获得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如:生活方式、生活环境。发展乡村旅游使得社会文化的表现更加丰富多彩。
(1)乡村旅游本身存在的传统文化对旅游者产生的影响。旅游者(主要是城市居民)离开居住地到乡村地区旅游的最大起因就是城乡之间在自然景观、生活方式、文化特征等方面具有差异性,因此决定了传统乡村文化在旅游产品的生产和组合中可以作为最重要的素材和着眼点的地位。可以说乡村文化是乡村活动的最大特点。
(2)乡村旅游有助于保护乡村文化和历史遗产,增强乡村社区的自豪感。一些观点认为,发展乡村旅游将对旅游地造成较大的文化冲击,破坏传统的乡村文化,同时游客的大量涌入将对旅游地的古建筑等历史遗产造成破坏。而国外的很多研究案例表明的情况则恰恰相反,在乡村旅游开发之前,乡村社区的一些独特文化和历史传承很少为人所知,处于逐步衰微的状态,乡村旅游的开发不仅没有破坏乡村的独特文化,而且在保留历史传承、发掘乡村文化上起到了较好的作用,增强和复兴了乡村社区的自豪感。
3.乡村旅游对环境的积极影响
(1)促进乡村景观的建设和居住环境的改善。乡村旅游的开发使得人们重新认识乡村环境的开发和建设,如对田园环境的保护、治理和恢复,促进乡村农业、工业生产向无公害、无污染的方向发展;加强自然景观、农业景观、小城镇景观等的规划设计和建筑。
(2)在发展乡村旅游的活动过程中增强人们的环保意识。让当地乡村社区的居民认识到良好的环境是最宝贵的财富,促进他们自觉的维护和珍惜环境。
(3)为建筑物以及自然环境的保护提供资金。乡村旅游的收入可以用来更好的保护文物古迹、传统文化以及自然环境,促进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三、存在问题
1.思想认识问题。受我国城市化进程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人们对乡村旅游的认识不足,对农业的多种用途和功能并未多加思考,忽视了农业的旅游观光功能;在旅游业和农业的决策层中,对开发农业旅游资源漠然视之,导致乡村旅游资源得不到有效的利用和开发。比如,某些“农家乐”景区内修建高级度假山庄,豪华程度直追都市;许多山里居民为迎合城里市民口味而将农家小院内的地板铺上了瓷砖,失去了自己原有文化的地方性。
2.盲目开发,产品单一。乡村旅游的发展,得到了各级政府的重视和村民的积极参与,可是由于资金缺乏,没有对旅游资源进行论证、规划和策划就匆忙上马,开发中只重视规模,不讲质量,粗制滥造。许多乡村旅游开发存在较大的盲目性,只考虑当前,不顾长远。
四、相应的对策
1.发展生态旅游,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生态旅游是将生态平衡贯穿于整个旅游系统并将其有序发展成可持续发展模式。其目标是实现旅游发展中经济、社会、环境三方面综合效益的最大化。
2.开发特色项目,增强旅游体验性随着游客消费心理的成熟,他们已不满足于急行军式的观光体验,期望近距离的、多方式的与旅游吸引物接触,所以在乡村旅游开发中应设计丰富、生动的体验项目,来满足游客的体验经历以及他们的个性化旅游需要。
3.做好培训工作,提高服务水平。要进一步提高乡村旅游接待的整体水平,就要提高接待人员的整体素质,强化旅游服务意识。一是加强对旅游知识的培训。二是强调服务规范培训。三是加强对本土民俗文化和风土人情的培训。
【参考文献】
[1]李慧欣.发展乡村旅游的经济思考[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03.
[2]任佳燕.乡村旅游向我们走来[J].调研世界,2000.
关键词:乡村;体验式旅游;问题;改善对策
一、乡村体验式旅游的主要特征
乡村体验旅游是19世纪70年代后随着体验经济在美国的迅速发展而越来越受到世人的关注和青睐。所谓乡村体验式旅游就是发生在乡村空间,旅游者用较长的时间充分参与乡村真实的生产与生活,并体会城乡差异和乡村文化的活动过程。它能有效地满足游客的休闲度假、审美求异、考察学习和娱乐等需求,纵观乡村体验是旅游过程,具有与一般旅游不同的特征。
(一)鲜明的主题性
乡村体验式旅游将乡村的民俗、民情要与一定的主题结合在一起的,可以说它就是整个体验过程的灵魂。因此,对主题的选择和展开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个好的体验主题能加强旅游者在活动中的综合体验感,并容易留下深刻的印象,提高旅游产品的活动品位和体验价值。主题来源于旅游地的各种特殊文化形态表现,要富有当地性和本土特点并要具有感召力和实践性,有利于体验活动的开展和体验活动的增值。比如说巴中市平昌县元山镇的中岭村,整齐划一的巴山新居宽敞亮堂,一排排现代化蔬菜大棚展示着新村活力,可谓做足了“农”特色主题。
(二)参与的积极性
高参与性也是乡村体验式旅游的一个主要特点。在乡村体验式旅游活动中,游客与旅游产品、当地居民及其他游客之间产生互动行为,从而完成个人独特的旅游体验。游客在旅游过程中参与的程度,与体验式旅游的效果直接相关。
而传统的观光休闲式旅游中,旅游者参与较少,通常被动地接受旅行社的安排,他们希望借助旅游逃避日常生活的繁琐与压抑;在乡村体验式旅游中,旅游者投入较多的精力,他们在旅游活动中通过不断亲自的体验在城市里感受不到的乡村生活,通过沟通、学习、体会,主动地享受乡村旅游带来的快乐体验。
例如:河南省宁陵县石桥镇万顷生态梨园景区酥梨采摘节2012年开幕一个月之内,竟有20万的游客亲自参与到采摘酥梨的活动中,在参观旅游的同时,了解酥梨之乡的“葛天文化”。
(三)过程的愉悦性
传统旅游方式虽然也有愉悦性的特征,但那仅是提供某种相关景观供游客观看,至于是否从中获得知识,游览过程是否愉悦,则只是游览之余的附加效果。有自然更好,没有也无所谓。尤其是发展到现在的“快餐式旅游”,更是失去了旅游原有的味道。
而乡村体验式旅游则是从游客角度出发,将情感上的愉悦性作为重要卖点,其出发点就是让游客从实实在在的乡土风情中获得某些知识和感触,让人放松爽心,从而吸引更多游客前来消费,其中乡村景区只是作为实现其情感目的的载体。这种从旅游者需求出发,直接给游客以心灵情感上的冲击的方式,无疑是更容易被游客所接受和喜爱。
(四)内容的文化性
旅游者的旅游行为是一种文化消费行为,其外出旅游的动机和目的在于获得精神上的享受和心理上的满足,而旅游经营者要达到盈利的目的就必须提供一种能满足旅游者文化享受的旅游产品。
乡村体验式旅游同样具有文化性的特征,它要求体验式项目或活动要围绕一定主题展开,具有乡村特有的文化气息,使旅游者深入体验到当地的地方乡村特色风情,融入到乡村的生活气氛中。
二、发展乡村体验式旅游的现实意义
乡村体验式旅游作为一种新型的旅游方式,日益受到人们的喜爱,对于经济社会的发展也产生着良好的促进作用。
(一)乡村体验式旅游是拉动乡村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
近年来,国内外很多地方的经济都依靠旅游来拉动,无论是增加GDP,还是拉动内需,无论是促进就业,还是加强地域开发建设,旅游都在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可以说,旅游的最大作用就是拉动经济,国内大力支持旅游业也正是出于这一目的。1998年美国两位著名学者B·约瑟夫·派恩和詹姆斯·H·吉尔摩在《体验经济》一书中曾提到:体验经济已继农业经济、商品经济和服务经济之后的一种新型的经济形态[1]。
有调查显示,在单纯的观光旅游中平均每个游客逗留1-2天,人均花费300元,而单纯的休闲旅游的时间会延长到5-7天,人均花费3000元左右,而到了以体验旅游为主的阶段,游客至少会停留10天以上,人均花费5000元以上,并且可以形成重复性消费[2]。
目前,国内学者们普遍认为乡村旅游的发展会带动农业及农村相关产业的发展,增加就业机会,提高农民收入;通过乡村旅游的高水平开发建设,推动农村城镇化建设进程,有利于农村经济的发展。据研究表明,在乡村旅游发展时期,可以促进农民增收12.17%,提高农村就业率13.26%[3],乡村体验式旅游在其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二)乡村体验式旅游是促进城乡文化交流的有效途径
乡村地区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积累和传承着极具底蕴的传统民俗、农耕文化,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民俗旅游资源,能够给游客以审美、娱乐的体验;乡村旅游满足了旅游者感受空气清新、环境幽雅、无污染的充满田园情趣的休闲生活,能够给游客以“逃避”现实的体验;通过参与农业劳动,加深对农产品的认识,更深深体会劳动果实来之不易的道理,给游客以教育体验。而现在快节奏的都市生活恰恰使得人们很少有机会接触乡村,亲近自然。所以乡村体验式旅游是城镇居民体味乡土文化,乡村百姓感受现代气息的直接途径。
根据2011年国家统计局关于我国人口总量及结构变化情况报告,我国乡村人口65656万人,虽然我国的城镇化进程正在飞速发展,但乡村文化生活依然在生活中占有很大比重。五千多年的华夏文明中,农业、乡村的分量举足轻重,乡村资源的文化内涵灿烂丰富。根据不同的地域风情和环境,我国各地形成了风格各异的农业景观,同时,各地的乡村风光又与当地的特色饮食文化、农事文化、宗教文化以及节庆文化等紧密融合,为游客体验乡村文化提供了丰富的环境。
(三)乡村体验式旅游是游客放松自我的有效方式
随着城市生活节奏的加快,源自于工作、生活上的精神压力越来越大,越来越多的旅游消费者更加注重精神层次的消费,对旅游产品的需求不断升级。传统的“到站观光式”的旅游已经不再适合现在的旅游消费者。
在城市的生活压力下,乡村体验式的旅游无疑是旅游消费者愿意选择放松自我的有效方式。积极的参与性和过程的愉悦性可以很好的满足旅客的放松自我的需求,可以使得游客远离城市的喧嚣,去享受乡村宁静的生活节奏。
三、我国乡村体验式旅游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主题不够鲜明,文化氛围不浓
作为大城市的近郊,乡村正逐渐成为城市的延伸,在城市的影响下,乡村旅游地正慢慢失去原有的“农”的特色。乡村旅游正慢慢形成规模化,建造豪华的设施,模仿城市里的服务方式等,这些都会使得乡村体验式旅游失去原有的体验内涵,失去体验的方式乐趣,不利于乡村体验式旅游的开发。
而韩国的乡村旅游开发上把乡村旅游分成农村体验型、渔村体验型、生态体验型、文化体验型、体育体验型等。游客不仅可以观赏学习、还可以利用场所设施深入体验乡村真实生活、、体验农活儿、了解民俗文化、参与农产品收获和农副产品销售。以这种方式吸引大批的海内外游客。而我国与国外乡村体验式旅游较为发达地区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4]。
(二)基建设施不足,安全意识淡薄
目前我国道路交通设施、通讯设施、水电设施等乡村旅游基础设施虽然在日益完善,但是还存在着许多仍需要改进和加强的地方;提供的旅游产品尤其特种旅游产品或者旅游环境不符合旅游安全要求,食品卫生安全得不到保证,在旅游景区表现在游乐设施老化、质量不达标、缺少安全防护设施或警示标志,造成很大的安全隐患,甚至造成旅游事故的发生。
在乡村旅游发展迅速的同时由于农村的经济发展水平不高和农户文化素质水平有限,我国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安全问题也日益突出。例如,2007年5月9日,李女士等在怀柔雁栖镇上官地村的一户农家院入住,随身值钱的物品悉数被盗。2008年9月13日,32名游客在水西沟王芳农家乐就餐后出现头晕、无力、上吐下泄症状,全体食物中毒……类似的食物中毒、财产被盗等安全案例在乡村旅游过程中不胜枚举,严重影响了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5]。
(三)逐利色彩较浓,环境保护不力
近年来,旅游产生的环境问题越来越严重,体验式旅游的发展也正面临着这样的问题,因体验式旅游的发展而产生的问题主要是旅游开发商片面追求经济效益,对旅游资源过度开发,已经超出乡村原始生态环境的承受范围,极大的破坏了旅游地的生态。
(四)服务质量偏低,游客评价不高
谢彦君教授曾在《旅游体验研究——一种现象的视角》中提到过:体验的质量,实际上是体验式旅游的根本性问题[6]。然而,在乡村体验式旅游的发展进程中,服务质量却一直没有的到改善。由于乡村旅游地缺乏专业的旅游服务人员,乡村体验式旅游中旅游者实际享受到的服务与期待中的服务差距大。从而使得游客的评价偏低,达不到理想的效果。
四、改善乡村体验式旅游的主要对策
(一)优化体验主题,丰富体验内容
针对目前国内乡村体验式旅游主题不够鲜明,文化气氛不浓的问题,乡村体验式旅游要明确主题,强化特色,实行差异化发展战略。
“农味”主题是乡村体验式旅游发展的灵魂,也是乡村体验式旅游的核心竞争力,乡村体验式旅游只有具备了独一无二的主题才能谋得长足发展。乡村体验式旅游可以借鉴国内比较知名的具有鲜明主题和特色的主题公园在当今体验式旅游竞争日益激烈化的背景下,乡村体验式旅游要想在竞争中取胜,必须要选定有特色的主题,与他人形成明显的对比。
其次,提升乡村体验式旅游的文化内涵。吸引游客到异域旅游的最大动力是异域文化,文化内涵的深浅直接决定着体验式旅游的档次和品位。在发展乡村体验式旅游过程中,要结合旅游目的地的乡村风情与文化背景,挖掘其中的文化亮点,使乡村体验式旅游成为乡村文化的制高点。
(二)预防体验隐患,重视体验安全
不同于其他旅游方式,体验式旅游因为具有参与的积极性这一特征而更容易引发安全事故。各个乡村旅游景点疏于安全防范、提供的旅游产品尤其特种旅游产品或者旅游环境不符合旅游安全要求等这些都凸显出旅游安全管理已成体验式旅游发展的“短板”。旅游安全作为公共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管理和监管已刻不容缓。
规范乡村体验式旅游的安全管理最有效的方法是制定安全标准,各乡村景区标准化有利于政府加强旅游市场管理,也方便游客根据不同的消费需求选择合适的旅游景点。政府要制定有关乡村景区的安全标准并向群众进行宣传,让群众知道开办乡村旅游需要具备的基本条件。景区标准中应明确经营者要配备必要的消防器材和必要的照明设备,有防盗、防窃等防护措施,客房的门锁要有暗销防盗装置。对旅游活动中可能出现危险的区域和项目,应当设置警示标志,并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从业人员要进行必要的安全培训等[7]。
(三)合理开发项目,保护旅游环境
如果开发乡村体验式旅游仅仅是为了赚得利润而不是发挥旅游区的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话,是不能做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的。只有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同时兼顾,才会使得乡村体验式旅游项目得到合理的开发,当社会效益功能不能发挥,生态效益不能得到保障时,经济效益也就无从谈起。然而,在旅游的发展过程中,由于超规模接待游客、激烈的行业竞争、大规模的项目开发等原因,很多景区开发人员都没有重视环境的保护问题。乡村体验式旅游若要长远发展,就必须有规划地进行项目开发,注重旅游环境保护,减少环境污染。
同样的,旅游资源的开发也需要各级政府机构、社会组织和公众的广泛参与和合作。尽管国家旅游局在旅游法规和标准制定的时候都强调了环境保护方面的重要性,但仍然不够全面,很多都仅仅是原则层面的,并不能满足旅游业发展的需要。
因此,国家应建立全国性的乡村旅游资源开发规划和相应的管理法规,以指导和协调乡村旅游资源的开发,约束乡村旅游开发中不良行为,把乡村旅游开发中的外部不经济效应减小到最低限度。政府还应积极通过客观财政和金融措施对那些有利于环境保护、有利于资源保护的活动给予支持,包括各种优惠贷款、赠款、补贴以及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基金等形式,使乡村旅游环境问题解决在旅游业发展过程中。
(四)抓住发展机遇,提高服务质量
乡村体验式旅游在发展过程中,已成为旅游行业竞争的重要因素的服务质量问题受到了广泛关注。想要完善体验式旅游的服务体系,提高体验式旅游的服务质量,应该做到如下几个方面:
首先要抓住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中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推动服务业大发展的要求,大力发展旅游业等第三产业;
其次,要开展乡村体验式旅游从业人员相关的培训,来提升乡村旅游从业人员的服务素质,提高其服务技能;
最后,可以通过建立网络服务平台和游客反馈平台,可以不断收到旅游消费者的建议和更需要的服务内容,并据此作出相应的改进和调整。这样才能不断提高乡村体验式旅游的服务质量,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和农户居民收入的增加。
五、结语
乡村体验式旅游以它独特的特征正在我国迅速的发展,受到越来越多的旅游消费者的喜爱,十足的“农”味主题和亲身体验的方式给予旅游消费者一种回归大自然的感觉。政府和旅游管理的相关部门在大力推动乡村体验式旅游的同时,也要注重环境保护,在景点安全设施建设等问题上做好监督。各个乡村景区要以服务质量为标准,在保证旅游消费者的安全和提高服务质量上做足功夫,这样才能保证体验式旅游发展的可持续性,进而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和农户居民收入的增加。(作者单位:湖南科技大学管理学院)
基金项目:湖南省新型工业化研究基地项目“网络时代的经济型酒店后危机管理研究”(项目编号:E41302).
参考文献
[1] B·约瑟夫·派恩,詹姆斯·H·吉尔摩.体验经济[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7-8.
[2] 邹统钎.体验经济时代的旅游景区管理模式[J].商业经济与管理,2003,第11卷,第145期:41-44.
[3] 唐代剑、黎彦.《乡村旅游对农民增收、就业实证研究》[J].改革与战略,2009,第12期:122.
[4] 郑海燕.浅谈体验式乡村旅游产品开发[J].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第9卷,第1期:98-99.
[5] 刘海燕、池进.《乡村旅游安全研究——以福建省泉州市北溪村为例》[J].旅游研究,2011,第3卷,第3期:43-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