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03-30 10:25:40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家庭教育的课程体系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关键词】幼儿教育;误区;解决办法
随着近几年我国的社会快速发展,人口素质的不断提高,家长对孩子的幼儿教育也越来越重视。幼儿教育属于基础教育,尽管目前幼儿教育也取得了不错的成绩,然而存在的问题也不少,本文就是要分析当前幼儿教育中存在的误区,然后对如何解决这些误区予以深入的剖析,期望推动我国幼儿教育事业的健康顺利发展。
一、幼儿教育存在的误区
1.1 幼儿教育的教学内容忽视幼儿接受能力
当前学前教育内容过于偏离孩子成长发展的现实。目前由于受传统陈旧的思想的影响,使学前教育内容过于偏离孩子成长发展的现实。内容选择和课程与幼儿的生活现实脱钩,已经违反了幼儿的生长规律。这一现象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在特定的学科和领域,不断扩大,深化原有课程内容;其次是幼儿园方面没有全面的梳理以及调整教学领域目标和内容的联系,只是进行添加或不断分化,超过幼儿接受能力。甚至还有些幼儿园完全按照小学课程安排,使用小学教学方法和标准的教育和要求,甚至用简单、粗暴的方法强迫孩子学习他们不能接受的内容,这是我们要反对。
1.2 幼儿教育的方式不合理
目前的学前教育思想落后,教学方法也过于老套。目前很多幼儿园教师教育思想落后,一些想当然地以为幼儿教学也是帮助家长照顾小孩,不需要任何知识教授,但也有的认为是学前教育就是小学教育的前奏,需要教授类似小学内容的语言和数学知识。此外,目前的幼儿教学方法也很少从幼儿生长发育的现实考虑学前教育,很少去关注孩子的能力和兴趣的培养,教师总是不停的讲知识并提出要求,采用传统的“灌输式”的教学方式。这种教学简单机械,缺乏指导和激励功能,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少之又少,束缚了幼儿的我想像力和创造力的重视。这种灌输式教育,使幼儿的学习变成机器,甚至成为守护者炫耀自己的孩子遇到多少知识资本,不能不说这是学前教育的误区。
1.3 幼儿教育与家庭教育脱节
在当前的幼儿教育中,虽然引起了教师和家族之间的关注,并起也采取了教师和家长的合作,沟通,但过于形式化,交流方式过于简单,不够深入,大多流于形式,没有太大的实质性的教育影响,这其中存在许多问题:一方面是教师的影响家长定向,在目前的学前教育家长教育,基本上没有对幼儿教师的影响,家长的教育观念,经验是很少的能发挥在学前教育中;另一方面,幼儿园和家长的关系只限于提供学费,交流信息。农村学前教育是显而易见的,甚至一些家庭教育和幼儿园教育存在的矛盾,这会导致不可避免的学前教育效果不理想,甚至会引起婴儿的双重性格。
二、幼儿教育存在的误区解决办法
2.1 合理化构建适合幼儿的教学队伍及体系
积极探索和构建适合孩子成长发展实际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学前教育内容的选择和课程目标都是为了满足孩子的全面和谐发展的需要,因此幼儿园是学前教育的内容设计和施工课程体系必须符合参加这个幼儿的年龄特点为基础。因此,首先必须要注意这个花园宝宝需要在与利益,安排孩子的学习内容和课程在这个基础。其次,在内容的选择和课程,当然要建造这个花园有特点的教育课程,同时必须使用每个可用资源来全面丰富和完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不断。最后,加强对教师的专业素质培训,严禁复制或模仿课程模式,严格遵守教育,适应,一体化的基本原则,发展多领域知识,构建具有自身特色的课程资源。
2.2 改变幼儿教育方式,着重启发式教育
学前教育需要发挥主要的注意力,让孩子在游戏中学习,在活动。显示幼儿的本能,在游戏指导,教育。婴儿是积极的,好奇的,好让在一个活泼,开朗,这些都将是未来高素质人才的良好基础。易于开发的实际操作是勤劳的开始;倡导的开朗性格,有利于适应多变的环境。我们目前的任务是清醒地认识到旧的教育观念的影响,以及老观读取每个程序和伤害,我们必须抛弃旧观念和做法,使用“开放”的教育方式培养幼儿。幼儿激发热情主动地学习,逐步转变这种热情的探索精神和求知的欲望。
2.3 幼儿教育与家庭教育紧密结合
幼儿园教育必须密切配合家庭教育并随即应变。老师与家长联手,是实现共同为祖国的花朵提供高质量教育的最佳方式。都提出了积极性和运动参与班级在每一级积极活动。幼儿园教育必须要互相协调与家长的教育。一方面,幼儿园必须建立与家长的沟通机制,及时给孩子上幼儿园的儿童的表现和教育内容反馈家长;另外一方面,家长也要给予及时的孩子在家的表现,及时反馈幼儿园。实现幼儿园的教育是符合所有的努力,家庭教育的内容,要求是一致的,双方教育不要逃避。大多数家长都有磷专业技能,为幼儿园教师可以利用家长的一些长处,不同的思想弥补目前狭隘的思想。
三、结语
最后,笔者认为,解决目前阶段学前教育面临的误区,需要家长,幼儿园,政府,社会各方的努力。学前教育应以儿童心理发展水平为基础,以幼儿身心健康发展为目标,原则,遵循因材施教等方式,通过理论研究和实验建立丰富灵活的多,生产动态,提高幼儿园教学标准的相关制度和机制。同时,我们也期待小学教育的招生制度,提高失败等级体系等方面混凝土提高体制和机制也需要进行相应的变革,从而使未来幼儿教育与小学教育才能真正达到有机的联系起来,从而为每个孩子的顺利发展发展创造良好条件。
参考文献
[1] 黄静,金玲.努力追随孩子的活动用心发现蝴蝶的美丽[J].科学大众,2009,(02).
[2] 徐宏升.让幼儿在体验中成长[J].学前教育研究,2008,(09).
[3] 邱赛娜.新视阈下幼儿有效教育手段实施途径探析[J].小学教学参考,2011,(21).
如何让家长了解更科学的教育理念,如何引导家长通过学习进行自我提升,如何让孩子得到更科学的教育,如何让家校共育达成高度的一致,这是社会关注的焦点,同时也是学校教育所面临的突出问题,我校正因为认识到家庭教育对孩子未来的重要性,所以我们紧紧围绕“自主成长,奠基未来”的办学理念,以家长委员会为依托,以家长学校为主阵地,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强化家庭的育人功能,有效的促进了孩子的健康成长和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全面开展。
一、完善“四部运作”,夯实有效机制
为了更好的落实家长学校的各项工作,我们将孙家小学家长学校划分了四个部门:家校沟通部、家教提升部、家长义工部、研学助学部,每一部都有各级部优秀的家委会主任负责,切实将各项工作落实到位。
1、家教提升部的工作
(1)引导家长认知未来教育方向;
(2)解答沟通家长在家庭教育中的焦虑和迷茫;
(3)调整孩子的学习状态和内动力,主动学习、高效学习;
(4)打造各级部各班级的学生榜样和标杆家长,相互影响托起。
(5)通过定期讲座和家长交流会的方式,对家庭教育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讨论,向家长讲解先进的家庭教育理念,促进了家庭教育的良性进展。
2、家校沟通部的工作
(1)了解各班级各家长对学习教学和管理工作的意见或建议,并进行及时的沟通交流,答疑解惑,让沟通无障碍;
(2)通过定期开会的方式,向家长汇报学校和家长近期的重要工作和准备采取的重要措施,传递学校的教学方向和管理思路,让家长们更明确孩子在学习的学习和生活;听取并传达家长对学校和班级工作的意见或建议,及时传达家长的意愿,促进学校、班级和家长的相互理解。
(3)真正架起家长和学校的沟通桥梁,家长和老师共同努力,全心为了让学生们学习好、思想好、品德好。
(4)开展丰富多彩的拓展性课程,是我们学校自主开发开设、供学生自主选择的课程。我们建设拓展性课程,紧紧围绕立德树人,着力于优化学校课程结构,培育学校办学特色;着力于实施因材施教和个性化教育,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综合素质;着力于转变育人模式,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我们的拓展性课程可分成实践知识拓展、体艺特长、公益活动等几大类。
3、助学研学部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不观世界,何以谈世界观。助学研学部全力推进让学生们开阔视野,提升眼界,锻炼思维。
(1)创建了校本研学课程体系。
(2)提升学生综合素养,拓宽学生视野,善于思考,勇于实践。
(3)规范教师对学生研学活动指导,提升研学课程的学习价值。
(4)通过研学提升学生的思考能力和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
(5)将研学与学科教学相联系,根据不同目的地的特点确定不同的能力提升方面。学生可以形成有层次、有结构、有体系的研学知识体系,扩展自己的视野,提升自身的综合能力。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4、家长义工部
家长义工活动让家长很好的参与到了学校的管理和活动中,有效的促进了家校沟通。
(1)每天上学放学的时间,都能看到执勤家长的身影,无论春夏秋冬,严寒酷暑,家长们都尽职尽责的确保孩子们的安全;
(2)在校园里卫生、教室的干净整洁,都离不开热心家长们的付出和汗水,不叫苦不喊累,全然的付出。
(3)家长义工部就像是一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我参与我喜悦。
二、发起“亲子共读书”,收获亲情共成长
当代社会各种高科技占据了我们的注意力,电视、电脑游戏、智能手机等让孩子们沉迷其中。亲子共读会让孩子明白,阅读是一种很好的娱乐,阅读是一种学习手段,更是一种美丽的休闲方式。家长应当鼓励孩子独立阅读,而亲子阅读正是培养孩子独立阅读习惯的良好方法之一。孩子的成长也是一本书,多一点心思,多一点投入,收获的其实不仅仅是孩子。
为了让孩子们尽可能的远离电子产品,为了让家长和孩子有更多陪伴的时间和交流的话题,在2020年11月,我们孙家小学在全校发起了《亲子共读》活动,通过选择阅读书籍、分组互助、照片音频视频打卡的方式,并且设立了书香之家、读书之星、优秀读书小组等奖项,调动家长和孩子阅读的积极性。亲子共读活动自发起之日起,得到了家长们和孩子们的高度认可和支持,家长说:通过跟孩子一起读书,发现跟孩子交流的话题多了,孩子跟家长的关系近了,也愿意跟家长交流了,更重要的是孩子对读书的兴趣提升了,好多孩子到了时间就会提醒家长读书;孩子们说:爸爸妈妈总是很忙,以前回到家都很是说话,除了问作业写完了没,就没有其他话了,通过亲自共读,发现爸爸妈妈再忙再累也会陪自己读书,感觉好幸福!
三、“三多”“三专”“一目标”,家长学习快提升
1、多途径、多渠道、多形式
(1)家长课堂集中授课。对家长讲授家庭教育相关知识,提高家长素养;
(2)小型座谈交流会。有针对性的解决部分家长急需解决的焦虑或困惑;
(3)家长开放日。让家长走进学校,走进课堂,与孩子共同上课,进一步促进老师和家长的沟通交流;
(4)家长互助组。成立家长互助小组,更及时的了解家长的需求和意愿,以便快速反馈,以求在最短的时间内得到疏导和解决。
2、专家、专业、专题
通过教育专家的亲临授课,引领家长了解当下及未来的教育形式,让家长认识到家庭教育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提高家长对家庭教育知识的学习意识,专业的授课内容,专题专题的解决方案,让家长真正在学习中成长,在成长中觉悟,在觉悟中醒来,唤醒孩子的潜能,塑造孩子的思维。
3、一目标
让更多的家长不再为孩子的教育而费心劳神,让更多的孩子在快乐的海洋中健康成长为高智商、高情商、高逆商的高素养人才。
四、2021定位为体系搭建年和课程系统年
1、根据相关规定搭建完善的家长学校组织架构,夯实各成员的知识储备
和沟通水平,分工明确,协调互助,将各项工作坚决落实到位。
2、根据不同年龄段的家长需求,将家长课堂进行系统的排课,提前
首先,学校德育的目标是实践的。学校德育目标包括认知目标、行为目标和情感目标,无论何种目标,其根本都在于学生的具体行为表现,只有学生践行才是对德育目标的最好检验。同时,学校德育过程本身就是实践活动的展开过程。在德育实践活动中,学生是主体,教师担当着指导者的角色,师生相互作用,使活动真正实践化。另外,德育实践活动及学生在活动中形成的道德实践能力是学生品德评价的根本标准。在学校德育中,关键在于将对学生的道德认知教育与道德行为培养相结合。所以,学校德育本质上是实践的,它既来源于实践又高于实践。其次,学校德育的内容是宽泛的。学校德育涵盖道德教育、政治教育、心理教育、思想教育等。学校德育内容的宽泛,一方面体现于德育面“宽”,即学校自身定位,另一方面体现于德育侧重点“泛”,具体来看,源于学校德育受“大德育”的影响,注重个体自我实现与社会进步的高度统一,取向于国家与社会层次,而学校德育不仅要兼顾国家与社会,更需准确定位于学生。整合宽泛的德育面与点需要将恰当的内容纳入学校道德教育体系,不断融入学校系统中丰富的教育实践经验,体现德育内容的现实性与针对性,同时,应多样德育并举,实现学生知情意行的综合发展,以实现集约化的“大德育”教育分散化、合理化,也有利于泛化的学校德育内容走向特色化。再次,学校德育的形式是多样的。近年来。为落实全面素质教育的要求,国家、社会、学校都加大了道德教育力度。德育内容的丰富决定了德育实现形式的多样,这一方面体现于学校德育课程形式的多样。传统的道德教育以学科课程为主,以传统课程为载体,偏重理论知识的传播,而当下选修课、必修课等以多样的形式吸引学生,满足不同学生的多样需求。另一方面体现于学校德育教学形式的多样。自主、合作、探究等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符合不同阶段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因此,学校德育的践行应以多样化的方式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实现道德教育的“育人无痕”。对道德教育的认知与践行,不仅要基于理念、内容、形式的考虑,更应从整体上重新构建学校完整的实践性德育课程体系,彰显德育的教育力量。
二、立德———学校实践性德育课程体系的结构
学校实践性德育课程体系的整体构建以德育论、系统论为理论基础,具体划分为目标体系、内容体系、活动体系和评价体系四个部分,四部分之间相互联系,其构成在时间上具有连续性,在空间上具有全面性。
(一)学校实践性德育课程的目标体系
一套完整的实践性德育课程体系需有清晰、准确的目标予以指引,以求突破传统学校德育模式。历次课改要求渗透道德教育的思想,不断突出德育目标与时展相联系的要求,突破道德、思想、政治、法制、心理的分层局限,以实际本位的目标引领道德教育的基础性,德育内容、形式与功能的层次性与全面性,德育课程改革的稳定性与变革性等,因而,学校实践性德育课程体系目标以“实践”为特征,联系学生生活经验、社会科技发展现实,统筹学科知识、经验和社会,力求实现学校实践性德育课程目标的深刻性与创新性。实践性德育目标大致分为总体目标、分类目标和具体分项目标三个层次,总体目标作为纲领性要义控制全局发展,分类目标依据九大内容进行分类,分项目标是基于分类目标而具体划定的层次目标。三个层次目标之间相辅相成、互为支撑,前者对后者起导向性作用,后者是前者的具体化。学校实践性德育课程总体目标为:结合学校德育的过程实践与结果实践,授之以知、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导之以行;用德育知识武装头脑,加深道德认知,并能自主参与社会活动,敢于面对道德质疑、解决道德疑惑,成为热爱祖国、有良好道德品质、遵纪守法的好公民;培养个人的道德情感,逐步树立良好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最终成为“四有”新人和社会的强生军。由于学校实践性德育课程的生动性与实践特色,所设置的目标体系力求突破时空限制,每一学龄段的目标分别从认知与技能方面螺旋上升,目标编写移交给施教者。在德育总体目标的指引下,依据实践性德育课程的实质内涵和具体内容要求,将实践性德育总目标进一步划分为生命教育目标、文明规范目标、基本道德品质目标、爱国主义教育目标、社会主义荣辱观目标、集体主义教育目标、劳动与社会服务目标、生态环保教育目标、创新精神目标九大分类目标体系。每一分类目标体系下设分项目标。生命教育目标分为人与自我、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三个分项发展目标;文明规范教育目标下有礼貌、礼仪、行为三个子目标;基本道德品质目标下有诚实、勇敢、勤奋、自强、自立等一系列优良品质培养的目标;爱国主义教育目标分为爱自己、爱学校、爱家乡、爱祖国四个渐进层次目标,培养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目标分知荣和明耻两个目标;集体主义目标下有服从、利益、团结合作三个子目标;劳动与社会服务目标包括劳动、志愿、服务三个目标;生态环保目标包括人与动物、人与植物、生态破坏、生态环保四个层次目标;创新精神的具体分项目标为好奇、兴趣、质疑、探索四项。每一分类目标下的分项目标主要依据内容体系而划分,具体的分项目标在德育课程实践过程中依托教师不同的课程组织形式而变更,从而达到认知与技能的同步发展,给予教育者充分发挥的空间,真正做到把课程还给学校、把课堂还给学生。
(二)学校实践性德育课程的内容体系
学校德育课程内容的推陈出新以良好的文化背景为基础,其中学校文化氛围、制度背景等成为核心要素。构建学校实践性德育课程内容的前提在于营建良好的校风,校风是一个学校文明的标志,其形成与发展经历了较长的时间,因而具有稳定性,它渗透于学校管理、教育教学等环节,关系到学生思想品德、行为习惯、人文素养的形成。构建学校的实践性德育课程,基础在于由严谨的作风、务实的教风及踏实的学风所构成的良好校风。在健康向上的育人环境中,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德育新指向,首先综合1993年和1995年原国家教委颁布的《小学德育大纲》和《中学德育大纲》的主要内容以及现阶段中小学不同阶段的德育内容,划分为道德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国情教育、法律教育、经济教育、哲学教育、生活规范教育、自然教育和文化教育九大板块;其次结合德育课程内容呈现的非专门、自由性、潜在性等特点,确定实践性德育课程将不呈现具体课程内容,而借由德育课程主题给予学校、教师充分的扩展空间,达到德育目的。最终确定学校实践性德育课程的九大主题为生命教育、文明规范学习、基本道德品质、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荣辱观、集体主义教育、劳动与社会服务、生态环保教育、创新精神,并将九大主题贯穿于以实践性为主要特征的课程中。这里的实践性并不简单意指课程以实践活动方式进行,而是广泛意义上的多维的过程实践、结果实践等。学校实践性德育课程不同主题之间横向联结组成学期课程,纵向构成阶段内容,不断螺旋上升。
(三)学校实践性德育课程的活动体系
学校道德教育活动的最终结果是回归到真实生活情境中,切实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进而提升学生对生活的认识与理解。开展以综合实践活动为主的学校实践性道德教育活动,符合新课程改革突出学生主体性地位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校作为施行正式教育的场所,是联系进行零散教育的社会、家庭及个体的纽带,学校实践性德育课程的活动体系是围绕学校、家庭、社会三者之间的交叉关系而展开的。个体的社会活动与交往过程同时也是德育渗透的过程,志愿服务将成为学校与社会之间的主要实践性德育课程活动。合作互动式的家校德育共同体模式是学校与家庭之间的主要实践性德育活动。重视家庭伦理教育是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明传统,充分体现了伦理政治化、等级化特征,因而作为言传身教的家庭教育应与时俱进。学生优秀道德品质的形成源自外在教育与自我教育的辩证统一,因此,自我教育是学校与个人之间的实践性德育活动之一。自我教育在于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等内在品质的提升,有助于个体的内外兼修。所以,志愿服务、家校共同教育与自我教育将共筑学校实践性德育课程活动体系。三类实践性德育课程活动的具体内容各有千秋。一是志愿服务。志愿服务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是进行道德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载体,活动中所蕴含的道德意识是珍贵的教育资源,不仅可直接为残疾人、孤寡老人、留守儿童等对象提供服务,还可借助学校社团人力资源网,同各个团体或单位建立合作项目,有利于学生道德社会化过程中社会定向的形成,加深学生对道德本质的认识与了解。二是合作互动式的家校德育共同体模式。家庭是教育问题累积的温床,但家庭教育中所蕴含的爱情教育、伦理道德教育、礼仪规范的启蒙教育等内容是其他教育无可替代的,因而密切学校与家庭、家庭与家庭之间的合作与共建是其奋斗目标,通过横向互助、纵向引领、外力提升等方式转变传统的家庭教育观,增强家校合作魅力,有利于学生形成道德美感,也有利于建立高尚、纯洁的道德审美关系。三是自我教育。开展“德育综合主题活动”,以自主意识、实践能力和合作精神为特点;开展“活动性德育课程”,借鉴英国德育教育模式———“体谅模式”三阶段“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证明规则”、“你本该做什么”,将其转化为“活动性德育课程”的三部分,有利于学生通过集自我发现、自我意识、自我纠正、自我评价为一体的德育自我教育活动,不断提升参与意识、责任感、能力与素质。
(四)学校实践性德育课程的评价体系
学校德育的实践性本质决定了其评价方式的多元性、实效性与发展性。学校实践性德育课程的多元化评价有利于激发学生的主动性与积极性,适应于学生个性化的长效发展。所以,学校实践性德育课程的评价体系立足于过程和结果,关注德育课程的静态和动态,将实践性的德育课程划分为德育实践评价和德育课程评价两个方面。德育实践评价是渗透性和感染性的教育,是关于德育课程的动态实践部分,主要是对具体实践活动的评价,涉及活动中学生待人接物的态度、与他人的合作交流能力、良好的行为习惯以及个体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而德育课程评价是一种学校班级的常规性教育,是对课程设置、课程方案、课程实施及课堂中学生学习情况的静态评价,关注了课程本身、教师和学生。德育实践评价与德育课程评价之间有交叉,所以学校实践性德育课程评价要求从多方面、多角度对学生、课程进行全面评价,力求建立以德育实践评价为主、德育课程评价为辅的学校实践性德育评价体系。不同德育主题需结合不同德育活动予以践行,德育实践评价内容涉及活动过程的始终,注重学生在活动中的各种行为表现与问题解决能力,关注学生在活动中所获宝贵经验的发展价值。所以,这部分评价主要借助活动记录袋和活动观察进行评定,通过学生的活动参与度、积极度、表现度等进行综合评定。德育课程评价包含四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课程设置,主要是为满足社会、地区、学校和个人的需求与突出地方特色;二是德育课程方案,即校本课程大纲、教案、教学计划、教材等,既要符合学校办学宗旨,也要保证整个课程目标、内容、组织的连贯性;三是课程实施,考察教师教学过程中的综合执行情况;四是学生学习情况,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与学习结果。四个不同方面的评价内容可为德育课程的顺利推行打下坚实的基础。无论是德育实践评价还是课程评价都应以德育目标为中心,坚持综合性、连续性和灵活性的评价原则,将书面评价与口头评价、行动评价相结合,活动中的即时评价与延后评价相结合,阶段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相结合,扩大评价主体范围。学校德育课程将道德教育理论化,而道德是社会生活的规范和准则,真正的学习需要在社会生活中进行,所以学校实践性德育课程评价体系需采用多样的、开放式的、动态发展的方法,激励学生生成积极持续的发展动力,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
三、治德———学校实践性德育课程体系的实现
一套完整的德育课程体系建立的目的在于发挥其教育与发展功能,实现育人目的。“治德”力求综合化上层管理,结合校本课程的理念,突破形式化与教材化的德育课程内容,将陶行知所主张的“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密切融入到学校实践性德育课程体系的实现环节中。
(一)学校实践性德育课程管理的制度化
学校实践性德育课程管理在于协调德育组织之间、德育工作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在完成德育目标的同时增强德育的实效,是整个德育工作的指挥系统,具有协调、组织、实施及评价管理的职能,也是使德育工作顺利进行的保障。学校实践性德育课程管理需要规范化的章程予以保证,以彰显其内外双修的本质。学校实践性德育课程管理应注重科学化、制度化的透明化、公开化使学校的管理工作者有制可循、有章可遵、有据可依、有理可评。要达到学校实践性德育课程管理上行下效的目标,必须有一套有力的课程管理系统予以保证。首先要有健全的领导体制,形成以学校为中心的家庭、社会德育网络。学校领导者要有优秀的品质、丰富的学识、扎实的能力、灵活的教育技巧等才能成为管理的核心群体,引领全体教师进行创造性的劳动。其次是建立健全规章制度。综合网络化管理和责任管理,明确规定人员构成及清晰的责任分工;继续推行“德育学分制”管理,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将一系列德育目标具体化与详细化,德育行为、德育活动可量化与学分化,用相关数据反映学校的具体德育要求。“德育学分制”不仅有利于社会、学校、家庭的及时监控调整,也有利于学生的自我约束与管理。
(二)学校实践性德育课程实践的生活化
生活教育理论认为,学生认知和能力的形成是在具体的社会生活中发展起来的。在现实生活中,学生个体被给予充分的活动与发展自由,并进行感知、体验、学习和改进,生活的过程同时也是德育实践的过程,学生置身于道德情境,经历道德考验,框架性的德育理念在现实生活中生动地内化为道德认识,外化为道德行为。德育课程实践的生活化,一方面,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使社会准则与道德规范发挥其实效性;另一方面,有利于学校落实新课程改革对乡土课程、校本课程的开发要求,改编与创生出更多因地制宜的学校德育课程;同时,还有利于解放学生的天性,使教育回归自然,教学回归生活。实现学校实践性德育课程的生活化,也是在践行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论”,响应现代德育发展的新方向,德育将成为一种体验性德育、探究性德育和生活化的德育。首先,课程资源是学校德育课程实施的保障,需要构建贴近生活的德育课程资源体系,深入挖掘学生周边的生活素材,将地区传统美德与现代生活相联系,贴近学生现实生活状态;其次,课程设置走向乡土化、多样化与个性化,学校自主开发符合当地特色的乡土德育,充分考虑学生现有的经验或积累,寻找其“最近发展区”,并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积极认识和了解所出生和成长的乡土环境,增进其对家乡的认知,提高情感认同度;最后,依托社会生活,利用学校的社团组织或兴趣小组,将教材内容延伸至生活,使学生在体验中形成道德情感,最终形成坚定的道德信念和稳定的道德行为。
(三)学校实践性德育课程评价的学习化
程体系;“经权课堂”建设
【中图分类号】 G423.0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5)13―0032―01
近年来,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国内外学者围绕学校课程进行的科学研究成果不断涌现,特别是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全新应用,使许多中小学校进行“分层教学”、“小班教学”、“翻转课堂”等教学模式的探索。学校如何在课程设置与课堂教学上面向教育现代化,开展校本教研探索势在必行。
一、打造学习型校园 ,夯实校本教研的基础
教育现代化,就是用现代先进教育思想和科学技术武装人,使教育思想观念、教育内容、方法与手段以及校舍、设备,逐步提高到现代的世界先进水平,培养出适应参与国际经济竞争和综合国力竞争的新型劳动者和高素质人才。在强调内涵发展的今天,学校首先要建设一个民主的学习共同体,通过学习凝聚先进教育理念和学校共同愿景,提高教师自身的修养。为此,我校在校本教研中提出了“教师博约兼资、文行并美”的规范,加强业务理论学习,以教研组、备课组为单位组织,把学习作为一项硬性任务逐步让读书成为自觉习惯,成为风尚,通过学习吸收先进的教育理念,学习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不断提升自己的业务能力和人文素养。在学习型校园建设中,我们还把打造一支德艺双馨的教师队伍作为奋斗目标,把师德修炼的基本要求固化为行为模式和崇高追求,始终在引导教师从人文精神、自我意识、实践知识、教学智慧、创新意识、教师幸福等方面着力,达到师德修炼的目的。
二、创设教研载体,建立学习自主的课程体系
课程与课堂是实现教育与教学目标的主要渠道与基本途径,一所现代化教育学校,只有建设校本课程体系,学校的特色和文化内涵才能显现出来。我校作为甘肃省义务教育地方课程与学校课程建设示范校,始终坚持建立以校为本的课程体系,学校开设科学实验、绘画、书法、器乐、声乐、舞蹈、演讲、陶艺、剪纸、球类运动、心理健康和社会实践等活动课程,有的以社团形式组织,有的以兴趣特长模式进行。学生可根据自身情况选修,与必修的学科课程互为补充,构建“课堂+舞台+社团”的课程实施模式。除了学科课程外,还注意把握活动课程、隐性课程和研究性课程等四类课程体系的开发,研究并不断改进四类课程的建设和实施,既开发学生智力、增长智慧,又满足学生多方面的兴趣和需求。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我们把学生所处的现实生活和社会情境作为重要的课程资源,同时注重课程形态的多样性和变化性,使具有本校特色的校本课程在动态生成中不断提炼、优化、沉淀为校园文化。我们成立了家长学校和家长委员会,定期举办研讨班、家庭教育问题培训班,在此基础上,还成立了班级、年级、学校三级家长委员会,特设“校长接待日”和校长热线,邀请家长参与教育教学开放周和评教评学活动,接受家长的检阅和监督。学校每学年要组织学生进行清明节祭扫烈士陵园活动、远足拉练活动,带领学生到农业高科技示范园、渗金山森林公园亲身体验,贴近大自然,锻炼意志,培养品格。创新德育假期作业,在假期中要求学生了解天水名胜古迹,调查了解社区老年人的生活、帮助家长管理家庭事务、调查全市物价升降情况、读优秀名著,这样既丰富了学生的假期生活,又锻炼了他们的综合能力。
三、打造“经权课堂”,为校本教研提供理念引领
关键词:正品教育;校园文化;特色课程
我校地处越秀区矿泉地区,是一所典型的城乡结合部学校。沙涌南的学子们缺乏系统的校园文化的熏陶。在社会不良风气及一些不当的家庭教育的影响下,学生的各种行为表现都呈现出一些不好的方面。我们的目标是培养全面优秀的学生,使他们适应社会的发展,成为社会有用之才。如何实现这一目标,对我们来讲任重道远却无法推卸。“正品教育”,从广义上说,就是要培养具备多元智能、全面综合发展的儿童;从狭义上说,就是要培养既具有一定的科学文化基础素质,又具有良好的行为习惯及道德情操的儿童。“正品立人”是其具体路径,是要着眼于发展儿童健全且良好的知(识)、情(感)、意(志)、品(性)、行(为),通过教师、家长、社区等多种类型教育者的积极影响和言传身教,来潜移默化地对影响儿童的知识、情感、意志、品格和行为,使其沿着正确的方向实现外在影响下的自我发展和养成。为此,我们从以下三个方面构建“正品教育”校园文化氛围:
1嫩蕊商量细细开———营造诗意化环境文化氛围
学校通过诗意化环境文化氛围的营造,时处浸润着学校特色文化教育。一方面诗意化“正品”教育生态环境,处处滋养沙南学子心灵。校园环境打造需要体现教育之优雅,也需要呈现一种美丽的意境,师生在其中工作与学习,潜移默化中得到浸润与熏陶。学校通过美化校园环境,营造育人氛围,命名大型建筑物,设计重点人文景观等,充分体现学校办学理念与特色。另一方面诗意化“正品”教育文化风尚,培育沙南学子的品格。就学校内部管理而言,建立科学而健康的价值判断标准和可遵循的行为规范,从而降低使用强制手段的频率,提高学校教育活动的效果;使学校充满尊重、沟通、信任、和谐的人文精神;营造团结、合作、诚信、友善的人际关系。塑造内在的一颗慧心,使一个人在心性、品格方面透露出一种美好、优秀的气质,是我们开展德育工作的一贯主张。(1)面向全体学生创设“正品”文化特色系列活动:学校“正品”文化的建设活动与少先队以“童心璀璨”为主题的德育活动紧密结合,展现学生的风采。如:①教师节师生同台演出。②规范化升旗仪式活动。③书香校园,阅读经典活动。④快乐大课间体育活动。⑤环保宣传教育活动。⑥生命教育活动。⑦爱心公益教育活动。⑧中华传统文化活动……同时,学校还联合家庭、社区,一起开展“正品”文化特色系列活动,使学生人人争当上进好少年,积极践行“正品”文化教育,引领学生快乐幸福成长。(2)面向有特长学生创设丰富多样的品牌活动:学校充分利用“美术教室”、“文化宫”、以及“广播站”等场地,创设了“我要当主播”、“学生书画作品展”、“‘名人名篇名故事’故事大赛”等活动,旨在开发学生主体创造潜能,培育学生的良好品格,提高学生自身涵养,让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
2一枝一叶总关情———构建“正品立人‘三三制’”德育文化体系
学校把“正品教育”文化融入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构建了“正品立人”的“三三制”德育文化体系:(1)“正品立人”特色活动:“三讲”(讲正气、讲品格、讲品行);讲正气:正风、正言、正行;讲品格:品味、品性、品位;讲品行:行为、行动、行止。(2)“正品立人”特色主线:“三品”(人品、学品、教品);“三品”是指:人品、学品、教品。我们以追求“人(师生)品、学品(学生的品质)、教品(教学的品质)”三大板块作为抓手,融合人格教育、情感教育和道德教育,让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3)正品立人的德育策略:“三维”(学校、家庭、社区)。“三维”指的是我们在学校、家庭、社区这三个维度,开展正品立人德育活动,如:各种综合实践活动、少先队活动、主题班会等。通过各种特色活动,使人人争当“正品儿童”。我们每学期评选一批“正品儿童”:包括学校、家庭、社区中的“品格好儿童”、“品位好儿童”、“品行好儿童”。
3活水源流随处满———重构“正品教育”特色课程体系
课程是育人最重要的载体,也是达成育人目标的有力杠杆,在特色校本课程的开发上,学校重构“正品教育”特色课程体系,是以特色课程的建设与实施助推学校特色育人工作的发展。(1)整体规划学校课程,搭建“正品教育”课程模式:围绕“正品教育”这一核心,我们将“基础性课程”、“拓展性课程(必修)”、“拓展性课程(选修)”“综合性课程”均融合在一起,让学生在各种课程中,不断提升自身各种素养,匡正品性、扶正品质、端正品行,进而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2)系统开发特色课程,打造“正品教育”校本课程特色:除开足开齐国家地方课程以外,我校尤其注重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应用。我们建立了与学校育人目标相适应的“正”“品”“行”特色课程体系,内容如下:“正”:国学经典吟诵课程、自编《经典诵读》课程“品”:《正品立人》系列故事绘本特色课程“行”:主题教育活动课程、综合性实践课程(3)科学设计“正品教育”课程评价体系,成就“品正学生”:本课程体系的评价主要从“正品银行评价”和“互动反拨”课堂教学评价两方面进行,辅以观察、访谈、问卷等方法。“正品银行评价”指以拓展性课程(必修)和拓展性课程(选修)等课程内容为依托,学生的言行、品质获得老师、家长、同学的不同评价,便得到了相应的德行积分,自动存到“正品银行”中。这种评价方式构建了家校互动的新模式。(4)课堂教学,形成“多元发展,互动反拨”课堂教学特色:课程的有效实施离不开课堂,课堂是教育教学的重要阵地,它赋予了教育以生命力。为此,我们以素质教育思想为指导,围绕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个性发展和终身发展这一核心,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教育规律,满足学生健康成长需要,以学校“多元发展,互动反拨”教学理念为引领,构建了“互动反拨”课堂。“互动反拨”课堂的内涵:以促进学生的思维活动为课堂教学的核心目标,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表达交流、解决问题的能力,构建让学生思维活动的课堂。构建“师导生动”、“生生互动”等多元互动、和谐生动的常态化课堂,建立民主融洽的师生关系,创设充满智慧和趣味的学习情境,营造活跃的课堂氛围。在课堂中让师生的潜能和价值得以充分发挥和释放,让师生在课堂中收获成功感、价值感,构建情浓于水的师生生命力焕发的课堂。(5)“正品研修”,培养具有乐教、善研的“正品教师”。学校紧扣“正品教育”,积极探索出与学校特色发展,教师成长相适应的校本培训模式———“正品研修”模式,着力培养具有乐教、善研的“正品教师”。“正品研修”校本培训模式,主要是由“研修精神”、“研修主题”、“研修过程”、“研修作业”这四个方面组成。我校依托课题的引领,结合我校“正品教育”的核心理念,教师们根据自身实际,确定相应的研究小课题,展开行动研究;其方式是采用融专家引领、同伴互助、实践应用、展示评价于一体;目的是培养骨干教师,激励全体老师积极参与各项培训,主动承担科研课题,创新教学模式,锻造出了专长优、素质高、能力强的“正品教师”队伍。
参考文献
【关键词】教育综合改革 立德树人 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 G521 【文献标识码】A
教育综合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各方面力量协同配合,更需要顶层设计,明确发展的思路和路径,制订规划,有序进行。为此,房山区教委以教育综合改革为核心内容,制订了《北京市房山区“十三五”时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坚持“用心做教育,做心中有人的教育”的工作理念,以办好人民满意的房山教育为目标,以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为根本,扎实推进各项教育改革。
聚焦课程改革,立德树人,创新发展
坚持“立德树人”,强化核心价值观和传统文化教育。基于对“教育是以人育人、以爱育爱”的认识,我们认为推动教育综合改革的核心力量就是人,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而“立德树人”首先在于精神和品行上的引领和改变。为此,房山区在教育综合改革的进程中,提出倡导和落实“用心做教育,做心中有人的教育”理念,课程改革也是以此为基础,系统规划、整体统筹。出台了《房山区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施方案》,提出“加快构建并实施一个核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两大支柱(优秀传统文化和时代精神)”,引领学校依托区域资源开发,发挥实践育人作用;依托学校文化建设,发挥文化育人作用;依托课堂教学,发挥课堂育人作用;依托主题活动,发挥活动育人作用。同时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课程体系,开展“中小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课程化研究”,不断创新综合实践活动形式,提高学生素质。
围绕学生核心素养,尝试开展课程创新实验。一是完善课程结构,构建课程体系,促进三级课程的整体优化和协调发展。把重点聚焦在“基于学生核心素养的课程体系构建”方面,站在“整体育人”的高度,对“培养什么样的人”和“怎样培养人”进行系统思考。二是加强跨学科整合,积极尝试长短课、大小课实验。开展跨学科主题课程的实践和探索,让学科知识教学服务于学生解决问题等高层次认知能力的发展。三是加强学科实践活动课程建设,构建较为完善的综合实践课程体系。尝试围绕学科核心素养进行学科课程群建设,用10%的学科实践撬动学科课程的结构性改革,逐步由学科教学向学科教育迈进。四是加快区级综合实践基地建设,构建学生乐于实践和体验的教育资源圈,开发实施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课程。引领学校走“基于学科―立足课程―延展课堂―德智合一”的道路,把课内外打通,将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引入课堂。
立足学生生活,加强课程资源建设。学科课程及实践活动都需要与之相匹配的课程资源,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主动性,促进核心素养的形成。为此,我区很多学校都开发建设了不同形式、不同类型、不同性质的课程资源。如良乡附中的学科课程资源库、北工商附小的“十大体验区”等,都在课程教学实践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推进教育综合改革试点,集中精力,攻坚克难
首先,推动学前教育改革试点项目,解决学前教育师资不足问题。由于近年来我区长阳、窦店等地区城镇化进程加快,适龄入学人口数量急剧增加并持续增长,加上编制方面的原因,幼儿园师资无法得到有效补充。为此,我们设立了学前教育改革试点项目。区教委依据相关文件精神拟定了实行编制管理与人员额度管理相结合的用人机制,探索以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委托民间力量办园,实现管办分离的学前教育改革思路。目前已会同区编办共同起草了《房山区教委所属公办幼儿园人员额度管理实施办法》,通过劳务派遣的方式招聘编外人员,缓解公办幼儿园、特别是农村公办幼儿园的师资短缺问题。
其次,推动扩大教育对外合作开放试点项目,提升优质教育资源数量和品质。目前我区优质教育资源引进项目已取得阶段性进展,呈现出多样化、多层次的发展格局。一方面高校办附中、附小。首师大附中及北京工商大学附中、附小相继挂牌,高校与附中、附小间加强了课程建设、师资培训、课堂教学等方面的深度合作。另一方面与高校、科研机构深入合作。与北京师范大学合作开展了房山区中学生科学素养提升、促进学生学科核心素养和关键能力发展的教学改进研究、北师大命题坊三个合作项目。
与此同时,中国未来学校创新计划正在稳步推进。一是于2016年初组建了房山实验区项目指导团队,修订完成了房山教育对外合作开放实施意见,并邀请国内外知名教育专家到房山讲学指导,还成立了房山区魏书生教育思想研究会。二是首批推荐5所优质学校加入中国未来学校创新联盟。区教委与芬兰签署了教育合作框架协议,我区有3所学校分别与芬兰优质学校结成了姊妹校。三是继续推进我区教育大厦未来学校实验室建设。中国教科院主要领导多次到房山调研和实地考察,就推进相关工作进行了细致对接。四是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指导项目全面开展。出台了“中教院北京房山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指导项目推进工作方案”,确定了中国未来学校创新计划项目(6所学校)、学本课堂创建项目(3所学校),细化了项目校改革方案。五是建立了高端媒体宣传途径。通过引进优质教育资源和实施中国未来学校创新计划,我区的优质教育集聚效应初步显现,有效满足了人民群众对教育的迫切需求。
最后,推M深化教育重点领域综合改革试点项目,提升区域教育综合实力。为加强学段间的贯通与合作,有效提升乡镇区域教育的整体实力,我们着手探索学区制、集团化办学模式,实施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成片统筹管理,建立优质学校集群式发展模式,同时转变政府行政职能,推进管办评分离,构建统筹有力的现代教育治理体系。
第一,开展学区制建设。石楼学区内中小学实施九年贯通的深层次研究。学区内六年级学生全部到中学学习,编写了衔接教材,开展了“小学六年级进入初中学习实现学段贯通培养模式的实践探索”的课题研究。学区内资源共享,开展跨学段的教师交流,从一定程度上解决学区内教师超编与缺编问题。
第二,在西潞教育核心区开展教育贯通改革实验项目建设。一是试点小、初、高12年一体化管理,实行纵向贯通培养。二是探索政府、社区、学校、家庭资源共享,实现横向贯通融合。西潞成人学校举办家庭教育大讲堂,与北工商附中、附小合作开办家长训练营,编写系列家庭教育丛书,实施“中小学教师核心素养提升工程”,并深入辖区内的社区和学校开展家庭教育,形成共享资源、彼此贯通的良好育人环境。
第三,试点管办评分离,改革义务教育教学质量综合评价办法。深入推进管办评分离,理顺督导与评价之间的关系,是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激发基层单位活力,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有力支撑。为此,我区结合房山实际,坚持教育决策、执行、监督既相互协调又相互制约的原则,着力加强教育督导法制化、专业化和现代化建设,改革创新教育督导体制、机制与模式,构建督政、督学、评估监测三位一体的现代教育督导体系。
第四,开发整合区域内资源,确保改革试点工作顺利进行。为保证区域内资源的有效整合和利用,我们对全区教育资源单位进行了档案摸底,整理出72家资源单位作为项目开展的前期动员单位,随后对资源单位上报的教育资源课程及相关材料进行重新认定,认定其中38家单位达到资源圈建设标准,对其进行版块化分类设置。通过前期工作,基本掌握了资源单位的规模、内容、师资、详细课程和经济诉求等信息,为资源群版块化分类提供了有力支撑。
(作者为北京市房山区教委主任)
【参考文献】
【关键词】和谐社会发展;中职教育;德育教育;问题和对策
一、中职院校德育教育的基本内容
中职院校德育教育是一项较为复杂的内容,内涵丰富。首先,中职院校德育教育的揭示了教育的对象和内容,其与初中、高中、高等院校不同,中职院校的教育是在高中教育阶段开展,以初中以及同等学力的毕业生作为主要对象,是由成人中等专业、中等专业院校、技工学校、执业技术院校等学校实施的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模式。另外,德育教育揭示了该项教育的主要内容以及载体。根据教育大纲规定,中职院校的德育教育需要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系的统领下开展法治知识教育、职业生涯教育、道德品质教育等一系列德育教育内容。为此,中职学校的德育教育则是建立在中等教育课程体系上,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线索,以德育教育课程体系作为纲领,以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为目的,以培育高素质的基层工作者与技能型人才为目标的德育教育实践活动。
二、当前中职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原因
(一)德育课程对学生的吸引力不强,未能够实现课程开设的初始目标
通过调查发现,很多学生认为当前的德育教育课程枯燥无味,学生根本没有任何学习兴趣,教师说教枯燥无味,讲课方式机械重复,学生基本上无法在课程上集中精神听讲。究其原因为如下两点:第一,校园未能够营造出浓郁的德育教育文化。部分学校一味追求发展快、规模扩大而忽视了文化制度建设。学校的文化凝聚力不够,导致学校留不住人才,致使教育资源稀缺,缺少“双师型”教师,德育教育教学方法老套,无法吸引学生的眼球。第二,中职学生自身行为偏差,对自我认知以及未来的职业生涯规划模糊。在德育教育课堂上,基本上能够保证全程认真听讲的学生占比不到百分之三十,而做到部分实践听讲、认可并理解学校的德育教育的占比不足百分之五十。学生的不重视,也是导致德育教育受阻的原因之一。
(二)社会负面环境影响导致德育教育不受重视
目前浮躁的社会气息导致对职业教育存在偏见与误解,学历成为了中职学生进入社会就业发展的硬伤,社会重学历,轻职教的观念深入人心,一时间难以扭转。并且在校企合作、人才培养中,广泛的存在重视技能培养而忽略道德素质培养的教学习惯,导致对德育教育的重视程度不足。另外,社会负能量过多,导致部分学生对德育教育的认知存在偏差,认为道德教育是默守陈规,已经过时,致使中职德育教育开展对学生已经失去了吸引力。
(三)学生家庭德育教育的参与度不高
在未成年人的德育教育中,家庭教育至关重要,不可或缺。但是通过调查发现,中职院校的学生家长大多在外务工或者是工作忙碌,根本没有时间与学生沟通,对未成年人的德育教育上长期缺位,家长基本上与学生零交流,这种家庭教育的确实严重影响到德育教育的效率与质量。
三、提升中职院校德育教育质量的对策
(一)净化网络环境,消除对中职教育的偏见,为学生德育教育营造一个健康的环境
国家教育部相关文件已经明确指明了现代中职教育的建设目标,并指出在2020年能够基本建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在此环境背景下,中职教育得到重视,需要引导人们消除对职业教育的偏见,崇尚技能而非学历的社会氛围需要加快形成。同时,社会各大媒体尤其是网络媒体必须要端正态度,担负起社会责任,弘扬社会主义正能量,自觉屏蔽不利于未成年人德育教育的信息,为中职院校的德育教育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
(二)社会与家庭共同参与到中职学生德育教育中
中职院校学生的德育教育并不仅仅是学校的工作任务,也是社会与家庭的责任与担当。为此,中职学校发挥德育教育的主导作用,促进社会与家庭参与到中职学生的德育教育中来。首先,通过网络媒介,譬如微信、微博、QQ等建立起与学生家长的沟通媒介,尤其是针对尚未成年的中职院校学生,需要及时与学生家长进行沟通,建立学生信息库,了解每一位学生的品性、爱好,才能令德育教育更加具有针对性。第二,依托网络平台,建立起与社会沟通与互动的交流机制,针对目前中职教育的难点重点与社会各界人士进行交流,寻求社会帮助与支持。同时需要建立起家长与社会对当前中职教育的意见反馈机制,倾听来自不同群体对学生德育教学的意见,集思广益,不断改进中职德育教育的方式与方法,提升教学效率。
从去年开始,我园增设半日制班,招收2.5~3岁的幼儿。在尊重幼儿发展的个性化特点、满足家长差异化的需要等多方面的探究中,获得了一些有益的经验和做法,下面就具体做法和经验与大家共享。
一、幼儿园半日制班的开办模式
我们将年龄在2――3岁这个阶段的幼儿由过去的全日班改招为半日班,根据2岁左右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和学习特点和家长们的个性化服务需要,半日班分别设为上午班(8:30――12:00),下午班(14:30――18:00)。我们还通过对上下午班一月轮流互换一次的方式,让幼儿在不同的时间段都能体验到幼儿园的快乐生活。
二、半日班的课程设置与活动安排:
在我园婴儿课程体系的架构中,我们半日班的活动安排主要以婴幼儿的“愉快体验集体生活,培养儿童健康个性”作为重点内容,让幼儿在适应集体生活的同时也能获得认知、技能、情感、能力等身心的全面发展。为此,我们的半日活动设计主要包含“区域游戏”、“认知游戏”、“户外体育游戏”、“生活能力养成”、“午(晚)餐”等多项环节内容,我们在遵循室内外活动动静交替等原则的基础上可根据婴幼儿年龄特点灵活安排,同时注意在儿童生活自理能力、自我保护能力、养成良好生活习惯等方面争取家庭教育的配合一致。
三、开办半日制班对儿童发展的优势:
1、缓解幼儿情感上的“分离焦虑”,逐步适应幼儿园生活。
从家庭进入幼儿园,是幼儿从自然人到社会人的第一个重大转折。2岁左右的幼儿情感依赖性比较强,面对突如其来的“变化”――陌生的环境、陌生的人等,会因缺乏安全感而在情绪上产生“分离焦虑”,这种焦虑会对孩子身体健康造成极大影响。因此,“读半天耍半天”、“吃了饭就可以回家”的半、日制模式极大地满足了幼儿在家园过渡中最不易克服的“心理关”,有效解决宝宝家园分离焦虑的问题,让孩子从开始就对幼儿园的集体生活充满愉快的情绪体验。
2、尊重幼儿身心发展规律,满足其身体健康发展的需要。
2~3岁的宝宝身体器官娇嫩,对疾病的抵抗能力差,需要养育者精心的照顾和呵护。半日制班的开办,让宝宝们在幼儿园渡过了半天集体生活之后,回到家里,有一对一的亲人们可以根据宝宝的个性化发展需要对孩子进行精心的个别照顾(睡眠、加餐、休息、玩乐等),满足宝宝身体发展的需要。通过一学年的实践,凡是通过半日制班级过渡的幼儿,在转入全日班时发病率明显减少,以往宝宝们入学初期体重下降、频繁生病等现象大大减少,孩子的身体更健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