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积极心理学的基本点

积极心理学的基本点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4-04-01 15:02:29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积极心理学的基本点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积极心理学的基本点

第1篇

论文关键词:河南省;大学生;就业;心理特点

为了解我省大学生就业的心理特点,以便采取措施促进大学生的就业工作,我们以河南省会郑州所在地的不同类型高校进行了调查。调查学校从专业分布上包括师范类、财经类、理工类和艺术类的高校;从学历层次上包括本科和高职、高专类的高校,从学校的性质上包括公办高校和民办高校类等,保证了样本有一定程度的代表性。课题组以抽样的形式向我省五所高校的在校生发放了问卷650份,回收问卷619份,回收率为95.23%。通过专业统计人员用SPSS13.0统计软件对调查问卷进行了科学、规范的统计,并辅以相关对象的座谈、访谈、个案的调查以及相关资料的收集整理分析等工作,发现我省大学生的就业心理呈现如下特点。

一、大学生对就业政策、形势和前景的认识理性化

(一)对现行的就业政策有一定的了解,对国家的就业政策持肯定态度

我省大学生对我国现行的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有一定的了解,但了解的程度不太理想,了解较多的只占4。80%,了解一些占49。80%,而不太了解的占到三分之一,不了解的也占12.10%。这说明我省高校毕业生在思想上虽然重视就业问题,但是不重视对相关就业政策的学习和了解。同时也说明各高校的就业部门对就业政策的宣传力度不够,效果不理想,实效性不强。.

从调查结果来看,大多数毕业生对于现行高校就业政策持支持态度,支持自主择业的就业政策的毕业生比例达到71。10%,支持国家宏观调控的就业政策的毕业生比例达到65.60%,而对于国家分配这样带有明显计划经济时代特征的就业政策,支持的毕业生只有11.00%。表明大学生已经在思想上接受了现行的就业政策。

(二)大学生对就业前景的认识喜多于忧,对就业形势认识比较清楚

有将近70%左右的毕业生对自己的就业前景显得比较自信或者自信,可以看到,大部分在校生对就业形势有着比较清醒的认识,既不盲目乐观,也不悲观失望,但同时,我们也发现,30%左右的毕业生对自己的就业前景显得不太自信或没有自信。大学生对于目前的就业形势还比较清楚,有43.99%的大学生认为我国目前的就业形势严峻,在严峻的现实面前,有33.11%的大学生认为尽管目前我国的就业形势严峻,但对自己实现就业充满了信心,有近三成以上的大学生乐观面对严峻的形势;有19.11%的大学生认为就业困难很大,不容易实现就业;只有3.79%的大学生认为找工作,实现顺利就业很容易。笔者认为原因可能在于两个方面,要么是对自身能力有自信,要么是上一届或几届的师兄师姐较好的就业状况给了他们信心。对于大学生自身的信心我们没有进行直接调查,但是对于影响职业选择的因素调查显示,有超过一半的大学生认为主要是个人的能力,只有少数大学生认为社会经济景气程度影响其职业选择。可以认为自身良好的素质和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一部分大学生成功就业的信心。

(三)大学生获取就业信息的渠道呈现多元化的特点

从调查中我们发现,大学生获取就业信息的渠道呈现多元化特点,主要有互联网、报纸杂志、亲友介绍、参加人才交流会、学校就业部门等。其中,通过互联网获取就业信息的占64.27%,通过报纸杂志获取就业信息的占60.20%,通过亲友介绍获取就业信息的占57.59%,通过参加人才交流会获取就业信息的占54.81%,通过学校就业部门获取就业信息的占48.12%,通过电视获取就业信息的占21.86%。由此看出,大学生获取就业信息的渠道多元化,不再像以前的学生只是被动地依靠学校获取就业信息,而是主动利用多种形式获取就业信息。其中,从互联网上获取的比例最高,说明现在高校的大学生已经可以成功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求职信息,选择的就业信息主动性增强了。

二、大学生的就业期望务实化

(一)选择工作和单位的标准越来越注重实现个人价值

在就业的目的上,表现为大学生更看重个人价值的实现,而忽视职业的社会价值。调查发现,毕业生选择工作时最看重的是能否发挥才能、是否具有挑战性和有兴趣三项精神因素,收入高、工作稳定、福利待遇好等物质因素则并不被太多毕业生看重,这说明大学生在择业时,不仅仅考虑满足个人眼前的一些物质利益,他们认为更重要的是实现个人价值。选择能够发挥个人才能的工作的大学生占56.22%,选择富有挑战性的工作的大学生占51.86%,选择有兴趣的工作的大学生占46.37%,选择收入高的工作的大学生占42.16%,选择工作稳定的大学生占29.24%,选择福利待遇好的大学生占28.59%,选择工作时间灵活的大学生占16.48%。毕业生选择工作单位最看重的则是单位的发展前景,工作环境、工资待遇和个人兴趣爱好等因素也受到部分毕业生的关注。其中选择单位发展前景的大学生占36.51%,选择单位的工作环境的大学生占18.42%,选择单位的工资待遇的大学生占15.19%,选择单位能满足个人兴趣爱好的大学生占14.70%;选择单位能够专业对口的大学生占7.70%。由此看出,大学生开始注重个人的发展。

(二)择业意向上传统与现代错综交织,呈多样化

对于就业行业的意向,商业和教育业两个行业是毕业生最倾向的就业行业,要比高新技术行业、政府部门、金融证券和其他行业高出8个以上百分点。选择教育的占28.90%,其次是高新技术行业和政府部门,以往受广大毕业生关注的金融保险行业则变得较为冷清,金融证券和其他行业则受到的关注较少,只有4.06%的大学生选择金融证券业,这与我国金融保险业逐步放开,引进国际竞争有关,说明当前的大学生对金融保险等行业的前景有所担忧。由此可以看出,面对社会上复杂的多样的职业,一半以上的在校生的选择惊人地高度集中在为数不多的几种职业上。

在选择行业时,大学生倾向于选择在改革开放及经济建设中较有发展潜力的行业。大学生在对择业单位性质的选择上依次为事业单位、三资企业、国有企业、自主创业、政府部门,有10%左右的毕业生期望在国有企业、政府机关以及以自主创业的形式进行就业,有36.08%的大学生选择了事业单位,有21.20%的大学生选择了三资企业,有12.46%的大学生选择了国有企业,有11.81%的大学生选择了自主创业,有11.65%的大学生选择到政府部门工作。与其他性质的工作单位相比,只有5.18%的毕业生期望在民营企业就业,这与近年来民营企业工作福利、待遇较低有一定的联系。

调查结果显示,择业行业意向上传统与现代错综交织,呈多样化。大学生价值观中功利意识日趋严重,社会责任感日渐淡薄,择业趋向日趋关注相关的个人利益。

(三)就业地区意向很集中,绝大多数大学生选择了大中型城市由于受我国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影响,大学生的择业意向反映了市场经济条件下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新变化。在对择业因素的重视程度上,表现为更看重未来经济价值的实现而忽视自己专业知识的发挥,更重视到地区发达的大中城市工作而忽视个人兴趣爱好的满足,表现出不太愿意到边远地区就业。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发达省份城市、全国性大城市以及本省省会城市成为毕业生就业的热点地区,选择愿意到全国性大城市就业的大学生占25.24%,选择愿意到发达省份城市就业的大学生占26.21%,选择愿意在本省省会就业的大学生占24.92%。省内较大城市、乡镇等也有少部分大学生愿意前往,有9.87%的学生选择省内较大城市、乡镇。西部地区则较少受到毕业生的关注,只有3.24%的大学生选择到西部地区城市就业。由此可以看出,国家制定的西部大开发战略虽然已历时五年,但多年以来,发达省份城市、全国性大城市以及本省省会城市成为他们就业的首选地,向西部地区拓展就业之路的状况没有出现大的改观。在经济发达的沿海城市及直辖市,多年来形成的人才积淀,使人才相对集中与过剩,大学生择业显得更加困难。

急需人才的边远地区由于条件相对艰苦,经济相对落后仍难以满足对人才的需求。通过调查,我们发现20世纪80年代出生的大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很少与社会接触,家庭中父母的呵护使其在生活上养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习惯。在求职时很少从实际出发,理想化成份居多,又以“天之骄子”的身份自居。针对这一情况,学校就业工作部门要进行更好的指导,帮助毕业生转变就业观念,合理引导毕业生的流向,从而为广大毕业生创造更加广阔的空间去施展他们的才能。

(四)就业工作岗位意向上表现为:期望高薪并不一味追求稳定

对于收入和稳定性,72.19%的在校大学生则选择了收入高但不稳定,只有27.81%的大学毕业生选择了收入低但稳定。说明大多数大学生的职业期望是高薪,但不惧怕承担风险,不追求平稳的工作。对于晋升机会和劳动强度,95.07%的大学生选择了晋升机会但忙碌的工作,说明在校的绝大多数大学生把成就一番事业看作是自己的努力:疗向,愿意为个人的成功付出一番努力。

在对每月工资收入的选择上,调查结果显示,尽管近年来关于大学生就业形势日趋严重的社会舆论不绝于耳,但大学生的职业期望值在整体上并未发生大的变化。毕业生对于每月工作收入的平均期望值是2579元,其中期望月收入1500元~2000元的最多,比例占到四分之一。有25.14%的大学生选择了1502元一2000元,有22.30%的大学生选择了2001元~3000元,有19.02%的大学生选择了1001元~1500元,有17.87%的大学生选择了3000元以上,只有14.59%的大学生选择了501元一1000元。

三、大学生对就业的认识理智化

(一)对待就业,大多数大学生有积极的态度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很多大学生对就业抱着非常积极的态度,有63.37%的大学生表示在没有找到合适工作岗位的时候,会找点临时工作,先就业,再择业;只有11.67%的大学生选择继续等待。这说明大学生对就业有着非常明确的积极态度。

(二)大多数的大学生能够了解自己

近四分之三的毕业生表示了解自己的特长,有73.95%的大学生选择了对自身特长了解,有26.05%的大学生选择对自己不了解。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大学生了解自己的途径是:75.82%的大学生认为是通过自己的判断,有13.56%的大学生是通过亲友告知,只有10.62%的大学生是通过科学测试了解自己的特长。这说明大学生开始注重对自我的了解,但了解自我的途径还不很科学。

(三)大学生在求职的过程中,最关注用人单位的要求

在大学生求职的过程中,最关注用人单位的要求,有45.63%的大学生选择了用人单位要求的工作经验;有18.93%的大学生选择了用人单位要求的英语水平;有18.61%的大学生选择了用人单位要求的交际能力。

第2篇

【关键词】 黄帝内经; 心理学; 医学心理学

美国心理学家莫尔菲说过:“世界心理学的第一个故乡是中国”。其中《内经》心理学的功绩不言而喻。《内经》心理学主要有三个特点:其一,以大量的心理事实理论为依据;其二,有自己精明的心理学理论和规律;其三,有卓有成效的医学心理实践。《内经》心理学是我国古代唯物观心理学,是我国古代心理学的珍贵遗产。其中不少论述至今仍具有一定的先进性,所以发掘和研究《内经》中的心理学思想,不仅对我国心理理论体系的研究有帮助,对心理治疗的实践也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内经》心理学思想主要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是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即《内经》普通心理学;第二部分是心理学实践,即《内经》医学心理学。

1 《内经》普通心理学

1.1 概念现代普通心理学主要研究心理过程(包括认识活动、情绪活动和意志过程)和个性心理(包括个性心理特征、个性心理特性和自我意识)。普通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一般规律的科学,也为各分支心理学提供了理论基础。《内经》普通心理学也是大致如此来对心理来进行阐述的。对此《内经》是分别以“神”和“志”等概念来进行表达的,总归属于《内经》中“神”范畴。无独有偶心理学这一名称,原意即希腊文的关于灵魂的学问。据初步统计《内经》中论述神的地方达一百五十多处,含义也泛指大自然普遍规律或人体生命活动的总称等之不同。《内经》曾提出“神机”的概念,认为人的心理及行为等等皆是神机所发。

《内经》把心理活动的“神”分为8个具体的内容:神、魂、魄、意、志、思、虑、智。这8个具体内容重点在于对人的认知和意志过程的阐述。《内经》从“知”的质的差别把“知”分为“形知”和“神知”,前者相当于现代心理学的感知觉,包括直目、耳听、知味、知香臭、身仁(痛、痒)、触按等形式;后者相当于现代心理学中思维、记忆等心理过程,包括心、思、虑。而对于人的情感活动,《内经》主要以“五志”的形式来表达的,即“喜怒悲忧恐”。

1.2 学术观点《内经》从天地万物“人最为贵”的学术思想出发,认为对人的认识和研究是保障个体增寿延年、治疗疾病的重要因素。《内经》中有很多篇章讨论人格,但多结合人的体质来分析,实际上这也反映了形神合一的观点,在分析人格特点的时候,往往同时又提出相应的一些调治原则。这里大体从以下两个方面对人进行了分析和分类,人的主体和人的主观方面。

第一,《内经》对主体的分析和类型分类。人的性别分为男女,男女有“阴阳”质的不同;按年龄来分,如:“孩”“小”“少”“壮”“老”;《灵枢·逆顺肥瘦》篇的肥人、瘦人分类;还有按人的五脏六腑的禀赋分为五五二十五种人等等分法。

第二,《内经》从人的主观方面进行分析和类型分类。从人的道德修养和摄生养心方面的成就分析,将人分为“真人”“至人”“圣人”“贤人”和“众人”;按人的、意志、智力和行动综合分析,分为“智者”和“愚者”两类人;按人的品德类型将人分为:“太阴之人”“少阴之人”“太阳之人”“少阳之人”和“阴阳和平之人”;按人的性格类型分为:“木形”“火形”“土形”“金形”及“水形”等阴阳二十五人,可以说阴阳二十五人的分类是《内经》中最为详尽的一种人格体质分法,《灵枢·阴阳二十五人》,根据人的体形、肤色、认识能力、情感反应、意志强弱、性格静躁,以及对季节气候的适应能力等方面的差异,将体质分为木、火、土、金、水五大类型。然后又根据五音的太少,以及左右手足三阳经,气血多少反映在头面四肢的生理特征,将每一类型再分为五类,共为五五二十五型,统称阴阳二十五人;《内经》中尚有其他不同的人格分类法。诸如《灵枢·论勇》中勇士、怯士之分,从人的气质类型特点分为:“重阳之人”“重阳有阴之人”“阴阳和平之人”“多阴有阳之人”和“多阴之人”。可以说以类型分类的方式来研究人,在我国心理 学史上是一种较早的尝试,而且具有较高的成就,也是我国古代心理学的一重大贡献。

2 《内经》医学心理学

《内经》医学心理学也即《内经》心理学的实践,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躯体性疾病的心理性病因及心理诊断、心理治疗及心理卫生。

2.1 心理因素与躯体疾病的关系是医学心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内经》认为情志是致病的主要因素,有多处提出此观点,如《素问·举痛论》:“余知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内经》从情志疾病的心理原因及心理和言、行、表情上的反常变异方面对情志疾病作了细致的分析和分类。明确指出了“狂”病的主要心理原因是情绪的剧烈和长期的精神刺激。亦于禀赋、心理类型等因素有关。这些观点和现在关于精神障碍的病因基本是相同的。

2.2 心理治疗是一种应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技术,对各类心理和行为问题进行矫治的过程。我国是世界上最早采用心理治疗的国家之一。《内经》关于心理治疗的内容甚为丰富。《内经》认为心理治疗是一种病因疗法和身心整体治疗方法,是一种非常必要和重要的方法。《内经》的心理治疗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①祝由。祝由其实可认为是以语言开导的一种心理疗法,通过移精变气来治愈病人,与现代心理治疗的支持疗法相似。②五志相胜。这是一种以情胜情的心理治疗方法,用一种情志活动控制治疗另外某种情绪引起的疾病。实践证明这种疗法有其重要的临床价值。③暗示。环境事物如能引人心神专注,则能相应地对人的心理起到默化、暗示作用。这一疗法在现代心理治疗中也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方法。④习治法。经曰:“惊则平之。”习以为常,必无惊。这一疗法和现代心理疗法的系统脱敏法有很多的相通之处。⑤理治。心知以知理,知事物之源,通达物变,知事物相生相克,则可以达到理治。这种疗法和现代的认知疗法也有不谋而合之处。⑥导引行气。今谓“气功”,主要充分调动和挖掘人体的潜能,达到调理的作用。

2.3 心理卫生《内经》中有许多关于心理卫生思想的论述,主要反映一种“防治并重,以防为主,形神俱养,以神为上”的整体辨证观,主要围绕着调神养神这一基本点。《内经》心理摄生学说,既有理论,又有实践,对于人的心理卫生和心理健康有积极的作用,是我国医学和心理学的宝贵遗产。《内经》摄生学说提出了人自胎儿时期直到百岁一生各阶段的心理卫生问题。

3 小结

《内经》中的心理学思想可谓博大精深,其中很多思想和现代西方的心理学中的很多理论不谋而和,这也证明了我们祖先的伟大智慧。很多理论都比西方心理学提出早很多年,有些方法在现在仍然是很先进的,但为什么我们现在的心理学基本都是从西方引进的呢?笔者认为最主要的问题就是我们对祖先的遗产研究开发得太少。我们的任务是不断完善总结《内经》中的心理学知识并积极应用于临床,这样才能发展我们自己的心理学,让我们的中医心理学有完整的体系,更好地为人们的心理健康服务。

参考文献

[1] 王洪图.黄帝内经研究大成[M]. 北京: 北京出版社,1995:2122.

[2] 聂世茂.黄帝内经心理学概要[M]. 重庆: 重庆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重庆分社,1986:193.

[3] 闫 研. 《黄帝内经》医学心理学理论研究近况[J]. 辽宁中医杂志,2006,33(6):764.

[4] 简 晖. 《内经》心理治疗学思想探要[J]. 江西中医药,1996,27(6):40.

[5] 金 丽. 医心理疗法与现代医学心理疗法的相通性[J]. 中华中医药杂志,2006,21(6):251.

第3篇

关键词:班级管理 “三板斧” 爱 心

班主任是班级工作的领导者、组织者和实施者,不但肩负着教书育人的重任,而且更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引路人。一个成功的班主任,不仅需要具有强烈的事业心、责任感,更需要具备一定的组织管理能力和组织管理学生的艺术。我在长期的班级管理中,逐渐形成了一些理念――班级管理的三个理念――班级管理的“三板斧”

一板斧:积极向上

有人说过,“积极的人象太阳,照到哪里哪里亮;消极的人象月亮,初一十五不一样”。我非常赞同这种说法,并把它贯穿于我治理班级的整个过程中。

在班级管理中,我对学生的一个最基本的要求是:以积极、乐观的态度做好每一件事,哪怕是一件看起来微不足道的小事;做任何事情都要有一颗认真负责的平常心。我说要做好小事,要有一颗平常心,并不是说可以没有远大的目标,恰恰相反,做小事与大目标是统一的。平常心并不是不思进取,而是默默的进取。我经常强调三句话:一是精诚所致,金石为开;二是质变永远要有量变的积累;三是机会总是为有准备的人准备的。

同时,我们还要求学生将每做的一件事都要和集体联系起来,这样能让学生处处、事事从集体观念出发,能意识到集体是由个人组成的,个人的一言一行都会对集体产生影响,从而培养他们的团队精神。为此,我们常常不定期的在班上进行一些民意调查,让学生评价班上的人和事。其内容主要有五方面:

①能推动班级进步的好现象;②热心公务,关心集体的同学;③工作认真,能起模范带头作用的同学;④学习刻苦认真,积极进取的同学;⑤遵守纪律,能严格要求自己的同学。

通过这些民意测验,使学生既看到别人的优点,又认识到自身的不足;使学生既处于集体的感染之中,又处在道德的约束之下,使班级形成一个团结、严肃、活泼积极向上的集体。

我班学生某某,是性格非常内向的女孩,加之来自农村,总觉得自己不如别人,很少与其他同学交往,缺乏积极向上的精神。在一次她当值日班长的工作中,却很好地处理当日班上的事务,我将她这天的表现评为“能推动班级进步的好现象”。她由此得到了启发和鼓舞,逐渐地,她的性格变开朗了,并且还能主动地参加班上的集体活动,将自己溶入了班集体之中。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一个人只要体验一次成功的欢乐,便会激起追求成功的力量和信心。因此,积极引导学生了解自己的长处,因势利导,使他们产生积极向上的情感,从而以点带面促使学生全面进步,有助于树立学生的自信心。这是班主任工作至关重要的一环。

二板斧:三张脸谱

脸谱是戏曲表演艺术中的有机组成部分,具有相对独立的欣赏价值和审美意义。从社会活动、生活实际角度来认识脸谱的艺术表现力和审美特性,也是具有其十分重要意义的。特别是在班主任工作中,在不同的情况下也常常需要不同的脸谱。

红色脸谱,代表爱与公正的关怀 。 我们都很爱学生,但所爱的方式、手段不同,带来的教育效果也会截然不同。作为班主任,我认为关键还在于把爱体现在细节上,更多地为学生做些实事,以长者和朋友的身份与之融洽相处。

黑色脸谱,代表严肃和威信。 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是需要唱黑脸的,特别是处理学生的违纪违规问题上,我主张“先后民主”。一个班级必须要有铁的纪律,凡是违反纪律的学生一定要受到纪律处分,而且 班主任 一定要坚守自己的原则。当然在处理违纪的过程中,必然会有少 数学 生对于处理不满意,那么 班主任 在这个时候一定要做好疏导工作,这就是“法”和“情”的关系,法律不外乎人情。这是 班主任 的一个工作原则。

白色脸谱,代表善良的狡猾。 狡猾是一种技巧,是一出奇招。运用得当,能够达到出奇制胜的效果。

比如我班某某同学,由于父母长期在外打工,缺乏家庭的温暖,进入高中后曾一度沉溺于电脑游戏中,组织纪律涣散,集体观念淡薄,学习松懈,跟他多次交谈,做思想工作,其效果都不明显。有一次,在与他交谈的过程中,我突然“有意”说:你自己转班吧,我没有能力教育你了。说完我立即走了。这次从未有过的“打击”,对他的触动很大,后来他主动地找我进行交谈,并保证以后不玩游戏了。经过一段时间,他的很多不良习惯都基本上得到了纠正。学期结束时,经全班同学同意他还被评为有“显著进步”的学生。

三板斧:换位思考

众所周知,由于受社会、家庭等各种因素的影响,现在的学生的确是越来越难管理,学生身上暴现出的问题也越来越多,有时甚至搞得我们束手无策。我想,如果我们能以 “ 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 去思考、去解决问题,就可能容易解决一些。

所谓 “ 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 ,就是处理板及问题以 “ 爱 ” 字为中心,以 “ 假如我是学生的话 ” 、“ 假如学生是我的孩子的话 ” 为两个基本点。

例如,上学期转到我班的某某同学,曾因严重违纪而受到学校的纪律处分。我经过深入的调查和多次的谈心了解,发现他对班上工作非常热心,而且很热爱体育活动,但在严格要求自己、自控能力和持之以恒的毅力等方面相对较弱一些。于是我大力推荐他担任班上的体育委员。开始他觉得自己受过处分,并且不熟悉班级环境,工作不能大胆进行。后来在我的严格要求和积极的鼓励下,他逐步去掉思想包袱,工作也大胆了起来。一学期来,在他的积极努力下,班上的文娱体育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

第4篇

关键词:浅谈 如何 提高 中学 政治 教学 质量

中学思想政治课是中学德育教育的重要渠道,由于其思想性、时代性强,而且又是理论性的科目,普遍存在着教师难教、学生难学、教学质量不高等现象。大多数学生认为思想政治课政治原理晦涩、枯燥、乏味、空洞,法律条文繁琐冗长。要改变这一种状况,达到素质教育,即不但要牢固掌握知识,而且要达到知识、能力、觉悟全面提高的要求,具体的途径有哪些呢?

一、讲究教学艺术,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

教与学是师生双边的关系,教要得法,学要主动。主动来自兴趣,兴趣需要培养。同样的教材,讲得生动、妙趣横生,学生百昕不厌、回味无穷;讲得教条、枯燥无味,学生呆若木头、事倍功半。为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讲课艺术、增强教学效果,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下工夫。

1、态度和蔼、语言幽默

态度和蔼可以感染学生并使之对您的授课感兴趣。因为态度和蔼可亲能够清除学生的畏惧感,可以拉近师生距离。往往学生在亲近您本人的同时会不自觉地也亲近、热爱你所讲授的课程。反之,古板的面孔、严厉的训斥会使师生间竖起一道难以逾越的高墙。有一位学生这样给他的老师写了这样一句评语:“老师,您应该笑,笑才漂亮,心情也才好,可以带动我们的好心情……,”这句评语代表了我们的学生的一个共同的心声:希望每天能够看见老师一张和蔼可亲的脸。试想学生没有好的心情会能对你的政治课感兴趣吗?

语言幽默风趣、绘声绘色可以调动学生的听课兴趣。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在一堂课45分钟内,学生的大脑兴奋中心会呈现出一个小小的疲劳波谷期。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的大脑兴奋中心是随着时间的一维演进程曲线变化的,而且是随着刺激物的变化不断转移的。因此,教师在组织教学的过程中,要紧紧扣住学生的大脑兴奋中心,想方设法创设教学,帮助学生度过疲劳期。这样才能达到良好的效果,所以要恰倒好处地使用风趣幽默、生动形象的语言。一个生动的比喻往往会有画龙点睛的作用,一个针砭时弊的顺口溜往往会发人深省。

2、巧设提问,启迪思维

课堂提问是组织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是实施启发式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一个好的提问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迅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启迪思维、开发智力。就如在讲授“一国两制”时,如果很直接地问:什么是“一国两制”?他的提出有哪些重大意义?这些问题尽管重要但过于直接、平淡、无味,往往不能激起学生的求知欲。若能变换角度投石问路巧问效果会更好。比如,大家是否知道现在我们中国大陆实行的社会制度和香港、澳门及台湾实行的社会制度是否一样?怎么个不一样?这种制度的差异会影响我国的统一大业吗?为什么?你认为台湾的出路是什么?实现海峡两岸统一的最佳方式是什么?在教师层层设问之下,学生就会被一个个感兴趣的问题吸引住,并且会积极地查阅教材或联系实际作分析说明。这时只要教师稍微加以引导,需要解决或弄懂的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3、深入浅出、化难为易

政治科教材知识理论性很强,也比较抽象难懂,学生不易理解接受。教学中,教师如能引用一些学生熟悉、比较直观的事例作比喻,可化抽象为具体、化深奥为简明。例如在讲授“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这一课题中关于“一个中心”与“两个基本点”之间的关系时,如果单从理论上去说明它们之间的关系的话学生会感觉一头雾水,似懂非懂。但如果做这样一个比喻,效果就会不一样:经济建设好比一部大车,四项基本原则就是它的方向盘,改革开放就是它的发动机,大车有安全快速行使就少不了方向盘和发动机。如此深入浅出的描述,学生更容易接受知识。

二、转变教学模式,善用观察发现法教学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习惯将自己当成录音机的放音键,不管学生接受知识的情况如何,一味地很起劲地讲授下去,错把学生当成录音机,把学生放在被动的地位,将知识硬加给学生。这种“填鸭式”的教学,课堂效果暂时还好,但经不起时间的考验,知识遗忘率很高,往往是事倍功半。所以,教学是时应不失时,机地采用发现法教学。

发现法教学实际上是一种“自主―探究―合作”的教学模式,其实质是让学生自主地发现问题,通过师生合作的方式去探索问题的解决方式。这种教学模式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务必注意引导学生参与。教师是导演,学生是演员,教师要把传统教学中单纯的教师“主演”变成师生共同“表演”。这种教学模式可以将书本的知识让学生通过观察发现后变成自己的知识,有助于学生的理解及记忆。既培养了学生观察发现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增强了教学效果。

三、加强师资培训,不断提高教师自身素质

第5篇

一、讲究教学艺术,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

教与学是师生双边的关系,教要得法,学要主动。主动来自兴趣,兴趣需要培养。同样的教材,讲得生动、妙趣横生,学生百昕不厌、回味无穷;讲得教条、枯燥无味,学生呆若木头、事倍功半。为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讲课艺术、增强教学效果,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下工夫。

1、态度和蔼、语言幽默

态度和蔼可以感染学生并使之对您的授课感兴趣。因为态度和蔼可亲能够清除学生的畏惧感,可以拉近师生距离。往往学生在亲近您本人的同时会不自觉地也亲近、热爱你所讲授的课程。反之,古板的面孔、严厉的训斥会使师生间竖起一道难以逾越的高墙。有一位学生这样给他的老师写了这样一句评语:“老师,您应该笑,笑才漂亮,心情也才好,可以带动我们的好心情……,”这句评语代表了我们的学生的一个共同的心声:希望每天能够看见老师一张和蔼可亲的脸。试想学生没有好的心情会能对你的政治课感兴趣吗?

语言幽默风趣、绘声绘色可以调动学生的听课兴趣。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在一堂课45分钟内,学生的大脑兴奋中心会呈现出一个小小的疲劳波谷期。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的大脑兴奋中心是随着时间的一维演进程曲线变化的,而且是随着刺激物的变化不断转移的。因此,教师在组织教学的过程中,要紧紧扣住学生的大脑兴奋中心,想方设法创设教学,帮助学生度过疲劳期。这样才能达到良好的效果,所以要恰倒好处地使用风趣幽默、生动形象的语言。一个生动的比喻往往会有画龙点睛的作用,一个针砭时弊的顺口溜往往会发人深省。

2、巧设提问,启迪思维

课堂提问是组织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是实施启发式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一个好的提问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迅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启迪思维、开发智力。就如在讲授“一国两制”时,如果很直接地问:什么是“一国两制”?他的提出有哪些重大意义?这些问题尽管重要但过于直接、平淡、无味,往往不能激起学生的求知欲。若能变换角度投石问路巧问效果会更好。比如,大家是否知道现在我们中国大陆实行的社会制度和香港、澳门及台湾实行的社会制度是否一样?怎么个不一样?这种制度的差异会影响我国的统一大业吗?为什么?你认为台湾的出路是什么?实现海峡两岸统一的最佳方式是什么?在教师层层设问之下,学生就会被一个个感兴趣的问题吸引住,并且会积极地查阅教材或联系实际作分析说明。 这时只要教师稍微加以引导,需要解决或弄懂的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3、深入浅出、化难为易

政治科教材知识理论性很强,也比较抽象难懂,学生不易理解接受。教学中,教师如能引用一些学生熟悉、比较直观的事例作比喻,可化抽象为具体、化深奥为简明。例如在讲授“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这一课题中关于“一个中心”与“两个基本点”之间的关系时,如果单从理论上去说明它们之间的关系的话学生会感觉一头雾水,似懂非懂。但如果做这样一个比喻,效果就会不一样:经济建设好比一部大车,四项基本原则就是它的方向盘,改革开放就是它的发动机,大车有安全快速行使就少不了方向盘和发动机。如此深入浅出的描述,学生更容易接受知识。

二、转变教学模式,善用观察发现法教学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习惯将自己当成录音机的放音键,不管学生接受知识的情况如何,一味地很起劲地讲授下去,错把学生当成录音机,把学生放在被动的地位,将知识硬加给学生。这种“填鸭式”的教学,课堂效果暂时还好,但经不起时间的考验,知识遗忘率很高,往往是事倍功半。所以,教学是时应不失时,机地采用发现法教学。

发现法教学实际上是一种“自主—探究—合作”的教学模式,其实质是让学生自主地发现问题,通过师生合作的方式去探索问题的解决方式。这种教学模式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务必注意引导学生参与。教师是导演,学生是演员,教师要把传统教学中单纯的教师“主演”变成师生共同“表演”。这种教学模式可以将书本的知识让学生通过观察发现后变成自己的知识,有助于学生的理解及记忆。既培养了学生观察发现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增强了教学效果。

三、面向全体学生,重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第6篇

关键词:人格;尊严;重塑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268(2012)03007304

“宁可站着死,不能跪着生”,“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士可杀不可辱”等,体现人们维护人格尊严、尊重他人的人格信念。随着物质文明高度发展,人被异化、功能化,凸现“价值颠覆”、“意义迷茫”、“道德危机”和精神家园失落,人格尊严与价值也受到了史无前例的挑战。实践表明,对人格尊严之追求与守护是与蔑视人格尊严、践踏人格的斗争同步艰难行进的。

一、解读“人格”定义:各学科的界定

人格已成为近年国内外各界颇为关注的话题。人格来源于Personality,有时译为Moral integrity或 Human dignity ,即“个性”、“尊严”。在一些心理学著作中,人格往往与“性格”(character)有相同的外延。其实,“人格”源于拉丁语(Persona),意为(mask)“面具”;“性格”源于希腊语,意为“板画”。在汉语中,“人”指的是“惟天地万物之母,惟人万物之灵”(《书・泰誓土》);“格”指“方格、格子”,古义为“树木长枝条互相交叉”,引申而来作为“一定的标准、法式和式样”。《礼记・缁衣》有“言有物而行有格也”之记录。在中国教育史上完整使用“人格”一词的第一人是。在《向参议院宣布政见之演说》中他郑重使用了“人格”说教育“务顺应时势,养成共和国民健全之人格”,以此提出对当时社会关于人的教育和发展的理想概括。而后他在《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中指出:“所谓健全之人格,内分四育,即:(一)体育,(二)智育,(三)德育,(四)美育。”其后补充一“育”――世界观教育。他所谓的“人格”,即指人的性情、气质、能力等特征的总和。随之,黄炎培对人格及其涵义做出了宽泛的解释。现今在商务印书馆最新出版的现代汉语词典2005年修订版中,人格一词的解释为“人的性格、气质、能力等特征的总和;人的道德品质,人作为权利义务主体的资格”。关于“人格”定义,学界指认繁杂纷呈。考察已有定义,发现有以下领域界说较为典型。

(一)人格的哲学概念:价值本质

在哲学上,人不仅是生理存在、心理存在、精神存在;更是社会历史之存在。是实践主体之存在由此从“人之为人”的前提和目的对人格进行考究,认为“人格是统摄了人的自然生命与精神生命并在人的感性生活中呈现的‘价值生命’, ‘价值生命’是人格价值转化的必然形态……人之存在性动作体现的人自身意志和意识的‘价值生命’正是人作为类的存在物所特有的生命奥秘所在,也是人格本质所在”[1]35。哲学从生存论视角出发对人格进行形而上学的抽象关照。对此也有学者认为人格“就是把自己当做人且理解为人,并把他人当做人且他人为人的意向性行动”[2]。这是从价值外延来理解,是个体性,是个体的生存状态,是其区别于他人的内在的精神因素,这一人格揭示了人是有理性的个人这一事实。如康德所言:“你的尊贵的渊源是什么?……这正好是使人超越自己作为感觉世界的一部分的东西……它不是别的,只是人格而已亦即超脱了整个自然的机械作用的自由和独立性……”[3]

(二)人格的法学概念:权利资格

考证而知,法学角度界说人格最早源于罗马。罗马法表明,人格是一种资格,是在法律上人之为人的资格,人格的内容反映为各种身份。这是一些人压迫另一些人的法律技术工具。罗马法学家还根据主体的不同存在形态和权力发明了完全人格、不完全人格及人格的变更等概念。历经扬弃,人格的法学定义初步形成。人类法律人格基于现行的人道主义的法律道德观念,是人类尊严和人类有受尊重权利的必然结果。我国民法中的人格,即自然人的民事权利能力,是法律赋予自然人依法享有民事权利或承担民事义务的资格。具体表现为人格权,如自然人的身体权、生命权、健康权、名誉权、肖像权等。

(三)人格伦理学概念:道德品质

伦理学对人格的研究从进行社会道德活动中的个人入手,关注于人人之间的道德关系,故将人格称之为道德人格:即人格“是具体个人的人格的道德规定性,是个体通过加入道德关系,参与道德生活,意识到自己的道德责任和道德义务以及人生的价值和意义,从而自觉地选择自己做人的范式,培育自己的道德品质,丰富和完善自己精神的世界,体现出人与动物相区别的内在规定性”[4]。 这一定义极为清晰地指出人格的道德性本质,日常语言中人格此涵义居多。

(四)人格心理学概念:稳定特质

在心理学的理论中,人格的外部表现之一是性格,是一种心理特征。奥尔波特(1937)指出,人格在人的成长的每一个阶段存在着完整的心理结构。强调要从心理结构来理解人格。一般认为,人格不包括智力和肌肉能力。艾森克(1975)给人格下了一个比较完整的定义:人格是人所具有的、相对来说较为稳定的特质。它可由外因激发或促成,是生理冲动、社会环境及自然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产物。即人格通常指的是情感――意志的特定品质、情操、态度、心理状况、无意识机制、兴趣和理想,它们能确定人的特性或特有的行为和思想。灵魂心理学属于灵魂医学(Soul Medicine)范畴,灵魂心理学给人格定义为:人格是人类独有的、由先天获得的遗传素质与后天禀承的内外相互作用而形成的、能代表人类灵魂本质及个性特点的性格、气质、品德、品质、信仰、良心以及由此形成的尊严、魅力等。当前我国心理学界一般认为“人格是个人在各种交互作用过程中形成的内在动力组织和相应行为模式的统一体”[5]。

(五)人格文化学概念:行为模式

文化视野强调人格是个体在特定文化状态下的生存状态,这实质是一种文化人格,即“人格在接受特定文化熏陶时,通过对特定文化的内化以及个体社会化后所形成的稳定的心理结构和行为方式,具体表现为气质性格、个性特征、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等内容”[1]40。这一定义赋予了人格文化意义在社会文化与先天生物基础之上渐次形成的相对稳定的独特心理品质之内涵。

综上可知:人格为一跨学科概念,内蕴丰富。尽管言语表述不同,但其基本涵义还是相通相融、互为支撑。我们可以这样认为:人格是人类共有和个体独有的某些精神素质之总体现,共有强调“人之为人”的先决条件;独有所指个体差异内容,如思想观念、价值取向。

二、人格溯源及研究价值取向

对人格溯源梳理厘清人格流变方可更进一步理解其价值取向及内涵,可从国内和国外两方面全面而系统地深入研究。 (一)我国传统人格之历史演进及其研究价值取向

从人格的历史演进中可知,人格特点最早记载见诸于文学与传记素描,而后现于对人格心理现象的解释和分类。(1)在中国先秦时期,儒家三哲做出精彩论述,后人几无超越。孔子曾多次论述人的个别差异,提出“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论语・阳货》),认为人之差异来自环境和教养,但也承认素质是其基础。而且对于人格心理道德教育过程的“知情意行”均有论述孔子对人格道德心里的论述:对“知”――认知阶段的论述“有德者必有言”(《宪问》);对“情”――道德情感的论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里仁》),“君子忧道不忧贫”(《卫灵公》);对“意”――道德意志的论述“苟志于仁矣,无恶也”(《里仁》),“吾欲仁,斯仁至矣”(《述而》);对“行”――道德行为的论述“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宪问》),“克己复礼”(《颜渊》)。。后又有孟子“性善”与荀子“性恶”之争。(2)墨家学派也争相提出教育环境在人格形成和完善过程中的作用,把道德作为教育的中心,认为“万事莫贵于义”(《贵义》)。除此“显学”二宗外,中国古医籍中也有人从体质出发把人分为“阴阳二十五人”(《内经・灵枢》)。(3)三国时刘劭在《人物志》中对“材能”和“情性”作了详尽的分析,并提出鉴定的方法及影响效度的七种可能原因(“七缪”)。同时,“玄学”之嵇康主张对外在权威的怀疑和否定,产生内在人格的觉醒和追求,说:“不虑而欲,性之动也;识而后感,智之用也……世之所患,祸之所由。常在于智用,不在于性动”(《答难养生论》)。(4)“心学”陆九渊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明理、立心、做人”。“实学”颜元从实学实教出发主张培养德才兼备的有经韬纬略或有专业特长的贤能君相和白职人才,要造就的是完美的道德人格。(5)首次标准使用“人格”后,人格的研究走入正轨,在诸多领域得到发展。综上所知:从形成上看:中国古代关于人格形成的思想主要有染积说、差异说、阶段说三种观点;从分类思想看:古代思想家为增进对人的认识,从不同角度,对人格进行分类;从人格鉴定思想看:分别提出各自的人格鉴定方法,又称知人法。

(二)西方人格的历史演进及其研究价值取向

古希腊医学家希波克拉底及随后的C・加伦关于人格的四种分型说是西方最早的气质分类。与后来及现今的人格心理研究相似性最大的是M・T・西赛罗提出的一些概念、原则。他认为人格就是给人的印象、人在生活中的角色、适合其工作的那些个人品质的总和以及人的优越和尊严。公元 6世纪,A・M・S・波爱修视人格为真实而有理性的个人本性。中世纪的托马斯・阿奎那则重视人格为个性的最高尊严,但却在神权下残存。到19世纪初和近代,C・G・荣格认为人格是当社会习俗和惯例向一个人提出要求,他对这种要求作出反应时所具备的外壳。C・罗杰斯强调真实的“自我”、经验的主体。19世纪到20世纪科学技术迅速发展,人格研究更加深入。尤以心理学发展态势猛烈,人格在心理学上形成了自己的体系。

三、对人格及其尊严的审思

(一)人格现实

赫拉克利特说:“万物皆变,无物常驻,如同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6]人格也是如此,虽然在个人内部有组织性和延续性,但又在经常变化,或者说经常转变为某些不相同的东西。故,随着物质文明高度发展,人被高度异化、纯功能化,失去了人之为人的高贵。所谓“价值颠覆”、“意义迷茫”、“道德危机”和精神家园的失落,使人格尊严与价值受到了史前挑战。各种漠视生命、侵犯人格尊严的现象(如矿难频发、食品安全问题、执法侵权、医疗事故等)一再发生。新的历史条件下,人类必须直面新的问题与挑战,维护人格尊严与端正人格的生命态度[7]。

(二)追问人格尊严遭受践踏原因

人格尊严与价值受到挑战的原因很多,外在权威压力和优厚物质条件引诱是影响因素,但绝不是内在根源。原因有如下三个方面:(1)理论教育与现实不符。根据物质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原理,经济的高速发展必须与指导人们的理论同步。可是,事实上,理论没有得到及时更新,未能准确把握时代脉搏,人们思想出现断裂和真空,旧的意义系统失却新的没有建立。“在不同的社会,会有不同的意义系统凸现,而意义系统崩溃的社会肯定是一个不稳定的社会。”[8]于是,其他思潮趁虚而入就不足为怪了,因为“在这些领域里丧失意义就会造成一种茫然困惑的局面。这种局面令人无法忍受,因而也就迫使人们尽快地去追求新的意义,以免剩下的一切都变成一种虚无主义或空虚感”[8]。(2)教育方法不够有效。当代科学技术迅猛发展,信息渠道多元化,旧有渠道逐渐被蚕食或偏废,没有能够实现方法的有效转换。(3)实践后果的兑现性下降。宣传教育者未能以身作则,甚至违背自己所宣讲的真理[7]。

(三)重塑人格尊严的有效路径

1.经典阅读法

经典阅读法是“塑造健全人格无可替代的创造性力量和内在源泉。经典阅读参与人的精神人格塑造, 是创造力和活力的起点和基础, 给予人丰富的心灵感受和审美想象、智力敏感和人性敏感、心灵成长和生命幸福。要积极改善公民阅读状况, 提高他们的阅读品质”[9]。

2.拓宽影响渠道,尤其是网络阵地

网络几乎是光速传播,顷刻之间,正面负面的信息一览无余。要对人格魅力的本质作用进行深入的理性分析,运用鲜活的对象提升其感染力。清晰定位,明确方向感,增强责任感。

3.净化优化社会文化环境

此为健全人格的塑造的外在必由之路。社会文化环境是人意识活动的直接场所和自我意识成长基地, 是人造就自我内在理想、信念、情操的精神空间。要重视日常精神文化事业,优化生存的整体精神环境, 加强监管, 为健全人格塑造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氛围。人格塑造活动之最基本点, 需要投入时间、精力和心情,需要我们的教育进行“从观念到制度的全面变革”,向更人本、更科学、更具有实质内涵的方向拓展,在体力、智力、人格、情趣和社会性等方面都得到和谐而全面的提升。

4.健全法制以保障人格尊严

对人的尊严、生命的尊严都达到深刻的认识和理解,认同人格尊严在现代价值体系中的崇高地位,建立健全法制、对“权力堡垒难以捅破的狂妄”,对“泯灭人性践踏道德的无良”,对“辱没人格尊严,荼毒社会的恶瘤……”予以严惩,以警醒世人,才能在思想和法律源头上得到保障。

人格尊严的追求和理想曾经是推动人类文明发展的一个重要内容,那么,在经济全球化、文化融合化、价值多元化的今天,更应该尊崇人格,建立一个与和谐社会相适应的生命价值观,还人格以尊贵和庄严。

参考文献:

[1] 张海钟.人性人格人生――现当代心理学视野的理论探索[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2] 余潇枫.哲学人格[M].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98:9.

[3] 康德.实践理性批判[M].韩水法,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94.

[4] 郭建新,杨文兵.新伦理教程[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1999:334.

[5] 郭永玉.关于“人格”的界说及其有关概念的辨析[J].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3(2):4243.

[6] 赵敦华.西方哲学简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15.

[7] 何花.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人的独立自主性――兼论当代中国人的自主性[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5):8790.

第7篇

关键词:反思性教学;传统教学;教师专业发展

20世纪80年代初,西方国家致力于探索教师成长的新模式,人们对教学持过于技术化和过于简单化的观点,认为只要向教师传输一定的教学知识策略,就可以帮助教师解决教学中的各种问题,但事实并非如此。于是一些专家渐渐开始认识到,教学是一种复杂的活动,并没有以前理解的那样简单。因此,不仅要由外部向教师传授专业知识,而且要通过教师对自己的实际经验的解释来增进其对教学的理解,才能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有助于教师尽快成长。这就涉及到反思性教学。

一、反思性教学的概念及特点

熊传武教授在他的《反思性教学》一书中所下的定义是:所谓反思性教学,就是教学主题借助行动研究,不断探索与解决自身和教学目的以及教学工具等方面的问题,将“学会教学”与“学会学习”结合起来,努力提高教学实践的合理性,使自己成为学者型教师的过程。[2]这里强调了三点:第一,反思性教学以探究和解决教学问题为基本点;第二,反思性教学以追求教学实践合理性为动力;第三,反思性教学是全面发展教师的过程。反思性教学,是对教学经验进行回顾与重新认识(包括思考、评价、整改等),以至产生新的更趋合理性的教学方案与行为的活动过程。通俗地说,反思性教学,即“教学的反思”与“反思的教学”二者有机的统一。

反思性教学的特点:(1)反思性教学以解决教学问题为基本点。反思性教学不是简单地回顾教学情况的教学,而是教学主体发现教学中存在的不足,根据解决问题的方案组织教学内容,通过解决问题,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的教学。反思型教师通过反思性教学的过程之后,他们不仅想知道自己教学的结果,而且要对结果及有关原因等进行反思,因此总是喜欢问“为什么”,这种追问的习惯,往往促使反思型教师增强问题意识和“解题”能力,所以它是一种千方百计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的教学。(2)反思性教学以“两个学会”为目标。即,要求教师把教学过程作为“学习教学”的过程,不仅学习教学的技术,还要学习教学伦理与道德知识。由于反思性教学以两个学会为目的,因此,它既要求教师教学生“学会学习”,全面发展学生,又要求教师“学会教学”,自身获得进一步发展,甚至成为学者型教师。(3)反思性教学以增强教师的“道德感”为突破口。道德感的重要方面之一是责任感,是教师自觉反思教学行为的前提。也就是说,缺乏道德感的教师,除非因教学上的失误迫于外界压力,否则不会自觉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在反思性教学理论看来,要提高教学质量,增强教师的道德感似乎比进一步提高教师的教学技能与能力更为重要。因此,反思性教学既注意教师教学的技术问题,又把教学伦理与道德问题摆上重要日程。[3]

二、反思性教学的活动阶段

1.具体经验阶段。这一阶段的任务是使教师意识到问题的存在,并明确问题情境。在此过程中,接触到新的信息是很重要的,他人的教学经验、自己的经验、各种理论原理以及意想不到的经验等都会起作用,一旦教师意识到问题,就会感到一种不适,并试图改变这种状况,于是进入到反思环节。这里关键是使问题与教师个人密切相关。使教师意识到自己在教学活动中的不足,这往往是对教师个人能力自信心的一种威胁,所以,让教师明确意识到自己教学中的问题往往并不容易,作为教师反思活动的促进者,在此时要创设轻松、信任、合作的气氛,帮助教师看到自己的问题所在。

2.观察与分析阶段。在这一阶段,教师开始广泛搜集并分析有关的经验,特别是关于自己教学活动的信息,以批判的眼光反观自身,包括自己的思想、行为,也包括自己的信念、价值观、目的、态度和情感。在获得一定的信息之后,教师要对其进行分析,看驱动自己的教学活动的各种思想观点究竟是什么,它与自己所倡导的理论是否一致,自己的行为与预期结果是否一致等,从而明确问题的根源所在。

3.重新概括阶段。在观察分析的基础上,教师重审旧思想,并积极寻找新思想与新策略来解决所面临的问题。此时,新信息的获得有助于更有效的概念和策略方法的产生,这种信息可以来自研究领域,也可以来自实践领域,由于针对教学中的特定问题,而且对问题有较清楚的理解,这时寻找知识的活动是有方向的、聚焦式的,是自我定向的,因而不同于传统教师培训中的知识传授。

4.积极的验证阶段。这一阶段要检验上阶段所形成的概括的行动和假设,它可以实际尝试,也可能是角色的扮演。在检验的过程中,教师会体察到新的具体经验,从而又进入具体第一阶段,开始新的循环。

在以上四个环节中,反思最集中地体现在观察与分析阶段。在实际的反思性教学活动中,这四个环节往往前后交错,界限不甚分明。

三、反思性教学的种类和方法

1.反思性教学的种类。(1)对于整个教学活动的反思。这是教师在教学活动完成之后对自己全部活动的想法和做法进行反思。(2)教学活动中的反思。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自己的表现、自己的想法做法进行反思。(3)为教学活动反思。这种反思是以上两种反思的结果,它以以上两种反思为基础,再通过反思指导自己以后的教学活动。

2.反思性教学的方法。(1)教学后记。教学活动结束后,从教育学、心理学的角度分析自己的做法,找出成功的经验或失败的教训。(2)反思日记。在一天的教学工作结束后,教师写下自己的经验,并与其指导教师共同分析。(3)观摩交流。教师互相观摩彼此的教学,详细描述他们所看到的情景,教师们对此进行讨论分析。(4)职业发展。职业发展实际是指教师就教学的问题进行探讨,共同寻找解决办法,并以此指导实践,同时共享有效的教学经验,从而促进整个教师队伍的专业发展。(5)行动研究。教师面对新的教学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假设,并通过教学实践检验假设,直到解决问题。

四、反思性教学是对传统教学的超越

1.反思性教学对教育理论和实践始终持有一种“健康”的怀疑,具有一种执着的探索和创新精神。当前教育对象的不断变化和教育过程的不断演变,使教学活动更具挑战性。教育领域有权威但没有绝对权威,每个教师都可以成为自己工作中的权威。遗憾的是传统的经验性教学却自觉不自觉地屈从于权威,依赖既成的经验,对教育理论和实践很少表示怀疑。反思性教学以开放的姿态看待事物,容易接纳新思想,敢于对原有的教学观念、教学行为、教学方法和教学效果进行质疑,并通过不断实践,思考并构建新的教育理念。

2.反思性教学注重探究和解决教学实际问题,具有强烈的问题意识。反思性教学要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不断发现问题,提出影响教学效果的因素,针对问题设计教学方案并组织教学,在解决问题的同时,使教学过程更加优化,以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与传统的经验教学不同,反思性教学不是按教材、大纲标准按部就班地完成教学任务,而是及时捕捉教学过程中的信息和问题,既关注教学的结果,又关注对产生这种结果进行的反思。这种方式,促进了教师形成探究意识。

3.反思性教学既要求教师指导学生“学会学习”,又要求教师“学会教学”,自身获得进一步发展。新的教育哲学观的一个基本特征是“人才培养,应从以学科为中心向以学习者为中心转变”。反思性教学注重学生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培养,通过传统教学方式的改变,师生共同建立起平等、民主、教学相长的教学过程,提高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教与学的重心从获取知识转向“学会学习”、掌握学习方法,转向更科学、更先进、更高层次的主动探究性学习。教师在组织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只有从学生“学会学习”的角度去思考“学会教学”,才能真正“学会教学”,才能在不断变化的教育实践中科学有效地指导学生“学会学习”。

五、反思性教学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

成功的教师倾向于主动地创造性地分析他们事业中的重要事情,包括他们的教育目的,课堂环境,以及他们的职业能力。反思被广泛看作教师职业发展的决定因素。曾有人提出一个教师成长的简要公式“经验+反思=成长”,并指出,没有反思,经验是狭隘的经验,至多只能形成肤浅的知识,如果教师仅仅满足于获得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地思考,那么他的发展将大受限制。可见,反思对于教师成长的重要意义。[4]可以说反思性教学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路径。

1.反思性教学能促进教师积极主动地探究问题。在反思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对教学经验,特别是问题性经验作批判性分析,这样他就能主动地将与行为有关的因素纳入到教学过程中来,重审自己教学中所依据的思想,并积极寻找新思想与新策略来解决所面临的教学问题。当教师进入反思时,应该是自觉地、积极地、心甘情愿地思考自己的行动,即使不会令人满意或非常劳累也会坚持不懈。

2.反思性教学有助于教师成为研究者。“教师解放”的思想,认为教师要实现自身解放,摆脱“遵照执行”的被动局面,回避家长制作风和极权论,必须能够专业自主。而通向解放的一条有效路径就是“教师成为研究者”。在反思性教学中,教师追求自己的职业理想。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研究自己的教育实践以及对自己在教学实践中做出的教学行为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反思,教师就会不断地探究和解决教学问题,使教学和反思有机结合,成为真正的研究者。

3.反思性教学有利于增强教师的道德感,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教学是一种职业道德。教师的道德意识水平如何,直接影响到教学行为的投入程度。教师的道德水平越高,就越会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表现出一种执着性和责任心,它是教师自觉反思教学行为的前提。提高教师的教学反思能力,能帮助教师从冲动的或例行的行动中解放出来,以审慎的方式行动。惟其如此,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重视反思、善于反思,积极开展反思性教学,才会有利于提高与促进教师的全面发展。善于反思,并在此基础上努力,提高自己教学效果的教师,其自身的成长和发展的步伐就会加快。教师只有发挥反思意识,把自我的发展看成是必须和必要的,才会去发展自我,建构自我,从而不断促进自我学会学习、教会学生学习。最终,才能使教师全面发展。

反思,首先是思想界和知识界关于元科学研究的一种理念与方法,后来移植于教育教学,便产生了反思性教学。这种移植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需要,是教育科学自身发展与进步的一种标志。教育是面向生命的事业,同时教育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5]。实际上遗憾的是反思的结果,也是反思的开始。在教育现代化的今天,固步自封、墨守成规、一切从经验和本能出发,是不能适应教育发展要求的,也是无法满足社会对高质量教育的需要的。只有在每一个教师自觉反思的基础上,教学专业才能不断前进,教师职业才能可持续地发展。

参考文献:

[1] 李建文.反思性教学浅论[N].教师报,2001-03-28.

[2] 熊川武.反思性教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3] 施俊德.反思性教学与教学反思[N].中国教师报,2003-05-26.

第8篇

Strarlogo是一个编程界面,用于在屏幕上控制“海龟”。很像LOGO,但不同于LOGO。Starlogo使你可以编程控制上百甚至数以万计的海龟(Turle)自身特性和运动。

Strarlogo主要用于塑造没有“领导”的系统。例如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的鸟群、交通堵塞、白蚁和蚂蚁殖民地。

本课教学内容采用汕头市教育局教研室蔡老师编著的《Strarlogo》教材中的第二课,通过前面的学习,本节课从Strarlogo语言的功能角度,教给学生一个全新的思考方式和思维视角,极大地拓宽了学生的思维空间。

 

学生分析:

教学对象为六年级学生。我校是广东省现代教育实验学校,学生从一年级开始学习信息技术课程,对信息技术的学习存着极大的兴趣和强烈的学习欲望。

根据心理学的研究,小学高年级处在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关键阶段,求知欲旺盛,刚刚开始学习的Strarlogo程序对他们来讲具有很大的吸引力。

 

教学设计思想:

在新课程理念下的信息技术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信息技术课程,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最后结果是:知识和技能的统一,思考和分析的统一。在教学实践中我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创造学生个性发展的空间和思维发散的环境,支持学生的见解和想法。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尊重学生的自主意志和独立人格。在每堂教学中,教学生以知、教学生以用,把价值引导和自主构建作为信息技术教学模式的基本点。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①  懂得stamp和random命令的用法,能用if...stop语句编程;

②  培养学生读程序、写程序的能力;

③  培养学生编程的合理性和从不同角度主动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

①  教学过程从布置学生完成“蚂蚁吃饼干碎”这一任务着手,通过“程序

演示、任务驱动、自主探究、理解程序、编写程序、修改程序”等教学环节来完成程序的设计。由于程序的设计带有一定的综合性,因此,在编程的过程中应用和复习到所学过的知识,把所学的知识转化为相应的技能,让学生在“做”中学,在“用”中提高,通过亲自动手制作,亲身体验,增强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勇于创新的精神,让学生在完成程序设计中体验成功的喜悦;

②  在教学方法,知识和技能传授上以“任务驱动”为主,锻炼学生在Starlogo

提供的新命令环境下,用一种新的思维视角,建立逻辑的思维路线、类比的思维方法、总结的思维习惯。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探究能力的提高,注重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以及培

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勇于创新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①  stamp和random命令的使用和if…stop语句进行编程

②  读程序、写程序

③  修改程序

 

教学过程:

教学

环节

教学

内容

所需

时间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2’

师: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已经创建了30只红色蚂蚁了,今天老师准备了一些饼干碎给他们吃,请看程序演示。

 

语言过渡:怎样编出这个吃饼干的程序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主要内容。

    仔细观察,很快被有趣的程序吸引住

创设与主题相关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知识的意义建构创设良好的条件

出示

课题

1’

板书:蚂蚁吃饼干碎(第二课时)

思考、酝酿

明确学习任务

 

 

 

 

 

分析程序提出学习任务

2’

引导学生讨论、分析:你觉得程序中要安排什么内容?两者发生了什么关系?蚂蚁是怎么去吃掉饼干碎的?

针对学生回答小结:根据分析,编好这个程序得分三个任务完成:1、创建饼干碎 2、蚂蚁要

会动3、吃掉饼干碎

举手踊跃发言,谈自己看法

设置问题,让学生去观察、思考,探索问题的答案,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创建饼干碎

12’

组织学生阅读课本P16第2、

3自然段,要求学生画出新命令或不懂的地方,然后编写程序。

    教师巡视指导,鼓励学生组内讨论。

 

 

讲解并演示新命令:ramdom和stamp

师:Random 是随机命令,刚才看到的饼干碎并不是按规律排放的,而是随意地洒在画布上的,所以用了Random 随机命令。程序中:seth random 360的意思是:在360度范围内每只蚂蚁随机转了一个角度。

演示讲解:那是多少度呢,我们在Turtle Command Center这里输入 :show random 360,可以看到:30只蚂蚁的转角有可能是这个角度,(按回车)也可能是这个角度,就是说它是随机产生的。

同样:jump random 200的意思是:在200步范围内蚂蚁随机跳了一下,蚂蚁跳的距离也是随机产生的。

Stamp是打补丁(色块)的命令,打什么颜色的补丁呢,后面跟的是一个color的参数,如:stamp yellow,打一个黄色补丁。这里打入黄块就是我们说的饼干碎。

引导学生读懂程序的意思。

演示程序效果:同学们有没发现,虽然我们的命令是一样,但饼干碎的分布却可能不一样,那就是因为我们刚刚使用了random命令。

学生自主阅读或小组讨论教材,尝试编写程序。

 

 

 

 

 

 

 

 

 

 

 

 

 

 

 

 

 

 

ramdom和stamp命令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内容,通过学生自主阅读与教师讲解演示相合的方式,更能明白命令的使用格式和功能,有效地突破了教学重点,突出了教学重点。

 

 

 

 

 

 

 

 

 

 

 

 

 

 

 

   

    再次演示程序,强调random命令的功能。

2’

师:刚才老师巡视的时候发现,有些同学的饼干碎太多了,糊成一团,有没有什么方法让它减少呢?

师:对,就是减少重复的次数。

引导学生修改程序。

讲解演示:把重复次数改为30。

教师巡视,鼓励学生组内互相帮助。

 

 

学生回答。

 

 

学生练习,互相帮助。

    设计修改程序这一环节,能刺激并发展学生的创造思维,培养其创新能力。

创建蚂蚁爬动

8’

组织学生阅读P18第3和4自然段,然后编写程序。

教师巡视指导,鼓励学生尝试运用学过的命令自编蚂蚁活动的过程。

 

引导学生读懂课文程序。

 

师问:那么有谁有不一样的编法吗?

教师小结:其实,前进、后退、左右转动,跳跃甚至转头这些动作命令都可以用来编写蚂蚁活动的过程。

学生自主练习。

 

 

 

 

 

个别学生回答。

    考虑学生学习能力的差异性,鼓励学生自编程序可以满足一部分优秀学生的需要。

12’

组织学生阅读课文P18-P19,要求学生画出新命令或不懂的地方,然后编写程序。

教师巡视指导,鼓励学生组内讨论。

 

讲解演示新命令:if   stop

师:If如果,是一个条件命令,如果条件成立话,它将执行[ ]里面的命令,讲解程序if pc = yellow [stamp black   stop]的意思

 

师:这里为什么要打黑色补丁呢?

刚才看到的程序,蚂蚁吃光饼干碎后画布显示的是黑色,也就是说在黄色块上打上黑色的补丁,饼干碎看上去就跟消失了一样。

 

引导学生读懂整段程序的意思并简单介绍递归的作用。

 

引导学生修改程序。

师:有什么方法让蚂蚁不停地把黑块打下去呢?

对,把程序中的stop去掉,再看一下,这就是我们上课前看到的效果。

教师巡视指导,鼓励学生组内相互帮助。

学生自主阅读或小组讨论教材,尝试编写程序。

 

 

 

 

 

 

 

 

 

 

 

 

 

 

 

 

    生:不让它们停下来。

    学生自主练习。

If…stop命令是本节课的另一知识点,通过学生自主阅读与教师讲解演示相合的方式,能有效地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命令的使用。

 

 

 

 

 

 

 

 

 

 

修改这部分程序,既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又增强了程序的趣味性。

 

总结评价

1’

①让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学

容。

②创意拓展,激发学习兴趣。教师在下课前让学生尝试用今

天所学的知识去设计自己感兴趣的编程活动。

    小结本课学习内容和思考知识的拓展应用。

巩固所学知识,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Starlogo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