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劳动教育的核心价值

劳动教育的核心价值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4-04-02 11:28:01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劳动教育的核心价值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劳动教育的核心价值

第1篇

Abstract: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s are battle position of cultivating middle-level professional laborers. However, the attitude to labor of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s’ students goes from bad to worse at present with social development and progress. This paper, taking this as a research, unfolds the analysis of the status of the weak attitude to labor of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s’ students, and puts forward the corresponding methods of trying to solve to be conducive to transformation and strengthening of attitude to labor of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s’ students.

关键词: 中职学生;劳动观念;劳动教育;劳动意识

Key words: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s’ students; attitude to labor; labor education; labor awareness

0 引言

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生产力的大幅度提高,企业对劳动者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作为培养初中级劳动者的主阵地,中等职业学校自然承担着重要的角色。但学校过分注重对学生技能和智能的培养,忽视了对学生劳动方面的教育。中职学生在校劳动观念淡薄,劳动意识不强,顶岗实习期间不愿吃苦,怕累怕脏,由此可见,加强对中职学生的劳动观念的教育,意义十分重大。

1 中职学生劳动观念淡薄的主要表现

1.1 各扫自家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 班内任务有大有小,有轻有重,安排值日表时不可能真正做到“人人平等”。那么那些承担繁重、扫尾任务的学生,自然要在最后才能忙活起来。而那些只要完成细琐任务的学生在做完自己份内的事情之后,就会站在一旁等组内其他学生,没有主动上来帮忙的,团结友爱、互相帮助的精神,集体荣誉感一点都得不到体现。

1.2 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有些学生在值日时会将自己负责的区域范围打扫之后,就丢下劳动工具走了。至于自己负责的区域到底干不干净,干净程度如何,劳动委员有没有检查,需不需要重新打扫;即便打扫完了,劳动工具放在哪,要不要摆放整齐,都不在他们的考虑范围之内。还有些学生虽然知道自己的职责所在,自己又懒得动手,又不愿意去做;又找不到别人帮忙,就装作忘记了。等到班干部或者班主任问起的时候,他就装作一脸无辜的样子,表明自己不知道抑或忘记了。

1.3 以己度人,推己及物 有的学生在轮到自己值日的时候,将属于自己份内的事情不做,而强行摊派给其他的学生;更有甚者,竟然拿着父母的血汗钱,雇自己的同学帮自己打扫卫生。有的学生临时任务安排时,直接就是“我不愿意”。

以上种种表现只是中职学生平时劳动表现中的一个个缩影,由此可见,加强对中职学生的劳动观念的教育势在必行。

2 加强中职学生劳动教育的重要性

2.1 职业教育发展的需要 职业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是中国几千年来就有的“学而优则仕”的封建主义思想根深蒂固地存在于社会的各个层面,使得社会各个层面对职业教育有着错误的认识:认为职业教育就是培养一线操作工的,伴随着他们的只“苦、累、脏、差”,就是在厂里干活的。正是社会的普遍看法具有片面性,使得大部分学生产生了极大的自卑心理,觉得来职业学校念书是一件没有面子的事情,在亲朋面前甚至都不敢或不愿谈及自己的学校,专业。这样,就会导致学生产生自暴自弃的想法,疏于管理自己,放纵自己,就会更不利于职业教育朝着良性健康的方向发展。

2.2 未来职业发展的需要 要适应未来的职业活动,固然需要足够的知识和较为完善的技能,但是一个人的主观意识直接决定着人的能力的发挥和行为的结果[1]。而且现代社会特别提倡劳动者的素质,没有高尚的劳动品质和极强的劳动能力,员工的技术优势就得不到充分的发挥,工作质量就得不到保证,在高的技术水平也无济于事。职业教育作为就业性教育,其培养学生毕业之后将直接进入社会,走上工作岗位。他们能否健康发展,能否成功地扮演自己的社会角色,与自身的劳动素质紧密相关。

因此,中职学生应充分认识到劳动教育与未来职业的关系,才能培养和塑造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2.3 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 中职学生正处于青年时期,这一阶段的学生,他们的心理发展表现为正迅速走向成熟但又未完全成熟阶段,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形成时期[2],而劳动教育总是具有一定的政治和道德意义,是学生整体素质教育的一部分。通过劳动教育,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艰苦朴素、吃苦耐劳的劳动美德,养成尊重他人劳动成果,改变懒惰的劳动习惯,塑造自己的责任心和团队协作品质;另一方面可以强健体魄,在劳动的过程中养成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创新能力,并有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帮助学生健康成长。

3 中职学生劳动观念淡薄的主要原因

3.1 学生娇生惯养 家庭是学生生活的重要环境,是培养学生的天然学校。现在的中职学生,都是90后的独生子女,并且许多家庭都是合二为一,孩子作为两个家庭的独苗,自然是家里的宝贝,这些长辈舍不得让孩子吃苦,哪怕是力所能及的事情,都不让学生动手去做。正是由于家长的过分溺爱与纵容,使许多学生眼里看不到具体的“劳动”。再加上家长的片面教育,养成了学生不爱、不肯劳动的坏习惯。

3.2 学校教育缺失 学校在制定学生的培养目标和工作计划时,劳动教育会被写入计划中,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并没有得到很好的执行。即使是在劳动礼仪周,主要目的是要求学生打扫之后,保证校园的干净整洁,再利用中间的休息时间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有的学校将学校的卫生工作外包给保洁公司,学生就更没有机会在学校参加劳动了,让劳动教育成了一句空话。

3.3 教育方式错误 长期以来,许多老师在教育学生时,经常采用劳动作为惩罚学生的手段。学生迟到,罚值日;损坏公物,罚扫地;打架斗殴,罚打扫厕所。这种惩罚性的劳动往往会激起学生的逆反心理,让学生对劳动产生一种厌恶。这样,不仅不能调动学生的劳动积极性,而且还让学生对“劳动最光荣”的传统美德产生质疑。

4 转变和强化中职学生劳动意识的措施

职业教育其实就是“就业教育”,中等职业教育的培养对象直接是面向市场,面向社会。因此,要转变和强化中职学生的劳动意识,校方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4.1 多渠道展开劳动认识教育

4.1.1 学校层面 学校要加强劳动教育,除了在时间上要给以充分的保障外,还需要给学生积极营造一个具有劳动氛围的环境:一方面可以利用学校的宣传栏、黑板报做专题宣传,班会课上做专题教育;另一方面利用职业院校的优势,结合职业教育的特点,邀请相关企业负责人给学生做专题讲座;同时,还需要在实训车间张贴有关“劳动最光荣”的宣传标语,悬挂“劳动模范”的光辉画像。“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有些时候,无声的教育才是深入人心的教育。

4.1.2 学生层面 劳动过程是让学生从不会到会,从不擅长到擅长,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过程,这个过程也是一个知识积累与运用的过程,是改造社会的一种有意识、有目的活动。通过劳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动手能力。“手脑并举,全面发展”是职业教育的根本性要求,学生在自身层面应当树立正确的劳动认识:劳动是个人在社会上实现自身价值的最好体现,劳动可以创造美好的未来。其次,应积极配合好学校做好相应的教育工作。第三,要不定期展开评价,及时对自身的言行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帮助自己尽快全面清楚地认识自己和改正自己。 4.1.3 社会层面 首先,应该让学生正确了解职业教育。职业教育是根据社会的需求而诞生的教育,是为企业的存在与发展服务的,是为了将来顺利就业而服务的。其次,帮助学生搞清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联系与区别。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都属于国民教育体系当中,其最终目的都是为了更好地服务社会,发展经济。只不过职业教育强调的是实践操作能力,普通教育强调的是理论知识应用能力。

4.2 多载体深化劳动教育

4.2.1 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学生 职业生涯规划从个人角度来讲,通过对个人所处的环境进行测定、分析、总结研究,对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特长、经历及不足等各方面进行综合分析与权衡,根据自己的职业倾向,确定奋斗目标,并为实现这一目标做出行之有效的安排。学生转变思想观念是核心,通过问卷调查我们发现中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意识淡薄,尤其是新生中有87%的学生认为职业生涯规划可有可无[2]。学校职业指导人员应强化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帮助学生制定切实可行的职业生涯规划,还需要在实践中根据实际情况随时作出调整,以适应个人的发展需要。

4.2.2 礼仪周活动塑造学生 劳动礼仪教育是实现社会主义教育培养目标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通过组织学生参加一定时间量的劳动,让学生明白劳动的目的和意义:劳动不仅有助于学生强身健体,更有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观念和劳动态度;有利于规范学生的日常行为,提高学生的文明水平,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实施学生劳动礼仪周制度,有利于培养学生人主人翁意识、自立意识、责任意识,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生活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作风和社会实践的综合能力,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现代职业素养。因此,深入开展劳动礼仪周活动,落实并做好劳动礼仪周活动,使得劳动观念深入学生内心。

4.2.3 榜样带动学生 俗话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当学生对劳动有了正确的思想认识之后,老师必要的引导示范则起着积极而又深远的意义。19世纪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更强调:“教师的人格就是教育工作中的一切。”“只有从教师的人格的活的源泉中才能涌现出教育的力量[3]。”中国自古就有“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古训。所以,在进行劳动教育的过程中,老师积极参与其中并没有降低老师的身份,反而给学生以无言的鼓励与鞭策,同时,还增强了师生之间的理解和信任。

4.2.4 竞赛提升学生 有竞争才有激情,才有动力。学校可以开展多种形式的竞赛活动,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劳动素质。学生有了正确的理论指导之后,需要逐步并迅速地应用到实践中去,开展竞赛活动是最直接最有效果的形式。通过多种劳动竞赛,不但强化了学生的劳动能力,更深化了他们劳动是为人民服务,为社会做贡献的道理情操。

我们只有真正了解了学生,认真反省了自己的失误,改变自己的行为方式,来教育学生热爱劳动、学会劳动[4],适时帮助学生培养他们的自理和自立能力,树立正确的荣辱观和劳动观,“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不断提高自身的道德素质和思想境界,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幸兴.当代中职生集体主义观念淡薄的表现、原因和对策思考[N],2010-8-3.

[2]潘菽.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第2篇

关键词:道德信念;道德习惯;自我教育;劳动教育

苏霍姆林斯基是前苏联著名的教育家。他通过长期的、创造性的中小学教育实践和理论探索,形成了“以人的全面发展为主导的教育思想体系”。

人的和谐、全面的发展是他的教育理想。要实现全面发展,就要使智育、体育、德育、劳动教育和审美教育相互渗透和相互交织,使这几方面的教育呈现为一个统一的完整过程,使每个青年男女都能在道德上、智力上、实际能力和心理准备上获得发展。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全面和谐发展的核心是高尚的道德,劳动生活中的乐趣、为人民服务中感受到的幸福都来源于“生活的高尚的

道德”。

他在《帕夫雷什中学》中专门论述了道德教育如何实施。

同其他的教育家一样,苏霍姆林斯基很重视集体主义教育。

他认为,智育、体育、德育、劳动教育等要在各种各样的集体中实施,集体和个人是和谐一致的。集体中的每个成员应遵守集体的规章制度,应有共同的思想、共同的情感和共同的组织。同时,他还强调,集体中的每个成员的个性是不容抹杀的。他认为,“开发每个人的天赋和才能,使他享受到为社会、为人民的幸福进行饶有兴趣的、充分发挥了智力的创造性劳动的幸福——这就是学校的任务。注意每一个人,关怀每一个学生,并以关切而又深思熟虑的谨慎态度对待每个孩子的优缺点——这是教育过程的根本之根本。”可以说,苏霍姆林斯基是极其重视集体这一大背景的,而且尽最大可能做到了因材施教。为此,“要在每个孩子身上发现他最强的一面,找出他作为个人发展根源的‘机灵点’,做到使孩子在他能够最充分地显示和发挥他天赋素质的事情上达到在他的年龄可能达到的卓著成绩。”正是在这样的一个不会抹杀孩子个性的集体主义教育之下,道德教育才能得以完整而有效的实施。

道德教育不仅是要考虑把什么教给孩子,更重要的在于认识到道德信念获得的重要以及如何促使道德概念转化为道德信

念。苏霍姆林斯基认为,道德信念是道德教育的最终结果,说明一个人的精神面貌及其品行中思想和行为的一致、言论和行动一致的主要标志,是道德发展的最高目标。“一个人道德修养的特征就在于,信念在他自己的生活中已变为能不断激发他创造新的道德行为的一种独立的精神力量。”然而,道德信念也不是轻而易举就能获得的,只有当对真理的认识和概念的认识能深深地反映在一个人的精神世界里,成为他个人的观点,能激发出他深沉的感情,同他的意志融合起来,并能在他的活动方式、行动举止以及待人、对己的态度中表现出来时,才能谈得上道德信念。从道德概念到道德信念的转化,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许多过程以及一些辅助手段的实施。

一、要重视道德情感、道德习惯的培养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道德情感是道德信念、原则性和精神力量的核心和血肉。没有情感,“道德就会变成枯燥无味的空话,只能培养伪君子。”无论是爱憎,还是喜忧,青少年必须是朝气蓬勃的,饱含激情与热情生活的一群人。如果这群人都开始冷漠了,那么无论是对个人本身,还是对国家来说,都意味着是毁灭。

同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道德习惯的实质就在于,“人的行为已经由良心的呼唤所支配,而这种呼唤的主调则是感情。”可见,道德习惯和道德情感是不同的,但二者是不可分离的。他也特别重视道德习惯在童年或少年早期的形成。儿童在这个时期就应感受过留在心里曾经的感动与印象,以及可以激发自己道德行为的思想。可以反映他们的待人接物的态度的那些道德习惯,在少年晚期和青年早期只能是巩固的问题。这是顺利进行道德教育非常重要的一个问题,所以道德教育要提前进行。

二、从道德概念到道德信念不是凭空转化的,要在劳动锻炼和书本学习中实现

劳动教育是苏霍姆林斯基教育理论的又一个特色。他的劳动教育理论与凯兴斯泰纳的劳作教育理论不同,他更多地强调的是在劳动中,道德的养成,快乐的体验与幸福的感受。在童年时期,应深入大自然,聆听大自然的声音。比如,在山坡上种一些葡萄;在荒地上植上草皮;看到花园里或农田中干旱的秧苗,松松土,浇浇水;完好无损归还图书馆的书;拾起公共场所的纸屑等等。在这些点点滴滴的小事中体味的快乐与幸福,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转

化为高尚的道德意识。这些行为的道德意义在于“体会对劳动的尊重,而通过劳动又表现对人这个创造者品格的尊重。”这些行为并不是制度上的要求,而是要形成这样一种信念的生活课堂,一

种责任感的培养。

同时,苏霍姆林斯基对“读书”尤为重视,无论是对老师还是学生,这是真正教育的一条金科玉律,是良好的传统,否则就不能称其为教育,“一种热爱书、尊重书、崇拜书的气氛,乃是学校和教育工作的实质所在。”尤其在道德教育中,他特别重视给学生介绍人类道德价值文选中有关那些为争取真理的胜利,为争取人民的自由而斗争的英勇高尚的战士们的文章。孩子们在讨论与阅读的过程中,感受到榜样的力量,心灵的触动,从而树立高尚的理想,并克服懒惰、软弱、意志不坚定等缺点。这也是道德教育强有力的手段。

三、重视学生的自我教育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教师必须加强对学生自我教育的指导。孩子有他自己的标准,有他自己衡量善与恶的尺度。老师不应将自己的道德价值观强加给学生,而是要做到和学生同呼吸、共律动,“我们不仅俯就孩子们所关注的世界,

而且深入到他们的思想中去,体验他们的情感,为他们的不安而一起激动。”

四、道德共同体的建立

苏霍姆林斯基强调在集体中进行道德教育,强调个人自主性、积极性、创造性的发挥。但他又认为集体中的每个人都不是孤立的,是一体的、互助的。他非常重视一种道德关系的建立,从而促进鲜明个性的形成。这种道德共同体就是“使每个少年和每个青年在学校集体中都有自己的教育对象:一个小朋友,关怀这个小同学,同他的进步和失败喜忧与共。”这种道德共同体的教育技巧在于找出他们爱好的共同点。在二人荣辱与共的生活中,“当他感受到自己身上所有善良和道德美也在别人身上确立起来,从而使这个人变为他所亲近、喜欢的人时,这也就是道德信念正在形成的那个过程。”这样的教育是深深植根于儿童内心的,是儿童全部感情的参与所得。

苏霍姆林斯基关于“道德信念”的教育思想以及他在实现道德概念向道德信念转化的过程中,重视善良情感的培养;善于通过劳动以及读书学习引导学生净化心灵;重视学生的自我教育等教育

实践,这些方法对我们今天的学校德育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启示价

值和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苏]B.A.苏霍姆林斯基.帕夫雷什中学[M].赵玮,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3.

作者简介:

第3篇

关键词:苏霍姆林斯基;素质教育;影响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13-0192-02

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体系的核心是使全体学生都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他说:“学校教育的理想是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社会进步的积极参与者。”按照他的理解,全面和谐的发展就意味着劳动与人在各类活动中的丰富精神的统一,意味着人在品行上以及同他人相互关系上的道德纯洁,意味着体魄的完善、审美需求和趣味的丰富及社会和个人兴趣的多样。

一、确立正确的教育观,由应试教育转变为素质教育

现如今学校、教师和家长对学生学习的评价完全停留在考分这一概念上,应试教育使学校一切工作以应试为中心,师生围绕着考试指挥棒转。考试是教师的法宝,分数是学生的命根。这样做,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指出的“把学习之母变成凶狠的后娘”,“这样日复一日,就使学生逐渐变得懒惰了”。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我认为学校应大力开展实施素质教育,借鉴苏霍姆林斯基全面和谐发展的理论,开展教育思想的大讨论,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分清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的界限,逐步明确教育必须适应经济发展并服务于经济发展的职能,让每个学生从小打下良好的素质基础。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是我们的基本教育观,也是我们实现教育目标的出发点和归宿。实现素质教育首先应该使分数评估质量的模式转变为全面评估的模式。应试教育以分数为衡量质量高低的唯一标准,而所谓分数只是以书面知识的记忆量为主体的。这种评价必须彻底改革。苏霍姆林斯基提出,通过教育使受教育者在智力、品德、身体、劳动和情感等方面都具备一定条件,或达到一定要求。

二、确立正确的育人观,由单纯传授知识转变为教书育人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道德是照亮全面发展一切方面的光源,学校要培养道德高尚的人。”这就要求教师做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做到管理育人,教书育人,工作育人。要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加强校会、班会、课外活动等常规性教育活动,充分发挥“集体教育的工具”作用。同时,注意开发德育在学科教学中的主渠道的作用,加强德育在学科中的渗透,使学生“将知识转变为信念”,从小培养儿童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苏霍姆林斯基认为,“要把学生培养和造就成真正的个性全面和谐发展的人,必须遵循个性全面和谐发展的理论进行教育。”

三、劳动教育是个性全面和谐发展的重要方面

劳动和劳动教育在苏霍姆林斯基的整个教育理论体系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他认为,“从教育角度看,劳动教育是个性全面和谐发展的有机组成部分”,“教育与劳动是绝对不可分的”,“没有劳动的教育,至少是片面的教育。”他的论点,十分明确地给我们指出了劳动教育的重要性。体力劳动是自我教育的重要途径,`是发展学生情神力量的一项重要活动,苏霍姆林斯基十分重视劳动教育,他指出:“劳动是道德之源。”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德,充分发挥劳动的“自我教育”作用,我们从一年级起抓劳动教育,让学生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劳作,让学生在劳动中体验到自尊感、自豪感、荣誉感和喜悦、慰藉的心情,达到使学生“自己教育自己的目的。

四、充分认识学生课外阅读在实施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学生的课外阅读在学生个性的全面和谐发展中起不可忽视的作用:其作用有三方面,一是学生形成正确思想观点、信念的重要途径之一,是“丰富的精神生活的源泉”。正如他说的:“使每个学生去独立地阅读文艺作品,去思考社会、道德和审美问题,去思考自己人民的未来和个人的未来”。二是“课外阅读是激发学生智力的一种推动力”,课外阅读不仅使所学知识更深刻,更扎实,更牢固,也使学生的学习更容易,并给学生带来精神上的愉悦。苏雷姆林斯基认为课外阅读在获得知识和发展智力中的作用比课堂教学还要大,阅读可以使学生摆脱成绩不良状况。三是课外阅读能促进学生特长的发生发展,使学生“做他能做的事”,贯彻了“各尽所能”的原则。我们根据苏霍姆林斯基的理论,把学生课外阅读作为实施素质教育中的一项重要工作认真抓好。

五、优化校园环境,促进全面和谐发展

苏霍姆林斯基把优化校园环境作为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的重要途径。苏霍姆林斯基强调学生的智力、道德、审美、身体诸方面的发展和完善,其大量的活动都是在课外发生的――在校园里发生的。因此,一定要重视校园环境建设。他认为用环境、用学生自己创造的周围情景、用丰富的集体精神生活等一切东西进行教育,这是教育过程中最微妙的领域之一。对于校园环境的概念,苏霍姆林斯基认为,“环境这个概念意义很广,方面很多。它既包括学生周围的事物,也包括成人的行为和教师的榜样,还包括学校集体生活的道德气氛(即关心人的思想是怎样表达的),以及人与人的相互关心,以诚相待等等。”这就明确指出了校园环境包括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两个方面。

六、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对我国实施素质教育的启示

我国盛行应试教育多年,教育体系也是完全按照应试教育的要求而形成。不论是学校、教师或者学生自己,都已经习惯了这种模式,教育结果以学生的考分来定夺。教育事业受到升学率的影响而停滞不前,很多老师和家长已经意识到这是把孩子“聪明伶俐地送进学校,呆若木鸡地出来”。升学几乎成为学校、家长和学生的唯一追求,由此,应试教育成了我国基础教育的基本模式。学校里,课堂上只重视对学生理论知识的传输,忽视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并不能按照校规上所说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造成了学生负担过重,自身素质潜能得不到充分发挥,个性特长被严重压抑,严重束缚了学生个体的全面发展。为了把学生从这一桎梏中解放出来,广大教育者们开始关注对学生实施素质教育。在苏霍姆林斯基看来,并不是每个学生都会成为所谓的科学家、工程师、教育家,但每个学生都将成为社会中的“人”,是社会的一员。所以,学校培养学生的目标不能只限于上大学、就业,根本的目标应该是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合格公民和幸福的个人。这是人一生的基础,它有助于升学,也能促进就业,给社会提供创造型建设人才与合格公民,保证每个人因精神充实而感到幸福。所以,素质教育在我国实施将是一股不可阻挡的潮流,对原来的教育制度方针、教育方法措施、教育内容和教育政策都将是一场翻天覆地的变革,彻底颠覆传统的教育理论和状况,对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要求,全面发展,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学校的中心任务之一,就是培养有道德的、理性的、审美的人。”

目前,我国对素质教育的探讨已逐渐从对其定义、意义的思辩研究阶段转向了对其如何实施的实证研究阶段,这也是素质教育能否取得成功的关键阶段。使学校的发展真正从应试教育的怪圈中解脱出来的素质教育的实施不是一个简单的事情,是一个涉及到教育领域内每一个角落的系统工程,要想保证素质教育在我国顺利地开展,必须博采众家之长,结合自己的国情,充分借鉴和吸取有益的经验,切实推动我国教育事业健康发展。党的十报告指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这是我国素质教育改革总的方针。我们应从理念上、操作手段上、评价标准上等方面多管齐下,形成良性合力,使我国素质教育走向正轨、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刘范美.更新观念,成人为先――重温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把握其精神实质[J].外国教育研究,2001,(8).

[2]顾明远.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的现实意义[J].中国教育学刊,2006,(1).

[3]王富平.苏霍姆林斯基的创造教育思想[J].外国教育研究,2002,(5).

[4]陈力群.让音乐成就全面发展的人――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的启示[J].福建艺术教育,2003,(3).

[5]左小文.试论苏霍姆林斯基研究性学习法[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03,(4).

[6]孙大君.手脑结合:新课程的选择与期待――苏霍姆林斯基手脑结合思想对课程改革的启示[J].外国教育研究,2003,(3).

[7]张桂霞.苏霍姆林斯基的“个性全面发展”思想与创造型教育[J].洛阳大学学报,2000,(3).

[8]陈田.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理论与现代教育的价值取向[J].教育探索,1999,(2).

[9]张金泉.素质教育的突破口:寻找学生的机灵点――苏霍姆林斯基关于“机灵点”的经验及其启示[J].基础教育研究,2002,(10).

[10]刘昕.苏霍姆林斯基的和谐教育思想[J].中国学校体育,1999,(5).

[11]B.A.苏霍姆林斯基.育人三部曲[M].毕淑芝,等,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

[12]王天一.苏霍姆林斯基教育理论体系(第二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第4篇

一、通过爱心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对初中生而言,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对其健康成长是尤为重要的。良好的行为习惯都是在班级环境中形成的。我国当代著名教育家魏书生曾说过:“教师如能用大海般的爱对待学生,学生就会从内心敬佩他,从而接受他的教育,总之爱是最为有效的教育手段。”教育学生就应有爱心,俗话说:“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对学生的爱心亦如此,只要坚持不懈地对学生进行爱心教育,定能促使其思想发生改变,纠正其不当言行。因此作为班主任就应该对学生满怀爱心,用充满爱意的胸怀去了解班级情况、学习风气,了解学生的家庭情况,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给孩子们注入无私平等的爱,让他们充分感受到班主任的平等博爱,这是班主任顺利开展班级工作的根基。目前一些寄宿在学校的初中生,因为学校的客观原因,对寄宿学生的生活管理不是很到位,在日常生活中不少学生会遇到很多困难,这时教师应给予学生无微不至的关怀,花较多的时间去照顾孩子们的生活,尽量解决他们在生活上与学习上的困难。同时班主任还须与学生定期进行心理上的沟通与交流,在交流中要让学生感受到教师无微不至的关怀,感受到班主任对自己的信任,是最为可靠的知心人,如此一来就能通过爱心在班主任与学生之间架设一座思想交流的桥梁,学生的不良行为也就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得到纠正。

二、改变学生错误观念,引导其形成自我管理的主体意识

在班级管理工作中,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的问题:不少教师能设身处地地为学生着想,对其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导之以行、持之以恒,但结果却不是很理想,一些学生因为没有压力在学习上没有任何改观,甚至不少学生认为教师孜孜不倦的教导是一种软弱的表现,根本无法管理自己,上课讲话、睡觉、不做作业,对教学工作的正常开展造成了巨大的负面影响。对此,教师须根据学生的心理引导他们知晓:构建温馨民主的班级氛围,需要学生形成较强的自我管理意识。那么应如何引导学生从他律变成自律,从被动的学习状态变成自主学习的状态,进而形成较强的自我管理能力呢?具体可从以下两个角度入手:第一、让学生充分理解自我尊重是以得到他人尊重作为根基的,是构筑自爱的品行特征。虽然学生的心理发展还没有完全成熟,但他们也期望能获得他人的尊重。当我在班级管理过程中决定将过于僵化的师生关系彻底转变时,我和全班学生进行了一次深度沟通:大家认为与老师交流应采取什么样的方式?同学们希望老师用什么样的方式给大家上课?大家理想中的班级氛围是怎样的?你们心目中最理想的老师是什么样的?学生们都表达了一致的意见:喜欢和蔼可亲、面带微笑的老师;喜欢温馨和谐、民主宽松的班级氛围。我当即对学生保证以后一定朝着他们的理想老师靠近,并引导他们知晓和谐的班级氛围与教学环境需要借助大家的自我管理意识来完成,只有每个同学都形成了较强的自律意识,才能形成良好的班风班纪,才能提高教学效率,让大家在温馨舒适的环境中既学到知识,又享受到应有的乐趣。唯有懂得自爱的人,才能真正获得别人的尊重。对于大家而言,实现自爱的最佳途径就是严格遵守班纪班规,主动积极地学习知识,将学习视为自己分内之事,成为学习的主人公。第二、让学生深刻理解自身存在价值的重要性。著名教育家卡尔威特曾说过:“教育的核心问题就是如何让学生充分认识到自身r值的重要性,从而调动其主观能动性,最终获得良好的教育效果。”可见要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较高的积极性,就要引导他们知晓在当今这个知识经济时代需要的就是创新式的人才和综合素质全面的人才,进而通过具体事例启发学生认识到提高自身价值的重要意义,让学生明白学校的管理就是让其成为时展需要的人才,只有在学校里认真学习,全面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方能实现人生价值和社会价值,成为对国家和民族有用之人。当学生理解这些道理后,他们的思想会发生很大的变化,不再被动地遵守纪律,不再被动地学习知识,而会产生一种强烈的自主意识,认为遵守纪律和学习都是分内之事,久而久之,在学习上就会产生强烈的自主意识。

三、从细微角度开展班主任工作

班主任要引导学生明白细节在人成长中的重要性。但值得注意的是班主任工作不仅要学生明白细节教育的重要性,更应从细微处对学生进一步进行德育教育。具体来说,可从如下几方面入手:第一、实施“用餐教育”。作为初中班主任应经常教育学生在食堂用餐时不能肆意浪费,不能根据自己的喜爱挑选食物,用餐时懂得礼让他人。第二、实施“床头教育”。 班主任应教育学生早睡早起,晚上不要熬夜在床上看电视,看课外书籍,养成整理内务、叠被子的良好习惯。第四、实施“劳动教育”。 班主任应强化对学生的劳动教育。政治教师应告诉学生养成劳动习惯的重要性,班主任在教育其明白劳动重要性的同时还须进一步从细微处督促学生在校内完成适量的劳动,让其从行为上真正养成热爱劳动的习惯。第五、实施“礼仪教育”。 班主任应经常教育学生尊敬长辈,让他们养成主动和别人打招呼的良好习惯。当然,在这方面,作为班主任的我们应该在学生面前发挥表率作用,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学会懂礼貌的良好习惯。这些细节性的德育教育能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与学习习惯,而这些优良的习惯则能让学生在各项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初中班主任如能根据上述建议大力开展班主任管理工作,定能激发学生的上进心,形成良好的班风,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作者简介:雷宏桔(1975-),女(汉),湖南衡阳。衡阳市珠晖区第一中学,中学一级教师,化学教师。

参考文献:

第5篇

关键词 课堂教育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有一则报道,说一位学者到大学去讲学,与学生交流座谈,一位90后小女生说:“教授,我不明白为什么不能嫁给黄世仁,如果黄世仁生活在现在,有钱有权,生活优越,可能还是个外表潇洒的帅哥,即便年龄大点也无关紧要。”

笔者是初中政治教师,在班上,一位小男生就给其他同学吹牛,说他家有几套房子,几部车,还有几个营业门面,他妈妈讲这些今后都是他的,骄傲之情溢于言表。据了解,这样的学生已不是个别。在学校,更多注重的是学生的分数,分数考得好就是优秀生、好学生,分数低就是差生,用分数来衡量一个学生的好坏。

多年的应试教育,忽视对学生价值观、人生观教育,缺乏对学生人格的塑造,拜星追星,不知疲倦,在笔者教的七年级思想品德教科书上有这样一个问题,你最喜欢的人物是谁,为什么喜欢他?结果班上95%以上的学生答歌星、影星(其中绝大部分是韩星日星)。为什么喜欢?大多数回答:漂亮、帅、歌唱得好等。至于回答英雄人物,奉献社会的名人,在中国历史上作出过突出贡献的几乎没有。笔者认为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1)学校教育的缺陷。由于应试教育的长期影响,老师们也被迫无奈地跟着形势走,唯分数是论,限制了学生多种能力的发挥,对学生的人格塑造不够,,高智商低情商,不知法守法,不讲规矩,唯我独尊,自私、言行不一,使基础教育成畸形发展趋势。一是使得基础教育成了只为少数人服务的教育;二是忽视了除知识传授之外的其它教育内容,如德育、美育、体育及生产劳动教育;三是应试教育强调对知识的片面追求,造成了对学生能力与心理素质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从而在根本上违背了人才培养的规律。

(2)社会生活中西方价值观念的渗透。全球化是一柄双刃剑,发达国家通过向发展中国家输入音像图书等商品的同时,也在无形之中传播了他们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中国的青少年,走在时代的前沿,受西方文化影响较深,价值观念容易发生改变,由商品经济所带来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西方消极思想不断地渗透到青少年的日常生活和社会认知中。

(3)家庭教育的偏差。现在的中小学生绝大多数是独身子女,在家是“小皇帝”、“小公主”,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过分的溺爱已成为中国家庭教育中最普遍的一种教育方式,亲人们更多关注他们的学习,关注考试分数,缺乏基本道德和行为规范的教育,这样的家庭教育使得相当部分的学生不顾家庭的生活条件,盲目攀比,追求享乐。因此,在教育中重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刻不容缓。

首先,在义务教育阶段,需明确的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

其次,要顺应时代的变化,结合学生实际。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以怎样做一个合格的社会主义公民等问题为切入点,坚持以人为本,采取贴近学生实际生活的教育方式,改变传统知识教育的简单灌输方式,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工作。通过引导学生在多种选择中整理出核心价值观,在与学生的平等互动中,要尊重学生思想中的合理成分,正确对待自身不足,虚心加以学习改进。

最后,引导学生学会自我教育与自我引导。在思想品德教育中,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学会解决生活中各种问题的方法。

笔者认为,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每个环节都不可偏废。从学校教育的角度来看,要做到两个角度的思考,一是要把学校教育同家庭教育联系起来进行思考;二是要把学校教育同社会教育联系起来进行思考。

第6篇

关键词:中职学校 德育 益德活动 良好习惯 无痕有效

一、在德育教育环境复杂、难度加大的背景下倡导德育管理的无痕有效

无痕是指在不知不觉中实施德育,是让学生感兴趣,易接受,是拒绝说教、灌输,反对灭火式的事后补救,倡导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触及心灵;而有效相对于以往德育教育的苍白、低效,甚或无效,让德育工作产生积极明显效果,让学生真正受益。无痕的教育往往最有效果,不板起面孔小题大做,也不心血来潮随兴而为,又不放过最佳教育时机,也许比教育者端起架子刻意实施教育效果好,比我们百般呵护处处不放心更易于接受,值得一试。

职业学校中只注重形式、满足于完成任务,而忽视效果的管理式德育仍很普遍,过程、结果都不注重的应付式教育行为仍有市场。落实到行动中,教育者或用肤浅、空洞的大道理说教,导致学生产生逆反心理,被学生无理顶撞,发生师生冲突;或谈话没有力度、新意,结果学生无动于衷,失去为师尊严,造成教育低效、无效;或德育观念因循守旧,德育方法简单粗暴,德育过程缺少情感投入,以致德育教育有痕无效。归结起来,就是安徽舒城县委党校龙小玲总结的中职学校德育存在的知行错位、断裂、悖离之困境和善恶共存、善有恶报、道德两难等悖境。基于此,在德育教育环境复杂,德育难度不断加大的背景下,从益德活动和良好习惯入手致力德育教育,倡导职校德育管理的无痕有效势在必行。

二、在具体的生活环境中开展益德活动与良好习惯的德育教育

德育教育本身就是生活,是为了学生未来的生活,所以教育具有一种道德上的目标,要使他们的一生有变化,并在日趋复杂的社会中成为能够生存和有工作成果的公民。美国教育家杜威主张通过活动来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主张把学校布置成现实的社会环境,让学生生活于其中并学习与人相处之道,形成良好的习惯和态度。这些闪光的德育教育思想对今天实施德育仍有现实指导意义,启发我们从实践活动和良好行为习惯入手,在具体的生活环境中开展德育教育,收到实际效果。

以笔者所在的职业学校为例,每逢五四、七一、十一、元旦组织文艺活动期间,或逢艺术节与全校歌舞比赛、主题班会评比等情况,经常是学生自己组织,自编自演文艺节目,学生们兴趣浓厚,积极性高,互帮互助,在展示才艺、得到锻炼的前提下也保证了节目质量,做到了形式与内容的完美统一。这一事例充分证明,恰到好处地组织有益于道德潜能激发和良好道德品质养成的活动,能于不知不觉中吸引学生主动参加,并从中规范自己,积极向上,受到教育锻炼,这种无形、无痕的益德活动比集中起来开会、说教,比干巴巴的告诫、出事后的惩罚效果更好,值得尝试。

又如,学校作为特色德育管理内容的双实践活动也是成功德育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学校各班每学期承担一到两周双实践任务,形成制度,双实践班级每天利用第一节课开展自我管理和培养劳动意识的双实践活动,通过卫生清扫、环境维护、校园服务,进行劳动教育,培养服务意识、工作经验、合作能力,从周一开始的宣誓,到最后的评分总结,每一个过程都在锻炼教育学生,帮助学生热爱劳动、热爱劳动成果,学会关心人、同情人。如此把德育要求分解、内化到具体活动内容中,从制度开始直至形成习惯,避免了德育的生硬说教,无效灌输。

所以,益德活动与良好习惯最有助于产生积极、正面的育人效果,可以给全体教育者在今后的德育育人管理中提供启发。它化无形与有形,寓理论于实践,变抽象于具体,体现了教育两字“教就是教做人,育就是育心灵”的朴素德育理念,学生易于接受,教师操作起来也相对容易,值得研究、完善,使之更好地发挥作用。以此为突破口,围绕职业学校德育对象多样性、职业性的特点,以信心培养为突破口,突出教育对象精业、敬业、创业这三方面核心结构,确立社会公德教育、团队精神教育、职业理想教育、职业道德教育为研究重点,培养学生正确看待社会,学会生存,学会交往,惜时守信,勤俭节约,积极乐观地对待学习,培养健康心态,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

第7篇

关键词:中学 德育教育 重要性 建议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1)01-161-01

培养中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使他们能够明辨事非,分清丑恶,追求真善美,就是对德育的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教育、民族精神教育、科学教育、劳动教育、法制教育、诚实守信教育、艰苦奋斗教育等内容的具体体现,也正是将其“融会贯通”到学校的德育工作之中,真正体现出德育渗透与人格修养的作用。

贯通到整个德育工作之中――突出主线。学校培养中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德育的主线。教育的功能是教育人、培养人。作为基础教育,就是要致力于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整体国民素质。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没有国民整体素质的提高,那就是一句空话。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是有机地联系在一起的,学校作为育人的地方,培养出的学生连起码的荣辱、是非、丑恶都没有,这必然是失败的教育。现在是应试教育不得不搞,素质教育不得不喊,德育教育在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当中进退两难,步履维艰。但是在追求升学率当中,不能以牺牲学生的人格和品德为代价,不能以牺牲一代人的幸福来换取。如果学校的思想政治工作削弱了,德育工作削弱了,教育质量也就失去了基础,就失去了前提。学生有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有了良好的行为习惯,在学习上才能获得一种精神动力。因此,必须把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作为整个德育工作的主线,把对中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培养纳入德育的目标任务和步骤要求中,明确工作责任,落实工作措施,体现到学校教学和管理的各个方面,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实施,提高办学质量和办学效益。

贯通到整体培养目标之中――树立标杆。明确目标,树立楷模,为中学生思想道德建设树立怎样的标杆,对中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提出了具体要求。构建和谐社会,必须有一个良好的社会风气做保障。如果中学生不懂什么是荣,什么是辱,是非不清,美丑不分,没有良好的行为规范,那么构建和谐社会就失去了人文基础。因此,必须以正确的荣辱观和良好的行为来塑造中学生的素质与灵魂。素质教育的核心是教会学生如何诚实做人,怎样严谨做事。所以,热爱祖国,服务人民,崇尚科学,辛勤劳动,团结互助,诚实守信,遵纪守法,艰苦奋斗。这八个标杆既是培养中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目标,也是教育中学生的八个做人标准和做事的楷模。有了这个思想旗帜来指导,推进素质教育就有了方向,加强和改进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就有了行动指南。

贯通到整个教学改革之中――有机渗透。课堂是进行道德教育和培养良好行为习惯的主阵地、主渠道,要把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引入课堂,引入教材,引入学生头脑。针对学生的特点,科学设计教育内容,在思想品德课程中重点突出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的行为内容。要在其他相关课程里特别是语文、历史、地理等课程中融入良好的行为习惯决定着一个人成功与否的内容。老师要在教学过程中,能够深入浅出,循循善诱,努力使行为习惯培养的教育入耳、入脑、入心。

融会到校园文化建设之中――营造氛围。校园文化建设是进行德育渗透的重要载体。要把道德教育和行为习惯的培养融入校园文化建设,把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结合起来,以知荣明辱为导向,以建设优良的校风、教风、学风为核心,以优化、美化校园文化环境为重点,以丰富多彩、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活动为载体,推动形成厚重的校园文化积淀和清新的校园文明风尚,使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接受先进文化的熏陶和文明风尚的感染,在良好的校园人文、自然环境中陶冶情操,规范自己的行为,培养自己的习惯,促进自我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带动校风、教风和学风的根本性转变。要根据学校实际和学生特点开展一些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比如主题队会、班会、专题讲座、讨论辩论会、知识竞赛和体育活动等,让学生在校园文化建设中体会、感悟、潜移默化地接受道德教育,规范自己的行为习惯。通过校园文化建设,让每一个角落都体现出道德教育的意义;让每一面墙壁都充满培养良好行为习惯的内容;让每项活动都发挥养成健康人格教育的作用。

融会到素质教育过程之中――加强实践。要进一步加强社会实践教育环节,在实践育人过程中彰显道德教育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要在学生实践教育环节中强化道德教育的要求,把树立和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和革命的英雄主义精神的客观要求内化为中学生的自觉行动。要通过参加爱国主义基地教育、课外实验实践基地教育和主题教育活动,使学生在实践中心灵得到净化、思想得到熏陶、认识得到升华、觉悟得到提高。

融会到教师队伍建设之中――强化师德。师德和教师队伍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学校道德教育的效果和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水平,要把学校的道德教育与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结合起来。师德师风是进行道德教育和行为规范养成,树立良好校风教风学风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在这个过程当中要让每一位老师懂得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离不开老师的言传身教。在学生的身上,总能或多或少看到老师的影子。所以,老师自觉地规范自己的言行,做到爱岗敬业,为人师表,身先垂范尤其重要。如果教师队伍抓不住,师德师风建设搞不好,那么对学生的道德教育就会落空,对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就很难。

第8篇

美化校园环境,创建育人氛围

汾西县第一小学先后栽种了各种树木107株,修建草坪500余平方米,绿化面积占到了学校总面积的20%;同时,还购置了3500盆花,摆放于教学楼之前;并在全校学生中开展了“我与盆花共成长”活动,所有学生每人在校养一盆花并摆放在本班教室内外窗台。校园草木错落有致,三季有花,四季常青。此外,学校的教学楼和众多树木上,全部安装了彩带、彩灯,每至夜晚,华灯竞放,霓虹闪烁,勾勒着校园整体外观,给人一种安静祥和的感觉,使得校园的夜晚别具一番风采。

坚持升旗制度,树立集体意识

坚持升国旗制度 每周一或重大节日,本校都会举行隆重的升国旗仪式,并进行国旗下讲话。学校每学期都要围绕爱国主义教育制订“国旗下讲话”的主题,各班学生轮流进行国旗下的讲话。这一活动,有利于培养学校师生的爱国主义情操,激发学校师生的爱国热情。

升班旗活动 升班旗的考核办法主要依托是“学校一日常规考核”。具体操作办法为:学校对班级常规工作提出具体要求,具体项目包括学生到校、佩戴胸卡、佩系红领巾、班级卫生、路队、普通话等10多项内容。学校值周领导每天对全校所有班级的上述常规落实情况进行检查,并逐班逐项登记,实行日检查、周小结、月汇总。依托汇总情况,评选出每月每年级的“优胜班”,举行“升班旗”仪式;升班旗时,全班同学行队礼,全校同学行注目礼。这一活动,有利于加强学生的集体主义观念和团队精神,有利于激发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集体责任感。

争创标兵班,增强荣誉感

为了进一步优化班级工作,学校开展了争创“四个标兵班”活动。“四个标兵班”分别是卫生标兵班、路队标兵班、文明标兵班、普通话标兵班。同时,学校还制订了“四个标兵班”的标准要求和考评办法,对获得标兵班称号的班级进行表彰奖励,标兵班学生佩带相应的胸卡。

开展主题班会,细化养成教育

主题班会是学校养成教育的重要途径。为组织好每周一次的主题班会,学校主要从“四定”入手:一是定主题。开学初,由学校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能力,确定本学期班会主题计划,如“安全在我心,Y貌伴我行”“学会感恩,孝敬父母”等,各班依据学校计划,立足学生年龄特征,精心组织,积极开展班会活动,对学生实施主题教育。二是定时间。每周一下午第一节课为全校各班主题班会时间,其目的主要是体现班会的严肃性,也便于学校考核检查。三是定责任。各班的主题班会由各班主任组织召开。四是定考核。学校对各班的班会组织情况进行检查考核,并将考核结果纳入对班级工作的评估指标体系。在“四定”原则的指导下,各班都能认真、主动、创造性地开展主题班会活动。

确定教育基地,开展养成教育

通过考察,汾西一小先后确定汾西县革命烈士陵园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汾西县公安局为国防教育基地,汾西县凤凰生态公园、汾西县森林公园等为劳动教育基地。学校定期请公园工作人员对学生进行栽种养护花草等劳动技术教育,请当地司法部门同志举办法制教育讲座,请退伍军人进行革命传统教育,每年清明节组织学生去烈士陵园扫墓等。通过定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和德育基地的实地教育,让学生们多角度、深层面、全身心地走近社会,接触社会,了解社会,也使学校德育工作得到了必要的补充和延伸。

优化课程资源,开发校本课程

学校还开发实施了“素养提升活动”校本课程。该课程由学科知识延伸类课程、个性特长类课程、养成教育类课程三大板块组成。这一校本课程给学生们提供了展示自我、锻炼自我和发展自我的平台,为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能力、丰富校园生活发挥了积极作用,大大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也使学生们的良好行为习惯得到良性发展,尊师爱生、文明礼貌的品质得到塑造,为引导学生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