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04-02 14:41:40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环境卫生教育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为进一步加大学部环境卫生整治力度,争创“最美年级、温馨班级”,从而为创建文明和谐校园做出贡献,学部从12月份10号开始到元月份26号,集中进行为期7化整治,特制定本方案。
一、 宣传教育发动
学部利用全体教师会对全体教师进行宣传教育发动;学科教师要进行学科育人;学生处利用升旗仪式,对全体学生进行教育;年级组利用学生教育大会进行教育;班级利用班会、晨会时间采取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教育。大队辅导员要对大队委进行专项培训教育,要成立专项小组,参与本次活动。
要让全体师生意识到环境卫生关系到人类生存的高度,是一个人修养的体现,是一个单位、年级、班级文明的呈现,特别是疫情期间,全体师生务必高度重视此项工作。
学生处负责学部方案落实执行,检查督导考核评比;年级组长负责年级组工作落实执行,检查督导考核评比。
二、年级班级整改
年级组具体落实学校提出的学生“德才群美体”发展要求和国家要求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要求,建设具有人文气息的、和谐的“江南燕园”式的校园文化氛围。以年级组长、班主任、学生干部队伍建设为基础,推进学生行为规范教育和文明礼仪素养提升、温馨教室和温馨班集体建设,实现学生综合素质提升和学校德育有效性的地面、桌面、墙面、“门面“和“脸面”的“五面”和谐发展。
地面:无纸屑,无大面积污渍,无卫生死角。
桌面(课桌、木柜、铁皮柜):学生不准在课桌桌面、木柜面乱涂乱画,课桌桌面物品摆放整齐,教室内课桌椅整齐划一;木柜上物品摆放整齐,铁皮柜绿植摆放整齐,按时浇水,按时整理;就餐后不把垃圾留在餐桌上,不把食物带出餐厅;学生离开教室后,课桌椅摆放整齐;讲台、教师办公桌物品摆放整齐。
(桌洞、木柜、铁皮柜物品摆放整齐)
墙面:学生不准在教室内外及公共区域墙面乱涂乱画,留下痕迹;教室内墙面须按学部要求统一张贴,不准私自张贴。
门面:教室内环境布置要温馨、美观,要统一风格,要充分体现班级管理理念、风格特色。学生按照学部要求统一穿校服。
脸面:要对学生进行文明礼仪教育,学生要有精神气,在校园内,要展现班级学生文明素养。排队做到快静齐;见到老师、客人主动问好;(班级排队整体行进时:向老师客人挥挥手示意问好,不发出声音;非集体排队行进时,即学生自由活动时间统一问好:老师您好!)要做到不乱丢,主动捡;全体学科教师要做好榜样示范作用。
年级组、各班级对照“五面”要求,进行自查,制定整改措施。整改工作要有时间表,要有成效。
附:课间餐就餐要求
1. 全体学生在座位安静后,由班干统一发放餐点。
2. 学生在座位上安静就餐。
3. 垃圾统一进行回收,送到教室外垃圾桶。
三、检查监督反馈
年级组、班级成立检查小组,每天进行自查;值周小组、学部领导、学生处每天进行专项检查,固定时间进行专项反馈,要紧跟问题,进行督促整改,直到达标。
在专项整治月期间,由大队部统一设计班级自查表、年级自查表,张贴在班级年级固定区域,班级年级每天自查后,进行记录,学生处进行检查考核。
四、开展活动强化
各班级要在学生自主管理的基础上再次进行精细安排,确保人人有事干,事事有人干,要做到全员参与。并开展相应活动,进行强化。
各年级组利用每周阳光体育竞技时间,抽出30分钟,由班主任带队,让学生参加校园公益劳动,(年级组统一安排,在校园各公共区域进行公益劳动。)培养学生劳动意识,为创建文明校园做出自己的贡献。
五、评比表彰先进
班级、年级组在组内开展“劳动之星”、“文明之星”评比并进行表彰;值周小组、学生处按照专项检查结果加抽查结果,对各年级、班级进行考核,开展评比“最美年级”、“温馨教室”、校级“劳动之星”、“文明之星”活动,利用升旗仪式进行表彰。评比标准由大队部统一制定。
六、总结经验推广
年级组、班级总结经验上报,学生处进行汇总,然后进行推广。
节能减排工作:
1. 班级安排专人负责关灯、关空调、关投屏电源、节水工作。
2. 年级组安排专人负责公共区域灯、空调关闭情况。
关键词:教师 创设 愉快 教学环境
教师要把语文课上好上活,上成学生喜爱的课,就必须把愉快教学法落到实处,通过教师创造性的劳动,激发学生学习语文课程的兴趣,以语文本身的魅力去感染和激励学生,使学生在愉悦和谐的环境中,积极主动的学习、认真主动的思考,以使学生在各方面都能得到全面的发展。
一、新颖、设悬,激发求知欲望
“新颖”是指教师导入新课、设计练习以及课堂结构等新颖有趣“设悬”则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生活实际,提出一些思考性问题,让学生产生悬念,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要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处于最佳心理状态,教师就必须想法设法去触及学生的情趣领域,让学生因情感的驱动产生兴趣,如在讲“应用文 书信”这部分内容时,我首先提出这样的问题:“现在,同学们离家已近两个月了,想念爸爸妈妈吗?”同学们回答:“想”,“好。那请一个同学上台来给父母写段话。这,就是书信。”然后引出书信的概念和注意事项。尽管同学们这时对各种书信的格式还不了解,但已感到了关于书信的神奇,于是带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浓厚的求知欲开始了新的学习。
我的教学宗旨是“快乐教学,快乐学习”。在课堂上,教师与学生同时感受着教与学的乐趣。常说环境能影响人的心境,而一个宽松、愉悦的学习环境,能让学生做到全身心的放松,并保持着一份好心情;也只有做到了根本放松,才能有着清晰而又敏捷的思维。我让他们随心所欲地大胆猜想、大胆质疑、大胆创新。我经常变幻着不同的教学方法与提问方式,让学生享受到不同的比赛机会与表现机会,也只有这样,才能使他们保持热忱,保持新鲜,保持兴趣。
二、运用形象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的思维以具体形象的思维为主,逐步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他们对具体形象的内容,生动活泼的形式,新奇动人的事物比较敏感。因此,应根据实际引导学生动眼观察、动脑思想、动口表达、动手操作,让学生在操作中思考,在探索中产生兴趣,从而使学生在愉快、和谐的气氛中感受到学习语文的乐趣。
在课堂上,教师应注意活跃课堂气氛,时时调配学生的有意注意力,来升华学生的学习兴趣。中职学生总对故事有着一种特别的偏爱,同时也拥有很强的求知欲望与好胜心。作为教师,我紧紧地抓住他们个时期的心理特点来进行教学。我常利用幽默的语言,有趣的游戏,精彩的故事,吸引他们的注意力,激起他们的好奇心,为每节课开好头。我相信,只有好的开始,才会有好的过程。爱玩是学生的天性,在玩中学是学生喜欢的一种方式,比教师硬塞硬灌效果好得惊人。适当加入些游戏与操作,既迎合学生好玩的心理,也符合学生好动的特点,让学生在嬉笑中学会知识,让学生在玩乐中掌握本领。学生的竞争心和自尊心都很强,把竞争机制引入课堂有利于活跃课堂气氛。比如我上《咬文嚼字》这堂课时就相对引入竞争机制,使学生们的作业处于竞争状态,我要求每个同学完成三个易产生歧义的句子,然后分四组进行讨论,选择出最具代表的句子派代表发言,看哪个组的问题最具代表性,最具说服力。这种竞争不仅使学生主动、愉快地获得了知识,加强了技能训练,而且使学生在学习中培养了创造能力和集体主义观念。
三、提高课堂提问的艺术性,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提问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经常使用的一种手段,目的在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思维,用巧妙的提问,为学生找出思维的方向和解题的途径。恰到好处、富有启发性的课堂问题,能促进学生集中精力听讲,使学生始终在老师的有效控制下积极思考,这就是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中的完美体现,寓教于乐,从而娱乐于学。
在老师的提问中我始终认为:“学生无错”、“言者无罪”。学生答错了允许重答;答得不完整的允许补充;不明白的允许发问;没想好的允许再想;有不同意见的允许争论;教师有错允许提意见。教师在学生提问、作答时,要做到表情专注,态度和蔼,对学生提出的每一个问题,作的答,哪怕是十分的幼稚和肤浅,都应尽量给予肯定和鼓励,发掘其中可取的因素,防止从言行上伤害他们的自尊,挫伤其积极性。比如,表扬胆量,激励进步。让学生在课堂学习中感受到安全感
创设适合中职学生思维的氛围,诱发提问,可激发学生更深入的求知,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如毕淑敏的《离太阳最近的树》,借此诱发提问,我们学习《离太阳最近的树》,又看了老师收集的有关红柳的图片,哪位同学能说出红柳在阿里的作用?还有那些植物和红柳具有同样的作用?如果这些植物消失了会怎么样?经过这样提问,学生思维的火花纷纷开放,列举出许多植被被破坏的故事,课后我问同学:“学习这一刻有什么感触吗?为什么我们的心里会隐隐的疼?请你们仔细思考后悄悄告诉我。”
四、注意情感交流,活跃课堂气氛
教学过程既是师生信息传递、知识传授的过程,也是情感交流的过程、列宁说:“没有人的感情,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对真理的追求。”这就是说情感是智力发展的翅膀。有的课堂,老师满怀激情,生动传神,学生情绪热烈,兴趣盎然。老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沉醉在一种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而有的课堂犹如一潭死水。同样的地点,同样的学生,教学效果却截然相反,为什么会这样呢?这当然是因为教师忽视与学生的情感交流造成的。因此,在课堂教学中,一定要用自己的情感区感染学生的情绪,从而形成活跃的课堂气氛,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教师要巧妙的处理突发事件,化解矛盾,创造出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教师上好课固然是关键,但教师的角色扮演如何,对学生学习也会产生很大的影响,教师无激情的讲课,学生则无激情听课;教师若无真情的讲课,学生则无真情的听课。没有激情,课堂教学就象一潭死水;没有真情,师生即使面对面,也会背靠背。只有激情和真情,才会在师生之间产生一种互相感染的效应。当一位有威信的受学生尊敬和喜爱的教师走进教室时,学生就会兴趣盎然、精神饱满,而当一位学生畏惧或厌烦的老师走进教室时,学生的心理就会蒙上一层阴影,情绪就会相当低落。在课堂中,我同时感受到了学生的快乐与自身的快乐。我认为教学过程是一个教师快乐的教,学生快乐的学,二者相辅相成的过程。因此我每天都能感到心情舒畅、充满激情,感到满足与快乐。
师生情感沟通中很重要的一点是教师必须要认识所教的每一位学生,懂得他们的名字。当上课时,发现某个学生不听课或想开小差时,要能够马上叫得出他的名字,叫他读读书或提问某个问题。通过多年的教学我发觉:如果教师对所教的每个学生都能轻松叫出他们的名字的话,我的提问就会多点,与学生在课堂上的交流也多点,上课就显得自如许多
学生都有这样一种心理,他们喜欢某一位老师,就喜欢他
的课,如果不喜欢某一位老师,就不愿认真听他的课。所以在课堂教学中,要主动接近学生,鼓励学生提出问题,不歧视、挖苦学习差的学生,鼓励他们积极上进,是师生之间的关系融洽,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体育教学环境 学生 体育情绪
1 问题的提出
体育文化反映民族精神与力量。校园体育文化,是学生在以校园为主的空间里进行各种体育活动过程中形成的环境和氛围,其核心是养成学生良好的体育精神和体育意识。本文对体育教学环境的概念和要素进行阐述,就体育教学的环境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对学生所产生的体育情绪和体育行为的影响以及在此影响下,学生的体育意识和体育能力进行分析,以终身体育为目标,以体育存在的问题和妨碍学生从事体育活动的诸因素进行探讨,通过体育体系的建设和改变体育环境以及适宜的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能力、习惯。运用归纳与演绎、分析与综合的方法,在理论上论述了体育教学环境的内容、作用以及调控问题,使终身体育教育得以实施和保障。
2 环境、情绪和行为
环境和氛围是一种无形的、在一个群体中人们互相影响导致同化的力量。校园体育文化是校园内所呈现的一种特殊的文化氛围,它以一种无形的力量对处于该环境中的每个人产生潜在的教育作用,并逐渐将他们同化为群体中的一分子。情绪是推动人们进行各种活动的心理动因,也是个体发动和维持行动的一种心理状态。而体育行为则是一种健康向上的行为方式,其行为效应无论对个人或对社会都是有益的,体育行为并非简单的肢体运动,它的发生、发展过程蕴含着行为者丰富的思想情感,也与自身生理条件和环境因素不无关系。随着我国学校教育改革的深人,情绪、情感价值在体育教学中的应运功效也日益受到重视,并随着情绪心理学的研究和发展,体育课堂教学中的情绪、情感已从心理背景向结构基础的深层研究深化。
3 影响学生体育情绪和行为的因素分析
3.1情绪产生的生理、心理学机制
心理学研究证明,情绪的发生常常处于心理活动的前沿。情绪理论家汤姆金斯认为,情绪是人的行为的基本动力系统,情绪对动机和生理驱动起着很大作用。要使体育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就必须调动学生体育学习的积极性,使其情绪和行为联系起来。快乐体育活动中所产生的主观情绪体验直接反映了学习的社会要求及其实现过程对学生具有的主观意义,进而决定了学生对体育学习的态度和投入的意愿。因此,在体育教学中,由情绪决定的意愿是构成学习活动的直接诱因。
大量的实证研究发现,情绪是体育学习行为主体因素中一个极为活跃、极为重要的变量,情绪体验不仅决定着学生体育学习态度和心智努力趋向,而且直接制约着学生体育学习动机的价值取向与动力水平。因此,加强对体育教学中的情绪、情感的研究,提倡“快乐”体育教学对深化体育教学改革,促进体育教学科学化的进程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3.2影响学生体育情绪和行为的外部环境
3.2.1场地器材
现在随改革开放,经济形势的发展,以及学校领导的重视,一些高校的体育教学设施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改观,篮、排球场地经历着从三合土,改为水泥地,发展成现代先进的塑胶地板。400米标准田径场也从煤渣跑道改为现代先进的塑胶跑道。学生到了运动场就有跃跃欲试的求知锻炼要求,注意力集中,运动的兴奋中枢较容易调动起来。如果我们在体育教学中适当地改进或变换一下器材的重量、高度、大小等因素,那么教学效果就会绝然不同。在体育教学中,器材因素对教学效果、学生的能力和技术水平的提高与发展,都有很大的影响和限制。
3.2.2先进的技术设备
新世纪的到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现代化的教育技术得到广泛传播,录像技术、计算机教育技术、现代通迅技术和人工智能化技术在教育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大大促进了学校教育教学优化的理论与实践发展。体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要紧跟时代的潮流,体育学科要根据自己学科的特点,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素质的提高。
3.3影响学生体育情绪和行为的内在环境
3.3.1教材内容
是教学信息的载体,是学生的认识、情感和动作技能发展的主要源泉,是教师和学生进行教与学双边活动的主要材料。体育教材应与培养学生能力和未来实际需要挂钩,使一些具有时代性和实用性的体育内容进入体育教学,使教学中的体育与生活中的体育更加接近,增加教材的趣味性,学生既学习了体育知识,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体育的兴趣,并使教材在今后的实践中具有参考和实用价值。
3.3.2教师的自身素质
包括言行举止、行为规范、待人接物、知识结构等。在教学中,教师同时要利用自身美(语言、动态、身体和服装等)来直接刺激学生的灵感意识,诱发学生在愉悦的气氛中进行体育活动。而其准确优美的动作示范、生动精练的讲解、和蔼可亲的教态,以及富有情趣的诙谐,都是培养和调动学生体育兴趣很重要的直接导因。
3.3.3对体育比赛、体育表演的欣赏能力
同学们在欣赏体育美的过程中,不断感悟着体育美的内涵,体会着人的本质力量,人们通过对各种体育运动的观赏,可以直接汲取和拓展体育运动知识,并可以使人通过感知、表象和想象这一心理过程,间接地学习或改进动作技术。因此,体育理论中也要增加对各种比赛规则的讲解,使学生能看懂比赛,产生兴趣。
4 结论与建议
4.1 创设愉快的教学情境是进行有效教学的前提
课堂教学是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最基本的方式,教师实现激励艺术的首要条件是努力改善课堂氛围,使课堂达到活而不散,学生心情愉快地接受教育,要着力创设体育氛围与环境的和谐统一。
4.2建构新颖的教学内容和方法
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的增删,加大体育教学在设计、方法、手段、形式等方面的改革力度;在教材安排上要体现学生的心理、生理特点与需要,在组织教学上,要新颖、生动,既简明又实效;在教学手段上,要灵活多样,在采用现代教学技术的同时,注重对传统教学手段的传承和改进。
4.3凸现环境调控中学生的作用
学生和教师一样,也是体育教学环境的主人,教师应当重视学生参与体育教学环境建设的主动性和责任感,只有这样,业已形成的良好的体育教学环境才能得到持久的维护,业已创造的良好体育教学环境在学生自觉不懈地努力中才会变得更加和谐、优美。
4.4建设具有学校特色的文化体育环境
优良的教学环境可以形成良好的校风和学风,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乐趣、兴趣,在今后建设现代化的教学楼、实验楼、体育场馆设施,必须纳入到学校整体校园规划之中。规划合理、有序、整洁的场地器材及可供学生不同需求的体育设施,不仅为体育教学和课余体育活动提供环境条件,而且形成校园的独特景观。
参考文献:
[1]李桂玲.论体育欣赏与素质教育[J].体育科研,2002,(12).
[2]孙怀玉.论学校体育与体育环境[J].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2001,(3).
一、思考之一:如何深入准确地分析学情
我曾在教学“认识钟表”一课做过一次课前调查,发现班里大部分同学对钟面有一定的了解,大约90%学生能准确认读整时,70%左右学生能认读几时半,只是到底是4时半还是5时半呢?这种类型容易混淆,这一起点已远远高出教材所设定的教学起点。由此可见,深入细致、准确分析学情是找准教学设计起点,提高教学设计有效性的不可或缺的前提。
如何准确分析学情呢?可以从以下两方面着手:一是找准学生的学习起点。即学习新知前学生已达到何种水平?已经能做什么、说什么、想明白什么?本节课教学起点应定位在哪个高度?本节课中哪些才是真正需要我们点拨与引导的?二是明确本节课的教学落脚点。即在学习活动结束后,学生在知识、技能、情感态度等方面预期应该达到的水平。只有当教师的对教学前和教学后这两种水平的差距做到心中有数时,才能有效地优化教学内容,准确定位教学目标,合理选择学习方式,预设弹性教学路径,才能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运用先进的教学理念,设计出最佳的教学方案,为课堂教学的有效生成提供用力的保障。
二、思考之二:如何创造性地优化教学内容
对学情有充分的了解后,我们会发现教材上的内容和我们学生的现状有一定的出入,有的是起点太低,有的是内容连贯性不够,有的地域特点不明显,还有的和时代不接轨了,根据这样的一个情况我们要创造性地优化教学内容。
(一)扩充教材。《新课标》指出:数学知识的学习不仅仅是知道一个结果那么简单,更重要的是对知识的再发现、再创造过程的探索与体验。新课程教材中许多情境图与例题都蕴含着这一数学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但因受篇幅限制也仅仅是提供了基本线索而已,这就需要我们老师对教学内容进行适当扩充,以便学生在数学知识的探索中实现有效建构。如:在“商不变规律的简算”中教材例题只呈现了750?0。而商不变规律的简算内容除了被除数和除数末尾0个数相同外,还应有被除数和除数的末尾0个数不同的;去0简算后留有余数的;把除数25、125、50转化为整百、整千的简算。而且后三者的思维难度更高。因此在教学设计时需扩充9600?0、630 ?0、8000?25,让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在不断的变化中走向深入。
(二)更换题材。新课程教材为了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体验数学知识的实际应用价值,所选的题材都是学生听过、见过或经历过的事物。但部分题材并不适合学生,实际操作起来并不方便,这就需要我们从实际出发选择与学生的现实生活联系紧密的题材组织教学。如北师大版第四册教材第29页是借助数小正方体认识计数单位“千”与“万”,认识万以内的数,但在实际的教学中要找到这么多的小正方体做教具绝非易事。因此我在教学设计时把小正方体替换成人民币为题材,这样既便于准备,又便于操作,而且学生非常的感兴趣,同样能达到教材所期望的教学效果。
(三)整合内容。新课程背景下,如何让教学更适合学生知识的链接、衍生,老师要勇于对教学内容进行大胆裁剪与组合,使全体学生得到更好的发展。如在学习“20以内的进位加法、退位减法”前,我调查发现班里大部分学生都能计算,但方法多而杂,计算速度极不均衡,与要达到的目标还有一定的差距,而学生则认为自己已经会做了。根据教材按部就班进行教学,肯定激不起学生学习热情,于是我把本单元的8课时教学内容整合为5课时。第一课时:重在让学生自主探究“20以内进位加法(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算法呈现多样化。第二课时:优化算法,学习讨论“凑十法”(或破十法),感悟它的优越性,并能用它较快较准确地进行计算。第三、四课时:巩固20以内进位加法(或退位减法),分层次练习。第五课时:归类练习,查漏补缺。实践证明这样的整合是行之有效的,使学生实现了从会一种算法到会多种算法,从算法的随意性到算法的择优性。学生学得开心,没有重复感。
三、思考之三:如何精心设计学习方式
新课标提倡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倡导有利于学生主动建构的“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学习方式。这就要求教师善于发现与提炼数学材料,教学设计中以合适的方式、合适的时机为学生提供从事操作、探究、合作、交流等数学活动的机会。为充分发挥动手操作的功效,提高自主探究的质量、提升合作交流的效益,教师在教学设计过程中应注意做到:
(一)按教学内容合理选择学习方式
学习方式是学生参与数学活动,获取数学知识的重要手段。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特点、学生年龄特征,合理选择学习方式,促进学生有效学习。马芯兰老师曾经说过:“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指尖上。”思维往往是从人的动作开始的,因此我们在设计时要让静态数学知识的学习活动化,特别是“空间与图形”板块内容,以及第一学段的学习要多为学生预设动手操作的机会,使学生在操作中思考、动手中创新、活动中体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如设计第一册的“1~10的认识和加减法”“20以内的进位加法”教学时,每堂课都让学生用学具数一数,摆一摆,既能极好地理解1~10各数的意义,学会20以内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又能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而对于那些后续性的知识,学生已有丰富生活经验的起始知识,则可以大胆放手让学生利用旧知自主探索。如设计“多位数加减法、乘除法”“小数加减法”“万以内数的大小比较”“小数的大小比较”等教学时,都可以采用先尝试、后交流、再总结的形式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自主探索、主动建构,实现知识与方法的顺利迁移。这样既能让学生乐学、爱学,又能轻松达成教学目标,发展学生探究能力。学习是一个交流与合作的互动过程,通过学生间的相互启发、取长补短,共同完成知识建构,促进学生共同发展。因此在教学重难点处,知识易混淆处,探究与归纳概念、公式、规律的过程中,学生的见解产生分歧时,确定解决问题的策略时都可以采用合作、讨论、交流的方式展开教学。
(二)根据学情预设有效的学习方式
追求实效是教学设计永恒不变的主题。学习方式在什么时候使用,怎样使用,都需要教师根据学生的学情进行精心预设,才能真正发挥效益。问题或主活动的预设要能激发学生合作探究的兴趣,又要让学生“跳一跳”才能“摘到桃子”,并让不同层面的学生都能体验成功。其次还要对合作探究中可能出现的情况加以预测,为它们预设好通道,预留足时间。在设计学习方式时,还可以把全班教学、小组合作、自主探究、独立思考等学习方式整合起来,做到优势互补,充分发挥不同学习方式的效益。
四、思考之四:如何构建利于学生“学”的教学设计
以往教师往往对自己如何“教”进行精雕细琢的设计,“以学为本”环境下教师还应多多考虑学生如何“学”的问题,既能让学生富有个性地学习,又利于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教学目标的顺利达成。我们提出了“板块式、非线性”的教学设计模式,效果颇佳。板块式、非线型的教学设计重在全程大环节的关联策划,把教学中每一个环节都设计为一个可随时移动的板块,根据学生的课堂反应随机呈现相应的教学板块,同时在每一板块中又预设多个方案,为课堂中可能出现的“节外生枝”预设好通道。
下面试以 “20以内数的复习”一课为例加以阐述,“20以内数的复习”所涉及的五个知识点内容设置成五个板块,每个板块的下面一般又预设了学生能顺利生成的教学方案及生成有困难时的教学构思。
上述的复习环节5个板块每个板块预设了“顺利”“受阻”的两个方案,完全可以根据学生在课堂中的特定表现,作教学流程的随机调整,实行板块式移动,进行“粗框架”教学。而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的复杂过程,随时都可能出现脱离教师教学设想之外的“意外事件”。作为教师不但要有处理“意外事件”的经验和机智,更要“藏”有对付“意外事件”的策略――多样化的教学路径。本案例所构建的教学路径有两种:(1)如果学生自己能主动构建知识网络,较好地再现所学知识,该怎样施教(即方案一);(2)如果学生不能主动构建知识网络,再现知识有困难或有盲点,老师又该如何引导(即方案二)。多途径非线型的教学设计改变了传统的单一性、直线性的教学路径,为课堂的有效动态生成提供了可能。
新授课中教学设计的弹性化、可调整性则主要体现在“探究新知”“拓展应用”板块。教师根据学情的分析,教材的解读,要对自己提出的问题,学生可能会出现什么状况有充分的估计,并预设出与之相匹配的方案。如:当学生的思维与预设同步时应如何进一步深入;当学生的思维受阻时该如何点拨;当学生的反应与预设完全相左时又该如何引导或怎样调整自己的思路等等。粗线条、多路径的块状弹性结构,为课堂的动态生成提供了更大的灵动空间与弹性余地,给学生的探究空间、体验途径、感悟深度提供了更为宽阔的平台。
五、思考之五:加强课后反思,提高设计能力
教学设计不应仅仅停留在课前的规划与预设上,还应在课后进行不断地反思与完善。教师可以用教学随笔的形式记录下来,并站在理论的高度加以分析与阐述,长此以往,教师的设计能力定能得到大幅度的提高。
(一)从设计理念层面进行反思
设计理念是教学设计的灵魂与精髓,可谓是有怎样的理念就会设计出怎样的课堂。因此,我们上完一堂课首先应站在设计理念的层面反思:本教学设计运用了哪些先进的教学理念?是通过什么形式得以体现,是否合理有效?还需作哪一些更新或补充?如《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片段练习设计:1.基本练习:先说说下列算式的运算顺序,再计算。(1)8.4+3.5-2.7;(2)8.4+(3.5-2.7);(3)8.4-(3.5+2.7);(4)8.4-3.5+2.7。2.综合练习(略)课堂上学生虽然说对也做对了,但做得索然无味。课后我陷入了深思:新课标要求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是富有挑战性的,内容呈现应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此题可以如何运用这一理念改变现状呢?经过一番琢磨后我设计如下:(1)你能用8.4 , 3.5 , 2.7 , + , - ,()编写出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的式子吗?(2)教师有选择板书。(3)说说运算顺序。(4)看谁算得快。结果这一小小的改动,产生了截然不同的效果。学生情绪高涨,学得非常开心。
(二)从实际效果层面进行反思
反思的内容主要包括:原先的设想是否符合学生实际?在课堂教学中哪些环节达到了预期的效果,哪些环节没有?是什么原因?有什么困惑?成功在哪里?不足在哪里?怎样改进才更有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和学生能力的发展?例如:可以总结设计中的精彩之处,积累经验,不断提升;可以采撷学生思维的“火花”,对原教学设计进行不断地补充与完善;还可以查找不足,分析对策,对原来的整个教学设计或某一环节进行二度设计,使其更具科学性、合理性,更有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和学生能力的发展。
(三)类推到后续教学进行反思
关键词: 背景知识 换位教学 《产业政策与区域经济发展》
一、引言
当前,在高等教育改革的浪潮中,针对研究生课堂教学的批评之声不绝于耳,同时,针对其教学改革思路和重点的看法也不断涌现。其中,最为激烈的讨论在于,研究生教学如何体现其与本科生教学的层次差异?如何让研究生在摄取知识的同时培养自主思考和学术研究的能力?如何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将纯粹的教师灌输转变为深度的师生互动?带着这些问题,笔者从《产业政策与区域经济发展》这门课程的课堂设计谈起,在回顾课堂教学主要步骤的同时,阐述了这种模式对于学生的积极影响,并探讨了这种模式对研究生课堂教学的启示。
二、《产业政策与区域经济发展》的课堂设计
《产业政策与区域经济发展》是南京财经大学区域经济学硕士点一年级研究生的选修课程。虽然是选修课,但这门课程兼容了区域经济和产业经济两大学科门类的知识内容,在区域经济学的整体教学框架占据了重要地位。也正因为如此,我校一年级区域经济学研究生悉数选修了这门课程,还有产业经济学和企业管理专业的多位同学选修了这门课程。
在正式教学过程展开之前,对于这门课整体设计的主要思路是,一方面要遵循课堂设计的基本要求即知识传授的有效性,另一方面体现出课程自身的一些特点,如:课堂的学生参与度、师生及生生之间的互动性、语言技能的培养等。既体现出区域经济学知识的共性,又具有一定的教学特性。考虑到区域经济专业特有的空间概念,依据学生的生源地和求学经历等既有的生活背景知识,将其生活经历与教学内容创造性地结合起来,在此基础上实现学生的深度参与。具体来说,本课程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1.教师的课程安排阶段
这是课堂教学的初始阶段,也是第一堂课内完成的内容。在这一阶段,教师通过讲解本门课的相关的背景知识,为学生们展示了一系列的相关问题,如:我希望学生们从这堂课上学到什么?我将使用什么教学材料及辅助资料?我将引导学生们进行何种形式的互动交流?而针对这些问题,教师也给出了相关的回答,如课程学习的目的和方法;相关的参考书目;课堂的互动形式;学生的课堂宣讲安排等。这些问题的提出和回答,一方面有助于教师整理教学思路,合理支配教学资源,另一方面让学生对于整个学科的学习进程和要求,有了一个全面的了解,明确每一阶段各自的任务。
2.教师的课程教学阶段
这是课堂教学的基础阶段,计划在第二到第九周内完成。这期间,教师主要进行基础知识的讲解和示范案例的分析。在这一阶段,教师对课堂活动的多样性和课程进度进行了合理的掌控。教师在课堂活动的安排上,首先,通过引用反映有效信息的图片,使得有内涵的课程更加生动,在调动学生探究兴趣的同时,也能够掌握教授课程的节奏,更好地引领学生进行探索性的思考;其次,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课程的教授过程中,积极开展师生互动,让学生在互动中积极思考老师讲授的内容并及时反馈相关信息;最后,将理论与时事相联系,如在分析江苏沿海规划中的生态建设时,通过引用“江苏搁浅鲸鱼死亡后遭割肉”这则图片新闻,生动形象地说明生态建设的现状,走出书本固有的思维限制。
具体来说,教师首先给出了本课程中“区域”的具体含义,并结合我国近年来颁布的各类区域发展规划,鲜明地提出了区域发展必须借助差异化的产业规划和产业政策,才能促进区域竞争力提高的观点。在第二讲到第六讲中,教师先后讲授了“区域分工与主导产业选择”、“欧美国家产业政策与区域发展”、“中国的产业政策与区域发展”等几个专题,不仅从理论上,更从现实政策层面探讨了区域发展和产业政策两者之间的密切关系。在第七讲和第八讲中,教师用两次课的时间,以我国2010年颁布的《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为例,系统阐述了该规划的背景、区域发展现状、区域发展的产业定位、交通设施和对策措施等内容。这不仅是对前几次课理论内容的实践深化,而且对后续学生们的宣讲给出了范本。此外,在学生宣讲结束后,邀请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和南京财经大学南京都市圈研究中心的区域规划专家,为学生开展了一次南京都市圈发展历程和规划编制情况的知识讲座。由于讲座本身贴近学生的生活环境,因而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以上教学活动的展开,在课程进度上,保证了理论讲解和案例分析的相辅相成;在理论讲解中,既保证了知识自然清晰的衔接,又适当地发挥了学生的思考能力,避免了学生难以跟上进度或反馈不及时的情况;而在案例分析研究中,结合扎实的理论铺垫和多种研究方法,全方位多角度地研究问题,具有很强的发散性和关联性,为学生课下的研究提供了有效的路径。
3.学生的课堂宣讲
学生的课堂宣讲也是本门课程的重要环节,也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关键阶段,具有鲜明的课程特点。在学生课堂宣讲的安排上,结合本课程以区域发展规划和地区产业发展为主题的特点,根据学生的户籍和本科求学地,恰到好处地将学生分为六组,每组同学对应分析一个经济区域。如陈炳华和韩霜两位同学,分别来自四川和重庆,就将其编为一组,共同对2009年我国颁布的《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进行研究宣讲②。
这一阶段任务的实施,可以极大地促进学生对前期所学理论知识的运用,是一次对课程内容的考量与综合能力的锻炼极佳机会。首先,通过学生对自己家乡或求学地的区域规划研究,充分调动学生对课程内容框架的把控,同时使学生对家乡发展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得到升华;其次,通过课前的宣讲准备,学生对资料的收集与分析能力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将理论与实践结合,并形成一种合作意识,并对课件制作能力进行充分的锻炼;再次,通过课堂上的宣讲,充分地锻炼宣讲人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即兴发挥能力,是一次极佳的个人魅力展示平台;最后,在宣讲过程中、宣讲结束后,通过师生与生生之间的提问、讨论等方式,不仅加强了宣讲人的随机应变能力,而且通过互动的方式,知识摆脱了理论的束缚,并在探讨中得到了传播和升华。这些对于本门课程理论的实践,对于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都是极具意义的。
三、结语
1.换位教学必须建立在学生背景知识的基础上
换位教学是一种常用的研究生教学方法,在一般的换位教学中,教师往往单方面选择一些研究选题让研究生开展研究并在课堂上宣讲,但实际上,这种教师主观意志决定的换位教学,在激发学生课堂参与积极性等方面的效果并不突出。在本课程的教学活动中,将换位教学建立在学生既有的生活背景知识上,使得学生在进行课后准备和课堂宣讲时所接触到的内容基本上都是自己所熟悉的家乡事,这极大地激发了他们的参与热情,活跃了课堂气氛,真正做到了寓教于乐。
2.强调兴趣和互动仍然是研究生教学的基本原则
整个课程教学都是立足于兴趣和互动来展开的:通过对多样性课堂内容的巧妙安排及学生对家乡发展的责任感,激发学生的学习研究兴趣。通过互动,知识得到充分传播,既保证了课堂教学目标的实现,又使得对知识的掌握利用更加灵活生动,这些都是这门课程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活动,我们发现,对研究生期间的课程,教师完全可以以兴趣和互动为切入点进行安排,以便更好地完成教学计划。例如,可以通过在课堂加大对多媒体资源的使用,将枯燥的知识形象化,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在课堂中通过小组任务展示、课堂辩论等形式使课堂活动设计多样化,加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这些都能为增强课程教学的效果增色不少。
注释:
①感谢南京财经大学区域经济学专业2011级硕士研究生陈炳华、高志霞、韩霜、焦艳、刘玉飞、孟晓、王之军、杨荣、张帅奇等九位同学在《产业政策与区域经济发展》的课程教学过程中所给予的支持与配合,此外,南京财经大学企业管理专业、产业经济学专业有多位硕士研究生同学选修了本课程,在此一并致谢。
②其他的学生宣讲组合为:来自山东的高志霞同学宣讲《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规划》、来自安徽的焦艳、杨荣同学宣讲《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来自苏北、皖北的王之军、孟晓同学宣讲“淮河经济走廊”,来自湖南的刘玉飞同学宣讲《长株潭城市群区域规划》、来自河南的张帅奇同学宣讲《中原经济区建设纲要》、来自浙江的柴燕灵和李想同学宣讲《浙江舟山群岛新区规划》.
参考文献:
[1]Richards,J.C.What’s the use of lesson plans?[A].In J.C.Richards(Ed.),Beyond Training[C].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8:103-121.
[2]杨建永.“问题解决教学”策略的应用及注意事项[J].教学研究,2009.
[3]梁婷.课堂设计理论及其对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的启示[J].高等教育研究,2011,11.
[4]袁中华、邵雄.我国产业经济学案例教学若干问题探讨[J].中国集体经济,2010,24.
关键词:环境微生物学 教学改革 教学方法 专业实践能力
我国西部地区是经济欠发达、需要加强开发的地区,也是我国少数民族聚集的地区。民族院校是党和国家为解决我国国内民族问题而建立的综合性普通高等院校,经过几十年的实践和探索,民族院校已成为培养少数民族高素质人才、研究我国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传承和弘扬各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基地。西部民族院校迄今为止共有5所,与中东部地区民族院校相比,基础办学条件落后,实验室建设滞后,极大地影响了教学过程和培养目标的实现。以贵州民族大学为例,如何在国家新一轮西部大开发、贵州省工业强省战略的指导下积极调整学科专业,适应地方经济发展转变和产业结构转型,改进人才培养模式,增强学生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和就业、创业能力,成为新形势下课程教学改革的新要求。[1]
环境微生物学是环境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的重要专业基础课,该课程知识点多且繁杂,涉及多学科交叉,内容极为抽象,学生对其缺乏感性认识,理解难度加大。在课程教学中我们尝试了一些改革,着力激发学生本课程的学习兴趣,加强专业实践能力,本文就此谈几点体会,与同行探讨。
一、创新思路,优化教学内容。
教学改革的重点之一是教学内容的改革。环境微生物学主要以微生物学学科理论与技术为基础,重点研究污染环境中的微生物,整个教学课程原理多、概念多、实践性强,涉及有机化学、生物化学、遗传学、生态学、水污染控制、大气污染控制、固废处理处置、污染物环境中的降解等方面的原理和机理,内容极为抽象,而西部地区学生知识基础相对东西部地区学生薄弱,加之教学实验条件有限,学生到污水处理厂、垃圾填埋场、环保机构及与微生物相关的企业、工厂实习、参观的机会少,学生对本课程缺乏感性认识,理解难度大,上课时往往听得清但易混淆,记不牢。因此,必须根据本课程特点、人才培养目标和区域特点改革课程内容,确保教学效果,达到预期教学目的。
为增强课程的知识性和趣味性,提升学生学习兴趣,有必要在教材内容的基础上适当地增加一些本课程相关的前沿知识和技术方法,适时调整实验教学模式, 增列最新的、有价值的课外读物(教材、各种专业网站的研究报告和综述等),突出专业基础课的特点,逐步提高教学效果。例如,课间通过多媒体播放Discovery探索频道―搜索微生物世界、自然科学十大发现第九名―微生物等视频短片,在课间休息中了解微生物世界;通过嗜酸菌“吃矿石、吐黄金”将废矿、贫矿变废为宝的的微生物冶金技术引出古细菌的讲述;通过展示辽宁大连的“荧光海”图片引出藻类的讲述;通过介绍脱水污泥生物产电的最新研究成果引入微生物与废物资源化的讲解;结合民族地区的特色和优势资源,向学生介绍微生物在民族药学和民族医药资源研究中的巨大作用,课余时间集中参观民族药学实验室,鼓励学生课后与药学专业学生相互交流;介绍一些与环境保护与治理、微生物相关的网站,利用学校图书馆网络资源,知道学生上网查询相关资料,扩大知识面和信息量。
二、科学设计,改革教学方法
1.上好第一课,帮助学生理清课程思路
绪论课是每一门学科的第一课,是学生对一门新课程的第一印象,绪论课的成功与否直接影响到学生在今后学习中对该课程是否产生兴趣,影响到学生对该课程的掌握程度。我们通过“3W”(what,why,how)中的what帮助学生明确微生物学和环境微生物学的相互关系、学科性质、研究对象、研究目的,引入学科定义并形成定义模式,应用于其他学科的学科定义;通过why的问法明确学科的学习、研究价值,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教育观念,掌握规律,构建专业素养;通过how的提问在第一课时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学好本门课程,自己有哪些方面的想法,有何预期,在学期课程结束时再引导学生反思是否达到了自己的预期目标,并向教授反馈自己的意见及想法,培养能独立思考的专业人才。[2]
2. 采用启发式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启发式教学可以强化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记忆,使学生处于主动学习的过程。例如,在讲述核酸是遗传物质基础时介绍1928年Griffith的肺炎球菌转化试验, 启发学生思考小鼠注射活R菌或死S菌存活、注射活S菌死亡、注射活R菌和热死S菌死亡心血中可分离出活S菌的原因;再介绍1944年Avery等的转化试验,启发学生思考并回答为何活R菌加S菌DNA或加S菌DNA及S菌DNA以外的酶长出S菌,而加S菌DNA和S菌DNA酶长出R菌,引导学生逐步得出DNA是遗传物质的基础。
3. 采用直观式教学,增强学生对课程的理解
现代教育技术的可以将文字、网络图片、视频等直接展示给学生,具有直观性,方便学生理解抽象复杂、枯燥乏味的理论知识。例如,通过多媒体教学将网络下载的污水处理厂3D模型视频展示给学生,让学生观看其整个工艺流程和配置,将已有的水处理知识与环境微生物学中的活性污泥法、生物膜法、生物去氮去磷等知识点结合起来,系统性地回顾和学习;又如,利用动画展示微生物对营养物质吸收的四种方式,简要明了地理解单纯扩散、促进扩散、主动运输和基团转位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再如,利用动态图片展示DNA与RNA的碱基互补配对、信使RNA在细胞中的合成及蛋白质的合成过程,使学生看一次就能理解该内容。
4. 采用辅助式教学,提升学生获取专业信息的能力
现代社会是信息化社会,贵州新兴的大数据产业也为我们提供了新的教学教育视角,指导学生课后利用校内数字资源平台查询国内专业动态和相关资料,扩大知识面,收集有用信息,思考在前人的研究基础和学院现有条件下我们还可以做的或者创新的东西,提高专业素养;推荐学生利用Endnote文献管理软件、SPSS统计软件、MATLAB软件等科学合理地管理文献、分析处理数据,培养专业文献查阅和数据处理能力;利用QQ群共享专业资料、专业网站链接、环保活动信息等,指导学生共同学习和相互讨论等。
三、更新理念,加强专业实践能力培养
1.调动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动手能力
实验课程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课程。部分高校在环境微生物学的实验教学中采用PBL教学法[1] [2],我们根据实际情况,除基础实验外增设了课外自发实验、综合实验和创新实验。
1.1基础实验。按照实验大纲,学生在实验课上完成显微镜的操作、微生物的染色观察、培养基的配置和灭菌、无菌操作、空气中的微生物检测等基础性实验。
1.2自发实验。教师向学生发放“家用双歧杆菌菌粉”、“乳酸杆菌菌粉”等微生物制剂,引导学生课后进行自制酸奶和保存菌种等自发实验,提升学习积极性和动手能力。
1.3综合实验。利用与环保公司的培养协议、学院“喀斯特湿地生态监测实验室平台”等资源,发展学生参与生态环境治理中的实际课题。例如应用污染环境中的生态修复知识参与污染土壤中微生物碳源源利用实验,通过微生物对一些典型碳源(如糖类、氨基酸、羧酸类等)的不同利用模式来表征基质利用的动力学特征[3]和微生物群落差异[4] 等,使学生能将课本知识与实际应用统一起来,达到能力提高与素质培养相统一、内容构建模块化、产学研相结合的高素质人才的培养目标。
1.4创新性实验。依托学生本科毕业论文和校级科研课题,由学生根据自身兴趣与要求提出实验方案,学院老师指导完成,学生可以自主完成项目设计、项目申请、实验过程及数据分析,提升文献搜集和整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专业论文撰写能力。
2. 改革实验教学内容,提高专业实践能力
传统的实验教学基本依靠实验指导书籍,由教师制定实验大纲并讲解,学生按部就班地操作,课后撰写实验报告。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有主动、深入研究实验结果的需求,我们认为,作为高校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环境微生物学要适应地方经济发展转变和产业结构转型,改进人才培养模式,注重增强学生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和就业、创业能力。以贵州民族大学为例,“十二五”期间学校依托中央财政专项资金、中央及省级财政资金为“贵州少数民族医药资源开发与利用重点实验室”(国家民委在建重点实验室,2011年)新购梯度PCR仪、DGGE变性梯度凝胶电泳、荧光倒置显微镜、全自动分析荧光化学发光凝胶成像系统等仪器设备,这些分子生物学设备可应用于环境微生物监测;因此,在讲解微生物监测技术的新发展时,我们可直接给学生展示这部分设备和研究成果,并系统讲解PCR-DGGE技术的原理和操作步骤、16S rRNA的特点等,鼓励学生参与到教师的科研课题尤其是校地、校企联合项目中去,在实际问题中锻炼专业实践能力。
结语
随着气候和环境问题的进一步凸显,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成为全世界关注的热点和焦点。国家的西部大开发、区域的经济发展都离不开环境开发利用和保护,培养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可向民族地区环保产业的研究与开发输送新鲜血液。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们将继续学习、探索并不断总结经验,为培养民族地区高素质环境专业人才而努力。
参考文献
[1]曹媛媛, 等. PBL教学法在微生物学教学中的应用[J]. 生物学杂志, 2013.
[2]刘佳明, 等. P-BL教学法在《环境微生物学》实验教学中探索与实践[-J]. 中国微生态学杂志, 2013.
关键词:环境会计 能源危机 资源效率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经济快速增长,同时对能源需求越来越大,虽然我国能源人均消费量没有发达国家水平高,可是因我国人口多,消耗能源非常大,到2010年能源消费总量己仅次于美国居第二位。专家开始对我国未来能源供需进行预测研究,如果2020年中国煤炭需求约50亿吨,这就要从国际市场上买约13亿吨煤炭。长远看在能源强劲需求下,会推动能源价格的不断上涨,而能源价格上涨将阻碍经济增长,可见能源将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非常重要的影响因素,能源问题研究迫在眉睫。
一、我国目前主要的能源问题
1.我国能源管理模式不够理想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改变了以中央国有经济为主发展能源工业的思路,鼓励地方国有经济和非国有经济发展能源工业,实行了“国家、集体、个人一齐上”的能源工业发展方针,标志着我国能源管理模式由计划管理模式向市场管理模式的转变。但是,由于我国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够完善,能源市场管理模式虽然建立但还不理想,市场准入管制不够灵活,这严重制约了我国能源工业在世界经济一体化过程中的竞争力。
2.能源和资源供给保障存在很大疑问
虽然我国是资源大国,但由于人口众多,13亿人口的人均资源占有量在世界上偏低。由于我国经济增长方式始终没有得到根本性转变,加上近些年来经济的快速发展、高增长是以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为代价的,这样我国资源短缺问题更加明显。到2015年,我国的木材供销应缺口将达到11—15亿立方米亿立方米。我国目前已成为世界上第二大石油消耗国和进口国,今后缺口还会更多。由于资源的短缺和大量进口,促使石油、钢铁、煤炭等大宗原料及其相关的工业产品涨价,可能导致我国新一轮通货膨胀。到2020年要实现GDP翻两番的目标,能源和资源供给保障存在很大疑问。虽然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有一定的发展空间,但受技术和成本的限制,到2020年以前还不可能替代原有能源。
3.能源储量禀赋少,利用效率低
我国是世界上能源利用效率较低的国家。目前资源浪费也比较严重,有些地方政府盲目投资、重复建设一些项目,使得大量生产能力闲置,许多工业产品过剩,造成大量资源的浪费。我国的经济增长目前面临严峻的资源短缺。资源利用的好坏直接影响到经济的增长。资源的利用效率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技术进步和经济发展好坏。我国虽然整体的能源储量较多,但还面临着禀赋和利用两大问题。在禀赋方面,我国人均能源资源拥有量低、能源分布均衡、优质资源匮乏、能源开采不容易。在利用方面,我国能源使用方式粗放、技术装备水平不高、能源管理水平落后等。我国的能源效率较低,发改委环境和资源综合利用司近期调查:我国的能源利用效率大约33%,比发达国家低近10个百分点,单位 GDP 能耗是世界平均水平的两倍以上。
4. 资源利用效率的指标和核算体系不够健全
虽然我国早就将可持续发展提高到国家发展战略的高度,但是在具体的政策法规建设方面仍然需要不断健全和完善;资源利用效率的指标和核算体系不够健全;发展循环经济的配套法规体系不完善,执行力度不够;政府机构职责分工不够明确。在推进循环经济发展方面缺乏一系列的法规体系和行政执行、准入制度。
二、提高能源效率的政策建议
1.不断优化产业结构,改善我国传统能源管理模式
我国正处于工业化进程之中,经济产出中的大部分是工业和建筑业,这两个产业能源效率很低。我国应加快发展能效较高的产业。应有针对性地发展服务业,从提高能源效率的角度,鼓励一些低能耗产业的发展。如有选择地推出金融衍生工具、开放国内金融市场以鼓励金融业的大发展;增加教育投入、鼓励高职高专教育、技工教育的发展;出台相关优惠政策、建设软件园区等以推动 IT 产业的发展等改善我国传统能源管理模式。
2.实现资源的循环和综合利用,促进循环经济发展
资源的利用涉及到社会、经济、环境诸多方面,我们要在生产领域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以多种形式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和综合利用,就是要实行绿色生产和绿色经营。使产品从设计、制造、运输、使用到报废清理的整个产品寿命周期中,最大限度减少资源消耗和废弃物的产生,最大程度地提高资源利用效率,要节约初级资源,把各种不可再生资源的消耗速度控制在必要的界限之内,使得在其耗竭之前能够找到替代资源;对可再生资源的消耗速度不能超过其再生速度,以保证持续供给;通过多种途径回收利用各种废旧产品、包装物等材料物质;尽可能对一种资源的多种用途充分加以利用;对一种资源的各种有用成分分别加以利用,这种综合利用的效率明显高于对资源单一成分的利用,设法对利用各种资源所产生的排放物加以继续加工利用。
(3) 加大的科研投入,提升能源效率的源动力
我国应鼓励各种工业生产机械的节能改造和新型节能设备的研发,尤其是水泥、钢铁、煤炭等高能耗的资本密集型行业。能源的回收利用也可以减少能源的消耗,科研投入除了用于工业生产设备和其它行业的节能改造以外,更应该投入到高新技术产业中。工业始终是能源效率低下的产业,节能改造只能缓解其高能耗的局面,并不能从根本上改善其能源效率。国际经验表明,进入工业化末期以后,科技创新引领的产业高新化会从根本上改变一个国家的产业结构,产业的轻质化对能源效率的改善具有直接而明显的作用。而加大的科研投入和相应的科教体制正是催生技术创新的源动力。
(4)从环境会计视角研究提升资源效率和企业绩效
环境会计将会计学和环境保护结合在一起,采用多元化的计量手段和方法,以有关环境法律、法规为依据,研究经济发展与环境资源间的关系,并运用专门的方法,对企业给社会资源、环境带来的收益和损失进行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以便为决策者提供有用的环境信息。环境会计的发展不是用来取代传统财务会计,而是要补充其不足之处,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环境会计信息已成为企业经营决策的重要参考信息来源。环境会计主要以传统财务会计为基础,结合企业 生产经营活动对环境冲击的生命周期评估(LCA),寻求最佳清洁生产(CP)方式,并进行全成本评估(TCA),提升企业的生态效益、资源效率提升和市场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另外,对于企业编制环境会计报告的内涵,包括其意义、功能及性质,应包括资料搜集、资料分类、资料记录、资料配置、资料分析和资料沟通等项目,而且应将环境会计纳入企业环境政策系统之中。其主要编制步骤包括界定目标、制定环境会计框架、建立资料清单、进行环境评估制度、实施责任分工及拟定清洁生产政策以提升资源效率和企业绩效.
(5)根据资源禀赋调整消费结构,优化资源利用效率
我国的能源消费结构以煤炭为主,这与我国的资源禀赋有关。但煤炭在所有能源中属于热能转换率较低,我国煤炭消费比重的逐年下降对整体能源效率的改善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要降低煤炭消费比率有助于我国继续提高能源效率,就要考虑降低煤炭消费,提高其它高效能源的消费比重。要降低煤炭消费比重,就要考虑关停小煤矿,整合煤炭产业资源,形成市场化的良性竞争;也要通过科研投入采选优质煤炭技术,提高煤炭的利用率;也要考虑煤炭的消费与工业直接挂钩,因此仍需通过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来实现这个目标。提高其它能源消费的来源渠道应该是加大新能源的开发力度。虽然核能、太阳能、风能、地热能等新能源的最大意义体现在减少污染排放和能源可再生性,但这些能源的合理使用有助于提高能源效率。一方面,通过风力、太阳能等渠道可以替代一部分火电需求,这就能变相减少煤炭的需求,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另一方面,这些能源在热能转换的技术指标方面也领先于煤炭。因此,我国应通过国家税收优惠政策、政府参与投资、鼓励使用新能源的设备等方式来逐步提高新能源的消费比重,优化能源效率。
【参考文献】
[1]李家军,吴玉菡 环境会计视角下企业实施清洁生产的全成本分析 科技进步与对策2008(8)
[2]胡春晓.重污染行业上市公司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研究[D]管理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9(12)
[3]李丙刚.我国的能源危机与经济发展[J].商场现代化2007(6)
然而,小学生们的环境保护知识太少。对于环境污染包括哪些方面;环境污染是如何造成的;对我们有哪些危害;环境污染和我们切身利益有哪些关联;我们应该怎样保护环境等问题;环境保护为什么对人类具有那么重要的意义等问题,同学们就一知半解或不知所云了。这一切反映了同学们环境保护知识的匮乏,这说明学校对环境保护教育的安排和设计太少,学生了解环境保护知识、接受环保教育的渠道太窄。为此,我们学校在环境教育的方法和途径上作了一些探索。
“开展探究体验式环境教育,培养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是把环境教育与班队活动课相结合,与课外活动相结合,与学校的德育工作相结合,与学生的家庭、社会教育活动相结合。以少年儿童直接参与丰富多彩的活动为主要教育形式,寓环境教育于各种活动之中。
一、对探究体验式环境教育活动的认识
探究体验式环境教育活动,就是在教师的引导和参与下,开展与科目相关内容与班级学生存在问题为内容的德育活动。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教育实践活动中充分表现自己,充分地发展学生主体作用,使学生增强自我管理,服务于社会的能力,提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育活动中,形成参与竞争与合作的意识,并通过个人的情感体验,充分地获得自己道德发展动力和道德发展能力,从而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以适应社会发展对现代化建设人才的需求。
二、探究体验式环境教育活动的设计与实施
我们把小学生环境教育同班会、队会、课外活动、校外活动等有机结合。采取提前安排内容,设计活动程序,有序地按照教材的内容结合实际开展活动。
环境教育活动主要以行动研究法为主,辅以个案法,调查、访问法,测试统计法等。活动采取听、看、读、评、议、演、记等多种方法以“读本”和“成长册”为依托,依据环境教育教材内容和班级学生实际,确定内容和方法。活动的组织,以教师指导设计,逐步形成学生共同设计、组织到学生自行设计,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的教育活动。
环境教育活动课的开设,采取结合“德育读本”和“成长册”并行使用。结合班队活动隔周一节的安排课时。活动课的开设,旨在“动”字上,课中充分体现自动、互动。通过师生共同参与合作活动,培养,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充分发挥,自主、合作、探索能力有所发展,德育活动富有实际效果。
三、探究体验式环境教育活动课的实施策略
1.探究体验式环境教育活动课的实践模式
我们通过一年来所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各异的环境教育系列活动,如:“我和家长谈环保”、“环保小卫士在行动”、“环保小监督员的述职”、“小小环保员”、“我的节水宣言”等系列活动,每个系列在不同时期都在其不同内容活动中形成和丰富,初步地形成综合性的操作模式。
2.探究体验式环境教育活动课
探究体验式环境教育活动课作为一种具有自主性、合作性、探索性的活动课,是学生自主、合作、探索的德育实践活动课。为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家长与教师、家长与学生、学校与社会进行情感交流提供了宽松的环境,融洽了彼此之间的关系。进而为学生创造了多理解别人,认识自己,相互尊重,发挥个人潜能的机会,培养了学生独立、创造与合作的精神品质。
探究体验式活动课充分体现民主、集中的原则。活动课内容的提出与活动系列的形成都是在学生共同参与、集体讨论而定。
整个活动过程是学生正确地认识评价自我;合理地设计提高自我;适时地控制完善自我的教育过程。活动培养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促进了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
四、探究体验式环境教育活动课的效果
叶圣陶先生曾说“教育就是培养习惯”。我们通过“小学生探究体验式环境教育的研究与实践”活动的开展,学生的主体意识得到了培养,良好行为习惯已逐步养成,学校的德育工作取得了良好的实际效果。
(一)在环境教育活动中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经过对班主任、科任教师、学生家长、社区等方面的调查表明,各年级学生均能在不同时期分别提出自己对活动内容的个人见解。无论是在家庭、学校,还是社会,他们大都能依据自己观察、感触的事物,提出开展环境教育活动的设想。
(二)在环境教育活动中,德育工作的实效性不断增强
我们通过“开展探究体验式环境教育,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系列活动,有力地促进了学校德育工作水平的提高,促进了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1.师生的环境道德意识不断增强。
2.师生的环境道德行为得以规范。
3.环境教育活动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4.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逐步养成,促进了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首先,通过这样的活动,使参与学生环境保护能力大大提升,在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里,让学生深入社会、领略自然,引导少年儿童参与社会生活,关心社会上一切人和事,培养其适应能力,学会生存,学会服务,树立主人翁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