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旅游管理专业背景

旅游管理专业背景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4-04-03 10:56:14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旅游管理专业背景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旅游管理专业背景

第1篇

旅游业的蓬勃发展,全域旅游概念的提出,必然需要大量能满足市场要求的旅游人才,而未来的旅游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应与互联网相关。2014年国家旅游局公布的数据中可以发现,由旅行社组织的国内游人数只占总比的3.6%,出境游中高达65%的客源已不再是由传统的旅行社提供服务。传统旅行社的处境在携程网、去哪儿、途牛网等的进攻下举步维艰。2015年,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所谓“互联网+”就是互联网+传统行业,也就是利用互联网平台以及信息通信技术,让互联网与传统行业进行深度融合,进而创造新形态、新业态,推动经济转型升级。“互联网+”计划的实施将对我国各产业(包括旅游业)产生重大影响。正因为此,旅游高等教育应密切关注互联网的发展对于旅游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能力培养的影响,为旅游业的健康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一、问题的提出

我国旅游管理专业在30多年的快速发展中,办学规模不断扩大。现在国内大约有500多所高等院校开设有旅游管理本科专业。但在办学规模得以扩张的同时,人才培养的质量却差强人意。在近几年由教育部和各省公布的就业预警“黄牌”、“红牌”专业名录中,旅游管理专业多次榜上有名,甚至在2014年时上升为国家控制布点专业。国内旅游管理本科教育虽较早出现在研究型大学,但是当前旅游管理本科教育的主力军却演变为地方院校和新建本科院校。然而这些院校在人才培养方面往往却采用研究型大学的做法,使培养的人才在能力方面不能适应旅游市场的需要。因此,设置出一套科学、合理的人才能力培养体系,已成为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只有这样,才能帮助老师从整体上认识影响学生能力构成的各种因素的重要程度,这将有利于动态把握学生能力发展的方向和趋势,来提升旅游管理专业本科学生的市场竞争力;同时,根据旅游管理专业本科学生能力的研究,让用人单位加深对大学生能力的认识和了解,用人时才有可能优先考虑本专业的毕业生。

二、旅游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能力培养综述

随着旅游业的产生和发展,旅游教育在我国也经历了一个较长的成长过程。1978年正规旅游教育的出现后,学者们开始对旅游专业进行关注和研究,相关的学术会议也相继召开。在研究的进程中,旅游管理专业学习的主体――大学生的能力逐步成为研究的焦点之一。笔者在中国学术期刊网上采用关键词搜索,发现每年都有大量的学术成果得以发表。秦远好等(2011)通过调查问卷法对学生、学校及企业的大量调查,找出了旅游管理专业本科学生能力的构成要素。并通过能力期望与实际能力的差距研究,指出提高学生实际能力的途径。徐峰(2011)通过定性定量的研究方法对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就业能力结构方面进行研究,比较不同个体就业能力的差异,通过差异找出提升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就业能力的途径和方法。

纵观现研究,可以看出国内学者关于大学生能力的研究目前主要从就业角度、学科角度、教学方法与能力培养关系等角度进行探讨。而在“互联网+”这种新业态下,旅游管理专业人才能力的构成很少涉及。在互联网+大背景下,传统的能力构成难以适应旅游市场人才的需要,因此,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能力的构成研究应符合“互联网+”的总体导向。

三、“互联网+”背景下旅游管理专业人才能力构成

在“互联网+”背景下,无论是旅游企业还是旅游管理部门都热切欢迎那些既拥有旅游专业知识和一定的创新能力又懂得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复合型人才的加盟。而传统的高校人才培养方案中能力构成很大程度上都是沿用了研究型大学旅游管理学科的体系,仅仅注重旅游服务技能的培养和旅游专业知识的传授,对于信息化技术应用、物联网技术应用、智能移动平台的创新应用、网络新媒体营销等能力的培养还处于初级阶段。王钦安采用现场问卷和深度访谈等方式,通过基于岗位需求的研究,指出高校旅游管理专业职业能力的构成主要是三个方面: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

专业能力中较为重要的能力分别是:产品开发设计能力和市场营销策划能力是旅游企业最需要的,对企业的生存和持续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次是物件与规范操作能力,再次是引导讲解能力和法规应用能力。

方法能力主要包括:改造创新能力和灵活应变能力;独立思考能力;信息获取与处理能力、分析判断能力和学习掌握新技术能力。

社会能力:沟通协调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诚信与敬业;公关礼仪能力;自我调控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这些能力笔者认为和“互联网+”背景下旅游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基本上吻合,故将其作为自己研究的基础。

四、“互联网+”背景下旅游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能力培养的对策

“互联网+”背景下,作为旅游行业高端人才培养基地的高校,在人才能力培养方面具有重要地位。但从笔者目前了解的情况看,很多高校在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方面,还是将其培养目标定位于传统的旅游企业的中高级管理人员。这种培养方式下培养的人才的能力就不能满足当前旅游市场对人才能力的需求。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旅游业的发展,“旅游+”背景下新业态的出现,要求旅游管理本科专业在人才能力培养时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强调学生方法能力的培养

我国教育传统体制中,在长期广泛采用的“灌输式”理论教学和考核学生学习效果时采用标准答案的方式影响下,缺乏对学生的方法能力的培养,学生习惯通过模仿学习知识,而不善于创新。互联网时代对创新能力、信息获取与处理能力、分析判断能力和学习掌握新技术能力的要求要高于传统经济时代,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将方法能力作为学生能力培养的首要,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改革课程体系,优化教学内容

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是实施人才培养的支撑,决定着人才能力培养的高低。在设置课程体系时,要根据旅游业岗位群所需的关键能力以及能力要素来设置相对应的课程。同时通过对用人单位的调查反馈优化教学内容。一方面,在传统的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中不断融入信息技术及其应用的内容。如旅游市场营销课程要充分融入新媒体营销的内容,使学生熟练掌握微信公众号的建设与运营等;导游业务课程中要加强智慧景区讲解方面的内容以及导游员角色的转变与能力的提升等;景区服务与管理课程中要充分融入智能停车、容量控制、环境监测、电子票务等智慧景区管理方面的内容等;在旅游规划课程中增设智慧景区规划建设的模块等。另一方面,修订人才培养课程结构体系,新开设电子商务实务基础、网络零售实务、网络营销、3S技术基础等课程。

(三)应重视德育教育与社会责任感的培养

旅游业本身就是服务性行业中的一种,其最重要的就是满足游客的需求,然而,对于“满足”的观念,不能停留于简单的“服伺满足”方面,应该认识到全域旅游中的服务理念,认识买卖双方之间的新型关系,把通过创新旅游产品来提高游客的体验价值,促进旅游业的发展为己任,是旅游企业发展中赢得口碑、获取信任的重要手段,这就要求服务提供者具备一定的道德素养与人文素养。所以应重视德育教育与社会责任感,培养其亲和力,从而一步步使管理者得到完善,最终将其力量投射出来,反映在游客的印象中,为旅游企业的发展带来持久的利益。

(四)提高教师的创新能力

第2篇

【关键词】教学实习制度 改革 小学期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04-0019-03

一 引言

我国旅游业经过了20余年的发展,已经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被全国31个省市立为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或先导产业。同时,其快速的发展直接刺激了对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旅游教育的重要性得到了国内的普遍认可,兴办旅游教育的热情高涨。

我校的旅游管理专业最早可追溯到园林系建立的森林保护与游憩专业,而后在2001年创设生态旅游专业,2007年正式被更名为旅游管理专业。作为新兴专业,由于建设时间短,师资力量薄弱,因此在课程设置和实习制度上缺乏系统规划,不能适应当前旅游企事业单位对人才的需求。特别是作为旅游专业人才来讲,对学生实践实习技能的要求不亚于对专业理论知识的掌握。但目前由于实习制度的不完善以及相应实习条件的缺乏,所培养出的学生虽然具有一定的专业理论知识,但却缺乏基本操作技能的实践和锻炼,难以深入旅游服务第一线,无法成为旅游企事业单位所要求的具有一定实践能力、具有管理潜质的应用型中基层管理人员和高级服务型人才。

二 国内外关于旅游管理专业实习制度研究的现状

我国的旅游教育,经过近30年的发展,现已形成包括职业中学、中专及高等院校教育以及成人教育在内的金字塔式的较为完备的旅游教育体系。

瑞士洛桑酒店管理学院作为公认的全球最佳旅游管理院校,在旅游管理人才培养和旅游教育理念的探索方面卓有成效,它独特的教学模式对我国高校酒店管理专业教学提供了有益的借鉴。这主要是:人才培养要关注行业特点和要求;课程体系构建专业理论与应用理论、教育理论的有机结合;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校内校外并举;师资建设注重从业经验。日本的旅游教育科目分为专业教育科目和基础教育科目两大类。课程设计的特点是在让学生实现阶段性学习的同时,为学生提供旅游文化、旅游规划和旅游经营3个模块课程,使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学习兴趣和就职方向选择喜爱的学习领域。

国内关于实习制度的改革在近年来也取得很大进展,其中最突出的变革就是小学期制。当前,北京大学等高等院校已实施小学期制,即在春秋学期的基础上增加一个或两个小学期作为学生的实践学习环节,小学期的实施增强了学生实践学习的针对性,更为就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专业老师指导下的小学期实践学习取得了显著成效,已成为中国旅游教育创新中的典范。我校自从2007年开始进行小学期改革,也取得了一定成果。

三 我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实习现状

作为在农林院校基础上开设的旅游专业,教学管理、实习管理等诸多方面仍有很浓重的农学背景,但旅游专业与农学专业存在着鲜明的学科差异,教学管理方面的不足给教学工作以及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等带来的不利影响逐渐显现。为与旅游职业高中相区别,开设了大量的理论性课程,但忽略了对旅游从业技能的培养,出现了人才与市场的脱节。调查部分毕业学生和从事兼职的在校生,学生即使在校期间理论知识学得很好,但走上工作岗位后,相当长一段时间不能独立完成相应的实际工作。

为了解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笔者针对旅游专业学生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170份,有效问卷共计158份。调查对象主要是在校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内容涉及学生实习收获,以及实习时间、费用、地点等方面。得出了以下结果:

1.实习内容简单,课程之间缺乏衔接

只有23%的同学对目前的实习内容及实习计划比较满意,这说明教学实习模式有待进一步改进和完善。现行的教学实习是由各门课的授课老师单独安排课程实习,实习过程中授课老师负责全面工作,包括讲解、实习安全和日常事务,其他老师起辅助作用。每门课都有各自的实习指导书和实习计划,相互之间缺乏衔接和联系,甚至部分课程实习内容有很多重合部分,导致学生在短暂的实习过程中并不能充分掌握应有的专业技能,综合技能更是无法得到锻炼。

2.实习时间和地点安排不合理

调查显示65%的同学认为现行的实习时间安排不合理,42%的同学认为时间较短,应考虑适当延长实习时间,以便学生对专业技能的掌握更加牢固。大部分旅游实习地点只局限于北京市区公园以及周边地区,学生对此不满。主要原因是本校的生源地主要是北京,学生对本地的情况非常熟悉,渴望探索新兴旅游目的地。此外,56%的同学认为实习目的地的住宿、餐饮条件恶劣,让人很难忍受,主要是因为现今的学生大多为独生子女,家庭条件优越。

3.实践技能的培养达不到应有效果

由图2可看出72%的同学认为自己没有在实习过程中掌握足够的技能,这说明我们当前采用的实习计划、实习模式存在问题,不能满足学生的实习需求。如一些实习课程仅仅安排3天时间,但安排地点在远郊区,来回时间就需要1天,这样学生的实习效果会大打折扣。

四 旅游管理专业教学实习改革的初步构想

1.大力推行小学期实习模式

小学期是新的教育模式。即实行“三学期”制,在“上学期”“下学期”的基础上增加了一个“小学期”,建议把其中一个学期专门用来教学实践,提高学生实践能力。这样能够合理安排实习时间,把对基本的教学计划、教学内容的影响降到最低,并且能够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及实践工作能力。

根据旅游管理专业实际情况,可以考虑在缩短春秋两个学期的时间基础上,在原有基础上利用暑假时间增加一个小学期。应当认真研究和安排旅游管理专业小学期的教学活动,力争使学生在小学期中能够学到更多的实践知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2.整合实习课程,加强课程衔接

旅游科学是一个系统科学,学生所掌握的实践知识也应该是综合知识技能。所以必须在小学期实习制度的基础上,根据专业特点,整合教学资源,最好开展多科目的综合实习,可分为:自然旅游资源野外实习、生态旅游类实习、旅游规划类实习以及管理类实习。具体设想如下:

第一,自然旅游资源类综合实习。包括测量学、地貌学、旅游气象学、旅游地理学。这几个学科都与地理科学有关,因此应划分为一类。

实习地点初步定在野三坡景区,选择野三坡的原因是其景区内景观类型丰富多样,包括百里峡地质公园、百草畔景区、龙门天关景,具有丰富的地质、地貌资源,由于地处山区,又有四季冰川等可供实习考察的气候资源,可充分满足测量学、地貌学、旅游气象学、旅游地理学这四个学科的实习、学习任务。

第二,生态旅游类综合实习。生态旅游类综合实习包括树木学、森林生态学、生态旅游学。因为这几个学科都和动植物、森林和生态系统学有关,放在一起实习能更加促进相关知识体系的形成和锻炼。实习地点为百花山景区或小龙门林场—灵山森林公园。这类实习地点的植物多样性条件好,百花山森林覆盖率达90%,森林资源极为丰富,现为北京市级自然保护区,因此非常适合树木学、森林生态学、生态旅游学、野生动物学这四门学科的教学实习工作。

第三,旅游规划类综合实习。包括导游学、旅游资源开发与评价、旅游规划、户外游憩规划设计。这三门学科都是与旅游资源开发与设计相关的,由于做好这三门学科的实习工作往往要前往大量的旅游景点,因此用导游学的实习在其中作为穿针引线的工作是非常恰当的。在去往多个不同的旅游景点的过程中也能够极大地丰富导游学的实习内容。

实习地点应选择外地,同时旅游资源非常丰富的地区为主。经过论证,我们初步定在西安—太白山一线开展此类综合实习。因为西安市是我国著名的旅游城市,具有非常多的高质量旅游资源。秦岭太白山国家森林公园是我国著名的旅游景区。这样安排既能满足旅游资源开发与评价、旅游规划、户外游憩规划设计这三门学科的实习工作,更能满足导游学的实习锻炼。

第四,管理类综合实习。主要包括饭店管理、旅行社管理两门课程实习。这两门课程的实习工作往往与学生工作就业密切相关,因此建议学校不对这两门课程实习作统一安排和要求,积极与用人单位联系安排学生进行实习,学生可依照大四自身的情况,自行选择实习时间和地点,由实习单位出具相关实习鉴定和证明资料。

3.对教学实习计划进行科学设计

教学实习计划包括教学实纲和实习指导书,是科学培养学生实践技能的重要条件,也是督促学生认真完成教学实习任务的重要基础。所以,必须对现有实习计划进行认真修改,根据实际需要统筹安排课程实习。

同时,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实习动员,介绍旅游专业发展趋势和对人才的技能要求,使学生明确参与实习的目的,理解实习的重要意义。教学实习计划还要将每门课程、每个阶段的实训目标、任务和要求都向学生讲清楚,让学生切实体会到实习是一个完整的教学阶段,既有理论要求,又有实践要求,强调理论与实际的结合,强调抓住课程之间的联系,是让学生动手操作、深入实际、接触社会、参与实践,在实践中不断体验和学习的过程。

此外,教学计划的安排还要重视毕业生就业单位反馈的信息,特别是对学生知识、技能要求等方面的信息。留意用人单位对我校旅游管理专业往届毕业生的反映,并了解对人才知识、技能等方面的要求。

五 结束语

旅游管理专业实习改革不是解决所有专业教育问题的灵丹妙药,改革只是一个系统推进的过程,必然遭遇一系列难题,需要师生的共同努力,对其灵活运用。改革旅游管理专业教学体系和教学模式、探索有针对性的专业教学实习方法,丰富和完善实践教学手段,培养适应未来旅游市场急需的高素质的旅游管理专业应用性人才。

参考文献

[1]黄向.加拿大大学的旅游相关专业学制教育体系现状研究[J].旅游学刊,2005(Z1):21~26

[2]刘伏英.“洛桑模式”对我国高校酒店管理专业教学的启示[J].中国高教研究,2005(8):44~49

[3]许春晓.本科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探索[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9(S2):70~74

[4]黄明超、双长明.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实习管理改革探索与研究[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4):19~26

第3篇

关键词:一带一路;广西;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摄影课程

这“一带一路”的背景下广西地区对于旅游行业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旺盛,所以非常需要大批的优秀旅游管理队伍,因此广西高校的旅游管理专业还需要给予大力的发展,特别是其中的摄影课程,更是需要重点进行培养。但是现阶段很多高校中的摄影课程教材内容都比较专业化,其中的理论课程较多,实践内容比较少,知识陈旧落后,非常缺少对于摄影工作细节内容的讲解,这也严重造成学生知识的落后。因此本文针对这一情况进行分析,在“一带一路”的环境和背景下,研究广西高校旅游管理专业中摄影课程的转型路线,为培养优秀的旅游摄影人才做出贡献。

一、“一带一路”的发展背景

在2015年3月份我国正式宣布推动共同建设丝绸之路,以及海上丝绸之路愿景行动的条例,这项内容的发表也表示“一带一路”进入了全面进步的阶段。“一带一路”不是一个实体的机制,而是国家发展的理念,在这一背景下“一带一路”主要的发展背景就是依靠国家既有的多边机制,这样才能够全面的带动经济的发展和进步,这也是“一带一路”现阶段主要的发展背景[1]。

二、“一带一路”背景下广西的发展情况和高校旅游摄影专业发展情况

在“一带一路”的我国发展的战略背景之下,广西壮族自治区旅游行业的发展非常迅速,其别是旅游专业人才的需求,更是越来越旺盛,因此还需要广西壮族自治区在短时间内培养出越来越多优秀的旅游管理专业人才,这也为广西的高校提出了一个挑战,同时也是发展的机遇。同时在旅游管理专业中摄影专业是存在问题比较多的一个类型,主要就是由于教材过于老化、理论知识过多、实践内容比较少等等,这样的情况也严重制约了广西旅游行业的发展和进步。根据2012年广西壮族自治区旅游局公布的数据显示,广西开设旅游管理专业的应用型本科院校有广西大学、广西师范大学、广西民族大学相思湖学院等13所。而在这13的高校中,开设旅游摄影课程的学校又不到50%,这就显得供需严重不足。如广西民族大学相思湖学院对于旅游管理专业已建设有的实验条件主要有:1个旅游软件应用实训室,1个旅游管理专业实训室,1个调酒实训室,1个形体房,3个校外实训基地。针对旅游管理摄影专业的学生在课程设置上,广西的高校主要把这一课程作为选修课,学生在读到大学二年级的时候可以自由选择。但是校内依然缺乏实际的管理以及专业的器材,这也是急需改革的一项内容[2]。

三、“一带一路”背景下广西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摄影课程的教育模式

1、个性和创新,求异的教育理念现阶段,在校园的教学过程中,摄影课程的学习是一门技术,同时也是一门艺术,学习的过程中非常强调的就是拍摄人员对于器材的使用情况,还有画面中所蕴藏的内涵。摄影过程中独特的视角能够表达出作者主管的思想,还有对于自然和人文的关注。因此校园中在对摄影专业人才的培养道路上,还需要本着求异的理念,在根本上促进学生在摄影方面的发展,这样也能够在旅游行业中发展出摄影人才的特点[3]。

2、转变和更新:依照数学媒介的摄影知识在近二百年的历史中,摄影行业有着非常快的发展历程,其中和不断的创新与突破有着直接的关系,同样摄影行业中也有着不同的流派。每一个流派在发展阶段都会出现百花齐放的多元化特点,这也是摄影工作自身的魅力。在“一带一路”的背景之下,广西壮族自治区对于高校旅游摄影人才的培养有着非常多的特点,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展现出摄影行业的兼容性,这也是各种各样摄影技术的重要展现,同时也能够在教学的过程中在根本上启发学生的摄影思维,促进这一行业人才的发展。

四、“一带一路”背景下广西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摄影课程的转型

1、情景化模式探析

在近年来,人们在“一带一路”的环境和发展过程中,越来越注重经济的进步,同时广西壮族自治区的旅游行业也在长远发展,特别是高校中旅游管理专业的摄影课程,由于传统学习中所遇到的困难,也会严重影响和制约学生的发展,因此还需要在根本上使用情景化模式进行探索,保证这一课程教学的专业化情况能够在根本上促进摄影教学的发展和进步[4]。

2、教学实验室的建设

在以上的校园发展情况上能够看出,现阶段广西壮族自治区对于旅游管理专业的高校建设已经发展到一定的阶段,但是依然存在着器材和硬件设施不足的情况,这也是制约旅游管理摄影人才发展的主要原因。想要保证学生能够学好摄影最主要的就是动手实践,因此校园中教学实验室的建设是最主要的一项内容,还需要重点发展,才能够促使学生的进步。

五、结论

根据以上内容的分析和探讨能够看出,在“一带一路”的环境下,我国地区的经济发展得到了大力的发展,广西壮族自治区作为其中发展的重要地带,各个行业都呈现出不同的发展面貌,特别是旅游行业更是繁荣昌盛,这样的情况导致广西壮族自治区缺乏大批旅游专业的人才,因此高校还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和时间对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进行培训,而旅游管理专业中的摄影学科也是现阶段需要大力发展的一门专业,只有保证学生的基础进步,才能够在根本上促进广西壮族自治区旅游行业的发展,在“一带一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同时也能够带动国家的经济进步。

作者:朱格里 单位:广西民族大学相思湖学院

参考文献:

[1]孙穗.“一带一路”背景下广西财经类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路径探析[J].人力资源管理,2016,01:112-113.

[2]周莹.“一带一路”背景下广西高校研究生教育的机遇和挑战[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6,08:180-181.

第4篇

关键词:大类招生;旅游管理类;人才培养模式

一、旅游管理类本科专业大类招生的缘起和现状

大类招生是指高校将相同或相近学科门类下的专业合并,进行学科大类招生。大类招生是相对于按专业招生而言的,是高校实行通才教育的一种改革。旅游业已经成为我国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国务院《“十三五”旅游业发展规划》明确提到要实施“旅游+”战略,推动旅游与其他产业的融合发展,这对高校旅游管理人才的复合性、专业性提出了更高要求。在2012年版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中,旅游管理类升格管理学下的一级学科门类下设旅游管理、酒店管理、会展经济与管理3个专业。新的专业格局厘清了旅游管理类专业的内涵,拓宽了专业口径,为各高校实行旅游管理大类招生奠定了政策基础。2018年教育部公布了《普通高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规定了旅游大类的4门核心课程,强调了旅游管理类下设专业的区分度与融合度相兼顾的原则,为旅游管理大类招生、分流培养提供了国家标准。在旅游产业转型发展和教育部政策导向的背景下,我国部分旅游高等院校应势而为,结合各自原有的专业基础,积极开展旅游管理大类招生的人才培养实践探索。总体来说,由于实施时间较短,各学校的旅游管理大类招生均处于探索阶段,未能形成普38遍性、共识性的模式和机制,在分流机制、课程体系、实践教学等方面均存在较大的差异,人才培养质量更是参差不齐,有待进一步梳理和总结提升。

二、大类招生背景下旅游管理类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的实施困境

通过对目前已经实施旅游管理大类招生的院校进行访谈调研,结合相关文献研究和整理,目前大类招生背景下旅游管理类本科专业人才培养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专业分流时间较早,学科基础不扎实

专业分流是大类招生制度中的重要环节,学生在专业分流前接受通识基础教育和学科基础教育,专业分流后接受各个专业的专业核心教育。因此,专业分流时间过早或过晚都不利于学生的培养和后续发展。目前,我国率先实行旅游管理类大类招生的高等院校规定的专业分流时间多集中于第3学期,即学生在大一接受旅游管理大类的统一培养,大二分流后按专业进行培养,仅有部分学校将分流时间安排在第5学期(见表1)。从各个高校人才培养的情况来看,大一阶段基本为思想政治、数学、英语、计算机等通识能力课程,仅开设了旅游学概论专业导论等1一2门学科课程,学生对旅游管理学科的认识较为粗浅。因此,在这样的情况下过早进行专业分流,不仅会造成学生选择专业的盲目性,更无法达到夯实学科基础、培养复合型人才的目的。

(二)专业教学脱离行业,实践能力较薄弱

旅游产业涵盖酒店、旅行社、景区、娱乐等多个行业,经过多年的发展,旅游产业呈现出行业内部不断深化、行业之间日益融合的双重态势。因此,《普通高校本科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强调,在旅游管理大类招生的背景下,不仅要强化学科基础,注重下设专业间的融合度,更要强调与行业接轨,培养学生的专业核心竞争力。然而,反观大多数旅游院校的专业教学,仍然存在与行业联系不够紧密的问题。如旅游管理专业核心课程的教学仍然停留在传统旅行社门市管理、传统现场导游服务等内容上,而针对当前OTA运营管理、旅游电子商务、旅游大数据分析等行业快速发展的领域却鲜有涉及;酒店管理专业也仍然停留在传统的前厅、客房、餐饮等营运部门的服务与管理,而对于酒店企业发展至关重要的收益管理等前沿领域,却由于相关师资缺乏而仅有极少院校开设相关课程。课程是人才培养的核心和重要载体,课程的设置无法紧跟行业发展态势,直接导致学生实践能力无法匹配行业发展需求,职业后续发展受限。

(三)教学管理刚性过强,学生发展无特色

虽然部分学校实行了旅游管理大类招生、分流培养的模式,但在人才培养模式上仍然沿袭了以往的做法。学生分流前按照大类招生的班级进行统一培养,分流后按照各个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进行统一培养,学校在教学管理方面基本上都是一个班级一个教室、一套课表、一套师资,自成一体,相对封闭地独立运转[1]。另外,目前“00后”学生的大多课余时间都沉浸在智能手机、电脑的个人世界里,学习积极性、主动性相对较差,多为被动地服从学校的教学安排,较少主动寻求个人的特色发展。因此,这样的教学管理虽然整齐划一、简便易行,但其结果就是,培养出来的学生也多为“标准化产品”,无法体现学生的个体差异,从而也无法形成学生的就业核心竞争力。

三、大类招生背景下旅游管理类本科人才培养模式优化

《普通髙校本科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强调,旅游管理类本科专业具有综合性、实践性、创新性三大特征[2]。在该标准的指导下,结合当前旅游管理大类招生及人才培养中的困境,本文构建了旅游管理类本科专业“通专特”人才培养模式。其中“通”是指基于旅游类专业的综合性特征,以大类招生为手段,在旅游人才培养过程中强调旅游管理大类的学科基础和属性,保证人才的基本规格和全面发展的共性要求,遵循“宽口径、厚基础”的基本原则,重点培养学生从事旅游行业的通识能力和学科素养;“专”是指基于旅游类专业的实践性特征,以分流培养为手段,在旅游人才培养过程中强调旅游、酒店、会展各专业的区分度和专业特质,保证人才的专业性要求,遵循重应用的基本原则,重点培养学生胜任具体旅游职业的实践应用能力;“特”是指基于旅游类专业的创新性特征,以特色发展为手段,在旅游人才培养过程中强调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专业特长,保证人才的持续发展要求,遵循个性化、差异化的基本原则,重点培养学生适应个体差异的核心竞争力(如图1所示)。大类招生背景下旅游管理类本科专业“通专特”人才培养模式适应了新时期旅游产业发展的要求,对接了国家教学质量标准,符合“学科一专业一学生”的人才培养逻辑,主要解决了当前旅游人才培养普遍存在的复合性不髙、同质化严重的问题,在通专结合的基础上注重学生的特色发展,有利于强化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个性特色,实现学生在旅游及相关行业的高位就业和良好后续发展。

四、大类招生背景下旅游管理类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的实施路径

结合当前大类招生背景下旅游管理类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的困境,基于“通专特”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旅游管理类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的实施路径应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一)通:注重学科融会贯通,夯实学科基础

国家实施学科大类招生的目的之一就是培养宽口径、厚基础的复合型人才。因此,大类招生背景下旅游管理类人才培养一定要夯实学科基础,加强学科渗透,强化学生在专业分流前的学科素养。基于此,不宜过早进行专业分流,建议学习中山大学、东北财经大学等国内著名旅游院校的做法,将专业分流时间放在第5学期。在分流前的大一、大二培养阶段,学生主要接受通识教育和学科教育。通识教育方面,学生以学习思想政治、英语、计算机、数学、体育等通识教育课程为主,着力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人文素养、信息时代通用技能,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持续发展奠定基础。学科教育方面,包括学科基础课程和学科专业课程。管理学、经济学作为旅游管理类专业的基础学科,可依托管理学原理、西方经济学等课程奠定学生的学科基础。同时,《普通高校本科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规定了旅游管理类专业的核心课程结构为“4+X”。因此,在前两年的大类统一培养阶段,应有序安排旅游学概论、旅游接待业、旅游消费者行为、旅游目的地等4门旅游管理类学科专业课程,为后续的分流学习奠定坚实而宽泛的学科基础,同时为学生的专业分流提供充分的决策时间和决策依据。

(二)专:深化专业教学改革,提升实践能力

旅游管理类专业具有典型的实践性,重应用是旅游专业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因此,在学生分流后的专业培养中,一定要深化专业教学改革,着力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首先,提高实践课程的比例。加强与行业企业合作交流,实现课程设置和岗位需求对接、课程内容和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和生产过程对接,尤其加强旅游电子商务、旅游大数据分析等行业前沿课程的开设,通过开展课内实训、独立实践、顶岗实践等环节,实践课程总课时比重不低于30%[3]。其次,加强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校内实训室除了导游、餐饮、客房等传统操作型实训室外,应适应现代需求增设电子沙盘、虚拟现实模拟等智能化实训室,充分满足学生课内实训教学、课后实训强化、技能大赛集训的要求;校外实训基地应选择在行业具有较大知名度的大型企业,满足学生认知实践、独立实践、顶岗综合实践等实践教学需求,应通过校企协商,使学生的实践岗位不只停留在低层次的服务岗位,还应保证一定比例的优秀学生能够深入企业基层运营管理,提高实践综合能力。最后,强化双师队伍的建设。目前很多旅游院校由于缺乏相应课程的师资,因此无法开出某些行业前沿课程。对此,可以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强化双师队伍建设。一方面,可以通过发放补助、职称考评等方式让校内教师走出学校,深入行业企业一线进行挂职锻炼,获取行业实践经验,丰富课堂教学;另一方面,可以通过荣誉聘任等方式邀请行业专家进课堂,担任部分课程内容或专题讲座的兼职教师,将行业前沿资讯、企业真实案例引入课堂,提升学生的专业视野和实践感知,同时帮助学生树立专业自信、职业自信。

(三)特:制定特色培养方案,实现个性发展

创新性是本科教学国家质量标准中面对行业发展瞬息万变、人才培养同质化提出的新要求。因此,旅游人才培养要强调学生的个体差异,制定特色培养方案,实现学生的个性发展。一是实施本科导师制。在学生进行专业分流以后,实行全员导师制,加强分类指导。导师可根据自己的专业特长、研究方向成立工作室,学生可结合自己的学习兴趣选择相应的导师及其工作室。每名导师负责5—8名学生,在学生的思想动态、专业学习、发展规划、各类竞赛、论文写作、实习就业等方面给予指导,同时导师工作室下的不同年级学生还可以加强交流,形成“传帮带”的良性循环。二是实施卓越成长计划。在第4学年,结合学生前几年的学习表现,针对具有突出兴趣特长、明确学业规划、较大发展潜力、强烈成才愿望和较强学习能力的学生提供升学访学、跨境交流、创新创业、科学研究、行业实践等定制化课程模块,实施定制化的卓越成长计划,突出打造学生的核心竞争力。

五、结语

目前“双一流”高校已有一半以上的高校实行了按大类招生,可见大类招生已成为未来招生模式的主流。大类招生背景下旅游管理类本科专业人才的培养应结合产业发展需求和国家本科教育质量标准,契合综合性、实践性、创新性的专业要求,遵循宽口径、厚基础、重应用、个性化的培养原则,构建“通专特”人才培养模式,并从实施路径方面加以落实和保障。

参考文献:

[1]李秀娟.按学科大类招生构建“平台+模块”课程结构体系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4(6)=106-108.

[2]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896-900.

第5篇

 

我国是世界上旅游业发展最快的国家之1,至2004年我国入境市场、国内市场和出境市场的接待人数和接待收入已具相当规模[1,2]。在2000年国家全国旅游工作会议上,国家旅游局确立了2020年我国要实现世界旅游强国的目标。与此同时,中国又面临着2008年北京奥运会、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旅游业发展的重要契机。作为旅游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旅游管理高层次人才的培养至关重要。已经有学者从旅游管理课程设置的角度分析了目前中国本科教育的情况并提出了改革意见[3]。鉴于目前中国的本科教育逐渐退出精英教育的舞台,转向大众教育,因此分析更高层次的、更能代表学科研究趋势的硕士、博士点的设置情况,则可以从另一个角度反映出中国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发展情况。本文着重于硕士点设置情况的分析,博士点的分析将另文阐述。

 

三、硕士专业设置情况分析

 

(一)基本情况介绍

 

统计结果表明,截止2007年,全国共有26个省市自治区的114所高校拥有旅游管理专业硕士学位授予权,共有专业数120个,研究方向387个。大部分高校拥有一个硕士学位授予点,但也有_些高校在不同的院系中同时拥有多个旅游管理专业硕士点,如东北林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野生动物资源学院)、东北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历史文化学院)、广西师范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河南大学(工商管理学院、环境与规划学院、历史文化学院),以及中山大学(管理学院、旅游学院)等。

 

(二)院系分布情况分析

 

目前中国旅游管理硕士点挂靠的院系,仍以"工商学院/商学院/工商管理学院”最多。但表1同时也反映出了另_种讯息,那就是正如有学者对该专业设置所提异议一样,[4]旅游管理硕士专业在"旅游学院/旅游学系“地理/城市/资源学院“经济学院/经济管理学院”也有相当的分布,这说明,随着旅游业逐渐成为中国支柱产业之一、旅游业经济地位的不断提高,在学科地位上,学者们在"管理学一工商管理一旅游管理”这样的专业设置背景下,正在尝试"旅游管理”专业同其他专业交叉和学科地位的调整。

 

这里值得注意的是,相当一部分旅游管理硕士点挂靠在地理类(包括资源、环境、地理等)院系中。分析其原因,可能是因为旅游,尤其是中国目前旅游的主要内容仍以游山玩水、观赏地表起伏和地表覆盖为主,而这属于地理学研究的范畴。同时,目前开设旅游管理专业的院校,大都开设《旅游地理》和《中国自然地理》这两门专业课,这也从另一个侧面说明地理知识对旅游及旅游管理的重要性。更重要的是,随着中国旅游管理在旅游业中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已经在政府部门、旅游单位、旅行社对景区规划和管理、客源分布和管理、景区应急反应等方面得到广泛的应用。[5]可以预见,地理知识尤其是基于3S技术的现代地理知识、分析和思维方法在旅游管理中的作用将越来越重要。

 

2.研究方向数量分布情况分析以旅游管理硕士点研究方向的数量统计,前四位院系的位序基本没有变化,唯一变化的是它们之间的相对比例。通过表1我们发现,其他三类学院的份额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而唯独"旅游学院'’所占份额由专业数量的20.8%上升到方向数量的27.1%,上升超过6个百分点。通过计算"方向数/专业数”指标,可以发现,"旅游学院”该指标最高,达到4.2,而其他专业数较多的院系通常比例在2.8〜3.1之间。究其原因,可能是旅游类的学科内部分化较细,而交叉类专业相对拓展不足所致。

 

(三)院校类型分布情况分析我们将旅游管理专业硕士点在高校中院系分布情况进行分类汇总,此,本文不将其计算在内。

 

由表2可以看出,旅游管理硕士专业广泛分布于师范、财经、理工、农林、语言等各类院校中,这一方面说明了由于旅游业经济地位的提高,已经引起了各类学者的广泛关注,另_方面也反映出旅游管理交叉学科的性质。而这一性质从院校类型的整体情况也可以得到印证:旅游管理专业在专业类院校中的比例达到了64.9%。这说明,各类专业院校都在利用自身的学科优势从不同的角度研究旅游管理,旅游管理专业的研究目前处于学科分化和深化阶段。

 

其中需要特别注意的是,旅游管理硕士专业在理工类院校中居然占据了不小的比例,这说明中国旅游管理的研究有文理交叉的趋势。这可能与国际旅游管理专业发展趋势有关,目前旅游管理的重要趋势之一就是旅游管理的信息化。理工类院校在此方面有较强的学科和技术优势,旅游管理专业与理工类院校的结合,虽然有相当_部分仍然挂靠在管理类专业门下,但同样可以吸收理工学科的传统学科的研究成果和学科优势,使用新的思路和新的手段研究旅游管理,从独特的视角和理念开拓旅游管理学科研究和应用的新领域,有助于提升中国旅游管理的研究水平。

 

(四)区域分布情况分析

 

统计旅游管理硕士点的区域分布情况,可以发现,目前共有26个省份(不计香港、澳门、台湾)的不同类型的高校拥有旅游管理专业的硕士点,占全国大陆省区数的83.8%,这个比例已经相当高。这说明,就空间分布而言,目前中国的各个省份都已经对旅游业的地位、个省份的重要投资和发展方向。

 

我们将这种地域分布以地图的形式表现出来(图1,图2)。发现,硕士点空间分布仍然存在区域差异。从图1可以看出,目前,中国拥有旅游管理硕士点的省份主要分布在中东部地区,即使西部地区有些省份拥有硕士点,但也通常较少,如新疆(2个)、甘肃(2个);而对于内蒙古、宁夏、青海、西藏到目前为止还未设立旅游管理方向的硕士点。这一方面说明旅游及旅游管理的发展与经济水平相关,另一方面也说明,西部地区的旅游开发、旅游管理尚未完全起步。但西部地区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蕴涵着巨大的旅游商机和潜力,尤其是随着青藏铁路的开通,西部地区将迎来旅游资源开发的新契机,旅游管理类人才的需求将凸现,其培养也将受到高校的重视,虽然可以通过引进中东部管理人才解决一部分问题,但毕竟不如本地人才对本地旅游资源更为熟悉,更有感情。因此,可以预见,在不远的将来,西部地区也将和中东部地区一样,在高校中开辟培养旅游管理类硕士及以上的专业人才。

 

四、结论和讨论

第6篇

>> 新常态下应用型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旅游新常态下中职旅游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究 旅游新业态发展下的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新常态下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新常态下高职金融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高职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改革研究 高职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研究探析 新常态下高职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 邓金娥 物流业新常态下提高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研究 中高职教育衔接视角下的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转型背景下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研究 “新常态”下视觉传达专业人才培养面临的挑战与对策 新常态下采矿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路径探讨 浅析中高职教育衔接视角下的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研究 工学结合理念下的应用型本科院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研究 高职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高职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究 高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究 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2014-09-24/2015-04-02.

[6]刘芳.高校旅游管理专业中本科教育的现状及对策研究[J].经营管理者,2015(1):385.

[7]高艳玲.泛北部湾区域经济视野下广西旅游管理人才培养研究[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12):1-2.

基金项目:

广西高校科研项目:广西生态旅游景区安全评价模型及实证研究(KY2015LX501);贺州学院校级科研项目:姑婆山国家森林公园安全教育效果评价研究(2014ZC07);贺州学院校级教改项目:服务地方经济视角下的贺州学院旅游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实践(hzxyjg201326)。

第7篇

关键词:数字化;高职;旅游管理;创新人才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7.08.082

0 研究背景

随着时代的发展,当前新型数字化旅游发展已经成为一个大趋势,高职院校要如何对旅游管理专业人才进行创新培养成为当下我们必须要面临的一个问题。我们必须要对当前的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创新人才培养进行探究,从而去建立一个较为先进的创新教育体系,从而切实地去提升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水平,只有这样,才可以让培养出来的人才更加符合社会、企业的需求,更好地去帮助学生完成就业,为国家培养复合型的高能力高水平高素质人才。

1 研究宗旨

本文主要是针对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教学现状作为基础,对当前旅游管理要如何进行创新教育进行一定的研究,从而并且结合当前数字化旅游发展的新动态,从而更好地去形成相应的人才培养方案,对如何培养旅游创新人才进行论述,迎合时展的需求。

2 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性

创新教育是当下我国大力提倡的教育方式,其主要是去有意识地去培养一些具有较高创新意识,冒险精神,具有较高专业水平,综合素质的人才。当前旅游管理专业对于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具有宽视野、专技术、交际性的人才越来越受到大众欢迎。高职要想让自己所培养的学生更容易被社会、企业所接受,就必须要去抓住当前的人才需求趋势,培养相应的人才。其中创新人才在旅游行业中具有较高的价值,其能够在技术、服务上多方面进行创新,从而为企业带来更多的生产效益。高职在培养旅游管理专业创新人才的过程中,也需要加强创新人才的培养力度,让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能够更多地去接受系统的创新探索、创业实践与创业教育,从而让其创新能力得到更好的提升。

3 高职旅游专业引入创新创业教育的优势和机遇

当前旅游行业是我国的朝阳行业,我国近年来旅游行业蓬勃发展。同时旅游行业的就业范围较广,但是要想让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能够有一个较好的就业,就必须要大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旅游管理专业学生不仅仅需要具备强硬的专业知识,同时还需要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能够进行一定才创新、突破。高职学校在自身教学的过程中,其需要将学校、企业、社会及学生个人等多个方面结合起来,这样才可以培养出真正地素质人才,让其人才更好地去得到认可与欢迎。当前,将终身教育体系和人才质量结合在一起的创新型高职旅游人才教育培养模式是最受大家认可的。

4 数字化旅游背景下的旅游管理专业创新人才培养的趋势

社会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让网络成为了当下我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这也给旅游的发展带来了新的业态。当前数字化旅游已经成为了一种普遍的现象,这是旅游企业在参与市场竞争中提升自我竞争力的重要方式。数字化旅游的兴起对于旅游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能够为游客提供智能化服务已经成为了旅游人才的必备技能。同时当前众多的旅游企业都已经实现了数字化的经营管理,通过多种新型媒体的使用从而更好地去为游客提供个性化服务,这是提升游客满意度的重要手段。当前,我国高职学校所培养的旅游人才在数字化旅游中还存在一定的不适应,其中还需要很多东西需要改善。因此高职学校应该要积极地改变自己的思想观念,加大对数字化旅游的认识,并且在旅游管理专业创新人才培养的过程中积极融入数字化旅游的理念,从而更好地去培养时代所需要的人才。

5 旅游行业发展及人才需求现状分析

近年来,随着我国的国民经济快速发展,人们的经济收入也大大提升,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人们对于旅游的需求也变得更加的突出。同时近年来旅游行业发展也是比较快的。许多的新的旅游理念都纷纷被提出,例如全域旅游、智慧旅游、数字化旅游、互联网+旅游、旅游公厕改革等等,这些都让旅游行业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同时也让旅游行业发展水平得到了进一步提升。我国也积极地出台了相关的旅游政策来对旅游行业的转型升级进行一定的支持,例如《旅游法》的颁布对于规范旅游行业起到了很大的作用。随着旅游行业的不断发展,旅游人才的需求量也逐步提升。根据当前有关数据调查,我国当前在旅游人才需求上还有着较大的缺口。不少高校近年来都纷纷开辟旅游管理专业,大力培养旅游管理专业人才。

高职学校在培养旅游管理专业创新人才的过程中,其必须要具备一个较开阔的视野,其必要要以当前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情况作为基础,并且积极地看到当前旅游行业发展的情况,在旅游管理专业创新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对当前所具备的旅游资源进行有效的整合,对当前社会企业对于旅游管理专业人才需求进行充分的把握,这样才可以更好地去建立科W合理的高职学校旅游管理专业创新人才培养体系。

第8篇

关键词:应用型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实训教学;研究

为了保障国家教育与社会建设的有效发展,国务院于2014年正式引导一批非研究型的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型[1]。旅游管理专业作为应用型专业,具有实践性强的特点,要求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高度重视实训教学环节。为了迎合社会对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应培养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实践技能,在旅游管理专业的实际教学过程中,理论教学要和实训教学相结合,把实训教学的重要性地位凸显出来,从而为社会输送技能型旅游管理复合型人才。

一、应用型院校旅游管理专业中实训教学的重要性

实训教学作为应用型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的重要教学手段,应进行不断的改革与完善,在理论教学的同时,加强实训教学环节,通过有计划地组织安排学生在实际生产、生活情境中,将专业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实训中,解决实践问题[2]。旅游管理专业发展和发挥好实训教学,一是顺应应用型时展的需要。“实践出真知”,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离不开实践实训教学,而应用型院校的目的也是要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适应社会需求的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发展。二是对于旅游业而言可以实现专业培养目标的需要。在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中,通过一系列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实训教学的开展,学生能够把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掌握专业技能技术,了解旅游企业管理的环境特点并获得新的职场知识,从而可以满足旅游业发展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实现专业培养目标的需要[3]。三是提高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综合素质的需要。高分低能的人才结构无法适应实践性强的旅游行业,旅游行业所提供的主要产品是服务,要求旅游管理人员具备很高的技术技能[4]。校内实训教学是让学生掌握基本的专业技能的重要途径,通过模拟真实的工作情景,提升理论知识,使学生能够更好地了解和熟悉旅游相关企业的工作环境、管理理念和企业文化,在实训的过程中,提高发现问题的能力以及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更好更全面地发展,有效地增加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将旅游管理专业的实践实训教学进一步明朗化,将教学目标更为清晰地定位,将实践实训与教学过程串联,有机地将二者结合,强化实践实训与教学的融合,促进学生实践实训练习的全面化与多元化,培养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复合型能力。

二、应用型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实训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有效的旅游管理实训指导

1.缺乏有效的指导,无论是应用型院校,还是旅游管理工作,抑或是实训教学,在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中时间都比较短,既没有成功的案例,也缺少系统的理念作为指导,很多学校都是在发展中逐步探索,“摸着石头过河”显然为应用型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实训教学带来一定的困难。而实践教学在内容设计方面的不规范性,也为实训教学带来挑战。缺乏有效的实训指导,导致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实践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2.难以形成科学的体系。旅游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内容主要是围绕理论教学开展的,在教学中主要注重对于旅游相关事宜的运作、筹集、投资等管理工作,而需要旅游管理人员养成的旅游实践内容,由于没有专业化的实战训练团队与实践体系,导致学生学习的内容与实际工作脱节。3.无法做到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由于实训指导课程对于应用型院校来说还属于新兴课程,教师在教育中缺乏应有的经验,一般情况下采用的都是“人云亦云”的大众化实训教育,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由于缺乏针对性,学生或者难以跟上教育进度,或者由于实训课程过于简单而不愿意参与,影响实训课程的实施。

(二)现有师资难以保障实训课程有效进行

就我国应用型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发展现状来说,其实践教学体系不完善,主要是缺少对于旅游职业能力与判断能力的培养,尤其是缺乏对于学生理论技能与实践管理方法的综合能力培养,从而导致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实践能力与教学目标产生偏差性。教师的教学内容与培养目标具有偏差性。造成以上这些问题的原因,主要是我国应用型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缺乏有效的、具有综合教育水平的师资队伍。目前,我国应用型院校的师资构成,主要是由普通高校的本、硕、博毕业生与其他院校中的在职教师兼职。教育与研究能力较强,但是面对实际操作为主的实训课程,这些教师缺乏一定的实践经验与实践能力,导致实训课程收效甚微,无法取得成效[5]。

(三)学生缺乏对于实训课程的认识

在实训教学的过程中,任课教师往往会发现学生不配合的现象,究其原因主要是学生缺乏对于实训课程的有效认识,很多学生认为在学校应学好理论知识,也有的学生认为实践课程应走进旅游景区、旅游企业进行真正意义的实践锻炼。这些都是学生对于实训课程的认识误区,认识上的偏差导致应用型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实训教学收效甚微。现阶段,应用型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形式与方法仍旧停留在实验教育教学中,对于以验证性为主的教育教学系统,教会以手中的标准答案为主要判断对象,在教育过程中,往往忽视学生的表现。真正意义的实践教学应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主要目的,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不断积累经验与教训,为以后步入社会打牢基础。

三、应用型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实训教学的策略

(一)建立有效的旅游实训系统

1.建立规范化的旅游实训系统是进行旅游实训教育的首要条件。从学生的角度来说,他们也更愿意接受旅游系统化、有成效的旅游实训教育体系。针对旅游人才在职业上的要求来说,半数以上的用人单位希望高校毕业的旅游人员,拥有丰富的专业旅游实践技术与经验,59%的用人岗位重视学生具有良好的旅游工作能力,60%左右的用人单位要求具有导游职称的旅游专业人才。但是在实际的用人过程中,却发现高校应届毕业生人才整体水平与素质一般,很多用人单位已经开始考虑降低对于学生的基本要求。2.建立科学化的旅游课程设置体系。人才市场对于旅游人员的实践技能要求提高,旅游管理专业大学毕业生难以找到适合自身的工作。这就要求,旅游管理专业的实践课程改变原有的随意性旅游设计模式,课程研究小组应从根本上树立包括课程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方式等教学规范,将这种情况与教学目标进行实际的操作,全面从学生对于实践的要求上进行定位与建立。3.提高旅游实训教育的动手能力。一般来说,在应用型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建立实训教育,主要是因为从实践的教育与实践的要求等方面,实训课程的成本最优,教育最为省时省力,也最为符合学生的根本特征,更好地帮助学生提高职业能力建设。旅游实训教育实际上是学生步入社会的真正实践与理论知识之间的有效过渡,缓解学生进行实际操作所带来的紧张与压力。在实训教育中,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与综合素质,保证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对于旅游管理学科中理论与实践的创新创意能力,促进学生掌握旅游管理的根本技能,进一步加强学生在旅游管理领域的相应资料,保证实践技能的有效提高。

(二)改善师资队伍建设

1.打造专业化的师资队伍。应用型院校旅游管理专业仅仅聘请高校专业教师是远远不够的,学校可以通过实训基地的建设邀请企业中具有资质的旅游管理专家加入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师资队伍[6]。请他们实际带队参与到学生的实训教学中,有效地提高学生实际技能的领悟和实际操作能力。2.保证教师能力与课程实践标准、学生的职业能力标准相对接。应用型院校可以根据市场对于旅游人人才的具体标准,进行相关数据的搜集与整理,旅游人才在从事旅游工作时所必须获得的旅游资格证书,旅游实践类技能也要得到锻炼。这就要求旅游实训教学的教师有针对性地锻炼学生对于旅游管理理论的掌握能力以及旅游软件系统的操作能力等。3.建立联合旅游培养模式,从公司、学校选择优秀的教师团队,打造旅游教学与工作一体化进程,实现旅游教学与工作的有效衔接,这一点我国可以借鉴发达国家的旅游实训模式,通过企业旅游管理工作人员到学校进行挂职,促进教学、实践一体化教学的形成,将实物型的教学任务引进到课堂中。同时要求学生在实训中养成“学中做,做中学”的学习方式,既不单纯地追求实训教学,也不依赖于理论教学,而是在保证技术有效应用的前提下,做到二者的有机结合,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达到培养应用型人才的专业培养目标。

(三)加强对于学生的旅游实训思想教育

1.对于应用型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来说,要深入贯彻落实对于学生的理论教育,促进学生了解旅游实训教育的意义与内涵。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从实验基础,到单项训练,再到综合训练以及相关的毕业实习与论文写作等,都应帮助学生系统了解其中的旅游运作模式与时间期限等节点,从而从根本上引起学生对于旅游课程体系的重视,促进学生主动参与到学生的旅游实训教育中。2.注重对学生进行多学科交叉背景的建立,教师在对于应用型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进行教育中,应注重对其专业基础、操作能力、理论水平、法律体系、计算机操作等方面进行教育。既要拓展学生的旅游知识面,也要保证学生从中建立起自己的知识体系,提高自身创新能力与综合处理问题的能力。只有掌握多学科交叉的背景知识,学生才能做好旅游实训,教师也可以更好地实现旅游管理本科专业实践教学的主要目标。

(四)及时做好旅游实训教学的信息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