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04-03 10:56:15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浅谈语文教学中的困惑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全日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多次鲜明地提出、调强了语文综合性学习对学生提高语文素养的意义。“课程目标”的“阶段目标”中也提出了相应学段的综合性学习的具体要求。这一些意义和要求,作为语文教师在实际教学中有的内容和活动很难理解和实施,在实际具体的指导过程中,还会遇到不少困惑。近几年,本人对语文“综合性学习”这一板块的教学做了一定的实践与探索,现谈谈以下几点思考与认识。
一、“综合性学习”存在的困惑
1、部分综合性学习与师生生活、学校实际严重脱节
如“探索月球奥秘”这一综合性学习活动。课本上提供的相应资料极其有限,老师手头上不仅缺资料,就连自身也对月球的奥秘知之甚微,师生更无法从网站及图书馆等途径搜集相关资料。因为像我们这样以体育训练为主的学校哪有如此方便的资源可享。再加上月球的奥秘本身就是一个让师生感到陌生无趣的对象。因此,活动要么无法开展,要么也只有“纸上谈兵”、“走过场”罢了。像此类不适合我们这类学校师生的综合性学习活动,在课本还有好多。如“我所了解的孔子和孟子”、“追寻人类起源”、“马的世界”、“戏曲大舞台”、“论年文化的魁力”等。
这一些综合性学习的对象或范围,恐怕连高中生或大学生也是难于应对或不愿去了解的。要实施这一些综合性学习,以达到提高素养的目的,看来非专业人士莫属。
2、学校及周边环境束缚着综合性学习的开展
要么是学校和本地地方条件差,没有相关的资源或设施可以供给享用,如图书馆、天文馆、博物馆等,要么是教育行政部门和地方百姓的不支持,妨碍着师生的活动,如学校禁止教师组织学生外出参观、游览及校外活动。这样一来像“漫画探险”、“背起行囊走四方”等活动,即使是学校准予组织,老师可以担待事故责任的处罚,来组织相应的综合性学习活动。但学生一旦在活动中发生意外事故,学生家长也会把你闹得惶惶不可终日。如此一来,综合性学习也仅仅只能是局限在校园或教室,可想而知,效果自然不能达到预期的目标,学生的参与、自主、合作、探究也只能是纸上空文,老师也只能是望“标”兴叹。
3、学生对于综合性学习的参与意识淡漠,兴致不浓,少合作、惰探究,是影响综合性学习的展开及其效果的又一主要原因
4、教师对于开展、指导学生进行综合性学习,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一是学生忙于训练,教师忙于检查、考试、很难抽出时间花费一、二周时间来精心筹划、组织、指导、督促学生进行综合性学习。
二是惧怕压力和责任。上级及学校一再三令五申不得组织学生外出活动,若发生事故,责任自负。且两个班100多个学生,个个活泼好动,任你有三头六臂也无力组织和指导,只好来个“闭门”静坐综合性学习了。
三是教师自身知识结构、文化修养欠缺,又不能熟练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教育手段,致使综合性学习走走过场,现卖课本上仅有的一点资料而已,毫无宽绰之。
二、提高综合性学习教学效率的对策
对综合性学习任凭会遇到怎样那样的困惑,但在实践中,我也总结出了三方面的构想及对策,即“三个超越”。
1、超越教材,张扬个性
新课程标准指出:教材是教师教学的凭借,教师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突破教材中相对固定的语言训练序列,有序与无序相结合,训练与引导创作相结合,允许和鼓励学生自主表达,使我们的语文教学随时适应学生变化着的现实生活,顺应学生不同的语言个性。”在尊重教材的基础上,把教材看做一种可以改造的客观存在,积极审视教材,科学处理加工教材。
“钻入教材”是基础,引导学生钻入教材,将“潜在文本”转化为“现实文本”,使学生走进文本,超越文本。“跳出教材”是拓展与深化,引导学生去开发新文本。前者重认同与理解,后者重“反刍”与应用。从教材中来,到生活中去的认识路线,使教学目标落到实处。对教材进行量的扩展延伸,质的发展创新,重要的是带领学生就教材的一些内容进行重组、再创造,让教材成为学生积极发展的广阔策源地。
超越教材,要让学生多角度,多渠道,全方位积累文化知识,获得情感体验。“语文学习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生活是语文学习的源头活水,生活中的语文学习资源无处不在。针对语文教材,我们在深入挖掘课内资源的同时,还必须重视拓展利用各种相关的资源,使语文教学紧密地联系社会生活,最终服务于生活。如:学习朱自清的《春》前,让学生收集有关春天的美文、诗词、谚语、成语等,再带领学生融入自然去体验春之美。学习课文时,让学生吟颂有关春的诗句,欣赏大自然春的美景。学了课文后,让学生用自己喜爱的方式吟春颂春:唱歌、朗诵、吟诗、作画……学生在这样开放的作业中,定会自主参与,乐于学习。扩展《春》的文本,丰富了春的知识,激发学生的情感,又使学生个性得以展示,潜能得以开发。
超越教材,获取信息,搜集资料,重组创造,滋生出属于自己的东西。不但解决了学会的问题,更重要的是解决了会学的问题。
2、超越课堂,融入生活
长期以来,语文教学受“应试”的束缚,教学内容局限于书本上、课堂时,没有融合鲜活、丰富的社会生活,造成语文教学的单调、乏味,语文教学失去了实践活动的翅膀――充裕的时间;失去了实践活动的舞台――广大的空间;也失去了实践活动的旨味――无限的乐趣
哪里有生活,哪里就有语文:哪里有生活,哪里就有语文学习。如果离开了生活的意义,语文也就失去了内在的价值。语文是一门综合性基础课程,它应注重:语文学习内容的整合,听说读写能力的发展,语文课程和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社会学习的结合。“以社会当课堂而不是以课堂当社会”。告诉学生,也提醒自己:学好语言不仅在课堂,生活也是以课堂当大课堂,它有着广阔的天地。“将语文引向自然,引进社会,引进生活,引进时代,着眼语文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从而拓展学生的生活领域,扩大学生的视野。”也只有在动态、多维的天地里,才能把心灵深处的内在感悟转化为一种精神产品,才能使人生多姿多彩,个性得以张扬。
超越课堂,要把语文从课堂延伸到学生的生活中。我们都认识到,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从生活中学习语文的意识和能力。实际上,生活中蕴藏着巨大的无穷无尽的教育资源。创造性地运用教材,利用学校、班级、家庭、社区、街道、各种节假日等空间和时间资源开发语文学习的内容。以演讲、辩论、课本剧表演、逛书店、读书心得、热点追踪、佳作赏析、影视评论、主题班会、联欢会、座谈会、人物采访等多种活动形式学习语文。当然,还要让学生把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感受到的表达出来。重视在日常生活中实践,有目的、有针对性地组织有价值的活动,即既安全又能让学生能尝到知识的活动。使学生在“实践中学语文”,语文与生活的结合更加紧密。
超越课堂,融入生活。要触及学生的心灵。语文学习回归生活的本真,就能引发学生真切的内心体验,获得与文本、心灵对话,语文的三原色在生活的调色盘里幻化出五彩缤纷的图画。如果不能触及学生的心灵,不能触及学生的现实生活,语文就是黑白的。如:《成长的烦恼》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了解父母和长辈在青少年时期的烦恼和困惑,明白他们是如何面对这些烦恼的,这些烦恼给人带来了什么。通过人物采访,调查分析,心灵互动,写下烦恼等精心设计的活动,真正实现心与心的交流,真实了解大人的心路历程,正确对待自己的烦恼,真正下触动了学生的心灵。通过这样的活动,促使他们能够正确以积极乐观的心态来生活,以平和积极的,心态来面对烦恼,让爱常住心间,让阳光充满生活。
让学生置身于社会大课堂,自主支配时间,自由选择空间,学生的身心得以充分释放,尽情呼吸自由的空气,完全生存在超越课堂的“课堂”中。
3、超越知识,走向智慧
“如果说知识是豆浆,那么智慧便是卤水。知识很多,智慧很少的人,总是一盆豆浆,点不成思想的豆腐。”从某种意义上讲,语文教学的过程就是老师带领学生超越知识,共同走向智慧的过程。
语文是一门充满思想、充满智慧的学科,而语文教学却恰恰缺少了智慧、缺少人文关怀。知识不等于智慧。“知识关注的是现成的答案,而智慧关注的是未知的世界。”传统的话文教学一味强调知识的学习、记忆,而忽视了让学生运用知识去探究未知的世界,忽视了学生质疑问难的探究精神的培养。以纯粹的知识学习为主,他们旺盛的生命力逐渐变得刻板、苍白,他们潜在智慧的成长被阻隔了。问号的消失标志着智慧火花的熄灭。技能也不等于智慧。被动的、机械的操练,学生品尝到的只是枯燥、乏味、痛苦。更可悲的是语文课堂里权威的声音、统一的答案,抹杀了无数学生个性化的理解和独特的内心体验,更无智慧可言了。
超越知识,要教学生学会思考、发问。孔子说过: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说的是:只重学习而不注重思考,就有可能遭到蒙蔽而陷于迷惑:只重思考而不注重学习,就有可能因误入歧途而招致疲乏及危险。如果学生在学习时处理好了这两个问题,学生的智慧必然能得到提高。教育的真谛在于将知识转化为智慧,使文明积淀成人格。课堂教学是一种通过知识引导人的智慧成长的艺术,是人对人智慧的唤醒、引导、启发!
理论经纬
(4)浅谈曾子文章中丰富的教育内容 曾祥芹
(7)论君子——《论语》串读 吴永福
(9)浅议基于行业需求的普通话水平测试培训策略 言岚
(11)初中语文教材中情感因素整合的创新 郜暘
(13)《大学语文》鲁迅专题授课的几点收获与思考 陈亚萍 段朝霞
(15)基于职业语文能力培养的技工院校口语教学探索 张丽
(18)品,《老王》教学的简约风格——余映潮老师执教《老王》 曹月芹
(21)浅谈中职学生语文应用能力的培养 魏婉棉
(23)专题教学法在大学语文课堂的创新性研究 陈露 张晨
(25)从莫言获奖感悟:让语文理性的回归 王云雨
(27)教科书运用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研究 程鑫
(29)语文有效课堂之我见 向箭锐
(32)关注大学语文教学的应用性 莫云
(34)敢问农村语文教师素养提高之路在何方 苏红平
备教导航
(36)高中语文教材中人文精神的探究 张俊珍
(38)《魏公子列传》教学思路及说明 王冰雪
(40)浅谈如何帮助学生理解李清照诗词的豪放风骨 胡亚玲
(42)由“同行”说开去——简论古汉语多音字读音与意义的关系 杨辉
(44)《阿长与〈山海经〉》一文线索设置艺术探微 文建设
(45)由一堂课管窥当前的高中文言文教学 钟水长
(47)“一个”阿q的“种种”角色 李晓奎
(49)探寻阅读教学问题设计的出发点——以四堂《在沙漠中心》异构课为例 张寰宇
(53)构建诗意课堂的几点思索与尝试 杨丽娜
(55)从《散步》五则课例中浅析语文课的有效拓展 朱媛
(57)依据语感特性 培养语感能力 周莉
(58)我教学生这样背诵《阿房宫赋》 罗珺
(60)“独立寒秋”之“独立”赏析 蔡恒
(61)多少愁恨如春水 满纸血泪就华章——对李煜《虞美人》的品读与思考 袁安彬
(63)语文教学幽默艺术刍议 张婷
(64)“别”有一番趣味在心头——《西江月》一词中的“别”字赏析 朱文玉
(66)谈语文多媒体课件的制作艺术 周雪梅
(68)浅谈审美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余满仓
(69)论高中语文课堂文本拓展教学的有效性原则——以苏教版高中必修教材为例 吴玉南
(71)浅谈中学语文教师如何把握教材 吴少桂
(73)
诗词色彩美之赏析
(74)《金岳霖先生》一文的细节析疑 刘红丽
(76)浅说古诗中酒意象及其文化的赏析 杨扬
(77)让语文课堂源于生活,回归生活 应寨铃
(79)课堂提问艺术?a href="baidu.com" target="_blank" class="keylink">陈?简迎春
(81)浅析诗歌中的“想象·诵读·品评” 吴建方
(83)浅谈如何培养七年级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嵇素贞
(85)让课堂成为美的发源地 张灼花
(87)诗美的积淀与选择 邓春浓
(88)亲其师,方能信其道——打造语文和谐课堂 史俊英
(90)小组合作学习下的初中文言文教学初探 包永杰
(91)让学生的主体地位回归语文课堂 房颖
(93)论如何上好新职业素质培养环境下的语文课 魏劲松
(95)让对话提升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郑云龙
(97)有效课堂教学之我见 杨金平
(98)教师是语文课改的关键因素 刘肃善 何永国
(100)课堂教学不惟模式,惟高效 蒲仲慧
(101)有效课堂教学之根本 李福伟
(103)做个轻松高效的语文教师 王存法
(105)浅析莫言诺奖演说三个故事的寓意 刘俊林
(107)浅谈赏识教育在语文课堂练习中的应用 王燕玲
(108)让语文教学充满人文关怀 吴玉梅
(110)语文课堂要有“语文味” 安东升
(111)浅谈农村中学校本教研中语文公开课评课活动 祁辉君
(113)语文教师动起来才能造就灵活课堂 吉守金
阅读教学
(115)农村地区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现状及对策研究 崔文龙
(117)中职语文课外阅读再审视 鲍源泉
(119)从“读书人是幸福人”论当代学生的读书 王海安
(121)例说论述类文本的教学维度 骆汉忠
(123)新课程背景下课外阅读平台构建的现实追求 李杏珠
(126)以苏教版中《雷雨》(节选)为例谈戏剧文本的阅读 袁书春
(127)重视农村初中生语文阅读习惯的培养 李兴存
(129)阅读·悦读·跃读——也谈课外阅读 胡志峰
写作教学
(131)试论初中作文中语言陌生化的应用 金冠芬
(133)提高农村中学生写作素质之我见 黄荣光
(134)作文:追求真实的生活感受 易风云
(136)对初中作文教学中存在问题的突破思考 张建辉
(138)作文教学个性化与学生作文个性化的实践研究 彭一晗
(13
39)写作,需要让学生自由表达 石建善 刘玉秀
(141)记叙文的“模式化定型” 付永东
(142)向教材学教法 向经典学技巧——从教材古代议论文中学习写作技巧 夏炯
(144)中学语文作文教学探析 徐萍
(146)引领学生抒写个性化作文 黄新霞
(147)浅谈如何指导中学生写好作文 王国
教材课程
(149)黄金时代渐逝 无限感伤萦怀——苏教版现代散文选读《送考》主题重解 魏静
(152)“速”当作“迅速,快速”解——苏洵《六国论》“速”字含义辨正 汤振洪
(153)挖掘资源丰富课堂 研究拓展深化教学——普通高中校本课程资源开发的研究 陈蓉
考试与素质教育研究
(155)谈文言文阅读之虚词复习 潘秋霞
(158)浅析高考文学作品阅读命题规律及解题方法 张山姗
(159)毕业班语文复习的困惑及对策 刘颖
无
(f0002)杏坛学人风采 无
(f0003)乐于读,善于思,勤于写 第十届“孔子杯”全球青省年华文作文大赛征稿启事 无
关键词:初中语文;素质教育;实践策略 ;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1-0102-01
在新课改背景下,广大教师积极学习新课改理念,并根据新课改的要求实施教学,注重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但是,在改革的过程中,很多老师都会有这样的困惑:在语文课堂上,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学生都掌握了,但是,在实际中却不能灵活运用;在仿写句子的时候,学生也能比猫画虎,但是却缺乏新意,甚至 "离题万里"。因此,要注重素质教育的贯彻,创设愉快的教学氛围,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1.初中语文素质教育含义
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发展,很多学校对其进行了可贵的探索,大胆进行课堂改革,开展情感教育,突显学生的主体地位,但事实上,还有很多老师并没有深刻地理解素质教育的内涵,使得语文素质教育陷入误区。
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首先应明白素质教育的含义。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在课堂上,让学生获取知识,理解语言,体会语言,进而形成自身的语文素质,灵活地运用到学习和实际生活中去,同时也注重挖掘学生的潜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在素质教育下,学生获得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因此,这对老师的能力是一种考验。因此,语文老师在领会素质教育的精神基础上,还要明白这两点:一是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不矛盾,开展素质教育并不是完全否定了应试教育和传统教育,更不是对文化知识的忽略。从近几年高考题型分析,主要考察的是学生的综合能力,这为教师指明了教学的方向,也使学生更了解学习方法,从而达到培养学生能力的目的。二是语文素质教育的要求更高,在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因材施教,不会统一要求全体学生。应根据学生能力不同,让学生打好基础,获得更多的新知识,以适应新课改的要求。
2.初中语文素质教育的实践策略
2.1 给学生创造一个轻松的学习环境。环境对学生的影响很大,一个压抑的环境会影响到学生的好心情,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不愿意思考,对学习的内容也不敢兴趣,虽然教师采用多种教学手段,也无法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反之,一个宽松的学习环境,学生的心情也会轻松愉快,他们必然会获得快乐的体验。在轻松的环境中,学生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他们主动地分析问题,深入地理解知识。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注重愉快环境的创设,以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2.2 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在愉快的课堂环境中,师生互动交流,他们互相尊重,教学相长,学生放下了惧怕和紧张,他们为了取得成功,以及得到老师的表扬主动探究,积极思考;教师不是单纯地把知识灌输给学生,而是使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获取知识。这种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构建了宽松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对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
2.3 激活课堂教学,贯彻素质教育 。语文学习效率的高低和学生情绪的变化有很大的关系。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想办法让学生心情愉悦,使他们能轻松、愉快地接受知识。教师的情绪和课堂气氛是分不开的,教师要面带微笑进入教室,用自己的激情感染学生,使他们兴趣盎然、精神愉悦,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的情感和文章的情感相一致,这对学生理解课文,体会作者的情感有很大的好处。因此,教师设计的课堂导入内容既要联系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还能调节学生的情绪,学生更好地去体会文章蕴含的情感,愉快地获取知识,提高能力。
2.4 把握课堂教学节奏。在课堂教学中,教学节奏的把握应依据学生的生理变化特点,既要让学生在课堂上有所收获,又不能节奏太快减低学习效率。因为初中生的思维能力正在发展,外界的刺激会使他们的思维反应强烈,同样对语文学习也是如此。新课改背景下的语文教学注意引发学生的注意力,精心设计问题以加强学生有意注意,从而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在课堂教学中,教学速度要保持一定的节奏,另外,课堂教学语言同样也要有节奏感,以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在实际教学中,教师的语言要根据文章内容随时变化着,文章感彩灰暗,教师要放慢语速。文章感彩强烈的时候,教师的语速要加快。语言要有艺术性,要做到抑扬顿挫,给人以无穷的美感。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实现语文愉快教学。此外,教学节奏的调节应根据教学内容而变化,在设计教学内容的节奏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能力,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5 善于激励,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教学实践中,我们会发现高一的学生在课堂上发言踊跃,但是随着年级的增高,发言的学生越来越少。追其原因主要是受到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在高考的压力下,教师习惯搞题海战术,不注重学生主动性的发挥,久而久之,学生形成依赖心理,不愿意表达自己的想法,形成了老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因此,要想真正落实素质教育,必须要扭转这种局面,改变传统的教和学。鼓励学生大胆发言,为了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制订课堂发言竞争机制,合理把学生分成几个学习小组,并制定一名学生负责统计本组成员发言次数,每周进行评比,把发言积极的个人或者小组张贴在班级的光荣榜上。教师要宽容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即使学生发言错误,教师也不能批评,应正确引导和鼓励,以免打消其积极性。
2.6 素质教育的核心就是创新教育。当今是知识经济的时代,经济的发展离不开知识的传播和创新,教育是知识传播和创新的载体,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创新是教育发展的核心和关键。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主要是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只有具备一定的语文素养,才能形成和发展其它能力,尤其是对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通过语文素质教育,要让学生积累深厚的语文知识,具有博大的人文精神,并能把所学到的知识转化为一种能力和品质,为学生终身的创造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潘志宇.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的素质教育[J].现代教育科学:教学研究,2012(2):78.
[2] 刘占良.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的应用[J].青春岁月:学术版,2013(12):61.
[3] 王梦颖.浅谈素质教育下的初中语文创新教育[J].中华少年:研究青少年教育,2013(19):11.
【关键词】高中语文;愉快;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2.2【文献标识码】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仍存在着“填鸭式”的教学现状,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纯属于被动式的学习,感受不到学习的快乐,无法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对所学习的内容存在着许多困惑。我国愉快教学“鼻祖”孔子曾说过:“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在几千年之前就意识到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学习效果有着很大程度的影响,认为学生只有在学习过程中享受到快乐,才能使他们的情感得到体现及满足,教学效果才会有所体现。前人的教学经验告诉我们: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实施愉快教学也具有必要性,并且和新课改的精神相符。笔者在本文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浅谈高中语文教学中愉快教学的看法。
一、正确认识愉快教学,实施愉快教学
有些教师把愉快教学和轻松教学等同起来,这是错误的认识。《辞海》中解释“愉”为“和悦,悦乐”的意思,“轻松”为“不感到有负担,不紧张”的意思。部分教师简单地认为:只要给学生减轻负担,不布置家庭作业,学生就能从中得到快乐,这就是愉快教学。其实这是片面的想法,愉快教学不能只是简单地给学生减轻作业负担,而是要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减少压力,从“应试教育”中的追求升学率解脱出来,不带有任何心理负担去学习,在愉快中去接受学习任务,完成学习任务,这种情况下的学习才是一种享受。而如果教师实施轻松教学,不给学生布置作业,可是学生坐在教室里,激发不起学习兴趣,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心理负担越发沉重起来,达不到愉快教学的效果。所以,只有教师正确认识愉快教学,在教学中正确地掌握愉快教学的方法,才能使学生主动地、愉快地学习,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二、建立愉快的师生关系,实施愉快教学
愉快的、友好的师生关系是实施高中语文愉快教学的基础,是保证高中语文教学效果与质量的重要前提。师生之间的关系可分为教育关系、心理关系以及伦理关系。在高中语文教学中,为了取得更好的效果,重点在于建立愉快的师生心理关系。心理关系是指:师生为了共同完成语文教学任务,在教学过程中所产生的心理交往和情感交流。如果这种关系处理得当,则能把学生心理情感效应紧密地围绕在教学任务中,和教师的心理效应相通,形成稳定的、有效的情感氛围,实现师生之间的情感信息传递及交流。笔者认为,建立愉快的师生关系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着手:首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课堂教学活动是师生共同参与的教育活动,也是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首要途径。学生对教师的了解,通常情况下是在课堂教学中进行的。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可以对教师的执教态度、执教观念、能力水平以及对学生的态度进行充分的了解。而教师也可在课堂教学活动中逐步认识、熟悉每一位学生。所以说,教学活动对师生关系的建立至关重要,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该利用自己的知识优势,树立自己的权威形象;阐述自己的政治、道德观点,赢得学生的尊重,适度地展示对学生的爱心,沟通师生之间的情感。其次,在课外活动中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高中生已进入青年时期,对情感的体验不再是一片空白,所以,高中语文教师在课外时也应该和学生更多地进行交流沟通,和学生打成一片,做“无话不谈”的朋友,师生关系则会更加融洽,为愉快教学打下牢固的基础。除此之外,教师要在课外活动中充实自己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给学生树立崇高的榜样。同时,让学生不断了解自己,自己也不断了解学生,达到师生双方正式关系与非正式关系的和谐、教育关系与心理关系的和谐、集体关系与个体关系的和谐。
三、处理好课堂教学节奏,实施愉快教学
俄国著名心理学家巴甫洛夫认为:学生在课堂教学活动中,50分钟之内大脑皮层兴奋中心必然会出现一个疲劳波谷,因为13—19岁的中学生的大脑兴奋中心呈曲线状态,就像心电图的波浪线一样,曲线会随着刺激物的变化而产生不同的反应。所以教师要处理好教学节奏,当发现学生处于兴奋疲劳波谷期时,就设计精彩的提问,或者讲述一些幽默风趣的故事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刺激学生的感官,让学生兴奋起来,度过疲劳低谷,从而弥补生理心理的缺陷。
除此之外,教师自身的教学节奏也要处理好。例如,在语言节奏方面,也要做到快慢结合,不能像“机关枪”一样,一股脑儿从上课讲到下课,这样的教学节奏会引起学生巨大的反感。因为学生在听讲时,从生理角度来说,他们的大脑皮层会产生超负荷的刺激,形成疲劳感,从而产生厌烦心理。其三,在教学内容上也要掌握好教学节奏,在任何一个文本教学中,都有教学重点及教学难点。所以在教学时要从学生的具体实情出发,分析学生的知识能力水平,在教学重点及难点上多花点时间讲解,尽可能讲详细些,这样学生才能更好的理解所讲的内容,从而达到愉快教学的效果。
四、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实施愉快教学
如果语文教师能够灵活运用教学手段为自己的教学服务,则一定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在学习中就会主动地、愉快地学习。例如,运用多媒体来组织教学就不失为一种好的教学方法。因为多媒体的教学可以增强高中语文教学的直观性、形象性、生动性,可以把学生从传统的、呆板的课堂中解脱出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可以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轻负增效”,学生在愉快的教学中提高了各种学习的能力。例如,我在教授《荷塘月色》此文前,我用FLASH制作了一组教学课件,并插入《荷塘月色》的配乐朗读。在课堂教学时学生边听朗读,边看视频,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而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受到美的熏陶,所以说,灵活运用多媒体组织教学必能使高中语文愉快教学更上一个台阶。
以上只是我个人的教学心得,如有不足之处,请各位同仁批评指正。
参考文献
[1]卢欣.《高中语文课堂的愉快教学刍议》[J]《教育教学论坛》2012年(38)56-57
一、语文教学中利用多媒体技术的教学弊端
计算机长时间应用于教学领域就会产生一定的教学误区。在教学过程中,如果教师不能够较好地掌握多媒体应用的尺度,就会让学生陷入观赏画面、欣赏音乐等表面的现象之中,教师也会越来越依赖于多媒体教学技术。接下来我就多媒体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局限性进行分析。
1.多媒体教学不能体现语文的个性化教学。语文教学过程不仅仅是教师传授知识的简单环节。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还要引导学生体验情感,产生共鸣。在教学的过程中,语文教师要利用自己的语言来引导学生感受文章中作者表达的丰富情感,并且利用自己的激情来为学生营造美的氛围,同时用自己的感受和情感去感染学生。在教学中,教师通过设计和实施师生互动的教学环节,让师生在思考中碰撞出思维的火花。即使多媒体能够为学生创设出形象直观的学习环境,却无法进行思想及思维的交流,上述所说的这些是多媒体教学无法比拟的。在多媒体技术越来越多地被应用到初中语文教学之后,教师便把大部分的精力放在了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和操作中,学生眼睛及思维也都大部分停留在了多媒体的屏幕之中。这样就会减弱语文教学的情感交流部分,也就无法完成语文的个性化教学。
2.多媒体的滥用容易把学生局限于特定的情感和思维之中。语文知识具有含蓄性、情感性、象征性、模糊性和隐喻性等特点。在语文教学中如果不加注意和节制地滥用多媒体教学,就会给学生营造一种特定的学习环境和思考方式,也就不能够在教学中传达语文的真正内涵。虽然多媒体可以为我们提供更多的感性信息,将我们带入特定的情境与意境中,但是过多的直观信息反而会限制学生的思维,禁锢学生的思想,将学生的思维与思想束缚在这些事物的表象上,使他们无法深入本质,达到对事物的内在认识。
二、语文教学中应用多媒体应坚持的原则
我们想要真正利用多媒体教学技术来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和效果,就需要走出多媒体教学困惑,看清多媒体教学的利弊,能够在实际教学中根据不同的教学对象来作出行之有效的选择。
1.实用性原则。教师要以教学为出发点,不要只注重课件的外在表现形式,而忽视与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相联系,根据具体的教学需要来科学合理地选择各种素材,不求过于华丽,但求形象、具有代表性,要使自己的选择能够使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达到最优化。
2.主体性原则。现代教学提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这是对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的根本性挑战。在运用多媒体时我们也要明确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将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引导学生的主体参与,坚持学生的主体地位,变学生的被动接受为主动构建,实现由“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
3.学科性原则。多媒体是为语文教学服务的。因此,教师在运用多媒体的过程中要充分体现语文的学科性原则,也就是说,要坚持尊重语文学科本身拥有的特点和规律,切记不能滥用或不恰当地使用多媒体教学技术,使语文课成为单纯的课件欣赏课,失去教学的重心。
4.效益性原则。也就是说,在多媒体制作的投入与学生学情的产出间达到最优化。如果花大量的时间与精力来研究多媒体的制作,而忽视具体的运用,忽视所产生的教学效益,这样的教学同样是失败的。我们要在投入与产出间寻求平衡,达到效益的最大化。
三、改善多媒体技术在语文教学中弊端的有效对策
1.维持教学策略。这是指在语文教学中如果教师能够用语言和文字很好地表达,就要坚持利用语言去讲解和表达,不要为了运用而运用,单纯地为了追求形式和花样去浪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搜集资料、制作课件,这是得不偿失的。
2.折中教学策略。多媒体教学虽然拥有众多的教学优势,具有传统教学手段所不可比拟的优势,但是却不是全能的教学方法。语文教学中并不是所有的教学内容都适宜采用多媒体教学。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应该把多媒体教学方式与其他教学方式同等对待,在选择教学方式时进行平等的选择。
【关键词】课堂讨论法 小学语文 讨论范围 讨论时机 讨论形式
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运用课堂讨论法是小学语文教育改革的要求,教师在此过程中需要尊重小学生的意愿,摆脱传统教学模式的单一性,培养小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兴趣,让学生在课堂讨论过程中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
一、营造自由的讨论氛围
不同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智力水平是不同的,他们看待事物的方式和角度也是不同的。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充分发挥自身的指导作用,为学生创设较为自由的讨论氛围,让小学生在自由的环境中充分发表自身的意见和想法,并阐述观点。营造教学氛围,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基础,没有氛围做支持的教学活动是无法成功的。因此,语文教师需要重视课堂氛围的营造,在教学过程中渗透课堂讨论思想,让学生在讨论中增进彼此间的感情,并收获知识。
首先,教师需要鼓励学生之间形成互帮互助的良好关系,并鼓励学生根据自身意愿结成小组,以小组的形式积极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教师还需要提倡学生各抒己见、畅所欲言,让小组成员通过讨论的形式得出最终的意见,反馈给教师,以提高语文教学效率。
其次,教师需要利用提问激发学生思考和回答问题的欲望,让学生在讨论中逐渐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教师可以从教材中归纳具体问题,引导学生在深入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寻找答案。例如,在教学《王二小》时,教师可以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评价王二小,并提问学生“如果你是王二小你会怎么做?”教师设计问题可以调动学生思考和回答的兴趣,既能挖掘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又能加深小学生对教材内容的印象,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同时,教师还需要表扬发言的学生,及时给予学生赞扬和肯定,增强小学生回答问题的信心,帮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二、寻找恰当的讨论时机
小学语文教学过程是师生共同参与的过程,教师通过开展课堂教学活动和课堂讨论活动可以增加与学生互动的机会,并在共同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师生感情,通过讨论达到思想上的统一。但是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无法把握讨论时机,往往事倍功半。因此,教师需要寻找恰当的讨论时机,在问题出现的时候指导学生讨论,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巩固学生对知识的记忆。
语文教师需要根据教材内容总结归纳具体的提问方式和讨论方式,通过设立疑点注意提问的科学性和启发性的方式诱发学生讨论的欲望,促使学生主动阅读,主动思考,并积极发表自身意见。当学生思维处在活跃期,表达意愿比较浓厚时,教师就应该抓住该时机组织小组讨论,调动小学生参与讨论活动的积极性。例如,在教学《地球爷爷的手》时,关于地球的未解之谜,学生既会感到困惑又会充满好奇心,这是引发讨论的好时机。此时,语文教师需要鼓励学生阐述自己的思想和看法,大胆说出自己的猜测。虽然地球未解之谜无法在短短的45分钟内解决,但是教师可以在此过程中激发学生探究的热情,挖掘小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让学生时刻保持积极的学习态度,促使学生自主投身到讨论中。
提问是双向的,学生可以主动发问,让教师解答。在此过程中,语文教师需要发挥自身指导作用,指导学生大胆质疑,自主组织讨论,让学生在提问的过程中再一次加深对课文知识的印象,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三、创设多样的讨论形式
小学生会因为教学方式和讨论形式的单一而降低对语文知识的学习兴趣。因此,语文教师需要创设多样的讨论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自主选择适合自己的讨论形式,激发学生探究欲望。
为了节约教学时间,方便学生学习,教师可以创设同位讨论的形式,让学生在短时间内通过较为直接的方式得到答案或问题的结论。当然,从提升学生讨论能力和组织能力的角度出发,教师可以提供小组讨论的讨论形式,让学生自主选择小组,组织讨论,并由小组长主持讨论,汇报讨论结果。提供小组讨论的形式容易锻炼小学生的组织能力和领导能力,让小学生在讨论过程中收获知识。为了增强与学生的感情,教师可以主动参与到讨论活动中,及时帮助学生解决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指导学生逐渐找到适合自己讨论和学习的方式,激发学生自主探究、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学习习惯,与学生在讨论中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
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提供自由讨论的形式,让学生自主选择讨论对象,这样更容易产生思维上的碰撞,有利于言语的表达。
总而言之,语文教师需要从小学生的心理活动角度出发,根据教育改革的要求制订具体的教学方案,丰富教学内容,在提高小学生学习语文知识兴趣的基础上渗透课堂讨论教学法,以此提高小学语文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徐丽.讨论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小学时代(教师),2011(09).
[2]高建宏.浅谈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J].飞(素质教育版),2013(12):23-24.
[3]张少峰.小组教学法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应用[J].剑南文学,2013(04).
[4]邹艳丽.小学语文教学的问题与对策初探[J].时代文学,2014(24).
[5]何青华.多媒体辅助优化小学语文教学[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4(04).
关键词:教学资源;教学手段;问题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12-0350-103
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让学生由“苦学”到“乐学”,由“要我学”到“我要学”,这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这是对传统的学生被动参与、机械接收的灌输式教学的根本性挑战。只有激起学生参与学习的激情与动力,学生才能产生学习的主观意愿,想学、乐学,才能主动而积极地参与其中,在探究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得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全面发展。语文作为新课改的先头标,更是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那么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实现学生快乐学习,让学生把学习当作乐趣,促进学生语文素养与综合能力的整体提高呢?下面我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引入影视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影视资源是新课改下语文课程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理应成为语文教学的一部分。将影视资源运用于语文教学中,突破了传统语文教学的局限性,从文学与艺术的角度来展现语文教学信息,这样更能带给学生不一样的感受,让学生从全新的角度来学习与思考,这更加切合初中生的心理特点与认知规律,自然能够激起学生参与语文探究的激情与动力,引导学生展开快乐学习。
如在学习《木兰诗》时,为了让学生更主动地学习,更深刻地理解,教师在教学伊始就可以为学生来播放豫剧《花木兰》中《谁说女子不如男》的选段,通过画面的烘托与音乐的渲染,将学生带入特定的意境之中,带动学生的多种感官来参与教学。通过学生对影视的直观欣赏,自然会产生这样的疑问:“花木兰为什么要女扮男装替父从军,她究竟是一个怎样的奇女子?”这样自然可以激起学生强烈的学习动机,对文章展开主动而认真的阅读,以不断来解决心中的困惑。同时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来观看相关的影视剧,从而让学生头脑中花木兰的形象更为清晰鲜明、生动丰满,这样自然也就可以深刻地体会文中所渗透的情感。
二、运用电子白板,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电子白板是一种先进的教学手段,兼有传统黑板教学与课件教学的双重优势,更能彰显语文学科的活力与魅力,使得语文教学更加轻松活跃,更能激起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为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运用电子白板,为学生营造愉悦的教学氛围,开放的教学环境,借助白板这一平台来展开快乐学习、互动探究。
如在学习《皇帝的新装》一课时,为了突出语文教学的魅力,童话故事的生动性,我们就可以充分利用电子白板直观而生动的图片演示以及绘声绘色的语言讲解,来将静止而枯燥的文字材料转换成集图文声像于一体的情景模式,让学生入情入境,这样的教学更加生动,更加传神,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为此我从网上收集相关的图片,在课上直观而动态地展现相关的图片,并用优美而动听的语言来展现不同的人物,学生被深深地吸引,都想急于知道剧中人物之间发生了什么的故事,从而引导学生展开主动而积极的阅读活动。在这样的教学中学生更多的感受是学习的乐趣,学习的自在,是与教师一起、与学生一起来展开积极的阅读与互动,整个教学中洋溢着欢快的气息,学生处于自由而宽松的学习氛围之中,这样才能展开快乐的学习、独立的思考与积极的思维,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三、组织角色表演,让学生在表演中快乐学习
学生喜爱模仿,对表演更是情有独钟。开展角色表演活动既可以激起学生参与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同时更加符合语文的学习特征,可以让学生更加深刻地体会人物的语言、动作、表情,感受文字的魅力。为此在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创造更多表演的机会,让学生在逼真的表演中来加深体会与理解,实现学生的快乐学习。
(一)再现文本场景
现行教材中许多文章对话性较强,教师就可以选取这部分对话性强的内容来让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进行分角色朗读。这样的朗读不再是机械地念文字,而是进入特色的角色与场景,这样学生更能读出感情,读出韵味,更能让学生深刻地理解文本,这样更加利于学生阅读水平、理解水平的提高。如《皇帝的新装》,我们就可以让学生来分别扮演不同的角色来展开互动,这样更加利于学生深刻地理解各种人物性格,实现对文本的全方位解读。
(二)创编情景剧本
语文留白是一种艺术,无限遐想的细节、意犹未尽的结尾等等这些都可以引发学生丰富的想象。针对这些留白,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扩充与延伸,让学生来创作剧本,并进行自由表演。这样的活动给予了学生更为宽广的空间,基于文本,又超越文本,让学生可以依据对文本的理解来展开合理的想象与创作,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实现学生对文本的立体解读。如《皇帝的新装》一课,就可以让学生基于文本来对结尾进行续写,并进行生动的表演。这是对原文理解与认知上的提升,也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手段。
四、开展问题教学,让学生在愤悱中主动求知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问是打开学生思维之门、创新之门的钥匙。疑问可以引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使学生进入求知的愤悱状态,自主探究就会成为学生的学习需求,使学生展开主动而积极的探究活动。为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巧妙运用提问艺术,提出有价值的问题,以引导学生在愤悱状态下展开主动探究。
如在学习《七根火柴》一课时,我首先向学生展示火柴,学生对于火柴这一事物并没有多大的兴趣,认为只不过是一种很普遍的点火用品,而且现在已经被打火机所取代,炊具等也不再需要直接点火,有直接的开关控制。今天我就是拿这火柴做文章,在二万五千里的路途中,你能想象一根普遍的火柴所能发挥的作用吗?你知道一根普遍的火柴能够挽救多少革命战士的生命?一名无名战士在生命极度衰弱之时,虽然在他的身上有七根火柴,但是他却没有舍得点燃一根,这是为什么?一连串的问题引发学生的关注与思考,激起了学生探究的主动性,学生自然就会迫不及待地打开课本,展开阅读。
参考文献:
关键词:教育观念;教师;教学模式;评价模式
【中图分类号】G633.3
新课程改革是我国当代教育思想史上的一次伟大变革,是教师教育方式和学生学习方法的根本转变,面向全体学生,促进人的发展。语文新课程要求从单纯注重传授知识转变为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做人,实现知识、能力、价值观的统一,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面对语文新课程、新教材,语文教师应该采用怎样的新教法,充当怎样的新角色,以促进学生开展新学法,是值得每位语文教师思考的问题。新课程理念下如何才能达到“理念转变成实践”,语文教师需重新审视自己的角色定位,明确不同角色中的具体要求,才能更好地发挥自己在语文教学中的主导作用。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认为中学语文教师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实行角色转变。
一、领悟课程标准,当好与学生连接的纽带
教师如何去组织好学生,组织好一堂探究课,使他们在探究过程中主体意识能凸现于课堂之中,表现自我,体现出自主探究的主体地位?这实际是对教师的教学提出更高的要求。课程标准是对大纲的深化,是素质教育形式下指导教育教学工作的纲领性文献。教师只有在充分把握课程标准理念的基础上领悟、钻研教材,备课时把握住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这个核心,精心组织,全面考虑,以学生身份、学生视野去观察、思考、备课,才能体现出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才能组织好学生的探究活动。现行教材在很大程度上是重知识轻过程,一切教学都是为了学生能得出一个正确的结论来。这从表面看是在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实际仍然是教师把知识放在首位,教师最终把学生引到知识的结论上。而课程标准要
求的学生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等科学素养的培养,则变得可有可无,更谈不上落实在教学之中了。因此,真正做好组织者,在备课时教师的工作量就比
以前增加若干倍。钻研、组织备课材料时,要从这几方面去考虑:组织的材料要能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要能引起学生对自主探究的强烈兴趣。在课堂教学中要能体现出对学生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等科学素养的培养来,教师就要从这些方面去钻研、组织材料,把握知识、能力互化的切入点,在引领学生探究时才能有的放矢。
二、把握课程标准,定位角色,凸显主体
在新课标全面实施的进程中,坚持学生是教学的主体,遵循“一切为了学生,一切服务于学生”“相信每一个学生都能学好,相信每一个学生都能教好”的原
则,教会学生学会自主学习:教师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帮助学生树立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形成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指导学生摆脱被动学习状态,让学生的困惑主动地表现出来,有针对性地及时解决学生遇到的疑惑或困难。在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不能只顾自己唱独角戏,无论语言多么生动、精彩,分析多么深刻、精辟,但未必是很理想的好课。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观察学生的听课状况,察言观色,因势利导,调动学生的积极参与。例如在讲到古诗词内容时,可以适当组织知识抢答赛:利用诗词、典故、成语、俗语、歌曲等,活跃教学。通过实践,笔者认为这样的教学方式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合理地巧用、妙用,能使课堂教学艺术更加多彩,既活跃课堂,又拓宽学生的视野,丰富知识。
三、运用课程标准改变教学方式
1、把握方向,成为探究的引领者。
学生主体地位凸现于自主探究的过程中后,如何结合探究中出现的问题去把握探究方向,是教师角色转换后需要明确的问题。中学生不同年龄阶段有不同的认知水平,有各自的兴趣、爱好、情感、价值观等,就有所侧重,表现出来也就体现在探究科学时的效果有差异。承认学生的差异才容易把握引导的途径,才容易找准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的切入点。在学生自主探究过程中,教师要能正确把握
引导的“度”。教师要把握住“引而不发,跃如也”的火候,要引导学生,又要使学生感到探究得出的结论是自己小组合作的结果。鼓励学生通过动手、动脑、学科学,帮助学生自己建构知识,有关探究的问题是由学生自己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也是由学生小组讨论得出,教学过程由学生分小组去探究完成,在鼓励学生提问的过程中,教师要能适时创造提问的环境,让学生充分意识到他们能提问,可以提问,有权利提问。
2、相机点拨,成为学生的合作伙伴。
真正做到教师角色的转换、教师教学观念的转换,一件头等大事,要求教师善于将自己置身于学生的位置,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即是要善于“心理换位”。只有做到这一点,能以“假如我是学生”这样一种理念去思考、分析、揣摩、探究,才容易感受到学生的情感体验,并引起与学生相似的情绪性反应。这样容易把握住探究过程中学生出现的一些小组不按步骤操作、乱动手,一些小组不动手、没有正确操作,故结论不容易探究出来的失误现象。
四、总结语
总之,在新课改背景下,教师要把握“一切为了学生,一切为学生的健康成长”这个准则,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努力扮演好学生学习活动的促进者,教学管理中的指导者、服务者和教育关系中的伴奏者的角色。语文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过程要摆正自己的位置,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在学识上广开门路、广种博收,虚心吸收新的知识,努力提升学识水平;在行动上摆正自己的位置,切实转变自己的“角色”,真正地去热爱学生,把自己无私的爱全部奉献给学生,用自己的模范言行去影响学生,迎接新课程标准的挑战。
参考文献:
[1]李艳丽.新课程标准下中学语文教师角色的转变[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