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04-03 14:38:53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对生活垃圾分类的看法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北京中科通用能源环保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中科通用)是中关村一家从事垃圾焚烧发电产业的企业,由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下属公司改制,始终坚持自主研发,在成功突破垃圾焚烧核心技术的基础上,攻克其他相关技术难题,为垃圾焚烧发电系统贴上了中国自主知识产权的标签,走上了一条技术专利化、专利市场化的科学发展道路。
垃圾焚烧发电是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程度最高的垃圾处理方式,也是大规模实现资源化最经济的方式。垃圾焚烧发电减少垃圾对生态圈的破坏和环境的污染以及减少因堆放垃圾而占用的土地资源,可实现垃圾减容90%以上,减重70%以上。将垃圾焚烧产生的热能转化为电能,在实现垃圾减量的同时促成垃圾资源化,和其他可再生能源相比,垃圾焚烧发电所产生的电能和热能都是在对现有资源的重复有效利用。
中科通用一直坚信自主研发的循环流化床垃圾焚烧发电技术一定能够产业化,并坚持不懈地完善循环流化床垃圾焚烧技术的配套系统,先后形成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专利42项,其中包括13项国家发明专利。
中科通用的“高蒸汽参数城市生活垃圾清洁焚烧发电系统集成技术”彻底解决了垃圾焚烧炉烟道中HCl对过热器管材的高温急剧腐蚀这一世界性难题,使蒸汽参数大幅提高到450℃、3.82MPa。2005年底,该系统集成技术通过了北京市科委科学技术成果鉴定,鉴定意见认定:在多项技术和应用上有创新,是一项重大的综合性环保技术科技成果。该成果具有自有知识产权,符合国家关于资源综合利用、环境保护等多项产业技术政策,其成果及规模化工程应用具有国际先进水平。因为提高了发电效率,焚烧同样的垃圾可以产生更多的电力,因此可以承受相对较少的垃圾处理补贴,很快得到市场的认可和接受。
循环流化床垃圾焚烧技术是我国科技工作者针对我国垃圾特点,利用成熟的燃煤技术为基础开发出来的垃圾处理技术,该技术最大特点:非常优越的环保排放-很小的二英原始排放;良好的经济性-小投资、运行费用低。循环流化床技术的商业化使我国更大范围的城市能够享受到焚烧发电处理垃圾的益处。
一些行业外人士有一种看法认为垃圾焚烧发电是一种变相小火电。由于垃圾产生和收运的特点,垃圾焚烧发电一般规模较小,采用现行中低压等级锅炉,总效率不高,发电标煤耗在500g/kwh左右,但部分利用了垃圾中的热值发电。如按2008年环保部82号文规定,循环流化床垃圾焚烧技术允许添加20%质量的煤计算,垃圾对产汽发电的贡献大约占45%。就化石燃料的消耗而言,发电标煤耗大约只有225g/kwh,这比目前60万kw超临界机组煤耗还要低。此外,垃圾焚烧添加煤作为辅助燃料是因为目前中国现有城市垃圾还未进行分类收集,垃圾成分、热值变化太大,特别是垃圾灰分大、水分高,使得垃圾热值低,造成必须通过添加辅助燃料才能稳定燃烧,才能保证焚烧温度达到国家标准和安全彻底焚烧的要求。从运行成本角度分析,添加煤量越少经济上越有利。目前从事垃圾焚烧行业的单位都在全力以赴解决降低添加辅助燃料问题。
中科通用始终以对社会负责、对环境负责为己任。在这一信念下,把保证焚烧设施的环保达标排放放在首要位置。比如在泰安项目中,积极开展了环保指标的内部监测和监督。在例行监测以外,还专门请国家权威检测机构对焚烧炉二英排放进行了多次监测,监测结果表明泰安生活垃圾焚烧炉烟气二英排放远优于国家现行标准(1ngTEQ/Nm³)和欧盟标准(0.1ngTEQ/Nm³)。这也充分验证了中科通用的循环流化床生活垃圾焚烧炉在二英类物质排放控制方面的优势。
但是中科通用并没有就此止步,仍在不断地研发更先进的污染控制技术,以实现更优的排放指标。2008年,中科通用投入大量人员和资金,与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浙江大学等单位合作,共同承担了科技部“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的《生活垃圾/医疗废弃物焚烧阻滞二英产生成套技术与装备开发》课题,积极参与国家科研项目,并将科技成果产业化。
在技术不断成熟、法律和政策不断完善的情况下,我国垃圾焚烧发电产业取得了快速发展,特别是“BOT”和“BOO”项目融资模式的引进,使得我国一些人口众多、垃圾污染严重、经济不发达的二线城市也能够引进这种“富人”才能买得起的项目。近年,众多专家学者站出来宣传垃圾焚烧相关知识,媒体也由原来一边倒的反焚烧转变为理性思考,这个转变是否为公司带来较好的发展机会呢?
我国城市生活垃圾处理技术进步显著,在发展中国家处于领先地位。在上海召开的2010中国垃圾发电行业聚焦会议上,中国环境保护产业协会公布了住建部的统计资料,到2010年5月,全国投入运行82个垃圾焚烧发电项目,设计处理规模6.98万吨/日,总装机1412MW。
据有关规划研究,在国家政策的扶持下,包括固废行业在内的环保行业都将进入一个高速发展期。全世界每年产生4.9亿吨垃圾,中国城市生活垃圾累积堆存量已达70亿吨。“十二五”期间我国环保产业投资规模达到3.1万亿元,其中固废处理行业达到8000亿元,较“十一五”期间翻两番。
【关键词】城市建设,卫生容貌,环卫车辆,发展
中图分类号: TU98 文献标识码: A
一、前言
作为“城市美容师”的环卫车辆在城市建设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其发展应该得到高度重视。我国环卫车产业发展起步虽晚,但发展势头十分迅猛,国内厂家如重汽、一汽、东风等企业积极与国外开展技术交流活动,这加快了我国环卫车辆早日实现国产化、智能化、自动化的进程。本文就环卫车辆概况及发展方向提出了看法与建议。
二、环卫车辆分类
1、压缩式垃圾车
(一)后装压缩式垃圾车
后装压缩式垃圾车有向大吨位方向发展的趋势。大吨位的垃圾车辆采用的压缩方式均为多级油缸推动滑板压缩,其压缩比很大,以满足大容量装料的作业要求。外观设计非常讲求精美化、人性化设计。在液压系统和主要装置的重要部位采取了装饰与防护相结合的方式,特别是料斗上的油缸与控制部分,保护得非常好,同时还给人一种美的感觉。在整车设计方面加入了必要的防护安全设置,如踏板上只要有人,车速就不会超过30 km/h。
(二)前装压缩式垃圾车
前装压缩式垃圾车主要由美国的HEIL公司最早设计生产,后引进至欧洲。其最大的特点是装载量大,操作人员少,仅司机一人就可以独立完成,欧洲与美国基本上都沿用这种结构形式。美国HEIL公司的前装压缩垃圾车的装载量目前已达到37.5耐,适合于装载建筑垃圾等复杂垃圾。
(三)侧装压缩式垃圾车
欧洲的侧装式垃圾车已发展为适合多种垃圾装运的常见车辆,在垃圾桶提升装置上也做了大量的改进与提升,既适用于标准垃圾桶,也适用于超大桶,同样,该类型垃圾车也向着大吨位的方向发展。
(四)旋转压缩式垃圾车
旋转压缩式垃圾车是德国FAUN公司的专利产品,至今已有80多年的历史,现已生产了3.5万辆。在该公司的陈列室里还可见到1950年生产的旋转压缩式垃圾车,今昔对比,其技术和模样早已不可同日而语了。也正是由于其独特的专利技术和不断创新的思维理念,至今在全球尚未有真正到位的高仿者。
旋转压缩式垃圾车由于整体是密闭的系统,保证了污水不泄露,底部两侧设计有多个水箱,收集污水,防止二次污染。该车节能高效,采用油电混合式的双燃料动力,在低速(30 km/h)时,电池驱动;高速时,发动机驱动;从而节能提高30%,减排降低30%,噪音降低30%e
2、扫路车
(一)小型全液压扫路车
小型全液压扫路车将会是今后发展的一大趋势,特别对于住宅小区及背街小巷的清扫,是非常适用的车型。这类车型采用单台发动机传动,油耗低,行驶时采用无级变速,既节省能源,又减少了使用成本。
(二)大型湿式扫路车
大型扫路车是利用汽车二类底盘进行的改装,适用于广场、马路的清扫,作业效率高。这类车型后部还配置了一个反吹式吸口,用于吸起一些不易清扫的垃圾。
目前,欧洲对扫路车已经制定了新标准,规定在清扫及排出垃圾箱内的气流时,扫路车周围的空气质量指数须达到PM 10标准。因此,经过吸扫进入垃圾箱中的气流必须经过净化系统净化后再排入到大气中,这或许会是未来我国清扫车也需要增补的标准。此外,噪音是扫路车的最大障碍,德国制造商已经通过各种措施,将扫路车的噪音降低至60 dB以下,扫路车的整个工作舱内壁上都加装了降噪棉,并且是全覆盖的。
3、摆臂式垃圾车
摆臂式垃圾车在欧洲应用得较多,这类车辆主要用于建筑垃圾的装运。这与我国摆臂式垃圾车的用途完全不一样,不过我们可以借鉴它,应用到新农村、城乡结合部、建筑装修垃圾等场合。因此,摆臂式垃圾车在我国应该有着广阔的市场,同时,可以通过模块化的设计,降低加工成本,形成批量化生产。
4、移动式垃圾压缩站核吸污车
移动式垃圾压缩站在欧美洲市场销售得非常好,在各个公共场合都有这类设备。这种移动式垃圾压缩站具有建站占地面积小、机动灵活、使用方便等特点,而且主要用于固废生活垃圾的收集与转运。其装载机构将满载垃圾的垃圾桶装卡牢固后,将垃圾桶提升至压缩箱上的入口处倾倒。启动压缩装置进行反复推压,将垃圾强力压入压缩箱底部,直至收到压实信号,停止压缩,液压压缩装置复位。垃圾装满后用钩臂车进行运送,一辆钩臂车可以配套多个移动垃圾压缩站。
吸污车主要有两大类,一类是针对污水处理,另一类是针对粉尘。对于污水类,在车辆设计中自身带有污水处理装置,通过对污水进行处理,留下污泥,把洁净水重新排出。对污泥粉尘的抽吸是另一特点,通过强力吸尘,使污物直接吸入到车厢里,再通过一个净化装置,把洁净空气排向大气中。
5、除雪车以及其它车辆
除雪车产品最大的特点是除雪铲的角度可自动调节,以及除雪铲分段多组合方式。除雪季节可装上除雪铲等,而其他季节还可用于扫路等它用,比如扫路车前部既可选装除雪装置,也可选装刷扫装置。我过东北地区冬季降雪量大、积雪严重,除雪车可以应用到我国的东北地区,方便环卫工作的进行。
三、目前应用中的环卫收运车辆及设施主要特点
1、以欠发达的大城市郊区和中小城市为代表,垃圾收集车以人工板车、摆臂车、农用运输车为主,技术水平低,垃圾混杂,没有密闭机构,没有防雨防风等设施,远远不能满足城市发展的需求。
2、垃圾运输车以5t自卸车为主,载质量较低,运输成本较高,虽然近几年全国都要求此类车辆加密封盖,但仍存在装料不便、运输过程密封不严(尤其对渗透液的密封)等问题,车辆技术已经落后。
3、压缩式垃圾车是近几年发展较快的产品,它因作业灵活、运输成本低、可有效避免二次污染、具备垃圾收集和运输等功能很受用户的欢迎;但市场上该类产品还存在使用可靠性较低、操纵复杂、密封不严、压缩后污水处理困难、收集时间长、作业噪声大等诸多问题。
4、垃圾中转站近年在大城市发展较快,它不同于过去传统意义上的垃圾堆积站,一般都具备压缩、脱水、密封运输等功能。目前国内的垃圾中转站根据各个城市习惯的不同,大体上可分为5类:可移动垃圾压缩装置中转站;固定式垃圾压缩装置中转站;地坑式垂直压缩中转站;水平脱水压缩式中转站;钩臂式车厢可卸垃圾中转站。这些产品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市政投入较大、使用可靠性偏低、大气污染较为严重等。
四、国内市场对环卫车辆的新需求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环保意识大大增强,各个城市对环境保护及噪音,尤其是对垃圾处理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由此可以看出,未来的环卫车辆将集功能与环保等特点于一身,由压缩式垃圾车替代非压缩式垃圾车,密封式垃圾车取代简易型垃圾车,低噪声低排放产品替代高噪声高排放产品等趋势已成必然;另外,随着各地城市建设投资的逐年加大,环卫工人工作条件的不断改善,环卫部门对产品的可靠性、操纵方便性、功能多样性等要求也不断提高,对产品的外观造型和彩化也更加注重。国内环卫车辆的市场发展空间及技术发展趋势随着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专用汽车在汽车工业中的地位将越来越重要,未来10年中我国专用汽车将会保持较高的发展速度。
国内专用车政策的支持使我国专用车辆得到了增长的态势,预测未来我国的专用汽车将以年均10.8%的速度增长,2020年需求量将达到174万辆,保有量达到855万辆,但于发达国家专用车70%的市场配额相比,仍有很大差距。其中,需求量较大的品种即有城市环卫车和市政作业车。根据GB50337-2003《城市环境卫生设施规划规范》的规定,环卫车辆的配备指标为2.5辆/万人,据此,我国城市环卫车辆配备总量应在10万辆左右,而实际上远远不够。如果按我国城市生活垃圾的年增长率为8%计算,2011年估计我国城市生活垃圾量达到了3.52亿吨,居世界第一,而且每年以8%至10%的速度增长。垃圾的历年堆存量达到60多亿吨,全国有200多座城市陷入垃圾的包围之中。垃圾堆存侵占的土地面积多达75万亩。垃圾问题越来越成为影响城市生活质量的一个突出问题。作为收运工具的垃圾车,其需求增长率应在20%以上,巨大的市场空间必将大大刺激环卫车辆的快速发展。
五、结束语
无论是从经济角度,还是环境发展角度来说,环卫车辆的发展都有着巨大的空间。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环卫车辆会得到更好更快的发展,为我国的环卫事业作出巨大贡献。人们将会生活在整洁、清新的环境中。
参考文献:
[1]杜新达 2010年内新能源环卫车辆大批投入北京使用[J].商用汽车 2011
[2]肖雄建,肖献法 第五届上海固废、清洁设备展上的环卫车辆:环保、节能、高效、智能[J].商用汽车 2012
关键词:垃圾处理;饮用水安全;大气污染
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的高速发展之势,特别是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使环境污染向农村急剧蔓延,同时,生态破坏的范围也在扩大[1]。南阳村位于沙河市东北部经济开发区的玻璃厂附近,玻璃厂解决了南阳村很大一部分的就业。村中农作物主要以小麦、花生、棉花为主,也有部分农户承包土地种植果树。随着社会经济政策的变动,南阳村及附近村落的居民收入水平和生活消费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农村生活垃圾问题也随之日益突出,垃圾处理系统不完善。再加之周边企业对地下水质、大气质量造成的长远危害,该区域的居民应及早认知并采取行动。因此,对该区域的环保认知和支付意愿调查工作十分重要。
一、调查内容与方法
调查内容根据当地突出问题来设计,主要有:1、农村居民对现居住区环境状况的认识和评价;2、农村居民在生活中如何进行自身的环保行动;3、农村居民了解环境知识及环境问题的途径和渠道;4、农村居民对环保方面支付的费用额度及支付方式选择倾向;5、农村居民对当地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的了解情况。
此次调查充分考虑年龄因素基础上,在沙河市玻璃厂工业污染区选择了污染区内的三个村落进行调查,分别是南阳、田村、后大流。本次调查问卷150份,有效问卷144份,有效率为96%。
二、结果与分析
(一)农村居民的环保认知程度
1、农村居民了解环境、环境问题的途径。对于农村居民获取环境、环境问题的途径调查结果显示,被调查区域的农村居民主要通过电视(新闻、广告等)的形式获取环保知识和相关的信息,其次是网络信息方式。他人告知方式则是农村典型的信息沟通方式,通过这一方式了解环境知识和环境问题的人多为知识水平较低的农村居民。而通过社会宣传活动或普及教育活动途径获取信息的比率非常低,因为当前农村在活动宣传上几乎很少涉及农村环境保护方面的问题[2]。
2、农村居民对当地环境变化的敏感度。在问及自身周边环境时,大家都对饮用水质、大气状况方面有非常强烈的反应,发展趋势均选择了由好变坏。尤其是饮用水方面,两年前,村民反应饮用水有臭味、飘着一层油,为此村中打了深水井供水。这几天,村中又在打更深的水井,有村民说:“用热水壶做出来的水水垢特别多。”问及原因时,“大家都知道是什么原因,却没有人去深究和上报,刚开始也有人向上面反映,最后也没人管,时间长了也就习惯了”。在生活垃圾处理上,居民们就没那么一致了。村里有了指定垃圾点后,离垃圾点近的居民会投放到指定垃圾点,而离垃圾点较远的居民,还像之前一样,扔到离家最近的空闲地,成了周边小范围内居民的“指定垃圾点”。在垃圾分类上,可以卖钱的“垃圾”大家会集中起来放置,其他的垃圾在他们眼里则是一种垃圾。
3、环保参与意愿及行为。居民整体参与环保的意识较高,参与环保的自觉性很强。不会参加环保活动的被调查者,原因是上班忙、照顾孩子、老人而不能参加。而愿意参加环保活动的居民表示,有很大一部分居民说冬天休息的时候,每天去都可以。但是,通过询问有意愿去的人了解到,之前村中从未举办过环保活动,对活动方式和内容不甚了解。
(二)农村居民支付方式
由于农村经济条件的限制,再加上农村“帮工”或者是义务工较为普遍,农村居民中在家种地的人占很大一部分,空闲时间多,因此劳务支付在农村可以作为非常重要的支付方式存在。而在访谈中了解到,愿意为村中环境保护付出代价的居民,选择支付劳务的人数比重远远高于选择支付金钱的。有支付意愿的居民说道:“咱们农民钱不好挣啊,但是有需要出力气的活,我一定会去。”
(三)农村居民支付意愿影响因素的分析
1、年龄对支付意愿的影响。调查结果表明,该地区年龄成为影响居民支付意愿的最重要的因素。在年龄20~29岁之间的受访者中占九成以上的被调查者表示有支付意愿,愿意为环保出钱或出力;在30~39岁之间、40~59岁之间被调查者的支付意愿显著下降,与20~29岁相比降幅很大,原因有居民劳动能力下降,其中有一小部分人赋闲在家没有稳定的工作,消费观念保守,在环保方面的支付意愿很低。总体来看,选择0~49元区间的占有支付意愿的被调查者人数的72.7%,如此高的人数比例集中在这一区间选择上,可见,农村居民整体上对环保方面的支付水平很低。
2、学历对支付意愿的影响。学历越高,居民的支付意愿越强。学历为初中的及以上的被访者比小学及以下的被调查者支付金额要高。学历、文化程度越高的人,对环境知识、环境问题就越了解,进而在为村中环境改善支付费用时,支付意愿越大。
3、收入对支付意愿的影响。收入越高,居民的支付意愿相对越高。1000元以下的被调查者在费用上集中在0元、0~49元。月收入为1000~1999元、2000~2999元的被调查者在选择50~99元区间的人数增加。总体分析来看,收入越高,生活水平也就相对要高,在对环境的要求上也高。收入较低的居民,在满足基本的生活需求后,剩余的钱较少,在环境保护上的关注和要求也低。这个结论和我的预期相同。
三、讨论与思考
在访谈中,了解居民对过去村中整体环境的记忆时,年龄较大的长辈说:“现在的街道要干净整齐很多,前些年一下雨,全村都是泥巴路,出门都很费劲。”也有长辈反映说:“近几年拉沙、拉煤的运输车从村边过的很多,往村头一站感觉浑身一层土。”年轻人则对小时候夏天一到,村边清澈见底的河水印象较深,是大家夏日嬉戏的好去处,抓虾摸鱼不少乐趣。而近些年,企业占地,或是变更种植作物,原先大片的果树园渐渐少去。污水排放,河水污染、变臭,连村民自家打的浅层井的井水都有污水河的味道。有被访者说道:“前两年没用深水井的时候,家里放的自来水感觉上面漂了一层油,放水的时候闻着和村边臭水河一个味道。” 大家对生活环境的变化意见看法各不相同,在向好的方面改善的地方,能感受到受访者对社会经济发展的感谢。但在环境问题上大家只是停留于对问题的抱怨,即使开始有人向上级反映,结果反响很小,久而久之也就习惯、麻木了。认知上已有觉醒,可行动上还相差甚远。
基于以上的研究结果,为了保护南阳村及附近村落所代表的工业污染区的生活环境,控制污染源的发生,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做出改进:乡镇村应定期举办有关环境保护方面的社会宣传活动;要发挥基层领导和基层组织的作用,提高农村居民自觉维护农村社区生活环境意识,以降低生活污染的程度;周边污染企业应对周边居民给予补偿,并发展节能环保生产模式。(作者单位:苏州大学社会学院)
参考文献:
[1] 吴雪英.佛教的生态伦理思想及其现代价值[D].南昌大学,2006.
1注重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是由学生自主而不是受他人支配的学习方式。我国学者余文森认为:“自主学习的重要含义就是主动学习,它在学生学习活动中表现为“我要学”。“我要学”是基于学生对学习的一种内在需要。学生学习的内在需要,一方面表现为学习兴趣,另一方面表现为学习责任。因此课堂上我就在这两方面下功夫。
1.1学习兴趣。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是否热爱学习,是否能主动去学习,归根到底是兴趣问题。学生有了学习兴趣,学习活动对他来说就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一种愉快的体验,学生就会越来越想学,越学越爱学。有兴趣的学习事半功倍,相反,如果学生对学习不感兴趣,情况就大相径庭了。“强扭的瓜不甜”,学生在逼迫的状态下被动学习,学习的效果必定事倍功半。基于这点认识,我在教学中注重学生兴趣的培养。如创设问题情境,鼓励学生质疑。在学习《食品保存》一课,我就采用了这种方式。先展示一个腐烂的苹果,问学生这样的苹果还能吃吗?为什么?苹果腐烂是什么原因引起的?引导学生回答引入课题。关于食品保存,同学们还想了解哪些方面的知识?给学生发问的机会,使这一节课变成学生自己的探究活动。在学习《免疫》一课时,由于本节概念多、名词多,又比较抽象,学生不容易理解。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把人体的三道防线做成动画,模拟卡通人物的语言配音。这样就把抽象的概念和原理形象化了,使本来很枯燥无味的知识一下子有了活力。同时还能帮助学生较好地理解人体的三道防线和免疫的功能,学生的情绪调动起来了,并在脑海里埋下了深深的烙印。另外教师激励性的评语也能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学中对于学生出现的“标新立异”的现象,要满腔热情地给予评价,用一些简短而有激情的语言,如“你讲得真好!”“你真聪明”、“这个见解很独特”、或“不要紧,慢慢的说,你再想一想,老师相信你的能力”,这样学生会勇气倍增,回答得会更完善。再有语言风趣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学习人体三道免疫防线组成的知识时,把保护人体的三道防线比拟成一个小偷要入室盗窃必须要经过的三道门。问学生这三道门起什么作用?那么对于将要侵入人体的病原体来说,人体的三道防线的作用就是阻止病原体的入侵,保护人体的健康。通过这样的比拟,就可把抽象的知识形象化和具体化。
1.2学习责任。学习是谁的事情,谁应当对学生的学习承担责任?教师当然应该对学生的学习负责,但是如果学生意识不到学习的责任,就不是真正的自主学习。教师应当向他们说明:学习是一种跟自己的生活、生命、成长、发展有机联系起来的活动。只有当学习的责任真正地从教师身上转移到学生身上,学生自觉地担负起学习的责任时,学生的学习才是一种真正的自主学习。例如当学生学习细菌和真菌的细胞结构时,就应该与七年级学过的动、植物细胞结构联系起来,从而进一步理解细菌、真菌的结构。
2注重探究学习
生物教学不仅是教师讲解和演示的过程,也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教师必须向学生提供更多的机会,让学生亲自参与和实践。包括对生物及其相关的事物进行观察、描述、提出问题,从各种信息渠道查找信息、提出假设、验证假设、思维判断、做出解释、并能与他人合作和交流等。
平时在教学中应多设计些具有探究性的实验,创设情境。例如提供相关的图文资料、数据或呈现生物标本、模型、生活环境或从学生的生活经验、经历中提出探究性的问题,或从社会关注的与生物学有关的热点问题切入等等。另外,还要鼓励学生自己观察、思考、提问,并在提出假设的基础上进行探究活动方案的设计和实施。如在探究《霉菌生长的环境条件》实验中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做出假设并设计实验方案,教师只起引导者、参与者、组织者作用。一旦学生无从下手时,教师可提示一下:如“同学们在家中吃过的馒头、米饭在什么环境条件下会发生霉变呢?你怎样设计方案来验证这个实验呢?”这样学生会茅塞顿开,会有很多问题、假设及设计方案的,而且鼓励学生独辟蹊径。探究性学习是体现学习的真正价值,实现有意义学习的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
3重视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指的是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的学习方式。合作学习的展开往往是在自学的基础上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小组内讨论、然后进行交流。合作学习对学生的学习和认知有积极的意义:
3.1合作学习能激发学生的创造力,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技能的培养。在合作学习中,学生为了完成共同的学习任务而进行合作和交流,这必然促使学生改变独断专行的做法,培养合作意识并提高合作技能。如在做《口腔上皮细胞》实验时,让学生对实验步骤提出问题,然后把问题分配到各小组中。这下小组成员积极配合,互相补充,集思广益,把问题答得既准确又全面。
3.2合作学习有利于学生广泛交流沟通,培养团队精神,凝聚人心,增进认识和理解。学生背景不同,经历不同,对事物的看法也迥异,即不同的人看到的是事物的不同方面,通过合作学习可以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表达自己的想法,分享彼此的观点。例如:探究《生活垃圾处理的必要性》,由学生尝试提出“垃圾有没有分类处理的必要性”等问题。由于学生提出的问题不同,制定的计划和实施的方案不同,因此会出现不同的结论,这就需要认真听取各小组的交流,取长补短,增进认识和理解。
传统农业就是循环经济、有效经济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以后提出放弃单纯追求GDP,强调科学发展观、循环经济、有效经济;五中全会进一步提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等概念。那么,对农村来说,在没有进人化学农业时代和产业农业时代之前,我国的传统小农经济条件下的农业,本来就是循环经济、有效经济;那时的农村,本来就是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社会。
我和农民说的话糙,但理不糙:过去咱们农村的循环经济,就是人拉的粪猪吃,猪拉粪再施到地里,长出来庄稼再供人吃。过去连收废品的都不下乡,因为农村几乎没什么废品,基本都被老百姓循环利用了。过去农村连垃圾都少,别说人畜粪尿,但凡能够有些肥力的生活垃圾,连拆除的炕土、灶台、墙土,都混合上切碎的秸秆沤肥,送到地里去了。
如今,我国超额实现了农业的化肥化,很多地方还大力推进产业化;这些,在过去单纯追求GDP时代都是成绩。但是在新时期贯彻新战略的时候,则需要反思,一方面确实有利于产量和效益目标;但另一方面也进一步破坏了城乡生态,造成了难以逆转的食品不安全问题。
虽然,这在执政党2003年提出科学发展观之前就已经是不争的事实,但却并不能归罪于中国农民采取了不适当的农业生产方式。因为我们的人口增长的客观需求和市场经济初期阶段的消费主义造成的惊人浪费;以及盲目招商引资、加快城市化造成的土地资源不断被大量占用,水资源被过量开采;其结果,当然就是农业资源日益短缺。
经济规律是不可逆的:越是在农业资源短缺的情况下追求农业作为产业的增长,其结果越会导致化学品等各种物化劳动投入的增加,投入产出就越不合理,农业和农村也就越失去可持续的基础。
新农村建设应该突出强调的是生态农业和环保农村
因此,无论中国的执政党强调科学发展观,还是强调生态、环保,都应该尽可能把重点转移到农村去,结合新农村建设推进生态农业和环保农村。我最近这几年提出的看法仅供参考。
我国资源紧约束条件下的弱势农业也被迫追求GDP,不过是最近二三十年的事,因为给定的目标仍然没有超越“式”的激进,是西方发达国家都已经实现的农业现代化。的确,欧美日都实现农业现代化了。但是,这个现代化成功吗?据我在国际上到处寻找,始终也没有看到发达国家农业现代化的典范。
例如,在中国农学会2006年会上,我听到一位德国的教授讲循环经济,他提出的理论很好;可据我在德国的考察,那里的大型养殖业往往造成严重的生态环境破坏一因为大规模产出的牲畜排泄物没有地方放,只能露天堆放,一下雨就污染江河湖海。我们国内大城市前些年形式主义地搞“市长菜篮子工程”,投资上了万头猪场、牛场,也同样造成污染。
再如,按照西方模式搞农业现代化一般都会追求规模经济效益,从经济学理论来说,当然有足够的合理性。但如果从可持续发展所需要的社会经济综合效益来看,越是规模化的大型现代种植业、畜牧业造成的污染越严重。比如规模化、产业化的粮食棉花生产,必然要大规模施用化肥、除草剂,改用化学农业方式的结果也造成了污染。
这些,按照最时髦的制度学派理论,都应该属于所谓农业现代化这种制度造成的“负外部性”。
所以,如果愿意反思,那么可以提出的第一个挑战是:到目前为止,发达国家所实现的农业现代化,由于造成对生态和环境的破坏,所以在可持续发展意义上,不应该被认为是成功的。据此,如果我们确实打算把科学发展观落实到“三农”工作领域,应该强调的就是生态农业和环保农村。
就现在的条件来看,中国和美国之间的农业差别太大,根本制度是不可以进行照搬的。美国农业主要是靠拥有大面积的土地的17万个农场主,而中国的农地上密密麻麻地聚集着约380万个自然村;特别是那些平原地区的农村,往往是上千人、甚至几千人聚居。如果我们也按照美国农业追求规模收益的方式搞,其结果恐怕很难乐观。如果维持小农经济也很糟糕;大家知道,在土地资源短缺的条件下追求细小单位面积农业的高产,其结果就是化吧农药除草剂的大量投入。
鸟瞰我们的华北平原,很多地方被大片青灰色覆盖着,那就是地膜覆盖或者塑料大棚。在没有全面使用可降解的农膜之前,塑料薄膜都会污染土地;而且只要是大棚覆盖,大都是高耗水、高化肥、高农药、高除草剂,这已经造成华北平原地下水过量开采超过80%,再加上过量施用化肥导致地表土壤板结,沙化将是必然的结果。
如果说20世纪沙尘暴来源于蒙古高原,那么,21世纪很可能来源于华北平原。曾经有人说过,一只蝴蝶在亚马逊森林振动翅膀,就会引起太平洋的风暴。将来也许一个小孩在华北平原跺跺脚,就会引起北京的沙尘暴。
生态农业和生态建筑
我近年来坚持强调的所谓生态农业和环保农村,已经完成了初步试验。
除了在农村推行垃圾分类、有机物还田之外,我们的青年志愿者们去年在台湾建筑师谢英俊老师帮助下,在河北的“晏阳初乡村建设学院”里已经成功地建立了第一组农村生态建筑群。就是不用诸如钢筋、水泥等现代建材,尽可能全部采用当地的可回收建材,要用草土墙与木框架。开始让农民一起来搞生态建筑的时候,他们大多数并不理解,有的农民说:草土墙不是旧社会吗?现在建起房屋后,外表看上去很像别墅。在这些生态建筑之中,还有能容纳300人的礼堂是半地下结构的,冬暖夏凉;而建筑成本中材料费只有3万多元,加上人工费也不过5万元;生态民宅的原材料成本只有2万元,加上人工费才4万多元。
直接成本低只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这种生态建筑不会像我们大家推崇的现代城市化那样造成40%的垃圾源于建筑废料。
去年搞示范,今年很多农民已经自费兴建这种生态农宅了。我们不仅搞生态建筑来推行环保农村的理念,也搞生态农业来具体贯彻科学发展观。
如果以小农户经济为基础开展生态农业,可以三位一体,“猪沼果”,或“猪沼菜”;可如果以合作社为基础,就可以搞六位一体一以生态厕所和沼气池为中心,加上温室养猪、温室蔬菜,再加上鱼塘和果园。人畜的排泄物全部进入沼气池,可以做到100%循环利用。搞了生态农业就没有废弃物,达到百分之百的循环经济和有效经济。
我们经过三年试验――生态农业和生态建筑――就基本恢复了农村小范围的生态系统。
以上实践证明,这种新农村建设试验如果得到推广,就可以成为在农村地区贯彻科学发展观的一项具体工作。而不能推广的根本原因,也许在于某些政府部门与产业资本的利益关系过于紧密。
今年,为了试验有效经济,北京梁漱溟乡村建设中心的志愿者们已经开始筹备组建绿色合作联盟,郑州的花园街道也开始从帮助兰考农民卖健康大米,进一步与南马庄村形成了城乡社区结对互动。在“购米包地”的工作基础之上我们发动城市居民组建消费者合作社,帮助农民生产合作社与市民消费合作社直接谈判,让农民能够以合理价格销售健康食品。
如同我们三年前开始新农村建设试验一样,相信再有三年,通过城乡良性互动来形成有效经济的试验也会产生初步的经验。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 项目管理 精益建造
中图分类号:F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2)05-282-02
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出版的《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将可持续发展定义为“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如今,可持续发展战略已经成为世界各国正确处理、协调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间相互关系的共同发展战略。建筑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在对社会经济发展作出巨大贡献的同时,也产生了诸如环境污染、资源消耗巨大、粗放型增长等一系列问题。为此,笔者认为建设项目的管理者有必要改变原先以成本、质量、工期为主导的管理理念,以可持续发展为理念,思考在项目全生命周期内实现项目的环境、经济、社会三种效益最大化的可持续建设方式。
一、建设项目的可持续发展目标
笔者认为以可持续发展为理念的建设项目管理方式的目标,应该是环境、经济、社会效益目标的综合。如图1所示。
(一)项目的环境效益
项目的环境效益是指在建设项目的全生命周期内考虑自然环境对项目的承载力,提高资源利用率,多采用循环利用的可持续方式使用自然资源,控制项目规模和发展速度,同时使项目与所在地区的自然环境系统相适应。在项目建设和建成运营的全生命周期,注重保护和恢复自然环境,减少对自然环境污染、干扰和破坏,不断保持和提高自然环境对项目的承载能力。良好的项目环境效益是项目长期存在的基础,也是项目对所在地区社会经济作出贡献的基本保障。因此是项目建设者追求的可持续建设目标之一。
(二)项目的经济效益
项目的经济效益是指在项目的建设过程中,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方法,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在考虑环境成本的情况下,节约资源和能源,减少浪费和废弃物、污染物的产生,提高建筑产品质量,缩减建筑成本和工期,使参与项目建设的各方共赢。同时在使项目建成后更好地为所在地区创造经济效益,增加社会财富。项目的经济效益是项目长期存在的条件,也是项目实现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支撑要素。因此也是项目建设者追求的可持续建设目标之一。
(三)项目的社会效益
项目的社会效益主要指项目建成后能够提高所在地区人口生活质量,文化水平、健康水平、社会稳定水平等,促进社会事业和谐发展,项目的社会效益要求项目在满足当代人发展的同时,不损害后代人的发展,项目的社会效益是项目存在的目的,也是项目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实现的最终目的,是项目的可持续建设的核心目标。
建设项目的社会、经济、环境效益三方面内容互相依赖,互相补充,缺一不可,共同构成了项目的可持续建设效益目标。这不仅是广大公众的美好愿望,也是全社会对项目建设者提出的要求。
二、前期策划阶段
项目前期策划阶段的主要工作有项目的构思和选择,项目的目标设计和项目的定义,可行性研究,评价和决策。项目构思的产生和选择应该根据国际国内社会经济发展趋势、项目提出者应符合所在地人民的经营、生产和生活的需要、符合项目所在地的国家或地区的远近期规划和实际建设条件,依据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作出,使项目建成后能够不仅满足目前的需要,同时能够满足项目服务区域的可持续发展目标的需要。
(一)设计和施工阶段
设计和施工阶段是项目建设者实现项目的可持续建设目标的决定性环节,目前这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可持续设计方面,笔者认为融合精益建造的先进管理方式提升项目的经济效益,将会显著提高项目的经济、社会、环境效益。
(二)可持续设计
设计人员应以可持续发展为设计理念,结合项目所在地生态、地理、历史人文环境、气候、水资源、土地使用、交通和基础设施情况,进行科学合理的可持续设计,全面提升项目的经济效益、环境效益、社会效益。系统的可持续设计应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
1.节约利用资源、能源的设计。设计方案应考虑利用项目所在地的自然条件和资源,因地制宜,并设法提高建设项目能源资源使用效率。节能设计方案应包括建筑物中空调和供热两个系统的节能设计。建筑护结构的保温、隔热性能的设计;节电设备系统的设计;太阳能、地热能、风能、生物能等可再生能源利用系统设计。设计中还要尽量使建筑物采用自然通风和天然采光,减少空调照明用电。设计中尽量选用可再生的建筑材料,减少不可再生资源的消耗,集约利用土地,设计节水设备和水循环利用系统等节水措施。对建筑物建造和拆除过程中废弃物回收利用进行预先设计。
2.环保绿化,防治污染,提高使用者舒适度的设计。设计中应使室内外的绿化美观自然。注意使项目中的自然生态系统与周边的生态系统和谐共生。设计采用环保技术防治项目建设和运营过程中的各种污染。建筑材料选择上多使用绿色环保建材。通过提高室内光、热、声方面的环境品质,提高使用者舒适度的个性化和人性化的设计。
3.历史人文环境及交通便捷性的设计。项目的建筑风格应与周边环境和谐统一,保持社会、历史、人文景观的连续性。考虑已有交通基础设施情况,提高项目使用者的便利性。
4.综合优化设计。在建筑项目系统中综合考虑节能环保、污染防治、使用者舒适度、绿化、交通,外观等各方面情况,整体优化设计方案,结合项目周边自然―经济―社会环境,考虑建筑物长期使用可能遇到的问题,综合分析进行系统可持续性的设计。
这样以可持续发展为理念的建筑设计,在保证建筑使用者获得健康、舒适、美观的建筑的同时,最大化的节约能源和保护环境,使项目建成后能更好融入当地已有的自然―经济―社会环境,显著提高了项目的环境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4}
(三)施工阶段的精益建造
精益建造是精益生产管理方法在建筑生产中的运用,它是从建筑生产的基本特征出发,在建筑产品生产的全过程中,在保证质量、工期最短、资源消耗最少的条件下,最大限度为客户创造价值。依据精益生产方法的目标与可持续发展理念一致的原则。精益建造的管理方法主要如下:
1.拉动式准时化建造。拉动式(Pull)准时化(JIT)建造要求施工单位在项目建设期间从客户和市场需求出发,准时组织施工过程中的每个建造环节。在整个施工过程中,拉动式准时化建造要求每道工序都根据后道工序所要求的工作量,向前道工序提出工作要求和发出工作指令,工作要求包括后道工序需要的施工人员、建筑材料、机械设备、构件等,整个过程相当于由后工序向前工序,客户向建造商提出要求来进行建造,此外,拉动式准时化建造要求材料供应商能根据施工计划的要求,准时把需要数量的建材送到指定地点。
看板管理是实现拉动式准时化建造的技术措施,由看板来传递下道工序和向上道工序提出工作要求信息。随着信息技术在施工过程中的应用,整个工程进度、机械设备,施工人员,材料库存和使用情况,资金流,每日工作量都可以通过计算机输入施工系统数据库和信息平台,并通过信息平台和电子看板反映给管理人员,便于各级管理人员准确及时了解施工过程中实际情况,调整日工作量。信息平台和电子看板也是工序和部门之间信息共享和沟通的工具,有利于各部门、各工序实现施工的同步化、准时化。
2.施工柔性化。施工柔性化包括以下内容:施工企业制定工期计划时采取缓冲策略,以平衡业主变更、各分项工程工期变化造成的总工期变化;施工机械设备及其零部件数量根据工程规模和设备租赁市场情况弹性配置;施工人员数量按工作量和人力资源市场情况弹性配置。柔性化施工使企业快速灵活适应市场变化和工程工作量变化。
3.缩短各工序转换时间。精益建造要求尽量使各工序、各分项工程之间的转换时间趋向于零,转换涉及施工人员的相互转换,施工机械设备的相互转换和建筑材料的供应和转换等内容,如果是分包项目,还要注意各分包商之间以及分包商与总包商之间的高效协调和配合。通过减少各种资源在转换过程中的滞留,减少各种浪费,提高建造效率。
4.全面质量管理。全面质量管理强调使质量管理成为施工全过程中的自律行为。要求在保障机器设备、工具正常,材料质量的前提下,使施工人员成为质量管理的主体,通过落实质量责任,使施工人员自己采取检查、打分、记录、控制的方法,保证工序质量,一旦有质量问题,立即停工分析解决,减少质量缺陷带来的返工,维修工作,也减少了工序外的质检人员和工作。
5.并行工程。并行工程是指在建筑产品的设计和施工阶段,将客户,设计方,施工方,材料供应方,销售方等各方结合成团队,详细分析满足客户需求和项目全生命周期的各种信息,使施工和设计的工作流程整合,以最快速度生产出符合市场需求的建筑产品。设计方案给出后,材料供应商,施工单位,销售部门可在同一时间通过网络信息平台得到信息,使各方工作准备时间减少,从而缩短工期。设计过程和施工过程的整合,使设计和施工过程的并行,可大幅度缩短工期,提高工程质量,减少建造成本,提高建造效率。
由于在项目早期阶段形成了集合施工、设计等多专业人员的团队,创造了一个为共同目标工作的氛围,有利于利用集体智慧提前发现设计上的问题,减少设计失误和变更造成的损失,也使设计方案更具可建造性,有利于各方对生命周期预期会出现的各种变化作出提前准备。施工单位在施工过程中遇到设计不完善的问题,可随时反馈给设计单位,设计单位可以马上完善设计,避免了返工和窝工发生。
三、交付阶段
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的建设项目的交付,要求房地产商或承包商在达到规定的质量、成本、工期的目标下完成工程项目,并在具备交付条件时交付业主,提高业主的满意度,防止不合理交付给各方带来的损失。交付过程中不隐瞒和欺骗业主关于建筑项目的重要信息。施工单位要与业主或客户建立良好的关系,保存业主或客户档案至数据库,便于运营阶段的维护工作和市场拓展。
四、运营和维护阶段
可持续理念指导下建设项目的运营和维护阶段的管理也必须考虑到项目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环境效益。
(一)物业管理
物业管理企业应制定并实施节水、节能、节材与绿化管理制度,尽量采用无公害的病虫害防治措施。建立严格的垃圾管理和保洁清洗制度,如生活垃圾的袋装化存放,设置密闭的垃圾容器。物业管理企业还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主动参与项目的设计和施工阶段的工作,在利用各种技术和管理方式提升服务质量的同时,主动与客户保持沟通,为业主和客户创造安居乐业的工作环境。
(二)可持续性后评价
可持续性后评价是在建设项目运营和维护阶段,对项目及其所在地区社会环境、经济环境和自然生态环境影响进行评价和分析,目的在于全面、准确地为项目管理者决策提供实际情况的信息和数据资料,也为同类项目设计方案提供参考依据。有利于工程项目的管理和设计水平不断提高。它包括以下三方面内容。
1.项目的社会影响评价。内容主要有对项目对社会的科、教、文、卫事业的贡献程度和促进就业,改善交通,提高人口生活质量的程度等进行评价,目标是评价项目运营阶段的社会效益。
2.项目的经济效益评价。内容主要指对项目为所在地区创造经济效益,增加社会财富的程度,以及项目长期经济效益情况的评价。具体来讲主要有项目的经济净现值,经济内部收益率,项目的技术进步效益,项目生产技术的清洁性,项目对资源能源利用率等方面。
3.项目的自然环境影响评价。主要针对项目对所在地区自然生态环境影响,评价自然环境对项目的承载能力,对水体、土地、大气的影响,维持所在地区自然环境系统生态平衡情况,项目运营阶段对当地自然资源利用和开况,污染治理和废弃物处理等进行评价。
建设项目可持续性后评价的方法主要有专家打分法、费用效益分析法、AHP方法、模糊评价法和数理统计方法等。实际情况中,应当根据评价的重点、设计的指标和数据的情况综合运用各类方法,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确保评价结果的真实、准确、可靠。
五、拆除阶段
建筑工程项目在寿命终止时,面临着拆毁处理问题,这也是可持续发展战略实现的一个重要环节。拆除过程中要减少粉尘、噪音对环境的污染,注意工作安全,在建筑废弃物清运过程中也要尽量减少粉尘污染和遗撒对沿途和周边环境的影响。拆除过程中会产生大量废弃物,包括砖石、砼构配件、钢筋、碎石、玻璃、废弃设备机具和家具,废弃木材等。―在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指引下,不能只从局部环境利益出发,只注重废弃物的转移和填埋,将其视为环境的累赘,而应将建筑废弃物视为一种可再生资源,应对废弃物进行分类、分级处理,对可以回收利用的材料,要尽可能回收利用,比如对玻璃和钢材的回收。对废弃的混凝土构件经过破碎、粉磨、煅烧后可生产水泥。形成“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循环利用模式。
六、结论
笔者从可持续发展理念对项目建设者提出提高建设项目经济、社会、环境效益的角度入手,从前期策划阶段贯彻可持续发展理念,设计阶段采用可持续设计,施工阶段采用精益建造的方法,交付阶段的可持续交付,运营维护阶段以人为本的物业管理和可持续性后评价,拆除阶段的废弃物回收等,寻求在建设项目的全生命周期实现经济、社会、环境三种效益最大化的可持续建设方式。力求使建设项目成为促进全社会可持续发展目标实现的重要载体和推动力量。
参考文献:
1.苏振民.可持续发展条件下的建筑管理模式―建筑工程整体化的探讨[J].建筑经济,1998(11)
2.朱,牛志平.建设项目可持续性概念和后评价研究[J].建筑经济,2006(1)
3.周红,成虎,唐世海.可持续发展战略下大型公共工程项目的建设建筑经济[J].2006(1)
4.施骞.工程项目可持续设计的实施与管理的研究[J].土木工程学报,2009(9)
5.蒋书鸿,苏振民.精益建造:一种先进的建造体系[J].基建优化,2004(6)
6.邱光宇,刘荣桂,马志强.浅谈精益建设在施工管理中的运用[J].工业建筑,2006
7.朱宾梅,刘晓君,王智辉.基于精益建造下工程项目质量、成本、工期三要素管理的新思维[J].建筑经济,2007(11)
8.闵永慧,苏振民.精益建造的优越性分析[J].经济师,2006(10)
9.张璞,苏振民.基于并行工程的房地产开发模式[J].基建优化,2005(6)
10.杨昌,冯玉强,董多.绿色建筑供应链运作参考模型[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6(12)
11.施骞,工程项目可持续建设与管理[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7
12.郝建丽,陈顺甜,吴海燕,刘贵文,香港建筑废弃物的管理概况[J].重庆环境科学,2003(12)
13.孙向远.建材工业利用废弃物技术标准体系[M].北京: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2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