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人工智能建筑

人工智能建筑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4-04-04 10:49:03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人工智能建筑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人工智能建筑

第1篇

一、顶层设计,构建全方位、多层次、可操作的指导体系。

为了保障人工智能教育在我校真正落实和长期发展,学校将人工智能教育工作纳入到学校整体三年发展规划中,并作出明确要求。

为了让师生更加重视人工智能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特修订了我校“五美”能行课程体系,将人工智能课程进行了重新定位和设计。

为了建设符合我校校情、学情的人工智能课程体系,学校成立了人工智能课程建设与实施的探索与研究项目管理团队,制定了项目计划书,从项目名称、项目团队、项目背景、项目创新点及解决问题、项目推进措施、项目完成期限等方面进行了具体规划。

二、支撑保障

完善软硬件设施和文化建设,为人工智能教育开展做好支撑和保障。除了四楼独立的人工智能实验室,我校还自主改造了五楼的创客教室和阅览室,扩宽了人工智能教育场所,尽全力满足学生人工智能上课需求。

学校高度重视人工智能教育,不断加大投入。在资金紧张的情况下依然给学生购买了小学生C++趣味编程书和人工智能超变战场的场地。

三、具体做法

1.基于校情和学情的人工智能课程设计

课程设置:开学之前,课程部整体规划,实行信息技术课两节联排。

人工智能课程开设内容安排:基于校情学情,本学期3-6年级全面铺开人工智能课程,3年级以信息技术基础知识、编程猫、乐高搭建基础入门为主;4年级AI神奇动物,5-6年AI变形工坊,是集搭建和编程于一体的人工智能课程体系。本学期信息技术类人工智能特色社团的开设:人工智能机器人社团、信息学奥C++社团、创意编程社团。

2.三位一体,三组联动推进人工智能课程的开发与实践。三组是:项目组、教研组和集备组。具体做法是:

项目组的做法:根据人工智能项目管理计划书的内容和要求,3月初进行项目工作总结和4月份计划汇报,5月份进行了中期汇报。进一步梳理人工智能校本课程的内容,促进人工智能课程实施与落地,进行了生本AI人工智能校本课程的开发与研究,重点对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进行了设计和探索。

教研组的做法:1.参加区首次信息技术教研活动,明确方向和工作重点。组织信息技术教师按时参加区里首次信息技术教研活动,并将区里的要求传达给每一位信息技术老师,为接下来的工作做好铺垫指明方向。2. 教研组内进行磨课,四年级潘倩老师执教了四年级AI神奇动物—敏捷的蛇;徐娜老执教了五年级AI神奇变形工坊—设计“地雷”,课后及时听评课,提出优点与不足,并进一步改进完善。

集备组活动:各年级备课组利用双周周二上午时间进行集备,研究本周的上课内容、梳理课堂具体流程及教学设计。

3.加强教师培养力度,积极组织教师参加人工智能培训和学习。学校鼓励教师进行小课题的研究,提升教学专业素养。2019年区级小课题《小学人工智能课程体系、教学策略和教学评价的研究》顺利结题。2020年区级小课题《奎文区人工智能教育专项课题--小学人工智能教育教学策略及评价方法的研究》立项。

4.为了拓宽视野,为人工智能教育的发展进一步指明方向。落实请进来:邀请区教研室专家进校为学校人工智能开展情况进行诊断;邀请优必选指导老师入校指导人工智能课程,并进行赛事辅导和培训。

5.为了给学生的学习搭建更广阔的平台,丰富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促进学生信息素养的提升。以赛促学,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级各类比赛。

四、取得成效

1.学校层面:以人工智能教育为契机近年来,我校的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水平不断提升,互联网+教育、智慧校园工作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学校获得省市区多项荣誉。

第2篇

【关键字】智能建筑,计算机网络,方法措施

中图分类号:TS958文献标识码: A

一、前言

智能建筑为我们带来便利的生活,生活的科技化和智能化是我国现在的发展的目标方向。智能化建筑在我国科学家的不断研究和探讨下有了很大的创新和进步,相应的我国的网络技术也在研究发现中得到相应的推动和进步。下面我们具体的分析网络技术在智能建筑中的应用和发展。

二、计算机网络在智能建筑中的应用

1.楼宇智能化

楼宇智能化是智能建筑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智能建筑通过楼宇智能化系统实现建筑物内设备与建筑环境的全面监控与管理,为使用者营造一个安全、舒适、高效、经济、便捷的生活作环境。楼字智能化系统对整个建筑的所有公用机电设备,进行集中监测和遥控来提高建筑的管理水平,降低设备故障率,减少维护及营运成本。设计楼宇智能化系统的主要目的在于将建筑内各种机电设备的信息进行归类、分析、采用最优化的控制手段,对各机电设备进行集中监控和管理,使设备始终高效、有序的状态下运行,创造安全、舒适、高效的工作环境,尽量节省能耗和管理费用,从而提高了智能建筑的现代化管理和服务水平。

2.消防智能化

智能建筑许多都是高层建筑.其内部设施功能复杂,形成火灾的因素也比普通建筑更多。一旦出现火情,如何尽快有效地开展补救工作,就为智能建筑的防火带来了特殊的要求。因此消防智能化在智能建筑系统中就变得极其重要。从而使得尽可能的减少生命、财产损失。目前智能建筑经常采用的消防智能化系统包括:智能喷水火火系统;智能气体灭火系统;火灾事故广播系统;安全疏散系统;消防电梯管理系统。

3.保安智能化

智能建筑安全防范工作很重要,过去依靠人工的方式存在很多隐患及弊端,而智能化小区的最重要目的之一。就是用电子装置来保障小区的安全防范工作,为住户提供舒适安全居住环境。现代建筑的安全防范系统可以实时监控着非法闯入的发生,防盗报警系统;出入口管理与周界防范系统;对讲与防盗门控等等,它们都是以智能化控制技术作为设计基础,使人们的公共安全得到保证。

三、智能建筑发展趋势

1.随着计算机技术发展,智能建筑的发展也已走过了20多年的历程。第一代的智能建筑一般由多个相对独立的自治子系统构成,互相之间没有联系,操作也相对独立:第二代智能建筑的最大特点在于通过一些专门的网络将楼宇的各个控制子系统连接起来,从而能完成一些诸如远程控制、操作序列化、制定时间表等涉及多个子系统的操作任务。虽然,第一、二代智能建筑技术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楼宇控制操作的智能化水平,但基本上还不具备人类智能的特点,即系统基本上不具备推理、学习、适应等能力,因而,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智能建筑。

2.目前在国际上比较成熟实用的是第二代建筑智能化系统,大致可分为四大技术流派,即专有协议、BAC net协议、Lon Works协议。专有协议产品以美国江森公司、霍尼韦尔公司为代表,BAC net协议产品。按各技术流派的发展情况来看,BAC net协议产品最有可能成为将来的主流系统。我国的智能建筑大多处于第一代水平阶段,正在向第二代智能化系统发展和过渡。

3.目前国际上已开始第三代智能建筑技术的研究。人工智能科学中智能(Agent)技术在近几年的迅速发展,为楼宇智能控制的更进一步的发展,提供了另一条新的思路。智能(Intelligent Agent)技术是近年来人工智能和计算机科学,特别是网络科学领域研究的热点。它也是软件工程、网络科学发展至一定程度后必然要与人工智能技术相结合而形成的一个新的研究领域。它的提出。其目的在于,谋求一种适合于求解“动态环境中、资源受限条件下、不可预测的复杂问题”的更理想的方法。

四、智能建筑计算机网络的发展趋势

1.智能建筑是采用计算机技术对建筑物内的设备进行智能控制、对信息资源进行管理和对用户提供信息服务等的一种新型建筑我国已经将智能化建筑技术开发应用列入“中国21世纪议程优先项目计划”。近年来计算机网络技术发展十分迅速,新技术和新产品不断涌现,让人目不暇接。目前出现的芯片处理能力达到了数亿次。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使计算机具有电视机、电话机、传真机、照相机、摄像机等多种功能在数字技术广泛应用的背景下,计算机、电器、电信行业都出现相互渗透、相互融合的现象,即“三电一体化趋势”.并出现各种新产品。智能建筑的构成也在不断变化。应该使用各个领域的最新成果。智能建筑是以建筑物为整体,把各个相对独立的子系统用网络等信息通信系统构成的综合系统,或者说是集成系统。

2.只有综合性的系统,才能通过监控中心协调各个子系统的工作,充分发挥各自的作用。否则可能是一种虚假的智能建筑,可以视作一种植物人的智能建筑(VB)或弱智的智能建筑”(MRB)。智能建筑的标准化。智能建筑各系统的接口应实行标准化,设置计算机、数字交换机,用计算机网络等信息通信网将各个终端和各种设施连接起来,共享所积累的数据资源.传送和处理信息。

有了计算机、电视电话、公用设施的控制系统和安全控制系统的标准化接口,把分散独立的系统,集成为一体就有了前提条件。系统问能互相进行信息交换,使各种系统的功能有机结合就有了可能。当然,最终还是为了建造成理想的智能建筑。这种标准随着技术的发展也要不断地修改。目前正在朝着这个方向发展。

综台国内设计行业计算机网络应用的情况,除少数智能建筑外,计算机网络的应用水平总体相差不多,大都没有形成一个有特色的网络管理系统,即将IS09000的思想溶入网络管理中,使得将整个智能建筑的管理水平跨一个新台阶。建筑设计行业的工作性质和工作条件,决定了设计人员的工作创造性劳动和简单重复劳动相结合的工作模式,设计人员之间只能通过会签、校审等工作来保证项目的完整性、准确性。一般来讲,管理人员大多不能及时、准确地了解设计进度等情况。

3.根据设计阶段或工程的复杂程度等情况适当增加或减少。设计项目管理软件应以项口管理为主线,采用“用计算机管理设计的全过程”。具体说就是:未通过计划部门的立项就不可能产生方案,也就没有设计在智能建筑中,还有许多日常办公MIS系统信息需要管理。如:人事、档案、设备管理、财务等,这些管理软件的数据资料都通过设计项目管理系统中的数据接口直接读取,可以根据管理人员的权限,管理人员只需要通过浏览器就可以完成他们的工作,无须再学习各类MIS管理软件。设计项目管理系统作为一种有效的管理手段和工具,其管理和推行尤为重要。我们也应该注意到:管理模式涉及到整个设计观念上的转变,设计项目管理系统在应用推广期间,都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困难和阻力,这项工作需要院领导和全院设计人员的支持和配合才能完成。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国的计算机网络技术已经有了显著的提高,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应用就是为了更好地实现我国的智能化生产和建筑。智能化的建筑施工是我国计算机网络技术应用的主要领域,相信随着我国智能化的不断推动,我国的计算机网络技术也会有更加光明的发展前景。

参考文献:

[1]朱腊梅.连轧机力能参数在线监测系统研制开发[D].中南大学,2013.

[2]孙明革,朱喜林.基于组态王软件下的SQL数据库技术[J].微计算机信息,2012.

第3篇

【关键词】人工智能 科学技术 智能网络

近些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人工智能技术这种新兴的科技产物也正在逐渐走入到人们的生活之中。但是尽管科技的发展已经非常迅速了,人们对于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依然停留在十分浅显的层面上。本文中,笔者将对人工智能技术的优缺点和应用方向等方面进行浅要的分析与研究,希望能够对人工智能开发者和各行各业的研究者们对于人工智能的应用方向获得更多的灵感。

1 人工智能的概念和应用现状

现如今,人们的生活水平已经得到了非常大的提高,我国的工业水平,科技水平等等都在不断的提高。在这样的背景之下,人工智能技术也开始受到越来越多的人的重视。尽管人工智能技术现在发展的还不完善,但还是有很多先行者,再将人工智能技术付诸于应用化的方向上踏出了关键性的一步。

1.1 人工智能的概念

说起人工智能,很多人第一印象都是影视大片之中的智能机器人,什么终结者之类的往往能给人们留下很深的印象。其实人工智能本身也可以被称作机器智能,它是人们对于人工机器赋予的拟人形态的思维和运动方式。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所谓的人工智能,就是沿用人类的方法和技术手段,将人类原本的智慧和思维模式作为原型,最终实现机器的智能化发展。可以说,人工智能技术是人类科技发展的必然产物,也是未来科技发展的必经之路。在未来的发展道路上,人工智能技术必然成为一门起源于计算机技术,并最终超脱于计算机技术的高等学科。

1.2 人工智能技术的核心

笔者认为,人工智能技术的核心,实际上就是机器的自主学习与思考能力。在现在的网络技术之中,这种观念正在被逐渐的突出,并被更多的人注意到。譬如很多网络应用于服务之中,大家都能够感到越来越知心,互联网会根据使用者过去的行为以及正在进行的新的行为与事件,不断的更改现有的服务策略。使用者浏览网页的内容,浏览时长,下载内容等等数据,将成为这些软件自主学习的资料和教科书,被互联网自动进行收录与分析,并在今后的服务之中将这些分析结果付诸应用。这种感觉就好像互联网已经逐渐变成了一个真真正正能够自主思考的智能机器人,他知道你想找什么,知道你需要什么,而这正是人工智能技术的核心追求。

2 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方向

未来的人工智能技术必然有更加广阔的应用天地,就目前针对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来看,在很多领域,已经取得了颇为不俗的成绩。虽然受限于目前尚不成熟的人工智能技术,但是这些技术已经足够人们取长补短,在各自的学科和领域取得非凡的成绩了。

2.1 人工智能技术在智能建筑领域中的应用

人们正在尝试着通过人工智能的手段,构建智能化的建筑,不断的拓展建筑现有功能,以期为人们提供更好的服务。在现有的智能建筑中,专家系统技术已经越来越多的崭露头角。近些年,知识库专家系统凭借着它在人工智能领域无与伦比的优势,实现了非常大的发展,并且逐渐呈现出商品化趋势。这种专家系统实际上是将系统的运行和构造建立在控制对象与控制规律的基础上,以庞大的知识库体系作为支撑,最终形成完整的系统功能与构架。应用这种系统,就相当于在某个专业领域拥有了一名专家,可以从容的解决该专业领域内的相关问题。这种系统的存在,针对不同的专业领域,建立了详实完善的数据库,将多位专家的意见进行了有机的整合与分析,大大的提升了建筑智能化水平,实现了人们生活的智能化。

2.2 人工智能技术在电气工程自动化控制技术中的应用

以火力发电技术为例,人工智能技术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不但能够被用来计算电力系统所需要的产品规格,提高工作效率,缩短设计周期。还能够用来进行火力发电各系统之间的有机监控,利用人工智能计算出火力发电中各个系统的运行功率,各系统所需的燃料,蒸汽系统的水温变化,还有发电成效等等,将所有涉及到的子系统有机的调控起来,从而保证整个发电厂的经济运行。

2.3 人工智能系统在机械设备的控制中的应用

现代化的生产方式正在逐渐朝向着高科技生产,高密度生产,高集成化生产的方向发展,工业核心已经逐渐从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发展为了技术密集型产业。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使用由计算机操控的各种机械装置,代替原本的人工控制,尽可能的将劳动人员从繁重重复的劳动之中解放出来。这其中人工智能技术功不可没,而这一点也是未来人工智能技术的重要发展方向之一,那就是让机器自己学会生产。

3 结束语

随着我国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人工智能技术正在经历飞速发展的过程,并逐渐走向成熟,被广泛的应用于各种领域之中。在市场化的经济之中,人工智能技术必然会被更多的人认知与熟识,真正感受到人工智能带来的便利。我们有理由期待着人工智能真正成熟起来,并走入每一个人生活之中的那一天。

参考文献

[1]刘波.人工智能在电气工程自动化控制技术中的应用[J].山东工业技术,2014(11).

[2]铁生.当机器学会了学习人类该怎么玩[J].计算机与网络,2014(16).

作者简介

洪保(1983-),男,陕西省蓝田县人。硕士学位。现供职于凯里学院。

第4篇

按照《市建委关于开展行政效能建设的实施意见》的要求,在这里向大家作一个工作交流汇报,讲一讲我在实际工作中是如何雷厉风行严谨细致,努力提高行政效能建设,这对我来讲,既是对我多年来工作的肯定,又让我感到惭愧。因为我只是在本职岗位上做了自己应该做的工作,尽了自己应该尽的职责,但离组织的期望和行政效能建设工作的要求还有差距,我会以今天的交流会为契机,进一步把行政效能监察工作做好,更好的为群众服务,为企业服务。下面我从三个方面汇报。

一、认真履行职责,确保工程质量。

__市每年竣工工程达20__多项,每年承监的在建工程达5000余项,面积达20__万m2,市区两级质监站监督工程项目遍布__三镇、两江四岸,点多、面广、战线长,要确保工程质量安全,必须落实工程质量监督职责。所以,在实际工作中,我坚持把提高行政效能建设作为促进建筑工程质量持续健康发展的一个有效手段。作为贯彻执行法律法规以及强制性标准的检验尺子,严格自率,公正高效办事,把好质量关,把一切质量隐患杜绝在萌芽中。用行政效能来检查我们的工作质量、用行政效能来检查我们的工作效率、用行政效能来推动我们创造一流的工作质量,这是市质监站全体干部职工追求的工作目标,也是我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为了真正担负起肩负的职责,为了杜绝重大质量事故的发生,把因质量问题造成的损失降低到最低水平,我对分管的技术工作事必躬亲,对发生质量问题的工程,我总是第一时间赶到施工现场。如:当汉口四方城五层部分受力柱,严重开裂脱落,后经数次检测发现1—5层部分框架砼强度达不到设计要求,严重危及上部20层住民楼的安全时,我带领部分专家十多次深入施工现场,分析质量事故的原因,参与抢险方案的制定与实施,态度耐心、细致,在上级领导支持和业主施工方的配合下,经过艰苦的努力,消除了重大质量安全隐患,防止了重大事故的发生。像发生这样类似的事故中,有新兰花园结构发生裂缝问题时、有竹叶园发生不均匀沉降问题时、有__广场外墙砖发生脱落时,我都会放下手中的事,哪怕节假日、哪怕是深夜已入睡,哪怕是我已经接到老母逝世的消息,都会毫不犹豫地奔赴到事发现场,积极投入到事故抢险和对疑难问题的解决中,在我任职的十多年中,有300余项质量隐患工程和重大质量问题得到及时解决,避免了重大的质量事故发生,确保了国家财产和人民生命安全,较好履行了肩负的职责。

二、心系百姓安危,认真处理质量投诉。

近几年__市住宅工程发展很快,住宅小区遍布__三镇,但住宅工程质量牵动着大家的心,住宅工程质量关心到千家万户。为了解决住宅工程中存在渗漏、开裂等质量通病,确保群众关心住房质量热点难点问题得到解决,我围绕站确定的3项为民办实事等项目,重点开展行政效能监察,确保政令畅通(这3项为民办实事项目分别是:只要手续齐全,一日内办完工程质量监督登记;只要资料齐全,五日内办完工程竣工验收备案;只要是群众投诉,7—10日内要有处理回复结果)。在这3项为民办实事项目中,我负责处理回复群众质量投诉工作。处理群众质量投诉工作,是一件难度较大,群众呼声较高,反映较为强烈的工作。

为了维护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实实在在地为群众排忧解难,我坚持用行政效能监察对我分管的部门、对我个人的工作开展行政效能监察。我对自己提出的要求是随叫随到、公正高效地办好每一件质量投诉工作;对分管部门提出的要求是,有诉必理,有理必果,即:必接、必查、做到问题不查清不放手、隐患不解决不放手,扎扎实实处理每一项投诉,不给住户留下烦恼,不给质量留下尾巴。近年来,我站每年解决质量投诉达百余起,回复率达100%。

为了提高一次性处理投诉率,减少或降低一个质量问题二次投诉现象,我采取查时间、查进度、查效果、查质量等方法进行跟踪问效,保证了各项质量投诉与处理工作落实到位。如:洪山小区住户投诉大梁裂缝、水管漏水、地坪开裂问题,及时责成质监三科组织施工单位有关人员进行维修,为了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用检测仪检测了砼强度和钢筋保护层,并对裂缝作了封闭处理,一次性解决了住户的后顾之忧。对市政府和委转接来的群众投诉,我都要亲自过问、亲自解决。如:委投诉办转来武昌城南新区6栋四单元602室住户,投诉客厅梁断裂的问题,我非常重视,立即责成该工程的监督机构洪山区质监站进行调查,在确认投诉事实是真实的情况下,对梁L8的砼强度用抽芯复核回弹方法进行检测,在设计院已出具开裂梁修复加固方案后,我为从慎重起见,又组织有关专家在现场召开了对结构梁加固方案的技术咨询会,对__东风设计院出具的加固方案提出了完善意见,使加固方案更加完善,实现一次性整改到位。受到了群众的好评。避免了因投诉处理不当可能引发的突发事件,维护了社会稳定,维护了人民生命安全。在市民中树立了良好的形象。总之,通过对建筑工程质量投诉工作开展行政效能监察,既及时落实了为民办事实,又提高了部门的工作效率、加强了作风建设。

三、认真处理突发事件,确保一方平安。

第5篇

【关键词】智能建筑;电气工程;施工管理;质量控制

1引言

当前,在我国经济不断发展的形势下,人们的生活水平越来越高,人们对于建筑物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智能建筑可以更好地满足人们的需求,所以,智能建筑在我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由于智能化建筑电气工程较为复杂、系统,因此,做好智能化建筑电气工程施工管理工作是十分必要的。

2智能建筑电气综述

目前,各行业已不断地引入智能化技术,建筑行业也不例外,相较于传统建筑,智能建筑已经从人工走向人工智能化,将建筑中的建筑环境结构与智能化电气系统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人工智能化建筑。智能建筑最大的优势是能够使人们的生活环境更加的便利、舒适,更好地满足人们的需求。同时,智能系统还便于物业的管理,使其不再是一种上门服务,而是网络智能管理和综合管理。智能电气系统不仅节约了人力、物力,也是人们安全的保障。要想实现智能建筑,最基本的要求包括两方面:①智能建筑是一种方便、快速、实用、舒适、省时及安全的生活助手,可以解决生活中的琐碎问题,提高工作效率;②对于物业而言,智能建筑是一套完整、先进的科学技术,需要系统的安全性、先进性与完整性,从而使管理人员通过运用智能建筑进行全面的管理。因此,使用智能建筑综合管理的人员务必要具备良好的素质,正确地使用智能建筑,并最大限度地发挥智能建筑的优势。

3电气工程施工管理及质量控制中存在的问题

在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的形势下,电气工程领域正在迅速发展。电力建设管理和质量控制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确保电力建设质量的核心部分。造成电气工程建设问题的重要因素是人为因素。为了降低建设成本,有些公司和单位雇用一些非专业人员,这些人员没有经过正式的培训,并且在工作业务不熟练的情况下直接上岗,操作过程中存在各种违章,从而给施工和管理带来了各种隐患;员工的安全意识薄弱且系统的安全知识体系还不健全,在技术不过硬的情况下直接上岗容易出现安全事故,也降低了电气工程的施工质量。此外,由于缺乏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先进的测量仪器以及强大的技术支持等因素,都会制约电气工程的发展。

4智能建筑电气工程的施工管理及质量控制措施

4.1施工前的准备工作

首先,在开展施工作业前,务必要详细的了解施工图纸,进行图纸会审,确认各个环节的施工细节,以确保施工过程中较高的施工效率。另外,技术负责人向施工人员进行技术和安全交底,施工人员施工前认真解读施工图纸,严格按图施工,发现施工问题并及时进行纠正,以免影响工程的整体质量。对于每个设计变更通知单,必须专人保管。根据修改后的图纸对施工质量进行监管,及时进行纠正,保障系统的可靠性与安全性。其次,在开展施工作业前,必须熟悉掌握电气施工图纸,同时,需要检查图纸,清楚地标明图纸中的交叉施工点。按照施工方案,做好预埋基础钢筋、预埋吊架和预埋线路保护管等工作。同时,做好必要的防腐处理工作,为良好的施工工艺打好基础。最后,施工现场的质量监理员务必要不断学习施工过程中的技术要点,对施工人员的施工质量进行严格的监督管理,对施工的规章制度以及施工要求要熟练掌握。在进行监督管理工作的过程中,务必要具备较强的责任心以及事业心,进入到施工现场进行严格的施工质量监督管理。决定工程质量的关键因素便是施工材料的质量和性能,应在整个施工过程中对材料和设备进行质量控制。为确保电气工作的安全,严禁在项目中使用有缺陷的产品[1]。

4.2施工阶段的质量控制

在具体的施工过程中,务必要对电气施工图纸与技术文件、地方法规文件、国家相关规范进行严格的审查,发现问题要及时解决,未经许可,不可以擅自对设计施工图纸进行更改。制定严格的质量管理标准,严格地按照施工标准对施工材料以及工程质量进行管理,对于不符合要求的施工材料以及工程项目及时地进行退回或整改;建立完善的质量监督以及奖惩制度,定期检查工程的施工情况,对于不达标的工程及时地进行处理;要严格把控不同阶段的施工质量,具体如下:①基础施工阶段。在进行基础工程施工过程中,务必要配合土建作业,做好预埋、预留止水挡板和强、弱电专业的进户电缆穿墙管工作。在开展土建作业之前,电气工程务必要做好墙体防水处理工作,避免施工对防水层造成破坏,进而导致渗漏;有关施工人员务必要积极配合土建工程,提前做好预埋件的预埋工作,如木砖、吊卡、铁件及吊杆基础螺栓等,土建必须及时到位地埋入,在进行电气施工过程中,相关的管理人员务必要不断的提升自身的专业素质。②主体施工阶段。第一,要清楚的了解工程项目的重要环节,在进行质量监督管理时,保证三个设备的协调性,包括配电装置、配电箱和电力电缆,制定有效的施工措施,同时,根据施工要求进行质量监督管理,提高电气工程的施工质量。第二,在对重要环节进行监督管理的时候,通常采用以点带面的方式,这样可以更好的保证电气工程的整体质量。③装修施工阶段。土建工长与放线员务必要一起对水平线和隔墙线进行核实,在此基础上逐一确定各种灯具和管路预埋位置、插管位置以及标高。

4.3设备安装环节

由于电气工程的专业性较强,在质量要求高、时间紧张、投资较少及工程繁杂的情况下,若不能准确的区分关键与非关键环节,容易造成各种资源的浪费。所以,施工管理人员在认真学习的基础上,总结经验,了解实际监督管理中的关键环节,及时解决关键性的质量问题,以防施工和管理中出现混乱和偷工减料的情况发生。

4.4事后控制

首先,在所有工程项目结束之后,工作人员务必要根据质量验收的规范标准对工程项目进行全面的验收。在进行电气设备安装施工的过程中,电气设备的型号、规格以及施工技术等都要符合我国的建筑电气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进行三级自检,发现问题及时进行整改;其次,务必要确保电气设备的质量符合国家的标准,若发现不符合标准的产品要及时禁止使用。

第6篇

解决噪声中信号有无的检测,靠信号判决,但是这种技术施行的前提是准确测定信号参量。参量估值范畴主要在于测量噪声中信号的未知参量。在信号确定存在前提,信号参量估计主要研究信号参量如何计算——决定数值大小。当然其大小在不同情况下含义不同。它可以在正弦信号幅度、频率及相位方面起到指正作用。其输入信号则可表示为。由此,参量估计技术决定值主要是通过寻找最佳估计方法实现的。在对噪声中正弦信号幅度相位测量时一般用锁定放大器,有时也会出现对噪声淹没中周期短脉冲波形检测。那么这时候就需要用到取样积分器一类技术。

2智能建筑定义标准及技术体现

2.1智能建筑的定义标准

1)国际定义标准智能建筑是通过建筑物结构、系统、服务及管理四项基本要求,利用其内在关系进行优化,从而提供一种投资合理、高效舒适和具有便利环境的建筑物。2)我国定义标准根据《智能建筑设计标准》GB/T50314-2006(修订版)国家标准,智能建筑是“以建筑物为平台,兼备信息设施系统、信息化应用系统、建筑设备管理系统、公共安全系统等,集结构、系统、服务、管理及其优化组合为一体,向人们提供安全、高效、便捷、节能、环保、健康的建筑环境”。

2.2智能建筑技术

智能建筑技术是通过控制理论、计算机科学技术、人工智能及运筹学等学科,来扩展理论技术。其中,模糊逻辑、神经网络、信号检测及专家系统等为应用最广泛的系统技术。1)模糊逻辑它是利用模糊语言描述系统来描述应用系统定量模型及定性模型。它适用于控制任何复杂的对象。在实际应用中,模糊逻辑可以较容易地实现单输入单输出(即SISO)系统或多输入单输出(即MISO)系统的控制,但是随着输入输出变量增加,其推理过程将十分复杂。2)神经网络这种方法主要利用神经元,按一定拓扑结构学习来调整系统。其中,并行计算、分布存储、可变结构、高度容错、非线性运算、自我组织等体现了它较为丰富的特性。这种网络可跟模糊逻辑一样,使用控制复杂对象。不过控制单输入多输出系统和多输入多输出系统的多变量却是它所擅长,尤其是SIMO系统和MIMO系统。3)信号检测信号检测,主要通过先进的检索系统,来实现对楼宇噪声环境下微弱信号的捕捉与分析。借此为居住者提供准确的生活指数预报,及相关安全信息反馈等等。现代智能建筑中信号检测技术的应用,目前主要在建筑配电系统信号检测、空调设备信号检测、漏水烟雾报警信号检测及防雷消防系统检测等方面。

3信号检测技术在智能建筑中的应用

3.1配电系统

在该系统,信号检测技术主要利用锁相放大技术对监控视频中微弱信号进行提取,主要监控收集三相相电压、相电流、线电压、线电流、有功无功及频率功率等参数,及时对配电开关的状态进行监视。这样当部分重要参数超过危险界限后,就会自动处理并发出报警。这种方法克服了工频干扰影响,避开1/f低频噪声,极大地提高了信息准确性。

3.2漏水、烟雾报警信号检测

漏水信号检测系统,有定位监测和不定位监测两种。定位检测可以准确地报告反馈具体漏水地点,而不定位监测则只能发现系统漏水,不能指出明确地点。这种系统组成主要有两部分,即传感器和控制器。烟雾信号探测装置,由微电脑控制且故障自检,避免出现漏报误报情况。一旦烟尘进入电离室并超过设定的浓度阈值,烟雾探测器的电场平衡关系会随之破坏,信号监测系统就能及时探测并发出警报。

3.3防雷、消防系统信号检测

该系统是信号检测技术将信号“稀疏分解思想”应用于雷电及消防领域的典型。这种信号稀疏分解利用M(PMatchingPursuit)算法来实现。该系统可检测出强噪声环境中被淹没的正弦信号幅度、频率和初相位参数,并恢复为待测正弦信号。通过实时监测,信号检测技术能够对雷电环境下建筑消防及其他安全环境的情况及时检测,并将数据反馈做出提前预警,为楼宇居住的安全提供了保障。

4结语

第7篇

【关键词】智能建筑;弱电系统;电气设计

1 智能建筑的发展方向分析

智能建筑是以建筑物为平台,兼备信息设施系统、信息化应用系统、建筑设备管理系统、公共安全系统等,集结构、系统、服务、管理及其优化组合为一体,向居住者提供安全、高效、便捷、节能、环保、健康的建筑环境。

到目前为止,智能建筑走过了20多年的发展历程:第一代智能建筑主要由多个相对独立的自治子系统构成,操作相对独立;第二代智能建筑主要是通过一些专门的网络将楼宇的各控制子系统连接,完成比如操作程序化、远程控制等一系列多子系统操作任务,这使得智能建筑技术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楼宇控制操作的自动化水平。目前,国际上开始尝试第三代智能建筑技术研究,人工智能科学中智能技术的迅速发展为楼宇智能控制提供了新的思路。智能技术目的在于谋求一种适合求解“动态环境中、资源受限条件下、不可预测的复杂问题”的更理想方法。

换句话说,智能建筑是原来建筑物中“弱电”系统水平的极大提升。可是这导致很多人形成一种盲目的“智能热”,造成智能建筑的规模和功能超出实际需要。对于高智能的建筑物未来发展要有足够的认识,根据不同的需求发展需要的智能建筑。在我国,智能建筑的智能化程度与当地的经济水平相适应,坚持既经济又实用为发展方向。设计中各种智能化系统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人性化观念。

2 智能建筑的施工设计

2.1 智能建筑弱电工程设计

建筑的设计形态和智能化是衡量城市建筑现代化的标准。智能建筑的弱电系统主要由通信网络系统、办公自动化系统、建筑设备监控系统、火灾自动报警及联动控制系统、公共安全防范系统、结构化布线系统、弱电电源及接地等系统组成。

对于智能建筑来说,弱电工程设计的出发点应以建筑为平台,配置各功能系统,为人们提供一个投资合理、高效、舒适、便利的环境空间,来适应现代建筑的需要。从具体设计上,应从智能建筑的现实考虑,充分考虑业主和使用者的各种功能要求,使设计能在总体结构上尽量现代化,既先进又经济,同时各系统的可兼容性和扩展性良好。

在从事智能建筑行业实际工作中应该重视的一些处理问题的做法和观点。

(1)分清主次,突出重点

智能化系统工程受技术、经济、时间等因素制约,必须根据建筑物的专业特性和使用需求有机配套,综合考虑其使用功能、管理和经营要求、工程投资能力等因素,有重点的保证主要功能,选择适用的各个专业子系统、系统集成程度、标准等级和经济规模大的要求。

(2)采用可靠、成熟、稳定的先进技术为原则

建筑智能工程设计应透视当前IT产业发展动向,以智能建筑技术发展为主流。智能建筑施工设计只能一次性成功,工程现场不具备反复变动、多次试验的条件和可能,同时受工程周期和进度的限制、工程投资的约束则更为明显。这就要求采用可靠、成熟、稳定的先进技术为原则,选用经过市场考验、实践证明可靠和成功的产品及设备。

(3)根据性能选用适当的设备

每一系统和设备都有其适用范围,再说了设备也不是“万能”的,贪图所谓“最优质”“最前沿”“最强大”的观念,的确不切实际。

(4)注重系统的保障措施

建筑智能化系统使用寿命可能少则几年、十几年,多则几十年,一旦投入使用后要24小时不停机运行,肩负着保障建筑物内各类活动、人身安全的任务。这就对设备和系统在选型和要求较高的场合下,应有具体的技术保障措施。

(5)合理的控制智能系统的成本

控制智能系统成本的前提是要满足使用的要求,在满足的情况下尽量简化系统、降低投资和运营成本。采用不同的控制组合方式,比如,多采用开关控制方式,少用无级调光控制做法。通过灯具布置上的变化、照明配电回路细分和增设来调配实现照明亮度和场景的变化与控制,达到多级控制、多种变化的效果。

(6)弱电线路设计采用较可靠联接方式

较可靠联接方式在弱电系统线路设计上是提倡采用的,环形总线接法、适当增加回路或备用回路、限制单一回路设备接入数量等通常被采用。工程设计上应注意,受产品质量和现场条件的限制,同一回路串联/并接多个触点连锁或联动控制设备的数量不宜过多。此外,主干回路上线管、线槽中电缆和导线的密度、分隔铺设的要求不应该被忽略。对于长距离多负载传输回路,像DC工作电源回路,设计时要核算线损引起的电压降,提醒调试时检查回路末端的工作电压,这是设备工作不正常的常见原因之一。

2.2 智能建筑工程管线施工的质量控制

一个智能建筑工程可能包括很多子系统,即设备自控系统、安保系统、消防报警系统、综合布线系统等等。要求工程施工人员在仔细审查该工程本身的系统流程,现场监测点、监控点、配线规格和布线要求的同时,还要核对智能建筑系统从其它专业引出的信息点、变送器和传感器等是否在其它图纸上均一应俱备。另外,要为以后的系统集成做好设计预留,所以不能忽视智能建筑所需预留洞、预埋件和线槽、桥架的定位与设置和结构专业的协调的设计。

(1)模块线路连接

模块化结构是智能建筑工程中现场控制器所采用的方式,系统根据区域监控点的类型和数量设置模块的类型和数量。常用的模块有:高保安输入模块(LSSI),数字输入模块(DI),数字输出模块(DO),模拟输入模块(AI),模拟输出模块(AO)等。监理工程师要核对水暖、空调、电气等其它图纸上的元件,以便设备上的信号能正确地反馈到控制中心,控制中心的指令能再送回到控制点,通过执行机构的调节使系统保持在良好的状态。

(2)管线隐蔽预埋

智能建筑工程施工中的预埋与电气工程相比有以下几个不同:

图纸多。每套图纸单个独立系统的理解上并没有太大的困难,但合在一起预埋在楼层里时不认真检查就分辨不出各自所属的系统。

走放射线多。智能建筑的走放射线多,各系统之间以及与电气之间交叉铺设普遍。监理工程师要及时对现场的走管路线进行调整,因为管子相互叠上后接近板厚而使混凝土失去保护层,甚至超过楼板使混凝土无法浇注。

管径大。智能建筑的配线多以线的数量来体现(除视频馈线外),这就使得越接近布线的始端线的数量越多,导致配管直径大根数越多,结果造成这一块混凝土呈现空洞。

(3)智能建筑工程线缆

智能建筑系统的线缆要求高、品种多。仅仅少数通信线缆如RVV或RVVP等可按规范现场抽测浸水绝缘电阻大于20欧兆为验收合格外,其它智能建筑工程线缆在现场进行技术测试还有难度。

2.3 智能建筑防雷击技术

直接雷击、侧向雷击、雷电感应、雷电波侵入、雷击电磁脉冲等是雷电侵袭智能系统的主要形式。雷击灾害的特点随着高科技的应用出现了新特点:(1)价格昂贵的电子器件或微电脑的设备已是雷击灾害的集中对象;(2)灾害程度增强,雷击灾害的直接和间接经济损失大幅度增加;(3)雷击空间区域扩大,从二维空间侵入变为三维空间侵入;(4)跨行业性受灾,从建筑、电力行业延伸到高科技应用较广泛的领域。

由于智能建筑的出现并被广泛采用,以及雷击灾害的新特点,设计者在施工设计前必须全方位地层层设防,既要泄流、拦截,也要均衡电位、屏蔽隔离、过电压过电流保护等,达到综合防御雷击的目的。由单一防护转变为系统防护,站在新的高度来熟悉和研究当代防雷技术,提高人们对雷击灾害防御的综合能力。

智能建筑在一、二类建筑物中采用较多,防雷等级通常为一、二级,一级防雷的冲击接地电阻小于10欧姆,二级防雷的冲击接地电阻不大于20欧姆,公用接地系统的接地电阻应小于或等于1欧姆。在施工中,将屋面避雷带、避雷网、避雷针或混合组成的接闪器作为接闪装置,利用建筑物的结构柱内钢筋作为引下线,以建筑物基础地梁钢筋、承台钢筋或桩基主筋为接地装置,并用接地线将它们良好焊接。同时将屋面金属管道、金属构件、金属设备外壳等与接闪装置进行连接,将建筑物外墙金属构件或钢架、建筑物外圈梁与引下线进行连接,从而形成闭合可靠的“法拉第笼”。

在智能建筑物内,将智能系统中的设备外壳、金属配线架、敷线桥架、穿线金属管道等与总等电位或局部等电位相逢在配电系统中的高压柜、低压柜安装避雷器的同时在智能系统电源箱及信号线箱中安装电涌保护器(SPD)。

2.4 智能建筑材料和组织设计的质量控制

智能建筑施工中用到的设备与材料的质量对一个工程质量的影响不容忽视的。材料(包括原材料、成品、半成品、构配件)是工程施工的物质条件,这是工程质量的基础,加强材料的质量控制,是提高工程质量的重要保证。

如何控制好材料的质量关,要注意几点:掌握材料信息,优选供货厂家;合理组织材料供应,确保工程正常施工;提高采购人员的素质,包括政治素质和质量鉴定水平,要有一定专业知识、有责任心的人担任该项工作;加强材料的验收工作;抓好材料的现场管理,并合理使用;搞好材料的试验、检验工作,把好质量关。

要提高智能建筑施工组织设计质量、优化施工管理那就必须转变观念,提高智能建筑施工组织设计质量。

3 结语

综上所述,在国外发达国家已正尝试运用高新技术建设智能型绿色建筑和生态建筑,智能建筑不仅在数量上大增,而且将智能建筑逐步从单体向区域化,城市化方向发展。人类生存和生活聚居环境空间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已成为重要的国际技术发展趋势和探寻的方向。

参考文献

[1]吴建琪,石皓文,倪萍.智能建筑初探[J].陕西建筑,2005,(5):4-5.

第8篇

高职建筑专业技能型人才课程结构教学质量六西格玛管理一、引言

一个国家或地区区域的经济结构、产业结构、岗位结构决定了人才的类型和结构。高职教育是培养经济社会不可缺少的技能型人才的教育,已经成为了我国教育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高职教育的本质是职业能力教育,其核心内容是职业技能和职业素质,培养目标是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经济的高速发展,带来了我国城市化水平的提高。近些年,建筑业已逐步成为推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性产业之一。这些在客观上对建筑施工以及管理技术水平都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但人才空缺与市场的极度需求之间的矛盾严重存在。这是由于学历较低的中职生和大量短期培训操作人员在理论和实践的层面都相应不足,难以胜任相应岗位,而学历较高的本科及以上建筑和工程人才,多以从事设计研究为重点。然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作为建筑行业中的一个分支专业,其特点是实践性和技术性都很强的专业。为此,要培养符合当前行业需求、顾客满意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重任落在了高职院校的肩上。那么,怎样才能培养出符合行业需求,让顾客满意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成为了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在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中的必要性与紧迫性

改革开放,建筑业已成为我国目前发展最为迅猛的行业之一。经济的发展,大批人员的涌入,城市与国际化接轨的需要等因素,使得高层建筑、地下建筑、智能建筑、大空间建筑、节能建筑、环保建筑等不断出现,这些都对建筑行业的技术水平和含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高技术人才的需求更加地急切。他们不仅需要掌握一定的建筑专业理论知识,也要在施工管理中拥有精深的技能和技术。为此,为顺应建筑行业发展,满足专业技术人才需求,培养高素质建筑工程技能型人才来填补人才成为当务之急。

随着建筑工程领域技术发展,专业的分工精细化,人力资源的配置更趋于合理化,人才在结构上的需求也日益专业和细密化。然而,当前社会所需技能型人才是既可在生产服务等一线进行工作和管理的高层实用人才,也可以是高工或技师或高级技师类。他们可以将其技术和管理规范直接转化生产力运用于生产服务实践中,因其主要任务是现场实施,因此他们不需要较高的理论知识水准。对此,在科技不断发展的今天,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出现了严重缺口,为了推动建筑行业的发展,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迫在眉睫。

三、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课程结构设计

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就需构建以“就业为导向,能力为本位”的符合行业需求的专业课程结构设计体系为前提,明确专业培养目标,提高教学质量,从而为外部顾客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做好有力保障。

1.高职课程结构设计的趋势

(1)课程结构设计越来越面向产业与行业

目前,高职教育课程结构的设计,均是经过实践研究证实为基础的,从行业、企业收集数据和材料进行研究开发。课程结构的设计上逐步打破学校和产业间的界限,根据行业的特点来设计课程结构,以增强职业教育课程的实用性和灵活性。以职业岗位能力要求作为培养目标和评价标准,课程结构的设计以专项能力的培养展开,以综合能力的形式作为目的,体现出了“以能力为中心”的教学思想。

(2)以现代工作体系为基础,将其融入到课程结构中并进行设计

当代大学的课程设计,其知识内容和架构已均与工作体系相对应,即建构主义学习观。从工作体系的角度和程序步骤进行教学,更容易点燃学生内心对知识的学习热情和渴求,同时对于提高学生的专业理论知识和基础文化知识都更加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另外,对高职教育与其它层次的职业教育也是有利的衔接。

2.高职课程结构设计

课程结构对整个职业教育课程论的作用,在于它影响和决定着学生职业教育阶段课程的学习顺序,可以看出其重要意义不言而喻。因此,职业教育院校应当把课程结构的设计作为课程开发的重点项目进行研发。所以,高职课程结构设计定义为,是根据一定的教育心理学原理和课程观,来确定高职课程的门类以及每门课程内容的组织和安排方式的工作过程。

实践性和技术性强,是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其自身的性质所决定。因此,我们高职院校课程的设计和分类上也应以建筑工程实际的工作内容和任务为基础和依据,以达到和实现让学生的学习更加贴合实践实际和程序,学生职业能力更好地得到培养和提升,充分体现职业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这一功能。

综上所述,现将对高职课程结构设计类划分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能力划分,如图1、图2所示。

在课程结构设计上有了清晰的划分,就要进行合理的安排组织课程内容,本文就以专业能力课程内容组织进行介绍。实际上,传统上的课程内容组织方式仍以学科为本位思想,导致专业能力课程的内容组织不合理,理论知识过剩,所学的知识不能充分学以致用,而实践中所需知识有些课程并未涉及,导致理论知识与实践存在一定程度脱节,如施工单位在施工中要编写投标的商务标、技术标、图纸会审、技术联系单、中间验收、竣工验收等,课程中极少设计甚至不提,使毕业生难以实现角色担任,从业面临困难。

职业定向性是高职课程教育的特点和目标,而其所教授的内容知识和技能是要满足学生就业需求,让学生将所学转化为实践技能应用于生产和服务中。因此,我们的高职教育应构建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课程结构设计体系。而知识、技能和态度的灵活综合运用,就是实际工作能力的外在反映。这表明,我们的课程始终都是理论与实践知识的对立统一关系,并互相推动,相互辅助。

3.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课程结构设计的改进

课程结构的设计是以制定具体的课程计划为目的,以更好的安排和实施教学。

专业课程计划与教学同步。课程结构、课程计划和教学三者是相运而生的,前者的转变后者也必然需相应的变化。因为课程计划中所组织安排好的知识、技能与态度是否能够完全的转化成学生的能力和认知,直接有赖于教学这个中介。

四、基于六西格玛管理理论提高教学质量模型

在以建构“就业为导向,能力为本位”的符合行业需求的专业课程结构设计体系,为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指明了方向。对此,本文通过运用六西格玛管理理论对现有的教学流程进行过程界定(Define)、测量(Measure)、分析(Analyze)、改进(Improve)和控制(Control)即简称DMAIC流程,并消除过程缺陷和无价值作业,从而为成功实施过程教学服务提高教学质量,成为了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最为关键的一环。

六西格玛管理的DMAIC流程,是运用统计学的思想和定量化的手段,在事实和数据的驱动下,定义和发掘过程中的错误和缺陷,利用强大的质量管理分析工具对问题进行系统分析,挖掘问题产生的原因,促使组织及时采取改进措施,以提高整个过程的质量。随着研究的领域不断深入,该方法逐步拓展到教育领域。

1.六西格玛以过程流来实现教学质量的有效提升

过程流是一组将输入转化为输出的相互关联或相互作用的活动,包括输入、输出、过程实现的途径。运用六西格玛过程流来实现教学质量提高,其思路是把整个教学过程具体分为若干个具体过程,针对每个过程,尤其是关系到产品或服务质量的关键过程,识别过程的输入、设计出高效合理的产品实现途径,分析它们对输出的影响,并对过程进行监视和测量,以便对影响质量的因素进行改进和控制,以达到输出质量的提高。整个教学管理过程又由若干个具体过程所组成,且它们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如图3所示。

为使输出的质量达到课程结构设计预期的培养目标,符合行业人才的需求度,满足输出的人才是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应当控制教学服务过程成为培养建筑工程技术专业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最重要环节。

2.基于DMAIC流程的六西格玛管理模型

该管理模型的最大特点,是针对每一个具体的教学服务过程所设计的以顾客为中心的六西格玛管理模型,如图4所示。

3.六西格玛提高教学质量的DMAIC流程应用

(1)界定阶段(Define):找准顾客需求

界定阶段是六西格玛DMAIC流程中的第一步,教学服务过程中应当明确过程输出的目标即高素质技能型人才,通过顾客反馈系统或质量屋(QFD)从人才培养计划与课程设置、教学环境与设备设施、实践环节设计与实施、教师授课质量、教学服务质量,学生就业质量等进行分析,把顾客的关键需求进行多层次的演绎归纳,确保学校所提供的教学内容及方法能为学生所接受并满足行业或企业的需求,从而不断阐释教学过程改进的思路和观点。

(2)测量阶段(Measure):对教学服务的水平进行衡量

通过对现有过程进行测量,分析计算现有过程中的缺陷数,将现有的缺陷数与目标期望(培养目标)值进行比较,计算出现有的西格玛改进数,从而达到零缺陷目的。

(3)分析阶段(Analyze):运用分析工具查找问题症结

该阶段通过对收集到的有效数据进行分析,从而确定影响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明确主次影响因素,找到问题产生的根源,为下一步制定改进措施做好准备。

(4)改进阶段(Improve):针对问题制定对策措施

根据分析得出的结果,运用有效的评价方法制定出多个改进教学质量的备选方案,并从中选出最优,然后拟定行动计划实施,同时做好相应的应对措施加以控制和防范,保障改进方案顺利实施,并取得实效。

(5)控制阶段(Control):进行经验总结并实现标准化

通过对教学质量改进经验的总结,并将其过程整理后标准化,然后加以检测,以实现不断改进的成果。其主要工作包括:首先,教学质量目标体系的评价标准和方法要科学,且要与改进目标进行比较;其次,对教学质量改进过程中成败经验进行总结;再次,对实施过程中的改进方法、流程以及相应的细节等标准化的文件记录,作为以后参考总结的依据和标准;最后,是对教学过程进行抽样检查,并运用控制图进行质量监控,以发现新的波动源并进行持续改进,以保持顾客对教学质量的持续满意,从而达到课程结构设计所预期的培养目标——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找到新的路径,提供新的培养思路。

五、结论

通过在构建课程结构设计体系基础上,引入六西格玛管理理论中的DMAIC流程,教学服务工作者体验到了过程教学改进方案的全过程,同时也认同了其价值所在,其目的使得教学服务过程不断循环优化改进,从而不断提高教学服务质量水平,为建筑施工技术专业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也为下一步教改提供了新的思路和价值取向。

参考文献:

[1]石伟平,徐国庆.工作结构与职业教育课程结构[J].教育发展研究,2005,(8):70-74.

[2]石伟平,徐国庆.职业教育课程开发技术[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122.

[3]简祖平,李振陆.以能力为本位构建高职课程体系[J].教育与职业,2005,(21):ll-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