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素质教育的实施方法

素质教育的实施方法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4-04-04 10:49:04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素质教育的实施方法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素质教育的实施方法

第1篇

【关键词】职业院校 住宿生 养成教育 方法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10 -0003-02

随着我国推动职业教育发展步伐的加快,职业教育逐渐趋向于规模化、集中化、特色化发展。伴随着一个个职教园区的建立,由于地理位置、教育管理等方面的因素,住宿生人数大幅增加。随之,职业院校住宿生的教育与管理成为关注的重点。

如何将职业院校学生培养成社会需要的具有良好职业素养的高技能人才?关键在于学院的教育管理,而这其中重中之重便是对学生“德”的教育。《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把德育工作放在首位,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坚持育人为本,突出以诚信、敬业为重点的职业道德教育。要培养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素质的技能人才,加强对学生的养成教育是关键。

目前,职业院校中住宿生比例逐渐增大,大部分职业院校住宿生比例占在校生的70%至80%。这些住宿生由于年龄、生活环境、文化素质等方面的因素,表现出以下特点:一、学生基本为初、高中毕业生,年龄偏小,情绪性格波动较大,自我约束能力较差;二、多数学生为独生子女,自我中心意识强烈,与人沟通、相处能力欠缺;三、地域不同造成卫生习惯、生活习惯差异较大;四、依赖性较强,动手能力不强,生活中自理能力较差;五、文化素质有待提高,不重视行为规范和道德礼仪,自我管理能力不强。结合以上学生特点不难看出,要想培养出具有职业素养的高技能人才,住宿管理部门对学生“德”的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长期以来,我们的教育方式多注重说教,通过抓典型、树模范等宣传方式进行品德教育。但却忽视了对学生良好习惯的培养。因此,作为职业教育人我们不得不向养成教育发出了急切的呼唤。

那么什么是养成教育?养成教育何以成为学生教育管理中不可缺失的环节?

养成教育,是一种基础教育,它着眼于学生做人的基本素质,并以社会公德、基本道德、言行举止、待人接物、品行能力的基本规范为主要内容。养成教育又是一种点滴人微的教育,它使学生在长期的潜移默化中养成良好习惯,进而形成良好的行为方式和思维模式的一种教育手段。

养成教育不仅仅是行为道德习惯的教育,它的内涵和外延要更广更深,是一个以人为本的人文教育系统工程,是大教育。它有效地实现了环境育人、服务育人、管理育人的教育目标。

职业院校目前住宿学生所占比重较大,针对住宿生便于集中教育管理的特点,特在此群体中探索研究开展养成教育的有效方法,通过长时间的探索研究,总结归纳如下几方面:

一、严明制度,规范管理,身教重于言传

由于住宿生存在着生活自理能力不强、生活习惯不好、文明礼仪缺失等特点。表现为:宿舍卫生差,室内物品杂乱无章;有的学生动手能力差,生活懒散,不按规定时间就寝,饮食习惯不好,某些学生有吸烟酗酒现象。“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因此,首要是建立健全学生行为规范、文明学生守则、住宿生规范条例、宿舍内务卫生标准等制度。将住宿生学生日常行为做出细致具体的规范要求,使学生有法可依、有章可循。管理教师要依据规章制度严格管理,制定每天三检查,即晨检:督促学生按时起床,按要求整理好宿舍内务卫生,经检查达标后离宿上课,杜绝迟到现象;午检:住宿生中午归宿后管理教师对晨检情况作出点评,对做得较好的同学给予表扬,对不合格的宿舍加以整改;晚检:通过晚检及时掌握学生生活状况,纠正学生打牌、喝酒、吸烟、不按时就寝、夜不归宿等不良作风。并且,对于违纪行为严肃处理,通过教师严格管理,达到持之以恒的日常行为养成训练,潜移默化地养成文明、卫生和健康的生活习惯。

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是需要教育者长期地潜移默化地去影响的。明末清初唯物主义思想家王夫之有一句名言:“身教重于言传。”因此,作为管理教师,在严格管理的同时,用自己日常生活中的一言一行,来影响学生。行为心理学研究表明:21天以上的重复会形成习惯;90天的重复会形成稳定的习惯。所以,管理教师在学生养成教育中担当极其重要的角色。除了要督促学生严格执行规章制度之外,还要亲力亲为,言传身教,以身作则,帮助学生形成、坚持、巩固良好的生活、行为习惯,逐步形成优秀的品质,健全的人格。

二、创新方式,走进心灵,开展“爱的德育”教育

教育家巴特尔曾经说过:“教师的爱是滴滴甘露,即使枯萎的心灵也能苏醒;教师的爱是融融春风,即使冰冻了的感情也会消融。”在住宿生的日常生活中,管理教师可以说是和学生接触最多的人之一,他们在学生的气质性格的发展、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中起着关键的作用。教师为学生付出的爱就好像是春雨一样,有着润物无声的作用,并且可以影响学生的一生。学生学好知识可能只是他谋生的手段,而学会做人则是他一辈子的财富。因此,如何使学生学会做人、做事是关键所在。

在住宿生养成教育过程中,可以利用住宿生相对集中居住管理的优势,开拓思路,创新教育形式及方法,利用广播、讲座、开展活动等方式,真正关心关爱每一名同学,将人生哲理融入其中,使之在活动中领悟,达到更加贴近生活,触动心灵的效果。

2.1身兼多重身份,是严师,亦是慈母,更是朋友。

住宿学生离乡背井,远离亲人,在学习生活中难免有不适应的地方。住宿管理教师身兼多重身份,在教育过程中,要爱,也要约束。爱学生不是放纵学生,当学生出现问题的时候要及时给予批评和指导,这时我们是严师;在学生遇到困难、生病需要人照顾时,我们要像对自己的孩子一样给予无微不至的照顾,这时我们是慈母;在学生情绪低落需要排解时,我们不要一味说教否定,而是要认真倾听他们的心声,找到问题的根源,这时我们又是知心朋友。关心学生,更关心他们的全面发展。不仅要关心学生的成绩,更要关心学生的生活。要经常和学生进行沟通,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通过与学生近距离的交流,心灵上的沟通,学生才更能够接受教师的管理,更有助于形成良好的习惯。

2.2寓教育于活动中,将讲堂搬进宿舍。

养成教育开展的禁忌就是教育形式单一,内容枯燥乏味。因此,要变化教育形式,创新教育方法,开拓教育途径。要树立教育无处不在的教育理念。

养成教育的实施首先要通过广播、宣传栏等途径,达到宣传效果。每天管理教师通过广播进行晨讲,将行为规范的要求贯彻给同学们,使其边听边做,自我检查,自我规范,同时提醒学生注意冷暖,使同学们在遵守规范制度的同时,又能体会到老师的关怀。开辟宣传园地,做到宣传园地有主题,定期有更新,内容丰富。可以张贴一些与住宿生有关的生活小常识,告诉学生住宿生活的点点滴滴;也可以设置每人宿舍评比栏,将每天宿舍检查状况最佳宿舍和待整改宿舍公开。起到表扬和警示的双重作用。同时也可将宿舍中的好人好事,违纪处理张贴公示,在住宿区域起到弘扬正气,润物无声的教育效果。

其次,开展丰富多彩的学生活动也是实施养成教育的有效方法。可以贴近住宿生日常生活,利用拍摄短片、制作课件排演情景剧等方式,将住宿生的不文明行为、吸烟喝酒等不良嗜好、文明礼仪缺失等现象通过镜头展示给学生,让学生看到自己身上或自己身边存在的不足,教育学生“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加强对学生的正面引导教育,以健康向上的思想教育学生,以正确的舆论引导学生,以规范的言行举止塑造学生,以先进模范的事迹鼓舞学生。通过养成教育使学生学会怎样做人,做什么样的人。使学生在娱乐中认识自我,反省自我,改正自我。此外,也可以开展文体比赛、文明宿舍评比等竞技比赛项目,通过比赛激烈的竞争,促进学生间的良性竞争,增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培养学生协作意识和团队精神,给学生创造充实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自我的机会和氛围。

第三,充分利用住宿生晚间业余时间,将讲堂搬进宿舍,开设住宿生晚间教育讲堂。以往住宿管理仅仅是简单的学生生活管理,为了更加深入的开展养成教育,提升学生内涵,提高自身素质,创新开设住宿生晚间教育讲堂。由不同专业教师、学校领导轮流讲授,内容涉及励志人生、文学修养、艺术品鉴、文明礼仪、处世哲学等多角度、多方面内容,利用晚间课余时间使住宿学生开阔视野、拓展学识、陶冶情操、提升内涵,是教育不仅仅停留在表面,而是进入脊髓,融入心灵。

2.3建立学生宿管干部队伍,实现学生“三自”管理。

在养成教育中,除了教会学生有礼貌地交往,遵规守纪,学会包容和关爱他人的同时,还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变被动管理为自我管理。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学生宿管干部队伍,调动学生自我参与管理的主动性,让学生积极参与学生管理工作,改变学生在学生管理中的从属和被动地位,消除学生对于被管理的逆反心理,通过学生干部协助管理教师开展管理,实现学生自我约束、自我管理、自我服务。使学生在服务他人的同时也锻炼了自己,提升了能力,学会了做人、做事,增强了主体意识和责任感。

三、全员管理,全过程监督,全方位育人

养鱼养水,养树养根,养人养心。要想使养成教育深入贯彻到位,真正提升学生素质,首先要做到全员管理。管理教育学生不是某个人、某个部门的责任,上到学校各级领导,下到全体教职员工都有责任。要做到人人育人、事事育人,时时育人,发挥全员育人的群体功能,形成多层次、多环节、系统化育人网络。全体教师要以身作则,率先垂范,用认真负责的精神,爱岗敬业的工作作风去感染和激励学生。

第二,从学生入校直至毕业,制定学生每个阶段的养成教育实施方案,并全程监督,对学生每个阶段的养成教育措施、实施方法、取得的效果要有详细记载,形成学生在校期间《养成教育实施手册》,将每阶段结果计入学生德育考评成绩,提高学生对养成教育的重视程度。

第三,养成教育开展的优劣,不仅涉及的学校,更要家庭、社会的共同努力,从而达到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全方位育人。养成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只有社会、学校、家庭紧密配合,才能形成育人的整体合力。以学校为教育主体,家庭教育作为辅助配合,社会给予高度重视及舆论导向,齐抓共管,落实到位。

养成教育是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的一种综合教育,也就是对学生将来步人社会怎样做事和做人的教育。作为职业院校更要高度重视学生的养成教育。只要我们找准切入点,配合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重视并长期坚持抓好养成教育,必然收到良好的社会效果,必然能够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为我国培养出更多的高素质技能人才。

参考文献:

[1]林格.《教育,就是培养习惯(上):养成教育的方法与内容》[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11月第1版

[2]栾永斌主编.《高职院校辅导员工作指南》[M].大连海事大学出版社,2007年7月第1版。

[3]王景志.道德内省・需要激发・效能保持――有关德育建设与学习理论的教学随笔[J].兰州学刊,2007年S1期

第2篇

这些理念,实际上就是素质教育的基本观念,是我们在当前及今后搞好教学工作重要的指导思想。

历史学科的性质是对人类历史进程的认识和解释,历史学习的性质则是学生对过往的人类社会的把握、理解和认识。所以学生心中的历史如何生成,他们对历史怎样认识,就是历史教学要解决的主要任务,历史科的教学实验和方法的探索,应围绕学生对历史的认识来进行。

在当代教育观念的影响下,中学历史教学方法的探索,具有一些与以往不同的特点:

一、以探究问题为目的

没有问题是谈不上学习和研究的,有人曾说:正是问题才把只不过是小碎石的东西变成了历史的证据。然而,以往的历史教学往往是固定式的,对于学生来说,并没有产生真正的探究性问题,或只有肤浅的问题,要不然就是令人头痛的问题(如被动接受、死记硬背、机械重复)。历史教学的真正意义在于使学生发现问题,探讨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因此,所有的教学方法都应该是为了探究问题而设计的,都要给学生机会去了解事情的基本情况,使学生去深入探讨。

二、以思维训练为核心

历史学习不应该是促成思想固化的过程。无论从哪一个角度讲,历史本身和历史学科都不是限定在某一种僵化的模式中。人们对历史的正确认识,需要发散式的思维、复合式的思维,需要广阔的、全面的、客观的、辨证的、变化的、发展的视野,尤其是对历史上因果关系的思考,是对人的思维水平的检验。学生学习历史,像学习数学一样,也是思维的训练和强化,是思考的过程,是获得思维成就的经历,是积累经验的机会。所以,任何教学方法都要以激话、调动、启发学生的思维为主,促动学生历史思维的活跃发展。

三、以学生参与为形式

使学生参与教学,而且是积极、主动地参与,是使教学得以真正展开的关键性问题。只有让学生投身其中,从做中学,才会激发动机,引起兴趣;才能使学生思想活跃,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才能使学生通过教学活动体验到挫折感与成功感;才能看出学生的鉴别力、理解力、创造力;才能使学生多与教师、同学交流,建立亲密的合作关系。因此,教学方法的设计和运用重在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从根本上改变学生被动学习的状况。

四、以史料运用为条件

人们认识历史的前提是获取承载历史信息的材料(主要是文字材料),获取史料的过程也是掌握历史学习方法的过程。在对历史信息进行处理时,如果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和储存,就会在一定程度上失去学习历史的本来意义,甚至会加重学生的负担,使学生对学历史感到厌倦。所以,要改变历史学习是对现成知识的记忆这种传统的模式。教学方法的运用要使学习的过程与结果得以统一,而不是分离。我们提倡把学习历史看作是在研究和认识历史,这就要训练学生去掌握和理解历史的信息,注重史料的作用,通过对史料的汇集、整理、辨析、推论,把史料作为证据,用以解决历史的问题。

五、以周密设计为准备

任何教学方法的运用,都不是随意的,甚至不是随机的,都要有事先的准备和安排,有具体的目标,有明确的设计思想,体现出一定的教学观念。方法的实施,是有步骤的,而且要有回旋的余地。在进行教学设计时,需要教师以认真的和客观的态度来对待。前苏联的一位教育家巴班斯基曾提倡最优化教学,在教学方法的问题上,他认为要考虑多方面的因素,包括:教学任务、教学内容、教材难易程度、全班学生的程度、各种教学方法的效用和长短处、教师本人的特点和能力等,这些都需要进行认真的思考和计划。

六、以教师引导为助动

以往的历史教学模式中,教师是唱主角戏的,好像教室这个舞台是为教师搭建的。现在我们倡导以学生的学习活动为中心,但并不是说教师只是一名“场记”了,不再起重要作用。反之,教师的作用更为重要,他要像导演一样,要对教学进行引导、组织、控制,并随时诊断教学,对教学活动进行调整。教师与学生的最基本的关系是教学上的朋友。朋友是有共同的爱好和志向的,是互相了解对方的,是互动的,是有交情的,朋友之间的交往是不能靠主观臆想的。所以,教师要摆正自己的位置,在教学活动中发挥应有的主导作用。

在素质教育观念的指引下,中学历史教学方法的改革是大有可为的,我们的教师可以从三个方向上对历史教学方法进行研究和探索。一是移植,即将一些有效的教学方法移植到历史课堂教学中,例如讨论、辩论、论坛、模拟、角色扮演,以及计算机辅助教学的方法等。二是改造,即对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改造,赋予新的活力,例如对传统的讲述、讲解、讲读、问答、演示等方法,加以创新,突破

第3篇

关键词 体验式教育 医学生 人文素质

课题名称 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体验式教学法的应用研究

项目编号85151047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1)10-0007-02

医学的研究对象是人,从而决定了医学本质是科学与人文的统一。尤其是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生活方式、文化、政治、经济等社会因素对人们健康和生活质量的影响越来越重要,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被生物一心理一社会医学模式所替代,使人文社会科学在医学学科领域中的重要性日益增加。新的医学模式对现代医生提出了更高的人文素质需求,也对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加强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是时代的需求,它关系到医生能够提供给患者的医疗服务质量。因而,如何有效地培养和提高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成为现代医学教育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

一、目前医学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现状

目前我国医学院校人文素质教育主要通过思想品德修养培养教育、医德素质的培养和品格塑造、医德教育的专业化三个阶段进行,以《基本原理》《法律基础》《医学伦理学》《医学社会学》《医学心理学》等人文社会科学课程来实现。虽然我国高等医学教育改革中对医学生人文素质培养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和调整,并取得了一些成果,但从总体来看,还存在不少问题。首先在课程设置上。与国外医学院校相比,国内医学院校人文社会科学课程学时所占比例较少,仅为8%左右,而英国、日本等国家约为10%-15%,美国、德国等国家则高达20%-25%。其次,开课形式以选修课为主。医学生普遍只注重专业知识,加上学生在选课时随意性和功利性较强,部分学生为学分选课,选容易过关的课程,混学分的课程,使得人文素质教育收效甚微。再次,课程自身缺乏整体性和系统性。课程内容过于单一,与医学学科的结合性不强,教学方法以概念课的形式,以讲授为主,理论联系实际不够,难以有效地促进医学生人文素质的增强。此外,从师资角度来讲,缺乏精通医学、哲学和社会学的通才教师。一方面,医学教师注重医学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很少关注人文素质的培养;另一方面,人文社会科学教师又缺乏医学专业知识,很难在结合专业特色基础上进行人文素质教育。

如上所述,寻找医学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之间的融合点,将人文素质教育渗透到医学专业课教学之中,做到人文课程不脱离医学实际,将对探索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方法改革具有深远意义。

二、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方法探索

人文素质教育的内容包括如何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关系以及人自身的理性、情感、意志等方面,最终达到培养学生学会做人、形成健全人格的目的。传统医学教育中,教师重视知识的传授,没有人用过多的时间关注作为医生应有的人格力量;医学生推崇的则是技术精湛、专业知识丰富、待遇的丰厚,很少有人去关注生命、人性、精神、心理等人文素质的提高。近年来,随着高校教学方法改革的推进,体验教育以其有效克服传统教学中知识灌输负面效应的特点而受到重视。体验教育是一种通过受教育者主动参与、反思利用自身已有经验进行教与学的教育活动。这种教学方法重视学生的经验、观念与思想方式,通过学生主动参与而获得知识。人文素质成长是一个由外到内,不断体验和反思的过程,难以通过灌输式的教学方式获得提高。由此可见,积极开展灵活多样的体验教育活动,使人文素质教育从书本知识变成鲜活的体验,不失为培养学生人文素质的有效途径。

拓展训练作为一种新兴的体验教育模式在东西方教育界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拓展训练起源于二战期间的英国,以改善受训者的合作意识、进取精神与完善人格为宗旨,通过精心设计的各种体验式活动,使受训者在应对挑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和感悟理想信念的重要性、集体和团队的力量;培养受训者强烈的进取心、顽强的意志、良好的沟通与合作精神;使受训者了解和把握自身心理发展规律,正确对待成功和失败,客观认识和评价自己,挑战和超越自己,有效地提升思想道德素质和心理素质。同时,启发他们的社会意识,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道德行为。由于拓展训练具有塑造良好人格的效果,使得其训练目标由单纯的体能、生存训练扩展到心理训练、人格训练、管理训练等。

由此可见,拓展训练与体验教育在内涵上是相通的,将两者有机结合起来,以拓展训练为载体,引发学生在专业知识学习过程中的反思,达到在专业知识教授过程中渗透人文素质教育的目的,是对医学生人文素质培养方法的创新。

三、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方法的实践

笔者在医学心理学课程教学过程中,将拓展训练、人文素质教育与医学心理学中“团体心理辅导”这一专业知识学习结合起来,采用实训课形式,开展了医学生体验式人文素质教育方法的实践研究。第一步,针对教材中可以开展拓展训练活动的章节进行筛选,本学期选择了团体心理干预这一章节内容。第二步,针对医学生所需人文素质和学生在课间进行了交流,征集学生较为感兴趣的主题。第三步,结合师生共同商定的主题,选择适宜的拓展训练活动,开展实训课。第四步,准备开展实训课所需场所、道具等。第五步,带领学生开展实训课,以两学时为一个主题,其中第一学时为活动体验,第二学时为发言谈感受及教师总结,课后上交实训报告。现以“信任”这一主题为例介绍如下:

(一) 课程目标:使同学体验信任他人与被他人信任的两种不同感受,从而引申到医疗过程中医患之间的信任,增强学生的职业责任感。

(二) 课程程序:大家发言讨论信任的内涵――信任之旅活动――学生分享活动体会――教师总结。

(三) 活动设计:两人一组(如班级人数为单数,可有一组为三人),一人充当盲人角色,另一人充当拐杖角色(三人组可选一人充当盲人,两人充当拐杖)。先让班级同学1至2报数,然后单数同学站一行,双数同学站一行。报单数的同学戴上眼罩充当盲人,报双数的同学充当拐杖。因本课程开课为第四学期,同学之间相互比较熟悉,为加深活动效果,请报双数同学的队伍绕着报单数同学的队伍走,指导教师下达停止指令时方可停止走动,此时站在同一行的两人为一组,以保证充当盲人的同学不知道自己的“拐杖”是谁。接下来从教室出发,由指导教师带领下完成一段规定路程后回到教室,全程不准说话,否则视为违规,在活动开始前与全班同学商定违规者的惩罚措施。回到教室后,请“盲人”摘下眼罩,和搭档交流体会。接下来角色互换,由报单

数的同学充当拐杖,报双数的同学充当盲人,完成规定路线,交流体会。

(四) 活动注意事项:按班级人数准备好眼罩;路线设计以室内室外结合为宜,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增加路线难度,如上下楼梯等;两轮活动的路线最好不一致,以增强学生的感受;课程结束后要求学生上交实训报告,内容为活动体会引发医学过程中相关人文素质的思考,进一步激励学生反思。

(五) 学生感受举例:

1.学生一:当戴上罩后,我的眼前一下子变得漆黑,顿时觉得很害怕,这时我边上的同学用手拉住我,感觉好多了,但我还是很紧张。在他的带领下,我尝试向前走,尽管感觉到他在不时提醒我如何走,但我还是不放心,小心翼翼的用脚试探,结果总是会磕碰到障碍物。后来感觉同学都从我们身边走过去了,我们落后了,就索性不管了,任凭他带领,反而没有碰到障碍物,速度还加快了很多。

2.学生二:第一次我做盲人,深刻体会到了戴上眼罩后的那种恐惧,我的搭档并没有完全带给我安全的感受,我有几次差点跌倒。所以在第二次我做拐杖的时候,我有特别强烈的责任感,希望能够安全带领伙伴完成规定路线,遇到路况有变化的时候我竭尽全力去保证他的安全。

3.学生三:说实话,活动结束了,我并没有什么特别的体会。但听了大家的发言后,我想到了我做拐杖时,并没有照顾好我的搭档,以至于他几次都碰到了障碍。而我做盲人时,我的搭档却十分努力地保护我,使我没有遇到任何障碍,让我觉得很惭愧。

总结:今天是团体心理辅导的实训课,通过今天的活动我们体验了团体心理辅导的操作方法。同时,通过这个活动,让我们在活动中体验了“信任”这两个字的涵义。今天我们是走一段路,把自己的安全交给了我们的搭档,虽然你不知道搭档具体是谁,但你知道他(她)是你的同学,至少彼此是熟悉的。但当我们成为一个医生时,病人对我们并不熟悉,却把他(她)最重要的健康和生命的交给了我们,我们应该如何做才能不辜负病人的信任,希望大家能够深思。在活动中,我们扮演盲人这个角色时,因为看不到,同学们谈到了紧张、害怕、担心、无助等感受,这如同病人在就诊时,因为不了解自己病情,病人也会产生担忧、害怕、无助等情绪,希望通过这个活动能够让我们更加理解病人的感受,尽我们所能为病人提供细致入微的服务。

四、效果评估

课程结束后,采用自编问卷对参加体验式教学法研究的173名临床医学本科生进行了无记名调查,相对于理论讲授、视频播放、案例讨论,90.8%的学生更喜欢体验课的形式;75.7%的学生认为引发了自己关于医学生所需人文素质的思考,57.2%的同学认为这种授课形式及理念应贯穿课程始终,而不仅限于实训课。随机抽取了10名同学进行了访谈,较为公认的效果是这种体验教学法增强了课堂的趣味性,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参与热情和学习兴趣。学生成为了课堂的主体,每个同学都参与其中,学习的主动性较强。同学在课程结束后,仍然会主动谈论自己的体会及反思,使课堂上所学知识延伸到日常生活中,真正做了学以致用。

五、注意事项

(一) 结合学科特点设计活动项目

在医学教学过程中引入拓展训练与专门开展的拓展训练活动不同,在设计拓展活动项目时,应充分考虑医学专业特点及学科特点,而不是机械地照搬拓展活动,否则将失去医学专业教育的根本,顾此失彼。活动设计之前应和学生交流,广泛征集意见后再进行设计,以利于学生的积极参与,做到有的放矢。

(二) 注重学生的体验分享

在实践研究过程中发现,活动结束后,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体验非常重要。在分享过程中,大家踊跃发言,集思广议,即使有个别同学在活动中没有特别感受,在相互交流中会被激发进一步的自我反思。有些时候同学的交流可以使主题更加深化,事半而功倍。

(三) 授课教师应对学生的活动情况进行积极引导

由于学生的个性差异,在课程实施过程中表现不尽相同,授课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参与情况,尤其是一些在活动中表现较为游离、在分享中较为沉默的学生,必要时可在活动结束后进行单独沟通。在课程结束前的感受分享环节,授课教师应认真聆听,详细归纳,并在课程结束之前总结此次课程效果,引导学生反思,确保课程设计主旨明确。

六、总结

第4篇

一、确定物理课堂素质教育的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在制定每一课时的素质教育目标时要忠实于课标,严格按照课标的要求来确定教学目标的内容、范围和能级要求;要知、情、意、行兼顾,全面把握与突出重点,不要面面俱到、平均用力。在制定教学目标时要突出隐性目标,这是制定教学目标的关键原则。还要根据初中生的生理、心理、年龄阶段特点制定目标。比如在教学“电磁感应”这一节时,可以这样制定:

德育目标:渗透“实践是检验一切真理的唯一标准”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通过英国物理学家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现象,对学生进行科学真理的探索,要付出艰辛的努力,才能打开真理大门的教育:

知识目标:知道电磁感应现象及其产生的条件、感应电流方向与哪些因素有关,了解电磁感应现象中能的转换;

智能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能力以及归纳概括物理概念与规律的能力。只有把目标确定之后,教师才可以切合实际有针对性地选择教学方法。

二、转变教学指导思想,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

“十个手指有长短,每个作用不一样”。人的个体先天性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后天主观努力的差异也是必然存在的,我们不能再强求学生都朝着某一个模式发展,不能再束缚在“应试教育”的战车上。我们应该相信学生,也要使学生相信“天生我才必有用”。所以,我们必须面向全体学生,面向学生的每一个方面,使学生全面发展。不但学到知识,而且要学会学习,学会做人。正如李岚清副总理所指出的那样:“综合国力的竞争,离不开高科技人才的培养,更离不开生产第一线的亿万劳动者素质的提高。”(摘自《基础教育是提高国民素质和培养跨世纪人才的奠基工程》)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不但要注意优秀生的培养,还要注意后进生的转化。要大力抓两头,用心促中间。不要轻视、歧视任何一个学生。提倡素质教育就是使每一个学生先天获得的遗传物质得以充分的发展,同时使他们获得当今社会所需要的各种品质。我们必须创造适合学生个性发展的条件,激发每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其在智慧、潜能、心理品质等各个方面都得到充分的发展。教学活动中,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感受到你在尊重他,关心他,鼓励他,理解他,他所做的努力是值得的。真正将学生视为教学的主体,让每一个学生都享受到成功的喜悦。

三、教师自身角色的“转变”

实施"素质教育"的根本保证是教师自身的“转变”。教师首先要转变自身的角色,由“教”向“导”转化,应尽可能地为学生创设学习环境,提供学习的必要条件和各方面的帮助,充当学生学习的顾问和辅导员,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彻底摒弃旧的教学模式,探索新的教学方式,优化教学过程。其次,教师要从过去单一的知识讲授向在教育科研的基础上实施教学活动的方向转化。

四、教会学生学习

21世纪教育的主题之一就是要教会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创造。这些都离不开方法的掌握,能否掌握一定的科学方法是人素质高低的重要表现之一。达尔文说过:“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所以让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实践中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和研究方法,将使学生终身受益。

进行方法教育的具体操作要点是:

1、注重学法指导,使学生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课堂教学既然以学生为主体,重视学生的自主性和能动性,就必须进行学法指导。除了注重常用的学法指导外,如:怎样预习,怎样听讲做笔记,怎样复习、总结,怎样收集学习资料等。教师在选择教法时必须以学生学的方法为依据,并有意识地将好的学法渗透于教法之中,如学习物理概念时应注意哪些问题,解答物理问题时的思路和技巧有哪些,怎样构建合理的知识网络等等。只有加强学法指导,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学生才会变被动“学会”为主动地“会学”。

2、注重物理学研究方法的教育。物理学充满着物理方法,而且物理学家的研究方法在很大程度上能有效地发展其它自然科学,在科学研究中具有很大的代表性。所以,重视物理方法的教学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进行物理科学方法教育应包括两个层面:一是物理理论建立(也就是科学认识)的一般过程:即提出问题,收集有关资料和事实一一分析、处理、研究资料和事实(或提出假设,验证假设)发现规律、得出结论一一应用。在学习物理理论时,教师要有意识地沿着这样的途径引导学生去探索、学习。二是物理理论建立的过程中一些具体的研究方法。如:初中物理教材中普遍应用的观察、实验法,控制变量法,用比值定义物理量的方法,类比法、等效替换法,推理、概括法等等。

五、改进课堂教学方法,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目标

在课堂教学中,要促进素质教育目标的落实,必须对教学方法进行改进

首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加强对学生思想品德方面的教育。素质教育是指提高人的自然素质和社会素质的教育,是使受教育者的政治思想素质、道德品质、科学文化素质、身体心理素质全面发展的教育。而初中物理教材中有关方面和知识就很多,所以我们在讲授知识的同时,挖掘书中的思想教育因素,寓教育于教学之中。

思想品德方面的教育包括:

1、历史传统教育,成就教育和国情教育。

2、要落实“三个为主”,加强学法指导。实施素质教育,要使其教与学的关系得到和谐的统一,把教学的重心从“教”向“学”转移,通过精心选择教法,对学生的学习方法进行指导。布卢姆指出:“掌握学习方法,主要依赖于人们自己去取得成功,而非通过机器和其它技术手段”。主体学习方法,就是要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置身”于学习过程之中,进入学习角色,积极主动地学习和发展,设法取得学习的成功。教师要不断采用多种方法,全过程服务于学生,不断激励学生,鼓励学生,让学生尝到成功的滋味,让他们感到在目标学习任务面前,人人都能取得成功,所以教师要教会学生学习方法,提高学习能力。

第5篇

儿科作为综合医院必不可少的一个特殊病房,其专科特点较为突出,加之现在住院患儿基本为独生子女,家属的期望值不断提升,对儿科护士的职业素质教育就显得极其紧迫。因此,确保带教质量和培养儿科护士运用掌握的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十分重要,为了适应这种形式,我科自2008年以来在临床教学中运用多种教育手段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教学,获得良好效果。

1 对象

时间2008.1-2010.12,有实习护生210名,年龄17-22岁;新分入科护士12名,年龄18-23岁,性别男实习生4名,其余均为女性(以下统称护生)。毕业实习阶段和入科带教阶段实施本教学方法。

2 方法

2.1 加强实践性教学,促进临床教学实践:制定专科实习护生的学习目标,有目的带教,正确评估她们的知识水平、接受能力、心理状态、学习方式,运用讲解、示教、提问、床旁教学等方式授课,结合临床病例,运用整体护理程序教学,评估病人存在或潜在的护理问题,阐明护理诊断及护理问题依据,制定护理计划,评价实施效果。激发她们对疾病护理知识的探索兴趣,并将所学理论与具体操作、专科知识结合。老师的榜样作用和高质量的经验很重要,但要避免过度运用经验引导,以免阻碍护士的成长和发展。

2.2 注重临床教学方法:对于护生要注重培养她们的慎独精神,一丝不苟对待儿科护理的每一项工作,养成诚实严谨的工作作风,努力学习儿科方面的新知识,培养她们观察病情的能力,注重基本操作技能的培训。我们采取的是“帮对制”的培养方法,即每一位新护士都相应配备一名中等资历的护士、一名高年资护士成为帮学小组,高年资护士担任组长,对所属护士的护理文书、操作、理论学习及考核予以把关。工作中逐级指导,使之尽快提高护理业务能力。

2.3 注重培养护士的心理素质:在儿科工作中,加强自身心理训练,提高心理耐受能力是干好工作的前提。儿科护理工作具有一定的复杂性,病情变化快而急,护理难度大,只有用心,有信心才能较好完成我科的护理工作。信心是工作的动力,只有保持平稳自信的心态,才能在又哭又闹的患儿面前做到心情平静、操作有序,技术操作水平才能发挥稳定、良好。

鼓励护士学习心理卫生知识,锻炼自己对待困难、挫折的耐受力,提高对心理压力的调控能力,一旦在工作生活中受挫,护士应正确对待和处理好职业环境中的一些负面影响,避免影响医、护、患关系和群体的工作情绪。对病人的误解,不配合,甚至不礼貌的行为必须冷静面对,采取善意谅解的态度,换位思考,努力调整好自己的情绪,力争培养稳定的心理素质。

2.4 发挥护士长在临床教学中的作用:护士长既是护理管理者,又是护理教育者,要明确护理教育是获得长期效益的有效投资,护士长具有多种作用,监督、指导、评价、支持和促进教育,合理安排带教老师带教护生,教学记录要完整可靠,反映教学情况,对带教中的问题处理及时、得当,关心她们的思想状况及工作压力,并及时考察新护士及实习同学对带教内容的掌握情况,有无要求,打造良好的教学环境和学习气氛,病房好的风气对学生有积极地影响。应注重培养整体护士队伍的教学意识和能力,鼓励护士接受继续教育学习,提供学习深造的机会,多种方式培养护士的职业感,改进护理管理形式,提高护士工作效益,合理排班,兼顾家庭。

2.5 教学质量控制

2.5.1 严格选拔教学老师:对教学老师要提出要求,老师是学生的参照物,身教重于言教。老师由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护师或主管护师担任,要有丰富的知识积累,具备教学和管理的能力,具有良好的护理专业态度和行为,对工作和本专业有高度的责任心,熟练掌握本专科医学护理基础和专科技能,并在临床教学中善于学习和总结,喜爱教学工作。儿科尤其要强调带教老师应具有爱心和稳定的心理素质,在沟通交流方面要善于讲解、表达清楚确切。

2.5.2 对教学老师的评价和考核:教学老师协助护士长完成病房管理工作,重点负责临床教学,应认真履行教学老师的职责,计划、组织、实施、检查和反馈教学活动,向护士长反馈实习中的问题,制定试用期护士的量化考核标准。由学生、新护士及病房护士、病人对其进行评价,评价是否具有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否遵守科室劳动纪律和规章制度,是否仪表端庄、待人礼貌,专科理论知识和操作是否正规,能否关心爱护护生。

2.5.3 教学质量控制的内容:科室应具有教学管理制度和组织,必须制定好每周、每月的教学计划,每周安排完成小讲课,具备大纲要求的教学设施和条件,召开护生座谈会,应有完整的教学记录:科室讲课、教学查房、各类教学计划;有对护生的实习评价及记录,进行专项理论和技能考试,认真填写实习反馈记录本,记录理论、操作考试内容及成绩、考勤、综合评价等。

2.5.4 注重能力考查:应充分尊重护生的主体地位,因材施教,注重她们的个体化发展,培养主体意识、创新意识,培养自我控制、自我调节和综合能力,指导她们积极主动地学习,善于总结,养成对新知识、新问题的求知欲和主动思考、独立思考的精神,利用床旁教学、晨会提问等方法考察知识掌握情况,通过查房了解她们的服务态度、工作完成是否扎实,人际交往的能力,鼓励参加抢救观摩、科室讲座学习及操作练习等,保证能力的提高和知识的获得。

2.6 重视职业素质教育

2.6.1 提出形体规范要求,加强训练,养成习惯:要求积极参加医院组织的大型礼仪业务学习活动,科室交班时、平时工作中应将规范化礼仪服务的姿势、动作运用其中,将规范化基本姿态站、行、坐、交谈、操作等作为对护生的职业素质要求,强调做一个好护士应仪表端庄、大方、真诚,表情亲切、和悦、自然,动作轻盈、敏捷、准确,并把此作为护士的考核评分标准之一,使之养成处处按规范化姿态约束自己的举止习惯。

2.6.2 加强新护士的语言沟通技巧:指导护生运用良好的语言和患儿及陪护做好交流,要掌握病人的心理,明确儿科病房病人的护理需求特点,有的放矢为病人进行入院健教、检查指导及疾病知识宣教,均应向病员说明此项操作的目的,有无注意事项,以取得病人的信任和配合,并且应讲解清楚有效,在病人不配合时,应从有利于病人的角度去劝解、引导,要有耐心,同时自己的概念和观点要明确,这样才能使病人信服和改变决定,服从管理。

3 效果

学生实习末及新护士单独上岗前进行基础知识、专科护理和操作三项考核,考核成绩在85分以上的学生占80%-90%,整体护理考核平均成绩91分,基础操作成绩93分,理论成绩85分。达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

4 体会

4.1 职业素质教育培养了学生和新护士的职业观,使她们明确了做一个合格的儿科护士必须具备的品质,提高了学习兴趣,发挥了她们学习的主观能动性,确保了护理质量的不断提高。培养了她们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4.2 使她们加强了工作责任心。懂得做好一个儿科护士应有强烈的责任感,耐心及爱心,应具有稳定的心理素质、丰富的专科疾病知识和熟练的技术操作能力,同时要掌握一定的人际沟通技巧。

4.3 护士工作中的表现和能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带教阶段打下的基础。儿科工作头绪繁杂,独立和灵活的思维很重要,临床教学中的职业素质教育极大地促进了护生的综合能力。因此,做好临床带教工作,培养好我们的接班人,培养出合格的护理人才,是临床带教老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5 临床带教中思考的问题

第6篇

摘要:语文对学生来说,十分重要,将影响学生一生的成长。语文是学习、工作的基础和工具,语文教师必须确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尊重、信任学生,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以优化教学过程,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创新能力,实施素质教育。

关键词:新课标 小学语文 素质教育 全面发展

素质教育是一种全新的教育模式,语文学科在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语文素质乃至各种能力上起着重要作用。素质教育的小学语文教学,是依据国家的教育方针,着眼于学生及社会长远发展的需要,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宗旨,以注重培养学生的态度能力,促进他们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生、活泼、主动发展为主要特征的教育,体现主体性、全体性、全面性、基础性和发展性原则。素质教育的小学语文教学,主张学生生动活泼地自主学习语文,要求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传授方法,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的主导作用得到充分发挥。教师的作用,不是督促学生做大量应试篇章或练习册,而是要积极引导学生多读课外书,多写课外笔记,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兴趣、习惯和加强对学生的学法指导,从而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1.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促进小学生素质发展

与传统的应试教育相比,素质教育的教学目标更重视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以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为社会的发展而服务。因此,语文教学的目标应围绕素质教育的总目标去设置,变单一化为多元化,以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1.1重视小学生的德育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

小学生思想道德水平的高低,直接关乎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思想道德,是非常有必要性的。在给学生传授知识,发展智力的同时,要充分深挖语文教材中蕴含的德育因素,适时渗透思想道德教育,使用学生通过知识的学习和智能训练,潜移默化地受到辩证唯物主义的启蒙教育、爱国主义教育、传统美德教育、科学思想和科学作风的教育等,促使学生从小树立远大理想和坚定信念,初步形成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科学的人生观。

1.2重视小学生的美育教育,培养审美能力。

美育对人的修养与陶冶情操起着重要的作用。现行的小学语文教材不仅在思想道德上有教育意义而且在语言文字上是相当美的。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在教学中我们很好的利用它,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有机地渗透审美教育,使学生能够结合课文内容,形成对美好纯洁事物的向往,对祖国美丽山川景物的热爱,对人物的崇高品质和坚贞精神的赞叹,对好人不幸遭遇的悲痛,对丑恶事物的憎恨等等, 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感染和启迪,提高分辨真善美和假丑恶的能力,培养他们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使他们树立审美观和审美理想。

1.3加强小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

当今社会非智力因素对一个人的成败起着重要作用。现在对心理因素的培养呼声越来越大,教育要面向现实,面向未来,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重视心理因素的培养。注意对学生意志、情感、自信心、竞争意识、和承受挫折的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形成完整的人格。

1.4加强小学生的身体素质培养。

在教学中要减少学生的课业负担,让他们有更多时间进行锻炼,增强学生的体魄和体能。在教学中,让学生在课堂中脑、眼、耳、口、手并用,在身心和整体活动中协调其身体器官的和谐发展,以利于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

2.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小学生心理活动发展最重要的特点之一是强烈的求知欲。周围的一切对他们来说都是新奇、神秘和富有吸引力的,他们渴望通过自己的实际体验和探索去认识这个世界。

2.1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兴趣。

小学语文课堂教育既是教师传授知识、培养学生能力的重要阵地,同时也是培养学生学习语文兴趣的重要阵地。小学生年龄小,自制能力较差,对世事的接触较少,对五彩缤纷的世界有很强的注意力。教师要让学生乐中学、学中乐。既要成教学任务,又要开拓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一般采用课端激趣、课中持趣、课后达趣等形式调动学生兴趣,激发学生探索求知,获取新知的欲望。

2.2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学生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而长期养成的一种学习的自觉、自动的行为倾向。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培养小学生良好的习惯,以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

3.加强学法指导,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落实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教学方法的改革。九年义务教育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指出:“要教给学生一些学习方法,鼓励他们采用适合自己的方法,主动地进行学习。”小学语文进行中,要特别注重教学方法的改革,强化学法指导,力图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教给学生学习方法,让学生掌握打开语文知识宝库的金钥匙,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

一是让学生学会理解词语。

二是让学生理解句子。因为理解句子是读懂课文的基础。在教学时,老师要指导学生掌握理解句子的方法,提高学生自觉能力。通常采用抓关键词理解句子和结合上文理解句子。

三是让学生学会分段和归纳段意。分段和归纳段意是有规律可循的,只要学生掌握其方法规律。就可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就记叙文而言,分段一般按时间顺序、按空间变换、按事情的发展顺序、按问题或事物的不同性质、按总分关系的结构、按空行为标志等划分;概括段意一般按缝合法、摘引法、取主法、标题法、合并法等进行。

四是学会归纳中心思想。通常从课题人手、从理解作者议论和抒情的部分人手、从理解时代背景等方面进行归纳。五是教给学生自己评价学习效果。让学生学会自己出一份试卷考自己,出题前教师把出题的原则和方法教给学生,使学生感受答题难,出题更难。这样不仅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而且通过梳理知识、分析总结,锻炼了思维能力,真正达到了复习的目的。

4.积极评价导向,促进高效学习的发展

第7篇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41-1413(2012)01-0000-01

摘要:高职教师作为新知识、新技术的传播者,必须适应信息时代的发展与终身学习能力的要求,提高信息素养。高职院校应对教师进行有计划、有针对性的培训;加强教师的信息意识和信息观念的培养;以制度的约束为保障;创造条件让教师自己培养信息素养;紧密结合学科进行学习和实践。

关键词:高职教师信息素养培养途径

一、教师信息素养的主要内容

所谓信息素养,是个体根据社会信息环境及其发展要求所应具备的信息品质、信息知识与信息能力。当前教育领域普遍强调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教师信息素养及其培养也成为业内共同关注的话题。

信息素养绝不仅仅是以往图书情报检索技能加上计算机技术的操作技能,而是综合运用以上技能所形成的信息问题解决能力。

信息素养包括以下两个层面的内涵:一是在认识、形态层面,既对信息、信息社会、教育信息化的认识和态度,这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所必须具备的素养。二是信息能力,既实际操作层面的素养,是对信息获取、理解、分析、加工、处理、创造、传递的理解和活用能力。

信息素养主要变现为以下8个方面的能力:

运用信息工具能力。能熟练使用各种信息工具,特别是网络传播工具。

获取信息能力。能根据自己的学习目标有效地收集各种学习资料与信息,能熟练运用阅读、访问、讨论、参观、实验、检索等获取信息的方法。

处理信息能力。能对收集的信息进行归纳、分类、存储记忆、鉴别、遴选、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和表达等。

生成信息能力。在信息搜集的基础上,能准确地概述、综合、改造和表述所需要的信息,使之简介明了,通俗流畅并且富有个性特色。

创造信息能力。在多种收集信息的交互作用的基础上,迸发创造思维的火花,产生新信息的生长点,从而创造新信息,道道收集信息的终极目的。

发挥信息的效益能力。善于运用接收的信息解决问题,让信息发挥最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信息协作能力。是信息和信息工具作为跨越时空的、“零距离”的交往和合作中介,使之成为延伸自己的高效手段,同外界建立多种和谐的协作关系。

信息免疫能力。浩瀚的信息资源往往良莠不齐,需要有正确的人性观、价值观、甄别能力以及自控、自律和自我调节能力,能自觉地抵御和消除垃圾信息及有害信息的干扰和侵蚀,并且完善呵护时代的信息伦理素养。

二、培养高职教师信息素养的方法与途径

(一)对教师进行有计划、有针对性的培训

计算机在教学中的应用越来越得到重视。如何使用计算机这个工具,在起初的阶段最行之有效的办法是有计划地组织教师进行计算机基础、办公软件的应用、课件开发平台的使用、动画制作软件的使用、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等一系列课程的培训。教师的组织视培训内容的不同既可以年级组为单位(如计算机基础、办公软件的应用等课程),也可以学科组为单位(课件开发平台的使用,如数学组培训如何应用几何画板进行教学),或者以中青年教师为突破口,重点培训,以点带面。 培训结果的考查形式多种多样:既可以上机考试考查操作能力;也可以电教课的形式展示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实际应用。

(二)加强教师的信息意识和信息观念的培养

要有效培养教师的信息素养,首先要培养教师的信息意识。在传统的教育观念中,教师的素质结构中一直忽视甚至缺乏教师的信息素养这一项指标。这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教育各级行政部门及教育工作者的意识尚未到位。

(三)以制度的约束为保障

要切实提高广大教师的信息素养,还有制度上的保障。比如,学校成绩档案系统,某些学科教师不及时将成绩输入汇总上来,某部门网页没有及时更新等,应该追究其责任人的责任,从而培养让俺们信息的素养。建立考核机制,对在培训中取得合格证书的教师,以及在网络应用或信息领域取得成绩的教师实行奖励等。此外,还要建立和完善积极的、有助于信息化推广的相关评价制度。

(四)创造条件让教师自己培养信息素养

1.网络上阅读。在印刷时代,阅读、写作和计算被公认为文化之鼎的三足,也被视为传统教育的三大基石。当代信息技术正使这三大基石发生裂变。阅读方式的变革突出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从文本阅读走向超文本阅读; 从单纯阅读文字发展到多媒体电子阅读; 基于网络的高效率检索式阅读。 也就是说,在不远的将来,网络阅读将成为教师获取知识、进行教学和科研的重要手段。重视并坚持网络阅读是培养教师信息素养的重要途径。

2.电脑写作。在电脑上写作,除了方便于编辑、修改和保存外,很重要的一点是可以实现网络阅读与写作的一体化,即利用网上丰富的多媒体资源来帮助写作。当然,用电脑写作,不仅仅是进行顺序文字的写作,而且包括超文本结构的多媒体写作。经常在电脑上写作(如教案、试卷、教学总结、电子幻灯片、论文等),有利于提高应用信息技术的成就感。

3.多媒体室或电脑室上课。想不想、敢不敢、能不能在多媒体室或电脑室上课,是教师信息素养提高过程中的分水岭。要充分创造条件,将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中,不要求一节课从头到尾都用信息技术,也不要等自己的技术水平很高后再用。

4.电脑处理日常事务。只要能用电脑处理的事情,就要尽可能让电脑来做,如学生成绩统计、电话号码管理、家庭藏书管理、帮助子女学习等。 信息技术的发展,对人类的生活、学习和工作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对教育来说更是挑战与机遇并存。教育必须面对信息化社会,迎接信息化挑战,实施教育信息化战略,带动整个教育体制和教育模式的革新。作为教育中的关键因素,教师在信息化社会的教育中显得尤为重要,教师必须适应信息化社会所提出的新要求,转变观念,加强自身信息素质培养,适应信息化浪潮。

(五)紧密结合学科进行学习和实践

信息素养的最高层是信息应用。就是应用信息去解决学习 生活,乃至工作中的问题,从而培养教师的高级思维技能 问题解决能力,尤其是应用信息手段,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训练学生的信息技能,从而达到预期的实验目标。着重抓师德与现代化教育理念更新 现代化教育手段的应用,和各科教学与现代化教学手段的整合。教师现代化教育手段的汇报课和研究课。每学期教师必须上电教展示课。根据各学科自己的特点,在学科教学中开展研究性的学习。

信息技术应用在教学管理中表现为教学信息的数字化,系统化,管理的规范化;例如学籍管理、成绩分析等等。应用到教学中,则表现为计算机辅助教学。从现在开始的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课堂教学仍然是学校教育的主要方式。学校教育的信息化,很大一部分表现在课堂教学的现代化上。信息技术应用到课堂上的效率,落到实处是辅助教学课件的制作水平与应用效率。

总之,作为新知识、新技术的学习者与传播者,高职教师必须适应信息时代对教师信息素养的要求,积极主动地提高自身的信息素养。只有在教育观念上紧跟时代的步伐,才能肩负起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重任。

参考文献:

[1]王吉庆.信息素养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

第8篇

论文摘要:日益加快的生活节奏,给中学生带来了越来越大的心理压力。学校里,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倾向及繁重的课业负担、家庭中父母的过高期望及不当的教育方式、这些都使中学生背着沉重的心理负担。从中学生自身发展看,他们正处于青春发育期,生理和心理上的迅速变化,给他们的适应带来很大困扰,中学生越来越多的出现诸如焦虑、自卑、孤独、固执、偏激以及离家出走、自杀等心理或行为问题。笔者作为一名从事多年中学教育的音乐教师在本文谈谈如何通过舞蹈教学帮助学生发现自身的智慧潜能,排除阻碍智力开发 的心理障碍与不良习惯。使他们具有远大理想抱负、有创造欲望和崇高信念等优良的心理品质。

艺术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舞蹈是各类艺术中历史最久远的门类之一,是人们表达情感的最古老也是最直接的好形式,舞蹈作为教育的内容和手段不仅可以培养教育对象具有健美的身体姿态,增强其动作的协调性、节奏感,而且可以抒发和表达感情,加强交往,美化生活,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极好地克服了中学生人际关系紧张、情绪不稳定和学习不适应等诸多方面的问题。舞蹈教育在整个素质教育中占有这么多的优势,我们教育者该如何实施才能真正达到预期的目的呢?笔者就自己的心得谈谈体会:

一、掌握心理,明确授课目的:

青少年时期,是个体从童年向成人发展的过度期。由于他们处于由依赖转向独立的起点,心理准备不足,承受能力弱使他们的挫折感比成年人更强,焦虑体验范围更广。中学学生存在的主要心理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1.学习带来的心理压力,对挫折承受力差。初中学科增多,知识内容加深,使他们一下子适应不了。表现为焦虑、失意、注意力不集中、对老师和同学的言行敏感、伴有失眠、神经衰弱等症状。

2.人际关系不协调。现在的独生子女自我中心意识强,人际交往能力弱,不善于处理与同学、老师、父母的关系,显得人际关系紧张。这些学生常产生焦虑不安,孤独、寂寞甚至恐怖感。

3.自信心不足。由于家长、老师对学生的期望质过高,表现出对学生的缺点看多优点看少,使学生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于是灰心丧气,失去自信心。

4.早恋问题的困扰。中学生自身的生理发育日趋成熟,对异性的渴望不断加强,导致“早恋问题”。产生这种现象,从内因来看,由于近些年来人的体重和身高提前1-2年达到平均标准,这种发育的加速也必然引起成熟的提前和性意识的产生,同时有些青少年明知早恋对人对己都不利,但由于自控能力差,常常难以控制早恋的激情,由此又产生自责的心理,形成一个恶性循环,弄的整日精神萎靡、神请恍惚,严重影响自身发展。外因方面,主要是家庭、学校、社会的不当态度造成的。教师要认识青少年身心发展的规律。如中学生身心发展的顺序性和阶段性、不稳定性及可塑性等。

中学生的心理问题如此之多,作为中学生的老师,都应在自己教学的领域实施帮助学生走出困境的方法,通过努力让他们在我们的指引和呵护下快乐充实地走过这困难重重的“青春期”。所以我们要明确自己的教学目的,不再是简单地完成教学大纲的内容,而是让学生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快乐充实,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学习的热情与主动性。

二、投其所好,安排教学内容:

作为教育者的我们,一定要认清我们的教育对象目前正处在他们成长过程中必须经过的“叛逆”“自我”等所谓的“不良”历程阶段。作为教师,我们不仅要理解、认可,接受他们的这些“不良”的情绪和行为,并且要抓住这些“不良”加以利用。从而帮助他们建立宽容、积极等健康的心理品质。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舞蹈教学上,我就抓住初中生爱表现自己的这一心理特征,用他们喜欢,感兴趣的舞种来吸引他们。从而赢得他们对我的信任和喜爱。所以在教学的内容方面,我放弃了传统的民间舞和中国古典舞,而是选择了目前在青少年中非常盛行的街舞作为教学内容。街舞之所以能受到青少年的喜爱,其根本的原因还是在于这种舞蹈所具有的独特魅力。街舞的随意性、挑战性、娱乐性, 表达并满足了年轻一代勇于挑战自我、张扬个性、享受生活、崇尚自由的一种心理。所以,表达自我,创造人所不能,勇于接受挑战,这些符合青少年心理特征的街舞,很容易被青少年接受喜爱,并且他们乐意相互交流,推广传博。

三、钻研教材,制定教学计划

(一)街舞的特点和种类:

街舞是以身体各部分的绕环、屈伸、跳跃、展体等动作为手段,把姿态、造型、表现力等因素协调地融合在一起的一种增强心智,强健体魄的有氧运动。大体上来说街舞可分为;健身街舞、竞技街舞、和表演街舞。

1、健身街舞

健身街舞是以街舞动作为基础,集健身和娱乐为一体的群众性健身活动。它的主要目的在于健身,运动强度适中,运动持续时间较长,对身体素质和技巧的要求不高,不同年龄段的人们都可以参与其中。健身街舞的成套动作设计和编排注重简单、活泼、流畅,讲究科学性和实效性,对健身强体、防病减脂有明显作用。

2、竞技街舞

竞技街舞是以竞技为目的,是根据街舞特定的风格特征和特殊要求编排的一套具有较高的技术性和艺术性、以比赛的形式来体现水平高低的竞技套路。

3、表演街舞

表演街舞是为了适应人们休闲娱乐的需要而进行的演出活动。它的形式多样.没有严格的规定,强度可大可小,技巧可高可低,时间可长可短,一切都不拘于形式。能够使大家赏心悦目的、满意且喜欢的,就是一段好的街舞表演。

由于街舞形式随意,有些动作要求技巧性较强。如果练习不当,对于身体某些部位可能造成伤害,为了达到科学安全的效果,目前国内的普及街舞课程一般选择健身街舞作为授课的主要内容,健身街舞避免了高难度动作,突出的是健身性与娱乐性,还有对舞蹈的欣赏性。

(二)街舞教学的注意事项:

1、充分准备:健身街舞是一项小肌肉、小关节运动为主的舞蹈,它强调全身协调尤其是头、胸、腰、髓、膝及手臂等部位小动作的配合,既注意上肢与下肢、腹部与背部、头部与躯干动作的协调,又注意各部分的独立运动。其动作张弛自如、快慢有度、流畅中有停顿、身体弹动中有节奏。从而非常强调身体的爆发力和控制力,所以在街舞练习前应充分做好准备活动,将身体各关节活动开,以免跳动过程中受到不必要的伤害。

2、循序渐进:在练习当中一定要量力而行,不必一味追求动作的高难度和高技巧,应该由易到难循序渐进。比如在学习过程中应先学好下肢动作,再逐渐加上上肢、头部等动作,先慢后快不要急于求成。街舞的基本步伐:踏步、侧并步、侧交叉步、开合跳等动作;基本身体动作:肩、胸、腰、臂、髋、膝等部位的动作及手臂与身体的波浪练习,大致接触地面技巧动作(地面技巧简单动作,如头手倒立、手倒立等)。

3、能力培养:街舞的动作变化极为丰富,连贯动作的节奏非常的快,充分显示了对身体全面的协调配合能力的锻炼,极大地体现出身体动作的均衡性、协调性和灵敏性。故经常参加适量的街舞运动,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速度、力量、耐力等素质。另外,街舞是也是促进学生智力发展的一种积极手段。他们在练习过程中可以大胆创新,只要符合音乐节奏,可以任意组合动作,或是即兴想象发挥,长期坚持必然会对参与个体的智力发展产生正面的影响。

结语:舞蹈是肢体的语言,是有形的音乐。作为最早出现的艺术形式之一,舞蹈充分发挥了人们的想象力,锻炼了人们的耐受力,提高了人们的审美能力,从而增强了人们的自信心与创造力。中学时期的教育可谓人生心智和体质发展的关键时期,在高度注重素质教育的今天,舞蹈已成为学校音乐课外活动的主要形式,学生在课余时间参加文艺活动 ,不仅不妨碍学习 ,而且可以锻炼他们的多方面才能 ,让他们能充分认识自我,肯定自我,对他们的身心健康极其有益。在中学实施舞蹈教育,具有推动中学生素质全面提高的诸多潜在优势,教育者一定要做到使舞蹈教育既是中学生的一种娱乐活动,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种良好手段。

参考文献

[1]余红盈.试论街舞运动的教育价值[J].科教文汇,200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