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04-04 10:49:04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营商环境的改善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正如世界银行集团金融和私营部门副行长办公室的监测与分析主管奚乐培女士(Penelope Brook)所言,中国许多城市在改善投资环境方面仍存在许多机遇,并且在国内就可以找到改革成绩显著的典范。
企业的蓬勃发展需要良好的经营环境。这不仅仅包括良好的市场和基础设施,还包括有利于企业经营的“软环境”,即恰当的、高效的政府政策和服务。建立便捷的开办企业和领取许可证的程序,对产权实行有效的保护以及帮助企业获取信贷都是其中重要的内容。此外,透明高效的司法、行政和税收体系也是政府能够促进商业经营活动、使其更加简便和富有成效的途径。
当今民营部门已经成为中国经济成长的生力军。截至2006年底,内外资私营企业创造的最终产品和服务的价值已经占国内生产总值的2/3,上缴利税占总财政收入的一半左右,并吸纳了75%以上的城镇就业。各地都竞相吸引有意来本地开展商业和生产活动的投资者。由于一个地方的经济增长是政府官员绩效考察的重要指标,地方政府在鼓励企业家创业方面积极性很高。在中国,地方政府负责中央政府的法律法规的具体执行,并且奉行国家的宏观经济和财政政策。在这个前提下,它们享有较高的自,可以根据地方情况自行制定相关政策。因此,地方的管理者在决定该地的投资环境方向上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中国营商环境报告》(以下简称《报告》)采用在其他几个主要新兴市场国家(如印度、墨西哥和巴西等)进行的区域营商环境调查的模式,衡量政府规制如何对商业活动产生促进和阻碍的作用。按照世界银行全球《营商环境报告》的方法论,选取了四项与营商环境有密切关系的指标:开办企业、登记物权、获取信贷(担保物权的设立和登记)、强制执行合同。其中的30个样本城市按地理分布划分为东南、环渤海、东北、中部、西南、西北等六大区域。
《报告》从当地民营企业的角度,试图捕捉全国26个省会城市和自治区首府所在地以及四个直辖市在商业政策规制及其执行方面的差异,由此来比较不同地区的营商环境。
值得关注的是,营商环境指标的排名靠前说明该地政府提供的政策环境有利于商业运营,但并不意味着政府对企业约束较少,而是其约束的方式较为高效,给企业造成的负担较小。
营商便利程度:
全国存在明显的地区差异
在中国,虽然经济活动的开展要遵循国家统一颁布的法规政策,但是地方政府在制定地方政策和执行中央法律法规方面有很高的自。显然,地方政府的执政能力和见识在相当程度上影响着当地的营商环境。根据《报告》调查的四类指标比较,沿海城市的营商环境最佳,其中广州的综合排名最高,其次是南京、上海、杭州、济南、福州、天津和北京。营商环境较差的城市一般位于中西部地区,但是每个城市基本都有一项或几项指标表现相对较好。
这一结论印证了国际国内其他一些有关投资环境的研究结果,如世界银行2006年出版的《政府治理、投资环境与和谐社会―中国120个城市竞争力的提升》报告和中国社会科学院的《中国城市竞争力年度报告》。这些研究都发现,尽管全国的法律法规是基本一致的,但是中国各地区的投资环境存在明显差异。
《报告》认为,地方政府在大力改善当地营商环境方面有着很大空间。过去十多年里,民营经济的快速发展充分证明了中国在改善商业环境方面的进步。鉴于本报告是《中国营商环境》系列报告的第一部,因此还无法提供量化指标来衡量这种进步,但此次调研的成果将成为今后衡量历年改进的基准。
开办企业:开办企业的程序在全国各地都颇为复杂。总的来说,登记步骤多、法定注册资本门槛高是最大的障碍。不过,《报告》发现,尽管全国的基本规定是一致的,各地开办企业的便利程度却不尽相同,主要原因在于政府主管部门的执行效率存在差异。要简化开办企业的程序并不难,地方政府可以通过整合审批步骤和改进公众信息的获取,在较短时间内、利用较少的投入就可实现简化开办企业流程的目标。在2006年至2007年初期间共有10个省份在这方面实施了改革。
登记物权:土地和房屋权属的转移登记主要是地方建设和土地部门的管辖职责。《报告》列举了各地在登记物权的步骤、时间和成本方面的显著差异。上海的登记程序最为简便,整个过程需要4个步骤、29天时间。同样的过程在有的城市则需要10多个步骤,也就是说,那里的企业在登记房屋土地产权时需要与相关机构接触的次数比上海的企业多三倍。这给企业造成了额外的时间和金钱的消耗。简化登记物权程序需要相关政府部门,包括国税、地税、土地和房地产管理部门之间加强协作,精简审批流程。在2006至2007年初期间,共有11个省份在这方面进行了改进。
获取信贷:中小企业融资是个全球性的难题,中国也不例外。小企业一般缺乏银行所要求的资产(如土地和房屋)作抵押。同时,由于保护信贷人权利的法律法规不健全,导致银行不愿意接受小企业持有的资产(如机器设备或者应收账款) 作抵押。即便银行接受此类动产抵押品,由于缺乏统一的动产抵押品登记机构,企业往往需要花费数周甚至数月时间才能完成担保物权的设立。虽然企业获取信贷主要是市场行为,但是政府完全可以在改善中小企业的融资环境方面发挥积极作用。2006年中国颁布了第一部《物权法》,为包括存货、应收账款和未来资产在内的动产担保物权的建立扫清了法律上的障碍。与此同时,19个省份在建立和改善企业征信系统及为中小企业融资提供资金和政策支持方面作出了努力。
强制执行合同:尽管中国的基本法律是全国性的,但是各地法院在强制执行合同的效率方面差异很大。在东南沿海地区,审理一件普通的商业纠纷案件平均花费230天时间,而在东北地区则需要363天时间,地方法院系统的执行效率和信息透明度上都存在明显差异。令人高兴的是,在最高法院的督促下,地方法院正在积极改进其工作效率。在2006至2007年初期间,有13个省份在这方面采取了行动。
地方政府正在积极革新
在过去三十年间,中国一直积极致力于改革其商业法规并改进政府的管理效能。随着中国与国际市场一体化的程度逐步加深,改革的步伐也日益加快。 根据《全球营商环境报告》统计,中国连续两年荣登全球10大改革国家之列,在东亚地区位居首位。仅在2006年一年里就有497项新的法律法规生效,其中包括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两大法律:《物权法》和《企业破产法》。《企业破产法》将破产机制从国有企业延伸到各种形式的私营企业,并给予担保债权人对抵押物收益的优先受偿权。与此同时,中央政府积极推进行政管理体制的改革,“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被列为行政执法部门必须遵循的指导原则。
《报告》显示,从2006年到2007年初,地方政府共有53项与营商环境有关的改革行动(有些改革对《报告》指标没有直接影响)。上海、浙江、广东、福建、宁夏、河南、北京、天津是改革成绩比较突出的地方,对《报告》涉及的四项指标中的三项进行了改革;重庆市名列榜首,在所有四项指标中都有改革举措。只有贵州、海南、吉林三个省份在过去一年中没有涉及营商环境指标的改革。(见表1)
那些做的比较好的地方为其它城市改进本地商业环境提供了范例。通常,一国在《全球营商环境报告》的排名是基于该国最大城市(一般是经济体首府或者商业中心,中国以上海为代表国家的样本城市)的调查数据计算而来的。《报告》显示,如果一个城市在所有指标上都做到目前国内最佳的水平(即本报告调研的30个城市中的最佳),那么以此城市做代表的中国在全球的排名将由第83位上升到第67位。然而,与全球的领先地区相比,即便是国内的佼佼者也有很大的改进空间。杭州市在全国是开办企业最便利的地方,总共需要12个步骤、30天时间和相当于地方人均年收入5.7%的费用。而在中国香港地区,开办一家新企业只需5个步骤、11天时间和花费相当于地方人均年收入3.1%的费用。
未改革地区与先进地区的差距加大
总的来说,东部沿海地区的营商环境好于中西部地区,但也有例外。位于中国西部的重庆和成都在营商环境便利度的排名中分别名列第10位和第13位。它们都是改革较为积极的地方。重庆简化了房地产登记程序,将土地和房产登记合二为一。2007年7月,成都市引进了新企业并联审批系统,大大缩短了审批的流程和时间。
然而,大多数经济欠发达地区的改革步伐仍显迟缓。相比而言,东南地区改革频率最高,其次是环渤海地区。西北地区位居最后,在2006年至2007年初期间每省平均只有1.3次改革,比东南沿海地区少一半。
为什么要改革?
以经销商为主体的间客式信贷模式及其风险
经销商既是汽车的销售者,也是信贷风险的管理者。银行在与汽车经销商建立合作关系的同时,也为经销商的信贷风险控制带来了新的问题。
1、银行对经销商的选择风险。银行在没有切实了解经销商经营状况和财务状况的基础上,仅凭经销商存入一定数额的保险金便与其建立合作关系。经销商为了实现个人利益最大化,往往会美化借款人条件,使银行难以掌握借款人的还款能力。
2、银行与经销商的利益冲突。汽车经销商的经营目标是实现利益最大化,而银行的经营目标是在确保信贷资金安全的基础上获取一定的收益,这是导致银行与经销商出现利益突出的根本性原因。经销商为了获取丰厚的售后服务利润,便不会考虑银行所承担的风险。
以汽车金融公司为主体的间客式信贷模式及其风险
该汽车信贷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改进了以上两种模式中的不足,具备贷款售车程序简单、服务到位、操作规范等优势。但是,由于我国汽车金融公司起步较晚,尚不具备丰富的经营经验,并且受诸多因素的制约,从而导致其经营规模难以扩张,短时期内无法得到快速发展。然而,从发展远景上看,随着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以及汽车消费环境的日益改善,势必为汽车金融公司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充分发挥其汽车信贷风险管理与控制的优势。
汽车信贷风险的防范措施
(一)建立健全内部控制机制
银行和汽车经销商必须加强内部风险管理,以提高防范汽车信贷风险的有效性。首先,执行岗位责任制。贷款管理部门应当强化风险责任意识,明确风险管理的目标,将总责任经层层分解之后落实到每个工作人员身上。会计、财务、信贷管理、计划审批、风险管理等各部门应当构建相互协调、密切配合的工作关系,对授信额度、利率、期限进行动态管理;其次,建立个人消费贷款档案,完善资信审查和贷款签订手续。
遵循审贷分离的原则,对客户进行定期检查和监督,并对经办人的工作行为和工作流程进行督查,防止其出现道德风险;再次,落实企业消费贷款合同的复审制度,加强信贷合同管理,杜绝出现无效合同。重视贷后管理工作,通过建立贷款风险预警机制,掌握客户的还款能力,将客户违约风险降低最低;最后,建立不良贷款催收制度,信贷管理部门要准确判定已经成为风险的贷款,并加大贷款清收工作,做好催收记录。
(二)规范汽车信贷市场
从宏观的角度出发,为了有效规避汽车信贷风险,应当从规范汽车信贷市场做起,为汽车信贷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国家政府部门以及央行、银监会等金融监管机构应当加大汽车信贷市场的监管力度,出台和执行完善的法规制度和管理办法。首先,央行、银监会等金融监管机构应当与政府监管部门相联合,构建有效的监管体系。国家应当完善制度体系建设,改善当前无法可依、有法难依的现状;其次,有关部门应当重视汽车金融公司的发展问题,帮助汽车金融公司远离尴尬的经营境地,扶持汽车金融公司发展壮大,成为汽车信贷的重要主体;再次,针对汽车信贷市场现状,应当继续创新信贷模式,如汽车信贷证券化,通过丰富金融工具以创建新的信贷模式,合理规避信贷风险。
了改善投资环境的对策与思路。
关键词:城市经济 投资环境 发展
随着我国对外开放步伐的加快,城市投资环境已经成为决定城市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建设良好的投资环境也越来越被城市管理者所重视。
一、投资环境及其构成
投资环境是指一个城市或地区吸引投资有关的情况、条件或状态、氛围。所谓改善投资环境,就是通过一定的政策与措施使本地区的情况、条件或状态因素朝着有利和适合于投资创业的方向转变,使之达到良性的状态、形成有利投资的良好氛围。其目的是为了吸引更多的资金和资源进入本地区,以促进地区经济与社会的快速发展。一个地区的投资环境是否优良既有绝对性指标可以衡量,也有与其它地区比较而言的相对性。
城市的投资环境可以分为硬环境和软环境两大类:
硬环境是指较易进入人们视觉的因素,具有较强的物质性,如城市设施环境、城市气候环境、城市地理环境、城市生活环境等。城市设施环境主要包括水、电、热、气、道路、通讯等生产必备条件,是吸引投资的基础因素。一个城市的气候环境与其地理位置密切相关,很大程度上带有天然性,但它最终能否得到保护和改善却与人们的观念和行为密切相关;城市自然气候环境和人造环境的有机结合形成城市的整体环境。一个城市的气候是否宜人,环境是否优美,区位是否有利,已经成为吸引各类人才和资源的重要因素,因此气候和地理环境必然成为吸引投资的重要条件和砝码。我们必须加以珍惜、保护、改善和宣传,使其在招商引资方面发挥最大作用。除此之外,一个城市是否具有安全、卫生、舒适的生活环境也是吸引投资的重要因素。
软环境是指相对容易被人们用心理感觉的因素,具有较强的精神性,如一个城市的诚信环境、服务环境、制度环境、文化环境、文明环境等。诚信是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则,良好的诚信环境是一个城市吸引投资的重要因素,它包括政府部门在投资者、企业和市民中的诚信形象,企业与市民的诚信行为等。一个不讲信用、不守承诺,假冒伪劣、坑蒙拐骗行为泛滥的城市是难以吸引大批投资者、经营者进入的,在这方面我国改革开放初期南方的一些城市已经走过了由不守信用到重建信誉形象的轮回,其教训和经验值得我们深思。因此良好服务环境的建立与形成是城市投资环境建设的又一重要环节。与投资有关的制度环境主要包括有利于投资的创业环境,有利于发展成长的人才环境等。一个政府是否对本市市民有凝聚力、对外部人才资金等各类资源和企业有吸引力,关键的因素在于体现政府开放意识、开阔胸怀以及服务导向的各种政策和制度。我国的发展与改革实践已经证明,良好的政策和科学的制度安排是促进一个地区乃至国家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最重要因素;同时它也是其它投资环境建立和改善的保障和支撑。一个城市的科技、教育与文化的发展状况和水平,是城市竞争力的体现,决定着城市有无吸引力以及能否可持续发展。因此改善城市投资环境不能忽视科技教育的发展、文学艺术的繁荣、文体设施的建设以及历史文化的保护,只有这样才能形成良好的文化环境,提高城市的档次、品位与魅力,增加对外部资源的吸引力。
二、投资环境的作用
投资环境作用的发挥及效果的显现是软硬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但是两者及各构成要素,在一个城市发展的不同阶段和历史条件下,尤其在招商引资中的作用程度却有不同的表现和权重。从我国城市发展的实践来看,在现代化建设刚刚开始、对外开放的初期阶段,城市基础设施是制约城市经济发展的瓶颈性因素,因此在整个80年代以及90年代初期,硬环境成为阻碍城市招商引资的重要方面;随着城市基础设施的日益完善,进入90时年代后期,城市软环境在吸引投资中的作用变得越来越重要起来,成为矛盾的主要方面。软硬环境的划分是相对而言的,现实中两者表现为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互相促进的关系。它事关城市发展大局,对促进城市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至关重要。投资环境对城市的重要性,根源于投资对城市发展的重要推动作用。更为重要的是,外部投资的进入还为我们带来了管理模式的创新、经营理念的转变、竞争力量的引入、结构调整的加快、技术水平的提高、以及经营人才的培养等多重效应。实际上投资环境就是城市的形象力、竞争力、生产力,它决定着城市的凝聚力、吸引力、影响力和辐射力。
三、改善城市投资环境的措施
1、政府是改善投资环境的中心环节
由投资环境的构成我们可以看出,投资环境改善是一项系统工程,它既需要政府各部门自身工作方式与思想观念的转变,也需要企业和市民的积极参与和努力。但是,由于政府是城市基础设施的主要投资者,是城市发展的领导者,是政策制度的制定者与创新主体,担负着城市规划、建设、经营、管理的重任,这就决定了政府在城市投资环境建设中必然处于规划、领导、指挥、协调的主导地位。由投资环境的内容所决定,城市投资环境改善实际上是与文明城市建设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一项宏大系统工程,这也决定了政府应当在投资环境改善中扮演重要角色、承担重要职责。
2、必须以创新的理念作指导来改善投资环境
首先,用“亲商、安商、富商”的引资理念,指导投资软环境建设。这就要求我们变“招商引资近视症”为放眼全局、着眼未来的大招商观念;坚持以诚信为本,以环境优势取代政策优势;健全服务体系、提高服务水平,彻底改变“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的官僚现象;进行设身处地的换位思考,实实在在地为外商做实事,用我们的热情热心给外商“家”的感觉,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以情招商引资、以商招商引资、环境招商引资,使招商引资工作富有持续性和发展潜力。
其次,树立“人人都是投资环境,事事都关城市形象”的观念。现实中人人实际参与招商引资虽然不可能,但是人人可以参与城市的对外宣传,人人可以影响城市形象、形成投资环境。为了真正树立“环境就是生产力”的理念,形成人人关注城市环境,人人自觉为本地环境改善做贡献的局面,除了要加强宣传和号召之外,还应运用具体政策和制度建立必要的激励与监督机制。
3、运用营销思想改善投资环境,出台方便客商投资办企业的政策措施
政府职能部门要明确自己的定位,真正变管理为服务。实际上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职能部门与投资商的关系,不是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而是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商家”与“顾客”的关系。作为城市主体利益代表的政府职能部门必须切实转变观念,树立顾客意识,变管理为服务,尤其是与外商直接打交道的职能部门更应率先实现角色和位置的转换。我国北方的一些城市与南方城市相比,在投资环境和招商引资上的差距主要体现在这一方面。
据悉,该项目由河北省浙江商会和绍兴市台商协会共同投资]0亿元开发建设,与西柳老市场仅路之隔+担负着引领西柳服装市场升级换代的重任,其成功落成,将有力推进西柳大市场向多类型专业市场迈进的步伐。沉寂多年的西柳大市场,正焕发出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第二春”。
大力整治,老市场重焕生机
西柳,可谓是一个创造神奇的地方。伴随改革开放的大潮,西柳农民从一条商品裤起家,培育发展,壮大了闻名全国的西柳服装市场。然而,从2008年下半年开始,在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阴霾下,制约西柳市场发展的历史遗留问题和瓶颈性矛盾集中凸显,市场业户和采购商大量流失,西柳服装市场面临着被中国专业市场淘汰出局的严重危机。
面对严峻形势,海城市委、市政府针对西柳运输市场长期垄断经营运费居高不下、市场多头散管,市场设施环境脏乱落后,中高档品牌商品无法落户经营等各种问题,重拳出击,出台了全面放开运输市场、一卡制阳光税费,全程保姆式服务以及对外籍业户,服装生产企业重点保护等15项政策措施,犹如一剂强心剂,使西柳大市场重新焕发了生机。
特别是一举打破运输市场垄断经营后,市场业户和采购商迅猛回流。到2009年末,新增业户2300户,市场交易额和货物吞吐量均比上年增长30%以上,西柳市场在全国十大服装专业市场评比中跃居第二位,并获得全国推进流通现代化重点联系批发市场和全国消费者信得过5A级品牌市场称号。
筑巢引凤,新市场打造2010商业地产升级版
软环境的显著改善,引发了西柳翻天覆地的变化。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由河北省浙江商会和绍兴台商协会联合投资建设的西柳中国商贸城一期工程,就以惊人的速度完成了占地8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6.2万平方米的工程建设。同时,商城A、B座4000余个商铺被商户火爆租满。
商贸城相关负责人表示,硬件设施的改善大大提升了西柳市场的核心竞争力。自开发建设以来,商贸城坚持“专业化、规模化、品牌化”的定位,突出名品纺织服装的主导特色,并兼顾与之相关的内衣,服饰类产品,形成了产品形式更为丰满,种类更为齐全的专业化商贸城。在具体运作中,坚持互信共赢和谐发展的经营理念和商业地产的运作规律,以“兴商”为目的,将商家经营利益放在首位,根据定位要求“选商”,确保了与项目定位相符的商家入驻。随着市场辐射范围的不断扩大,经销商交易量也在不断增加,这一切将使得“北派服饰”的辐射面和影响力得到进一步增强。
“裁好梧桐树,引得凤凰来”。只有创造一个良好、诱人的投资环境,才能有效地引进外地客商来滨投资,外商来滨投资呼唤我县有一个良好地自然环境、资源环境、人文环境、政策环境和健康、有序的版权所有市场环境。作为负责市场监管的工商部门如何立足本职,充分发挥职能作用,改善和创优自身职能所赋予的投资环境,更好的服务于“两个聚焦”,是全体工商人员值得认真研究、高度重视的一个十分重要问题,对此,笔者认为工商部门应着重做好以下三个方面工作:
一、创优服务质量,提升“窗口”形象
工商部门的对外办事大厅是对外“窗口”的代表,也是滨海对外窗口的一个主要组成部分,因此做好办事大厅的对外注册登记工作,确认市场主体资格,显得尤为重要。在确认市场主体资格上,着重处理好依法行政与放宽政策的关系,做到既要依法行政,严把市场“准入”关,又要按照上级要求,结合实际情况,尽可能的放宽“准入”条件,降低“准入”门槛,为经营者提供优质、高效、便捷、宽松的市场“准入”环境。首先,认真实施修订后的《公司法》和《公司登记管理条例》。积极推行独任审批,一审一核、当场登记等办法,完善政务公示,增强登记注册工作的透明度。继续推行“五制”,为项目准入、企业改制登记注册开辟快速通道,一路“绿灯”。其次,着力提高“窗口”工作人版权所有员的业务素质。“窗口”工作标准仍坚持“三会、三清、七不”;杜绝“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现象发生,让经营者乘兴而来,满意而归。
二、强化市场监管,维护市场秩序。
在改善投资环境上,工商部门应集中精力加强市场监管,规范市场行为,确保为投资者提供一个良好地市场秩序。在规范市场主体行为上应着力抓住四点:一是加快市场主体监管制度改革,推进诚信体系建设。对企业建立信用状况记录和评价资料档案,实行“一户一档一卡”制度,对企业分类审查管理,依法规范企业的经营行为。二是加强商标监督管理。一手抓商标注册,一手抓商标监管,实行“打护并举”,认真查处商标侵权案件,特别加大对著名商标、重大商标侵权案件的查处力度,切实维护商标拥有者的合法权益。三是开展对虚假广告的打击行动。进一步加强对新闻媒体广告行为的监管,着重对医疗、药品、保健食品、房地产、劳务输出等广告的专项检查,严厉打击误导、虚假广告。加强和完善广告检测制度,增强广告经营者和广告者的自律意识,切实维护好广告市场秩序。四是加强经济合同的监管。以城市高额消费合同、农村种养加合同、国有资产转让合同、劳务合作合同等为重点,坚决打击其中的欺诈行为,依法规范各类经济合同的签订和履行。加强对企业“重合同、守信用”的宣传教育,推行“重合同、守信用”企业的评比和公示制度,使企业的经济活动依法规范进行。
一、目标任务
按照市委、市政府“三城同创”战略部署,结合镇农贸市场环境现状,集中开展一次专项整治行动,重点整治占道经营、店外店、摊外摊、机动车占道揽客、乱涂、乱画现象。按照行商归市、坐商归店的要求把经营农贸、农副产品的(杀猪、牛、羊,零卖蔬菜、水果等)行商,限期进入辉鸿大市场,其它分别进入各专业市场,形成无摊外摊的市场经营格局,提高城镇管理水平,为人民群众提供良好的居住环境。
二、整治内容及职责分工
此次整治行动在镇政府统一组织下,按照“属地管理、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的原则,扎实推进整治工作。具体分工如下:
城管中队主要职责:负责对占道摆摊和流动摊贩进行清理、规范,对城区内自发形成的小市场及沿街叫卖的商贩,一律规劝其进入辉鸿大市场。对违规经营者,没收经营工具,坚决予以取缔。
工商分局主要职责:协助政府对全镇各类市场的环境卫生、经营秩序进行综合整治。对无照经营、占道摆摊设点的经营行为,按照“退路进市”的原则进行规范。对流通领域市场准入进行监管,对不符合相关规定的产品和经营行为,依法进行查处。对商家店铺牌匾,进行规范化管理,做到一店一招牌,统一高度和长度,整洁美观。凡未经审批,设立的各类广告牌匾,依法予以拆除。
畜牧站主要职责:负责家禽疫病的防治工作,制定家禽疫病防控预案,督促市场主办者,设立活禽宰杀交易区,悬挂醒目标牌,摊点摆放一致,无污血、禽毛等垃圾、废弃物容器设置规范,无溢出垃圾。
食药监部门主要职责:负责经营户摊贩的卫生许可证检查和卫生监管工作。对无许可证经营和违反卫生有关规定的经营行为进行取缔。
派出所主要职责:协助工商分局打击欺行霸市、强买强卖、制假售假等扰乱市场秩序行为;协助相关单位开展日常整治工作,维护环境综合整治期间正常社会秩序,对干扰正常执法的坚决予以打击。
三、时间及步骤
2014年6月1日——2014年8月30日,为期3个月。
整治步骤,采取集中与分散检查相结合方法进行。
四、具体要求
1、加强组织领导。镇政府负责组织,各部门按照职能实施整治工作监管。
2、提高思想认识。广泛开展宣传活动,做到人人皆知、形成良好的氛围。
3、注重协调配合。细化工作分解,做到分工明确、责任清楚、齐抓共管。
4、加强检查监督。镇里定期组织检查验收,确保活动的长期性和实效性。
一、积极应对改革,全力保持队伍稳定
2015年工商部门面临的改革,包括体制的改革,也有工作机制的改革。体制的改革就是工商部门由省以下垂管改为由县政府主管,工作机制的改革是流通环节食品安全监管职能的移交,企业设立登记制度的改革。改革期间,我们不消极、不抵触,积极应对,带好带稳队伍,在依法履职尽责的基础上,保证不出现任何问题。
二、推行服务至上,创建更加优质高效的发展环境
一是加大政策扶持。认真贯彻县委、县政府和省、市工商局关于改善发展环境的相关政策,重点抓好政策宣传和政策落实,使零成本注册、零首付出资、低门槛准入等优惠政策惠及到更多企业,进一步激发市场主体活力,促进市场主体增量。力争到2015年底,全县企业达到1500户、个体工商户达到10000户,农民专业合作社达到350户。同时,从2015年国家工商总局取消了企业年检、个体工商户验照,改为报告制,具体如何执行,总局正在制定相关办法。待办法出台后,我们将结合我县实际,积极研究探索加强监管的新思路、新方法。
二是创新服务举措。进一步简化审批程序、减少审批环节、提供优质服务,在全面实行“一审一核”基础上,在一些审批办理事项中推行“审核合一”,把预约服务、延时服务、全程服务、登记免填单等服务举措延伸到更高层面。
三是全力支持重大项目建设。坚持提前介入、全程帮办、专人包办、跟踪服务,积极支持全县重点项目、招商引资项目在我县落地生根。继续推行“不说不能办,只想怎么办”工作理念,坚决不出现因工商登记原因致使项目不能在我县落地问题。
四是继续推进实施商标战略。广泛开展商标注册、使用、保护等方面知识的宣传,加大商标行政指导力度,制定实施“一企一策”商标服务规划,进一步推动商标总量稳定增长,年内新发展商标5件以上。积极协助企业争创著名商标,围绕支柱行业、特色产业和重点企业加强工作,力争成功争创省著名商标2件以上。
三、加强市场监管,全力维护公平有序的市场竞争秩序
一是切实转变监管执法理念。坚持寓监管于服务之中,推行“监管最高境界就是服务”理念,将履行监管职责,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作为对经济社会发展更高层次的服务,作为改善发展环境的具体体现。
二是强化流通环节食品安全监管。抓好日常监管和流通许可两条主线,深入开展流通环节食品安全专项整治,组织开展食品安全隐患排查治理,提升发现问题能力和应急处置能力,有效防范流通环节食品安全监管风险。进一步健全和完善食品市场主体准入和监管执法机制,查处取缔无照经营,确保食品经营者主体合法。加大经费保障,做好抽检和快检工作,提高食品检测的覆盖面,有效提升食品安全监管的科学性和有效性。继续推进长效机制建设,充分发挥社会监督作用,提高经营者自律水平。在流通环节食品安全监管职责未移交之前,坚决站好最后一班岗,筑牢食品安全防线。
三是抓好其他市场监管。继续深入开展“红盾护农”、治理商业贿赂、查处公用企业不正当竞争、打击合同欺诈和“傍名牌”等工作。完善广告监测体系,促进媒体加强自律,实现广告业健康发展。不断提升综合治理工作水平,深入开展查处取缔无照经营执法行动,严厉打击传销,规范直销企业。继续拓宽执法领域,狠抓一些大案要案的查处和典型案件的曝光,全力维护公平有序的市场环境。
四、突出关注民生,切实提升消费维权工作水平
一是切实加强12315系统规范化建设。大力推进12315行政执法体系“四个平台建设”,进一步完善工作机制,针对消费者诉求热点,深入开展维权执法行动。继续扩大12315“七进”社会覆盖面,努力把消费纠纷和解在企业,化解在基层。
认清管理短板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成功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向充满活力的市场经济体制的历史性转变。但也不得不承认,我国的流通体系仍有着计划经济体制下的DNA残留,其突出表现就是针对民间创业投资和生产经营活动的不恰当行政审批制度。在我国,行政审批制呈现出替投资者决策、替生产者计划、替消费者选择的“三替”特点。概括来讲,就是政府替市场配置资源,几乎所有的社会经济活动都需要经政府各种形式的特许后方能经营,行政权力束缚了市场活动,成为特许市场经济。
众所周知,计划经济是通过控制产品的分配和流通来管制社会生产和消费的。因此,所谓“中国特色”流通体系实际就是中国特色市场经济体系―要素资源由政府定价的市场经济,或者说是在政府主导定价基础上的贸易经济。
但是,由“错装在政府身上的手”来支配生产、贸易和市场,必然导致价格信号被扭曲,市场运行被引导,资源配置被错位。难以调控的结构性供需失衡就是必然的结果。密密麻麻的产业政策和普遍的产能过剩实际是行政审批制所生的“双胞胎”。显然,随着行政与市场矛盾的逐步积累,产业发展结构性问题暴露的周期也越来越短。
此外,由地方政府行政边界决定的市场分割化越来越严重。形形的地方保护、市场准入限制,公路运输乱收费、乱罚款等成为地方政府行政“剪径”、分割市场的典型表现。我国13亿人口的大市场就在地方保护的过程中被分割成一系列标准各异、规则歧视的碎片。
可以说,行政审批制和市场分割化是我国流通成本以致物流费用居高不下的根本原因。更确切地说,我国流通成本高或物流成本高的主要原因在于市场运行制度成本高。
必须指出,商业环境需要政府监管,但必须适度,必须给市场交易主体留下足够的自由讨价还价的空间。现在的问题是:政府有形之手和市场无形之手没有各归其位、各得其所、相得益彰。
据世界银行《2013年营商环境报告》对国别营商便利度排名:第1名新加坡,第2名香港,第4名美国,第16名台湾,第91名中国大陆。报告指出,就全球的情况来说,营商环境改革的重点更多放在了降低监管程序的复杂性和成本上,而非强化法律制度。
世行报告认为,更聪明的商业监管有助于支持经济增长。简化企业登记可以推动创业,提高企业生产率,而降低企业登记成本可以增加正规部门就业机会;有效的监管环境有助于加强贸易表现;良好的金融市场基础设施(法院、关于债权人和破产的法律、贷款和抵押登记等)可以改善信贷获取。目前,我国新一届政府正努力大幅取消和下放行政审批事项,这无疑给完善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提供了正能量。
需要注意的是,“流通”及相关术语来源于我国自创的流通经济学范畴,是典型的计划经济语系中的术语,主要指的是批发零售等企业的商贸活动,而在现代主流经济学体系中却没有“流通”这个概念。
从微观经济学范畴来看,“流通”是企业从原料采购到生产制造,再到产品销售,以及相关物流组织等一系列市场交易或商业贸易活动。制造业企业本身就是商业活动的主体,原料采购、产品生产、市场营销、物流组织等是制造业企业与生俱来的经济功能和发展权利。政府对商业、对贸易、对服务、对物流的宏观管理不能也无法把制造业企业排除在外。从企业供应链管理的要求来看,“流通”就是对由制造、批发零售、仓储运输等企业贸易活动产生的信息流、资金流和物料流这“三流”共同构成的商流的一体化管理。
由此可见,“流通体系”不仅是传统商贸流通企业的体系,而且是包括制造企业在内的、且多数情况下是以制造企业为龙头的供应链管理体系。“流通体制”改革实际是政府市场监管体制改革,就是经济体制改革。
推进体制改革
市场经济的实质就是有监管的自由贸易经济。无论是深化体制改革,还是调结构、转方式,流通体制改革即市场经济体制改革都是关键的切入点。降低流通成本就是降低企业经商成本,改善企业营商环境。针对现状,建立全国统一大市场,便利公民经商、创业、致富,同时创造更多就业机会、提高流通效率和物流服务能力、履行社会责任等则成为现阶段的主要改革思路。
虽然物流和供应链管理讲的是总成本最低,从要素看,包括土地、融资、劳动力成本等;从运营看,包括仓储、运输、税费、管理成本等,但目前我们首先要做的则是改善监管措施、减少行政管制、降低税费负担、提供金融支持和加强产权保护等。
更换监管话语体系。抛弃“流通”、“流通体系”、“流通体制”、“流通产业”等传统思维惯性术语,改用市场、贸易、市场体制、商业体系或商贸体系等现代术语,以便获得新的深化改革起点和灵感。政府主管部门的工作必须站在完善市场经济体系、便利企业商业活动、促进百姓创业致富的层面来重新定位和展开,其职能要扩展到对广义“商业”或者对“贸易”、对“市场”的监管。这既需要观念的转变,也需要管理职能的调整。
减少行政审批事项。最大限度地减少政府对百姓创业投资活动的许可审批,扩大企业经济自由度。特别关注中小企业发展。比如,帮助建立专门服务于中小(商贸物流)企业的政策性银行或资本市场。
继续深化税费改革。在降低税负的同时,下决心取消各种不合理行政收费,规范地方政府收费行为,严惩乱收费、乱罚款。
促进贸易基础设施改善。不断健全和完善市场经济制度体系,加大商品交易市场、物流园区网络、自由贸易区等的建设力度,统筹商贸物流产业布局和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规划。
大力支持信息技术和数据挖掘创新。要特别重视包括“大数据”在内的信息技术创新对商业模式、物流服务、经济发展以及信用管理等的影响。积极构建公共商贸信息平台,并向企业开放。要用信息化整合资源,用数据挖掘构建多层次的市场服务体系,提高政府市场监管效率和水平。
加强现行政策措施的集成和协调。国务院关于深化流通体制改革加快流通产业发展的意见(国发〔2012〕39号)等政策文件对降低流通环节费用已经有了非常全面的阐述,重要的是政策落地以及与其他相关政策的协调,这需要相关政府部门施政观念和职能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