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大学生双创论文

大学生双创论文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4-04-06 10:02:07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大学生双创论文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大学生双创论文

第1篇

关键词:创新创业教育;培养体系:构建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我国高校教学改革面临严峻挑战。为适应社会经济发展新常态,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成为现代高等教育变革的必然趋势。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精神,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是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命题。2010年教育部出台《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首次从国家层面提出“创新创业教育”的表述,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具有重要指导意义。2015年国务院颁布《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明确指出以创新创业教育为切入点,继续深化高等教育综合改革。创新创业教育被列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其重大战略意义和教育价值已获得高校的广泛关注和普遍认同。

双创型人才培养作为服务于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要措施,对高校传统教育模式、教育内容、教学体系改革提出了新要求。然而,目前众多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普遍遇到瓶颈,其发展现状差强人意,具体表现在:创新创业教育学科定位模糊、教育资源与手段缺失、与专业教育体系分离、人才培养模式缺乏多样性和适应性、评价体系导向重论文轻实践、产学研合作不紧密等,因此构建并实施科学的大学生双创型人才培养体系已刻不容缓。在此背景下,福建农林大学依托闽台区位优势和农林学科优势,科学定位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方案,构建了“一个理念、两大工程、三个促进、四项保障”的农林类双创型人才“1234”培养w系。“一个理念”确立了培养什么样的人才,“两大工程”和“三个促进”确立了培养双创型人才的内在方式,“四项保障”确立了培养双创型人才的外在条件。通过持续、系统地培养大学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经过10年全面实施和实践检验,我校取得了以“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和创业计划竞赛为显示度的人才培养和研究成果双丰收。

一、创新创业培养体系构建与探索

1.“一个理念”确定双创型人才培养方针

通过深入研究闽台区位优势、地方高水平大学特征、国家对本科人才培养要求、社会对创新创业型人才需求以及我校农林学科优势和发展潜力,确定了“创新创业一体化教育”人才培养理念。基于创新与创业这对辩证统一体具有教学目标取向一致性、教学内容与方法互通性、教学功能与作用相似性,提出了双创型人才培养应实现创新与创业教育一体化理念,即“创新教育一竞赛选拔一政策支持一项目孵化”一体化,形成“创业基于创新、创新推进创业”的良性循环。通过强化创新创业一体化教育理念,从不同角度和层次构建大学生更加合理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

2.“两大工程”搭建大学生良好创业平台

依托闽台地域优势和农林专业特色,启动“大学生创业培训圆梦工程”和“大学生创业试验孵化工程”,以大学生创业园为阵地,以创业技能训练、创业孵化帮扶、典型带动引领为抓手,累计投入近千万元支持创业项目,形成育人与创业相结合的教育模式,为学生创业提供有利的条件,推动创业项目的品牌化、精品化建设,做强做优服务现代农业发展和海西新农村建设。通过创业知识进课堂、第二课堂辅创业、专业教育融创业等方式,“闽台合作大学生创业培训项目”率先引进台湾创业培训模式及优秀师资团队,对大学生进行创业基础培训、过程指导、创业对接等“三步走”,培训大学生创业3000多人;“返乡大学生创业培训项目”开设休闲生态农业等11门培训课程,鼓励并服务大学生返乡创业;创建大学生创业园、大学生创新创业设计中心等校内创业试验田,为大学生创业无偿提供场地、资金、技术、服务;创建“福建高新技术创业中心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和“海峡两岸大学生创业园”等校外创业孵化基地,为大学生成功创业提供良好发展平台。

3.“三个促进”提升大学生科研创新水平

以“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作品竞赛和创业计划大赛为抓手,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以赛促业,以点带面,全面提升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建立了12个大学生科研训练基地,通过鼓励大学生提前进入实验室、引导申报各类科研课题、组织参加科技创新竞赛,激发大学生学习热情,实现以赛促学;通过教师指导本科生参加竞赛,促进教学方法和模式改革,形成“5+3”双融合阶梯式实践教学模式,即基础性实验、综合性实验、创新性实验、课程实习和毕业实习5个环节的课内教学和学科学术竞赛、校内创业试验田、校外创业孵化基地3种形式的课外教学,实现以赛促教;通过获奖成果的市场转化促进大学生自主创业,多年来毕业生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4%以上,实现以赛促业。

4.“四项保障”为双创型人才培养创造条件

通过“建立一套以协同育人为导向的创新创业联动机制、形成一个以优质教学资源为依托的创新创业培养模式、搭建一个以优势学科为支撑的创新创业实践平台、打造一支以教学名师为核心的创新创业指导团队”,为双创型人才培养创造良好条件。建立了一套以协同育人为导向的创新创业联动机制。学校成立创新创业工作领导小组,各职能部门、二级学院和教师协同联动,在制度设计、经费资助、场所支持、技术支撑等方面给予全面保障。形成了一个以优质教学资源为依托的创新创业培养模式。先后建成7门国家级精品开放课程、55门省级精品课程,出版9部国家级教材,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奠定了重要基础。构建了一个以优势学科为支撑的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建成9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平台、2个国家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4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17个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试验区、4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提供实践平台。打造了一支以教学名师为核心的创新创业指导团队。拥有2个国家级教学团队,17个省级教学名师,46个国家和福建省级优秀教师和2个省杰出人民教师,以教学名师为核心的教学团队长期坚持教学一线,实现科教相长,互动双赢的良性发展。

二、创新创业实践成效

经过9年探索和实践,双创型人才“1234”培养体系在我校取得良好示范与推广效果。

第2篇

关键词:“双创”教育;物流;人才培养;民办高校

中图分类号:G648.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7)07-0127-02

民办高校与公办高校一样,共同承担着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任务。由于其发展本身就是一部创新创业史,所以在长期的办学积累中,民办高校依赖其自身灵活的办学机制和应用型人才培养定位,在“双创”教育中形成了一套独特的面向全体,结合专业,强化实践的“双创”教学理念。而物流管理作为多学科交融且发展迅速的应用型专业,更应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但是,目前绝大多数的民办高校由于创新能力差、经费不足等原因限制,在物流实践教学方面投入力度不足,传统的“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模式无法实现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一、民办高校物流“双创”人才培养的意义

第一,顺应国家高等教育创新创业战略需要。高校开展“双创”教育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知识型社会的迫切需要,通过“双创”教育可以提高在校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专业知识转化为创业能力的创业实践,可以提高科技成果的转化率。我国物流行业也正通过不断的模式创新来提高整个行业的质量,来实现跨越式发展,作为以培养应用型物流人才的民办高校,应将创新创业的理念贯彻到具体的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和教学方法的研究中去,这是积极响应国家“双创”人才战略的必由之路。

第二,有助于提高物流人才的竞争力。在全球经济发展进程中,社会竞争力的核心是人才的竞争,因此高素质的“双创”人才的培养是提高我国综合竞争力的重要途径,是家赋予高等院校的重要使命。在“互联网+”、跨境电商、自贸区建设等大的经济背景下,社会对物“双创”人才的需求日益旺盛。因此,民办高校物流人才的培养,也应实现从量到质的转变,提高物流人才的市场竞争力。

二、民办本科院校物流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在国内,绝大多数的民办高校建校历史较短,人才培养体系不够完善,办学经费来源单一、成果转化能力低,“双创”教育的开展显着尤为困难。

第一,学生参与度低。目前,部分民办高校都积极开设了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以西安外事学院为例,学院针对商科所有本专科新生都开设了创业基础网络课程,政策出发点好但缺少有效的管控,学生关注的是能否顺利修到学分,而非该课程能够给他们带来多少创业知识积累和能力提升,因此出现了上课时用手机来挂网络课,混课时的情况。这说明,学生与学校开设该课程目标不一致。学生对“双创”教育重要性认识不足,以致该课程形同虚设,学生参与度低。

第二,师资队伍“双创”能力低。大多数的物流专业教师都是转行而来,且主要承担的是专业基础课和理论课程的教学,严重缺乏实战经验。很多高校为了弥补这一不足,采取兼职教授、客座教授等形式聘请了一批企业导师开设创业讲座、创业论坛,这些导师虽然具有丰富的创业实战经验,但所讲内容和教学效果缺乏有效的监管与考评,授课内容分散且缺乏系统性。

第三,政策保障机制欠缺。民办高校缺乏“双创”激励机制,未设专门的组织对学生创业项目进行论证,缺乏具体的帮扶政策;教师考核制度陈旧缺乏激励机制,教师创新动力不足,因此无法在繁重的教学任务、科研任务与创新创业教学改革之间取得平衡,教学内容与方法老套,这与“双创”教育目标相背离;学生考核仍以成绩作为最终的考核标准,学生对物流的创新创业缺乏热情。

三、基于“四位一体”的民办高校物流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路径

(一)学校

1.明确物流“双创”教育理念。要不断深化高校物流“双创”教育改革,不能将“双创”教育停留在开设几门创新创业课程,而应将“双创”目标定位为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知识和创新创业的技能,铸就大学生创新创业人格,进而提高物流人才的“双创”综合素质。教师应带领学生及时关注物流最新发展动态和创新知识,使学生深刻认识到创新和创业尝试为自己和社会带来的巨大的经济效益,调动其主观能动性。比如,可以尝试与物流企业合作举办物流“双创”教育,双方设立一定的项目基金,一是用于对获奖的创业设计进行奖励;二是为获奖项目的落地和实施提供一定的资金扶持,解决学生项目经费筹资难的困境;三是解决了物流企业对创新创业人才的需求。

2.机制创新。(1)学生考核机制创新。建立以注重过程和能力的多元化学生考核机制,物流管理专业可以以某一专业课为试点,设置以品行、能力、业绩、合作、创新等多元考核评价体系,鼓励学生以论文、专利申请以及参加高水平学科竞赛等形式进行学分置换或者免考,以此实现对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综合考核。(2)教师激励机制创新。虽然很多教师也意识到了原有物流人才培养体系的诟病以及对于创新创业教育的欢迎,但在各种严苛的考核机制下,创新创业教学改革却显得力不从心。因此,民办高校可以在教师的考核制度上进行创新,比如可以减少课时量或降低科研压力,或者针对物流“双创”教改的课程进行相应的奖励,以提高教师参与教改的积极性。

3.注重“双创”教学改革。(1)“以赛促教,赛教结合”提高“双创”能力。物流“双创”人才培养需要学校、企业和社会提供平台和沃土,学科竞赛活动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衍生出聚焦效应、创新创业效应和扩散、发酵效应。通过竞赛,增强了民办高校、社会和企业的资源的有效整合,可以涌现一批优秀团队,指导教师以及创新型物流人才,形成良性的物流人才培养环境[1]。(2)加大第二课堂活动,提高学生创新创业热情。通过邀请物流专业企业家为主导的课堂或讲座等丰富的第二课堂活动开发学生潜能,形成创新意识[2]。(3)设置交叉课程,提高物流“双创”能力。物流专业综合性与应用较强,设置物流交叉学科的建设和发展为物流科技进步创新提供了新渠道,其综合性的课程设置,有利于培养物流人才的各种素质和思维能力,克服了单一学科培养人才的局限,拓展了物流创新人才培养的教育空间[3]。(4)“通识教育”与“分类施教”相结合。首先,物流管理专业应将“创业基础”作为物流创新创业教育的通识课,实现物流专业不同层次、不同年级全覆盖,最大限度的激发物流专业的创业意识,培养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其次根据每个学生的兴趣,进行不同的“嵌入型”“双创”教育,邀请其他院系教师开设小型的兴趣课程,这种教育模式根据学生的不同专长特点进行创业,提高创新创业人才的质量。

4.提高教师的创新创业能力。完善外聘企业导师授课制,定期组织具有企业管理及创业经验的企业导师进课堂、进书院开展“双创”教育,鼓励专业教师进企业挂职锻炼,深入介入物流具体业务过程,有效提高专业素养。建立专业教师实践基地,及时跟踪新技术和新技能的发展动态,承担更多横向课题,积极申请专利,不断提高科研水平。

(二)政府

“双创”教育是我国从人力大国向人力强国转变的重要举措,这一战略有助于挖掘人才潜力,促进大学生就业,为经济的发展提供新创业潜力。政府建立政策保障机制,是学校认真落实和企业积极参与“双创”教育的基本保障。因此,政府应通过完善相关法律政策,搭建民办高校与企业“双创”教育平台,特别是为民办高校“双创”教育扩宽合作渠道。此外,政府还应建立完善的“双创”教育质量评估体系,以此来检验民办高校“双创”教育课程的实施效果。

(三)企业

企业是高校高素质人才培养的直接受益方。针对目前物流人才培养所呈现的供需不匹配的现状,物流企业应积极参与到民办物流人才培养中去,加强校企合作力度,高校物流人才的培养应以企业需求为导向,为企业量身定制具体的人才培养方案,开设各种“订单班”。如“日日顺物流创客训练营”充分体现了企业携手高校,协作共建物流“双创”平台,激发学生创新思维和创业行动,体现了企业积极参与国家“双创”人才培养的社会责任感。这样既为国家“双创”教育做出重要贡献,也在大学生中g树立了良好口碑,更为企业未来创新性人才储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4]。

(四)社会

民办高校“双创”教育对社会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社会参与是民办高校“双创”教育的有利推手,因此要充分发挥社会舆论的正面引导和监督作用,为民办高校“双创”教育挖掘更多的社会资源。社会媒体作为社会舆论的主要承担者,应及时向公众报道民办高校“双创”教育新动态和新成果,从多个角度宣传当前社会对“双创”教育的新要求和新期待,为高校顺利开展“双创”教育营造良好氛围[5]。

四、结语

“双创”教育是我国当下重要的教育改革战略,对提高我国综合国力和实现创新型国家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高校作为“双创”教育的主要承担者应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教学方法改革以及教师创新创业能力提升等多个方面共同发力,确保“双创”教育的有效实施。当然,这一政策的落地离不开政府、企业以及社会三者的参与,因此“双创”教育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

参考文献:

[1] 潘经强.竞赛效应驱动下的物流人才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研究[J].科技创业月刊,2014,(5).

[2] 徐绮爽.地方本科院校物流人才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研究[J].许昌学院学报,2014,(5).

[3] 宋继华,方兆琦.多学科交叉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价值工程,2013,(14).

第3篇

关键词:双创;“有机化学”;实训教学

1重构课程体系框架

以“双创”为导向,以课程为载体,以创新创业实践项目为依托,在做与学的过程中,渗透创新创业意识、传播创新创业方法、培养创新创业能力,构建新型“有机化学”实训教学模式[3]。传统的“有机化学”课程过分强调知识的完整性、系统性、逻辑性。本课题打破原有的课程体系,在每个章节实训内容的选取上,从贴近生活的创业实践项目与开放式实训项目入手,延伸至专业领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了解物质的性能与用途,掌握专业实操技能,并且注重创新创业意识与能力的培养。“有机化学”实训项目列表如表1所示。

2实训教学改革方案的实施

2.1加强实训技术信息化的应用。随着多媒体、移动互联网及智能终端的发展普及,充分考虑“00”后学生学习特点与习惯,利用本课题组成员近期出版的新形态一体化教材与在线开放课程平台将原本系统的知识与技能科普化、碎片化、颗粒化,使学者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更方便地学习,学生则更容易掌握知识技能,激发兴趣,培养创造性思维。2.2优化实训教学方法。在日常教学中,多引入创新创业项目以及专利案例,有效调动学生的创新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创新灵感,促进学生的创新实践,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以开放式的实训项目为依托,可以使学生由知识技能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知识的能动建造者,鼓励学生在实验方法的改良、仪器的改造等方面进行创新研究,闪现的新思路、新问题、新措施都能成为可申请专利的新方法、新工艺、新技术[4]。2.3加强实训教学的延展性。“有机化学”实训教学不局限于课堂内的学习,亦不局限于本专业的应用,还可以延伸到专业外的其他领域。学生通过“有机化学”实训项目列表掌握的知识与技能可以指导学生社团的实践活动,在原有的生物科技协会和DIY手工协会的基础上,注入课程元素,与专业结合,使所学知识技能得以巩固、升华与泛化,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鼓励学生制作创新产品。2.4改革考核方式。目前,本课程的考核方式是重期末、轻过程的传统评价模式,这不利于全面评价学生的知识能力水平,不利于双创人才的培养。应采取多元化、立体化的考核方式,如个人与小组考核相结合、理论与实践考核相结合、基础知识技能与创新能力考核相结合,将学生参加的创新实践、竞赛、专利以及撰写项目计划书、论文等纳入考核范围。2.5提升课程教学团队的双创教学能力。通过派送调研、学习考察、进修培训等方式,不断提高课程教师的高职教育水平、专业水平、创新与创业能力。为落实“三教”改革新任务,坚持“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改、以赛促建”,致力提升教师的专业教学水平和实践创新教学能力,打造教学创新团队,全面提升学院教学质量。

3实施效果评估

通过学生评价、同行评价以及对改革前后教师和学生在思想观念、教学行为、学习行为、创新能力、创业素养等方面的内容进行深入细致的比较(见表2),2018级学生的学习效果与各能力的发展明显优于前两届(见图1),故判断新型“有机化学”实训教学改革方案具有可行性。

4结语

第4篇

关键词:创业训练 创业教育 创业群体

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经济结构持续优化升级,创新驱动为个人、企业提供了新的战略性机遇。高校拥有宝贵的人才资源,大学生有良好的教育背景,特别是以技能培训为主的高职院校学生,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积极投入就业创业训练中,参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项目,在训练的大潮中努力转变就业创业理念,在双创的背景下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创业。

一、高职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现状

随着双创的进一步深入开展,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了创业。2011年教育部推出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各地高职院校纷纷出台大学生质量工程项目,广泛举办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推出形式多样的创新创业活动,包括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成果展、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挑战杯培育项目、创业训练营项目、创业产业园等等。形成一批卓有成效的创新创业训练项目,表现为以下几种形式。

1.大学生创业训练营

设立大学生创业训练营,由专业导师主持训练,通过专业的集中培训,开展公司决策和执行、路演PPT的制作、项目路演、答辩技巧等与创业相关的专业知识培训;设置户外游戏锻炼团队合作能力;设置互联网思维等课程、讲座,开拓创业者思维。

创业训练营一般在毕业前一段时间进行培训,可以给准备创业的学生一些专业上的指导,有的地方政府、学校提供创业平台,为学生搭建创业者的圈子。

2.设立创新创业标准园区

一些地方教育部门组织专项专用资金,支持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与指导,整合高校教学资源、产学研合作基地和创业孵化载体,建设标准化创新创业园区,与政府部门共同推进区域性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基地建设,涌现一大批开放式的,成本低的便利的大学生创新创业园区,降低大学生参与创新创业的成本和门槛。

3.资金上扶持大学生创新创业

高职院校在资金上扶持学生创新创业,通过学校自设、校外合作、风险投资等多种渠道筹集资金,充分运用市场机制,引导社会资金和金融资本支持大学生创业活动,比如组织专项路演、共建实训基地等等。大多数高职院校都设立创新创业奖学金,用于表彰在创新创业方面表现突出的学生。

4.开设创新创业培训课程

很多高职院校建立创业学院,调整专业设置,完善课程体系,改革教学方法,强化实践环节,优化师资队伍,校企协同育人等等举措,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各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不断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将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专业人才培养全过程,真抓实干增强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

二、高职院校创新创业训练存在的问题

大学生创业在我国目前尚属起步和发展阶段,一切都充满了挑战和机遇。有多少热血男儿,正怀揣梦想,整装待发,准备高举起创业的大旗,义无反顾当老板,寻求实现自身价值,为自己赢得一份精彩。但是目前在创新和创业过程中,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种:

1.创业的认识不清晰。创业过程洒满了汗水和泪水,充满了辛酸和委屈,并不是人们想象中的洒脱和自如。这是一场耐力的比拼,是一份坚持的忍耐,既需要雄心勃勃,激情四溢,也需要客观理性和踏实严谨。在校大学生往往认识不足,困难估计不足,以至于创业过程遇到困难容易放弃。

2.急于求成,被别人意见所左右,摇摆不定,四处张扬指望合作。不会保守商业秘密,往往被外界刺激一下就会透露战略战术,不懂得先建立稳固的根基。

3.好高骛远,失败的方式如出一辙:先是艰苦创业,小有成就;然后被成就鼓舞开始更大的计划;最后以微薄之力图谋宏伟之旅。最终只能以惨痛的失败而告终。

4.照搬照抄人家的成功经验,不懂得借鉴,不会审时度势,没有找出最适合自己创业之路。别人成功有其自身天时地利人和的特定条件,不一定适合自己,他人的经历是没办法复制。

5.创业的持久性不强,随着时间的推移,激情和想象力慢慢消耗殆尽。激情能鼓励创业者时刻保持一种干劲和活力,想象力能帮助创业者克服资金、管理、营销等方面知识的不足,克服遇到困难时的无助,保持希望和梦想。如果激情和想象力消失,创业的成功就失去了推动力。

6.片面强调自我意识,不善于很好跟同伴合作。创业者的大学生自我意识较强,没有客观评价合作者的优点和不足。在竞争激烈的商场上,没有人会随随便便成功,创业如同冲锋陷阵的打仗,需要各种各样的人才配合,要学会与人相处,给人利益,形成一个坚强的团队,积极储备人才,以宽广的胸怀对待对待团队成员的彷徨和犹豫,不到最后关头不轻言退却和放弃。只有经历风雨,见过世面,创业者才能洗去幼稚和单纯,不断走向成熟和老练,处理困难问题才能更加得心应手。创业离不开团队合作。

三、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存在问题产生的原因

高职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在拼搏奋斗的路上切忌拔苗助长,千万不能将自身的优势变成前进的障碍。分析以上创新创业训练存在问题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创业教育不到位

很多创业教育盲目迷信经典案例,例如用各种各样的模型分析市场,本来一个小案例,分析的时候却加上国际金融、股市、期货等概念,以及通用公司的"六西格玛"管理体系。然后,很多学习者学以致用,将书本的东西照搬到企业中。因照搬书本而失败的案例比比皆是。对于理论,只学其形,不学其神。如果呆板套用,管理理论就成了经商八股文,成为创业大碍。

2.缺乏团队合作精神

创业需要团队合作,一个人的力量有限,只有集体的智慧才可以提高成功的几率。有的和作者会临阵逃脱,一去不返,此时此刻创业者千万不可唉声叹气,更不能泄气,而是应该马上着手招聘新人才,招兵买马,直至取得最后的胜利。

3.资金匮乏

创业永远离不开资金,大学生是消费群体,不可能有自主的经济来源,为了解决资金难题,很多地方政府纷纷出台配套资金,创业可以申请贴息贷款,但是有效期往往只有在毕业后2年内。大学生毕业2年创业成功的几率非常低,还贷能力有限,更多学生担心创业失败还不起债务,影响个人征信,大学生的创业贷款几乎形同虚设。

4.创业思路不正确

大学生创业大致分为几种,开小店,开公司,做电商。打算开小店的,马上就会想到租房、装修、进货、招人。打算开公司,马上就想到注册公司,租办公室,买办公用品,招人。做电商马上就想到设立漂亮的网站,购买高端相机,设立摄影棚,请光鲜靓丽模特。这些都是正常的思维,对于资金充足的创业者来说,都是必须的。可是对资金缺乏,没有经验的初次创业者来说,配置好这些设备,估计手头的那点启动资金早就用完,而正式业务还没开展呢,创业还没开始就失败了,估计又要回到贫困一族。正所谓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5.创业指导师资力量缺乏

学生升学仍然不能摆脱由传统科目考试成绩决定,高中生进入大学学习后,思想任然停留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上,创新思维不强,灵活度不够,这种情况需要大量创业指导教师到位的帮助,但是实际情况非常不乐观。

高职院校缺乏创新创业的考核激励机制。高职院校一般都是按照岗位及工作量对教师进行考核,与其他课程相比,创业教育更需要对对各行各业进行咨询和调研,而这些投入在现行考核机制下很难进行准确评估。导致相关教师面临收益少、风险大的窘境,创业指导教师不愿意对社会实践投入过多精力,影响了创业教育的有效开展。

四、解决途径

1.从兴趣出发培养创新创业意识

高职院校在进行创新创业训练时,指导教师应围绕创业者兴趣,从兴趣出发培养创新创业理念。兴趣是创意的根基,通过专业的创业教育,将学生兴趣转化为动力,用专业化的方式科学引导创业的力量,让创业者能够学会经营管理一家企业,直至发展成一项事业。

2.做足功课,创业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

社会经济发展日新月异,新知识层出不穷,营销模式变化太快,新商品,新市场不断出现,创业者首先应该关心、主动学习财经资讯、国家政策、互联网络,与时俱进,不断学习新知识,接受新观念新事物。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创新创业训练、拼搏需要有强健的身体素质,健康的身体是开拓事业的前提和有力保证,必需养成良好的生活规律,即使工作再忙再累,也不能忽视,保证每天有充足的精力投入到劳累的创新创业中去。

3.团结创新创业同伴,形成统一的价值核心理念

一个团队里要有统一的价值核心理念,形成坚强的凝聚力,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为共同的目标拼搏。同时也要注重发挥每个人的特长和作用,创业者要永远记住一个人是不能创业的,例如取得巨大成功的联想集团柳传志、百度集团李彦宏,表面看似个人努力的成功,实际都是一个团队在共同发挥作用。

4.创新创业要有足够的耐心,要有打持久战的心里准备

创新创业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创业大学生应该先到企业打工,时间最少应持续半年到一年,在这个过程中,不要在意薪水多与少,不要在意安逸与劳累,而是要尽可能多的学习企业管理流程,学习企业领导是怎么管理公司,有效的方法应该好好记得,管理不到位的地方也要心中有数,那么自己创业的时候,打工生涯的经验、学习将会带来很大的帮助。创新创业无法一蹴而就,会经历种种波折,只有坚持,闯过各种各样难关才能取得最后的胜利。创业者最好结合自身的专业和擅长,整合自身资源,找准项目,大胆尝试,能够承受刚开始时生活质量和水准暂时下降的心理压力,有持久战的心理准备,走到成功的那一天。

5.把准创新创业教育综合改革的突破口

把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作为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突破口,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要将增强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作为创业教育综合改革的突破口,把创新创业融入人才培养体系,努力寻找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机融合。

6.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学分管理

高职院校应对现有学分制进行改革,制订创新创业学分转换、实施弹性学制、保留学籍休学创新创业等具体措施,为创新创业学生清除前进路上的障碍,让创新创业学生做到专心致志,既不耽误学业,也可以谋求创新创业,还学生以自由之身,机动灵活,做到创新创业、学业两不误。

7.建设低成本的创业平台

高职院校大学生创新型行业缺乏资金,资源不足,应该想尽办法借资源,借渠道。作为创业者,必须牢记一个天条:那就是手里必须维持现金流。做生意可以暂时亏本,但是不能没有现金,一旦现金流枯竭,资金链一断,创业者有多少不动产多少产品都没用,那时候哭都没地方哭。创业时期,能不先付款的要尽量拖后,能租赁的东西不要买,少做后付款的业务,少跟别人攀比,一切从自己的实际出发。

创新创业者可以先不注册公司,租赁办公室,而是可以先找一个现成的公司,挂靠一下,用别人的办公室,别人的执照,一个月付一点手续费,尽可能降低成本费用开支,这样操作的好处是一旦业务开展不起来,可以很快撤退,把损失降到最小。如果业务能顺利开展,对业务的发展前景有把握,胸有成竹,这时候再注册公司,租赁办公室也不迟,创业者要给自己一个过渡时期,允许有缓冲时间,对创业者绝对有利。

商机无处不在,在双创背景下,高职院校大学生通过创新创业训练,掌握一定的创新创业技巧,加上个人的勤奋努力,把握商机,给客户带来更大、更多的新价值,获取更多的竞争优势,满足市场一个小小的需求,便可获取回报,这就是创业的开始。

参考文献:

[1]钟坤峰 《创业者核心素质研究述评》 商场现代化 2010年31期

[2]毛翠云 《创业者素质模型与综合测评方法》 统计与决策 2009年第24期

[3]陈方 写在评选之后创业者素质关系企业兴衰 科技创业 2006年第1期

[4]宋洪霞 大学生创业的个案的研究 博士学位论文 华东师范大学 2007年

[5]彼得・F・德鲁克著(美) 张炜译 《创新与创业精神》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2年版

[6]中国大学生就业 大学生创业手册 中国经济出版社 2008年9月(244-246)

[7]吴吉义,柯丽敏 大学生网络创业现状与趋势 电子工业出版社 2010年(2-4)

第5篇

【关键词】“双创” 大学生创业 SWOT分析 对策

在我国经济转入新常态,经济结构调整进入关键时期的新形势下,“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被写入了政府工作报告,掀起了改革开放之后的又一轮创业浪潮。不同的是,经过高等教育大众化规模的逐年扩大,数量越来越多的大学毕业生成了创新创业群体的主力军。从社会、经济、文化等多个角度来看,大学生创业都有着广泛的意义。而且,社会进步为创业培育了沃土,经济发展为创业者提供了更多选择,国家政策也支持鼓励大学生创业,大学生这一年轻群体正面临着最佳的创业时机。但是,大学生创业的现状并不乐观,大学生创业仍旧存在诸多难题。如何全面认识这一问题,解决创业难题,将是新形势下不容忽视的重要课题。

一、大学生创业的原因及意义

(一)就业形势的推动

我国经济不断飞速发展,但劳动力市场仍旧面临不少问题,尤其是大学生群体这一支就业主力军,其面临的宏观就业形势复杂且严峻。一方面,化解过剩产能,调整经济结构是我国当下经济改革的一大重点,在这种宏观经济背景下,就业形势发生了变化。经济增速放缓,面临下行压力,许多企业面临市场低迷和融资困难的不利条件,这造成部分在岗职工面临潜在的失业压力,短时期内劳动力市场可能会发生待岗工人增加,工资大幅减少,职工权益受损的问题。这些因素对待就业者形成了不容忽视的风险,尤其是对没有经济基础、风险承受能力较弱的大学生来说,俨然形成了不可抗拒的就业压力。另一方面,就业结构性矛盾日渐突出。2016年高校毕业生数量达到765万,比上一年度增加了16万人,不断增加的毕业生数量给人以就业市场供过于求的直观映像。但实际上,“就业难”并非是劳动力市场供过于求这种数量上的不匹配所造成,而是阶段性的结构性矛盾所导致。这种结构性矛盾包括大学生就业能力与市场需求的缺口、政府政策与市场规律的缺口和就业期望与需求条件的缺口,使得人才市场上大学生的供给和需求在时间上错位。再深究这一社会现象背后的原因,不容忽视的一点即是来自于我国高等教育本身存在的问题。面对瞬息万变的市场经济,高等教育的反应总是相对滞后一些,这是市场信息不对称的必然,但这种滞后的反应使得高等教育结构与社会经济结构不相适应,尤其是与产业结构的不相适应,已经直接影响了高校毕业生的及时就业。不难看出,严峻的就业形势已经成了大学生创业的首要外因。

(二)创业意识的觉醒

创业这一概念是随着大学生就业形势的日益严峻而逐渐凸显其重要性的,创业意识是大学生创业行动的起点,是大学生实践创业的动力和精神力量。在大学生创业活动中,就业形势的带来的压力是创业的外因,大学生自身的创业意识则是创业的内因。相关数据显示,我国大学生超过65%有创业意向,这个比例相比多年前已经有了很大程度的进步,也直接反映了我国大学生创业意识的觉醒以及创业激情的高涨。大学生是一个年轻的群体,思想活跃,善于发现问题,更容易接受并尝试新鲜事物,创业这一富有挑战的实践活动对大学生有着天然的吸引力。与此同时,我国的创业教育也在普及,并且随着经验的积累在不断深入发展,这对于许多大学生来说,是一个很好的了解创业活动的机会。近些年来,一些高校或是自己举办,或是与企业合办了各种各样的创新创业比赛,大学生参与的热情高涨,成果显著,这种结合实践的创业教育再一次激发了大学生的创业激情,使得创业意识被深入强化,逐渐内化为大学生创业的一大内因。

(三)经济发展的需要

创业是经济发展中最具活力的部分,是提升一个国家经济活力和促进创新的主要驱动力,这已成为社会各界的共识。自20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伴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快速推进以及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创业活动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越来越凸显。美国经济一直保持世界经济“火车头”的地位,其“秘密武器”就是强大的创新能力、创业文化以及高水平的创业活动。与西方国家相比,我国的创业活动起步较晚,但伴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的创业活动也日渐活跃,并成为推动经济发展和缓解就业压力的重要手段。调查显示,“每增加一个机会型创业者,当年带动就业的数量平均为2.77人,未来五年带动的就业数量平均为5.99人”。创业不仅有效的地缓解了社会就业压力,解决了就业矛盾,而且成为了经济发展的关键环节。大学生创业是创业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群体数量庞大,创新创造能力突出,更能带动全社会的创业氛围,对于促进当下经济发展由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因此,经济发展的需要是大学生创业的一大推动力。

(四)国家政策的导向

近年来,为了激励大学生的创业精神并提高大学生创业活动水平,我国政府出台了不少促进政策。2014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优化就业创业环境,以创新引领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提高大学生就业创业比例”;2015年3月“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教育部日前又提出“各地各高校全面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和自主创业工作,加大对大学生自主创业资金支持力度......允许在校学生休学创业”。这表明,鼓励大学生创新创业已经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政府不断给予高度重视并落实到政策层面,在全社会营造了创业氛围,为大学生创业者提供了有利条件,对大学生选择创业有积极的导向作用。

二、大学生创业现状――基于SWOT分析法

(一)优势

(1)思想活跃,学习能力强是大学生创业的最大优势。创业本身就是一项创造性活动,需要创新精神和极强的学习能力,而大学生作为一个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优质青年群体,有着最活跃的思想、对新鲜事物的感知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这些天然优势使得大学生相比于其他创业者而言,能更快发现现实中没有被满足的需要、找到创新点和创业机会并迅速地在实践中学习相关技能,成长为一个出色的创业者。

(2)有一定的专业知识素养。具备必要的专业知识是创业者不可或缺的素质,而大学生在接受了高等教育后往往有着较为全面的知识素养,这为创业活动的持续性创新发展奠定了基础,使得大学生的创业实践减少了一些盲目性。

(3)乐于接受挑战,富有探索精神。创业需要创业者自身具备相关能力,同时更是一件极具挑战性的活动,需要创业者乐于并敢于接受各种挑战,在前行之路上自己探索,寻找问题的解决方案。而大学生往往是社会中最富有理想激情的群体,不安于现状是他们最大的特点,他们的挑战精神和探索精神是创业路上的一大优势。

(二)劣势

(1)社会经验和阅历不足。年轻是大学生的一大优势,但也是最大的劣势。大学生往往都是从校园走出来直接创业,接触社会机会少。而创业活动则需要广泛接触社会,接触各行各业的人群,了解现实社会运行的规则。因此,对于长期待在象牙塔里的学生来说,缺乏社会经验和阅历是一个极大的劣势。

(2)抗逆能力弱,承受风险能力低。目前大学生创业群体一般都是90后,富有激情但却缺乏吃苦精神,而且承受风险的能力较低。大学生创业者在创业之初干劲很足,但是在遇到一些意料之外的困难后,往往乱了阵脚,缺乏足够的心理准备,心理承受能力不足,导致创业计划摇摆。另外,大学生面临资金障碍,其资金支持往往来源于家人或投资者,面对的风险成本很高,这也导致大学生的风险承受能力低于其他创业者。

(三)机会

(1)经济转型发展,创业机会多。随着我国经济发展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的转型,服务业所占比重越来越高,大量技术型创新型产业涌现,尤其是在互联网的深入普及和推动下,“互联网+”的新模式给大学生提供了大量的创业机会和市场需求。

(2)国家鼓励支持,政策优惠多。国家的政策支持不仅为大学生创业提供了导向作用,在全社会形成了创业的氛围,更是成为大学生创业的坚实后盾。越来越多创业基地的建立,资金和技术的支持都为目前大学生创业提供了绝佳的机会。

(四)威胁

(1)创业门槛低,竞争激烈。“双创”的号召是大学生创业的契机,但也意味着创业门槛的降低,企业之间的激烈竞争已经提前到了创业阶段,大量涌入的创业者成为大学生的竞争对手,使得他们获得资金等支持的难度增加,所分得的资源也变少。

(2)创业风险高,成功率低。大学生创业者往往因为其风险识别能力较低而面临着巨大的市场风险,而较高的失败率又使得其面对巨大的社会舆论压力,这反过来使得他们不易获得社会支持和认同,再一次降低了创业的成功率。

三、如何解决创业难题

(一)高校推动

高校主动建立完善创业教育指导体系,提升大学生创业素质。一是调整课程体系,增加创业课程,不断完善课堂教学,有意识的引导大学生培养创业能力――机会发掘能力、组织管理能力、战略决策能力、资源整合能力、创新创造能力以及挫折承受能力。二是搭建创业实践训练平台,和企业合作,和政府合作,让大学生能在走出象牙塔之前多接触社会,在实践中认识了解社会,为创业做好准备。三是积极组织社会实践和创业计划大赛,成立专门的创业项目指导组,对大学生的创新创业项目做出科学指导,提高对创业的认识,减少其创业活动的盲目性,降低失败率。

(二)政府助力

政府积极搭建大学生创业服务平台,将鼓励支持政策切实落地。一是提供大学生创业的信贷支持政策,设立专门面向大学生创业者的风险投资基金。二是构建有利于大学生创业的政策环境,适当放宽市场准入标准,加大税收优惠力度,完善大学生创业法律保障体系。三是健全中介机构服务体系,使得中介机构真正发挥对大学生创业项目评估、信息查询、信用担保以及创业技能培训的作用。

(三)社会支持

社会各界要对大学生创业给予足够的重视和支持,营造良好的创业氛围。一是社会企业家可以作为导师,以自己创业的经验来指导大学生创业者,增强创业者的信心。二是网络、电视、报纸等媒体宣传介绍优秀创业者的创业经历,激发创业者的激情。三是呼吁全社会以积极开放的心态来对待大学生创业者,营造尊重创业,鼓励创业,支持创业的社会氛围。

新形势下,大学生创业已经不是一项简单的尝试,而是真正解决就业问题,推动社会发展,促进经济转型的一个重要方向,但是由于各种原因,使得我国大学生创业仍旧面临诸多问题。我们必须清楚的认识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了解大学生创业的现状,并有针对性的解决存在的问题,真正让大学生创业不只是一种意愿,而是一项可以大胆实践并取得成效的普遍活动,为全社会带来福祉。

参考文献:

[1]范新华.大学生就业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经济研究导刊,2015.

[2]董盛建,张怀刚.大学生创业困难及对策思考[J].人力资源开发,2015.

第6篇

【关键词】众创空间 运营效率 对策建议

自2015年初国家实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政策以来,作为“双创”主阵地,高校借助其科研和人才优势,校团委、科研与学生管理机构等部门积极引导,广大学生、教师积极参与,各类主题的校园众创空间蓬勃发展。搭建众创空间、参与众创空间、分享众创空间已成为一种新的校园文化。分析校园众创空间的运营思路,研究相应对策措施,对促进校园众创空间的健康发展,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一、发展现状

(1)发展规模。在数量上,高校众创空间呈快速发展态势。全国共有各类高校2552所,其中普通高校945所,高校自主或合作设立的各类众创空间估计多达千余家。高校利用校园科技园、专业孵化器、试验与实训基地、图书馆及其他非教学空间建设众创空间,仅重庆地区,根据重庆市教委2016年1月公示的结果,重庆高校已建成并认定合格的众创空间77家,建设培育中的众创空间19家。但是,众创空间数量的快递增长并没有同步带动创新成果和成功企业数量的增长。据报道,大学生创业企业的存活率仅为30%,低于全社会创业企业的约50%。

(2)政策体系。国务院办公厅于2016年3月11日印发了《关于发展众创空间推进大众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地方政府、各级教育主管机构、院校也相继出台了配套政策和规范性文件,如重庆市政府出台的《重庆市高等学校、科研机构众创空间建设与科技成果转化“双百示范行动”实施方案》和《发展众创空间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实施意见》,重庆市科委出台的的《重庆市众创空间建设的指导意见》、重庆大学出台的《重庆大学关于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等。从相关政策文件和实施方案看,高校一般成立了相组织领导机构,多采取校内组织机构按职能分级管理的方式,涉及创新创业竞赛类的管理职能一般由团委负责,科研技术及成果转化类的创新创业项目管理职能一般由科研管理机构负责,应用实践类的创新创业工作一般由学生工作机构或就业管理机构负责。一些综合类的高校,还明确了二级学院直接负责管理本学科的创新创业管理。

这种按学科专业或按行政职能区分的分工负责管理体制,实质上就是多头领导,一定程度上分散了行政管理资源,一个创业团队要协调多个管理主体,降低了管理效率。同时,现行的高校创新创业政策大都是大方向层面的指导性政策,没有形成结合高校自身管理实际,适应学生能力水平和社会创业就业需要的实用性政策体系。

(3)运营效果。总体上,受创新创业主体自身素质和校园资源条件等因素影响,高校众创空间的运行效率和运营成效,普遍不及社会众创空间。作为高校的创新主体,学生自身的创新意识较弱,工作和生活经验不足,自我管理能力不强,时间和精力有限,创新创业项目与学科专业结合不紧密,创新创业实践不连续,加上辅导团队、创业资金和创业项目等资源配置不充分,严重影响了创新创业的效果。高校在众创空间的建立方面行动很快,但对众创空间建设运营管理的政策体系不完善,对创业项目指导、孵化和实施的配套支持不够,创新创业项目与学校的学科优势,特别是与学生的专业背景脱节,部分众创空间演变成了学生创业活动和部分创业项目的对外宣传与展示平台,一部分众创空间甚至并未实质性运营起来。

二、对策建议

(一)明晰功能定位

根据国务院《意见》的有关要求,明确高校作为创新创业的重要力量,主要是发挥学校的科研平台和人才资源集聚的优势,通过搭建众创空间载体,探索创新人才的培养体制。可见,创建高校众创空间的根本出发点应是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新精神。高校的众创空间,其服务的主体应是大学生,应紧密结合学校的人才培养需要。众创空间的主要功能,既要看入驻了多少创业团队,“孵化”了多少项目,转化了多少科技成果,更要看对提升学生创新创业素质和能力的效果与作用,即是否通过众创空间的实践和锻炼,激发了学生创新创业激情,启蒙了学生的创新创业思维,树立了创新创业意识,积累了创新创业经验,分享了创新创业乐趣。高校应调整众创空间的功能定位,围绕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将创新创业基础教育、创新创业实践等课程融入高校人才培养体系,增强学生的创业意识、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

(二)理顺相关管理关系

为改变目前多头管理和多层级运作的现象,可通过组建统一的高校创新创业指导委员会,促进校内各部门工作的有机融合。据调查,清华大学的创新创业工作由校团委统一管理,同时建立了校园创业服务平台;这种建立校级专门管理机构的做法,综合了团委、科研、就业、资产等管理部门,以及二级学院、各类实训基地等教学机构的职能,将学校部门间的相关资源进行整合,统一创新创业政策、项目合作等信息,统一扶持资源支持,集中专业孵化指导,分类操作实施。

第7篇

摘要:本文以大学生为研究对象,以创新创业为视角,通过对学生和教师两大主体的问卷调查,来分析高职学生创新创业的情况,探讨高校创业创新人才培养情况,并提出建议。

关键词:创新创业;调查;研究;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18-0242-03

创新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创新使我们的物质世界更丰富,使我们的精神世界更满足。创新让我们无法停住思维,也无法停止脚步,它促进我们不断前行。社会需要创新,科技需要创新,生活需要创新,我们都需要创新。而创新需要什么呢?创新需要我们,创新来源于我们――人类的思维。因此,培养人类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多么的重要。作为中国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院校,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是我们的重要使命。

当前,我们国家十分重视高校大学生的创新创业工作,政府和高校也全力推动,为大学生创新提供许多好的政策和支持,积极鼓励、帮助和扶持大学生创业。面对目前严峻的就业压力,面对如此好的创业东风,大学生们到底是什么状态呢?高职院校应该如何助力学生的创业梦呢?这就是本文的研究目的。

一、调研目的

为了了解目前大学生对创新创业的目的、兴趣、动力、阻力、优势以及对课程设置的要求,特进行了一次问卷调研,调研对象分为3个层次,分别是在校大学生、已毕业的大学生、高职院校的教师。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308份,回收305份,问卷回收率为99%,其中有效问卷305份。在回收的有效问卷中,男生193人,女生112人;其中,学生249份,来自于33所不同高职院的教师56份。

二、调研情况[1,2]

1.创新创业目的。受访者在回答“您创业的首要出发点是什么?”这一问题时,答案集中在两个选项,33.8%选择“解决就业”,53.2%选择“挑战自我,实现自我价值”;另外选择“获取更多财富”的占有9.3%,还有3.7%选择“寻找刺激”。这说明严峻的就业形势给大学生们造成了很大的压力,相当一部分人不得以选择创业,但这种创业可能会比较难以面对困难和挑战。而选择“挑战自我,实现自我价值”的同W创业成功的可能性非常大,带着抱负、信心,必然会披荆斩棘、勇往直前。而选择“获取更多财富”和“寻找刺激”的比较少,这表明大学生们的创业不是冲动行为,而更多的是通过深思熟虑,并把创业作为一种自我价值实现的手段,是一种理性的选择。

2.创新创业的兴趣。针对“您对创新创业是否感兴趣?”这一问题,15.7%回答“很有兴趣”,70.6%回答“比较有兴趣”,说明在双创背景下,在国家政策的引导下,在政府的大力宣传下,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兴趣日渐浓厚,这是一个好现象。

3.创新创业的动力。在回答“您创新创业的动力来源于什么?”时,31.4%的受访者选择家庭,31.4%的受访者选择朋友,17.6%的受访者选择社会媒体,只有19.6%的受访者选择就读学校。这一方面说明了高校对创新创业的重视程度还需要加强,另一方面表明了社会作用依然薄弱,应该发挥社会媒体的强大作用,进一步加大媒体对大众创新创业的认识、知识及案例方面的宣传,让每一个人都敢想、敢尝试,让创新创业真正走向大众,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大众创新、万众创业”。

4.创新创业的阻力。当问及“您创新创业的阻力来源于什么?”时,38.2%的受访者选择经济状况,11.8%的受访者选择专业知识,39.7%的受访者选择社会实践经验,10.3%的受访者选择害怕失败。这说明经济状况对于没有经济来源的大学生来讲确实是影响理想走向现实的一大要素,没有经济的支撑,确实无从谈起创业梦的实现。但这个问题是可以解决的,现在从国家、政府政策到高校对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扶持、银行的扶持等,都可以使这个问题不再成为大学生创业的障碍。应该加大资金扶持方面的宣传,使大家更无后顾之忧。对于只有11.8%的受访者选择专业基础,说明大家还是弱势了知识和专业对于创业创新的重要性,没有专业的支撑,没有良好的知识储备,想要另辟蹊径也是无从谈起。39.7%的受访者选择社会实践经验,10.3%的受访者选择害怕失败,说明大学生并不是很多人想象的那样只是有冲动的劲头,而是经过慎重思考的。对没有社会经验的学生来说,缺乏对社会、对市场、对运营等多方面的认识,会让大家望而却步,不敢前行,这是人之常情。因此,高校和社会应该更广泛地开展创新创业竞赛等方面的活动,让更多的学生能够参与其中,从而获得更大的信心和更多的经验,为成功创业奠定基础。

5.创新创业能力的提升层度。在回答“在大学期间,您觉得自己对创新创业能力是否有了提高?”这一问题时,从学生层次的受访者来说,1.9%的受访者回答有了很大提升,67.9%的受访者回答有了一定提升,30.2%的受访者回答基本没有提升;而教师层面的受访者认为12.1%的学生有了很大提升,78.8%的学生有了一定提升,12.1%的受访者回答基本没有提升,这说明了两个问题,第一是高校在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和训练上有了一定的效果,但还需加强;第二是教师的付出和学生能力的提升还存在很大的脱节现象,教师认为学生应该在创新创业能力方面提升的层度远高于实际情况,这将是一个很大的思考,教师要从教育教学方法、手段等方面为切入点,找到更好的方式,培养和锻炼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6.创新创业对高校的要求。45.3%认为高校“非常有必要”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54.7%认为高校“有必要”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没有人选择“可有可无”或者“没必要”,这说明什么问题呢?说明无论是学生还是教师,都认为学校有此义务,这就给高校的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也是非常有必要的。创新离不开人才,人才培养离不开学校。作为高职院校的我们,应该加深对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意识,加强教师的创新创业能力,才能更好地培养出优秀的创新创业人才。

而对于课程方面,20.8%的学生希望开设创新创业“选修课”,30.2%的学生希望“开设独立的专业”,30.2%的学生希望“改学制,使之更倾向于创业实践”,22.6%的学生希望“开设成全校的公共课”;而48.5%的老师希望开设创新创业“选修课”,2.1%的老师希望“开设独立的专业”,15.1%的老师希望“开设成全校的公共课”,30.3%的老师希望“改学制,使之更倾向于创业实践”。

7.创业的优势。大学生创业相对于其他社会阶层的优势,96.2%认为是“年轻有活力,勇于拼搏”,43.4%选择“专业素质较高”,96.2%选择“学习能力强,有创新精神”,49.1%选择“网络信息能力强”,可见大家都意识到创新创业需要的不止是某一种或者两种能力,而是需要综合能力,要有勇于拼搏的创新精神、过硬的专业基础、较强的学习能力和网络信息能力。这些都是我们大学生的特点,是我们的优势,因此,大学生们应该要紧跟时代步伐,用活力和热情去挥洒青春,谱写创新创业的新篇章。

三、对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几点建议

由以上调查和分析不难看出,大学生有很大的创新创业热情和优势,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背景下,应该全方位地加强对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扶持、帮助他们走上创业路,实现创业梦。

1.加大政府扶持力度。从调查来看,经济状况、社会实践经验都是大学生创新创业遇到的很大阻力。我认为,此时政府的扶持显得尤为重要。一方面,政府可以在政策上给予帮扶,比如设立大学生创新创业基地,给予场地;邀请银行给予无息贷款;邀请企业给予资金扶持等。另一方面,政府可以倡导舆论宣传,比如请媒体加大创新创业政策的宣传力度,让大家处于创新创业的氛围当中;请媒体邀约创业成功人士进行访谈,让大家感觉创业并不是遥不可及;开设公众号,分享创业人士成功和失败的经验,让大家有经可取,让大家不会因为自己没有社会经验而望而却步。再者,政府可以设立基金、项目,引导高校参与,进一步增强高校对创新创业的热情,以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2.加强高校培养广度。随着创新创业的良性发展,高校已经意识到培养创新创业的重要性,但是还存在很多不足,一方面的问题是力度还不够宽广。目前,大部分高校已经开设了关于创新创业的公共选修课,以及专业的创新创业课程,但这些大多还只是浮于表面,处于摸索阶段。如何通过课程学习,真正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是一个关键的课题,也是根本问题,高校和老师们必须充分调研、深入思考,切实解决好这一问题。另一方面的问题是范围过于狭窄。我们调查发现,“在大学期间,您觉得自己对创新创业的能力是否有了提高?”@一问题,回答有很大提高的只有1.9%,而这一部分学生恰恰是参与了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或者其他科研项目的,数量相对少之又少。这与我们人才培养方案大相径庭,我们要全面推开探索合适的人才培养模式,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即使不是所有学生的能力都得到很大提高,也要提升至绝大多数的学生。

3.加深实践教育深度。要使大学生们提高创新创业能力,实践教育是不可替代的重要环节。如何增加实践教育的深度,切实有效地提升广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是我们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笔者认为,可以从四方面来努力:(1)搭建良好的创新创业平台。结合专业自身优势,加强对实训条件的完善,搭建良好有效的创新创业平台,为学生的创新创业活动提供保障。目前,部分高校已经设立了各种创新创业平台,包括众创空间、创客空间等,很大程度上帮助了想创业的同学,让大家可以参与创业、体验创业,使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得到切身提高。另外,可以与企业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建立校外创新创业实践基地,这可以辅助企业解决技术问题,也能将优秀的项目利用校外基地去实施,让大学生们真正走进企业,体验企业文化氛围,了解企业技术开发流程、参与企业运营,将所学知识和技能用于实践,得到进一步的提升和锻炼。(2)完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要全面实现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必须完善人才培养模式。要结合专业特色、区域特色、社会需求、行业发展等因素,制定明确合理的培养目标、准确清晰的知识、能力、素质目标。鼓励教师打破传统的培养方式,探索科学、合理、多样的教学方式,以学生为中心,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思考、主动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突破难题的勇气和能力;要结合多种考核方式来评价学生,不止依靠试卷,更注重报告、实操、论文、专利等形式,提升大学生对创新创业的兴趣,从根本上实现广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和锻炼。(3)建立科学的课程体系。建立科学的课程体系,扫除专业培养滞后于创新创业需求的障碍,打破专业课程专业性强、内容传统陈旧的禁锢,结合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从大一到大三,由简入难、由浅入深,有层次、有策略地设置合理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同时,应该建立开放的课程选修机制,打破传统单一的课程计划,使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喜好、能力基础来选修适合自己的课程,更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个性化的创新思维和创新创业能力。更要鼓励信息化课程资源的建设,使每一个学生能够利用课余时间充分享受网络资源,满足在线学习的需求,接收所需的碎片化知识,促进知识的融合、技能的提升、灵感的碰撞。(4)优化实训实践环节。创新技能是创新成果转化的重要途径,它是创新能力评价的关键性指标,创新技能主要包括熟练的实验技巧和能力,熟练地掌握和运用创新技法的能力、创新成果的表现能力及物化能力。要充分发挥高职实训条件的优势,进一步优化实训实践环节,开展案例教学、项目化教学。以教师科研项目来引导、启发学生们根据给定范围设计、实施和完成创新项目,并指导学生推广、普及创新成果,指导他们通过观察、体验、探究等积极主动的学习方法提高创新技能[3]。

参考文献:

[1]刘营军,吴彦宁,狄传华.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开展的现状与对策――基于江苏省部分高校的调查[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12).22-24

[2]何海宴.创业型经济视角下的大学生创业教育研究――基于江苏省苏北地区高校大学生创业能力现状的调查[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3).99-101

[3]都宏霞.高职院校教师科研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研究[J].广东化工,2015,42(15):276-277)

收稿日期:2016-11-26

基金项目:“江苏高校品牌专业建设工程资助项目(PPZY2015B179);2016年度江苏高校“青蓝工程”;2016年度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2016SJB880036);2016年度南京科技职业学院院级人人社科教研项目(NJCC-2016-YB-02);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

第8篇

关键词:动物学;教学质量;方法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44-0150-02

动物学是高等院校诸多专业的重要基础课程,主要研究动物的形态、结构、分类、生命活动与环境的关系及发生发展规律,掌握动物学基本理论和技术,为以后开展生物特性、饲养繁殖、遗传育种、质量控制、疾病防治和开发应用等工作奠定扎实基础,对培养创新型和创业型“双创式”人才具有重要意义。传统动物学理论教学以系统进化的观点处理动物各类群之间的亲缘关系,主要讲授各门类动物的主要特征、代表种类,知识点较为繁杂、枯燥、难记;实验教学主要认知动物的内部构造及各器官系统的联系,理解动物躯体结构、功能的演化与环境间的关系,建立对动物的整体认识,不仅是培养学生观察、分析、综合能力的重要手段,而且是培养学生独立工作能力、动手能力重要途径。因此,针对不同教学单元采取多种教学方式,使理论和实验教学更有效地结合水产、畜牧、动物多样性保护,医学研究等领域的生产科研目的,有效提高动物学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一、积极向专家型教授学习,快速提高教学业务素质

作为年轻教师,长期在本专业的某些方向进行科学研究,熟悉本研究领域的新知识、新技术及最新发展方向。然而,如何把这些研究前沿有效传授给学生,需要一定的教学经验积累。专家型教授的教学经验和方法是年轻教师的宝贵财富,通过向经验丰富的专家型教授学习,快速提高教学业务素质。确立2~3名德高望重的专家型教授,在教学开展之前全程跟随其教学活动实践,学习他们在教学方法、课堂结构、时间分配、板书设计、语言表达、教学效果等方面的理念和设计技巧,借鉴他们的教案、讲义、笔记等,挖掘教学环节中的宝贵经验;在完成课程教案设计和讲义后,在授课过程中,翔实记录考勤、提问、发言和答疑等教学过程,课后及时与专家型教授进行交流,不断进行教学反思总结,结合自身的知识结构,从教学方法、课堂结构、时间分配、板书设计、语言表达、教学效果等环节优化教学过程和效果,进行合理的扬弃、集优、储存,从而快速掌握提高教学质量,并创新性的形成自身的教学特色。

二、在理论教学中引入进化理论新视角

生物界的复杂现象能够在进化论的基础上得到统一的解释,故生物学各个学科无不贯穿着进化论的原则思想。在动物学教学中,动物学是一门看似简单,实际比较复杂的课程,内容广博、知识点多、信息量大、名词概念繁多,逻辑性不强,缺乏系统性,大量内容需要机械记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以系统进化树为主线,将动物形态与机能、代谢与适应相结合,对进化史具有重要地位的关键门类的形态、生理、生态、分类等基本知识进行比较分析,穿插不同动物的形态结构与功能和环境相适应的方法来形象教学,适当减少叙述性和描述性的内容。例如通过讲授原腔动物和扁形动物门寄生虫更换宿主使学生理解协同进化机制及意义;通过对比两栖纲和爬行纲形态结构,使学生理解解剖学结构变化与环境适应的关系;通过比较学习各动物类群的形态、结构及其亲缘关系,加深学生对生物重演率的理解。

当然,进化论被称之为生命科学的统一理论,并不是由于其理论无懈可击,更不是运用其理论能解释各门分支学科中的具体问题,而是因为进化论以不可辩驳的证据证明了生物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的进化是自然历史过程的结果,而绝对不是一个理论。同时,进化论利用自然选择学说,综合了遗传学、动物学和植物学等学科的研究成果,合理地解释了自然物种适应进化的基础、起源和机制,为生命现象提供了一整套公认的解释方式、标准和看待问题的基础,从而成为整个生命科学的学科范式。然而,人类是生物进化与文化进化的双重产物,是地球上唯一既具有生物属性又具有文化属性的物种,如果不加审查地直接应用进化论探讨人类社会问题,必然产生极其荒谬的结论,进而引发学生对生物多样性和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遗传伦理思考。因此学校应引导学生掌握独立思考和探索未知世界的能力,帮助学生对生命建立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最终帮助学生将庞杂的知识点融会贯通、触类旁通、灵活运用。

三、重视多媒体术在教学中的应用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多媒体教学技术在教学中到了广泛应用。通过网络收集世界知名高校的课堂视频、科教视频、PPT、FLASH动画等资料,结合最新科研动态和教材实际,制作包含图片、声音、特效和录像片段等内容的多媒体课件,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释放最大的信息量。如在讲到动物与环境的关系时,可通过插播相关视频,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拓展了学生视野。通过使用多媒体技术开展课堂教学,将抽象的知识形象化,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将资料录像、彩色图片、相关模型等知识融为一体,让学生受到多方面信息的刺激,极大激发学生学习动物学知识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能动性,更容易掌握所学内容。针对部分简单的内容,组织学生观看知名学者的英文课堂录像后,引导学生探讨动物的形态、结构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思考这些学者讲述的逻辑思维与教材的异同性,引导学生进行归纳总结,自己发现“新知识”,同时锻炼学生的专业英说能力;最后简要辅以中文讲解和点评,帮助学生迅速掌握相关内容的重难点,与已经学过的内容建立内在联系,形成牢固的记忆。

当然,也不可过度依赖多媒体,过于花哨的多媒体容易导致学生看得眼花缭乱,注意力离开教学内容,反而降低了教学效果。因此,通过提纲挈领的板书,则可以有效控制教学内容的整体性和逻辑性。

四、构建研讨式教学模式

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当前教学改革核心问题。研讨式教学实践性较强,通过将科研实践活动引入课堂,促进学生学会学习和获得各种能力,如野外调查、文献检索、选题、制订研究计划、撰写研究报告等。因此,开展研究性教学可以培养教师及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动物学教学改革的重要措施。在讲授鸟类时,以我国著名鸟类学专家郑光美院士为例,简要介绍郑先生开展黄腹角雉的研究历史,展现知识的故事性和叙事性。然后,设计不同的问题和任务,让学生课外调研文献,总结黄腹角雉习性、分布、生态和人工繁殖等。让学生几人一小组共同准备,由一名同学上台展示文献资料,教师对重点和关键内容进行点评,并提出问题进行讨论。在讲授哺乳动物时,结合自身的研究方向,同时以国内几个大的研究团队的工作为例,将近期的科研成果引入课堂教学,让学生对我国研究近况有所了解。例如,分别以大熊猫、蝙蝠和鲸类等进化上具有重要地位的几个类群为代表,进行分组讨论性学习。首先,引导学生通过文献查阅总结哪些形态结构、生理特征是与这些类群的生境相适应的;然后启发学生探讨这些类群特有结构进化的分子机制,教师通过对近期发表的重要科研成果进行简单阐述,让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进行阅读总结,以故事情节和多媒体的形式展示;最后筛选优秀的学生积极申报大学生科研创新训练工作,从项目的选题、设计、申报、实验、数据分析和论文撰写等方面培养优秀本科生的科研和创新能力。通过研讨式教学,达到了精讲和突出重点的效果,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且锻炼了学生的口才。而且,研讨式教学使学生从研究问题的角度进入知识、形成情境进行学习,从中领悟人类知识形成的探究性和科学性,进而滤过性地、批判性地吸收知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

在开展研讨式教学的过程中,让科研为教学服务,使学生能够系统地了解特定章节知识的产生过程,了解知识积累的艰辛和科研的乐趣所在,掌握学习的技巧,对科学研究产生兴趣和动力;利用学生对具有挑战性的“研究工作”的热情,参与科研活动,使学生认识到动物学知识是开放、发展的,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其获得终身学习的能力奠定基础。

五、结语

学生是教育的对象,是掌握理论知识、开发智力、转变思想的主体。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充分发挥,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内因和关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要求:“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教育教学方法,探索多种培养方式……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帮助学生学会学习。”随着国家对教育投入的增长、教学硬件条件、科研环境的极大改善,在高校动物学课程教学中,青年教师通过积极向专家型教授学习,快速提高教学业务素质,进而从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和考核体系等方面进行改革;引入国外先进的教学理念,开展研讨式教学、加强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的有效结合,增强学生综合分析的能力、灵活运用知识和交流的能力,培养和造就高素质的生命科学创造型人才,为国家创新体系提供充足的后备力量与不竭的发展动力。

参考文献:

[1]赵云龙,周忠良.对动物学教学的一些设想[J].生物学教学,2004,29(7):54-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