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高中政治哲学唯物论

高中政治哲学唯物论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4-04-08 14:47:41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高中政治哲学唯物论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高中政治哲学唯物论

第1篇

关键词:高中政治;教学效果;有效策略

一、采用“讨论式对话教学”活跃课堂氛围

讨论式对话教学能够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动脑思考的积极性,有效活跃课堂氛围,提高教学效果。教学中,教师可以依据教材中的“想一想”“议一议”或者教材衍生的相关问题,让学生进行思考讨论、归纳总结,教师再因势利导。例如,在学习“货币”这节时,笔者让学生讨论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的利弊,比较分析出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孰好孰坏,有的学生觉得通货膨胀好,有的觉得通货紧缩好,笔者就让学生开展了一个小小的辩论赛,让学生各抒己见,在学生激烈的辩论中,通货紧缩和通货膨胀的各种利弊慢慢浮出水面,然后点评学生辩论中观点的正确性,最后得出结论: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都各有利弊。

二、联系实际生活,活化教学过程

高中政治教材中谈到,理论来源于实践,实践检验真理,故政治教学中更应贯穿这个过程。教学过程中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不仅可以让学生更深刻地领悟理论来源于实践的道理,也可以让学生进一步把所学的知识活用到实际生活中,以拉近学生实际生活和理论之间的距离。比如说,在讲授“价值规律”的时候,可以举学生身边的实际例子,比如菜场早中晚的菜价可能不一样,中秋节前后的月饼价也可能不一样,还可以带着学生一起回顾我国最近十年来物价的变动,这些都是价值规律的体现,这不仅可以有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还能启发学生的发散思维,提高高中思想政治课程的时效性和针对性。

三、高效运用现代教学手段,让教学与时俱进

目前多媒体教学的应用十分广泛,把多媒体灵活运用在高中思想政治教学中,不仅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也可以更好地贯穿学生与时俱进的思想,让学生用“发展”的眼光来看问题。多媒体课件可以利用声音、色彩、形状等特性向学生形象生动地展示事物的多样性,以让学生进行多角度、多方位的思考。例如,在学习“货币”这节时,教师则可以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各种古今中外的货币样式,让学生进行鉴赏,并向学生解释货币之所以能够购买货物,是因为它在中间起到了“等价交换”的作用,相当于一种“介质”,所以才会产生各种不同版本的货币。再比如说,教师在讲授“多民族国家”的时候,教师就可以给学生播放一些少数民族的相关视频,以了解其他民族的风土人情和风俗习惯,最后联系少数民族风土人情介绍我国实行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宗教制度,这样能够让学生更深刻、更全面地了解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及宗教制度,进而提高教学效率。

四、教学过程中应化繁为简,化难为易

高中思想政治知识点较多,理论性较强,给学生的感觉较为抽象,难以理解。教学中教师需要了解学生对事物的认知情况,把思想政治理论知识与学生学习生活中所熟悉的事物进行举例或类比,把理论知识具体化、形象化。

比如,高中思想政治哲学的主要知识为唯物论、辩证法、内因与外因、量变与质变等。唯物论与唯心论主要是围绕谁第一、谁第二的问题展开争论,老师只要告诉学生,一本书不管自己看不看得到或想不想得到,它就在那里,而不是自己想有就有,也不是自己想书在哪里书就在哪里,这样学生就会更容易理解并接受唯物论。而辩证法中的转化关系也容易让学生混淆,不知道为什么可以转化,也不知道何时可以转化,教师就可以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在学生最渴的时候需要喝水,在最饿的时候则需要吃饭补充能量,而在吃饱喝足以后需要丰富我们的精神世界,所以很多东西在不同情形下,其重要性是不一样的,所以,学生一定要辩证地看待问题,避免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的发生。内因与外因则可以告诉学生,如果没有学校,只靠学生的努力很难优秀地完成各方面的学习,但是如果只有学校,而学生不努力学习、不认真听讲,那也起不到有效的效果,所以,一个优秀的学生是自身的认真努力加上学校教师的悉心教导而共同促成的,说明内因与外因都很重要,从而引出事物都是内因与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便于学生记忆。而量变与质变的关系则是“积少成多”的关系,如果学生一天学习一点知识,等积累到一定程度,就能成为才学出众的人,再者说,一种食物存放的时间一天天增加了,等到了一定时间就从好的食物变成坏的了。教学中,教师如果把抽象难记的思想政治理论简化为学生学习中、生活中常见的关系,就可以让学生更容易地接受并且能够轻松地刻画在脑海里,提高思想政治课堂教学

效率。

成功的高中思想政治教学可以塑造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消费观,可以让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生活中和工作中受用一生,故高中思想政治教师理应“千方百计”地提高教学效率,让学生在课堂上了解、认识并接受各种理论,做到学以致用。教学中,教师可以多让学生对话题进行讨论,多联系实际生活,灵活使用现代化教学,把思想政治知识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并鼓励支持学生把所学到的各种理论知识运用到今后的实际生活中。

参考文献:

[1]俞霞蓉.也谈思想政治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探索[J].新课程学习:学术教育,2010(07).

[2]郭春霞.如何提高思想政治课堂提问的效率[J].山东文学,2009(S1).

第2篇

关键词:政治非选择题 提高答题能力和技巧

新课标的实施已经有几年了。随着课程改革和高考改革的不断深入,高中政治主观题越来越重视对学生的能力考察,学生规范化答题的问题也日益显现和暴露出来。规范化答题需要学生依据学过的概念、原理,用恰当的政治学科专业术语准确地阐述自然现象、社会现象及其规律和道理,去解释人类经济生活和社会发展中遇到的经济问题、哲学问题和政治问题。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这种能力既是教师长期忽略,也是学生所普遍欠缺的,所以能力测试的要求和学生文字表达能力普遍较差的矛盾也就显现出来了。规范化答题能力问题已成为教师和学生普遍关注的问题。

一、笔者曾参加省学业水平测试阅卷工作,特别是几年来对自己所带的几个班级学生答题状况的观察来看,答题不规范的表现很多,具体情况如下:

(1)由于审题不清导致回答问题的方向不明确,答非所问。这一点突出表现在学生对知识点的宏观把握能力较差。例如,题目要求用经济生活的有关知识回答,学生却用政治生活解答;题目要求用辩证法的知识,学生却用唯物论的知识来解答。

(2)口语化现象比较严重,学生对政治学科专业术语的掌握欠缺。学生容易把经济术语、政治术语和哲学术语混同起来;把唯物论和辩证法混同起来,例如:“我国实施的“四大工程”,促进社会发展类题目。请从唯物辩证法的角度对这一观点进行简要评析。”解此类题最易错误在于用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辩证关系原理来评析这一观点,虽然说得头头是道,但却不符合答题要求,“张冠李戴”,用辩证唯物论的角度分析代替了唯物辩证法的角度分析。

(3)使用专业术语不规范,导致文字表达不准确,甚至表述错误。例如,把认识的根本任务混同于认识的根本目的;经济效益的提高与利润的提高分不清楚,等等。

(4)观点的表述缺乏逻辑性、条理性和简洁性,出现“会而不对”“对而不全”“全而不准”的现象。形式上,书写不工整,上下左右不整齐,不分段,要点不清,答不出或答不全要点;内容上,观点与材料两张皮,不能有效的统一起来。

二、政治试题中,主观题综合性大、灵活性与时代感强,分数高,有利于考查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这类题目在平时的测试中乃至高考中有着非常重大的意义。但在实际考试中,考生的答案往往缺少规范性,其原因究竟在哪里呢?

(1)心理干扰。尽管考生经历了多次考试,但当真正面临考试特别是高考,考生的精神压力,心理负担仍然很重。据心理学家分析,75%的考生临考前都有焦虑、恐慌、紧张情绪,因此容易怯场,导致记忆混乱,思维受阻发生失误而失分。表现在考生一进考场,晕晕乎乎,大脑一片空白,有些概念原理怎么也想不出来,而一出考场则又会做了,追悔莫及。这主要是对知识点的掌握不深刻而造成的。

(2)由于以往记忆的干扰而造成的审题失误。考试中经常会碰到曾经做过的类似材料或类似设问,加上由于考试时间紧,许多考生急于求成,未能认真地把试卷的材料、设问与曾做过的题目进行比较,仅凭以往经验或“似曾相识”就仓促动笔,往往由于找不准设问的切入点而失分。

(3)缺乏必要的理解能力。看不到试题中的“隐含题意”,所谓隐含题意就是没有明确设问的形式和要求,只能根据题目的情境设置具体分析作答。而考生由于缺乏必要的分析和归纳能力,错误地或不能全面地理解材料的隐含题意,只是抓住了材料中的片言只语就妄下结论,结果是该答的没有答,不该答的却答了,抓了芝麻却丢了西瓜而造成失分。

(4)基础知识掌握不牢靠。对概念和原理缺乏必要的理解,只是一味死记硬背,因此解题时不能很好地结合所给材料分析,造成概念、原理与材料内容脱节的“两张皮”现象。又由于基础知识不牢靠,答题时不能很好地运用政治术语和时政语言,使得答题语言不规范而失分。

三、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政治规范化答题要求做到以下几点:

(1)简洁:即要求卷面整洁清晰、文字工整之外,更要力求简洁、准确、概括文字量不宜过多,做到直接明白,不过多解释。简,不是在知识点的数量上简,试题要求多少个角度或者能够体现多少个知识点,那就应该简而全。简,是指在回答每个知识点的时候,以尽量精简的语言来回答,做到有原理,有分析。当然,有的试题明确要求回答所体现的知识,且分值不高,后续有更深入的设问要求,则在此可以简到只答原理,另一类设问为材料反映的现象,一般可以不答原理,而是直接用另一种书面语言把材料观点表达出来。

(2)层次清楚,有逻辑性。这就要求平时培养学生严格分层(要点层次化,层次段落化,段落序号化),即一个要点一个段落,并以序号标记,至少应该做到段首空两格,段落与段落之间略有空隙(这也有利于补充答案),严禁好像分层了,但分得不合理,比如三个要点分成两个段落,给人的感觉是只有两个要点。

(3)使用政治学科专业术语进行答题,而不能使用生活化语言去答题。使用专业术语答题时一定要做到科学、严谨、准确。例如,意识的能动作用不能写成意识的反作用,而且使用专业术语答题时要注意文字叙述的逻辑性、条理性和完整性。既要做到语言精练,又要答全要点,这样才能使自己的答案和参考答案接近一致。

四、培养学生答题规范化的策略

(1)构建全面、系统的学科知识结构是进行规范化答题的基础。所谓全面是指知识结构中须包含考试说明中所要求掌握的所有知识点,为进行规范化答题做好相应的知识储备。所谓系统,就是要对众多的知识点进行良好的组织,在大脑中形成有序的而非零散的知识结构。只有这样,才能在解决问题时对所需的知识点专业术语进行有效而快速的提取和运用,否则则是“巧妇难以无米之炊”,要构建这种应用功能强大的知识系统,必须抛弃陈旧的灌输式教学方法和消极、被动、机械的学习方法,采用研究式、探索式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

(2)建立以学科思维能力为核心的能力结构是提高答题的针对性、逻辑性、条理性的关键。在复习中,教师应引导学生进行充分的讨论和交流,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精选典型试题进行思维训练;对照标准答案进行反复分析理解;对答题中出现的不规范化的问题及时点拨,以帮助学生自我反思等。

(3)掌握规范化答题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第一、要确保答题的大方向不能错,一定要认真审题,逐字逐句看清楚,提取一切有效信息,挖掘一切隐含条件,排除干扰信息和迷惑条件,并完成以下思维要点:首先,辨明试题的指向,明确试题的设问点,问什么,答什么,避免答非所问;其次,分析命题者的意图,明确试题所要考查的知识范围;再次,排除思维定势的影响,越是似曾相识的题目,越要小心,不能简单地用已做过的类似题目的思维去解答。

第二、在保证答题大方向正确的前提下,努力提高答题的准确性、科学性、完整性和简洁性,通过完美的回答来展现自己的能力。具体方法技巧如下:

首先,缩小包围圈,提高答题的准确性。例如,题目涉及哲学知识时,首先要确定题目考查的是哪个知识板块,然后再考虑属于该知识板块内的哪一方面的内容,哪个知识点。若考查的是唯物论的内容,则应考虑物质与意识,一切从实际出发;同理,若考查的是辩证法的内容,则应考虑其为矛盾、发展、联系知识等;若考查的是认识论的内容,则为实践和认识的关系。其次:正确选用高中政治专业术语答题,提高用词的科学性、规范性,尽量使用教材上的基本概念、原理答。由于经济问题、政治问题规律既具有普遍性,又具有多样性和特殊性,因此,对这些现象进行概括分析时,常用“一般情况下”“多数是”和“绝大多数”等词语来描述,而不能一言概之。

再次:多角度思考问题,确保答案的完整性。审题时要注意设问的关键词,例如:材料体现了哪些哲理?其中“哪些”两个字就是一个关键词,要求学生多角度思考。

最后:梳理答题要点,提高叙述的简洁性。这样既可以表明对问题有着深刻的理解,而且节约了时间,也有利于阅卷者尽快发现答案的采分点。特别需要注意的是:对正确性没有把握的内容尽量不要写,以免影响原本正确的那部分内容的得分。

第3篇

永远不能被别人夺走的东西只有三样:学到的知识、心胸中的梦想和吃到肚子里的食物。所以,我要做一个知识渊博、胸怀大志的吃货。下面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高中政治生活与哲学知识,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欢迎阅读!

高中政治生活与哲学知识1唯物论

一、哲学的物质概念

1.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2.物质与物质的具体形态是抽象与具体、一般与个别的关系。

二、世界的物质性原理: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1.理由:(1)自然界是物质的;

(2)人类社会的产生及其构成要素,具有客观的物质性;(3)人的意识是物质世界发展的产物,物质决定意识。

2.方法论: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反对主观主义。

【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反面是从主观出发的主观主义;包括经验主义和教条主义;包括夸大意识作用的唯意志主义。】

三、物质世界的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

1.运动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

①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永恒的。

②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熟读P31,四个唯心主义的运动观点。】

2.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

①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事物在它发展的一定阶段和一定时期,其根本性质没有发生变化;二是物体相对于某一参照系来说没有发生某种运动。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暂时的。

3.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是形而上学的不变论,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则导致相对主义和诡辩论。【熟悉P32,几个素材。】

四、客观规律与主观能动性

1.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2.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我们必须遵循规律、按照客观规律办事。

①规律是客观的。它既不能被创造、被改造、被改变,也不能被消灭。

②规律是普遍的。一切事物的运动变化发展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

③方法论:必须遵循规律、要按照客观规律办事(做到实事求是)。违背规律会受到规律的惩罚。

3.人在规律面前不是无能为力的。

人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规律、利用规律。【人可以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人类。】

4.主观能动性即人的主观努力。

认识和利用规律必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高中政治生活与哲学知识2哲学的基本派别: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1.唯物主义的根本观点:物质是世界的本原,物质决定意识。

有三种基本形态:

①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坚持了唯物主义的根本方向,本质上是正确的。但只是一种可贵的猜测,没有科学依据;它把物质归结为具体的物质形态,把复杂问题简单化。【熟读P12:“五行说”、荀子、王夫之的哲学观点。】

②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在总结自然科学成就的基础上,丰富和发展了唯物主义。但具有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和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等局限性。

③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即哲学。

2.唯心主义的根本观点:意识是世界的本原,意识决定物质。

具有两种基本形态:

①主观唯心主义:把人的主观精神(如人的目的、意志、感觉、经验、心灵)当作世界的本原。

【典型代表:王守仁的“心外无物”;慧能的“仁者心动”;贝克莱的“存在就是被感知”、“物是观念的集合”。】

②客观唯心主义把客观精神看作世界的主宰和本原。

【典型代表:朱熹的“理生万物”;黑格尔的“绝对精神”;一切宗教鬼神观念;儒家的天命观。】

3.哲学史上的“两个对子”是: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高中政治生活与哲学知识3哲学的基本问题:

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亦即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注意:不是意识与物质的辩证关系问题。】

2.哲学的基本问题的内容:一是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即思维和存在谁决定谁)的问题。

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二是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3.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因为:①它是人们在生活和实践活动中首先遇到和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②它是一切哲学都不能回避、必须回答的问题,它贯穿于一切哲学的始终。③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决定着哲学的基本性质和方向,决定着对其他哲学问题的回答。

高中政治生活与哲学知识4哲学的作用

1.哲学与生活

①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生活处处有哲学】

②哲学就是一门给人智慧、使人聪明的学问。哲学的任务就是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改造世界。

2.哲学与时代精神

①任何哲学都是一定社会和时代的经济和政治在精神上的反映。真正的哲学正确地反映了时代的任务和要求,牢牢地把握了时代的脉搏,正确地总结和概括了时代的实践经验和认识成果,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

②真正的哲学是社会变革的先导:体现在它 A.可以通过对社会的弊端,对旧制度和旧思想的批判,更新人的观念,解放人的思想;B.它可以预见和指明社会的前进方向,提出社会发展的理想目标,指引人们追求美好的未来;

C.它动员和掌握群众,从而转化为变革社会的巨大物质力量。

高中政治生活与哲学知识5哲学是什么?

1.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①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②世界观人人都有,但一般人的世界观往往是自发的、零散的、不系统的;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哲学与世界观的研究对象都是整个世界。整个世界包括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客观世界指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主观世界指人的意识领域。】

2.哲学是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

人们用世界观作指导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就成为方法论。所以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

【哲学、世界观、方法论都正确与错误之分,不一定科学。】

3.哲学是对具体科学的概括和总结。

①具体科学包括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揭示的是某一具体领域的规律和奥秘。哲学是人类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的各种知识进行概括、总结和反思的一门学问。

②哲学与具体科学是一般和个别、共性和个性、普遍与特殊的关系。【不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第4篇

关键词:高中生;思想政治教学;心理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6-0042-01

高中生面临高考的压力,学习任务重,心理问题不容忽视。探究高中政治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也是政治课教师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通过构建民主平等的课堂氛围,确定恰当的教学目标,精心设计各种课型,采用高效的教学方法,并帮助学生自我调节,克服不良心理障碍,帮助学生顺利度过高中阶段是老师的义务和责任。

1.理健康教育渗透在高中政治教学中的意义

1.1 我国高中学生中普遍存在心理健康问题。近年来的研究发现,我国高中学生普遍存在心理健康问题。据有关部门对我市某中学抽样调查发现:首先在问卷中有95%的学生认为自己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调查结果还显示出:有38.65%的学生存在学习障碍,有15.13%的学生存在人际关系障碍,抽查结果表明:高中生普遍存在心理健康问题,需要学校和老师高度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帮助学生克服心理压力,关注他们的学习成绩、身体健康,更要关心他们的心理健康。

1.2 心理健康是素质教育的要求。中学生心理健康是我国新课程培养的目标。新课改提倡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培养学生良好品德和终身学习的愿望与能力;明确提出要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合作的学习态度,并引导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形成正确的价值选择,促进学生健康发展。

2.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对高中生的有利因素

心理健康教育有多种方法和途径,正确的引导方法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学科教学中渗透、穿插心理健康教育目前是学校老师实施的主要手段。高中政治教材中有许多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如高一的《经济常识》、高二的《哲学常识》、高三的《政治常识》,从不同的方面渗透着对学生的人格要求,特别是《哲学常识》教学单元任务的辩证唯物论、唯物辩证法、认识论、人生观等四个方面的知识直接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有关,是心理健康教育最重要的资源,老师在讲授知识的过程中,应该充分利用教材资源,给学生上好心理健康教育课,使学生得到良好的心理调整与健康发展。

3.高中政治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教学的主渠道,教师应该结合所授内容,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科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实现"1+1>2"的整体效应。

3.1 重视思政课教材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介绍相关的心理常识:不良情绪容易导致心理障碍,从而影响学习和工作。在持续的消极情绪反应作用下,首先受到影响的是神经系统的功能,抑制大脑皮层高级心智活动,破坏大脑皮层兴奋性与抑制的平衡,使得正常的判断力下降,甚至使人的大脑功能严重失调。政治课教学的目的和内容与心理健康教育具有很多的相似性,故可以充分利用思想政治课教学内容中涉及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内容,适时的进行心理指导。如:在"意识的能动作用"这部分内容的学习中,提到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高昂的精神,可以催人向上,使人奋进;萎靡的精神,则会使人悲观、消沉、丧失斗志。

3.2 教师要为人师表。教师要用积极的情感和真诚的爱心去感染和打动每一位学生,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积极的思维活动和健康的心理状态。教师要以自身的良好形象感染学生,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在政治课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坚持把微笑带进课堂,给每个学生以宽松、尊重、支持、鼓励的发展空间,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康发展,使他们在政治课堂中感到身心愉悦。

3.3 科学探索心理健康教育的新方法。根据思想政治课知识容量相对较少的特点,在课堂教学的主体环节中,教师要多采用看书提问,分组讨论,辩论、点拨等不同形式,营造愉悦的学习环境,从而提高课堂学习效率,提高情感目标、心理素质目标的达成度。在提问的过程中,应特别注意给同学们提供均等的回答机会。上课时老师按座位逐个提问,这样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回答问题,以避免那些得不到回答问题机会的学生产生退缩与自卑。

4.结语

综上所述,教师在政治课教学中有效地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门教学艺术。老师要潜心钻研,做到科学性与艺术性的统一,利用灵活多样的教育模式,教会学生学会心理调节,避免不良心理现象的产生,自行消除心理障碍。最后在学校、社会、家庭、学生和谐统一合力的作用下,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使学生有一个健康向上的认识观和世界观。

参考文献:

[1] 余建林:《浅谈当前影响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及对策》,南平师专学报,2005。

[2] 王建中:《中学生心理健康与行为的现状及对策》,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28)。

[3] 明宏:《心理健康辅导――基础理论》,2005(5)。

[4] 苟连兄、罗永忠:《甘肃省白银中学生心理健康及教育状况的调查与分析》,西部教育参考,2006年第3期。

第5篇

关键词:“乔哈瑞窗口”;高中政治课;教法

在20世纪50年代,美国心理学家乔瑟夫·勒夫(Joseph Luft)和哈里·英格汉姆(Harry Ingham)在从事一项群体动力学(“群体动力”是指来自集体内部的一种“能源”。)的研究时使用了一种人格范式,学术界后来称其为“乔哈瑞窗口”(或“乔哈瑞窗”)理论,这个古怪的理论名称由这两位心理学家名字合成,即“Joharry Window”。该理论将“我”分为四个象限,包括:“公众我”“私密我”“背脊我”以及“潜能我”。[1]

其中“公众我”指“自己知道、别人也知道”的我,如果将人的认知区域也分为四个区,那么按照“乔哈瑞窗口”的界定范围,“公众我”也可以称为“公开区”;“私密我”指“自己知道、别人不知道”的我,也称为盲目区;“背脊我”指“自己不知道、别人知道”的我,也称为隐秘区;“潜能我”指“自己不知道、别人也不知道”的我,也称为未知区。

在当前形势下,我国的高中学生所接触的思想政治课内容比较广泛,涉及国情、公民道德修养、法律常识、政治生活、经济生活、文化生活、文化与哲学等方面,这些理论和知识既对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怀和道德情操有所补益,又灵活地训练了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辨证及推理能力。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的《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中明确指出,高中思想政治课引导学生领悟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切实提高参与现代社会生活的能力,逐步树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终身发展奠定思想政治素质基础。 [2]从这些标准我们可以看出,“新课标”更加注重课程的实践性,对师生、生生间心理交流的要求也更高、更迫切。这种形势下,在高中政治课教学中引入“乔哈瑞窗口”人格范式,从人际交往的心理角度出发,挖掘学生的潜能,最大限度地达到师生、生生间的交流与沟通,能够达到优化政治课教学的目的。

一、深化课堂体验,扩大“公众我”——深化教学体验的教学方法

“公众我”最利于建立师生、生生间的互动,因而这一象限也是其他象限的基础。“公众我”是一种“你知我知”的完全开放的“我”,要求在课堂教学上师生在对教学内容、教学环节、教学重难点完全了解的前提下才能充分发挥作用。在这种情形下,师生彼此之间是完全透明的,或者是无隐私的,如果在课堂互动中通过放大“公众我”,师生间敞开心扉、畅所欲言,在信息交流中达到并增加共鸣,就可以达到教学目的。如何放大“公众我”呢?教师要充分运用各种说教技巧与学生进行心理沟通,消除学生的对某一知识领域因为不知所产生的心理防备,从而获得学生的许可。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坦诚而热情的对待学生,向学生展现出自己的“公众我”。而对于学生来说,在这个环节上只有打破自我意识上的壁垒,才有可能坦诚向老师表露心声,诉求新知。这种做法的要领是:以心声交流的形式引导学生突破时空界限,在学习上达到从“被动学”到“主动学”的转变和跨越。

这一环节可以以政治经济学中的“商品交换”作为实例进行课堂教学。

二、扫除障碍,缩小“私密我”——深化认知体验的教学方法

在高中政治课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常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形——师生所掌握的信息不对称,即有些信息老师知道,学生却不知道或有些信息学生知道而老师不知道。前者就是我们这里所说的“私密我”,也是教学中常见的障碍之一,如何扫除这一障碍,缩小学生的“私密我”,实现师生有效互动,这对课堂上的老师又是一个新的挑战。

还是以“商品交换”为例。在授课前会出现老师深刻了解“商品交换”的前提、本质等内容,而部分学生不了解;反言之,学生不了解课程内容,但老师在上课前并不知晓学生的这一情况,因而对于老师而言也是“私密我”,即只有学生自己知道。在授课中,每一个学生都会有向别人表达自我、表露心迹的渴望,老师可以利用学生的这一心理特征,放低姿态,真心倾听学生的心声。只有满足了学生的这种心理,他们才有可能表现出积极主动的态度。再者,教学中由于“私密我”的存在,致使师生间在掌握信息和理解教学内容上出现这样那样的偏差也是在所难免的。因此,老师可以进行换位思考,使学生感觉到教学过程更具人性化,从而积极主动地与老师互通心声,互相交流信息。

三、拓展交流空间,消除“背脊我”——拓展交往空间的教学方法

“背脊我”可以简单地概括为“不自知”,但这与我们通常所说的“人有自知之明”中的“自知”有一定的区别,前者指的是认知领域,后者指的是人的修养。这一象限的存在,给政治课堂上师生间的沟通带来了诸多困难和不便。我们通过教学实践已总结出:启发是解决“背脊我”的比较有效的途径。这为我们在教学中消除“背脊我”,拓展师生间的交流空间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思路。以哲学中“人的本质”教学为例。具体可以通过三个步骤来实现:第一步,提出问题——人的本质是什么?在问题提出之初,老师可以从“人从哪里来?”引出话题,师生间的交流处于“公众我”阶段,彼此间畅所欲言,各抒己见,互通信息;当讨论进行到需要深入交流和互动时,如人是如何进入社会的?互动步入了“私密我”,学生就开始不知道并且有搪塞应对的趋势。此时,老师进行启发式引导,如提问“同学们为什么要来到这里学习?”使之进入第二步,心理刺激阶段。在这个阶段,老师继续启发和引导学生来探讨“在这里我们会怎么做?养成了那些习惯?这些习惯会有什么作用?”等,让学生进一步思考。同时,也可以让学生换位思考,“假如你们是老师,又会问哪些问题?”彻底消除学生心理上不敢回答或因不知而产生的防备心理;第三步,老师进一步启发和引导,并且说出“社会”这一概念,让学生产生试图了解“社会”这一新概念的诉求,随后拓展学生交流空间,引导学生继续思考“人进入社会会怎么样?离开社会又会怎么样?”与学生达到感情共鸣,逐渐消除“背脊我”,最后引导学生说出“人的社会属性”本质。这样,老师通过启发学生,给学生广阔的思维空间,达到消除“背脊我”,优化教学的目的。

四、延伸学生认知领域,突破“未知我”—“自主体验—探究展示”的教学方法

“乔哈瑞窗口”理论中把个体与他人都尚未认识或了解的象限称为“未知我”。这部分是彼此都完全封闭的高度敏感区,也叫着“尖叫区”。人们在彼此的交往当中一旦触及这一区域,冲突即刻发生,而且很难控制。因此,在高中政治课的教学中,对于一个师生都“未知”且尚未挖掘的认知区域,其突破的过程是最艰难也是最重要但却可以延伸认知视野的过程。我们认为,突破“未知我”的过程,也就是一个“自主体验—探究展示”的教学过程。《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中要求学生在政治学习上应当具备“培养未来生活而自主学习、选择、探索的能力。”在这项能的培养上,老师可以通过突破学生的“未知我”来得以实现。

对在课本中没有出现,但教学参考书上面要求学生去了解的内容可以用“自主体验”的教学方法。如在生活与哲学部分中,政治教科书上一般是不会详细列举出费尔巴哈、柏拉图、黑格尔等唯物主义哲学家及其思想的。为了增进学生对唯物论的理解,可以让学生查阅一些相关的书籍和资料,使其通过亲自参与、收获新知,心理和情感上有所反应,感受通过自主探索教材未提、教师未教的知识而拓宽知识领域的喜悦。

有了以上 “未知我”的初步突破,部分学生就有可能会有继续挑战自我、突破自我、战胜自我的勇气和决心,从而沿着“主动体验”出的思路继续寻找哲学的源头,待到“源头活水滚滚而来”的时候,他们往往会以分享喜悦的形式将所获资源与同学们共享。

通过这种途径,可以完成我们政治课教学模式中最难、也最有意义的环节——突破“未知我”,达到“课改标准”中要求的“培养能力”之目的。

夸美纽斯曾经指出:“教学是一种艺术,一种使人感到愉快的艺术。”[3]作为心理实践艺术的政治课课堂教学,师生之间、教与学之间也许不能完全达到“知己知彼”,但以“乔哈瑞窗口”理论的视角审视自我,以课堂互动扩大“公众我”,缩小“私密我”,消除“背脊我”,突破“未知我”,探索高中政治教学的新模式,促进教育学的转型,不失为一种深化课改的尝试。

参考文献:

[1]吴若权.甘露与净瓶的对话:圣严法师开示·吴若权修行笔记[M].上海:百家出版社,2008.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J].思想政治课教学,2004(3).

第6篇

一、树立现代教育教学的观念,塑造学生的健康人格

树立现代教育教学观念是政治学科渗透心理健康教学的基础。新一轮课改将培养学生丰富的情感、健康的心理、正确的价值观作为课堂教学的主要目标之一,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不再只是 “传道、授业、解惑”,而应该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促进者、指导者,成为学生学习潜能的开发者。师生之间应建立起民主、平等、相互尊重的新型师生关系。教师不仅要发展学生的智力因素,而且还要发展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健康的情感,塑造学生的健康人格。

二、树立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心理健康教育素材

高中政治教材特别是《哲学与生活》中的许多知识点直接与心理健康教育有关,是心理健康教育最重要的内容.在备课和课堂教学活动中,应该充分挖掘这些资源,以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

1.在辩证唯物论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教育学生正确评估自我 ,培养良好的环境适应能力。中学生中普遍存在着一种心理问题,即主观的认识自我、他人和事物,这导致学生易产生自大或自卑心里,不能正确地看待周围的人和事.通过辩证唯物论的学习,使学生明白一切从实际出发的重要性,树立唯物的态度,把从实际出发的要求深入到自己的内心世界,渗透到平时的学习、待人、处事中,从而能在生活学习中自觉地把想问题、办事情的立足点放在客观实际上,客观地分析周围的人和事,正确地评价自己,培养良好的环境适应能力。

2.在唯物辩证法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提高正确地认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在成长过程中会遇到一系列的问题,如学习、生活、同学之间团结等。由于缺乏社会经验和辩证的思想,看问题时容易绝对化,在行为上表现为好走极端、顾此失彼。通过辩证法的学习,在学习和生活中逐步学会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看问题,非常有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如在学习“世界是普遍联系的”观点时,让学生学会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同学之间要彼此信任相互帮助, 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意识。在讲授“世界是发展的”的观点时,教育学生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看人看物既要看到现状,也要看到过去和将来,坚信前途是光明的,对未来充满信心.在讲授”矛盾的普遍性”的观点时,让学生懂得“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的道理,认识到这个世界不是十全十美的,引导学生用一分为二的观点看待自己、看待人生。对自己有一个全面地正确地认识,既善于发掘自己的优点和长处,形成良好的自我感觉树立自信心,也勇于正视自己的不足。正确认识到人的一生要不断的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关系,这里面会充满各种各样的矛盾,人生的道路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3.在认识论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把握科学的认识方法,培养正确认识事物的能力。学生在认识事物时常犯一个错误:只看现象而不看本质,对事物的认识往往只停留在一个层面、一个阶段,这样就不能达到对事物的正确认识。通过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学习,使学生懂得了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从而能正确地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将尊重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有机地结合起来,在学习和生活中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不断地探索发现真理、发展真理。

第7篇

关键词:寓言故事 融入 哲学教学

哲学是一种使人聪明,启发智慧,追求智慧的学问。数千年来,哲学思想在不断地发展,可以说哲学思想源远流长。中国古代就有许多充满哲学智慧的寓言故事,教师在讲解哲学时可以利用好这些寓言故事,使学生更加容易理解和乐于接受所讲的知识,提高教学的趣味和效果。

一、充分认识寓言故事的价值

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在历史的长河中积累和沉淀了无数充满智慧的寓言故事,比如我们耳熟能详的故事:守株待兔、亡羊补牢、龟兔赛跑、刻舟求剑、掩耳盗铃等等不胜枚举,这些都是中华文化的优秀成果体现。寓言故事在人类历史的文化长河中,一直占有举足轻重的位置,古老的中国与古印度、古希腊,并称世界寓言的三大发祥地。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每一位论辩、游说之士几乎都有寓言创作,其数量之巨,足可“汗牛充栋”其艺术之美,堪称“姹紫嫣红”。此后,寓言创作历尽沧桑,绵延不绝,影响深远,直达当今!

早在人类还没有产生文字以前,人们便以口口相传的形式,传播着自己的历史和文化。即使在人类拥有了记载自己历史和文化的文字以后,寓言故事对人类文化生活的影响,也并没有因此而逊色。

二、精用寓言,教学相长

高中学生在刚接触哲学知识时,既好奇又迷茫,不知道怎么学,学了有什么用,不知道怎么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教师可以引用”船夫与哲学家”的故事: 有个船夫在急流中驾驶小船,船上坐着一位要渡河的哲学家,于是发生了下面的对话。哲学家:船夫,你懂历史吗?船夫:不懂。哲学家:那你就失去了一半的生命。哲学家又问:你研究过数学吗?船夫:没有。哲学家:那你失去了一半以上的生命。这时一股巨浪扑来,击翻了小船,哲学家和船夫两人都落入水中。于是船夫喊到:你会游泳吗?哲学家:不会。船夫:那你就失去了整个生命!老师运用这一寓言故事可以很清楚地让学生懂得学习哲学的目的与意义,通俗易懂,勿需多言.又比如在讲解不能离开运动谈物质时就可引用"刻舟求剑"这个典故,可以让学生讲也可自己讲,因为这个故事家喻户晓,妇孺皆知,如果教师能在多媒体课件中运用刻舟求剑flas,那么则更加生动和具体,学生一目了然,觉得离开运动谈物质是错误的,从而更好地理解教材内容。

当然,寓言故事的运用切忌盲目追求数量不讲质量,为了便于学生理解哲学观点,教师在备课时要多思考怎么来讲,同类的故事一个就可,不可重复拖沓.在讲事物是变化发展的时,教师可引用"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也可以让学生自己讲这个故事.从典故可以看出,“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有三层意思: 第一,三日后能被人刮目相看的必须是“士”,也就是有志气、有志向的人; 第二,士要被人刮目相看必须别“三日”,这里的三日当然不是指三天,而是指经过一段时间之后; 第三,事物是发展变化的,不能用老眼光、老观点看待同一事物。分析完此故事后,让学生谈谈怎样看待自己和周围的人与事,有的学生就谈到自己的成绩急剧下降,由此我就让他分析成绩下降的原因并要求他找到解决的办法;还有的同学谈到了社会在变、人的思想在变、自然界在变等等,由此更加加深了事物是变化发展的理解。再比如在讲唯物论一切从实际出发时,教师可以引用“郑人买履”的寓言故事。这个古老的故事虽说平淡,但是可以让学生从这个具体的故事中懂得我们想问题,办事情必须一切从实际出发,不可死脑筋,自以为是。

三、注意继承和发扬,给寓言故事注入时代气息

在讲述规律是客观的时候,教材上引用的是"揠苗助长"这则故事,也许有的学生对这个故事已听厌烦了,那么教师可以运用当前社会中的一些类似现象,以提高教学的时代气息,比如针对当前很多家长望子成龙心切的心理,把才几岁的孩子送进各种培训班,像英语班、音乐班、书法班等等,牺牲了孩子的休息时间,泯灭了孩子的天性,使孩子小小年纪就承受了巨大的压力。“揠苗”并没有使孩子朝正确的方向发展,并没有‘‘助长’’反而使他们失去的更多。这就是不尊重规律的结果,还有当前经济发展过程为了片面追求经济效益,不惜破坏自然规律,不惜破坏环境,到头来经济没增长多少,环境遭到了严重破坏,得不偿失,所以说破坏规律必受惩罚。

针对现在很多中学生过分追求外表,跟随潮流而忽视思想素质的提高,不注重内在美的修饰趋势,教师可以引用寓言故事该故事讲的是一个叫阳朱的人到宋国,投宿在一家客栈里。店主人热情地接待阳朱,并向他介绍自己的家人。阳朱发现主人有两位小妾,一位长得亭亭玉立,楚楚动人,而另一位却相貌丑陋。偏偏令人不理解的是,店主宠爱丑陋而轻贱漂亮。阳朱怀着好奇心,想打听个究竟,便询问缘由。“那个漂亮的自恃美貌却轻视他人,傲气的不得了,我越看她,越觉得丑;这位看似丑陋的心地善良,待人谦和,知情达理,令我越看越觉漂亮,我一点也不认为她不漂亮。”说到这里,正好漂亮的那位小妾昂首挺胸地走过来。主人连看都不看她一眼,对阳朱说:“瞧这德性,这模样,实在叫人生厌,她哪里知道什么叫美,什么为丑!” 阳朱在店主人的一番启发下,很受教育。对美与丑从来有两条标准:追求外在美,是表面的肤浅的;崇尚内在美,是本质的富有内涵的。炫耀表面美,踞美自傲是浅薄的丑陋;自尊自爱谦逊待人是美的境界。表面美是暂时的,内在美才是永恒的。

总之,教师在讲述哲学生活时一定要联系生活,贴近生活,精讲寓言故事。让学生从寓言中得到启发,从寓言中享受乐趣,从寓言中获得真知。把我们的学生培养成全面发展充满智慧的人,实现素质教育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陈新汉.在哲学教学中“转识成智”[A],“哲学教育与现代世界”国际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

[2]任秀清.高中政治课研究性学习方法探讨[N].中国改革报,2009

第8篇

[关键词]政治课教学 渗透 心理健康教育 途径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在中小学的深入开展,中学生特别是高中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引起各方面的重视与研究。针对学生在学习中出现的一些不良心理现象,学校除了专门开设心理健康课外,在各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也是十分必要的。实际上,各科教材中都蕴藏着不少适合于心理健康辅导的内容素材,教学过程中还会经常出现有利于实施心理健康辅导的教育情景。只要教师细心挖掘、善加利用,一定可以收到心理健康辅导的实效。而政治课教学由于其特定的教学目的与教学内容,更能深入关注学生的心灵,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一、高中政治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1.我国中小学生中普遍存在心理健康问题

近年来的研究发现,我国中小学生中普遍存在心理健康问题。据有关部门对甘肃省白银市的400名高中生进行“个体心理健康状况”的抽样调查发现:首先,在问卷中有100%的学生认为自己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调查结果还显示:有36.84%的学生存在学习障碍,有16.17%的学生存在人际关系障碍,有12.78%的学生存在逆反心理,有11.65%的学生存在性格障碍。这说明,心理健康问题已经成为中学生中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教育者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身体健康,更要关心他们的心理健康。

2.心理健康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的要求

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新课程的培养目标明确提出:新课改要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培养学生良好品德和终身学习的愿望与能力;提倡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合作的学习态度,并引导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形成正确的价值选择,促进学生不断发展。而要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最基本的途径就是在学科教学中、特别是在政治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二、高中政治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有利因素

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在学科教学中渗透、穿插心理健康教育应是重要的途径之一。高中政治教材中有许多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如高一的《经济常识》、高二的《哲学常识》、高三的《政治常识》,从不同的方面渗透着对学生的人格要求,特别是《哲学常识》教学单元任务的辩证唯物论、唯物辩证法、认识论、人生观等4个方面的知识直接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有关,是心理健康教育最重要的资源。

三、高中政治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教学的主渠道,教师应该结合所授内容,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科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实现“1+1>2”的整体效应。

1.充分挖掘思想政治课教材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

政治课教学的目的和内容与心理健康教育具有很多的相似性,故可以充分利用思想政治课教学内容中涉及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内容,适时的进行心理指导。如在“意识的能动作用”这部分内容的学习中,提到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高昂的精神,可以催人向上,使人奋进;萎靡的精神,则会使人悲观、消沉、丧失斗志。此处教学,教师可以介绍相关的心理常识:不良情绪容易导致心理障碍,从而影响学习和工作。在持续的消极情绪反应作用下,首先受到影响的是神经系统的功能,抑制大脑皮层高级心智活动,破坏大脑皮层兴奋性与抑制的平衡,使得正常的判断力下降,甚至使人的大脑功能严重失调。常见的抑郁症、神经衰弱等生理、心理疾病的成因中情绪问题是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通过这些知识的介绍,让学生从中体悟保持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是何等重要。

2.树立优秀的师表形象

教师要以自身的良好形象感染学生,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在政治课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坚持把微笑带进课堂,给每个学生以宽松、尊重、支持、鼓励的发展空间,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康发展,使他们在政治课堂中感到身心愉悦。教师要用积极的情感和真诚的爱心去感染和打动每一位学生,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积极的思维活动和健康的心理状态。

3.探索政治课堂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新方法

在每一堂课的开始,可留5分钟时间让那些成绩差的学生进行一个小品表演,内容主要是围绕最近发生的热点事件。成功的表演可以使这些学生获得成就感,并提高他们的自我价值感。在这一过程中成绩差的学生的自信心得到增强,心理潜能被挖掘出来,他们开始也许是生疏的、笨拙的、表演是不协调的,表达是不流畅的,但教师如以宽容的心态、极大的耐心包容学生的不足,并给予适时的点拨、鼓励和纠偏,必将增强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勇气和信心,提高教学活动的实效性,也有助于引导其他学生关注国内外热点问题。相信在这一活动中全体学生会逐步的学会认识自己,热爱自己,肯定自己,敢于表露自己的情感。有了这种良好的精神状态作基础,对学习和生活是大有裨益的。

根据思想政治课知识容量相对较少的特点,在课堂教学的主体环节中,教师要多采用看书提问,分组讨论,辩论、点拨等不同形式,营造愉悦的学习环境,从而提高课堂学习效率,提高情感目标、心理素质目标的达成度。在提问的过程中,应特别注意给同学们提供均等的回答机会。上课时,老师按座位逐个提问,这样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回答问题,以避免那些得不到回答问题机会的学生产生退缩与自卑。社会心理学告诉我们,人们都有民主、平等的需要,中学生尤其如此。如果这种需要得到了满足,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始终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产生满意、愉快、羡慕、互谅、互助等积极的态度和体验。学生还能从与同学,老师的合作探究中感受集体的力量,充分认识自身的价值,能够比较客观的评估自己和他人。

教师在政治课教学中有效地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门教学艺术。只要我们潜心钻研,一定能做到科学性与艺术性的统一,知识教学与情感化的统一,从而教会学生掌握心理调节艺术,避免不良心理现象的产生,自行消除心理障碍。进而在学校、社会、家庭、学生和谐统一合力的作用下,不断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

参考文献:

[1]余建林.浅谈当前影响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及对策.南平师专学报,2005.

[2]王建中.中学生心理健康与行为的现状及对策.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