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生活中常见的经济学现象

生活中常见的经济学现象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4-04-08 14:47:43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生活中常见的经济学现象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生活中常见的经济学现象

第1篇

一、智、能、情三维目标有机整合

三维教学目标是有机联系的,而情感是首要因素,是激发学生内在学习动机、促进学生思维和认知发展的原动力所在。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情感,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性作用,为学生的学习服务好,搭好脚手架,这就是教师目标意识的转变。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在政治课堂上,我们应该尊重学生的想法和情感,用赏识的眼光去看待学生的每一个观点,去发现其中科学、合理的因素,鼓励学生之间进行交流和方法交换。

例如,在和学生一起学习《树立正确的消费观》时,对于“适度消费”“理性消费”等观点,笔者放手让学生自己讨论,让学生将在生活中的消费意识暴露出来,从而产生矛盾,引发困惑,并由此入手进行分析。最后学生观点趋于一致,消费要“量入为出”,要“避免盲从”,确保消费的可持续性。

学生智、能、情的发展必须要靠学生自身的努力而获得,教师无法代替。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表明,每个学生均是独立的、处于发展中的个体,知识、能力和情感均存在着个体差异,对教师引导的需求是不一样的。因此我们在教学中首先应该将所教班级的学生按照原有的认知和情感水平进行分层,然后再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确保每个学生在政治课上都能获得最大的发展。

二、师、生、书多边互动有效交流

“教材只是个例子!”“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师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和思维认知水平,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出发,科学地用好教材,通过教师、学生、教材多边互动,给学生搭好脚手架,促使学生在分析教材和学习教材的内容过程中,实现智、能、情三维教学目标的有效达成。

1.钻研教材内容,克服预设盲目化

我们在教学前应从课程标准出发对教材进行深度研究,思考在形形的经济生活中,与高中生最贴近的是“消费”,而这恰是对新教材进行布局的一个思路。在经济生活的教材中,第一单元《生活与消费》,教学内容从“消费”活动中常见的“商品”“货币”“价格”等入手,学生不知不觉被带入了经济生活与经济学理论的世界,且行且思,逐渐地揭开经济学的神秘面纱。通过对这些经济现象的分析和思考,接近其经济学本质,自主发现经济学基本道理:我们所消费的商品是通过劳动创造出来的,劳动创造价值。这种认知形成后,教材又以此为基础,将学生的目光转向“消费”的源头――“生产”上来,“生产决定消费”,很自然地进入了经济生活第二单元《生产、劳动与经营》,接着第三单元、第四单元。整本教材从学生最为熟悉的经济生活现象――消费出发,由近及远,层层推进,一步步引导学生认识我国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特点,整个教学也具有很强的逻辑性。

2.把握教学的层次感,提高学习的有序性

第一层次,把握全书的总体思路。如经济生活:为什么生产(第一单元)―谁来生产(第二单元)―为谁生产(第三单元)―怎样生产(第四单元)。

第二层次,把握每一单元的思路。以经济生活第一单元为例,第一单元的总思路是“为什么生产”,人类为什么要努力生产?教科书的思路:货币―价格―消费―解决“为谁生产”问题。

第三层次,把握每一课的思路。以经济生活第一单元第一课为例,第一课的核心是介绍“货币理论”――神奇的货币,着重帮助学生理解货币的“神”(神在何处、为什么神)和“奇”(奇在何方、为什么奇)两个问题。货币的“神”主要通过货币的职能来理解,而货币的职能是货币本质的体现,要把握货币的本质则必须了解货币的产生过程。货币的“奇”主要通过货币形态的发展来回答,所以,要从货币的产生和发展这条线索中解开货币之“奇”:一般等价物―贵金属货币―纸币―各种信用工具(包括电子货币)。

第2篇

【关键词】导数;变化率;边际;边际分析

高等数学的主要内容是微积分,微分学则是微积分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导数又是微分学中的基本概念之一,所以学习导数的概念并熟练掌握导数的应用尤为重要。导数的应用范围颇为广泛,比如在物理学中的应用,在工程技术上的应用,在经济学中的应用等等,今天我们就导数在经济中的应用略做讨论。

一、导数的概念

从数量关系而言,导数反映函数的自变量在变化时,相应的函数值变化的快慢程度——变化率(瞬时变化率)。从数学表达式而言,研究的是函数的增量与自变量的增量比的极限问题。

函数y=f(x)在某一点x0的导数表达式如下:

若函数y=f(x)在某区间内每一点都可导,则称y=f(x)在该区间内可导,记f′(x)为y=f(x)在该区间内的可导函数(简称导数),表达式如下:

二、经济中常用的函数

导数在经济领域中的应用,主要是研究在这一领域中出现的一些函数关系,因此必须了解一些经济分析中常见的函数。

(一)价格函数

一般说来,价格是销售量的函数。生活中随处可见,买的东西越多,消费者砍价的幅度就可以大些。例如:某批发站批发1000只杯子给零售商,批发定价是20元,若批发商每次多批发200只杯子,相应的批发价格就降低1元,现在批发站杯子的存货只有2000只,最小的销量是1000只,求价格函数。

(二)需求函数

作为市场上的一种商品,其需求量受到很多因素影响,如商品的市场价格、消费者的喜好等.为了便于讨论,我们先不考虑其他因素,假设商品的需求量仅受市场价格的影响。即

Q=f(p)

其Q中表示商品需求量,p表示商品市场价格。

例如:某厂家从促进消费的需求考虑,对某空调的价格从3000元/台降到2500元/台,相应的需求量从3000台增到5000台,求需求函数。

(三)成本函数

成本包括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两类.固定成本是指厂房、设备等固定资产的折旧、管理者的固定工资等,记为C0。变动成本是指原材料的费用、工人的工资等,记为C1。这两类成本的总和称为总成本,记为C,即

C=C0+C1

假设固定成本不变(C0为常数),变动成本是产量q的函数(C1=C1(q)),则成本函数为C=C(q)=C0+C1(q)。

(四)收益函数

在商业活动中,一定时期内的收益,就是指商品售出后的收入,记为R.销售某商品的总收入取决于该商品的销售量和价格。因此,收入函数为

R=pq

其中q表示销售量,p表示价格。

(五)利润函数

利润是指收入扣除成本后的剩余部分,记为L.

L=R-C

其中R表示收入,C表示成本。

总收入减去变动成本称为毛利润,再减去固定成本称为纯利润。

三、导数在经济分析中的应用举例

导数是函数关于自变量的变化率,在经济学中,也存在变化率的问题,因此我们可以把微观经济学中的很多问题归结到数学中来,用我们所学的导数知识加以研究并解决。

在此我们就经济学中的边际和边际分析问题加以稍作讨论。

边际概念表示当x的改变量x趋于0时y的相应改变量y与x的比值的变化,即当x在某一给定值附近有微小变化时y的瞬时变化。

若设某经济指标y与影响指标值的因素x之间成立函数关系式y=f(x),则称导数f′(x)为f(x)的边际函数,记作My。随着y,x含义不同,边际函数的含义也不一样。

设生产某产品q单位时所需要的总成本函数为C=C(q),则称MC=C′(q)为边际成本。边际成本的经济含义是:当产量为q时,再生产一个单位产品所增加的总成本为C′(q)。

类似可定义其它概念,如边际收入,边际产量,边际利润,边际销量等等。

经济活动的目的,除了考虑社会效益,对于一个具体的公司,决策者更多的是考虑经营的成果,如何降低成本,提高利润等问题。

例1某种产品的总成本C(万元)与产量q(万件)之间的函数关系式(即总成本函数)为

C=C(q)=100+4q-0.2q2+0.01q3

求生产水平为q=10(万件)时的平均成本和边际成本,并从降低成本角度看,继续提高产量是否合适?

解当q=10时的总成本为

C(10)=100+4×10-0.2×102+0.01×103=130(万元)

所以平均成本(单位成本)为C(10)÷10=130÷10=13(元/件)

边际成本MC=C′(q)=4-0.4q+0.03q2

MC│q=10=4-0.4×10+0.03×102=3(元/件)

因此在生产水平为10万件时,每增加一个产品总成本增加3元,远低于当前的单位成本,从降低成本角度看,应该继续提高产量。

例2某公司总利润L(万元)与日产量q(吨)之间的函数关系式(即利润函数)为L=L(q)=2q-0.005q2-150

试求每天生产150吨,200吨,350吨时的边际利润,并说明经济含义。

解边际利润ML=L′(q)=2-0.01q

ML│q=150=2-0.01×150=0.5;

ML│q=200=2-0.01×200=0;

ML│q=350=2-0.01×350=-1.5

从上面的结果表明,当日产量在150吨时,每天增加1吨产量可增加总利润0.5万元;当日产量在200吨时,再增加产量,总利润已经不会增加;而当日产量在350吨时,每天产量再增加1吨反而使总利润减少1.5万元,由此可见,该公司应该把日产量定在200吨,此时的总利润最大为:L(25)=2×200-0.005×2002-150=50(万元)

从上例可以发现,公司获利最大的时候,边际利润为零。

例3某公司生产某产品的成本函数和收入函数依次为,C(q)=3000+200q+(1/5)q2,R(q)=350q+(1/20)q2,其中q为产品的月产量,每月的产品均能全部销完,求利润最大的月产量应为多少?

解L(q)=R(q)-C(q)

=350q+(1/20)q2-3000-200q-(1/5)q2

=150q+(3/20)q2-3000(q>0)

L′(q)=150-(3/10)q

令L′(q)=0,得q=500

列表考查

由表格可以看出在(0,+∞)内只有一个极大值点,且L(q)是一个二次函数,根据生活中的实际规律可得,它就是最大值点。

所以,当月产量为500生产单位时,利润最大。

从上例我们可以证明,利润最大的必要条件是边际收入等于边际成本。

即由L′(q)=0,且L(q)-C(q)

得L′(q)=R′(q)-C′(q)=0,即R′(q)=C′(q),

MR=MC

例4某企业生产过程中需使用某种原材料。到外地采购一次这种原材料,要开销采购人员的工资、旅差费、手续费、运输费、检验费等,但每次采购的总的采购费用基本相同。原材料被采购回来后,除了被使用外,存放在仓库里,要开销保管费用,保管费用通常是采购批量、采购价格、保管费率三者乘积的一半,试求总费用最小的采购批量。

解设每年使用原材料的总量为Q,每次采购的批量为q,每次采购费用为k,则年采购次数为(Q/q),每年的采购费用为(Q/q)×k。

又设该原材料的价格为p,保管费率是i,则库存费用为(1/2)·q·p·i,因此总费用为

C(q)=(Q/q)·k+(1/2)·q·p·i

求导得C′(q)=-(Q/q)·k+(1/2)p·i,令C′(q)=0,得。

这是所求的唯一值,根据生活的实际情况定有最小值,这唯一的点就是最小值点,所以当每次采购批量为时,总费用最小。

上例的结果,是理想化的瞬时送货的最佳库存模型,这个模型被广泛地应用于生产实际。

下面我们看实际的例子。

例5某企业生产使用某原材料100吨/年,每次采购的费用是1000元,每吨原材料的年库存费(材料价格与保管费率之积)为500元,如果材料消耗是均匀的,问应分几批采购,使总费用最小?

解设每次采购原材料q吨,则总费用为

C(q)=(100/q)·1000+(1/2)·q·500

C′(q)=-(100000/q2)+(1/2)500

令C′(q)=0,得(吨)

第3篇

关键词:高中思想政治;生活化;教学;研究

经济生活作为高中思想政治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与学生的实际生活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作为教师应该处理好知识与生活的关系,真正将二者有机地联系起来,提高思想政治教学的实效性。

一、吃透教材,以实现内容生活化的延伸

教材是教学的主线和载体,但却不具有唯一性,我们只需要把握教材内容的主要方向,将教材主要观点落实到课堂教学中就可以,

至于实现的途径可以是多样化的。生活是一座巨大的资源宝库,我们要多关注现实生活,灵活地处理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实现教学内容的延伸与拓展,提高教学质量水平。例如,在学习“生活与消费”这一单元的时候,笔者就抓住生活中常见的价格、商品和货币等现象,把学生引向丰富的经济生活和多彩的经济学世界中,挖掘这些常见的经济现象背后隐藏的本质问题,让学生进一步了解经济学的基本道理:商品是人类的劳动产品,了解商品就要先了解何为生产,这样一来就成功地实现了第一单元和第二单元的过渡,让学生将目光转向第二单元的“生产”,顺着这个思路,生产之后学生就会开始考虑财富分配的问题了,思路清晰,学习效率自然事半功倍。例如,在学习消费心理的相关内容时,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回想一下自己的消费经历,想想自己消费时的心理活动,并尝试对自己的消费心理和他人的消费心理做出评价,谈谈自己的认识和看法。然后结合当今社会普遍存在的跟风从众这种不良的消费行为让学生自说自评,一方面可以增强学生对各种消费心理的正确

认识,另一方面可以促进学生主体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二、理论结合实际,提高学生对思想政治的认识

经济生活是与人们日常生活最密切相关的内容,这是一种宝贵的教学资源,我们要充分利用起来,更好地为教学服务。通过引导学生研究社区发展、环境问题与社会经济发展这些与日常生活

密切相关的问题,可以增强学生对社会经济生活的认识,这种效果是书本学习无法达到的。例如,在学习“经济生活”这一课的时候,我们可以开展与教学内容有关的实践活动,创新学习方式,给学生带来全新的学习体验,这样无论是对课程学习还是学生实际生活都具有积极的意义和影响。在实践活动中,学生参与的热情高涨,积极性高,给学生提供了一个锻炼能力的平台,在发现问题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了学生分析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在交流互动、人际沟通的过程中也促进了学生合作意识的培养。例如,在学习“依法维护劳动者权益”这一课的时候,笔者鼓励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课下去律师事务所或法院向法律专家咨询一些法律问题,比如,劳动者依法享有哪些权利?如果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可以采取哪些措施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然后对咨询情况做一个总结,再在课堂上对自己的咨询情况进行阐述,并利用咨询的知识解答学习过程中遇到的疑惑,从而提高学生的法律意识,让学生学会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做一名懂法守法的社会公民。

三、利用多媒体实现教学与生活的完美结合

例如,在学习“消费及消费类型”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给学生播放与学习内容相关的视频片段:一个中国老太和一个美国老太互相讨论自己的买房方式,反映了两国人民消费理念的差异。通过这样一个视频片段我们可以引出与消费相关的一系列问题,比如,两人的消费方式有什么差异?是什么因素影响了人们的消费水平?消费类型有哪些?于是课堂教学也能井然有序地进行。例如,在学习“价格变动”时,我们首先会想到猪肉价格变动对日常生活的影响,因此,笔者在课前给学生播放了一个《猪肉飞涨》的幽默视频,一方面可以活跃课堂氛围,缓解压力,另一方面可以借助这个视频导出一系列问题,比如,猪肉价格为什么会上涨?是什么决定了物价的升降?随着价格的升高,人们的需求会发生什么变化?由此可见,多媒体辅助教学可以实现教学内容的拓展,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调动起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降低知识的难度,提高教学效率。

总之,教师要积极研究适合知识与生活密切联系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曾忠民.借鉴陶行知教育理论,促进思想政治课教学改革[J].教育探索,2009(02).

第4篇

关键词 不确定性 观望 政策干预

经济的不确定性和经济风险(包括宏观、行业和企业风险)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与宏观经济形势的相关并不是很大。然而,对宏观经济风险的管理却是宏观经济发展趋势的重要因素,管理越到位,发展前景就越好。在当前我国宏观经济面临的风险中,有两个是最值得关注和研究的,一是输入性风险,即全球金融危机对我们的影响,二是房地产风险。房地产风险这个命题的提出,不仅是依据当前楼市所处的困境,而且基于这样一个事实,即美国次贷危机的主要原因之一在于其房地产市场的泡沫。本文并不分析金融危机和房地产,而是从此现象H{发,结合当前楼市中的观望现象,对行业(以房地产为例)经济风险从纯理论上予以简明阐述。

一、不确定性与风险

经济的不确定性是经济现象的重要特征,广泛存在于经济生活之中。对于2007年以来的人们来说,美国的次贷危机及其演成的全球金融危机,我国的楼市和股市下滑以及奶制品市场的变数,就是经济的不确定性。

经济学研究引入不确定性,是对于随着相对论、量子力学等现代科学理论的问世,不确定性自然观开始指导自然科学研究的呼应和借鉴。在不确定性经济理论的发展中,1921年出版的奈特的《风险、不确定性和利润》是一个重要标志。奈特区分了两种不确定性,一种是与概率事件相联系,能用随机变数的方差来表达;另一种则不然,它没有稳定概率,这意味着人们对一组可能的状态的收入分布是无知的。他把前者称为风险,把后者叫做真正的不确定性,并认为风险不可能产生利润,利润的真正来源在于不确定性,是对预期条件的偏离。凯恩斯接受了奈特的不确定性观点,尽管没有专门的关于不确定性的论着,但事实上正是他第一次确立了不确定性在经济学中的核心地位。凯恩斯反对频率概率的观点,发展了逻辑概率的理论,主张概率应体现不可能性与确定性的逻辑关系。他把不确定性、预期及不完全信息引入经济分析,改变了新古典经济学所设定的决策环境,使经济学更加贴近变化了的社会经济条件,从而实现了对西方经济学和资本主义经济制度都有重要影响的凯恩斯革命。

目前,不确定性还没有一个公认的精确的定义,这不仅由于不确定性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众多学科研究的共同课题,每个学科对不确定性的理解和诠释自然不同,而且仅从词义学的角度看,不确定性本身就是一个复杂的多维概念。不过,这并不影响我们给不确定性下一个“不确定”的即一般的定义,即人们对事件的状态及其后果是无知或半无知的,显然,这是从哲学上的本体论和认识论相统一的意义上给出的不确定性。如果从概率论的角度来说,不确定性可视为随机事件的特征,而随机变数的取值范围可以是有界的(离散的随机变数),也可以是无穷多的(连续的随机变数)。从经济学的角度看,与离散随机变数相联系的不确定性一般可以度量,而与连续随机变数相联系的不确定性一般不可以度量。

不确定性是指决策者不能确切知道当前事态的未来发展的变量及状态。自然系统的不确定性可通过科学技术来降低,人工系统的不确定性可通过社会控制来降低。

经济系统是一个复杂的社会巨系统,不确定性更为突出。早期的经济学家们也不是没有注意到这点,但他们对此进行了“确定性”的处理,即理性假设、完全信息假设和数学描述,这种处理在逻辑上是成立的,但却牺牲了理论的现实性。“市场失灵”被揭示后,不仅新古典经济学的缺陷暴露出来,而且相应地,不确定性问题也逐渐凸显,因为市场失灵的原因之一就在于它不能很好地处理不确定性。凯恩斯宏观经济学实际上是戳穿了私人企业和市场在应对不确定性方面的神话,主张政府可以弥补市场的不足。而当政府也失灵了以后,新古典经济学的继承者们又借助信息成本、契约等概念,寻求不确定性条件下的均衡和最优化。看来,迄今为止经济学仍然在追求现实世界的不确定性与经济学理性力量之间的某种“满意均衡”。

经济的不确定性可分为主观的不确定性和客观的不确定性,前者是指由于人的理性不足和预期不准确产生的不确定性,后者则是事物的客观特征,不确定性是客观对主观的关系。经济的不确定性还可划分为横向(空间)不确定性和纵向(时间)不确定性。所谓横向不确定性,是指经济当事人(厂商、居民户甚至政府)对当前的竞争对手、市场供求状况以及经济政策的近期效果等只具有有限的信息,从而不能确信自己的决策的后果如何。所谓纵向不确定性,是指他们无法肯定这些变数在未来的状态,理论上说,也就是引入了时间因素的横向不确定性。事实上,一般所说的不确定性,就是指未来的不确定性,或者说主要指纵向的不确定性。

经济的不确定性与其说是经济过程的时间展开的神秘性,不如说是由人的理性不足或“无知”,特别是人搜寻、处理和运用信息的能力有限造成的。不确定性与信息不足有关,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信息不完全的产物。从厂商和居民户的角度说,无论是现在的还是未来的经济事态,本身是一个有着内在和外在联系的复杂系统,且不说系统的信息本来就有别于系统自身,即便信息基本保真,也被众多厂商和居民分别瓜分得“不成系统”,信息的联系性被人为割断,从而每个厂商和居民户获得的都只能是“残缺”的信息。从政府的角度看,由于它掌握和处理的信息比较全面(也即宏观方面),似乎能在一定程度上将信息“碎片”拼起来,部分复原信息。但由于以下两个原因,使得它也只能搜寻到有限信息:第一,它在一定程度上是经济的局外人,高高在上来雾里看花,获得的是“现在”经济信息的一般状态,在此状态下,抽象多于具体,信息本真被过滤掉不少。第二,至于对未来经济的预测,由于变数的偶然性以及取值的不确定性,也只能限于大数描述。

二、观望的经济学分析:以2008年前后楼市为例

经济生活中的不确定性和风险一旦显现化,成为经济当事人行为的确定信号,那么,这种行为就会出现一个明显的特征,这就是观望。

2008年年初,随着万科楼价下调,一直飙升的中国楼市开始动荡,于是一场心理战就在开发商和购房人之间展开,致使楼市暗潮涌动,风云变幻。据央行2008年8月中下旬在全国50个大、中、小城市进行的城镇储户问卷调查显示:第三季度城镇居民当期收入满意指数和未来收入信心指数下降,未来增收信心不足;未来3个月打算买房的居民人数占比为13.3%,分别比上季度和上年同期降1.8%和2.8%,创1999年调查开始以来的最低水平。2008年年初以来,各地商品房销售面积急剧下降,2008年1--2月,同比下降4.2%,1--7月,同比下降已经达到10.8%,与2007年同期上涨200%--30%的水平形成天壤之别。另一方面,在房地产供给方资金链紧张,新开工、施工面积增幅回落,需求方观望,成交量大幅下降的情况下,全国房价上涨幅度逐步放缓,由2008年1月份同比上涨11.3%,到8月份同比上涨5.3%,涨幅下降了6个百分点,同时,2008年8月份,环比首次出现下降,下降0.1%。

以下就是结合上述现象对楼市进行的一个简单的观望经济学分析。

转贴于

经济生活中,当某一时期价格变化趋势不明,或虽然变化趋势能够预期但发展缓慢时,当事人往往表现得犹豫不决,患得患失,宁愿等待一段时间再下决策,这种现象就叫做观望。

观望不是纯粹的等待,而是包含着预期里面。预期首先是一种心理活动,但不是感知和评判的心理活动,而更像是一种思维。其次,预期是一个时间概念,是指向未来的。最后,预期重在未来的不确定性,确定性的东西是不用预期的,它是人们“知道”的。简言之,预期就是时间+不确定性。

在复杂的经济现象的波面下。潜藏着人的复杂的心理之流。厂商和居民户基于预期的微观决策,直接影响着商品市场和生产要素市场。特别是,当众多的市场主体在某一经济事项(诸如消费、储蓄、投资等)上具有一致的预测时,此时的一致决策所形成的合力几如洪水出闸。然而,并非所有的一致预测和决策都是理性的,像抢购商品、挤兑现金、投资热等,一般会危及整个国民经济的良性运转。而如何判定某项“大数”决策是不是理性的,以及如何化解非理性的预测并引导其走向理性化,正是政府的任务。

观望分为需求者观望和供给者观望。需求者(居民户或消费者)观望的目的是效用最大化。价格平稳的时候,消费者的购买心理也比较平稳,既不会有意推迟购买,也不会去囤积,换句话说,他们不会观望,而是要及时满足消费欲望而不是积累欲望,他们本能地懂得利用货币的时间价值。当价格上涨时,他们一般倾向于减少消费以尽量保持货币的边际效用,但当他们预期价格会继续上涨时,就将增加购买甚至囤积。而当价格下降时,他们一般倾向于增加消费,但增加的幅度不会太大,因为他们期望价格会进一步下降。这时候,观望其实就已经出现了。

供给者(厂商)观望的目的是收益最大化。供给者的行为遵循供求规律,价格高供给多,价格低供给少,那么,何来供给者观望呢?供给者的观望通常发生在这样两种情况下,即他预期价格过一段时间会上涨,或在降价预期中期望不会降价。在前者,他是惜售心理,待价而沽;在后者,则是与需求者的博弈,看谁能抗过谁(“死抗”)。在前者,价格没变化但供给已经减少;在后者,价格似乎要下降但他还不甘心马上出货。总之,价格处于胶着状态,供给量基本不动;若降价已成定势,供给量就开始增加以避免更大损失。

观望的需求曲线向右上方倾斜,与正常的需求曲线恰恰相反,倒与正常的供给曲线同向。而供给曲线也因观望发生了变化,即几乎成为一条垂线(而不是像正常的供给曲线那样右上方倾斜)。原因是,由于此时的市场价格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供给者自己主导的,因而供给不再是价格的函数,而是供给者观望成本的函数,即依存于他们为观望所付出的代价。代价越高,实际供给就倾向于越大。

于是,观望下的需求曲线与供给曲线可以相交。在这种情况下,实际价格的变化取决于需求曲线的变动,即需求增大价格上涨,需求减少价格下降,暂时性均衡价格可以形成。观望的均衡模型如图l所示。 开发商和购房人的预期属于适应性预期。他们一方面观望,同时也对观望本身存有疑虑,不知这样做是否明智,于是,他们也在做着自己的各种各样的预期。如果他们预期价格和产量变化的趋势能发展成现实,他们将继续观望;如果难以确定预期,他们也将观望;只有当作出价格和产量将逆转的预期时,或部分观望者(开发商和购房人)“背叛”本阵营观望的心理协议时,他们才会停止观望。

三、对观望的干预

观望本是经济生活中常见的现象,但也给经济运行带来不少问题。消费者持币待购,将本来的现期消费推向未来,影响了经济周期的自然演进。交易量的减少,不仅使厂商资金周转困难,而且使相关产业的市场萎缩。

就厂商与消费者的关系而言,观望尽管可能有许多不同的结果,但往往会出现劣等均衡。以楼市为例,购房者和开发商博弈的支付矩阵如图2所示。

先看开发商的策略选择。降价意味着利润损失(15-10=5),且降价能否带来签约或带来多少签约,他对此并不乐观,何况率先降价对于他来说还存在一个“枪打出头鸟”的损失,于是在不考虑观望成本的条件下,他有一个占优策略即不降价。再看购房者,“不降就不买”是他的基本原则,而且有降价还期待再降价。假如房价逆市而上即不降反涨,购房者一般也还是观望,因为他认定这是开发商的阴谋。这样,购房者也有一个占优策略即不购买。博弈有一个占优策略均衡(不降价,不购买)。这样一个“双损”结局(0,0),对整个国民经济来说无疑是一种消极现象。

观望也给政府的宏观调控带来了不小的网难。当价格和产量出现某种变化的趋势,而公众(厂商和居民户)对这种趋势能否发展成现实又不好确认时,政府和公众的态度就会形成一种对立。政府立足于宏观的经济社会效益,认为应当采取措施来抑制这种趋势;而公众则从利益最大化出发,不轻易放弃自己的预期或期望,不服从政策的调动。例如,当前房地产价格具有下行的趋势,政府或担心房地产滑坡,或担心波及银行,总是倾向于减小价格下行的速率和幅度,同时也希望开发商能减价让利以促销。然而,开发商的“割肉”决策实在难下,而需求者总是希望价格继续下行,不赞同政府的主张,因而对于政府促进房屋销售的各种推动和刺激“不领情”,这就使得政府的政策大打折扣。

当观望发展到一定程度时,政府的适度干预就成为必要。对于观望现象,政府可以采取“三步走”的对策。

第一,在观望初期采取被动性经济政策,宜“无为而治”。

这是基于短期观望的设想。在这种观望中,供求法则还在发挥作用,但观望使得这种作用的形式发生了很大变化,即供求规律的内容与其作用形式看起来是矛盾的,此时的需求曲线与供给曲线和正常的曲线几乎完全相反。但是,观望是暂时的,供求法则则是永久的。在一过高价格或过低价格的水平上,需求法则和供给法则是相克(矛盾)的,于是引发供过于求或供不应求,而供过于求或供不应求又引发价格下降或上涨,如此反复下去,当商品的供给量与需求量相等、商品的供给价格与需求价格相等时,亦即商品的供给曲线与需求曲线相交时,就形成均衡价格。均衡价格就是消费者为购买一定商品量所愿意支付的价格与生产者为提供一定商品量所愿意接受的供给价格一致的价格。当前的楼市价格肯定高于均衡价格,通过开发商适当降价,促进交易活跃起来,直到市场出清,那时的房价才是均衡价格。

第二,在观望持续不止时,政府需要及时进行劝导和主持谈判。

如果观望在短期内不停止,而是继续发展,则从此时开始,观望就可能有一个新的因素与之伴随,这就是谈判,即厂商和消费者之间的谈判。这种谈判当然不是双方的代表坐下来谈判,而是双方作为两个阵营在市场上进行的心里谈判,或者说一种心理战。以楼市为例,开发商的筹码是购房者急于“有其屋”,而购房者的筹码则是开发商的存货管理困难及资金周转。当谈判陷入僵局时,政府就要出面主持谈判,或作为中间人组织谈判。

政府主持谈判的策略之一是劝导。劝导的重点放在矛盾的主要方面(比如供给方),劝其不要忽视客观的价值规律和供求法则,主动适应市场的变化,薄利促销,打破僵局,以“短亏”换取“长赢”。策略之二是政策支持,包括对购买的支持和对销售的支持。比如,2008年10月,政府决定降低住房交易税费,支持居民购房。而对于开发商,政府不妨以降低土地税来推动其缩小利润空间,降低房价。策略之三是政策干预甚至价格干预,比如以限制价格推动开发商脱手存量,当然这是不得已而采取的政策,应当慎用。

第5篇

本人回顾几年来的思想政治课教学工作经历,感受颇深。长期以来在应试教育的环境下,政治被认为是“副课”而得不到学校、家长,特别是学生的重视。一些教师也因此“自轻”而放松了对政治教学的热情和对学生的严格要求。而实质上呢?政治课的作用和目标远不止如此。政治课堂是德育工作的一个重要阵地,政治教师要联系学生的思想实际、社会实际、国内外形势等,对学生进行比较系统的思想品德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学习政治还可以给学生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可以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对学生学好各科也有很大帮助。所以,作为一名教师,只有真正意识到本学科的重要地位,才能真正做到既教书,又育人。否则,只能是一个教书匠,而不是一个教育者。

二、上好每一节课

1.重视课堂的导入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精彩有趣的导入不仅能使学生很快进入角色,而且能调节学生学习的动机和学习情绪,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

2.教学内容要从“书本化”转向“生活化”

以往的思想政治课教学,特别强调教材内容的灌输,学生学习就是为了习得教材中的内容,这样学生好像就是为了分数而学,为了教材而学。而且以往教材中的教学理论深奥,教材虽比较有条理但却死板,脱离生活实际。虽然为了说明这些教材中的观点,也列举了一些例子,但这些例子过于理想化、成人化,与学生周边的现实生活有着较大的差距,很难产生共鸣。

新课程改革后的思想政治教科书给我的最大体会是从原来的“死的、浮的、静的、读的”变成了“活的、真的、动的、用的”。新教材更加联系生活,例子也更有价值。例如《经济生活》的教材安排上,不再像以前教材那样,一开始就讲经济学的理论,而是从我们生活中常见的消费现象入手,引起学生对经济的兴趣。尤其是讲到《价格变动的影响》这一章节时,新增加了“替代品”“互补品”等概念,对于学生和老师来说,虽然都是新内容,但是非常贴近生活,因而也非常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

3.创新教学方法

缺乏吸引力是当前思想政治课教学的主要问题之一。如学生学习思想政治课的动力不足,教师教育观点、教学方法陈旧,不少教师没在教学上下真功夫,这些都在不同程度上使政治课教学失去了吸引力。这一局面不扭转,思想政治课教学质量的提高、教学目标的实现都无从谈起。我们必须正视这一点,在教学中应始终把增强吸引力、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放在十分突出的位置上。为此,教师只有不断更新教学观念,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探究教法,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才能更好地承担教书育人的重任,才能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才能培养出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一代新人,达到新课标的教育教学目的。

4.和谐的师生关系

(1)善于激励,增强学生的积极性

民主、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有利于生活化的教学情境的创设,也有利于学生情感的迁移,使学生乐于接受教学内容。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应该以表扬激励为主,使学生在愉悦的情感中学习。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和谐友善的,它是建立在相互尊重、信任的基础上的。思想政治课教师要善于抓住时机,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具体到教学过程中,应多给学生以激励和赞扬,这样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这是经过教育实践经验和心理学证实的正确的教育行为准则。为了增强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吸引力,思想政治课教师必须善于运用激励艺术。

(2)引导学生勇于实践

教师应善于指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应该鼓励学生通过开展社会调查、公益活动、社会服务等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和个性品质――社会责任感、协作意识、竞争意识、独创意识和自我价值的实现等。

第6篇

【关键词】 素质教育 高中英语 角色定位 转变观念

一、提高自身素质,提升综合能力

笔者认为,一位优秀的英语教师首先要具有吸引学生关注和热爱的魅力,而最基本的一条便是素质高,能力强—— 在课堂上,能以生动活泼的教学吸引学生,以妙趣横生的语言打动学生,以深厚广博的学识征服学生,以出类拨萃的能力震慑学生。要达到如上几点,教师必须不断提升自己,努力做到:

1.1 专业性与广博性兼具

英语教师要在本专业内具有较高的素养,有很深的学识造诣。教师除了要不断进修专业知识,不断提升业务能力外,还要通过课外阅读更多地了解一些使用英文的国家的风俗文化、风土人情及历史文化,多掌握一些英语俚语,多了解一些英美国家的历史名人及趣闻轶事等,拓宽自己的知识面。例如,在英语阅读中,学生遇到“west wind”一词,就将文章的风定位为悲伤基调的,其实,在我国,西风确是秋风的代名词,但是地域的不同导致不同的词语内涵,在英国,西风指的是北大西洋暖流带来的温暖湿润的风,它寓含着幸福温暖之意。如果教师有广博的知识,那么教会学生的不仅是知识本身,更起到让学生在文化背景中去理解语文的导引作用,同时会因敬佩教师的知识渊博而“亲其师,信其道”。

1.2 时尚性与创新性并有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进行,一些新兴的英语词语缩写频频出现在阅读文中,我们不仅要了解它们的含义,更要对相关的经济学内容有一定的涉猎,因此教师一定要把终身学习当成自己的任务来看待,力求让自己的知识更新跟上时代的潮流,不致落伍。同时,教师要具有创新精神,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进行,教师要大胆创新,勇于改革,努力接受新鲜事物。如在多媒体教学中,学会自己创制课件,把生活中的现象,特别是学生校园中常见的现象,自己用手机或摄像机记录后插入课件中进行情境教学,效果非常好。

二、转变教学观念,改变教师角色

2.1 变课堂英语为生活英语

英语语言也是来源于生活又回归于生活,我们要让英语课堂成为开放的课堂,让英语学习的外延扩展到生活的广阔天地中去。不仅要在英语教学中去体验英语,还要在生活中学英语,在生活中用英语,做到“教、学、做”三位一体的立体统一。也就是新课标中要求的,让英语教学与实际生活结合起来,变传统的“单一的课堂中学英语”为“生活中灵活学英语、用英语”的教学观念。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中,努力贯彻新思想,采用新的教学方法去适应新形势下的教学工作。

2.2 变传统灌输为自主互动

在传统的英语教学中,教师总是在课堂上大讲特讲,学生则忙于快速记录,这样的教学大大扼杀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学生学得被动,且没有掌握学习方法。伴随新课改的进行,教师要大胆尝试和运用新的教学方法。并在教会他们“打鱼”的方法后,培养师生间的互动式学习,充分把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调动起来,这也可以更好地增进师生感情的交流,对提高英语教学很有帮助。

2.3变传统教师为课堂总裁

首先,对具体的知识的传授,教师不必亲力亲为,只须做一个掌握大局的策划者。教师在备课时,把自己放在策划的位置,像一个总裁一样统筹全局。在学习小组的划分中,教师要注重学优生与学困生的资源搭配,搞好分工协作,使各部门的人力资源人尽其用,各得其所。教师要因材施教,因人设岗,分难度分层次地设定学习任务,力争使每个学生在不同程度上都有所发展,学有所获。其次,总裁要经常深入群众之中,放下架子,亲民互动,亲自指导自学工作,在教学活动中,也可亲自挂帅领导学习活动,也要给小组长等进行岗位培训,以带动全体学生的学习热情。

三、创新教学策略,活化内容手段

3.1 营造和谐的课堂气氛

以人为本的教育观是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这就要求我们打破传统,确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在课堂教学中,作为主导的教师一定要把学生的主体地位放在首位。在教学策略的创新上,一定要做到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教师要发挥自己的创造性,创新教法,活用教材,让教学气氛和谐美好,让教学情境贴近生活。通过活化教学内容,让学生在教师创设的富有情趣的情境中学习知识,不断练习并熟练驾驭,激发学生学英语、爱英语的热情。

3.2 提倡专业的课堂教学

作为专业的英语教师,要自我“高标准、严要求”,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入乡随俗般用生动的肢体语言加丰富的表情动作去表情达意,力争使自己的口语更纯正地道。努力去培养学生的听力,强化语感,多接触英语原声资料,以便学会用西式的交流习惯去与人沟通。结合不同的教学内容,教师要不断创设有创意的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去学习运用知识。教师要做到和学生关系融洽,以朋友身份相处,这样利于把课堂打造成西式开放型课堂。

参考文献

[1] 李晋明、薛小宁. 浅谈高中英语教师如何自我定位[J]. 学英语, 2009(12).

第7篇

一、对外汉语教学与经济学领域的“博弈”

“博弈论”是专门研究理性个体之间相互冲突与合作的一种理论,包括局中人、策略空间和支付结构三个要素[2]。奥地利哲学家维特根斯坦指出,人类的活动都可以看作是一种游戏,首次将博弈理论引入语言研究[3]。受维特根斯坦理论的启发,人们开始从博弈论的角度看人类的言语交际行为。将博弈理论运用到“言语交际行为”中即为:说话人双方运用语言规则达到自身利益最大化的目标,即能够持续地进行有意义的交际。美国哲学家盖尔斯在理论研究上提出了话语交际应遵循的合作原则,这一原则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的因素:数量准则、质量准则、关系准则、方式准则。如果说话的一方违反了上述规则,另一方必然要推断说话人违反规则的言外之意。比如这样一个例子,家长到学校问老师孩子的学习情况,老师这样回答:“他体育倒是不错的。”很明显,老师违反了会话合作的质量准则和关系准则,即所答非所问,但是家长可以从中推知老师的言外之意,即孩子的学习不太好。也就是说即使老师从字面上违反了会话准则,但是却也遵循了合作原则,违反准则也是遵循合作原则的一种表现。在对外汉语教学中,这种合作原则体现为对第二语言学习者的交际策略能力的培养,“学习者为顺利进行言语交际活动,而有意识地采取一些计划措施或是方法技巧,这是语言使用者交际能力的一部分”[4]。而教学过程中常见的交际策略包括回避、简化、语言转换、母语目的语化、母语直译等15种。这些交际策略都反映出学习者在交际过程中遇到理解或表达方面的困难时,不得不求助于一些策略手段,以保证交际的顺利进行。这其中一些策略如“回避、简化、造词”等无疑会造成语言的偏误现象。因此教师在对语言交际策略进行鼓励和培养的同时,一定要注意配合语言知识学习和语言技能的训练。而其他一些交际策略如“使用交际套语、重复、语义替代、描述等”都是从正面体现了“博弈论”中的合作原则。如果学习者在言语交际中使用交际策略而违反上述语言规则,那另一方必然能推测出话语的言外之意(即表达或理解遇到困难),从而帮助学习者共同完成对话。因此加强这些合作原则的研究可以使语言学习者在二语习得过程中降低言语交际的难度,提升与人交流的流畅性,从而达到“语言博弈论”所提倡的,使人们可以运用语言规则进行持续的有意义的交际。

二、对外汉语教学与“语言经济学”

语言经济学最早是由美国人于1965年提出。在我国,最早引入语言经济学的,是语用学家何自然,他于1997年出版了《语用学与英语学习》一书,在书中论述了社会语用与经济的关系,并概述了这一新兴边缘学科的核心观点[5]。后来,许其潮将何自然的语言经济学理论作了如下概括:“一是从等同理论上看,语言就是一种难得的人力资本。作为人力资本的语言在人力资本形成和生产中的投入应视为或相当于一种经济投资,这种投入可以成为获得知识和技能的资本。所以说,语言能使学习者获得一定的知识和技能就是使人们获得了一定的资本。二是从实践论上说,学习第二种语言(或外语)是对人力资本生产的一种经济投资。考虑到学习第二种语言(或外语)的“投资费用”和学成语言后的“投资预期效益”。三是从价值论上说,语言作为人力资本有其价值即经济价值大小之区别。这种经济价值的大小完全取决于该语言承担何种任务、完成何种目标、被何种职业何种部门活动运用及运用程度如何。四是从哲学理论上说,语言的经济效用取决于其他诸多普遍联系的因素。这些普遍关联的因素主要有劳务市场是否急需、在私人和公共消费市场上的应用多寡、人际交往中是否常用等。”[6]受到“语言经济学”的影响,人们也开始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发现其“经济学”效应。如前所述,语言是一种人力资本,而语言本身的经济价值有高低之分。所以,在进行汉语国际推广和开展对外汉语教学时,我们应该看到人们在选择二语时考虑的经济因素,从而提升汉语本身的经济价值,影响人们学语的“投资预期效益”。可见,语言的经济价值大小取决于该语言在社会生活中的使用程度,随着近年来中国在全球地位的提高,经济、政治、文化等领域都处于世界前列。全世界的人们想要和中国人进行交流与合作,学习汉语是他们的必然选择。而“目前汉语国际推广的现状是对外汉语教学滞后市场需求,很多高校没有投入到兴建孔子学院的队伍中来,使得很多优质对外汉语专业毕业生缺乏有效就业,转而进入非对口行业。造成汉语人才市场资源的严重浪费。”[7]然而,“我们在人才培养和输出方面存在很大问题,更深层次的原因是我们的观念以及我们所培养的人才质量均存在问题”[8]。因此,首先我们应与时俱进,从观念上重视新形势下我国对外汉语教学的开创性发展,其次应从源头上保证高校培养的对外汉语输出人才的高质量,使得汉语国际推广得到切实有效地实行。最后,国家和政府应加大对于汉语国际推广的投资力度,不仅体现在建立孔子学院方面,更应该体现在汉语人才输出方面给予更多的政策优惠,为人力资本输出提供畅通的渠道。

三、对外汉语教学与“生物语言学”

第8篇

关键词:儒家伦理;市场经济;现代化

中图分类号:B82-05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11-0044-02

探讨儒家伦理与市场经济的关系能使我们正确认识传统与现代化的关系。要探讨这一问题首先要从伦理对市场经济的功能说起。

一、伦理道德与市场经济

市场经济需要伦理道德,市场经济已在中国正式确立下来,有人认为市场经济只是一种资源配置方式,是非道德经济。这种认识显然是将市场经济的内涵片面化地理解。市场经济不仅仅是一种工具可以随意拿来使用,它背后有一定的政治法律制度和文化背景作支撑,需要一定的伦理精神和原则驾驭它。章建刚指出:“市场不仅是狭义上的一种交换技术,正像符号不能被简单地追溯到动物之间的信息交换媒体;把市场仅仅视为资源配置方式是片面的,或说仅仅在某些经济学的范畴内才是适用的。市场作为人类生活与交往的一项有效制度安排也必然蕴涵着特定的伦理原则,市场不仅是由交换行为构成的,它也是一套特定的公共制度。”而且,就市场经济的现实而言,社会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等环节中,已内在地涵定了人与人之间的伦理关系,因此市场经济和道德不仅不是互斥的,而且这种相融性必然要反映在经济学的研究之中。

首先,伦理精神对个人的经济活动具有激励作用。人是文化动物,时时刻刻一举一动都受到一定文化的影响和支配。个人的经济活动也不例外,深受传统伦理和时代精神的影响。具有不同特征的文化伦理对人们的经济活动产生激励或阻碍的影响。市场经济是一种古老的经济生活制度,并不是到现代才产生,但它的确是到现代才发挥出巨大能量,原因是现代资本主义精神的产生极大地刺激了个人的逐利活动。马克斯・韦伯认为现代资本主义制度是集生产、消费和分配于一体的体系,是一种融合了特定精神和物质条件所形成的生活方式,其基本特征就是理性化。正是这种特定的经济伦理配合了市场经济制度很大程度地激发了人的工具理性,对人们的经济行为起到了极大地激励作用。

其次,伦理道德对个人经济活动的限制作用。在今日的市场领域内,假冒伪劣、坑蒙拐骗、强买强卖等不道德的行为和现象仍很常见。这不仅严重阻碍了市场经济体制的成熟和完善,也无疑引致了道德建设的“滑坡”和失范,乃至社会秩序的紊乱和失控。市场经济日益凸显了金钱的魔力,一些人只相信金钱的魔力,只追求物欲和权力欲满足的人们来说,法律和道德规范都只是“游戏规则”,在违背规则能获利且能逃避惩罚的情况下,这些人会毫不犹豫地违背规则。法制固然是医治市场经济范围内不法行为的良方,但法律毕竟是奢侈品,事事通过法律来解决极大地提升了交易成本,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相反,道德依靠良心对个人起到约束作用,一旦形成,人们会自觉地服从市场经济规则,减少了内耗,提高了交易效率。

由此可见,伦理对于市场经济的作用是不可缺少的,一方面它激发市场主体在经济活动中的能动性,激励其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另一方面它又限制市场主体过度的物质欲望,使人们的活动符合法律规范。两者看似是相互矛盾的,其实不然,市场经济需要的是底线伦理,只有在不破坏基本的规则制度不损害其他人的利益的条件下,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的行为是值得鼓励的。

二、儒家伦理与市场经济

儒家伦理属于前市场经济的价值体系,它的土壤在市场尚未发育的农业社会,是与小农经济或自然经济相联系的。市场经济以利益为重心,追求交换的普遍化和自由化,促使市场主体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中国古代社会并没有将交换经济发展突出出来,到了近代还是处在简单的小农经济,市场交换一直处在被抑制的境地,这与传统伦理思想尤其是儒家伦理有着莫大的关系。下面笔者就儒家伦理的主要特点,指出其对于市场经济两方面的影响,从而鉴定儒家伦理的精华与糟粕。

1.以伦理为本位,把维护纲常关系作为目的,重义轻利

儒家伦理把道德伦理放到了至高无上的地位,看成是人们的一切活动的出发点和价值归宿,维护封建纲常关系被视作基本的原则和底线,并在此基础上衍生出了一系列的道德理论。“义利之辨”在中国传统伦理中作为一种理论占有重要地位,儒家主流学派主张重义轻利。孔子提出“见利思义”、“见得思义”,认为“君子义以为质”(《论语・卫灵公》)。小人则重利轻义,“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孟子主张以义得利,而保利弃义的人,“谓之至贼”。孔孟还主张为了恪守道义,不惜“杀身成仁”,“舍生取义”。荀子认为人应该有生死由乎义的“德操”。

儒家把伦理道德作为价值本体是与市场经济原则相悖的。市场经济活动中人们追求的是自身利益最大化,伦理道德应该居于附属地位,以工具理性的功利主义态度和形式出现,维护正常经济秩序的运转。相对于韦伯所说的新教伦理,儒家伦理的伦理本位思想不具备内在的紧张和外在的超越,因而在对个人经济活动的激励作用中是消极的。价值目标的偏差基本上决定了儒家伦理在市场经济中的定位,从基本原则来看,儒家伦理是被否定的。

儒家伦理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克制不法行为,维护市场秩序的作用。在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市场经济制度还不完善,法律制度不健全,市场监督缺位的情况下,人们随意践踏伦理底线,依靠权力、投机倒把的不正当手段获取不正当利益的行为屡见不鲜。缺少了传统伦理的培育,现代人普遍出现了迷茫、价值观缺失、道德沦丧等现象。因而应重拾传统儒家伦理的重义轻利的思想,调整好人与人之间的伦理关系。

2.等级观念深重,整体意识强烈

中国古代社会的封建制度就是宗法制度中的嫡长子继承制度,它的实质是以家庭亲情为本位和模式。这种政治模式也反映在伦理上,使得传统伦理具有了严格的等级观念,这些观念都是统治阶级用来奴役和麻痹劳动人民的精神武器。

封建等级观念经历了几千年的打磨,早已经深入人心。马克思认为:“等级不仅建立在社会内部的分离这一主导规律上,而且还使人同自己的普遍本质分离,把人变成直接与其规定性相一致的动物。”然而商品经济的原则是等价交换,只有商品价值相等交换才能成功,交换主体双方处于平等地位,拥有支配自己意愿的绝对自由,传统伦理尤其是儒家伦理是与市场经济格格不入的。中国人的市场经济主体意识和自由观念并没有立即确立起来,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一方面要扫除落后封建思想残余,另一方面又要肩负起构建市场经济新伦理的重任。

然而同一问题从不同的角度来看得出的结论却未必相同。例如东亚各国和地区在宏观上大都运用市场调节,采纳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的产权制度,华人企业家却倾向于儒家伦理管理企业。员工在企业中常有“自家人”和“外人”之分,员工们自觉形成一个紧密的共同整体,并且在集体中个人严格服从,准确执行,以企业为家,患难与共。这个特点缓和了劳资关系和上下级关系,激励了员工的奋斗精神,极大地降低了生产成本和监督成本。这种观点尽管有待商榷,但可从中看出儒家伦理对于市场主体的强大激励功能。

3.以和为贵,重视人伦和谐,提倡中庸和不争

孔子说:“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论语・学而》)儒家思想的社会目标就是实现人人“亲其亲,长其长”的和谐社会。《荀子・五制》中说:“故人生不能无群,群而无分则争,争则乱,乱则离,离则弱,弱则不能胜物。”而建设大同社会任务分解到个人身上就是要求人们行中庸之道,礼让不争。作为个人要把儒家提倡的“执两用中”、“过犹不及”等作为自己的忠实信条,把不偏不倚的“致中和”作为自己的理想境界。

长期以来,在我国社会生活中存在的诸如“人怕出头猪怕壮”、“枪打出头鸟”等俗语,正是这种中庸之道的积淀心理的反映。这种信念在本质上是反对竞争,害怕竞争的。竞争一方面作为一种市场机制调节着人们的目标方向;另一方面竞争能够鼓舞人们的士气,激发人们的冒险精神和创新意识,使人们积极进行科技创新和管理创新,争取创造更大的社会财富。从这一点来看,中庸之道磨灭了人的个性和创造精神,因而与现代市场经济格格不入。

而和谐却是一种可贵的思想,甚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成为了当今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思想。在市场经济中和谐也不是完全不可取,关键之处在于“对谁和谐”“怎样和谐”。面对竞争对手讲和谐等于放弃竞争,甘愿失败,而对自己的团队讲和谐就是要提倡合作,追求效率,尽管与竞争对手之间也有合作但这只是为了更好地竞争,在市场经济中总有一个竞争对手。

三、结论

总体看来,儒家伦理与市场经济伦理之间缺乏具有决定意义的亲和关系。市场经济是功利经济,它信奉的是功利主义;儒家伦理从它的主要流派来看是一种“道义论”,以“道德至上”为信条,鄙视和贬斥功利主义。儒家伦理作为传统伦理的主流,塑造了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气质和伦理道德,它渗入到每一个中国人的心中,时刻显现着它强大而又持久的影响。一个民族不是一个地域性的概念,而是一个文化上的概念。共同的文化就意味着本民族成员之间共同的价值观念、风俗习惯、行为方式等,使民族内每个人之间形成认同感,并能一致对外。因而,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中不能以牺牲本民族文化为代价发展市场经济,抛弃本民族的文化精神等于抛弃了民族的根,让人瞧不起。保留民族精神与发展市场经济似乎是一个悖论,这就需要我们对传统的儒家伦理进行创造性的转化,不但可以保留基本的精神,而且还可以适应现代市场经济。

参考文献:

[1]马克斯・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罗克斯伯里第三版)[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

[2]陈子典.传统道德与现代精神文明[M].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