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语文教学设计概念

语文教学设计概念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4-04-08 17:42:13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语文教学设计概念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语文教学设计概念

第1篇

关键词:小学教育 语文教学 信息化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2117(2014)04-0035-02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的质量关乎“百科之母”——语文的基石,也关涉“人生之始”——小学儿童的发展根本。作为小学职前教师,应当知道语文教育的神圣使命,应当知道语文教师的崇高职责。本课程是《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课程模块中所规定的小学教师培养课程,是教育学和小学语文教育这一具体学科结缘而生的一种理论性、技能性与实践性并重的学科课程,是信息化和时代化发展的要求,是为高等师范院校(系)小学教育专业所开设的、用来培养高素质小学语文教师的一门专业必修课,同时,也是一门在现代信息化背景下能够体现小学教育专业特色的主干课程和核心课程。因此,对于承担《小学语文教学设计》课程教学的教师而言,需要有科学化的思维、信息化的技术手段和民族化的立场,加强对小学语文教学设计的专门研究。

1 课程内容体系说明

本课程内容共有7章28节,其中涵盖三个层面的基本内容:第一个层面为是小学语文教学设计通论(1、2、3、6章),涉及内容包括“小学语文教学设计概说”、“小学语文教学设计原理和文化通识”、“小学语文教学设计流程系统”和“小学语文教学设计的方法艺术”等;第二个层面是小学语文教学设计分论(4、5两章),其中包括“小学语文模块教学设计”和“小学语文特殊文体的教学设计”两个方面;第三个层面是小学语文教学设计课程中的拓展性学习内容,即本课程最后一章“名家名师语文教育理念和教学艺术述略(第7章)。

上述内容也可以分为绪论、总论—分论—总论、补论三部分。

第一章为绪论,分四个节次,分别概论学科本身的起源流变、学科定位及特定价值、教材资源生成及课程特点、要求,相当于课程谱系梳理和教材使用说明。

第二章、第三章是总论,是从事实层面、价值层面着眼,解决课程内涵“是什么”和“为什么”的问题。

第四章和第五章为分论,谈及五大模块和特定文体的教学设计,重点转向技术层面,因为要解决“怎么办”的实际问题。第六章是探究语文教学设计的方法技巧,是由四、五两章具体的教学,转向探究语文教学设计的一般规律。

第七章是补论,原来的教材很少涉及。名家名师的语文教育主张和教学设计艺术,既是当代语文教学的根基,也是小学语文教学设计的现实标杆,目的是为了引导学生汲取本土母语教学的优良传统和精髓,返本开新,学新知新,启迪智慧。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课程结构示意图:

2 教师教学要求

本课程是一门理论性、技能性与实践性并重的课程,根据学科教学论的教学实际,本课程在教学过程中也可能会出现三种情况:一是重理论轻实践,教师把这门课当成小学语文教学设计论或教学设计原理来讲,势必会削弱实践教学和技术操作。二是重实践轻理论,教师让学生轮番登台试讲,让学生自主体验,但缺乏理论高度。学生很快能成为一个合用的人手,但缺乏成为一个人才的理论功底。三是齐头并进但浅尝辄止。从形式上完成了一门课程:记忆几个概念,背诵几个原理,实践课程撒手不管。鉴于以往的教学惯性和教育弊端,我们认为该课程教学既要注重教学设计基本理论与规律的教学,又要强化实践性教学环节,注重学生能力培养。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应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尤其是现代信息技术的使用,能充分调动学生们的积极性。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观看教学录像,学习品析精品教学案例,组织进行课堂讨论,并通过单项和整体教学设计,不同模块、不同文体的教学设计以及备课(包括撰写教案)、说课、讲课、评课等方式来训练学生的语文教学设计能力和课堂教学实践能力。因此,本课程应主要结合信息技术等科技手段,完善教学方法的信息化,采用讲授法、讨论法、案例研究法、模拟教学法、情景教学法、演练实践法等方法开展教学活动。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在教师职前教育学科设置上赢得了独立的一席,在教育实践中能否站稳,关键取决于教育研究和教学成果。要把小学语文教学设计置于基础科学的地位,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在跨学科研究的背景上,以哲学、教育学、心理学的理论为基础理论,吸收语言学、文章学、修辞学、逻辑学、文学、美学、社会学、文化学等相邻相关学科的科研成果,多视角、多侧面地丰富和充实自己,在学科整合和“智力杂交”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的理论体系。同时,还要学习国外语文教学的先进经验,吸收现实语文教学的先进经验和语文教学研究的优秀成果,运用控制论、信息论、系统论等实验科学的思维方法,利用电化教育、多媒体介质和网络教育的优势,形成崭新的、适切的、高效的小学语文教学设计理论体系和应用技术。特别需要说明的是,《小学语文教学设计》之根必须深扎在中国的土地上,体现中国语文教育的特点。发掘和整理语文教育的理论遗产和特色设计,是一项光荣而艰巨的任务。只有尊重和研究汉语文教育从古至今的教学经验,诸如“文道统一”、“读写结合”、“启发诱导”、“口诵心惟”、“知行转化”、“自力求实”、“情感熏陶”、“读书做人”、“合作探究”等,才能客观地总结语文教育的规律,进而才能更好地进行语文教学设计。

3 学习建议

本课程的学习,首先要掌握小学语文教学设计的基本理论,即小学语文教学设计的原理、小学语文教学设计的流程系统、小学语文教学设计的主要方法与技巧等等。同时还要很好掌握小学语文课程中识字与写字教学、阅读教学、写话与习作教学、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等模块教学设计的特点、方法与要求,更要掌握小学语文教材中童话、寓言、神话传说、古诗文、歌谣与儿童诗之类特殊文体的教学设计特征与要求。另外,要借助网络上大量共享的信息资源,搜集了解当代小学语文教学名家名师、各种流派关于语文教学主张、教学设计特点和基本经验,根据自己实际情况吸取其中精华部分为自己所用,借此完善自己、提升自己。同时,要及时完整地完成相关作业和各种训练项目,如理论分析应用题、案例学习分析题、教学设计和教案撰写以及说课讲课等活动,借此提高自己的教学理论水平和教学实践能力。具体来讲,有如下几个方面:

(1)重视课程理论的指导意义,整体把握本课程的理论体系和知识层面,利用网络资源拓展学习,还可以为技能训练和教学实践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2)利用多媒体技术及时认真地观看教学录像、学习教学案例,积极参加校内外观摩学习活动,并能在此类学习活动中做到眼、耳、手、脑并用,善于从别人的教学实践中获取经验,感受小学语文教学设计的真谛。

(3)积极踊跃地参加教学设计、教案撰写、说课讲课、听课评课等各项技能训练活动,充分借助信息技术的优势,在训练中获取技能,在训练中巩固技能、在训练中提高技能。

(4)积极主动地参加见习活动,主动向一线小学语文教师拜师求教,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小学语文教学方案的再设计,并尝试进行真实课堂的教学活动。

(5)通过远程教育或拜访等方式向大师名师学习,对照成功教学案例和典型教学经验进行教学反思,唯其如此,方能使自己成为一名优秀的小学语文教师。

第2篇

具体而言,新课程背景下的高中语文教学体现出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首先,高中语文教学要将训练重点放在阅读训练与写作训练两个方面。在高中阶段,阅读训练与写作训练无论是训练要求还是训练内容或者是训练方法,均体现出较大的差异,因此如果采用读写相结合的混合教学法,就会出现互相干扰、互相迁就的问题,最终导致顾此失彼的结果。高中语文新教材分为两个部分,即阅读教材与写作教材,虽然在形式上二者是分头而行的,实质上却服务于共同的教学目标,这与教材改革的整体构想不谋而合,与高中阶段的整体训练计划也相适应。

其次,阅读教材要实现三个统一,即典范性与时代性统一、代表性与多样性统一、稳定性与灵活性统一。根据新课标的要求,高中语文教学要与高中阅读训练的统一计划相结合,具体而言,可以将阅读教材分为两种,即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其中,课内教材是主体教材,老师要根据课内阅读教材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在教学过程中要做到统筹兼顾、精益求精,采用合理手段实现“三个统一”的典范性、代表性以及稳定性。而作为辅助内容的课外阅读,则是课内教学内容的有益补充与延伸,可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对课内训练成果作进一步的巩固与提高,因此,课外阅读要与课内教学内容互相配合,体现出“三个统一”中的时代性、多样性以及灵活性。

最后,以往采用的旧教材过于侧重选文以及单元的划分,而对其它相关的训练项目却采用混合编排或者混合教学的方法,并未严格区分白话与文言、语言与文字、文字的性质与要求、文章的内容与方法等。这种将各种知识、概念交叉结合的方法,导致教学过程的杂乱无章,使教学很难遵循特定的规律,且无法保证整个教学体系的完整性。而新的高中语文教材则从不同的角度对阅读训练的相关知识内容进行科学分类,并且将系统论的方法融入探索训练的序列。

二、新课程背景下高中语文课堂的教学设计要点

(一)融入新课程理念

课程改革提出一系列的理念,比如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强调对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等,要将这些理念落实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具体而言,要全面落实新课程理念要做到以下几点:首先,教育改革要以“面向全体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基础,实现语文教学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其次,在设计过程中要围绕知识能力、过程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最后,要充分把握语文教学的主要特点,构建一个开放性的语文课堂,实现全面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主要目标。因此,老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严格遵循课程改革理念的要求,侧重于培养与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与语文审美能力,从而促进其思想道德水平与科学文化素质的提升。

(二)突出两大要素

语文是人类文化发展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重要部分,也是人们进行日常交际的重要工具,因此,高中语文教学设计要注意有意识地侧重于两大要素,即思维训练与语言训练,通过语文学习,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思维习惯,提高其思维的严密性与批判性,并全面提高自身表达能力与理解能力。从信息论的角度而言,所谓思维是指对人类大脑进行信息的接受、加工、存储及输出等一系列训练,对人类行为的整个活动过程进行指导。在评价某主体思维能力的发展程度时,主要参考思维的广度、深度、灵活度、敏捷度、严密度、创造性程度、独立性程度、批判性程度、丰富程度以及可诱发性程度等数十项指标,以保证评价结果的客观性与全面性。语文教学设计要充分遵循学生身心发展与思维发展的客观规律,一切从学生出发、从实际出发,提高思维训练的针对性与有效性。此外,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是组织学生进行语言学习,全面提升学生的理解能力以及掌握与应用文字的能力。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以主要的教学内容为根据,引导学生感受语言,在感受中领悟,在领悟中积累,通过积累提高运用能力,最终通过这个过程的反复训练,逐步培养学生的语文经验,从而培养其可以直接、迅速地感悟语言文字的能力。

(三)分析三个因素

第3篇

一、语文参与式教学概述

语文学科兼具工具性和人文性,因此语文教学的价值取向也应包含工具性取向与人文性取向。在语文学科教学中,教师设计参与式教学的前提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谐统一,这需要新课程思想的指导。从学术界和教育领域对参与式教学的相关研究来看,语文参与式教学已形成了较为统一的概念界定。语文参与式教学通常是在设定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基础上,以培养学生语文全面素养为目的,通过设置各种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参与进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进而完成教学活动的教学方式。语文参与式教学具有主体性、参与性、情境性、互动性、生成性等特征。

二、语文参与式教学的教学任务分析

(一)语文参与式教学的教学任务内涵

语文教学的目的在于通过语文学习让学生不仅能够熟练地掌握语文知识,而且还能对学习到的语文知识进行创新发展,提高学生觉悟,进而全面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由此可见,为完成语文教学的目标,就必须设置与之匹配的教学任务。语文参与式教学任务具有典型的参与指引性,其突出任务的主体性,将学生作为参与学习的主体。此外,语文参与式教学任务还具有参与性、生成性、互动性和情境性特征。语文参与式教学与传统的语文练习具有本质的区别,参与式教学任务不仅包含着教学目的,而且还包含着非教学目的。

(二)语文参与式教学任务的教学价值

对语文新课标的主题思想进行解读可知,语文参与式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在亲自参与和完成的教学活动中培养语文全面素养,而学生学习效果的高低是由参与式教学任务的设置水平来决定的,这就使得语文参与式教学任务具有突出的价值。一是参与式教学任务能够激发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在兴趣的驱动下对语文学习中的问题进行自主探究和小组合作,进而提升创新意识和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二是能够加深学生对语文知识的理解,学生参与到语文学习活动中能够从多个维度感知和理解语文知识,这比单独的讲解效果好的多。三是能够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参与式教学具有情境性,需要学生表达和倾听。四是能够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五是能够促进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的形成。

三、语文参与式教学任务设置分析

(一)语文参与式教学设计中的任务设置

在语文参与式教学设计时,教学任务的设置需要遵循一定的依据。在素质教育与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应将新课程指导思想作为首要依据,明确语文教学中人文性与工具性的协调统一。教学设计中的任务设置应以语文教学目标为出发点,以学生语文学习兴趣为着力点,将促进学生行为转变为落脚点。在参与式语文教学设计中,教学任务的设置要精心搭建任务平台,合理调整任务层次,全面分析参与主体,准确把握学段特点,恰当融入学生设计,使任务设置更具有针对性,进而提升学生的主动性、积极参与性和参与热情。

(二)语文参与式教学过程中的任务设置

教学任务设置完成之后进入到课堂实施阶段,在参与式教学过程中,需结合教学设计给学生设置合适的任务,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进来,并获得自己的情感和收获。以单节课堂为教学周期,参与式教学任务的实施可分为三个阶段,即导入与呈现任务、完成任务、调试任务。语文参与式教学任务从教室设计到课堂上学生参与,需要教师将教学任务导入到课堂上,呈现在学生面前。在导入和呈现过程中,教师需对学生具有全面了解,抓住重点和学生的兴趣点,从兴趣点上调动学生积极性。在完成任务阶段,教师要时刻观察学生的状况,为学生提供小组合作、师生交流的机会,师生共同完成任务,给学生发表自己观点的机会,并鼓励学生多角度思考和表达。在调试任务阶段,教师需根据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反应和实际情况进行适当的调试,了解W生的真实想法。

(三)语文参与式教学反思中的任务设置

语文参与式教学的课堂实施阶段完成之后,需要教师对教学任务进行反思和评价,总结教学得失,这有助于提高以后的教学效果,准确掌握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学任务的设置进行评价需遵循一定的原则,要坚持评价与指导相结合,既不偏重个别访谈,也不忽视集体研讨,而且语文教师要引导师生共同参与评价。在完成语文参与式教学任务实施之后,教师需要对教学任务实施的整个过程进行评价,不仅要包括教学任务在课堂上的实际实施,而且还要包含前期的教学任务设计和后期的教学任务实施效果。每个评价维度根据评价水平又分为四个标准,即模糊、知道、理解和掌握。

四、教学建议与结论

在语文参与式教学任务实施中发现,任务设置对语文教学实践具有导向性作用,能够有效地指导教师发现教学问题,有助于引导教师合理调控课堂教学。新课程标准下的语文参与式教学任务设置反映了教师“以生为本”的教学观,也反映了教师多元教学方式观和“重过程”的教学评价观。在语文参与式教学任务实施中,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进行任务设置,在教学实践中建立学习共同体,在教学实践中不断进行教学反思。在处理师生关系上,教师要正确处理学生参与和知识传授之间的关系,任务设置要关注学生的参与,让学生在参与中有效地掌握知识。此外任务设置要关注课堂教学的生成性,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特征进行预设,根据学生课堂参与状态进行生成,让预设与生成共同服务于学生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牛东亚.语文参与式教学的基本理念及实施原则[J].内江科技,2010,(8).

[2]鲍金华.语文参与式教学与健全人格的培养[J].语文建设,2015,(30).

第4篇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规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时刻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只有运用这种方式,才能促进学生的主动学习。在教学设计的过程当中,教师应当选取适当的内容以及教学方法。例如,在小学阶段的教科书中,有一个章节的内容是《好汉查理》。在教师分析这篇课文时首先应当针对学生可能存在的问题进行预习,并且提出一些符合学生知识水平的问题。例如,课文当中的查理恶作剧的原因,为什么别人叫他“好汉查理”,课文中的杰西为什么只是相信查理的话等问题。在这些问题设计的过程之中,教师要先对学生做一个引导,基于学生的知识水平设计教学方式,才能满足学生在课堂上的需求。

二、明确教学目标

对课堂教学效果从教学设计开始就要给予关注。在新课程标准之下,教师在教学过程之中需要明确教学目标。通过教学目标的确立促进学生的全方面发展,进而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依据。

例如,在小学阶段的语文教科书当中,有一章节的内容是《燕子》,对于这篇文章的分析需要教师从多个维度进行。教师首先要组织学生带有感情地诵读课文,进而理解课文当中的词语概念;文章当中作者对于燕子的描写,学生需要在教师引导之下感受作者的情感。由这些教学方式能够看出,教师在确立教学目标时,需要从课文的整体内容出发,同时也要对文章进行整合。

三、教学设计注重层层推进

在教学设计当中,需要教师采用层层展开的方式,进而实现最终的教学效果。同时,也需要依据学生现有的接受知识的能力设计具有针对性的教学策略。

在教学设计阶段当中,需要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规律制定教学策略。在进行课文分析的过程之中,可以将其分为精读以及略读等部分。对于精读的部分,要以学生的水平作为基准,通过这种方式培养学生的语言学习能力;而略读则旨在引导学生了解课文当中的思想情感。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针对课程的不同特性进行相应的设计,同时,还需要考虑学生在不同年级时接受知识的能力状况。通过这种方式,能够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教材内容。

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在语文学习过程中,教师需要对学生进行引导,树立学生创新的意识。就语文教学而言,所采用到的教学方式需要综合各方面考虑,所以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不能单单关注其中的教学方法,同样要去关注课文学习当中知识情感的领悟。它注重的是听说读写方面的训练,进而提高学生在遇到困难时化解难题的能力。因而,在实际的语文教学过程之中,应当充分去分析与文章内容有关的人物以及情感。同时,需要促进学生抒发自己的情感,在经过学生的仔细分析之后,加深对于文章内容的理解。在营造了和谐的氛围之后,使得学生的创造精神得到进一步的发挥。学生在这种氛围之中,能够培养其独立自主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学习方面朝向更高的目标迈进。

第5篇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策略

语文是初中生学习的一门基础性学科,与小学语文相比,初中语文在教学大纲的要求上,在对学生阅读能力、语言能力、语法能力等方面都有了明显变化,减少了直观性较强的内容,增加了提高学生想象力和创新性方面的内容。教学策略是初中语文有效教学的一个重要条件,对达成初中语文教学目标,提高教学效益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要想提高初中语文教学的水平,教师需要对教学策略进行创新性的探索,为语文教学营造一个有利的环境。

一、初中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

在应试教育的环境下,传统的初中语文教学策略过于落后,在学科定位、教学目的、课程设置、教学方式等方面都存在一定问题。

1、教学以教师为中心。教师在教学中将自身的思想过多地融入到教学体系当中,认为自己的思路能够代表学生的思想,只要把自己的教学思想灌输到学生的脑子里,就算是达到了教学的目的。事实上,当学生的思路与教师的思路不相符合时,就会出现学习上的断点,而教师又总是以自己为教学的中心,使得学生盲目跟从,学习索然无趣,学习效果不理想。

2、教学方法过于单一。在初中语文教学中,一些教师教学的方法过于单一,只是单纯地讲授传播,缺少对教学方法的探索,方式过于简单粗暴,使得学生面对语文的教学内容难以全面理解,严重挫伤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影响到语文教学的效果。

二、初中语文教学策略及其类型

1、初中语文教学策略的含义。初中语文教学策略是初中语文教学设计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在特定的初中语文教学情境中为实现教学目标和适应学生学习的需要而采取的教学行为方式或教学活动方式。一方面,初中语文教学策略从属于教学设计,确定或选择教学策略是教学设计的任务之一;另一方面,初中语文教学策略的制订以特定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对象为依据;第三,初中语文教学策略既有观念驱动功能,更有实践操作功能,是将语文教学思想或模式转化为语文教学行为的桥梁。

2、初中语文教学策略的类型。教学是一个达成教学目标的活动过程,因而针对初中语文教学活动提出的教学策略就有很多种。首先,根据主导对象的不同,可以分为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策略、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策略、个别化教学;其次,根据构成初中语文教学活动的某一重要因素,可将教学策略分为方法型策略、内容型策略、方式型策略和任务型策略;再次,根据教师在初中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学任务指向的不同,可以将教学策略分为管理策略和指导策略。我们依据初中语文教学过程的不同环节,可以把教学策略分为教学准备策略、教学实施策略、教学评价策略三大类。其中,教学准备策略是教师根据教学目标要求,钻研教材,组织教法,分析自我和学生,制定教学计划的策略,主要包括确定教学目标的策略、设计教学内容的策略、选择教学方法和媒体的策略、安排教学环境的策略。教学实施策略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使用的策略,包括先行组织者策略、概念原理教学策略、促进认知情意发展的策略等。教学评价策略是指教师为保证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而对教学全过程实行主动的计划、反馈、控制、评价和调节等采取的策略,主要包括教学监控策略和教学评价策略。

三、初中语文教学策略制定的依据

初中语文有效教学策略的制定或选择的基本依据主要应从教学目标、教学对象、教师以及在什么教学情境下使用等方面进行考虑。

1、初中语文教学目标是教学策略制定或选择的决定性因素。教学目标不同,所需采取的教学策略也不同,即使是同一学科的教学也如此。例如,在初一语文教学之初,教学的起始目标是要提高学习者对这门学科的兴趣和信心,然后才是促进学生掌握相关的具体知识与技能和发展学生智能的目标。针对不同的教学目标,初中语文教师应采用不同的策略。对于具体的知识与技能目标,教师可选择对本学科的最新发展动态、与社会生活的紧密联系、对学习者自身发展的重要作用等方面都有效的教学策略,进而达到提高或保持学习者的积极性;对于发展学生智能的目标,教师可以根据知识与技能内在的逻辑联系、知识与技能掌握对学习者认知结构的促进作用、知识与技能迁移的规律、学习者的主观状态等进行综合考虑,然后制订或选择相应有效的教学策略。因此,教学目标的分析是制订或选择有效教学策略的关键。

2、初中语文学习者的初始状态是教学策略制订或选择的基础。对初中学生学习主体作用的重视,是现代初中语文教学观的基本特征之一。学生的初始状态,主要指学生现有的知识与技能水平、学习风格、心理发展水平等。实践表明,如果仅根据初中语文教学目标制订教学策略,无视学生的初始状态,那么所制订或选择的教学策略就会因缺乏针对性而失效。在具体分析学生初始状态之后,可以采取两种策略:一是依据学生现有的知识与技能水平、学习风格、认知风格、心理发展水平等的长处或学生偏爱的方式相一致的教学策略,称之为“匹配”策略;二是针对学生初始状态中的短处或劣势有意识地采取补救性措施,并在学生的实际发展水平与潜在发展水平之间找到“教学最佳期”,鼓励学生“跳一跳”,引导他们向着潜在的、最高的水平发展,称之为“失配”策略。这两种策略的使用都是以认识和把握学生的初始状态为前提的,因而可以说,对学生初始状态的分析是制订有效教学策略的基础。

3、初中语文教师自身的特征是教学策略制订或选择的重要条件。如果说教学目标和教学对象是影响教学策略制订的客观条件,那么影响教学策略制订有效性的主观因素则主要取决于初中语文教师自身的特征,如教师的教学思想、知识经验、教学风格、职业心理素质水平等。在教学过程中,初中语文教师是制订和实施教学策略的主体,他们一般都倾向于选择与其教学思想、知识经验、教学风格、心理特征相一致的教学策略。因此,在制订或选择教学策略时,不仅应重视教学目标和学生初始状态的分析,还应充分发挥初中语文教师自身特征中的积极因素的作用,并有意识地克服自身特征中的消极因素对制订或选择教学策略的不利影响。

4、教学环境与情境对教学策略的有效制订或选择具有制约作用。教学环境是初中语文教学活动赖以进行的重要因素,它由学校内部有形的物质环境和无形的心理环境两部分构成。前者如校舍、教学设施、教学场所以及教室的光线、温度、空气等;后者如学校中的人际关系、校风、班风、群体规范、社会信息、教师期望、课堂教学气氛、班级规模和座位编排方式等。从表面上看,教学环境只处于教学活动的周围,是相对静止的,但实质上它却以自己特有的影响力潜在地影响着教学与学习过程及活动的效果。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学校教学环境正变得日趋复杂和多样化,因而对教学策略的制订与选择的影响也日益突出。教学情境是被个体所意识到并直接影响个体心理与行为的各种因素的组合体,是在教学环境背景下产生的个体当时所意识到的特定的、具体的情境。一般而言,说教学环境更多地制约着教师对有效教学策略的制订,而教学情境则更多地影响着初中语文教师对教学策略的选择和调整。(作者单位:彭州市天彭镇利安初级中学)

参考文献

[1]郭成.课堂教学设计[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年.

[2]张大均.教与学的策略[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

第6篇

[关键词] 高中教育;课程标准;有效;教与学

高中语文有效教与学,应该是一种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新型教学规范和实践技术,依据《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标准》”),尊重学生差异,以学定教,进行科学的课堂教学设计,教学对话引领学习价值;主体互动促进自主建构,促进三维目标及语文素养的整体达成;教学相长,促进教学反思与创新。

一、有效的研:关注发展,提高高中生的语文素养

为了实现高中语文有效教与学,为了帮助学生确立自主的尊严,特别要研究高中语文素养对于学生的发展意义,使他们获得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和学力。

“语文素养”是义务教育阶段和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一个核心概念。从内涵上说,其要素包括语文知识(情感态度、语言积累、知识视野)、语文能力(听力、阅读、写作、口语等交际能力)、语文智力(注意力、观察力、感悟力、记忆力、思维力、联想力、想象力)、语文审美(感知美、理解美、评价美、欣赏美)、言语主体的思想道德及文化修养等方面内容。语文素养拥有如此丰富的内涵,就要求语文课程教学目标也应从传统的“知识能力”一维目标,向“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三维目标转化。

(一)有效的教学设计

以学生为课堂行为主体,设计契合学生学力和学情的具体而明确的教学目标,纲领性地预设有效学习达到的基本教学标准,有序导引课堂教与学全程,并用以评量学习表现或学习结果所达到的程度。课前准备要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生活经验和情绪状态,对教学内容“再度开发”,设计学习情境与传播媒体、准备教学策略与手段等。典型的高中参与式课堂教学设计流程有:“联系实际,导入”、“探索实践,新知”、“实践运用,体验”和“归纳知识,拓展”等四个环节。教师行为设计,包括解说、指令、提问、评价与反馈(预测中的反馈)、情境控制等。要根据学生不同程度的迷思概念(misconception),具体安排项目学习的时间。

(二)有效的教学对话

高中新课程语文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教师要注重师生平等民主的交流和对话。教学对话是一种生活方式,更是一种生活境界。语文素养在对话中生成,在交流中重组,附加值也在共享中倍增。

(三)有效的主体互动

做一名智慧型的教师,努力构建平等、民主、和谐的新型教学关系,在课堂上建构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主体间良性互动的思维活动时空,让学生充分获得语文的情感体验,更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从根本上改变了原来传统阅读教学中学生学习的被动局面,这是高中语文有效教与学的充要条件。

课堂教学意味着交往、对话、参与和相互建构,它不仅是一种教学活动方式,更是充盈于师生之间的一种教育情境和精神氛围,是师生心灵的碰撞。实现主体间有效的合作互动,关键在于教师的宽容。

教学过程是主体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对话过程。师生、生生之间组成一种交互的“网络”,任何一个节点都是平等的。学生的个体差异、知识经验可以在同伴学习中得到互补。 转贴于

(四)有效的课后观测

下课不是教学任务的简单结束,应该是学生学习后个性化感悟和内化的经历。课后,教师既要及时对课堂教学进行内省、反思,还要观察学生学习后的成就感或情绪反应,发现不同学生的学习效果差异,指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激励他们自我发展。

作为课堂学习评价的后期绩效诊断,必要的测验和阶段考试将是必不可少的。这种评价有利于教师根据“知识与技能”的检验结果查漏补缺,有的放矢地辅导学生,不断修正自己的教学行为,深化有效教与学的成效。要让学生知道有效的测验只是对一个时期学习行为的考察,并不代表学生的能力和潜力。

(一)习得自学习惯

在整个语文课堂学习过程中,从课前预习、知识积累、文章讲读、课后练习,到课外涉猎,教师要注意引领学生习得语文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的能力和习惯,包括:主动运用工具书的能力、提出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知识积累与知识管理的能力、分析运用与探究发现的能力、体验审美和创造的能力。

(二)学会知识管理

高中学生要寻找科学有效的学习宝典,知识管理便是最有效的秘笈之一。“知识管理”一般界定为“利用知识的获得、知识的储存、知识的内化与应用、知识的分享及知识的创新等策略”,是一个知识有效“应用与创造的连续过程,促进隐性知识的显性化,增加专业知识的实践价值,提升教学效能,增进学生的学习成就”。高中学生必须学会有条不紊地、重点突出地梳理教科书(尤其是“必修”模块)的基本篇目和各个知识点,从而为后续阶段的学习打好基础,以更好地实现目标,走向成功。

(三)获得考试能力

“唯考”和“利禄主义”的思想显然背离《标准》的要求,必须批判并肃清;然而,考试本身就是一种能力。素质教育毋庸回避评价考试,考试考验教师教学的能力水平,是检测教学有效性的基本考试之一。“提高质量”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的工作方针,“建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评价体系,全面实施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是高中课程改革的目标指向。

四、有效的化:关注文化,融和有效的教与学

新课程语文有效教与学的最高境界,在于教学主体、课堂情节和生命成长整合发展的“文之化”上,在于“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圆满实现。高中语文教学不仅是技术层面上“有效的教”和“有效的学”的和谐融合,必须超越知识获取升华人文精神,即达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融和。理想化的高中语文教学,需要运用文化想像架设心灵的桥梁,让学生在对话中体验反思,在感悟中升华情感,在应用中提高古典与时尚贯通、民族与国际结合的人文素养。

五、结语

从“有效教学”到“有效的教与学”,是一种教学论的进步。评价有效的教与学,关键在于考核“学的绩效”和“化的成效”。简单描述之,即:学生的“学的活动”有较充分的展开,学生的“学的经验”有较充分的表达与交流,班级的“每位学生”都能获得个性化的精神成长。

[参考文献]

第7篇

一方面,他毫不怀疑学科逻辑在语文教学中的课程价值和学科意义,他清楚而明确地说:“我们无法看清语文学科逻辑,但语文学科与汉字学、语言学、文章学、文学学、写作学相关,寻觅语文学科逻辑不能漠视这些学科逻辑,尽管它一定不是后者的简单相加或机械拼凑。”不仅如此,他对“学科逻辑”的理解超越了语文知识体系本身,将“学科逻辑”明确地指向于“语文课程性质、课文的功能定位、课程内容的特点、语文知识的内在联系等等”,这样的概念界定无疑拓宽了“学科逻辑”的理论视域,让我们从更宽广的视野去审视课程、解读文本、设计教学、展开语文活动,而避免拘泥于“语文知识体系”的狭小范围里,使语文教学真正回归本真。另一方面,他认为,透彻掌握学科知识的教师并不一定能够有效地进行知识的传授。掌握学科知识与传授学科知识完全是两码事,它仅仅是有效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而已。当我们仅从学科逻辑出发的时候,所关注的还只是课本里有什么知识,哪些知识最有价值,应当把哪些最有价值的知识和技能教给学生,而会忽略了这样的一个基本事实:学生愿不愿意学习这些知识和技能,学生能不能接受这些知识和技能。可以肯定地说,优秀的教师能把所教的学科教好,他们不仅要掌握所教的学科知识,而且要了解学生的需求。这就是施教授格外强调的“学生的心理逻辑”,其中包括学生的身心特点、心理发展规律、学习的内在需要等。这样的主张在视学生为知识容器之观念依然根深蒂固的当下,犹如醍醐灌顶,催人深省。

不过,如果仅限于凸显“心理逻辑”的重要性,此书的过人之处也就实在有限了。因为,儿童本位的教育思想已不新鲜,道理也不复杂,无论是杜威、皮亚杰、维果斯基还是陶行知、叶圣陶、张志公,哪个没提过?比如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就说过:“学生的发展水平是教学的出发点,教学必须符合受教学生的发展水平”;叶圣陶先生早在上世纪20年代就谆谆告诫我们:“国文教授要有成功之望,先要教者将谬误的观念改正。第一须认定国文是儿童所需要的学科。第二,须认定国文是发展儿童的心灵的学科”。令人欣喜的是,《语文教学:学科逻辑与心理逻辑》把智慧的目光投向“沟通”二字上,并旗帜鲜明地亮出这样的教学观:“教学是学科逻辑与学生心理逻辑的沟通,有效沟通的实现才是教学有效的主要标志,也是教学艺术的核心价值取向。因而,与学生适配是教学所应孜孜追求的最高境界。”认为教师从事教学活动,除了需要精通教材外,还应该将注意力集中在学生的态度和学生的反应上。教师的任务,在于了解学生和教材的相互影响,不应只注意教材本身,而更应注意教材和学生当前的需要和能力之间的相互作用。这样的论述实在是立意高远、视角独特,使得这本书呈现出迥异于同类书籍的独特品相与卓尔品质,也成为其富有理论创见的重要元素和鲜明底色,确实是个可喜的突破,让人眼前一亮、耳目一新,对于逡巡在回归之途的语文教学,无疑提供了新的路径。

作为一本主要写给一线教师阅读的专著,如果光提观点,缺乏策略,读起来难免艰涩难懂,令人望而却步。作为一名兼具深厚的理论功底与丰富的课堂观察于一身的小学语文教育专家,施教授擅长以理论指导实践,以实践验证理论。他不仅发表了有分量、有影响的理论学术文章,而且写了大量的教学设计、教学评价、教学策略类的实践性强、针对性强的文章。如此的学养背景和专业追求,让《语文教学:学科逻辑与心理逻辑》不以空洞的理论作为行文的主体,不停留于对语文教学理论或哲学层面的思考,而是更着力于解决现实课堂的实践问题,从实际操作的角度来动态地研究和展示基于学习心理与语文知识的语文教学的整体架构、实施策略及课堂效果,力求自己的主张和建议更接“地气”,使建构的教学策略更具可操作性,从而实现理论和实际的紧密联系。

这自然是本书的一大特色,但窃以为,这还不构成本书最核心的价值所在。把“教学是学科逻辑和学生心理逻辑的沟通”作为书的主线,并贯穿始终,才使得这本书有了独特性、厚重感和学术味。本书分“识字教学”“阅读教学”“写作教学”和“教学评论”四大板块,每一板块皆以“教学是学科逻辑和学生心理逻辑的沟通”为指导思想,讨论不同学段学生的身心特点,以及某一学习内容的特点或功能定位,并据此探讨相关的教学策略,甚至还列举施教授亲自撰写的教学设计,并简要分析,诠释其如何运用适宜的教学策略。这样的文本架构和整体布局,让我们顿觉这本书既熟悉又陌生。说熟悉,是因为书中的教学案例与我们许多教师的教学一样也有知识传授、语言学习等;说陌生,是因为这些知识传授、语言学习都建立在学生乐于接受、勇于探究、主动建构的基础之上,从而让学生对知识生成过程有了亲自探索和体验,从内心独特的经验出发来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而这,恰恰构成了《语文教学:学科逻辑与心理逻辑》一书的价值取向和学术追求。

第8篇

目前,语文多媒体教学还面临着许多的问题。主要表现为,多媒体教学流程过于哗众取宠,浮于形式,从而导致课堂教学的程序化、简单化,直接导致的后果是不能为不同发展水平、不同性格特征、不同兴趣爱好的学生提供一个参与、创造的空间,展示学生自己的个性,发挥自己的创造性。在语文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是确保教学质量的核心。钱梦龙先生说过:“学生的学习过程虽然是一个特殊的认识过程,但无论这个过程如何特殊,学生始终是认识的主体,他们的认识活动只能通过他们自己的实践和感知,在他们的头脑里进行,旁人是无法代劳也不必代劳的”。传统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授课情况改变教法、思路甚至内容,其灵活性有目共睹,可多媒体一旦设计好了程序就不能随便改变,教师成了“播映员”,主观能动性大大降低,更有的教师因为初学,操作起来手忙脚乱,与学生的交流也就“省”了。师生的互动受到阻碍。师生情感交流产生隔膜,长此以往,不利于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发展。?多媒体教学过程如果过于程序化简单化,也就不利于鼓励学生发现、探究问题,必将导致学生学习主体性的泯灭,必将使教育以新面孔走老路。

语文教学是学生、教师、教材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目的是使学生通过学习来汲取知识,掌握读书的方法,培养其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那么教学过程也就是学生主体性推陈出新、获得诠释的过程,它要求学习主体——学生,完全敞开自己,并倾注进全力的生命意识,最终达到教师和学生交融和同构。?多媒体手段在语文教学中如果运用不当或使用死板,只能是一种呆板的概念化的教学模式,完全失去了师生双边活动的及时性、交互性特点,根本无法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的参与意识。这不能不说是语文多媒体教学的一个重大失误。语文教学应该在多媒体技术的运用中推动语文学科在教育观念、教育理念、教学方法上的变化。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应用多媒体技术应该考虑哪些因素呢?

对教学媒体的选择问题,教育专家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了很多原则。其中美国著名的教育家罗伯特·加涅在《教学设计原理》中提出了教学媒体选择的三类要素:媒体的物理特性、学习任务的特征、学生的特点。那么相对于多媒体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也应当相应的考虑三个方面:多媒体的特征,语文学科的特点及某一具体课时的学习任务。

一、多媒体的特点

多媒体以其丰富的画面、美妙的音乐,刺激了学生的感官、激发了他们的兴趣,课堂学习气氛浓厚、学习氛围轻松,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运用多媒体播放与课文意境有关的音乐或图像,可以将学生迅速带入课文所创设的情境中。学生融入情景,就能更好地读书有味,读书入情,读书悟理。多媒体可以节省大量的时间,增大课堂教学容量,提高学习效率。

二、语文学科特点

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相比有着巨大的优势,但是如果不能合理的利用,也会产生不和谐的效果。多媒体使用的过程中要始终立足于语文学科的特点。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在语文教学中必须把语文课程培养学生运用语言文字能力作为应有的教育目的,必须把语文课程培养学生独立人格和价值观念作为应有的教育目的,必须把工具性和人文行统一起来。落实到我们的课堂教学中,课堂教学设计必须整合“语文的积累、语感、语文学习方法和习惯、识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思维品质、文化品位、审美情趣、知识视野、情感态度。我们在运用多媒体技术制作课件时不要流于形式,只玩花样,不求实效;不要忽视人文性,忽视审美教育和情感教育;也不要忽视基础,舍本逐末,忽视听说读写基本能力的训练。

三、学生的认知心理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