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智能时代特点

智能时代特点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4-04-08 17:42:15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智能时代特点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智能时代特点

第1篇

让孩子们渴望上学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人类有五种需要,依次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的需要(社交、归属)、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这些需要构成了一个层次体系,任何一种需求的产生,都是以较低层次的需求得到满足为前提。

从学生入学的第一天起,学校和班级就成为了他们学习和生活的场所,在这里,学生试图使自己的各种需要得到满足,而不是像成人所想象的“学生在学校里只是为了学习”那样单纯。按照需要层次理论。学习与成才的需要属于自我实现的层次,是人类的最高层次的需求,而在其他较低级层次的需求被满足之后,这一层次的需求才要求被满足。因此,在上学的最初几年,“学习不好”的学生并不是所有的需要都没有被满足,“学习不好”也不会导致“厌学”。但是,随着年级的升高,由于学习成绩在学校里一票定乾坤,倘若学习成绩不佳,其他方面再好也是枉然,其他较低层次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的需要、尊重的需要等)也随着高层次需要不能得到满足而受阻,特别是当学习成绩不好会引起来自教师和家长的心理重压,各种不良情绪,如紧张、忧郁、焦虑、烦躁等便会自然而然地有所流露,使学生产生情绪上的不安全感。

心理学家哈姆柴克也认为,学生只有在心理上感到安全时,才不会有因失败而受惩罚的恐惧,才不会退缩,而敢于尝试学习。那么,如果学生情绪上的安全需求得不到满足,更高层次的需求也就会成为空谈。

让孩子们热爱集体

随着年龄的增长,如果学习成绩不佳,孩子的自我意识就会在屡屡受挫的过程中发展着,“习得性无助感”也便由此产生。于是,孩子无法应付本来可以处理的问题,对自己丧失了信心,情感逐渐游离在集体之外,感到被疏远和孤立,感觉来到学校无助无望,看不到长远目标。他们时刻担心下一次的失败,终日焦虑、抑郁、绝望。

如今的每一个孩子,可以说,都是带着“一身的本事”走进校门的,在各种特长班里,孩子们展示自己、开放自己,将自豪的身影和骄傲的笑脸留在那里。但当学习成绩不理想时,这一切都失去了价值。因此,面对这些孩子,我们应了解人类智能的结构。教育心理学家加德纳认为,支撑多元智能理论的有八种智能:语言智能、节奏智能、数理智能、空间智能、动觉智能、自省智能、交流智能和自然观察智能。根据多元智能理论的理念和实践,有时代特点的课程设计思路可以概括为两点,其一是“为多元智能而教”,其二是“通过多元智能来教”。我们应该因材施教,帮助孩子提高自我效能感,让孩子看到自己的优势,调动其内心积极性,用优势带动劣势,使其满怀信心地面对同伴,融进集体,进而热爱集体。

让孩子们向往成功

另外,由于学习压力过大,学习方法不当,学生对学习缺乏兴趣,心理疲劳,完成作业就成为负担,由此而形成恶性循环,导致更多的批评或惩罚。于是,逃避惩罚而形成的避免失败动机,就远远超过追求成功的动机。

第2篇

【关键词】决策风险 大数据金融 金融机构 数据安全

虽然大数据金融模式的运用,有效改善了金融行业以往存在的弊端,但却存在着对传统金融机构产生冲击、数据安全性有待加强以及技术决策风险系数持续升高等方面的问题,使得大数据金融模式在实际落实过程中产生了一定的挑战与风险,为保证大数据时代金融行业的平稳发展,我们首先应对各项风险与挑战产生的本质原因进行深入性分析。

一、大数据金融风险与挑战

(一)传统金融机构方面

为了保证金融行业的顺利发展,国家对该行业的监管方式以及开放程度都做出了一定的调整,同时由于大数据技术的影响,非金融机构也开始进入到了金融行业之中,直接对传统金融机构的市场占比造成了冲击,且因为非金融机构有着较为显著的技术优势,相关部门对对其实施监管难度相对较大,致使金融市场竞争更加激烈,导致传统金融机构不得不加大自身改革力度,以应对这一困境。

(二)数据安全性方面

网络数据安全问题始终存在,如果不能对数据实施有效性保护,就会出现数据信息泄露的可能性,这对于金融企业而言,是十分不利的。针对这一点,各金融机构已经制定出相应的安全措施,且一直在对各项安全措施进行完善之中,但由于金融行业有着业务链条过大的特点,只要其中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会对金融财产安全造成威胁,所以各金融机构还需继续加大对金融数据安全性的管理力度。

(三)技术决策风险方面

由于大数据金融模式起步相对较晚,数据库建设以及数据统计、分析等技术模块还处于不断发展之中,且部分企业还是对结构化数据处理较为依赖,直接对非结构数据处理技术的发展造成了影响,导致金融机构只能通过探索的方式,来对大数据技术进行选择,这就会直接加剧技术决策的风险系数,可能会因为技术选择不当而使金融机构产生损失。

二、大数据金融风险、挑战应对策略

(一)优化大数据金融机构发展规划

现代金融行业最为典型的特点便是数据量过大,为了应对时代变化,金融机构也应按照大数据时代特点,对机构长远性发展进行合理规划。要以客户需求为发展基础,不断对客户数据结构进行补充与完善,并要加大对业务进行创新的力度,为业务风险控制做好准备。在对客户数据结构进行制定时,要将客户喜好、行为习惯以及基本信息等内容都加入到其中,并要数据处理技术对客户各项数据进行全面性分析,从而对客户价值、类型以及风险程度等进行科学u估,并要以此为依据对现有数据结构进行及时调整,形成动态化机构发展规划,为机构稳定发展做好铺垫。

(二)加大关键技术研究与创新力度

针对大数据金融技术存在的问题,各金融机构应加大对关键技术研究与创新的力度,以确保各项金融数据能够得到科学的收集与管理,为金融企业信息化建设工作的落实提供可靠保障。由于大数据技术研究要求相对较高,所以各研发企业应加大对商业智能以及人工智能理论与技术的研究力度,要为大数据技术发展形成良好铺垫。同时要对可视化技术、非结构数据处理技术以及非关系型数据库管理等技术发展予以足够支持,要带动移动互联技术、云计算以及物联网技术的有效结合,保证各项数据处理技术能够更加成熟。此外还要加快知识库技术以及网页搜索等核心技术的研发速度,要保证各项单项技术产品的水平,进而为金融机构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持,有效降低机构在技术选择中所面临的风险。

(三)完善数据安全管控工作

为了确保信息数据的安全性,各金融机构应将数据安全管理归入到日常风险管理系统之内,并要对数据安全动态监控信息进行强化,以确保数据信息安全系数的切实提升。在对数据实施安全管控时,相关技术人员一方面要对结构内部各项金融数据业务进行明确,要对链条中涉及到的各个机构进行科学调控,并对数学安全管控标准进行统一,以保证对金融数据自我监督工作水平的切实提升;一方面要加大和监管机构的交流机会,保证监管机构能够对金融机构展开合理的指导,以保证各项安全管理工作的顺利调整,保证数据安全;另一方面要加强与客户之间的交流,使客户能够掌握正确的数据使用方式以及数据安全防范方式,使客户也能够参与到数据风险管理之中,有效增强机构风险管理能力。

(四)增强用户体验重视力度

大数据金融产品要以客户为出发点,应加大对客户体验反馈的重视力度,以提升客户对于自身产品的好感度,保证产品在市场中销售量。为了达到这一点,金融机构一方面要加大对产品内容以及服务方面的研究力度,可以实施用户交互式设计方式,在安全操作原则基础上,有效简化用户操作步骤,进而为客户提供出更加理想的金融服务;一方面要利用移动网络技术,建立社交网站、移动客户端以及微博微信等新型销售平台,运用新媒体加大增强与客户之间的交流,及时对客户使用意见进行收集,以保证客户体验感受的不断优化;另一方面要将移动金融与大数据金融有机结合在一起,使金融服务能够更加专业、高效,使机构可以不受时间以及地点等传统产品办理因素的限制,为客户提供更加人性化、全方位的产品服务,使金融机构能够在行业中树立起良好口碑,获得长远性发展。

三、结束语

大数据时代已经到来,金融行业想要得到更好地发展,就需要对大数据金融模式进行全面性研究,要对新时期中金融行业面临的风险以及挑战进行深度剖析,并要结合时代特点以及金融行业发展特点,通过优化机构发展规划、加大技术研究力度以及完善数据安全管控等手段,科学对各项问题进行应对与解决,从而保证金融行业的持续性发展。

参考文献:

[1]林巍,王祥兵.大数据金融:机遇、挑战和策略[J].财会学习,2016.

第3篇

关键词:“互联网+”;应用型人才;过程化考核;立体化考核;应用能力

1概述

作为信息共享和交流沟通的平台,“互联网+”推动各行各业的快速发展,在当今时代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随着“互联网+”时代的来临,教育事业的发展也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教学的形式、教学的内容、教与学之间的相互融合等都得到深入的发展。应用型本科院校计算机学科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学生既能掌握计算机学科的基本理论,又具有较强的系统开发与维护、软件开发与测试、网络规划与管理以及数据库开发与应用等能力,能够从事计算机科学以及各个领域中计算机开发与应用的工作。计算机导论是计算机学科相关专业的一个入门课程,对学生的专业学习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引领学生步入计算机学科领域的学习和研究。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高速发展,计算机方面新的技术、新的应用也在不断涌现,应用型本科院校计算机导论的教学也应顺应时代的发展做出相应的调整。因此,计算机导论的教学在“互联网+”平台的助推下,通过科学规划教学内容、采用多种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使得学生能够在全面了解学科知识的前提下,加强动手能力培养,提升专业素养。

2丰富教学内容,跟踪学科最新发展、突出应用型人才培养特点

计算机导论的教学内容在保持全面介绍计算机学科基本知识的基础上,结合“互联网+”平台上计算机各种新技术、新应用,并且根据应用型人才的特点适当拓展以下教学内容。2.1云计算云计算通过虚拟化技术实现资源的按需分配,提高了资源利用率,增强了计算机系统的服务功能,方便了用户的使用。云计算还可以通过多种方法对计算机资源进行分配,比如通过拍卖的方法分配资源,云资源的拥有者可以通过不同的拍卖机制实现资源的合理分配。此外,不同企业和组织构建的云可以组成联邦云,通过联邦云实现资源的协同利用。这部分内容主要向学生讲解云计算的实现思想、系统架构、主要的云计算系统以及云计算的最新应用等[1],引导学生建立合理、高效、协同使用计算机资源的思想,了解计算机技术的最新发展和应用。2.2大数据大数据是通过网络实现数据实现共享,对大数据进行分析可以获得潜在的有价值信息,对大数据的合理使用还可以提高生产效率。比如,医疗大数据可以通过不同医院诊治某种疾病的分析,得到诊治这种疾病的有效方法,提高诊疗效果;通过大数据系统,还可以实现远程诊疗。对交通大数据进行分析,可以针对不同的交通情况合理设置交通管理方法以及提高公共交通安全等。大数据系统的应用,推动了各个领域的快速发展[2]。因此,通过大数据的基本原理、主要应用的讲解,可以进一步开阔学生的视野,使得学生认识到计算机学科与其他学科进行交叉研究能够进一步促进计算机学科发展、提升计算机的应用能力。2.3人工智能及其最新发展人工智能是计算机学科的一个分支,通过研究人类感知、思维与推理能力特点,构造出模拟人类智能的机器和系统推动社会的发展。人工智能综合计算机科学、信息论、神经科学等学科知识,其中计算机技术在人工智能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人工智能的发展异常迅速,从简单的智能家电向应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发展[3],虚拟现实更是成为当下最为热门的高新技术之一。人工智能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机器设备的越来越智能化使得人们可以从各种艰苦和繁重的劳动中解脱出来,智能机器人也可以弥补人工劳动力的不足,智能机器人逐步升级到通过情绪感知与人类进行心灵的沟通和交流。通过人工智能的学习,使得学生对本专业的发展前景有一个很好的展望和期待。2.4计算机应用技能计算机学科的大学新生和其他专业大学新生知识背景相同,在进入大学之前只有部分学生学习过简单的办公软件和程序设计语言,很多学生对办公系统软件和程序设计软件了解不多。办公软件是计算机学科学生学习的一个必备工具,要求学生能够深入理解和熟练运用。而程序设计语言是计算机学科学生将来主要的开发工具,在学科入门阶段的学习中要求学生掌握程序设计语言的相关知识,并能够进行简单的程序设计,加深对本学科的理解。因此,在授课过程中可以采用课内引领和课外指导多种形式对上述计算机应用技能方面的知识进行学习,使得学生能够对此部分知识很好地掌握和运用。

3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多样化

“互联网+”环境下,教育资源得到了最大程度的共享,教学模式和手段得到了不断创新。根据当前教育的时代特点,应用型本科计算机导论的教学要在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上不断创新,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主要包括以下方面。3.1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相结合应用型人才要求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因此在计算机导论的教学中加强实践环节的培养。比如,学生在课内学习了操作系统的知识后,在课外指导学生对具体的操作系统进行实践。这样通过学生课外自学、教师辅导等多种措施,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加深对课内理论知识的理解。3.2知识学习与探索相结合通过引导,组织学生参加到教师相关的大学生创新小组、竞赛小组以及科研开发小组中去,鼓励学生参加计算机学科前沿讲座。通过这些活动,可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勇于探索的精神,使得学生能够更为深入地了解本学科的知识体系和发展方向,提高动手能力。这些活动的组织和实施可以充分利用互联网平台,使得活动的参与方便和快捷。3.3教师教学与企业专家相结合对教学任务进行模块化教学,理论部分内容学校教师授课为主,实际应用相关部分聘请企业专家进行授课。在校教师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而企业专家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从专业入门课程开启校企联合的人才培养模式[4],真正做到理论知识学习和实际应用实践传授相结合,提升教学效果。3.4课堂教学与互联网教学相结合互联网可以作为学生的第二课堂。首先,教师可以将计算机导论课程学习相关资料放到网络上供学生下载学习,比如上课的课件、视频以及探讨题目等;其次,学生可以通过微课、慕课等形式进行学习[5,6];再次,师生可以通过网络和学生进行实时沟通和交流,做到及时解疑释惑。

4考核过程化和立体化,促进学生的深入理解和运用

“互联网+”环境下,加强过程考核,在教学过程中考核学生的实际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深入研究、坚忍不拔的精神。传统考核手段是期末考试,属于一卷定终身的考核方式。对于计算机导论来说,试卷的题目往往趋于知识浅层次的考核,对于学生知识的运用能力考核不够,特别是对学生学习过程缺乏考核,部分学生期末通过课本知识的死记硬背也能取得好成绩。在教学过程中进行考核,可以督促学生及时掌握授课内容、并且达到熟练运用。过程考核中,既要进行理论知识考核又要进行实际动手能力考核,体现出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特点。在过程考核中可以将授课内容设置为不同的知识单元,每个知识单元结束后进行相应的考核,每次单元考核成绩纳入总评成绩,期末进行综合考试。此外,课外学习小组的学习情况也纳入考核范围,使得学生在课外学习中真正投入精力,取得收获。鼓励学生考取行业内国际知名企业相关应用能力证书,获得证书也可以得到相应的分数。通过上述措施,既对课内学习进行了考核又对课外学习进行了考核,既对理论学习进行了考核又对知识的运用进行了考核,实现了学习考核的立体化。

5结论

“互联网+”不仅仅提供了一个信息交流的平台,更重要的是改变了传统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互联网+”时代,应用型本科计算机导论课程教学一方面将计算机学科相关的最新技术和应用融入到课程教学,开阔学生的视野;另一方面改变传统的教与学的方式和方法,采用多种教学模式、多种教学手段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知识应用能力,引领学生步入计算机学科的知识殿堂。

参考文献:

[1]徐保民,倪旭光.云计算发展态势与关键技术进展[J].中国科学院院刊,2015,30(2):170-180.

[2]李学龙,龚海刚.大数据系统综述[J].中国科学:信息科学,2015(1).

[3]韩冯飞.人工智能现状和发展[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6,12(24).183-184.

[4]朱光俊,杨治立,杨艳华.校企联合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机制探析[J].教育与职业,2012(26):39-40.

[5]王秋月.“慕课”“微课”与“翻转课堂”的实质及其应用[J].上海教育科研,2014(8):15-18.

第4篇

关键词:现代智能化建筑 工程建设 管理

中图分类号: TU76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伴随着科技的进步,许多工业科技被移植到民用领域,很多智能化技术应用于房屋建筑上,不仅让房屋建筑具有智能化的特点,进一步的拓展了建筑的发展空间,更让传统的建筑理念从单一的土建转变成为土建和智能设施建设交叉进行的过程。在工程建设管理上就会变的复杂,会遇到很多新问题,将土建和智能建设交叉进行时,统筹管理、总体设计和协调进度是现代智能化建筑工程建设管理的重点。

1. 智能化建筑的概念

智能化建筑的历史比较短,涉及到很多学科,发展速度相对较快,但是,至今为止,在国内外尚无对智能化建筑的标准化定义,各国学者对其的理解也各不相同,但是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将智能化建筑认定为一种结合了建筑工程、通信信息和计算机网络及监控的跨学科的综合领域,是在信息化社会发展中形成的现代化的建筑类型,具有投资建筑合理、机械自动化程度高、管理信息科学合理、服务质量高、引用灵活、环境舒适等特点。

智能化的建筑集合了建筑设计师、房地产开发商和系统集成商集体智慧的结晶,也是集合了各个领域的高科技的结晶,是技术密集型的建筑,智能化建筑并不能简单地照搬照抄传统的建筑方法,需要结合现代的社会发展特点和科技发展特点,有专业化设计团队的指导,有专业、有经验的建筑团队承担建设。

2. 智能化建筑建设的必要基础是要对市场需求进行客观、独立的分析

客户的需求是促进建筑技术发展的不竭动力,因为客户的不同,就会对建筑物的特点有不同的要求。在我国当前的情况下,针对一般工薪阶层的建筑,大可不必应用大量的千兆网络布线,因为大部分的普通这样会造成资料的极度浪费在目前国情下,大量应用千兆网络布线就是一处不必要的浪费,因为大部分工普通薪阶层居住者并不会用到这种网络,那么,就造成了资源的极度浪费。所以在设计前,了解客户的需求是进行有效地智能化建筑的前提条件。

在对我国的上海、深圳等发达城市进行工程建设的过程中,首先需要对当地居民的需求进行专业、有效的分析。那么,请专业的顾问公司代为调查是一种有效并且便利的方法,受委托的顾问公司要代表业主的利益,按照业主的实际要求,再结合现代化科学技术的发展,提出必要的招标文件及对建筑工程进行监督、管理的详细过程。顾问公司可以把详细的信息用“技术规格书”来规定建筑系统的技术性能、合理选择产品方案。要注意的是,建筑顾问公司可以否决不合理的方案和产品,但是并不能向建筑开发商推荐使用某种产品。

3. 智能化建筑施工的最关键因素是建筑设计方案必须科学、合理、严谨

现代化建筑的设计方案应该以业主的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同时针对不同的建筑的特有要求设计出符合本建筑特点和要求的专属方案。建筑设计应该是多元化和个性化的有机结合,面对不同地理环境、不同规模大小、不同业主需求的建筑设计方案不可能是单一的一种。

在我国建筑行业的现实中,在对建筑进行设计的开始,建筑师几乎很少考虑到智能系统的要求,更有甚者,在建筑结构主体都已经完工的情况下,都没有考虑到建筑物的智能系统要求,那么,其结果必将引起很多不合理、不必要的后果。所以,在对智能化建筑进行设计的时候,各专业的工程师和建筑师都要密切配合,才能针对不同的业主需求,设计和建筑出完美的智能化建筑。如果各专业的工程师和建筑师不是来自同一个公司,那么要达成默契一起工作并不容易。针对此问题,我国相关负责部门――建设部专门发文,来要求现代化建筑主体设计单位要从整体上把握智能化建筑系统质量。业主、设计师、管理着、施工方等均应在主体设计要求的框架内,认真做好本职工作。

4. 智能化建筑完美建设的基础是全面、系统、科学的设计

对建筑物的系统设计要在对方案进行审批后,系统设计是对建筑方案设计的深化和细化。一般情况下,是要与建筑施工图设计及建筑主体的初步设计同时进行。但是基于智能化建筑设计系统的独特性,要求建筑主体设计单位不能按照以往的习惯的施工图深度来设计出智能化建筑系统的详细的施工图,只能设计出在现行初步设计和施工图之间的技术设计方案。整体的智能化建筑系统设计施工图可以成为以后招标或者投标工作、深化设计方案的基础和重要依据。

5. 在工程交叉施工时对建筑质量进行控制的方法

第一 交叉施工过程中,由于工种多,且各工种对其他工种的施工工艺了解甚少,故对衔接中各自要做到什么程度,给对方应留设的作业面多大,所需作业延续时间长短,对方有些什么特殊要求,对方作业后对自己留下的负面影响等心中无底,易造成返工或浪费材料等。例如制作门框及门扇时,木工仅了解该门用“门禁一卡通”控制开关,但不了解“门禁一卡通”安装后将会对门产生质量隐患。

第二,在智能化设计时土建专业和相关专业缺乏沟通或未能进行很好的协调。土建专业仅依靠设备样本、自己对其他专业的了解情况等来进行施工,因而造成的智能化设备安装与土建的矛盾。

例如如该大厦电梯井道,土建在设计时按照电梯提供的井道尺寸设计,但在电梯安装时却发现这个电梯是最新式的智能化电梯,造成井道个别部位偏小,究其原因乃土建在混凝土施工时可以有施工误差(在一定范围内可正可负)。而电梯规范要求井道只可以大而不能小(O~25mm)。造成了智能化建设和土建的不协调。

那么在施工阶段,要尽量在施工之前及早发现问题及时处理。这主要包括以下几点:在设计交底时要彻底明白图纸要求,尤其是智能化建设同土建相交叉的部位,不明白的地方一定要向设计了解清楚,决不能等到施工中发现问题时才提出。施工人员对整个工程的设备,尤其是智能化设备要有一定了解和认识,对其功能、尺寸、工作方式、运输过程以及相配套部件都要有一定了解。

对照土建专业和智能化专业图纸,仔细榆查土建和智能化建设是否存在矛盾。如:土建设备基础是否与设备要求一致,尺寸是否对应;需要特殊结构要求的土建是否有结构加强(如楼板加厚、加梁、加柱等);预留洞、预埋件方位、尺寸是否合适;设备管道与楼板、梁、柱是否相碰;机房等设备管线比较密集的部位,设备、管道基准线标注是否准确,与实际安装无关的尺寸等都要标注出来,以免引起施工安装中误差积累。

6. 系统的维护和管理是智能建筑建设的基本保证

工程实施的好坏可以由智能建筑系统开通运行的状态来衡量,智能化建筑的销售效果、投资回报是智能化建筑工程实施的终极目标。所以说,即使智能化建筑系统通过了专家的评估和验收,仍要加强对现代化建筑系统的维护和管理。智能化建筑系统是现代化高科技的产物和体现,系统本身的运行和操作需要配备具有很高技术素质的专业人员进行操作和维护,以保证系统的正常运行,保证现代化建筑的效果。反而言之,即使有再先进再一流的设备,即使设备的质量再好,如果在其运行的过程中不重视对其进行保养和维护,都不能保证机器的顺利运转,所以培训出一批具有高素质、技术专业的系统运行维护团队是十分重要的,也是现代化建筑管理系统中必不可少的物业管理体系,只有这样才能在历史不断发展向前的过程中成为具有时代特点的先进的智能化建筑。

小结:

所以,综合以上分析可知:智能化建筑施工设计是工程的龙头,是智能化建筑功能及水平的体现;而建筑工程的实施则是智能化建筑是否成功的关键因素;另外决定建筑工程实施成败的还有三个要素,即严格按照设计标准施工、对工程实施进行质量控制和工程总承包商的选择;现代化建筑系统的维护和监管则是智能建筑历史成果的有力保证。

参考文献

第5篇

关于当今时代特点,还有许多其他称谓,但它们常常与电子媒介密切相关。例如,有人称当今时代为“电信技术王国时代”,所谓“电信技术”,也是以“电子媒介”为核心。世界上最早的电子媒介――第一台电子计算机是1946年在美国诞生的,它给新时下了一缕曙光。有了电子计算机,之后又有了电视,再后又有了电视直播以至于互联网等等,人类才进入了电子媒介时代。电子媒介丰富了电信技术,也从本质上改造了电信技术,成为电信技术的核心和支柱。

再如,有人称当今时代为“信息社会”,所谓“信息”,其实主要指电子信息――电子媒介是信息社会的灵魂;有人称当今时代为“智能经济时代”,所谓“智能”,也主要指电子媒介所创造的“智能”;还有人称当今时代为“全球化时代”,其“全球化”,也离不开电子媒介在其中的巨大影响――弗雷德里克・詹姆逊说:“全球化应该说是一种电子计算机控制的空间(cyberspace),在这个空间中,货币资本已经接近了它的最终的解区域化,作为信息它将瞬间从一个节点到另一个节点,横穿有形的地球、有形的物质世界。”除了电子媒介,谁能有这么大的本事?

我之所以愿意称当今时代为“电子媒介时代”, 还因为从理论层面上看,它更能抓住问题的根本和要害。从根源上说,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电子媒介理所当然也是生产力。这是的一个命题,有些人是不同意的。例如让・波德里亚在《象征交换与死亡》中说:“本雅明第一个(其后是麦克卢汉)没有把技术当成‘生产力’(的分析仍然坚持这一点),而是当成中介,当成整个新一代意义的形式和原则。”――关于这个问题不在这里争论。我认为“电子媒介”这个最富有活力和潜力的生产力的大发展,使人们的生产方式和内容、生活方式和内容、思维方式和内容、感情方式和内容、感受方式和内容等等都发生了重大改变。以电子媒介为主要动力和根本技术支撑所造成的影像大泛滥、符号大泛滥,成为当今社会(或曰消费社会)进行“消费”的一个基本条件和重要诱因,正如弗雷德里克・詹姆逊所指出的:“肯定地说,在文化领域中后现代性的典型特征就是伴随形象生产,吸收所有高雅或低俗的艺术形式,抛弃一切外在于商业文化的东西。在今天,形象就是商品,这就是为什么期待从形象中找到否定商品生产逻辑是徒劳的原因。” 詹姆逊还说:“现代社会空间完全浸透了影像文化。”电子媒介的冲击使人们的审美文化实践以及整个学术活动的内容和样态发生了深刻变化,这可能导致审美文化版图(无论是“面积”还是“结构”)的改写、以至美学学科结构的改变。这也就是为什么近几年会发生“文学边界”、“文艺学边界”、“美学边界”问题激烈争论的主要原因。德里达、米勒他们声称“电信时代的变化不仅仅是改变,而且会确定无疑地导致文学、哲学、精神分析学,甚至情书的终结”;“新的电信时代正在通过改变文学存在的前提和共生因素而把它引向终结”,等等,不是完全没有道理的。但是他们据此断言文学的时代将不复存在,而其他一些学者更断言文艺学(美学)也会被文化研究取代等等,却未免过于武断,也过于悲观。对此,我已另文详述。现在我想说的是文艺学、美学面对冲击如何应对。

我认为,文艺学、美学必须在承认电子媒介的巨大冲击使整个社会发生广阔而深刻的变化的基础上,在承认生活与审美、生活与艺术之间关系发生新变化、出现新动向的基础上,研究这些变化和动向,适应这些变化和动向,做出理论上的调整。文艺学家、美学家应该对新现象作出新解说,甚至不断建立新理论。当然,我再次强调,对这些新变化、新动向也不能夸大其词――似乎艺术、艺术家在这种新变化、新动向之中失去了意义,理论研究也失去了价值。人类的整个生活还要进行下去,艺术还会在变化中存在下去,生活和艺术还是照常互动;特别是那些所谓高雅艺术(剧场艺术、音乐厅艺术、博物馆艺术……)和艺术家作家的创作,也并没有在所谓“生活审美化和审美生活化”浪潮中消失,恐怕也不会消失。前不久国家大剧院刚刚落成并进行试演出,国家大剧院副院长邓一江表示,“试演出期间将推出7台剧目23场演出,包括《红色娘子军》《天鹅湖》《江姐》《大梦敦煌》《茶馆》《梅兰芳》及青春版《牡丹亭》,涵盖了歌剧、芭蕾、民族舞剧、话剧、京剧、昆剧等表演艺术门类”――这就是说,剧场艺术、音乐厅艺术、博物馆艺术和艺术家作家的创作,还会继续存在下去,至少在最近的将来是如此。对剧场艺术、音乐厅艺术、博物馆艺术的理论研究也会存在,文艺学和美学不但会存在并且会不断发展。还是那句话:人是最丰富的,人的需要(包括人的审美需要、审美趣味、艺术爱好)也是最丰富、最多样的。文学所创造的“内视世界”和影视所创造的“图像世界”各有优势,可以同时满足人们不同的审美需要,他们应该共同发展,不能互相取代。“抽象艺术”和“具象艺术”也可以并行不悖。即使是古典艺术,也没有过时。谁敢说,古希腊的雕刻、贝多芬的音乐、曹雪芹的《红楼梦》、泰戈尔的诗……过几百年、几千年就没人看了、没人喜欢了?而且,“精英艺术家”也不会被“卡拉OK演唱者”取代,他们在历史长河中还会不断涌现,并且会不断产生照耀时代的巨星,歌唱家廖昌永们、钢琴家郎朗们、小提琴家吕思清们……还会在以后的各个时代引领。谁敢说,以后就永远不能产生伟大艺术家?当然,审美活动和艺术会不断呈现气象万千的新面貌,会不断有新的方式、形式、形态,变换无穷。

正因为审美和艺术不会消亡、对审美和艺术的理论思考不会消亡,因此,理论会不断更新――这就意味着: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理论。文艺学和美学会随时代前进而变换它们的思维形式、存在样态和述说方式。任何理论都必须随历史实践的发展变化而不断发展变化,随社会现实、审美活动和艺术实践的不断发展变化而发展变化。文化研究虽然不一定会取代文学研究,但它肯定会大大改变文学研究,使它在研究方法、研究内容、研究格局、研究版图等等方面发生重大变化。

文艺学家和美学家面临许多新课题:

譬如,目前就急需对审美和艺术的新现象如网络艺术(网络文学),短信艺术(短信文学),广场艺术,狂欢艺术,晚会艺术,广告艺术,包装和装饰艺术,街头舞蹈,杂技艺术,人体艺术,卡拉OK,电视小说、电视散文,音乐TV,等等,进行理论解说。

第6篇

一、结合教材内容确定教学大纲

电工电子技术课程通常是面向理工类专业开展的,按照课程设置与学生未来就业的特点,在了解学生掌握知识与技能的基础上确定课程的深度与内容,同时确定教学大纲。例如,微电子专业的教学大纲一般将重点放在数字电路的编码器以及译码器等方面,测控专业一般将重点放在电工测量方面,而机电专业的教学大纲一般是将重点放在机电控制与可编程控制器方面。在教学中,教师需要按照学生的基础与学习能力等为学生制订不同的教学计划。针对职业院校的学生来说,就需要重点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要求学生能够熟练地使用电工仪表以及相关仪器等,能够独立对一些复杂的电路进行安装与调式,同时还能够正确地读取实验的数据,写出实验报告。此外,还需要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基础理论,能够运用理论来指导实践。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就需要按照学生的专业特点,有效地提升教学质量。

二、结合专业需求优化教学内容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与电工电子技术相关的技术不断出现,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当按照学生的专业与教学大纲来优化教学内容。电工电子技术课程的主要特点就是囊括的内容较为广泛,包括了安全用电、电路理论以及电子技术等。但是对于一些专业的学生来说,电工电子技术课程安排的课时较少,想要完成全部的内容具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可采用教师讲解与学生自学的方法。在学习电工电子技术课程时,需要为学生讲解一些理论知识,待他们掌握了理论知识以后,再运用理论知识来指导实践。教师在讲解理论知识时,应当将重点放在基础理论、基本电路与元器件等方面,使学生逐步理解相关知识,从而更好地掌握知识。结合专业的特点,在安排教学内容时,教师可为学生讲解一些基本的内容,如电机学的变压器以及直流稳压电源等,对于其他的内容来说,可按照学生的专业或者兴趣灵活地选择自学的内容。如此便能够强化学生对专业的认识,同时还能够引导学生进行自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结合时代特点补充课堂内容

在优化教学内容的过程中,教师还可借助网络以及科学杂志来收集与整理相关的资料,补充课堂的内容。例如,在学习电磁感性是变压器的工作原理时,教师就可结合时代的特点,以磁悬浮列车为例,为学生讲解磁悬浮列车的原理,如运用电磁感应能够将地面线圈上的电能转变为前进的动能,由此实现机电能量的转换。通过这些学生较为感兴趣的例子,就能够让学生了解到基本的理论,帮助学生深入探究。如今,电子产品越来越智能,功能也越来越多,如智能手机或者手表等,这些设备都具有通讯及多样化应用的功能等,能够帮助人类更好地工作。在课堂上,假如教师能够借助一些学生较为感兴趣的智能手机与手表来为学生讲解与电工电子技术相关的内容,如此便能够改善课堂氛围,同时还能够调动学生的兴趣,使学生通过了解一些较为先进的技术就能够掌握科技的发展方向。

四、结合实际生活调动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以加强基础和应用为目的作为指导思想,同时对教材的内容进行优化,先为学生讲解一些较为基础的概念及原理,以形象直观的比喻来吸引学生。例如,在讲解直流电路的组成时,一些概念和性质较为空洞,学生难以理解,此时教师就可借助水路与电路来解释。水路中的管道以及用户等就类似于电路中的导线及负载等,如此便能够直观地呈现电路的组成,使学生建立系统的概念。此外,在介绍杂质半导体时,学生无法理解为何要使用杂质半导体,此时教师便可借助古时诸子百家的思想来引导学生理解,诸子百家是融入了各个名家的思想,最终才达到了一定的思想高度,因此本征半导体需要掺加适量的杂质,如此便能够有效地提升导电的能力。由于多方面的原因,一些学生对于电工电子技术课程并不感兴趣,此时教师就需要从学生的兴趣入手,通过多种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在教学中,教师可增加一些与生活贴近的实例来吸引学生。在介绍定时器时,就可借助生活中较为常见的声控开关的工作原理等,运用生活中学生能够接触到的电子设备来导入新课,由此消除学生的陌生感。在安排教学内容时,教师可多讲解一些较为基础的内容,待学生掌握以后,再适当增加难度,循序渐进,由此提高学生的兴趣。

五、结束语

第7篇

[关键词]互联网+;电力企业;电力营销;改进策略

1互联网+时代下电力企业营销新模式概述

互联网+作为新时期的一个热词,凭借其强大的技术延展力,已经渗透到社会各行业的经营活动中。互联网+打开了线上营销空间,与传统线下营销一道,逐渐成为众多企业乐于研究和采用的运营新模式。站在电力企业营销角度看,互联网+技术的介入,首先极大优化了企业电力服务流程,凭借电商平台的打造与连通,电力企业可实现了服务需求信息的实时及订单的在线接收,从而使电力企业服务更具精准性。其次可以构建不同层级的电力客户群体。互联网+电力营销模式给电力企业精分电力市场提供了通道,电力优质客户群体能够借助互联网大数据加以分析提炼,使电力企业营销能够具备更好的柔性化表现。

2当前电力企业电力营销工程实施中暴露的主要问题

2.1电力企业营销服务观念不强

电力企业在硬件建设,如电网搭设及业态扩装等环节有了高幅增长,为电力网络的智能化安全化运行奠定了良好基础。但涉及到软件服务环节,新时期电力企业营销与电力市场发展变化之间尚存在一定的滞后及不匹配问题。例如,原有的工农业及家庭居民用电逐渐趋于饱和,而在社会清洁环保能源提供、绿化低碳技术及产品服务、电动汽车电力服务、智能家居用电及分布式能源接入等新的电力服务需求的满足上,一是营销涉猎面较窄,二是没有统一的电力定价及平台接入标准。

2.2电力营销服务设施配置跟进不及时

电力企业营销工程的创新需要电力营销服务配套设施的及时跟进,给电力客户获取多样化的服务需求提供保障。但从实际情况看,电力企业客户数量的增长速度明显快于电力营销服务设施配置速度,电力客户能够自主选择的电力服务项目过少。

2.3电力营销服务效率较低

电力企业在营销工程改进创新上,需要在营销渠道、营销设备及营销策略等主要方面加以同步实施。在电力营销服务方面暴露的问题集中体现在服务及价格策略的单一上。例如,电力企业提供电力服务的主要渠道是供电营业厅及服务热线,互联网+模式下的手机客户端及微信公众号服务手段应用比例有待提高。不同电力营销服务方式间在功能切换,服务标准上存有差异,衔接体验不佳,服务效率较低。

3互联网+时代下电力企业电力营销工程改进策略

3.1增强电力互联网营销服务意识

电力企业要积极顺应互联网+时代带来的营销模式,将电力营销服务延伸到线上及线下两个端口,增强电力互联网营销服务意识。一是树立全心全意为电力用户服务的理念,从意识上提高服务的主动性。二是要在互联网普及应用程度较高的供电区域及服务网点提供问询、缴费、自助办理、消费多功能机,将电力营销半径加以扩大。三是针对地区偏远的区域,采用地推式营销策略,大力推广手机APP,如电力宝等,提高电力营销服务效率。四是投入专项资金用于构建电力营销软件大数据服务系统,为电力服务的稳定高效打下基础。

3.2实施多方位电力互联网营销模式

互联网+背景下,应放大手机、微信、微博、官网的服务作用及比重,通过线上申请并开展电力设备安装、开户、智能用电等业务,让电力营销更多地与互联网技术模块相融合。针对电力用电大户,如工业用电客户,应在对生产场景及用电规模加以调研后,建立相应的电力营销服务档案,安装调试电能使用计量装置,通过互联网进行确认和跟踪,形成重点电力用户大数据信息库。针对居民用电,应在APP等网络渠道中增设自助开户、电费缴纳、用电咨询、优惠套餐、电费信贷、分布式电能服务等功能模块,使电力企业电力互联网营销能够具备多层次、多方位的特征。针对农村地区用电,在传统口碑营销的基础上,通过附带业态扩装礼品,提高手机客户端电力营销办理积分,扩大电力营销服务客户群体。

3.3构建基于互联网的电力网络区域营销体系

电力企业在新时期提供电力营销服务实践时,借助互联网,能够将电力服务的区域界限打破,疏通电力业务一站式网络办理通道。在电力网络区域营销体系的构建上,电力企业可以围绕企业、电力客户、联网银行,打造电费缴纳网络平台,一方面实现电力费用的集中归口,另一方面让实体及网上营业厅能够达到服务资源的整合和加成。在电力企业互联网营销中,针对营销服务效率不高的问题,要面向广大电力客户提供网上营业厅全天候服务,降低电力用户获取电力服务的时间及空间成本。最后,普及推广电力企业营销服务配套设施,建设服务多维营业厅,藉此实现电力企业产品及服务的实时推送,并满足电力用户的多层次及柔性化服务需求。

4结语

第8篇

【关键字】测绘工程;测绘技术;发展方向

随着我国科技持续迅猛发展,各种高新技术被广泛应用到各个领域之中。不断发展的测绘工程技术在实际应用中降低了工程测绘过程中的难度,并提高了其准确性与有效性,进而为工程施工带来了便利,为施工单位带来了显著的社会效益以及经济效益。与此同时,也增强了测绘单位自身的市场竞争力。目前,测绘具有跨越式的发展特点,应用领域十分广泛,几乎包含社会的各个方面,为有效开展环境监测工作、合理进行城乡规划工作、正确监测并预报重大灾害工作以及促进国防建设等工作提供了精确、有用的基本资料。

一、基本概念

测绘是指充分利用各种先进技术与空间、信息科学,并采用GPS技术、RS技术以及GIS技术,通过进行一系列测量工作从而获取能真实有效反应地理与空间分布的基本信息,以便为工程施工单位顺利进行施工以及行政部门进行有效管理提供有效的参考依据,进而为各项工程的有效开展以及社会经济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这些也决定了测绘的基本特点包含了基础性、前期性以及公益性。

测绘工程是指在工程区域内,用相应的标识将所有物体的实际外形与分布特点根据一定的比例进行绘制工作,使其形成一幅直观、形象且真实的地形图。这种建立在真实、精确基础上的图纸资料能有效提高规划设计的工作效率与质量。测绘工程能自动获取各种数据并对其进行快速处理、智能调度以及规范整个测量环节的行为。

二、应用情况

(一)3S技术的应用

3S技术是指将RS(遥感技术)、GIS(地理信息系统)以及GPS(全球定位系统)这三项技术进行有机融合,从而规避三者的不足并将其优点最大化发挥。

3S技术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灵活组合,比如将计算机高效精确的信息处理技术同遥感技术进行组合后,制作相关地质图以及遥感图时,可以有效提高制图速度以及确保其达到高度的精确度。这种组合能快速进行地质选线,并被大量运用到实际选线工作之中。3S技术对于促进资源共享以及进行功能互补具有一定的优越性,在简化工作程序的同时还能降低成本。

(二)数字测图新技术的应用

数字测图是新近发展起来的测图模式,依托于电子测绘模式的进步以及动态定位相关技术的广泛应用,数字测图技术也不断自动化与智能化。目前,我国新起了一种全新的测绘模式,即电子平板,它能实时成像,有效提高了形成图像的速度以及图像质量。

(三)自动化测量技术的应用

随着社会技术的进步,自动化已经成为生产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其满足了人们在规定时间内以及在没有实际接触的情况下进行测绘的特殊要求,并为自动获取信息以及快速对信息进行有效处理奠定了基础。这种技术最早被投入使用是始于20世纪末,并在短期内被广泛认可与投入使用。到目前为止,国际较为通用的自动化测量系统是对工业进行解析的测量系统以及全自动化的测量系统。

(四)自动导航新技术的应用

基于全站式自动跟踪导航仪和激光技术的不断发展并投入使用,自动导航技术也更加完善与精密化,并被实际应用到建设水利水电工程以及建设城市政府工程之中。该技术在实际运用时比较偏向于降低施工难度,可以自动及实时检测施工环节,确保各项设备能按照要求进行规范的操作。

三、发展方向

(一)测绘工程的结果更加数字化

传统测绘效果主要表现为地图上的自然条件以及各种人工要素,包括其外在形态与空间地理分布位置,但没有更多其他的属性,无法完整、精确反映出实际情况。相对来说,测绘技术在未来发展过程中,将更加重视对其他属性的挖掘,更加丰富地图表现的详细内容以及表现形式。同时,基于高速变化的时代特点,测绘成效需要具有时效性以及准确性,对于这点,数字化能轻易达成。

(二)显示方式向可视化发展

地理空间具有三维立体形态,并实时变化,而传统的地图一般使用平面图形、沙盘模型或者是电子显示屏,用这些来对实际地理环境与人工要素进行展现,这些呈现方式全部都是静止的,对实际情况的展现只是其某段时间的状态,却不能完整展现其变化发展过程中所有的状态与特性。如何实现地理空间的动态以及立体展示呢?针对这个问题,实现实际地理空间各项要素显示的可视化是未来发展的重点。

结束语

我国各项工程的建设力度不断加大,对测绘工程技术的依赖性也逐渐增加。我国不断进步的科学技术水平为测绘工程技术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基础,加速了新测绘技术的开发力度。时代处于不断变化与发展之中,客观环境也实时发生着变化,要想及时、准确测量地理空间各要素,并用最有效的方法将其呈现在观者面前,需要加大测绘工程技术的研究力度,确保其紧跟不断变化的形式,满足不同客观实际的需要。

参考文献

[1]殷邵刚.浅谈现代测绘工程技术及其发展趋势[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