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教学实习的目的

教学实习的目的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4-04-09 14:40:30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教学实习的目的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教学实习的目的

第1篇

关键词:双语教育 浸入式教学 负双语 正双语

一、引论

浸入式教学模式是双语教育中的一个特殊模式,它最先是为在Montreal的英语母语学生而设计的。不久,该模式又在美国设立。Cohen (Rene, 1987:66)曾对浸入式教学模式的重要特征作过描述:

* 所有的教学(指在幼儿园和一年级阶段)都是用第二语言进行的(如加拿大的法语浸入式教学);

* 在二、三、四年级则用学生的母语教授各项语言技能(读、写等);

* 到了五年级,一些主要科目如地理、历史可能会用学生的母语讲授;

* 教师都具有双语能力,但他们在浸入式教学中只用二语;

* 教师要求学生只能使用二语;

* 教学的早期阶段不涉及句式操练和语法讲解;

* 学生在自愿或得到父母同意的前提下方可参加浸入式的二语学习。

语言习得是语言学中备受关注的一个方面。从上个世纪60年代始,语言习得方面的研究一直长盛不衰,并对语言的教与学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作为在低龄段的儿童中实行浸入式英语教学的理论基础主要有两点:一是克拉申(Krash)的理论,他提出在外语教学的环境下,学生学的只是该语言的语法,这和“习得”是有区别的。要达到有效的交际目的,“习得”一种语言是重要的因素。另外则有Lenneberg提出的“关键期”假设(Critical PeriodHypothesis)理论,他认为人们在学习语言的时候有一个由生物特性决定的“关键期”,期内习得语言快,过后则会增加难度,所以学习外语应把握住这个“关键期”。对此,有学者提出了异议。“太早进入外语的学习意味着儿童发展母语的机会减少了,我们必须看到这种做法可能导致的不利”(Patsy.M.Lightbown and Nina Spada, 2002: 164)。

低龄段的浸入式英语教学是否会对学生的母语习得产生负面的影响?本文试图对这问题作一个侧面的探讨。总的来说,文章是通过调查广东省惠州市的一个小学的浸入式教学实验来讨论这个问题的。

二、调查经过简述

博罗实验小学(以下简称博小)位于广东省惠州市博罗县,现有学生3078人。全校有七个年级,包括学前班和一至六年级。博小从2000年始启动浸入式英语教学模式,实验班的设置从学前班开始,至今包括在该实验内的年级已有三个,每个年级内既有实验班也有普通班。从全校来看,总共有十个班参加了这个实验,学生人数占三个年级的30%,占全校的15%。

在普通班,英语只是作为其中的一个科目,周课时是两节课。在实验班,英语不单作为一个科目,同时也是其他科目的教授语言和教师的指令语言。学生每周有四节英语课(作为语言课),此外其他科目如音乐、体育、自然等都用英语进行讲授,除了语文和数学课。合计起来,实验班的的学生每周接触的课时超过二十节。

参加浸入式教学实验的老师,必须接受过三到五年的英语专业教育,在正式上任之前也参加过校内及校外的有关浸入式教学模式的培训,并且这种不定期的培训会贯穿整个的实验过程。学生会首先被告知教师只懂英语,他们也只被允许用英语与教师交谈。

三、材料的收集和分析方法

如前所述,包含在浸入式教学实验里的有三个年级共十个教学班,首先我想收集到他们的一次全校统考的语文成绩,以此和平行的普通班进行对比,并在实验班之间也进行对比。在该校实验班教师的协助下,我收集到了他们在2002年第二学期期末考试的语文和英语成绩。其次,我想对实验班的学生作一个简单的的面试,试图对他们的母语学习作一总体的粗略评价。这一部分比较难。因为第一,学生每周的课程已经安排好,面试意味着会打断或扰乱他们的计划;第二,我作为一个学生不熟悉的观察者,不可避免地会影响学生的表现。同样也是在该校老师的帮助下,我对二年级三个学生的面试得以顺利进行,而学生的反应似乎也表明有陌生人在场对他们的影响不是非常明显,可能因为实验他们已经习惯的缘故。

四、结果

1.当把实验班和普通班的语文成绩进行对比时,我们发现,结果并没有对实验班不利(见表1)。从平均分看,学前班里面没有一个班是低于普通班的;二年级只有一个普通班(普)的平均分高于一个实验班(实));在一年级,有五个普通班的平均分高于实验班最低的一个班(实),但其他实验班的平均分都高于所有的普通班。如果把实验班和普通班各自都看成一个整体,实验班的平均分高于普通班。至于全班的通过率和优秀率,实验班的优势是很明显的。最后,从低于30分的人数来看,实验班中没有找到,而普通班里有占比例很小的学生。

2.接着,我们对实验二班作了一个内部的比较。我先把全班学生按英语成绩排名,然后再按语文成绩排名,结果发现个体学生的两门成绩是相当的。也就是说,如果一个学生的英语成绩在班上排名较前的话,那么他的语文成绩一般也排在前面。当然这并不是绝对的,我们可以把例外的情况看成是个体差异造成的。根据比较的情况,我们可以说每个学生的两门学科的成绩是差不多的,没有其中一科明显高于另外一科的情况。

3.最后是面试的部分。接受面试的三个小孩分别是Liptitian,Joe和Jack。教师会告诉他们:Today in our oral lesson. We will play a game and this game is about stories (我们今天的口语课要来玩一个有关故事的游戏)。在整个过程中,教师和观察者(我本人)不对学生的表现作任何的评论。开始,教师在黑板上写下六对他们最近学过的中国成语:

盲人骑瞎马画龙点睛画蛇添足叶公好龙狐假虎威坐井观天

步骤一: 三个学生轮流依次读这些成语。他们都能把绝大部分的词准确流利地读出来,但Liptitian 把第二个读成“huà long diǎn shuǐ”,可能是由于口误;另外,三个人都把第四个读成“yè gōng hǎo long”。

步骤二:三人各选一个成语故事然后复述出来,要他们先用中文再用英语讲同一个故事。

步骤三:三人被要求说一些他们知道的中国成语。

Liptitian:安居乐业

Joe:掩耳盗铃,坐井观天

Jack: (“成语书在家”)

步骤四:三人被要求讲任何一个他们知道的故事,可用英语或中文。可能这项活动他们在平时的英语课上进行得较多,三人都应付自如而且乐在其中。他们全部都用英语来讲,每个持续的时间从五分钟到十分钟不等。

五、结论

1.通过以上的对比分析,结果并没有显示博小的浸入式英语教学给参加该实验的学生的母语习得造成破坏性的影响。

实际上在20世纪80年代,已经有学者对双语现象作了社会性质上的区分,即正双语(additive bilingualism)和负双语(subtractive bilingualism)。负双语之在个体的语言发展中,第一语言逐渐被第二语言所代替;但在正双语的情景下,第二语言作为一种附加的能力被添加到个体的语言体系中,而第一语言不会受到威胁,因为这种语言处于绝对的优势中,而且外在的因素为它的继续发展提供了许多条件,比如大众传媒等(Lambert, 1978:217)(见Rene Appel and Pieter Muysken,: Language Contact and Bilingualism)。综合博小进行实验的各方面环境因素,他们的英语浸入式教学可看作是正双语而非负双语的一部分。我们已经算出实验班的学生每周接触英语的时间超过了二十课时以上,但是不管怎样,他们接触中文的时间总是超过英语。比如,他们和家人、朋友是用中文进行交谈的,他们也会看很多中文的电视节目。总之,他们所处的环境中中文占了绝对的优势。

2.学生对两种语言不同的态度

为什么把学生对两种语言的不同态度也考虑在内,因为这个因素必定影响两种语言的持续发展。学生们在面试部分的表现似乎说明他们对第二语言的肯定态度要多于第一语言。

在面试的第二个步骤中,学生两种语言讲同一个故事时,他们用英语讲的句子明显要多于中文。从时间的长短上也说明了同样的问题:Liptitian讲英语用了5分钟而讲中文只用了2分钟;Joe用了分别10分钟和6分钟;Jack是4分钟和3分钟。另外,三个学生还有一个相同的地方,就是他们讲英语时讲得更加生动而富于表情。比如,他们会用更多的肢体语言,他们往故事中加入了更多有趣的情节。总之,他们用二语进行的思维更加活跃和有想象力。

造成学生对两种语言的不同态度的因素可能有很多,但最主要的应该是来自学校和家长方面的暗示。学校对浸入式教学模式进行了大力的宣传。他们也极力地鼓励学生尽量开口讲英语。虽然不禁止在学校讲中文,但母语在教师和家长的意识里对二语的学习是有阻碍作用的。学生受到这种暗示,认为英语比中文更加重要,他们自然在前者中投入的努力就会更多。在浸入式教学的早期阶段,二语学习没有对母语造成负面的影响,但在个体后来的发展会否有影响还是未知。

3.本调查的局限性

必须承认这个调查是有局限性的。首先,分析只是基于一次的成绩而作出的。我们并没有试卷的设计以及信度和效度方面的信息,再说,也不能就从一次的考试判断出学生的全部语言能力。还有,我们从表格二中看出,普通班和实验班并不处于完全平等的条件之下,比如,不同班的学生人数不同。所有这些因素都影响到了本调查的客观程度。不管怎样我们得到的启示是,当我们引进浸入式教学这种双语教育的模式时,要考虑到它可能具有的副作用,最大化它的有利因素,最小化它的不利因素。

参考文献:

[1]李琨.习得理论对我国小学外语教学的启示. unpublished material in BLEPS,2002.

[2]Lightbown, M., Spada, N ., How languages Are learned,.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

第2篇

关键词:中学地理教学;教学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7-0125-02

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确立了三维教学目标,不仅对基本知识和技能、过程与方法提出了要求,而且还加强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学目标。要求地理教学: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提高地理审美情趣;关心我国的基本地理国情。关注我国环境与发展的现状与趋势,增强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了解全球的环境与发展问题,理解国际合作的价值,初步形成正确的全球意识;增强对资源、环境的保护意识和法制意识,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增强关心和爱护环境的社会责任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简单来说,新的地理课程标准更加强调地理学的兴趣、态度以及积极的人生态度、科学的精神和公民的基本素养,更加注重学生个性的发展。

一、实施高中地理情感态度价值观教学目标的影响因素

1.教师对情感态度价值观教学目标实施的影响。(1)教学经验。教学经验是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形成的,教学经验的长期积累有助于教师有效处理课堂的教与学。对于教学经验较少的教师,暂不能很好地把握课堂,会影响课堂时间及对教学内容的把握,有时受学生情绪的影响或为了赶齐教学进度,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常落实得不好甚至没有落实。对于老教师由于教学经验较为丰富,积累的素材较多,像揣在兜里的东西一样,随时掏出来用。要想给学生一杯水,老师不能仅有一桶水,应该有一泉水。所以情感态度价值观教学目标落实得较好。(2)教学观念。教师的教学观念支配着教师的教学行为,认真积极的教学态度有利于情感态度价值观教学目标的落实,反之则影响其落实。教师往往认为知识点讲到位了,对于高中生而言,自然就明白了。因此在写教案时也是写一写知识点,没有具体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设计内容。因此教师在教学观念上对情感态度价值观教学目标的实施认识不足,是阻碍其落实的主要因素之一。另外,有的老师为了实现这一目标,脱离具体内容和特定情境,孤立地、人为地、机械生硬地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把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直接“教”给学生,这种教育只是一种知识教育或技能教育,而不会成为有效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对学生的发展不可能产生有效的作用

2.中学生生理心理特点对情感态度价值观教学目标实施的影响。目前高中生绝大部分时间在学校,学习任务繁重,自由支配的时间很少。因此,在高中地理课堂上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要符合中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立足于中学生实际需要,解决中学生成长中的实际问题。情感态度价值观是学生个人的、内隐的心理特征,如果教师不懂得学生的情感认知规律,实施不当的策略,必然在培养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时处于劣势,甚至适得其反。

3.应试教育对情感态度价值观教学目标实施的影响。以高考为主要目标的升学考试体制一直深深影响着高中地理的教学,把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看成是“额外负担”,是“软任务”,因而不能自觉地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其结果自然也是收不到良好的效果。在当前的考试体制下不能明确具体地测量,所以很多教师把情感态度价值观教学目标落实不下去或者不到位,归咎于应试教育的压力。为了应付考试,把课堂重点放在知识点上,其他的目标就应付着写上。再加上学科性质,每个老师带的班级较多,为了赶齐教学进度,会使一些原本设计好的情感目标没有完成;教师对地理教材中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因素挖掘不深。由于这一目标多是隐性目标,不如知识、技能目标那么明显,有时挖掘不到。尤其对学生地理学习的学习兴趣、学习动机的激发和保持,地理学习习惯与学习价值观的培养,以及全球意识等现代教育理念则挖掘不够。与课程目标中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目标相比,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显得单薄。

二、改善高中地理教学中情感态度价值观教学目标现状的策略

1.树立长期教育的目标。学生良好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并非一朝一夕就能达到的,必须由学生在教师创设的具体教学活动过程中不断地体验、内化而形成,这类目标的实现是一个“润物细无声”、潜移默化的过程。这就要求地理教师课前要精心准备,在每堂课明确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的切入点、时间安排、教育方法、教育相关道具及教育环境的创设、教育语言等相关因素,适时适地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

2.加强教师培训。要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教师首先要切实掌握地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内容,使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是教师自然与真诚的流露,从而有效地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情感。因此,各级各类的教育教学培训部门应该提供不同层次的培训并加大培训力度,为教师多提供一些可操作的教学案例和具体的教学策略,使新课程真正地能落实到课堂教学中。并且可适当地多组织公开课,邀请校外专家对课堂进行指导,促进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还应针对一些实际问题,引导教师开展行动研究,不断提高教师的素质。同时,要真正落实地理新课标中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地理教师要深入学习教育心理学,懂得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过程。

3.运用正确的评价方法。目前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进行评价,主要采用观察法、问卷法、谈话法、测试法等。其中观察法是评价情感态度价值观的重要方法,主要是将评价学生在地理学习中的行为表现观察记录下来,按照事先设计好的标准进行评价的方法。观察法特别适合于对学生在地理学习过程中表现出学习态度、兴趣、习惯、创造性、地理观等方面进行观察、记录和评价。

第3篇

本文根据新闻传播类专业实习教学的实际情况,从确定实习教学目标、设置实习教学内容、改革实习教学方法、搭建实习教学平台等方面出发,就如何提高新闻传播类专业实习教学效果进行探讨,为完善实践教学环节,提高学生实践能力进行有益的探索。

关键词:

新闻传播;专业;实习;改革

新闻传播类专业包括广告学、传播学、新闻学、广播电视学、编辑出版学等,都是实践性较强的专业,在学习了基础理论之后,需要设置相应的实践环节来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实习是实践环节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教学需要对实习环节实施改革显得尤为重要。

一、确立实习教学目标

一般情况下,实习可以分为认识实习、实务实习、岗位实习、毕业实习等四个类别。认识实习目的在于从总体上了解行业动态,掌握行业发展趋势,为今后开展专业学习打下基础。实务实习目的在于了解传播流程,熟悉各个部门之间的关系,把握传播过程中各个环节的规律。岗位实习通常时间较长,是指根据学生的专业方向和特长安排到相应岗位上,并真正参与岗位工作,如策划、制作、创意、编辑等,培养学生由理论指导实践,再由实践验证理论的能力,掌握不同岗位对从业人员的素质要求。毕业实习是围绕毕业设计(论文)选题开展的一系列调研、分析、归纳、总结工作,目的在于为完成毕业设计(论文)收集资料,奠定基础。

二、完善实习教学内容

1.合理安排实习任务。

采用任务驱动法可以较好地调动学生参与实习的积极性,提高实习效果,因此,根据实习目标合理安排实习任务显得尤为重要。在任务下达中,指导教师应充分考虑实习目标,保证任务的可操作性和工作量的饱满性。如认识实习要求学生完成调研报告,实务实习要求学生完成单项作品,岗位实习要求学生完成综合性作业,并要求学生完成实结和实习手册。

2.及时更新实习内容。

实习内容应随着行业发展及行业需求的变化而不断更新,因此,教师要及时了解行业变化与需求。一般情况下,教师可通过参加行业实践、参与学术研讨及用人单位调研等方式了解行业需求。如在传播过程中常用的设计、制作软件的使用和印刷,出版技术的更新,编辑技术的完善等,都应在实习环节给学生做最新的介绍和培训。通过完成实习内容,可以使学生受到最新传播思路和传播技术等方面的专业训练,加深对所学理论知识的理解与掌握。

三、改革实习教学方法与手段

1.改进实习教学方法。

实习环节与理论教学一样,通过改进教学方法可以进一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乐于参与其中,成为整个实习过程的主体,提高教学效果。例如:采用模拟教学法,学生组成不同的小组模拟传播过程中的不同角色进行方案的论证、比稿、样片制作等,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创作热情,进而提高实习质量。模拟教学法需要教师从过程的设计、组织、管理等方面做好准备工作,并在最后阶段对存在的问题进行点评和总结。

2.改革实习教学手段。

实习环节的教学开展通常先进行集中的理论讲授,然后学生根据实习任务开展工作,教师进行现场指导,最后对学生完成的实习作品进行总结和点评。集中理论讲授主要包括理论知识回顾、下发实习任务、强调实习要求,这一环节将对学生的整个实习过程起指导性作用。而实习作品点评将对学生的实习过程和实习成果进行全面总结,通过作品展示、展览的方式指出学生作品的优点与不足,使学生在今后的设计中能取长补短。单纯地依靠传统的教学方式会使讲授和点评的效果受限,多媒体技术既能向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集图、文、声于一体的教学信息,又能为学生提供生动形象、友好平等的交互方式。因此,在理论讲授和作品点评环节,依靠多媒体辅助手段则更为直观、清晰和贴切,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四、搭建实习教学平台

第4篇

一、引题

在2006年度春季北京召开的人才招聘会上爆出这样一个信息,用人单位不愿意聘用应届毕业生,而乐于聘用有一定工作经验的人才;较之前些年,我国急缺大量技能型、实用型人才。显然,社会的发展对人才职业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适应需求形势的变化,会计专业必须将已经形成的传统教学模式和套路进行调整和创新。首先,在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今天,尽管高等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培养目标有区别,但是培养或首先培养应用型、技能型人才,提高学生职业能力,又是二者共同的目标;其次,在目前的会计专业教学活动中,学生到企业单位进行下厂真正实习几乎是办不到的,而会计模拟实习实践教学则是主要的实践教学手段,是实现课堂教学与实际工作零距离、毕业与就业零距离、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的重要教学方式;再次,会计模拟实习实践教学的质量,有待进一步控制和提高。如何加强会计模拟实习实践教学的质量控制?这是国内高校会计教育界最为关注的话题之一。

二、现状

在目前的会计模拟实习实践教学中,存在着不可忽视的问题。一是会计模拟实习室,作为校内实习基地,设施和条件与企业单位相差甚远。二是模拟实习资料仿而不真,与实务操作存在较大的差距。三是实习过程中学生应遵循的行为规范不健全,未将走进实习室视为到单位上班;存在一人做好,他人照抄的情况;学生抱有“模拟实习是作业”的观念;学生怕出错,使用铅笔编制凭证、登记账簿。四是学生实习成绩考核没有科学的指标体系;仅凭结束时递交的实习报告给出学生实习成绩。五是指导教师对学生疏于指导和管理;整个过程为粗放式的实习,“主要靠学生自己”,“按期完成即可”。六是学校对模拟实习的监督管理较松散,部门对指导教师缺乏指导和监督;指导教师自定一个实习方案,方案的合理与否无人问津。七是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的课时比例不尽合理。上述问题的存在,导致毕业学生到单位不能很快适应工作,动手能力低。

三、目标

会计模拟实习是在会计教学中,为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处理实际业务能力,在学校建立会计模拟实习室,把企业财务部门的业务活动浓缩于事先设计好的会计模拟实习资料中,学生运用会计凭证、账簿、表格和运算工具,通过写、算、做等基本功的独立操作,以获取知识和能力的实践教学方法。实践教学目标是,使学生理解、巩固及掌握专业理论知识,熟练掌握会计核算技能,具有一定工作经验和能力,具有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求实精神,为毕业走上工作岗位后,缩短“适应期”,尽快胜任工作任务奠定坚实的基础。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加强会计模拟实习实践教学的质量控制。会计模拟实习实践教学的质量控制的目标,是要建立和完善质量控制体系,制度和措施健全可行,控制到位,提高质量,实现会计模拟实习实践教学目标。

四、构想

从教学实践中体会到,加强会计模拟实习实践教学的质量控制,既是学校及有关部门的责任,又是具体指导教师的责任。因此,会计模拟实习实践教学的质量控制体系应分为两个层次:学校的全面质量控制以及实习项目的质量控制。

(一)学校的全面质量控制

学校的全面质量控制,即学校为合理地确保实践教学,能够达到目标要求而采取的控制政策和程序。学校应合理制定和有效实施如下全面质量控制政策和程序:

1.建立会计模拟实习室。为了满足会计专业开设会计模拟实习课和进行直观教学的需要,要建立学校会计模拟实习室。由企业或会计师事务所专业人员协助,按照大、中型工业企业财务部门设置布局,设置会计人员的工作岗位,建立模拟财务科;把工业企业财务部门的业务活动浓缩于事先设计好的会计模拟实习资料之中,使之“再现”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学生到这里,如同来到企业财务部门,身临其境而成为企业职员,进行情境操作。

2.专业胜任能力。师资是保证教育质量的关键。高校教师不仅应具有丰富的专业理论知识,还要有过硬的专业实践能力。学校应构建教师后续教育培训制度,努力加快“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鼓励教师参加各种专业资格考试,鼓励其走出去“打工”;在对其进行理论知识培训的同时,进行实际工作能力的培训。

3.完善教学计划。依据技术性、技能性人才培养目标,构建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增设实践教学及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课程。策划实践教学内容体系,将会计模拟实习分为分步模拟实习和综合模拟实习,并将综合模拟实习分为单学科综合模拟实习和多学科综合会计模拟实习;做到综合实习与分岗实习相结合、手工实习与会计电算实习相结合;加大实践教学力度,从学习《基础会计》课起,就进行会计基本技能的训练以配合专业会计课的教学,进行各专业核算的模拟实习;毕业前夕,进行多学科综合会计模拟实习。

4.制定会计模拟实习规范。会计模拟实习规范,具体规范学生的实习行为。规范的制定,应注重学生职业道德的养成,以及学生动手操作能力、问题分析能力和职业判断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形成主动思维的习惯。规范的制定,还应规定每个会计模拟实习项目应达到的标准。

5.制定技能量化考核标准。将会计模拟实习规范进行指标量化,实现对每个学生实习运作全过程的成绩考核,实现学校、部门、教师和学生对学生实习成绩的多层次考核,包揽职业道德、动手能力、问题分析能力和实习结果等多方面内容。

6.工作委派。选择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教师,担任指导教师。明确其责任和任务,明确对其工作考核标准,制定对其奖励和惩罚制度。

7.督导和监控。建立分级督导制度,要求各级督导人员对各层次的实习工作给予充分的指导、监督和复核。从会计工作的一线聘请具有一定理论知识的人员进行协助,并充分发挥学校教学督察督导组的作用。督导和监控人员包括学校领导、教学督察督导组、部门负责人和负直接责任的人员。构建事前审核、事中辅导与事后检查相结合的监控体系,确保会计模拟实习内部质量控制的有效实施。

(二)实习项目的质量控制

实习项目的质量控制,即会计模拟实习指导教师,应当执行全面质量控制政策和程序中适用于实习项目的质量控制程序,确保学生圆满完成实习任务。作为指导教师,应对学生实施如下控制政策和程序:

1.指导。指导教师现场指导学生,帮助其理解实习方案和业务内容,解决疑难问题;启发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调动学生积极性,使其进行“真刀真枪”的实干。

2.监督。指导教师在实习过程中履行监控职责,及时发现问题,督促学生按照实习规范和要求来进行。

第5篇

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是国家五部委联合提出的五大紧缺人才重点培养专业之一。职业教育主要培养高级技术人才和高素质的劳动者,承担着为社会培养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熟练操作技能的技能型人才的任务,然而我国现行的汽车职业教育中面临着很多问题和矛盾。如何为社会培养出技能高、综合素质高的应用型人才,如何解决培养人才与社会需求脱轨的矛盾,职业教育任重道远。

一、我院汽车专业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院的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班级采用的是“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其教学过程是教师在实训室中利用多媒体以及实物进行教学,在理论教学过后学生直接进入实习过程。实习过程是实习指导教师先对实习训练课题的教学目的、仪器设备、工具材料、技能操作要领和步骤、评分标准、注意事项等内容进行讲解,然后再具体操作示范,学生按部就班依次进行实际训练,若实习课题通过考核,则此项实习就完成了。这种教学模式存在一些不足,它是“被动、实验、模仿型”的教学模式。

(一)教师的教学形式单一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学的主要形式是实习指导教师讲解示范,学生模仿练习。整个实习教学过程是围绕实习指导教师展开的,是典型的“教师为中心”的模式,客观上限制了学生潜能的充分发挥。

(二)教师的作用不明确

目前教师的作用主要体现在知识与技能的传授、示范上,承担的是知识与技能传授者的角色。而没有把准备教学情景、营造学习氛围、组织和引导教学过程作为主要任务。实习指导教师应成为学生实习行为的指导者,碰到问题时候的咨询者。

(三)知识单向传递

教学信息的传递是单向的,往往没有学生的反馈信息,这样教学效果就变得不可靠。

(四)学生参与程度较差

理论教学中,学生活动以讨论为主,学生虽三五一群,但由于问题太难,学生相关的知识储备不足,使讨论不深入,思维不开放,学生的回答要么直接从教材上读出,要么是不基于专业技术事实,不知从何处作答。

实训教学中,学生的参与是被动的,技能的掌握方式是模仿型的。因此,学生的参与程度只停留在模仿操作的层面上,其自觉、努力的程度低下,在学习过程中容易出现从一开始的“我要学”逐步衰变成为以后的“要我学”。

(五)考核与激励措施片面

学生的成绩评定方式单一,实习指导教师缺乏对实习教学的理性认识和实践经验,评价的科学性、全面性和可操作性不够。对学生的激励的手段是外在的分数,而没有学生在完成一项工作之后发自内心的喜悦,也就是缺乏内在激励。

二、“汽车电控发动机”课程创新一节课

学院在08-0年组织了“创新一堂课”比赛,笔者以“汽车电控发动机”课程参加比赛,通过这次比赛也获得了不少启示。

(一)创新一节课的实施过程

制定教学项目并进行分析,有针对性的采用“以行动为导向”的教学组织方法组织实施,要学生参与到实习的全过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1、实习指导教师下达实习任务

实习指导教师把实习课题和内容、组织形式等统盘考虑,以书面形式向学生布置实习任务。在开始实习前,实习指导教师必须精心备课,其中包括实习课题的教学目的、实习所需要的重要参考资料和信息、学生的现有水平、引导问题和引导说明、场地设施、安全文明操作等,以确保实习过程顺利进行和获得高的质量。

本节课的实习任务为电控发动机不能起动故障的排除,以竞赛形式完成。需要设备为桑塔纳3000轿车一台,帕萨特一台,凯越一台(设置同一故障);解码仪,数字万用表各三台。

2、学生独立收集信息,小组进行讨论

每班48名学生,分成3组,每组16人,每组配备一名教师。实习指导教师布置实习任务后,学生按小组广泛地收集与实习课题的相关资料和信息,可以是教师和书本材料提供的信息,也可以是书本以外的信息。

学生将完成实习项目有用的信息进行筛选,并以书面形式简短概括,明确核心问题的本质,即“做什么”。

在这个阶段,学生要讨论出引起电控发动机不能起动的原因。

3、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拟定计划在这一阶段,需要解决“怎么做”的问题,即制定排除故障的工作计划。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实习课题制定本组的实习计划,学生制订计划应尽可能的详细,以减少出现差错或忽略细节的现象。课题实习计划包括实施这个实习课题分为几个工作步骤,必须具备的实习课题实施条件,用什么工具、设备、量具、材料、仪器、仪表等,实习中应注意哪些事项,实习中应该注意哪些安全文明问题。

计划一般以书面形式完成,这将有助于使整个实习过程系统化,并使每一个步骤都能成为有意识的行动。由小组讨论制定实习计划,有助于形成良好的讨论和实习氛围,有利于共同进步、共同提高,有利于创造性思维的发挥,并在小组交往与合作中,能力得以不断提高。

4、实习课题实施过程

这一阶段是实质性的阶段,学生按计划有条不紊地进行,教师在一旁监督指导。学生在这一阶段始终包括工作与检验的相互交替,不断反馈并调整工作进度和修订之前的计划。

5、实习评价

实习结束后,教师对实习课目质量进行评价,同时也包括对前面所有步骤的评价,以及对学生行为及工作态度、责任心等方面的评价。

实习中好的地方给予鼓励,不足的地方加以指出并改进。

(二)本节课创新的特点

1、目标明确

学生通过阅读引导性资料,明确学习目标,清楚自己应完成什么工作,学会什么知识,掌握什么技能。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主动查阅资料(学生用书中的相关链接部分及相关车型维修手册),获取有效信息、思维指向,制定操作计划,实施操作计划,评估操作计划,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一旦掌握了这种方法,就可转化为自己的思维和行为方式,从而提高了认知能力,为自我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p#分页标题#e#

2、学生为主体

从查阅资料、获取有关信息、解答引导问题,到制订计划,实施计划、检验与评估计划,学生不仅自始至终积极参与,而且能发现自己尚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他们主动加以弥补,不断自我完善,使得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充分体现。

3、教师为主导

教师根据课题的需要,认真组织能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切实可行的材料。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教师仅对认知方式、计划可行性、操作规范性进行思维提示,以学定导,教师的主导作用是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的基础上发挥作用的。

4、培养学生全面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

本节课一改传统实习教学的陈旧方法,教师不是去告诉学生该干什么,怎么干,用什么,怎么用,而是以能力本位为基本指导思想,以培养学生全面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为教学的最终目标,充分体现了现代教学观念中关于动作技能形成的阶段理论,重视和遵循动作技能形成过程中的认知规律,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大胆探索、开阔思路,使学生无论是在组织能力、自主性和责任感方面,还是在交往与合作、学习技能、承受能力等方面都得到了较好锻炼与提高。

三、如何创新一门课

(一)教学标准的制定

1、制定理论与实习一体化教学(学习)项目,编制修定每一个项目的教学标准。

2、理论教学以项目为主线,由项目负责人根据项目教学任务的实际需要,参考现有的汽车专业教材,结合本校现有的教学设备与设施编写适用于每一教学项目的专业理论知识。

3、实训教学以“维修企业维修人员完成每一个维修项目工作的全过程”为主线,将“接受维修任务单、维修作业前准备、初步检查、维修项目规范作业、增加项目申报、配件申领、更换下的配件包装与交接、完成作业自检、交车前清洁”纳入教学环节并严格实施。

实训规范以所选车型的维修手册为主要依据,由责任编写教师参考对应车型的维修手册结合教学组织的实际需要进行编写。

4、自编教材将教师与学生用书分开编写,教师用书以课件的方式将理论知识、操作规范、教学组织方式汇编在一起,以能指导教师完成项目教学为宗旨;学生用书以一体化教材为体现形式,每一项目编写成一本小册子,其包含理论知识、操作规范要领、技术标准、作业标准等学习内容。

5、项目试实施一个学期后,每一项目的任课教师负责整理修改该项目的理论教学内容与该项目操作标准、操作规范、技术标准、操作程序。

每个项目教学的任课教师都要对所教项目的理论、技能进行再评估,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修改意见与建议,交由汽车专业课题组审校,可以通过修改审校再修再审校的方式来完善每一项目的教学内容、教学组织方式及教材。

(二)教学模式的选择及使用

针对于以往实习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在改革中我们选择更具有开放性的教学组织形式———“行动导向教学法”,凸显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为实习教学的最终目标。因此,我们将“汽车电控发动机”课程分成多个工作项目,每一个工作项目都有相应的教学标准、能力要求。

对已制定的教学项目进行分析,有针对性地在某些项目中改变传统的实习训练形式,采用“以行动为导向”的教学组织方法组织实施,要学生参与到实习的全过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三)课堂实施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1“、以行动为导向”的项目需要学生必须具备有一定的专业理论知识与专业技能为前提。

2、学生阅读、理解能力有待提高。课前必须做好充分的预习准备工作。

3、现有的教学设备配置模式、实训场景要与新的教学模式相匹配。

4、现行的教师教学评价体系要与新的教学模式相适应;现行的学生成绩评定体系要与新的教学模式相适应。

5、教师教学观念、教学组织习惯需要较大的转变,需要时间来磨合。

第6篇

关键词: 动物学野外实习 问题 改革措施

动物学野外实习属于生物科学的专业实习,是教学规划中所规定的实践课程,对于丰富动物学知识,培养和掌握动物学实验技能十分重要[1],通过动物学野外实习,学生能够在实习的过程中近距离的接触课本上所提到动物,了解它们的形态特征,生活环境,生活习性,以及与环境之间的关系[2]。掌握标本的收集、鉴定、制作和保存的方法,不仅可以将书本上的知识付诸实践,而且可以培养学生在实践过程中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从而更好地服务于课堂教学。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高等教育的改革,渭南师范学院本着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教学理念,对于学生的培养模式进行了较大的改革,使得直观性内容在教学中不断加强和加深,但由于野外实习的课时安排减少,且实习经费的逐年增加,怎样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和实习经费不足的情况下,更好地达到野外实习的目的,并且还要保证质量,对于教师和学生是以个极大的考验[2]。这就需要对野外实习进行改革和创新,以此来更好地服务于课堂教学。

一、现状与问题

近几年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全面提升全民素质对于国家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因此,应国家教育的改革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全国各大高校提升了学生的招收比例,加之退耕还林、退牧还草,以及生物多样性的保护等改善环境措施的提出,动物学野外实习就暴露出了一些客观的问题。

1.实习地域过于狭小,实习内容不够全面。

我国地域辽阔,资源丰富,可供实习的地方很多,而定时、定点的实习方式,只能了解到少数动物的特征和习性,这样就会导致实习内容不够全面,同时学生也会觉得野外实习只是形式主义,从而失去对实习的兴趣,这样实习就失去它原本的意义。

2.指导老师与学生的比例不协调。

随着学校招生比例的上调,学生的数量逐年增加,而相应的老师数量的增加与学生数量没有成相应比例的增长,导致师资短缺,有的老师就会不得以身兼数科,可想而知,老师缺少精力去耐心地指导实习。并且每班本应配备2―3名指导老师,而现在只能是1―2名,这样难免会漏掉对一些同学的辅导,并且也很难在较短的时间内达到预期的效果。

3.准备不够充分,实习目的不够明确。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因此在实习之前一定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只有准备好了所需的器具和知识,才有可能圆满地完成实习的任务。所有的准备都是为我们实习所要达到的目的做准备,实习目的是我们实习的初衷也是我们所要达到的目的,因此实习目的明确与否将关系到野外实习的成与败。

4.学生拘泥于课本,缺乏探索创新意识。

由于社会的发展以及周围环境的变化,当前的学生养成了懒惰的习性,在平日的学习中不善于甚至不愿意去思考,只注重课本知识,并且在实习的过程中,不知道如何发现问题,就更别谈分析和解决问题了,这就使得他们只希望老师对其一味地灌输,而缺乏创新的意识,这是很可怕的,因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而教育的目的就是希望通过教育使更多的人能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因此,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显得尤为重要。

5.实验经费的不足,实验器材的短缺。

随着学生人数的增加,国家对教育的投入也相应增加了,但由于经济的原因,在实验经费和实验器材的配备方面还是略显不足,这样就直接限制了野外实习的正常进行。再加之现在的教学对于知识的由浅入深,由粗到细,这样就对实验的器材有更高的要求。因此,对于实验经费不足和器材短缺的问题已成为野外实习的重中之重。

6.记录不详细,考核不规范。

野外实习不只强调过程还很注重结果,而现在的很多学生在实习过程中,过分地强调过程而没有进行充分的记录,以至于前脚学后脚忘,得不到一点实际效果,顾此失彼。为了检验实习的效果,老师要对学生进行考核,而很多老师忽略了这一点,或只是走个形式,这样就使得学生不能了解自己的实习情况,即会使学生看轻实习的重要性,也不利于老师对学生情况的了解,这是值得我们思考的。

二、改革措施

面对以上诸多问题,我们应如何去应对,这是值得我们去思考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老师和学生应共同去解决,而不能只靠从单方面去解决,不仅要从思想上解决,而且要从客观方面加以考虑,只有这样才能够从实质上解决,要敢于创新,勇于创新,使得野外实习能更好地服务于课堂教学,从而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以下是我的几点思索。

1.尽量扩大实习地点的范围,丰富实习内容。

实习地点的选择对于动物野外实习的效果来说也是至关重要的,以往我院由于种种原因将实习的地点固定在一定的区域,这样不仅使得实习过于单调,而且不能使学生全方位地去了解书本上的知识,研究的范围很窄,这样就制约了学生追求更多知识的步伐。由此,在学院的教学和经费允许的情况下,适度地扩大动物学野外实习的范围和其所涉及的知识面,可以使学生全方位多角度地去参加野外实习的教学活动,从而更好的掌握所学知识[3]。实习地点选好了,实习内容的准备更加重要,实习内容相当于实习活动的灵魂,没有充分的实习内容作为后盾,实习将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由此我们在进行野外实习之前要根据教学大纲的规定和所学知识的情况,制定和丰富实习内容,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实习的过程中,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和能力来完成自己的实习,这样就可以保证实习可以有条不紊地进行。

2.协调指导老师与学生的比例。

随着大学的扩招,一个老师需要带更多的学生,这样就使得学生不能得到老师更全面的辅导,从而导致实习活动无法正常进行,对于现在出现的教师紧缺的问题,学校应该对此做出相应的改善措施,比如,扩大教师队伍,使得教师与学生的比例相协调;调整学生实习的批次,使得每个学生都能够接受到老师的指导,从而使学生在实习过程中知道该干什么,该怎样去做,从而提高野外实习的效率。要达到这样的目的,就需要学校和学生双方面的努力。

3.明确实习目的,做好充分准备。

要做好一件事,首先要知道该干什么,怎样去干,这就要求我们有目的地去干一件事。同样,我们想要进行一次完美的实习,就需要我们在实习之前明确实习目的。实习目的就是我们根据课本所学来了解我们在实习过程中所需要掌握的,以此来确定我们在实习过程中该如何去做。在确定了目的之后,我们还需要准备实习过程中所需要的材料、工具等,只有做到这一点,我们才有可能保证实习过程中不会有跌绊。

4.抛开课本,培养创新性思维方式。

在校学生大多数认为只要考试过关就可以了,因此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就只学习课本知识,而把实习当成是课外郊游,这样就使得学习成为了取得学位证的一种形式。拘泥于课本只会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多种思维定势,不利于学生的发展,阻碍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这样很有可能对他们以后的人生道路埋下很多隐患。为了培养符合现展的人才,学校需要调整他们的育人方式,在老师的教学过程中,充分启发学生的创新性思维,让学生在课余抛开课本的固定思维去看待问题,去解决问题,让他们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养成独立的思维方式[4]。

5.合理解决实习经费和器材问题。

实习经费和实习器材对于野外实习也相当重要。学校可以从平日的经费中给学生挤出一些来,适当增加实习经费,保证有足够的野外实习时间,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进行实习[5]。随着动物保护政策的实施,原来的捕杀式、捕捉式实习方式逐步向观察式实习方式过度,所以现在的实习装备不能满足实习要求,需补充部分实习必需的摄像机、照相机、望远镜、指南针、对讲机、GPS等实习器材,购买动物学野外实习指导、动物图谱、动物分类等参考书,给学生提供更好的条件,保证以实习效果。

6.做好记录,规范考核制度。

在实习的过程中一定要进行详细的记录,因为实习过程中如果不做好记录的话,实习就失去了其应有的意义,在实习的过程中做好详细的记录,以利于学生以后对实习过程的回顾。实习记录应包含物种名称、外形、生活环境、习性、小组成员、时间和天气,这样才能使学生在实习过后更好地回顾实习所看所学[6]。实习结束之后,老师要对学生的实习结果进行考核,以此来检验学生的实习情况和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参考文献:

[1]盛和林,.脊椎动物学野外实习指导[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3:1-15.

[2]史海涛,熊燕,梁伟等.动物学野外实习的改革与实践[J].四川动物,2007,26,(3):712-714.

[3]赵连泽,蔡元峰.野外实习与学生能力培养[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0,(2):140-141.

[4]唐鑫生.动物学野外实习管理模式探讨[J].生物学杂志,2006,23,(3):56-58.

[5]郭东生,张正旺,刘全儒等.生物学野外实习教学探究[C].高校生命科学基础课程报告论坛组委会编著.高校生命科学基础课程报告论坛文集.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295-297.

第7篇

[关键词]生态学实习 研究性教学 问题性 项目驱动

[中图分类号] G642.4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4)16-0056-03

一、生态学野外实习教学现状

加强实践教学建设,创新实践教学方法,提高实践教学质量已成为我国高校开展教学改革中的重点之一。[1] [2]生态学是我国高等院校生物、环境、农林等相关学科的核心课程。2011年生态学被增列为一级学科,由此可见其重要性。野外工作是生态学研究与应用的基础,野外实习则是生态学教学中必不可少的基本内容,是培养学生专业技能的关键环节。[3]很多高校对生态学实习模式进行了研究与实践,从实习基地建设[4]、组织与管理[5]、教学过程改革[6]等多方面均进行了有益探索。徐驰等(2012)提出了实习内容多样化、综合观测、实验与建模途径、因地因时制宜、联系前沿理论与具体研究工作、与社会实际需求相结合等若干生态学野外实习模式。

为了培养创新型人才,研究性教学已经成为教育教学改革的热门课题,研究性教学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取得了重大的进展,但研究性野外实习教学模式仍然处于探索阶段。秦钟等(2009)建议生态学实习应适当安排综合性、创新性实践项目;杜照奎(2013)、龚红梅等(2013)尝试了研究性生态学野外实习。由于不同院校学科背景和专业课程设置存在差异,研究性野外实习体系仍有待于整体规划和更新,研究性教学模式的实施还需要不断地改进和完善。在教学模式方面,还存在不少问题,如教学内容的科学性与可操作性不强,实践教学缺乏连续性和特色性,缺乏成形的、高效的实践教学模式等。因此,有必要加强高效的生态学野外实习实践教学模式的创新研究与探索。

二、研究性野外实习模式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环境科学专业充分利用北京延庆在气候、生境、物种以及植被类型的优势,建立了生态系统多样的生态学实习基地:北京延庆松山和野鸭湖湿地,结合本校学科背景,实习内容确定为森林群落特征调查和湿地植被多样性调查,以森林生态调查为重点。我们在总结多年野外实习工作的基础上,对生态学野外实习的教学方法进行了一些尝试和改进,进一步提高了野外实习的教学质量。

生态学野外实习分为前期、中期和后期。实习前期准备阶段重点营造研究性氛围,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实习过程中采用研究性教学方法和学生自主式、合作式学习方式;实习后期注重实习成果总结,开展实习报告的精心修改和学生的公开报告,从而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实践探索的研究性野外实习模式见图1。

图1 研究性生态学实习模式

(一)营造研究性氛围

1.野外研究方法认知

实习前期重点进行生态学野外工作方法及原理介绍,包括植物群落调查方法、数据处理方法和实习仪器使用方法等。植物分类及野外识别是生态学野外调查的基础,不可或缺。针对我校环境科学专业设置缺少植物学、生物学等相关课程的实际情况,我们对植物学相关知识及术语进行了补充介绍。

2.邀请专家讲座

在实习准备阶段邀请相关专家讲座,使学生了解生态学项目的设计思路、野外工作的开展过程,拓展学生的研究思维。如邀请中科院植物所专家进行《森林生态系统碳收支研究方法简介》、《鉴赏植物,亲近自然》等系列讲座,并由专家带领,对校园植物进行识别实训,这些受到学生的热烈欢迎,并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3.学术文献分析

教师先通过典型文献分析方式进行实习题目设计、实习报告撰写等方面的指导,引导学生学会查文献、阅读文献的方法,再要求学生根据拟设计的实习项目进行文献总结讲解,以检验学生对文献的查阅程度,探讨自拟项目实施的可行性,为完成实习项目及实习研究报告的写作打好基础。几年的实践证明,文献分析是培养学生科研思维很有效的方法。

(二)认知性与研究性内容并重

为了培养学生专业技能和创新思维,将生态学实习过程划分为认知实习阶段和研究探索阶段。先认知了解生态学基本的野外实习方法,再进行实习项目的自由探索。认知阶段主要进行森林植物群落特征野外调查方法实践,同时开展植物识别训练,使学生掌握植物生态学野外工作的基本技能,此过程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教师以引导为主。学生要学习电子采集、鉴定植物的方法;野外植物群落的观察、植物与环境特征的调查方法和数据处理方法;学会观察植物分布与环境的关系。研究探索阶段则进行不同实习项目的调查研究。生态学实习内容见表1。

表1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生态学实习内容安排

(三)自拟项目驱动实践

研究探索阶段的实习内容设计思路是“以科学问题为主导”,要求各实习小组通过对实习前文献查阅和实习地的了解,自拟实习小专题的题目,独立设计实习方案,经过教师和学生讨论后,确定实习项目。在实习过程中,学生分组进行专题调查、分析数据、撰写实习报告。这样,完成一个实习内容的过程就是学生接受一次科学训练的过程,以锻炼学生独立思考和提出科学问题的能力,达到锻炼学生科学思维和科学研究能力的目的。近年来的实习项目见表2。

表2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生态学实习自拟项目

(四)研究性教学方法主导

1.采用问题式教学

问题性教学是开启学生创新思维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手段。野外实习教学是典型的直观教学,在野外实习中,注重观察植物和环境的外部形态特征,尽量采用启发式、提问互动式开展教学。如到达沿途的样地时,提问:所处的群落类型是什么?空间结构是什么?如何描述环境因子?野外观察植物时,进行一些启发性的提示,如花序类型、叶排列方式、有无汁液、气味等,指导学生亲自体验未知植物的认识过程,通过看、摸、揉、闻等步骤,通过观察和比较,引导学生把植物的形态特征与科的识别要点联系起来。启发学生将自身体验到的感觉与学过的理论知识相互衔接,引导学生学会应用生态学的理论去解释现实中的环境问题,思考如何解决环境问题。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开展情景教学

情境教学为研究性野外实践教学提供了新的途径。教师通过创造性地呈现各种各样的活动,让学生去观察、感受、体悟、总结和发现,从而获得实践知识和实践能力。如情境(1):在实习爬山过程中,常有户外登山人员手里拿着山上采来的手杖,问题引导:手杖是什么植物?为何受到大家欢迎?目前的生长状况如何?情景(2):看到海坨山山顶草甸上露营人数激增,提问:旅游露营对草甸的影响有哪些?学生探索、讨论结果后教师点评。这种灵活设置的实习问题,能让学生带着好奇、探究的心理去开展生态学实习活动,既增加了生态学野外实习的趣味性,又能提高学生对植物多样性及其价值与功能的认识,同时也锻炼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注重小组讨论

生态学实习整个过程均注重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实习项目选题、实习方案确定、野外工作开展、数据处理及实习报告编写过程,均要求小组研讨。由于不同学生在理论基础、动手能力及兴趣等方面都可能存在一定的差异,指导教师、学生围绕共同的教学目标形成一个学习共同体,将有助于学生之间相互启迪、优势互补,提高学习参与程度,有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也有利于其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还有利于培养学生在科学研究中的团队协作精神和逻辑思维能力。

(五)网络课程互动补充

如何应用现代教学技术改进实习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独立自主学习,是提高野外实习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鉴于我校环境科学专业缺少生态学前置课程基础的特点,通过制作生态学实习网络课程系统,可以对一些生态学、植物分类学相关概念和基本原理进行展示,教师与学生进行网上答疑互动,也可开展网上作业、在线答疑、在线测评、论坛等基于网上的研究性教学新模式,这些均可引导和强化学生的知识体系,增强互动性学习与交流,为野外实习提供很好的信息平台。

(六)成果交流综合提升

1.一对一实习报告修改

野外现场调查结束后,教师对学生写出的实习报告初稿进行一对一修改反馈,再针对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集中指导、讨论。通过与教师一对一的讨论,能拓展学生的理论知识点,增强其理论联系实践的能力,使学生逐渐掌握学术论文撰写方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研素质。

2.多媒体报告交流

生态学实习中所有项目均进行10分钟的PPT报告和5分钟的答辩讨论。学生准备认真,汇报风格各异,在总结成果与问题讨论过程中,进一步提升了自己的综合能力。公开报告锻炼学生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利用网络资源检索和综合分析信息的能力、书面与口头表述能力。

三、小结

在10多年的生态学野外实习中,我们教学观念逐渐由单一的验证实习转变为将验证实习和探索实习相结合的研究性实习,形成了以学生为主体的实习教学模式。通过提出研究性项目,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参与教师科研课题和申报创新性学习项目的学生明显多于其他专业,学生撰写实习报告的水平得到明显提高,学生受到了较为全面的科学思维能力训练。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如研究性教学的连续性、研究性实习过程的组织与管理、实习项目的科学性、理论知识的应用及实习效果的评价方法等均有待于进一步完善。

[ 注 释 ]

[1] 张宇,刘伟忠.研究性教学的深层次实施路径思考[J].中国高等教育,2009(12):37-39.

[2] 沈显生,尹路明,李树美等.研究型野外实习教学的设计与实践[J].教育与现代化,2002(3):22-25.

[3] 徐驰,刘茂松,杨雪姣等.生态学野外实习的多样化教学模式探讨[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2(5):158-161.

[4] 刘建宏,杨丽英,熊忠平等.生态学野外实习基地的数字化模型研究[J].中国科技信息,2010(17):213-215.

第8篇

关键词:技师学院;职业教育;焊工生产实习;课堂化教学;基本环节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5)30-0048-02

当下社会人才及行业竞争激烈,在一职难求的大背景下,学生掌握一门专业技能是就业的根本,也是顺利就业的途径之一。生产实习课是培养学生技能技巧的课程,课堂化教学是其最佳的组织形式,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上的双边活动,教师起主导作用,学生是实习的主体。职业院校作为职业技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充分利用课堂化教学将有利于把技术知识和操作技能技巧,有目的、有计划、系统地传授给学生,将学生培养成行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我结合焊工生产实习教学中的体会,对课堂化实习教学的基本环节进行了分析。

一、组织教学,是课堂化实习教学的保证

组织教学是课堂化实习教学的重要环节。在焊工生产实习的过程中,学生要接触到诸多危险因素,如果没有良好的教学环境、课堂纪律及安全措施的保证,就有可能引起触电、中毒、火灾、爆炸、灼伤等事故,这不仅危及学生及其他人员的安全,而且影响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结合自己在实习教学中的直接或间接经验,针对学生在实习时可能出现的问题及容易发生的事故,采取相应的措施,抓好组织教学,确保教学工作有计划、有组织地顺利进行。如加强课堂纪律管理,要求学生在进入实习教室前必须做好个人的安全防护工作,在实习过程中要严格执行安全操作规程,及时了解设备、工具、材料的使用情况等。

二、入门指导,是课堂化实习教学的关键

入门指导也称为授课,是课堂化实习教学的关键环节,它主要包括复习旧课、讲授新课、示范操作、分配学生实习任务四个部分。

(1)检查复习旧课的目的是为了加强新旧知识的联系,引导学生运用已掌握的知识和操作技能,触类旁通地促进新的知识和操作技能的理解和学习。可通过提问、讲评作业、分析工件、讲述相关知识等方式达到此目的。例如,手工电弧焊立角焊的教学,是在学生已掌握立对接焊操作方法的基础上进行的。因此,可采用提问的方式,首先引导学生归纳总结立对接焊的操作要领,然后通过对比分析,讲解立对接焊与立角焊的区别和联系,逐步地引入新课教学,达到“温故而知新”的功效。

(2)讲授新课是按照授课计划讲授本课日的教学内容。在教学过程中,要本着够用的原则,将教学内容重点突出、条理清楚地传授给学生,使学生了解本课日的学习内容、目的及要求,掌握相关理论知识,明确焊接工艺参数的选择及操作要领,强调安全注意事项等,为下一步的教学工作做好准备。

(3)示范操作是教师在讲授新课的同时,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掌握操作技能和技巧的一种直观的教学方法,若能配合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效果更佳。在示范操作前,应安排好学生观看的位置并向学生说明观看的重点和方法。在示范操作时,教师可运用分解、慢速、反复、正常操作等多种示范操作的方法,通过熟练而规范的演示和形象生动的讲解,将操作技能正确规范地传授给学生。例如,手工电弧焊平敷焊的教学,可分解为引弧、正常焊接、焊接接头、收尾四个步骤进行。在示范正常焊接的操作过程时,焊条要进行锯齿形或月牙形的横向摆动,动作幅度较小不易观察清楚,可有意将动作的幅度放大,进行反复示范操作,保证学生直观、清晰、全面地观看并理解老师的示范操作。学生通过教师的演示和讲解,知道操作的方法及过程,再通过模仿进行反复的操作训练,最终能熟练地掌握操作技能。

(4)在讲解与示范操作后,教师要根据课日授课计划给学生分配实习任务。在分配好实习任务、安排好实习小组及实习位置后,应要求学生了解实习环境,对自己使用的图纸、焊接设备、工具、实习材料等进行全面的检查,做好各项操作前的准备工作,填写实习准备情况。这样既能保障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又能培养学生严谨的工作态度。

三、巡回指导,是课堂化实习教学的核心

巡回指导是课堂化实习教学的核心环节,是教师在完成讲解和示范操作后,对学生的实习操作过程进行有计划、有目的、全面地检查和指导。巡回指导时,教师应结合自己在实习教学中的直接或间接经验,根据不同课题明确每次巡回指导的目的和重点。例如,在新课教学阶段,第一次巡视,主要检查学生在实习前是否做好各项准备工作;第二次巡视,检查工件的装配和定位焊是否符合操作要求;第三次巡视,主要指导学生正确的掌握焊条角度及操作姿势;第四次巡视,指导学生完成平角焊的操作过程,掌握正确的运条方法;第五次巡视,根据技能评定标准,检查学生操作技能的掌握情况。教师通过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巡回指导,可以及时发现和纠正学生在操作中存在的问题。

在巡回指导过程中,教师要心到、腿到、眼到、口到、手到,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根据每一个学生的具体情况,做到因材施教。对于操作技能较好的学生,可进一步提高教学要求,促使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不断提高。例如,在手工电弧焊水平固定管子对接焊的教学中,可引导操作技能掌握较好的学生在掌握灭弧法操作的基础上,通过更加细致的操作,观察控制熔池的温度和形状,逐步领悟并掌握单面焊双面成型的操作技术。对于学习暂时有困难的学生,教师要特别注意,针对他们在训练中存在的错误动作及不合理的操作,进行重点的单独指导,帮助他们克服畏难情绪,提高学习兴趣,正确地掌握操作技能。当发现学生存在共性的问题时,应及时中断实习,将学生集中起来,针对存在的倾向性问题,重点分析讲解,提醒学生注意操作中容易出错和容易忽视的地方,必要时要重新进行示范操作,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掌握正确的操作方法。巡回指导过程教师应将学生的操作技能掌握情况、主要存在的问题、实习表现等摘要的记录下来。这些记录的内容,既能作为进一步指导学生的依据,又能供以后的教学借鉴,还能为学生的职业素养教育提供重要的资料。

教师在巡回指导时,可根据学生在每一个阶段操作技能的掌握情况,灵活地调整实习小组,充分发挥部分操作技术好的学生的作用,以点带面,让其辅导本组其他同学进行操作学习,形成互帮互学的学习气氛。这样,不仅可以协助教师更加从容、有针对性地解决更多的问题,还可以加强学生间的互相交流,培养学生的工作组织能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四、结束指导,是课堂化实习教学的精要

结束指导是生产实习教学中的最后一个环节,是教师在课日教学结束时,集中学生进行总结的一个教学过程,完善而精要的结束指导,可以使课堂化教学锦上添花。在结束指导前,应要求学生及时地切断电源,将实习材料及工件集中放置在指定位置,并对实习位置进行彻底检查,消除各种事故的隐患。在结束指导时,教师首先要对学生的实习表现及实习任务的完成情况进行讲评,针对实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帮助学生分析原因并找出解决的方法。通过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引导学生将操作技能与相关理论知识紧密地配合起来,使学生明确在不同条件下如何运用所获得的知识和操作技能。其次对在生产实习过程中出现的违反安全操作规程和课堂纪律的现象,给予批评教育,进一步强调安全生产的重要性,使学生从思想上重视安全生产。最后根据不同的实习课题布置作业,组织学生清扫实习场地,做好设备、工具的维护和保养工作。

五、结束语

在焊工生产实习的教学中,课堂化教学的四个基本环节,是相辅相成、紧密联系的。教师只有根据不同的教学课题,利用一切可使用的条件,不断探讨新的教学方法,正确合理地运用教学环节,才能在保证教学工作正常进行的基础上,达到提高实习教学质量的目的。

参考文献:

[1]王艳.提高焊接专业生产实习效果的探讨[J].高等教育研究,2004(01).

[2]刘松淼.高职院校“焊接专业”建设的思考[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