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04-09 15:36:22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高标准农田建设优势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落实目标任务,集中力量建设高标准农田。今年在全省实施110万亩集中连片、旱涝保收、稳产高产、生态友好的高标准农田。资金和项目向14个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县倾斜,重点在水田或旱改水上下功夫,旱田高标准农田建设资金优先用于花生、小米、杂粮杂豆以及其他高附加值农作物和经济作物的种植,实现规模化、集约化。
大力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试点。按照全产业链、集成式开发的总体要求,推动土地治理和产业化发展两类项目有机结合,以高标准农田建设为主,同步进行相应的产业建设,形成“高标准农田+新型经营方式+配套产业”的项目组合一体化建设模式,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形成农村新业态,探索总结可复制、可推广高标准农田建设新模式,示范引领我省现代农业发展。
撬动金融和社会资本投入高标准农田建设。加强与金融机构的合作,引导金融机构对高标准农田建设提供信贷支持,大力推进创新投融资模式加快建设高标准农田试点。鼓励和引导国有农场、农业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申请银行贷款建设高标准农田,农业综合开发予以贴息或按比例补助。
集中资金投入,打造具有吉林特色的农业优势特色产业集群。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紧密围绕市场需求,推动我省农业种植业、养殖业、r产品加工、储藏保鲜和流通服务业转型升级,推进“互联网+”现代农业行动,拓展农业产业链价值链。适当增加产业化发展项目资金的投入规模,重点在长春市、吉林市等中心城市周边,扶持极具吉林特色的优势项目和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都市农业休闲项目。
[关键词]GIS;RIA;AE;Flex;Silverlight;高标准基本农田
中图分类号:TF32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08-0218-03
1 引言
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简称“高标农田建设”)是国土资源部、财政部重点推出的一项重要工作内容,《国土资源部、财政部关于加快编制和实施土地整治规划大力推进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的通知》明确提出大力推进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但目前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工作的开展与监管仍采用手工方式,实时性不高且效率低下,无法实现分级审批和监管,也不利于存档、汇总和报备。针对目前高标农田建设工作量大、任务重、人员少的情况,如何实现建设任务、项目进展、资金去向的实时动态掌握?如何解决省级人员在立项、验收等工作下放后对全省高标农田建设的全程实时监管?如何解决市县项目范围重叠、实施项目进度监控与上报?基于以上问题,应用信息化和网络化手段构建基于GIS和RIA的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管理系统,引入Flex的可视化工作流引擎模型,以及Silverlight的“一张图”监管,制订规范的数据共享接口,实现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项目的集中统一、全程全面、实时动态的信息化管理,实现一次填报、分级管理、多级共享的对下监管和对上报备,提高了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的信息。
2 系统设计与功能特点
2.1 系统设计
系统体系采用B/S(浏览器/服务器)架构,依据项目建设目标、任务和思路,系统在统一的身份认证、访问控制、安全审计、数据备份等安全体系下,结合统一的数据规范与标准,构建统一的土地开发电子政务与空间基础框架,并在此基础上,分层建立系统的设施层、数据层、地图服务层、业务逻辑层和应用表现层,系统总体框架设计如下图所示。
(1)设施层
网络体系、硬件设备、系统软件等设施是系统运行的基础。系统建设按照最大限度节省投资的原则,尽量考虑运用各类现有的设施与设备,只对部分确实不能满足现有需求的少部分设施进行升级。
(2)数据层
根据数据存储结构的不同,将数据分成关系型数据源、非关系型数据源。关系型数据源包括系统元数据库、字典表、系统表、各类业务专题数据库表等。非关系型数据源包括各类文档、图片等。业务表包括年度计划、项目、规划编制、中介、用户等专题数据库表。
地图服务层
在数据层上进行地图服务的,供系统业务逻辑和应用层功能调用。的地图服务包括行政区划、土地利用现状、项目范围等。
业务逻辑层
处在数据之上、应用表现之下的系统业务层,主要用来实现系统的核心业务逻辑与服务,包括数据服务、目录服务、工作流引擎、安全验证、权限控制、日志管理等。
应用表现层
处在最上层的应用表现层是业务功能的最终交互终端,包括年度计划管理、项目进度管理、规划编制进度管理、月报管理、中介管理、项目范围管理、接口开发与集成、系统后台管理等。
2.2 系统功能特点
本系统功能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基于Flex的可视化工作流引擎
采用Flex技术的工作流引擎,可以根据项目进行灵活的个性化定制,并且具有执行效率高、易用性等优点。
2、基于SilverLight的“一张图”
系统利用GIS成熟的数据共享及互操作技术,实现项目区在“一张图”上的各种空间分析功能。
3、信息化管理,提高信息化监管水平。
通过信息的逐层填报、审核、汇总,系统自动实现归档检索、统计分析,达到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的集中统一、全程全面、实时动态的信息化管理。
4、图形化管理,解决数据规范与统一问题。
通过统计报表与图表的联动、项目范围自动生成与重叠检查,解决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数据的规范与统一问题。
3 系统关键技术的实现方法
3.1 基于Flex的可视化工作流引擎与定制应用
为实现对高标农田项目的逐层填报、审核、汇总,实现业务流程的规范化、自动化,本系统采用了工作流(WorkFlow)技术和模型。
工作流(Workflow)是一类能够完全或者部分自动执行的经营过程,根据一系列过程规则,文档、信息或任务能够在不同的执行者之间传递、执行。简单地说,工作流就是一系列相互衔接、自动进行的任务。实施工作流管理可以规范业务流程、跟踪业务处理过程、优化并合理利用资源、减少人为差错和延误,减少重复劳动、提高工作效率。
流程设计器是工作流管理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发人员通过流程设计器对业务流程进行建模从而产生一系列可以在流程引擎中运行的业务流程模型。本系统采用基于Flex技术的可视化工作流引擎,Flex是一种很轻便的客户端技术,只要客户端安装了FlashPlayer就可以使用Flex技术,而目前世界上95%的机器上都安装了Flash播放器。Flex项目最终编译成的Swf文件在FlashPlayer中是以字节码形式运行的,其执行效率远远高于浏览器解析执行的JavaScript,而且Flash技术可以给用户带来很好的用户体验。对比其他技术实现的流程设计器,可以根据项目进行灵活的个性化定制,并且在效率和易用性上具有优势,如下图所示。
用户可以通过右侧的操作导航来进行流程各个组件的创建,如拖动缩放工具条,可以缩放整个流程查看界面,点击“选择”按钮则可以选中节点或连线,点击“节点”按钮则可以在左边的画布中增加一个活动节点,点击“连线”则可以增加一条迁移线,如果用户需要删除流程的节点时,则点击选中需要删除的组件,然后利用键盘上面的Delete键就可以删除组件,如果用户无意做了错误操作,则点击“撤销”按钮撤销前一操作,或者“重做”按钮返回上一操作,整个流程设计完成后,点击“保存”按钮,进行流程保存。整个过程基于可视化操作,简单明了,用户可以很容易上手。
通过可视化工具对流程进行定制,流程定制完成之后,将会生成相应的xml文件,通过调用Web Service接口将流程配置保存到数据库,从而实现整个工作流的配置操作。
3.2 基于silverlight的“一张图”监管
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一张图”监管是以空间数据库引擎与GIS空间分析、Web Service、Silverlight等技术为基础,结合项目建设地块信息、空间分析服务等云服务资源,开发对地块坐标等空间信息全过程管理的应用接口,与可视化工作流、定制应用等共同构建统一的综合监管平台。它不仅实现项目地块在地图上的浏览、查询、定位等操作,同时具备地块空间信息的属性信息检查、逻辑检查、空间拓扑检查,实现空间数据导入导出的数据接口和与其他模块交互操作的应用接口,强化空间数据挖掘与统计分析,从而实现了项目建设的全覆盖、全流程的动态监测与监管。“一张图”监管在实现中解决了以下几个关键问题:
1、统一坐标系统的确定
坐标系统是GIS图形显示、数据组织分析的基础,所以建立完善的坐标投影系统对于GIS应用来说是非常重要的。项目的空间数据由各县级单位生产提供,其采用高斯克吕格3度带投影坐标系统,且广东省包含37、38、39共3个投影带号,为了保持数据的一致性,本系统中的空间数据均采用西安80地理坐标系统来存储和显示数据。系统开发了ProjectXian80ToGaussKruger()和ProjectGaussKrugerToXian80()方法实现了高斯克吕格投影坐标系统与西安80地理坐标系统的坐标正算与反算。
2、天地图服务资源的共享使用
“天地图”是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主导建设的国家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它是“数字中国”的重要组成部分。本系统利用编程接口将“天地图”的服务资源嵌入到已有的各类应用系统中,并以“天地图”的服务为支撑开展项目管理的地图服务与应用,从而有效缓解地理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中技术难度大、建设成本高、动态更新难等突出问题。编程接口通过继承ArcGIS API for Silverlight中的TiledMapServiceLayer类,重写该类的Initialize()与GetTileUrl()等方法实现了对天地图服务资源的嵌入式调用。
3、空间数据的检查与提交入库
用户在客户端导入项目空间数据之后,客户端负责对数据进行逻辑检查并提交至服务端的Web Services接口,服务端将数据检查后分类存放入空间数据库中。采用Web Services + Arc Engine的方式对数据进行检查和提交,可以使该工作在服务器后台运行,减少客户端压力与节约用户时间,并且实现较为全面的空间数据检查。
4、图形应用接口与交互
地图管理模块设计应用接口供项目管理模块调用,从而实现项目管理模块对于图形的多种操作。在地图管理模块中对其他模块开放RunOperation(string OperatorArgs)方法,传入参数OperatorArgs中指定地图操作类型、操作对象及其他必须与可选参数,在RunOperation方法中实现对参数的解析与操作的实现。
4 系统实现
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管理系统从总体功能结构上分为基础框架、五大业务功能、后台管理、接口开发、项目范围检查工具等模块。
1、基础框架平台是支撑整个系统平台的基础,根据统一数据库、地图服务、工作流引擎、权限控制、接口集成、标准机制、网站服务等7个统一的原则进行设计,实现系统平台各个子系统模块的数据及资源共享。
2、五大业务功能。年度计划管理、高标农田项目进度管理、 土地整治规划编制进度管理、高标农田项目月报管理、土地整治中介管理等组成了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核心业务功能。
3、后台管理功能。包括行政区划管理、系统日志管理等系统基础数据管理,以及业务账号管理、用户管理等业务数据管理。
4、接口开发。系统接口主要分为两类:一是与部报备系统对接接口,实现与国土资源部新版农村土地整治监测监管系统(报备系统)的无缝对接。二是项目报备数据批量导入导出功能,将本系统涉及的报备数据按条件、批量导入、导出为如excel、word、jpg等通用中间格式,方便与其他系统对接或撰写整理文字报告。
5、项目范围检查工具。对各类高标农田项目的空间范围是否重叠进行检查,主要功能包括:坐标导入:读取、导入固定格式的txt或excel坐标文件,自动生成图形。当坐标系统不一致时,自动进行坐标系统的转换。范围审核:对导入的项目空间范围进行叠加检查,包括与已有高标农田项目的空间范围、基本农田范围、行政区划范围进行叠加,检查是否有重叠。截图打印:当有重叠发生时,对当前项目范围进行截图、打印。
5 结语
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管理系统是为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及相关业务管理提供全程的信息化服务及管理支持。该系统解决了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工作面临的工作量大、任务多、人员少的情况下,在立项、验收等工作下放后如何实现任务进展、资金去向的全程有效监管的问题,为高标农田建设提供了技术支撑平台。为职能部门大幅节省了劳动力投入和项目经费,提高了工作效率,取得了显著效果。
参考文献
[1] 伍育鹏, 郧文聚, 李武艳. 用标准样地进行耕地质量动态监测与预警探讨[J]. 中国土地科学, 2006(04).
[2] 胡存智. 中国农用土地分等定级理论与方法研究――兼论《农用地分等规程》总体思路及技术方案设计[J]. 中国土地科学, 2012(03).
[3] 张凤荣, 郧文聚, 胡存志. 《农用地分等规程》的几个理论问题及应用方向[J]. 资源科学, 2005(02).
[4] 王加恩, 胡艳华, 宋明义, 等. 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评估与农用地分等成果整合方法――以浙江省嘉善县为例[J]. 广东土地科学, 2012(02).
[5] 陈柏松, 游娟, 潘瑜春, 等. 农用地等级质量监测指标体系与方法[J]. 农业工程学报.
[6] 兰小机, 刘德儿. ArcObjects GIS 应用开发-基于C#.NET[J]. 江西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6.
[7] 朱仕杰, 南卓铜. 基于ArcEngine的GIS软件框架建设[J]. 遥感技术与应用, 2006(04).
[8] Nagel Karli Watson Christian, Others. C#入门经典[J].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6.
[9] 马建辉, 吴克宁, 赵华甫, 等. 我国耕地质量监测指标体系的构建[J]. 广东农业科学, 2012(21).
[10] 颜国强, 杨洋. 耕地质量动态监测初探[J]. 国土资源情报, 2005(03).
[11] 彭强勇, 周卫, 张彦彦, 等. 基于ArcEngine的地图整饰功能的实现[J]. 现代测绘, 2007(04).
近年来,齐河农业综合开发通过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围绕发展农业优势特色产业,打造农田土地治理和农业产业化项目两类项目一体化,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有力促进了农村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
2019年,齐河县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又进一步实现了与农业产业化项目的有机结合。一是与绿色蔬菜基地~美东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实施的扩建年产4400吨设施标准化蔬菜种植基地和新建7.2万吨蔬菜冷链配送中心结合起来,提升附加值,拉长产业链条;二是与有机蔬菜基地~山东昌润生态农业有限公司实施的新建年产400吨有机蔬菜种植基地项目结合起来,提高蔬菜质量安全标准,进一步增大投入产出比;三是与山东省食用菌龙头企业~齐河县瑞源食用菌专业合作社实施的新建年产300万瓶的金针菇养菌室项目结合起来,并通过扶持林下黑木耳养殖合作社,发展特色农产品优势区,打造山东省食用菌特色小镇。
为使两类项目结合取得更好成效,齐河农发办从源头入手,实地调研论证,初审项目规划设计方案,组织专家对实施方案进行认真审核把关,同时要求企业、合作社严格按照既定实施方案执行,并委托第三方中介机构严格程序招投标、监理、管理,保证工程建设质量。日前,两类项目正在有序推进建设中。
齐河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 姚尧
2019年10月21日
关键词:土地整理问题、对策及措施
中图分类号:D912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我国土地整理的现实意义
1.1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人多地少是基本国情,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是我国的基本国策,土地整理是补充耕地、进行土地集约利用的重要途径。土地整理有利于促进农村地区土地集约利用,增加优质耕地面积,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与保障粮食安全需要相适应;
1.2 在我国,由于政治、经济、文化和地理的多样性,使得土地整理的概念有所不同,国土资源部在借鉴海内外土地整理概念的基础上,将土地整理定义为在一定区域内,按照土地利用规划或城市规划所确定的目标和用途,采取行政、经济、法律和工程技术手段,对土地利用状况进行综合整治、调整改造,以提高土地利用率,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的过程,与促进城乡统筹发展相适应;
1.3 土地整理主要针对改变农业基础设施不配套的土地现状,进行水利设施配置、道路的建设,进行渠道合理布局和硬化,整理后的农田灌水排水能耗降低,农业生产规模扩大,有助于实现农业机械化生产,整理后土地经营范围扩大,宜种性广,从而可以增加耕地数量,提高土地质量,改善生态环境,降低农业生产成本,实现农业增产增效,可大大提高农民收入。
二、土地整理的作用:
2.1 加强市场对农村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以市场为引导,明晰土地使用权,并完善土地市场,以提高农村土地利用效益;促进农村土地的合理规模经营以及调整农业结构,促进农村土地资源比较优势的提升。
2.2确保耕地占补平衡、完善生产和生活条件,使得每寸土地得到有效的利用。
三、主要目标及任务:
“十二五”期间,通过土地整理,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4亿亩,补充耕地2400万亩;严格规范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稳妥推进农村建设用地整治;规划期间整治农村建设用地450万亩,加强散乱、废弃、闲置和低效利用农村建设用地整治,优化农村建设用地布局;积极开展城镇工矿建设用地整治,大力推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重点加大旧城镇、旧村庄、旧厂矿改造力度;加快土地复垦,促进土地合理利用和生态环境改善,生产建设活动新损毁土地全面复垦,历史遗留损毁土地复垦率达到35%以上,自然灾害损毁土地及时复垦。土地整理前,要按照确权在先的原则,做到四至界址清楚、地类面积准确、权属手续合法,没有产权纠纷。土地整理中,涉及土地权属调整的,要在尊重权利人意愿的前提下,及时编制、公告和报批土地权属调整方案,组织签订权属调整协议,并确保调整结果公开、公平、公正,切实维护当事人的土地权益,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在资金分配和项目安排时,要重点向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示范县倾斜。
四、土地整理中的问题及隐患
1、投资资金存在较大缺口。土地整理需要投入较大数量的资金,由于各区的自然资源及经济条件的不同,各区农村土地利用的情况也存在较大差异,土地整理的资金来源匮乏,其主要来源于土地开发整理专项资金和中央补助专项资金,它包括:(1)土地闲置费;(2)财政预算安排的开发耕地专项资金;(3)耕地开垦费;(4)用于农业土地开发的土地出让金;(5)按规定用于土地开发整理的其他资金;(6)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及中央补助的土地开发整理资金。许多地方财政没有固定的投资来源,没有可靠资金保障,使得政府用于土地整理的资金运作发生断粮现象,无力将土地整理工作顺利进行。
2、农民权益难以保障。由于历史遗留问题,土地制度历经变迁,在土地整理过程中,由于土地带来增值收益,有些土地使用证所记载权属界线早已模糊不清,不能准确反映权属界址,相当一部分为农用地的土地所有权不明确,权属调整难以进行,实际使用者与登记的使用者不一致,导致土地权属紊乱,整理时纠纷不断,造成土地所有者之间的矛盾冲突。
3、新增耕地质量低劣。为了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需要大量的开发整理土地,而结果是很多地区整理出的耕地质量低劣,即新开垦的耕地质量远低于被占用的耕地质量,片面的追求数量,忽视了对质量的重视。普遍存在政府对土地整理的目标过分强调数量的增加,而忽略了质量的提高。
4、土地整理政策法规不够完善,规划的整体控制作用不够,功能难以显现。现如今,增加耕地数量、补偿因非农建设占用的耕地是整个土地整理的重要目标,这也使得土地整理的综合功能难以起到应有的作用,有时还会引起较大的不良影响。
五、土地整理的对策及措施
5.1加强规划实施的组织领导,健全土地整理,加强组织领导。地方各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要主动争取地方党委、政府的支持,在地方政府统一领导下,加强与相关部门机构沟通协调,规划过程中需坚持“田成方,路成网,渠相连,林成行”的模式,当在原有的路、沟、渠周围搭建类似的设施时,要将原有的设施综合考虑起来,一次来满足农民习惯的生产、生活方式,还能减少资金投入本。在规划土地过程中需要对土地进行有效的保护,最好结合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展开,两者保持协调统一,这样才能保证土地的使用达到当地实情和土地利用的计划要求。
5.2落实资金保障。在保持现有资金渠道和用途不变的前提下,以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为主体,引导和聚合相关涉农资金,共同投入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发挥综合效益。中央分成新增费按照“集中资金,重点投入”的原则,支持各地开展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并在分配时与各地上年度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计划执行情况挂钩。结合土地流转,鼓励民间资金投入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不断拓宽资金渠道。5.3加强信息化管理。按照国土资源遥感监测“一张图”和综合监管平台建设的总体部署,充分利用农村土地整理监测监管系统,对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情况进行集中统一、全面全程监管,在线实时报备工作,切实做到底数清、情况明、数据准、现实性强。
5.4协调好各种内部关系 促进农村和谐发展在规划实施中,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应协调好施工单位、监理单位和农户以及其部门的协调工作。当项目规划方案实施出现不合理时,由施工单位报监理单位,认可后上报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应在15日之内给予答复,以免造成严重地延误工期和耽误农民的种植时间。
近年来,一些地区进行的土地整理改进了农村生产、居住条件和生态环境,促进了土地合理利用和农民增收,有效地推进了农村经济发展,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土地整理功不可没,大力开展土地整理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选择和重要支撑。 尽管我国对土地整理的研究理论不足,许多地方开始土地整理的时间不长,但取得的显著效益表明,在我国开展土地整理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但是目前我国的土地整理仍处于探索阶段,国家对土地整理市场化发展还缺乏比较健全和完善的政策体系。建立健全的法律、法规是实施土地整理的重要保障,通过法律法规来规定土地整理的内容、目标、程序、规划设计、资金来源以及处罚办法等,解决土地整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以保障土地整理的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全国土地整治规划和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的工作会议》2012年4月24日
一、统一组织领导,形成开发合力
一是统一认识。要改变当前支农资金种类繁多、使用分散、效益不高这一现状,必须整合支农资金,集中力量办大事,推进规模开发。尤其是新农村建设和现代农业发展迫切需要对支农资金进行整合,形成“1+1>2”的规模效应。基于这一认识,武冈市在启动这一工作之前,就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反复征求意见,广泛宣传发动,坚决破除遍地开发、“友情”开发等认识误区,把思想统一到资金整合上来,把精力落实到规模开发上来,从而形成了共识,统一了思路。二是成立班子。成立了由市委书记任政委、市长任指挥长的项目区建设指挥部,明确为全市规模开发的执行机构,下设办公室,具体负责指挥部的日常事务。市党政主要负责人经常深入一线调研,解决项目区建设中的实际问题。各责任单位也相应成立了领导班子和工作班子,确定了信息联络员。三是制订政策。出台了《武冈市整合支农资金和重点项目区建设项目管理办法(试行)》,明确了整合支农资金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整合范围、管理使用、监管办法、重点项目区建设目标管理、责任分解、考核奖罚等制度,为推进规模开发指明了方向。四是广泛宣传。在项目区组织乡村干部、群众代表共商建设大计,让群众参与项目规划制订、施工建设的全过程,赢得了群众的支持。定期编发项目区建设工作简报,制作宣传窗,及时通报工作动态,公布项目进度。同时,制作年度项目画册影像,及时在各级新闻媒体刊发了系列通讯报道,扩大规模开发的知晓度。五是加强督查。采取专门督查组定期督查、工程技术组巡回督查等方式,准确掌握情况,及时发现问题、整改到位,确保工程进度和质量。六是加强配合。在确保资金管理权限不变、补贴政策不变、部门职责不变的前提下整合资金,市党政主要负责人亲自指挥、调度、协调项目区建设工作。建立完善了责任机制,把责任分解到部门,实行量化考核,奖优罚劣。通过责任落实和奖惩激励,激发了部门动力,形成了工作合力。
二、统一规划布局,明确开发重点
武冈市坚持以规划选项目、定资金,按规划建工程、办实事,让涉农部门都有施展的平台,让支农资金都有为农服务的载体。为确保规划的科学性,布局的合理性,坚持把群众积极性和自然资源条件结合起来,把基础设施建设和现代农业、产业发展的需要结合起来,把尊重群众意愿和规模开发大局结合起来,同时,将规划提请市人大常委会审定并做出决议,确保了规划的合法性、严肃性和权威性,确保不因为人事的变动和个人行为而随意更改规划。在具体工作中,注重“三性”。一是注重规划的统一性。围绕规模开发项目区建设,明确了支农资金投放方向和惠农项目建设地点,做到惠农项目向规模开发项目区倾斜、支农资金向规模开发项目集中、技术力量向规模开发项目区聚集。2010年在转湾大垅整合涉农资金8800万元,实现了高标准农田建设和规模开发两个项目区,共建设高标准农田3.9万亩。由于统一规划,从而避免了开发的随意性,增强了开发的全局意识,加大了整体推进力度。二是注重布局的科学性。按照群众积极性高、基础条件好、开发潜力大的标准,筛选出有“全市粮仓”之称的“湾头大垅”、“转湾大垅”、“托坪大垅”作为规模开发项目区,优先立项开发。三是注重项目的完整性。根据新农村建设的要求统筹安排项目,做到既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又有高效农业发展、社会公共服务项目,使每个参与单位都有施展为农服务的载体。同时,针对各类部门项目存在的内容交叉、标准不一的实际情况,对同类工程采取规划时地点结合、建设时工程互补的办法进行处理,确保工程标准一致、质量可靠。
三、统一建设标准,规范开发行为
不同部门由于投入机制不同,建设标准各异,影响了群众筹资的积极性和工程质量标准的统一性。为此,武冈市在规模开发中努力做到:一是规范工程造价。根据国家有关政策规定和市场行情,在指挥部的组织协调下,全市同类项目工程实行同一价格,防止偷工减料;二是规范质量标准。根据有关行业标准,结合总体规划,制订下发了《项目区项目工程建设质量标准》,统一规范了路、渠等基础建设项目的选材用料和工程质量标准,使工程质量管理有章可循;同时,采取现场查看、临时抽查和定期检查相结合的方式,加强技术指导和质量监督。通过统一建设标准,各类工程建设顺利,质量优良,没有发生一起劣质工程,没有发生一起工程违纪行为,塑造了农业综合开发的良好形象;三是规范管理程序。制定了《项目区建设实施方案》,要求各责任单位对每个项目制订详细具体的实施方案,实行“一个项目、一名领导、一套班子、一抓到底”的“四个一”工作机制,严格执行项目工程公示制、招投标制、合同管理制、质量监理制,凡不执行上述规定的一律实行“四不”,即不收方、不验收、不报账、不拨款;四是规范资金投入与监管。积极创新受益农户筹资投劳制度,调动农户参与热情,充分发挥群众在开发中的主体作用。在项目建设开工之前,要求受益村交纳一定筹资投劳保证金,工程才能开工,完成计划规定的筹资投劳任务后,退还保证金。同时,创新项目单位资金集约投入机制,调动市直单位争资引项的积极性。对同类工程,实行投资由部门包干分摊,形成“各炒一盘菜、共办一桌席”的投入模式;严格项目资金监管,制订下发了《项目资金管理操作办法》,规定了项目资金结算、审批、付款的具体程序,要求项目责任单位在市会计核算中心设立“整合支农资金”专账,实行专账核算、专人管理、专款专用,凡未经指挥部最后会审签字盖章的一律不予付款,杜绝了项目资金的挤占、挪用。
四、统一检查验收,确保开发成效
一是严把材料关。指挥部工程技术组对建设项目所需材料全程参与把关,从源头上控制不合格材料进入施工现场。二是严把技术关。工程技术人员与施工队同吃同住,对工程施工进行全程监管,发现问题立即限期整改,从而确保了工程建设质量。三是严把验收关。下发了《关于做好项目工程复核验收工作的通知》,明确了复验内容,规定了复验程序,成立了由市领导任组长,纪检监察、审计、财政等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工程复核工作小组,在各责任单位对责任项目进行自查自验的基础上,再严格统一验收,凡经复核验收不合格的一律不予办理资金结算手续。四是严把管护关。工程竣工验收后,统一移交所在乡镇、村管理和维护,要求项目所在乡镇成立工程管护领导小组、村成立管护委员会,制订管护制度,明确专人负责,安排管护资金,进行经常性管护,并鼓励发展农民用水协会,建立长效管理机制,确保项目工程五年不小修、十年不大修。
五、统一奖罚措施,落实开发责任
关键词 现代农业;现状;优势;对策;安徽全椒
中图分类号 F327.6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11-0325-02
现代农业是指广泛应用现代科学技术、现代工业提供的生产资料和科学管理方法进行的的社会化农业。中央十提出“四化同步”,即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因此,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既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也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增加农民收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然要求[1-4]。
1 全椒县农业发展现状
全椒县地处安徽省东部,属农业大县,全县46.7万人口,其中农业人口34万人,耕地面积41 333 hm2,是国家首批商品粮基地县、粮食生产大县、油料百强县、全国生态农业建设先进县、科技先进县、全国农技推广示范县、省优质农产品生产示范县、粮食生产先进县、畜牧业生产先进县、科技兴渔先进县、农机十强县。2012年,全县农业总产值36.68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8 612元。
2 发展优势
2.1 区位优势明显
全椒县总体地貌呈“三山五丘二分圩”,北部低山连绵,中部丘陵起伏,南部河流环绕,兼具山区、丘陵和水乡特色,农产品种类丰富,是全省水稻主产区、油菜主产区、畜禽主产区、特色水产重点区域、江淮设施蔬菜重点区域。全县水域18 666 hm2,养殖水面10 933 hm2,林地面积28 666 hm2,多为人工林,森林覆盖率超过30%,境内拥有大、中、小型水库100座,常年蓄水量3.3亿m3。区位独特,交通便捷,境内有合宁高速公路、京沪高铁、宁西高铁贯穿全境,航运通江达海,是合肥、南京、滁州3个大中城市的节点,是南京1 h都市圈的核心层。
2.2 主导产业突显
全县初步形成了优质粮油、高效畜禽、特色水产、精品蔬菜四大主导产业,2012年全县粮食、油料总产分别为46.86万、4.60万t,蔬菜、畜产品、水产品产量分别为16.5万、6.5万、4.5万t,肉鸡生产和农民收入增幅全省先进,生猪、水产、蔬菜生产全市领先,曾获“安徽省粮食生产先进县”称号。
2.3 农业基础夯实
大兴治水,全面完成滁襄河及内河治理和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基本完成治旱工程,实施农业综合开发、高标准粮田建设、土地整理、国家新增千亿斤粮食产能规划建设、畜禽标准化养殖场建设等工程,有效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建成高标准农田7 333 hm2,有效灌溉农田4万hm2。
2.4 生产规模壮大
一手抓土地流转,一手抓组织合作,不断扩大农业生产规模,着力引导农业转型升级,目前全县土地流转面积1.8万hm2,其中33.33 hm2以上土地流转大户达78户;建立农民专业合作社341家;全县各类规模养殖场和养殖大户突破2 500个,建成标准化规模养殖场20个,畜禽规模化养殖率达78%。
2.5 产业化步伐加快
通过外引内联,温氏、雨润、达诺、辉隆、皖江等一批国家级、省级农业龙头企业相继入驻,渐成气候。目前全县拥有市级以上龙头企业达15家,其中国家级3家、省级4家,规模以上农副产品加工企业达52家,实现产值62.7亿元;全县注册农产品商标46个,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发展到78个,全县拥有无公害生产基地12个,认证监测面积达2.67万hm2。
3 加快现代农业发展的对策
创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围绕“64861”工程,重点打造6个现代农业核心示范区,壮大优质粮油、高效畜禽、特色水产、无公害蔬菜四大主导产业,培育“”农业基地,提高规模经营比重达60%以上,实现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翻一番以上,全力打造具有江淮丘陵地方特色的现代农业示范区。到2015年,全县农业总产值50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突破2万元。
3.1 大力实施科技服务提升工程
结合农业物联网试点重点县项目,加快推进农业物联网技术应用,不断提高农业信息化水平。依托安徽农业大学、安徽省农业科学院、南京农业大学等知名院校和科研机构,在辉隆现代农业示范区建立农业科技大观园。到“十二五”末,全县主要农作物品种优质率达100%,良种覆盖率达100%,关键技术到位率和入户率达90%以上,良种畜禽达90%以上,名、特、优水产达70%以上。
3.2 大力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
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实施土地整理和农业综合开发工程,提升标准农田质量。大力发展设施农业,深入实施农机化促进工程,不断优化农业设施装备。到“十二五”末,全县建设高标准农田达2.67万hm2,设施农业面积达6 666 hm2,大中型农机具达5 000台套。
3.3 大力实施现代农业经营主体培植和提升工程
加大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做大做强农业龙头企业。加快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发展规模农业。大力发展农副产品深加工产业,延伸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培育壮大和规范提升农民专业合作社,完善内部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打造十大品牌专业合作社。到“十二五”末,市级以上产业化龙头企业达50家;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达700家,农民入社率达90%以上。
3.4 大力实施专业化服务促进工程
发展社会化服务,完善农业、畜牧、水产、水利、林业、农机、旅游等综合性农业服务中心建设。支持鼓励发展公司制、股份制、合作制等多种形式的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建立覆盖全程、综合配套、便捷高效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到“十二五”末,专业化服务组织达1 000家,农业社会化服务覆盖率达90%以上,病虫害统防统治面积达2.67万hm2,建成标准化育苗工厂20个。
3.5 大力实施农村人才培养工程
大力实施农民工就业技能培训,使进城务工的农民成为工人,由农民变市民。大力实施农民职业教育培训和新型农民科技培训,使受训农民掌握农业生产技术和服务能力,成为新型现代职业农民。争取到“十二五”末,培训农民达20万人。
3.6 大力实施组织政策保障工程
创新工作机制,县成立创建现代农业示范区指挥部,指挥部下设办公室,抽调专人办公,全力做好协调、服务、管理工作。创新服务机制,建立村级服务中心,设立为民服务大厅,大力发展农业政策保险,建立土地流转农业保险风险基金。创新投入机制,建立“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农民参与”的多渠道、开放式的园区建设投入新机制,整合相关资源,将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整治、标准农田建设、农田水利等方面涉农资金集中投入,整体打造,全县每年投入建设资金10亿元以上。
3.7 大力实施环境整治工程
加强农田林网建设,搞好村庄集镇绿化。大力推进乡村清洁工程,严格控制农村地区工业污染、面源污染,加大农村生活污染整治力度。实施农产品品牌工程,大力发展有机农产品、绿色食品、无公害农产品,争创著名商标和名牌产品。到“十二五”末,全县新增农田林网面积6 666 hm2,完善和恢复农田林网6 666 hm2;“三品”认证达200个,省级著名商标和名牌产品达10个。
3.8 大力实施美好乡村建设工程
结合新农村建设,统筹发展现代农业,通过土地整理置换,高标准建设农村社区,加强社区道路、供排水、绿化、路灯、电视、电力、通讯、文体、商业、环卫等十大公共设施的配套。助推村庄整治工作,开展环境综合治理,改变农村面貌,改善人居环境,打造美好家园、美好乡村。争取到“十二五”末,使全县农村新社区达50个,省级美好中心村达10个。
3.9 大力实施特色农业打造工程
依托神山寺、卧龙湖、龙山等旅游资源,分步骤、分区域、分特色做好乡村旅游规划,突出打造以自然风光、乡村文化、民俗风情、农业观光、体育健身等为特色的旅游线路,满足城乡居民休闲消费需要。争取到“十二五”末,形成“五大”赏花基地、“五个”农耕体育园、“两个”农耕文化园、“一个”农耕养生基地、“两条”一日旅游线。
4 参考文献
[1] 赵其国.我国现代农业发展中的若干问题[J].土壤学报,1997,34(1):1-9.
[2] 苗泽伟.我国现代农业发展趋势与生态农业建设[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0,21(3):171-174.
健全机制,确定目标,明确责任抓落实
通渭县列入试点县后,县委、县政府针对以往全县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作进展相对缓慢、干部群众存在认识不到位的现状,在深入调查研究、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统一思想,形成共识,确立了“生态立县”战略和“坚持不懈地走以梯田建设、小流域综合治理为主的改善农业基础条件的路子不动摇”的思路,提出用10年或更短的时间实现基本农田梯田化的奋斗目标。为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高效益推进项目实施,打造全省乃至全国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精品工程,制定了《通渭县国家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程考核奖罚办法》《通渭县国家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程管理办法》,并成立了由县长任组长的项目建设协调领导小组,明确了县直相关单位和有关乡镇的工作责任,并严格实行行政技术“双轨承包”责任制,有效落实行政领导定地块、定任务、定时间、定奖罚的“四定”责任制和部门包规划、包质量、包软件、包验收的“四包”责任制,做到了责任到干部、工作到农户、面积到田块、服务到地头,确保了项目的顺利实施。2010年以来,根据考核结果,累计发放梯田建设奖励资金900多万元。特别是把以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为重点的梯田建设现场作为培养干部、锻炼干部的重要阵地,先后有一大批在梯田建设工程中作出显著成绩的优秀年轻干部得到了提拔重用,进一步激发了广大干部的工作热情。
科学规划,严格要求,规模治理抓质量
通渭县始终把规划和质量作为治理工程的重中之重,坚持整体规划、综合治理的指导思想,制订了《通渭县坡耕地综合治理总体规划》。①在规划设计上,严格按照“等高线、沿山转,宽适度、长不限,大弯顺势、小弯取直”的要求,打破村界、组界、户界和地界,整山系、整流域规划和建设,山、水、田、林、路、村综合治理,做到了“规划一次搞好,措施一次到位,质量一次达标”。②在建设标准上,要求坡角小于10°的田面宽度达到30m、小于20°的达到20m、20°以上且宜修梯田的至少不能低于8m。③在建设方式上,实行统一机修,确保了建设进度和质量。④在建设时间上,坚持以春季修建为主,秋季修建为辅,春、秋结合的方式,对春季治理的坡耕地,坚持修成一片、深松一片、使用一片,做到了“当年建、当年种、当年见”。同时,为了便于机械化耕作,提出“梯田建设到哪里,高标准农路通到哪里,各种农机具开到哪里”,确保新修梯田完全实现机械耕作。
整合项目,确保投入,多措并举抓筹资
通渭县抓住实施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试点工程机遇,多方争取项目,使全县梯田比重大幅度提高。主要是整合了土地整理、整村推进、畜牧、农业等方面的项目资金,统筹安排,捆绑使用,使其发挥最大效益。通过“一事一议”和“四议两公开”的办法,保障群众的知情权和参与权,让项目区群众全程监督资金的使用。针对部分群众筹资难度大的实际,一方面积极协调县金融部门向农户投放小额信贷,支持工程建设;一方面提出了“一人赴疆拾花两个月,全家当年实现梯田化”的号召,组织群众赴新疆摘棉花挣钱解决资金困难。2010—2012年,通渭县试点工程建设总投资5747万元,其中中央投资3000万元,省级配套600万元,群众自筹达2147万元。2010年,马营镇长川村民苏万军夫妇赴疆拾花收入1.2万元,拿出5000元钱将25亩(1.67hm2)坡耕地全部修成了水平梯田。
一、总体要求和目标任务
(一)总体要求。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坚持把发展粮食生产作为“三农”工作的首要任务,坚定抗灾夺丰收的信心不退缩,坚定保持粮食稳定发展的目标不动摇,坚定抓工作落实的劲头不放松,以粮食主产省和非主产省的主产县为重点,以增加重要紧缺品种供给为重点,以推广落实防灾减灾增产关键技术为重点,认真落实好国家已有支持粮食生产的政策和项目,进一步强化责任落实,强化政策扶持,强化措施到位,强化考核奖励,千方百计促进粮食稳定增产。
(二)目标任务。确保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去年的水平,力争夏粮丰收、早稻增产、秋粮稳定,确保全年粮食产量在1万亿斤以上,全力以赴争取实现连续第八个丰收年。
――力争夏粮获得丰收。全力打好抗旱促春管保丰收攻坚战,加强田间管理,实行分类指导,推进科学抗旱,把旱灾的影响降低到最低限度。加强病虫害监测预警,及时病虫害信息,抓好重大病虫害防控,大力开展专业化统防统治。积极推广“一喷三防”等关键技术,促进小麦安全成熟,提高单产水平。
――力争早稻恢复增产。充分利用提高早稻最低收购价和良种补贴标准的有利时机,抓好政策落实,加强信息引导,继续推进“单改双”,扩大早稻种植面积。加快新品种、新技术推广,减少直播稻面积,推进机插秧,力争单产恢复到2009年的水平。
――力争秋粮保持稳定。稳定播种面积,扩大水稻、玉米等高产作物种植,力争产量稳中有增。加快增产关键技术推广,在东北地区重点推广水稻大棚育秧、机插秧、玉米增密等技术,在黄淮海地区继续推广玉米增密、适时晚收技术,在长江流域重点推广超级稻品种和水稻集中育秧、机插秧技术,在西北地区重点推广玉米全膜双垄沟播技术,在西南地区重点推广间套种、地膜覆盖及再生稻高产栽培技术,努力提高单产水平。及早做好防范东北早霜、南方寒露风的准备,确保安全成熟。
二、重点措施
(三)落实播种面积。要狠抓强农惠农政策落实,层层分解任务,稳定粮食播种面积。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稳定耕地数量,提高耕地质量。推进耕作制度改革,挖掘土地资源潜力,提高复种指数。在坚持依法自愿有偿流转土地的前提下积极推进规模化种植,大力发展粮食生产合作社,提高种粮规模化水平。在劳务输出较多的地区,要通过代耕、代种等方式帮助缺乏劳动力的农户种足种满,杜绝耕地撂荒。尤其要引导农民扩大粳稻、玉米、杂粮等农作物生产,确保今年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去年的水平。
(四)加强农田水利和高标准农田建设。认真贯彻落实今年中央1号文件精神,加快大中型灌区节水改造、大中型灌排泵站更新改造等重点农田水利项目建设。大力发展节水灌溉,通过项目带动、节水设备购置补贴、贷款贴息等方式,鼓励和引导农民因地制宜使用喷灌、滴灌、微灌等高效节水灌溉技术。加快实施《全国新增100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2009-2020年)》,加强田间工程、农技服务体系、良种科研繁育体系、防灾减灾工程等建设。切实做好农村土地整治工作,大力推进农业综合开发高标准农田示范工程建设,抓紧制定实施全国高标准农田建设总体规划,按照统筹规划、分工协作、集中投入、连片推进的要求,大规模建设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各地要按照规划要求,结合实际制定县级规划,整合资金,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积极发展旱作农业,推广地膜覆盖、深松深耕、保护性耕作等技术。深入推进测土配方施肥,有条件的地方实施整乡整县推进,创新服务模式和推广机制,让更多的农民使用配方施肥技术。继续实施土壤有机质提升项目,创新技术模式,搞好技术配套,培肥地力。
(五)大规模开展粮食高产创建。加大投入,创新机制,在更大规模、更广范围、更高层次上深入推进粮食高产创建。今年选择基础条件好、增产潜力大的50个县(市)、500个乡(镇),开展整乡整县整建制推进粮食高产创建试点。《全国新增100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2009-2020年)》中的800个产粮大县(场)也要整合资源,积极推进整乡整县高产创建。继续组织实施粮食丰产科技工程等项目。各地要积极筹措资金,建设高产创建万亩示范片,组织开展现场观摩,提高技术到位率。今年中央财政将在去年基础上增加5亿元高产创建补助资金。
(六)大力开展科技指导服务。全面推进科技进村入户,大力推广增产增效和防灾减灾技术,做好重要季节、重点环节科技服务工作。农业部要组织制定分品种、分区域、分农时粮食生产技术方案。开展科技特派员农村科技创业行动,充分发挥科技型龙头企业示范带动作用和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优势,继续完善农业科技专家大院、星火科技12396等科技服务模式。在春耕、“三夏”、“三秋”等关键农时季节,组织开展科技服务大会战,动员农业科研、教学、技术推广等方面的专家和基层农技人员深入生产一线,蹲点包片,搞好科技指导服务,提高技术入户率和到位率。开展跨区机耕、机播、机插等作业,精心组织好夏收小麦跨区机收作业。建立健全基层水利服务体系,加强灌溉指导和节水灌溉技术服务。
(七)全力抓好农资供应和市场监管。搞好各种农业生产资料的生产、调运和储备,优化电力调度,保障种子、化肥、农药、柴油等物资供应和用电需要。重点搞好水稻种子的余缺调剂,保证生产用种需要。大力发展现代农作物种业,开展种子执法年活动,强化种子质量检测,确保种子质量安全。加强化肥等农资价格监测和市场调控,及时供求信息,推进产销衔接,依法打击坑农害农价格违法行为,保持农资市场和价格基本稳定。深入开展农资打假专项治理行动,加强农资市场监管,维护农民利益。
(八)切实抓好防灾减灾工作。牢固树立抗灾夺丰收的思想,坚持防在灾害前面、救在第一时间、抗在关键时点。制定完善防灾减灾预案,提早做好抗灾救灾的资金、物资和技术准备,充分发挥防汛抗旱专业服务队伍和群众服务组织的作用。加强干旱、洪涝、病虫害等灾害监测预警,及时预警信息,适时启动应急响应。强化抗灾政策支持,加强分类指导,大力推进科学抗灾,指导农民因时、因地落实抗灾增产技术。及时搞好种子等生产资料的调剂供应,帮助农民搞好生产恢复。大力开展专业化统防统治,积极推行全程承包模式,
有效减轻病虫危害。
三、调动各方面发展粮食生产的积极性
(九)加大对产粮大县的奖励力度。完善产粮大县奖励政策,建立“能增能减、能进能出”的动态调整奖励制度,将财政支持与粮食播种面积、产量、商品量和调出量挂钩。全面取消粮食主产区粮食风险基金地方配套,逐步取消产粮大县农业基本建设项目县级配套,加大中央和省级资金支持力度。突出抓好一批产量超100亿斤的产粮大市、产量超10亿斤的产粮大县的粮食生产,加强指导,重点支持。今年中央财政增加产粮大县奖励资金40亿元,对粮食生产大县除实行一般性财政转移支付政策奖励外,对增产部分再给予适当奖励。
(十)调动农民参与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的积极性。积极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动员村级组织、农民群众新建和修复包括农田水利在内的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加强田间末级灌排沟渠、机井、泵站等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今年增加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补助、村级公益事业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和以工代赈投资等中央专项资金规模30亿元以上,主要用于引导粮食主产区农民开展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
(十一)调动科技兴粮积极性。继续实施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示范县项目,力争今年内完成在全国普遍建立健全乡镇或区域性农业技术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产品质量监管等公共服务机构的任务。各地要增加财政投入,保障科技人员包县、包乡、包村开展技术服务的经费。加快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条件建设步伐,努力做到农技推广人员工作有场所、服务有手段、下乡有工具。抓紧落实基层农技推广人员绩效工资,提高基层农技推广人员待遇。科技奖项评选、职称评审等要向到粮食生产一线服务人员倾斜。农业科研院所和大专院校要将科技人员进村入户开展技术指导服务纳入工作考核内容。
(十二)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研究完善粮食直补的具体操作办法,逐步加大对种粮农民直接补贴力度,将粮食直补与粮食播种面积、产量和交售商品粮数量挂钩。完善农资综合直补与农资价格上涨挂钩的动态调整机制,新增部分要重点支持种粮大户。进一步完善良种补贴政策,增加良种补贴资金16亿元,提高早稻良种补贴标准。增加农机具购置补贴资金10亿元,加大对农民购买农机具的支持力度。落实好粮食最低收购价和临时收储政策,完善实施预案,适时启动,保持粮价合理水平。
(十三)建立完善粮食生产考核奖励机制。今年年底,国务院将对今年发展粮食生产贡献突出的产粮大省和产粮大县、农技推广人员等粮食生产先进工作者、种粮售粮大户进行表彰奖励,使他们政治上有荣誉、经济上有实惠、工作上有动力。建立科学的考核指标,产粮大省和产粮大县以历年贡献大、今年增产多为考核重点,农技推广人员等粮食生产先进工作者以推广抗灾增产技术和开展科技服务为考核重点,种粮售粮大户以生产、出售商品粮和发挥示范带动作用为考核重点。中央财政对受表彰的粮食生产先进单位和个人给予奖励。
四、切实加强组织领导
(十四)强化地方责任。省级人民政府要切实落实粮食省长负责制,主要负责人要对粮食生产亲自研究、亲自部署,在政策制定、工作部署、资金投入上动真格。要层层分解任务,强化市县人民政府的粮食生产责任,加大对粮食和农业生产的资金投入。主产区要在稳定增产的基础上,增加商品粮调出量;主销区要保证必要的自给率,力争有所提高;产销平衡区要继续确保产需基本平衡,力争多作贡献。各省(区、市)人民政府要明确责任,上下联动,深入开展粮食稳定增产行动,并于今年年底向国务院报告履行粮食生产目标责任的情况。
(十五)强化部门协调。由农业部会同发展改革委、财政部、水利部、科技部、国土资源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监察部、统计局、粮食局、气象局等部门具体实施粮食稳定增产行动。各有关部门要落实责任,各司其职,通力合作,密切配合,确保行动扎实有效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