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社区工作存在的风险点

社区工作存在的风险点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4-04-09 15:36:23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社区工作存在的风险点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社区工作存在的风险点

第1篇

关键词:威海市 社区养老 养老模式 发展出路

一 、威海现有养老模式及存在的问题

1.威海老龄化的严峻形势

根据2012年底威海市民政局的调查统计,威海市目前60周岁以上的老年人有55万人,占户籍人口总数的21.7%,远远高出全国的13.7%和全省的15.3%的人口比例,养老问题成为威海市构建“和谐威海”亟待解决的问题。

2.传统养老模式概念解释

家庭养老:家庭养老是以家庭为载体,由老人的子女、老伴作为主要赡养主体的养老模式,主要养老方式是老人在家中生活,安享晚年。

机构养老:机构养老是以养老机构为载体,由养老机构工作人员作为主要赡养行为履行主体的养老模式,主要养老方式是老人在养老院中进行文化及生活等各种活动。

3.传统养老模式的SWOT分析

SWOT分析法是被广泛应用于现实问题的逻辑分析与定位的一种分析方法。借助对威海市传统养老模式的SWOT分析,我们将更加直观的了解到传统养老模式的优势与不足,为社区养老模式的推广取长补短。

优势(strength):

家庭养老: 情感孝道纽带,生活照料细致,人身安全保障

机构养老: 健康保障及时,同龄沟通方便,机构娱乐安排

劣势(weakness):

家庭养老: 人力资源不足,家庭人口外迁,住房压力增大

机构养老: 制度法规缺乏,传染疾病风险,硬件设施较差

机遇(opportunity):

家庭养老:传统孝道推广,子女尽孝体现,老人内心慰藉

机构养老: 政府财政补贴,服务对象多元,市场经济背景

威胁(threat):

家庭养老: 小结构家庭增多,中青年工作压力,健康保障风险大

机构养老: 专业人才匮乏,传统理念阻力,社会资金缺乏

综合上述分析,从优势(strength)的角度看,家庭养老和机构养老各有长处,家庭养老突出的优越性体现在,以传统的情感、孝道观念为纽带,老年人可以得到精神的慰藉,在熟悉的家庭便于日常生活。而机构养老的突出优越性主要体现在医疗设施配置情况较好,可满足老年人保健医疗的需求。但是现阶段,从其劣势(weakness)的角度看,随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和市场经济的完善,家庭结构趋于小型化,中青年工作压力大,因而物质、精力耗费较大不利于家庭养老的推广。而机构养老中部分养老院硬件设施较差,传统的“养儿防老”理念使老人对养老院有所抵触。

二、威海社区养老模式发展现状

1 .社区养老模式概念解释

社区养老是以社区为载体,由社会力量(社区养老机构、家庭等)作为主要履行赡养行为主体的养老模式,主要养老方式是居家养老、上门服务相结合,辅有托老所服务。

2 .威海社区养老发展现状

威海市作为全省甚至全国人口老龄化程度较高的地市之一,截至去年底,60岁以上老年人口达55万人,占户籍人口总数的21.7%,养老保障与服务问题成为摆在政府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

客观分析威海市面临的巨大的养老压力,笔者认为集合了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和机构养老模式两者优点的社区养老模式是威海市未来养老方式的最佳选择。而对于现阶段社区养老模式开展,笔者认为有以下制约因素。

传统观念制约:

囿于传统意义上的“养儿防老”、“居家养老”的观念制约,老年人对于社区机构养老的扶持有所排斥,心态上对于社会养老机构的短期的赡养行为较难接受。

专业人才缺乏:

威海市现有的老年公寓、社区工作室等社区养老机构中的服务人员,本科生研究生比例较少,甚至部分活动室工作人员以临时社区工作志愿者为主,社区的专业人才极具匮乏。

资金缺乏:

笔者实地走访威海的两家民办老年公寓,多个街道和社区,部分负责人表示资金缺乏是制约其规模扩大,提升整体服务水平的重要因素。同时资金问题使上述养老机构难以有效的整合资源,难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社区养老服务体制不完善:

笔者实地走访威海市的部分社区老年活动室,发现其中部分的老年社区管理机构已经成为社区工作的办公室,由于工作范围的扩大,社区负责机构对于老年群体关注率相对较低。

地区发展程度不均:

学术界对于社区养老问题的研究个案选取多以社区养老发展先进地区为例,难以具有普遍性推广意义。在威海市的社区养老工作推广也有此类弊端,部分试点地区例顶社区设立的老年人日间照料站发展较快,但环翠区的其他社区,由于经济圈辐射的微弱差异,发展较慢。

三、威海市社区养老发展出路探究

通过实地调研和上述分析,结合国内外社区养老发展模式开展方面的经验及缺陷分析,针对社区养老发展出路,笔者对威海市日后社区养老发展提出如下建议。

1. 加强亲情管理,提升社区养老机构公信力

据威海市民政局调查数据显示,六成以上老人在养老方面首选居家养老。故而社区在开展养老服务时要加强亲情管理。针对社区中的空巢老人,居委会、社区管理者要主动提供上门服务,针对老人恋家、不愿离开子女的特点要做好日间照料站的活动策划工作,提升社区养老机构的公信力。

2. 提升专业人才数量,培养优质志愿者

威海市的社区养老发展处于起步阶段,专业人才较少。因而政府要加强对社区养老专业人才的引进工作,对大学对口人才实行竞争上岗。同时政府、文化宣传机构要广泛宣传,对志愿者实行定期培训,对其进行心理学、病理学方面的知识讲解,提升其服务水准。

3.着力解决社区养老模式推广的资金问题

要拓宽资金来源渠道,推行社区养老资金来源市场化社会化制度。政府应明确所处的地位和发挥的作用,提升财政拨款支持力度、加大公益基金发放数量等。同时社区自身同时应善于从多方筹募资金,以达到收支平衡的效果。

4.完善社区养老服务体制,缩小地区发展差异

从政府层面完善社区内部的分工制度,从法规方面加以引导,高度关注国家地方法规的落实情况。同时在试点工作的过程中,应注意推广工作的跟进,利用成熟社区模式的基础,结合地区差异,进行深层次的有益探索。

总之,社区养老模式在威海地区推广虽有一定阻力,但是结合威海地区实际情况,社区养老在威海仍将成为养老模式的主流。

参考文献:

[1] 徐守勤.社区养老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社区医疗服务,2005,8(3).

[2] 詹秀娟.加快以社区为依托的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建设_推进养老服务功能多样化[J].管理科学与经济学,2013(1).

[3] 李洪心,李 巍.国内外养老模式研究[J].经济与管理,2012(12).

[4] 刘立清 金美荣.我国社区养老现状及发展建议———以丰台区新村街道育芳园社区调查为例[J],北京劳动保障职业学院学报,2011,5(2).

[5] 徐鹏 张辛梓.浅谈城市社区养老的现状及问题[J].现代经济信息.

第2篇

关键词:城市治理;新公共管理理论;社区管理;启示

究竟什么是城市治理呢?不同的学者观点是不一样的。第一类认为治理是一种统治方式,其手段是运用权力对社会资源进行整合。第二类强调治理的过程特征。这种治理是“一种综合的全社会过程”,它强调以“协调”为手段,而不是协调和控制。第三类认为城市治理是社会关系的一种体现,包括国家和公民、执法者和守法者、政府与可控性的关系。第四类则认为治理是一种值得追求的理想,是为了应对政府自身无法解决的一些重要问题时的一种解决问题的办法。新公共管理理论作为城市治理的重要理论基础之一,对城市管理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指导意义。治理作为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的一种手段,它的实施必然要依赖一定的理论,而新公共管理理论就是这样一种理论。城市治理从宏观层面来讲,新公共管理理论的运用对于提高国家的国际竞争力和政府的运作效率具有着重要的意义。当然,从微观层次上来说新公共管理理论的运用对于我国的社区管理和服务同样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一、新公共管理理论

(一)主要思想

新公共管理建立在对传统行政的批判和吸收基础之上,其主要思想有以下几点:第一,新公共管理强调“顾客”导向,要求政府必须对社会公众作出回应。[1]。在这个过程中政府和公众的关系发生了变化,政府是作为企业的管理者存在,积极与公众互动,而不再是高高在上的管理者。第二,新公共管理消除了政府公共服务供给的垄断性,通过引入市场机制,采取企业管理的成功的方法和经验对社会事务进行管理,将一部分职能转移到私人部门,从而实现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的目的。第三,新公共管理改革强调管理者的风险意识和应对变化的能力,即倡导企业型的领导者,从而提高管理的绩效。第四,新公共管理认为授权或分权的方式是政府进行有效管理的方式。政府应当像企业界一样,将权力下放到各部门,实现各部门之间的自我管理和相互合作。第五,新公共管理强调绩效目标的管理和控制,并根据绩效目标对完成情况进行测量和评估。第六,新公共发挥管理重视行政机构和公务员的功能,要求其制定有效的社会政策以促进社会进步。

(二)特征

新公共管理与传统的公共管理不同,具有自身比较明显的几个特征:(1)公共性。这种公共性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新公共管理的对象是社会公共事务和公共服务。其次,新公共管理过程的公共性,在管理的过程中,,其他公共管理的主体会参与到治理过程中来,因此,政府部门不再是唯一的公共管理者。最后,公共管理总离不开公共权力。公共管理的权共管理的过程具有公共性。力是公民及社会成员赋予的,其运用必须服从公共利益,否则将失去权力的合法性。(2)公平性。新公共管理强调逐步以公平正义与管理效率并重,而不是像传统行政理论那样过分注重效率。(3)合法性。合法性即在管理的过程中要积极遵循宪法和法律。4)效能性。效能目标的确定应该体现公共管理和公共决策的科学性;合理性。(5)适应性。任何一个公共管理系统都需要与外部环境相适应,新公共管理理论则强调管理主体的多元性和彼此的相互竞争性,从而及时有效地解决公共问题,促进社会的发展。6)回应性。回应性实际上强调的是公共管理主体与客体之间的良好互动;一方面要求公共管理的主体要积极加强对公民或社会的关注,另一方面要求公众参与到公共管理的决策过程中来;同时要求切实尊重和保护公民的权利。

二、社区管理

(一)社区管理

社区是人们生活在一定地域内的生活共同体,人们的生活要有序地进行和开展,必然要求对社区内的事务进行管理,也就是所谓的“社区管理”。在我国,社区管理是在由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转轨时期,伴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社会结构、人们的生活方式、思想文化以及行为方式等各方面的变化而提出来的。社区管理是指社区职能部门对社区居民对社区的各项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进行的自我管理。

(二)社区工作和管理的现状、问题

近年来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我国的社区管理和服务工作取得了重要的成就,在加强社区工作人员队伍建设,改善社区工作人员的经济待遇以及改善社区办公环境,积极开展社区服务活动等方面都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是仍然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社区体制的问题,社区资源利用问题,社区建设资金没有保证,社区队伍素质不高,社区服务的服务范围和方式有限,服务效果不显著等问题。社区工作的问题具体来说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行政化现象突出。社区作为基层群众的自治组织,其主要职责是宣传教育,办理居民相关的公共事务,协助有关部门做好相关工作,并及时反应居民的意见和建议。然而,实际工作中社区承担的却是随着形势的发展,目前社区居委会实际履行的职能很多都是与党委和政府相关职能部门一一对应设置的,其中包括劳动保障、民政优抚、城管创建、计划生育、综合治理、社区党建等六大职能。

第二,社区建设工作投资机制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社区建设缺乏计划性,社区建设没有列入政府的发展规划,因此缺乏自身发展的专项基金;二是筹资渠道狭窄,资金来源不足,除了来自政府拨款的专项资金外,社区在建设的过程中,经要自行筹集资金。

第三,社区服务工作弱化。当前社区服务工作还不够完善,除一部分大的社区社区工作开展的比较好外,许多社区存在社区服务基础设施落后,社区服务体系不完备等问题。此外,在社区管理方面,我国仍然存在政企不分,政府行政管理和社区自治管理混为一谈的现象。

三、新公共管理对于社区管理的启示

针对当前我国社区管理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借鉴新公共管理的相关管理理念,我们认为做好当前的社区管理工作,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努力:

(1)改革社区现行管理体制。社区作为基层群众自治组织。其一要实现自己的功能:为居民群众提供服务的功能和完成行政管理工作任务的功能。其二,在协助政府工作方面,政府应赋予社区足够的权力和提供相应的资源来处理问题,并且这个协工作不能是工作任务的转移。总之,做好社区管理工作,各部门之间要做到职责分明,各司其职,同时又要密切合作,充分发挥社区作为基层自治群体的作用,实现社会主义的民主,同时要增强广大居民的参与。

(2)健全社区考核和激励机制。新公共管理认为社区管理应当确立明确的绩效目标,既包括组织的目标又包括个人的目标。对于目标的实现程度,要进行测量和评估。首先,要加强对社区人员的培训和考核,培训主要是培训社区工作人员的政治素质、政策理论等等。与此同时,要让社区居民参与社区工作人员的考核过程中来,充分发挥民主。其次,可以建立健全激励机制。在改善社区工作人员经济待遇的基础上,对工作成绩突出的社区工作人员应当给予提拔和奖励,以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3)实现社区投资主体的多元化,改进社区的基础设施建设。社区在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上除了政府的拨款以外,应当吸引其企业、社会组织的资金,以缓解资金不足的状况。

(4)提供多样化的社区服务活动。新公共管理强调顾客取向,社区居民作为顾客,通常会有多种多样的需求,那么社区的管理者就应当给予居民的需求以回应,提供多样化的服务。

四、总结

综上所述,新公共管理理论作为在传统行政学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理论,更好地处理了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有助于社会的发展进步。基于新公共管理的特点,在实际工作的过程中,我们要注重发挥他们的特性。政府不能调节的问题尽量交给市场,对于市场无法调节的问题,政府也应当充分自身的作用来调节。在回应公众需求方面,政府要坚持顾客导向,公众也应当提升自己管理社会事务的参与度。总之,新公共管理理论克服了政府传统管理的弱点,充分发挥了市场的作用,有利于提高效率,对于我国的社区工作和社区服务意义重大。在平常的工作和管理过程中,我们应当依据实际情况借鉴和运用,充分发挥它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杨明伟,新公共管理理论评述[J]四川行政学院学报,2005(12):19-23.

[2唐春丽,新公共管理的主要思想及启示[J]合作经济与科技,2007(09):119-122.

[3]邓智明,新公共管理在环境保护中的运用[J]法制与管理,2002(11)6-9.

[4]张翼,新公共管理在高校管理中的适用性分析[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13(08):5-7.

第3篇

摘要:转型时期特定的国情和社会背景,决定了我国城市社区管理必须选择“政府主导”的模式。社区管理中的政府主导,主要体现在政府必须扮演多种角色、行使多样职能,更好地培育和扶持社区的持续发展。但是,政府角色的不当和政府行为的“越位”、“缺位”和“错位”,容易导致社区管理中的“政府失灵”现象。因此要推进我国城市社区管理的稳步、健康发展,就必须解决政府在社区管理中如何进行功能定位的问题。

关键词:政府;社区;社区管理;功能定位

社区是指聚居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的社会共同体。社区管理是指在党和政府的主导下,依靠社区力量,利用社区资源,强化社区功能,解决社区问题,促进社区健康发展的过程,是对社区工作的总体概括。[1]社区管理靠两种力量的推动,一是社区组织与社区居民的力量,二是政府的力量。从目前的实践看,随着城市社区建设的开展,政府支持不力或包办过多(行政化倾向),是城市社区管理中的普遍的现象,而这一问题的存在,相当程度上已影响了社区建设走向深入。因此,笔者认为,要真正找到社区管理的出路,推动社区实现可持续发展,目前必须解决的一个问题是:政府在社区管理中如何进行功能定位的问题。

一、政府在社区管理中的主导作用以及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政府在社区管理中的主导作用

中国城市社区管理所取得的显著成效,各级政府的主导作用功不可没,首先表现为社区建设运动是由政府发起和组织的。政府还通过制定社区发展的相关政策,引导社区建设、规范社区行为,对社区建设进行宏观指导;其次,政府均有专门的机构和组织来具体负责社区管理工作,为社区提供管理和服务;第三政府为社区建设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政府运用国家财政资金投入社区建设,不断提高社区硬件建设水平,在政府强有力地推动下,社区改造,尤其是硬件设施建设在短期内得到推进和改善;最后,政府是社区建设的协调者和控制者。在改革开放后,政府在中国城市社区发展过程中渐渐让渡出部分权力,其改革目标是扮演规划者角色。这里说的协调者,是指政府对于中国城市社区的发展方向和目标进行引导和监管,逐渐由过去的政府机构直接管理,向总体规划协调的间接调控方式过渡。

(二)政府在社区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毋庸置疑,政府在社区建设中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但是,从现阶段社区管理的实际来看,政府在其角色的扮演和行政职能的行使中,也存在着许多不容忽视的现象和问题。总体来说,这些现象和问题可以概括为政府职能的越位、缺位和错位。政府职能的越位是指政府在行政过程中超越了其本来的职能和权限,是超职责、超权限的行政过程。[2]

政府越位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行政因素向社区弥漫式渗透,使自组织力量和机制难以发挥作用;政府包揽社区事务必然导致政府承担所有的成本;社区行政化,政府成为社区的惟一资源来源,社区居民没有形成对社区的认同感和责任感。政府的无限责任诱发了社区的道德风险,不利于社区自组织的培育、本地社区内资源的聚集。

政府职能的缺位主要表现在对非政府的社会中介服务机构等第三部门社会组织培育不到位,对社区内的非政府专业性社团资金投入不够,导致这些非盈利的服务性机构发展比较缓慢;政府缺位主要表现在:政府投入少。有些地方也出现了由于过分强调经济效益,而出现一些违章建筑、马路市场以及乱收费、乱罚款等屡禁不止的问题;宣传力度不够,地域发展不平衡,社区成员的认可和参与程度不高。

政府行为的“错位”主要是指政府混淆了工作的主次和轻重,特别是把社区的社会建设当做经济建设来抓,既当“裁判员”又做“运动员”。政府错位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重管理、轻服务”现象相当普遍;社区组织的职能错位。我国现行社区组织中除了政府机构、居委会以外,还包括社区内的各类单位组织,他们往往隶属于各自不同的上级单位,社区内的许多单位处于半封闭状态,“单位办社会”现象十分严重。

鉴于政府在社区管理中如此重要的作用和当前存在的缺位、越位和错位问题,我们必须定位好政府在社区管理的地位。

二、政府在社区管理中的功能定位

政府在社区管理中职能的越位、缺位和错位导致作为社区建设的两大主体政府和自治组织的功能失调、角色错位。因此,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政府在社区管理中的功能进行定位。

(一)政府应该担当建设社区的功能

政府在社区建设中应当发挥适当的主导作用。表现为:倡导、动员、一定的经济和政策支持、监督、评价和经验的推广,用政策去促进社区建设资源的聚集和社区的持续发展。政府发挥主导推动作用直接目标是支持具体社区活动的开展,而深层目标则是促进社区资源的开放和动员,促进社区成员的参与。因此,政府在社区建设中的角色定位应是:担当建设社区的功能,积极发挥引导推进作用,在负起相应责任的同时,决不可“越位”、过度参与包办。

各级政府是我国社会管理中最具控制力的政权组织,能有效地运用行政、经济和法律手段,准确而有效地引导社区建设的方向,合理运用场地、设备和资源,限制任何偏离社区建设总目标的组织行为和个人行为,保障社区建设的健康发展。总的来说,各级政府通过制定规划和政策、提供管理和服务、组织协调服务和动员社区参与来担当建设社区的功能。

(二)政府应该担当建设社区自治组织的功能

社区自治组织是社区建设的基础,是居民参与公共事务和公共管理的平台、场所,因此建立完善的社区自治组织体系是社区建设的关键。笔者认为社区自治组织建设的重点应该放在以下几方面:

首先,在街道办事处层面构建社区组织的网络结构—社区理事会。社区理事会在成员组成上具有广泛代表性,包括街道办事处的代表、驻街政府职能部门的代表、企事业单位代表和居民代表等,其负责人由街道办事处代表兼任。社区理事会建立后将成为社区运行的主体组织,其主要职能是规划、协调和监督。

其次,培养专业性社区工作者。社区建设需要大批政治素质好、热心为群众服务的社区工作者。社会工作者的作用在于推进社区工作专业教育与实务的发展,协调社会关系,在服务社会成员、推进社会互助、缓解社会矛盾、解决社会问题,促进社会稳定和社会进步等方面起到安全阀和推进器的作用,因此作为城市政府应积极开展培养专业社区工作者的工作。[3]

(三)政府要培育和发展非政府组织

非政府组织是促进政府职能转变的重要途径和实现政事分开的有效载体,要按照行业职能“同类项合并”的原则,界定政府部门和非政府组织的工作界面,逐步将现在由行政机构承担的一些技术性、服务性、事务性工作进行彻底的剥离,交给社会中介组织承担,而不要再层层下放到社区。

笔者认为首先要取消挂社团的“挂靠制”,保证社团的民间性、自愿性和独立性;其次要建立一整套完善的税收优惠政策体系,对于从事社团活动的个人,无论是对其所在组织实行完全税收优惠、部分税收优惠,还是完全税收,都要完全按照个人收入的多少,依法征收个人所得税;[4]第三要完善社团的有关法规政策,政府是社团组织的后盾,负有为社团提供体制环境和政策环境的责任;最后要充分发挥社团在社区建设中的作用,在整个社区建设中,政府、社团和居民共同参与,明确定位,合理分工。政府是社区建设的倡导者,社团是社区建设的具体操作者和组织者,是沟通政府和居民的桥梁和纽带,居民则是参与社区建设的主体和基础。三者缺一不可,所以要理顺三者的关系,加快社团的发展,形成社区发展的良性运行机制。另外政府部门要坚持依法管理,从法律上保护社团的合法地位和作用的发挥,引导建设与社区需要相符合的新型社团。

城市社区建设所处的发展阶段及当前中国社会结构和体制转轨的宏观背景,决定了现阶段我国城市社区建设必须得到必要的支持和切实的指导,方能健康发展,这其中政府的作用是最为关键的。政府职能作用发挥得充分、合理与否,将直接关系到我国城市社区建设的进程与质量,这一点必须引起方方面面的足够重视。

参考文献:

[1]孟华.论中小城市社区建设中的政府职能.泰山学院学报,2003,1.104页

[2]徐永祥.社区发展论.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0.153页

第4篇

关键词:政府;社区;社区管理;功能定位

社区是指聚居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的社会共同体。社区管理是指在党和政府的主导下,依靠社区力量,利用社区资源,强化社区功能,解决社区问题,促进社区健康发展的过程,是对社区工作的总体概括。社区管理靠两种力量的推动,一是社区组织与社区居民的力量,二是政府的力量。从目前的实践看,随着城市社区建设的开展,政府支持不力或包办过多(行政化倾向),是城市社区管理中的普遍的现象,而这一问题的存在,相当程度上已影响了社区建设走向深入。因此,笔者认为,要真正找到社区管理的出路,推动社区实现可持续发展,目前必须解决的一个问题是:政府在社区管理中如何进行功能定位的问题。

一、政府在社区管理中的主导作用以及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政府在社区管理中的主导作用

中国城市社区管理所取得的显著成效,各级政府的主导作用功不可没,首先表现为社区建设运动是由政府发起和组织的。政府还通过制定社区发展的相关政策,引导社区建设、规范社区行为,对社区建设进行宏观指导;其次,政府均有专门的机构和组织来具体负责社区管理工作,为社区提供管理和服务;第三政府为社区建设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政府运用国家财政资金投入社区建设,不断提高社区硬件建设水平,在政府强有力地推动下,社区改造,尤其是硬件设施建设在短期内得到推进和改善;最后,政府是社区建设的协调者和控制者。在改革开放后,政府在中国城市社区发展过程中渐渐让渡出部分权力,其改革目标是扮演规划者角色。这里说的协调者,是指政府对于中国城市社区的发展方向和目标进行引导和监管,逐渐由过去的政府机构直接管理,向总体规划协调的间接调控方式过渡。

(二)政府在社区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毋庸置疑,政府在社区建设中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但是,从现阶段社区管理的实际来看,政府在其角色的扮演和行政职能的行使中,也存在着许多不容忽视的现象和问题。总体来说,这些现象和问题可以概括为政府职能的越位、缺位和错位。政府职能的越位是指政府在行政过程中超越了其本来的职能和权限,是超职责、超权限的行政过程。

政府越位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行政因素向社区弥漫式渗透,使自组织力量和机制难以发挥作用;政府包揽社区事务必然导致政府承担所有的成本;社区行政化,政府成为社区的惟一资源来源,社区居民没有形成对社区的认同感和责任感。政府的无限责任诱发了社区的道德风险,不利于社区自组织的培育、本地社区内资源的聚集。

政府职能的缺位主要表现在对非政府的社会中介服务机构等第三部门社会组织培育不到位,对社区内的非政府专业性社团资金投入不够,导致这些非盈利的服务性机构发展比较缓慢;政府缺位主要表现在:政府投入少。有些地方也出现了由于过分强调经济效益,而出现一些违章建筑、马路市场以及乱收费、乱罚款等屡禁不止的问题;宣传力度不够,地域发展不平衡,社区成员的认可和参与程度不高。

政府行为的“错位”主要是指政府混淆了工作的主次和轻重,特别是把社区的社会建设当做经济建设来抓,既当“裁判员”又做“运动员”。政府错位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重管理、轻服务”现象相当普遍;社区组织的职能错位。我国现行社区组织中除了政府机构、居委会以外,还包括社区内的各类单位组织,他们往往隶属于各自不同的上级单位,社区内的许多单位处于半封闭状态,“单位办社会”现象十分严重。

鉴于政府在社区管理中如此重要的作用和当前存在的缺位、越位和错位问题,我们必须定位好政府在社区管理的地位。

二、政府在社区管理中的功能定位

政府在社区管理中职能的越位、缺位和错位导致作为社区建设的两大主体政府和自治组织的功能失调、角色错位。因此,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政府在社区管理中的功能进行定位。

(一)政府应该担当建设社区的功能

政府在社区建设中应当发挥适当的主导作用。表现为:倡导、动员、一定的经济和政策支持、监督、评价和经验的推广,用政策去促进社区建设资源的聚集和社区的持续发展。政府发挥主导推动作用直接目标是支持具体社区活动的开展,而深层目标则是促进社区资源的开放和动员,促进社区成员的参与。因此,政府在社区建设中的角色定位应是:担当建设社区的功能,积极发挥引导推进作用,在负起相应责任的同时,决不可“越位”、过度参与包办。

各级政府是我国社会管理中最具控制力的政权组织,能有效地运用行政、经济和法律手段,准确而有效地引导社区建设的方向,合理运用场地、设备和资源,限制任何偏离社区建设总目标的组织行为和个人行为,保障社区建设的健康发展。总的来说,各级政府通过制定规划和政策、提供管理和服务、组织协调服务和动员社区参与来担当建设社区的功能。

(二)政府应该担当建设社区自治组织的功能

社区自治组织是社区建设的基础,是居民参与公共事务和公共管理的平台、场所,因此建立完善的社区自治组织体系是社区建设的关键。笔者认为社区自治组织建设的重点应该放在以下几方面:

首先,在街道办事处层面构建社区组织的网络结构—社区理事会。社区理事会在成员组成上具有广泛代表性,包括街道办事处的代表、驻街政府职能部门的代表、企事业单位代表和居民代表等,其负责人由街道办事处代表兼任。社区理事会建立后将成为社区运行的主体组织,其主要职能是规划、协调和监督。

其次,培养专业性社区工作者。社区建设需要大批政治素质好、热心为群众服务的社区工作者。社会工作者的作用在于推进社区工作专业教育与实务的发展,协调社会关系,在服务社会成员、推进社会互助、缓解社会矛盾、解决社会问题,促进社会稳定和社会进步等方面起到安全阀和推进器的作用,因此作为城市政府应积极开展培养专业社区工作者的工作。

(三)政府要培育和发展非政府组织

非政府组织是促进政府职能转变的重要途径和实现政事分开的有效载体,要按照行业职能“同类项合并”的原则,界定政府部门和非政府组织的工作界面,逐步将现在由行政机构承担的一些技术性、服务性、事务性工作进行彻底的剥离,交给社会中介组织承担,而不要再层层下放到社区。

笔者认为首先要取消挂社团的“挂靠制”,保证社团的民间性、自愿性和独立性;其次要建立一整套完善的税收优惠政策体系,对于从事社团活动的个人,无论是对其所在组织实行完全税收优惠、部分税收优惠,还是完全税收,都要完全按照个人收入的多少,依法征收个人所得税;第三要完善社团的有关法规政策,政府是社团组织的后盾,负有为社团提供体制环境和政策环境的责任;最后要充分发挥社团在社区建设中的作用,在整个社区建设中,政府、社团和居民共同参与,明确定位,合理分工。政府是社区建设的倡导者,社团是社区建设的具体操作者和组织者,是沟通政府和居民的桥梁和纽带,居民则是参与社区建设的主体和基础。三者缺一不可,所以要理顺三者的关系,加快社团的发展,形成社区发展的良性运行机制。另外政府部门要坚持依法管理,从法律上保护社团的合法地位和作用的发挥,引导建设与社区需要相符合的新型社团。

城市社区建设所处的发展阶段及当前中国社会结构和体制转轨的宏观背景,决定了现阶段我国城市社区建设必须得到必要的支持和切实的指导,方能健康发展,这其中政府的作用是最为关键的。政府职能作用发挥得充分、合理与否,将直接关系到我国城市社区建设的进程与质量,这一点必须引起方方面面的足够重视。

参考文献:

孟华.论中小城市社区建设中的政府职能.泰山学院学报,2003,1.104页

徐永祥.社区发展论.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0.153页

第5篇

【关键词】失独;社区养老;情感支持;

目前我国“失独家庭”已过百万,相应地,“失独者”人群估计已不下两百万。根据苏州市人口和计生委统计表明,目前全市失独家庭已达2000户左右。由此可见,关注失独,刻不容缓。

一、苏州地区“失独家庭”社区养老的现状

为了进步不了解社区养老给失独家庭的影响,笔者以苏州地区城市为例,走访了多个社区街道,以小见大从而了解失独家庭的现状:

地点一:常熟市花溪社区。在社区负责人的热心安排下,笔者见到了失独家庭沈老伯夫妇。一到达沈老伯的家,成员们就送上了事先准备的慰问品。随后,在与沈老伯夫妇的交流中,积极了解他们的生活情况以及心理需求,希望能为其送上一份温暖。沈老伯的女儿几年前在车祸中不幸去世,剩下他与老伴相依为命。社区定期向该户家庭发放补助,每逢节假日社区工作人员便会主动上门慰问,带去生活必需品等。此外,社区内经常开展文娱活动,鼓励失独者多走出家门走进社会。在亲戚和社区的共同关爱下,夫妻二人逐渐走出低谷开始新的生活。

地点二:常熟市藕渠社区。常熟琴湖管理区存在16户失独家庭,我们从中选取了一户进行走访。主人周先生和夫人夏女士原本有个在外地上大学的儿子,日子原本过的很是平淡,但是2010年1月因为运动意外他们的儿子在篮球场突然心脏病,也就在那一天永远的离开了这个世界。白发人送黑发人,无疑对这个普通的家庭造成了巨大上的打击,夏女士整日以泪洗面,拒绝参加任何活动。 社区工作人员了解到他们的家庭情况后,经常会上门慰问。在符合相关条件的前提下,还为他们配备了经济适用房,对于他们这样的失独家庭更给予每人每月500元的经济补贴,不仅如此,社区人员还给他们办理免费的园林卡和公交卡,鼓励他们走出低谷,走进自然,多多参与让身心愉快的活动以开始新的生活。

中国社会正在快步进入“老龄社会”,从传统来看,家庭养老一直是中国的最主要的养老方式,但是对于失独家庭来说,这“最主要”的养老方式失去之后,他们的就只能依赖国家和社会。但是,对于失独家庭的帮扶制度并不完善。针对失独家庭,现行的国家计生特别扶助政策,对独生子女伤亡家庭进行补贴每月每人一至两百元,但在年龄方面要求女方年满49周岁时,夫妻双方才能同时纳入扶助范围。而这样的经济救助和年龄门槛对于数量庞大的失独家庭来说只能是杯水车薪。由此可见,失独现象的出现不仅给失独家庭带来伤痛,对于社会结构也是不小的打击。因此,关注失独问题既能给失独家庭带去新的曙光,又是对与整个社会的推动和发展。

二、失独家庭社区养老存在的主要问题

社区养老应成为失独家庭的首选养老方式。但目前我国社区养老服务存在以下几点问题:供给不足、比重偏低、质量不高,不能满足老年人日益增长的服务需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设施不够完善;资金有限,后续服务受到制约。随着失独老人岁数的增长,健康指数开始下降。由于没有子女的照顾,加之社区养老制度并不完善,面临的风险也越来越大。医疗保险制度的不完善对于失独家庭而言无疑是雪上加霜。加之当今社会医疗费用高,若是对于没有退休工资或者经济来源的失独家庭而言更是不利。

三、解决途径

“失独者”作为一个特殊人群,对他们的关爱和帮扶是改善民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推进社会建设的重要领域,我们要站在国家社会建设的战略高度来关注“失独家庭”,要以社会建设的战略来推动“失独家庭”的重建。实现“老有所养”需要政府、市场和社会的共同努力,既要完善社会保障制度顶层设计,加快探索构建长期照护保障制度,通过多种方式,为养老保障基金的保值增值提供强大金融支持。还必须加快改革完善体制机制,在有效加大城乡基本公共服务供给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努力调动社会力量的积极性,构建老年人自我服务和家庭养老服务为基础、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为主干、院舍养老服务为支撑、邻里服务和志愿服务为补充的老龄服务体系。

(一)建立自我救助体系,做好宣传引导。一方面提倡政策内生育,对有生育能力的“失独”家庭及时做好政策宣传及服务工作。另一方面,将生命教育作为家庭教育的重要内容,提高孩子防范风险的能力,减少危险因素的发生。国家对于失独家庭应该及时放宽政策,鼓励有生育能力的失独父母再生育。政府相关部门应该及时上门与符合要求的家庭进行沟通并且传达教育国家的相关政策。

第6篇

随着我国社区卫生服务不断深入向前发展,社区卫生服务发展的许多问题逐渐浮出水面,加强社区卫生服务管理和服务势在必行,作为社区卫生服务管理中心的管理人员结合近两年的心得对其管理提出自己的意见。

社区卫生服务是城市卫生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人人享有初级卫生保健目标的基础环节,大力发展社区卫生服务,对于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优化城市卫生服务结构,方便群众就医,减轻费用负担,建立和谐医患关系,具有重要意义。社区卫生服务中的医疗服务是社区卫生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照理说,随着我国社区卫生服务不断深入向前发展,我国推行的社区卫生服务工作应该深入人心了,然而大医院门庭若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人气”寥寥的现象并没有得到根本性扭转[1]。笔者本身就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工作,也经常到其他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督导、检查,发现:我市基本建立起服务功能完善,人员配备齐全,运行机制科学,监督管理规范、适应社会需求的社区卫生服务体系框架,基本实现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全覆盖;但其背后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不适应、不协调非常明显的表现出来,归纳起来如下。

存在的问题

政府及政策支持不足,经费困难:限于经济条件,目前我市社区卫生服务工作存在诸多困难。如:政府重视程度不够,资金不能及时到位或到位不足,使许多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无力支付相关费用,濒临退出。

健康意识不到位,无相关有力优惠政策,社区居民不认可:去为居民查体建档,大约有40%的居民就会问:“建档有什么好处吗”(好处指直接经济利益),没有好处就不建档。大约有20%的居民认为现在身体健康,挣钱是第一位的,等年龄大了再注意健康也不迟。

医护人员待遇差,晋级难,队伍不稳定:医护人员待遇差、压力大、地位低、风险大;在基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高级职称少,晋级难度非常大,造成医务人员更迭频繁,在岗人员不稳定,与社区人群建立联系不便,对社区卫生工作质量和效率影响较大。

医护人员角色转换不到位:缺乏社区医疗护理理念,工作的范围局限,对社区医疗护理工作的地位、作用和专业功能认识不足,老是停留在“坐堂行医”的老模式上,导致对全科医师社区护士的职责定位不明,从而影响社区医疗护理工作的发展。

缺乏适合社区卫生服务的医疗护理法规及质量控制标准:社区卫生服务成立至今没有一套适合目前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医疗护理质量规章制度和评价体系。3级医院、2级医院、专科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用的是同一套管理制度和评价体系,严重制约了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发展。

社区医生护士专业水平不高:社区医疗护理是一种对社区人员提供连续性综合性医疗保健的服务,它需要医疗护理人员既熟练掌握医疗护理专业的各学科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还应掌握预防医学、社会医学、老年、康复医学心理学及一些人文科学等知识,目前社区护士中,学历大多为中专,有些社区还聘用临时人员,这些虽然能满足社区基本卫生服务,但要为社区人群提供生理、心理、社区全方位和连续性的服务就存在着很大的差距。

社区卫生医疗护理价值不能充分显现:尚未系统化的社区卫生服务管理网络以及社区卫生医疗护理人员尚未具备全面医疗护理技术和应付能力,使社区卫生护理价值不能充分显现。我市的社区卫生医疗护理工作大多由快退休护士或一些高年资护士承担,她们对社区医疗护理工作充满热情,认真负责,为社区居民解决了不少健康问题,但她们大多数未接受过正规的社区卫生医疗护理训练,在开展社区卫生医疗护理工作中难度较大,也难以适应未来社会的社区卫生医疗护理需求。

对策与设想

强化公益性,突出政府职能:医疗卫生事业是一项公益事业,如果从顺应民意、体恤民情、关注民生这个角度讲,它是一项关系民生的大问题,这样的问题必须由各级政府出面协调解决,明确各级政府财政向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补贴的比例,从根本上解决人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

配套相关政策,吸引居民前来就医:配套门诊规定病种报销、社区首诊、双向转诊等就诊政策和制度,使居民自然而然地到社区中心(站)来就诊和建档,逐步接受慢病系统管理。

提高待遇,稳定医疗护理队伍:医疗护理风险大,将导致医务人员工作压力大;医务人员待遇低,将导致基层医务人员的社会地位低;难以留住人才。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必须为他们打造健全的内部成长机制,鼓励参加继续教育学习,鼓励撰写论文,开展医疗护理科研,并与评选先进及晋级挂钩,根据医务人员在医疗护理实践中专业程度的高低,工作量多少,给予不同的薪金。

制定适合社区卫生服务的规章制度和评价体系:社区卫生医疗护理工作具有高度的自主性、独立性和专业性,这是由它的工作特点所决定的;制定适合社区卫生服务的规章制度和评价体系,使社区卫生医疗护理管理尽快步入规范化、制度化管理,是我国社区卫生医疗护理发展急需解决的问题。在社区卫生服务体系中,应该逐渐扩大社区医疗护理的活动范围,对社区卫生服务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强化在职培训,提高整体素质:社区卫生服务所需的知识面以及知识结构的特殊性,决定了社区医务人员继续教育必须有相应的配套措施,对社区医务人员的教育模式要不断进行改革,加强在职社区医务人员的培训,特别是社会人文知识的学习与教育,使社区医务人员充分认识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性质和特点,成为合格的社区卫生医疗护理人员。

完善相关政策,探索适合本地的社区医疗护理模式:社区卫生服务的发展要有相关的政策来保证,使社区医疗资源得到合理应用。针对本地的社区卫生医疗护理现状及发展趋势,探索地方特色的社区卫生服务新模式;成立社区卫生相关考核指导组织,制定社区卫生医疗护理质量控制标准,发挥对社区卫生医疗护理工作的组织协调、指导及管理职能。

分层管理与分工管理相结合:建立社区卫生服务管理网络,以保证信息的畅通和反馈,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负责人定期检查各种制度的落实及医疗护理工作完成情况,并同时发放病人及社区居民满意度调查表,让病人和社区居民参与评判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好坏;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每月组织对社区工作进行抽查,检查结果与绩效工资挂钩。通过层层管理,使各层医疗护理人员有压力、有目标,并能各负其责。

多途径与多层次地培养社区医务人员的工作能力:社区卫生服务工作要求从事社区工作的医务人员努力通过各种渠道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未来的大部分初级卫生保健任务将由护士来承担,因此培养社区医疗护理人才是医疗护理教育事业的当务之急。社区护士工作能力的培养可分在校、在职和岗前培训3种;一是在医疗护理学科的课程设置中增加社区护士工作能力的培养课程;二是对已取得中专、大专文凭的护士进行再培训;三是建立社区护士工作能力岗前培训制度,锻炼社区护士工作能力。

讨 论

总之,社区卫生医疗护理是21世纪医疗护理的发展方向,社区居民的健康需求对医疗护理工作提出了新的课题和更高的要求。如何创造条件和利用现有的条件,广泛深入地开展社区卫生医疗护理工作,是每个医疗护理人员的职责与挑战,我国政府和各界人士对社区卫生医疗护理日益关注,各级院校和医疗机构纷纷进行了社区卫生医疗护理管理的探索工作。但限于国力,目前我国社区卫生医疗护理管理工作尚处于小范围的探索和发展阶段。在人才培养、质量控制以及宏观调控等方面尚有不足,需各界人士携起手来,共同为增进人类的健康而努力;通过对社区医疗护理服务管理的思考,找出目前社区卫生医疗护理服务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可以为进一步完善社区卫生医疗护理管理制度和体系尽点微薄之力。

第7篇

一、领导重视、齐抓共管,落实保障机制

二、突出重点,把握关键,提升整体水平

1、 以领导干部学法为龙头,提高决策水平。

2、以公务员普法教育为重点,提高依法办事水平。

二是加强《宪法》修正案的宣传教育。县普法办下发了德普办2006(7)号文件关于组织征订《宪法和宪法修正案学习问答》的通知,已发放《宪法和宪法修正案学习问答》2500册。同时进行法律培训。5月28日新市镇政府举办《宪法》修正案专题培训班,全体机关干部200多人参加了学习。5月17日下午武康镇政府人大副主任郎志洪等领导及机关工作人员140多名参加了《宪法》修正案专题讲座。6月份三合乡政府全体机关干部、各行政村党支书记、村委会主任、事业单位主要负责人115人进行《宪法》修正案专题讲座。

3、以企业经营管理人员为抓手,防范企业风险。

二是广泛开展“安全生产月”活动。6月13日上午在武康镇县计经委、县公安局、县交通局、县建设局、县卫生局、县供电局、县水利局、县社会劳动保障局、县农业局、县交警大队等10个部门进行安全生产法规知识咨询活动。共发放了《安全生产法规问答》、《道路交通安全法》《建设安全生产管理条例》《特种作业监察条例》《职业病防治法》等法规1000多册。“以人为本、预防为主”的活动主题,向广大群众宣传安全法律、法规知识,起到了提高安全意识的效果。

4、以青少年普法教育为突破口,提高守法意识。

5.以公民普法教育为基础,提高全民法律素质。

三、依托网络,借助媒体,营造普法氛围

四、以普促治,普治结合,推进民主法治建设

一是抓好“民主法治示范村”的创建。在前几年开展创建工作的基础上,为进一步提升“民主法治村”建设,组织力量赴余姚、慈溪、鄞州区《民主法治村》创建工作进行参观学习和取经。同时对钟管镇沈家墩村《民主法治示范村》建设进行调研,并深入沈家墩村进行实地指导《民主法治示范村》工作,取得了明显的效果。二是广泛开展创建“平安德清”工作。“没有村和社区的平安,就没有全县的平安!”6月25日,全县创建“平安村”、“平安社区”经验交流会召开,会上武康镇宋村村、祥和社区、钟管镇沈家墩村、新市镇东升社区、洛舍镇洛舍村负责人就各自创建“平安村”、“平安社区”工作进行了经验交流汇报。三是推进社区民主选举工作。5月21日上午,全县社区选举工作动员大会召开,会上武康镇和祥和社区进行了选举工作的经验介绍,明确了选举工作的指导思想、主要任务和工作要求。县社区班子选举工作领导小组全体成员、各乡镇分管社区工作的党群副书记、分管民政工作的副乡镇长、武康镇、乾元镇、新市镇街道办事处负责人、武康镇建成区的社区、居委会书记、主任参加了动员大会。四是大力开展执法检查。4月19日召开了全县环境保护法及相关法律执法检查动员会。在4—6月份对全县《环境保护法》及相关的《矿产资源法》、《水土保护法》、《森林法》的执行情况进行检查。

普治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8篇

【关键词】家庭输液;护理问题;社区护理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2-0937-02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及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医学模式由医院发展到社区和家庭,解决了病人往院难的问题,缓解了家属照顾护理病人的困难,病人感觉舒适、方便,且费用较低。但因为家庭输液一般都是在远离医院的医疗环境下进行、因此、可能存在一些安全隐患[1]。现将2001年12月――2006年12月开展家庭输液存在问题及对策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石岩人民医院于2001年12月以来,先后设立了有多家院外门诊部,为附近居民就医提供了方便,同期开展了家庭病床、家庭输液。至2006年12月收治家庭输液病人4500例,男2380例,女2120例。年龄30~90岁,其中30~39岁900例,40~49岁1080例,51~70岁1890例,71~98岁630例。

1.2家庭输液做法

接受社区门诊家庭输液的病人平均2~3人次/d,均是社区附近的居民,由于年老体弱,行动不便,到医院输液家人照顾有困难的病人,首先由医生检查确定,病人是否符合家庭输液的出诊指征,护士根据医嘱安排出诊计划,执行这项工作的护士向家属问清出诊路线,商定出诊时间,要求病人家中留陪护,向陪护进行健康教育,讲解注意理项,教会病人及家属一些必要的操作。根据医嘱准备输液药品、用物及经过查对后的治疗卡,一同带往病人家中。到病人家中选择最造宜的房间做为病人治疗的场所,操作中严格执行无茵技术操作及查对制度,执行护士输液操作完毕观察30min以上,向病人及家属交代清楚后方可离去。

2 护理问题分析

在5年的家庭输液实践过程中,医院经求病人及家属的意见,对社区护士发放了家庭输液存在问题的调查,对从事过社区工作的28名护士进行调查,发放28份问卷,回收28份,合格率100%。问卷无指定内容,由社区护士填写自己的体会,根据填写结果把在问卷中占50%以上的问题,认为共同存在的问题,现分析如下。

2.1安全系数比医院小,风险大、由于社区家庭输液工作环境是家庭,可能有预测不到的问题发生,故安全系数比医院小,风险大。

2.2输液过程出现不良反应,不能及时发现及时处理 社区护士输液操作完毕观察30min以上离去,不能始终同病人在一起,无法观察病人输液的全过程,病人在没有医生、护士观察照顾的情况下输液,若出现情况不能及时发现,及时处理。工作流程不规范,家庭输液环境在病人家中,条件差,医疗设施达不到医院的标准,情况特殊,很难统一规范工作流程。

2.3病人与家属缺乏医学知识有些病人及家属对医学知识认识不足,在4500例家庭输液病人中,有560人没有医学常识及医学知识,有3940人对医学知识认识不够,如家庭输液的病人及家属不能掌握一些简单的操作,对用头孢类药品必须忌酒不够重视,有时自己行改变输液速度等。

2.4社区护士压力大由于没有全科护士,也没有全科护理知识及家庭病床护理经验,护士常有紧迫感,感觉压力大。

2.5不能按时去病人家中服务由于社区护士少,工作紧张,1个护士要分管多方面工作,尤其一天出几次诊或出现突况时,很难安排时间,不能准时去病人家中服务。

3 护理对策

3.1 强化社区护士法律意识,防范医疗纠纷。

经常进行法律教育,加强安全防范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强调家庭输液的一切操作比在医院更细心、仔细。按标准的工作流程执行每一项工作,严格遵守规章制度,配药间预先做好消毒工作,室内空气保持新鲜、清洁,不许人员走动。社区护士备好必要的抢救药品及用物带到病人家中。尊重病人的知情权,切实履行告知义务,让病人及家属知道家庭输液是一项风险性极高的操作,病人与医院在公平、公正、合理的前提下签定书面协议,以保护病人的安全,防范医疗纠纷的发生。医院科室选派年资高、经验丰富、有独立工作能力的具有护师以上职称的护士进行家庭输液工作。

3.2 做好质量控制工作。

人类文明程度的提高,使人民群众对生命质量的要求及对医疗卫生行业的期望值也越来越高。护理质量是医疗生存的重点,规章制度是护理质量的保证,近年来,本院实施了全面流程管理,持续性改进措施、质量控制工作等。社区门诊在尝试家庭输液,发现不足及时进行了改进选派护士因具备良好的慎独精神和强烈的工作责任心以及严谨的工作作风、认真执行操作规程[2]对预约的病人及时出诊,遵守病人的作息时间、生活习惯,尊重他们的民族习俗以及隐私文化,合理安排护士班次,由专人负责家庭输液工作,实行弹性排班,社区护士在进行每一项操作时严格执行操作规章,根据病人病情、年龄、药品、用法、时间、液体入量、病人血管情况,为病人选择型号最合适的注射针头及最合适的注射部位和血管。冬季避免使用低温液体输液,用暖水袋或热水瓶保温。输液操作完毕护士须观察30min以上方可离去,如果病人病情较重,病人及家属缺缺乏医学知识,家属对简单操作还没能掌握情况下可适当延长观察时间。执行家庭输液的护士随时做好抢救准备,预先在病人家中备好抢救药品及用物。如病人出现不良反应立即停止原来输液,并保持静脉通道,嘱病人平卧、保暖、立即与医生取得联系,迅速、准确地判断不良反应的性质、原因,能于最妥善的处理。如病人出现输液反应立即肌内注射盐酸异丙嗪25~50mg,体温在38.5?C以上,可用安痛定2~4ml,如过敏反应可加地塞米松5~10mg,肌内注射或静脉注射,必要时吸氧,观察病人的血压、脉搏、心率,出现休克症状,给予盐酸肾上腺素0.5~1mg,皮下注射或静脉注射;对症处理同时与急救中心联系,迅速送往医院。在抢救过程中社区护士随时做好记录。对一次性用品及医用垃圾由出诊护士带回医院统一销毁,避免流入社会。

3.3 重视社区护士的培训,提高护士素质。

我国医疗卫生行业中护理人员缺乏是长期已久的现象,社区护理作为新兴业事业,社区护士不管在数量、质量上都存在相对不足的情况,而社区护理工作要发展,必须有足够的高素质的全科护士,因此,必须重视社区护士的培训,使他们具备丰富的全科护理知识,具相关的专业技巧,十分热爱社区护理事业,有极大的爱心、耐心、快速反应能力及良好的沟通能力,护士长为护士营造一个温馨的工作环境,减轻护士的心理压力与生理压力。健康教育细致准确 由于病人在家中输液,护士对病人输液的整个过程观察不到,需要社区护士教会病人及家属一些必要的医学知识及简单的操作,耐心向病人及家属交代注意事项并要求其复述。病人家中至少留1名家属陪护。社区护士留下医院电话号码或联系方式,严禁病人自行改变输液速度。嘱病人及家属当病人出现异常反应时立即停止输液与社区护士联系。

3.4 人性化服务送入家庭在家庭中接受治疗的病人多数是年老体弱、行动不便或经济困难的病人,社区护士本着对病人的同情心、爱心,对生命的尊重,善待病人合理的医疗权利。把“慎独”精神带进家庭服务中,不论路途远近,风雨无阻,保证按时到预约的病人家中热心服务,一切“以病人为中心”。在操作中尽量减轻病人的痛苦,体贴病人,善解人意,为病人提供舒适的服务,以崇高的人文主义精神作为服务的准则,真正体现关心人、尊重人、人性化的“以人为本”护理宗旨,顺应了现代护理学科的发展。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