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04-10 14:45:30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体育教学基本理论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关键词】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外汉语教学原则
1 当代建构主义概述
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建构主义作为一种新的认识论和学习理论在教育研究领域产生了非常深刻的影响。建构主义认为,人对事物的理解不是简单由事物本身决定的,人以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来建构自己对现实世界的解释和理解。不同的人由于原有经验的不同,对同一种事物会有不同的理解。教学并不是把知识经验从外部装到学生的头脑中,而是要引导学生从原有的经验出发,生长(建构)起新的经验,而这一认知建构过程常常是通过参与共同的社会互动而完成的。
2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
2.1 知识观
知识并不是对现实的准确表征,它只是一种解释、一种假设,它会随着人类的进步而不断地被“革命”掉,并随之出现新的假设。
2.2 学生观
建构主义者强调,学习者在日常生活和先天的学习中,已经形成了丰富的经验,因此教学时不能无视学生的这些经验,而是要引导学生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出新的知识经验。
2.3 学习观
建构主义在学习观上强调学习的主动建构性、社会互动性和情境性三个方面。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不是被动的信息吸收者,而是主动地信息建构者——学习者综合、重组、转换、改造头脑中已有的知识经验,来解释新信息、新事物、新现象或者解决新问题,最终生成个人的意义。
建构主义还认为,学习是通过对某种社会文化的参与而内化相关的知识和技能、掌握有关的工具的过程,这一过程常常需要通过一个学习共同体来完成。
建构主义还提出了情境性认知的观点,强调学习的情境性,认为知识是不可能脱离活动情境而抽象地存在的,学习应该与情境化的社会实践活动结合起来。
3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对外汉语教学实践中的体现
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国际地位的提高,世界各国留学生纷纷来到中国学习汉语,关于对外汉语的研究,特别是关于对外汉语的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的研究也就越来越多。研究表明,对外汉语教学原则的制定其实在一定程度上也受到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影响。
3.1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
对外汉语的教学原则之一就是“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其基本要求是整个教学工作应立足学生、满足学生;全部教学活动应调动学生、依托学生。教学活动开始前,应明确教学对象的特点,包括国别、性格、学习目的、起点等。对外汉语教学的教学对象往往来自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只有充分分析教学对象,才能做到教学有针对性,才能因材施教。在教学方法上,启发式教学法的适用和学生平等参与的成分越来越突出,学生成为课堂教学活动的主角,而教师则主要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指导者,激励和控制教学活动。
3.2以交际能力的培养为核心的原则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与周围环境的交互作用,对于学习内容的理解(即对知识意义的建构)起着关键性的作用。这是建构主义的核心概念之一。
对外汉语的教学原则之二就是“以交际能力的培养为核心的原则”。对外汉语教学是一种第二语言教学和外语教学,其根本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因此,应该将汉语当作工具来教,而不应作为一种知识系统来教。随着语言教学对象对课程要求的提高,在教学中倡导让学生体验、实践、参与以及互相合作与交流显得越来越重要,也越来越成为语言教学工作者的共识。教师应该根据课程的总体目标并结合教学内容,创作性地设计贴近学生实际的教学活动,吸引和组织学生积极参与。
3.3 结构——情境——功能相结合的原则
建构主义认为,学是与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即“情境”相联系的,在实际情境下进行学习,可以使学习者能利用自己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经验去同化和索引当前学习到的新知识,从而赋予新知识以某种意义。
对外汉语的教学原则之三就是“结构——情境——功能相结合的原则”。情境教学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借助图片、录音、电视、投影、实物以及其它教学用具把教学内容以生动、直观的形式呈现在学生眼前, 通过词汇、句型语言表达,把枯燥乏味的知识, 变为生动的活的语言, 使学生对教学内容理解得更快捷, 更透彻。对外汉语课堂中的情境教学分为两种:模拟情境和想象情境。模拟情境主要指在课堂上准备一些道具,布置一个模拟环境,要求学生分角色扮演的情景。想象情境主要指由教师规定情景,学生根据教师提出的参照条件进行单句练习或自己编对话的操练过程。
当今的建构主义者对学习和教学做了许多新的诠释,对当今的教育理论与实践有广泛的影响。它强调学习过程中学习者的主动性和建构性;强调学习与教学的中心是学习者而非指导者;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以及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这些见解丰富和深化了学习理论的研究。同时,建构主义也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但是总的来看,建构主义理论对进一步推动学习与教学理论的发展有重要的意义,对于指导教育实践也有重要的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莫雷.教育心理学【M】教育科学出版社2010·
[2]徐子亮 吴仁甫.实用对外汉语教学法【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3]周小兵.对外汉语教学入门【M】中山大学出版社2010
[4]卢家楣.心理学与教育【M】上海教育出版社 2011
一、我国大学体育教学改革存在问题
第一,基本理论缺乏。进入二十一世纪之后,我国在大学体育教学改革上做出了重大的努力,也做出了重大的改革,但是还是存在着很多问题,其中之一便是理论上的缺陷,这是影响到大学体育教学质量的重大因素。我国大学体育教学还是缺少一个权威性、系统性、科学性的基本理论,相对于这种基本理论,我国大学体育教学中所运用的更多是盲目引进的各种概念与新术语,甚至有些是各种杜撰而来的组合代名词,这种理论问题的存在,使得理论无法转化为实践,无法指导实践,直接导致了我国大学体育教学理论体系的混乱。第二,体育教学观念落后。近年来,国家越来越注重大学体育教育,而且也是加大了对于大学体育教学资金与师资的投入力度,但是,相比于欧美国家,我国大学体育教学改革步伐还是太晚,原先积累的传统的落后的教学观念无法短时间内改变,尤其是“体质教育”教学观念的存在,使得大学将学生体质体育教学最为关键的内容,直接就忽略了对于学生道德素质的培养。第三,课程设置陈旧。众所周知,大学体育教学课程设置是大学生体育学习的前提和基础,也是大学生大学体育教学的关键,目前来看,在我国的大学体育教学内容与课程设置中,很多内容与课程较为陈旧,形式上呆板单调,直接缺乏科学性、时效性与健身性,使得大学生体育教学内容与实际教学目的背道而驰,直接导致学生出现厌学情绪,极为不利于学生体育素质的提升。
二、我国大学体育教学改革创新策略探究
(一)加大体育教学理论创新高校有关部门,需要加大对于体育教学理论改革力度,需要做到与时俱进,加大对于体育教学理论改革的资金与人力投入力度,从而不断指导体育教学理论改革的深入开展。体育理论教学不应该是零碎的、随意的,甚至是盲目的,二是具有系统性的、理论性的。在实际的体育理论理论教学改革过程中,建议国家有关部门或者是高校加强对于哲学的研究,将哲学思维运用到体育理论教学改革当中,掌握体育理论理论教学改革的方向,积极进行体育理论教学的改革当中,从而在实际的理论创新过程中,寻找新的体育理论教学规律与新的指导,从而不断在创新中,提升人们的认知能力以及逻辑思维能力。
(二)转变教学思维以及教学方法就目前来看,我国国家教育部门以及高校已经开始注重对于体育教学的注重程度,甚至已经将高校体育教学作为我国的基本国策,列入到我国高校改革的重点内容。因此,有关部门应该积极响应国家对于高校体育教学的政策与指导,逐步抛弃传统的落后的教学理念以及教学观念,改变原先那种轻视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观念,从政府、学校、老师以及社会等各个方面,都需要做好改变,将高校体育教学与我国学生实际相结合,更多的注重体育教学实践,加强对于学生体育兴趣的培养,改变那种传统的“教与学”的模式,尽量更多的尝试其他教学方法,从而进一步深化课程设置,积极引导大学生的道德素质,使得大学生可以得到全面的提升。教学方法上,可以更多地向着趣味化、情趣化以及多样化的方向转变,从而促进我国大学生体育教学朝着更快、更好的方向发展。
(三)合理设置大学体育课程合理设置大学体育课程,不仅仅可以提高高校体育的时效性,而且可以还可以提高高校体育的时效性,不仅仅要注重对于学生体育知识的传授,而且还需要考虑学生的心理、生理以及其他方面的大学生特质,使得大学体育课程设置可以符合大学生心理需要,符合大学生对于体育知识的认知,从而为培养大学生的终身体育思想打好基础。除此之外,大学体育课程内容选择,还需要尽量的体现出时代性以及多样性,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学生以及不同爱好的需要,从而形成符合当地大学生身体与心理需求实际的课程设置。另外,在实际的大学体育课程设置中,更加的注重计划性、逻辑性以及系统性,不断的提高学生的体育素质,提高高校大学体育教学质量与水平。
关键词: 高校体育教学 审美教育 现状 实施途径
1.审美教育的意义
美育要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念、审美意识,提高受教育者感受美、鉴赏美、评价美、创造美的能力。学校的教育环境是陶冶学生情操的熔炉,在体育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加强审美能力的培养,可以培养学生对运动美的欣赏能力、表现能力、创造能力,从而使学生在学校中体验美、发现美、创造美,增强审美能力,形成自我效能感,即乐学、好学。这样学生在体育教学中既可以学习到体育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又可以使身心得到健康和谐的发展,积累的知识转化成学习的内驱力,使“我要学”的种子在学生心中萌发,并使学生实现“最近发展区”上的最大发展。总之,有必要加强对学生审美能力的教育,改变人们对体育单纯的认识――发达的肢体,而非人的体力、智力、心理乃至科技的综合再现。由此,我们可以看到体育中的审美教育十分必要,它如同一个人的人文素养,是由知识、能力、观念、情感、意志等多种因素综合而成的内在品质。因此,我们认为在高等学校体育教育专业中有必要开设美学,这一体育与审美教育相结合的学科,能培养广大学生的审美能力,拓展思维空间。
体育审美教育作为体育科学领域中的一个系统理论体系,现如今正随着现代体育与人体审美文化的结合而不断拓展与深化。《决定》对审美教育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做出了明确的阐述,这实际上,从法规的意义上明确了审美教育在教育整体中应有的地位。长期以来,在体育教学中,我们往往过于注重培养学生体质“三基”教育,而忽视对学生体育审美能力的培养。构建体育审美教育不单单是纯理论上的说教,它生存并发展于社会生活的沃土之中,是一种有崇高目标和价值的自觉的社会实践,有其丰富的内容,广阔的领域。然而,在体育教学中,这种审美感觉不是自然而然形成的,而是需要体育教师进行逐步培养。它是通过听觉和视觉的表象,感知觉的感受体验,以身体练习的形式,培养学生矫健的形体美、运动的艺术美和高尚的心灵美。这些都需要体育老师在教学中循循善诱,积极引导,唤起学生心底的美感,提升美育在学校体育中的地位。
2.在体育教学中审美美育的内容
审美教育与艺术教育是教育整体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艺术教育不等同于美育,艺术教育是进行美育的重要途径,在培养学生的审美观、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方面具有特殊的作用。而在体育教学中加强和改进美育教育的关键是准确把握美育功能、定位,将美的感受、作用、表现融入体育教学的全过程之中。具体来说,在体育教学中,审美教育包括三大方面。
一是形体美:肉体美、身体线条美、匀称美、姿势美、健康美、肤色美、毛发美、强壮美、协调美。二是运动美:形态美、跃动美、韵律美、和谐美、敏捷美、强健美、柔韧美、张弛美、节奏美、力量美、技术美。三是行为美:协作美、结构美、道德美。协作美指团结友爱、配合默契、共同努力、全体协作的美。结构美指团结、统一、和谐、整齐、对称等所表现的美。道德美指责任、正义、诚实、纪律、礼仪、谦逊等所表现的美。此外,还有忍耐、热情、纯朴、情趣、机智等所表现的美,这些体育美的方面在体育教学中都随时可见,只是看你采取什么样的态度去对待,是否认识到并给予足够的重视。
3.实施审美教育的途径
3.1体育教师的仪表、体态。
有人说:“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在体育教学中,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是一个双向的活动,师生之间既进行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传授与学习,又进行情趣、意志、兴趣、能力等心理活动的交流。教师在体育教学中是向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主体。教师本身是学生审美的对象,必须有扎实深厚的理论基础、高尚的思想道德素养。在课上,教师也要全方位地展示自己乐观、开朗、自信、拼搏的性格特点和热情饱满的精神状态及强烈的敬业精神。
在体育教学中,给学生树立良好的教师形象,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影响。为此,体育老师要时刻注意美的仪表、体态,它代表着教师的形象,是审美教育的榜样。这样,学生才会既真正具备适应外界环境,又在动作形态、姿势上具有体育美的风度,向着健康美的方向发展,展示当代大学生活泼、大方、矫健的健康形象。实践证明,以富有深刻内涵的语言、仪表美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是提高个人文化素养的有效途径。
3.2寓情于教,以情感人。
体育教学由于自身特点,要求体育教师语言简练、准确、生动。课上语音的高低,语调的抑扬顿挫,都能营造出美的氛围,一个亲切关怀的眼神,一段委婉深情的语言描述,都能激起学生强烈的情感,从而获得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朱永新教授说:“教育的本质就是培养学生一种积极的心态。你的心里没有阳光,你的教育就不会有辉煌。”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只有真情实感地讲解动作技术,用爱去感化每一位学生,当学生表现良好行为得当或进步时,要不失时机地予以肯定或表扬。这样长此以往,给学生内心美感教育更为深远。情感是维持生命的动力,没有爱也就没有教育,这一点应时刻牢记在每位教师心中。
美育不是教师的单向灌输活动,教师与学生各自有着对美的不同感受。因此,教育过程应当成为教师与学生互相激发、互相交流的互动过程。研究体育审美教育可以帮助人们更深入地理解体育运动的价值,为体育运动的审美发展提供广阔的天地,满足人们的美学需求,实现人们美的享受,提高体育的文化内涵,增强教学实效性。
参考文献:
[1]吕东升.让美流淌在课堂[J].基础教育参考,2006,(4).
[2]陶西平.将美育融入学校教育全过程[J].基础教育参考,2006,(4).
[关键词]体育理论教学 体育文化
体育理论教学是传播体育基本理论和知识,学习科学锻炼身体的基本方法和原则,提高学生体育文化素养、树立终身体育观念的重要途径。多年来,广大体育教育工作者在体育理论的研究方面取得的很多成果,都运用到了我们的实际教学中。尽管教材版本很多,但其中的内容在“精”、“新”、“全”等方面大多都具有一定的水平和运用价值。可我们在实际工作中不难发现:很多学校体育理论课的开设情况都令人失望。
一、体育理论教育现状
(一)体育理论课时较少。
很多学校体育理论课时一般每年只安排有2――4学时,这对于学生学习和掌握体育理论知识是远远不够的,起不到指导实践锻炼的作用。体育理论教学成了一种形式,丧失了其在整个体育教学中的重要作用,无助于学生自觉锻炼身体习惯的养成和体育素养的提高。
(二)学生体育文化理念的严重缺乏,是学生不重视体育理论的根本原因。
体育作为一种文化,在促进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同时,自身也逐渐得到丰富和发展,形成了特有的体育文化和内涵,它与国家、民族、社会的许多方面都紧密联系,对个人的健康、心理、情感、性格等许多方面都具有积极的影响,有着独特的教育功效。而体育文化,在当今许多青年学生的思想意识中却很淡薄,甚至是空白(这与我们的教育体制存在的不足和弊端有关)。正是这种“淡薄”和“空白”严重影响着学生对体育教育认识的不全面,甚至是错误的认识,从根本上严重制约着学校体育教学的进一步发展和提高。
(三)对人体基本解剖知识的匮乏和自身体质状况的盲目乐观,以及自我锻炼意识和锻炼原则、方法的不足,是学生缺乏体育基本理论知识的直接体现。
存在这种现象的学生为数不少,情况也不容乐观。比如:在基本的人体解剖知识方面,部分学生对人体的各部位肌肉、骨骼名称的含糊不清,对人体系统功能的了解不全面,对人体基本保健常识的缺乏等等;在自身体质健康状况方面,没有自我评价观念和准则,往往盲目乐观,甚至还存有“不生病就健康”的片面认识;在自我锻炼方面,缺乏自觉积极性和锻炼意识,没有科学的锻炼计划和原则方法,很多都是凭一时兴起而不能做到长期坚持,锻炼手段也较为单一。这些都明显地暴露出目前学生在体育理论知识方面的严重不足。
二、几点建议
(一)探索多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使体育理论教学贯穿于整个学校体育教育的始终。
在学校整个体育教学的课时有限的情况下,我们不妨探求多种完善体育理论教学的方法和形式,以促使学生在体育理论的学习过程中得以掌握到更多的知识,使其真正发挥“理论指导实践”的作用。例如:我们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可以结合教学内容,适当增加相关理论知识方面的讲解,在对具体动作技术分析过程中,有效引入人体基本解剖知识、运动生物力学、美学、肌肉运动顺序节奏分析等相关知识,使学生在头脑中对动作技术有一个清晰的理性认识的同时,又学习到一些理论知识。又如:在准备活动和身体素质教学中,可以采取随机抽取学生组织全班同学、教师补充指导的方法进行练习,特别是教会学生掌握一些不受气候、场地、器材限制的徒手练习方法,借以培养学生充实自我锻炼方法、提高自我锻炼能力。
(二)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身体质状况,制订科学合理的个人锻炼计划和目标。
很少有学生对自身体质状况有一个全面正确的认识,大多数学生都是以简单含糊的“健康”、“良好”等词对自身进行评价。在个人锻炼计划和目标设置方面,更是少见,而且这些学生的锻炼计划中,明显缺乏科学性、系统性和全面性,内容和方法也较为单一。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可以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倡导学生在客观评价自身体质状况的基础上,学会制订科学合理的自身锻炼计划和目标,这有利于促使学生主动加强体育理论知识的学习和运用。同时,对于改变目前部分学生课余缺乏锻炼、促进锻炼习惯的养成大有裨益。
(三)加强校园体育文化的建设。
良好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对于学生体育知识的积累、锻炼习惯的养成、锻炼能力的提高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学校的体育教学部门,除完成正常的体育教学、训练、群体活动和校内外比赛任务外,还应积极与学校团委、学生处以及学生会、校园各体育单项协会组织加强联系,共同做好校园体育文化工作建设,促进良好校园体育氛围的形成。如:充分发挥学生会体育骨干的作用,通过墙报、单项体育协会刊物、举办讲座等形式积极传播各种体育知识,加深学生对体育的全面认识,把看似简单的体育锻炼活动升华为一种文化根植于广大学生的思想意识中,这对于学校的体育工作将起到重要促进作用。
总之,体育理论知识来源于实践并指导实践,人的行为受控于人的思想和认识。学生在体育活动中如果缺乏理论的指导,学习将十分被动和困难。我们的教学应该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动作技术有一个清晰、理性的认识和体会,对体育锻炼有一个正确全面的认识。这就需要我们的教学应注意从理论知识上充实学生的头脑,在知识的积累中逐渐真正认识和了解体育。有了正确的认识,自然会有端正的学习态度,也自然会积极主动投身于体育锻炼的行列中,从而促使自我锻炼习惯的养成和终身体育意识的形成。
[参考文献]
[1]崔伟.体育课程论【M】.黄河水利出版社,2005.
[2]王玉珠.体育组织文化研究【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的主要研究方向是体育运动训练的理论和方法,是高校体育教学的重要内容。与体育院校相比,一般综合性高等院校的体育训练学教学更加倾向于学术方面,教学效果不明显。在专业课程设置方面,高校体育训练学教学存在一定的不足。随着教育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在新的教育政策的带动下,高校体育教学开始进行有效的改革,以推动高校体育教育的发展。
一、高校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课程设置现状
(一)专业设置不合理。
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属于体育学的分类学科之一,以运动训练基本理论与方法为主,与运动科学理论以及教育教学有着密切的关联。通过对运动规律和方法的研究,为球类、游泳、田径等体育运动项目提供科学性指导。对于综合性高等院校来讲,其体育教学的开展与专业体育院校存在很明显的差异。以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为例,高等院校在课程设置方面存在明显的不足。训练学教学专业设置不合理,没能在体育学习中实际的体现出来。学生缺乏充足的时间来学习体育教育训练专业课。对于体育教学来讲,这样的课程安排是不合理的。
(二)体育设施不完善。
训练学专业教学的主要内容是体育运动训练的理论和方法,而实践教学则是将理论和方法应用到体育训练当中。但是受到高校教育体制的限制,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体育训练学教学难以实现。在实践教学当中,由于高等院校在体育教育方面的资金投入力度不足,体育经费有限,难以充分满足体育教育训练学教学的训练要求。相关体育器材和设施不齐全,体育场馆的维护和修缮工作不到位,体育器材得不到及时的更新。在训练学专业课程教学当中,无法充分满足学生体育运动的实际需要。
(三)教学模式单一。
高校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教学方式比较单一和枯燥,教师在教学当中通常都是先进行理论讲解,然后亲身进行动作示范,最后让学生自行训练,对学生的体育训练成果进行考核。这样的单一枯燥的教学模式,容易形成固化的教学思维。学生对于体育训练理论和方法的理解会受到很大的局限,不利于体育教学的开展。另外,训练学专业教学过程中,往往一概而论,忽视学生的个体差异。在体育教育当中,学生由于体质上的差异,在体育训练当中存在表现上的差异。只根据体育竞技成绩进行评价是不全面的,应该深度挖掘学生的自身潜力,不能只关心训练成绩。要将学生的课堂表现以及进步幅度纳入评价标准当中。以提升学生的自信心,推动高校体育教育训练学教学的开展。
二、高等院校体育改革新思路
(一)理论结合实践。
高等院校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课程教学要改变原有的学术化倾向,要着重于实践。体育训练的基本理论和发展,是需要在体育实践当中得以验证。合理进行课程设置,丰富训练学理论内容,并根据现代体育的发展,及时予以更新。合理分配理论课和实践课,加强理论和实践的有效结合。训练学专业的理论学习同样不能忽视。训练学专业理论是体育训练实践的重要基础,为其提供了运动技巧和方法的理论知识,使体育运动更加科学合理。而训练学专业理论同样不能离开实践。只有在体育实践当中,训练学理论的方法技巧才能发挥其作用。
(二)多元化的教学模式。
建立多元化的高校体育教育体系,采用教学比赛法,在体育竞技当中得到充分的实践,提升学生的竞争意识,能够在实践当中理解训练学学习的内容。定期开展篮球、足球、田径以及游泳等多项比赛,学生积极的参与进来,在竞技比赛当中享受体育带来的快乐。在一些团体比赛中。例如篮球和足球,能够充分发挥团队协作的作用,以达到更佳的教学效果。另外,影像教学法也是很不错的教学办法。将学生练习动作以及比赛竞技场景拍摄下来,让学生自主进行分析,寻找问题,能够对技术动作有更好的掌握,纠正错误动作,对于训练学教学具有非常重要的帮助。多元化的教学模式,对于新时期高等院校体育教育具有非凡的意义。
(三)教学内容的拓展和延伸。
在多元化的体育教学模式当中,将体育观念在学生心中深深扎根。随着高校体育教学观念要有所转变。从长远的眼光来看,体育运动项目不能局限于传统的几类,要有效的予以丰富。根据学生的需要和兴趣开展体育教学,提升学生体育训练的积极性,自主的进行体育运动,以提升个人身体素质为前提。科学合理的组织教学,对于体育训练学教学进行丰富和拓展。以华东师范大学体育训练学专业教学为例,有效的开展体育社团管理、体育志愿者服务与管理等活动。除了传统的体育项目之外,增设深受学生喜欢的体育或体育边缘项目,例如瑜伽、轮滑、滑板等热门项目,极大的丰富了训练学教学的内容,获得了良好的体育教学效果。
三、结论
关键词:小学;体育;教学方法
小学体育新教材内容较多,学生的基础也不够好。因此,小学体育课要求教师不但要让学生掌握基本理论,而且还要让学生掌握基本技能。故教师在小学体育教学中对教学方法的运用显得尤为重要。下面,我想根据自己从事几年体育教学的实践,谈谈自己的做法:
一、体育教学中的“引导”
俗话说:“施教之功,贵在引导”。教师教学艺术在很大程度上就是教师本人引导水平的体现,教师只有正确而巧妙的引导,才能在学生的学习中起“引爆”作用,实现认知、情感、行为三者的统一,获得教学的最佳成效。
1. 示范性“引导”。
在运动技术的教学中,动作示范是最常用的一种引导,我在教学中遵循的“目的明确”动作规范、重点突出、位置适宜,结合学生现有水平及疑难点,运用不同速率示范,重点示范,正误对比示范、学生代表示范、模型示范等多种方法,效果较好。
2. 探索性“引导”。
教学中,当学生对某一技术动作初步掌握了运用技能,但多余的或错误的动作还时有出现,学习成绩停滞时,我可在一些动作的细节处或锻炼方法上提出进一步的要求和设想,学生在反复实践中钻研探索、加速分化抑制的发展,直到有所发现,有所觉悟。
3. 情感“引导”。
情感是非智力因素的核心,能直接对认知产生影响并与学习动机、兴趣、信念、内驱力等有极为密切的关系。体育教学存在大量能引发学生情感的因素,教师必须适时以适当的方法进行情感引导,即将它作为目的使学生在体育教学所特有的鲜明、强烈、复杂、多样的情感中受到熏陶,又将之作为方法使师生间、同学间彼此产生良好的情感体验,以加速学习的进程。
我在进行情感引导时,施行遵循体育的特点,创设适宜的学习情景,引导学生在身体活动中消除抑郁,烦闷等不良心境,滋生愉快、爽快的情绪感受。其次我在教学过程中自始至终都重视自己的态度感染性,从尊重关心学生出发,做到目光期待、语言诚恳、手势恰当、表情和蔼,我认为只有这样才能以情动人,使学生对教师产生一种既崇敬有敢于接近、友好相处、心理相容的亲近感,促进学习情绪和责任心的提高。另外,我在教学过程中还善于捕捉学生的情绪反应和心理变化,根据反馈信息来调整自己的教态、计划和方法,始终保持一种良好的课堂气氛,从而培养学生的能力。
4. 评价“引导”。
正确而适时地运用表扬、鼓励和批评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活动,能激发学生的上进心和自尊心,对学习情感起到调节的作用,即产生胜不骄败不馁的积极情感反应。评价的方式除了语言评价外,还可以运用眼神、表情、动作等,但关键在于准确恰当。对于自信心或成绩稍差的学生,在评价时应以鼓励为主,结合运用“认知归因理论”来分析学习的成败原因,使之明确努力方向、增强自信、提高学习愿望。在此基础上,再加深个别辅导,给他们创造成功的条件。
5. 兴趣“引导”。
学习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系统觉醒和积极性的强化因素,只有学生对体育学习感兴趣时,他才能积极主动而又愉快地投入,不会觉得学习是一种负担。体育教学中,一方面我从教学内容中挖掘其新颖性和情趣因素,吸引激发学生的偶发兴趣,另一方面要借助于教师的各种引导来保持学生持久而深刻的稳定兴趣,因此我在教学中选择灵活多样、寓教于育、寓教于乐的教学方式来唤起他们的学习激情,并使之不断品尝到智力劳动的成果。
当侧重于提高身体素质和机能能力时,我适当采用集体的竞赛游戏,以促进学习态度与情感的相互补充与相互激励。当侧重于掌握知识、技术和技能时,我增加示范性等多种引导的基础上,采用各种辅导器材的练习或改变难度的练习来帮助体验动作。当侧重于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形象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时,我让学生观看别人的练习或表演,经观察思考后互相评论的方法,或适当引入音乐伴奏来诱发学习情景。
二、让学生克服害怕心理
体育教学与其它文化课教学不同,它是在各种复杂和多变的条件下进行的,譬如有些学生比较胆小,练习时遇到稍有危险的动作害怕、胆怯、躲避……根本没有想到用意志去克服,有的学生对自己的运动能力估计不足,本来可以完成的动作不敢做。由于体育教学中,害怕心理的出现会导致情绪紧张,心跳加快,呼吸短促血压降低等一系列的心理变化,影响动作技能、技术的掌握。从培养学生克服畏难情绪出发,通过几年的教学实践,我认为可以从一下几方面去努力:
(1)教师采用正确的保护和帮助是克服害怕心理有效方法之一。如对于害怕程度较大的学生,教师亲自加以保护和帮助,这样会使他们产生“安全感”。一般的学生可由体育骨干帮助和保护,教师还应教会学生自我保护的方法。
(2)在各种条件下反复地完成一些较为复杂的动作,提高学生运动能力,害怕心理会随之减少。
(3)在传授一些难度较大带有危险性的动作时,首先要让能熟练自如地完成动作的同学做示范,这可以使具有胆怯心理的学生减轻害怕心理。
(4)对在练习中又害怕的学生,教师要多鼓舞,全面分析其运动能力,使其增强信心。
(5)经常用自我暗示,自我命令,自我激励的心理训练手段对学生进行教育。
(6)千方百计地避免伤害事故。教师课前对场地、器材进行安全检查,对一些难度较大的练习要提醒学生不能蛮干,避免伤害事故的发生。
三、“情感教育”在体育教学中的运用
关键词:学校体育学 民族院校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643(2013)08-0006-03
教育部颁发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方案》中明确将《学校体育学》列为体育教育专业主干课程。通过《学校体育学》课程的开设,一方面帮助学生更全面、准确地了解学校体育工作,另一方面促使学生专业知识结构的形成和体育教学实践能力的培养,其教学质量直接影响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效果。然而,由于诸多原因,民族院校《学校体育学》教学中,依然存在着教学方法比较单一,以追求“考试”成绩过关为目标的应试教育模式。鉴于此,本文试图通过对民族院校体育教育专业《学校体育学》教学现状进行分析,探析存在的不足与问题,并依据自身多年的教学经验和对现有理论成果的研究,提出相应的对策与建议,为进一步完善该课程教学体系和推进教学改革提供可鉴依据。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以西北民族大学体育学院体育教育专业2008级、2009级、2010级部分学生为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查阅了2008年以来与本研究主题有关的多篇学术论文、相关教育学专著及教学文件。
1.2.2 问卷调查法
随机抽取西北民族大学体育教育专业2008级、2009级、2010级180名学生发放调查问卷,回收问卷178份,有效问卷175份,有效率98%。
1.2.3 访谈法
与2名《学校体育学》原任课教师进行交流,探讨现有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等问题;在教学期间与学生交流,对实习回校学生进行访谈,为研究寻找依据。
1.2.4 经验分析法
根据自己教授《学校体育学》课程积累的经验,针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小学体育教学实际,总结分析教学中存在的弊端,并提出改革对策。
1.2.5 数理统计法
运用Spss 12.0软件对回收的调查问卷进行数据处理。
2 《学校体育学》教学现状分析
2.1 以讲授教材为主,忽略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调查结果表明,西北民族大学《学校体育学》授课方式仍以传统的注入式教学为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只将教材中现成的知识结论直接灌输给学生,至于学生对该门课程有无学习热情和兴趣,如何学、学什么,是否学会、学懂,能否将所学理论知识充分应用于实践则考虑甚少。学生表现出学习兴趣乏味,学习方法机械、死板,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不高。平时完成作业,只是仓促应付或相互抄袭,缺乏主动搜寻各种相关资料的意识和综合分析的能力。对于基本知识也只是简单地死记硬背,为分数而学,考试过后原本还给老师。另外,长期以来,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在高中阶段就受“体育专门化训练”的影响,高考时文化课成绩相对较低,进入高校以后,由于基础文化知识储备的不足,自觉看书学习的习惯尚未形成,在《学校体育学》教学过程中,表现出学生对综合性理论课知识学习缺乏必要的认识,基本理论与相关学科知识缺乏有机联系,不能将已经学过的《运动生理学》、《运动解剖学》、《体育保健学》、《体育心理学》、《体育教育学》等专业理论学科知识进行有条理的吸收和灵活运用,导致近几年来在体育教育实习时,有部分学生明显存在教案书写欠规范,对中小学课程内容不尽熟悉,组织教法不合理,教学实践能力欠缺等问题,其中主要原因是教师在《学校体育学》教学中,过于偏重以教材为中心,从头至尾讲授基本理论,未曾引导学生涉猎相关学科知识的学习,再加之缺少组织校内试讲,校外观摩等实践环节,从而从根本上忽略了学生教学实践能力的培养。
2.2 以课堂学习为主,忽略课堂内外的有效衔接
现代课程理论认为:“课程不仅仅包括知识,而且包括学习者占有和获取知识的主体活动过程”。《学校体育学》是集理论与实践为一体的一门课程,教学活动不仅仅局限于理论课堂。学生口令及队列练习,基本徒手操的练习与编排,基础身体素质练习与游戏的组织,一般性体能训练方法,课外体育活动的组织,课余体育代表队训练,课余体育竞赛,课堂准备活动、基本的教学步骤与方法,教学观察与评价,各项目裁判的实习等都是在《学校体育学》课堂之外进行。学生在田径、体操、篮球、排球、足球等所有术课学习中,均耳濡目染体育教学组织、教学方法与手段的灵活运用。
然而,在目前《学校体育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尚未高度重视课外的作用和效果,一味强调以课堂为中心,偏重于书本知识传授,忽略了课内与课外的衔接,与各术课任课教师和代表队教练员之间沟通甚少。实践课教师只重视各自术课技术技能的学习,学生掌握技能之后再如何根据中学生实际施教,方法步骤该如何进行,几乎无暇顾及或指导甚少,出现学生“身在此山,但仍不识真面目”的情形。理论与实践课教师“齐抓共管”的局面尚未形成,共同考评学生技能的有关成绩认定未予建立,最终使《学校体育学》课程内容学不致用,导致学生在教学实习乃至毕业之后的实际教学工作中出现教学方法不当、组织措施不力等弊端,从中似乎也可以找到为什么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只会示范,不会教学的原因所在。
2.3 注重理论考核,忽视学习过程能力评价
目前在《学校体育学》课程教学评价模式中,多年来一直只采用单一的期末笔试的考试形式,并以此作为确定学生学习综合成绩的主要依据。学生只要按时上课,遵守课堂纪律,就可获得较高的平时成绩。考试前,教师再集中复习,学生挑灯夜战,做到考前突击就能过关。这种单一、落后的评价方式忽视了学生学习的过程,不仅激发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使教师得不到学生学习过程的反馈信息而无法调整自己的教法内容和要求。奔着成绩而教,只为及格而学,唯以分数论成败,忽略了多元能力评价,结果出现个别学生理论考试90多分,但在操场不会整队的尴尬局面。导致的结果是头重脚轻,缺乏坚实的基础,缺少将来作为一名体育教师应具备的综合素质能力。因此,注重过程评价、阶段评价、单元目标评价理应成为《学校体育学》教学改革考虑的重要内容之一。
3 《学校体育学》教学改革的建议
3.1 理论联系实践,强化学生能力训练
《学校体育学》课程的目标要求学生不仅要掌握学校体育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技能,同时还要培养学生从事体育工作的能力。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提高《学校体育学》的认识层次,有一个观念上的更新与发展,不能仅仅局限于已有的知识与经验。教学中教师不但要认真钻研教材,并要广泛阅读、收集相关教学资料,全面了解当前国内外学校体育的最新动态,特别要注意吸收《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国内外学校体育改革中的一些新思想、新观念。在“始于概念、终于概念”的传统教学中,知识很难转化为学生的能力,更谈不上创造性的运用。从而往往导致体育专业学生对理论课程的学习积极性不高。
为此,应牢固树立《学校体育学》课程“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教学理念,以描述学校体育实践中的各种现象开始,让学生从直接的“体验”中感知、学习和巩固知识,亲身参与到资料搜集、编辑与撰写课堂讨论提纲、书写课时计划和试讲活动中。将知识学习与探索过程相统一起来,实现理论知识的内化与整合,发展学生运用专业理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打破以往突出教师为中心,通过组织看课、说课、试讲、评课等一系列体育教师专业技能的学习与演练,逐渐缩短教学与未来工作情境之间的差距,促使学生吸收、巩固、强化所学知识,并使其实践能力得以全面提升。
3.2 不断改进教学方式,加强课堂内外联系
随着教学研究领域的不断拓宽,教学活动已不仅仅局限于课堂教学,学习准备活动、自学活动、总结评价活动都在课外,它直接影响着教学的质量,因此教学模式由课堂走向课内外结合以适应时代的潮流。在今后的《学校体育学》教学过程中,应不断改变教学方式,运用多媒体教学,让学生观看中小学优秀的《体育与健康》课教学案例,应根据教材结构、内容,结合学校体育实际,合理组织教材,改变以往只将抽象、空洞的理论知识如数灌输给学生的传统教法,多用案例分析,少些照本宣科;加强术科教学与《学校体育学》课程教学的联系,在教师的组织与引导下,将《学校体育学》基本理论知识应用于体育教学实践,尽可能给学生多创造一些实践操作机会。如:学生在学术科和组织课外活动时,教师多向学生提问该项内容在中小学体育教学中又该怎样教,基本的准备活动和一些基本教学内容的教法步骤该怎样写,基本的上课队型、口令、组织、裁判、教学内容的教法步骤等应让学生在课堂上多进行练习;课外多组织一些各种形式的教学比赛,技能大赛等实践活动,使学生在实践中进一步提高能力,建立教、学、练相结合的综合的教学方法体系,不断总结对学生体育能力培养的一套方法。在条件允许的前提下,可组织学生到附近中小学观摩《体育与健康》课,聘请中小学体育教师前来讲课、传授经验,要求学生写出听课记录并分组评价。通过组织课堂内外讨论的形式,加强师生互动;鼓励学生自由辩论,发表个人独立见解,以此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课内外学习的热情,激活他们的创新思维,使课内课外紧密相结合,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
3.3 改进评价方式,通过评价提高教学效果
建立全面、客观、准确、实用的评价体系,改变以往的单一评价形式,注重过程评价、阶段评价,单元评价,加大平时学习过程评价的权重,并把评价作为学习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1)平时成绩(20%)包括课堂出勤、学习态度、师生互动、作业完成情况:课堂出勤占50%,包括旷课、事假、病假,期末按缺勤次数分别予以扣分;学习态度占25%,包括学生随意迟到、早退、上课睡觉、不带书本笔记、看课外书、玩手机等,如发现上述情况要当堂酌情扣分。师生互动和按时完成作业25%,包括作业完成情况、课堂上教师提问、学生向教师提问,以及与教师网上互动答疑等,每次可加2~5分。
(2)阶段学习成绩(20%)包括课堂讨论,案例分析等几个学习阶段,根据学生讨论、案例分析(教案书写规范程度)评定成绩。
(3)单元评价(20%)包括专题报告、听课记录、说课、试讲教案及实践试讲等,根据完成情况分别进行成绩登记。评价内容包括学生根据自学情况进行的自我评价以及分组互评。分组互评的具体方式可每组随机抽取或选派代表利用课堂演示、口头汇报等方式向全班展示讨论学习成果,最后填写课堂讨论学习登记表。以教学小组(15人左右)为单位进行试讲时,要求每位同学准备试讲教案,试讲结束相互评议,如实填写听课记录表,以现场打分和上述材料作为评定成绩依据。
(4)期末考试(40%)包括理论试卷考试和实践活动成绩评定。通过整个动态的评价过程,可以使学生客观评价自己和他人的学习程度,养成自律、反思的学习习惯,通过规范的过程评价达到有效促进教学效果的目的。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1)民族院校《学校体育学》任课教师对课程改革关注较少,课程意识较淡薄,不能及时了解和获得新观念、新信息,对《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了解不够深入。教学过程中“重教授,轻实践”,教学方法及手段略显陈旧,已不能适应学生综合能力发展的要求。
(2)民族院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文化素质较弱,专业理论知识之间缺乏系统性。学生参与教学实践机会较少,对实践能力的培养亟需加强。
4.2 建议
(1)教师须牢固树立新的课程理念,实施多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与手段、设计和制定个性化的评价标准,加强与各术课教师之间的联系,指导学生能够制定各种教学文件和一般基本徒手操的编排,注重学生系统知识的学习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一、体育学院简介
山东师范大学是全国高师院校中最早设立体育系的二十所院校之一。山东师范大学体育学院的前身是山东师范大学体育系,始建于1950年。建系初至1962年面向全国20个省市自治区招生,60多年来为我国尤其是山东省的体育事业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人才,在国内外享有较高知名度。
学院下设体育教育系、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系、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系、艺术体育系和公共体育教学部,另有学院办公室以及基础理论实验中心、运动损伤研究所、资料室、电教室、微机室。学院根据学科发展要求,设有田径、各种球类、体操、武术、运动人体科学、体育人文社会学、公共体育教学等课程教研组。学院的基础理论实验中心,设有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理学、运动生物化学、运动保健学、运动生物力学、体育心理学等六个实验室。
学院教学训练设施完善,现有标准塑胶田径场 2个、足球场3个、综合体育馆2个、篮球场60个、排球场50个、手球场1个、塑胶网球场9个。另有体操房、乒乓球房、健身房、简易训练房、50米游泳池等场馆设施。有18个省级规范化学校作为教学实习基地和10多个人文条件好、地理优越的专业实践场所。
体育学院自成立以来,坚持以教学、科研、训练为中心。在教学、科研、训练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体育教育训练学学科是山东省九五和十一五的重点学科。体育教育专业是山东省的品牌专业。学院目前在校本科生近1600人;学院的研究生教育有体育学一级学科硕士受权点;另有学科教学论(体育)、教育硕士和体育专业硕士受权点,也是在职人员申请硕士学位的培养单位。招收十几个研究方向的硕士研究生,现在校全日制研究生241人。公共体育部承担全校3万余学生的大学体育课教学、竞赛及群体活动。学校办高水平运动队已有近30年的历史,现招收田径、女子排球、乒乓球和健美操高水平运动员,尤其是女子排球队,近几年在全国大学生排球比赛中,屡获冠军。
二、招生专业简介
舞蹈学(体育舞蹈方向-体育舞蹈)
培养目标:培养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系统掌握体育舞蹈的基本理论、知识、技能,具有创新精神和较强的实践能力,具有从事体育表演、体育竞赛、舞蹈教学及社会体育指导等活动的能力,集体育与艺术、教学与科研于一体的复合型人才。
主要基础课程:体育舞蹈概论、音乐理论基础、体育舞蹈史论、舞蹈编导、舞蹈美学、芭蕾基本功训练、舞蹈基本训练、舞蹈表演、现代流行健身舞蹈等。
主要选修课程:舞蹈专业英语、舞蹈音乐欣赏、中国民族民间舞、形象指导与设计、综合创编技能与实践、舞蹈素质技巧课、计算机音乐制作等。
招生条件:符合国家招生条件,考生须五官端正,形象好、身体比例协调,舞蹈基本功好。身高:男1.70米以上、女1.60 米以上。
舞蹈表演(体育舞蹈方向-健美操)
培养目标:培养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系统掌握健美操的基本理论、知识、技能,具有创新精神和较强的实践能力,具有从事体育表演、体育竞赛、健美操教学及社会体育指导等活动的能力,集体育与艺术、教学与科研于一体的复合型人才。
主要基础课程:健美操概论、音乐理论基础、健美操编导、啦啦操、体育心理学、舞蹈表演、现代流行健身舞蹈等。
主要选修课程:专业英语、音乐欣赏、现代舞、技巧运动、形象指导与设计、综合创编技能与实践、舞蹈素质技巧课、计算机音乐制作等。
招生条件:符合国家招生条件,考生须五官端正,形象好、身体比例协调,舞蹈基本功好。身高:男1.70米、女1.60 米以上。
三、考试时间及考试科目
舞蹈学(体育舞蹈方向-体育舞蹈)
报名时间: 实行网上报名3月7日中午12点截止。
考试时间:初试(3月10-11日)复试(3月13日)。
考试科目:
初试:
自编成套动作(100分)
摩登舞(华尔兹)和拉丁舞(恰恰)。每支舞蹈的时间为一分半钟左右。
复试:
1、专项素质(30分)
形体气质、连续5次平转、一位小跳(连续两组,每组3次)
2、自编成套动作(70分)
摩登舞(华尔兹、探戈、快步)和拉丁舞(伦巴、恰恰、牛仔)各跳一支舞,测试时由考点随机抽取,每支舞蹈的时间为二分钟左右。
备注:
1、2016年起舞蹈学(体育舞蹈方向-体育舞蹈)只招收艺术文考生。
2、考生不允许化妆,须穿训练服,不允许穿比赛服。
舞蹈学(体育舞蹈方向-健美操)
报名时间:实行网上报名3月7日中午12点截止。
考试时间:初试(3月8-9日)复试(3月12日)。
考试科目:
初试:
自编成套动作(100分)
自编竞技健美操套路,测试时间为一分半钟左右。
复试:
1、专项素质(30分)
形体气质、三面叉、屈体分腿跳(连续2个)
2、自编成套动作(70分)
自编竞技健美操套路,测试时间为二分钟左右。
备注:
1、2016年起舞蹈学(体育舞蹈方向-健美操)只招收艺术文考生。
2、考生不允许化妆,须穿比赛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