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04-12 10:57:52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政治哲学含义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职称网
?职称网
中图分类号:D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6X(2011)03-0000-01
??
一、 政治哲学的含义及其发展
?实事求是的说政治哲学在今天也尚未成为一个让大家普遍接受的学科名称,德国哲学家们依然还愿意按照其学术传统使用“法和国家的哲学伦理学”或者“法和国家哲学”的名称。也有许多人认为政治哲学属于道德哲学或伦理学抑或是社会哲学。这些繁杂的现象让我们对政治哲学进行界定产生了较大的困难。美国著名政治哲学家施特劳斯一直秉承欧洲理性主义传统,他曾在其代表作《什么是政治哲学》中指出“政治哲学就是要试图真正了解政治事务的性质以及正确的或完善的政治制度这两方面的知识。”韦伯在其《学术与政治》一书中直接从国家的角度着手分析政治,认为政治的核心体现为权力的分配问题,但是权力却是有其独特指向的。政治先于国家,而且政治的功能要远远比国家的功能和作用更为广泛、全面和深入。
?从本质上来说政治乃是人类社会在一定团体内部为了分配社会利益而产生的各种行为与制度,这些社会团体都有一些共同的特征,如具有一个最高的权力机构、统一的规章制度、一定范围的领土。由此可见,在现实政治生活中,国家便是人类政治的最为典型的表现。国家范围内政府、政党、社会团体或者公民个人的政治行为及其相应的原则与制度需要一定的观念作指导,这些观念可以有各种来源。于是,政治哲学研究上述政治行为所遵循和遵守的原则和制度,这些原则和制度所从出的规范和价值的观念,这些观念的基础,以及由这些原则和制度构成的基本结构;研究各种不同的政治哲学学派就此提出的各种判断和观点;政治哲学同时还研究有关上述问题的方法论。在这里,人们还就什么是社会、个人、社会与个人的关系发生争论,这些争论不仅涉及事实,而且也涉及人们为自己的理解所建立的标准,而这些标准就属于规范问题,因而也在政治哲学的视野之下。
?
二、 政治哲学中的社会与个人的界定及其特征
?任何政治行为都发生于一定的社会之中,任何利益分配都是以人的社会性为基本前提的。所以理清政治哲学中社会与人的基本概念问题是我们其余的讨论能够深入进行下去的先行条件。
?在政治哲学之中,社会一词具有两个基本意思,一是指人类群体性的存在,各种语言、制度、观念、习俗、结构和历史等等物质和精神都是人类群体性存在。二是指与国家相对而言的人类有组织的群体,也就是除了国家行为、原则和制度以下,其他的都是社会的领域。事实上,国家行为在终极层面上都是强制的,这也是韦伯等学者们所强调的国家以暴力垄断为其根本特征的原因所在。那么,任何相对于国家行为而言没有终极强制性的行为都被称为社会的行为。举例而言,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一种国家制度,慈善事业是一种社会行为。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必须要国家通过行使其税收职能来具体实行的,众所周知,税收具有固定性、无偿性和强制性的基本特征,是一种典型的以国家强制力为后盾的社会财富再分配。作为一种社会行为的慈善事业,其资金与物资都来源于人们自愿馈赠的捐款和赞助,并且慈善事业的获益者也是由慈善团体根据其自己的信念与章程来指定的。
?在政治哲学之中,怎么去理解个人直接关涉到一系列基本的原则与制度问题的出发点与归宿问题。关键之关键就在于个人是否是构成社会的不可再分的基本单位,换句话说,就是在一个政治性的团体中间,单个的个人是否是最为基本的权利义务的主体?在传统的中国社会里,家庭是组成社会的基本单位,这种观念影响深远,甚至一直延续到今天,比如一个人出生在农民家庭,便就当然地只有农民户口,却不能选择居民户口。在欧洲亦然,中世纪欧洲的社会的基本单位也是家庭,贵族和农奴的身份都是世袭罔替的。到了现代社会,人们的思想认识发生了较大的改变,个人取代家庭成为组成社会的最为基本的单位,权利义务不是以家庭为单位分配的而是以个人为单位分配的,也就是说个人成为权利义务的主体。然而这并不是说所有人从呱呱坠地开始就拥有了政治权利。职能就一般情况而言,在公民社会里,法律规定的成年的个人应当是享有与所有其他人平等的政治权利的。由此观之,政治哲学中所谓个人便是政治性团体里独立地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的最基本的行为主体。
三、政治哲学中的社会与个人关系
?在政治哲学中,如何理解认识并进而规定社会与个人之间的关系,是一个有着诸多分歧与争议的问题。关于社会与个人问题争议的主要的区别主要就在于,人们在确立社会基本原则与相关制度时,究竟是以社会还是个人为最基本的出发点的问题。因此,社会常常又被理解为国家或者其他诸如民族、宗教等某一特定的团体。一种观点认为,个人应该而且必须是社会基本原则与制度的出发点与归宿,持该观点的人认为良好而稳定的社会秩序与规范必须是建立在确保个人最基本的权利与自由之基础上,这些权利与自由拥有最优先被考虑的属性,坚决不能以国家的或其他社会性团体的名义来侵犯和践踏个人的权利与自由。这种类似于自由主义的观点今天渐趋流行。另外一种观点认为,一旦脱离了社会,个人便是一个没有办法规定的抽象的存在物。诸如国家等政治性的团体,其首要的目标就是要保证这个团体里所有成员的安全、权利和福利。从这个角度出发,所以社会的整体利益就必然高于个人的权利与自由,在现代社会的很多情况下,公民个人的权利与自由通常都是通过社会来实现的。除此此外,每一个社会性团体都拥有其共同的价值观与文化,这种共同的价值观与文化相对于其成员而言就就具有天然的优先性。中国传统的儒家学说,中世纪欧洲的封建主义以及现代的社群主义都是这一观点的典型代表。值得一提的是,这种观点并不是要否认个人权利的重要性,只是认为这种个人的权利与自由始终是有限制的。
?前文所论述的两种观点之间的争论,除了涉及到态度与立场之外,还涉及到方法论的问题。因为关于社会与个人关系的观点主要不是用来解释现实,而通常是用来设想或规划某种理想的社会秩序。在这样一个前提之下,究竟是以社会为基本出发点还是以个人为基本出发点的选择就涉及到方法论的问题。比如,通过为每个人平等地分配基本权利并且充分地维护这些权利,一个秩序良好的社会是否就因此而能够建立起来?在现代社会,我们可以举美国这样的以自由主义为主要观念的国家为例,基本权利在大多数情况下是得到优先的维护和保障的,但是接下来的问题就是,美国是否就是一个秩序良好的社会?其次,如果它存在着问题,那么这些问题是否可以通过进一步维护和保障个人权利就可以解决?第三,在遭遇外部的危险时,美国的个人权利的保障还能维持不变吗?
??
参考文献:
?[1]马德普:政治生活中的应然逻辑——政治哲学的立论基础与方法论初探[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4期;
?[2]王南湜、王新生:从理想性到现实性——当代中国政治哲学建构之路[J],中国社会科学,2007年01期;
?[3]唐小丁:社会个人与社会经济的双重关系[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86年02期;
关键词:马克思;阿伦特;哲学;政治;政治哲学;不同路径
中图分类号:B0-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500(2013)03-0008-01
马克思和阿伦特的政治哲学思想给现代社会带来了非常大的影响,也引起了人们对他们哲学思想的极大关注。其中,哲学和政治的关系问题是核心和关键。在一定程度上来说,合理掌握与正确看待哲学和政治的关系问题是认识马克思与阿伦特政治哲学的关键所在。
一、西方传统政治哲学
早在古希腊开始,哲学就与政治纠缠不清。哲学真正从关注自然转到人与社会中来是在古希腊时期的智者学派。大哲学家苏格拉底就深受这种学派的影响,他虽然对智者学派提出的一些政治评判标准持反对态度,但也积极发展了智者学派对现实问题的广泛关注。对苏格拉底来说,哲学就是依靠科学辩证法来关注人与社会中的一切事务,这也是为人类的幸福生活寻找到了坚实的根基。这之后,柏拉图继承了老师苏格拉底的哲学思想,希望通过哲学去建立一个理想的政治王国,以充分实现哲学的伟大政治抱负,以此来完成老师苏格拉底的让城市更贴近真理的政治夙愿。后来,亚里士多德虽然在一些政治问题上积极反对两位老师,但是在哲学关注人与社会的问题上,却发展与推动了老师柏拉图的思想观点。在哲学史上,亚里士多德第一个提出人向来属于政治动物的观念,并出版发行了其第一本政治哲学思想巨著《政治学》。
对阿伦特来说,真正意义上的哲学是诞生于苏格拉底之后。在苏格拉底死后,他的学生柏拉图对人和社会政治生活实现的可能性已经持绝望态度,他开始怀疑起苏格拉底政治学说的有效性 。正是因为柏拉图对苏格拉底学说的这一怀疑,才让苏格拉底对人和社会的关注由政治转到了哲学当中,并开辟了西方政治必须服从与哲学的传统。从这一形式来说,不管是柏拉图还是黑格尔,其政治思想都没有脱离以政治学观念来作指导的前进方向。可以说,柏拉图创设的西方传统政治学是把政治理念看作高于一切的思考生活之路,这实质上就是获得政治真理的途径是经过沉思而不是积极活动来取得。这一观念思想,在西方传统政治学中是非常有威慑力的,很少有人去突破它。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马克思政治哲学思想虽然是在西方传统政治哲学中起步并发展的,但他没有对其政治学思想进行简单的照抄照搬,而是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和超越。阿伦特认为,从柏拉图开始,经历了三次西方传统政治哲学大颠覆,分别是克尔恺郭尔的存在主义、尼采的行动主义和马克思的辨证主义。在这三个哲学思想中,马克思哲学思想最具有影响力,他的思想直接对政治的发展起到了一个决定作用。同时,阿伦特对马克思政治哲学思想也十分重视,他认为马克思政治哲学思想就是一个反对西方传统政治哲学的理论思想。
二、哲学的政治实现
哲学的政治实现是哲学的主要思想。马克思在年轻时虽然受德国唯心主义思想的影响,但他没有被这种思想所左右,因此不是一个唯心主义者。他反对传统哲学中闭关自守的自我直观,积极强调哲学是时代的精华和文明的灵魂。在这一基础上,阿伦特注重强调马克思放弃哲学转变到研究历史和政治思想上来。早在1984年马克思在一封信中就明确阐述了自身的观点,认为费尔巴哈的政治思想过多关注自然而很少关注政治。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批判实质上是用资本主义的观点去对资本主义社会进行批判,政治经济学批判也是马克思的政治哲学。正是通过这种政治经济学的批判,马克思才能从传统的政治哲学中解放出来,步入到历史政治活动中 。
三、政治的哲学实现
政治的哲学实现是阿伦特主义哲学的主要思想。以前,阿伦特是一个对政治漠不关心的人。自从纳粹上台以后,尤其是一些哲学家与纳粹进行合作后,让阿伦特认为柏拉图的传统意义哲学是与纳粹主义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这就从哲学转到政治中来,重新来思考和看待西方传统政治哲学,重新审视哲学与政治的关系。阿伦特认为,哲学与政治之间产生隔阂是开始于苏格拉底,苏格拉底的死对柏拉图有着很大打击,也让其对苏格拉底的学说产生了质疑,这就让柏拉图重新开始了沉思生活,哲学也开始逐渐从人类事务中一步步撤离。正是因为哲学的这种撤离,让柏拉图认为哲学就要离开政治,以后的政治行动就要服从于哲学,这种情况下,柏拉图就用哲学消融了政治,这也给人类带来了很大的灾难。在这个基础上,阿伦特就开始为了政治而审判哲学,通过对哲学的重新反思来更好地实现政治。
在西方传统政治哲学基础上,阿伦特分析与总结了两层政治与哲学的关系含义,首先是哲学与政治的关系问题,这个关系问题也是对人类事务领域中的态度问题。态度问题本身也涉及到了哲学体验与人类现实体验之间的关系,他说明了自身的哲学体验与人群中公共经验的直接关系。其次是哲学与政治的紧张关系。事实上,政治哲学本来就处于一种张力之中,要么用哲学来统领政治,要么用政治审视哲学。因此可以说,阿伦特的政治哲学追求的是政治哲学的实现,在根本上也是一种反哲学的哲学思想。
四、结语
当前,伴随着政治制度与生活方式的政治哲学再一次火热兴起,政治哲学就变得异常重要起来。阿伦特力图诉诸某种道德上的复古主义来应付现代性的基本问题,相对比之下,马克思的理论很难说已经过时,不管马克思哲学的预言是否已经实现,但他的思想对现在社会政治状态起到了一个十分重要的批判与治疗作用。
参考文献:
[1]李晓勇.论阿伦特哲学的时代性[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01).
关键词:哲学;故事;智慧
哲学是智慧之学,学会哲学并能活学活用就如同在黑暗里有一个火把在前面指引着自己,不至于使自己迷失方向。但哲学知识很难懂更难学会,如何学好哲学知识,不仅需要学生不断钻研的精神,更需要政治教师的魅力,运用智慧在讲述哲学课时以浅显易懂的故事化解晦涩难懂的哲学内容。
一、山重水复
当高一的学生学完《经济生活》和《政治生活》,学生比较容易接受。但是进入高二,一下子接触比较深奥的哲学,学生很难接受。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很头痛:教师不知道该如何把抽象的哲学知识讲得浅显易懂,学生不知道该如何理解这门陌生的课程。
有的政治教师在讲哲学时全部按照书本的内容,从前到后一字不改地复述书本上的内容。可想而知,其教学效果如何?一旦上哲学课,学生要么昏昏欲睡,把哲学课当成休息课;要么叽叽喳喳,把哲学课当成聊天课;要么看课外书,把哲学课当成阅读课……唯独没有把哲学课当成充满智慧和乐趣的课。
有的政治教师在上哲学课时,很简单,把哲学知识罗列出来,让学生单纯地背诵知识,不做过多解释。比如讲到《世界是普遍联系的》这节时,只是让学生在书本上把关键知识点标注出来:联系的含义、联系的特征。虽然这样的教学省时省力,但学生依然没有理解哲学知识,更没有影响到自身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二、峰回路转
当教师在抱怨哲学课堂时却没想到该如何调整自己的教学:如何使课堂变得更生动活泼,贯穿以让学生乐于接受、乐于学习的方式。因此我针对以上现状,在哲学讲述时贯穿以故事的方式,一串到底,使课堂变得有趣、易懂又环环相扣。浅显易懂的故事道出深刻的道理。学生既乐于接受,又能很好地理解知识。
但是在讲哲学知识时,如何恰当地运用故事阐述哲学知识?
在《生活与哲学》课堂上,哲理故事是一种非常好的资源,如何把常见的故事从熟悉的内容中引出新意来,还是需要花点工夫,多动脑筋。但很多政治教师借助故事讲哲学时,只是单纯地讲故事,课堂里充满着故事会效果却并不佳。所以故事不能多,不能杂,好的故事一点就透。
故事的讲解要与哲学内容一气呵成,浑然一体,有机联系。如果故事与哲学知识相脱节,或者故事没有一贯到底,这样就串不起整节课的内容,很难是节成功的课。比如,在讲《人生价值》这节课时,讲了关于雷锋、焦裕禄、爱迪生、孔繁森等多人的故事,故事虽然能体现其哲学知识,但没有形成系统化,没有形成一系列故事贯穿本课内容,这样学生很难把本课内容形成整体的结构框架体系。因此,要想让哲学课堂峰回路转,由晦涩难懂到浅显易懂,就需要贯穿课堂的故事要精、运用到位,要像糖葫芦一样一串到底使整节课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
曾有幸听过一节公开课《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这堂课的教学中故事运用得非常到位,别出心裁,让听众耳目一新。刚上课时就以早晨冉冉东升的太阳为例引出大家耳熟能详的故事《两小儿辩日》,以浅显易懂的故事引出真理的含义,真理的第一个特点:客观性,通过不同时期对太阳的看法可以看出真理的第二个特点:具体性。太阳由于其复杂性和人的主观方面的限制,体现认识的反复性;对于太阳有了越来越多的认识,体现认识的无限性;对于太阳的认识有对有错,体现认识的上升性。
本节课很简单,教学思路很清晰,以两小儿辩日引出故事并贯穿整节课,学生对知识有了很好的理解,在轻松快乐中学到了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所以这是一堂非常成功的哲学课,学生轻松地掌握了知识;这是一堂非常精彩的哲学课,很简单但过目难忘。
三、柳暗花明
哲学课上好了,留给学生的不仅是一节课,更多的是深深的思考:大到关于宇宙、世界、国家等,小到关于人生的起伏、生活中的点滴琐事、爱情等。对于上述问题,皆可以用哲学知识思考,这样才会充满智慧地解决问题。
比如,“荆人欲袭宋,使人先表水。水暴益,荆人弗知,循表而夜涉,溺死者千有余人,军惊而坏都舍。向其先表之时可导也,今水已变而益多矣,荆人尚犹循表而导之,此其所以败也。”(《吕氏春秋・察今》)围绕这个故事学生探讨:(1)荆人犯了什么错误?(2)进一步分析,荆人虽然去实地调查了,但在哪些方面存在不足?(3)这个故事对我们有什么启发?围绕这三个问题拓展学生的思维,使学生意识到这个世界上“不变的只有变化”,只有积极、主动,有智慧、有勇气地面对变化,考虑到多方面的因素,我们才可能有光明的
未来。
以上的例子是生活中常见的,以生活中常见的例子编成故事系列既能让学生在浅显易懂的故事中掌握枯燥的哲学知识,又能在轻松的氛围中活学活用。因此,故事选得得当,运用恰到好处就会使教学事半功倍,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参考文献:
从考查内容方面来看,古诗词类政治选择题考查的主要是关于《生活与哲学》中的内容,很少考查《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中的知识。如果命题者想借用古诗词或成语考查《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中的知识,那么在设置试题时多以古诗词或成语为引子来进行考查,即古诗词类的内容只起辅助作用。从考查形式方面来看,政治选择题的形式一般是题干+设问+选项。古诗词类政治选择题的题干一般由古诗词或成语组成,在这些古诗词或成语中,一般包含一个或者多个生活与哲学方面的原理。设问一般是考查题干中给出的古诗词或成语体现的哲理,设问中一般用“揭示”、“说明”、“体现”等指向性的动词。选项也就是有关哲学道理的叙述。从考查目的方面来看,古诗词类政治选择题能综合考查考生运用《生活与哲学》《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中的知识对古诗词或成语进行领悟和鉴赏的能力。古诗词类政治选择题考查的内容来源于教材但又不局限于教材,注重考查考生对知识的迁移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
古诗词类政治选择题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题干中给出一句(个)古诗词(成语),下面四个选项中给出的是哲学道理,让从四个选项中选出与题干中的古诗词(成语)蕴含哲理相符的一项。另一类是题干中给出一句(个)古诗词(成语),下面四个选项中给出的也是四句(个)古诗词(成语),让同学们找与题干中的古诗词(成语)蕴含哲理一致的选项。第二类试题的难度较大,学生不仅要知道题干中古诗词(成语)蕴含的哲理,还要一一弄清楚四个选项中古诗词(成语)蕴含的哲理。
一、常见的古诗词及其蕴含的哲理
1.“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一切事物都是变化发展的。
2.“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矛盾具有特殊性,一定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3.“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受主观条件和客观条件的制约。
4.“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事物都有一个产生、发展、灭亡的过程。
5.“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巨舰一毛轻。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6.“家国兴亡自有时,吴人何苦怨西施。西施若解倾吴国,越国亡来又是谁?”――看待一个事物应该透过现象看本质。
7.“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
8.“豪华尽出成功后,逸乐安知与祸双?”――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9.“泾溪石险人兢慎,终岁不闻倾覆人。却是平流无石处,时时闻说有沉沦。”――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10.“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对同一事物人们的反映有差别。
11.“冬青树上挂凌霄,岁晏花凋树不凋。凡物各自有根本,种禾终不生豆苗。”――事物发展有自身的客观规律。
二、解答技巧
笔者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总结了解答古诗词类政治选择题的一般方法:“三审”(即审题干、审题肢、审题干与题肢的关系)“三排”(即排误、排绝对、排重)法。掌握以上一般的方法之后,同学们还必须掌握解答这类试题的特殊方法。了解特殊方法之前应先知道这类试题的特殊之处是什么。古诗词类政治选择题涉及政治和语文两个学科的知识,是一种综合性试题。正确解答此类试题的前提是同学们要有较好的语文功底,借助语文知识来正确理解和把握古诗词(成语)的含义。所以同学们在平常的学习或复习中要加强对这方面的训练,提高对文言文阅读和诗词名言的鉴赏能力。能正确理解古诗词(成语),还不一定能够选出正确答案。最重要的是,还要熟练掌握、理解哲学知识,找到古诗词(成语)与哲学知识的结合点。
【摘要】高中阶段是学生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形成的重要阶段,高中政治的课程安排对于培养和提高学生探究的能力具有很大优越性。本章主要讨论高中政治教学中的探究性的教学目标,并根据这些教学目标的进展做一些探究性扩展,帮助学生的理论的教育,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关键词】高中政治教学学生探究能力培养和提高
高中政治课程在改革的背景下,它的教学理论和我国的国情紧紧结合,它的教学形式紧跟时代步伐,根据热点不断变化,这正是培养学生探究能力,以及提高探究能力的最有效方法。高中政治教学筵席了普遍教育的教学模式,把学生作为教学活动的主体,积极引导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热情的调动学生的探究性思维为增强探究能力创造了有利条件。
一、对高中政治探究性教学的一般论述
1、高中政治在一定程度上较难理解,涉及的层面较其他学科较繁琐,较复杂,因此,学生应该充分对教材中的理论知识有深层的理解的基础上,还要进行实际的探究性活动,让政治的课堂气氛被活跃起来,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和积极性。
2、提高学生的探究性教学,必须立足于对高中学生本身的探究性学习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带动课堂,让老师监督课堂,积极引导学生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获取学习信息资源的能力,从而将获取的有利知识应用到政治学习中,提高政治探究性能力。
3、高中政治的探究性教学要求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教学理念主要是把高中学生看成一个实际的整体,并在整体的基础上融入一些部分的东西,比如:个人的创造性思维,个人的探究性能力等。另外,要把学生的行为习惯与学生的整体形态结合起来,化成有机的统一体,关心学生的学习感受,让学生对高中政治课程问题不仅仅局限在探究上,而是更注重解决问题的能力。
4、老师不仅要提高学生政治的文化课程,而且还要加强对学生的思想品德的教育,让学生表里如一,从内到外都有政治教育做后盾,增强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
二、高中政治探究式教学目标的确定
自高中政治采用新课程的教学模式之后,达到了“教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觉悟”三位一体的教学目的,让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知识觉悟上升了一个新的层次。高中政治探究性教学的教学目标主要从这几个方面体现:
1、知识目标。举一个简单的高中政治的例子:以哲学课程的学习为例。A、高中政治教学中需要学生了解的知识:(1)哲学的由来;(2)哲学的发展变化;(3)哲学在各个国家的不同观点;(4)哲学的分类;(5)哲学的主要代表人物。B、高中政治教学中需要学生理解的知识:(1)哲学的含义;(2)哲学的命题;(3)哲学的两大基本派别:唯物主义、唯心主义;(4)哲学的两大基本观点:可知论与不可知论;(5)哲学的意义;(6)哲学的影响。C、高中政治教学中学生通过对哲学的初步学习,对问题进行的实际应用:(1)结合所学的哲学知识,探究一下我国经济全球化体现的观点;(2)结合当今热点问题——,用哲学理论进行分析;(3)我国近几年少数民族出现了动乱,结合哲学中的相关的信息进行解说;(4)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国家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富足,用哲学的知识进行阐述;(5)结合典型事例,运用所学的哲学知识说明我国实行对方开放的进程中,坚持独立自主原则的意义
2、能力目标。A、哲学上通常将:对待问题要进行全面、具体、辩证的分析,形而上学的去解决问题是错误的。例如,对待我国一直以来都非常重视的问题——,在这里我们想到的就不仅仅是哲学上的观点了,还有许多现实因素。B、哲学能够解决许多问题,但是也不能忽视其他的解决问题的手段,例如:对待我国经济全球化和改革开放的问题,就必须将以前学过的市场调节和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的相关知识也要一并用上,这样才能达到具体、全面的目的,让政治知识综合运用,融会贯通。C、有些问题,虽然是热点问题,但是,受教材的限制,并不能对它们进行完全的解读,这时教师就应该积极引导学生搜索网络,寻找热点资源,用实际例子与政治的理论知识相结合,开阔知识,提高政治学习的探究性。
三、高中政治探究教学模式的开展
高中政治在学习上需要大量的知道背诵,那么在答题中也是需要一门技巧的学科。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高考政治总复习方法与技巧,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考政治总复习方法与技巧第一,必须把政治学科中的概念与日常生活中的同名概念区分开来。高中政治教材的一些核心概念,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也经常使用,虽然这些概念之间可能有某些联系,但区别却是显而易见的。比如"规律",这是哲学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日常生活中也常常被一些人挂在嘴边,诸如"我发现一个规律"、"有一些规律性的现象"等。实际上,这里的规律仅仅是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常见现象。而哲学中的规律是指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所以如果按照日常生活对规律的理解,是不可能真正理解规律的科学含义及相关知识的。
第二,必须把政治学科内的相同概念加以比较。政治学科中的某些概念,有着相同的名称,这些概念之间往往存在一些联系,但在不同背景下和不同领域内有着不同的含义。比如经济常识和哲学常识中都有"价值"的概念。经济常识中"价值"是指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它以使用价值为基础,没有使用价值的东西一定没有价值。而哲学中的"价值"是一个广泛的、抽象的概念,是对各个领域具体"价值"概念的抽象。哲学中的"价值"概念是这样定义的:价值是指人的需要与事物属性之间的特定关系,即事物对人的积极意义。比较这两个"价值"不难看出,它们之间的关系是一般概念与特殊的关系,是共性和个性之间的关系。
第三,必须把政治学科中的核心概念和其他相关的概念联系起来,组成概念群。政治学科涉及了大量的概念,许多概念之间是有关系的,尤其是核心概念周围往往都有一些其他概念,在复习过程中,我们要善于把这些概念综合到一起,而不是把它们孤立开来。比如,政治常识中有"阶级"、"国家"、"民主"、"政党"的概念。就单个概念而言,大多数同学是了解的,但是对这一组概念之间的关系有没有进一步深入理解呢?其实这四个概念中核心的概念应该是"阶级"。"国家"是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不可调和的产物和表现,是阶级统治的政治权力机关,阶级性是国家的根本属性;"民主"是指在一定阶级范围内,按照平等的原则和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来共同管理国家事务的国家制度,民主具有鲜明的阶级性;"政党"是指集中代表一定阶级、阶层或社会集团的利益,并以夺取、行使或参与行使国家权力为目标的政治组织,阶级性是政党的本质属性。可见,上述四个概念以"阶级"为核心,连成了一个概念群。
高考政治总复习方法方法一:以主干知识为基础,把书本的知识结构建立起来,做到内容简略、线条清楚。比如经济常识,它的主题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征。教材首先从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讲起,第一课讲了商品经济的一般知识,第二课讲了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这两课都讲到了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从第二课开始,引入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将社会主义生产资料所有制及分配制度与市场经济体制结合到一起,就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是一般与特殊的结合,"一般"就是要遵循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即价值规律在市场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及不足,都是价值规律起作用的表现和结果;"特殊"是指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特征,包括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以及在此基础上所必然产生的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两者的结合构成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特征。教材余下的部分实际上就是按照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环节,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展开的。
方法二:打破教材章节束缚,按照专题对教材知识进行重新组合。高中政治教材是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编写的。一般说来,是先普遍后特殊、先具体后概括、先国内后国际。这些排列方法,从新授课教学来讲是比较方便的,但从高三复习的角度来看,则不利于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教材。因此,教师应该帮助学生将知识点归类,并按照专题重新组合。比如哲学常识中有关"发展"的知识,在高二政治教材的二、三、四、五、八课都有涉及,如果在高三复习时简单地按照教材顺序分章节复习,就难以对发展的观点进行全面的理解和把握。笔者在指导学生复习"发展"专题时对教材按如下顺序进行了重新组合:一、发展的含义和实质;二、事物是变化发展的,包括发展观点的地位、表现(这里涉及到教材第八、五课中"实践和认识的发展"的内容)和要求(这里涉及到教材第五课中"创新"的内容);三、发展的原因--内因和外因;四、发展的状态--量变和质变;五、发展的道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方法三:变换角度,重组知识。把教材已有的知识结构变换一个角度重新组合,往往会给你带来新的思路,它可以启示你:知识除了有书本上的这样一种联系,还会有另外一些联系。有了这样一个变换角度、重组知识的过程,在考试中面对一个书本上没有的材料和问题,就不会束手无策。现在考试的重点是运用能力、分析能力和综合能力,所以,根据事物及其发展的内在逻辑和规律将知识重新组合是非常重要的。比如,哲学常识的知识框架很清楚有四块:世界的本质是什么,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引出了唯物论和唯心论;世界是怎样的,引出了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人们如何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引出了认识论;这些原理反映到社会历史领域,引出了人生观。我们可以从很多角度把这些知识做一个重新组合。比如"实践"这个概念可以说是对整个哲学常识的高度浓缩,我们可以用"实践"这一概念把书本知识做一个整理。
政治的答题方法有哪些高考政治主观题,信息量大、考查能力层次多,对学生的综合能力要求高,选拔功能强。考生失分的最主要原因有:基础知识未落实;常规能力未到位;词不达意、书写潦草;解题技巧未掌握等。
①体现题 题干中通常有“体现了什么”“怎样体现”“如何体现”等。回答这种题目时,应把教材中与材料相关的所有知识点一一罗列,然后将这些知识点与材料中的关键语句加以对照,二者相符的就是答案要点。
答题时,应先写教材中的知识点,再采用材料中的关键词句说明它体现了这一原理即可,即要做到观点与材料相结合。具体的解题思路是:一定点:确定考核的知识点是什么?二联系:联系所给材料与所学知识。三梳理:将材料所给的信息与考核的知识点一一对照,二者相符的就是答案要点。四作答:作答时要做到观点和材料相结合。
在海德格尔给我们指定的《物理学》段落中,我们看到了亚里士多德为“自然”给出的三种含义。亚里士多德首先指出一切存在物都是由于两类根源而存在的。一类是由于自然而存在的,例如,动植物以及金、木、水、火、土等简单事物;另一类事物则是由于其他根源而存在的,例如,床或衣服等都是以人为根源而存在的。因此,他认为自然事物与人工事物是有根本区别的。对于自然事物,他是这样说的:“一切自然事物都明显地在自身内有一个运动和静止(有的是空间方面的,有的是量的方面增减方面的,有的是性质变化方面的)的根源。显然,床或衣服等人造事物就不具有这样自身变化的内在根源。即便床或衣服也会变化,也会烂掉,但是,它们的烂掉都是由于外在原因决定的,例如用得太久等等。不过,由石头和土坯构成的房子也可能会由于内在的根源而变化,但是,这些变化是偶然的,是因为房子将石头和土坯的自然本性带进了房子之中而形成的。这就如同病人和医生可能是一个人一样。医生并不是因为生病做医生的。病人也不是因为医生而生病的。这样,医生和病人便是可以分离的。但是,自然事物同自然本身是不能够分离的。这也是人工事物与自然事物的不同所在。为此,亚里士多德提出“自然”具有三种含义:(1>“自然”或“具有自然性”;}2)“由于自然”;}3}“按照自然”。第一种语义即“本性”;后面两种语义则是指“自然”的作用。概括地说,在亚里士多德的意义七“自然”这个词起码具有既指事物的本性又指事物形成的方式这两种含义。这些含义,在亚里士多德看来,都是自明的,根本不需要再去证明的。
更为重要的是,亚里士多德对“自然”这个词的分析是同“存在”相关的。他认为“自然”在形而上学意义上可以说就是“存在”的另一种表达。海德格尔对此有着非常清楚的认识。他说:“‘自然’变成了那样一个词语,这个词语所表示的东西不仅高超于一切‘基本元素’和一切人性的东西,而且甚至高超于诸神。而这样的“高超于’,世界的“自然”就不得不同西方传统超越论的形而上学直接相关。所以,海德格尔又说到:“在一种十分根本性的意义上,形而上学(metaphysik)就是‘物理学’这样,我们就可以看到,古希腊的“自然”一词肯定不是现代所谓的“自然界”而是西方传统形而上学的一种表达。这就是说,在海德格尔看来,所谓古希腊的自然哲学,其实就是西方最早的形而上学。因此,从这种意义上说,我们不同意将前苏格拉底时期的哲学看作是关于自然事物研究的“自然哲学”。
因此,将“自然”理解为外在于人的“自然界”的说法显然是误解了古代自然的含义。同时,“自然哲学”含义也清晰起到毛“自然哲学”就是西方最早的形而上学。
同样从词源学上考察,古希伯来语中没有“自然”这个词。在希伯来文字中同“自然”相似的词是“方式”或“习惯”( way或custom)。对此,斯特劳斯也进行过词源学上的考证。他认为,那时的希伯来人知道每一个物或每一类物都有其“方式”或“习惯”,即它或它们有一套自己固有的活动形式。比如,火、狗、女人、疯子、人等都有各自的“方式”或“习惯”:火要燃烧、狗要吠叫或摇尾巴、女人要排卵、疯子要胡说,人会说话等等。而不同地区的人,比如埃及人、波斯人、斯巴达人、雅典人等也都有各自的“方式”或“习惯”。比如,斯巴达人崇尚军事而雅典人喜欢艺术等习惯。但是,希伯来人并没有把这一切称之为“自然”。尽管希伯来人的“方式”或“习惯”与希腊人的“自然”确实有着很多相似的意义,然而,含义还是有区别的。
这些区别之一就是在希伯来的“方式”或“习惯”词语之中,事物的活动形式与事物的本性是同一的。例如,燃烧既是火的活动方式也是火的本}h}。而在希腊文中的“自然”一词中活动方式与自然本性是可以分开的。例如,火的自然本性是燃烧,而燃烧的方式则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可以是木头的燃烧,也可以是铁的燃烧,可以是在室内也可以是室外燃烧等等。这一区别就导致了希腊人更关心自然本性问题而不是活动方式问题。因为自然本性就是人力不能改变,具有法则的性质。因此,人们就要去认识它们。而对希伯来人来说,他们只有一种方式或一种习惯。但是,他们发现这种习惯或方式可以分成两种,一种是习惯的,另一种是约定的。而“习惯的”则是“自然”的,“约定”的则是律法的。所以,斯特劳斯说到:“由于自然的发现,这两种‘方式’或‘习惯’之间的根本区别成了注意的焦点。自然的发现导致将‘方式’或‘习惯’一分为二,一方面归入‘自然’( physic),另一方面归入‘约定’或‘法律’。这就意味着,当希伯来人发现了“自然”之后,他们主要关心的是“自然的”和“约定的”的活动而不是自然本性问题。这对我们理解西方政治哲学是有启示意义的。
政治这门学科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它实际上同其他很多学科之间都存在紧密的联系,而且通过政治知识能够解释一些语文方面的知识。教师要善于把握政治学科的这一特点,将政治学科与其他学科结合起来,让学生在政治学习中感到文学的美的力量,从而产生更加浓厚的学习兴趣。在政治的哲学教学部分,其中的很多知识和道理就可以被用来解释文学词汇,教师要注意将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例如,辨证唯物论中有关于物质与意识的关系的讲述,其中关于“意识作用”的讲解,为了向学生说明“意识的作用”,教师可以用一些典型的文学成语,如画饼充饥、望梅止渴等,并利用这些词语分析其中的哲学含义,使学生切实体会到知识的内涵。教师要善于把握政治与文学之间的联系,通过列举一些文学词汇,利用政治中所学的哲学知识来解释其中所蕴含的道理,使学生体会到政治学习的积极意义。
多媒体教学,丰富课堂学习
传统的政治教学课堂,主要采取教师讲、学生听的方法,这种教学课堂普遍表现为比较沉闷,学生不能够从中获得学习的激情与乐趣,一些对政治学习不加以重视的学生会出现精力不集中,甚至瞌睡的不良现象。这些都源于课堂教学模式与方法的陈旧与沉闷,要想打破这一现状,就要积极引进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多媒体是教学中常用的设备,采用多媒体教学方法来不断丰富教学内容,充实学生的学习生活,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而且会让学生产生新鲜的学习感受。例如,在学习“我国是多民族国家”这一章节时,就可以将多媒体教学设备引入课堂。这一章节的主要内容为:我国作为多民族国家所实行的自治制度以及宗教制度。教师在没有讲课前,可以为学生播放一些关于少数民族地区风土人情与生活状态方面的视频,让学生从所播放的视频中感受到多民族地区的文化风貌,进而深入理解我国所实行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意义。学生看完视频后,结合视频资料来展开讲解与论述,这样学生在画面与声音的配合下自觉地配合教师积极学习,主动探究知识,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合作学习,提高学习效率
合作学习的教学方法,在诸多科目中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学生和教师都能够从中受到很多益处。因为合作学习能够调动学习的团队力量,使不同层次的学生从中收获各自的自身感受,达到最佳的学习目的。合作学习在政治教学中的应用,主要体现为让学生分组学习政治知识。通过分配任务的方式来使学生完成学习任务,鼓励学生之间相互讨论,在探讨与争论之间深入理解一些知识内涵,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而且通过相互讨论,学生会收获更多的知识与体会,提高了他们的沟通与表达等自我展示的能力,对于增进同学之间的友谊、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都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例如,在学习“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这一知识点时,可以将学生科学分组,让学生在组内自行讨论这一话题。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来分析这一知识点的意义,表达自己的理解,自由发表看法。最后,选派一名组员来阐述各个小组成员关于这一知识点的理解。通过这种方式能够达到对学生的思维进行有效训练的目的。
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