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预防流感的方法

预防流感的方法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4-04-13 09:16:16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预防流感的方法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预防流感的方法

第1篇

【关键词】PDCA循环法;ICU;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

【中图分类号】R459 【文献标识码】A

随着重症医学的发展,中心静脉导置管(CVC)已成为抢救危重病人的重要手段,除进行血流动力学监测外,广泛应用于输液、输血、高静脉营养等。但随之产生的并发症也逐渐增多。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CRBSI)是重症监护病房内患者医院感染的主要组成部分,11%~37%的医院感染与中心静脉置管有关[1]。PDCA循环管理法是持续质量改进的有效手段[2],2013年我院综合ICU引入PDCA循环法预防CRBSI的感染率,得到显著效果,现将方法介绍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将2012年1~6月我科综合ICU有CVC置管的260例作为对照组,其中男性患者138例,女性患者122例,年龄18~79岁。 2013年1~6月入住我科综合ICU并行CVC置管的250例患者作为实验组,其中男性患者132例,女性患者118例,年龄17~84岁。两组资料基本一致,无明显差异性。调查分析2012年上半年CRBSI感染的原因,运用PDCA循环管理方法对2013年上半年CRBSI进行预防,控制和管理。

1.2方法

1.2.1计划阶段

1.2.1.1现状调查 自行设计调查表,分析引起我科CRBSI感染率高的原因,调查对象为我科所有医生和护士,内容包括CRBSI的基本知识,我科CRBSI的发病情况,引起CRBSI的危险因素,CRBSI常用的预防措施以及目前我科CRBSI高发的主要原因。CRBSI的判定标准参照美国感染病协会(ID-SA)[3]和疾病控制中心(CDC)的《血管内导管相关感染处理指南》

1.2.1.2 结果分析 医护人员对CVC置管的相关知识欠缺,置管的操作流程不当。护士对CVC导管的使用和维护意识欠缺,低年资医护人员对CRBSI引起的后果认识不足。低年资护士对CRBSI的预防、控制措施不熟悉,同时科室没有建立相应的质控措施,出现问题不能及时得到整改。

1.2.1.3制定措施 针对上述的调查和原因分析,制定出预防CRBSI的计划。内容包括:1:提高CVC置管人员操作水平2:提高医护人员CRBSI相关理论知识,加强全科医护人员风险意识的培养3:制定规范化的操作流程和导管使用及维护流程。4加强质控,制定质控标准,定期检查操作流程、规范的执行情况。

1.2.2实施阶段

1.2.2.1 加强专业技能培训 制定相应的培训教育制度。由本科实医疗组长和护士长组织,定期在科内进行教育培训,并考核。提高医护人员对中心静脉导管集束预防策略的认知性和依从性,集束预防策略[4]:穿刺者在操作前应洗手、穿隔离衣,戴口罩、帽子、无菌手套;操作时应给予充分的无菌屏障;合理有效皮肤消毒液的使用;严格执行无菌操作;理想的置管部位;每日评估患者是否需要保留导管。接受专业培训的医生方可置管,研究发现,锁骨下静脉导管置管

1.2.2.2 建立和完善各项流程、管理制度 参考文献制定相关流程,如CVC置管操作流程及维护流程,病区内张贴《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感染标准操作流程图》,《导管相关血液感染监测流程图》,制定相关的培训制度,使ICU全体医护人员能够知晓引起CRBSI的严重后果及相关预防知识,提高医护人员对CRBSI的重视程度和增强维护导管的意识。

1.2.2.3加强质控 由科主任和护士长进行监控,制定相应的质量管理标准,对操作流程、无菌操作要求、患者的评估、置管时间、导管材质及类型进行管理与监测。并组织定期检查,评估及考核。对严重违反操作规范的与个人绩效挂钩。

1.2.3 检查阶段 依据制定的相应的操作流程,定期督导检查各项措施的落实情况,对医护人员不规范的操作及时予以纠正。月底统计当月发生或疑似CRBSI的病例。

1.2.4处理阶段 对总结检查的结果进行处理,是PDCA循环的关键阶段。将成功的经验保留,对疑似或发生CBRSI的病例进行分析,查找医疗、护理过程中导致相关感染的危险因素与问题,制定进一步的改进措施,及时修改流程,并将其落实到下一个PDCA循环,不断提高工作质量,降低CRBSI的发生率。

2结果

结果发现实施PDCA循环法的320例实验组的患者CRBSI发生率明显下降,实验组CRBSI发生率2.5%0,明显低于对照组9.0%

3 讨论

CRBSI是指留置CVC的患者出现菌血症,经外周静脉抽取血液培养至少1次结果阳性,同时伴有感染的临床表现,且除导管外无其他明确的血行感染源,CRBSI不仅增加患者的痛苦,延长住院时间,增加住院费用,降低病床周转率,还会造成患者病死率的增加[6]。因此,如何预防ICU患者CRBSI的发生是当前医务工作者一项艰巨的任务。引起患者CRBSI的危险因素有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内在因素是患者的易感性,外在因素即医源性因素。

预防CRBSI的主要环节就是杜绝医源性因素,以降低发生率。导致CRBSI的医源性因素主要有消毒隔离措施不到位、操作不规范、置管技术不熟练、导管维护不当等。我们将PDCA循环管理应用于预防CRBSI管理中,依据制定的相关流程,规范进行严格的操作,通过不断的检查、发现问题,分析原因,及时改进措施和完善操作管理流程,再进入下一个PDCA循环。通过实施PDCA循环管理法,CRBSI发生率由10.6‰下降为3.4‰。结果显示PDCA循环管理法预防CRBSI的发生率效果显著。

参考文献:

[1] 同俏静,庄一渝,王文元.ICU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危险因素分析及对策[J].中华护理杂志,2008,43(2):177-179.

[2] 车文方,赵书敏,朱淑群.PDCA循环在年轻护士继续教育中的应用效果观察[J].护理研究,2009,23(2C);559-560.

[3] 刘春华.应用PDCA循环法防控血液透析患者中心静脉导管相关血行感染[J].中国消毒学杂志,2012,29(6):525-526.

[4] 窦英茹,潘春芳,单雪芹,等.医护人员实施中心静脉导管集束预防策略依从性研究[J].护理学杂志,2012,27(18):87-88.

第2篇

关键词:电流互感器、试验、方法、效率

A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national economy and social of energy especially for electric power demand grow with each passing day. During the 12th five-year plan the state to increase the electricity infrastructure investment to build a large wholesale electric substation engineering. The current transformer in the engineering applications are gradually increased. For these key equipment in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test problems in the process of the test methods were analyzed and proposed the improvement opinion,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efficiency of the current transformer test.

Key words: current transformer, test, method, efficiency

中图分类号:O361.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 传统电流互感器试验方法分析

结合电力负荷不断增长且分部不均的实际情况,国家兴建了一大批输送距离远容量大的特高压工程。500千伏GIS的建设也逐渐增加,目前大多超高压、特高压工程都呈现时间紧任务重的工程特点,目前在500kV电流互感器试验项目效率普遍较低,不仅耗费了大量的时间及人力、物力而且在规定工期内给调试工作带来极大的挑战,所以提高电流互感器的试验效率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目前对高压GIS电流互感器试验方法有很多种,目前最流行的电流互感器试验流程如图1所示:

图1 传统电流互感器试验流程

通过对500千伏GIS电流互感器试验流程进行了调查研究后发现影响500千伏GIS电流互感器试验效率的原因主要在试验的中间过程。在大量工程实践中发现,传统试验方法做单相电流互感器中间试验过程试验项目平均所需时间统计(如表1)

表1 电流互感器试验时间调查表

通过上表我们可以看出,影响电流互感器试验效率的几个主要程序是试验前的准备时间(30+5+5)、绝缘试验时间(25)、二次对线试验时间(20),占总时间(110)的(30+5+5+25+20)÷110﹦77.3%,比重最大。这些环节效率的高低直接影响电流互感器的试验效率。因此要想改变传统试验效率低下的状况,最主要的要在中间环节上下功夫。

二、新试验方法的探讨

通过对传统试验方法的分析。在传统的试验方法的基础上探索出新的试验方法主要从两个方面对电流互感器试验进行了探讨。

第一、从试验方法方面进行探讨。首先根据现场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试验方法。我们在做电流互感器绝缘试验时总是把每个绕组分别对地最后再相互间相互绝缘试验。那样不仅浪费大量的时间而且还耗费了试验人员的精力容易漏检。在实践中我们发现只需要在电流互感器绝缘试验时先将互感器的非试验绕组二次接地,试验的一个绕组用兆欧表对地试验,合格后再解去下一个绕组的接地,用同样方法将其对地试验,依次下去直到最后一个绕组。这种方法不仅准确检查各绕组对地绝缘情况,而且绕组相互之间的绝缘情况也得到了很好的验证。这就省去了绕组之间的绝缘试验,从而大大减少了绝缘的试验时间,提高了效率。

另外我们在试验时改每次只对一个CT的试验为每次对一串CT的试验。因为500kV为3/2接线,串内一般包含6组电流互感器,传统试验方法为分6次试验,根据实际情况,在试验中,我们将试验线接在靠近两侧母线的地刀处,一次试验就能测试6组电流互感器,如下图所示:

图2 传统与改进的电流互感器试验一次接线方法

这种方法避免了频繁的更换一次接线,即省时又省力。从而大大提高了整个互感器的试验效率。

第二、从试验项目的优化方面进行探讨。传统电流互感器试验总是避免不了二次对线,每次都要反复解线接线的工作。在实践工作发现完全可以取消二次对线试验程序改为对各CT绕组,再通过理论分析和现场各项试验综合考虑,分析出二次接线是否正确。

具体方法是在做互感器的其他项目时,通过分析只要一个绕组的变比、直阻正确说明这个绕组回路是通的,在通过CT极性试验确保这个绕组的头尾没有反,此时我们只要检查每个绕组准确级和端子排的二次接线位置与设计院设计的是否一致即可。这种方法省去了频繁拆线接线的麻烦,为互感器试验节省的大量宝贵时间。

三、结束语

按照这种新的试验方法,我们在多个工程进行了试验并记录了采用新试验方法、程序后的平均试验一相电流互感器所需试验时间做了统计,并作统计如表2:

表2 电流互感器试验平均时间统计表

由表2得出我们通过新的试验方法、程序,将原来一相500千伏电流互感器试验时间由原来的110分钟减少到了45分钟,时间节约了65分钟,这说明新的试验方法和程序在实践工作中对提高电流互感器的试验效率有很大的帮助。

特高压变电站经过这几年的建设发展日渐成熟。随着越来越多的特高压变电站的投入建设,如何对其关键一次设备进行合理试验,使用什么试验仪器和方法是需要亟待解决的问题。通过实践工作发现一些传统试验方法存在不完善的地方,在实践中提出改进的方法和建议,推动特高压建设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陈天翔.电气试验(第一版).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11.7;

[2]±800kV直流系统电流电气设备交接验收试验Q/GDW275-2009;

[3] 郭秉义. 电气设备试验方法知识与题解.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9.6;

第3篇

关键词 复合RT-PCR;检测;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猪瘟病毒;猪流感病毒

中图分类号 S852.6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17-0275-03

在引起猪繁殖和呼吸障碍的诸多病原中,猪繁殖与呼吸障碍综合征病毒(porcine reproductive and respiratory syndrome virus,PRRSV)、猪瘟病毒(classical swine fever virus,CSFV)和猪流感病毒(swine influenza virus,SIV)是较为常见的RNA病毒。目前,这3种猪病已遍布美洲、亚洲、欧洲和非洲等世界各地,已成为规模化猪场的常发传染病[1]。PRRSV、CSFV、SIV 3种病毒严重危害养猪业的发展,而如何能够准确快速检测出病原,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是控制此类疾病的前提[2]。虽先后有学者开展过用于PRRSV、CSFV、SIV诊断的病毒分离试验、琼脂扩散试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及RT-PCR试验等,但存在不同程度的不足[2-3],特别是当动物存在多种病原混合感染时,更难以用常规方法做出快速确诊[4]。复合RT-PCR技术既具有单纯的RT-PCR技术同样的优点,又可以经1次RT-PCR诊断就能同时检测鉴别多种病原,对混合感染病例的诊断优势更为显著[3,5]。本研究以PRRSV、CSFV、SIV为研究对象,旨在建立快速、特异和敏感的RT-PCR及复合RT-PCR诊断方法,同时为PRRS、CSF、SI防控提供技术支持。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猪繁殖与呼吸障碍综合征病毒(PRRSV)、猪瘟病毒(CSFV)和猪流感病毒(SIV)均由新疆畜牧科学院兽医研究所保存。Total RNA Extractor(Trizol)、DNA Marker DL 2000、10×Formaldehyde Gel-loading Buffer、One Step RNA PCR Kit均购自生工生物工程(上海)有限公司;DEPC水购自北京鼎国昌盛生物技术有限责任公司。

猪繁殖与呼吸障碍综合征病毒诊断用引物基于GenBank报道的猪繁殖与呼吸障碍综合征病毒ORF7基因序列,扩增的片段为430 bp,引物序列为:5′-CAGTTCCAG CCAGTCAATCA-3′;5′-GCCCCGATTGAATAGGTG-3′;猪瘟病毒诊断用引物基于GenBank报道的猪瘟病毒C基因序列,扩增的片段为775 bp,引物序列为:5′-TCGTCAGTAGTTC GACG-3′;5′-TGCTCTTTTGGGGCTAT-3′;猪流感病毒诊断用引物基于GenBank报道的猪流感病毒M基因序列,扩增的片段为225 bp,引物序列为:5′-CTAACCGAGGTCGAAAC-3′;5′-GCGTCTACGCTGCAGTCC-3′。上述引物均由上海生工生物工程有限公司合成。

1.2 试验方法

1.2.1 病毒RNA的提取。取病毒液0.5 mL,加入1 mL Total RNA Extractor(Trizol)(上海生工生物有限公司),根据产品说明书进行RNA的提取,并将提取的RNA溶于40 μL DEPC水中。

1.2.2 单个RT-PCR扩增。根据设计的PRRSV、CSFV和SIV的引物,分别进行RT-PCR扩增。反应在3个0.2 mL的离心管中进行,采用25 μL反应体系。各反应成分分别为:10×One Step RNA Buffer 2.5 μL,25 mmoL/L MgCl2 5 μL,10 mmoL/L dNTP Mixture 2.5 μL,40 U/μL RNase Inhibitor 0.5 μL,5 U/μL AMV RTase XL 0.5 μL,5 U/μL AMV-Optimized Taq 0.5 μL,20 μmoL/L 上下游特异性引物各0.5 μL,PRRSV、CSFV、SIV的RNA各0.5 μL,加RNase Free dH2O 12~25 μL。混匀后置于PCR仪(Biometra Tgradient 96 梯度PCR仪)中扩增。反应程序为:50 ℃ RT反应30 min;94 ℃ RTase失活2 min;94 ℃变性30 s,55 ℃复性30 s,72 ℃延伸1 min,共进行30个循环,循环结束后72 ℃延伸10 min,最后降温至4 ℃结束。以1.0%琼脂糖凝胶电泳,观察扩增结果。

1.2.3 复合RT-PCR检测方法的建立。反应在1个0.2 mL的离心管中进行,在25 μL反应体系中加入10×One Step RNA Buffer 2.5 μL,25 mmoL/L MgCl2 5 μL,10 mmoL/L dNTP Mixture 2.5 μL,40 U/μL RNase Inhibitor 0.5 μL,5 U/μL AMV RTase XL 1 μL,5U/μL AMV-Optimized Taq 1 μL,20 μmoL/L 上下游特异性引物(PRRSV、CSFV、SIV)各0.5 μL,PRRSV、CSFV、SIV的RNA各1 μL,加RNase Free dH2O至25 μL。反应程序为:50 ℃ RT反应30 min;94 ℃ RTase失活2 min;94 ℃变性30 s,56.8 ℃复性30s,72 ℃延伸1 min,共进行30个循环,循环结束后72 ℃延伸10 min,最后降温至4 ℃结束。以1.0%琼脂糖凝胶电泳,观察扩增结果。

1.2.4 RT-PCR敏感性测定。利用紫外分光光度计,分别在260 nm和280 nm条件下测定提取的PRRSV、CSFV和SIV的模板RNA,并计算其纯度和含量。然后将3种不同的模板进行10倍系列稀释,从每个稀释浓度中各取1 μL模板cDNA分别进行RT-PCR扩增,找出复合RT-PCR检测的最低浓度。

2 结果与分析

2.1 PRRSV、CSFV和SIV单个RT-PCR结果

2.1.1 PRRSV RT-PCR。电泳结果显示RT-PCR扩增出目的DN段与预期大小相当,RT-PCR产物纯化后,连接到pGEM-T载体中测序,序列分析表明,所克隆的目的DN段大小为430 bp,经BLAST对比,证明RT-PCR产物为预期目的DN段(图1)。

2.1.2 CSFV RT-PCR。电泳结果显示RT-PCR扩增出目的DN段与预期大小相当,RT-PCR产物纯化后,连接到pGEM-T载体中测序,序列分析表明,所克隆的目的DN段大小为775 bp,经BLAST对比,证明RT-PCR产物为预期目的DN段(图2)。

2.1.3 SIV RT-PCR。电泳结果显示RT-PCR扩增出目的DN段与预期大小相当,RT-PCR产物纯化后,连接到pGEM-T载体中测序,序列分析表明,所克隆的目的DN段大小为225 bp,经BLAST对比,证明RT-PCR产物为预期目的DN段(图3)。

2.2 复合RT-PCR

利用3种病毒的上、下游引物同时在一个PCR反应体系中成功地扩增出PRRSV基因组中的430 bp、CSFV基因组中的775 bp和SIV基因组中的225 bp 3个片段(图4)。

2.3 复合RT-PCR检测方法的敏感性

3种质量浓度约为1 μg/μL(20 μL超纯水所溶)病毒混合RNA的D206nm/D280nm为1.82,纯度达到标准。不同的模板cDNA进行10倍系列稀释,从每个稀释浓度中各取1 μL模板cDNA分别进行RT-PCR扩增,找出复合RT-PCR检测的最低浓度。结果表明,当模板分别稀释10、100和1 000倍的时仍然能够扩增出430 bp、775 bp和255 bp 3条带,但是当模板稀释10 000倍的时候就不能扩增出可以识别的条带,由此说明复合RT-PCR可以检测到扩增1 000 pg的PRRSV、CSFV及SIV模板cDNA(图5)。

3 结论与讨论

最近几年规模化养猪发展迅速,密集型饲养方式及猪群的跨区域流通加快了疾病的传播,因此患病猪群多呈现混合感染现象[6]。混合感染使得猪群的发病情况更加复杂,疫病预防和控制更加困难,发病、死亡猪群增多,养殖户的损失更加惨重,这是目前养猪业遇到的头疼的问题[7]。此外,猪流感还可以感染人,引起发病甚至死亡,对人类社会公共卫生安全带来极大的威胁[8]。

依靠病理解剖变化和常规病原分离方法对病原的混合感染或继发感染作出快速、准确的诊断是不切实际的。本研究利用扩增PRRSV、CSFV和SIV特异性片段的3对引物在一次PCR反应中扩增出430 bp、775 bp和225 bp的特异性片段,并能在模板稀释1 000倍时的中仍能检测出特异性条带。复合RT-PCR法具有特异、快速、简便等优点[9-11],检测PRRSV、CSFV和SIV单独或混合感染病原只需3~5 h。试验建立的PRRSV、CSFV和SIV单个及复合RT-PCR诊断方法适用于单独或混合感染的快速检测,为生产实际和病原学研究等工作调查奠定了基础,也为临床上一些混合感染的病例或复杂发病情况下迅速准确的诊断、应急处理提供技术支持,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和广阔的应用前景。

4 参考文献

[1] 李海燕,于康震,辛晓光,等.部分省市猪群猪流感的血清学调查及猪流感病毒的分离与鉴定[J].动物医学进展,2003,24(3):67-72.

[2] 刘辉,熊金凤,邹浩勇,等.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和乙型脑炎病毒多重RT-PCR检测方法的建立[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2008,27(1):12-18.

[3] 刘建柱,瞿玉东,,等.多重PCR检测猪瘟病毒、猪细小病毒、猪伪狂犬病病毒[J].中国兽医学报,2003,23(6):535-537.

[4] 刘维全,刘海鹏,江禹,等.禽流感病毒、新城疫病毒、猪瘟病毒和口蹄疫病毒多联PT-PCR诊断技术的建立[J].农业生物技术学报,2005,13(1):92-95.

[5] 鲁承,金鑫,杨咏洁.多重PCR在猪传染性萎缩性鼻炎诊断中的应用[J].中国兽医杂志,2003,39(12):7-9.

[6] 李兆龙,黄梅请,程晓霞,等.CSFV,SIV,PCV2,PRV和PRRSV多重PCR检测方法的建立及初步应用[J].中国农业通报,2010,26(23):18-21.

[7] 王隆柏,周伦江,修金生,等.用RT-PCR方法检测猪瘟与猪蓝耳病混合感染[J].福建畜牧兽医,2012,34(1):7-9.

[8] ARORA D J,NDIAYE M,DEA S,et al.Genomic study of hemagglutinins of swine influenza(H1 N1)viruses associated with acute and chronic respirat-ory diseases in pigs[J].Arch Virol,1997,42(2):401-412.

[9] 吕晓丽,崔保安,陈红英,等.复合 RT-PCR 检测猪乙脑病毒和猪流感病毒方法的建立 [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2008,29(4):79-82.

第4篇

关键词:物联网;无线传感器网;/订阅消息系统;消息队列遥测传输协议;IPv6

中图分类号:TP393.09  

文献标志码:A

Abstract:Aiming at the problem that the data traffic rises with the increase of data visitors in largescale Wireless Sensor Networks (WSN), a data traffic optimization WSN system framework was designed and implemented to build largescale WSN and reduce the network data traffic. The IPv6 and IPv6 over Low Power Wireless Personal Area Network (6LoWPAN) technology were adopted to build largescale WSN. To integrate the WSN and traditional Internet, the Message Queuing Telemetry Transport (MQTT) and Message Queuing Telemetry Transport for Sensor Network (MQTTSN) protocols were deployed in application layer to build system publish/subscribe model.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show that, when system has 5 sensor nodes, compared with the Constrained Application Protocol (CoAP) based WSN system, the data traffic of the proposed system is 18% of the former. It proves that the proposed system framework can effectively control the impact caused by increasing visitors to WSN data traffic.

英文关键词Key words:Internet of Things (IoT); Wireless Sensor Network (WSN); publish/subscribe messaging system; Message Queuing Telemetry Transport (MQTT) protocol; IPv6

0 引言

无线传感器网络(Wireless Sensor Network, WSN)是物联网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在地质灾害检测、气象环境监控等方面都有广泛的应用[1-2]。WSN网络通常由数量庞大的节点组成,这些节点运算、通信通讯能力较弱且使用电池供电,当电池耗尽时停止工作。因此,如何降低WSN能耗是影响网络使用寿命的重要问题。此外,WSN相对于传统互联网属于异构网络,如何将WSN系统无缝融入传统互联网也是影响系统可用性的重要问题。

文献协议作为应用层协议。以上两种方案使用的MQTTSN协议更符合WSN网络特点,可有效降低WSN的流量,但方案中使用的ZigBee网络与GPRS技术与传统互联网的IP网络融合时存在转换等问题。

在研究上述工作优劣的基础上,本文提出一种基于IPv6网络并使用/订阅交互模型的WSN应用系统框架。系统框架使用IPv6协议与基于低功耗无线个域网的IPv6(IPv6 over Low Power Wireless Personal Area Network, 6LoWPAN)技术协议构建系统的/订阅结构。MQTT是移动互联网中广泛使用的消息/订阅协议,MQTTSN协议可使WSN节点以很低的通信通讯代价接入MQTT系统。另外,框架定义了系统的组成结构与编程接口,仅需在编程接口上实现业务逻辑即可构建完整的应用系统。这使得开发者可专注于WSN系统的功能开发而非系统架构,且开发的产品易于移植与二次开发。

1 整体架构设计

1.1 架构层次设计

目前,众多WSN应用系统专用性较强,不易针对其他应用环境进行移植,也不易与其他系统进行融合。本文框架设计中,注重系统的兼容性与可拓展性,系统可后向兼容旧的WSN网络,并易于拓展新功能。此外,框架进行模块化的分层,易于移植。系统框架的网络层次如图1所示。

该系统可抽象为4个层次的网络模型:

1)感知层:感知层由众多WSN节点组成,可分为传感器与执行器节点。节点部署于待监控的环境中,并具备通信通讯功能。系统兼容多种类型的物理链路,节点可使用电气和电子工程师协会(IEEE)制定的IEEE 802.15.4标准通信通讯,也可通过蓝牙等方式通信通讯。

2)网络层:WSN网络层通信通讯协议以IPv6为主,兼容其他异构网络协议。

使用IPv6作为主要协议的原因为:第一,IPv6与现有互联网的融合性好,转换代价小;第二,易于搭建大规模WSN网络;第三,符合业界技术发展方向,例如ZigBee联盟已经推出了ZigBee IP规范。网络层兼容其他网络协议,可使系统兼容旧的异构系统。例如建筑物中基于485总线的烟雾报警系统已有成熟的工业标准并大规模部署。后向兼容旧系统能大幅降低新系统的部署成本。

网关作为WSN到传统互联网的出口,负责实现网络协议的转换。对基于IP的WSN而言,网关完成数据的转发;对于非IP的网络,网关还需实现异构网络的协议转换。

3)汇聚层:WSN网络数据通过网关到达汇聚层的服务器中,服务器将WSN网络抽象成一个网络资源,对应用层提供了统一的访 问接口。

4)应用层:应用程序实现了系统的业务逻辑。程序可以根据汇聚层提供的访问接口来操作WSN网络。应用程序可以是个人智能设备、科研数据库或自动化控制系统等。

系统框架中分层的设计可为系统提供良好的移植性与拓展性。系统框架中的网络层与汇聚层相对稳定不需要修改,通过修改应用层的程序和增加感知层的节点功能,就能满足不同系统的需求。

1.2 交互模型选择

传统WSN应用系统中比较常用的交互模型有两种:第一种是如图2(a)所示的请求响应模型,节点在收到访问请求后回复数据;第二种是如图2(b)所示的推送模型,节点在检测到某个事件后向访问者发送数据,常见的事件类型包括定时器超时和采样数据超过阈值等。

然而,在WSN中使用请求响应模型存在两个较大的缺点:1)通信通讯代价高,访问者需要先向节点发送数据请求;2)有资源发现的消耗,访问者在发起数据请求前需要获取节点的网络地址与数据类型。推送模型的缺点有:节点需存储访问者的地址等信息,并对每个访问者逐一发送数据。这对节点的存储和运算性能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当数据访问者众多时,节点需重复发送相同的数据,通信通讯代价很高。

本系统选择/订阅模型来避免以上缺点,其工作逻辑如图3所示。该模型中存在3个角色:订阅者、服务器、者。订阅者向服务器登记自己需要的消息类型;者向服务器发送某种消息类型的数据;服务器使用消息类型来匹配订阅者与者,再将者的数据推送给对应的订阅者。

该模型中,WSN的数据访问者可作为模型中的订阅者,传感器节点可作为数据者。对于数据访问者而言,它们只和服务器通信通讯,不需要知道节点的信息,也不需要和节点直接通信通讯以进行资源发现;对节点而言,它们仅需将新数据发送给服务器,无需存储访问者的信息和数量,由服务器完成对访问者们的数据推送。这种方式极大地降低了节点的存储和通信通讯代价。

2 系统交互模型设计

2.1 通信通讯协议选择

系统部署时,新系统往往需要满足兼容或融入现有系统的需求。互联网中使用比较广泛的/订阅协议有由互联网工程任务组(Internet Engineering Task Force, IETF)已完成标准化工作的可扩展消息处理现场协议(Extensible Messaging and Presence Protocol, XMPP)[10]、国际商业机器公司(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s Corporation, IBM公司设计的MQTT协议等。这类协议主要针对智能手机、PC等设备设计,并不符合WSN的特点。不过,IBM在推出了MQTT协议后,又专门针对WSN网络设计了MQTTSN协议。MQTTSN针对WSN的特点优化了协议的运行开销,使WSN节点能接入已部署的MQTT系统。

考虑到WSN节点资源受限的特点以及与现有系统的融合需求,本文框架使用MQTT协议和MQTTSN协议来搭建系统的交互结构。以MQTT协议搭建系统订阅结构的核心,用MQTTSN使节点以较低的消耗接入MQTT核心系统。将MQTT、MQTTSN协议应用在系统框架之后,系统的软件结构如图4所示。

MQTT协议中有客户端和服务器两个部分。互联网中的应用程序通过MQTT客户端协议接入MQTT服务器。运行MQTTSN协议的WSN节点通过具备跨协议转换功能的MQTTSN网关接入现有的MQTT服务器。由于MQTT协议在传统互联网中已经有成熟开源的服务器程序和协议库,本系统中软件部分的设计与实现工作主要集中在MQTTSN协议上。

2.2 协议工作流程与机制

MQTTSN协议的工作流程如图5所示:第1步,节点通过连接网关操作和网关交换了初始化连接的相关参数;第2步,节点向网关协商将要使用的消息类型标识,即消息主题(topic);第3步,节点可以开始向网关以“消息类型+消息内容+服务质量(Quality of Service, QoS)”的方式采集到的传感器数据;第4步,节点可以向网关订阅自己可执行的命令消息;第5步,如果网关接收到服务器推送来的订阅消息则给已订阅消息的节点;第6步,节点可使用断开命令来结束和网关的连接。

MQTTSN的重要机制,主要包括以下3点:

1)重传机制:由于节点通信通讯能力弱且网络链路质量差的特点,协议自身设计了可靠传输机制,而底层仅依赖于无连接的网络。节点向网关发送命令后,使用重传计时器等待网关的回复命令,若超时未收到回复则再次发送;当重传次数超过阈值时认为已和网关断开连接,重新开始网关连接的过程。

2)QoS机制:节点可用4种QoS级别消息,以满足不同类型消息的质量需求。级别0:发送方仅发送一次消息;级别1:发送方将等待接收方的确认消息,若超时则重发;级别2:在级别1的基础上,使用消息标识(Message ID)确保接收方不会接收到重复的消息;级别-1:该级别允许性能极其精简的节点越过连接网关的过程,直接向网关消息。

3)网络异常控制:节点在注册过程中指定保持活动时间值(Keep Alive Timer)。节点需在该时间周期内向网关发送PINGREQ命令以表明处于正常运行状态,网关则回复PINGRESP命令以向节点表明自身处于正常工作状态。“WILL消息”是节点设置的“异常报警”消息,在节点入网阶段可选择向网关设置;若网关发现节点超时未回复PINGREQ命令,视其WILL消息设置情况,决定是否该节点离线的警报消息。若节点连续多次未收到网关的回复消息,可重新寻找其他可用网关。

2.3 MQTTSN客户端程序框架设计

根据2.2节对MQTTSN运行过程的分析,WSN节点运行MQTTSN客户端程序的过程可以用图6所示的状态转换图来表示。节点首先向网关申请连接,并交换必要的工作参数;在连接成功之后,根据程序运行逻辑开始消息或订阅数据;节点在空闲时可进入睡眠状态。

因此,节点工作流程可分为5个步骤:网络初始化;连接MQTTSN网关程序;协商使用的主题ID(topic ID);执行程序逻辑;适时休眠或断开连接。系统模块设计中,主要包括:数据的封包解包模块、消息重传定时器和对应于MQTTSN逻辑的应用程序编程接口设计。

2.4 MQTTSN网关程序设计

MQTTSN网关需要完成MQTTSN协议到MQTT协议的转换,是实现MQTTSN协议的核心部分。以下从3个方面介绍程序:

1)网关程序结构:MQTTSN网关运行结构如图7所示,程序初始化相应模块后分三个部 分运行。其中,MQTT库线程负责网关程序与MQTT服务器的通信通讯;端口监听线程负责接收解析WSN网络数据包并调用节点命令处理模块;节点状态更新定时器用于更新接入节点的状态变化。

2)节点信息存储与状态转换:由于MQTTSN协议的运行存在状态的转换,节点命令处理模块必须依赖于节点的状态信息与状态转换结构。网关逻辑中节点的状态转换图与图6中节点的状态转换图相类似。另外,程序使用节点状态表和消息主题转换表来存储节点状态。节点状态表存有网关上所有节点的状态信息。每个节点的状态信息包括节点标识、网络地址、保持活动时间周期、运行状态等。由于MQTTSN与MQTT分别使用主题标识(topic ID)和主题名(topic name)来标识消息内容,程序使用消息主题转换表来实现跨协议时二者的转换。

3)节点命令处理:网关对节点命令的处理过程如图8所示。首先,网关的端口监听线程接收到节点数据后,将数据传给拆封包模块处理成具体的命令;然后,节点命令处理模块读取节点状态表和消息主题转换表后,以状态转换表为规则处理节点命令。诸如主题注册、PINGREG等MQTTSN内部命令将在这一步处理,如消息等命令将交由MQTT库线程处理后回复节点。

3 系统框架实现

3.1 各模块实现

MQTTSN与MQTT协议运行时,系统中存在4种类型的设备:WSN节点、WSN网关、服务器和一般客户主机,分别对应协议中4种角色:MQTTSN客户端、MQTTSN网关、MQTT服务器和MQTT客户端,其结构如图9所示。

下面分别介绍各个角色的实现方案。

1)节点:如图10所示,系统使用STM32W为核心的实验板作为节点的硬件平台,该芯片支持IEEE802.15.4标准的无线射频功能。使用Contiki作为操作系统,Contiki是一个采用C语言开发的小型嵌入式操作系统,包含多任务核心、IP等网络协议栈,仅占少量内存。在以上环境下,本文实现了上节所设计的MQTTSN客户端程序框架与测试程序。

2)网关:如图11所示,系统使用IPX435为核心的实验板作为WSN网关的硬件平台,并为该实验板移植了OpenWrt操作系统。OpenWrt具备多数家用路由器的功能,并提供嵌入式Linux程序的运行环境。本文使用C++语言实现了上节设计的MQTTSN网关程序,并移植入OpenWrt系统中。实验板通过USB接口连接WSN边界节点,并通过Linux系统的虚拟网卡功能实现了与WSN网络的连接。其中,与网关直接连接的WSN边界节点作为RPL路由根节点,是WSN网络的出口。

3)服务器与客户主机:服务器使用ActiveMQ[14]作为MQTT服务器程序。ActiveMQ是软件基金会Apache推出的性能优越的开源消息推送与集成服务器,其支持众多消息协议包括MQTT协议[14]。客户端主机使用Eclipse基金会下的开源项目Paho[15]的Java库作为智能手机与计算机端MQTT客户端库。根据该库设计的客户端应用程序如图12所示。

3.2 系统硬件部署结构

系统硬件部署结构如图13所示:WSN节点在网内通过RPL路由协议构建多跳网络;WSN网关位于WSN网络和传统网络之间,作为WSN内RPL路由的根节点;服务器与客户端位于传统互联网。

4 系统测试与分析

通过两组实验对系统框架的流量控制性能进行测试与验证。实验分别使用本文设计的系统框架和CoAP协议,在相同环境下搭建功能相同的WSN应用系统,再通过对两个系统的流量比较来验证本系统框架在流量控制方面的性能。实验从以下3个方面进行设计:

1)系统工作逻辑:实验系统中,节点程序使用“sensors.light”字段作为光敏传感数据的资源标识,以“light:1000”字符串作为光敏数据的内容。系统的采样周期为10s。

2)实验环境:实验中使用Contiki开发工具中的虚拟机Cooja来模拟WSN环境中的Contiki节点,如图14所示。Cooja可运行单片机的程序文件,通过虚拟网卡接入宿主机网络,并可监控虚拟网络的流量。虚拟网络中设置一节点为网关节点,所有传感器节点与网关节点都为一跳的距离。通过虚拟机工具监控网关节点的流量作为判断网络流量变化的依据,在宿主机系统中使用抓包软件WireShark进行辅助分析。

3)系统搭建:本文框架设计的测试系统,使用第3章实现的MQTTSN节点程序和MQTT编程库实现测试系统的工作逻辑,并在宿主机中运行第3章设计的MQTTSN网关程序和MQTT服务器。在CoAP协议构建的测试系统中,通过对Contiki提供的CoAP例程的修改得到节点程序,并借助开源CoAP库libcoap[16]的编程实现了数据访问端程序。

第一组实验:设置WSN中仅有1个节点,控制数据访问者的数量变化,观察以上两种系统的数据流量变化,观察周期为30min。以下分析中将上述两种测试系统简称为MQTTSN系统与CoAP系统。

如图15所示,当系统仅有一个数据访问者时,CoAP系统的流量约是MQTTSN系统的两倍。这是由于CoAP协议中,客户端通过“请求”和“响应”两步通讯获取数据;而MQTTSN协议中,节点仅进行一次“”的过程。当系统访问者数量上升时,CoAP系统流量随访问者数量呈线性增长,而MQTT系统基本保持不变。这是由于CoAP协议中节点需独立处理每个访问请求,访问者增加导致节点需向更多的访问者发送数据;而MQTTSN协议中由服务器负责将新数据推送至访问者,节点仅向服务器发送数据,故其流量不受访问者数量的影响。

第二组实验:设置WSN存在5个节点,互联网中数据访问者的数量为3个。系统运行180min,观察两种系统流量随时间的变化。

如图16所示,两系统流量均随时间线性增长,MQTTSN系统的流量仅为CoAP系统的18%左右。

5 结语

本文针对大型WSN网络流量随访问者数量增加而大幅上升的问题,设计并实现了一种使用IPv6构建大规模WSN网络,使用/订阅模型优化数据流量的物联网应用系统框架。该系统框架的优势主要集中在两方面,首先使用IPv6构建的WSN网络可拓展性很好,它不依赖于一个中心节点也不存在诸如ZigBee网络中 协调器的性能对网络规模的限制,且IPv6网络易于融入传统互联网。因此,本系统框架适用于大型的WSN网络搭建。另外,本系统使用的/订阅模型相对于传统的请求/响应模型能有效解决WSN数据流量随访问者增加而上升的问题,可有效地降低系统的数据流量。

参考文献:

// Proceedings of the 2013 27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Advanced Information Networking and Applications Workshops. Piscataway: IEEE Press,2013:1277-1282.

// Proceedings of the 2011 IEEE 8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obile Ad Hoc and Sensor Systems. Piscataway: IEEE Press,2011: 855-860.

第5篇

[中图分类号] R692.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5-0515(2010)-11-180-02

中心静脉留置双腔导管是近年发展的新技术,由于其技术日趋成熟普及,已成为目前血液透析(以下简称血透)最常用、安全和有效的血液透析临时性血管通路。无需做内瘘手术,立即可以进行血液透析,非常适用于急救和危重患者,也为慢性透析患者内瘘使用前的各种情况提供了实际用途,还可用于年老体弱不宜行内瘘手术,或因血管条件差、内瘘手术失败或不易建立,或害怕静脉穿刺者。并发症中最常见的是导管感染,也是导管丢失的主要原因,多数患者导管感染与缺乏护理有关[1],而细致的护理工作往往是导管能够长期使用的关键。我科于2008年1月~20010年8月对112例血透中心静脉留置导管的患者进行护理和跟踪随访,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男72例,女40例;年龄16~80岁。原发病分别为慢性肾小球肾炎46例,糖尿病肾病15例,原发性高血压肾小动脉硬化4例,急性肾衰竭15例,药物中毒28例,狼疮性肾炎3例,慢性间质性肾炎1例,

1.2 导管感染的诊断依据 (1)局部红肿、疼痛;(2)皮下隧道有脓性分泌物;(3)血培养阳性;(4)出现与透析相关的周期性畏寒、寒战、高热,血象升高。

1.3 诊断标准(1)局部红肿、疼痛;(2)皮下隧道有脓性分泌物;(3)血培养阳性;(4)出现与透析相关的周期性畏寒、寒战、高热,血象升高。

多于透析1h后突发寒战、高热,体温在38℃以上,最高达40.2℃,急查血白细胞增高,在排除其他原因后,可考虑留置导管感染所致,采取立即留取导管内血标本做血培养确诊。

2 结果

在112例患者中2009年约为78例,2008年约为 34例,同期增长了约44% .在112例患者中发生感染的有5例,其中3例为糖尿病肾病,1例是狼疮性肾炎,1例是严重贫血的肾衰竭患者,感染率为4.5%

3 分析感染的原因

3.1自身因素从病例中可以看出易发生感染的有糖尿病、狼疮性肾炎以及伴有严重贫血。由于慢性肾衰竭(CRF)患者容易并发贫血、营养不良、隐匿性胃肠失血,而透析治疗往往存在透析器失血、经常取血化验使贫血进一步加重。糖尿病尿毒症患者免疫功能缺陷,机体抵抗力低下,易并发感染。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由于激素和免疫抑制剂的应用增加了感染的机会。因此必须积极治疗原发病及基础疾病,同时有规律地充分透析,适当增加营养,每日摄入蛋白质1.0~1.2g/kg,以优质蛋白如鸡蛋、牛奶、瘦肉为主,对Hb<60g/L者给予间断输血,另外补充铁剂及促红细胞生成素,以改善贫血及营养状况,提高机体免疫功能,降低感染的发生率。

3.2治疗过程感染、插管部位周围皮肤细菌移位生长由于插管,正常皮肤的屏障作用受到破坏,如果治疗过程中未严格遵照消毒隔离要求,插管处皮肤上的细菌则经皮下隧道迁移并吸附在导管外壁而引起感染。

3.3 导管因素留置导管对人体来讲是一种异物,如果导管与组织相容性差,其对血管壁的刺激也易引起异物反应而发热。所以应选择柔软的高弹性硅胶导管,不受酸碱药物影响,组织相容性好、对血管壁无刺激的导管。

3.4 敷料特性1992年Hoffman研究认为,棉质敷贴优于透明敷贴,透气性好,我院大多采用棉质敷料,每周消毒后更换2次。

3.5 环境因素从理论上讲,如果每次护理操作严格按照无菌要求,周围环境空气中也无明显致病菌,每周2次更换敷料不会增加感染机会,但如果达不到这些严格要求,必然增加由此带来的污染及感染机会。因此必须加强病房管理,预防因环境污染引起的感染,保持环境清洁,制定严格的保洁制度,地面桌面每日用1000mg/L的含氯消毒液湿拖、湿擦2次。定时开窗通风,保存空气新鲜,每天通风换气3次,每次30min,湿度保持在60%~70%[2],病室每天紫外线照射消毒1次,每次30min,定期做好空气培养监测,严格限制陪客进入,做好患者和家属的宣教及指导工作。

4 护理

4.1心理护理操作前向患者及家属讲明置管的目的、置管过程、注重事项及重要性,使其缓解紧张情绪,更好地配合治疗护理。

4.2置管后护理 (1)导管固定牢固:穿刺成功后穿刺口用透气敷贴外敷固定,双腔管末端拧上肝素帽并用无菌纱布包裹。(2)防止导管滑出、折叠、扭曲,防止液漏,操作时动作轻柔,防止牵拉静脉导管,嘱患者睡眠时取平卧或健侧卧位,防止导管压迫或移位。天气炎热、出汗多或者对胶布过敏者,可用适中的松紧带,绕头部一周固定导管。(3)术后穿刺处天天用安尔碘消毒皮肤及导管,消毒范围要大于敷料覆盖面,保持敷料干洁、导管通畅。(4)局部观察:观察伤口有无红、肿、热、痛等感染征兆,以便及时处理,手术当天或首次透析后观察穿刺处有无渗血、渗液。若有血肿形成,局部适度按压,24h内局部用冰敷,减少出血;24h后局部用湿热敷,以利血肿消散。(5)中心静脉导管应专管专用,尽量减少经导管药物治疗及采血、输血。(6)换药时要认真细心、操作轻便,防止缝线断裂引起导管滑脱。若导管意外脱出时,不能直接重新推入,应将导管拔出,防止感染。穿刺口干血痂不可强行拭掉,应先用生理盐水擦洗穿刺口四周皮肤,再用棉签去除局部分泌物血痂。

4.3 做好卫生宣教对患者及家属强调保护导管的重要性,耐心指导患者注重卫生,保持敷料清洁干燥,防止穿刺口感染。如穿刺部位疼痛、红肿,敷贴污染、脱落,应及时处理。因血液透析患者免疫力降低,避免受凉,防止上呼吸道感染。

4.4 感染后的处理[3]穿刺口有稍微红肿、皮下隧道感染时,局部使用碘伏棉签、百多邦软膏涂于患处或用雷夫诺尔高浓度碘伏等局部湿敷;若患者置管后出现不明原因的发热,必须立即做血培养;严重感染时应全身应用抗生素以及抗生素封管。如感染仍不能控制时拔除导管,更换部位重新插管,并予抗炎治疗。因血液透析患者免疫力降低,避免受凉,防止上呼吸道感染。

4.5 透析时导管护理为了减少感染,护士应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洗手戴无菌手套,铺无菌巾,透析前采用安尔碘消毒管四周皮肤彻底清除残留血痂。每次透析皮肤消毒,消毒范围一般超过敷贴大小,必要时穿刺口涂抗生素软膏,取下肝素帽,严格消毒管道连接处再用安尔碘消毒管口,接20ml注射器吸尽动脉端和静脉端上次封管的肝素盐水,确定无血栓后,夹住管夹,然后连接透析机管路进行透析。(2)透析结束后,用生理盐水把动静脉端血液冲洗干净,用50mg肝素加生理盐水1.3~1.8ml封管,再用无菌纱布将其包好,嘱患者局部保持干燥,防止污染以免感染。我院采用碘伏作为皮肤消毒剂,因为碘伏逐步释放碘能持续灭菌,防止细菌经皮下隧道逆行入血。每次透析后更换新肝素帽,可明显减少感染的发生。透析结束后,正压封管以免血液返流,管端部分空隙也应注满封管液。

5 结果

血液透析中心静脉置管总例数112例,留置时间最短2天,最长728天,局部及皮下留置时间在150~347天,血培养阳性者5例。

6 讨论

中心静脉置管具有简便快捷的特点,价格比人造血管便宜,透析效果好,目前已广泛应用于急性肾衰、慢性肾衰、内瘘成熟前、食物和药物中毒等血液透析治疗,成为建立临时性血管通路的首选。也应用于年老体弱不宜行内瘘手术,或因血管条件差、内瘘手术失败或不易建立,或害怕静脉穿刺者行长期留置导管. 护士在置管后的护理和患者的教育中起重要作用,慢性肾衰竭患者依靠血液透析存活的时间目前已显著延长,然而感染仍是导致透析患者死亡的重要因素,其中血管通路感染占第二位,尤以深静脉置管感染率最高,是引发血液透析患者菌血症的主要原因[4],易导致血液透析失败。在治疗过程中应针对感染危险因素加强监测,采取积极有效的预防措施,降低感染发生率,提高透析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生存时间。

参考文献

[1] 张琳西.中心静脉插管感染的发病机理及预防.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1997,16(1):25.

[2] 于玺华.医院空气经济洁净度标准的建立.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1997,7(3):146.

第6篇

关键词 电流互感器;变比测量;编程

中图分类号 TN91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9671-(2012)111-0118-02

1 概述

随着农电企业用电负荷结构的变化,高压供电用户逐渐增多。受多方面影响,计量方式采用室外组合互感器,在计量装置的运行管理中存在如下问题:

1)农电用电负荷率变化较大,高压用户电流互感器配置缺少运行数据的经验支撑。

2)营业普查与用电检查中对采用高压组合计量的高供高计用户的检查缺少必要的技术手段,不能及时发现电流互感器的故障。

3)计量装置修校周期不能过于频繁,修校需要破坏计量现场,现有的电流互感器校验需要离线进行,发现问题也很难确定计量故障的责任,为追补电量带来难度。

2 管理难点

2010年,通辽农电系统高压售电量完成4.58亿千瓦时,占全部销售电量的22.6%,涉及到的高供高计用户356户,对农电系统的销售市场及效益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

1)多年来,对高压用户电流互感器的在线检测一直缺少有效的技术手段,缺少电流互感器一、二次电流值的测量对比数据。

2)缺少高压电流互感器配置的运行数据支撑,合理配置高压互感器存在困难。

3)高压用户计量装置在营业普查和用电检查中很难发现运行电流互感器的故障等问题。

4)现有的电流互感器修校方式,需要离线在实验室检测,发现问题后难于确定计量责任。

3 原因分析和解决方法

电流互感器一、二次电流在线测量和计算不准确的原因主要有:

1)直接测量电流互感器高压侧一次电流操作比较危险,相关规程不允许。

2)通过测量低压侧电流,再通过变压器变比折算到高压侧电流,当用户负荷不平衡时,测量误差非常大。

经过查阅相关资料多次论证,通过测量低压侧电流的方法,结合配电变压器绕组结线的运行方式,确定电流计算的方法。

4 制定对策

结合目前10千伏配电系统变压器YY0接线的特点,需要将测量配电变压器低压侧电流和相角等参数按零序、负序、正序进行分解,高压侧过滤零序电流,再将正序和负序电流进行合成,推导出电流互感器高压侧的电流值,与电流互感器低压侧的电流值进行比值,即可计算出电流互感器的实际运行变比。

为了达到实用性和在线检测的数据管理方便性,将计算方法转换计算机语言进行编程,对测量数值和结果进行计算机管理,实现主要的应用功能。

5 解决方法

5.1 电流互感器变比在线测量的流程与方法

5.1.1 基本流程

低压电流实测 分解低压侧电流对称分量 合成高压侧电流对称分量 输出电流互感器变比结果 实测电流互感器二次电流 生成高压侧一次电流计算结果

5.1.2 测量和计算方法

对称分量法:

①将三相不平衡的电流、电压通过变换矩阵分解成三组对称的正序、负序和零序相量,把电力系统不平衡的问题转化成平衡问题进行处理。

②对变压器低压侧测量的三相不平衡电流和相角分解成零序、负序、正序电流。

③进行分解相量的二次合成。

④考虑变压器空载电流的影响进行修正。

为了提高测量精度,需要考虑变压器空载电流I0的影响,尤其在用户轻负载情况下。用户电流互感器高压一次侧实测电流应为I10=I1+I0。

5.1.3 程序设计

程序编写采用目前主流动态网站开发JSP技术。具主要优点如下:

1)将内容的生成和显示进行分离。用JSP技术,Web页面开发人员可以使用HTML或者XML标识来设计和格式化最终页面,并使用JSP标识或者小脚本来生成页面上的动态内容。

在服务器端,JSP引擎解释JSP标识和脚本,生成所请求的内容(例如,通过访问JavaBeans组件,使用JDBC技术访问数据库或者包含文件),并且将结果以HTML(或者XML)页面的形式发送回浏览器。这既有助于作者保护自己的代码,又能保证任何基于HTML的Web浏览器的完全可用性。

2)可重用组件。绝大多数JSP页面依赖于可重用的、跨平台的组件来执行应用程序所要求的复杂的处理。开发人员能够共享和交换执行普通操作的组件,或者使得这些组件为更多的使用者和客户团体所使用。

3)采用标识。Web页面开发人员不会都是熟悉脚本语言的编程人员。JSP技术封装了许多功能,这些功能是在易用的、与JSP相关的XML标识中进行动态内容生成所需要的。标准的JSP标识能够访问和实例化JavaBeans组件,设置或者检索组件属性,下载Applet,以及执行用其他方法更难于编码和耗时的功能。

4)适应平台。几乎所有平台都支持Java,JSP+JavaBeans几乎可以在所有平台下通行无阻。从一个平台移植到另外一个平台,JSP和JavaBeans甚至不用重新编译,因为Java字节码都是标准的与平台无关的。

5)数据库连接。Java中连接数据库的技术是JDBC,Java程序通过JDBC驱动程序与数据库相连,执行查询、提取数据等操作。Sun公司还开发了JDBC-ODBC bridge,利用此技术Java程序可以访问带有ODBC驱动程序的数据库,目前大多数数据库系统都带有ODBC驱动程序,所以Java程序能访问诸如Oracle、Sybase、MS SQL Server和MS Access等数据库。

此外,通过开发标识库,JSP技术可以进一步扩展。第三方开发人员和其他人员可以为常用功能创建自己的标识库。这使得Web页面开发人员能够使用熟悉的工具和如同标识一样的执行特定功能的构件来进行工作。

5.1.4 JavaBean的设计

在JSP+JavaBean+Servlet模式中,一般使用Servlet接收Http请求,然后执行连接数据库的操作,操作完成后,如果需要,将操作的结果保存在Http请求中,然后把视图派发到用于显示的JSP页。

6 应用测试

2011年04月份,对高压用户高压电流互感器进行在线测试,具体的测量数据如表1。

通过检查测试分析如下:

第7篇

[关键词] 病毒性感冒;传染;呼吸道;预防

[中图分类号] R511.7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3)06(b)-0149-02

病毒性感冒为人类常见疾病,虽然其本身危害性不大,但如果并发肺炎、脑膜炎等疾病,如不能及时治疗,会给患者生命安全带来极大的威胁[1]。且感冒病毒特别是甲型流感病毒的变异性大,且通过空气即可传播,因此传染性大,在医学科技还不发达的时候,曾经出现过几次大规模的流行,导致大量人口死亡。本文从病毒性感冒的特点、传染控制方法和治疗措施三个方面对其进行分析。

1 病毒性感冒的特点

感冒从致病原因上,可分为病毒性感冒和细菌性感冒,病毒性感冒又包括普通感冒、流行性感冒(流感)和病毒性咽炎等几种。是一种常见的呼吸道传染疾病,通过打喷嚏、咳嗽、说话将病毒散播入空气中,然后空气进入其他人体内后再感染给他人。健康人也可由使用患者用过携带有病毒的毛巾、脸盆或餐具等感染病毒而得病。其中普通感冒的传染性稍弱,一般不容易传染给其他人,主要由鼻病毒、冠状病毒和副流感病毒引起,只有人在抵抗力降低时才容易被感染,因此仅仅是个别出现[2]。而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流行性感冒传染性强,在冬春流感季节可能导致20%~40%的人传染流感,造成患者大规模出现[3]。同时由于流感病毒经常变异,即使患过流感的人,下次流感暴发时仍然容易被感染。

流感病毒的易传染性是病毒性感冒大规模暴发的主要原因,它分为甲、乙、丙三种类型,其中甲型容易发生变异,以前患过流感产生的抗体对新的变种也无有效的抵抗力,因此传染性最强,容易导致大流行,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前后曾经夺去全球数千万人的生命。而乙型和丙型流感病毒要么对人的致病性较低,要么症状较轻,不易导致大规模的流行。

2 病毒性感冒的预防控制方法

2.1 做好预防工作

由于流感的暴发性传染有一定的季节性,且几乎每年都会发生,因此,政府相关部门完全有时间和经验做到全面周密的应对和控制方法。首先,应该出台一些相关的政策,向人们广泛宣传病毒性感冒的致病原因、传播途径、易感染人群、应采取的预防措施等。其次,公共卫生管理部门可督促医疗机构在医疗资源上做好准备工作,如准备好有效的常用药物,提高临床科室医生对流行性疾病的警惕性,当出现流感疫情时,可迅速采取有效措施,避免传染范围大面积扩散。

2.2 出现疫情后的控制方法

包括病毒性感冒在内的所有传染病在人群中能引起传播必须具备3个环节: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鉴于人们对病毒性感冒特别是流感的长期研究,人们对病毒性感冒已经有了全面的了解,因此可以采取多种措施,来控制传染的流行。

2.2.1 控制传染源 对于确诊为流感的患者,先进行有效的隔离措施,降低传染机会。由于患者是重要的传染源,呼出的气体中含有致病的流感病毒,如被身体抵抗力暂时差的人吸入,就可能导致新的流感病例出现,然后传播给其他人的概率增大,导致流行发生。但患者携带的流感病毒在患者确诊前几日就已经扩散到空气中,可能已经导致其周围密切接触的人接触到病毒,虽然还未发病,但已成为病毒携带者。因此确诊流感后,还必须要求与其密切接触者加强预防措施,避免发生大面积的流感病例,特别是学校等人口较集中的场所,确诊流感患者后,必须对其他学生进行密切监控,及时采取措施,避免传染范围继续扩大[4]。

2.2.2 切断传染途径 冬春季节是发生包括流行性感冒在内的呼吸道传染病的高发期,一些人为了保暖将门窗紧闭,新鲜空气不能进入,导致室内感冒病毒聚集,增大了患病概率。因此,办公室、教室和家中都要定时开窗通风,将室内聚集的废气稀释出去。还应尽量避免到公共场所等人多拥挤的地方去玩,注意个人清洁卫生,勤洗手,不共享毛巾或其他物品,减少被感染的概率。

2.2.3 保护好易感人群 小孩和老人的体质比较弱,以及一些身体较弱的成年人,容易被流感病毒感染致病,加上小孩需要上学,处于人多拥挤的场所时间较长,接触流感病毒的可能性高,因此这两类人被传染的机会也较大,对他们采取有效的保护措施,才能降低被感染的概率[5]。目前可采取的预防性保护措施包括接种流感疫苗或预防性服药,两种方法均有很好的效果,且简单易行,花费不高,人们可根据自身具体情况,选择防护方法,就能避免被流感病毒感染,同时也减少了一个潜在的传染源,对控制病毒性感冒的传染有重要的作用。

2.2.4 注意动物在疾病传染中的作用 动物在流感的传染中其中重要的作用,只是传染性不高的乙型流感病毒不会在人和其他动物中传播,而其他如甲型和丙型流感病毒都能在人和动物之间传播。因此养有宠物以及其他与动物密切接触者,要做好预防措施,减少被病毒感染的机会。

3 病毒性感冒的治疗

病毒性感冒正常情况下经过1 周后可自行痊愈,但也有患者会并发支气管炎、鼻窦炎、中耳炎等炎症,严重时甚至可能并发心肌炎和肾小球肾炎等[6]。如果没有并发细菌性感染,危害性不高,早期服用中药等治疗可缩短病程,减轻症状[7],同时预防细菌性感染。平时预防可以从加强身体素质、提高免疫力方面来降低病毒的威胁,如多吃含蛋白质、维生素、铁、锌的食物,可有效提升身体抵抗力。多饮水,保持口腔和鼻腔的湿润,可有效清除细菌和病毒,降低感染概率。

综述所述,病毒性感冒是儿科的常见病,90%以上由病毒感染所致[8],病毒性感冒本身危害性不大,只要我们保持有效的抵抗力,做好预防措施,发生疫情后采取及时有效的治疗和隔离方法,就能有效避免病毒的大面积传播,降低感冒流行规模[9]。

[参考文献]

[1] 盛传芳. 论流行传染病的控制预防方法[J]. 中国医药指南,2011,9(31):475-476.

[2] 汤国静. 呼吸道传染病的预防与控制体会[J]. 医学信息,2011,45(8):3839-3840.

[3] 叶艳辉. 浅谈传染病的预防和控制[J]. 医学信息,2011,10(6):2514-2515.

[4] 陈小华. 永州市零陵区2000-2009年法定传染病疫情分析[J]. 实用预防医学,2011,17(4):691-693.

[5] 叶志军,张小娟,吴峰,等. 4138例传染病分析与医院感染控制[J]. 赣南医学院学报,2007,27(3):474-475.

[6] 荀,杜孟旭. 连花清瘟胶囊治疗病毒性感冒的疗效观察[J]. 中国医药指南,2011,9(19):306-307.

[7] 王以炳,张天民,杨玉梅,等. 连花清瘟胶囊治疗病毒性感冒的有效性与安全性观察[J]. 临床肺科杂志 ,2008,13(9):1118-1119.

[8] 时铁栓. 利巴韦林针剂口服治疗小儿病毒性感冒50例[J]. 中国乡村医药,2008,15(9):63.

第8篇

[关键词] 某县; 流感; 调查分析

[中图分类号] R181.8+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5-0515(2011)-12-393-01

流行性感冒(influenza,简称流感)是一种传染性强、传播速度快的疾病,也是由流感病毒所引起的急性呼吸道感染。其传播形式主要是通过空气中的飞沫、人与人之间的接触或与被污染物品的接触。急起高热、全身疼痛、显著乏力和轻度呼吸道憋闷是典型的临床症状。易发生变异是流感病原的特点,甲型流感抗原变异尤其经常发生,由于其传播迅速和传染性大,大范围流行极易发生,对变异株人群普遍易感,飞快的传播速度,能在全球蔓延开来。其高发期一般在秋冬季节,能导致非常严重的并发症和死亡现象。第一个实行全球性监测的传染病就是流感。[1]为了对某县流感流行情况进行密切掌握,某县的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自2009年起,开始监测该县的流感样病例和流感暴发疫情,通过统计分析该县2009-2010年度监测结果,作如下报告。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9年1月-2010年12月某县疾控中心及流感哨点医院送检的流感病例标本为标本来源。

1.2 方法

1.2.1 流感诊断标准 急性呼吸道感染病例的体温≥38℃,并伴有咳嗽或咽喉疼痛、全身酸痛等症状。

1.2.2 流行病学监测 主动连续监测该县各个监控点的流感就诊病例,对其就诊病例总数与总的门诊就诊病例数百分比的动态变化情况进行观察,并就本地区流感流行趋势做出分析判断。

1.2.3 微生物学监测 把发病符合诊断标准的流感就诊患者的咽拭子标本采集于病毒采样管中,在24h内送该县疾病预防控中心流感网络实验室,以实时荧光PCR法检测病毒核酸和分离、培养病毒,把阳性样品送该县所处的某省疾控中心做复核及病毒分离、鉴定工作,并把分离到的毒株送到国家流感中心做进一步鉴定和复核工作。

2 结果

2.1 发病情况 某县于2009-2010年两年期间,共爆发发生12起流感样病例聚集性暴发疫情,2年内该全县哨点医院共报告4381人次流感样病例,189人为收治病例数,于其中有8起60份流感样患者咽拭子标本送到该县疾病预防控中心实验室检测,占实验室流感病例检测总量的31.74%(60/189)。实验室核实诊断后,8起中有4起为新甲型H1N1流感所引起的,占总爆发疫情的1/2,由A型H3亚型引起的2起,占25.00%,另2起为B型流感所引起。每年的8-9月为集中的主要暴发高峰期,中、小学校及看守所、监狱等人口密集、通风条件较差的地方为暴发人群主要集中的场所。

2.2 时间分布 流感样病例就诊百分比平均为4.31%(189/4381)。其就诊百分比按月统计是波动于0.55%-9.12%之间,在调查的两年里,最高的9月份为9.12%,最低的2月份为0.55%。就诊率在5-7月份间比较平稳,迅速上升于8月后,到9月份达到峰值后开始呈逐渐下降趋势,在11-12月份维持在较低水平(约1%左右)。

2.3 病毒核酸监测 在调查期间,共采集189份咽拭子标本开展实验室检测,一共检出109例阳性标本,其阳性率为57.67%,其中新型流感甲型H1N1 68份,占62.39%,季节性流感甲型H3亚型18份,占16.51%,甲型未分型10份,占6.06%,B型流感6份,占5.50%,甲型H1亚型4份,占3.67%。60份流感样患者咽拭子标本检出阳性标本38例,阳性率63.33%。

3 讨论 在世界范围内,流感病毒以其抗原的易变性和疾病传播速度快受到重视。本研究的结果表明,某县2009-2010年一共报告流感样病例4381人次,采集咽拭子标本189份,阳性检出率为63.33%,发病情况在不同年龄组有所不同,最高的为5-14岁组,这充分说明,学龄儿童和青壮年为患者群的主体,这就提示了要以学龄儿童和青壮年作为流感防控重点,对托幼机构及中小学校等场所传染病的应加强流感监测。[2]经病毒核酸检测结果提示为:某县2009-2010年流感流行的优势型株仍是新型甲型H1N1,其中的原因,一般在于全球流感疫情流行的影响,同时,一般学校开学也都在9月份,过大的人口流动性,再加之学校的区间过大的人口密度和校舍的通风条件不好,就对这一疾病的流传提供了有利条件,就很容易导致疫情的爆发。[3]虽然如此,但流感作为一种可以进行预防的传染病,疫苗的接种工作必须得到强化,并对监测工作做好、做到位,就可以让流感的爆发和流行减少到最低限度。

参考文献

[1] 张勇,高燕,方立群等.中国大陆甲型H1N1流感扩散模式及预防控制效果定量评价[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9,30(8):1106-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