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如何进行资产管理

如何进行资产管理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4-04-13 09:16:17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如何进行资产管理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如何进行资产管理

第1篇

关键词:机关单位;国有资产管理;问题;对策

前言

国有资产是国家服务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资源体系,如何实现其有效管理,关键在于国有资产管理的制度化建设,依托完善的管理制度体系,确保资产管理落到实处、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当前,我国机关单位体制改革不断推进,深化内控管理改革,进一步强调国有资产管理的重要性。本文立足机关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现状,分析了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以此阐述了优化管理建设的措施。

1 机关单位国有资产管理问题

国有资产管理是机关单位内控管理的重要内容,强调管理的制度化建设,以提高国有资产的使用及管理。就实际而言,机关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存在诸多问题,特别是资产管理制度不完善、配置不合理、使用效率低等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国有资产的有效管理。

1.1 管理制度不完善:制度执行不力,各环节管理脱节

资产管理作为内控管理的重要内容,是财务工作的重点。但机关单位领导对资产管理缺乏重视,导致管理制度不完善,难以在实际管理中发挥有效作用。首先,管理制度不完善,缺乏执行力的管理现状,难以满足资产管理的实际需求;其次,资产管理的规章制度落实不到位,出现各环节管理脱节的状态。特别是财务管理与资产管理相脱节,弱化了资产管理的有效性;再次,机关单位资产管理流于表面,导致资产流失问题比较突出,并且为腐败的滋生创造了空间。

1.2 资产配置不合理:配置水平不公,缺乏科学合理性

机关单位在资产配置中,主要存在资产配置不合理问题。在资产配置过程中,缺乏科学有效的评估,也与单位的预算管理相脱节,进而造成配置不合理。首先,机关单位的资产采购,其资金来源渠道各有不同,这就容易导致资产购置审批不严格,而出现资产配置不公的情况发生;其次,资产购置不立足于实际需求,购置行为随意,以领导主观意愿为导向,这就容易造成资产重复购置、超标购置等问题的发生;再次,资产管理尚未形成统一、标准的管理制度,国有资产配置水平不公等问题比较突出,影响资产管理的有效性。

1.3 资产使用效率低:使用效率不高,影响资产使用价值

国有资产使用价值的最大化,关键在于如何进一步提高资产的使用效率,严格控制国有资产被占用,所造成的资源浪费问题。首先,机关单位存在资源配置重复等问题,资产出现闲置、浪费,进而影响资产使用效率;其次,资产流失问题比较突出,暴露出资产管理落实不到位。一方面,对流动资产缺乏有效管理,大量坏账、呆账等的存在;另一方面,国有资产处理不当,进而导致资产流失问题。

2 提高机关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的应对措施

在机关单位体制改革的当前,如何进一步提高国有资产管理的有效性,是推进体制改革的重要基础,也是深化机关单位内控管理建设的重要手段。在笔者看来,机关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存在问题,但也有优化改革与发展的良好环境。通过完善的管理制度,创设良好的管理基础;依托合理的资产配置、高效的资产利用,提高资产管理建设的实效性,进而更好地适应新时期机关单位内控管理的实际需求。

2.1 完善制度:完善资产管理制度,创设良好的管理环境

机关单位应重视资产管理的重要性,从工作的组织开展,到管理工作的有效落实,强调依托完善的管理制度,优化当前的管理环境。首先,强化领导重视,从实际出发,建立完善的监督管理制度。资产管理的常态化、有效性,应突出监督管理的作用发挥,强化监督管理在确保工作有效落实中的重要性;其次,建立岗位责任制,强化管理人员的责任意识,进而责任到人的工作局面,势必提高资产管理的有效性;再次,建立资产清查(抽查)制度,确保资产管理全面有而效开展。通过定期清查、抽查工作,提高资产管理的作用效力。

2.2 提高利用率:提高资产的利用率,实现资产合理配置

国有资产低利用率的现状,是造成国有资产流失等问题的重要原因。为此,机关单位一是要实现资产的合理配置,严格依照规章制度,确保资产的有效配置;二是资产购置依据实际需求,做到依章办事。明确审批权限、强化管理责任;三是严格落实政府采购制度,确保采购标准符合实际需求,降低固定资产等的采购成本;四是强化对机关单位内闲置资源的统筹管理,进而提高闲置资产的有效利用。对于存在的闲置资产,应进行登记,避免资产随意流失,而是最大程度地提高闲置资产的再利用,进而实现资产的合理配置。

2.3 建立考核机制:建立绩效考核机制,提高资产管理效率

国有资产管理效率低、成效弱,很大程度上工作流于形式,缺乏绩效考核机制的规范与约束。为此,机关单位应逐步建立国有资产使用绩效考核机制,依托绩效考核,提高工作效率、明确管理职责。首先,国有资产管理责任制,明确岗位、部门职责,确保管理工作落到实处;其次,建立绩效评价机制,并将其作为领导干部晋升等的重要依据。通过制定完善的考评指标,强化考评的客观、公正性,以更好地发挥考核机制的作用。再次,建立科学的评价标准,并形成有效的评价方法,进而确保考评的有效性,能够对机关单位的资源配置情况进行完整性的合理评价,进而评估资产配置是否合理。

3 结束语

总而言之,机关单位在国有资产管理建设的过程,应立足内控管理的改革需求,全面深化资产管理的制度建设,依托完善的监督制度、绩效考核机制、清查制度,创设资产管理良好的内外环境。国有资产使用效率低、配置不合理等问题,要求机关单位应提高资产管理效率,充分从实际需求出发,确保国有资产用到实处,杜绝浪费、闲置。

参考文献

[1]毛程连.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对策分析[J].上海财经大学学报,2016(06).

[2]陈俊卿.新时期我国机关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的优化探析[J].才智,2015(12).

[3]S志红.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7(04).

[4]唐颖.谈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J].市场经济,2015(06).

第2篇

一、融资性售后回租新旧制度下账务处理比较

按照现行的高校会计制度(财预字[1998]105号)规定,融资租入的固定资产,按租赁协议确定的设备价款、运杂费、安装费等支出记账。融资租赁固定资产,按应付租金额借记本科目,贷记“应付及暂存款”科目;定期支付租金,按租金支付额借记“应付及暂存款”科目,贷记“银行存款”科目,同时借记各类支出科目,贷记“固定基金”科目。此项会计处理只考虑了融资租赁业务中通过租赁公司购买设备的情况,对租赁公司直接购买学校已有的设备再回租如何处理则尚无明确规定。

新高校会计制度(征求意见稿)(财会便[2009]62号)对于融资租入固定资产的规定是,“融资租入的固定资产,其成本按照租赁协议或者合同确定的价款、运输费、途中保险费、安装调试费等确定。按照确定的成本,借记本科目,按租赁协议或者合同确定的租赁价款,贷记“长期应付款”科目,按照实际支付的运输费、途中保险费、安装调试费等相关费用,贷记“银行存款”等科目。定期支付租金,按租金支付额,借记“长期应付款”科目,贷记“银行存款”等科目。(同时,作相应的预算会计分录,(预)借记“预算支出”科目,贷记“预算结余”科目。)尽管在会计科目名称上做了调整,但对于售后回租这一特定的融资方式仍然没有明确的规定,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学校在进行财务处理时面临的实际问题。

[例]某高校将部分已有教学设备通过售后回租的方式开展短期融资,取得租赁本金额(即融资公司购买学校设备支付的价款)600万元,需要在签订合同后一次性支付给融资公司的保证金为60万元,服务费按每年1.9%、5年共9.5%于第一次收取租金是一次性收取共计57万元(租金计算表见表1。租赁期满,设备产权以象征性的100元转移给学校(即学校支付给租赁公司100元取得设备所有权)。

对于这样一笔业务,在新旧两种制度下,高校在实际工作中大多采取以下的账务处理(见表2)。

二、融资性售后回租账务处理及其改进

通过对比实际工作中新旧两种制度下不同账务处理,不难看出目前融资性售后回租账务处理存在以下问题:(1)无论是旧制度还是新制度下,实际工作中融资性售后回租业务处理只反映了回租业务,而未反映资产的出售。所谓售后回租,从业务的实质来说是先售后租,但由于受到国有资产管理制度的约束,高校的设备及其他固定资产是不能随意出售的,如果要进行出售等处置,按规定须报经上级主管部门、财政部门及国有资产管理局等部门批准,且一般是在资产报废等环节。目前,由于没有明文规定高校在开展售后回租业务时如何进行报批,以及如何进行这样的资产处置,导致高校在开展这一特殊类型的售后回租业务时售出资产环节没有相应的账务处理,从而在会计处理方面忽视了资产所有权转移的风险,也没有体现出资产所有权从高校向融资公司的实质性转移。(2)会计核算的遗漏导致资产在一定时间内的虚增。由于售后回租业务在租期内资产所有权实质上已从学校方转入租赁公司,但由于在会计处理上的遗漏,导致资产价值没有发生相应减少,同时,资产管理方面也未作任何风险管理,从报表上也反映的资产数量及价值存在虚增的问题。(3)旧制度下租金计入利息支出,未入资产总成本。新制度下,租金计入长期应付款,同样未入资产总成本。这样的结果是对融资性资产的计量不准确。

产生以上问题的原因在于国家对于高校开展融资性售后回租没有明确的制度规定,新修订的高校会计制度也忽略了售后回租这一特殊情况,没有明确的会计处理规定。因此,在明确高校可以开展融资性售后回租业务的前提下,新高校会计制度在修订时应对这一业务在资产转移方面的业务处理作出规定,并对这一类资产的管理做出要求,在会计处理上建议充分考虑资产转移处理。

以上会计处理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融资性售后回租资产转移过程忽略会计处理的问题。但是,要想从根本上解决个高校在实际业务中存在的问题,最关键的还是要先从政策层面对这一业务性质进行鉴定,对其中涉及的资产管理问题作出明确的规定,对申报、审批、核算等作出明确的规定。

第3篇

关键词:事业单位;资产管理;研究

一、事业单位强化资产管理的意义

(一)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主要特点

近年来,伴随经济体制改革的稳步推进和国有企事业单位转型改制的纵深实施,作为我国遥感事业的生力军,广大遥感类事业单位也要与时俱进,逐步引入先进的资产管理理念和资产管理模式,切实提高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充分发挥各类遥感资产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为新时期党和国家的遥感事业发展注入新的生机与活力。当然,要切实加强和改进遥感类资产管理,必须首先要深刻认识到遥感类资产的主要特征,从而引领资产管理有的放矢。首先,遥感类事业单位的资产,尤其是固定资产种类多,比如广大遥感类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总体可分为遥感类专用资产、通用资产、传到资产、起重资产、运输起重资产和行政办公资产以及房产土地等资产。如何做到资产的分类管理,实现各类遥感资产的区别管理和差异对待。其次,遥感类事业单位的资产,伴随我国遥感事业的快速发展,各种专用和通用遥感资产的种类、功能日益丰富,信息化程度逐步加深,从而对资产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

(二)事业单位强化资产管理的意义

新时期,伴随我国事业单位改革的稳步推进,各级各类遥感类事业单位的管理体制、运行模式日益规范,尤其是遥感类事业单位的业务领域和范围逐步扩大,从而引发遥感类事业单位的资产,特别是固定资产的种类、规模和金额逐步增加,于是如何提高遥感类事业单位的资产管理质量和效益,便显得尤为迫切。总体来看,新时期,各级各类遥感类事业单位强化资产管理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集中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遥感类事业单位强化资产管理,有助于自身摸清资产家底,切实做到账实一致,为后期资产管理提供坚实的基础。只有通过资产自查,才可以做到账实一致,从而做到责任到人,为后期的遥感类资产预算管理、采购管理、入库管理和领用管理提供基础。其次,遥感类事业单位强化资产管理,有助于提高各类资产的利用率。遥感类资产的管理,要做到资源的合理配置,尤其是各级各类专用资产和通用资产的配制,只有科学合理高效,才可以发挥遥感类资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为我国遥感类事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基础。

二、事业单位资产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分析

(一)固定资产管理制度体系不完善

现代资产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建立采购、入库、保管、领用、配制和调配等一体化的资产管理制度体系,然而在实践中很多遥感类事业单位特别是一些中小型遥感类事业单位,尚未构建完善的资产管理制度体系,有时出现资产管理的脱节现象,导致资产管理无序进行,为后期低效使用埋下祸根。比如,有的遥感类事业单位,内部采购和保管部门以及使用部门之间,由于缺乏信息沟通,导致使用部门有时出现申请采购一些性能过剩、金额巨大、款式过于超前的办公设备和专用资产,不仅给遥感类事业单位造成了巨大的财务负担,也导致原来的设备和资产闲置。另外,一些遥感类事业单位,内部部门之间缺乏资源共享理念,尤其是在办公家具和行政办公资产的采购和使用上,经常出现重复采购现象,一些本来还可以使用的办公家具却被浪费,又采购一些过于豪华的办公家具和办公设备。总体来看,我国遥感类事业单位的资产管理,由于缺乏科学化的制度规范,内部监管和评估措施缺失,导致资产管理低效进行,严重影响遥感类事业单位的工作开展。

(二)资产配置不合理使用效率低下

从某种意义而言,我国很多遥感类事业单位由于资产管理制度不完善、不科学、不规范,导致资产管理和配置低效,各种遥感类资产使用效益低下。正如前文所述,伴随信息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我国很多遥感类事业单位的各类资产,尤其是专用性和通用性资产的更新换代速度很快,于是就会淘汰很多陈旧的资产与设备,从而催生了如何处置和利用淘汰的设备与资产问题,实践证明,很多遥感类事业单位并未严格按照规定程序进行处理,在资产的处置和报废上显得很随意。另外,很多遥感类事业单位,在如何快速使用各种通用性资产,尤其是各种专用性资产的方法上,显得很陈旧,无法跟上时展需要。众所周知,我国现在技术进步很快,各种遥感设备更新换代速度很快,因此如何发挥遥感类资产的最大效用便显得很重要。比如,在计提遥感资产折旧的方法上,很多遥感类事业单位往往采取使用年限法进行折旧计提,并未采用工作量法更谈不上使用加倍折旧法进行计提,导致各类遥感资产的价值并未得到发挥就很快被淘汰。由此看蓝,如何及时快速采取高效的物资管理模式,切实提高遥感类资产利用效率,显得十分紧迫。(三)资产管理的人才匮乏模式滞后遥感类事业单位的资产管理,不仅需要坚实的制度支撑和科学的方法指引,更离不开专业的人员配置和现代化的管理模式,否则资产管理将会成为无本之末和无水之源。然而,在实践中,部分遥感类事业单位由于种种原因,并未配置专业的资产管理人员,甚至将财务管理人员的职责等同于资产管理人员的职责,这是很危险的。毕竟,财务管理不同于资产管理,资产管理绝非是简单的登记管理,而是要实实在在发挥资产的最大效用和价值,登记管理仅仅是资产管理的基础,如何进行科学高效的配置,充分发挥资产的价值才是资产管理的重点。另外,个别遥感类事业单位,在资产管理中还停留在传统的手工记账和登记管理上,没有采购和引入现代信息管理系统,尤其是对于JIT、MRP、ERP等现代物资管理系统的功能和使用显得很陌生,长此以往这种管理模式必然会导致遥感类事业单位的资产管理停留在粗放阶段和低效水平上,久而久之会拖累事业发展。从某种意义而言,人才建设和手段更新是遥感类事业单位资产管理的保障,必须引起遥感类事业单位管理层的高度重视。

三、事业单位强化资产管理的合理化对策

(一)健全和完善资产管理制度体系

新时期,遥感类事业单位强化资产管理,必须首先做好资产管理制度体系建设,集中围绕资产采购、入账入库、盘点清查、维护保养、折旧使用等核心环节,建立分工明确、相互制衡、高效协作的资产管理制度体系,引领资产管理科学化、规范化。首先,遥感类事业单位,在建立资产采购制度的过程中,必须严格把关采购清单的审核工作,就采购物质的种类、规格和价格进行科学论证,优先使用原有的资产。其次,遥感类事业单位在建立入库和保管制度的过程中,要紧紧围绕账实一致、严格监督、科学分类等原则,做好各种遥感类资产的登记、入账、保管和维护工作。第三,遥感类事业单位在建立盘点清查等制度的过程中,一定要采用现代化的盘点作业方法,确保各类资产的动态管理和实时跟踪,最大限度的发挥各种遥感类资产的价值和效用。最后,遥感类事业单位在建立资产维修保养的过程中,要重点围绕保养维修的时间、地点、零配件领用等环节,做好登记和记录工作。

(二)科学配置提高固定资产利用率

新时期,遥感类事业单位强化资产管理,必须要集中围绕科学配置和高效利用等核心任务,充分利用好各种专用资产和通用资产,及时引入现代资产折旧模式,顺应信息化和快速淘汰的时展要求,科学高效利用资产,最大限度的发挥各种资产的价值和效用。首先,遥感类事业单位要高效利用新配置资产,重点将新购置的高精尖遥感资产,应用到一些重点业务和核心领域之中,切实提高遥感类事业单位的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其次,遥感类事业单位要科学利用淘汰资产和陈旧资产,主动对接有关管理部门,科学实施资产报废制度,有效利用各种老旧资产的余热和价值。第三,遥感类事业单位要及时采用现代资产折旧模式和方法,重点应用好双倍余额递减法和加速折旧法等科学的折旧模式,主动适应信息化和现代资产更新换代速度很快的客观实际,最大限度地利用各种专用资产和通用资产。最后,遥感类事业单位要切实盘活现有的各种房产和土地等资源,充分发挥这些固定资产的效用,做好物资租赁和有效经营,努力实现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

(三)注重人才建设引入信息化管理

新时期,遥感类事业单位强化资产管理,必须始终紧紧扭住人才建设和信息化管理这一核心,通过引进、培养和继续教育等方式,打造高素质的资产管理人员,及时购置和利用现代化的物资管理系统,切实提高资产管理的质量和效益。首先,遥感类事业单位强化资产管理,要高度重视人才建设,正确区分财务管理和物资管理的差异,实施财务管理人员和资产管理人员分开管理,重点招聘和引进一批高素质的资产管理人员。其次,遥感类事业单位强化资产管理,要切实做好现有资产管理人员的教育培训工作,通过在职培训、脱岗培训、远程教育、专家讲座、案例分析、外出学习调研等方法,引领他们认识和掌握现代资产管理的方法、模式和流程,努力提升现有资产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最后,遥感类事业单位强化资产管理,要高度重视信息化建设,通过专项经费预算设置,及时采购现代化的物资管理系统,尤其是JIT、MRP、ERP、VMI等管理信息系统,切实提高物资管理的速度、质量和效益。

参考文献:

[1]刘巍.事业单位资产管理分析[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8(1):25-26.

第4篇

关键词 国有资产;委托管理;方法

改革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是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重大任务。在坚持国家所有的前提下,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建立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分别代表国家履行出资人职责,享有所有者权益、权利、义务和责任相统一,坚持政企分开,实行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使企业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加快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建设,尽快理顺和建立科学的国有资产管理和运营机制,既是提高国有资产运营质量的关键措施,又是我们政府所面临的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任务。

国有资产经营一般有如下方法:

⑴资产委托管理;⑵国有资产行政划拨;⑶对外投资设立新公司;⑷兼并、收购 ;⑸股权部分转让;⑹ 企业分立、破产;⑺企业租赁;⑻企业拍卖;⑼企业承包经营;⑽企业产权互换;⑾企业信托;⑿借壳上市;⒀产权买卖;⒁无形资产投资运作。

在以上的国有资产经营方法中,我下面仅从一个侧面来对优良的国有资产如何运用委托经营管理的具体运作方式作一下探讨。

一、国有资产经营公司在实践工作中暴露的一些问题

国有资产经营公司目前这种运行模式,没有实现国有资产所有权和经营权真正意义上的分离。国有资产经营公司代替政府对国有资产行使各项权利,这就导致国有资产经营公司实际扮演了国有资产所有者的角色,这种集资产所有者和经营者职能于一身的运作模式,不利于国有资产经营公司充分行使企业经营职能,这无疑会影响所属企业的经济效益,而国有资产增值保值的目标也将落空。

大部分国有资产经营公司缺乏专业化的经营管理机制和人才,在复杂多变的市场竞争中,不能有效地发挥经营管理者的作用。目前国有资产经营公司大部分是由行业主管部门转化而来。国有资产经营公司虽然成立了,但公司的管理人员仍然是原班人马,这些人员长期在行政管理体系下工作,缺乏企业经营管理的经验和专业知识,更加缺乏先进的经营管理理念。国有资产经营公司通常由政府通过行政划拨手段组建,其管理的企业在资产和业务上联系并非很紧密,加上对下属企业经营者考核方式和手段的不完善,导致国有资产经营公司对下属企业的管理明严实松,下属企业容易出现内部人控制现象。

国有资产经营公司管理的国有企业历史负担重,大量非经营性资产沉淀其中,离退休、下岗人员费用巨大,这些问题阻碍了国有资产经营公司的进一步发展。在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国有企业承担了大量社会责任,这就形成了政企不分、企业办社会的局面,这是导致国有企业效率不高及活力不足、缺乏市场竞争力的重要根源。组建国有资产经营公司,从理论上应该剥离全部的行政性和社会性职能,但实践中并非如此。大部分国有资产经营公司依然承担着部分行政性和社会性职能,特别是离退休、下岗人员生活保障和再就业问题目前无法完全社会化,这给企业造成了巨大的现金流压力,使企业没有能力去引进技术和更新设备,严重阻碍了企业的发展。

二、国资经营公司运作模式创新的探索

针对上面所指出的国有资产经营公司在实践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只有改变现有的运作模式,通过创新才能解决根本问题。我认为在众多的经营方法中,资产委托管理方式不失为一种创新方法的探索。本文所指的“资产委托管理”方式,是指国有资产经营公司将其名下的资产以签定契约的形式委托给专业资产管理公司管理,实行专家理财管理,这个专业资产管理公司是一个新设立的中外合资的公司;而国有资产经营公司仍然作为国有资产的代表,通过委托契约享有收益,并担负原有的社会化和行政性职能。

三、资产委托管理方式的具体运作程序如下

首先设立中外合资的专业资产管理公司,由国有资产管理公司与国际上知名资产管理公司和国内外投资银行联合出资设立中外合资的专业资产管理公司。这样做主要基于以下原因:资产委托管理业务在国内还不普及,专业化的资产管理公司更是凤毛麟角,而国外实力强大的资产管理公司则有丰富的经验。成立合资的专业资产管理公司,一方面可以借助境外专业资产管理机构及投资银行丰富的资产管理经验,实现专业管理与国际化运作;另一方面由于有国有资产管理公司的背景可以使合资专业资产管理公司的运作有更好的切入点,同时也可以对其受托经营国有资产起到监督作用。

专业资产管理公司设立后,要对国有资产经营公司旗下的资产进行筛选分类。资产管理公司将国有资产经营公司旗下的资产视为“资产库”,对库内的资产进行筛选分类。资产将被分成两大部分:一部分优良资产作为发展战略的核心主营资产,通过加大投入,使其进入以发展核心竞争力为目标的发展通道;另一部分不良资产通过出售、重新配置等方式,使其进入以保障职工稳定为目标的国有资产退出通道。

国有资产经营公司作为国有资产的委托人与资产管理公司签订资产委托契约。国有资产经营公司根据需要完成的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目标及保证职工稳定所需的现金流等多重考虑,结合资产整理的结果,与专业资产管理公司协商签定委托契约。契约内容主要包括专业资产管理公司每年应完成的收益和资产变现指标、资产管理公司报酬以及双方的权利和义务等。

依据委托契约资产管理公司对受托资产实施专家管理。资产管理公司以投资收益最大化为最终判断目标,重组现有资产,为核心经营性资产引进投资者和技术,充分运用包括公开发行股票、公司债券等各种手段为企业融资,提升其竞争力。对非经营性资产通过出售、再开发等方式力争变现。资产管理公司对“资产库”内的运作是分阶段的,未进入运作阶段的资产仍由国有资产经营管理。

国有资产经营公司依契约获取收益。这些收益大部分应以现金形式体现,除优先用于支付离退休、下岗人员费用外,大部分将用于发展新项目培养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企业。发展新项目时仍可依托资产管理公司,以市场为导向由资产管理公司为新项目和企业配置专家型人才,实施财务型的投资管理。

四、实施资产委托管理产生的积极作用

委托管理实现了国有资产所有权和经营权的真正分离。实施资产委托管理后,国有资产经营公司由过去单纯控股型管理逐步转向财务型管理,以收益最大化为最终判断目标,不干预企业具体经营,在契约授权范围内由专业资产管理公司的专家管理。国有资产经营公司在职能上将更专一,它就是国有资产法律意义上的代表,依法行使出资者权利,不再直接经营企业。

国有资产经营公司将集中精力行使目前仍然必须承担的社会化和行政性职能。国有资产经营公司的社会化职能主要指职工的稳定问题。目前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尚未健全,离退休、下岗人员的生活和医疗保障费用还主要依靠企业支付,这需要大量的现金,这也一直是困绕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的难题。实行资产委托管理后,通过专业资产管理公司对非经营性资产出售变现,国有资产经营公司可以获得现金用于支付离退休、下岗人员的生活和医疗保障费用。国有资产经营公司不直接经营所属企业,将会有更多精力去解决下属企业市场化转型过程中职工稳定问题,为下属企业排忧解难,使企业能轻装上阵快速发展。

通过专业资产管理公司对企业实施市场化、专业化的资产整合,有利于培育有真正核心竞争力的企业。国有资产经营公司管理的国有资产数额庞大,质量参差不齐,单靠自身运作很难引进合作者,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设立合资资产管理公司,充分利用境内外专业资产管理机构及投资银行的广泛资源和信息优势,引进国际资金及战略合作伙伴和先进的技术,实现国企投资主体多元化,做大产业规模。同时专业资产管理公司可以根据契约授权,委派专业人才管理受托企业,推行职业经理人制度,可避免“内部人控制”的现象,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培育能够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优秀企业家。

五、实施“资产委托管理”需要考虑的一些问题

上述“资产委托管理”方式,仅是对国有资产管理公司运作模式创新的一种有益探索,并非灵丹妙药,采用这种方式还有一些问题要注意:

1.该方式适用于完全放开、充分竞争领域中的一些中小型国有企业,而对于一些关系国计民生领域内的国有资产管理公司,不适宜采取这种方法。

2.由于专业资产管理公司赢利性的要求,从短期看将会增加国有资产的成本。当然从长期看,虽然增加了成本,但最终有利于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

3.政府需要调整现行的对国有资产经营公司的考核体系和标准。政府应该总结这些年国企改革实践经验,对国有资产经营公司的考核应当重视其如何培育有活力的有前景的国有企业,而不是光注重国有资产静态上的保值、增值。政府在要求国有资产经营公司应以资本增值和盈利最大化为目标的同时,也要正视国企资产质量不高及人员负担重的现实状况。国有资产经营公司可以兼顾政府的社会目标,但是并不是意味着应当无代价地替政府承担。假如政府将宏观目标微观化,需要国有资产经营公司分担某种社会经济任务,那就必须给予减税、补贴或修改资产保值增值指标等相应的经济补偿,否则国有资产经营公司就无法平等地参与市场竞争。它需要平等地协商谈判与单独计算。政府可以要求国有资产经营公司承担社会性任务和兼顾宏观调控目标,但要使其能够等价补偿地去积极完成。

参考文献

[1] 郑小玲 我国现有国有资产管理模式的比较分析,现代商业,2008(05).

[2] 杨秋霞 试论现阶段国有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建议,江东论坛,2006(02).

第5篇

关键词:事业单位 内部管理 固定资产管理

一、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工作中的主要问题

(一)资产使用缺乏高效意识

目前在事业单位资产管理工作中存在的最为严重的一个问题就是在资产使用过程中缺乏足够的高效意识。大量固定资产被无端闲置,资产使用中也存在比较严重的浪费现象。固定资产的使用效率相对低下,这是由于单位管理者对固定资产管理工作从意识上还为树立一个科学正确的观念,固定资产的直接使用者也缺乏足够的责任心和使命感,加之固定资产的管理使用情况也未能与单位内部工作人员的切身利益有效结合,从而导致比较严重的闲置、浪费等不良现象。

(二)管理体制不够完善

目前许多事业单位在固定资产管理工作方面不仅存在许多制度不明、体制不够健全的问题,而且随着制度与体制的缺失,相关责任也就无法得到彻底落实,从而出现许多管理漏洞。事业单位在进行固定资产管理工作时,主要会涉及到事业单位内部的财务会计管理部门以及物资供应相关部门。实际管理过程中,这两个原本应该紧密配合、相互协作的重要部门却往往因为体质、机制以及责任落实不够到位等问题而缺少必要衔接,从而经常出现账面与实际情况不符、各种固定资产的使用、挪用等没有进行准确登记。这些问题如果不能得到较大程度的改善,那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管理工作也将难以取得重大突破。

(三)管理方法陈旧落后

目前我国许多事业单位在固定资产管理手段方法以及技术方面存在着很多不足。首先是管理者的素质还有所欠缺,管理者由于对固定资产管理缺乏基本的管理意识,缺乏具有高素质现代化管理技术的专业型人才,在管理过程中也相对机械和随意。这就容易造成管理流程的随意性、混乱性,所以日常管理工作中也未能实现有效维护与修理、保养。其次在管理流程上未能做到准确及时高效,对小问题的出现不管不问,直到事态逐渐严重化才开始手忙脚乱,这样的管理态度往往只能事倍功半。最后是在管理手段和技术上也明显陈旧,在信息化、技术化、网络化大行其道的今天,我们许多事业单位在非常重要的固定资产管理工作上还是保持着传统手工操作模式,没有电算化的资产核对、缺乏单位内部、部门之间的网络化实时共享等。这些问题如果不能得到及时解决都将大大影响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有效管理,给单位以及国家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

二、提升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工作水平的建议

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由于长期以来的历史原因造成了当前管理水平亟待提升的现状。虽然存在的问题比较多,但是只要找准切入点和关键环节,加大实际工作力度,必然能够最大限度的改善当前管理现状,提升管理水平。从改善的切入点及关键环节来说,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值得我们高度重视。

(一)树立正确科学的管理意识

树立对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正确管理意识,这不仅仅是直接参与到固定资产管理工作中的管理人员应该注意的,从某些方面来说,这是单位最高领导者以及决策层人员尤其应该加以重视的。事业单位不同于普通的生产经营性企业,由于单位业务经费完全依赖于国家财政,对于资产管理、资金管理、成本计算等等与财会相关的工作都存在着比较隔膜的现象。一个单位的最高管理者和决策层是以一种什么样的态度和观念在领导整个群体,就会把这个群体带领到什么样的方向上去。所以想要从根本上纠正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工作在观念上的问题,首先就要领导者及决策层做好表率,将固定资产管理工作真正的严肃起来、严谨起来。

(二)加强流程管理工作力度

事业单位在固定资产管理工作中的管理流程过于稀松,缺乏秩序与规范是较为常见的问题。所以加强流程管理也是非常必要的。固定资产的流程管理首先就要对固定资产管理在各个阶段的主要管理内容进行科学、严密、规范的流程设置。比如固定资产购置流程设置、固定资产报废流程设置、固定资产的日常申报及使用流程设置等等。流程管理之所以困难,难就难在流程设置会牵扯到单位内部的许多部门及人员,进而因为许多人为原因而出现许多局限性以及管理漏洞。所以既然决心加强流程管理,就必须认真严肃的对待这些问题,如在问题较多的固定资产报废流程管理当中,就必须严格按照国家相关规定对审批报废的固定资产进行认真严肃的审核、复审,对于未能达到报废标准的,哪怕相差无几也必须驳回报废申请,而且不论相同固定资产申请过多少次报废,在每一次申请过程中都必须履行完善的手续,必须每一项内容都严格检查和把关,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避免因人为原因而造成的资产流失及浪费。

(三)加强专业化人才队伍建设

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管理工作非常重要,同时固定资产管理工作又是一项专业性、技术性、理论性要求非常高的管理工作。所以想要切实做好这一项工作,离开了专业化的管理人才队伍就无从谈起了。但是就目前事业单位人员组织结构以及财务会计相关工作人员的资质水平来看,离我们所期望的专业化、现代化的人才队伍确实还有些差距。所以加强专业化管理人才队伍建设就成为了提升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工作水平的另一个关键。首先事业单位应该加大对兼具财务会计知识、计算机网络技术、资源管理知识以及企业综合管理知识的复合型现代化新型人才的引进力度。对于单位现役的从事管理工作的财会人员也要加大教育、再学习工作力度,努力调整管理人才队伍的年龄结构、知识结构,提升管理队伍的工作创新能力,同时通过施行奖惩分明的激励与约束机制,激发工作人员的工作主动性与积极性。从而建设一支真正的专业化管理人才队伍。

参考文献:

[1]田洁萍,刘岩,姜宏宇.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今日科苑,2010(04)

第6篇

【关键词】行政事业单位 国有资产管理 问题 对策

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是指由行政事业单位占有使用的、在法律上确认为国家所有、能以货币计量的各种经济资源的总称,是政府履行社会管理职能、提供公共服务、促进事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是国有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国家政体的不断完善,各级政府逐渐认识到加强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的重要性,尤其是在《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颁布之后,很多行政事业单位都逐步开展了国有资产管理体系改革。

一、目前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对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认识不足

在我国行政事业单位的国有资产一般被认为是非经营类资产,然而大多数人更倾向于支持经营类资产,在他们看来那样更可以带来直接效益。正是这样错误的认识使得行政事业国有资产的管理越来越不受重视,陷入了管理危机。近年来我国一直在推进财政改革,但是由于人们对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误解使得国有资产的改革远不及国企改革。人们普遍认为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只是用于行政事业的发展,例如行政办公地区的建设和办公用品的添置,并没有给其他群体带来好处,所以人们对其的管理也是处于放松状态,最终导致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基本处于闲置。

(二)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出现资产流失问题

1.资产配置环节流失。行政事业单位在资产配置方面缺乏严谨的管理制度和科学性。通常情况下资产配置都是由少数人决定,缺少商议,并且大多是临时购置,因此很多时候一次使用以后就不用了,这样就容易造成资产闲置。而且行政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不经常对库存量进清算,部分有私心的工作人员将其挪为私用,这也是行政事业单为资产流失的一项重要原因。

2.资产使用不合理。由于在资产配置方面缺乏科学性,经常造成资产闲置,因此资产使用效率非常低。更严重的是,有些单位工作人员在使用过程中任意毁坏公共资产,这使得资产的使用期大大缩短,给单位造成损失。

3.资产处置环节流失。行政事业单位对于国有资产的管理一直不予重视,而在资产处置环节更是漏洞百出。许多工作人员对国有资产认识不清,低估国有资产的价值,而有些工作人员在进行资产处置的时候不经允许私自变卖或是占为己有。这都使资产处置环节更加混乱,使得国有资产流失。

(三)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制度不完善

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的认识一直存在不足,而管理人员与财务管理人员的工作职责也没有进行明确。行政事业单位在管理制度方面没有明确国有资产由谁进行管理、如何管理和如何进行监督,使得工作人员对于自身职责不明白,造成管理制度不完善。一旦在资产管理方面出现问题,行政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就会互相推倭的现象,使得财政问题进一步恶化。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与财政管理必须有机结合,才能使国有资产的管理制度更加趋于完善。

二、优化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的建议

(一)提高风险意识,更新观念

首先,行政事业单位要更新资产管理观念,提高觉悟认识。将资产管理作为行政人员绩效考核的重要内容,制定严格的考核、处罚制度与标准。另外,在管理方式方法上要推行人性化管理,通过激励等方式对行政单位资产管理的人员进行管理。通过这样的管理方式可以提升工作人员的热情与积极性,增强责任意识,促使资产管理人员自主的管理好单位的资产。

(二)优化资产管理方式

优化资产管理过程和方式,建立资产管理信息系统。为了优化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方式,需要在组织构架合理的基础上使用现代化的科技手段来管理和监督整个过程。必须将资产的配置、使用、处置、清查等工作纳入信息管理系统,使各个部门都掌握单位对资产配置、处置情况,从而能更好的实现对自己部门需要购置资产情况的分析,避免因重复购置导致资产的浪费。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信息系统,充分实现了联网监督,提高资产管理水平。

(三)建立健全内控监管制度

做好国有资产管理工作的前提和基础是建立健全内控监管制度。只有不断完善各项监督管理机制,才能使资产管理工作得到提高。这是做好资产监管工作的基本保障,真正做到国有资产管理工作有章可循。在内部控制的监督方面,应充分利用和实施信息化进行审计监督。内部审计工作要形成事前、事中和事后的全过程监督管理,对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完整性、合法性进行审计与监督。同时应做好内部控制的评价管理工作,通过在风险评估、控制活动、沟通、信息等方面,设置合理的评价标准,有利于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工作的有效开展,并及时认真总结制约内部会计控制有效性的问题,不断改进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管理。

(四)建立绩效考核与责任机制

做好国有资产内部管理工作的前提和基础是健全的内控监督管理机制。只有不断完善各项监管机制,才能确保国有资产不流失。同时建立良好的资产绩效机制,确定考核指标,通过约束机制进行管理和控制,可以提升资产管理水平和资产使用效率,预防资产损失出现。严格内部控制绩效机制,严格责任追究制度,加强主管部门责任,明确各部门管理人员的职责和义务,加大对违规处置国有资产人员的惩罚力度,使各个部门和管理人员既能相互配合有能相互制约,共同实现对国有资产的双重管理。

(五)强化行政事业单位的采购制度

在许多国家实行集中采购制度,他们认为行政单位的采购是国家经济支出的核心。我们也应该学习他们对于采购制度的重视,从而规范行政事业单位的采购制度,加强对其的调控。为了与国际接轨,行政事业单位的发展也要积极与国际相靠近,对于行政事业单位的采购要使其更加透明化,以此来体现国家行政的廉洁,强化国家在国际上的形象,另外使单位的资金支出与实际的采购物品相匹配,加强资金支出后的核实制度,采购的物品必须是上级审批后才购买的,避免私人随意调动资金。

三、结语

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各行各业都在积极进行战略调整,以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的。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当然也不能落后。在坚持国家三级管理的基础上,对国有资产管理制度进行完善,建立完善的财政体系和绩效评估体系,加强职员对国有资产管理的认识,提高整体的发展意识,最终为国家经济发展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第7篇

非经营性国有资产是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学校、科研机构等行政事业单位用于事业发展和开展业务活动所占有和使用的,并在法律上确认为国家所有、能以货币计算,而不投入生产经营活动的各种资源的总称。非经营性国有资产是国家机关正常运转和各项事业顺利发展的物质条件,是我国国有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为加强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财政部于1995年制定了《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办法》等规章,各地、各部门也结合本地实际制定出一些具体管理办法。如,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处置管理实施办法、收益收缴办法、非转经管理办法等,对非经营性资产的管理做了不少有益的探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并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但由于机构、体制、制度、观念等方面的原因,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还相对薄弱,家底不清、账实不符、重钱轻物、重购轻管、产权不清、职责不明、效能低下、资产流失等问题依然存在,有的还相当严重。因此,如何进一步加强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是摆在我们面前值得认真研究的一项课题。

一、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对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重视不够

1.政府及其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对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重视不够。从目前来看,国家对行政事业单位的国有资产管理不够重视,行政长官和监督部门主要注重经费安排、预算外资金收入的收缴等货币性资产,而对非货币性资产管理基本上是由使用单位自己说了算。重复购置、资产闲置、低价出售和无序随意“非转经”等现象大量存在,造成公共资源的浪费和国有资产流失。

2.行政事业单位对国有资产管理意识淡薄。非经营性国有资产一般由国家投资、划拨,使用时不计成本,不进行效益核算,不少单位没有树立使用国有资产要承担保值增值责任的意识,在工作中对资产管理的概念模糊。主要表现在:一是账务上没有按规定设立资产明细账、固定资产卡片;二是没有定期进行资产盘点;三是资产购置时没有完备的手续和必要的程序,存在谁使用谁购买的现象;四是职责不清,交接手续不全,对造成资产损失浪费的没有制约手段和处罚措施等。

(二)账实不符,账外资产较多

从清查和调查情况来看,账实不符、账外资产情况较为普遍,主要体现在盘盈、盘亏(损失)两方面。据2002年清产核资统计显示,温州市本级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盘盈6.07亿元,固定资产盘亏与损失1.94亿元。调查的21个单位中就有10个存在账账不符、账实不符的现象。账外资产的形成有多种途径:1.上级部门拨入的固定资产(如电脑、汽车等);2.从下属和其他单位无偿取得的固定资产;3.接收、并入单位资产不入账;4.对预算外资金及贷款形成的资产未列作固定资产进行管理;5.购入消耗性资产,财务部门在资产购置时作为费用列支,没有建立资产备查账,导致账外资产产生;6.产权关系不明而无法入账。

(三)资产配置不合理,使用效率不高

1.单位之间资产拥有不均衡、不合理。由于目前我国财政预算制度改革在细编预算方面尚未有较大突破,分配给各部门各单位的预算资金难免不合理,各部门预算外资金的来源差距明显,表现到各部门、各单位拥有的国有资产的数量和质量上,就有了很大的差距。如:有的单位办公楼已达星级标准,而有的单位还是一些简易房或租用房;有的单位车辆多而且档次高,而有的单位交通工具配备既少又差。尽管由于各个单位性质及任务不同,所需要的装备不同,但目前行政事业单位在配备上的差别并不完全反映其职责和任务的差别,而是存在严重的不合理情况。

2.资产闲置,流动性差。经费来源较充足的单位,往往有数量不少的固定资产闲置,无人过问。如:搬迁到新的办公楼后老的办公楼闲置不用,车辆频繁更换而形成一些车辆处于闲置状态等情况。闲置的资产由于缺乏调剂手段和调剂途径,流动性差,无法合理使用。

(四)机构、管理制度不健全,资产处置不规范

1.资产管理制度滞后,实施落实不力。从我们调查的21个单位来看,有5个单位未建立资产管理制度,9个单位未严格按制度进行管理。大多数单位没有落实专人管理资产,存在管理流于形式、制度不健全、责任不落实的现象。

2.管理机构不健全,管理人员缺乏。目前,大多数单位是由财务处兼管国有资产,且兼管财务人员变动较为频繁,甚至个别单位把国有资产理解为固定资产,由办公室后勤人员分管这项工作。这种状况与国有资产管理的专业性要求相距甚远,使国有资产管理无法真正落到实处,缺乏监管力度。

3.资产处置不规范,国有资产流失严重。主要体现在:(1)资产调拨不规范,很多资产调拨不经过任何手续,随意性大,导致资产权属不清;(2)资产出售不规范,资产出售时不审批、不评估、不公开;(3)资产报废报损不规范,没有一个部门对报废资产做出科学鉴定,报废资产的处理也没有统一规定,由单位自行处理,卖高卖低无人过问。

(五)非转经资产管理不规范,造成国有资产损失

行政事业单位将非经营性资产转为经营性资产,并取得收益,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单位经费的不足,减轻了财政负担,较好地盘活了现存的行政事业单位的资产。但由于没有纳入规范管理的轨道,在实际运作中存在着不少问题,具体表现在:

1.非转经资产没有按国家有关规定办理审批手续,缺乏必要的有效的监督,只投不管。

2.非转经后产权不分割、不划拨,权属不清。

3.非转经后的资产缺乏财务监督,大多没有按照国家规定的成本开支范围和标准执行,出现工资高、费用高、成本高、效益低的现象。

4.一些行政事业单位非转经后,对所创办的实体不按财务规定组织核算,甚至不提折旧、虚增利润,用于发放职工的奖金与福利,造成财务混乱,滋生了腐败。

二、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存在问题的原因

(一)监管机构缺位、不稳定,管理制度滞后,管理力度不大,是造成非经营性资产管理混乱的主要原因之一

一直以来,非经营性资产管理是由财政部门管理,而财政部门以前也没有专门的职能管理机构,上世纪90年代初才成立国有资产管理机构,后因种种原因,国有资产管理机构又被撤消。财政对行政事业单位注重预算管理,注重资金管理,忽视非货币性资产管理。成立专门管理机构后,国有资产管理部门也把管理重点放在国家投入的各类企业的国有资产上,对行政事业单位的非经营性资产管理关注不够。由于机构的问题,对统一管理制度也难以形成,对所形成的几个制度的执行力度也不大。因此,造成非经营性资产管理工作滞后,导致非经营性资产管理混乱。

(二)资产占用单位管理意识淡薄,重钱轻物、重购轻管的思想严重

长期以来,国家对行政事业单位资产投入采取财政拨款,单位自行购置使用,以拨代支的管理方式,使行政事业单位的领导只关心财政的投入,关心资产的增加,对争取经费补助、购置资产积极性高,而对购置后如何按照财会制度规定进行会计核算,如何有效使用,如何妥善保管关心不够,对资产的质量和安全状况过问不多。

(三)会计人员素质不高,会计核算不规范

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人员业务水平相对较低,有的单位甚至还没有专职的会计人员,让不懂业务的办公室后勤人员兼任,加上部分财会人员责任心不强、财务设置不健全、会计财务管理与资产管理相脱节,未能较好地发挥会计核算对国有资产的反映、监督、控制的作用。

(四)缺乏内在的利益约束机制

在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中,一方面,行政事业单位的非经营性国有资产可以无偿取得,不需要进行成本效益核算,容易被忽视;另一方面,资产管理的好坏与经费供给无关,也与个人利益无关。同时,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缺乏评价与奖惩,也没有科学完整的考核与衡量的指标体系,因此,自上而下对国有资产的管理缺乏积极性和自觉性。

(五)外部监督检查制弱化

一方面,对行政事业单位尚无绩效考评办法与制度,实践中也没有建立行政事业单位资产使用与管理状况的定期考评;另一方面,没有制度化的外部检查与审计。目前,除政府组织的清产核资外,行政事业单位对资产的使用与管理基本没有报告、考核和检查制度。这样,就难免使国有资产的管理处于放任自流的状态,产生这样那样的弊端。

三、加强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的对策

(一)进一步提高全社会加强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的认识,加大国有资产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

加强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保障国有资产的安全、完整,防止国有资产的流失,提高国有资产的利用效率,有利于保障政府职能的履行,促进各项事业的发展,有助于整个社会物质财富的增加和经济的增长。应通过各种渠道加强宣传和有关法规政策的学习培训,不但要对行政事业单位领导、会计人员加强培训,同时还要对全社会加强宣传力度,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和监督,使人们对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有更进一步的认识。

(二)进一步加强各单位国有资产的基础管理工作

各行政事业单位在资产的购置、验收、使用、调拨、转让、处置、报废等各个环节都要严格按照国家的法律、法规和规章办事。同时,要加强制度建设,堵住资产流失的漏洞,使资产管理制度化、科学化、规范化,具体包括:

1.登记制度。建立健全固定资产账卡和低值易耗品的备查登记簿。

2.保管制度。建立必要的保管制度,及时掌握固定资产的闲置情况,防止丢失和损毁。

3.赔偿制度。在造成国有资产的损失时,应按责任大小追究当事人的赔偿责任。

4.检查制度。国有资产管理机构至少每年对国有资产使用部门进行一次检查,发现使用和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应及时予以纠正。

5.报告制度。各行政事业单位有义务向国有资产管理部门报告资产的使用、增减、变动等情况。

(三)强化国有资产管理意识,加强各单位机构和人员建设,建立资产管理责任制,提高现代化管理水平

1.要变“经费”观念为资产观念,树立资产效益意识,强化资产管理观念。

2.加强领导,提高认识,各行政事业单位应将国有资产管理作为一项重要内容列入工作目标,确保国有资产的安全完整。

3.加强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机构力量,一是对会计人员执行持证上岗,并定期进行培训和考核;二要明确专人负责资产管理,建立资产管理责任制,提高日常管理水平。

4.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管理国有资产,加强管理手段的现代化建设。

(四)积极推行保值增值责任制,防止国有资产的流失

按照所有权与使用权相分离的思路,每个行政事业单位的资产最终所有权归国家,行政事业单位负有保值增值的责任;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对各行政事业单位的国有资产确定保值增值考核指标,与单位有关人员的经济利益挂钩,以调动管理者的积极性,增强责任意识。同时,把各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纳入政绩考核指标体系,从而促使单位领导自觉重视资产管理。

(五)加强“非转经”资产的管理,提高其经济、社会效益

1.做好“非转经”资产投出的管理。要严格规范“非转经”资产投出,投出要有完善的申报审批监督机制,改变过去长期对“非转经”资产没有建立申请审批制度的状况。

2.坚持征收国有资产占用费。坚持对“非转经”资产收取国有资产占有费,是国家所有者权益的体现,也是加强“非转经”资产监督管理的有效手段。征收国有资产占用费,有利于明确资产产权、提高资产使用效率、加强资产管理。

(六)强化制度建设,建立和完善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监督机制

建立内部监督和外部监督相结合的监督机制。内部监督主要是加强会计监督,一方面要严格按规定搞好各项资产的核算,特别是要如实反映国有资产的数量和价值;另一方面要及时向财政、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反映各种侵占、低价私分国有资产的行为;外部监督包括业务监督和审计监督。业务监督有:1.调剂使用制度,可在政府或部门下成立非营利性国有资产的调剂机构,解决国有资产的闲置浪费问题。2.国有资产的处置审批制度,使国有资产在单位撤并、改制、对外投资、转让等各种资产转移变动中合法规范。3.定期清查报告制度,在年终对资产进行盘点、清查、账实核对,并将清查结果及时向财政(国资)部门报告。4.国有资产管理责任制,确保国有资产各个环节的管理都能将责任落实到人,并辅之以必要的奖惩制度。在审计监督方面,国家审计机关应对各行政事业单位进行审计,审计要全面核实单位资产的真实性以及资产的保值增值情况。

(七)利用行政手段和法律武器遏制使国有资产流失的行为

第8篇

对照市财政局的工作要求,各位领导开展行政事业单位资产清查意义重大、任务艰巨。局将在市委政府统一部署。狠抓落实,扎实工作,确保圆满完成资产清查工作的各项任务。

一、为资产清查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有力的思想保证。自建设局成立以来,提高认识。尤其是近几年来,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市建设局广大干部职工团结拼搏,艰苦创业,不等不靠依据自身力量不断发展壮大国有资产数量和规模,实现了所属国有资产有效增殖,为市委、市政府积蓄了大量的国有资产存量。如何进一步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和增值,开展行政事业单位资产清查工作是前提,基础,关键。资产清查工作既有利于加强国有资产管理、健全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又有利于是深化财政预算改革、完善公共财政体制,一项事关全局的大事。为此,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先后作出具体工作部署。局对这项工作尤为重视,为确保高质量地完成资产清查工作,资产清查工作的准备阶段,局在市财政局专业培训的基础上,还专门开展了有关业务培训工作,组织有关工作人员认真学习了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省行政事业单位资产清查工作手册》市财政局《关于开展全市行政事业单位资产清查工作的通知》等资产清查和资产管理的一系列专项文件,使有关人员进一步明确资产清查工作的政策、资产清查工作的方法步骤和工作要求。同时,局分别召开资产清查工作专项部署会、专项推进会和专项落实会,研究落实我局行政事业单位资产清查工作,并对资产清查工作提出了具体要求,动员系统内专项工作人员把思想尽快统一到中央的精神和省、市的要求上来,积极主动地做好资产清查的各项工作,切实抓紧抓好资产清查工作的落实。

二、精心组织资产清查的各项工作。为认真开展资产清查实施阶段和总结阶段的各项工作,加强领导。及时完成清查工作任务,局成立了资产清查专项工作小组,由局主要领导亲自挂帅,分管领导具体抓,并从系统内各财务科室选调配备精干人员参与到资产清查工作。同时,结合建设部门实际,局制定了建设系统资产清查工作方案,层层分解落实责任,建立资产清查工作机制。局纪委和局财务为防止出现违反资产清查办法与规定程序、不按时完成资产清查工作任务及有意瞒报、漏报和虚报清查资料等现象地发生,切实加强对系统内各有关单位监督检查,要求参与资产清查的单位和工作人员严以律己,自觉执行各项制度和规定,确保按时、高质量完成行政事业单位资产清查工作任务。

三、确保全面完成资产清查工作任务。按照资产清查工作的实施步骤和序时进度,狠抓落实。局目前已完成了资产清查的自查工作,同时对系统内各单位的固定资产、流动资产、长期投资、无形资产以及债权债务等进行了全面清查,并已将我局资产清查手工报表通过网络上报省财政厅。现阶段,资产清查工作已进入资产损益认定阶段,局将按照有关财务会计制度规定,对清理出来的资产盘盈、资产盘亏进行认证和核实清理;对查出的问题,按规定进行必要账务处理,以确认我局真实资产状况。清查范围上,将重点突出房产、地产以及用于经营的资产的清查。下一步,局将切实加强对清查中涉及的资产权属界定、损益认定、收益核实、鉴证资料收集,资产处置、坏账核销、账实不符等重点疑难、复杂问题,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并主动与市财政局对接,保证资产清查顺利进行。同时,将加强制度规范,实现长效管理。针对资产清查中暴露出的问题,健全完善资产管理制度,进一步堵塞漏洞,规范管理,逐步建立资产信息管理系统,实现对国有资产动态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