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初中学生心理教育

初中学生心理教育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4-04-16 16:07:14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初中学生心理教育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初中学生心理教育

第1篇

中学时期是人成长的重要阶段,是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因此,对中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的迫切任务。但目前仍然有大部分教育工作者片面理解心理健康教育,以为心理健康教育就是开设心理健康课或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心理咨询,与其他学科无关。实际上,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应是一个完整的、协调的系统,应以各种形式贯穿于日常的各项教育教学工作中。而在初中各学科中,生物学科与人类生存和健康关系最为密切。我们有必要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生物教学中,从根本上改变传统心理健康教育的局限性,把素质教育真正落到实处。

一、 新课标下的初中生物教学中蕴含着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因素

从教学内容看,新课标下的初中生物教材内容丰富,教学形式多样,有课堂教学、课外教学、理论知识教学和实践教学等。每一节教学内容和每一种教学活动方式,都蕴含着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因素。例如,在新课程标准中,课程的具体目标中含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其中包括热爱大自然,珍爱生命,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提高环境保护意识等。

从参与教学的对象看,参与教学活动的双方――老师和学生,是一个个有血有肉、有不同个性的个体。教师在教的过程中,会把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兴趣爱好、情感意志等和教学内容融在一起,以整体方式呈现在学生面前。而学生在学习时,不是被动地吸收,而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情感特点等有选择地吸收、把握。

根据新课标要求,学生要学好生物,除了必须学好书本知识以外,还应做到:1.多观察实物,多做实验;2.运用学到的生物知识来解释日常生活和生产劳动中所遇到的生物现象;3.利用课外时间栽种植物,饲养一些小动物,努力参加绿化、爱护野生动物、爱国卫生等活动。通过这些学习活动,学生的心理素质会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二、生物教学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应遵循的原则

1.科学性的原则。在生物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精心钻研教材,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例如,讲述神经系统时,针对某些学生总是认为自己天生脑子笨、在学习上丧失自信、自暴自弃的现象,笔者在教学时让学生认识到学习是大脑的功能,大脑皮层的总面积约为2200平方厘米,其中约含有140亿个神经细胞。所有这些特点,人人几乎是相同的,即使是爱因斯坦的大脑无论从体积、重量,还是构造上都与其他同龄人的大脑无多大的区别。所以学习成绩优劣,不是先天的,并举出一些勤奋学习而取得成功的例子。这样使学生在学习生物的过程中,树立了自信心。

2.主体性原则。心理健康教育应是以人为本,体现学生主体性的教育。因此,教师在生物教学中要承认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允许他们有自己的独到见解,引导他们去观察和独立思考。如讲授膝跳反射时,教师要求同桌的两位学生一个扮演“实验者”,一个扮演“被实验者”。这样不仅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锻炼了学生的口才和胆量。

3.活动性的原则。生物学科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坚持让每位学生都参与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自己去体验、感受。同时,教师还可以通过第二课堂、组织课外科技活动等,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如成立生物科技活动小组,对校园的主要植物(乔木、灌木)进行调查分类,并对其挂牌标签。学生在校园内进行了实地观察,认真记录观察结果,整理观察记录,共同查找资料,请教老师等,然后作出分析,最后才得出结果。在活动中既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合作精神,又培养了学生的各种心理素质。

4.激励性原则。人的各种活动都由一定的动机引起,并指向一定的目的。因此,教师要善于创设一切机会,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发挥自己的才能,获得成功。如在生物教学中,积极开展一些生物学知识竞赛、认识校园植物的竞赛、标本制作竞赛等,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学生取得成功时,及时进行表扬和激励,激发学生的上进心,以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二十一世纪所需的人才是复合型的人才。不仅需要有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更需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因此,我们只有在生物等各学科教学中坚持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才能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参考文献:

第2篇

一、当前初中生的心理健康情况分析

国内的部分学者专家研究显示,在我国初中生中,心理异常的学生比例为14%,处于严重心理行为的学生比例为2.9%。这个结果让不少老师和家长为孩子的成长问题担忧,心理健康问题在初中生群体里表现得尤为突出:

1. 学习态度方面的表现

学生经常会存有一些异类的心理问题,由于初中学习的紧张程度,还会出现学习焦虑和过度焦虑的问题,主要体现在学习压力较大,甚至达到了不能有效承受的地步,对学校环境的不适应,对集体住宿条件的不适应,上课坐立不安,对父母呈现出较为严重的依赖性。

2. 人际关系方面的表现

相关调查显示,有22%的中学生都存在人际交往方面的问题,具体表现在对家长、同学、老师等周围的人存在排斥感,不善于与他人交流和合作,其中有3%的学生人际能力表现的极差,很难与别人和谐相处,缺乏一定的热情,甚至表现出冷漠感,有的人还会出现强词夺理、不合群、孤僻等情况,给别人以难以相处的感受。

3. 思想方面的表现

经常对老师同学表现出对抗,或许这其中是由于处于叛逆时期的原因,这类学生能够占到学生总数的10%,这说明有太多的学生心理存在健康问题,思想绝对化,有些话说出来会显得太绝对,过分自信,总是觉得自己是对的其他人是错的,喜欢唱反调,故意跟老师同学作对,对长辈没有礼貌,见面不打招呼,甚至与自己的父母争吵,顶撞父母,更有甚者还会拿出走来威胁家长就范。对其他同学有捣乱行为,喜欢捉弄人,或者主动挑起事端。

4. 道德品行方面的表现

相关调查也显示了这方面的内容,品行问题发生最多的一个年龄段是处于13岁左右,在这个年龄段的学生表现的尤为突出,常见问题是对他人进行人身攻击,也就是喜欢打架,对他人物件造成破坏,还会说谎、偷窃、逃学或离家出走等。

二、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1. 通过讲授课本相关内容进行相关心理教育

我们讲述课文就是对作者作品的介绍,同样我们也可以通过这个方式对学生进行正常的心理健康教育。我们所讲的初中语文课本里大多数是名家大作,都具有很强的教育意义,对于陶冶我们的情操,健康我们的心理都是很有益处的。我们从中学习到的不仅仅是知识,还有身心的健全。课本中的这些名家都是值得后辈学习和敬仰的楷模,我们所敬畏的不仅仅是他们的文笔,还有他们的内心世界,能够让我们的内心焕然一新。如编写《红楼梦》的曹雪芹,如果我们能够真正读懂了他,就会发现他处在困境中依然坚持自我,依然坚持创作的梦想,还有张海迪的故事,这是当代的榜样,身残志不残,忍受着病魔多年来的折磨,整日活在痛苦的煎熬中仍然乐观面对生活,对生活充满自信。我们不可否认这些榜样都有着无穷的力量,对我们有很大的激励作用,针对学生的现状问题,我们完全可以考虑依靠课本上知识的魅力来改变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使学生逐渐改变自己,接受名家的教育和熏陶。我们可以在讲授课文的时候,让学生对课文进行阅读和分析,从而塑造自己的健康人格。

2. 教师在讲课的过程中对学生有意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作为一个初中语文教师有义务在讲授课本内容的时候,对学生进行相关心理教育,初中学生都是刚从小学出来的,思想言行等各方面还不成熟,还有待塑造,心理也尚未发育完全,语文教师就应该把握好学生发展的方向,向健康完善的方向引导学生,促进其健康成长。我们还要着眼于学生的长足发展,寻找学生身上的光亮点,使学生学会终身受用的学习方法,培养适合自己的学习习惯。当然,让学生写日记是一个很不错的办法,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自身修养和心理培养,鼓励学生把自己每天高兴的事情和有意义的东西记录下来,学会用心思考,进而完善自己的人格,形成健康的心理。初中教师要以身作则,从自身做起,用自己的言行影响学生教育学生,学会爱护学生,尊重学生,在某些问题上也要学会倾听学生的意见,用自己对教学事业的满腔热情影响学生,用自己的知识灌溉学生的心田。

3. 开展丰富的实践活动

第3篇

【关键词】 初中体育 心理素质 学生 锻炼

中学阶段是学生建立健全人格品质的黄金时期,也是其心理发展不成熟、不稳定和不平衡阶段。体育教师要利用好体育课堂这一契机和场所,承担起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任务。那么,体育教师在教学中应如何培养学生参与意识、竞争意识和进取精神,进而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坚强的意志和协作竞争精神呢?我认为,体育是培养和发展学生现代人格的重要手段和途径,它蕴涵了丰富而又积极的教育功能,只有把心理教育融于体育教育中,加强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才能符合我国现代教育的要求。

一、在初中体育教学中,应该注意培养学生的个性,加强学生心理素质锻炼

1、在初中体育教学中,体育运动可以加强学生心理素质。在初中体育课上,学生根据体育运动调节情绪,体验成功与失败,体验进取与挫折,丰富的体验增强了学生的自我调节能力,同样当学生学习压力大的时候,也可以通过体育运动调整,同时加强的心理素质的锻炼。初中体育教学中,教师要针对学生的个性特点,让学生对自己的性格、能力等做出客观的评价,体验到自己存在的价值,进一步端正自我意识。体育教师在体育课的教学中,通过手势、表情以及身体的动作进行交往,让学生在同一集体中学会相互关心、照顾他人,形成与人亲近、合作的习惯,在体育交往中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加强心理素质的锻炼。

2、在体育教学中,体育锻炼有助于学生形成吃苦耐劳、顽强拼搏的心理素质。在遇到困难的时候,体育训练可以帮助学生拥有不惧困难的勇气。在体育素质测试中,对身体素质较差的学生,教师要积极引导其努力达成目标,逐步克服困难。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学生的心理素质也会得到良好的培养。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要靠教师长年累月的辛勤劳动才能奏效,在学生不断接受挫折以及困难的过程中,学生耐挫能力会逐步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心理素质也会逐步增强。

二、教师要确定好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加强心理素质的锻炼

在初中体育教学中,教师要努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教师只有针对学生学习体育的心理特点确定教学目标,才能避免挫伤学生积极性。进行目标教育要激励学生充满竞争力,以帮助他们形成持久的正确学习动机。

1、初中体育教学可以巧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现代体育教学是一种情感的交流过程,教师要抓住体育教学过程这个特点,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和教法,突出“新”字,采取新颖、实用以及丰富的体育教学内容,使用生动活泼的教法让学生在不断获得新的体育知识和技术的过程中,增强练习、思考、探索等创造能力。

2、在初中体育课中,可以开展各种形式的比赛,培养学生的坚强意志和心理承受能力。初中生竞争心理比较强,各种形式的体育赛事可以激发起学生心理、智慧以及意志的较量。而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情感、意志以及认识都能够综合发挥内在的力量与同学抗衡,而比赛的过程很自然地促进了学生的心理品质特别是意志力量的发展。在艰苦、紧张的比赛中,只有坚定的意志,学生才可能在你争我夺中获得胜利。学生的个性形成在先天遗传的基础上,后天环境的培养对其发展非常重要。在体育教学中,体育课堂以及运动的环境都为学生良好个性品质的形成创造了非常有利的条件。教师巧妙使用体育学习迁移可以使学生将已经学到的技能、知识以及方法实现迁移。

3、在体育课中,教师要努力消除学生运动中的恐惧心理以及不良的个性心理。初中体育教学中,学生难免对所学的内容产生畏难情绪和恐惧心理。那么,教师就要针对学生的困难,加强学生的心理素质,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首先,教师要安排身体素质课课练,对落后生要增强他们的信心;其次在练习过程中,教师要循序渐进,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在学生能够适应训练的时候,要逐步提高训练难度,鼓励学生,让学生产生信心和勇气。针对学生不良的个性心理,教师要能够加强横断面知识辅导,克服和避免因对运动常识无知产生的懒惰心理。对少数个性随意的学生,教师要能够对学生动之以情,进行心理分析,对其积极的一面给予充分肯定,让学生的体育素质和心理素质得到全面升华。

三、组织竞赛活动,培养学生竞争意识和协作精神

第4篇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中小学生心理素质、促进其身心健康和谐发展的教育,是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开展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全面健康发展,本刊新开专栏和教师一起讨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在做初中年级主任工作时,为了有的放矢地安排工作,曾对中学生的特点做过一点分析。发现初中学生在生理、心理、思维、思想方面都处于极其关键的发展阶段。了解它,对教师、家长帮助学生顺利度过这个关键时期是十分必要的。

一、从生理上讲――处于“青春期”

(一)对“青春期”的简要分析。对于人的一生来说,“青春期”是继“婴儿期”之后生长发育的第二个高峰期。除了身高体重的迅速增加外,这一时期最本质的变化是性的逐渐成熟。这一变化是极其重要的,成就生理上的从儿童向成年人的过渡。但是,这时孩子的社会化还远没有完成。这种自然的成熟与社会化的不成熟之间的矛盾,就像洪水一样,需要家长、老师、社会的疏导和拦蓄才能安澜。

(二)教育策略。1.性生理教育要避免“神秘化”。面对女孩子的开始来月经和男孩子的开始出现遗精,家长应让孩子感到家长很高兴,也可以用适当的方式向孩子表示祝贺。告诉他们,你长大了。切莫神秘兮兮讳言讳语制造神秘气氛,关闭亲子交流的大门。母亲对女孩,父亲对男孩可以适时、适地、适度地进行性知识教育。如果感到不使也可以选一本合适的书,放在孩子的桌上让他们自己看。2.性道德教育要实现“阳谋化”。(1)划定底线。所谓青春期的性道德,也就是男女生交往中应遵循的规范。这一规范是建立在是非标准基础上的,其最底标准就是底线。底线是公认地不可逾越的。(2)谋定后动。老师和家长在教育学生时不能只顾宣泄自己的情绪,要谋定而后动。要在了解情况的基础上,分析“敌情”,制定“战法”。想好与学生谈什么,由谁来谈,什么场合谈。老师、家长要避免与学生处于敌对状态。如果不能与学生保持可沟通状态,教育也就无法进行了。

二、从心理上讲――处于“断乳期”

(一)对“心理断乳期”的简要分析。一个人长大的过程,在一定意义上讲是“从听家长的话――到不那么听家长的话――再到与家长平等对话”的过程。完成这个过程是孩子的一次重大飞越。但是,这次亲子关系的调整并不容易,所以心理学上才称之为“心理断乳期”。这个时期的孩子由于“身在此山中”,并不识自己的“真面目”。他们自以为长大了,可以负起责任了,不愿意让家长、老师多管了,但实际上并没有完全长大,很多责任还负不了,在很多时候家长、老师还不能不管。这就出现了矛盾。孩子认为父母、老师不信任、尊重他们,而产生对立情绪。这就是所谓的“逆反心理”。

(二)教育策略。1.从俯视到平视,但不能仰视。初中阶段孩子长得已经有家长、老师高了,甚至超了家长、老师。我们需要平视或仰视他们了。但是在心理上,我们的“角速度”可能还没有跟上。这时我们要自觉地拉平我们的视角,把他们看成平等的一员,高兴地欣赏他们的长大,尽管很多时候他们是“自以为是”。尊重他们在家庭、班级中的地位,尊重他们的意见。2.从前台到后台,但不能下台。孩子“逆反”以前,需要家长、老师的呵护,大人需要事事想在前面,告诉在前面,冲在前面。现在孩子到了需要冲破大人的习惯性“包办代替”的时候,大人应敏锐的发现这一点,高兴的迎接它的到来,策略性后撤、示弱,放宽“政策”,给孩子实践的机会,试错的机会,获得经验的机会。3.从少忍到多忍,但不能全忍。

三、从思维上讲――发展到“形式逻辑期”

(一)对“形式逻辑期”的简要分析。思维从低级到高级分为:直观行动思维、具体形象思维、形式逻辑思维和辩证逻辑思维四种。其中后两种合称为抽象逻辑思维。形式逻辑思维的特征是孤立地、静止地、片面地思考问题。辩证逻辑思维的特征是联系地、发展地、全面地思考问题。初中阶段的学生,思维发展到形式逻辑思维占优势的阶段;但是还较低级,需要感性经验的直接支持,是经验型的。不像高中生已经发展到理论型,并初步具有辩证思维的能力。

(二)教育策略。1.投其所好。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知道初中学生思维还需要感性经验的直接支持。这就需要我们投其所好,在对其教育时少讲抽象空洞的大道理,多用直观形象的举例子、打比方、讲故事的方法。2.谅其所萌。初中学生还不能联系地、发展地、全面地分析问题。加之现在生活条件好,学习任务重,导致孩子生活经验少。就更使得他们对一些现象不能正确认识。3.长其所短。在思维上,初中生的“最近发展区”是“理论型”的形式逻辑思维。这就需要老师、家长平时要有意识地、随时随地地“借题发挥”帮助其分析问题、总结经验,由此及彼,由表及里。

四、从思想上讲――处于“易塑后期”

对“易塑后期”的简要分析。人的思想观念一生都在变化,但是它的形成有如捏泥人,形状越往后越难改变状。人的思想观念的形成从婴儿期妈妈的一声声“乖,真乖,好孩子”开始,到高中阶段初步形成。所以这里把初中阶段称为“易塑后期”。这一时期的思想观念教育非常重要和关键,家长、老师应充分地抓住这“最后的机会”。

第5篇

在教学中,我努力挖掘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因素,作了一些有益的尝试:

一、巧设情境,激发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被人们称为“发明大王”的爱迪生是美国著名的科学家和发明家,他只上过三个月的学,怎么会有这么多发明创造呢?因为爱迪生对任何事情都有强烈的兴趣,只要看到不明白的事情,他就抓住大人的衣角儿问个不停,正是在他强烈的兴趣和追根问底的精神指导下他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还有瓦特小的时候观察到壶里的水沸腾后壶盖会跳动而深受启发,长大后发明了蒸气机。可见兴趣是创造的动力、成功的先导,一个人的创造性成果无一不是在对所研究的问题产生浓厚兴趣的情况下所取得的。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设计上要打破教材的条条框框,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手段,让学生在教学中不断获取新的感受、新的想法,进而激发其浓厚的学习兴趣,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从而萌动创新意识。

比如在讲授流体压强与流速关系这一节课时,我对同学们说:今天老师要给同学们表演“吹”的本领,如有不服者,可以向我发出挑战。此言一出,班里的学生立刻精神抖擞,全神贯注地注视着老师,他们一方面期望看到神奇的现象,另一方面也想从中找出老师表演的“瑕疵”来挑战老师。于是我在众目睽睽之下先表演了从长纸盒中不断吹出一个又一个泡沫球的实验,同学们立刻发出神奇的叫声。紧接着我又表演一个吹不开的两张纸、吹不掉的乒乓球实验,同学们立刻被这些神奇的情景所吸引,并且表现出了强烈的参与兴趣。于是我趁热打铁,让同学们每人准备一张纸,把纸紧贴下嘴唇放置,从纸的上方吹气,发现纸飘起来了,由此学生的兴趣一发不可收拾。紧接着我让学生把纸一分为二,模拟我刚才的操作再从两张纸中间吹气,发现纸不但不分开,而且越用力吹,纸靠得越近。这时许多同学已不由自主地提出自己的疑问了:“咦,为什么会这样?为什么纸分不开?为什么乒乓球掉不下来?这里面蕴含着什么样的物理知识?”就这样,老师在教学中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在教材内容和学生心理之间产生了一种不协调,从而引起学生的好奇心,调动了学生的兴趣,培养了学生勇于质疑的精神,把学生引入到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中去,开阔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思维的深度和广度,从而萌动了创新精神。

二、引导参与,自主实验,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手与脑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些联系起着两方面的作用:手使脑得到发展,使它更加明智;脑使手得到发展,使它变成创造的、聪明的工具和镜子。”这就是说,只有让学生动手,才能让学生思维的结果得到强化。

在初中物理课中安排了一些学生动手实践方面的内容,特别是教材中的“想想做做”、“动手动脑学物理”等栏目,为学生的动手实践提供了广阔的天地。利用这些内容,让学生亲自去探索、去实践,在实践中加深对物理知识的理解,让学生“动”起来,让他们用自己的头脑想、用自己的眼睛看、用自己的手做,这样才能调动多种感官参与,他们的想象力、创造力才会进一步被激发,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例如,在学习《平面镜成像》这一课时,老师讲到平面镜除了能够成像外还能改变光路,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此知识点,特意布置了“动手动脑学物理”上的一道题:要求学生自己做一个潜望镜并把它放在窗户下,看看能否观察到窗外的物体,并要求把作品带来选择好的进行展览。老师布置此作业,目的是让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在学中玩、在玩中学,但中学生还具有争强好胜的特点,他们一听说老师要进行展览,因此在设计制作时不但注重材料的选取,还非常重视作品的美观性,每个人都尽心尽力地制作自己的作品。这一活动极大地调动了他们动手操作的积极性,以至于活动结束后,他们兴致还很高。针对这一情况,我对学生说:你们能不能自己动手,再做一个万花筒?学生们立即响应起来,兴致极其高涨。这足以说明,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中,动手能力是不能忽视的。

三、学以致用,注重生活化教学,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物理教学的课改理念是“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我们在生活和教学中,要时刻做有心人,充分利用身边的生活资源,培养学生善于创新、善于实践的能力。

第6篇

【关键词】初中语文新诗教学能力培养

《语文课程标准》将学生的能力培养提到了首位,在7—9年级的课程目标中说:“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并要求教师一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初中语文第三册第四单元,都是新诗,属于文学作品单元。新诗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文字浅显,明白如话,形象鲜明,意境深。教学中,很容易将作品分析得支离破碎,对于提高学生能力很不利。怎样贯彻“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这一教学目标,教学中怎样去实施能力培养,历来是一个难点。笔者就这一单元的教学所得,从“导”“学”“评”三个阶段谈一谈教学体会。

第一阶段:“导”。它包括“学前导”和“学中导”

一般“导”,往往是教师给学生介绍诗歌的背景材料,向学生简介该诗的主题、情感。但如果只是教师一味向学生介绍,很容易形成一言堂,引不起学生的兴趣,更谈不上能力培养了。诗歌教学要创设生动活泼的课堂气氛,“导”法也应生动活泼多样。教材所选的诗歌,大多是一些名家之作,现在学生手里有关这些作家和作品背景方面的资料很多:教参、课外书籍、网上资料,比比皆是。应激发学生自己做课前准备,自查资料,课上向大家展示自己查到的成果,大多数学生都有极强烈的表现欲,做起来非常起劲。学生自查资料,能扩大学生知识面,提高整理资料的能力。教师也应向学生展示自己的资料,并向学生介绍自己的资料来源。“导”中教师可以创设教学的情景,将学生引入诗歌所描写的意境;也可以向学生提出若干问题,引起学生的思考。有些诗歌,教师一上来就可以范读,将学生“导”人诗歌的意境中。“导”的方法多种多样,应选择最能调动学生积极性,能让学生去读书、查资料、动脑思考的方法,灵活运用。

第二阶段:“学”。

这是诗歌学习的主要阶段。这个阶段学习有多种方法,主要有:读、悟、述、品、评、诵等等

“读”是熟悉诗歌。任务是大体把握诗意,初步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和读文章一样,学习诗歌也要整体把握诗歌的基本内容,整体构思,为下一步的学习奠定基础。读,可以是学生自读,也可以是教师的范读。

“悟”是感悟诗歌。感悟诗歌的形象,感悟作品所抒发的思想感情。诗歌的特点——凝练性、跳跃性、模糊性,使学生对诗歌的理解产生障碍。诗歌“往往是跳跃式的,要由读者凭想象去联系起来。”好的有分量的诗,往往只说出一部分,另外一部分没有说出来,待读者自己去体会,这就不容易看了。我们必须把可以体会的体会出来,才算真正了解。”教师怎样引导学生领悟诗歌所抒发的感情是学习诗歌的关键。要在诵读的基础上,反复琢磨品味,激发学生自己去想象,去发挥,通过想象领悟诗歌形象,猜测诗歌所蕴含的思想感情,走进诗歌的情境,去感悟、去体验,才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感悟能力。

“述”要强化形象描述,让学生深切感受诗的形象。可以是教师运用富有感情的有声色、有光彩的语言形象描述,引导学生进入诗境;更应让学生将自己的感悟用优美的语言表述出来。教师在“导”时,要根据诗的不同基调变换不同的情绪、语言和语调,把握描述的节奏,绘声绘色的展示诗的情境。对学生的“述”,教师应教给其方法,如引导学生从具体的抒写人手,抓住具体的形象,用语言将这一形象描述出来;再如引导学生借助想象,将自己头脑中那幅画面描绘出来。这一步既培养学生思维的连贯性,也培养学生“说”的能力。“述”贯穿于整个学习阶段。

“品”是领悟诗歌的神韵,品味语言。清代诗人吴修龄把作者的思想情感喻之为米,认为一般的文章只是把米煮成饭,诗则是把米酿而为酒,“饭不变米形,酒则尽变”。诗歌教学就应引导学生去“品酒”,在“品”中去发现、去把握、去挖掘、去想象、去发挥,从而领悟到诗歌的神韵,领悟到诗歌的美,这一点,和“悟”相一致。“品”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去品味诗歌的语言.教师可示范性地讲一些精妙的词,让学生学会“品”的方法;更多的要让学生自己去“品”,以提高学生品味语言的能力。

“评”是谈自己对诗歌的认识,谈自己对诗句字句的看法,阐述自己独到的见解。它有利于提高学生评价能力,增强创新意识。

“诵”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进入角色诵读诗歌。通过诗歌的停顿、节奏、重音、语调等,体味并表现出作品的内容和情感。朗诵时要求朗诵者“进入到原作品所具有的那种精神状态中去,即所谓‘进入角色’,把原作品创作时燃烧着的思想感情,在朗诵中再一次燃烧起来。”这一阶段,教师的指导非常重要,教师要引导学生去体味诗歌,真正进入诗歌的情境,再现诗歌的激情和诗人产生共鸣,并运用好“高低、强、弱、缓急”这三类语调,让学生真正领悟诗歌蕴含的美。学生在练习“诵”中进一步学会学习,大大提高欣赏诗歌的能力。

第三阶段:“评”

第7篇

【中图分类号】 G635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5)13―0025―01

随着学校结构布局调整,各地出现了许多寄宿制初中,这对我们教育工作者来说是一个全新的课题,除去正常的教学工作外,还要对学生的在校生活进行管理。在管理过程中,我们经常遇到和过去不完全一样的问题,很多问题带有独特性,只有在寄宿制学校中才会出现,特别是寄宿制学校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等。这些问题应当引起我们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并想方设法处理好这些问题。

一、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人生奋斗目标

作为初中生,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相对来说是比较模糊和不明晰的。随着年龄的增长和自理心理的发育,使他们处在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对他们进行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教育刻不容缓也作用巨大。应结合语文、思品等课程,教育学生树立知识改变命运,奋斗成就人生的信念;结合校园文化建设、读书、演讲等活动,教育学生树立人生能有几回搏,幸福不会从天降等奋斗拼搏的精神。如果学生有了这样的理想与信念,再加上学校、老师的正确引导与必要的督促,学生就很有可能投身到紧张的学习生活当中,消除失落感,焕发出积极向上的力量,消除颓废消极的情绪,走上健康成长的道路。

二、在贯彻激励性原则的基础上辅之以必要的抗挫折教育

趋利避害是人之常情,渴望尊重和成功是人之特征,爱听好话爱听表扬是人之特性,正面引导、鼓励、激励是课改要求,也是我们教育工作的主流,但更要进行必要的挫折教育。因为人生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就像大河的水流一样总是向前奔去,但必有漩涡和回流,这是规律。人生就像是海上的波浪,有时起有时落,要教育学生树立“困难对弱者来说是万丈深渊,对强者则是宝贵财富”的信念,面对挫折,要有必胜之信念,做搏击风浪之海鸥,付出多少,才能有多少回报。如果学生有这样的信念,他们就会笑对挫折,笑对人生,从容乐观地面对紧张或许有点枯燥的学校生活。

三、创设良好的心理发展环境

创设良好的心理发展环境,从大的方面来讲,一是学校必须坚定不移地推进素质教育,克服应试教育给学生带来的心理上的负面影响,特别是以文化课考试成绩好坏来评定学生的优劣的做法必须改变;二是要重视良好班风的建设,对学生来讲,班集体是其主要的社会生活环境,良好的班风对个体的认知、情感和意志活动都会产生积极作用,创造一个良好的班级心理环境对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是十分必要的;三是重视开展多种多样的活动,心理健康教育应以活动为主要载体,丰富多样的教育活动是心理健康教育取得实效的前提,也是区别于学校各科教学的主要特征;四是重视校园环境的建设,校园环境建设是潜在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优良的校园文化对学生心理健康有着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五是重视家庭教育环境,家庭环境和父母的养育方式对学生心理健康影响极大,一个健全、和睦、情感温暖、民主的家庭,是有利于学生健康心理发展的;六是教师和班主任的教育行为,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营造一个关心、融恰、愉悦的心理氛围是非常利于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

四、加强家校联系,多渠道育人

说到教育,有些人可能就说那是学校的事,这种说法当然是大错特错的,对青少年进行教育是全社会的事 ,家长绝对不能袖手旁观,对寄宿制学生的家长更是如此。父母是学生的第一个老师,因为家庭和学生有天然的联系,家庭和家长对学生的成长影响巨大,学校应当充分发挥这个作用,针对学生不同的心理障碍,强化家长和学校的联系。如为了交通安全规定家长尽可能地接送学生,设立家长听课日,学校开放日,重大活动邀请家长参加,也可组织开展感恩父母系列活动,建立家校联系卡,定期进行家校联系等。通过这些活动的开展,可以逐步克服学生恋家或亲情淡化的心理障碍。

第8篇

学习体育的动机来源于需要。根据生理和心理以及社会的需要,一般学生学习体育的动机可概括为:(1)由于对各个活动的好奇心,对体育活动产生兴趣。(2)在各项比赛或上课中取得好成绩、受到表扬、获得荣誉。(3)认识加强,知道参加体育活动会使身体健美、强壮,能体验到运动能使人产生舒适、愉快的感觉。(4)好斗心强,同学之间共同运动时,有不甘败下风坚决取胜的思想。(5)为了集体荣誉而发挥自己的全部技长。(6)文化学习或其他课程没有希望,而指望从体育上找出路,将来当运动员或从事体育专业等等。

从以上动机可以看出,由于需要的水平不同,需要决定的动机也有着明显的差别,对体育学习的推动作用也是不一样的。此年龄阶段,学习动机不稳定,容易动摇和变化,在学习与锻炼中常常出现起伏现象。此时,教师要采取各种措施提高他们的自觉性,有意识培养学生的体育学习动机,使他们把社会的需要转化为自己参加体育学习的动机。教育学生把学好体育,练好身体和现代化建设结合起来。应首先提高他们对体育的兴趣与爱好,然后进一步巩固、培养、逐步深化。

2、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初中学生对体育活动的兴趣广泛,但不专一,很容易变化,并且具有一定的!择性,而体育教师的专长,教学水平,传统项目,教学条件等因素则直接影响学生对上体育课的兴趣和对不同项目的!择态度。他们一般喜欢灵活、敏捷机智的运动项目,但尚未形成对专项运动的稳定兴趣。根据这些情况,教师应注意培养学生坚定、深厚、多方面的兴趣,不可使之片面发展。一般在动机的推动下,可提高运动兴趣。因此,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要采取一定的方法,引导启发,培养学生自发的动机,使学生在学习技能动作时,不但不感到痛苦和困难,反而会感受到更大的喜悦。切忌在学习情绪不高、烦恼、害怕、心神不安、回避的情况下进行强制性指导。否则,外因不通过内因则不会取得良好的效果。

教学中,教师要使学生明确学习目的意义,建立自觉的学习态度,引起他们的求知欲。教法要新颖、生动、活泼,防止枯燥呆板。尽量给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条件以及活跃的气氛,使学生以此为动力,从而愿学愿练,提高兴趣。同时在学习中要看到成绩的进展,随时激发学生的信心与进取心,鼓舞斗志,力争不达目的誓不罢休。注意要以表扬为主,批评为辅的精神进行强化、肯定,同时还要指出不足之处,便于其自我监督。另外,参加竞赛活动也是引起兴趣的一个良好机会,让学生对胜利后的喜悦,失败后的懊悔进行必要的体验。在教学中还应注意,不能迁就学生的随心所欲放任自流、为所欲为的自由主义的兴趣。应当使每个学生养成自发地、积极地从事各种体育学习的态度和行动。

3、注意学生的情感和意志

初中学生的情感在体育教学和比赛中表现比较强烈和鲜明。因此,体育教师要善于抓住时机进行正确的引导和教育,使学生的情感逐渐的稳定、深刻。

进入初中后的少年,他们的意志有了明显的发展。他们非常敬佩和喜欢模仿意志坚强的人物,不怕困难,不畏艰险,具有勇敢果断的意志品质,敢于做些较难而惊险的动作,勇于承受较大的运动负荷。因此,教师要注意对其进行适当的控制,加强保护,进行帮助,以免发生伤害事故。

4、遵循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