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04-16 16:07:16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企业信息化教程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关键词:高校教师;职业道德;滑坡;物流专业
中图分类号:F252 文献标识码:A
教师职业道德及其规范是在长期的职业劳动中形成的道德观念、行为规范和道德品质的总和,它反映了客观的教育活动对教师提出的要求。教师职业道德是调节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学生、教师与学生家长、教师与学校、教师与社会相互关系的行为准则。
一、物流专业对教师职业道德的特殊要求
(1)爱岗敬业精神。物流行业是一个工作相当繁杂相当琐碎的行业,它的教育与教学也具有相应的特点,它要求教师将各个相关学科的知识糅合成一个系统的知识体系,同时还要求各位教师将特别精细的操作性的知识传授给学生,这就要求专业教师要特别的热爱这个专业,要特别的具有耐烦、细致的心理特征和思想准备以及行为方式。第二、团结协作精神。现代物流将运输、储存、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处理等方面,是一个环节众多的行业,哪一个环节出现差错,整个的链条就会断裂,物流企业就会遭受巨大的损失。这就要求专业教师发扬团结协作精神,使各门课程有机结合起来;同时,教师在日常的教育教学过程中也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第三、准时精神。准时就是要求物流公司在配送商品时既不能过早也不能延误,要在客户指定的时间正点到货。这就要求专职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自己要坚持准时原则,上课、辅导答疑、作业批改、实习实训等各个环节都必须准时,同时要求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也必须准时。
二、高校物流专业教师职业道德的现状
目前,高校教师职业道德整体滑坡,甚至相当一部分教师已经完全“铜臭化”,“一切向钱看”,享乐主义盛行。
(1)缺少敬业精神。教师的敬业精神是教师爱业、勤业、乐业、精业、创业的基本品质。敬业精神,也可以说是教师必须对教学充满热爱之情,具有乐于为人民的教育事业而献身的精神,必须对教育事业充满高度的责任感,兢兢业业,不图名利。敬业精神亘古就应该是每一个想成为好老师的首要标准。但在市场经济和社会转型时期的一些负面因素的影响下,高校部分教师把自己所从事的工作仅仅认为是一种职业和谋生的手段,而未把它看作是承担着传承人类科学文化知识、传播崇高理想的一项事业。正因为如此,有的教师不思进取,缺乏敬业奉献精神,精神状态不佳,得过且过,无意于对教学内容、教学形式和方法的探索和研究。
(2)工作中过分强调个人利益。有的教师受“一切向钱看”的拜金主义的影响,接受工作不是以服从学校需要为原则,而是以是否有利可图为前提,“钱多多干,钱少少干,无钱不干”。有的教师认为校内的课时费太少,不愿接校内的课,而到外面去讲课挣钱。有的教师为追求个人利益,利用学校培养而获得的资本,置学校和学生于不顾,擅自离职离岗等等。
(3)少数教师不安心本职工作。个别教师无心从事自己的本职工作,总是觉得这三尺的讲台实在太埋没了他的许多能力,因此把主要精力放在第二职业上,行色匆匆,分秒必争,以至于让人分不出哪个是本职,哪个是次职。如此忙碌,耽搁一、二节课,或请其他教师代课,也就不足为奇了。有的教师流路出不想教书的思想,但又因“没有别的地方好去”,也只好教书混日子。因此在工作中缺乏进取精神,不注重获取新的知识,不钻研业务,不求上进,得过且过。加之当前高校盛行量化管理,论文的多少往往成为教师科研能力的标志,教师凭论文可以解决评职晋升问题,而其社会地位、工资、住房等切身利益又与能否晋升有着紧密的联系。在某种程度上,这种量化管理又催化了高校教师重科研轻教学的功利心态,在教学上得过且过、敷衍塞责。
二、高校物流专业教师职业道德滑坡的成因分析
究竟是什么导致教师职业道德滑坡?究其原因主要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1)职业道德研究不深入,教育抓得不严
一般高等院校很少对师德师风进行深入的研究,关于师德师风的读物市面上不多,学校也很少采购。对于教师师德师风的要求非常笼统和形式主义,比如说,只要教师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热爱教育事业,关心学生等,没有制定具体的量化的衡量标准,如人文素养、言谈举止、仪容仪表、性格特征等都缺乏详细的考核指标,对于教育过程中出现的不符合教师职业道德的现象就只能人为裁决而不是制度裁决,从而使得职业道德建设缺乏说服力和可持续性。这些指标的制定必须紧紧围绕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学校的全面发展以及教师本身的全面发展。
(2)社会不良风气的侵蚀
目前,不良社会风气主要表现为求财、恋财、贪财的观念与行为普遍,同时,社会舆论也是“财富大比拼,煮酒论英雄”。尤其是物流专业的教师接触到物流行业很多的草莽英雄,导致自己的心理失衡。这样的社会现象这样的价值观念,导致许多教师有意识地放松职业道德学习、降低对自己的道德要求甚至让自己道德堕落,比如说上课经常迟到、上课不注重讲知识而一味讨好学生、利用考试谋私,拼命从事第二职业,正常的课堂教学马虎应付。大事小事皆不管,只顾赚钱事;风声雨声都不听,独寻利好声。学校的事、系部的事、学生的事,如果不能带来好处就不去理它。
(3)高校学生素质整体下滑带来的影响
一方面,从1999年开始扩招以来,招生比例已大幅提高且居高不下,进入门槛越来越低,大学教育已从精英教育变成了大众教育。另一方面,由于独生子女政策的实施导致独生子女比重不断扩大,家长的溺爱教育、社会不良风气的侵袭加上义务教育阶段素质教育的偏差与高中应试教育形成的巨大反差,导致高校学生素质整体下滑。物流专业作为一个新兴专业,它的进入门槛相对更低一些,从而学生素质也要更低一些。然而高校仍然实行混合教学而不是分层教学,导致课堂教学的组织越来越难,学生思想工作也越来越无效,许多教师也对大众教育产生了理解偏差,将“大众教育”等同于放松教育或随便教育。许多教师因教育难度加大便知难而退,这种现象持续下去也就导致了教师素质下降。
(4)教师引进把关不严
扩招导致高校教师严重不足,其应对方法有三:一是原有教师工作量不断增加,但这是透支生命的做法,它会导致高校教师健康状况的迅速恶化,只能作为权宜之计;二是将学校原有不合格的教师从性非教学岗位上重新换回教学岗位;三是饥不择食般地引进教师,只要是硕士毕业生,不管专业对口与否,一律引进,凡是对口专业的本科生,稍加审查也引进。
这样一来,相当部分不具备教学能力或存在某些道德缺陷的教师上岗了,但更为严重的是,这些新教师根本没有培训期,比如说让他们先做两年教辅工作,先了解和熟悉教学和思政规律,而是一进来就往讲台上赶,“打铁先须自身硬”,让自身素质不过硬或存在道德缺陷的教师匆匆忙忙上讲台,其结果自然是越搞越糟。
(5)考评机制不合理
相当多的高校,包括部分重点本科院校和绝大部分的一般本科院校,在教师考评时严重偏离了教学和育人,滑向了科研能力的评比。诚然,科研是一个学校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如果一个学校长时间出不了科研成果,那么它跟普通的初中高中就没有区别了,也就谈不上发展了。但反过来讲,如果一个学校的科研不是建立在良好教学的基础上,那么这个科研就会成为空中楼阁,不久就会倒塌,因为教学与育人水平很低,导致生源不断萎缩,学校也就不成其为学校了。这就是人们常说的“皮将不存,毛之焉附”的道理。在这种只重科研不重教学的指导思想下,加上教师奇缺导致教师教学任务沉重,于是,教师们只能在鱼和熊掌之间做出选择,结果是降低教学与育人的水平,腾出时间来搞科研。
作者单位:湖南商学院经贸学院
参考文献:
[1]江敏丹.市场经济与教师职业道德[J].江西社会科学,2000,(7):223-224.
关键词:信息化;云计算;高校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31-0017-02
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16.31.009
一、高校教改的信息化时代背景
在信息化时代背景下,信息技术在高校教学中得到了重视,主要体现的背景如下。
1.云计算是随着互联网发展的新型商业化计算服务模式[1-3]。众多高校或教育部门部署的云计算中心,优先满足教学、日常办公和核心网站的运行,在负载较轻,资源闲置时,可进行科研的大规模数值计算,具有良好的经济竞争力[4-6]。
2.慕课的开放性、在线性可驱动学习者学习方式根本性转变。
3.移动学习在数字化学习的基础上通过有效结合移动计算技术带给学习者随时随地学习的全新感受[7]。
二、信息时代下的教学方式改革
高校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的改革,离不开信息技术的支持。同样,信息技术的进步与更新,也推动着高校教学方式的转变[8]。
1.教学理念的改革。即要求教师引导学生主动收集、分析研究、合作共享、判断和利用教与学过程中的要素和信息,从而全面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同时,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的教学过程,成为教学的主动参与者。
2.教学方式的改革。教师可通过电子教案、互动平台、在线播放等教学方式,为学生建立理论学习、实践练习的学习环境,有效拓宽学生学习的渠道。使用信息化方法,如慕课、移动学习等方式拓展教学内容,能使学有余力的学生有可学内容,可兼顾基本教学质量和高素质学生的培养。
3.评价体系的完善。建立学生的电子档案,实现教学过程中的频繁小测验,甚至实现学生互评成绩(比如一门课的每份电子试卷由同班的五位同学评分,最后分数为平均数),激发学生参与教学的主动性。这样不仅能及时发现学生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时解决,还可实现对学生进行全面客观的评价。
三、课堂实践
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是一种以教师、书本、课堂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强调教师单方面的授课,不符合信息化社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与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不同,在信息化时代,课堂实践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革新。
1.授课内容的短小精悍。无论是课堂的讲解还是上机练习,强调学习内容需针对一个特定问题,学习和练习长度尽可能控制在符合科学的注意力集中时间范围内,以几分钟到十几分钟为宜。
2.学习流程的重构。学生的学习过程一般为3个阶段:(1)自我认知,即学生通过提前预习,实现学习的自我强化。(2)信息传递,即通过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教学互动实现知识学习。(3)内化吸收,即课后学生自我组织强化知识的掌握。存在的问题是:在信息传递阶段,长时间的授课使学生注意力难于集中;在内化吸收阶段,学生易感到挫败感,导致学习态度转变为消极态度,甚至影响学业的完成。在信息化时代,结合慕课和移动学习,将教授内容的“长篇大论”,革新为“短小文章”。结合慕课和移动学习,学生可高质量、高效率完成课程的预习与复习。
3.综合能力的提高。学生在完成高级语言程序设计的基本语法后,结合互联网技术,分组讨论并编写速测题目并上网运行,就能提升学生主动思考的能力、团队配合能力、组织协调能力。教师可在课堂教学即将结束时速测,实现学生成绩的互评,提升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结合慕课,学生能根据自身情况来安排和控制自己的学习,在课外进行进一步的案例实践,培养和提升有志于信息技术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信息化技术素养。
4.评价体系的完善。利用信息技术结合速测题目,实现月考、周考甚至堂考。教师还可建立学生的电子档案,及时评测学生的学习进度、知识的掌握程度,建立完整的教学记录。同时,整学期的教学记录,可有效提高下一学年的教学质量针对性,避免盲目性,降低教师的工作难度,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持续改进。
杜栋,河海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研究生指导教师,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特色专业负责人,企业信息化与工业工程学科方向(学术创新团队)带头人,兼统计学学科带头人;中国系统工程学会决策科学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优选法统筹法与经济数学研究会计算机模拟分会常务理事,江苏省现场统计研究会理事。
作为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特色专业负责人,他提出了“以信息技术应用为中心”向“以信息资源管理为中心”的学科战略转移观点,其总的指导思想是从“技术导向”向“管理导向”转变。更为重要的是,他特别强调系统科学思想和系统工程方法在信息管理中的应用。他的学术思想和研究方法已在国内信息管理学术界产生了积极的反响。由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信息管理学教程》已经出了第3版,连续印刷12次。其带领的学术创新团队抓住“企业信息化工程”这一契机,发表了有关企业信息化工程的研究文章20余篇,几年前与合作者在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了《企业信息资源管理》。去年,他又在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了国内第一本全面介绍企业信息化继ERP,CRM之后的第3股浪潮的《协同管理系统》,反映了其在此领域的研究走在国内前列。
作为企业信息化与工业工程学科方向带头人,他积极开展六西格玛管理与ISO,BPR、ERP、CRM等的关系与集成研究,这是其近年来开辟的创新研究领域,在《数理统计与管理》等杂志上发表了系列研究成果,目的是努力使企业数据化管理与企业管理信息化融合,使研究处于国内领先水平。
作为统计学学科带头人,他把统计学和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两个学科专业进行交叉,开展了统计学学科下的统计信息系统学科方向建设,由中国统计出版社出版了全面反映中国国情下统计信息化工作的《统计信息系统》,积极推进统计学学科研究从统计理论和方法向统计技术和手段迈进。
人类总是在不断地与控制问题打交道。然而,从人们对控制问题研究的成果看,迄今为止,对自然科学领域控制问题谈论的较多,而对社会科学领域的控制问题则谈论较少,社会科学领域对宏观经济控制问题研究的较多,以至形成了“经济控制论”,而对微观管理控制问题则研究较少。所以,杜栋认为,应努力建立“管理控制学”。为了加快发展“管理控制学”这一交叉学科,他建议,我国管理科学家、企业管理家和控制论专家要取长补短、互相学习,以使控制论在管理中的应用真正能结出丰硕果实。这是他目前最大的心愿,而他也正朝这个方向不断努力!经过多年各学科交叉的工作积累,和凡事“举一反三”的思考习惯,在已出版的《管理控制论》、《管理控制》基础上,他又在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了关于管理控制的“第三部曲”――《管理控制学》,作为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研究生的教材。
[关键词] 企业 电子商务 信息化 步骤
新技术革命正在兴起,经济全球化、一体化的进程也逐步加快,除了企业自身的内部整合,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渗透,企业信息化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
一、企业信息化
1.企业计算机化――信息孤岛
企业从安装第一台计算机到利用计算机技术在企业经营、管理、设计、制造等部门的应用,形成了一批分立的、单项应用系统。这个时期,技术和应用这两个关键要素的发展非常迅速,奠定了企业信息化快速发展的重要基础。但是,由于技术的限制,应用深度还有限,应用的宽度也是限于某个特定的领域。这个时期的应用更多地只能被称为计算机化,也就是用计算机代替人工处理数据等工作,而不是我们现在所说的信息化。即使到了后期,所形成的系统也多是孤立的处理系统,基本不存在系统与系统之间的信息交流和使用。这个阶段可说是企业信息化的孤岛应用阶段。
2.企业信息化――管理信息系统
信息技术应用从简单数据处理发展到比较复杂的信息系统,从数据处理部门和计算机部门扩大到企业的各个领域包括生产、设计、制造、办公、管理、采购、营销等。办公自动化系统、电子数据处理系统、辅助设计系统、各种生产控制系统、财务管理系统、订票系统等纷纷出现。全面开花的局面反映了企业计算机化和信息化快速发展,但是绝大多数应用系统都是在各自领域里独自设计、开发和实施的,没有充分考虑信息与其他相关领域的相互交叉问题,开发出来的系统缺乏信息共享与交流的基础技术。信息孤岛现象日渐突出。
3.集成应用――计算机信息集成制造系统(CIMS)
经过前期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在企业中的全面应用,各种各样的应用系统不仅解决了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等过程中的诸多业务处理问题,而且从根本上改变了与之相关的信息处理和使用问题。随着系统的运行和使用,产生了大量的数据,这些数据中可以提炼出许多对企业来说非常有用的信息。数据、应用系统都变成了一种资源,各个系统之间的信息交换要求空前提高。企业开始从整体上去规划、设计和集成现有的信息系统,完成信息共享,消除信息孤岛。企业提出了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它是以人为中心,以系统工程理论为指导,以网络为传媒,以集成为核心,以流程重组为主线,实现企业物流和作业流的有机集成。
4.信息融合――ERP
企业信息化在集成应用的基础上,进一步向前发展。企业信息化已不仅仅是信息技术在企业的应用过程,而是信息技术应用与企业原有的生产方式、经营方式、管理方式和和制度等进行全面整合,从而促进企业战略目标实现的过程。企业信息化不再限于企业内部,在前端向供应商延伸,在向消费者延伸。信息化把越来越多的企业带进了网络经济。在这样的背景下供应链管理与客户关系管理系统得到较广泛的应用。新一代的企业资源规划――ERP,是在MRPⅡ原有功能的基础上,向内、外两个方向延伸,向内主张以精益生产方式改造企业生产管理系统,向外则增加战略决策功能和供需链管理功能。它将企业的各方面资源充分调配和平衡,将企业内部原来分散、孤立的“信息化孤岛”通过内联网和因特网连接到一起,实现企业由相对封闭走向开放,使信息处理由事后走向适时,管理方式也由传统走向现代的转变,最终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二、企业电子商务
1.企业内部网
企业内部网由Web服务器、电子邮件服务器、数据库服务器以及电子商务服务器和客户端的PC机组成。所有这些服务器和PC机都通过先进的网络设备集线器(HUB)或交换器(SWITCH)连接在一起,对企业内部和外部提供电子商务处理服务及为企业内部提供电子邮件的发送和接收。
2.Intranet与 Internet相连
为了实现企业与企业之间、企业与用户之间的连接,企业内部网必须与互联网进行连接,通过某些计算机硬件及网络设备将企业内部网与互联网连接起来,实现企业业务范围和空间的扩展。
3.电子商务系统
在建立了完善的企业内部网和实现了与互联网之间的安全连接后,企业已经为建立一个好的电子商务系统打下良好基础,在这个基础上,增加电子商务应用系统,就可以进行电子商务了。一般来讲,电子商务应用系统主要以应用软件形式实现,它运行在已经建立的企业内部网之上。
电子商务应用系统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完成企业内部的业务处理和向企业外部用户提供服务,比如用户可以通过互联网查看产品目录、产品资料等;另一部分是极其安全的电子支付系统,电子支付系统使得用户可以通过互联网在网上购物、支付等,真正实现电子商务。
企业建立了内部网,完成了内部网与互联网的连接,建立了电子商务平台及电子商务系统,这样企业可以方便、快捷地开展对内、对外业务。
(1)通过电子方式开展更多的业务,比如在Web上开展电子商贸,主要方式有全球范围内产品展览、销售的信息服务等等。
(2)扩展企业信息资源,提高企业管理水平,联系更广泛的客户,比如利用Web电子出版企业各种信息,供企业内部或指定客户使用。
(3)更经济、更方便地进行企业内部交流,比如利用电子邮件,降低通信费用,企业员工可以方便快速地应用电子邮件来传送信息。
(4)通过Internet获取各种信息和服务,降低市场营销和服务支持的成本;管理者通过内部网了解各部门的生产情况,获得最新销售和市场信息;员工可以及时获得企业内部信息,例如福利待遇的规定、企业内部文件及有关人员名单和电话。
4.企业外部网――Extranet
值得一提的是,企业在此基础上,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与本企业上下游的合作厂商建立良好的合作及交流关系,即企业外部网,如图所示。企业外部网(Extranet)是利用公用网(如Internet)和原有的企业内部网(Intranet)组织的一种虚拟专用网络(VPN),通过不定期访问控制和路由表连接若干个Intranet,利用Internet技术将企业与供应商、合作伙伴、相关企业、客户相连,促进彼此的联系与交流。它实际上是一种广义的企业内部网。Extranet
在开创电子商务上的应用是建立各企业Intranet之间的MIS数据库集成界面,简化各项商务合作的交互流程,如联机电子订货系统、库存查询系统、强化传统EDI信息系统的功能,甚至发展各项联机电子商务系统等。
通过Extranet,供应商、分销商和客户能共享企业Intranet的部分信息,从而与企业达成更紧密的联系;供货商可以了解企业某一产品的库存量及某一阶段的需求,提高供货效率;分销商将销售及时传递给企业,使其更快了解市场和竞争对手;Extranet在开创电子商务上的应用是建立各企业Intranet之间的MIS数据库集成界面,简化各项商务合作的交互流程,如联机电子订货系统、库存查询系统、强化传统EDI信息系统的功能,甚至发展各项联机电子商务系统等。
三、企业电子商务化的步骤
传统企业要向电子商务化转型,首先要构建电子商务平台,即需要建立自己的网站,以此来和介绍自己的产品和服务,扩大公司及产品知名度;第二步要通过网站与消费者形成互动,通过公告牌或聊天室等方式及时了解消费者对本公司产品意见和建议,同时培养了客户的忠诚度。第三步在网上设计公司的产品目录及相应的信息,并允许网上定货和支付。第四要加强企业资源规划系统与 ERP的连接,即使了解掌握产品的销售情况。
电子商务作为一个新兴产业,必须有行家来分析指导,确保其顺利完成,更需要专业人才的建设积极性;再次要有适合开展电子商务所需要的硬软件设施环境等网络系统;最后要有企业的供应链和销售渠道等各个外部环节的相互配合上,才能使得其有序且顺利地进行。
参考文献:
[1]黄梯云:《管理信息系统》.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7月第2版,43~50,91~100
[2]吕廷杰:《电子商务教程》.电子工业出版社,2000年10月第1版,40~45
[3]《传统企业实施电子商务的途径选择与联想案例分析》
关键词:供应链 采购管理 评价指标' 一、供应商选择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
从供应链采购管理的角度,构建供应商选择评价指标体系有必要遵循以后一方面的基本原则:
(一)科学客观性原则。该原则要求所选择的供应商评价体系,能够将供应商的实际情况准确反映出来,并有配套的科学管理方法评价供应商,减少主观臆断情况的存在。
(二)简明适应性原则。对供应商评价指标体系的选择,需要好从实际的情况出发,在能够反映企业重点情况的前提下,减少体系当中不必要的内容和层次,避免选择评价成本的增加,从而造成推广难度的加大。
(三)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原则。与管理供应商的选择评价体系同理,供应链的采购管理,需要在供应商的选择评价当中,对其定性和定量的指标进行综合性衡量,并按照一定的标准值,对定性指标进行赋值量化,同时解释定量指标和实际情况的对应关系。
(四)通用性和专业性相结合原则。对于供应商选择评价体系,要求具备广泛适应性的要求,除了要反映出供应商在选择过程中普遍性的特征,还要根据不同行业的特点,利用不同指标的赋值进行反映。
二、供应商选择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供应商选择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包含质量、价格、服务指标体系,具体内容如下:
(一)质量指标体系的构建。无论哪种类型的采购,企业都希望所采购的对象适用于企业的产品和服务要求,并且具有一定的可靠性和耐用性。质量指标体系分为三个部分:一是产品的合格率指标体系,即所采购的产品必须在质量方面达到规定的最低水平,而产品的合格与否需要利用质量指标进行定性评价。产品质量的合格率越高,下游企业的生产经营才越稳定。二是企业采购工作进行当中的中断率,需要针对不同的供应商,谨慎比对产品运转的周转率水平,根据产品的使用条件,确保产品具有较高的可比性,另外在条件允许的范围内,适当验证供应商所提供的指标内容。三是分析质量体系运行的情况,通过对客户和法规要求的满足,表示客户满意度的增加,这也是组织方面业绩提高的表现。
(二)价格指标体系的构建。供应链的管理,价格不仅仅代表供应商对企业产品销售价格的影响,还突出了整体的成本概念,其中包含物流成本、管理成本等。首先是采购价格竞争力水平的指标体系,譬如对标准的产品,利用同行业同产品市场的价格比率,表示价格的竞争力水平。其次是供应成本的预期能力,供应商采购的长期成本结构和竞争能力,需要通过供应商的持续改进、成本降低策略、成本体系等进行分析。再次是检查供应商价格体系,并要重点强调高科技企业的研发费用与管理费用之间的关系,通过研发费用反应出企业的竞争力水平。
(三)服务指标体系。首先是供应商在整个合作过程中的积极性,即开发商有没有兴趣为企业提供采购方面的资料,并按照企业的要求,在最短的供货期限内,提高供应的效率。其次是服务方面问题解决死否及时,供应商服务水平的高低,以供应商问题解决的时间长短决定。再次是供应后期的服务质量,其中很多采购的产品可以长期使用,而使用的时间长短,可以折射出供应商的质量服务水平,并妖气供应商跟踪服务售后的产品,在实际的应用当中,我们需要统计分析供应商所提供的售后服务频率和内容,然后进行售后服务水平的考核。
三、企业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企业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分为战略地位、基础建设、应用状况、人力资源、效益指数几方面内容。
(一)战略地位:指标是信息化的重视程度,反映出企业对信息化的重视程度和落实情况,指标数据的构成包括信息化领导者的地位、信息官职位的设置、信息化的规划、信息化的预算方案。
(二)基础建设:指标是计算机人均数量、信息投入总额、网络性能水平、计算机联网率,反映出企业信息的投入力度、基础设施情况、协同应用条件,指标数据的构成包括软件、硬件、服务器、工作站、宽带等的投入。
(三)应用状况:指标是信息采集信息化手段覆盖率、办公自动化水平、决策信息化水平、业务流程信息化水平、网站建设水平、管理信息化应用水平,反映出信息获得能力和企业运营信息化水平。
(四)人力资源:指标是人力资源指数、信息化技能普及率、学习电子化水平。反映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实现信息化的条件、应用能力、学习状况等。
(五)效益指数:指标是库存资金占有率、资金运转效率、企业财务决算效率、增长指数等,反映企业信息化效益状况、信息化响应水平、绩效等。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选择评价供应商成为供应链采购管理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供应商选择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需要综合考虑供应商的产品价格、产品质量、产品交期和供应商本身管理能力、成本控制能力、合作能力和意愿、柔性适应能力等。因此,我们需要尽快从质量、价格、供应、服务、技术、内部竞争的角度,构建完善的供应商选择评价指标体系。
参考文献:
[1]马金麟,孟祥茹.供应链管理[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8:87-231
关键词:企业;信息化;管理;变革
1 引言
我国的企业在目前的形式下还无法满足发展的要求,综合素质较为低下,大多数企业还采取传统的管理手段并以传统的管理思想作为意识导向,相对落后,综合竞争力无法适应世界的新形式,并且核心技术大大缺乏。而企业的内、外部环境的改革又同企业的发展形成了交错性的压力,实则不利于企业发展。想要企业的综合竞争实力快速发展在世界经济之林中利于不败之地就必须加强企业的信息化变革,通过信息化系统将企业管理同国际迅速接过,以满足中国广大企业的需要。
2 现实问题
信息化管理是将企业各个环节中生产经营以及流程管理工作,通过现代化的信息技术以及现代化的信息环境、信息资源全方位改造,将所有可控资源进行重组,综合、集成企业的资金、财物、信息、工作,将企业资源进行合理配置,并将优化后的资源作为管理者的决策数据,对管理工作的效率以及水平不断提高,从而对企业的效益予以增加,对综合竞争力予以提高。电子信息技术的运用是信息化企业管理的基础,其广泛应用为生产的自动化提供了便利。
企业管理的发展趋势便是利用现代高速发展的信息网络以及信息技术开展信息化管理模式,在这个大趋势的影响下,组织引入信息技术的同时也引进了科学的管理观念,而目前我国企业信息化发展的成功与否,其关键就在于这些先进的理念是否能与传统的组织结构以及权力体系完美磨合。现在,我国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在推进的过程呢过中还存在着很多问题,诸如:观念、风险承担、机制、管理基础等等,这些问题若是无法有效的进行解决,那么仅仅通过信息化系统的引入将无法从根本上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以及经济效益,而企业的整体素质也并未得到提高。综合分析我国目前在企业管理的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能够看出,信息化建设的成败关键并非是技术,而是企业能否接纳并利用好县级你的管理思想、理念,能否真正的理解这些观念的内涵,能否在实践工作中将这些思想转变为现实的工作,是否通过先进技术、思想的学习实现了合理化以及规范化的组织结构转变。
3 实施策略
信息化是现代企业立足世界经济的强力武器,是获得强有力的综合竞争力的重要保障,信息话的成功与否关系到一个企业的盛衰。因此如何完成企业的战略信息化改革是现代企业发展的中心,企业应当从长远的发展眼光给予重视。在企业的信息化管理中,其实施应当结合自身的管理基础、企业的规模以及信息化水平等因素,按照企业的发展阶段进行合理的改革。寻找出适合自己的信息化改革路线才是正确的发展策略。
3.1 合理战略的制定
综合分析同竞争者之间的差距,找出落后的主要原因,是否能够通过信息化发展解决企业的发展难题。
3.1.1 要从企业的长远发展考虑,同时又要从企业面临的现实问题着手。
3.1.2 对企业现有工作流程中没有实现同市场相适应的方面进行分析,找出需要进行改革和调整的不符合点。
较为理想的信息系统是以企业制定出商业战略后定义的,只有这样才了解企业真正需要什么。
3.2 分析与评估项目成本
应当首先评估出企业在管理上的信息化所需费用。其成本大致分为三类:
(1)人工成本。这类费用主要有培训费,人员小组费,项目费用等。
(2)数据成本费用。主要包括存货记录、物料清单以及生产相关数据和工作中心数据。
(3)系统成本。该项成本主要包括了同系统相关的一系列开支。主要有支撑整个企业的信息化系统的硬件成本费用,维护信息系统的相关工作人员的薪酬,另外还有软件的维护成本费用和相关办公用品费用。
另外,实施规模的大小也影响到企业管理信息化实施的成本。通过项目成本分析,根据自身情况,评估出企业管理信息化的规模、实施进度及实施方法。
3.3 做好业务流成再造
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推进,会给企业带来相关流程的重组与组织架构的优化。流程重组并不意味着微调整,而要求企业彻底改进和炸掉旧的、滞后的企业经营价值流,并以新建的价值流取而代之。因此,对于任何企业而言,若想进行企业的业务流程重组,提高企业效益,就必须掌握信息技术的运用。
流程重组就是重新设计和安排企业的整个生产、服务和经营过程,使之合理化。通过对企业原来生产经营过程的各个方面、每个环节进行全面的调查研究和细致分析,对其中不合理、不必要的环节进行彻底的变革。这也是企业信息化改造的重点和难点。
业务流程的目标是使顾客满意。一个企业的竞争力归根结底是通过对顾客价值链施加影响并在为顾客创造价值的过程中形成的。为顾客创造价值体现在两个方面:降低顾客成本和增加顾客效益。传统意义上的企业目标与顾客目标背道而驰,一方希望多得利润而另一方则希望降低价格。只要做到让关键的信息在企业与顾客之间共享,企业与顾客之间的关系就可以由“一方受益,一方受损”转变为一种双方都受益的“双赢”关系。
信息技术是流程重组中不可少的部分,因此企业信息化先天就和业务流程重组有了关联。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可以按以下程序进行。
(1)首先需要打破传统经济学中有关生产要素的认识。不仅仅要将劳动力、原料、资本和土地这些变量进行最优组合,还要将第五要素“信息”与其相融合,才能使企业得到最大满意度和经济效益。
(2)对原有流程进行全面的功能和效率分析,发现其存在问题。根据企业现行的作业程序,绘制细致、明了的作业流程图。一般来讲,企业管理信息化系统都规定了一套整个企业范围内的统一的、规范化的流程,要求打破原有职能部门之间的界限,通过共享数据库,将许多原有的串行流程转变为并行流程;在实施信息化过程中,要根据企业的既定目标对业务流程进行改善或者重组,使其与企业管理信息化系统相匹配。
(3)以满足客户的需求为出发点,针对流程制造的复杂性、多变性,BPR成功的解决方案必须满足以下条件PPP:第一个P是产品(Product),企业一定要选择合适的软件,符合本企业的业务流程;第二个P是人(People),就是以人为本,使人员素质到位;第三个P是流程(Process),企业在改造之前要确定管理流程、控制流程是否具备条件。
4 结束语
作为现代经济社会下的要求,企业的信息化管理成为了整体趋势,因此如何才能合理的通过企业的自身建设以及技术引入加大信息化改革的力度,成为了当代企业发展的中心内容。只有真正的从体制、理念以及工作中彻底融入信息化概念,企业才能真正的适应现代的经济社会,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赵苹.管理信息系统案例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关键词:内联网;传输协议;协作工作;安全问题
中图分类号:TP393.1
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和企业国际化发展的趋势,内联网技术已经应用到企业的各个方面,我们对其依赖的程度也越来越高,在对企业各部门或远程分部之间的有效和经济传输、交换商业文件和重要数据的安全,己越来越受到国际大中型企业的重视。
企业内联网(Intranet)是用因特网技术建立的可支持企业内部业务处理和信息交流的综合网络信息系统。它以TCP/IP协议作为基础,以Web为核心应用,构成统一和便利的信息交换平台。它能够以极少的成本和时间将一个企业内部的大量信息资源高效合理地传递到每个人。内联网为企业提供了一种能充分利用通讯线路、经济而有效地构建企业内部网络互联的解决方案。
其中协作工作对近几年的内联网发展起着重要作用,使网络重点从被动式的信息共享转移到主动式的实时交互协作,突破了空间限制,可使得企业运营效率大大提高。
1 基于VPN的企业内联网
1.1 VPN的组成
在公用互联网络上,建立虚拟的专用网络,将公用网与企业内联网通过加密通讯传输,解决了内联网与公用网络传输的安全问题,因而得到了广泛应用。VPN网关通过对VPN(即虚拟专用网络)数据包的加密和数据包目标地址的转换实现远程访问。VPN有多种分类方式,主要是按协议进行分类。VPN可通过服务器、硬件、软件等多种方式得到实现。VPN具有成本低,易于使用的优势。
VPN通过公共网络组建了专用(私有)网络,而安全问题是VPN的核心问题,目前,保证其运行安全主要采用的是防火墙技术、路由器配以隧道技术、加密协议和安全密钥实现的。VPN隧道使用加密来防止未经授权的实体查看信息,并在必要时进行多协议封装,对于隧道化连接使用加密来对数据进行编码,使得被授权的发送方和接收方才能读懂它们。加密指的是将信息转换成没有意义的密文。解密指的是将密文转换为加密前的信息,让接收方能读懂它。
1.2 VPN的构建
VPN可分两大类型:远程接入VPN和场点对场点的VPN。
远程接入VPN:安全地将远程用户连接至企业网络。这种类型针对移动用户和远程工作人员使用时,移动工作人员无论在哪里都可以通过拨号接入ISP,然后通过Internet访问公司网络。远程接入VPN扩展了拨号网络,其边界可采用如Cisco路由器、防火墙或VPN集中器等前端设备。
场点对场点的VPN:安全可靠地将分部连接至企业内联网;安全地将第三方(如客户、商业合作伙伴)连接至企业网络。场点对场点的VPN扩展了传统的WAN, 可用Cisco路由器、防火墙或VPN集中器组建构成。
2 基于IPV6的内联网技术
2.1 IPV6应用及特点
由于IPv4所能提供的网络地址资源已无法满足发展需求,IPv6就是在这种状态下应运而生的。IPv6是IP协议(IPv4)的下一代互联网使用的IP协议,特别是IPv6在安全性方面大大优于IPv4,IPv6对IPv4做了重大改进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超大的地址空间提供全球可达性、灵活性、自动配置、即插即用和自动编号功能;(2)更简单的字长报头,提高了路由选择的效率,性能和转发速率的可扩展性;(3)众多IPv4到IPv6的迁移方式让IPv4和IPv6能够共存,迁移到IPv6的机制包括双线、隧道技术和转换;(4)移动性和安全性确保遵循MobileIP和IPSecurity(IPsec)标准。
在众多IPv6应用中,内联网技术应用覆盖了智,工农业、智能环保、智能建筑、智能交通等广泛领域,提供“无所不在的连接和在线服务”,包括在线监测、定位追溯、报警联动、指挥调度、远程维保等服务。
2.2 IPV6内联网优势
由于IPV6可以给用户分配独立的公网地址,配合加密技术,可以实现远程操控办公,而绑定的IP又可以准确的发现安全隐患,预防攻击。此外,每个独立的办公节点均可通过设定的安全规则直接向公网信息,这种分布式可以大幅度降低集中信息所带来的管理运营成本。
3 FTP、P2P资源分享方式
3.1 FTP即文件传输协议
FTP(文件传输协议)使得主机间可以共享文件,FTP使用TCP生成一个虚拟连接用于控制信息,然后再生成一个单独的TCP连接用于数据传输,控制的连接使用类似于TELNET协议在主机间交换命令和消息。FTP(文件传输协议)是TCP/IP网络上两台计算机传送文件的协议,FTP是在TCP/IP网络和INTERNET上最早使用的协议之一,它属于网络协议组的应用层。FTP客户机可以给服务器发出命令来下载文件,上传文件,创建或改变服务器上的目录。
由于FTP具有成熟的加密方式,但需要用户主动获取资源和信息,随之而来可能带来额外的沟通成本。
3.2 P2P即对等网络
对等计算(Peer to Peer,简称P2P)可以简单的定义成通过直接交换来共享计算机资源和服务,而对等计算模型应用层形成的网络通常称为对等网络。在P2P网络环境中,数千上万台互连的计算机都处于对等的地位,整个网络一般来说不依赖专用的集中服务器。网络中的每一台计算机既能充当网络服务的请求者,又对其它计算机的请求作出响应,提供资源和服务。通常这些资源和服务包括:信息的共享和交换、计算资源(如CPU的共享)、存储共享(如缓存和磁盘空间的使用)等。
若采用P2P式的资源分享方式,则可以减少集中服务器的维护和管理成本,同时也会带来其可控性的降低。
4 结束语
在企业内联网的建立与运行过程中,内联网从无到有,从10M、100M、1000M、万兆网的发展技术也同样经历了不断的更新,特别是近年来,随着信息化技术的普及应用,随之带来的网络技术与安全问题越来越多样化,本文通过对内联网技术的介绍和研究,为企业可持续发展提供技术和安全的支持,使企业信息化技术的应用得到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华青,蒋志平.计算机网络安全技术教程[M].北京:水利水电出版社,2010.
[2]屠文.网络信息安全传输系统的设计和实现[J].电脑与电信,2008(07):45-48.
[3]雷振甲.网络工程师教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4]许勇,张凌,郝志锋.基于VPN的企业内联网[J].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01(23):33-34.
【关键词】大学教育;培养;复合型;ERP人才
一、引言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以及信息技术的广泛普及,企业的数量在不断增加的同时各行各业对会计相关岗位的招聘也日趋火爆,一方面加大了社会对会计岗位的需求量,另一方面也让大学选择就读会计专业的学生也越来越多。高校在培养会计专业人才方面,针对学生都有一定的培养目标,其在教育教学方面也有着一定的针对性,一般在注重学生理论知识的培养的同时也必须注重学生实践和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在实践实训课成培养中我们有一门十分重要的课程ERP软件又叫财务管理系统。这门课程是会计学专业的学生必须学习的一门实操课程。ERP软件以用友U8为操作系统,在机房进行教学,主要培养学生电脑做账的能力,让学生掌握从账套的建立到熟悉运用有关财务模块的能力,实操过程中加深学生对专业知识理解的同时为学生毕业进入企业实际工作打好坚实的基础。
二、社会背景
在现代社会信息化管理已经是提高企业综合竞争力必不可少的手段。现在大多数企业都会使用财务软件进行管理,但是很多企业在实施以后的过程中却出现很多问题得不到解决。因为ERP系统顺利实施后在与企业的融合过程中还可能会产生一系列技术上、管理上的问题和障碍,通常专业技术人员不清楚具体业务管理,而业务管理者又无法解决一些技术上的难题,就会出现 “技术”和“管理”脱轨的现象。而目前企业中ERP应用人员整体素质较低,缺少复合型的人才。所以这才凸显复合型人才的重要、紧缺。现代社会需要大量的复合型的ERP人才,他们既要懂计算机技术,又要懂管理。
三、什么是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ERP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培养高素质、高层次、创造性、复合型人才。高素质指具有良好的综合素质。包括思想政治素质、业务素质、文化素质、身体与心理素质。高层次指掌握本专业的前沿理论和技术。创造性指具有比较强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复合性是指专业面宽,掌握多门相关专业特别是计算机的理论与技术,拥有会计信息化人才知识结构和能力构架,强调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复合型知识结构和技能的掌握。在现代信息化高速发展和普及的今天,复合型这点要素就显得由为重要。
复合型ERP人才的培养途径有很多但是学校的教育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它提供了最基础的知识和技能教育,从青年时代奠定正确的思维方式、创新能力、务实的工作作风和对祖国和社会的奉献精神。尤其是综合性的高等学府,可以跨院系选修课程,对培养复合型人才是一个非常好的条件。高校教育担起了培养复合型的ERP人才的重任,大学教育应该从那些方面去培养复合型的ERP人才了,什么样的ERP的人才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满足企业生产的需要,顺应时展的需要,那么作为高校应该从那些方面去抓好和管好学生,让自己教育出来的学生能够成为这方面的人才了。高校教学应该着重从以下方面去进行相关的培养:
(一)会计专业知识的培养
财会人员作为会计信息录入者和监督者,需要有丰富的会计专业知识做支撑和后盾。在企业的实际操作中专业知识可为财会人员提供进行推理、分析和制定具体会计流程的依据;并且企业是一个复杂的经营管理系统,有很多难以确定的因素,会计人员必须根据自己的专业知识,结合企业的具体实际情况,对那些不确定因素做出合理的解释,找出其中的原因,确立采取的对策。
(二)实际动手操做能力的培养
会计软件的操做需要动手,动脑一起进行。所以一定要给与充分课时的实操课程给学生进行模拟练习,特别是对于专科专业的学生,需要更多的联系来加强自己的动手能力,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也必须给与实际演练,督促学生认真的进行实际的操作,防止眼高手低的学生偷懒。
(三)沟通和协作能力的培养
财会人员作为财会信息的指导和监督者,需要有较强的沟通能力;作为辅助决策者和业务流程重组的指导者,其沟通能力也是不可或缺的。而且,ERP的发展使会计与其他部门进行沟通的时间越来越多,ERP系统是以业务流程为中心,前一工序的业务对后一工序的业务虽然可能归属于不同的部门,但是相互依赖性非常高,打破了传统的职能部门边界,单个部门的个人必须去理解其他部门的业务,跨部门之间的沟通和合作显得非常必要。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实验进行观察、分析、思考、讨论,最后得出结论,这样才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协做精神。
(四)信息技术运用能力培养
一方面,ERP系统是先进的信息技术和管理软件在企业经营管理中的应用,财会人员必须有信息技术的运用能力,才能满足ERP实施的要求;另一方面,财务信息的分析和预测都需要借助信息技术,以提高信息输出的快速反应。比如,可把决策者所需要的信息按使用动机不同划分为若干专用信息,设计相关的“过程程序”模型。当决策者需要某种信息时,只需根据不同情况,驱动相应的“过程”处理程序,就能为其提供相应的信息。
(五)培养利用网络技术熟练进行业务处理的能力
ERP的有效实施是在计算机网络化的环境下,必须提高财务管理人员的相应素质,让财务管理人员具备与管理信息系统相适应的熟练的计算机操作技能以及数据库、网络技术及操作等一系列新技术和新知识。Internet为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方便的同时,也给财会人员提出了一个很严峻的问题,那就是要预防黑客及病毒的侵袭,财务工作的特殊性质决定了对其应有较高的安全要求,因此还要有专职的财务人员进行系统维护,以保证系统安全、高效运行。
(六)职业精神和职业化程度的培养
归根结底,ERP的人才主要是“炼”出来的,而不是“念”出来的,需要在实践中反复锤炼,需要有一定的经验积累,需要不断学习和接受继续教育。因此,没有长期一线的摸爬滚打、没有尝尽甜酸苦辣,是炼不出复合型人才的。换句话说,复合型人才不可能是一蹴而就,成长需要时间。真正最后练就真身的,绝不属于见异思迁的一族,而是属于那些把ERP当成自己的崇高事业,并愿为事业做出贡献和成就而持之以恒和坚忍不拔的群体。
ERP人才职业化程度的高低也决定了其未来的职业发展和对未来从业单位的贡献。是否将职业化的意识、道德、态度和职业化的技能、知识与行为进行有机的协同,直接决定了其自身发展的潜力和成功的可能。只有具备了职业化素质的人才,才可以成为真正的人财,为企业、社会和个人创造更多财富。复合型人才的培养需要有一个过程和一定的时间。
四、学校和教师需从那些方面指导培养学生
(一)保证学生的积极参与
在实践教学环节需要学生动手、动脑、积极参与其中。要采取各中方法保证学生的参与度。为避免学生上机练习时不认真、玩游戏或浏览其他不相干的网站,可以采取的措施是:控制能够访问的网站;控制电脑中安装软件等。另外,还可以适当调整考核的方式和方法,加入对实践过程的测试和评分,这也可以促进学生对实践环节的重视。对学生平时上机进行及时的检查,针对学生平时的每次操作练习,对结果进行实时的评价和打分。
(二)不断更新实践教学的内容和手段
ERP软件是一个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企业应用的深入而在不断进步的学科。相应地,实践教学内容和手段也需要不断进行探索、补充和完善,这样才能真正实现教学的目的和效果。例如,典型会计软件的升级,相应的教学软件也需要及时升级等。
(三)衔接好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
实践教学手段最好能够贯穿到理论教学过程中,相互交叉使用,这样即可以使上课形式、方式富有变化,吸引学生,又能够真正促进实践与理论的融合,相互渗透。在实践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可以通过提问启迪学生的创造思维,使学生在课堂上始终保持活跃的思维状态。通过特定的问题使学生掌握重点,突破难点。(下转第227页)(上接第225页)
(四)指引或指导学生选择好选修课程
在教授ERP相关课程期间可以同时开授相关辅助课程或者相关选修课程,例如;计算机课程、会计信息系统类似课程,帮助学生更好、更全面的理解该课程,帮助学生进步。
(五)校企联合共建ERP实验中心
首先,高校对实验教学的重视和投资力度的加强,为实验中心建设提供了硬件基础。其次,高等教育对ERP市场也应格外关注,院校应该审时度势,让教育与市场尽快接轨。最后,实验中心的市场化运做模式和有关企业联合培养ERP人才,将最大程度地发挥人的积极性。市场化的运作方式有利于实验中心长期稳定的发展。积极加强与实务界的合作,引进具有丰富实务工作经验的教学资源。
(六)教学改革师资队伍的建设
在全面推进会计信息化的背景下,既懂会计又懂计算机知识的复合型人才非常缺乏,这种缺乏从一开始也表现在会计信息化师资队伍建设中。会计专业教师应积极主动参加信息化专业相关课程的培训,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体系,与软件供应商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与其共建试验中心或者共同开发试验课程:聘请实务界专家参与实验室会计信息化平台搭建和试验课程教学。
五、结论
可以看出,ERP的实施和应用需要的是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的复合型应用人才,这种复合型人才应具有以下特征:第一,理论与实践并重。既有扎实的理论功底、又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能很快适应并胜任工作岗位;第二,知识结构全面。既熟练掌握本专业知识,也掌握相关的管理思想和信息技术。第三,具有全局观念。既能立足本岗,也能站在追求企业整体最优的高度理解流程化管理方式,具有团队合作精神、端正的工作态度和有效的工作方法。复合型信息管理人才的严重匮乏,将成为企业信息化的一个巨大瓶颈。如果说国家信息化已经把企业信息化推到了前沿,那么企业信息化又把信息管理复合型人才的培养问题推到了幕前,解决好人才问题,是企业信息化的重要保障。校企合作共建ERP实验中心,培养信息化的复合型人才,是建立ERP人才培养体系的关键。
参考文献:
[1]吴志斌.创新教育下会计信息系统课程的实践教学改革探讨[A].陈信元,饶艳超.会计信息系统课程建设和推广[C].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10,45-50.
[2]钱玲.实践教学手段在会计信息系统课程中的应用[A].陈信元,饶艳超.会计信息系统课程建设和推广[C].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10,21-25
[3]郭立甫,刘磊.建立ERP人才培养体系[J].价值工程,2005(5).
[4]王新玲,陈利霞,吕智杰.用友ERP财务管理系统实验教程[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