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09-30 16:48:53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智能营销自动化方案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一、智能营销介绍
智能营销是建立在智能网络基础上的,它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运用智能电网技术通过网络为用户提供服务。同时,智能营销与传统的营销相比,其通过建立一个服务平台,促使电力企业与用户之间的信息交流,对数据的实时监测,为用户提供个性化服务,使用户能够自主查询到自己所需的信息(如电价、电费等),并为用户提供了多种缴费方式,大大便利了用户的生活。
二、电力营销抄表核算的管理现状
1.缺乏有效的信息技术进行管理。目前,抄表核算仍采用传统的方法,即人工实地查看统计,这一方面浪费了大量的时间以及精力,另一方面因为标准不同或者其他的一些人为因素,使得抄表核算中经常出现一些差错,导致了工作效率较低。
2.传统的抄表核算不适应电力公司集约化以及专业化管理,这就导致公司的人力以及客户资源的利用程度较低,对于建立以用户为导向的服务体系造成了很大的阻碍。
3.电费抄表核算不能完全满足目前公司的发展需求。科学技术以及互联网的发展,促使营销的手段以及方式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对抄表核算工作提出了更为严峻的挑战。因此,对传统的人工抄表核算方式进行改革,运用智能营销模式已经成为目前公司发展的需要。
三、电力营销抄表核算管理的工作要求
1.自动化抄表核算的流程介绍
自动抄表核算的目标就是以用户需求为导向、进行集约化以及专业化管理、优化结构、实时管理监控,同时为用户提供优质服务。其具体的业务流程为:实行统一管理,如标准、发展规划、领导的统一等,这有助于团结公司的一切力量,最大限度地促进公司的发展;实行分级监控运维,将任务以及监管职责细化到每一个员工的身上,减少人为失误的产生;利用信息收集系统,进行远程、制动抄表核算等。
2.实现自动化抄表核算的要求
(1)建立自动化管理系统,能够将人工抄表、核算、审核、收费等事项通过智能系统来运行,实现电费核算的全过程智能化。(2)在抄表核算的过程中实行实时监控,用核算异常派工等方式来代替过去的人工监管,实现全过程管理监控,扩大控制范围而,实现实时、全面监控,增加电力公司的管理及监控能力。(3)采用全过程闭环管理的方式,运用统一的标准进行缺陷处理,如发现并确认异常信息、对异常信息进行分类处理,从而提高异常处理效率。
四、实行自动化抄表核算的措施
1.建立健全组织,设计全面合理的方案
根据电力公司的相关要求,制订详细的方案,将任务细化到每一个员工身上。同时,完善管理结构,包括决策者、管理者以及执行者,实现集中、全面、系统管理,保障相关制度以及方针的落实,确保自动化抄表核算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
2.职责清晰,制度规章有效执行
好的规章制度只有落实到行动才能发挥其最大功效,这就需要将自动化抄表核算的任务明确的分解到每一个部门、员工身上,让他们对自己的职责有一个充分的认识。同时,定期组织员工进行操作培训,使他们更好地适应信息技术,尽快接受智能营销的管理模式,进而配合公司的规章制度的执行。
3.建设以及管理相结合,及时解决问题
自动化抄表核算的建设以及管理部门应该相互结合,对用户的线路状况、信息档案的管理以及电价的执行等进行有效的监管,对于发现的问题要及时命令下属单位解决,并给出整改建议以及期限,从而减少工作失误,避免造成经济损失。
4.明确任务,建立有效的考核机制
在智能营销过程中,要对员工实行量化考核,根据相关的政策制定符合本公司发展的考核标准,对员工进行定期考核,并将考核结果与奖金、升职等挂钩,激发员工的责任心,提高其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
5.努力创新,积极使用新技术
为解决现在专变用户电费回收难度大、风险高等问题,根据现有的设备以及信息采集系统,创新管理模式,采用负控终端远方费控运行模式,成功将变后缴费转变为预交费模式,有效规避风险,提高了公司的收益。
五、小结
城市化以及工业化的深入发展,使得电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因此,传统的人工抄表核算已不适应目前社会的发展,电力公司必须在其管理模式中,积极引入智能营销管理,采用智能化抄表核算,通过应用全过程闭环管理方式,对数据的采集以及分析进行实时监控,从而有效降低失误,提高工作效率。
作者:黄靖 单位:鄂州供电公司客户服务中心
参考文献:
[1]孙英云,张涵之,艾欣.未来电网营销管理[J];电力科学与技术学报,2011(04)
[2]曾鸣,赵建华,刘宏志,薛松,孙晓菲.智能电网环境下电力营销智能化体系研究[J].华东电力,2012(05)
关键词:配电自动化;主站;通信网;终端;智能继电器;太阳能电池板
DOI:10.16640/ki.37-1222/t.2016.06.170
0 引言
国家电网公司提出以统一规划、统一标准和统一建设的原则,建设以特高压电网为骨干网架,各级电网协调发展,实现信息化、自动化和互动化,具有自主创新和国际领先的坚强智能电网的发展目标。
配电自动化是实现智能电网的重要组成之一,其利用现代现代电子设备、通信及计算机网络技术,建立了基于IEC61968/61970综合数据平台[1-2]。将配网一次设备的三遥数据、地理信息和配电网模型信息集成到一个平台上,对配电系统正常运行状态下和故障状态下的监测保护与控制。同时充分利用信息交互总线实现了调度自动化系统和营销系统等应用系统间的信息交互,实现配电网的科学管理,提高供电可靠性、经济效益和管理水平。
配电自动化已在国内外开展多年,其技术日趋成熟。2011年国家电网公司了一系列配电自动化技术规范,进一步促进了配电自动化的建设和运行[3-8]。2013年10月江苏省电力公司立项批准在宿迁经济开发区和洋河新城区域开展配电自动化一期工程。配电自动化一期工程规模为近20座110kV变电所,近100条10kV配电线路。安装了200多台柱上智能开关、10多台智能环网柜和几十组二遥故障指示器,改造了近30座配电室和10多座开关站,总计近300台配电自动化终端。
预计本期工程完工后,初步实现“营配调一体化”管理的要求。建成以集成型为主的配电自动化系统,解决一期工程区域的盲调问题、提高配电网故障的处理效率及减轻运维人员的工作压力。提升对用户的服务质量。
1 配电自动化系统总体结构方案
得益于现代通信技术发展和强大的主站功能,已无需配电子站,配电终端可以通过IP直接与主站连接通信。因此配电自动化系统总体结构采用配电主站层和配电终端层的2层体系结构。其系统结构如图1所示,主要包括配电主站、通信通道和配电终端组成,FTU表示柱上开关的数据终端,DTU表示环网柜、配电室或开关站的数据终端,以及二遥故障指示器监测终端。
宿迁配电自动化主站具备完整的SCADA功能、集中式DA功能及与相关应用系统互联功能。SCADA功能实时采集、监测配电线路和设备的数据,当线路发生故障时,主站启动集中式全自动DA策略以快速切除故障区段和恢复非故障区段的供电。避免了线路故障时导致整条线路停电的情况,不但缩小了故障查找的范围,而且提高了故障的抢修效率。另外,宿迁供电公司主站充分利用自身系统资源,通过基于IEC61968标准的信息交互总线,实现与生产管理系统PMS、地理信息系统GIS、调度自动化系统EMS以及SCADA等相关应用系统间的信息交互,外延业务流程,完善配电信息,从而扩展并丰富配电自动化系统的使用功能[9]。配电自动化主站构成如图2所示。
2 宿迁配电自动化系统通信方案
由于配电终端数量众多,地点分散且分布区域较广,甚至部分终端运行环境比较恶劣。但为了保证配电自动化系统能够稳定运行,必须实时采集配电终端的数据,才能准确定位故障区域和隔离故障区域、成功遥控终端及转移负荷。目前在已运行的10kV架空和电缆的混合线路没有同线敷设光缆或预留管道,因此无法在已建成的配电线路区域采用全光纤通信网。
分析目前的各类通信技术的优缺点、结合终端类型对通信的要求及具体地理环境等因素,一期工程采用了以太无源光网络(EPON)和GPRS无线公网组合的通信方式。综合利用上述两种通信方式的特点,实现主站系统接入层网络的通信全覆盖。
3 配电终端设备改造
考虑到现场一次设备的运行年限、机构配置等情况,公司配电自动化一期工程区域的一次设备改造遵循以下基本原则。环网柜和柱上开关采用更换的方式进行改造,配电室和开闭所采用改造的方式进行改造。共更换200多台柱开,选用带有自动化接口的真空断路器、装设两组单相PT、加装FTU和通信通道。更换10多台环网柜,选用预留自动化接口、加装DTU、装设ONU和光配等通信设备。改造近30座配电室和10多座开关站,加装三相CT、DTU、ONU和光纤配通信设备。依此方案改造后,才能实现配电终端数据的采集、监控和集中式DA等功能。
在终端功能配置方面,一是对选用光纤通信的开发区变所辖线路上的柱开、部分环网柜和全部开关站,采用100%的遥测、遥信和遥控的全覆盖。二是对选用GPRS通信的其余柱开和全部配电室,采用100%的遥测和遥信全覆盖。在改造过程中,对没有备用触点的开关设备二次仓内增设4常开 和4常闭备用触点,对没有测量或保护CT的开关柜间隔电缆头处加装三相开启穿入式电流互感器。
4 建设和运维过程中的技术亮点和经验
4.1 光缆架设问题
配电自动化一期工程的光缆方案问题主要存在以下两方面:
一是设计院的初期光缆架设方案设计不合理,其以配网线路为单位来部署光缆,造成同杆四回线路要架设4根光缆,不仅浪费,而且实施难度极大。已将其优化为只架设2根光缆,充分利用了光缆的24纤芯;
二是光缆入地处地段较多且敷设难度大。因本期工程大部分位于城区,不但架空和电缆的混合线路较多,而且已建成投运的电缆段处没有预留管道,造成需要政处的地段较多、成本较高和光缆通道建设周期长。为利于光缆后期施工,在对开发区范围内的所有路径重新进行了勘察,对原有设计方案进行了优化调整。将原来全部由10kV杆线架设的光缆调整为依托35kV及以上电压等级杆线为主干进出变电所,至10kV线路比邻处跨接部署。不仅解决了架设通道、缆芯配置和熔接方案、降低了光缆架设施工成本、缩短施工工期和提高光缆走廊的灵活性等问题,更是将原有的近四十处政处点缩减到几处。此方案不但优化了光缆架设路径,而且光纤主干通道固定、变化小。
4.2 PT电缆标识和PT处连接方式问题
由于从柱上开关和两只PT引出到下方FTU中的三根二次电缆穿入在一根保护管中,而且电缆外观都为黑色,因此运维人员在地面处分辨不出二次电缆相连接的一次设备。尤其当回路信号异常或设备故障时,无法准确判断故障的回路和相应的一次设备。为了便于日后检修,要求在控制电缆及二次PT电缆线的颜色全部按照蓝红两色在线缆的两端做同一标识。
另外,一期工程中二次电缆与PT连接处采用经接线端子连接,存在接错和造成PT短路的情况,提出PT与二次线缆采用螺旋式航空插件的形式进行连接,提高了PT的运行安全性。
5 配电自动化未来提升探讨
5.1 终端运行安全性提升
由于配电终端数量众多、地点分散且分布区域较广,同时为了方便人工操作和维护,FTU的高度一般距地面2.5米至3米。因此存在外部暴力打开FTU箱门,从而直接控制操作面板的按钮对设备进行就地操作,影响配电网的安全运行。
在后期的配电自动化设备设计中,提出在就地操作的二次回路中只增加一个智能继电器。其内置智能芯片和控制核心,不但能从技术上控制就地操作回路的开断,也可以记录操作人的私秘钥、数字签名证书、开启就地操作的时间等信息。同时运行人员配备便携式智能锁芯硬件,以存储秘钥等认证信息,与智能继电器通过USB接口或者无线传输认证秘钥,以获得操作权限。保证配电自动化终端和配电网安全运行。
5.2 配电自动化终端配套PT的替代性分析
为了给FTU供电和采集线路的电压,每台配电自动化终端需停电后安装两支单相PT。目前,调度自动化系统已经采集了电源侧电压,营销用采系统也采集了配变侧用户电压,从馈线自动化应用的角度看,如果无必要采集配电线路中间环节的电压,从而解决了电压再次采集的问题。利用太阳能电池板和蓄电池容量的合理组合不间断的给终端供电。从而对配电自动化终端进行不停电改造和更换,不仅提高了建设效率和降低建设成本,而且提高了供电可靠性和运维效率。
6 结束语
本文介绍了宿迁地区配电自动化系统一期工程的主站系统总体结构设计、通信网模式选择与组建及配电自动化终端的改造方案。建成后优先实现了DSCADA功能和集中式DA等功能,能够快速进行故障区段判断、隔离和非故障区段的恢复送电。不但提高了宿迁配电网的供电可靠性和运维人员的工作效率,也降低了企业成本和减轻了运维人员的工作量。
解决了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采用依托35kV及以上电压等级杆线为主干进出变电所的光缆架设方案、选用不同颜色标识的PT电缆和采用螺旋式航空插件连接PT等技术措施,从而加快了工程的建设进度、方便日后检修及保证了配电自动化建设的可推广性。探讨了终端就地操作回路开断的智能管理和配电自动化终端的配套PT使用太阳能电池板替代的可行性,提高了终端运行安全性和降低了建设成本。
参考文献:
[1]辅,韩利群.佛山配电自动化建设及应用[J].供用电,2014(09):31-34.
[2]杨华,陈涛,郜士琪等.天津城市核心区配电自动化技术实施与进展[J].电力系统自动化,2012,36(18):42-48,71.
[3]Q/GDW 382-2009 配电自动化技术导则[S].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11.
[4]Q/GDW 625-2011 配电自动化建设与改造标准化设计技术规定[S].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11.
[5]Q/GDW 626-2011 配电自动化系统运行维护管理规范[S].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11.
[6]Q/GDW 567-2010 配电自动化系统验收技术规范[S].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11.
[7]Q/GDW 514-2010 配电自动化终端/子站功能规范[S].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11.
[8]Q/GDW 513-2010 配电自动化系主站系统功能规范[S].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11.
一个搞学术研发出身的创业者,用不到半年时间,让一个新公司签单额达4000万元。他是如何取得这样的成绩,他的创业故事给出了答案。
“想不想一起干点事儿?为咱们哈工大的老师搭建一个科研成果产业化的平台,也用咱们拥有的科技成果为家乡经济贡献一份力量。”这是哈工大机器人集团(HRG)高级副总裁白相林动员李增强加入哈工大机器人集团(HRG)创业时的一句话,也是支持李增强忘我工作、不断创新的动力。
“做老师多年,本没想过创业,直到2014年国家出台政策鼓励高校老师创新创业,自己的心就活了。以往做的学术研发都是高精尖,但多数停留在实验室的科研成果上,企业在实际生产中很少能用到。我就是想把更多像我一样的科研人员的研发成果产业化、市场化。白相林的一句话,让我作为技术支持成为哈工大机器人集团(HRG)的核心创始人之一。”回忆当初迈出校门来创业,李增强并不后悔。
李增强在2015年初加入哈工大机器人集团(HRG),负责智慧工厂研发部工作。他带领团队先后开发了盐疗机、熬胶机等多个专机,填补了市场空白;研发了66160智能pack线、大自助产品包装线等自动化生产线,提高了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
真正让李增强体会到创业艰辛的是在2016年9月,哈工大机器人集团(HRG)成立哈尔滨华粹智能装备有限公司,李增强任总经理,全面负责该公司的所有业务,这对搞技术出身的他是前所未有的挑战。
“最近我们正在给国内一家做锂电池的企业订制生产线自动化升级改造,我和团队技术人员先后8次深入该企业,经过反复推敲,最终出具的解决方案让该企业的用工量从最初的几十人减少到4人,深受客户认可。”李增强说,他们做的智慧工厂解决方案就是要最大限度提高企业的自动化生产能力,但是如何让客户认可他们提供的方案,在他看来,唯有创新才是企业创业路上的不竭动力。
在信息技术与制造技术深度整合迈向数字化、智能化制造的进程中,“工业4.0”已成为引发商业模式创新甚至商业革命,催生新兴业态的发酵剂。
“工业4.0”纳入“两化融合”路线图
在2011年的德国汉诺威工业博览会上,“工业4.0”理念被首次提出。它包含了由集中式控制向分散式增强型控制的基本模式转变,目标是建立一个高度灵活的个性化和数字化的产品与服务的生产模式。
在这种模式中,传统的行业界限将消失,产业链分工将被重组,并由此产生各种新的活动领域和合作形式。德国学术界和产业界认为,“工业4.0”代表了以智能制造为主导的第四次工业革命,或革命性的生产方法。通过制造新秩序的重新建立,推动传统制造业向智能化转型。
可以看出,“工业4.0”与我国力推的“两化融合”战略具有很高的共通性,两化融合是工业4.0实现的基础,中国版的工业4.0某种程度上即等同于两化深度融合。专家指出,互联网正在推动传统产业实现智能化,并将取代传统的机械和人工生产模式。
工业4.0以生产流程为基础,融合“智能工厂”与“智能生产”,实质是聚焦信息化与自动化技术的高度集成,联动整个制造产业价值链,帮助制造企业提升运营效益,化解生产成本攀升的压力,并以工业智能化推动生产力跃升。
在德国智能工厂典范西门子安贝格工厂,“工业4.0”产生的运作绩效非常显著。分解生产管理指标会发现,在交期承诺上,安贝格已实现100%小量客制化订单以及100%订单24小时内交货;在不扩厂、不加人的基础上,安贝格的生产量提高了8倍,良率高达99.9988%,而同时,安贝格的库存水平接近于0。
将德国提出的“工业4.0”理念纳入中国“两化融合”路线图,消除其水土不服的弊端,无疑更符合中国制造业的发展模式。
互联网重新定义制造产业
有专家曾指出:“互联网进一步向制造环节渗透,并彻底改变制造业。过去的制造只是一个环节,但随着互联网和工业的融合加剧,它的含义已经发生巨大变化,从产品的设计、研发、生产制造到营销、服务,构成了闭环,从而彻底改变了工业的生产模式。”
伴随着“工业4.0”浪潮而来的产业互联网时代,迫使制造业必须重新思考经营战略与商业模式,如制造服务化、定制化。
未来的一切产业市场脉动都将扭转到以消费者为中心,这意味着就连最为传统的制造产业也必须接近顾客才能迅速地响应市场。
如今,在C2B(Customer to Business)和C2M(Customer to Manufactory)模式下,消费者在制造厂商自有的营销平台上直接下单的情境已不再只是脑海中的画面而已。个性化订制、按需制造、众包众设、异地协同设计、微电商等互联网与工业融合的创新应用模式不断涌现,“与用户交互、让用户吐槽、最终由用户定义”对制造业的商业模式是一种彻底的颠覆。
对制造业而言,能否为客户量身订制服务解决方案,逐渐成为企业能否成功,甚至能否存活的关键因素。
正如《风口:把握产业互联网带来的创业新机会》一书中所言,通过与产业上下游族群“合谋”,企业的生产及研发方式得以改变;通过物流智能化、去中间环节化,企业的物流及销售方式得以创新;通过互联网金融,企业的资本获取方式也变得不同。产业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正在改变企业价值的创造方式。
建构“工业4.0”驱动变革模型
作为“工业4.0”的两大主题之一,智能生产是当前相当一部分已用先进的自动化设备武装车间的制造企业非常关注的议题。
自动化并不等同于智能化。应用了自动化设备,建立了无人化工厂,企业就实现了工业4.0了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
在互联工厂的探索实践中,实现智能化生产,走向智能互联,创造用户全流程最佳体验,是必须恪守的核心。
从工业1.0、2.0、3.0,再到工业4.0,作为服务本土制造业时间最久的ERP厂商,30余年来始终关注中国制造产业的变迁,同时拥有超过5万家的庞大制造客户群体。
在企业信息化领域深耕多年的鼎捷软件认为,在ERP、APS、MES等软件系统支撑下,在自动化设备的基础上实现智能化生产,将会带给制造企业更为智慧的运作,催生更大的生产效益。
据鼎捷软件总裁叶子祯介绍,依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和“沙锥模型”原理,将企业在不同发展阶段的重点策略划分为不同层次,并对应“工业4.0”理念中的不同驱动变革的类型,针对性的提出解决方案。
从最开始阶段的追求低成本、高质量、高效率,进阶到互联网时代要求的高速度,再到产业领先企业探索创新商业模式,企业必须首先准确定位自身所处发展阶段的关键策略,再找到与“工业4.0”的对接点,才能借用对应的解决方案,准确跨入“工业4.0”的追逐战中。而这也是鼎捷软件现在及未来将要协助制造企业伙伴实现的目标。
在追求“低成本、高质量”的策略指引下,企业可以通过机器自动化转变人工生产实现,这样的策略定位对应“工业4.0”的“智能工厂”驱动类型,可采用设备自动化(FA)的系列解决方案。在实现了设备自动化后,这类企业就具备了智能化的能力。
定位在“高效率、高速度”策略的企业,对应“工业4.0”的“智能生产”驱动类型,在这个阶段,ERP等软件应用成为核心,它能与智能工厂的自动化设备串接起来,很好地连接制造执行系统。
而在最高层次的创新策略阶段,对应“工业4.0”的“智能互联”驱动类型,在这个阶段,“随需而至,随需而制”是核心诉求点。通过互联网的连接,企业实现纵向、横向的全面整合,形成从研发到销售再到售后服务的完整价值链闭环。同时,随着转型为大规模定制化生产,企业的商业模式也从B2C转向C2B。
“智能生产是鼎捷最擅长的领域,也是过去30年一直在钻研的领域。而为了帮助处于不同策略阶段的企业抓住工业4.0的契机,鼎捷的商业模式会相应的向上(智能互联)和向下(智能工厂)延伸,为企业提供创新的价值服务。”叶子祯认为,转型喊了那么多年,这一次对企业而言,真的不一样。
共创智能制造生态圈
在面向“智能工厂”的商业模式拓展上,鼎捷已积极行动,并有所举措。近期,鼎捷与研华科技的战略合作尘埃落定,这意味着鼎捷为企业提供的信息化解决方案将贯穿智能工厂、智能生产及智能互联三大驱动环节,未来交付给用户的将是全周期、一体化的智能制造解决方案。
作为全球智能系统产业的领导厂商,研华科技在中国台湾上市多年,其分支机构分布在全球21个国家、92个主要城市,拥有超过7000名员工,为客户提供完整的系统集成、硬件、软件、以客户为中心的设计服务和全球物流支持等产品与服务。在设备自动化领域,研华科技更拥有覆盖运动控制、机器视觉、人机界面、工控运算平台、PAC运算平台、数据采集及电机驱动等多个种类的丰富产品系列。
此次战略同盟的达成,鼎捷可借助发达的物理信息系统(CPS),弥补自身在物联网层级解决方案的不足,提供给客户完整的智能制造生态圈。而研华科技将会借助鼎捷ERP、ERPII等全系解决方案,弥补其在“工业4.0”智能制造顶层架构中信息化能力上的不足。
在鼎捷与研华这样的外部智能系统厂商共同构建的智能制造生态系统中,生产线的物料将会被快速的标识为信息产品,并通过CPS系统快速在物联网中进行交互,同时将信息提交给MES系统和顶层的ERP、PLM等与生产计划、物流、能耗和经营相关的系统。最后指令通过顶层的智能互联网端快速下达,从而实现无人化的敏捷生产,并达到资源利用及生产效能的最大化。
精进管理 实现更智能的生产运作
必须看到,现阶段的制造企业仅仅有自动化的设备是远远不够的,必须为冷冰冰的机器加上更多的手,更多的眼,更发达的脑,实现“智动化”,才是成为“工业4.0”时代互联工厂的核心。
对此,叶子祯举了一个案例,一家企业利用自动化设备的运行,将生产到储运环节所需的时间大大缩短,可以提升总体运营效益的31%。而通过管理自动化,企业可进一步将从研发到订单达交到生产排程到采购备料的制造前置端所需时间再次缩短,还可继续提升总体效益的31%,从而使得对价值链的整体优化效益达62%。
可见,设备自动化与管理智能化的叠加,在提升制造现场作业效能的同时,将进一步提升企业内外部协同运营管理效能,为制造企业带来更为智慧的运作,催生更大的生产效益。
在“智能生产”这一深耕了30余年的领域,鼎捷将智能生产划分为生产管理智能化、产品开发智能化、供应链管理智能化、售后服务智能化、财务服务智能化和经营管理智能化6大主议题,其下又分解成众多子议题。针对每个主议题及关联的子议题,鼎捷都设计了对应的“4.0成熟模型”,从LV1-LV4,代表了自动化和智能化水准从低到高。
比如,针对生产管理智能化议题,鼎捷从流程自动化和管理智能化两个维度,设定了LV1准确掌握产出-LV2实时掌握进度-LV3实时监控异常-LV4自适应调控这一成熟模型,鼎捷将协助企业在这一模型中定位现状(处于何层级),并提供如何进阶到下一层次的产品与服务,以帮助企业从全人工的传统作业进入全自动的智能化作业。
转型C2B 迈向场景时代的智能互联
在实现了“智能工厂”与“智能生产”两大主题后,诉求创新商业模式的制造企业将开始构建产业互联网下的“智能互联”情境,从B2C转型C2B,这也成为“工业4.0”驱动类型中的顶层架构。
广州一家名为“尚品宅配”的家居企业,凭借其独特的C2B+O2O定制模式,在受房地产行业低迷影响而增长乏力的家具行业,仍能够实现60%的年复合增长,仅广州的一家体验店在2014年就实现了2亿元营业额。
凭借大数据的设计体系加上柔性的供应链,尚品宅配保证了高周转、低库存的核心竞争力,这也使得其可以满足消费者多样的个性化需求,并高效、快速的完成复杂的家具定制。
可见,以C2B模式为核心的“智能互联”离不开“智能工厂”与“智能生产”的双重支撑。“定制”和“规模化”,从来是站在现代消费的两端,势不两立。前者是一个高端消费的代名词,后者则往往意味着平价、大众和标准化。但“智能工厂”与“智能生产”的实现,为两者间的串联提供了可能,“工业4.0”意味着大规模定制化时代的真正到来。
为了协助已走在产业转型前沿的制造企业实现“智能互联”,鼎捷面对“工业4. 0”与“互联网+”共同构成的Prosumer新场景时代,从微企互联聚合到全渠道零售,同时整合智能制造,融合成跨界合作生态系统。
“简单来说,以消费者为中心,辐射到消费者的朋友圈、家庭、工作,围绕衣食住行各方面,通过全渠道零售,直接面对生产工厂。”叶子祯总裁介绍道。
这个生态系统被鼎捷解读为“企业互联的三环一线”,其中“一线”代表了从人工生产作业到智能化生产作业的管理精进过程,“三环”则指制造业的供应链环、流通零售的销售链环、微企的互联网环,并向外拓展到协同设计、协同服务、协同供应、协同生产、协同商业、协同物流等几朵协同云。
鼎捷将“三环一线”的生态系统架构在自身的服务云平台上,在“一线”的层面协助企业持续精进管理,实现智能生产;在“三环”的层面提供信息服务、运营服务,协助企业形成自己的生意运作。这也将全面改变企业的研发模式、生产模式、销售模式、配送模式,协助企业构成智能互联网。
中国的工业化进程远远落后于欧美,追赶需要时间和超乎常人的坚忍。
如果说“工业4.0”是德国在面对美国的信息产业和中国的制造成本双重侵袭下,试图摸索未来工业生产的途径、重建产业优势的战略选择。
那么,融入“两化融合”精神的“工业4.0”路线图,则代表了中国在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型过程中的顶层设计和路径选择。
自去年工信部批复同意顺德作为全国唯一的“装备工业两化深度融合暨智能制造试点”后,一年来,顺德不断创新发展思路,积极探索和推动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实施智能制造,探索出具有顺德特色、有效推动产业链向高端跃升、促进工业结构向高级演进的发展路径,并已取得初步成效,成为两化深度融合的一个新亮点。
智能设备打造无人工厂
2012年2月,佛山市顺德区区长黄喜忠从国家工信部领导手中接过沉甸甸的全国唯一的“装备工业两化深度融合暨智能制造试点”牌匾。这一含金量十足的称号,既是对“顺德智造”过去成绩的认可,也是一种期许:勇于创新,从研发、生产、销售、物流到售后服务全生产链探索两化融合,为全国推行智能制造累积经验。
据了解,为了给试点铺好路,顺德从去年开始一直积极做准备。2011年举行的顺德区十五届一次人大会议把产业软实力工程、产业载体工程、现代产业工程等三大产业工程列入未来5年重点工程。产业软实力工程包括资本、创新、人才等产业升级核心要素服务体系建设项目;产业载体工程包括中国南方智谷、西部生态产业新区、广东顺德清远英德产业特别合作区建设等。
过去一年里,顺德区政府在产业转型升级方面密集出台了40项政策,包括技术创新、总部经济、人才引进等。比如,为了吸引更多创新创业人才来到顺德,顺德区去年特意规划了中国南方智谷,并在今年开始实施扶持办法,5年内落户南方智谷的创新创业团队经认定后,可获得420万元到2000万元不等的资金扶持。
顺德还为自己定下远大的目标:建设智能产品、智能生产、智能物流、智能产业、智能商务、智能服务6大智能制造体系,实现企业生产经营柔性化、网络化、智能化、绿色化。到2015年,顺德智能家电产品产值将占行业总产值的70%以上,及培育20家全国知名的智能企业。
在一波波汹涌的“智能浪潮”下,永远走在浪尖上的莫过于对市场反应最灵敏的企业。在顺德,积极投身智能促进产品升级换代的企业不胜枚举。佛山市利迅达机器人系统有限公司(下称“利迅达”)研发的机器人系统水槽抛光生产线、瑞德电子智能家电控制解决方案、爱斯达服装成本工艺分析系统和个性化远程定制及快速制造。无论在何种领域,这些企业都成为顺德传统优势制造企业利用信息化技术,实现生产装备智能化、生产过程自动化提升的典型代表。
利迅达专门生产工业机器人金属产品表面综合应用系统,其中包括机器人自动化打磨抛光系统和机器人自动化焊接系统。借助欧洲企业的技术力量,该公司去年研发出第一条整体水槽抛光机器人生产线。该系统不但能大幅减轻工人劳动强度,避免人为因素造成品质下降,而且节约成本非常显著。目前,该公司开发的系统可替代人工进行打磨、抛光、焊接、搬运、压铸等生产环节。
据了解,机器人自动化打磨抛光系统可按工厂的要求全自动化生产,实现空间任意曲线运行。同时系统将根据抛光、打磨过程中磨料消耗的微量变化,自动进行参数化的补偿,以保证品质的一致性。而机器人自动化焊接系统则可实现0.3mm薄板的焊接,最新研发的影像焊缝跟踪系统可矫正产品来料位置偏差,精度达0.1mm。焊接速度是普通人工焊接速度4倍。该系统还可将24小时连续运行中的最优焊接参数记忆在程序中,使焊接品质最优化,避免焊接技术工差异引起生产和品质的影响。
由于机器人可以代替人力,并且可以24小时连续不断运作,不仅可以将人们从繁重的劳动中解救出来,还可以保证产品的高质量,目前市场需求激增。该公司研发的机器人系统价格在80~160万元之间,仅为欧洲同类产品的一半,在市场上颇受欢迎,目前接到的订单已排到2014年。
智能模式优化传统制造
如果说利迅达是顺势而生的智能企业,那么,顺德爱斯达服饰有限公司(下称“爱斯达”)在智能制造方面的探索对顺德成千上万家传统制造企业更有借鉴意义。
爱斯达是顺德区均安镇一家传统牛仔服制造企业,这是一家勇于探索敢“吃螃蟹”的企业。成立几年来,爱斯达在适时加快技术设备升级的同时,还大力推行JIT与6S现场管理,通过几次大的变革,三年净资产累计增长近50倍,增长速度为行业内所瞩目。
爱斯达的智能制造亮点之一,是对工业机器人的使用。一年前,进入车间,首先映入眼帘的一排排低头在机车上忙碌的工人;而如今,排列得整整齐齐的一条条机械手臂,在有条不紊地工作,仅有少数几个工人在机械臂旁边配合。据了解,这些就是该公司于今年初研发成功的“双轨道全自动吊挂系统”,用上这些“机器人”后,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不增加员工的情况下,该公司目前的生产效率是同行厂家的1.5倍,随着系统的逐步完善,生产效率可望实现同行业的3倍。
吊挂系统的最大优势是所有信息都经过电脑,例如,哪个工序是哪个人做的,他一天做了多少,谁做得快谁做得慢,电脑都会第一时间记录,而且经过调试,系统也会找到最佳平衡点,从而保证流程顺畅。这一技术大约于2008年从海外传人内地,目前在江浙一带使用较多,在珠三角则是刚刚起步。
尝到了机器人快速生产的甜头的爱斯达并未就此止步。爱斯达的智能制造还有另一个“杀手锏”,就是“服装快速制造与客户远程定制的创新商业模式”,它综合运用互联网、物联网和数字化服装制造的方法,实现电子商务和数字化服装生产环境下全新的服装远程定制。
据了解,在“客户远程定制”模式下,客户只需在爱斯达的电商服务平台上注册一个账户,即可完成体型数据采集,服装版型选择,图案、配饰、色彩等DIY设计,以及平面效果确认,经互联网上传数据后,由平台虚拟的试衣CAD系统运算顾客数据,再把信息反馈给用户进行效果图核对,确认后付款,72小时内即可收到在爱斯达定制的衣服。这种新模式解决了实体店选择少价格高和网购不能量身定制的两大难题。
随着计算机辅助设计、人工智能、遥感和遥控技术的进步和普及,现代企业具备了以较低成本进行多品种少批量生产的能力,这一能力为个性化营销奠定了基础。但要真正实现个性化营销还需解决庞大的促销费用问题,电子商务则为解决这个问题提供了有效途径。而爱斯达研发的“客户远程定制模式”是基于电子商务的发展状况及优势、强调个性化的一种营销方式,实现互联网定制与快速制造平台数据的整合,能满足个性化消费群体的定制需求。
作为全球第一家线上销售和生产自动化实现对接的服装制造企业,爱斯达已与广东服装联盟达成合作意向,“服装快速制造与客户远程定制创新商业模式”于今年在爱斯达全面启用后,将逐步在省内乃至国内的服装制造业界作大力推广应用。
企业在智能制造方面的探索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财力、物力,这需要政府和业界给予大力支持。尤其作为全国首个智能制造试点,顺德区政府非常注重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和服务功能。
在过去两年间,顺德市政府对重点行业、重点企业、重点产品、重点项目进行政策倾斜或资金支持,从政策实施、平台建设等方面积极构建装备工业两化深度融合暨智能制造的政策体系,完善“智能公共服务”。
2011年,顺德区就出台了《顺德区“百家企业智能制造工程”实施方案》(下称“实施方案”)。提出在“十二五”期间,围绕支柱产业,选择100家重点骨干企业,重点扶持企业集成应用CAD、CAM、CAE、PDM/PLM等技术,实现智能化研发和设计,提高智能产品研发设计能力。
在2011年度顺德区两化融合专项资金中,顺德就重点向智能制造方面的项目倾斜,共评选出4个重大项目、8个一般项目,扶持财政资金近600万元。从去年选出的2012年度两化融合专项资金17个项目来看,智能制造项目依然最多。
实施方案还提出,顺德将计划成立“智能制造”专家咨询小组,邀请国家、省的专家,组织实地调研和现场诊断,并依托省两化融合创新中心顺德分中心,结合智能制造工程企业的技术力量,建设特种装备支持中心,提高企业现有生产线的效率。据了解,2012年,该区已组建顺德区智能制造专家辅导团,对10家智能制造示范企业开展专题咨询调研,开展“智能制造路径”巡回专题评估和辅导。
在平台建设上,顺德已建成顺德两化融合创新服务中心、华南家电研究院、华南家具设计研究院、家具研究开发院、太阳能研究院、云计算中心、广东华南物联网研究院等多个公共技术和服务平台。未来该区将继续支持中大、华南理工、广工、西安交大、武汉理工、北航以及中科院计算所等高校和科研院所为顺德企业提供技术攻关、产品研发、人才培养等服务。
关键词:电能信息统一管理;营销自动化管理;实时在线监测;中间数据库
前言
随着居民智能电表的大规模安装使用,以及电能信息系统与国网SG186系统的建设及调试成熟,用现代化高科技信息手段建立用电信息远传、用电参数遥调、用电负荷遥控系统,可以实现对全部居民用电客户进行统一、有效的信息采集和管理,不仅能够达到阶梯电价和分时电价政策实行的要求,还会为居民用户打造一整套用电管理平台,实施用户用电情况的监控。
文中设计的电能信息系统为实现智能、高效的电能信息集约管理和闭环调控提供了解决方案。
1 系统概述
电能信息系统主要由电能信息管理(主站)系统、通信信道和客户侧智能采集终端三部分组成。主站是整个系统的管理中枢,由其实现命令下发、终端管理、数据分析、系统维护、外部接口等功能。通信信道用来实现电能信息系统平台和主站之间的通信连接。当前天津市电力公司电能信息系统中采用的通信信道主要为公网通道(GPRS、CDMA)、负控专网通道(230MHz)及专用光纤网通道(SDH)。客户侧智能采集终端由于应用场合的不同,又分为厂站采集终端、专变采集终端、公变采集终端、低压集中器抄表终端。
2 硬件平台总体设计
为了更好的整合独立的办公自动化系统资源,利用这些办公系统平台所采集的有价值数据,本设计将会采用中间数据库接口的方式,建立系统间的链接,从而对从其他平台获取的数据信息进行传输、保管、分析。
在天津市电力公司所辖的区县供电公司建立一个营销中间数据库,由电能信息系统统一维护和管理,不需改动原有的自动化办公系统,只需设备厂家按要求的格式提供相关数据,并写入中间数据库。电能信息系统会通过自己专有的数据复制技术,把这些现场采集的数据传送到市公司数据中心和运行数据库中。此过程中,数据是由其他办公自动化系统单向流动到电能信息系统中间数据库的,所以不会对其他办公自动化系统的正常运行有任何负面影响。当数据传到市公司后,由电能信息系统把上述系统中的采集点信息、电能表信息与本系统中的采集点信息、电能表信息进行匹配,完成数据的一次转换,统一系统编码,为更进一步的应用作好准备。在完成其他办公自动化系统中数据信息的采集、匹配、转换、编码后,电能信息系统将把这些数据信息作为补充,汇集到本系统采集的数据信息中进行储存,再按照营销专业单元功能模块所需数据信息提供分类数据支持。最终,电能信息系统可以通过对这些有价值数据信息的捕捉和筛选实现其模块(电费管理、线损管理、远方抄表、用电检查、有序用电管理、综合查询分析、计量管理、系统管理)的系统功能。
3 软件平台设计
软件平台的设计包括操作系统设计、数据库设计及库中数据模型的设计、中间件的设计。软件平台的核心是系统数据库,主要包括营销数据库、运行数据库、电费核算数据库、数据中心数据库、数据仓库。营销中间数据库是本系统的重要部分,它整合了本系统和其他系统的数据,保证了数据格式统一。电能信息系统的主站采用分层式多层技术,软件架构分为数据层、支撑层、应用层、表现层。主站软件通过接口组件与外系统交互。
本系统由应用服务器、数据库服务器等服务器和多个客户端构成。数据层组件部署在数据库服务器上。采集子层组件部署在前置服务器上。支撑层和业务功能子层部署在应用服务器上,随着客户端的增加,任务量的增大,可采用应用服务器集群共同完成对外服务,接口组件部署在接口服务器上。
4 结束语
本文利用结构化的开发方法设计了天津市电能信息系统,论述了其硬件平台的设计原理和软件平台的数据库设计与部署,为营销专业管理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本文的研究对促进智能电网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王新玲.电能量信息采集及监控管理一体化系统的实现[A].山东电机工程学会第五届供电专业学术交流会,2008.
[2]崔明.电能量综合管理系统设计和应用[D].济南:山东大学,2010.
[3]龙生平.电能量采集系统信息集成及功能拓展研究[J].宁夏电力,2010(1):50-59.
[4]赵鹏.电能信息系统应用手册[A].天津市电力公司,2008.
[5]程晓君.淮南市电力用电信息采集系统的建立[J].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3):19-21.
[6]朱成章,徐任武.需求侧管理DSM[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1999.
【关键字】:抄表采集集抄集收
中图分类号:F407.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专业管理的目标描述
1.专业管理的理念或策略
(1)集中远程抄表:依托用电信息采集系统,将分散、人工的传统现场抄表模式,转变为集中、自动的新型远程抄表模式。
(2)集中智能核算:依托营销业务应用系统,实现电费的集中自动化计算与智能化复核,以及电费复核异常问题的流程化处理和实时管控。
(3)集中统一收费:建成统一的一体化交费管理平台,通过银行代扣、充值卡、村邮站等18种便捷交费方式,倾力打造用户“十分钟交费圈”,彻底取消电费走收。用手机短信、电子邮件等多媒体电费通知和催交服务取代传统模式下的“纸媒”服务,并逐步实现费控远程催收。
2.专业管理的范围和目标
(1)范围:抄表、核算、收费、采集系统运行维护等。
(2)目标:通过全面应用用电信息采集系统建设成果,实现“集中远程抄表、集中智能核算、集中统一收费、集中专业运维”,加快构建“一型五化”大营销体系,达到“效益最大化、人员最精化、服务最优化”的目标。
3.专业管理的指标体系及目标值
二、专业管理的主要做法
1.专业管理工作的流程图
2.保证流程正常运行的专业管理的绩效考核与控制。
(1)绩效评价指标与考核管理
嘉兴电力局建立了“集抄集收”工作的同业对标评价体系和精益化月度营销工作质量评价体系,每月营销部负责对客户服务中心、县局“集抄集收”工作开展情况提出考核意见。
嘉兴电力局客服中心、各县局客服中心分别制定绩效考核办法,对照控制指标,分级进行。
(2)配套标准和制度
为确保“集抄集收”工作顺利实施,2012年6月,嘉兴电力局成立“集抄集收”推广应用领导小组和专业工作小组。同时,加强内部集抄集收工作考核,落实管理责任制,按照“指标分解、领导负责、责任到人”的原则,将各项工作指标分解落实到每个工作人员。通过加强内部岗位责任制落实考核,强化个人技能培训考核,确保集抄集收各项工作有序、畅通、到位。
嘉兴电力局制定了“集抄集收”推广应用实施方案,建立了《集中抄表管理办法》、《集中收费管理办法》、《集中复核管理办法》、《集中运行维护管理办法》等管理制度。
(3)专业管理信息系统支持
“集抄集收”模式基于“全覆盖、全采集、全费控”的用电信息采集系统和智能电能表应用的基础之上。嘉兴电力局自2010年起全面启动用电信息采集系统建设,2012年1-10月建设低压用户89万户,累计覆盖低压用户165万户,采集覆盖率达到97.24%。2012年7月嘉兴市所有高压客户已全部实现“集抄集收”管理模式。
三、评估与改进
1、专业管理的评估方法
(1)嘉兴电力局根据用电信息采集系统总体建设情况和各相关指标对基层单位用电信息采集系统在抄核收工作中的应用情况进行统计与汇总、监督与考核,检查工作开展情况,分析存在的问题和不足,督办重点工作计划的落实,并在月度精益化指标分析例会上进行通报、点评,纳入月度同业对标指标评价体系和绩效考核体系。
(2)嘉兴电力局根据实时需要组织修订完善各类标准制度,对责任体系、到岗到位情况进行分析、检查、评价、信息报送等全过程实施管理并开展监督管理。
(3)嘉兴电力局组织年终“集抄集收”工作考评检查,检查年度目标和指标等情况,通过检查、对照、评比,树立“集抄集收”工作标准化单位标杆,引导和促进各单位进一步推进“集抄集收”工作规范、协调、高效。
2、专业管理存在的问题
(1)自动化抄表班的人力资源配置须进一步优化。与传统抄表模式下的抄表工作不同,自动化抄表班抄表员在系统完成数据采集后,还须集中复核并处理流程,时间紧、任务重,对自动化抄表人员的工作能力要求很高。因此,需进一步优化各级自动化抄表班的人力资源配置。
(2)“集抄集收”工作涉及的客户面广、量大、持续时间长,如何更加正确分析、评估和更加高效管控需进一步研究和探讨。
关键词:配电通信网,规划,建设
Abstract: in this paper, according to the author years work experience and combining with the nanjing urban area in power distribution automation pilot work, in view of power distribution network pilot construction scheme is analyzed.
Keywords: power distribution network, planning, construction
中图分类号:S972.7+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前言
2009年5月,国家电网公司明确提出建设“具有信息化、自动化、互动化的智能电网”,计划到2020年全面建成坚强智能电网。智能电网战略目标的提出给配电自动化注入了新的内涵,也给配电自动化带来了新的生机。为有效指导配电自动化建设与改造工作,国家电网公司组织制定了《配电自动化技术导则》和《配电自动化试点建设与改造技术原则》,对配电自动化的规划、设计、建设和改造提出规范性技术要求,也为南京供电公司开展配电自动化工作指明了方向。
1、配电通信网现状
经过多年建设,南京城区已建成以光通信为主的电力通信传输网,采用SDH体制,以环网拓扑结构为主。城区传输网由三个网络容量为2.5Gb的环网两两相交组成,网络包含2.5Gb、622Mb、155Mb等几种速率容量等级。
“十一五”期间通信网规划建设以满足发电厂、变电站及公司生产基地各种通信业务需求为主,提供服务电力调度生产和管理的各类业务通道,配用电通信内容几乎没有涉及。目前配用电信息上传依赖公网GPRS通信方式,缺乏有效的管理。
在试点区域内35kV以上变电站光缆覆盖率为100%,配用电侧没有敷设光缆;采用公网GPRS通信方式实现信息采集的配变占试点区域内配变总数的33%。
2、配电通信网存在问题
试点区域内所有变电站均以实现光纤覆盖,城区传输网络优化工程已经初步完成,可以可靠实现变电站至主站的信息交互,但还存在以下问题:
(1)未建设配电通信网,配电终端缺乏采集及监控信息传输通道,严重制约了智能电网相关项目的顺利推进。
(2)主城核心区内部分电力电缆沟道未预埋光缆或管孔,使后期的配电通信光缆建设产生较大的困难。
(3)缺乏完善的配电通信技术标准和相关网络建设、运行管理规范,配电通信系统缺乏有效的管理手段和依据。
3、配电通信网规划目标
根据此次项目整体规划目标,配电通信系统建设以满足配电自动化终端、子站与主站之间信息交互的可靠性、安全性、实时性为目的,建设便于管理、具有良好扩展性,高速、双向、实时、集成的配电通信系统为总体目标。建成后的通信系统将能承载配电自动化、智能用电信息采集、双向互动营销等各种智能电网的双向通信业务,满足一次系统各种配变(包括公用配变、专用配变)智能管理终端的通信要求,满足公用配变台区中低压线路设备及低压用户计量设备和安全管控设备(开关、漏保等)智能管控终端之间通信要求。
配电通信系统框架包括配电通信网管理平台,配电主站至变电站的骨干通信网和变电站至配电终端的接入通信网。配电通信系统框架如下图所示。
图1 配电通信系统框架如图
配电通信网管理平台用于实现配电通信网集中接入和管理,以“统一通信接口、统一通信规范、统一通信网管”为建设目标。采用统一的接口与配电主站系统对接。应能够实现对配电通信终端的监测与配置,同时实现各种颗粒业务的管理。
主站至变电站通信网络以满互信息的可靠、透明传输为目标。
变电站至配电终端通信网络覆盖变电站10kV出线侧至配电终端。根据国网公司配用电通信网一体化建设考虑,变电站至配电终端通信网络以实现智能电网配电自动化信息、用电信息数据采集(含电力负荷控制数据、远程自动抄表数据及营销互动系统等),未来对视频监控、分布电源接入、电动汽车充电站等信息传输至变电站内通信汇接子站为目标。
通信终端设备应满足易安装维护,灵活适应各种应用场合,接口开放统一要求,同时符合工业级标准和环境要求。
4配电通信网建设与改造
4.1配电通信管理平台实施方案
在配电自动化通信系统运行过程中,特别是大规模建设情况下,通信系统的维护尤为重要。
随着配电通信网络规模不断扩大,结构愈加复杂,终端数目越来越多,智能化水平越来越高,一些网络运行、维护与管理难题也随之出现。网络运行中发现故障、确定故障和处理故障的难度越来越大,网络故障处理的时间不能保证,这些严重影响到配网自动化系统的运行质量与效率。
为保证配网通信系统的可靠运行,迫切需要建立一套配网通信集中监控系统,能实现对配电通信网中各厂家的配电通信终端、光缆电缆、通信通道等通信资源以及配电通信终端的运行环境等的统一监控和管理,这也是智能电网建设规划中的要求。在配电通信网建设时应考虑同步建设通信网管理监控系统。
配电通信管理平台总体规划,下图所示,系统采用分层架构体系,在配电主站建立配网通信监控主站系统,在各配电子站设立相应的通信监控分站系统,分站向主站发送所采集的各种数据,通信监控分站到通信监控主站通过骨干光纤通信网的以太网通道进行通信连接。
图2 配网通信集中监控系统组网配置
配电通信管理平台主站具有对各个分站集中监控统一管理的功能。在配电主站配置网络设备,在监控主机与前置机上安装相应系统平台软件,建立以LAN为结构的配网通信集中监控管理中心站,搭建起系统平台,提供各种人性化的人机界面,完成系统功能主体。
配电通信管理平台分站具有为各种终端设备提供接口、收集各类信息并将信息上传至主站的功能。在各配电子站配置交换机、采集器等构建配网通信监控分站,实现配网通信设备、环境、电源的集中监测,并将信息汇集转发至监控主站。
4.2主站至变电站的通信网络实施方案
本期配电自动化建设,主站至变电站的配电通信网络采用光纤传输网方式,考虑变电站之间的通信设备信息交互,并为了便于管理数量庞大配电通信终端的变电站汇集信息,以IP方式通过专用路由器接入。架构如下图所示:
图3 主站至变电站的配电通信网络
本次试点工程将对变电站原有SDH设备进程扩容,并增加路由器设备,新建一张从局中心到各变电站的虚拟专用IP网络,每个变电站设计带宽不小于2M,专门用于传送配电自动化信息。本层业务接入方式为纯IP接入。
本次项目中,考虑到在试点区域外已有配变监测系统的信息接入,在主站建设一套无线接入系统。
4.3变电站至配电终端的通信网络实施方案
变电站至开关站、户外环网单元配电终端的通信网络,实现配电子站到配电终端之间的通信,也称为接入层通信网络。
变电站至配电终端的通信网络建设技术体制有光纤专网、无线专网、无线公网、配电线载波等多种通信方式可供选择。光纤专网存在有源和无源两种解决方案。有源光网络带宽利用率低并且维护困难。无线专网大规模组网时易受干扰并且容量较小。无线公网安全性不高。配电线载波受谐波干扰大、传输带宽窄并且维护困难。而无源光网络EPON技术能有效地解决上述其他通信方式所遇到的问题,因此,本次试点工程采用EPON技术。变电站至配电终端的通信网建设选择实时可靠性高、扩展性好的EPON光纤专网技术,通信接入层网架如下图所示。
图4通信接入层网架
根据配电业务实时性、可靠性要求高的特点,ONU终端设备选用双PON口设备实现全保护自愈;ONU设备采用工业级设备,以满足较劣的现场运行环境。ONU设备配置在配电终端处(开关站、户外环网单元、分支箱、柱上开关、配变),实现配电终端设备信息上传至变电站。OLT设备配置在变电站内,实现变电站信息汇集上传至主站。OLT、ONU逻辑图如下图所示。
图5OLT、ONU逻辑图
结合南京试点配电线路的实际走向,采用“手拉手”型保护组网方式。典型“手拉手”两点接入结构如下图所示,OLT1和OLT2分别安装在不同的110kV/35kV变电所,ONU设备安装在配电终端处,光缆中断或OLT设备失效时均能实现保护,由ONU设备选择接入不同的OLT。
图6 EPON“手拉手”两点接入结构
当因配电一次网架的原因不满足两点接入不同的变电所时,组织两条不同的光路,实现“手拉手”保证单点接入其中一个变电站,如下图所示。
图7EPON“手拉手”单点接入结构(双总线结构)
OLT1和OLT2之间的通信通过上联口进行。OLT通过以太口上联至子站路由器,子站路由器经由SDH/MSTP与中心路由器相连。各子站路由器与中心路由器组成星型网络结构。各OLT间的信息交换在中心路由器上完成。
根据目前用电信息采集带宽需求,主站至变电站的通信网络选用已建成的SDH/MSTP光纤传输网扩容的方式实现用电数据传输需求。未来在视频监控、智能用电等业务逐步推广,数据流量迅速增长时,考虑建设一个高带宽的城域数据网。考虑用电业务接入的需求,在变电站至配电终端的通信网预留用电信息上传的光缆纤芯资源。本次工程只考虑用电信息上传光缆建设,用电专用数据网需求通信主设备、终端通信设备在其他项目中考虑。
10kV目标网架模型及城区施工难度等因素,每条10kV线路干线采用72芯光缆,配变分支使用24芯光缆。干线光缆中采用48芯传输配电信息,24芯用来传输用电信息;分支光缆16芯传输配电信息,8芯用来传输用电信息。
OLT设备置于各变电站内,采用变电站内直流屏DC/DC模块提供-48V直流电源。ONU设备电源与配电自动化装置(FTU/DTU/TTU)一并配置统一考虑,拟采用24V直流电源,并配置蓄电池保证不间断运行。
5、结语